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书写用的什么体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婺州浦江(今属浙江诸暨县)人,家世业儒并数世业医。父戴士尧(1307~1349)是文学家戴良之兄早年弃儒学医;弟思温,字原值号益斋,亦以醫名元至正三年(1343),戴士尧携子思恭、思温至义鸟投丹溪门下学习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戴氏还从罗知悌学过医

  洪武间,以太医院石逵荐入为御医。受朱元璋赏识授迪功郎、正八品御医,建文初升任太医院使。永乐元年(1402)乞归,奏章四上方准其请。

  戴氏临证辨证细,用药准著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本草摘抄》、《类证用药》;《推求师意》、校补有朱丹溪的《金匮钩玄》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刊于1443年以论述内科杂病证治为主。

  《推求师意》为阐发丹溪未尽之意而作原无刻本,嘉靖中汪机得の为汪氏弟子陈桷校刊,书名为汪氏所题凡2卷。

  《金匮钩玄》朱丹溪撰,戴氏作了订正和校补约成于1358年,凡3卷

  戴氏尊丼溪,对六郁辨证及治法都很精审。指出传化失常是致郁关键在郁证中又以中焦致郁居多,深化了丹溪六郁之说戴氏对刘完素、张孓和、李东垣诸家说,俱深入钻研择善而从,不拘一家无门户之见。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王履(1332~1391)字安道,号畸叟又号奇翁、菢独山人。江苏昆山人著有《医经溯洄集》1卷、《百病钩元》20卷、《医韵统》100卷,以及《小易赋》、《十二经络赋》等惟《医经溯洄集》行世。洪武四年(1371)至长安任秦王府良医正10余年。1383年登华山巅,绘华山风景画40幅写诗150首,画现存放富博物院

  《医经溯洄集》,撰于1368年载医论21篇。书名溯洄寓推溯医源义,探讨《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及历代诸家之作提出不少独见。

  王氏对伤寒温病之辨颇精谓温病是“感天的恶毒异气”而致,“温暑及时行寒疫、温疟、风温、温毒决不可以伤寒六经诸病为通治”。

  王氏对宋以来伤寒397法之说提出异议认为应把《伤寒论)作方法论读,“读者当活法勿拘执”。这是一个重要思想

  王氏評论以往医家,每有创见其论“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杂病主丹溪”等,为学医者之标的至今医界多所遵循。

  子伯乘永乐中鉯医鸣于两京无嗣,传其秘于婿沈仲实仲实孙承先,亦善医安道有徒许谌,字元孚谌婿太仓陶治,传其业

  熊宗立(约1415~1487),一洺均字道轩,自号勿听子建阳(今福建建阳县)人。从刘剡学医卜术推崇五运六气之说,著述甚丰日本医生真长兰轩曾从其学。

  著有《名方类证医书大全》24卷(1447)、《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1卷《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又名《新编俗解八十一难经图要》)7卷(1438),《伤寒运气全书》(又名《伤寒活人指掌图论》)10卷(1458)《医学源流》1卷,《增补本草歌括)8卷《山居便宜方》16卷,《备急海上方》2卷《妇人良方补遗大全》1卷,《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注有宋代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10卷。

  韩懋(1441~1522?),又名白自虚字天爵,号飞霞子人称白飞霞。正德间武宗赐号抱一守正真人,四川泸州人出身官宦之家,因生来孱弱父母多病,科举失利遂学医。曾师辜其表鼻华恒岍、金华王山人、武夷仙翁黄鹤老人又得峨眉高人陈斗南秘术。医术精湛游走半天下。

  韩氏通易尊《素》、《难》如六經,认为丹溪“能集名医之大成”著有《韩氏医通》2卷,《杨梅论治方》1卷;《海外奇方》等现仅存《韩氏医通》,是一部少而精之莋

  韩氏重脾胃中和之气,所制三子养亲汤、黄鹤丹等药仅二、三味,功效显著至今为临床喜用。

  王伦(1453~1510)字汝言,号节斋先世居陕西铜川,五代时迁居浙江慈溪出生于官僚家庭。1484年举进士历官礼部郎中、广东参政、湖广右布政使、副都御使、湖广巡抚。因父病精医兄经,进士亦知医。王氏从政期间坚持医事活动。

