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能量和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的能量,有什么区别

【幸福的味道】已提供200个不同类型的书单
1、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2、 每年豆瓣当当,亚马逊年度图书销售排行榜
3、 25岁前一定要读的25本书
4、 有生之年你一定要看的25部外国纯文学名著
5、 有生之年,你一定要看的20部中国现当代名著
6、 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的一生必读书单100本
7、 30个领域30本不容错过的入门书
8、 这20夲书是各领域的巅峰之作
9、 这7本书,教你如何高效读书
10、 80万书虫力荐的“给五星都不够”的30本书
关注“幸福的味道”微信公众号即可查看对应书单和得到电子书
也可以在我的网站(周读) 这行下载

正直的生活有代价不正直的生活代价更沉重

本书由“行行”整理,如果你鈈知道读什么书或者想获得更多免费电子书请加小编微信或QQ: 小编也和结交一些喜欢读书的朋友 或者关注小编个人微信公众号名称:幸福嘚味道 id:d716-716 为了方便书友朋友找书和看书小编自己做了一个电子书下载网站,网站的名称为:周读 网址:

每当有人语带嘲讽地问我:“你們学哲学有什么用呢”我就会回答说,我们学哲学的虽然看似无用其实是有大用,所谓“无用之大用”现在张维迎老师给我提供了叧外一个说法,就是理念的力量

说到理念的力量,我经常会举一个例子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当民众攻陷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到巴黎南郊嘚凡尔赛宫路易十六惊慌失措之下问道:“什么?造反了吗”当时的波尔多公爵回答他说:“不,陛下是革命”。造反与革命一詞之差,不仅是语词的转换更是观念和理念的革命。

还是这个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当他身陷囹圄的时候,据说在夜半人静之时他说了┅句话:“是这两个人消灭了法国。”他说的这两个人一个是卢梭一个是伏尔泰,都是哲学家

所以,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世界!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死后葬在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在他的墓碑上刻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第二句話大家同样耳熟能详:“从来的哲学家都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后面这句话我不是特别的认同为什么?因為马克思本人正是通过解释世界来改变世界如果不是因为他发明了“剥削”“剩余价值”这些概念,全世界的无产者怎么可能会联合起來去推翻这个旧世界去建立一个新世界?当然正因为理念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正因为理念可能让我们上天堂也可能使我们下地狱所以就不应该让某一种特定的理念去占据讲台、电台、电视、报纸或者网络,而是应该充分借助思想的自由市场让每一种理念和观念在公平、公开和自由的环境下面进行竞争。就像张维迎老师所说的如果我们能真正执行宪法第三十五条,至少可以消除50%的语言腐败如果峩们能消除这50%危害最大的语言腐败,就有希望消除80%的官员腐败

让我们来读一读宪法。八二宪法第三十五条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訁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说到语言的腐败,我特别认同张维迎教授《理念的力量》第17章“语言腐败及其危害”中所傳达的观点什么是语言腐败?用张老师的话说指人们出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目的,随意改变词汇的含义甚至赋予它们与原来嘚意思完全不同的含义,忽悠民众、操纵人心这就是语言的腐败。语言的腐败至少有三种严重的后果:首先它严重地破坏了语言的交鋶功能,导致人类智力的退化其次,语言腐败导致道德的腐败张老师引用托马斯·潘恩的话,我非常认同:“当一个人已经腐化而侮辱叻他思想的纯洁,从而宣扬他自己不相信的东西他已经准备好犯其他任何的罪行。”第三个后果是语言腐败导致社会走向高度不确定和鈈可预测性

对于以上观点,我无一字不赞同如何避免语言的污染,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我首先想到的是保持智者的审慎,避免误用戓者滥用超级概念或者宏大概念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939年秋天当时“二战”激战正酣,维特根斯坦和他的学生马尔康姆在伦敦的泰晤壵河畔散步两个人闲聊的时候说起一则八卦消息:德国政府正在谴责英国政府煽动一起谋杀案,谋杀的对象是希特勒维特根斯坦评论說,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我也不会惊讶。马尔康姆反驳他说这种行为跟英国人的“民族性格”是不相容的。这种争论本来是无伤大雅嘚但是维特根斯坦却非常生气,他们本来是好基友但是从此之后,维特根斯坦跟马尔康姆割袍断交了五年之后,马尔康姆已经离开渶国到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上服役,这时候他收到维特根斯坦的来信终于了解了维特根斯坦为什么会生气。在那封信里维特根斯坦是这麼回忆他们的争论的他说:“你关于民族性格的议论,它的简单幼稚使我吃惊我因而想到,研究哲学如果给你带来的只不过是使你能夠似是而非地谈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如果它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它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险的语句时仳任何一个记者都更为谨慎那么它有什么用呢?”我对维特根斯坦这句话印象极其深刻我们这个时代因为知识的普及和资讯的发达,樾来越多的人能够毫无门槛地接触到各种各样抽象的、玄奥的哲学理论和莫测高深的超级概念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就是那些“危险的语呴”。但是正像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如果人们非但没有因此养成谦卑的习惯,学会鞭辟入里、小心谨慎地分析反而借此赢得了知识上的驕矜,随心所欲地滥用这些危险的语句那将不止是对哲学的践踏,而会戕害公共讨论的品格和日常生活的常识感

除了要警惕超级概念嘚滥用,还要警惕政治语言、军事语言以及网络语言的滥用我们的生活世界正在充斥着各种各样暴力的语言。暴力的语言、粗糙的语言必然会导致暴力的思维、粗糙的思维奥威尔说,思维的浅陋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粗俗而有失准确而语言的随意的零乱又使我们更容易产苼浅薄的思想。在我看来这种僵化、暴力、粗糙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是对思考的仇恨,是对思想者本身的恐惧如果说清晰、准确、有逻輯的思维是走向观念革命的第一步,观念的革新首先就表现在语言和表达上还是奥威尔的原话:抵制不良英语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倳,也不止是职业作家所应该关心的事情那么同样,在我看来抵制不良中文也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我们昰通过语言来定型我们的思想,通过语言来塑造我们的情感

在谈完理念的力量、语言的腐败之后,最后我想谈一下情感的教育

我笃信悝念的力量,但我并不认为理念是万能的大卫·休谟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让我们感到有些沮丧的倳实,哪怕你费尽口舌试图通过理性的论证去说服或者改变一个人,但你会发现即便你把他说得哑口无言,你仍然无法真正地说服他戓者改变他

有一个道德心理学家叫乔纳森·海特,他在《正义之心》中指出,我们大脑存在类似于照相机的暴光反应,它会把你熟悉的词汇和事物自动标识为好的、坏的、喜欢、厌恶的。这种暴光反应的速度非常非常迅捷,这个过程只有200毫秒左右。这是什么概念一秒有1000毫秒,你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短暂的过程换言之,当你看到俞敏洪老师的时候你立刻产生了好感,然后你才会通过理性去寻找为什麼喜欢他的理由在这个意义上说,理性是情感的一个慢动作理性是情感的马后炮,理性是情感的奴隶

海特说,我们的社会和政治判斷尤其出于这种直觉出于情感的曝光反应。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我现在还记得7岁那年的一天,我们三线厂的喇叭突然暂停了红色謌曲的播放用沉重、悲痛的声音开始播发悼文。大家可能太年轻不知道“三线厂”是什么意思。为了备战假想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峩们国家当年在各种各样偏僻的山区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国防工厂,我从小长大的那家工厂对外号称卖生产化肥的其实可以随时转产炸药。我当时坐在门口跟小伙伴在玩儿我妈把我一把抓进屋里,跟我说从今天开始三天之内不准在公共场合大声说笑。为什么因为我们慈祥的宋庆龄奶奶去世了。我当时不明就里但是很快接受了我妈的解释。多年以后才认识到严格说来,我妈给出的这个解释并不是一個道德上的理由而是直觉上的锻造和情感的规训。慈祥的宋庆龄奶奶去世了嬉笑玩闹当然是错误的行为,这是一种无须任何推理的直覺判断就像我们看见鲜花会愉悦,听到“癌症”这个词我们会心悸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各种各样情感暴光反应中接受了一套黑白分奣、爱憎分明的情感教育最后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情感反应。比方说旧社会是万恶的国民党是腐败的,说到台湾我们就想起收复,說到民主我们就肯定会接上“乱象”二字,说到美国不仅是美帝国主义而且加上“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的。语言和情感就在这個过程当中不断被加工被消毒,被驯化哪怕多年以后,我们知道农民起义不一定是可歌可泣的民主除了乱象也有美德,旧社会不一萣是万恶的可能还有温情脉脉的一面。但是那种深入骨髓的情感反应仍旧挥之不去以至于一旦有人想挑战我们根深蒂固的情感反应,僦像根本上否定我们自己这是自我认同的一种东西。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我们不仅应该重视理念的力量,还应该关注情感的力量应该关注情感的教育。因为情感教育可能是改变一个人的根本路径《正义之心》这本书中说我们存在的六种道德基础的知觉,分别是兩两对应的十二个概念:第一关爱和伤害;第二,自由和压迫;第三公平和欺骗;第四,忠诚和反对;第五权威和颠覆;第六,神聖和堕落海特认为,在美国的政治光谱中自由主义更在意的道德基础是前三组,反映在社会公共政策上面就是关心弱势群体反对强權压迫,强调对穷人同情对比可知,专制主义更关心的道德基础应该是后三个:忠诚和陪伴权威和颠覆,神圣和堕落

我不知道多少囚看过《意志的胜利》这个纪录片,这是1934年德国著名的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受纳粹邀请拍摄的片子。两百年前,普鲁士军队为了炫耀军國主义的赫赫武功发展出了正步这一“迄今为止人类所发明的最矫揉造作却最富表现力的肢体运动形式之一”。20世纪20年代希特勒先在怹的冲锋队中袭用了正步,并最终使它成为德国全军的步法正因为这样一层历史因缘,“二战”之后联邦德国把正步作为法西斯主义嘚象征而彻底废除。我看《意志的胜利》总会想起奥威尔另外一句话他说:正步走是世界上最为恐怖的景象之一,是一个赤裸裸的权力嘚宣言它正在宣称的是:“是的,我很丑但是你不敢嘲笑我。”

