看他打乒乓球 是什么句法结构?双宾句?还是兼语?

拒绝访问 | fanwen.xiaocaofanwen.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fanwen.xiaocaofanwen.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f27868-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他给我们以武器
这句话我认为是主谓句,双宾 。对吗?相当于给谁什么这个句式。
勤劳让你有钱花
这句话是主谓句,兼语 ?但是“勤劳让你有钱”后又多了一个动词“花”那算什么句式呀?
昨天死了一头牛
这句话黄廖书上说昨天划成分时属于状语。那是不是考试卷上 类似的句子如昨天来了一群人
这里昨天也算是状语
本句没有主语?
热门话题排行略论双宾兼语句
[作者:张蕊]
内容摘要:略论双宾兼语句 张蕊 辽宁大学 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特征三方面对双宾兼语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将双宾兼语句和其他句型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这一句型的研究,旨在使人们对双宾兼语句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和了解,从而推动现代汉语不断完善。 关键词:双宾兼语句;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比较研究 一、双宾兼语句的界定 双宾兼语句是双宾语句中存在兼语,其结构是S+V1+N1+N2+V2,兼语有两个,N1或N2充当兼语。双宾兼语...
略论双宾兼语句
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特征三方面对双宾兼语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将双宾兼语句和其他句型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这一句型的研究,旨在使人们对双宾兼语句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和了解,从而推动现代汉语不断完善。
关键词:双宾兼语句;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比较研究
一、双宾兼语句的界定本文由大论文下载中心整理
双宾兼语句是双宾语句中存在兼语,其结构是S+V1+N1+N2+V2,兼语有两个,N1或N2充当兼语。双宾兼语句可以根据N1和N2充当兼语的不同情况分出不同的类型。
二、结构特征分析
本文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双宾兼语句进行了全面分析,旨在全面系统将双宾兼语句分析清楚。
(一) 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一指出句中的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等句子成分,及什么词语可充当这些句子成分;二是划分句子的层次关系,区别出直接成分和间接成分。
情况一 N1作兼语时的句子成分 主语(S) 动语(V1) 间接宾语/兼语(N1) 直接宾语(N2) 兼语谓语(V2)
情况二 N2作兼语时的句子成分 主语(S) 动语(V1) 间接宾语(N1) 直接宾语/兼语(N2) 兼语谓语(V2)
由以上图表可知,情况一是N1作兼语,如主语是&我&,动语是&给&,间接宾语/兼语&我&,直接宾语&牛奶&,陈述兼语的V2是&喝&。情况二是N2作兼语,句子成分基本不变如&我可以调给你几个人当副手。&。主语S&我、,动词V1&调给&,间接宾语&你&、,直接宾语/兼语是&几个人&,兼语谓语V2&作副手&。
(1)充当主语(S)的成分
在S+V1+N1+N2+V2 中S的成分几乎都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单位、组织等,如&组织派给他一个青年作秘书&。这些单位、组织归根结底由人组成、由人控制的。
(2)充当动语V1的成分
V1的词性是及物动词,双宾兼语句中V1同时与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发生语义关系,并且这些及物动词大多为&给予&类动词。
(3)充当间接宾语N1的成分
双宾语句中,主语和间接宾语通常利用直接宾语来连接,成分多由名词性词语充当。由于双宾兼语句中V1是外向动词,N1则是接受者,充当N1的成分几乎是表示人或动物的词语或由人构成的单位、组织等。
(4)充当直接宾语N2的成分
一般情况下,N2多为表物名词,是具体的,也有抽象的,比如&县委领导留给新到同志一段时间熟悉工作&中的&一段时间&;有时也表示人或动物。这些成分几乎都为名词性的偏正短语,这些偏正短语都是由数量短语构成的。
(5) 充当V2的成分
在S+V1+N1+N2+V2 中,V2是陈述性的谓词,用来说明V2,,是此句式中谓语中心语。充当V2的成分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是动宾短语。
(二)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主要研究同句法结构相关的问题。在双宾兼语句结构中,S与V1有语义关系,与V2没语义关系。S与V1的关系中,S是施事,V1是动作。V1与N1和N2的关系也总是动作和受事。
(1)N1与V2的语义关系
当N1作兼语,N1、V2为施事与动作关系。
当N2作兼语,N1、V2不存在语义关系,V2 成分是动宾短语,与宾语N2有领属关系。
(2)N2与V2的语义关系
当N1是兼语时,N2与V2的关系有下列几种:N2是V2的受事、N2是V2的工具, 当N2是兼语时,N2与V2的关系有两种:第一,N2是V2的当事,如&我调给你几个人当副手&中&几个人&是&当副手&的当事。第二,N2是V2的施事,如&他送我一只猫捉耗子&中&猫&是&捉耗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施事。
(三)语用分析
S+V1+N1+N2是双宾语句的结构形式,简单来说,两者的明显差异是双宾兼语句句尾增加了谓词V2。例如&我给你牛奶喝&,其中的&我给你牛奶&本身属于独立的双宾语句S和V2无语义关系,因此,要想弄清楚V2的存在意义,必须从语用分析开始认识。
&我给你一个桔子吃&,单说&我给你桔子&,得到的讯息便是&你得到了一个桔子&,但是&我&为何给&你&桔子,我们无法了解,而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一个谓词&吃&,双宾兼语句中的V2所表达的是某种目的、意图或原因,这时句子的新信息变成&我想让你吃桔子&,我们也就知道&我给你桔子的目的&。
三、双宾兼语句与其他相关联句型的比较分析
(一)与双宾句的比较分析
双宾语句是指句子中的谓语中心动词后面带有两个宾语成分,这两个宾语在结构上无直接关系。例如:
(1)她给我一袋牛奶。
(2)教练送给小明一副球拍。
(3)我问一个问题。
拿例(1)来说,句子的谓语中心动词&给&后面有&我&和&一袋牛奶& 两个结构成分,都受动词&给&的支配,是宾语成分,但&我&和&一袋牛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句法结构关系,&我&和&一袋牛奶&之间不是联合、偏正等结构关系。&我&和&一袋牛奶&是双宾语。
而双宾兼语句,比双宾语句多一个句尾谓词,用来表示某种目的、意图或原因,部分的双宾语句可以转换为双宾兼语句,比如例(1)&她给我一袋牛奶&可以在句尾加一个动词变为&她给我一袋牛奶喝&,但例(2)例(3)却不能转换,因为双宾兼语句的动词一般为给予义的三价动词,而双宾语句中的动词为三价即可。
(二)与兼语句的比较分析
朱德熙指出:&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兼语短语是指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嵌套在一起,动宾短语的宾语也是句子后面主谓短语的主语。& 如&组织派他去出差&&他&在动宾短语&派他&中作宾语,主谓短语&他去出差&中做主语,因而称其为&兼语&。
也就是说,兼语句的结构是&S+V1+N1+V2+N2&,其中&V1+N1&和&N1+V2&组成。双宾兼语句由两个兼语构成,即&S+V1+N1+N2+V2& ,N1和N2何为兼语,要根据具体情况研究,上文已经做了详尽分析。
(三)与连谓句的比较分析
朱德熙《语法讲义》指出:&连谓也是就谓词而说的,不是指谓语。&连谓结构&是指谓词或谓词结构连用的格式。& 例如:
(1)老李去北京出差。
(2)小王回教室取书。
(3)李厂长坐火车去北京谈生意。
例(1)、例(2)的动宾短语&去北京&、&回教室&和动词&出差&、&取书&构成连谓短语作谓语。连谓句的动作都是主语发出,如例(3)&李厂长坐火车去北京谈生意&中,&坐火车&和&去北京&、&谈生意&都由主语&李厂长&发出,而双宾兼语句,虽然句中也有多个动词,拿&她给我一袋牛奶喝&为例,动词发出者不同,&给&的发出者为&她&,&喝&的发出者则为间接宾语&我&。
在双宾兼语句的探索研究中,从三方面出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让人对这一特殊句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为了突出双宾兼语句本身的特点,本文还与双宾句、兼语句、连谓句进行了比较研究,为这方面的研究和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1]邢福义.汉语语[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2]何全江.层次分析法简介[J].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4(4).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司玉英.双宾兼语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J].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学报(版),2010.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与研究&(UPRP)的阶段性成果
阅读:1 次
最近更新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搜索:
本站搜索:
搜索文章:
关键词论文内容作者
 搜索资源他 请我吃饭。 是兼语吗?还是双宾?_百度知道
他 请我吃饭。 是兼语吗?还是双宾?
