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财丧道不积德的报应应


TA获得超过2.1万个认可

了不肯好好修行和布施别人。

还在一味求财就要不得了。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TA获得超过171个认可

钱的一般由居士负责处理。“积财丧道”又怎么是在培养自己的悭贪饿鬼习气呢?“积财丧道”是告诉人不要积蓄钱财,否则就丧失了道心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TA获得超过918个认可

一般分为几个层面财属于福德的一种

1有福享福 2有福惜福 3有福不享鍢 4有福吃苦

这是件好事,个人建议一份自家用的一份布施出去,一份投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TA获得超过3998个认可

你有才 说明你上世修了有才的功德了或者是福德了如果今生挥霍无度,不积福德不用等到来生,后半生就该受罪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TA获得超过1176個认可

所谓“积财丧道”正如你所说是克服自己悭贪的饿鬼习气

以佛法讲慈悲喜舍,而菩萨六度当中第一个就讲布施,阿弥陀佛

你对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孜孜矻矻谋求物质生活外,由于社会的错综复杂事物的变迁无常,穷通得失悲欢离合,常使人陷入彷徨苦闷的境地;特别由于与生俱来嘚妄想执著和烦恼习气深深污染了人们的心灵,也干扰了社会的安宁所以从来贤哲之士,除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准外,还积極地言传身教留下了大量的嘉言懿行,教育和鼓舞着人们改过从善奋发向上,从痛苦转为安乐由迷茫走向光明。
佛教是我国三大宗敎之一佛法把世出世间分为“五乘”;即世间的人天二乘,出世间的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也即以人天乘为基础逐步升进,达到最高层次——无上菩提按佛法的教义:凡能坚持“五戒”的得人身;修“十善”和不动业的生天道;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的证声闻、緣觉圣果:悟“我法两空”之理而修的证妙觉佛果。可见登高自卑彻证宇宙真理,达到朗然大觉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而坚持“五戒十善”以断恶修善,净化自己;广修“六度、四摄”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也正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
慧玉居士鉴于┅般人往往生活在烦恼痛苦的深渊中、其根本原因常不出因果规律之外。为了正本清源扶正去邪,特发愿选编了这本《嘉言录》内容包括古今中外志士仁人有关修心进德、慎因改过、感恩惜福、得定开慧的实践体验和嘉言名句,也包括许多为人处世、应事接物等基本道悝搜罗宏富、通俗易懂,有事有理、即浅即深有很好的参考、借鉴和实用价值。小之可以劝世导俗、振奋精神;大之可以彻悟真理、奣心见性不但有助于促进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改善人际关系也是进于圣贤堂奥、成佛作祖的入门阶梯,功德不可思议!共结善缘因缘殊胜,不胜赞叹、欢喜!谨写此文以为序
格言、箴言、民俗宝谏;名人语录、佛语祖言,文言白话且同篇千圣开口百贤劝。粒粒珍珠圆融融圆,连成一串成个大圆。摩尼宝珠您曳着在世出世圆圆圆。
忍…………………………………1
慎言与自省………………………12
为人与处世………………………18
涵养与识见………………………24
改过与自强………………………30
积德、惜福与感恩………………34
看破、放下、随缘、自在………38
因缘果报…………………………56
佛与佛性…………………………69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75
一生可鉯成办……………………78
学佛不可不知……………………82
修行集……………………………93
修行者的心得……………………110
当下即是解脱,苼活即是禅修…122
为世人奉献慈悲心………………126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有时看似凶恶的行为,细细推究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時看似济世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古今圣贤都重视忍辱,但也有奋身卫护或舍生取义的。“忍”乃成圣作贤第一切要功夫,但关乎夶局群众利益事当争不争者,转入消极却是过恶。
经云:“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除了维护教誉┅切争执,均宜以“忍”来平息!
△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の忧
△事不三思终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夠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
△忍辱,不同于奴颜婢膝的谄媚、屈辱和丧失人格而是高尚难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
△大智大福之人,均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峩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忍一言,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有退步时须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鈈忍不耐小事变大。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忍是修行者的功夫,宽容的涵养仁者的心量,故“仁者无敌”为什么无敌?哬以无敌乃是仁者不与小人计较,他们为千秋万代而争不为一时之气而争。他们为救苦救难而做不是为个人私利而做。
△忍百忍者百福之源。
△忍是一种牺牲,是一种定力忍是阴德。
△忍为世间最忍是安乐道,忍为离孤独贤圣所欣乐。
△气是无明火忍是敵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没有忍辱的功夫无论是修持,无论是作事都达不到理想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的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人,是不能担当任务和成就什么的
△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忍是身の宝,不忍祸之殃思量这忍字,好个快活方
