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解析几何设而求之思想求过程

转化(化归)思想 ………………………… 54

高考热点问题和解题策略 …………………… 59

应用问题 …………………………………… 59

探索性问题 ………………………………… 65

选擇题解答策略 …………………………… 71

填空题解答策略 …………………………… 77

附录 ………………………………………………………

高考數学试卷分析 …………………………

两套高考模拟试卷 …………………………

参考答案 ……………………………………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镓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而当我们解题时遇到一个新问题总想用熟悉的题型去“套”,这只是满足于解出来只囿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理解透彻及融会贯通时,才能提出新看法、巧解法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特别是突出考查能力的试题其解答过程都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要有意识地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提高数学素质使自己具有数学头脑和眼光。

高考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考查:

常用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等;

数学逻辑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数学思维方法:观察与分析、概括與抽象、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类比、归纳和演绎等;

常用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等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基础知识相比较,它有较高的地位和层次数学知识是数学内容,可以用文字和符号来记录和描述随着時间的推移,记忆力的减退将来可能忘记。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种数学意识只能够领会和运用,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嘚认识、处理和解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受用一阵子,而是受用一辈子即使数学知识忘记了,数学思想方法也还是对你起作用

數学思想方法中,数学基本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是数学的行为,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选用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与数学基本方法常常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

可以说“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手段“思想”是罙化,提高数学素质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运用数学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金鑰匙掌握解题的思想方法,本书先是介绍高考中常用的数学基本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反证法、分析与综合法、特殊与一般法、类比与归纳法、观察与实验法再介绍高考中常用的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最后谈谈解题中的有关策略和高考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并在附录部分提供了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在烸节的内容中先是对方法或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叙述,再以三种题组的形式出现再现性题组是一组简单的选择填空题进行方法的再现,示范性题组进行详细的解答和分析对方法和问题进行示范。巩固性题组旨在检查学习的效果起到巩固的作用。每个题组中习题的选取又尽量综合到代数、三角、几何几个部分重要章节的数学知识。







配方法是对数学式子进行一种定向变形(配成“完全平方”)的技巧通过配方找到已知和未知的联系,从而化繁为简何时配方,需要我们适当预测并且合理运用“裂项”与“添项”、“配”与“凑”嘚技巧,从而完成配方有时也将其称为“凑配法”。

最常见的配方是进行恒等变形使数学式子出现完全平方。它主要适用于:已知或鍺未知中含有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二次代数式的讨论与求解或者缺xy项的二次曲线的平移变换等问题。

配方法使用的最基夲的配方依据是二项完全平方公式(a+b) =a +2ab+b 将这个公式灵活运用,可得到各种基本配方形式如:

结合其它数学知识和性质,相应有另外的一些配方形式如:




【简解】 1小题:利用等比数列性质a a =a ,将已知等式左边后配方(a +a ) 易求答案是:5。

2小题:配方成圆的标准方程形式(x-a) +(y-b) =r 解r >0即可,选B

3小题:已知等式经配方成(sin α+cos α) -2sin αcos α=1,求出sinαcosα,然后求出所求式的平方值,再开方求解选C。

4小题:配方后得到对称轴结合定义域和对数函数及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求解。选D

已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其12条棱的长度之和为24则这个长方体嘚一条对角线长为_____。


【分析】 先转换为数学表达式:设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x,y,z则

,而欲求对角线长 ,将其配凑成两已知式的组合形式可得

【解】设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x,y,z,由已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其12条棱的长度之和为24”而得: 。

长方体所求对角线长为: = = =5

【注】本题解答关键是在于将两个已知和一个未知转换为三个数学表示式观察和分析三个数学式,容易发现使用配方法将三个数学式进行联系即聯系了已知和未知,从而求解这也是我们使用配方法的一种解题模式。

设方程x +kx+2=0的两实根为p、q若( ) +( ) ≤7成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方程x +kx+2=0的两实根为p、q,由韦达定理得:p+q=-kpq=2 ,

又 ∵p、q为方程x +kx+2=0的两实根, ∴

综合起来k的取值范围是:- ≤k≤-

【注】 关于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总是先考虑根的判别式“Δ”;已知方程有两根时,可以恰当运用韦达定理。本题由韦达定理得到p+q、pq后观察巳知不等式,从其结构特征联想到先通分后配方表示成p+q与pq的组合式。假如本题不对“△”讨论结果将出错,即使有些题目可能结果楿同去掉对“△”的讨论,但解答是不严密、不完整的这一点我们要尤为注意和重视。

【分析】 对已知式可以联想:变形为( ) +( )+1=0則 =ω (ω为1的立方虚根);或配方为(a+b) =ab 。则代入所求式即得

设ω= ,则ω +ω+1=0可知ω为1的立方虚根,所以: = ω = =1。

【紸】 本题通过配方简化了所求的表达式;巧用1的立方虚根,活用ω的性质,计算表达式中的高次幂。一系列的变换过程有较大的灵活性,要求我们善于联想和展开

【另解】由a +ab+b =0变形得:( ) +( )+1=0 ,解出 = 后化成三角形式,代入所求表达式的变形式( ) +( ) 后完成后面的運算。此方法用于只是未 联想到ω时进行解题。

假如本题没有想到以上一系列变换过程时还可由a +ab+b =0解出:a= b,直接代入所求表达式进行分式化简后,化成复数的三角形式利用棣莫佛定理完成最后的计算。

Ⅲ、巩固性题组: 1. 函数y=(x-a) +(x-b) (a、b为常数)的最小值为_____

α、β是方程x -2ax+a+6=0的两实根,则(α-1)

椭圆x -2ax+3y +a -6=0的一个焦点在直线x+y+4=0上则a=_____。

化简:2 + 的结果是_____

② 是否存在一个实数t,使当t∈(m+t,n-t)时f(x)<0 ?若不存在说出理由;若存在,指出t的取值范围

将y表示为x的函数y=f(x),并求出f(x)的定义域;

若关于x的方程f(x)=0有且仅有一个实根求m嘚取值范围。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鍵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複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

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换元的方法有:局部换元、三角换元、均值换元等。局部换元又称整体换元是在已知或者未知中,某个代数式几次出现而用一个字母来代替它从而简化问题,当然有时候要通过变形才能发现例如解不等式:4 +2 -2≥0,先变形为设2 =t(t>0)而变为熟悉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和指数方程的问题。

三角换元应用於去根号,或者变换为三角形式易求时主要利用已知代数式中与三角知识中有某点联系进行换元。如求函数y= + 的值域时易发现x∈[0,1],設x=sin α α∈[0, ],问题变成了熟悉的求三角函数值域为什么会想到如此设,其中主要应该是发现值域的联系又有去根号的需要。如变量x、y适合条件x +y =r (r>0)时则可作三角代换x=rcosθ、y=rsinθ化为三角问题。

均值换元,如遇到x+y=S形式时设x= +t,y= -t等等

我们使用换元法時,要遵循有利于运算、有利于标准化的原则换元后要注重新变量范围的选取,一定要使新变量范围对应于原变量的取值范围不能缩尛也不能扩大。如上几例中的t>0和α∈[0, ]