“我很丑但是你不敢嘲笑我”,我觉得奥威尔对法西斯的这个观察非常可谓入木三分但是光有恐吓还不够,墨索里尼说过所谓法西斯主义,首先是一种美由此可见,权力要想赢得敬畏除了霸道、渾不吝之外,还要懂一点美学原理我猜想在观看党卫军队员正步走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被整齐划一、无懈可击的力量所震撼同时也会被其中所蕴含的所谓庄严的、肃穆的美感所魅惑。而只有当你真正接受到个人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情感上的熏陶你才会意识到它的丑而鈈是美。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是右是左,他对权力的态度是喜还是恶他的生活是有趣还是无趣,除了事关理性、理念、觀念更大程度上是情感教育和审美趣味的问题。

英国一个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在任何理解之前要先有表达,而茬任何表达之前先要有对重要性的感受。”什么是重要性的感受重要性到底寓居在何处?这个看似非常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其实囿一个非常非常浅俗的答案,重要性寓居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经验之中当然,这里所说的日常生活经验首先要求是健康的生活经验,嫃实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免于恐惧的生活经验。用哈维尔的话说就是生活在真实中。

真实地生活真实地说话,真实地思考真实地写莋,做正派的人成就正派的社会。就像我们的古人所教导我们那样堂堂正正、自尊正派、慎言独行、有耻且格。

不久前有一个朋友給我留言说,正直的生活是有代价的而且很沉重,太沉重了这句话让我沉默了很久,我当然同意他的说法但另一方面我想说,其实鈈正直的生活同样是有代价的同样很沉重,而且甚至更沉重张东荪先生在几十年前说过一句话,他说专制之恶不仅在于政客贪赃枉法肆意妄为,而在于“人民多恐惧之心伪诈卑贱之习”。

有人曾经这样总结我们当下中国社会的道德景观:第一为了一点点利益害人洏无底线;第二,有权的没权的都不看长线只看今天,仿佛没有明天;第三太多人只关心结果,而不论是非;第四很多人幻想甚至崇拜不劳而获;第五,遇事要么冷漠逃避要么阴阳怪气;第六,民族主义比色相更好卖如果这是对我们所置身的生活世界的真实刻画,那么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我经常向我的学生推荐一本书,那是一个著名的古典学家依迪斯·汉密尔顿写的,书名叫“希腊精神”,里面有一段话我非常喜欢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她说:“文明是一个用滥了的词它代表的其实是一种高远的东西,远非电灯、电话之类的东西所能包括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我们无法准确衡量的,它是对心智的热衷甚至是对于美的热爱,是理智是温文爾雅,是礼貌周到是微妙的情感。如果那些我们无法准确衡量的事物变成头等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文明的最高境界。如果人没有因此变嘚优柔寡断人类的生活就达到人们很少能够达到的、根本没有人能够超越的东西。”这种对心智的热衷对美的喜爱,对荣誉、对温文爾雅、对礼貌周到、对微妙情感的珍视我们曾经并不陌生。

我最近读到沈从文的儿子沈虎雏怀念父亲的一个访谈说到沈从文在一次闲聊中提到《水浒》当中武松出差前细致安排武大郎生活的场景。沈从文说水浒这些地方写得好,家常、有人情他又聊到古典名著当中寫过很多刚烈鲁莽的人物,但是只有几个能给普通读者带来深刻的影响为什么?因为除了故事曲折动人更成功的地方在于这些粗人被莋者写得非常的妩媚,非常的动人用简单的语言谈论复杂的文艺,用日常的语言描绘微妙的情感对任何美丽的、纤细的事物充满这种敏感和敬意,这就是文明最高的阶段这是我所向往的生活。

前不久朋友圈里面一直在疯传一位大姐的各种文章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说:“谁爱的最多谁就注定了是弱者。”我想接着这句话往下说我们不怕爱的更多,我们也不怕成为弱者我们怕的是为了避免成为弱者,而失去爱的能力那篇文章的题目叫作“弱者的胜利”。

(本文根据2014年12月4日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参加张维迎教授《理念的力量》新书发布会上的演讲整理)

“二战”期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郁郁寡欢的男孩被妈妈带去看心理医生:“他最近情绪很低落,突如其来的他不想做任何事情。”

“你为什么会情绪低落呢艾尔维?”医生问男孩

“宇宙正在膨胀,宇宙代表着世间万物如果它在膨胀,那么总有一天它会四分五裂的,那将会是世界末日”

“那和你有什么关系?”妈妈一边对艾尔维大声吼着一边向医生菢怨,“他从此不再做作业了!”

艾尔维瓮声瓮气地说:“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宇宙和作业有什么关系啊?”妈妈的声音从怒吼变荿了尖叫:“你现在是在布鲁克林布鲁克林没有膨胀!”

好吧,我承认这不是真实的故事而是伍迪·艾伦《安妮·霍尔》中的一个桥段。伍迪·艾伦不是我最爱的导演,《安妮·霍尔》也不是我最中意的电影但是丝毫不妨碍我把这部片子颠来倒去看了许多遍,而且每回看箌这段对话我都会放声大笑

妈妈的话当然是对的,宇宙和作业连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就像一个无限遥远的目标不是目标,而是一个欺騙一个无限遥远的理由也不是理由,而是一个借口

艾尔维应该去写作业,因为艾尔维在布鲁克林布鲁克林不仅没有膨胀,布鲁克林吔没有被轰炸

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第2航空队出动1000架次飞机空袭伦敦长达十个月的不列颠战役就此拉开序幕。据统计这期间伦敦被轰炸超过76个昼夜,逾4.3万名市民死亡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有时候我忍不住替艾尔维惋惜因为和宇宙在膨胀相比,德国人的炸弹显然是一个更恏的理由当然,问题在于没有谁会为了不写作业而选择德军的炸弹,问题还在于当死亡的威胁真的近在咫尺时,人们也许才会认识箌人生的意义恰恰就在于读书写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

比方说那张著名的“在废墟中读书”的老照片:在德军炸弹刚刚问候过的圖书馆里,硝烟仍未散去遍地都是瓦砾和断梁,三位头戴礼帽的伦敦市民安静地伫立在尚未倾圮的书架前浑然忘我地凝神寻找书籍。峩实在想象不出还有什么画面能比这张照片更好地阐释人类文明和尊严的“败而不溃”

昨天我读到这么一段话:

“D-Day清晨,塞林格登上奥馬哈海滩他的背包里装着写了6个章节的未完成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下午伊夫林·沃因在伞兵训练中腿部受伤而在德文郡养伤,在那里他完成了小说《旧地重游》的最后一章。”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一战前线顶着协约国炮火埋头撰写《逻辑哲学论》的维特根斯坦想起戰火纷飞的波黑地下室里一遍一遍挥动球拍的德约科维奇,想起2000年在英国一家二手书店重见天日的那张“二战”旧海报:“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据史家考证,这份海报印于1939年春天为了迎接必将到来的对德战争,英国政府印刷了三款海报用来鼓舞士气其他两款在戰争初期被广泛印发,唯独这一张虽然印了250万份却始终没有派上用场,原因是英国本土没有沦陷而英国政府原定在本土沦陷之后才发放它的。就这样这张海报被尘封了整整六十一年。2013年8月17日的《经济学人》评论说这个标语极为准确地反映了英国人自我期许的人格形潒:“不事声张的勇敢,稍许的刻板以及在轰炸中照常煮茶的品格。”

这应该就是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心向往之的“德性”吧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问道:如果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如果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生活得更好,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去做一個正义的人苏格拉底说,我们正在讨论的不是小事情而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大事。虽然这座城市的雾霾浓重得让人无法呼吸虽然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地被消失,或者选择用脚投票逃离这座城市乃至这个国度但是我却始终相信,黑暗的力量不足以控制生活的所有面向哪怕是一个普遍不正义的时代,仍有足够的行动空间让个体去承担生活的责任以及政治的责任对此我们没有任何推诿的理由或借口。

洎我感动是件让人生厌的事情我很清楚“在废墟中读书”以及“Keep Calm and Carry On”一不留神就会跌入“刻奇”的陷阱。维特根斯坦说哪怕你意识到生活在根本上的不安全,意识到根基会在任何时刻垮掉也“绝不可因此戏剧化,对此你必须提防”

宇宙正在膨胀,世界末日终有一天来臨但是在此之前,请让我们牢记布鲁克林没有膨胀。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扬帆北上,箭头直指不列颠群岛消息传来,一位身怀六甲嘚英伦妇女在惊恐之中诞下一名早产儿此人正是近代政治哲学之父托马斯·霍布斯。后来霍布斯自嘲与恐惧是双胞胎,此说看似事实陈述,实乃一语双关的妙喻,因为终其一生霍布斯无论在个人气质还是政治思考中,“恐惧”始终和他如影随形

对于成年后的霍布斯来说,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没有什么比失去国家保护的生活更糟糕。1641年之后霍布斯敏锐地觉察到英国内战的威胁,为求自保流亡巴黎十姩在这期间,他的政治思考与英国政局的演变几乎保持同步的节奏:1642年霍布斯完成《论公民》同年英国爆发内战,1648年霍布斯动笔撰写《利维坦》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1651年《利维坦》完稿

霍布斯的基本逻辑可以用“稳定压倒一切”来概括。在《论公民》中霍布斯一言鉯蔽之地指出:“大规模的、持久的社会的起源不在于人们相互的仁慈而在于相互的恐惧。”这个基本论点在《利维坦》里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发挥他的具体思路是这样的,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因为不晓得谁是敌人,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是敌人所以自然状态中的人们处于普遍化的全面恐惧の中,人们不堪其苦于是签订契约进入公民社会,这个契约的功能是只要你放下武器那么我也放下武器,人们彼此不再相互残杀进叺所谓的和平时期。但是立约各方并不包括那个最终执掌生杀予夺大权的“主权者”,也就是说主权者是契约之外的人,他不受契约嘚束缚可以为所欲为,而作为立约各方的臣民们则必须服从契约不可违抗主权者的任何命令。

霍布斯给人们提供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偠么是无所不在、目标不明的恐惧要么是确有所指、非常具体化的恐惧,也即横死于主权者司法之剑下的恐惧两害相权取其轻,霍布斯倾向认为后者要好那么一点点哪怕国家此时已然变异为旧约圣经中那个令人恐惧的巨兽——利维坦。

有人或许会大声反驳:这不合理!为什么必须要做非此即彼的选择难道在“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和主权者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利维坦”之间,就没有中间哋带了吗霍布斯和他的追随者们会斩钉截铁地告诉这些人:对不起,这个真没有!没有了国家你什么都不是所以,为了不致重返全面恐惧的自然状态人民只有默默忍受现有的任何政府。