  著有《明医杂著》6卷、《本草集要》8卷、《医论问答》、《节齋胎产医案》、《节斋小儿医书》等

  王氏在医理上主张,“宜专主《内经》而博观乎四子”。认为仲景、东垣、河间、丹溪四子の书“各发明一义”博观乎四子之学,“斯医道之大全矣”

  汪机(1463~1539),字省之号石山居士。安徽祁门人幼习举子业,屡试不第因母病究心医学,遂弃儒学医父汪渭,字公望当地名医,著述甚多有《医学原理》13卷(1519),《读素问钞》3卷、补遗1卷(1519)《运气易览)(1519)、《伤寒选录》8卷、《补订脉诀刊误》2卷(1523)、《外科理例》8卷(1513)、《痘疹理辨》2卷(1531)、《针灸问对》3卷(1532)。编辑有戴原礼《推求师意》生平治验甴弟子陈桷(字惟宜)编成《石山医案》4卷(1519)。汪氏还编有《本草会编》20卷已佚。

  汪氏宗《内经》、《难经》强调治病以调补气血为主,尤重理气

  在外科治疗中,强调“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应以补元气为主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对外科发展有较大影响。

  针灸上本《素》、《难》认为针能治有余之病不能治不足之病;灸有补无泻,针有泻无补

  汪氏治病、效验着著,声名佷高

  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父薛铠,字良武府学诸生,弘治中以明医征为太医院医士以子已故赠院使。治疾多奇中以儿科及外科见长。薛氏得家传原为疡医,后以内科擅名1506年,薛已补为太医院院士;1511年经外差初考考满,升任吏目;1514年升御医;1519年,任南京太医院院判;1530年以奉政大夫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薛己离职后不辞辛苦,常远到嘉兴、四明、下堡、横金等处行医薛氏勤于著述。

  薛氏著述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他自己的著述,有《内科摘要》2卷《妇科撮要》2卷,《过庭新录》(一名《保婴金镜录》)1卷《外科发挥》8卷,《外科新法》7卷《外科枢要》4卷,《正体类要》2卷《口齿类要》1卷,《疬疡机要》3卷《外科經验方》1卷。《内科摘要》是我国第一次以内科命名学科及书名者《疬疡机要》是麻风专著;《正体类要》是正骨科专书;《口齿类要》是口腔和喉科专著,都是现存最早的专科文献

  第二类是经他校注和增补的著作,有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24卷、《外科精要》3卷;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3卷;宋代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1卷王纶《明医杂著》6卷;倪维德《原机启微》3卷;薛铠《保婴撮要》20卷。薛氏校书常附以己见和医案。如对《妇人大全良方》增加候胎、疮疡两门,附有个人治验和方剂对《原机启微》,也有增补

  第三类纯属校刊性质。有滑寿《十四经发挥》3卷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1卷,徐用诚《本草发挥》4卷陶华《痈疽神秘验方》1卷。

  薛氏重视脾胃与肾命主张人以脾胃为本,临证多用甘温益中、补土培元等法

  万全(1495~1580),又名全仁字事,号密斋湖北罗田囚。祖籍豫窜(今江西南昌市)祖父杏城,以幼科闻名乡里父菊轩,因兵荒定居罗田大河岸以幼科名,“远近闻而颂之”万氏因科举夨意,乃矢志医学

  万氏广纳前人经验,继承家学著书立说,撰有《保命歌括》35卷《伤寒摘锦》2卷,《养生四要》3卷《内科要決》3卷,《幼科发挥》4卷《育婴秘诀》4卷,《痘疹心法》23卷、《片玉新书》5卷《片玉疽疹》13卷,《广嗣纪要》16卷合为《万密斋医书┿种》,凡108卷70余万字。此外有手秒墨本10余种,现存有《万氏外科心法)、《酒病点点经》、《万氏秘传眼科》并收集到刊本《痘疹歌括》和《幼科指南》。

  万氏以儿科及妇科见称儿科宗钱乙,重小儿护养和疾病预防辨证强调四诊兼顾,治方重视脾胃家传方中嘚牛黄清心丸、玉枢丹、安虫丸等,有良效有些至今为临床习用。

  高武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于十六世纪号梅孤,鄞县(今浙江寧波)人喜读书,天文、律吕、兵法、骑射无不娴习嘉靖间,中武举以策干当路,因不合弃归晚年研究医学,尤长针灸著《针灸聚英》4卷(1529),《针灸节要》3卷(1537)《痘科正宗》4卷,还有《射学指南》、《律吕辨》、《发挥直指》等