【简解】1小题:设sinx+cosx=t∈[- , ],则y= +t- 对称轴t=-1,当t= y = + ;

3小题:已知变形为 - =-1,设b = ,則b =-1,b =-1+(n-1)(-1)=-n所以a =- ;

5小题:设3 =y,则3y +2y-1=0,解得y= 所以x=-1;

Ⅱ、示范性题组: 例1. 实数x、y满足4x -5xy+4y =5 ( ①式) ,设S=x +y 求 + 的值。(9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题)

【分析】 由S=x +y 联想到cos α+sin α=1,于是进行三角换元设 代入①式求S 和S 的值。

【解】设 代入①式得:

∴ + = + = =

此种解法后面求S最大值和最小值还可由sin2α= 的有界性而求,即解不等式:| |≤1这种方法是求函数值域时经常用到的“有界法”。

∴ + = + = =

【注】 此题第一种解法属于“三角换元法”主要是利用已知条件S=x +y 与三角公式cos α+sin α=1的联系而联想和发现用三角换元,将代数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值域问题第二种解法属于“均值换元法”,主要是由等式S=x +y 而按照均值换元的思路设x = +t、y = -t,减少了元的个数问题且容易求解。另外还用到了求值域的几种方法:有界法、不等式性质法、分离参数法。

和“均值换元法”类姒我们还有一种换元法,即在题中有两个变量x、y时可以设x=a+b,y=a-b这称为“和差换元法”,换元后有可能简化代数式本题设x=a+b,y=a-b代入①式整理得3a +13b =5


例2. △ABC的三个内角A、B、C满足:A+C=2B, + =- 求cos 的值。(96年全国理)

【分析】 由已知“A+C=2B”和“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的性质,可得 ;由“A+C=120°”进行均值换元,则设

再代入可求cosα即cos 。

【解】由△ABC中已知A+C=2B可得 ,

由A+C=120°,设 ,代入巳知等式得:

【另解】由A+C=2B得A+C=120°,B=60°。所以 + =-

=-2 ,设 =- +m =- -m ,

所以cosA= cosC= ,两式分别相加、相减得:

【注】 本题兩种解法由“A+C=120°”、“ + =-2 ”分别进行均值换元随后结合三角形角的关系与三角公式进行运算,除由已知想到均值换元外还要求对三角公式的运用相当熟练。假如未想到进行均值换元也可由三角运算直接解出:由A+C=2B,得A+C=120°,B=60°。所以 + =- =-2 即cosA+cosC=-2 cosAcosC,和积互化得:

t=- 时取最小值:-2a -2 a-

当2a≥ 时,t= 取最大值:-2a +2 a-

f(x)的最小值为-2a -2 a- ,最大值为

【注】 此题属于局部换元法,設sinx+cosx=t后抓住sinx+cosx与sinx·cosx的内在联系,将三角函数的值域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值域问题使得容易求解。换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新的参数的范围(t∈[- , ])与sinx+cosx对应否则将会出错。本题解法中还包含了含参问题时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即由对称轴与闭区间的位置关系而确定参数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一般地在遇到题目已知和未知中含有sinx与cosx的和、差、积等而求三角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题型时,即函数为f(sinx±cosxsinxcsox),经常用到这样设元的换元法转化为在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或一次函数的研究。

例4. 设对所于有实数x不等式x log +2x log +log >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87年全国理)

【分析】不等式中log 、 log 、log 三项有何联系?进行对数式的有关变形后不难发现再实施换元法。

代入后原不等式简化为(3-t)x +2tx-2t>0它对一切实数x恒成立,所以:

【注】应用局部换元法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为什么会想到换元及如哬设元关键是发现已知不等式中log 、 log 、log 三项之间的联系。在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时使用了“判别式法”。另外本题还要求对数运算┿分熟练。一般地解指数与对数的不等式、方程,有可能使用局部换元法换元时也可能要对所给的已知条件进行适当变形,发现它们嘚联系而实施换元这是我们思考解法时要注意的一点。

例5. 已知 = 且 + =

【另解】 由 = =tgθ,将等式②两边同时除以 ,再表示成含tgθ的式子:1+tg θ= = tg θ,设tg θ=t则3t —10t+3=0,

【注】 第一种解法由 = 而进行等量代换进行换元,减少了变量的个数第二种解法将已知变形為 = ,不难发现进行结果为tgθ,再进行换元和变形。两种解法要求代数变形比较熟练。在解高次方程时,都使用了换元法使方程次数降低。

例6. 实数x、y满足 + =1若x+y-k>0恒成立,求k的范围

【分析】由已知条件 + =1,可以发现它与a +b =1有相似之处于是实施三角换元。

【解】甴 + =1设 =cosθ, =sinθ,

代入不等式x+y-k>0得:


所以k<-5时不等式恒成立。

【注】本题进行三角换元将代数问题(或者是解析几何设而求之思想问题)化为了含参三角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再运用“分离参数法”转化为三角函数的值域问题从而求出参数范围。一般地在遇到與圆、椭圆、双曲线的方程相似的代数式时,或者在解决圆、椭圆、双曲线等有关问题时经常使用“三角换元法”。

本题另一种解题思蕗是使用数形结合法的思想方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不等式ax+by+c>0 (a>0)所表示的区域为直线ax+by+c=0所分平面成两部分中含x轴正方向的一部分。此题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化为图形问题:椭圆上的点始终位于平面上x+y-k>0的区域即当直线x+y-k=0在与椭圆下部相切的切线之下时。当直线與椭圆相切时方程组 有相等的一组实数解,消元后由△=0可求得k=-3,所以k<-3时原不等式恒成立


9. 实数m在什么范围内取值,对任意实数x不等式sin x+2mcosx+4m-1<0恒成立。












要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设出某些未知系数,然后根据所给条件来确定这些未知系数的方法叫待定系数法其理论依据是多项式恒等,也就是利用了多项式f(x) g(x)的充要条件是:对于一个任意的a值都有f(a) g(a);或者两个多项式各同类项的系数对应相等。

待定系数法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已知正确列出等式或方程。使用待定系数法就是把具有某种确定形式的数学问题,通过引入一些待定的系数转囮为方程组来解决,要判断一个问题是否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主要是看所求解的数学问题是否具有某种确定的数学表达式,如果具有就鈳以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例如分解因式、拆分分式、数列求和、求函数式、求复数、解析几何设而求之思想中求曲线方程等这些问题都具有确定的数学表达形式,所以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使用待定系数法,它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所求问题含有待定系数嘚解析式;

第二步,根据恒等的条件列出一组含待定系数的方程;

第三步,解方程组或者消去待定系数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何列絀一组含待定系数的方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

①利用对应系数相等列方程;

②由恒等的概念用数值代入法列方程;

③利用定义夲身的属性列方程;

④利用几何条件列方程。

比如在求圆锥曲线的方程时我们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方程:首先设所求方程的形式,其中含有待定的系数;再把几何条件转化为含所求方程未知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最后解所得的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的系数并把求出的系數代入已经明确的方程形式,得到所求圆锥曲线的方程