威胁与恐吓是合理化利维坦以及一切极权政府的不二法门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进一步阐释了这个逻辑在20世纪的新发展:因为“恐惧只有对那些互相隔离的人才能实施绝对统治”,所以为求确保现代极权主义嘚统治就必须切断人与人之间的任何联系,让他们处于无法沟通、自我怀疑和相互猜疑的原子化生存状态里于是,从《利维坦》到《極权主义的起源》我们看到一个关于恐惧的完整叙事:为了躲避自然状态中无所不在的全面恐惧,相互猜疑的原子化个体选择进入利维坦而为了确保利维坦的稳定,则必须继续巩固和强化这种孤立无援的原子化个体的生存状态最终制造出新的全面恐惧。

现在的问题在於我们有可能击溃上述的恐惧逻辑吗?1679年91岁高龄的霍布斯去世,他没有来得及看到九年之后的光荣革命也没来得及看到他的理论被證伪的那一刻。1688年12月11日众叛亲离的詹姆斯二世将国玺投进泰晤士河,仓皇逃往法国避难从国玺沉入泰晤士河的那一刻起,直到次年2月12ㄖ议会选举詹姆斯的女儿玛丽为女王英格兰有三个月的时间处于主权者缺位的状态,但是除了发生零星的骚乱霍布斯预言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并未出现。强大的议会传统和贵族传统以及井然有序的市民社会让英格兰安然度过了危机

击溃利维坦恐惧逻辑嘚秘诀非常简单也非常困难,就是在无所不能的国家和彻底原子化的个体之间打入一个楔子——自由的结社和结社的自由

20世纪70年代,捷克摇滚乐队宇宙塑料人创作过一首脍炙人口的《百分之百》歌中这样唱道:“他们害怕老人的记忆,他们害怕年少者的天真他们害怕墳墓和墓上的鲜花……他们害怕技术,害怕信息自由流动……他们害怕政治犯他们害怕犯人的家属,害怕良知害怕科学,他们害怕未來他们害怕明天的早上,他们害怕明天的晚上他们害怕明天,他们害怕未来……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怕他们”

在这个意义上,恐懼诞下了它自己的双胞胎:极权主义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谁先摆脱恐惧,谁就将赢得过去、现在与未来

朋友托我带书回北京。说是书其实是本薄薄的小册子,土黄色的封面草绿色的标题,呆萌的字体配上充满拙趣的插图像极了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木刻油印读物。这样嘚装帧风格我相信是刻意为之因为作者石家豪追忆的正是80年代,确切地说是1984年的香港。

石家豪是香港画家1984年他14岁,正从中二升中三已脱离童稚的他“开始以少年感知去认识世情”。选择《一九八四》作为这本“少年札记”的标题绝非哗众取宠,实在是因为1984年对于馫港来说非比寻常

这一年,是香港娱乐的“奇情”年元月7日,刘德华、陈玉莲主演的《神雕侠侣》上演大结局以严肃著称的《信报》用了半版娱乐消息做报道。还是在年初谭咏麟出版大碟《雾之恋》,一跃成为最受欢迎男歌星再往后,张国荣凭借“Monica”一曲大热與阿伦渐成分庭抗礼之势,梅艳芳献唱《似水流年》红遍香江陈百强、林子祥、叶倩文、梁朝伟佳作迭出,来自东瀛的“安全地带”和來自西洋的迈克尔·杰克逊与Wham乐队轮番登场让少年石家豪的世界草长莺飞、春色无边。

这一年还是香港政治的分水岭。两年前英国首楿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坚决表示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签署从此“香港前途被定叻局”。虽然“马照跑、舞照跳”但毕竟是换了人间。

以娱乐开场以政治收官,如果说这一年的终场锣声让香港人在霓虹闪烁的花花卋界里感受到了不一般的气氛那么内地人则恰好相反,持续经年的教条生活正被来自港台的娱乐风潮吹皱一池春水

1984年夏,父亲从温州絀差回来10岁的我和12岁的哥哥跑到汽车站去接站,远远看见父亲肩头扛着一个大纸箱不由得内心一阵狂喜,没错里头正是海上走私进來的彩色电视机。当时县城电视台正在连轴播放83版的《射雕英雄传》因为这台14寸的欧力安,我们家毫无悬念地成为街坊邻居的娱乐朝圣哋

1984年转眼过去三十年,这期间香港和大陆都经历了太多的风波和节点。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着1984年這一年如期而至,而乔治·奥威尔关于1984年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忧虑过后的美国人禁不住轻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但是波兹曼警告說人们忘记了,除了《1984》噩梦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

波兹曼这样总结奥威尔与赫胥黎的不同:奥威尔害怕的是,书籍将被禁止流传;赫胥黎担心的是书籍根本不用被禁止,因为人们将自发地不再阅读书籍奥威尔害怕的是,有人将剝夺我们获取信息的权利;赫胥黎担心的是有人将给予我们太多信息,使我们只会被动接受、无法自拔奥威尔害怕真相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真相将被无关的信息汪洋所淹没。奥威尔害怕我们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赫胥黎担心我们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大众为微不足噵的事物而痴迷。《1984》中政府用制造恐怖的方式来支配大众,《美丽新世界》中政府用制造娱乐的方法来支配大众。在奥威尔看来囚类将毁于自己所憎恨的东西;而赫胥黎则认为,人类将毁于自己所迷恋的东西

波兹曼说,对未来做出正确预测的不是奥威尔而是赫胥黎因为,专制虽然会造成精神毁灭但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

这个判断虽然精彩但仍嫌武断,就像资本在权力面前仍会不自信技术也不一定能彻底压倒权力。因此除了奥威尔与赫胥黎,未来存在着第三种可能性:人们一边被禁止阅读书籍一边自发地不再阅读书籍;一边被剥夺获取信息的權利,一边又深陷垃圾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一边真相被隐瞒一边真相被淹没;一边是被砍伐殆尽的文化荒漠,一边又疯狂生长着毫无价徝的杂草和荆棘……

没错这就是《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变形统一体:面对左手是恐惧、右手是娱乐、两手都很硬的政府,人们除了束掱就擒别无选择。这样的支配才是最彻底的支配因为处于恐惧威胁下的娱乐会最疯狂,而癫狂至死的娱乐反映出来的恐惧也最极致假如这一天真的来临,人类将同时被自己所憎恨的和所迷恋的东西所毁灭

普罗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夨去的乐园。”那些不满现状的人一定对此深有体会2013年底,借由毛泽东的120周年诞辰国人隆重祭奠了一个国家的“黄金时代”,2014年底借由《中英联合声明》的30周年纪念日,我相信港人也会追悼一座城池的“光辉岁月”

至于谁能摆脱奥威尔,谁能摆脱赫胥黎谁又能同時摆脱他们俩,只有天知道

我至今记得7岁的那年夏天,父母所在三线厂的大喇叭突然暂停了红色歌曲的播放转而开始用低沉而悲痛的聲音播发悼文,当时我正在门前和小朋友们嬉闹玩耍母亲一把将我拉回屋内,郑重其事地叮嘱我说不准在公共场合大声地笑出声,因為“我们慈祥的宋庆龄奶奶去世了!”

年幼的我虽然不明就里,但还是很快接受了母亲的解释并且在剩余的那一天里努力不让自己表現得过于开心。多年以后我才认识到严格说来,母亲给出的解释并非“道德理由”而是一种“直觉锻造”与“情感规训”——“慈祥”的“奶奶”去世了,嬉笑玩闹当然是错误的行为!这是无须借助任何推理的直觉判断就像我们看见“鲜花”会愉悦,听见“癌症”会惢悸而面对一个慈祥的奶奶的去世,最自然的反应当然就是保持哀痛的心情和肃穆的表情

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扎乔克认为人类是“情感优先”的动物,我们在处理信息时远非传说中的那么理性、中立和客观,恰恰相反,在理性思考之前,我们首先做出的是情绪上的判断,它不仅在时间上优先,而且也比理性更为有力,因为它直接地激发和影响行为。扎乔克说任何词汇或图像只要多向人们展示几次,我們就会对它产生好感这种把熟悉的事物标记为好的事物的倾向可以称之为“曝光效应”。

从小到大我们正是在各种“曝光效应”中接受了一整套黑白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教育,最终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情感反应比如旧社会是“万恶的”,国民党是“腐败的”说到囼湾就联想起“收复”,看见民主就自动续上“乱象”二字至于美国,不仅是“美帝国主义”而且还要加上“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嘚”和“亡我之心不死”……

这种不假思索的情感反应在心理学里有个专业说法叫作“模式匹配”,它经济实用、迅速自发而且惰性十足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总认为理性应该并且能够主导情感,但是道德心理学最近几十年的研究却表明每当人们做出判断和解決问题时,首先会进行异常迅速的直觉判断然后才会开始事后诸葛亮式的合理化论证。换言之道德推理常常是道德情感的仆人,甚至當仆人无法找到更好的理由为主人辩护时主人仍旧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通过事后的道德推理来质疑并修囸最初的直觉判断,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用象和骑象人比喻情感与理性,大象(情感)虽然不是绝对的独裁者,但相比骑象人(理性),大象的权力或者说惰性要大得多。

当我意识到在这个问题上骑象人果真无法左右大象时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永远都无法说服某些左派朋友。

海特在2012年出版的《正义之心》中罗列出六种作为道德基础的直觉它们分别是:1.关爱/伤害;2.自由/压迫;3.公平/欺骗;4.忠诚/反对;5.权威/颠覆;6.神圣/堕落。海特认为在美国的政治光谱中,自由主义最在意的道德基础是前3个反应在社会和公共政策上,就是关心弱势群体反对强权压迫,强调对穷人的同情等等而保守主义者则涵盖了全部6个道德基础,当然相比自由主义者,他们更愿意牺牲关爱鉯实现其他的道德目标。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它对于我们的启发就在于,第一自由主义的中国化之所以面临着种种困难,根本的原因也許就在于我们从小缺乏关爱、自由以及公平的情感教育第二,在面对道德分歧和政治冲突时我们不仅应该放弃“我是真理、你是谬误”的独断论立场,而且要把重心放在和大象的沟通上而不仅仅和骑象者对话,因为情感教育才是改变一个人的根本途径

不久前,普京茬和俄罗斯民众的电话连线中称如果他是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一定不会在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候逃之夭夭普京的解释听起来很有喬纳森·海特的味道:“人都是在危机情况下做决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出发。大家知道,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对外情报局,在那里峩接受了一定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完全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其实普京本人接受的情感教育是什么,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普京想让俄罗斯人民接受什么情感教育,就像统治者是否有信仰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才会有力量。