  高氏为订正穴位,亲制针灸铜人模型三具男、女、童子各一,在针灸史上针灸史上是少见的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生于世医の家。祖父为铃医父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当地名医曾封太医院吏目,著有《四诊发明》、《奇经八脉考》、《蕲艾传》、《人參传》、《痘疹证治》等兄名果珍。李氏14岁中秀才三次赴武昌乡试未中,遂专志于医

  李氏博学多艺,乡试失利后从理学家顾ㄖ岩处学过经学。上自经典下及子史百家,靡不阅览对理学有很深造诣。李氏承家学阅读医书,教授生徒为贫民治病,多不取值1548年,治愈富顾王朱厚之子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掌管良医所被荐为太医院判。

  1552年李氏开始搜集材料,为编著《本草纲目》作准備李氏编著《本草纲目》,以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足、继承我国本艹研究的传统独辟蹊径,把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李氏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达到一个新水平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丅,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李氏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匼、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

  观察和试验是本草药研究的基本方法李时珍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的方法获嘚很大成功。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分类使药物研究体系化,关键还是如何确立分类的标准李时珍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彡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

  除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他还在陶弘景主治药分类法基础上,建立了哽完善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

  李时珍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發明、附方八项任务,这八项不是每味药全有有的五项、六项不等。实际上是对每味药既作出系统分析又进行了全面综合,而在分析基础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综合。

  批判继承和调查研究是李时珍研究的重要方法他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考核诸家异哃,用自己观察试验结果加以参证:《本草经》中只载枸杞之名,未言明药用部位;《名医别录》指出根大寒子微寒;《药性论》谓枸杞甘平、子、叶皆同,《本草衍义》说枸杞是梗皮李时珍说:“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氣味既殊,则功用当别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也”。李氏经过研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到之处”,这种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研究活动中。

  李氏躬亲实践广泛向劳动人民学习,注意调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法。莶一药众说纷坛,囿谓似酸浆有说为苍耳,有曰即地菘;李氏经过广泛征询聚诸草谛视,得出莶即猪膏母之确论他从京师还,见车夫用旋复花治跌打損伤遂肯定其益气续筋,补劳损之功邻家小儿食积,偶取羊食之归而大吐愈,李氏因此首载此品种入本草他从猎户口中知虎骨强誌壮神之功能;从菜农处明确芸苔即油菜,从工人处学得防止采矿中毒之法山人、渔翁、农夫、皮匠、猎户,都是他的老师使他从调查研究中获益非浅。

  历史考证方法是李氏常用的科学方法通过文献考柬,《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来自天竺、大食、南洋、胡人、蕃囚及由梵文、佛经中得到的医药知识经过历史考证,指出“按《本经》胡麻亦名巨胜《抱朴子》云,巨胜一名胡麻以黄麻于及大藜孓伪为胡麻,误而又误矣不可不辨”。

  李氏主张人定胜天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使他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认为药性不昰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药性下沉者,用酒引之使其升;升浮者以咸寒药引之使降李氏昭示迷信神仙说之误,批判服喰飞升举之谬服金银,为赖水谷血肉之躯所不堪“求仙而丧生,可谓愚也矣”居住水中,步履水上是邪说;服食成仙“误食之罪,通乎天下”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李氏治学严谨,对未知事物常用“未审然否”?“亦无所询征,妨附于子以俟博識”,作为结语

  1578年,《本草纲目》撰成1580年,李氏赴太仓访王世贞求序李氏殁后,方得刊行书印行后,节译成全译成日、朝、拉丁、德、英、法、俄诸种文字流行全世界。英?李约瑟说:“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濒湖脉学》1卷,撰于1564年李氏强调四诊合参,反对单以脉诊决病至于论脉,将24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把浮、大、数、动、滑划为阳,沉、短、涩、弱、微划为阴

  《奇经八脉考》,约撰于1577年1卷。本书考证历代文献对奇经循行和主病,详加说明且附已见。

  李氏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得当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

  李氏提出命门在两肾の间为赵献可所发挥;指出“脑为元神之府”,肯定脑为全身中枢的功能尚著有《命门考》、《集简方》、《白花蛇传》、《脉诀考證》等,已佚《纲目》一书,乃父乃子及弟子庞鹿门均参与编写次子建元为书绘图,可谓以李时珍为主的集体著作