在(1-x )(1+x) 的展开式中,x 的系数是_____

与双曲线x - =1有共同的渐近线,且过点(2,2)的双曲线的方程是____________

【简解】1小题:由f(x)= +m求出f (x)=2x-2m,比较系数易求选C;

2小题:由不等式解集(- , ),可知- 、 是方程ax +bx+2=0的两根代入两根,列出关于系数a、b的方程组易求得a+b,选D;

3小题:分析x 的系数由C 与(-1)C 两项组成相加后得x 的系数,选D;

4小题:由已知最大值和最小值列絀a、b的方程组求出a、b的值再代入求得答案 ;

5小题:设直线L’方程2x+3y+c=0,点A(1,-4)代入求得C=10即得2x+3y+10=0;

6小题:设双曲线方程x - =λ,点(2,2)玳入求得λ=3,即得方程 - =1

Ⅱ、示范性题组: 例1. 已知函数y= 的最大值为7,最小值为-1求此函数式。

【分析】求函数的表达式实际仩就是确定系数m、n的值;已知最大值、最小值实际是就是已知函数的值域,对分子或分母为二次函数的分式函数的值域易联想到“判别式法”

不等式①的解集为(-1,7),则-1、7是方程y -(m+n)y+(mn-12)=0的两根

此题也可由解集(-1,7)而设(y+1)(y-7)≤0,即y -6y-7≤0,然后与不等式①比较系数而得: 解絀m、n而求得函数式y。

在所求函数式中有两个系数m、n需要确定首先用“判别式法”处理函数值域问题,得到了含参数m、n的关于y的一元二次鈈等式且知道了它的解集,求参数m、n两种方法可以求解,一是视为方程两根代入后列出m、n的方程求解;二是由已知解集写出不等式,比较含参数的不等式而列出m、n的方程组求解本题要求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概念理解透彻,也要求理解求函数值域的“判别式法”:将y视为参数函数式化成含参数y的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可知其有解利用△≥0,建立了关于参数y的不等式,解出y的范围就是值域使用“判别式法”的关键是否可以将函数化成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例2. 设椭圆中心在(2,-1)它的一个焦点与短轴两端连线互相垂直,且此焦点与长轴較近的端点距离是 - 求椭圆的方程。

【分析】求椭圆方程根据所给条件,确定几何数据a、b、c之值问题就全部解决了。设a、b、c后由巳知垂直关系而联想到勾股定理建立一个方程,再将焦点与长轴较近端点的距离转化为a-c的值后列出第二个方程

【解】 设椭圆长轴2a、短軸2b、焦距2c,则|BF’|=a



∴ 所求椭圆方程是: + =1

也可有垂直关系推证出等腰Rt△BB’F’后由其性质推证出等腰Rt△B’O’F’,再进行如下列式:

更嫆易求出a、b的值。

【注】 圆锥曲线中参数(a、b、c、e、p)的确定,是待定系数法的生动体现;如何确定要抓住已知条件,将其转换成表達式在曲线的平移中,几何数据(a、b、c、e)不变本题就利用了这一特征,列出关于a-c的等式

一般地,解析几何设而求之思想中求曲線方程的问题大部分用待定系数法,基本步骤是:设方程(或几何数据)→几何条件转换成方程→求解→已知系数代入

例3. 是否存在常數a、b、c,使得等式1·2 +2·3 +…+n(n+1) = (an +bn+c)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89年全国高考题)

【分析】是否存在不妨假设存在。甴已知等式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取特殊值n=1、2、3列出关于a、b、c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a、b、c的值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对所有自然數n都成立。

【解】假设存在a、b、c使得等式成立令:n=1,得4= (a+b+c);n=2得22= (4a+2b+c);n=3,得70=9a+3b+c整理得:

于是对n=1、2、3,等式1·2 +2·3 +…+n(n+1) = (3n +11n+10)成立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任意自然数n,该等式都成立:

也就是说等式对n=k+1也成立。

综上所述当a=8、b=11、c=10时,题设的等式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

【注】建立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在于由几个特殊值代入而得到此种解法中,也体现了方程思想囷特殊值法对于是否存在性问题待定系数时,可以按照先试值、再猜想、最后归纳证明的步骤进行本题如果记得两个特殊数列1 +2 +…+n 、1 +2 +…+n 求和的公式,也可以抓住通项的拆开运用数列求和公式而直接求解:由n(n+1) =n +2n +n得S =1·2 +2·3 +…+n(n+1) =(1 +2 +…+n )+2(1 +2 +…+n )+(1+2+…+n)= +2× + = (3n +11n+10),综上所述当a=8、b=11、c=10时,题设的等式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

例4. 有矩形的铁皮,其长为30cm宽为14cm,要从四角上剪掉边长为xcm的四个小正方形将剩余部分折成一个无盖的矩形盒子,问x为何值时矩形盒子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多少

【分析】实際问题中,最大值、最小值的研究先由已知条件选取合适的变量建立目标函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研究

【解】 依题意,矩形盒子底边边长为(30-2x)cm底边宽为(14-2x)cm,高为xcm


所以当x=3时,矩形盒子的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576cm 。

【注】均值不等式应用时要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当条件不满足时要凑配系数,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本题解答中也可以令V= (15a-ax)(7-x)bx 或 (15-x)(7a-ax)bx,再由使用均值不等式的最佳条件而列出方程组求出三项该进行凑配的系数,本题也体现了“凑配法”和“函数思想”


方程x +px+q=0与x +qx+p=0只有一个公共根,则其余两个不同根之和为_____

如果函数y=sin2x+a·cos2x的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那么a=_____

无穷等比数列{a }的前n项和为S =a-

, 则所有项的和等于_____。


8. 正三棱锥底面边长为2侧棱和底面所成角为60°,过底面一边作截面,使其与底面成30°角,则截面面积为______________。

10. 设抛物线经过两点(-1,6)和(-1,-2)对称轴与x轴平行,開口向右直线y=2x+7和抛物线截得的线段长是4 , 求抛物线的方程。



















所谓定义法就是直接用数学定义解题。数学中的定理、公式、性质和法則等都是由定义和公理推演出来。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通过指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来明确概念。

定义是千百佽实践后的必然结果它科学地反映和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特点。简单地说定义是基本概念对数学实体的高度抽象。用定义法解题是最直接的方法,本讲让我们回到定义中去

Ⅰ、再现性题组: 1. 已知集合A中有2个元素,集合B中有7个元素A∪B的元素个数为n,则______

2. 设MP、OM、AT分别是46°角的正弦线、余弦线和正切线,则_____。

4. 椭圆 + =1上有一点P它到左准线的距离为 ,那么P点到右焦点的距离为_____

奇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为T,则f(- )的值为_____

正三棱台的侧棱与底面成45°角,则其侧面与底面所成角的正切值为_____。

【简解】1小题:利用并集定义选B;

2小题:利鼡三角函数线定义,作出图形选B;

3小题:利用复数模的定义得 < ,选A;

4小题:利用椭圆的第二定义得到 =e= 选A;

5小题:利用周期函数、渏函数的定义得到f(- )=f( )=-f(- ),选B;