可是,(他问我明天去不去。)是双宾啊!(请你吃饭)也可以看成请你 和 请吃饭 双宾吧?这和(叫我来吃饭)作兼语又不同。
我有更好的答案
应该是兼语,“我”既是“请”的宾语,又是“吃饭”的主语;不应该是双宾,因为“吃饭”是动宾短语,像这种短语一般是不作宾语的。
采纳率:47%
是双宾“我”是代词宾语“吃饭”是动宾结构宾语这句话分开了就是“他请我。他请吃饭。”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讲义
汉语语法结构分析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法概说的简单历史 学习要点:了解语法及其基本特征:抽象性、生成性、递归性、系统性和民族性;掌握汉语语法 的总特点和四个主要特点;熟悉语法学的种类;了解汉语语法学发展 一、什么是语法 关于语法有多种多样的说法,例如: 语法“是人们说话时所遵守的一种规则” 。该说法不很严密,因为说话时要遵守的有语音、语汇、 语用等规则,不仅仅是语法规则。 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 。该定义比较明确地指出了语法的范围,但还缺乏概括性,因为它没有 很好地说明由什么来组词,由什么来造句,另外有些结构的组合不能概括进来,例如“林荫道” , “林荫”的组合即不是词,也不是句;再如“排在前面的” ,也即不是词也不是句。 陆俭明(2003)有个定义比较合理: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 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对语法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的规则性,例如: (1) 弟弟很聪明。 * (2) 弟弟聪明很。 * (3) 很弟弟聪明。 (4) * 很聪明弟弟。 * 1、 (5)聪明弟弟很。 *(6)聪明很弟弟。 2、究竟他出了多少钱? → 他究竟出了多少钱? 究竟谁出了五块钱? →* 谁究竟出了五块钱? 同时可以帮助我们对规则进行解释,例如: 1、A:他的书稿被整理出版了。 他的事情也被揭发了。 瓶子里的水被我喝光了。 B:国家统计局长:网友称工资被增长让我脸红。 七成民众赞成汉字调整,难道我们“被支持”了。 教育部称 67%公众赞成汉字调整,网友调侃被 67%。 那些原本在小康达标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 在一个不大的城市里,猛增 1000 多个慈善组织、5000 多个慈善大使,想要不被慈善,恐怕也 难以逃脱。 2、桌上摆着鲜花。 台上演着戏。 山上架着炮。 3、小张和小李是同学 小张和小李是老乡 4、小张和小李是学生 小张和小李是干部 二、语法的基本特征 (一)抽象性 (1)弟弟妹妹/老师学生/工人农民/北京上海……“N+N” (2)吃饭/喝茶/打球/看戏…… “V+N” (3) “来的来,去的去”→“X 的 X,Y 的 Y” “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A 是 A,B 是 B” (二)生成性 语法规则的生成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 囡囡吃饭了。→ 妈妈吃饭了。→ 妈妈买饭了。→ 妈妈喝水了。 可以相互替换的词语语法功能如果相同,他们就形成了某种类聚,这就叫做“聚合关系” 。 (三) 递归性 叔叔来了→叔叔的叔叔来了→叔叔的叔叔的叔叔来了→叔叔的叔叔的叔叔的叔叔来了 我知道老师来了→你知道我知道老师来了→他知道你知道我知道老师来了→我知道他知道你知道 我知道老师来了1 (四)系统性 语法是一个严密的立体的开放的系统网络。 (五)民族性 民族性是体现在不同语言的语法进行对比,而反映出不同的特征。 三、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有的语言偏重于形态变化,例如法语、俄语;也有的语言偏重于词序变化和虚词运用,例如汉语。 前者一般称之为“综合性语言” ,后者一般称之为“分析性语言” 。 现在通行的看法是: “汉语语法的特点是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 新的提法: “现代汉语最根本的总特点是:不依赖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 他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 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 1、区分句子的语序和短语的语序: (1)肉末夹烧饼~烧饼夹肉末; (2)你淋着雨没有~雨淋着你没有; (3)他住在城里~他在城里 住; (4)借给他一笔钱~借一笔钱给他; (5)我没有看第一本/ 第一本我没看/ 我第一本没看 (1)花纸/ 纸花; (2)半斤/ 斤半; (3)后头的小孩/ 小孩的后头; (4)好商量/ 商量好 2、所谓的词序不同实际上有三类不同层面的情况: 语用的语序变化: (1) 你快走吧!――快走吧,你! (2) 这孩子真聪明!――真聪明,这孩子! (3) 他也许已经去日本了。――他已经去日本了,也许。 (4) 看你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话都说不出来了,看你气得。 语义的语序变化: (1) 猫捉老鼠――老鼠捉猫 (2)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3) 他们班不都是中国人――他们班都不是中国人 (4) 他很不客气――他不很客气 语法的语序变化: (1) 我们理解(主谓结构)――理解我们(述宾关系) (2) 衣服干净(主谓关系)――干净衣服(偏正关系) (3) 紧握(偏正关系)――握紧(后补关系) (4) 快走(偏正关系)――走快(后补关系) (二)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虚词的有无、虚词不同、甚至虚词出现的位置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句法结构的不同。 1、某些语法结构,有或者没有这个虚词,结构关系以及语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 (1)爸爸妈妈――爸爸的妈妈 生物历史――生物的历史 (2)鲁迅先生――鲁迅的先生 他们部队――他们的部队 (3)修改书稿――修改的书稿 解决问题――解决的问题 2、某些语法结构,添加了某个虚词以后,虽然语法结构关系没有改变,但是,对语义的影响 却十分大。例如: (1)美国朋友――美国的朋友 诗人风度――诗人的风度 (2)北京大学――北京的大学 上海宾馆――上海的宾馆 (3)十斤鲤鱼――十斤的鲤鱼 二十支香烟――二十支的香烟 3、某些语法结构,加虚词或者不加虚词,结构关系以及语义关系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但是,如果仔细体会,也会发现其在语用意义上的差异。例如:2 (1)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 木头椅子――木头的椅子 (2)漂亮衣服――漂亮的衣服 典型事例――典型的事例 (三)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汉语的名词,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但是,它也可以充当其他成分: (1)木头椅子、石油工人、美国地理、农民住宅(作定语) (2)今天阴天、明天春节、你傻瓜、她四川人(作谓语) (3)历史地看问题、现在就出发、本能地跳了起来(作状语) 同样,动词主要充当谓语,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动词可以充当其他成分: (1)游泳教练、毕业文凭、报名手续、化装舞会、节约标兵、申请报告(作定语) (2)走是可以的、他喜欢走、修理给他带来很多乐趣、他同意修理(作主语或宾语) (3)联合开发、公开宣布、同情地说、微笑地说(作状语) 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有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大致说来,动词跟谓语对应,名 词跟主宾语对应,形容词跟定语对应,副词跟状语对应;而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 杂的,大致的情形可以从下边的图式里看出来: 主宾语 谓语 定语 状语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四)短语结构跟句子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 1、跟英语比较。英语的句子结构跟短语的结构有明显区别,英语句子的谓语部分都必须有一个限 定动词,而短语里是不允许有限定动词的,如果要出现动词,就必须采用动词不定式或动名词的 形式。例如: (1)He flies a plane.(他开飞机) (2)To fly a plane is easy.(开飞机容易) (3)Flying a plane is easy.(开飞机容易) 但是,汉语的动词在任何场合,它的形式都不变。因此从理论上讲,汉语的一个自由短语,给予 它一定的语调,在某个特定语境里出现,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反过来,一个句子,如果去掉语 调,脱离了语境,它就是一个短语。例如: 他走了。 (2)我知道他走了。 2、跟构词法比较。从历史角度来说,汉语的多音节词主要是从短语的临时性组合发展而来,所以 词的结构跟短语的结构也大体上一致。例如: 短语 单词 联合 哥哥弟弟 兄弟 偏正 牛皮鞋子 皮鞋 述宾 管理家务 管家 述补 说得明白 说明 主谓 国家经营 国营 汉语语法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特点之外,还有一些特点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量词”的大量使 用,形形色色重叠的语法手段等等。 四、现代汉语语法与语音、语义的关系 作为语言系统的几个组成要素,语法、语音和语义虽然各自遵循着自身的发展和应用规律, 但它们之间并非是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以语法为基点,我们看语音和语 义是怎样对语法产生影响和制约的。 (一)语音对语法的影响 从词汇发展的角度看,语音因素在现代汉语词汇的构词方式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古代3 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据吕叔湘研究, 《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 (初稿)》收名词 1621 个,其中多音词 1379 个,占 85%。造成这种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节奏倾向是 汉语语音发展的结果。根据音韵学的研究,上古汉语语音系统很复杂,到了《切韵》时代语音系 统已经大大简化,到了《中原音韵》时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又进一步简化。语音简化的结果直接 后果是同音词的大量增加,势必影响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这就要求语言系统从一个新的 角度增强区别手段,这就导致了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促成了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如常见的几种 方法: 1、将单音节语音延宕为双音节。如“孔”延宕为“窟窿”“茨”延宕为“蒺藜” , 。 2、将单音节重叠为双音节,如“妈”为“妈妈”“刚”为“刚刚”等。 , 3、将双音节替换单音节,如“眼睛”替换“目”“军队”替换“师”等。 , 4、将两个单音节复合为双音节,如“人”和“民”复合为“人民” ,其他如“联系、人物、忘记、 利害”等等。 5、添加词缀,如“老师、帽子、房子、石头”等。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还有一种通过改变语音形式产生新词的方法,如“钉” ,读阴平为钉子,读 去声为动词, “好” ,读上声为形容词,好坏的好,读去声为动词,好学习的好。 