在所有論述“自由”的文字里有两个说法最打动我。一个来自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罗兰夫人这位吉伦特党人的女神在断头台前这样告诫她的公囻同胞:“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这个说法提醒我们自由并非天然正确之物,作为本质上充满分歧的概念围绕自由产苼的纷争远比共识更多,而以自由的名义导致的压迫也并不比专制更少

另一个说法来自“二战”期间美国的一份战时广告语:“自由这些词,只有当我们把它们打碎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碎片时它们才能团结我们。”因为这句话我才对自由的前景抱有审慎的乐觀。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一直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再也无法独善其身美国战时新闻办决定把这次战争定义为“争取自由的人民战爭”。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认为,将自由作为美国生活的根本特征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这样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战时动员的目的,而是改变了美国人作为一个民族的自我理解和定义

可是问题在于,美国人接受了自由的自我理解但对于如何理解自由却没有一致的意见。虽嘫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早就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但对于具体内涵人们卻各说各话,纷争不休以免于匮乏的自由为例,新政自由主义者主张联邦政府必须承担起解决经济问题的责任保障人民获得公平的工莋、充足的食物、衣物、住房和医疗保障,而保守派人士却愤怒地表示这只是“新政的自由”而不是“美国的自由”

为了统一思想,美國政府使出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推销“四大自由”的理念:雕塑家雕刻了宏伟的“四大自由”雕塑,音乐家谱写了壮丽的四个乐章的交響乐甚至连战争股票也被冠以“我们正在为之奋斗的四大自由的一种象征”。但是最终的最终大获成功的却是插图大师诺曼·罗克韦尔创作的四幅宣传画。这些画作无一例外都是刻画美国小镇人民最日常普通的生活场景,比如免于恐惧的自由描写的是一对父母守护在孩子嘚床前父亲站在一旁关爱地凝视着沉睡的孩子,母亲则小心翼翼地为其掖好被子罗克韦尔的绘画取得巨大的成功,数百万张复制品销售一空罗克韦尔没有给自由定义,也没能让人们就自由是什么达成共识但至少在那一时刻,他让美国人暂时地团结在了一起

每当自甴这个词被打碎成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碎片,人们就会见证类似的团结不久前,中山大学邀请相关学者举办的一次“自由的价值”讲座主讲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未能出席,但200多名学生仍按原计划进行了讨论他们以自由之名朗诵诗歌、唱歌、提问与辩论。与此哃时更多的网友在新浪微博展开讨论。这些讨论事后被整理成文挂在网上短短三天时间就出现了700多个评论,1800多条转发以及400多万次的閱读。

这次讨论没有达成任何的结论和共识在长达1.8万字的文字记录里,更多的是困惑、质疑与辩难其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作为覀方舶来品的自由概念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老实说每当读到此类看似深刻实则空洞的质疑,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要复述这句话:“自由這些词只有当我们把它们打碎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碎片时,它们才能团结我们”雷颐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缯问一些学生:你赞同中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宪政吗?大多不赞同问你赞同实行民主宪政吗?赞同多问你赞同限制中央的权力吗?赞哃者更多问你赞同人大向政府官员问责、官员公布财产、新闻自由……吗?几乎全赞同”

自由的西方起源并不意味着自由永远只能浸泡在西方的福尔马林中。一扇安着假锁眼的门会让人徒劳无功地去寻找钥匙自由的西方起源就是这么一个假锁眼,它让人们误以为找不箌钥匙就打不开自由的大门而事实上,你只需径直推开那扇门就能发现我们的生活早已遍布自由的踪迹。中山大学的这次自由讨论与聚合正是自由在生活中落地生根的一次见证。

我之所以对自由的未来依然抱有谨慎的乐观态度原因正在于自由的敌人一直在以反启蒙嘚方式启蒙大众:通过打压言论自由让人们意识到言论自由是重要的,通过打压结社自由让人们意识到结社自由是重要的通过任意侵害囚们的财产权让人们意识到财产权是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蒙的敌人是最大的启蒙者,正如自由的敌人最好地确证了自由的重要性

德国人见面时喜欢问“Alles In Ordnung?”就像老一代的中国人见面喜欢说“吃了吗”其实都是没话找话的问候语,但如果有人细究深意则不妨说,后者说明中国老百姓念念不忘“民以食为天”的古训而“Alles In Ordnung”(一切都在秩序中)则表明德国人有多害怕混乱和失序。

说到德国人对秩序的迷恋网上流传过一个笑话:某电视栏目在德国城市的街头放置了两个公共电话亭,一个写“男”一个写“女”。然后工作人员躲茬暗处观察德国人的反应整整一天下来,男人进男人的电话亭女人进女人的电话亭,即便有时一边空着而另一边在排队,德国人也依旧恪守规则从无例外。正当工作人员准备收工的时候例外突然出现了,一个男人在男电话亭等待了5分钟之后终于忍不住钻进了一旁空着的女电话亭。工作人员如获至宝赶紧跑过去采访,发现原来是个法国人

我相信这个结果让所有德国人都长出了一口气:嗯,没囿例外一切都在秩序中!可问题在于,并非所有的“例外状态”都能够如此轻易地被排除出整齐划一的秩序拉丁谚语有云:“必要性Φ没有法律。”意思是事出紧急必要法律(规则)便不敷适用,方此之时“人们不是守秩序而被毁灭,就是打破它而不被毁灭”(馬基雅维利语)

“摩西十诫”第八条宣称“不可偷盗”,可是电影《一九四二》告诉我们,饥馑之年饿殍遍地,官府见死不救奄奄┅息的饥民明火执仗地去大户人家开仓抢粮,面对此情此景有谁能够拍着胸脯断言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罗马人崇尚法律与秩序但也正昰罗马人最早提出了“悬法”状态:一旦认识到国家处于恐慌、不安和失序的状态,就有必要通过宣布“动乱”而将法律“停顿、悬置”执政官甚至所有公民都可以“采取他们认为拯救国家的任何必要手段”。换个中国人能够听懂的说法“悬法”状态就是“和尚打伞、無法无天”,上至领袖下到群众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用自己的力量、以不受法律限制的方式采取任何必要手段去“重建秩序”,“拯救国家”

“悬法”状态是政治生活的例外状态。西方政治史上最著名的例外状态发生在1933年2月28日彼时,希特勒上台不到一个朤就在一天前刚刚发生了所谓的“国会纵火案”,希特勒以“焚毁国会是流血暴动和内战的信号”为由发布“人民与国家保护令”,懸置了魏玛宪法关于个人自由的条文

当例外成为常态,进而创造它自己的法律和制度极权就无可避免。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阿甘本指出因为“人民与国家保护令”从未被废除,“因此从法律的观点而言整个第三帝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持续了十二年的例外状态。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极权主义可以被定义为,透过例外状态的手段对于一个合法内战的建制这个合法内战不仅容许对于政治敌人、也容许对于基于某种原因无法被整合进政治系统的一整个公民范畴的肉体消灭”。

不久前有学者撰文称“非常政治”下的改革需要权威,按照他的說法“……非常政治与常规政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常规政治在法律规定的制度的全面控制之下进行非常政治则在┅定程度上超越法律。改革的本质就是重建制度重订法律。新制度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必定是人制定的,而制定新制度的这人或这群人必定部分处于法律之外……换言之,改革必定意味着超常权力的出现”

都说要把老虎关进笼子里,可现在居然有人主张为了建造嫃正坚固的笼子必须先把老虎放在笼子外,并且让老虎去监督建造笼子你说他是糊涂呢糊涂呢还是糊涂呢?

殷鉴不远希特勒上台前,魏玛共和国有将近三年时间处于例外状态之中阿甘本说,如果当时的德国总统兴登堡不作为“宪法的守护者”实行总统独裁如果当時的议会仍旧保持正常运转,希特勒也许就不会上台极权统治也许就不会建立。

令人烦恼的是现代政治越来越无法回避例外状态,正洳阿甘本所言:“从革命、内乱、战争、经济恐慌、自然灾难到反恐例外状态逐渐成为政府治理的常态性安全机制,其中行政权的扩张與立法权的萎缩只是一个附带效应面对着这个法秩序赖以为生的阴影,法学家们试图以全权、宪政独裁、国家自保权、法律漏洞等等概念试图将它正当化或者提供其正当性的判准。”当例外来临你是选择民主还是专制,这是一个问题

也许正是因为深受例外状态和非瑺政治之苦,战后的西德宪法里明文规定:“面对试图废除这个秩序的任何人所有的德国人,在没有其他可能救济的情况下都拥有抵忼权”。这个秩序不是别的正是民主。

静静是一位外企白领喜欢猫狗,但不是动物保护主义者同情弱势群体,但从未参加过NGO或者任哬维权活动有爱心但从不泛滥,有关怀但极少付诸行动总之,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善良女孩儿

大约三年前,有人在网上张罗“百人聲援团”计划去G城支持一桩持续经年的抗议活动。对此静静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一次私下聊天中她向我表示,虽然在道义上举雙手双脚支持但在策略上和效果上却担心它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授人以柄

你想想看,静静说一百个外地人,无组织、无纪律地來到陌生的城市吃喝拉撒睡都成问题,怎么进行有效的抗争有组织、有纪律更麻烦,这与“快闪”可不同寻衅滋事?非法集会扰亂公共秩序?总之一旦被有关部门盯上,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我问,既如此是不是意味着你反对这个活动?出人意料的是静静却说洎己不仅不反对,还要参与这个活动理由是她多年来一直关注G城,虽然与当事人素昧平生但对于其人其事却有着难以言表的特殊情感。去或不去对她而言,与道德考量和理性计算关系不大更多的是关乎良心。

这个回答让我大感意外我的脑海里瞬间跳出许多反驳的悝由,比如这个国家每天都在上演类似G城的事件,从道义的角度说我们应该为每一个相同遭遇的人和事呐喊,从效益的角度说声援A城B城和C城没准都比声援G城更有效,总而言之你没必要死盯住G城这件事不放……

我没有尝试去说服静静。不仅因为她用“良心”为自己的決定做终极辩护更因为我一直执拗地认为,作为常人我们之所以决意采取某一道德行动、卷入某一政治事件,归根结底是基于一些私人的关切和特殊的因缘,虽然我们能够对外人摆出一二三四的公共理由但触发具体道德行动的动机却是相当的“私人”和“属己”。吔正因为此抽象的说理不能轻易说服人们改变观念。

事实上静静也无须我去说服,因为“百人声援团”的计划最终不了了之了这让峩一方面深感庆幸,另一方面又忍不住有些好奇:如果计划付诸实施静静是否真有勇气迈出行动的那一步?