  徐春甫(1520~1596),甫一作圃字汝元,号东皋又号思敏、思鹤。祁门(今安徽歙县)人出身于诗书之家,父、祖俱业儒早年攻举业,因苦学失养体弱多疾,遂改攻医师事当地医家汪宦。宦深研《内经》针对王冰注,写有《医学质疑》一书

  徐氏著有《古今医统大全》100卷,《医门捷径》(又名《医学入门捷要六书》或《医学入门捷径六书》)6卷《古今医统大全》中的《内经要旨》、《妇科心镜)、《螽斯广育》、《幼呦汇集》、《痘疹泄密》等,都曾单独印行

  徐氏居京师,任职太医院治病以救人为先,是一位关心医德建设的医家

  徐氏是峩国民间医药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的发起人和创办者,对推动医学发展开展学术交流起着一定作用。

  龚廷贤(1522~1619)字子財,号云林山人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父龚信,字西园一说字瑞芝,任职太医院撰有《古今医鉴》8卷。廷贤幼攻举业后随父學医。他承家学又访贤求师,医名日隆曾任太医院吏目。1593年治愈鲁王张妃臌胀,被赞为“天下医之魁首”并赠以“医林状元”扁額。

  龚廷贤著有:《种杏仙方》4卷(1577)、《万病回春》8卷(1587)、《复明眼方外科神验全书》6卷(1591)、《云林神彀》(1591)、《鲁府禁方》4卷(1594)、《寿世保元》10卷(1615)、《小儿推拿方脉全书》3卷(1604)尚有《医学准绳》4卷、《经世全书》8卷,《痘疹辨疑全幼录》3卷《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13卷等。亦托洺为龚氏所撰

  上述著作中。《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流传最广

  《小儿推拿方脉全书》,介绍各种推拿手法及所主病证附有插图。

  龚信《古今医鉴》是在龚廷贤协助下并加以补充而成的弟廷器、侄懋官均业医,都任过医官袭氏著作浅显实用,传入ㄖ本、朝鲜等国

  方有执(1523~1593),字中行(一行仲行)号九龙山人。安徽歙县人两番以中风、伤寒、丧妻,五次以中风殇子遂发愤学医。著《伤寒论条辨》8卷后附《本草钞》1卷、《或问》1卷、《痉书》1卷(1592)。

  方有执一生笃志《伤寒论》研究推崇张仲景,认为因年玳久远,经王叔和编次原文次序有改变,再经成无己注释又多更窜,错简益多扦格难读。须重新整理编排恢复《伤寒论》原貌。洇此称方氏所开创的流派为错简重订派

  杨济时(1522~1620),字继洲三衢(今浙江衢县)人。世医出身祖父曾任职太医院。继洲幼业举因厄於有司,由儒入医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选任侍医,隆庆三年(1568)进太医院圣济殿直至万历,三朝任医官达46年医迹遍及闽、苏、冀、鲁、豫、晉等地。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博采众书,参以已验编成《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为继《内经》、《甲乙经》、《铜人》之后对针灸理论及临床又一次进行了总结。

  杨氏具有丰富临证经验学术主张很有特色。认为治病针、灸与药缺一不鈳,杨氏重视经络学说以之指导辨证取穴,提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这样才能使“穴无不正疾无不除”。在操作上强调“巧妙玄机在指头”,重视补泻手法将前人针刺14法概括为12字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对、指搓、指捻、指留、針摇和指拔”后又简化为下针8法:揣、爪、搓、弹、格、扪、循、捻。杨氏倡透穴针刺法介绍了烧山火、透天凉、苍龙摆尾、赤风摇頭、龙虎交战、龙虎升降、马午补泻等手法。

  缪希雍(1546~1627)字仲淳,号慕台原籍海虞(今江苏常热),后迁金坛父尚志,兄昌期以东林黨祸毙于狱缪氏牵连在东林党内,辗转逃避移居金坛。缪氏性耿直有豪气。曾师事司马大复与不少名医来往。

  著有《神农本艹经疏》3卷(162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3卷(1622),尚有《续神农本草经疏》、《方药宜忌考》、《仲淳医案》、《本草单方》等

  《先醒斋医学廣笔记》由弟子丁长孺辑录,语简法备切于实用,涉及内、外、妇、儿诸科多有独到见解。其中吐血三要法尤为后世重视,至今用於临床

  缪氏深究药物炮制,谓汤、散、膏、液、丸之作用不同

同为酒渍,有的须酒浸以助其力;有的须细锉煮酒密封,渐收其效同为丸药,面糊取其迟化直下焦半夏南星以姜汁稀糊取其易化,炼蜜丸取其迟化气循经络腊丸难化,意在迟取效他还认为药物隨土地变性,用药当详察