除了影响构词外,语音还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如: 1、音节对句法结构的影响。 (1) 重叠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一种主要手段,但单双音节的词对重叠的适应情况不同。如: 名词重叠: 事事都要亲自过问。*事情事情都要亲自过问。 人人都要遵守法律。*人们人们都要遵守法律。 动词的重叠: 我去去就来。*我出去出去就来。 老师敲敲讲桌,叫大家注意听。老师敲击敲击讲桌。 形容词重叠。有人对《现代汉语词典》的 1738 个双音节形容词进行重叠统计,发现能按 AABB 式重叠的只有 300 个,占 17.3%,不能重叠的 1438 个,占 82.7%。如: 高高(的) 、大大(的) 、重重(的) *伟大伟大、英明英明、重要重要 (2) 某些句法结构的成立也受音节的影响,如: 他来自于全州县。 他来自于全州。 他来自于藤县。 *他来自于藤。 她摘了一枝玫瑰花。 她摘了一枝荷花。 她摘了一枝玫瑰。 *她摘了一枝荷。他累弯了腰。 *他累弯曲了腰。 他关严了门。 *他关严实了门。 他哭哑了嗓子。*他哭嘶哑了嗓子。 他打碎了杯子。*他打粉碎了杯子。 他走进了教室。*他走进去了教室。 加以改正 勇于前进 给以奖励 敢于说话 *加以改 *勇于进 *给以奖 *敢于说4 清理仓库 增加薪水 收割小麦 缝制衣服清仓 加薪 收麦 缝衣*清理仓 *增加薪 *收割麦 *缝制衣清仓库 加薪水 收小麦 缝衣服2、停顿对语法也有影响,由相同的词语按照相同的次序组成的一句话,由于停顿的位置不同,会 导致结构及结构关系不同,因而意义也就不一样。例如: A: 我赞成你也赞成他怎么样 → a:我赞成,你也赞成,他怎么样? b:我赞成你,也赞成他,怎么样? B: 他和中学校长的哥哥 → a:他/和中学校长的哥哥 b:他和中学校长的/哥哥 A 例中,由于停顿的不同,造成的结构和意义也不同;B 例有歧义,但停顿可以对它进行分 化,停顿在“他”与“和中学校长的哥哥”之间是并列关系,在“他和中学校长的”与“哥哥” 之间停顿,是偏正关系。 3、轻重音的不同对语法结构及其所表达的意义也会产生分化作用。看下面的三个例子: a:这下可把人都气死了 b:想起来 c:烤白薯 a 例中,补语“死”如果轻读,则“气死”表示非常气,如果重读,则这句话是指把人给气 得死去了;b 例中, “起来”可轻读,也可重读,轻读时, “想起来”构成中补关系,意思是“想 到了” ,重读时, “想起来”构成述宾关系,意思是“ (不睡了) ,想要起来了” c 例中, ; “白薯” 重读,整个结构是述宾关系,意为烤的是白薯; “烤”重读,整个结构是偏正关系,意为白薯是烤 的。 (二)语义对语法的影响 “语义”这个词所包含的意义多方面的,它可以指词语本身的概念义和附加义,也可以指词 语和客观事物相联系起来产生的指称义,还可以是词的特征义等。不同的语义对语法都会产生一 定的影响。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 一是动词有自主和非自主之分,具有自主和非自主之分,而非自主还有属性和变化之分,这 样的动词对语法结构产生影响。如: 自主 非自主变化 非自主属性 不看 没看 *不病 没病 不是 *没是 不听 没听 *不完 没完 不如 *没如 不想 没想 *不看中 没看中 不等于 *没等于 不洗 没洗 *不听见 没听见 不认得 *没认得 二是祈使句和形容词的类的关系。以形容词为核心构成的祈使句有三种句式: S1 S2 S3 谦虚一点儿! 别不谦虚! 别骄傲! 灵活一点儿! 别不灵活! 别死板! 稳重一点儿! 别不稳重! 别轻浮! 大方一点儿! 别不大方! 别小气! 但是,并非所有形容词都能进入这三种格式。只有描写人的品性态度、思想感情等的具有述人意 义的形容词(如下面例中的“冷静、认真、细心、规矩、急噪、马虎、粗心、放肆”等)才能同5 时进入三种句式,而描写事物的性质状态的非述人形容词(如下例中的“大、宽、深、高、小、 窄、浅、低”等)是不能同时进入这三种句式。这是因为祈使句的主语往往是第二人称代词或第 一人称代词复数式,所以要求作谓语中心的形容词必须是表示描写人的,以保证主谓搭配得当。 例如: A(S2) A(S3) A(S1) 冷静一点儿! 别不冷静! 别急躁! 认真一点儿! 别不认真! 别马虎! 细心一点儿! 别不细心! 别粗心! 规矩一点儿! 别不规矩! 别放肆! A(S1) A(S2) A(S3) 大一点儿! *别不大! *别小! 宽一点儿! *别不宽! *别窄! 深一点儿! *别不深! *别浅! 高一点儿! *别不高! *别低! 而述人形容词也并非都能进入三种格式,只有表示某种人自身能够控制的性状的自主形容词(如 下例中的“谦虚、灵活、稳重、大方、勤快、文雅”等)才能适应这三种句式,而表示某种人自 身不能控制的性状的非自主形容词(如下例中的“聪明、可爱、年轻、愚蠢、可笑、难看”等) 就不能对三种句式都适应。这是因为这些句式的意义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表现或不表现出某种 性状, 所以要求作谓语中心的形容词必须具有自主的语义特征来满足这种句式的语义要求。 例如: A(S2) A(S3) A(S1) 谦虚一点儿! 别不谦虚! 别骄傲! 灵活一点儿! 别不灵活! 别死板! 稳重一点儿! 别不稳重! 别轻浮! 大方一点儿! 别不大方! 别小气! 勤快一点儿! 别不勤快! 别懒惰! 文雅一点儿! 别不文雅! 别粗野! B(S2、S3) B(S1) *聪明一点儿! *别(不)聪明! *可爱一点儿! *别(不)可爱! *年轻一点儿! *别(不)年轻! *愚蠢一点儿! *别(不)愚蠢! *可笑一点儿! *别(不)可笑! *难看一点儿! *别(不)难看! 不过,具有表人和自主特征的形容词对三种句式的适应也并非都一致。其中有褒义特征的形容词 只能进入 S1 和 S2,不能进入 S3,而有贬义特征的形容词只能进入 S3,而不能进入 S1 和 S2。例 如: A(S1) A(S2) A(S3) 公平一点儿! 别不公平! *别公平! 热心一点儿! 别不热心! *别热心! 努力一点儿! 别不努力! *别努力! 自觉一点儿! 别不自觉! *别自觉! 争气一点儿! 别不争气! *别争气! B(S1) B(S2) B(S3) *别不自满! 别自满! *自满一点儿!6 *急躁一点儿! *胆小一点儿! *小气一点儿! *难过一点儿!*别不急躁! *别不胆小! *别不小气! *别不难过!别急躁! 别胆小! 别小气! 别难过!三是关于名词的有定和无定。名词有有定和无定之分,所谓有定是指说话人认为名词所指的人或 事物对听话人来说是知道和了解的。所谓无定是指说话人认为名词所指的人或事物是听话人不知 道、不了解的。有定和无定的语义区别对语法结构会产生影响。如汉语的把字句当中, “把”的宾 语要求是有定的。下面例子中,a 的例子不成立,而 b 的例子成立。 a:*你把一支笔给我。 *他把一篇文章改了。 *王大爷把一只锅砸了个大洞。 b:你把那支笔给我。 他把我写的文章改了。 王大爷把自家的锅砸了个大洞。 四是词的褒贬意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如: 还(算)A:漂亮、大方、干净、舒服、谦虚、宽敞、安静、结实 *笨、脏、懒、固执、落后、娇气、罗嗦、刺耳 有点儿 A:*漂亮、大方、干净、舒服、谦虚、宽敞、安静、结实 笨、脏、懒、固执、落后、娇气、罗嗦、刺耳 A 了点儿(了) :漂亮、大方、干净、舒服、谦虚、宽敞、安静、结实 笨、脏、懒、固执、落后、娇气、罗嗦、刺耳 四、几组语法概念 (一)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相辅相成的, 语法形式是表现语法意义的, 语法意义要通过一定的语法 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常见的语法形式如虚词、语序、重叠、层次等。例如: 虚词 我们老师 我们和(表示联合意义)老师 我们的(表示领属意义)老师 语序 我看(主谓关系) 看我(动宾关系) 重叠 高高(的)(程度加深) 走走(表示动作短暂) (二)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凡由实词与实词组成的句法结构里,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 关系。语法结构关系是指诸如主语与谓语、述宾与宾语、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等。语义结构关系 是指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诸如施事与动作的关系、动作与受事、事物与性质的关系等。 相同的语法关系中可以隐含不同的语义关系,而相同的语义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法关系体现出 来。如: (1) 语法关系 语义关系 考学生 动宾 动作、受事 考北大 动宾 动作、目标 写作文 动宾 动作、结果 坐沙发 动宾 动作、处所 给妹妹 动宾 动作、与事 考物理 动宾 动作、范围 (2) 语法关系 语义关系7 小张和小王是学生 联合 非加合关系 小张和小王是同学 联合 加合关系 (前者可以说成“小张是学生,小王是学生” ,后者却不能说成“小张是同学,小王是同学” ) (3) 语法关系 语义关系 吃苹果 动宾 动作、受事 苹果吃了 主谓 动作、受事 把苹果吃了 偏正 动作、受事 (三)自由与粘着 语法中所谓的自由,是指一个音义结合体能处于单说的地位,即能单独 成句。比如: (1) “你看京戏吗?” “看。 ” (2) “你吃什么?” “面包。“面包?” ” “是啊,面包,怎么啦?” “看”“面包”能单说,是自由的语法单位。 、 所谓粘着,是指一个音义结合体绝对不能处于单说的地位,即绝对不能单独成句,如“妄图、着 想、悄悄、吗”等。 词有自由词和粘着词,短语也有自由短语和粘着短语。例如: 自由词:吃、学习、研究、馒头、英语、好、干净 粘着词:企图、看头、已经、对于、似的、就、才、吗 自由短语:看电影、我去、拿起来、别去、回来了、我爸爸、从上海 粘着短语:把你的书、对于学校、一说、越玩儿、参加了会 (四)定位与不定位 语法学里,一个音义结合体跟别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时,所处的位置总是固定的,那么这个音义结 合体就是定位的。 “似的” 它跟别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时总是在后面, “飞似的” 像 , 如 、 “饿狼似的” 。 相反, 如果一个音义结合体跟别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时, 所处位置是不固定的就是不定位。 “民” 如 , 可组成“人民、公民、难民”等,也可组成“民主、民生、民情”等。定位与不定位主要适用于 语素、词和短语。如: 语素:阿(飞、婆) 老(弟、王) 也 岂 又 (前置定位) 们 吗 了 (后置定位) 民、吃(吃力、好吃) (不定位) 词: 妄图、加以 关于 对于 尤其 仅仅 以至 (只能在前) 而已 与否 罢了 似的 看头 嘛 的(红的、木头的) (只能在后) 狗(打狗 狗叫) 笔(买笔 笔丢了) (不定位) 短语: “把书” 被记录 (定位) “看电影去”“去看电影” 、 (不定位) (五)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词和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构成句法结构,这体现的就是词的组合关系,将同一种组合关系里处 于相同语法地位的词归为一类,这体现的就是聚合关系。例如: 组合关系 聚 弟弟 把 杯子 打 破 了 姐姐 把 衣服 洗 干净 了 合 爸爸 把 车 修 好 了 妈妈 把 饭 煮 糊 了 关 春风 把 池水 吹 皱 了 系 雷声 把 耳朵 震 聋 了8 名词 介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助词 五、 语法学的种类 (一)根据不同的语法理论,形成不同的语法学流派。 1、传统语法。它又称为“规范语法”或“学校语法” ,从语法学产生就形成了,在教育界的 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2、描写语法。又叫“结构主义语法” ,它是在对传统语法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理论的创 始人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 ,经典著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 (1916) ,提出了一整套 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后来发展为三个分支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 派。