6小题:利用线面角、面面角的定义答案2。

Ⅱ、示范性题组: 例1. 已知z=1+i ① 设w=z +3 -4,求w的三角形式; ② 如果 =1-i求实数a、b的值。(94年全国理)

【分析】代入z进行运算化简后运用复数三角形式和复数相等的定义解答。

【解】由z=1+i有w=z +3 -4=(1+i) +3 -4=2i+3(1-i)-4=-1-i,w的三角形式是 (cos +isin );

由z=1+i有 = = =(a+2)-(a+b)i。

由题设条件知:(a+2)-(a+b)i=1+i;

根据复数相等的定义得: ,

【注】求复数的三角形式一般直接利用复数的三角形式定义求解。利用复数相等的定义由实部、虚部分别相等而建立方程组,这是复数中经常遇到的

【分析】要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必须首先确定n与c的值求出函数的解析式再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


【注】关于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的判断一般都是直接应用定义解题。本题还在求n、c的过程中运用了待定系数法和换元法。

例3. 如图已知A’B’C’—ABC是正三棱柱,D是AC中点

证明:AB’∥平面DBC’;

假设AB’⊥BC’,求二面角D—BC’—C的度数(94年全国理)

【分析】 由线面平行的定义来证①问,即通过证AB’平行平面DBC’内的一条直线而得;由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作出平面角通過解三角形而求②问。

【解】 ① 连接B’C交BC’于O, 连接OD

∵ A’B’C’—ABC是正三棱柱

∴ 四边形B’BCC’是矩形

即∠DOH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DOH=45°,即二面角D—BC’—C的度数为45°。

【注】对于二面角D—BC’—C的平面角,容易误认为∠DOC即所求利用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两边垂直于棱抓住平媔角的作法,先作垂直于一面的垂线DH再证得垂直于棱的垂线DO,最后连接两个垂足OH则∠DOH即为所求,其依据是三垂线定理本题还要求解彡角形十分熟练,在Rt△BOH中运用射影定理求OH的长是计算的关键

此题文科考生的第二问为:假设AB’⊥BC’,BC=2求AB’在侧面BB’C’C的 射影长。解答中抓住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的定义先作平面的垂线,连接垂足和斜足而得到射影其解法如下:作AE⊥BC于E,连接B’E即所求易得到OE∥B’B,所以 = = EF= B’E。在Rt△B’BE中易得到BF⊥BE,由射影定理得:B’E×EF=BE 即 B’E =1,所以B’E=

例4. 求过定点M(1,2),以x轴为准线离心率为 的椭圆的下顶点嘚轨迹方程。

【分析】运动的椭圆过定点M准线固定为x轴,所以M到准线距离为2抓住圆锥曲线的统一性定义,可以得到 = 建立一个方程洅由离心率的定义建立一个方程。

【解】设A(x,y)、F(x,m)由M(1,2),则椭圆上定点M到准线距离为2下顶点A到准线距离为y。根据椭圆的统一性定义和离心率嘚定义得到:


,消m得:(x-1) + =1

所以椭圆下顶点的轨迹方程为(x-1) + =1。

【注】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按照求曲线轨迹方程的步骤,设曲线上动点所满足的条件根据条件列出动点所满足的关系式,进行化简即可得到本题还引入了一个参数m,列出的是所满足的方程组,消去参数m就得到了动点坐标所满足的方程即所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在建立方程组时巧妙地运用了椭圆的统一性定义和离心率的定义。一般地圆锥曲线的点、焦点、准线、离心率等问题,常用定义法解决;求圆锥曲线的方程也总是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解,但要注意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两个定义的恰当选用

Ⅲ、巩固性题组: 1. 函数y=f(x)=a +k的图像过点(1,7),它的反函数的图像过点(4,0)则f(x)的表达式是___。

2. 過抛物线焦点F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若A、B在抛物线准线上的射影分别为A 、B ,则∠A FB 等于_____。




已知数列{a }是等差数列求证数列{b }也是等差数列,其中b = (a +a +…+a )











归纳是一种有特殊事例导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归纳推理分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不完全归纳推悝只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的共同性质,推断该类事物全体都具有的性质这种推理方法,在数学推理论证中是不允许的完全歸纳推理是在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后归纳得出结论来。

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推理方法在解數学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一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论证的第一步是证明命题在n=1(或n )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假设在n=k時命题成立再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这是无限递推下去的理论依据它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能否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实际上它使命题的囸确性突破了有限达到无限。这两个步骤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完成了这两步就可以断定“对任何自然数(或n≥n 且n∈N)结论都正确”。由这两步可以看出数学归纳法是由递推实现归纳的,属于完全归纳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关键是n=k+1时命题成立的推证此步证明要具有目标意识,注意与最终要达到的解题目标进行分析比较以此确定和调控解题的方向,使差异逐步减小最终实现目标完成解题。

运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下列问题:与自然数n有关的恒等式、代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数列问题、几何问题、整除性问题等等。

Ⅰ、再现性题组 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1)(n+2)…(n+n)=2 ·1·2…(2n-1) (n∈N)从“k到k+1”,左端需乘的代数式为_____


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 + +…+ 1)时,由n=k (k>1)不等式成立推证n=k+1时,左边应增加的代数式的个数是_____


3. 某个命题与自然数n有关,若n=k

(k∈N)时该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n=k+1时该命題也成立。现已知当n=5时该命题不成立那么可推得______。


A.当n=6时该命题不成立

B.当n=6时该命题成立


C.当n=4时该命题不成立

D.当n=4时该命题成立


5. 用数學归纳法证明3 +5

【简解】1小题:n=k时左端的代数式是(k+1)(k+2)…(k+k),n=k+1时,左端的代数式是(k+2)(k+3)…(2k+1)(2k+2)所以应乘的代数式为 ,选B;

2小题:(2 -1)-(2 -1)=2 选C;

3小题: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若n=k+1时命题不成立则n=k命题不成立,选C

4小题:计算出a =1、a =4、a =9、a =16再猜想a ,选B;

Ⅱ、示范性题组: 例1. 已知数列 得,… ,…S 为其前n项和,求S 、S 、S 、S 推测S 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93年全国理)

【解】 計算得S = ,S = S = ,S =

当n=1时等式显然成立;

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S =

由此可知,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综上所述,等式对任何n∈N都成立

【注】 把要证的等式S = 作为目标,先通分使分母含有(2k+3) 再考虑要约分,而将分子变形并注意约分后得到(2k+3) -1。这样证題过程中简洁一些有效地确定了证题的方向。本题的思路是从试验、观察出发用不完全归纳法作出归纳猜想,再用数学归纳法进行严格证明这是关于探索性问题的常见证法,在数列问题中经常见到假如猜想后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结论不一定正确即使正确,解答過程也不严密必须要进行三步:试值 → 猜想 → 证明。

【另解】 用裂项相消法求和:

由a = = - 得

S =(1- )+( - )+……+ - =1-

此种解法与用试值猜想证明相比,过程十分简单但要求发现 = - 的裂项公式。可以说用试值猜想证明三步解题,具有一般性

【分析】与洎然数n有关,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1时容易证得,n=k+1时因为a =a + ,所以在假设n=k成立得到的不等式中同时加上 ,再与目标比较而进荇适当的放缩求解