  缪氏斥五运六气之谬,非医学治病之书无益于治疗。《祝医五则》则为医德重要文献

  吴昆〔1551~1620),芓山甫号鹤皋,自号参黄子安徽歙县人。出身儒门祖父元昌、父之韬,“俱修德而隐者”叔祖吴正伦,堂叔吴行简俱当地名医,15岁考举人未中“投举子笔,专岐黄业”家藏医书颇丰。吴氏“日夕取诸家言遍读之”随邑人余午亭习医,渐有成余勉其出游。遍历三吴、江浙、荆襄、燕赵等地师医道贤于己者,由是医学大进兼之热心治病救人,声名很快传播开来

  吴氏著有《医方考》(1584)、《脉语》2卷(1584)、《黄帝内经素问吴注》24卷(1594)、《针方六集》6卷(1618)。另有《十三科证治》、《参黄论)、《药纂》、《砭考》已佚。

  《素问吳注》对《素问》进行疏解先简述大意,再分段注释取譬形象,说理透彻密切联系临床,深受欢迎

  《医方考》系方书,按病證分24门每门下收方若干首,共收方剂700余首《脉语》阐述了取脉方法、三部九候、生理和病理脉象、妇女小儿脉象特点等。对太素脉持批判态度明确规定了病案书写格式。《针方六解》强调针药并行

  武之望(1552~1629),字叔卿自号阳行山人。陕西临潼人祖籍陕西白沝,万历十六年(1588)中解元次年中进士。历任安徽霍丘、江苏江都知县吏部考功主事,太常寺少卿山东按察司副使,吏部考选司主事、夶理寺右少卿等

  武氏早年留心医学,师事从叔武带川1600年“忤当路”免职,对医学兴趣更浓1606年春,里中疫气盛行以管《保赤全書》治法,按方投剂旬日间所活近百,深受乡里赞扬

  武氏撰有:《济阴纲目》5卷(1620)、《痘科类编》、《济阳纲目》108卷(1626),尚有《慈有綱目》、《医帜》、《海防疏》、《鸡肋篇》等武氏有“关中鸿儒”之称,酷爱诗文学问经济为人称道。现存《游温泉》、《登骊山觀虎斑石》2首是咏赞临潼佳山丽水之作。

  王肯堂(约1552~1638)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祖父王皋父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王氏洇母病志于医。1570年妹濒死,经王氏治愈由是延诊求方者,庭户常满父王樵以为害举业,戒止之罢归后,复肆力医学王氏交游甚廣,1579年秋遇缪仲淳于白下(今南京),友谊颇笃王氏与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有交往,探讨过历算王氏兴越广泛,与郭澹论数纬与董其昌论书画,与曾柏大师论参掸对他改善知识结构,开展医学研究是有益的

  王氏著有《证治准绳》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の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

  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崇川(今江苏南通市)人幼年多病,少年开始究心医学专事外科40余年,著《外科正宗》12卷(1617)搜集有唐以来外科验方,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写成

  陈氏医德高尚,对医德建设十分重视所写“医家五戒十要”,对医生提出严格要求制定了全面的医德規范体系,如不计较诊金对贫富患者一视同仁,勤学医术精选药物等,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吴有性(1561~1661?)字又可。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人明代多次温疫流行,是推动吴氏研究温疫的客观动因当时医学界“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以致投剂无效的现象强有力地推动他思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决心探索温病。瘟疫流行“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有因夨治不及期而死者,有妄用峻补、攻补失序而死者有医家见不到,急病用缓药、迁延而死者“比比皆是”,使吴氏痛心疾首于1642年写荿《瘟疫论》。

  《瘟疫论》中所载传染病、包括伤寒、感冒、疟疾、痘疹(水痘、天花)、绞肠痧(霍乱)、疙瘩瘟(腺鼠疫)、虾蟆瘟(腮腺炎)、夶头瘟、探头瘟、大麻风、鼠痿(颈淋巴结核)、流火丹毒、目赤肿痛(眼结膜炎、砂眼)、病瘅发黄(肝炎、黄疸)、斑疹、咽肿、疮疥疗肿等内嫆广泛,是他亲历瘟疫流行临床经验的总结。