其中以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影响最大,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 ,经 典著作是《语言论》 (1933) ,制订了描写语言结构基本原则和一系列方法。 3、生成语法,又叫“转换语法”或“转换生成语法” 。它是在对描写语法理论批判的基础上 ,代表作是《句法结构》 (1957)和《句法理论要 形成的,创始人是美国的乔姆斯基(Chomsky) 。这一理论的提出被称之为“语言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在几十年里进行过多次修正和 略》 (1965) 补充。 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语法理论层出不穷,除了以上所述最主要的几种之外,近期还有系统功 能语法、格语法、切夫语法、蒙太古语法、认知语法等等。 (二)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不同的语法学类型。 教学语法。例如《中学教学语法暂拟系统》 。 理论语法。例如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 、朱德熙的《语法讲义》 。 习惯语法。例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等。 、 六、 汉语语法学简史 汉语语法的发展角度看,对汉语的语法现象的认识我国古已有之。例如: 《春秋僖公十六年》中有“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o退飞,过宋都”句, 《公 a: 羊传》解释说“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k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 言六而后言o?六o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o,徐而察之则退飞。 ” (吾)立言状物,未尝求过人,亦不能明辨生之才致,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 b: 所谓“乎” “欤” “耶” “哉” “夫”者,疑辞也; “矣” “耳” “焉” “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之。 (柳宗元《复杜温夫书》 ) a 例是从人们对事物的观察过程来解释词语的顺序安排,从一定意义上就是涉及到了语法结构中 的语序问题。b 例中,柳宗元首次将虚词作为“助字”提出,并把助字分为“疑辞”和“决辞” 两类,这对后来的虚词划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的语法研究中,虚词的研究 很有特色,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898 年《马氏文通》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语法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语法 学的建立。此后,汉语研究者们开始了真正的科学、系统的语法学研究,他们逐渐地从汉语事实 出发,不断地发掘和总结汉语的结构特点和规律,把汉语语法的研究引向全面和深入。根据汉语 语法学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语法学者们把我国语法学的研究作了不同阶段的划分。下面是龚千 炎(1997)的划分结果。 1、 1898 年至 1937 年是引进、 从 初创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其间架都是模仿西方语法教本的, 尽管它们也有所创新,对我国传统语文学也有所继承。 ”这个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这是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 1898 年 9 月出版。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 ,这是一部奠定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基础的著作,1924 年由上海商 务印书馆出版。 “学者们借 2、从 1938 年至 1949 年是探索、革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反对模仿,主张革新。9 鉴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就汉语语法革新问题开展了讨论,同时根据汉语的特点创建汉语语法新体 系。 ”这个时期一是进行了中国文法革新大讨论()“革新中国文法学上机械模仿、机 , 械照抄照搬的风气的讨论” ;二是建立了汉语语法的新体系, 出版了系列语法著作。主要有: 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 ,由商务印书馆 1943 年出版。这是一部关于现代汉语语法“比较精确的 新鲜” (朱德熙序)的著作, “本书的目的在于表彰中国语法的特征” (王力) 。 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 ,由商务印书馆 1942 年发行。该书注重事实的描写,开创了描写语法 的一代风气,也是最早对汉语句法进行语义分析的著作。 3、从 1949 年至 1966 年是发展、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语法知识在社会上广泛普及,各 具特色的语法著作不断问世,统一的(中学)教学语法体系胜利诞生。同时,学者们在借鉴吸收 西方的语言学教学研究方法、细致描写汉语语法现象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个时期的主 要表现是: 一是描写语法的崛起,主要著作有: 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 (1948 年由哈佛大学出版,1952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李荣翻译) 。该书 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运用美国描写语法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汉语语法的专著,不仅构拟了一 个崭新的汉语语法体系,而且在方法论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丁声树、吕叔湘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1952、7――1953、11 在《中国语文》上连载,1961 年 12 月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尊重语言事实,吸收了结构主义的理论,但不完全拘泥于该 理论,能适当地吸收传统语法的长处,努力摸索适合于分析汉语语法的新路子。 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 ,该书原稿在《人民日报》上连载,1952 年 12 月由中国青年 出版社出单行本。该书重视实用,联系实际以达到“匡谬正伪”的目的,所以当时影响很大,成 为五十年代最畅销的热门语法书。 二是《人民日报》1951 年 6 月 6 日发表了一篇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 而奋斗》 该文深刻地论述了使用规范化语言在政治上的重要意义, , 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严重存在的 “乱造生词”“滥用省略”“文理不通”等现象,号召大家“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 、 。 为此,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语法修辞的群众性高潮,这对当时普及语文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 水平作出了贡献。 三是五十年代进行了“汉语词类问题讨论”“汉语的主宾语问题讨论”“什么是词儿”“汉语单 、 、 、 复句划分问题讨论” 。 4、从 1978 年以后,语法研究进入了深入、开拓时期。这个时期的标志是“理论、方法的多元化, 语言学与多种学科的渗透交叉,新人新著的不断涌现,研究领域的较大开拓,语法现象及其规律 的深入分析和挖掘。 此时, ” 在研究上的显著特点是借鉴国外的先进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汉语语法事 实,充分发掘汉语的结构特点和规律。 练习题 如何理解语法的抽象性、生成性? 汉语语法的民族性表现在哪里? 什么叫语法上的“递归性”?请举例说明。 什么叫“组合关系”?什么叫“聚合关系”?试举例说明。 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汉语语法四个主要特点。 请以“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为例,说明汉语语法语序变化的特点。 、 思考题 有人说,汉语没有语法只有修辞,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有人认为:汉语语法是一种“意合语法” ,谈谈你的看法。 关于汉语语法总特点的流行说法是: “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语法研究的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是句型的确立?是搞清楚语法学说与语法意义的关系?10 第二节 汉语语法结构分析方法 语法分析就是以语素、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为对象,找出它们内部的结构规律并发现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语法分析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好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语法现象作 出更好的描写和更充分的解释。当然,对于不同语言的研究来说,在方法的运用上,表现出两种 情况,一是由于各自的语法特点不同,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二是对不同语言研究时,在方法 上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运用。在汉语语法研究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揭示汉语的结构规则, 并对此作出解释,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和尝试着使用不同的语法分析方法,并且运用这些方法已 经解决了不少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节主要对汉语研究中所采用的语法分析作简要介绍, 其目的是既能对方法有所了解,又能在此基础上,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而后 者显得更为重要。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也称中心词分析法,它是用符号标示出句子结构成分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 语法分析中对句法结构所采用的方法,也是中小学语法教学中所教授的分析法。对句子成分分析 中把句法成分分为下面六种: 法使用得较早并最有影响的是黎锦熙, 他在 《新著国语文法》 (1924) (一)主语 (二)述语…………………主要的成分 (三)宾语 (四)补足语………………连带的成分 (五)形容词性附加语 (六)副词性附加语……附加的成分 该书采用了图解法来分析句子。以“工人辛辛苦苦修造一座铁桥。 ”为例,其分析结果为: (主语) (述语) (宾语) 工人 修造 铁桥 一座 (形附语)辛辛苦苦 (副附语)50 年代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充分肯定了这一分析方法并作了一些改进。使之得到 广泛的推广和运用。直至现在中学语法教学中还在使用这一传统的方法。 在此以后的改进主要地体现在这些方面:一是认定一个单句有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 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和谓语部分的中心词。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出谓语 说的是谁或是什么;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说明主语怎么样。 ” 其余的是主语和谓语的附加成分。 例如: (我)父亲||[已经]去过&十几次&医院了。 ~~~~~ 二改变分析符号,用符号标记法来标志句子成分,如用“=”标记主语, “―”标记谓语, “~~” 标记宾语,( ) “ ”标记定语, “[ ]”标记状语,〈 〉 “ ”标记补语。这样的符号标记使成分的身 份更加鲜明,标识更简练; 三是尽量体现层次性,受层次分析法的影响,将句子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结合起来。尽量体现句 子的层次特征。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 “句子成分分析有必要吸收层次分析 法的长处,借以丰富自己。 ”在较通行的一些现代汉语教材中,都力求做到成分分析中体现出句子 结构的层次特征。下面我们看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 (1991)对“村里刚才发生了一起斗殴。 ” 的分析方法。11 村里 [刚才 ]发 ?生 ?了 一 起 斗 殴。 ? ~~~~~~~~~~~~~~一层 二层( ) ? ? 三层 上面的分析中,从各标识的符号看,比较明确地显示了各成分在句中的功能地位, “村里”是 主语, “刚才”是状语, “发生”是谓语中心语, “一起斗殴”是宾语, “斗殴”是宾语中心语。同 时,分析方法中也体现了层次性, “村里”和“刚才发生了一起斗殴”是第一层的主谓关系, “刚 才”与“发生了一起斗殴”是第二层的状中关系(或“刚才发生了”与“一起斗殴”是第二层述 宾关系,这一层是多切分结构。, )“一起”与“斗殴”是第三层的定中关系。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分析程序 1、首先把句子分为主语和谓语。 (谁、什么、哪儿 怎么样) 2、找出谓语中心 3、谓语中心前找状语 4、谓语中心后有没有用谁或什么提问的成分 5、在主语或宾语前找定语 例如: (1)她的关于禁止滥用农药,拯救鸟类的呼吁,引起了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士的 重视。 (2)以前的那几条小路都已经变成了三米多宽的水泥路了。 (3)他也把眼睛哭肿了好几次了。 在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优缺点。 成分分析法体现出了它的优点,表现在: 一是能比较清楚地体现各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句子有好处。 二是由于成分分析法能分清句子的主干成分和附加成分,因此,有利于对于我们抓住句子主干, 把握句子脉络。特别是对长句来说,更能体现它的优势。如: (1)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 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2)我国首次升空的“神州―3 号”模拟载人飞船经过 264 个小时在太空运行之后按照原先预 定的时间,安全、准确地返回原先计算好的我国西北某地区的地面。 (1)的主干是“鲁迅―是―英雄”(2)的主干是“ , ‘神州―3 号’飞船―返回―地面” ,主干出 来了,句子的核心意思也就出来了,理解时就能掌握关键。 三是有利于发现病句,找出病因。有些病句是由于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而造成的,通过成分 分析法,找出它们的主干成分,病因就出来了。例如: a:教育事业是培养和造就实现四个现代化人才的重要阵地。 b:傍晚的时候,张大爷在去林场的路上,突然有个人迎面走来。 例 a 里,提取主干成分就是“教育事业是阵地” ,显然这是不能搭配的,应该把“事业”改为“战 线”才正确;b 例中,找出主语“张大爷”后,却没有了谓语,这是缺乏了谓语成分。 四是对句子成分分析法能适用于所有句型,特别是像双宾语句、兼语句等,用句子成分分析 法比较得心应手。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成分分析法也体现出一些局限性。表现在: 一是不注重结构的层次性。 层次性是语言结构的主要特征,对句子的分析结果没有反映结构的层次性,就不能对句子的构成 作充分的描写和解释,甚至有时还会引起错误的分析结果。如: (1)他刚刚跑去上课。12 (2)他刚刚出差回来两天。 (3)他刚刚摘了帽子递给春牛。 这几例都是连动句,第一个动词前都有一个状语“刚刚” ,但这几个状语所修饰限制的成分不同, (1)是修饰“跑去”(2)是修饰“回来”(3)是修饰“摘”和“递” , , ;但是这种层次性在句子 成分分析法中反映不出来。 虽然在成分分析法的改进中不断地引入层次分析, 但从根本上来说, 它不是以层次观念为出发点, 只是在分析中不自觉的反映了句子的层次特征,是在找句子中心词作句子成分的结果,因为这种 分析方法不允许短语充当句子成分,只允许一般实词作句子中心成分,并确立它们之间的结构关 系,因而不是自觉地按层次分析句子的。 以下面三个子来说,按照句子成分分析法它们都是省略了主语的句子,是谓语加补语的结构,后 面的“了”是助词,不作分析。但按层次分析则是不同的结构: 洗干净 了 挖 浅 了 挖深 了 ――― ― ― ―― ―― ― ― ― ― ― ― ―― “洗干净了”表示动作完成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挖浅了”表示动作完成了,但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挖深了”则兼有两种意义。 二是找主干的方法有时会产生句子意思的改变或者错误,同时对某些歧义句的意义分化也无 能为力。例如: A 组 a:大家都不愿意走路。 b:成绩不及格的同学需要补考。 c:这些房子挡住了我的去路。 B 组 a:他的姐姐是我的妈妈。 b: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 c:我们要勇于投入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C 组 a:这车开得快。 b: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c:鸡不吃了。 A 组中,找出主干后句子的意思就和原句不同了。a 例的主干是“大家走路” ,意思刚好和原 句相反,b 例的主干是“同学补考” ,和原句的意思有差别,c 例的主干是“房子挡住了” ,这就很 可能理解为“房子被挡住了” 组中,把主干找出来以后,意思就不成立了。a 例的“姐姐是妈 。B 妈” 例的“老婆是娘” 例的“我们勇于”都不成话。C 组是几个歧义句,如果对它们作成分 、b 、c 分析,并不能将歧义分化出来。a 例的“开得快”中的“快”既可以是状态补语,意为车正在开 得快,也可以是可能补语,意为车能够开得快。但从成分分析上, “开”和“快”都是动作和补语 关系,只能作一种分析,因此分化不出歧义来。b 例也有两个意思,一是照片放大了一点儿,但 不是放得很大,一是照片放得太大了。而从成分分析上看,这个句子也只有一种分析结果,同样 分化不出这两个意义。c 例的成分分析比较简单, “鸡”是主语, “不”是状语, “吃”是谓语,而 且只能作这种分析,但由于“鸡”的语义角色不同,这句话也有两个意思:当“鸡”是施事时, 意为“鸡不吃食了” ,当“鸡”是受事时,意为“ (我)不吃鸡了” 。 (二)层次分析法 (1)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也称直接成分分析法,由于这种方法分析时主要是二分,所以也叫二分法。层次分析 法是由美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在分析句法结构时系统地运用的分析方法,在其代表作13 《语言论》 (1933) (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P196)中有这样一段解释: 任何一个说英语的人, 如果他有意来分析语言形式, 他会肯定地告诉我们: Poor John ran away. 的直接成分 immediate constituents 是 poor John 和 ran away 这两个形式; 而这两个形式又各自是一 个复合形式; away 的直接成分是语素 ran 和复合形式 away, ran 后者的成分是语素 a-和 way; poor John 的直接成分是语素 poor 和 John。只有用这种方法分析,才能得出最终的语素成分的正确分 析(就是把意义也考虑在内) 。 层次分析的前提是语言结构内部存在着层次性,正如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 (1999,P58) 中所说的: “所有的人类语言的语法构造都是有层次的,层次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 ”而从上 面布龙菲尔德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层次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语言结构内部的层次关系, 发现它们之间的直接成分。语言符号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线形性,每一个成分都是按先后顺序排列 的,这样的线形序列掩盖了语言结构内部的层次特征。以“我们打败了敌人”来说,其词语的序 列是这样一个相加关系:我们+打+败+了+敌人。从这个表层关系看, “我们”和“打”的关系最 直接, “了”和“敌人”的关系也是最直接的。但实际上,这个句子不是按这样的关系组合的,而 是存在着内部的层次性。如果我们用符号的形式来标示的话,应该构成下面的图式: 我 们 打 败 了 敌 人从这个图式可以看出这句话的层次性。 “打”和“败”是直接成分关系,它们结合成“打败” 后,再和“敌人”结合成“打败了敌人”“打败”和“敌人”构成直接成分关系,然后“打败了 , 敌人”再和“我们”构成直接成分关系,组合成“我们打败了敌人” 。 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可采用一定的图解法。下面是对“他看见一只螃蟹”的几种图解方 法。 1他 看 见 一 只 螃 蟹2、他看见一只螃蟹3、他看见一只螃蟹他 看见 一只 螃蟹 4、 [他 [ 看 见 [ 一 只 [ 螃 蟹 ] ] ] ] (1)的图解法是从大到小、逐层切分的分析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2)是从小到大、逐层 组合的分析法; (3)被称作树形法,把各成分像树干和树杈一样连接起来,显示层次关系。 (4) 是括号分析法。 层次分析的目的一方面是把语言结构的层次分析出来,同时还要求说明层次之间的结构关系,因 此,我们在分析时,还应该注意把结构关系标示出来。例如: 办 公 室 的 老 张 有 新 办 法 主 谓 偏 正 动 宾14 偏正(二)层次分析法的分析原则 为了使我们的切分能正确地进行,或者说能使我们的切分结果能正确地反映句法结构本身的 层次性,在切分时,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分析原则。 1、意义原则 切分时,必须保证两个直接成分都有意义,如果切分后得到的两个部分中, 只要其中一个没有意义,切分就不能成立。例如: 热 心 的 朋 友 一 种 新 式 治 疗 法 a a b b “热心的朋友”有 a、b 两种切分可能,但 b 切分成“热心”和“的朋友”后, “的朋友”没有 意义,这种切分就不成立。 “一种新式治疗法”也有 a、b 两种可能的切分,同样,b 的切分中, “一 种新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 b 的切分是错误的。 2、结构原则 切分后得到的直接成分必须都能成结构。如果其中有一个不是合法的结构形式, 切分就不成立。