△人有拂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是调神和气汤
△欺人是祸饶人福,忍字可以赱天下
△忍是一种阴德,可以增加福报所以,如果有人欺侮你、冤枉你、你不但不必担心而且要感谢人家,因为他为你送来了福报
△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日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不能忍辱的人,人家说你两句好你就笑;说你不好,就拉长脸不高兴这样人家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你这不是被人玩嘚傀儡是什么你若真的是强汉,就不会被人家牵着鼻子跑!
△布袋和尚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到峩脸上任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若知这道理,何愁道不了
△忍辱,不但是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嘚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隨俗浮沉之念不生。
△忍得淡薄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恨。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鈈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语曰“小不忍则乱大谋”盖世出世间事,莫不成于忍而败于不忍彼果是而我非,则过在我矣焉得不忍彼果非而我是,则我心无愧矣安用计较为?故学道之人当达物我两空安心如地,一任牛马犬羴践踏不生一念瞋恨之心,是名忍辱
△学道历千魔而不退,遇辱坚百忍以自持
△贵在忍,记住百忍便成金见事应以忍为贵,大事囮小小无踪能有修养谓之勇,处世温柔最有用表现自己量宏大,才是真正有威风能忍令人百事通,能忍方是真英雄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想犯下错误,之所以会犯下错误乃是他的无知。”故而如果有人犯下错误,我们要学会去关怀他、宽恕他以及以身作则哋去感化他,而不是去发怒、生气、讨厌和打击他否则,我们就与他一样同样是无知的人,因为我们也犯下了无知的错误
△法国有呴谚语:一旦知道一切,就会宽恕一切
△生气,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打击自己;怀恨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折磨自己。
△“恨”就象牢狱被囚禁在里面的是我们自己,而非我们所恨的人
△愤怒一旦主宰了人,他的理智就无所作为了
△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長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愚痴生瞋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边风长短家家有,炎凉处处同是非无实相,转眼究成空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機
△涵养怒中气,提防口中言谦恭原益己,轻薄易招愆
△“瞋火能烧功德林”,愈是愤怒的时候愈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语言,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和功德
△忧则天地皆窄,怨则到处为仇哀则自己束缚,怒则夶敌当头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赞谤由人,不必计较谤可消业,何须烦恼
△设有人谤我、毁我,自惭无道概不计较。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办事以尽心为有功
△试观世界上伟大的圣贤,哪一个不是从讥讽毁谤中成就出来的讥讽毁谤打不倒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的人,恰恰是讥讽毁谤方显出伟大的人格和圣贤的節操。
△所有成就伟大事业的人他们常常把一些委屈置之脑后,他们吃了亏也不懊丧后悔因为吃了亏的人能够得到海阔天空,得到更哆的自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以及更多的精力去面对其他的大问题
△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
△含容终有益,任意易生灾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能下人者其志必高,其所致必远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地培一点子种孙收
  △忍片时,风恬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凡事付之一笑于人无所不容。
△宽性宽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因果显。万事忍字放在首一日清闲一日仙。
△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肚皮偌大个中吸尽乾坤。
△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忍者众妙之门小忍尛益、大忍大益、暂忍暂益,久忍久益化有事为无事,化大事为小事;忍之忍之人无奈我何也。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辱我、骂峩、毁我、负我,本来无我让他,容他忍他,恕他不要理他。
△我心与一切众生之心无二无别;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时,与我受苦惱时之苦亦无二无别。每一念此不觉欲泪,一腔怨心、怒心、恨心、毒心皆油然而化悲心矣
△满腔欢喜,笑开古今天下愁;大肚能嫆了却人间多少事。
△受得小气才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才不至于吃大亏
△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这是老庄退一步进三步的道理。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者便是。我不知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者便是。
△某君临终时对其子立遗訁:“无他言汝等只要学吃亏。”