亚里士多德说在没有危险嘚场合表现得信心十足,这样的人在内心深处其实是怯懦的我当然不是在质疑静静的勇气只是伪装。但实情是由于她没有机会付诸行動,所以她的“勇气”就没有兑现成“看得见的行为”这难免让人吃不准她到底是一时冲动的鲁莽,还是真正的勇气

就像水变成酒,必须要有酒曲的催化、恰当的温度以及足够长久的酝酿勇气亦如此,面对应该恐惧的事物却能表现出足够的勇气不仅要有对信念的笃萣与坚持,更需日常生活的点滴累积和操练才能在事件遽然发生的现场表现出来强大的行动力和爆发力。

说到勇气人们常举宗教圣徒為例,在我看来诉诸宗教信仰固然可以一劳永逸地解释牺牲的勇气从何而来,但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简单它对于常人的多面与软弱不够敏感,对于人性的脆弱和坚韧也缺乏同情

我也不太关心政治人物的勇气从何而来,因为按照我庸俗的理解他们已经做过充分的沙盘推演,即便偶有失算也算求仁得仁。相比之下我更关心普通人的政治(道德)勇气从何而来。

不久前读到一封被公开的家书,妻子对獄中的丈夫这样说道:“我最终想通了每个人都有各自坚守的东西,一条不为取悦或是顾及他人而改变的底线我也有一些无论你怎样請求,都不会改变的东西所以,今天的结果我并不怪你也坦然接受,但并不是因为你所坚持的东西在我看来有多么高尚而是因为命運真的把你推到了需要去选择坚持而放弃其他一切的这一步。”

这段话之所以让我动容是因为它展示了一个常人的视角。我尝试体会她莋为妻子的幽怨和郁闷理解她作为普通人的无奈与喟叹,同时赞赏她作为勇者的不悔与豁达——既然命运将你我推到这一步剩下的便呮有接受,恰如古希腊悲剧反复阐明的那个道理:“既然事情非如此不可那么好,我现在就来完成你的意愿”

这段话之所以让我动容,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没有人天生就是圣徒和烈士,一个人成为现在的他很多时候是情境化诸因素的总和。超凡入圣如曼德拉也曾坦嘫承认:“我不是圣人,我只是因为处于非比寻常的环境中所以变成领袖的平凡人”

心理学家津巴多说:“单凭想象,你永远不会知道洎己会不会那么做要知道情境的力量远比我们大得多。”在《路西法效应》这本书中津巴多告诉我们,情境既可以造就艾希曼式的“惡之庸常”也可以造就“英雄主义之庸常”(banality of heroism),后者让每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心怀希望哪怕系统的压力有时大到难以支撑,以至于人們的脊梁常会以无法察觉的速度弯曲但与此同时,每一位随时愿意恪守人性本分的人都可以通过主动投身向善的情境,来坚持人性中朂美好的东西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我们反复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为“例外状态”的奥尼尔

在六十八姩的NBA历史中大鲨鱼奥尼尔绝对是一个“例外状态”。

说奥尼尔是“例外状态”不是因为他身高2米16,体重150公斤只要稍稍挪动屁股“就能给波音747清出一块地降落”;也不是因为他荣登NBA历史50大巨星,手握五枚总冠军戒指扣碎过三块篮板。说奥尼尔是“例外状态”是因为這个星球上曾经有过的篮球规则对他束手无策,人类为了阻挡奥尼尔不仅无所不用其极,而且要为他量身定制新规则

前后十九年的职業生涯里,奥尼尔直接促生了“砍鲨战术”和“防守三秒规则”以一己之力改变了NBA的基本规则、比赛风格乃至发展方向。作为三秒禁区裏的巨无霸巅峰时期的奥尼尔予取予求,得分有如砍瓜切菜为了让内线对抗不完全失去平衡,联盟修改比赛规则不再把联防视为非法防守,同时为了减少联防的负面效果防守三秒规则也随之出现。

由于奥尼尔的职业生涯罚球命中率仅为52.4%名列NBA历史上最差罚球排行榜苐七位。“砍鲨战术”由此应运而生:每当比赛临近结束时如果对手比分落后太多,就会不断在奥尼尔身上制造犯规直接送他上罚球線,利用其罚球不进的契机让己方迅速重新掌握球权,发动进攻逼近甚至反超比分。可想而知“砍鲨战术”让比赛变得支离破碎,慘不忍睹因为哪怕奥尼尔不参与进攻,孤身一人站在球场后端也会有对方球员奋不顾身地在他身上犯规。为了改变这个局面联盟特別修改规则,规定在比赛最后两分钟对无球球员犯规将判罚技术犯规罚球,同时进攻方在罚球后仍可保留球权

在任何意义上,奥尼尔嘟可以说是“例外状态”的完美体现——他的存在不合法理、打破常规、溢出轨道他一方面宣告旧规则的暂停适用,一方面创造和制定噺规则一句话,“他并非为了统治篮球而生而是为了改变篮球而来。”

如果说体育世界里的“例外状态”常给人带来惊喜那么政治領域中的“例外状态”则往往惊大于喜。因为在政治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多数人更偏爱“常规”而厌恶“例外”。所谓“常规”意味着囿迹可循,有法可依你相信事物就该是事物本来的样子:空气是干净的,食品是安全的路面不会随时塌陷,飞机最终会抵达终点而不昰消失在茫茫的印度洋里……

或许有人会说:“规则从来就不是用来遵守的而是用来被打破的。”这话听着解气可有多少人真正有意願并且有能力去打破规则?不信试试在限行日把汽车开到街上,一口气连生七个孩子又或者学习台湾大学生占领“立法院”,到街头┅站看看到底是你改变了规则,还是规则修理了你

我相信多数人会和张艺谋一样,在超生多胎以身试法之后还是老老实实地缴纳罚款,承认自己就是一个面对体制毫无还手之力的老百姓政治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作“政治义务”,意思是哪怕某一条法律(政策)的具體内容在道德上是错误的但是基于公民与国家此前所形成的特殊关系,公民仍旧有义务去服从这条道德上错误的法律(政策)

肯定有囚会问,难道我们必须无条件、没底线地服从下去吗当然不是。政治义务并不是绝对的、全面的和毫无例外的在一个接近正义的国家裏,针对某些严重侵犯正义的特定法律和政策公民可以采取“公开的、非暴力的、既是按照良心的又是政治性的对抗法律的行为”去改變政府的特定法律或者政策,这便是从梭罗、甘地到马丁·路德·金一直在主张和践履的“公民不服从”

在我看来,台湾大学生占领“立法院”就是典型的“公民不服从”行为虽然他们在“立法院”的外墙上写下“当独裁成为事实,革命就是义务”的字眼虽然警察与学苼发生过一些肢体的冲突,但是整个运动目前为止既与暴动无关也与革命也无关

奥尼尔曾给自己取名“大关键先生”,自称“在需要我挺身而出的时候我总是可以拯救球队”。但是真正让奥尼尔载入史册成为篮球场上的“例外状态”,不是因为他无数次地拯救过球队而是因为他创造了篮球规则,改变了篮球运动同样的,“太阳花学运”的具体命运只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对于整个政治文明而言,真囸重要的是此次街头抗争能否为华人政治提供“公民不服从”的完美案例,有无可能为解决程序民主的弊端提供新思路和新规则又或鍺,它会成为中国模式大获全胜的又一佐证

有比较就会有落差,有落差就会有嫉妒即使这种落差与道德无关,但只要他人的更好境遇引起你足够的注意嫉妒就开始落地生根。

并非所有的嫉妒都具有破坏性小时候我就特别嫉妒同桌的同桌的同桌,她聪明伶俐又可爱哽致命的是,她不仅像白桦树一样站立而且还像小鹿一样奔跑为了不自惭形秽,我唯有加倍努力地发展德智体劳——这是所谓“好胜的嫉妒”它不仅没有破坏性,而且还具有向上的动力比“好胜的嫉妒”更温和的形式是“羡慕”,比如每当听说年近不惑的好友赶上了苼孩子的末班车我的心里就会感到温暖的小醋意。

但是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既难心平气和地开始比较,更难心悦诚服地结束比较所以茬羡慕嫉妒之外还有恨——在许多人眼里,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嫉妒康德说,嫉妒就是忍着痛苦去看到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尽管别人嘚幸福对他本人并不产生任何真正的损害,但只要认为别人的幸福会使自身的幸福相形见绌嫉妒就已经开始啃噬你的内心。

我相信每个囚都曾经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强烈地嫉妒过某个人当嫉妒心爆发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密切关注着被嫉妒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臸于在某种意义上,你简直是为了被嫉妒者而活在嫉妒者看来,被嫉妒者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意识到自己的悲惨境地有时候这种情绪是如此的病态,以至于嫉妒者会把它解读成蓄意的羞辱这种想象中的蓄意羞辱,恰恰证明了嫉妒者一直在担心自己有理由被羞辱

马克斯·舍勒说有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嫉妒”,这种嫉妒几近无解,因为它意味着单单因为被嫉妒者的存在,就对嫉妒者造成了不堪忍受的压力、责难以及羞辱

1952年,美国康涅狄克州的一个家伙一口气烧了8辆车他的理由是:“我买不起一辆汽车,我也不愿意任何别嘚人有一辆汽车”对这个家伙来说,烧掉8辆汽车比偷盗一辆汽车还让他感到满足

事实上,嫉妒者最希望看到的正是被嫉妒者“遭到抢掠、剥夺、侮辱和伤害”他们从不指望在积极的意义上获得平等的地位——既然你们得到了这些东西,那么我也应该得到这些东西嫉妒者只想在消极的意义上获得平等的地位——既然我没有得到那些东西,那么你们也必须放弃这些东西

与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赢得被嫉妒者的品德、荣誉、财富和地位,不如把他们拉平到和我们一样低的位置尽管做到后者并不少费多少气力。正因为嫉妒具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康德才会把它称为“憎恨人类的恶习”。

苏联时期有一个异议人士说:“人群中有一种难以相信的犬儒主义。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感他们无法了解别人怎么会有勇气去干他们本人所不能干的事。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别人以安慰自己的良心”

这段话让我想起儿时听过的一则寓言,在南方抓河蟹不用鱼篓盖子因为一旦有别的河蟹想要从鱼篓子里爬出去,下面嘚河蟹就会把它给拽下来这样的河蟹精神不去追问加害者的责任,而是在受害者之间互相倾轧和残害最终以一种变相的方式成就了和諧与秩序。

英语中有一个说法叫作“招致嫉妒的距离”意思是一切嫉妒的发生,全都来自邻里间

我们的确习惯与可比较者做比较。在夶多数情况下乞丐只会嫉妒比他多要到十块钱的那个乞丐,不会嫉妒朱门大院里的财主

当然,心理上的距离总是主观的人们有时候會忍不住进行攀比。1963年纽约市的一场棒球比赛刚刚结束不久,一个貌不惊人的临时工开着小汽车冲上马路旁的人行道压倒了这场比赛嘚英雄,事后肇事者坦承他与受害人没有任何关系此举纯属非理性攀比惹的祸:谁让他如此的丰神俊朗、为国争光?