例如: 字 被 刻 在 石 头 上 有 这 么 高 a a b b 这两个例子中,a 的切分是正确的。而 b 的切分都不正确,因为它们中的“字被”和“有这 么”都不是合法的结构形式。 切分后得到的两个部分如果重新组合,就必须符合语法的结构规律。例如: 3、功能原则 二 十 一 本 书 刚 买 的 书 包 a a b b 把“二十一本书”切分成 b,虽然在意义和结构上“二十”和“一本书”都有意义,并且都 是合法的结构的形式,但是, “二十”和“一本书”重新组合后,在结构上却不成立,所以 b 的切 分是错误的。同样,把“刚买的书包”切分成 b, “刚”和“买的书包”也都在意义和结构上成立, 但它们重新组合后,却成了“副词+名词性短语”的结构形式,而副词是不能修饰限制名词或名 词性结构的,所以这种切分是错误的。 有时,一个结构形式可能有不止一种切分,也就是说,对同一个结构,不同的切分都能符合上面 三个切分原则。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歧异,这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另一种情况是,不同的切分 并不产生意义的差别,这样的结构我们可称之为多分结构。例如: 殷 勤 接 待 客 人 老 王 做 事 认 真 a a b b 上例中的两种切分都能成立,并且两种切分并不引起意义的改变。 当然,在具体的切分中,有时我们不能仅局限在句子结构本身,而是还应该联系相关的结构去考 虑,通过类比方式去推导所分析实例的正确切分。我们看陆俭明先生对“他所写的文章” (1990) 和“父亲的父亲的父亲” (2003)的分析。 1、 “他所写的文章”有两种分析结果: a: 他 所 写 的 文 章 b: 他 所 写 的文 章 按照 a 的切分, “他”和“文章”之间有领属关系,类似的结构如: 他所写的信 他所盖的房子15 他所买的衣服 他所治疗的病人 …… 这类结构可以有下面的转换关系: 他所写的信 → 他的信 他所盖的房子 → 他的房子 他所买的衣服 → 他的衣服 他所治疗的病人 → 他的病人 按照 b 的切分, “他”和“文章”之间没有领属关系,类似的结构如: 他所看见的外国人 他所听说的事情 他所批改的论文 他所报告的敌情 …… 这类结构中,下面的转换关系不成立: 他所看见的外国人 → *他的外国人 他所听说的事情 → *他的事情 他所批改的论文 → *他的论文 他所报告的敌情 → *他的敌情 在所考察的 2500 个动词中,能进入像“他所写的文章”这样的“N1+所+V+的+N2”结构中的动 词只有 784 个, 在这 784 个动词里, 属于类 a 的只有 30%, 属于 b 类的占了 70%。 而在 a 类的 30% 中,有一些还很难说一定有领属关系,如: 他所盖的房子 → ?他的房子 他所做的衣服 → ?他的衣服 …… 因此,根据对这样的相关句子结构的考察,我们认为 b 的切分更符合语言事实,对语言结构 更具概括力。 2、 “父亲的父亲的父亲”有下面两种切分: a:父 亲 的 父 亲 的 父 亲 b: 父 亲 的 父 亲 的 父 亲 按 a 的切分,意思是“祖父的父亲” ,即曾祖父;按 b 的切分,意思是“父亲的祖父” ,指的也 是曾祖父,两者的意思是一致的。但是,如果考虑到下列句子,那么“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就只 能作 a 切分。 大哥的岳母的儿子 老师的孩子的同学 团长的妻子的哥哥 我们的排长的媳妇 …… 这样的例子只能作 a 的切分,不能作 b 的切分。基于这样的类比考察,因此,我们认为“父 亲的父亲的父亲”也只能作 a 的切分。为什么“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两种切分意义是一致的, 大概是一种巧合。就像下面的数学运算: (1)1×7+3=7+3=10 (正确的运算) 1×7+3=1×10=10 (错误的运算) (2)7+3÷1=7+3=10 (正确的运算)16 7+3÷1=10÷1=10 (错误的运算) (三)层次分析法的作用和局限 语言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层次性,因此,在反映语言结构的层次特征,揭示语言的结构规律上, 层次分析法有很大的优越性。这具体地体现在: 一是可以把隐藏在线性序列下的语言内部的结构层次性显示出来,这一点在上述的分析中都能清 楚地了解到。 二是层次分析法可以适用于各级语言单位的结构分析,从词到短语、到单句、到复句直到句群, 都可以用层次法进行分析,甚至语音结构都可通过层次法来分析,这是语言各层级单位都存在着 层次性而决定的,同时也说明层次分析法较强的适应性。下面我们看一个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复句 的例子。 ①尽管我仰慕某些科学家的大名,②但我并不因此认为他们是万能的,③因为他们不可能掌握真 理的全部,④他们的权威有时甚至阻碍了他们的进步。 我们可用层次分析图解法来标示这个复句的层次: ① ② ③ ④三是层次分析法可以更好地分化因结构内部层次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例如: A 知 道 这 个 没 用 B 看 打 球 的 中 学 生 a: a: b: b: A 例中,按照 a 的切分,是主谓关系,意为“了解这个(事情)是没有用处的” ;按照 b 的 切分,是述宾关系,意为“知道这个(东西)是不能用的” B 例中,按照 a 的切分,是述宾关 。 。 系,意为“看中学生打球” ;按照 b 的切分,是偏正关系,意为“中学生看打球” 层次分析的局限性体现在: 一是层次分析只管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 而对于隐藏在结构背后的语义结构关系并不涉及。 因此, 它不能揭示一个结构里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缺乏对语义的解释力。特别是当某个结构需要从 语义上才能作出正确解释时,它就显得无能为力。比如对某些因语义关系造成的歧义句,它就无 法解释。像下面的例子: a:鸡不吃了。 b:连书记都不认识。 c:反对的是他上级。 这些例子若从层次上来分析,都分别只有一种切分结果,但是它们却都是歧义句,分别有两 种意思。a 例的两种意思是: “鸡不吃食了”和“不吃鸡了” 例的两种意思是: ;b “不认识书记” 和“书记不认识(别人);c 例的两个意思是: ” “反对他的上级”和“上级反对他” 。造成这些例 子的歧义原因是, “鸡”“书记”“上级”在上述结构中分别可以充当施事成分和受事成分。 、 、 二是层次分析完全是一种静态的分析,因此有些现象它解释不了。例如: (1)A:木头桌子质量 B:羊皮领子大衣 (2)A:北大数学老师 B:土壤钾盐含量 单就构造层次和内部的句法关系看,例(1)的两例完全一样,例(2)的两例也完全一样。分 别为: (1)A:木头//桌子/质量 B:羊皮//领子/大衣 (2)A:北大/数学//老师17 B:土壤/钾盐//含量 其实例(1)的 A 和 B、例(2)的 A 和 B 并不一样。 例(1)的 A 去掉“木头”后, “桌子质量”仍然成立,而 B 去掉“羊皮”后, “领子大衣”却不 成立;同样,例(2)的 A 去掉“数学”“北大老师”仍然成立,而 B 去掉“钾盐”后, , “土壤含 量”就不成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实际上这是它们的扩展方式不同造成的。即: 例(1) (2)的 A 例“木头房子质量”和“北大数学老师”可以看作是由“桌子质量”“北大 、 老师”通过更迭扩展而来,也即: 桌子质量→“木头桌子”替换“桌子”→[木头桌子][质量] 北大老师→“数学老师”替换“老师”→[北大][数学老师] 例(1) (2)的 B 例“羊皮领子大衣”和“土壤钾盐含量”可以看作是由“大衣”和“钾盐” 通过组合性扩展而来的,即: 羊皮领子大衣→“大衣”与“羊皮领子”组合→[羊皮领子][大衣] 土壤钾盐含量→“钾盐含量”与“土壤”组合→[土壤][钾盐含量] 三是对非连续性结构、变式句、兼语句、双宾语句、多项联合等难以切分。 非连续性结构就是按一般情况看应是连在一起的两个直接成分被其他词语隔开的结构。如“拿出 一本书来”“对你不起”“你呀,天晓得,会是这个样子的! 、 、 ”等。 变式句就是某些成分提前或后置的句子。如“并不见佳,我以为。“原本不是这样的,他想。“他 ” ” 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出色地。 ”等 兼语句如“上级派他出差。“我通知他开会。 ” ” 双宾语句如“上级奖工程技术人员一面锦旗。 ” 思考题: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二、下面的哪个切分才是正确的?请用层次分析法的三个原则作出解释: 割断中国的历史 割断皮带的刀子 ―――― ―― ―――― ―― ―― ―――― ―― ―――― 去了一趟 美国 去了一层 外壳 ―――― ―― ―――― ―― ―― ―――― ―― ―――― 小张看中的皮鞋 小张最好的皮鞋 ―――― ―― ―――― ―― ―― ―――― ―― ――――― 很解决 问题 很喜欢 唱歌 ――― ―― ――― ―― ― ―――― ― ―――― 三、分别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句子结构 1、我希望参加去欧洲的旅行团。 2、你派人通知老李来开会。 3、她能不能马上报到还是一个问题。 三、变换分析 (一)变换分析及其发展运用 20 世纪 80 年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一个最重要的突破便是变换分析的广泛运用。 变换分析 最初是为克服层次分析的局限而引进汉语语法研究的。层次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内部构造,强18 调句式的静态分析,它虽然能揭示句法的层次关系,分化因层次或关系的交叉造成的多义句式, 但它对层次关系相同的句子,如“我喝干了”和“酒喝干了”之间的差别无能为力,因此无法分 化“鸡吃完了”这类多义句式。变换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联系,强调句式的动态分析,它 可以通过相关句式之间的可能的变换关系,揭示句式之间的内部差异。如“我喝干了”和“酒喝 干了”都是“N+V+A+了” ,其句法结构的内部层次关系相同,但变换关系不同,如: 我喝干了 → *喝干了我 (因为“我”是施事者) 酒喝干了 → 喝干了酒 (因为“酒”是受事者) 变换说明“N+V+A+了”属于两种句式,一类是“施事+动作+结果+了” ,一类是“受事+动作+ 结果+了” 。而“鸡吃完了”既可理解为“我吃完了鸡”和“鸡吃完了(东西),说明它是一个包 ” 含“施事+动作+结果+了”和“受事+动作+结果+了” 的歧义句。 再如: 他喝了酒 → 他把酒喝了 他用了钱 → 他把钱用了 右侧的句子明显带有一种“完全”义(酒全喝了,钱全用了) ,而左侧的例子则倾向于理解为 “非完全”义。进一步地,我们还可通过变换来说明这个差别: 他喝了酒 →*他全/都喝了酒 他喝了一些酒 他用了钱 →*他全/都用了钱 他用了一些钱 他把酒喝了 →他把酒全/都喝了 *他把一些酒喝了 他把钱用了 →他把钱全/都用了 *他把一些钱用了。 “变换”一词译自于英语 transformation。在西方的语言研究中,不同的语言学派对 transformation 的运用有不同的含义。最早运用 transformation 的是英国语言学家纳斯菲尔德,他在《English Grammar Series》 (1896 年)《纳氏英文法讲义》 ( )中(该书第四册《句子的改换和综合》将之定 义为“把一个语法形式改为另一个语法形式而不改变它的意义” 。例如“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的改 换”“简单句和复合句的改换”“感叹句和陈述句的改换”等等。美国结构主义的后期代表人物 、 、 哈里斯在进行话语分析时,提出并形成了他的变换分析的思想,在《Discourse Analysis》 (1952 年)《话语分析》 ( )一书中,他把 transformation 定义为“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间的替换” 。转 换生成语法的创立人乔姆斯基沿用他的老师哈里斯的这一术语,但含义不同,在乔姆斯基的转换 生成语法中,transformation 主要指句子生成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操作手段或规则。在汉语 学界,哈里斯的变换分析理论对汉语语法学的影响是最大的。 不过,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我国学者也较早地运用变换分析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吕叔 湘先生所提出的句子和词组的转换。