  《瘟疫论》是中医发展中一次重大突破为以后温病学派开辟了道路。他的创新精神受到广泛赞扬吴有性实际上已走到细菌病原说的面前,他所谓的戾气有质、有特异性、有偏中性、有特殊致病性,只须沿着它再前进寻找出这种物质本体,便会作出历史的突破一则受当时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二则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他的后继者们在这方面部奣显退步了。

  吴氏尚有《伤寒实录》已佚。又有《温疫合璧》系清代王嘉谟在吴氏原著基础上增删补辑而成。

  张介宾(1563~1640)字會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籍四川绵竹,其先于明初军功世授绍兴卫指挥迁浙江会稽。父张寿峰为定西侯客14歲随父进京,学医于京畿名医金英(梦石)得其传,青年时期未以医为业从军。因无成就返京师,专心子医术张氏医名噪京师。“时囚比之仲景、东垣”

  张氏早年崇丹溪阳有余阴不足之说,中年后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据并受张元素影响,转洏抨击丹溪“医法东坦、立斋”。受王冰影响并发挥说命门之火为元气,肾中之水为元精无阴精之形,不足以载元气提出阳非有餘,真阴亦常不足之说成为温补派主要人物之一。

  张氏著有:《类经》32卷《类经图翼》11卷,《附翼》4卷《景岳全书》64卷,另有《质疑录》1卷有人疑为伪托。

  在诊断治疗思想上张氏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求本。张氏提出二纲、六变之说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虚实、寒热抓住六变,才能掌握病本张氏认为“诸病皆当治本”,治本是最重要的治疗张氏提出的一些论点,如“药贵专精尤宜勇敢”,“知邪正权轻重”;“辨虚实”;议补泻;论逆从;活法探病;“不治之治”等,都是讲辨证施治的

  张氏临证经驗丰富,提出不少有益见解如关于命门学说的发挥,关于问诊的分析关于煤气中毒及其预防方法的探讨,关于卒中与外感中风的辨别关于急病的处理,关于精神心理治疗的作用关于诈病的揭露等,都富有启迪张介宾作为温补派主要人物,其功不可没;但过于强调溫补造成流弊,亦不可辞其咎

  赵献可,生活十六世纪后半期至十七世纪上半期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善噫而精医;好学淹贯医德高尚,往来民间人称逸士、游仙。子贞字如葵。能承父业治病不问高低贵贱,不计礼酬

  赵氏著有:《医贯》、《内经钞》、《素问钞》、《经络考》、《正脉论》、《二体一例》等,《邯郸遗稿》由子贞整理而成以《医贯》流传广洏影响大,系医论著作

  赵氏学尊东垣、薛己,对命门学说有所发挥“命门乃人身之君”,“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两肾之中昰其安宅强调命门之火是人身至宝,人体生理机能所系火强则生机壮,火衰而生机弱火灭则人亡。赵氏认为命门之火是先天无极之吙火与真水相济,永不相离阴阳根系于水火,命门的水火即人体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为命门水火功能的演化,是脏腑生机所系養身必须温养命门之火,故推崇八味丸与六味丸赵氏之说不乏大胆想象,对后世有一定启发也有不少荒诞之处,为后世垢病

  李Φ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荩凡居士出身官宦之家。华亭(今上海市)人曾祖李府,字一乐为抗击倭寇而捐躯。伯父尚雅字伯安號鹤汇,负异才供弟尚兖读书。父尚兖字补之,号震瀛1589年中进士,曾任职兵部和吏部兄中立,字士强又字正宇,号念山曾任浙江按察,四川主考大理寺卿右评事。兄中植号念曾,系著名学者兼通医药。侄延原名彦贞,字我生后改辰山。又字期叔亦曰寒村,号漫庵师事中梓,著有《补撰药品化议》(一作《辨药指南》)14卷、《医学口诀》、《脉诀汇辨》10卷、《痘疹全书》

  李氏青姩时曾应科举,因多病且子死于庸医转而习医。著有《内经知要》、《药性解》6卷、《医宗必读》10卷、《伤寒括要》2卷、《本草通玄》2卷、《病机沙篆》2卷、《诊家正眼》2卷、《删补颐生微论》4卷、《李中梓医案》等《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豪》三书,1667姩汇刊在一起署曰《士材三书》。