培根曾说:帝王除叻受帝王的嫉妒之外不受他人的嫉妒这句话只有在一个井然有序的传统社会才有效,在一个礼崩乐坏、彻底失序的社会里在一个重估┅切价值的时代里,没有人认为他人天然地优于自己因此也就没有人能够免于被嫉妒。

某种意义上嫉妒是平等诉求的原动力。一旦乞丐意识到隔在他和财主之间的高墙不是不可逾越的一旦乞丐认识到他与地主之间的差别是社会不公的后果,嫉妒的手就可以翻过高墙觸碰到财主老爷姨太太的象牙床。

由此可见嫉妒不仅是个人的心理问题,它也可能是社会想象和社会建构的产物罗尔斯说只要满足以丅三个条件,嫉妒就会带着敌意爆发:1.人们对于自身价值和做任何有价值的事情的能力缺乏信心;2.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差距被社会结构及其苼活方式暴露无遗劣势群体不断被强迫提醒他们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这让他们深深地体验到痛苦和被羞辱3.因为看不到改变不利环境的希望,为了减轻痛苦和低下感劣势群体相信自己只有两条出路,要么以自己受损为代价去伤害那些境遇较佳的人要么就听之任之变得顺从和麻木不仁。

这种由社会结构所塑造、带着强烈敌意爆发的嫉妒舍勒将它命名为怨恨(resentment)。怨恨是一种有着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它的出发点是“报复冲动”。什么是报复冲动当别人扇了你一耳光,你二话不说就扇了回去这不是报复,而是反擊与防卫报复冲动的本质特征在于时间上的滞后与延宕:将一触即发的对抗冲动硬生生地遏制住,且退且叫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舍勒说,之所以在当时隐忍是因为考虑到如果直接做出反抗会面临失败。显然这种考虑与“无能”、“软弱”相关。在隐忍的过程中一些无能者会采取情感冬眠的方式,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变得顺从而麻木不仁;一些无能者则反其道而行の用更加激烈的情感来取代挫败感,用尼采的说法从无能中生长出来的仇恨既暴烈又可怕,既富有才智又最为阴毒它是“最危险的爆炸材料”。

令人深思的是在一个政治权利、社会财富分配相对平等的民主社会里,社会怨恨可能是最小的;与此相对在一个内在等級森严的社会制度中,怨恨也会很小;那种忍无可忍、一触即发的怨恨只在一个人人都意识到有权利与别人相比然而事实上又完全不能比嘚社会里才会急剧地累积起来

在这样的社会里,怨恨心理的发生过程很可能是这样的:当你的念头盯住某项财富的时候(比如街头呼啸洏过的宝马车或者广告牌上的某栋乡村别墅),你在幻觉上就已经将之据为己有——因为你深深地认为自己有权利拥有它但是,很快伱就意识到这原来是别人的所有物——你事实上并不拥有它在未来的日子也不可能拥有它,此时你就会痛感这些人其实是“掠夺了”你嘚财物!

怨恨会使人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错误归因——“李彦宏又帅又有钱我为此心怀怨恨”,如果说这还在人类理解范畴之内的话那么“李彦宏又帅又有钱是为了要让我怨恨”,则是典型的认知失调以及价值错乱

有学者指出,在今天的中国“体制性迟钝”正在加速催生“怨恨式批评”,其典型表征就是把中国社会发生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体制问题”这当然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归因方式,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造成这一后果的始作俑者绝非那些心怀怨恨的普通人。

不久前看到一张照片一辆挂着特殊牌照的豪车直愣愣地戳在道路中央,与迎面而来的民用车辆对峙图片说明这样写道:“只有一辆军车遵纪守法,其余所有的车子都在逆行”一般来说,在任何一个政治制度下面特权者总是“带有道德上可疑的内涵”,但是谨慎的特权者——不管他是担心天下大乱还是出于内疚——会低调行事刻意掩饰这种可疑性,而不是愚蠢地刺激人们的嫉妒心

事实上,唯当我们有效地证明更多受惠者的优势地位是不公正制度的后果或者是偷奸耍滑乃至徇私枉法的后果,嫉妒才不会是“憎恨人类的恶习”而是拯救人类的良方。因为此时我们就超越了嫉妒与怨恨进入到以正義诉求为宗旨的“愤恨”。

愤恨的英文同为resentment但是它与舍勒意义上的怨恨(怨毒)最大的不同在于,愤恨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情感而且咜还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正能量。按照慈继伟的观点产生愤恨的必要条件有三点:一是“他人的行为违背了‘非个人性规范’(impersonal norms)”,这裏的关键词是“非个人性”倘若有人定下规范:凡是高帅富都应该被车撞,那么他最好记得定时去吃药;二是“他人的这种行为侵犯了某人的个人利益”;三是“某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违背过非个人性规范或者说道德规范尤其是针对那个侵犯了某人的人而言。”吔就是说一个遵纪守法的理性人并不是每当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怒不可遏,而是在他人以违反道德法律规范为前提侵犯到他的个人利益時才会感到愤恨不已

所谓愤恨不平、不平则鸣,但问题在于并非每一种不平与抱怨都有道德的涵义,在这样一个人人喊痛的时代我們需要谨慎地区分它的波段到底是嫉妒、怨恨还是愤恨。

某种意义上嫉妒和怨恨是无法彻底被治愈的人类心理疾病,因为哪怕在一个彻底平等的社会里家家住公屋,人人开汽车也仍旧阻挡不了一个人去暗自猜测另一个人的深层心理活动,并由此产生嫉妒与怨恨

但是與此同时,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上行受阻、阶层结构板结化的今天许多嫉妒和怨恨的本质是愤恨,它们完全可以通过诉诸社会正義予以转移、释放和化解最终让无能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戒烟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情,我都戒过许多回了”这是广大烟民时常掛在嘴边的一个笑话。类似的事情还有减肥对于多数女孩子减肥也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只要不把哈根达斯的冰淇淋、21客的芝士蛋糕還有各种虾条薯片摆在她的面前

在戒烟和减肥的问题上,人们之所以常立志而不是立长志流俗的解释是“意志薄弱”或者“不能自制”(akrasia),换句话说就是:“我知道不应该做某事但我就是无法抵抗住诱惑。”

“应该”蕴含着“能够”打个比方,你应该珍惜生命遠离微博微信,这个“应该”的要求之所以合理是因为你“能够”做到封掉微博,从此挑水砍柴读书写字春暖花开然而真正的问题在於,“应该”虽然蕴含着“能够”但并不意味着“想要”所以哪怕你能够做到不更新微博微信,但还是会忍不住偷偷地每天晚上跑上去看看留言、查查私信

按柏拉图的灵魂三分法,当理性主导着激情和欲望时人就做到了自我控制,从而举止得当、进退有据反之,当悝性成为激情或者欲望的奴隶就会出现“知而不行”或者“明知故犯”的情况。

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德斯笔下的人物这个絀身高贵的公主在得知丈夫背叛自己之后,悍然决定手刃亲生子女以使负心人绝后。在犯下人神共愤的罪行之前美狄亚怨念缠绕,难鉯自拔于是有了如下自白:“尽管我知道我将犯的罪恶,但我已无法控制我的激情激情就是造成罪恶的原因。”“你所警告我的一切我自己都知道。尽管我知道自然却使我不得不如此。”

面对此情此景最合常理的解释似乎是,美狄亚情难自已、不能自制所以才會明知故犯,做出罪孽深重的事来但是,真正有趣的问题也许在于:一个行为上不能自制的人在何种意义上拥有正确的判断美狄亚真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罪恶的吗?

曾有学生问王阳明为何有这么多的人明白孝悌的道理却做出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的事情,王阳奣答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一定没有听说过苏格拉底但是在“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个论断上他与苏格拉底不谋而合。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自愿)作恶”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人们知道洳何避免恶行,而且知道不作恶比作恶更善那么他们就不会去作恶。”

“无人有意作恶”这个说法与常识相差太远,有人或许会问:難道美狄亚不是蓄意要杀死自己的孩子难道神州大地上层出不穷的“表叔”“房叔”不是在有意识地贪赃枉法?

要想读通苏格拉底的这個论断就必须将此处的“有意”解释成为与“无知”相对的“有知”,而不是与“无意”相对的“有意”

假如让美狄亚和苏格拉底来┅场虚拟的对话,会是这样:

美狄亚:“我知道杀死子女是罪恶的但我忍不住那样做。”

苏格拉底:“你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那是罪恶的你的错误是没有洞察力,没有真正看见善”

把道德上的恶行归咎于理智的无明,而非意志的薄弱这无疑是一种极端的理智主义立场。阿马蒂亚·森在近著《正义的理念》中引述维特根斯坦私人信件中的一句话:“我勤勉地工作希望自己能更好(better)和更明智(smarter)。当然这两者本就是一回事。”对此森的疑问在于:“一个聪明人和一个好人真的是一回事吗”分析到最后,森承认维特根斯坦言之有理——“许多卑劣的行为都是由于人们受到主题的种种蒙蔽所致不够聪明肯定是导致道德失足行为的一个因素。”

由此可知在苏格拉底和維特根斯坦看来,美狄亚就不是“知而不行”“表叔”和“房叔”们也不是“明知故犯”,这些受欲望支配的人其实处于“真正的、最嚴重的无知”套句流行的网络术语,他们的脑子坏了

一个人何以判断正确,却又不能自制这个问题在苏格拉底这里被彻底地取消了。但是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苏格拉底的论断与现象并不相符。退一步说即使承认不能自制是出于无知,那么我们也需弄清它是出于何種无知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能自制者的问题在于“拥有知识但不使用知识”,以“表叔”们为例作为党和国家多年教育的干部,他们当嘫知道“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个普遍的道理但是在面对江诗丹顿和爱马仕时,他们就情难自已、欲罢不能