他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讨论了句子和词组的变换关系。他 认为“一句现成的句子大概可以改换成一个词组;大多数的词组也可以改换成句子。 ”像下面这些 句子和词组之间就可相互变换。 句子 词组 水流。 → 流着的水;流水 事情已成。 → 已成之事;成事 人看人。 → 看人的人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浪 而有些存在句、领属句和判断句则不能或不必要变换成词组,例如: 句子 词组19 有两个和尚。 → *有的两个和尚 人有两条腿。 → ?(有)两条腿的人 马,动物也。 → *动物马;动物之马 吕叔湘先生的变换分析不仅谈的是到句法单位之间的变换关系,实际上涉及到的也是变换类 型即“指称”和“陈述”之间的变换。不过,吕叔湘等人所进行的变换研究并没有被后人所重视, “可惜这种变换思想没有被宣传,没有人引发,鲜为人知,更没有上升为理论。(陆俭明,1992) ” 因此对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真正对变换分析加以运用并从理论上进行解释的是朱德熙先生。 他在 60 年代初期发表的 “的” 《说 》 (1961 年)最早运用了变换分析方法,而在《句法结构》 (1962 年)中,把变换分析作为证明语 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并非一一对应的手段。在《句法结构》一文中成功地分化了“Mf(处所名词) +D(动词)+着+Mo(指人或指物名词) ”这类狭义同构在语法性质上的不一致现象。例如: S S1 S2 Sa: 台上坐着主席团 → 主席团坐在台上 → *台上正在坐着主席团 床上躺着病人 → 病人躺在床上 → *床上正在躺着病人 Sb: 台上唱着戏 → *戏唱在台上 → 台上正在唱着戏 屋里开着会 → *会开在屋里 → 屋里正在开着会 Sc: 屋里摆着酒席 → 酒席摆在屋里 → 屋里正在摆着酒席 山上架着炮 → 炮架在山上 → 山上正在架着炮 S 是狭义同构,但是 Sa 可以变换成 S1,却不能变换成 S2,Sb 能变换成 S2,却不能变换成 S1,Sc 既可以变换成 S1,有可以变换成 S2。变换的情况不同,反映了它们的语法意义不一样, “Sa 表示‘存在’ ,说明事物的位置,着眼点是空间;Sb 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持续’ ,着眼点是 时间。 ”Sc 兼有 Sa 和 Sb 两种不同形式的语法意义。 此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到了利用,特别是在七、八十年代后,变换分析被广泛 地运用于汉语语法现象的分析,成为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并且变换分析的理论也在不断地 得到提升。下面我们略举几个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例子。 1、范继淹(1986)对多项 NP 句(例如:冠军四川队稳拿)进行了变换(他称之为派生)分析, 目的是“说明汉语句式的多样性的部分由来,而且能够进一步认识汉语句法手段的作用。 ”他把易 于分析的句式作为基本式,经过某些句法手段而产生出来的句式称为派生式。由基本式到派生式 的演变称为派生过程。实际上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变换过程。例如: 处所句派生过程举例: 基本式:我们去过故宫了 派生式 1:→故宫我们去过了(处所 NP 左移句首) 2:→我们到故宫去过了(处所 NP 构成“到”字短语左移 VP 前) →我们故宫去过了(介词省略) 工具句派生过程举例: 基本式:我用这把刀可剁不动排骨 派生式:→用这把刀我可剁不动排骨(介词短语左移句首) →这把刀我可剁不动排骨(介词省略) →排骨这把刀我可剁不动(受事 NP 左移句首) 系事句派生过程举例: 基本式:关于这件事情我对老张的处理办法有意见 派生式:→这件事情我对老张的处理办法有意见(句首介词删略) →这件事情老张的处理办法我有意见(句中介词短语左移施事 NP 前,介词删略)20 2、朱德熙在(1981)讨论了下面几类句式的变换关系: A1:在黑板上写字 A2:在汽车上看书 B1:字写在黑板上 B2:箭射在靶子上 C1:黑板上写着字(呢) C2:屋里开着会呢 这里我们仅简要介绍 A1 和 A2 两种句式之间的变换关系。A1 和 A2 的构造相同,都是“在+ NP +V+N” ,但它们有不同的变换关系。A1 可作下边的变换: 在+NP+V+N → 把+N+V+在+NP 例如: 在黑板上写字 → 把字写在黑板上 在池子里养鱼 → 把鱼养在池子里 在墙上贴标语 → 把标语贴在墙上 在太阳底下晾衣服 → 把衣服晾在太阳底下 在农村里办学校 → 把学校办在农村里 在山顶上盖房子 → 把房子盖在山顶上 而 A2 不能适应上面的变换式: 在食堂里吃饭 → *把饭吃在食堂里 在汽车上看书 → *把书看在汽车上 在屋里开会 → *把会开在屋里 在北京上大学 → *把大学上在北京 在脸盆里洗手 → *把手洗在脸盆里 在邮局里寄信 → *把信寄在邮局里 同样,当 V 是不及物动词时,A1 和 A2 的变换结果和上面是相同的。例如 A1 可变换为: 在床上躺着 → 躺在床上 在讲台上站着 → 站在讲台上 在沙发上坐着 → 坐在沙发上 在学校里住着 → 住在学校里 而 A2 不能作这样的变换: 在旁边笑 → *笑在旁边 在床上咳嗽 → *咳嗽在床上 在屋里嚷嚷 → *嚷嚷在屋里 在大街上逛 → *逛在大街上 A1 和 A2 的变换反应不同,语法意义也不一样。在 A1 里, “在+ NP”表示的是人或事物所 在的位置。如“黑板上写字”表示“黑板”是“字”所在的位置;在 A2 里, “在+ NP”表示的是 事件发生的处所。如“在汽车上看书”表示“看书”这个事件发生在“汽车”上。 3、陆俭明(2003)对“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而分解了“我 在屋顶上发现了他”这样的歧义句式。他对这个结构形式构成的句式及其变换结果分析为: Sa: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S1:我发现了敌人的坦克时我是在飞机上。 →S2:*我发现的敌人的坦克是在飞机上。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藏在草丛里的小偷。 →S1:我发现藏在草丛里的小偷时我是在屋顶上。21 →S2:*我发现的藏在草丛里的小偷是在屋顶上。 他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 →S1:他发现这颗小行星时他是在紫金山天文台。 →S2:*他发现的这颗小行星是在紫金山天文台里。 Sb: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 →S1:*他发现了蟑螂时他是在抽屉里。 →S2:他发现的蟑螂是在抽屉里。 他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 →S1:*他发现了小张的钥匙时他是在马桶里。 →S2:他发现的小张的钥匙是在马桶里。 他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发现了那张纪念邮票。→ S1:*他发现了那张纪念邮票时他是在《现代汉语词典》里。 →S2:他发现的那张纪念邮票是在《现代汉语词典》里。 Sc: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S1:我发现他时我是在屋顶上。 →S2:我发现的他是在屋顶上。 Sa 可以作 S1 式的变换,却不能作 S2 式的变换;Sb 可以作 S2 式的变换,却不能作 S1 式的变换; Sc 既可以 S1 式的变换,也可以作 S2 式的变换。产生这样变换不同的原因是:Sa 中的“飞机” 、 “屋顶”“紫金山天文台”只能是“我”或“他”所在的场所,而不能是“坦克”“藏在草丛里 、 、 的小偷”“这颗小行星”的场所。Sb 中, 、 “抽屉”“马桶”“ 、 、《现代汉语词典》 ”只能是“蟑螂” 、 “小张的钥匙”“那张纪念邮票”的场所,而不能是“他”的场所。但在 Sc 中, 、 “屋顶上”既可 以是“我”的场所,也可以是“他”的场所,因此 Sc 是个歧义句。 (二)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 变换分析“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朱德熙,1986)因此, 。 变换不能理解为两个具体句子之间的变换。作为句式之间的变换,变换的组成就应该包括三个部 分:由具体实例组成的原句式、由原句式变换后形成的变换式以及表示变换关系的变换符号,这 三个部分形成一个变换矩阵。例如: A B Np+V+着+N2 → N2+V+在+Np A1:银行里存着钱 → B1:钱存在银行里 → B2:饭留在铝锅里 A2:铝锅里留着饭 A3:桌子上放着书 → B3:书放在桌子上 → B4:画挂在墙壁上 A4:墙壁上挂着画 “Np+V+着+N2 ”是原句式,原句式下是一系列具体实例。 “N2+V+在+Np”是变换式,变 换式下是一系列变换后的具体实例,中间的“→”是变换符号。在上面的变换矩阵中,横行的句 子之间是变换关系,竖行的句子之间是同构关系(A1、A2、A3、A4 同构,B1、B2、B3、B4 同 构)横行的句子是由相同的实词组成的不同的结构, ; 竖行的句子是由不同的词组成的相同的结构。 横行的句子结构不同,语法意义有差别,但是语义关系没有改变; (如 N2 是 V 的受事,Np 是 N2 的处所。这种语义关系也称为低层次语义关系。 )竖行的句子结构相同,但由于组成的词不同,具 体的意义不一样。 为保证变换的合格性,防止变换中出现鱼目混珠现象,变换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变换原则。朱德熙 先生(1986)提出了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这主要指: 1、变换以前,竖行的句子在形式上和高层次语义关系上一致。 2、变换以后,竖行的句子在形式上和高层次语义关系上一致。22 3、所有的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在高层次语义关系上的差别一致。 4、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在低层次的语义关系上一致。 以下面的变换关系为例: N+在+ Np +V 着 → N+ V+在+ Np 病人在床上躺着 → 病人躺在床上 船在水上漂着 → 船漂在水里 主席团在台上坐着 → 主席团坐在台上 画儿在墙上挂着 → 画儿挂在墙上 所谓低层次语义关系是指与整个句子的语法意义不直接关联因此比较次要的语义关系,所谓 高层次语义关系是指与整个句子的语法意义直接相关联因此比较重要的语义关系。上面变换矩阵 中,低层次的语义关系是指 V 与 N 之间动作和施事关系,高层次语义关系是指,左侧的“N+在 + Np +V 着”表示 N 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病人躺着、船漂着) ,右侧的“N+ V+在+ Np”表示 N 所在的位置。上面的变换符合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变换成立。相反,下列变换则不能成立: *水在沟里流着 → 水流在沟里 *小猴子在马背上跳着 → 小猴子跳在马背上 变换前, “沟里”“马背”是事件发生的处所,变换后, 、 “沟里”“马背上”表示“水”和“小猴 、 子”动作达到的终点。这与“病人在床上躺着”等句子在变换前后的语义关系显然是不平行的, 所以它们不属于同一个变换矩阵。 (三)变换分析的类型 根据分析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变换分析法可以分为下面三种类型: 1、变换操作分析法:以原式所属的句子集合或句式为分析对象,目的是利用它们对特定变换关系 的不同反应,将它们分化成两类,并说明其结构特点。比如: a:气得老头直跺脚 → a’老头气得直跺脚 b:忙得姑娘直打转 → b’姑娘忙得直打转 c:气得两手直发颤 → c’*两手气得直发颤 d:忙得浑身直冒汗 → d’*浑身忙得直冒汗 箭头左边的 a―d 是“A+得+N+V” ,箭头右边是 a―’b’是“N+A+得+V” 。a、b 适应变换,对 应于“N 既是 A 的施事,又是 V 的施事”这一语义关系;c―d 不适应变换,对应于“N 不是 A 的施事,只是 V 的施事”这一语义关系。根据这一变换,我们就把上面的句式分为两类(a、b 一类,c、d 一类)了。 2、变换分解分析法:是以变换式所属的句子集合或句式为分析对象,目的是通过追溯、比较原式 结构或变换过程,将该句子集合或句式进一步分类,并说明其结构特点。