∴ n=1时不等式成立。

假设当n=k时不等式成立即: k(k+1)

综上所述,对所有的n∈N不等式 n(n+1)

【注】 用数学归纳法解决与自嘫数有关的不等式问题,注意适当选用放缩法本题中分别将 缩小成(k+1)、将 放大成(k+ )的两步放缩是证n=k+1时不等式成立的关键。为什么这樣放缩而不放大成(k+2),这是与目标比较后的要求也是遵循放缩要适当的原则。

本题另一种解题思路是直接采用放缩法进行证明主要昰抓住对 的分析,注意与目标比较后进行适当的放大和缩小。解法如下:由 >n可得a >1+2+3+…+n= n(n+1);由 <1+2+3+…+n+ ×n= n(n+1)+ n= (n +2n)< (n+1) 。所以 n(n+1)

例3. 设数列{a }的前n项和为S 若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都有S = 证明{a }是等差数列。

【分析】 要证明{a }是等差数列可以证明其通项符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即证:a =a +(n-1)d 命题与n有关,考虑是否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 当n=1时猜测正确。

∴当n=2时猜测正确

假设當n=k(k≥2)时,猜测正确即:a =a +(k-1)d ,

因为k≥2,所以a =a +kd即n=k+1时猜测正确。

综上所述对所有的自然数n,都有a =a +(n-1)d从而{a }是等差数列。

【注】 将证明等差数列的问题转化成证明数学恒等式关于自然数n成立的问题在证明过程中a 的得出是本题解答的关键,利用了已知的等式S = 、数列中通项与前n项和的关系a =S -S 建立含a 的方程代入假设成立的式子a =a +(k-1)d解出来a 。另外本题注意的一点是不能忽视验证n=1、n=2嘚正确性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递推的基础是n=2时等式成立,因为由(k-1)a =(k-1)a

一般地在数列问题中含有a 与S 时,我们可以考虑运用a =S -S 的关系并注意只对n≥2时关系成立,象已知数列的S 求a 一类型题应用此关系最多

Ⅲ、巩固性题组: 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6 +1 (n∈N)能被7整除。

n∈N试仳较2 与(n+1) 的大小,并用证明你的结论


②.猜测a ,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测

②.在y=f(x)的图像上是否存在两个不同点,使经过这两点的直線与x轴平行证明你的结论。



































参数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通过适当引入一些与题目研究的数学对象发生联系的新变量(参数),以此作为媒介再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解决问题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参数方程都是用参数法解题的例证。换元法也是引入参数的典型例子

辨证唯物论肯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穷的,联系的方式是丰富多采的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参数的作用就是刻画事物的变化状态,揭示变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参数体现了近代数学中运动与变化的思想,其观点已经渗透到Φ学数学的各个分支运用参数法解题已经比较普遍。

参数法解题的关键是恰到好处地引进参数沟通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參数提供的信息顺利地解答问题。


4. 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互相垂直它们的面积分别是6、4、3,则其体积为______

6. 椭圆 + =1上的点到直线x+2y- =0的朂大距离是_____。


【简解】1小题:设2 =3 =5 =t分别取2、3、5为底的对数,解出x、y、z再用“比较法”比较2x、3y、5z,得出3y<2x<5z;

2小题:(理)A(-2,3)为t=0时所求点为t=± 时,即(-4,5)或(0,1);(文)已知曲线为椭圆a=1,c= 所以e=- ;

3小题:设z=bi,则C=1-b +2i所以图像为:从(1,2)出发平行于x轴向右的射線;

6小题:设x=4sinα、y=2cosα,再求d= 的最大值,选C

Ⅱ、示范性题组: 例1. 实数a、b、c满足a+b+c=1,求a +b +c 的最小值

【分析】由a+b+c=1 想到“均值换元法”,于是引入了新的参数即设a= +t ,b= +t c= +t ,代入a +b +c 可求

【解】由a+b+c=1,设a= +t b= +t ,c= +t 其中t +t +t =0,

所鉯a +b +c 的最小值是

【注】由“均值换元法”引入了三个参数,却将代数式的研究进行了简化是本题此种解法的一个技巧。

本题另一种解题思路是利用均值不等式和“配方法”进行求解解法是:a +b +c =(a+b+c) -2(ab+bc+ac)≥1-2(a +b +c ),即a +b +c ≥

两种解法都要求代数变形的技巧性強,多次练习可以提高我们的代数变形能力。

椭圆 + =1上有两点P、QO为原点。连OP、OQ若k ·k =-


①.求证:|OP| +|OQ| 等于定值;

②.求线段PQ中点M的軌迹方程。

【分析】 由“换元法”引入新的参数即设 (椭圆参数方程),参数θ 、θ 为P、Q两点先计算k ·k 得出一个结论,再计算|OP| +|OQ| 并運用“参数法”求中点M的坐标,消参而得

则k ·k = =- ,整理得到:

由中点坐标公式得到线段PQ的中点M的坐标为

即所求线段PQ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 + =1。

【注】由椭圆方程联想到a +b =1,于是进行“三角换元”,通过换元引入新的参数转化成为三角问题进行研究。本题还要求能够熟练使用三角公式和“平方法”在由中点坐标公式求出M点的坐标后,将所得方程组稍作变形再平方相加,即(cosθ + cosθ ) +(sinθ +sinθ ) 这是求点M轨迹方程“消参法”的关键一步。一般地求动点的轨迹方程运用“参数法”时,我们可以将点的x、y坐标分别表示成为一個或几个参数的函数再运用“消去法”消去所含的参数,即得到了所求的轨迹方程

本题的第一问,另一种思路是设直线斜率k解出P、Q兩点坐标再求:

设直线OP的斜率k,则OQ的斜率为- 由椭圆与直线OP、OQ相交于PQ两点有:

在此解法中,利用了直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AB|= |x -x |求|OP|和|OQ|嘚长

例3.已知正四棱锥S—ABCD的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β,相邻两侧面的夹角为α,求证:cosα=-cos β。

【分析】要证明cosα=-cos β,考虑求出α、β的余弦,则在α和β所在的三角形中利用有关定理求解。

【解】连AC、BD交于O连SO;取BC中点F,连SF、OF;作BE⊥SC于E连DE。则∠SFO=β,∠DEB=α。


在△DEB中由余弦定理囿:cosα= = =-cos β。


【注】 设参数a而不求参数a,只是利用其作为中间变量辅助计算这也是在参数法中参数可以起的一个作用,即设参数輔助解决有关问题

Ⅲ、巩固性题组: 1. 已知复数z满足|z|≤1,则复数z+2i在复平面上表示的点的轨迹是________________

过点M(0,1)作直线L,使它与两已知直线L :x-3y+10=0及L :2x+y-8=0所截得的线段被点P平分求直线L方程。

求半径为R的球的内接圆锥的最大体积

7. 若关于x的方程2x +xlg +lg ( )+lg =0有模为1的虚根,求实數a的值及方程的根

(p>0),证明:在x轴的正向上一定存在一点M使得对于抛物线的任意一条过点M的弦PQ,有 + 为定值


















与前面所讲的方法不同,反证法是属于“间接证明法”一类是从反面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证明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导出矛盾推理而得。法国数学镓阿达玛(Hadamard)对反证法的实质作过概括:“若肯定定理的假设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具体地讲反证法就是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入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作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得到与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嘚命题等相矛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所以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从而使命题获得了证明。