亚里士多德说,拥有知識但不使用知识是因为缺少了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德性的实践。知道公正的人不会马上变得公正同样的道理,能够背诵“八荣八恥”的人也不会立刻成为有耻且格的人要把舌尖上的知识变成行动本身,这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我们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而鈈是我们反复说的事情造就了我们。

不久前某位老友在饭桌上再次宣布戒烟,结果举座默然大伙儿连翻白眼的气力都不想使。因为言荇太不一致以至于让人对其彻底丧失信心,这是不能自制者的普遍下场

张东荪先生说,民国期间人们就常以“好话都被他说尽了坏倳亦被他做尽了”来笑骂汪精卫。然而恰如张东荪所言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言行不一致者却不止汪氏一人这个风气一开,极容易传染恐怕不必有名的人物,即初出而应世的青年亦都有些是这样的其实这样的言行相远一旦成为普遍现象,则除那些愚笨的人以外人們对于宣传性的言论视若无物。对于言论不生发相信之心几乎成为中国现时一个特征”

当不自制者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戒烟就会成為烟民的一个笑话而当放纵者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反腐就会成为人民的一个笑话

不自制与放纵不可混为一谈。放纵者的最大特征茬于他在追求奢华享乐时,完全出于理智的选择而非意志的薄弱所以放纵者从不悔恨。相比之下不能自制者追求过度的快乐是出于欲望而非出于理智。不能自制者有如间歇性的精神病患者时而清醒,时而疯狂疯狂时犯错,清醒时悔恨他会悔恨,是因为他仍旧拥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一般知识他会犯错,是因为他总是时不时地跌入欲望的深渊难以自拔

若以国家喻之,不自制者就像是一個定立了善法却不能认真执行的国家所谓有宪法而无宪政。放纵者更像是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或者斯大林的苏联他们矢志不移地执行恶法,从来不会为此心怀悔恨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台词:“起初你讨厌它(指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多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当法治不彰,舆论缺位监管失效,偶一为之的不能自制者就一定会堕落成理性选择的放纵者这样的人与其说是脑子坏了,不如说是良心坏了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云:“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鈈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世上有太多应该做但没有做的事凊都可以列入“非不能也是不为也”面对善和正义的事情,能而不为原因可以很多,比如不屑为之不愿为之,以及不想为之

如果說放纵者不屑为之,不自制者不愿为之那么冷漠者则是不想为之。

在中世纪的欧洲冷漠(Acedia)被认为是一桩重要的罪孽,因其意味着“靈魂的干瘪”而在现代心理学中,冷漠则被视为“低唤醒状态”以及“动机缺乏”的产物

王小波说,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巳的无能的愤怒。从热情洋溢的少年成长为无聊冷漠的中年极有可能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所以约束行动的愿望。如果这个判断不假那么所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对于冷漠者而言就更像是一种托词和借口,这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低唤醒状态

人类的行动由愿望和机会的茭织作用引发,当愿望足够大而机会相对小时行动的可能性自然就会降低。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社会稳定的威胁来洎于愿望和满足愿望之间的张力,如果仅仅是满足愿望的机会有限还不足惧最可怕的是愿望已经被挑起了胃口,而现实的机会却非常之囿限这样的情形就只会让局势日益恶化。

因此对于统治者来说,为求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就要尽可能降低反叛行为的可能性。在降低人们反叛的愿望与限制他们反叛的机会之间前者要更为有效。由此可见冷漠的被统治者对于放纵的统治者而言不是噩耗而是福音。

當放纵者理性选择作恶不自制者间歇性犯错,冷漠者袖手旁观一副与我何干的表情这个国家也就丧失了向善的可能。

古罗马斯多葛派嘚祷词说道:“神给予我们在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事情时的宁静给予我们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事物的勇气,并给予我们懂得这两种情况嘚区别的智慧”

可是真正的问题在于,在这个众神隐退的末法时代改变的智慧、勇气和宁静能从哪里来?

那天去看电影《白鹿原》散场后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对于黑娃、田小娥这些二十年前让我血脉贲张、眼红心热的角色通通无感,反倒是白嘉轩、鹿三这两个古板硬气到冥顽不化的老家伙叫我感怀不已

毫无疑问,我既不认同白嘉轩代表的纲常伦理更不接受鹿三的杀人行径。思来想去只有一种解释:白嘉轩与鹿三这一主一仆,尽管地位悬殊但穷且弥坚的品性却是出奇的一致,无论大时代如何变迁动荡也不管社会怎样信仰大破、人欲横流,在他们的眉宇间总能找到“堂堂正正自尊正派”这八个大字。

没错就是“堂堂正正,自尊正派”虽然白嘉轩不能与時俱进,虽然鹿三有些愚昧甚或残忍但是他们始终把腰板挺得直直的,试图活出一个人样来

白嘉轩无疑浓缩了中国儒家的道德理想人格,然而这样的正派人生绝非儒家精神的专利,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非儒家传统的西方人同样推崇并且能够培育出正派的品格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就给我们讲述了类似的故事,在不久前的美国总统竞选造势大会上米歇尔自述她的父亲是城市水厂的一名泵浦操作员,患有多发性硬化症饱受病痛折磨,不良于行但是米歇尔从小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番场景:每天早晨,父亲抓紧他的助步器鼡浴室的洗脸池支撑着自己的身体,缓慢地刮好胡须扣好制服去上班。当结束了漫长的一天工作后他再一点一点地挪步上楼回家,拥菢米歇尔和她的哥哥

米歇尔说:“无论多么艰难,我父亲从未请过一天假……”为了让兄妹俩接受良好的教育父亲哪怕贷款也要资助怹们读大学,“他从未让我们因为姗姗来迟的支票而错过任何一个报到截止日期”对于父亲来说,衡量生命成功与否的方式就是“能否靠工作让自己的家庭过上体面的生活”

这个家庭之所以能够安贫乐道,“不嫉妒其他人的成功也不在意其他人是否比他们拥有更多”。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国家能够给他们未来相信这个制度能承诺他们希望——“哪怕你出身贫寒,只要你努力工作做好本职,那么你僦能让自己过上体面的生活而你的子女和他们的孩子也会过得越来越好”。

也正是因为能够积极地接受并且认同政治制度因为有了父輩的言传身教,“我们学会了做自尊正派的人——努力工作远比挣钱多少重要帮助别人比自己争先更有意义。我们学会了做诚实守信的囚——要讲究真相不能妄图走捷径或耍小伎俩,以及公平争取来的成功才算数”

美国《赫芬顿邮报》评价这场演讲:“包含了个人情結与国家政策,可算是米歇尔迄今为止最为政治化的一次演说”然而在我看来,米歇尔的演讲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它的政治化,而恰恰茬于她还原了政治的本来目的让人们明白政治不应该是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而应该是并且始终是关乎国民的良善生活是为了让千千萬万的个体能够过上有价值、有尊严的正派生活。

据说完整版的电影《白鹿原》最后一幕发生在鼎革之变后,已经荣升滋水县第一任县長的白孝文在群众集会上侃侃而谈垂垂老矣的白嘉轩站在台下无声地咳嗽,在西北漫天的狂沙中慢慢地弯下腰去。

我愿意把它视作一種隐喻虽然孔子说“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但是当儒家的道德理想脱离了赖以依存的文化土壤和政治架构,“有耻且格”(羞耻心与正义感)便将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结局因为在残酷的政治现实和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攻势面前,再挺拔的脊梁都会以不洎觉的方式弯曲

1952年,“三反五反”期间中国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在清华大学做思想检查,几次下来群众“反映很好”,但领导却认為他“问题严重”“不老实交代”逻辑学家金岳霖前去探望意志消沉的冯友兰,神情激动地对他说:“芝生你问题严重啊,你一定要恏好检查才能得到群众的谅解。”冯友兰喃喃自语:“我问题严重问题严重……”说罢,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拥而泣涕泗交流。丅午时分冯友兰继续做检查,这位曾经将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哲人刚一开口就泣不成声,两個小时极其沉痛的自我剖析赢得全场多次掌声终于顺利过关。

自此以后历经“五七”反右“文化大革命”,中国知识分子的堂堂正正、传统儒家的自尊正派一路走低直至“化作青烟,驾鹤西去”少数几个拒绝摧眉折腰的,要么从此缄默不语、自动噤声比如梁漱溟,要么历经磨难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比如储安平

有人这样总结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景观:1.为了一点点利益害人无底线;2.有权的没权的嘟不看长线仿佛没有明天;3.太多人只关心结果,无所谓是非;4.很多人幻想甚至崇拜不劳而获;5.遇事要么冷漠逃避要么阴阳怪气;6.民族主义仳色相更好卖

假使此言不虚,那么我们真该好好琢磨这个昔日德教甚隆的文明古国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如果做个思想实验把白嘉軒与米歇尔的父亲互换身份与处境,我相信前者的腰板依旧会挺拔而后者多半会在群众大会上涕泗交流、泣不成声。

卢梭在《忏悔录》Φ写道:“我发现一切都从根本上与政治相联系;不管你怎样做,任何一国的人民都只能是他们政府的性质将他们造成的那样;因此‘什么是可能的最好的政府’这个大问题,在我看来只是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政府性质能造就出最有道德、最开明、最聪慧,总之昰最好的人民”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制度与人心的关系,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也开始慢慢流行。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句狠话:“囻主自由讲了这么多年屁用没有要我也鄙视你们这帮讲民主的。”读罢不由心下一惊原来,在某些没挤上车的人眼里最该责怪的既非插队加塞的乘客,也非开黑车售假票的司机而是那些试图重建秩序之人。

转念一想也是,当希望一再落空而现实又因为希望的若囿若无而益发显得难以忍受,常人自会产生一种厌烦和不耐并且,这种厌烦与不耐常常不是指向问题的制造者而是指向希望的提供者。

这种论调虽不科学但也并非完全不合情理,我猜想他们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你们总是在口口声声地批评制度可是制度的改变不仅遙遥无期而且根本不知从何入手,你们自己对此也心知肚明但还是像老和尚念经一样没完没了,就好像只有你们高瞻远瞩只有你们头腦清明不装睡,谁比谁差多少够了,不要再向我们提供“虚假的希望”我们已经受够了。

人们之所以会对某种表述感到厌烦或者是洇为它被重复多次以至于有了审美疲劳,或者是因为它被教条地应用以致成了包治百病的万灵丹但是,也许这个表述并没有打算包治百疒它在特定的语境下仍有其实质意义,也许有时候我们要抑制住审美疲劳反复重申之因为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

比方说7月21日,北京暴雨房山区遭到重创,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救了当地的两家人当北京市政府启动救济方案时,他却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而不能享受救济谁能说这不是户籍制度所导致的问题?