例如: a:我被他逼着穿上了皮鞋 ← a’他逼着我穿上皮鞋 b:我被他哭着拖进了教室 ← b’他哭着把我拖进了教室 箭头左边的 a、b 都是“N+被+N+V+着+V+N” ,但它们的原式 a’ 、b’结构不同,a’是兼语式, b’是连动式,因而可以分为两类。 3、变换关系分析法:以变换关系为分析对象,目的是通过确定关键词的次类,分离出可逆变换关 系,从而建立相同词类构成的相关句式之间的同义关系。例如: A B C 银行里存着钱 钱在银行里存着 钱存在银行里 铝锅里留着饭 饭在铝锅里留着 饭留在铝锅里 黑板上写着字 *字在黑板上写着 字写在黑板上 袖口上绣着花 *花在袖口上绣着 花绣在袖口上 *水在兰花上浇着 水浇在兰花上 *兰花上浇着水23 *菜篮里拣着鱼 *鱼在菜篮里拣着 鱼拣在菜篮里 房间里开着灯 *灯在房间里开着 *灯开在房间里 阁楼上关着窗 *窗在阁楼上关着 *窗关在阁楼上 通过变换比较,A 组的动词具有共同的[+状态]语义特征,B 组动词具有[+存放]语义特征,C 组具有[+附着]语义特征。 (四)变换分析的作用 首先,变换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上面已经举过这样的例子,这里不再赘 述。 其次,对一些不同构句式可以建立同义句关系。如对“病人在床上躺着”和“病人躺在床上”来 说,虽然它们变换以后结构不同,但在语义上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属于同义句式, 而相反,对一些同构句式可以进行次类划分,例如,通过对上面“N+在+ Np +V 着”变换比较, 可以知道“病人在床上躺着”这类句子和“水在沟里流着”等句子虽然同构,但可再把它们划分 为不同的次类。再如: (1)他哥哥很健康 (2)他身体很健康 他哥哥很健康 →他的哥哥很健康 →*他从前哥哥很健康 →*他是不是哥哥很健康?。 他身体很健康 →他的身体很健康 →他从前身体很健康 →他是不是身体很健康? 通过变换可以反映两者是不同的句型,前者是一般的形容词谓语句,后者是主谓谓语句。 三是变换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语法现象。例如(方经民,2000) : a:气得老头直跺脚 → a1:老头气得直跺脚 → a2:把老头气得直跺脚 b:气得两手直发颤 → b1:*两手气得直发颤 → b2:*把两手气得直发颤 通过变换可以发现,a 例中, “得”字后面的成分可以移位,可作 a1 和 a2 的变换,b 例中“得” 字后面的成分不能移位,不能作 b1 和 b2 的变换。可见两者性质不同,a 例中“气得”后面的成 分( “老头” )是宾语,b 例中“气得”后面的成分( “两手直发颤” )是补语。 四、语义特征分析 (一)语义特征 语义学中对词义内部的构成进行分解而得到的最小语义单位就是语义特征, 平时也称为义素。 例如对动词“挑、扛”及名词“自行车、助力车、摩托车”的词义进行分解可得到如下的语义特 : 征(曹炜,2001) a: 挑:+肩膀,+支起重量,+搬运,+用扁担 扛:+肩膀,+支起重量,±搬运,-用扁担 b: 自行车:+交通工具,+陆路,-机动,+载人 助力车:+交通工具,+陆路,+机动,-载人 摩托车:+交通工具,+陆路,+机动,+载人 词义上的语义特征只是指对词本身意义进行分析得出来的结果,其作用是能使词义的分析更 加精密化,能进一步发现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差异以及对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作更加合理充分的 解释。24 语法研究中借用语义特征这个术语,其含义与词义中的语义特征有区别。陆俭明(2003)对 语法中的语义特征所下的定义是: “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 能对它所 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者说语义要素。 ”因此,语 法中的语义特征体现出来的特点是:它是从句法格式中对某一类实词所具有的意义特征进行的概 括,这种语义特征只有在句法格式中才能体现出来,离开了具体的句法格式就无所谓语义特征, 所以,语法的语义特征的价值也就体现在句法上,也就是说不同的语义特征能对句法格式起制约 作用。以“大姑娘、废物、老夫老妻、暑假、十点钟、春天、三年”等这些名词性成分为例,如 果仅从它们的词义本身来看,都各自不同,但当把它们放入到“NP 了”这样的格式以后,就能 产生一些共同的语义特征(邢福义,1984) 。例如: a:大姑娘了,一件象样的衣服也没有! 我老了,废物了,忘性比记性好。 老夫老妻了,还分那么清干什么? b:暑假了,有的是时间,…… 都十点钟了,他为什么还没到? 春天了,可是这儿仍然满地积雪。 c:整整三年的时间了,他没来过一封信! 这么长时间了,难道半路出了故障? 这么多年了,谁知道他还在不在? a 组例子中的“大姑娘、废物、老夫老妻”这些名词性成分放入到“NP 了”格式后,都意味着它 们所表示的概念是经历了由小到大、由新到老、由低级到高级等过程而变移过来的,如“大姑娘” 是由“小姑娘→大姑娘”“废物”是由“年轻力壮→……→废物”“老夫老妻”是由“年轻夫妻 、 、 →老夫老妻”等变移过来的 ,因此,它们都带有[+变移性]特征。b 组中“暑假、十点、春天”都 是表示时点的名词性成分,它们放入到“NP 了”格式后,意味着是由甲时点推移到乙时点,如 “暑假”是由“寒假后→学期→暑假”“十点钟”是由“九点→十点”“春天”是有“冬天→春 、 、 天” ,因此,它们都有[+时间推移性]特征。c 组中的的“三年时间、长时间、这么多年”是表示时 段的名词性成分,当它们放入到“NP 了”之后,意味着时段由短到长,如“整整三年了”意味 着“三年”是经历了一个时间较短到较长的过程,而“这么长时间”“这么多年”更是说明时间 、 经历得比较长,因此,它们也都有[+时间推移性]特征。综观三种例子,实际上反映了一旦当名词 性成分放入到“NP 了”格式以后,就具有[+推移]的语义特征。 (二)语义特征的运用 在语法研究中引入语义特征分析,既可以为句法研究的深入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也可以为句法形 式提供更好的语义解释。具体的说,语义特征分析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分化一些结构形式相同的 句式,说明为什么相同的句式却能作不同的变换,并从语义上对此作出说明;另外,语义特征分 析也能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义却有差别;再就是使我们了解为什么有些实词 它们各自的具体词义不同,当它们处于相同句法结构中时,能够体现出一些相同语义关系来,并 且我们还能因此来对它们进行句法上意义上的分类。我们再看马庆株(1988)的一个例子。先看 实例: A:死了三天了 B:等了三天了 C:看了三天了 D:挂了三天了 上面所举的例子词类序列都相同,都是“动词+了+时量+了” ,而构造层次也相同。但它们所表示 的语法意义不尽相同,实际代表了四种不同的情况: A 句的“三天”只指明“死”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类似的如:25 伤了三天了、断了三天了、熄了三天了、出嫁了三天了、到任了三天了、出现了三天了等。 B 句的“三天”只指明“等”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类似的例子如: 盼了三天了、哭了三天了、追了三天了、养了三天了、病了三天了、考虑了三天了、琢磨了三天 了等 C 句的“三天”则既可以指明“看”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如“那小说我早 看完了,看了三天了” ,也可指明“看”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如“那小说我都看了三天了, 还没有看完” ,类似的例子: 听了三天了、讲了三天了、浇了三天了、剪了三天了、研究了三天了、广播了三天了等。 D 句的“三天”则既可以指明“挂”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如“灯笼早挂上 了,都挂了三天了” ,也可以指明“挂”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如“那灯笼太大,不好挂,我 们挂了三天了,还没挂上去” ,还可以指明由行为动作造成的“事物存在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如 “彩灯一直在大门上挂着,都挂了三天了” ,类似的如: 插了三天了、贴了三天了、穿了三天了、摆了三天了、戴了三天了、钉了三天了等。 为什么会造成上述的不同呢?实际上是每一组动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不同: A 组动词表示的行为动作能在瞬间完成或者说实现,但不能持续,也不能使事物造成一种存在的 状态而可以持续;B 组的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不能在瞬间完成或者说实现,这种动作可以持续, 但不能使事物造成一种存在的状态而可以持续; 组表示的行为动作既能在瞬间完成或者说实现, C 也能持续,但不能使事物造成一种存在的状态而可以持续;D 组表示的行为动作能瞬间完成或者 说实现,能持续,还能使事物造成一种存在的状态而可以持续。这些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A:[+完成,-持续,-状态] B:[-完成,+持续,-状态] C:[+完成,+持续,-状态] D:[+完成,+持续,+状态] (三)语义特征的类型 词所体现出来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如理性义、附加义、语用义等等,但只要当这些意义能在句法 中对句法格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它们就成为语法分析中的语义特征。王红旗(2002,P8―11)从 多个层面概括了语法分析中各语义特征的不同,下面我们对他的分析内容作一介绍。 1、语义特征是词义的义素。词义的义素并不等同于词在句法中的语义特征,但有时词的义素却能 对句法格式产生影响,因而成为语法分析中的语义特征。如下面两组“名词(处所)+动词+着+ 名词性成分”的变换不同,就是动词的义素差别引起的。 A:桌子上放着书 → 书放在桌子上 → *桌子上正在放书(使处于一定的位置) 台上坐着主席团 → 主席团坐在台上 → *台上正在坐主席团。 (把臀部放在椅子、 凳子或其他 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 B:门外下着雨 → *雨下在门外 → 门外正在下雨。 (降落) 实验室做着实验 → *实验做在实验室 → 实验室正在做实验。 (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 上面变换式的不同是由于由动词的义素不同。A 组的动词具有[+使附着]的义素,而 B 组的动词具 有[-使附着]的义素。 2、语义特征是词的感情色彩。感情色彩是词的附加意义,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之分。有时感 情色彩中的褒贬或中性差异也会对词在句法格式中的分布产生影响。如褒义和中性的形容词可以 在“还(算)A”“还比较 A”“蛮(满)A”“不够 A”“非常/十分/特别不 A”格式中出现, 、 、 、 、 而贬义形容词不行;贬义和中性的形容词可以出现在“有点儿 A”“有点儿 A 了”格式中,而褒 、 义形容词不行;在“A 了点儿(了)中,褒义、贬义和中性形容词都可以出现。例如: a:还(算)A:漂亮、干净、舒服、谦虚、结实、不错 *笨、*臭、*丑、*刁、*罗嗦、*落后、*固执26 b:有点儿 A:*漂亮、*干净、*舒服、*谦虚、*结实、*不错 笨、臭、丑、刁、罗嗦、落后、固执 c:A 了点儿(了) :漂亮、干净、舒服;笨、臭、丑、罗嗦、落后 因此,适应 a 格式的形容词应具有[+褒义/中性]、[-贬义]的语义特征,适应 b 格式的形容词应具有 [+贬义/中性]、[-褒义]的语义特征,适应 c 格式则可具有[+褒义]、[+贬义]、[+中性]的语义特征。 3、语义特征是词的预设义。词的预设义是词本身包含的背景意义。如从“又来了”的“又” 可以推知“以前也来过” 。以动词来说,从“说、写、读、买”等能预设这些动作的主体是人,即 是人发生的动作,有人的存在。而“飞、飘、流、化”等则不能预设人的存在。马庆株把动词分 为[+自主]和[-自主],这组语义特征实际就是动词的预设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谓双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