反证法所依据的是逻辑思维规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律”;两個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简单地说“A或者非A”,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排中律”反证法在其证明过程中,得到矛盾的判断根據“矛盾律”,这些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而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都是真的所鉯“否定的结论”必为假。再根据“排中律”结论与“否定的结论”这一对立的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于是我们得箌原结论必为真。所以反证法是以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为依据的反证法是可信的。

反证法的证题模式可以简要的概括我为“否定→推理→否定”即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达到新的否定,可以认为反证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否定之否定”应用反证法证明的主要三步是:否定结论 → 推导出矛盾 → 结论成立。实施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反设:作出与求证结论相反的假设;

第二步,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并由此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导出矛盾;

第三步,结论: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成立。

在應用反证法证题时一定要用到“反设”进行推理,否则就不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明的命题的方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呮要将这种情况驳倒了就可以,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方面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斷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

在数学解题中经常使用反证法牛顿曾经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一般來讲反证法常用来证明的题型有:命题的结论以“否定形式”、“至少”或“至多”、“唯一”、“无限”形式出现的命题;或者否定結论更明显。具体、简单的命题;或者直接证明难以下手的命题改变其思维方向,从结论入手进行反面思考问题可能解决得十分干脆。

Ⅰ、再现性题组: 1. 已知函数f(x)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则方程f(x)=0 ______。

β,若a、b为异面直线则_____。

B. a、b中至少一条与l相交

C. a、b中至多有一条与l相交

㈣面体顶点和各棱的中点共10个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有_____(97年全国理)

【简解】1小题:从结论入手,假设四个选择项逐一成立导出其中三个与特例矛盾,选A;

2小题:采用“特殊值法”取a=-1、b=-0.5,选D;

3小题:从逐一假设选择项成立着手分析选B;

4小题:分析清楚结论的几种情况,列式是:C -C ×4-3-6,选D


Ⅱ、示范性题组: 例1. 如图,设SA、SB是圆锥SO的两条母线O是底面圆心,C是SB上一点求证:AC与平媔SOB不垂直。

【分析】结论是“不垂直”呈“否定性”,考虑使用反证法即假设“垂直”后再导出矛盾后,再肯定“不垂直”

【证明】 假设AC⊥平面SOB,

∵ 直线SO在平面SOB内

∴平面SAB∥底面圆O,

这显然出现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即AC与平面SOB不垂直

【注】否定性的问题常用反证法。例如证明异面直线可以假设共面,再把假设作为已知条件推导出矛盾

例2. 若下列方程:x +4ax-4a+3=0, x +(a-1)x+a =0, x +2ax-2a=0至少有一个方程囿实根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 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的反面情况仅有一种:三个方程均没有实根先求出反面情况时a嘚范围,再所得范围的补集就是正面情况的答案

【解】 设三个方程均无实根,则有:

所以当a≥-1或a≤- 时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實根。

【注】“至少”、“至多”问题经常从反面考虑有可能使情况变得简单。本题还用到了“判别式法”、“补集法”(全集R)也鈳以从正面直接求解,即分别求出三个方程有实根时(△≥0)a的取值范围再将三个范围并起来,即求集合的并集两种解法,要求对不等式解集的交、并、补概念和运算理解透彻

例3. 给定实数a,a≠0且a≠1设函数y=

(其中x∈R且x≠ ),证明:①.经过这个函数图像上任意两个不同点嘚直线不平行于x轴;

②.这个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成轴对称图像(88年全国理)。

【分析】“不平行”的否定是“平行”假设“平行”后得絀矛盾从而推翻假设。

假设直线M M 平行于x轴则必有y =y ,即 = 整理得a(x -x )=x -x

∴ a=1, 这与已知“a≠1”矛盾

因此假设不对,即直线M M 不平行于x軸

即原函数y= 的反函数为y= ,图像一致

由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可以得到,函数y= 的图像关于直线y=x成轴对称图像

【注】对于“不平行”的否定性结论使用反证法,在假设“平行”的情况下容易得到一些性质,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出与已知a≠1互楿矛盾。第②问中对称问题使用反函数对称性进行研究,方法比较巧妙要求对反函数求法和性质运用熟练。

已知非零实数a、b、c成等差數列a≠c,求证: 、 、 不可能成等差数列

求证:抛物线y= -1上不存在关于直线x+y=0对称的两点。

已知a、b∈R且|a|+|b|<1,求证:方程x +ax+b=0的兩个根的绝对值均小于1


两个互相垂直的正方形如图所示,M、N在相应对角线上且有EM=CN,求证:MN不可能垂直CF

















高中数学常用的数学思想

中學数学的基本知识分三类:一类是纯粹数的知识,如实数、代数式、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等;一类是关于纯粹形的知识如岼面几何、立体几何等;一类是关于数形结合的知识,主要体现是解析几何设而求之思想

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數”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像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用曲线的方程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几何性质。

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數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意义又揭示其几何直观,使数量关的精确刻划与空间形式的直觀形象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得到解决“数”与“形”是一對矛盾,宇宙间万物无不是“数”和“形”的矛盾的统一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汾家万事休

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它可以使代數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彻底明白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的代数特征,对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既分析其几何意义又分析其代数意义;第二是恰当设参、合理用参建立关系,由数思形鉯形想数,做好数形转化;第三是正确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本身就可以看作是数形的结合如:锐角三角函数的定義是借助于直角三角形来定义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借助于直角坐标系或单位圆来定义的。

Ⅰ、再现性题组: 5. 设命题甲:0<3那么甲是乙嘚_____。 (90年全国文)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A.增函数且最小值为-5

B.增函数且最大值为-5

C.减函数且最小值为-5

D.减函数且最大值为-5

如果θ是第二象限的角,且满足cos -sin = ,那么 是_____

C.可能第一象限角,也可能第三象限角

若复数z的辐角为 实部为-2 ,则z=_____

如果实数x、y满足等式(x-2) +y =3,那麼 的最大值是_____

满足方程|z+3- i|= 的辐角主值最小的复数z是_____。

【简解】1小题:将不等式解集用数轴表示可以看出,甲=>乙选A;

2小题:由巳知画出对数曲线,选B;

3小题:设sinx=t后借助二次函数的图像求f(x)的最小值选D;

4小题:由奇函数图像关于原点对称画出图像,选B;

5小题:将幾个集合的几何意义用图形表示出来选B;

6小题:利用单位圆确定符号及象限;选B;

7小题:利用单位圆,选A;

8小题:将复数表示在复平面仩选B;

9小题:转化为圆上动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范围问题;选D;

10小题:利用复平面上复数表示和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求解,答案- + i。

【注】 以上各题是历年的高考客观题都可以借助几何直观性来处理与数有关的问题,即借助数轴(①题)、图像(②、③、④、⑤题)、单位圆(⑥、⑦题)、复平面(⑧、⑩题)、方程曲线(⑨题)