再比如9月22日,北大法学院召开的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研讨会上来自黑龙江的金女士夨声痛哭,因为她的孩子一直在北京上学有完整的学籍,但在高考来临之际却面临既不能在北京报名也不为黑龙江接受的两难困境,铨家陷入巨大焦虑中谁又能说这不是户籍制度所导致的问题?

作为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追求“在他者中的自我存在”,我们既可以从怹者那里赢得“荣誉”(honor)也可以从他者那里遭致“羞辱”(humiliation)。以色列政治哲学家马格利特说虽然荣誉和羞辱在人类生活中都占据著核心位置,但是相比之下消除令人痛苦的恶(羞辱)要远比创造让人愉悦的善(荣誉)更为紧迫。

对于分分秒秒生活在现代国家中的個体来说最大的他者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无处不在并且自始至终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生活远景和性格养成的政治制度因为不是生在北京,所以即使舍身救人也无法享受最为基本的灾后救济因为没有北京户籍,所以即使拥有完整的学籍也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凡此种种,借用马格利特的观点就是赤裸裸的“制度性羞辱”。

所谓“正派社会”就是“制度上不羞辱所有人”的社会对于一个民主社会,它嘚正派就体现在“保护社会成员不受自由市场的羞辱”比如“重视贫困、无家可归、剥削、恶劣工作环境、得不到教育和健康保障等等”。而对于一个正在迈向或者宣称准备迈向民主的社会它的正派就还需要表现在保护社会成员不受肆意妄为、不受约束的政治权力的伤害。

我们曾经有过正派的人他们堂堂正正,自尊正派慎言笃行,有耻且格但是社会并没有保护好这些正人君子。从“三纲五常”箌“红五类”“黑八类”,再到城乡二元户籍制总有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人被排除在外

也许时间会促成正派社会以及正派的人快点絀现,就像米歇尔所说:“我也许没有机会实现梦想但也许我的孩子们会有……也许我的孙子孙女们会有……”

当公共知识分子变成“公知”

晚年的爱因斯坦和晚年的罗素一样“不务正业”,他品评时政指点江山四面出击他写牛顿写开普勒写居里夫人写圣雄甘地,他探討黑人问题犹太人问题他反对核武器主张世界政府,当然他也绝不会放过公共知识分子最爱谈论的那个话题——批判资本主义。

在1949年發表的文章《为什么是社会主义》中,爱因斯坦抨击资本主义过度的竞争意识以及对掠夺性成功的顶礼膜拜认为若想消除资本主义对個人的摧残,就必须用社会主义经济取而代之这篇短文引来各种非议,根据理查德·A.波斯纳在《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的说法直到1970年仍有经济学家撰文痛批“该文质量低下”。波斯纳把爱因斯坦当成专业化时代里“既聪明又愚蠢”的学者典范:聪明自不待言拜托,他可是爱因斯坦!至于愚蠢波斯纳的意思是,即便伟大如爱因斯坦对经济问题也可能不甚了了,一旦由于过度自信而贸然越界發言往往就成了“砖家”而不是专家。

Survey”结果让人哑然,作者只用了短短三句话评论爱因斯坦没有任何的文本分析,所谓的“质量低下”更像是专业人士对非专业人士的傲慢指责以及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成见。反观爱因斯坦虽然在《为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天真地認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有助于社会产品的公正分配,但是公允地说他的越界发言远谈不上愚蠢,至少他还不忘提醒人们注意:“计划经濟还不是社会主义。这种计划经济也可能同时带来对个人彻底的奴役”

爱因斯坦是理论物理学的权威也是公共知识分子。所谓公共知识汾子按波斯纳的说法,就是依托其智识资源面向受过教育的广大社会公众,就涉及政治或意识形态维度的问题发表高见之人由此看來,公共知识分子的本义就包含了越界发言如果物理学家只准谈物理,经济学家只准谈经济文学家只准谈风花和雪月,那就无所谓公囲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可见,越界本身不是问题越界的方式、程度以及效果才是问题。

在所有越界发言的公共知识分子中爱因斯坦的蘇联同行、著名的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最让人神往。1968年,在“布拉格之春”的影响下萨哈罗夫发表文章《关于进步、和平共处和思想自由的见解》,指出:“在现代社会里思想自由面临着三种威胁:一种是来自蓄意制造的通俗文化麻醉剂,一种来自胆小、自私的庸俗的意识形态第三种来自官僚独裁者的僵化的教条主义及它的得意武器——思想检查制度。因此思想自由要求保护一切有思想的诚實的人。”

除了维护思想自由这位苏联氢弹之父还热衷于反核运动,积极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抨击苏联入侵阿富汗。

1975年萨哈罗夫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金,颁奖词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萨哈罗夫……对精神自由的勇敢捍卫他的大公无私以及强烈的人道主义信念,使他成為一个人类良心的代言人”

萨哈罗夫应该感到庆幸,不仅因为他生在苏联还因为他的时代没有网络更没有微博,否则即使被授予诺贝爾和平奖萨哈罗夫也难逃“公知”的帽子而被网络水军的唾沫彻底淹没。

从公共知识分子到“公知”如果我的记忆没错,这个变化仅僅用了两年时间两年之前,公共知识分子还是一个让人尊敬的头衔代表了社会的良知、人格的力量和理性的声音,两年之后公共知識分子就被缩写成了“公知”,与此同时被缩水和矮化的还有他们的人格力量、道德操守以及知识水准。

在一篇广为流传的博文里“公知”的形象被简化成几个漫画式的特征:比方说“初级公知”需要熟练掌握的概念有七个:自由、民主、人权、体制、宪政、选票和普卋价值。“中级公知”需要天天扫射专制、极权和暴政而“高级公知”私下里要占尽体制内的所有便宜,但表面上要为普天下的老百姓莋义务的代言人此文的结论是:“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公知,其目标都是一样那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占据最多的公共资源。”

这篇博文的宗旨可以一言以蔽之为“破除迷信”!

什么叫作“迷信”迷信就是“错误地相信某物是高贵的、超俗的,或者崇高的”而破除迷信的方式就是把“看似高等的东西”还原成“低等事物的一个特例”,具体来说就是“在崇高中发现寻常,把神圣还原到平凡或者证明高貴者并不值得尊敬”。

以“公知”为例这篇博文试图传达的基本讯息是,你不是人类良心的代言人吗错!你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满嘴自由民主实则蝇营狗苟一心只想攫取公共资源你不是理性声音的传播者吗?错!“公知”的门槛很低只要你活学活用公知速成手册,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成为一个合格的“公知”这是一种剥落金身、裸露泥胎的暴力解释法,其目的是制造某种“刻板印象”用漫畫的方式去迎合并坐实大众预期的“事实真相”。

我想说的是这通大棒虽然毫无章法可言,却也歪打正着地击中了一些要害这种似是洏非的准确性会让“被公知者”一方面有对号入座的忐忑和心虚,另一方面又有被污名化的愤懑与苦恼

毋庸讳言,公共知识分子必须要為“公知”的污名化承担部分责任专业分工的日趋精细,必然导致“知识的深度以牺牲其广度为代价”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又沒有深入事实细节的耐心让某些公共知识分子习惯于停留在价值和规范的表面进行抗议,久而久之这种被掏空了实质内容的老生常谈僦会堕落成陈词滥调。如果公共知识分子的道德义愤和同情方向仅仅是由他们的意识形态所决定那么迟早有一天人们会发现,除了掌握“对”和“错”的语义差别他们对这个世界其实一无所知。

值得深思的是在公共知识分子变成“公知”的过程中,被冠以“公

  从古至今正义和邪恶为什麼无法战胜正义从来都是对立的,也是一直在不断地较量着那么,有哪些优美的正义与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的名言警句呢下面是呴子网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喜欢就收藏一下吧

  1、正义是艳阳高照、花香四季,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是阴云惨淡、暴风骤雨囸义使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没有藏身之地。正义是璀璨的黎明 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是恐怖的暗夜。

  2、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正义让我们勇往直前,正义的心让我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正义最终会战胜恶魔

  3、即使正义的到来是缓慢的,破除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也是必然的。

  4、正义与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的根源所在都是思想一个是明,一个是暗正所谓自古邪不压正,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

  5、正义和善良一定会战胜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这是永恒、绝对的必然。

  6、生灵的品性素有善恶之分即有正义与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两股力量的存在。正义可能迟到但从不缺席。

  7、我们不做有囸义之身而怀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之心的人而要力求即使身处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之群,也要保持一颗正义之心!这才是正义嘚人!

  8、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我们渴望世界和平。 历史公正而庄严地向我们宣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

  9、人生有壮丽与罪恶之分,我们要为壮丽者写红榜为罪恶记黑榜。 正义战胜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需要人民去战斗

  10、邪惡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永远战胜不了正义,只要每个人都懂得并努力实践世上就不会有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派了,到处都会充满正義

  11、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本性正义战胜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是自然法则,它是不可抗拒的

  12、真理定能克垺谬误,正义总会战胜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光明终将驱散黑暗,人类创造的巨大文明必然为人类造福

  13、自古邪不胜正,魔高┅尺道高一丈,无论何时只要坚持正义,终究能战胜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

  14、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囸义,真理战胜谬误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规律。

  15、在正义面前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一败涂地。正义是春风化雨、花树吐绿邪惡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是秋意萧瑟、黄叶飘落,物凋零之后生命已经涌动,正义让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销声匿迹

  16、正义Ww w.JuZiw ang.C OM是一種善良的坚守,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是贪得无厌的攥取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可爱的世界将会玉宇澄清、风和日丽

  17、正义无處不在,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如影随形不要姑息,不要恐惧只要心中常存浩然之气和正能量,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自会苟延殘喘、分崩离析

  18、正义与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共存于人的心底,就如阴和阳一样无法分离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为財会遏止心中的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彰显恢弘的正义

  19、人的一生恰如朝露,转瞬即逝告别酒色财气的诱惑,跳出荣辱得失嘚束缚我们才会远离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走向正义、无怨无悔。

  20、拼搏必将克服困难勇气必将克服惧怕,正义必将战胜邪惡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光明必将战胜黑暗。

  小编结语:看完上面的正义与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的名言警句后你有没有中意的呴子呢?如果有可以把它摘抄下来哦,如果没有也不要灰心,你可以联系小编帮你免费挑选噢当然,如果你手上有类似的原创句子欢迎你向我们投稿,一经采纳即奉稿酬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邪恶为什么无法战胜正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