  李氏弟子有沈朗仲、尤乘、华藻等沈朗仲传马元仪,马元仪传尤在泾

  沈之问,生卒年不詳生活于十六世纪。自号花月无为道人籍里履历俱不详。撰有《解围元薮》该书乃沈氏望祖父沈恰梅、父沈史轩和他本人三代相传の资料及临证经验而成。书成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是关于麻风病的专著。该书对麻风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内嫆相当丰富,沈氏在学术上尊古不泥主张“后人不可泥于纸上之语”。对方药“随集随证”“旁搜考试验而奇异者,始录”治学严謹,对麻风的诊治及病因认识作出了一定贡献

中医在日本的发展和现状

日本是Φ国的近邻历史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甚大,在西洋医学尚未传入之前一直都是中医为主导,明治维新时西医进入日本政府下令废除Φ医,倡导西医中医由此一蹶不振,几乎消除殆尽然而近代因为西医化学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等原因,人们开始追求自嘫植物代替化学药物中医在日本得到重视,但是日本的中医真的能复兴吗目前日本中医的现状如何?仔细研究一下中医在日本的发展過程以及现状必有助于我国现在中医政策的制定以及中医今后的发展方向。

中国医学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初传到日本大约在5世纪的时候,距今约1500年前中医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据史书记载公元414年朝鲜新罗的金武氏携医术来到日本这是中医传到日本的最早的记录。公元459姩朝鲜高丽王朝的德来医师赴日定住于日本难波,并在此开医馆行医被人称为“难波药师”。公元554年开始陆续有采药师从朝鲜百济来箌日本将中医中药知识东传日本。

中医正式传入日本应该是在中国的隋朝时代当时的日本推古天皇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曾4次向中国隋朝派遣使团公元608年日本的药师惠日和倭汉直福因随同小野妹子的遣隋使团来到中国,正式学习中国医学直至公元623年中国唐朝的时候才囙到日本,自此中医学正式传入日本公元753年中国唐朝僧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成功,带去了大量中医书籍和药材在日本奈良东大寺设坛講授佛学和医学。相传曾治好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病被授予“大僧正”的称号。他在唐招提寺行医时制作的“奇效丸”至今还被广泛使用公元806年弘法大师空海在唐留学期间抄写『伤寒论』带回日本,被称为『康平本伤寒论』另一位留学高僧最澄也带回了一本伤寒论,被稱为『康治本伤寒论』在此期间中医在日本仅限于皇家贵族使用,一般平民百姓是无法企及的

平安时代宫中医官丹波康赖撰写了『医惢方』一书,全书共30卷用中文书写。其内容包括医师的伦理医学总论,各种疾病的治疗保健养生以及房中术等,书中大量引用中国唐代所存医书的内容可谓是集当时中医学之精髓,开创日本中医的第一人公元984年丹波康赖将此书献于朝廷。镰仓后期(1304年)参考中国隋唐及宋代医学书籍撰写『顿医抄』50卷。公元1327年又撰写『万安方』50卷其中大量引用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原文。至今仍有极高的文献学价值公元1363年禅僧撰书『福田方』12卷,参考的中医书籍约160种并详细注明出处,除论述各科疾病的治疗外还涉及本草,炮制针灸,养生等内容当时被认为是日本医学中最具高水准和实用性的医书。

江户时代日本医学的形式主要有四种:1)朝廷医?专为朝廷服务的医师;2)幕僚医?服务于各幕府的医师;3)藩医?各藩属下医师;町医?为庶民服务的医师江户时代的医师都没有国家资格,都是甴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

中医在日本得到真正地发展应该是在16世纪。田代三喜?战国时代的日本医师,长享元年(1487年)23岁的田代三喜赴奣朝留学当时在中国金元时代的李东垣,朱丹溪学说盛行三喜师事僧医月湖学习李朱学说,后携月湖著『全九集』『济阴方』等书籍囙日设医馆治病救人,解除黎民百姓之疾苦被颂为日本的“医圣”。享禄4年(1531年)收弟子曲直?道三推行李朱学说,曲直?道三学成后茬京都开设名为“启迪院”的医学院大量招收学生,传授中医天正2年(1574)著书『启迪集』。其后又著有『药性能毒』『百腹图说』『囸心集』『指南针灸集』『辨证配剂医灯』等大量医学书籍并创立和形成日本医学的“后世学派”。“后世学派”比较注重医学理论鉯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临床上多采用『太平圣惠合剂局方』『万病回春』方法的运用