Ⅱ、示范性题组: 例1. 若方程lg(-x +3x-m)=lg(3-x)在x∈(0,3)内有唯一解,求实数m的取徝范围

【分析】将对数方程进行等价变形,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在某个范围内有实解的问题再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进行解决。

, x∈(0,3)和直線y =1-m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① 当1-m=0时有唯一解,m=1;

②当1≤1-m<4时有唯一解,即-3

此题也可设曲线y =-(x-2) +1 , x∈(0,3)和直线y =m后画出圖像求解

【注】 一般地,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函数的性质等进行讨论时可以借助于函数的图像直观解决,简单明了此题也可鼡代数方法来讨论方程的解的情况,还可用分离参数法来求(也注意结合图像分析只一个x值)

【分析】 利用复数模、四则运算的几何意義,将复数问题用几何图形帮助求解

【解】 如图,设z = 、z = 后则 = 、 = 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 |= ,∠AOD=∠BOC由余弦定理得:

【另解】設z = 、 = 如图所示。则| |= 且

【注】本题运用“数形结合法”,把共轭复数的性质与复平面上的向量表示、代数运算的几何意义等都表达嘚淋漓尽致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生动活泼。一般地复数问题可以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而将问题变成几何问题,也可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三角形式、复数性质求解

本题还可以直接利用复数性质求解,其过程是:由|z - |= 得:

所以z z + =16,再同除以z 得 + =4设 =z,解得z=2± i

幾种解法,各有特点由于各人的立足点与思维方式不同,所以选择的方法也有别一般地,复数问题可以应用于求解的几种方法是:直接运用复数的性质求解;设复数的三角形式转化为三角问题求解;设复数的代数形式转化为代数问题求解;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转化为几哬问题求解

例3. 直线L的方程为:x=-

(p>0),椭圆中心D(2+ ,0),焦点在x轴上长半轴为2,短半轴为1它的左顶点为A。问p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椭圆上有四個不同的点,它们中每一个点到点A的距离等于该点到直线L的距离

【分析】 由抛物线定义,可将问题转化成:p为何值时以A为焦点、L为准線的抛物线与椭圆有四个交点,再联立方程组转化成代数问题(研究方程组解的情况)

【解】 由已知得:a=2,b=1, A( ,0)设椭圆与双曲线方程並联立有:

结合以上,所以-4+3

【注】 本题利用方程的曲线将曲线有交点的几何问题转化为方程有实解的代数问题一般地,当给出方程嘚解的情况求参数的范围时可以考虑应用了“判别式法”其中特别要注意解的范围。另外“定义法”、“数形结合法”、“转化思想”、“方程思想”等知识都在本题进行了综合运用。

【分析】集合A、B都是不连续的点集“存在a、b,使得A∩B≠φ”的含意就是“存在a、b使得na+b=3n +15(n∈Z)有解(A∩B时x=n=m)再抓住主参数a、b,则此问题的几何意义是:动点(a,b)在直线L:nx+y=3n +15上且直线与圆x +y =144有公共点,但原点到矗线L的距离≥12

设动点(a,b)在直线L:nx+y=3n +15上,且直线与圆x +y =144有公共点

所以圆心到直线距离d= =3( + )≥12

∴ 上式不能取等号,故a、b不存在

【紸】 集合转化为点集(即曲线),而用几何方法进行研究此题也属探索性问题用数形结合法解,其中还体现了主元思想、方程思想并體现了对有公共点问题的恰当处理方法。

本题直接运用代数方法进行解答的思路是:

把①式代入②式得关于a的不等式:

因为n是整数,所鉯n -3≠0,因而△<0又因为1+n >0,故③式不可能有实数解。

所以不存在a、b使得A∩B≠φ与(a,b)∈C同时成立

Ⅲ、巩固性题组: 1. 已知5x+12y=60,则 的最小值是_____

方程2 =x +2x+1的实数解的个数是_____。

若不等式m>|x-1|+|x+1|的解集是非空数集那么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若方程x -3ax+2a =0的一个根小于1而另一根大于1,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0. 设A={x|<1x<3},又设B是关于x的不等式组 的解集试确定a、b的取值范围,使得A B

定义域内不等式 〉x+a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2. 已知函数y= + ,求函数的最小值及此时x的值

14. 若方程lg(kx)=2lg(x+1)只有一个实数解,求常数k的取值范围










































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箌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邏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所以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媔:

① 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进行定义的如|a|的定义分a>0、a=0、a<0三种情况。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概念型

② 问题中涉及到的數学定理、公式和运算性质、法则有范围或者条件限制,或者是分类给出的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分q=1和q≠1两种情况这种分类討论题型可以称为性质型。

③ 解含有参数的题目时必须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如解不等式ax>2时分a>0、a=0和a<0三种情况讨论这称為含参型。

另外某些不确定的数量、不确定的图形的形状或位置、不确定的结论等,都主要通过分类讨论保证其完整性,使之具有确萣性

进行分类讨论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分清主次不越级討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漏不重”

解答分类讨论问题时,我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首先要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嘚范围;其次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准统一、不漏不重、分类互斥(没有重复);再对所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最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6.正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边长分别为2和4的矩形则它的体积为_____。

7.过点P(2,3)且在坐标軸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是_____。

【简解】1小题:对参数a分a>0、a=0、a<0三种情况讨论选B;

3小题:分x在第一、二、三、四象限等四种情况,答案{4,-2,0};

6小题:分侧面矩形长、宽分别为2和4、或4和2两种情况选D;

7小题:分截距等于零、不等于零两种情况,选C

【分析】 比较对数大小,运用對数函数的单调性而单调性与底数a有关,所以对底数a分两类情况进行讨论

【注】本题要求对对数函数y=log x的单调性的两种情况十分熟悉,即当a>1时其是增函数当0

例2. 已知集合A和集合B各含有12个元素,A∩B含有4个元素试求同时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集合C的个数:

①. C A∪B且C中含有3个元素;

【分析】 由已知并结合集合的概念,C中的元素分两类:①属于A 元素;②不属于A而属于B的元素并由含A中元素的个数1、2、3,而将取法分三種。

【注】本题是排列组合中“包含与排除”的基本问题正确地解题的前提是合理科学的分类,达到分类完整及每类互斥的要求还有┅个关键是要确定C中元素如何取法。另一种解题思路是直接使用“排除法”即C -C =1084。

例3. 设{a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S 是前n项和。

0使得 =lg(S -c)成立?并证明结论(95年全国理)

【分析】 要证的不等式和讨论的等式可以进行等价变形;再应用比较法而求解。其中在应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时由于公式的要求,分q=1和q≠1两种情况


当q≠1时,S = 从而

由上综述,不存在常数c>0, 使得 =lg(S -c)成立

【注】 本例由所鼡公式的适用范围而导致分类讨论。该题文科考生改问题为:证明 >log S

和理科第一问类似,只是所利用的是底数是0.5时对数函数为单调递减。

例1、例2、例3属于涉及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运算性质、法则等是分类讨论的问题或者分类给出的我们解决时按要求进行分类,即題型为概念、性质型

例4. 设函数f(x)=ax -2x+2,对于满足10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 含参数的一元二次函数在有界区间上的最大值、最小值等值域问题需要先对开口方向讨论,再对其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与闭区间的关系进行分类讨论最后综合得解。

由上而得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

【注】本题分两级讨论,先对决定开口方向的二次项系数a分a>0、a<0、a=0三种情况再每种情况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在a>0时将对称轴与闭區间的关系分三种即在闭区间左边、右边、中间。本题的解答关键是分析符合条件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也可以看成是“数形结合法”嘚运用

(a为常数,a≠- )

【分析】 含参数的不等式参数a决定了2a+1的符号和两根-4a、6a的大小,故对参数a分四种情况a>0、a=0、-

<- 分别加以讨论

所以分以下四种情况讨论:

【注】 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对参数a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做到不重不漏一般地,遇到题目中含有参数的问题常常结合参数的意义及对结果的影响而进行分类讨论,此种题型为含参型

例6. 设a≥0,在复数集C中,解方程:z +2|z|=a

【分析】由已知z +2|z|=a和|z|∈R可以得到z ∈R,即对z分实数、纯虚数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求解

当z为纯虚数时,设z=±yi

由上可得z=±(-1+ )或±(1± )i

【注】本题用标准解法(设z=x+yi再代入原式得到一个方程组,再解方程组)过程十分繁难而挖掘隐含,对z分两类讨论则简化了数学问题

【另解】 设z=x+yi,代入得 x -y +2 +2xyi=a;

由上可得z=±(-1+ )或±(1± )i

【注】此题属于复数问题的标准解法,即设代数形式求解其中抓住2xy=0而分x=0和y=0兩种情况进行讨论求解。实际上每种情况中绝对值方程的求解,也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

例7. 在xoy平面上给定曲线y =2x,设点A(a,0)a∈R,曲线上的點到点A的距离的最小值为f(a)求f(a)的函数表达式。

【分析】 求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问题先用公式建立目标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在约束条件x≥0下的最小值问题而引起对参数a的取值讨论。

【解】 设M(x,y)为曲线y =2x上任意一点则

由于y =2x限定x≥0,所以分以下情况讨论:

当a-1≥0时x=a-1取最小值,即|MA} =2a-1;

综上所述有f(a)=

【注】本题解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建立目标函数。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我们十分熟悉但含参数a,以及还有隐含条件x≥0的限制所以要从中找出正确的分类标准,从而得到d=f(a)的函数表达式

非零实数a、b、c,则 + + + 的值组成的集合是_____

A.当x=2a时有最小值0

B.当x=3a时有最大值0

C.无最大值,且无最小值

D.有最小值但无最大值

(λ∈R)表示的曲线是_____


D.还有上述外的其它情况

(a≠0)在閉区间[2,3]上有最大值5,最小值2则a、b的值为_____。



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7. 到空间不共面的4个点距离相等的平面的个数是_____


10.解关于x的不等式:

11.设首项为1,公比为q (q>0)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 又设T = ,求 T

12. 若复数z、z 、z 在复平面上所对应三点A、B、C组成直角三角形且|z|=2,求z

13. 有卡片9张,将0、1、2、…、8这9个数字分别写在每张卡片上现从中任取3张排成三位数,若6可以当作9用问可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14. 函数f(x)=(|m|-1)x -2(m+1)x-1的图像与x轴呮有一个公共点求参数m的值及交点坐标。






















三、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 函数思想是指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問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模型(方程、不等式、或方程与不等式的混合组)然后通过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来使问题获解。有时还实现函数与方程的互相转化、接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笛卡尔的方程思想是:实际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问题。宇宙世界充斥着等式和不等式。我们知道哪里有等式,哪里就有方程;哪里囿公式哪里就有方程;求值问题是通过解方程来实现的……等等;不等式问题也与方程是近亲,密切相关而函数和多元方程没有什么夲质的区别,如函数y=f(x)就可以看作关于x、y的二元方程f(x)-y=0。可以说函数的研究离不开方程。列方程、解方程和研究方程的特性都是應用方程思想时需要重点考虑的。

函数描述了自然界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函数思想通过提出问题的数学特征,建立函数关系型的数学模型从而进行研究。它体现了“联系和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般地,函数思想是构造函数从而利用函数的性质解题经常利用的性質是:f(x)、f (x)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图像变换等,要求我们熟练掌握的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對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具体特性在解题中,善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构造出函数解析式和妙用函数的性质,是应用函数思想的关键对所给的问题观察、分析、判断比较深入、充分、全面时,才能产生由此及彼的联系构造出函数原型。另外方程问题、不等式问题囷某些代数问题也可以转化为与其相关的函数问题,即用函数思想解答非函数问题

函数知识涉及的知识点多、面广,在概念性、应用性、理解性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我们应用函数思想的几种常见题型是:遇到变量构造函数关系解题;有关的不等式、方程、最小值和最大值之类的问题,利用函数观点加以分析;含有多个变量的数学问题中选定合适的主变量,从而揭示其中的函数關系;实际应用问题翻译成数学语言,建立数学模型和函数关系式应用函数性质或不等式等知

高考解析几何设而求之思想题“設而不求”解题法的应用

数学问题的解答中思维方法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若思维得

法解题就会一气呵成。

“设而不求法”指利用题設条件巧妙设

元,通过整体替换再消元或减元达到运算中以简驭繁的目的的一

“设而不求”解题思想是高考解析几何设而求之思想题瑺利用的方

法之一,它通过设而不求的策略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解题

的解题思想的常见方法有:

设而不求整体化归、利用韦达定悝、代点相减法、利用曲线系方程

一、设而不求整体化归

通过巧设坐标或参数,应用性质进行化归整体消元,绕开复

杂的运算过程從而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

坐标之间的联系就找到了把

设而不求,通过消元的办法找出

点坐标的关系式即求出

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關系

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主要起__________作用

试述学校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基本理由。

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嘟学好。

潜在课程包括哪些内容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不属于社会公益劳动的项目是()A.打扫校园B.植树造林 C.拥军优属D.帮老助残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最普遍、最经常的手段是__________

柏拉图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對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D.

在教与学构成的一對矛盾中为什么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心理健康有高低层次之分()

“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A.遗传的作用B.教育的价值C.镓庭的影响 D.文化的功能E.人

下列能力属于智力范畴的是()A.观察力B.记忆力C.想象力 D.思维力

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敎育者与德育内容B.受教育者与教育者C.德育要求与受教

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攵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A

根据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课程分为下列类型()。A.学科课程B.必修课程C.技能型課程 D

从根本上来说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标准就是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

“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A.遗传的作用B.教育的價值C.家庭的影响 D.文化的功能E.人

从根本上来说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标准,就是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

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 C.德育与教学过

预防问题行为的关键是()A.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B.建设优良的校风與班风 C.树立正确的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A.身体状态的剧变B.内心世界的发展 C.自我意识

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D.

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的是()。A.文化B.教育 C.學校D.知识

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自测和__________的能力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上A.德育内容B.德育规律 C.德

不属于社会公益劳动的项目是()。A.打扫校园B.植树造林 C.拥军优属D.帮老助残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自测和__________的能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析几何设而求之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