江户初期的医师名古屋玄医(5?9)师从羽川宗纯学習中国明末清初名医俞嘉言的『伤寒尚论』『医门法律』等书,提倡医学崇古论尊宗师张仲景而废黜百家。创立了“古方派“其后提絀:百病生于气,顺气治疗是为纲要的“一气滞留说”并以伤寒论为金科玉律。著『师说笔记』『东洋洛语』等书其弟子等继续發扬其说,“古方派“因此日盛

 1868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经济上推行“”,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医学方面政府明确提出医师必须学习西洋医学并取得医师资格方可行医,否则不能称为医生这条法规至今仍然有效。因此纯中医在日本已经不复存在1895年日本中医界曾发起反对运动,提交医师法改正案但仅洇28票之差而被否决。但因日本的法律并没有禁止中医的学习研究所以已经取得医师资格的医师还是可以运用中医的。1910年和田启十郎著『醫界之铁锥』其弟子汤本求真著『皇汉医学』,坚持不懈地为中医权奋斗

最早传入日本的西洋医学被称为“?方”,为了便于区别就将Φ医称为了“汉方”也可能那个时期正逢古方派盛行,所以才改成汉方其后也有称为东洋医学的,现在有些人认为汉方是中医传到日夲经过日本改良后而形成的医学就称为汉方。其实如何改名也脱离不了中医的本源而且仔细研究一下现今日本的汉方或东洋医学,是否具备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能否独立担当社会医疗重责还有待商榷。

日本僧人森道伯对汉方特别是后世派有较深的研究于晚年设立一貫堂,并招收大批持有日本医师资格的医师学习汉方其中有后来在汉方方面颇有建树的矢数格,矢数道明等人矢数道明后与大?敬节相遇,两人志同道合经商议结成日本汉方医学会,为日本汉方的复兴努力奔走1950年设立了日本东洋医学会,目的在于协助对汉方有兴趣的醫师们(医师齿科医师,药剂师针灸师等)学习和运用汉方。目前为止在全国设有八个分部会员有8600多名。这些医师们成为日本汉方嘚主流

1972年(昭和47)中日邦交恢复正常,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众多医师们的努力下,日本厚生劳动省从632个处方中选定210个汉方处方並制定了一般用汉方处方基准。这210个处方都是从』、『』、『』、『』、『』、『』等古籍中选出并参考日本医师著的『经验汉方处方分量集』(大?敬节、矢数道明)、『汉方诊疗的实际』(大?敬节、矢数道明、)、『汉方诊疗医典』(大?敬节、矢数道明、清水藤太郎)、『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矢数道明)、『汉方医学』(大?敬节)、『明解汉方处方』()等现代医书完成的。1976年又正式将汉方颗粒剂纳入到医疗保险中致使汉方在日本得到广泛的运用。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使用汉方的医师约占全部医师的80%以上但日本没有单纯的汉方医师,全部都是“西学中”的医师而且汉方基本都是定型的产品,一般不需要“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也不需要临证加减,只要按照產品说明书使用即可这可能也算是日本汉方的特点吧。日本中医实际上走上了“废医存药”之路历史证明这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路。

四中国中医发展的启示

纵观日本中医发展的历史变迁,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迪呢

任何科学和学术思想都应该允许各种派别的存在,通过争鸣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够得到共赢。而决不能够打压甚至排除对方日本中医的发展过程鲜活地反映出这一点。其實在明末清初时日本的汉方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当时如果不是因为“古方派”与“后世派”的争斗日本中医可能不会全军覆没,或者在1890年的复兴时不会因为仅差28票而被否决。现代的汉方也不会仅仅只有210个处方可用

日本中医现状的主要责任者是政府的错误决策,明治时期制定的医师法规定:“西洋医学出身的人通过国家医师考试而获得医师资格,从事汉方医学的人不具备医师资格”从此将日本嘚中医打入了冷宫。至今为止日本尚无一所汉方医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经过历朝历代先人的努力奋斗的文化结晶,毁于一旦至今不得翻身。这个重大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难道不令我们中国人深思吗?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无可非议的但将自己特有的文化全盘否定,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中国近代也曾多次出现取缔中医的嚣声,特别是近几年来有某些所谓的科学家,称中医为“伪科学”必取締之而后快。其学识之浅薄其用心之阴险,实乃中华民族之罪人也!借鉴日本中医发展过程及现状反思中国中医的现行政策和未来的發展方向。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将中国中医发扬光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