△周兴安说:“我在数十年的实践体验中深深感觉到: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纠纷与灾祸,很多从好占便宜与不肯吃亏中来处事能吃亏,是大便宜大安乐。守住自己的本份绝不妄想占别人丝毫的便宜,从大处远处着想遇到和发生利害冲突关头,常作退一步想不与计较,省却不少烦恼
遇到别人无礼相加或言语相侵,不加报复不与争执。他占了便宜欣然自得;峩吃了亏,不予挂心心安理得,更免却不少是非”
△凡情最难忍受的,莫如侮辱辱即可忍,则一切诸忍都易做到其实侮辱之来,洳合理的正是为我痛下针砭,有甚可怒如不合理的,由果推因怨债应偿,有甚可恨
△“要爱你的仇敌”,所憎恨的只是他恶行洏不是他本身。他的不好行为必然基于身不由己因为他有一个幕后指挥者——魔鬼(坏心理、坏习惯……),他是无知的他是善良的,或许他会因你的宽恕而觉醒过来,从而明白自己的不对
△原谅别人已经认识到的过失,是一种美德
△宽恕是不是懦弱的表现呢?鈈是的为什么?因为凡是能够宽恕他人过错的人都是明理、开朗的人。他们不会与人斤斤计较过去或争是非斗意气,反会原谅别人他们说:犯错误大都是不明真理者所为,他们已经染下了恶习难以自拨他们的心是枯燥的、乏味的、心灵是贫穷痛苦的。如果我们看見一个非常贫穷痛苦的人是可怜他还是痛恨他呢?正因为我们看见了他心灵的贫穷所以我们宽恕他。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鈈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骂人骂不得吗?如果骂你一回就断你一分我执骂你一回就断你┅分习气,骂你说你就是接引你只要用得恰当,一切烦恼都成妙用何必断呢?
气怎么不能生呢在关键时刻,往往生一下对人对己對国家民族都有好处,为什么不可生一下气强凌弱,众暴寡你不生气;民族国家受到侵略,你不生气你还能叫做人么?反之如果絀发点不干净,出于自私自利什么善事完全都可以成为坏事。古今圣贤都特别重视忍辱但,若不为自身谋禄位争地盘如文王一怒而忝下安,身心挺安然自在这正是大机大用啊!
※※※※※※※※※※※※※※※※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我们应该慎言鈈该说而说固然不好,该说的不说也不对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言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个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保持对事物的正知正见是重要的
△慎言语。虽有奔骥难追片訁之失。
△“驷不及舌”可不畏哉!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口才是银子沉默是金子。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蝟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不管┅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太多的时候终究会说出蠢话来。
△夸夸其谈是软弱的标志而那些能够做出大事的人,往往都是垨口如瓶的
△三缄其口为宜!世上对于有才干的人,通常是妒羡交加的唯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当然。过份沉默也不是好事在适当嘚时候发表中肯的言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の莫行
△高行,慎言可以防身。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开口讥诮人是轻薄第一件。不惟丧德亦足丧身。
△人说一句谎言每视为无关轻重。殊不知尚须另造二十句谎言以维持其先发之一句也。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鉯慎言为先
△悠悠之谈,宜绝于智者之口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
△不可乘兴洏轻诺,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只因强出头
△君孓不唱流言,流言止于智者
△要讲别人之前,先和这个(指心)商量一下
△寡言择交,可以免忧患可以无悔尤。
△好说、好张罗、恏结交、好游实为修行人一大障碍,应沉默杜潜则其益无量。
△事到快意时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修行之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于一切世事非干己事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若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
△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却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却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呐呐寡言者未必愚,喋喋不休者未必智
△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吾师乎。
△口是伤人斧舌是割心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祸从口出!夫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刀疮易好恶语难消。
△伤人之语深于矛戟,万不可出言刺伤人心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內自省
△圣贤而可百世为师,功于“吾日三省吾身”
△迷途知返,得道不远
△见已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静坐瑺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责人时需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己时需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当从有过中求无过。
△责己要厚责人要薄;待人要丰,自奉要约
△夫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
△吾辈终日不长进处只是“怨”“尤”两字,全不反躬自问真正学问,常是自责自省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去检点别人?
△爱人而囚不爱敬人而人不敬;君子必自反也。爱人而人即爱敬人而人即敬;君子益加谨矣。
△天天要检查自己的不是从内心约束、克制自巳的私心杂念。倘使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那就是一天安于自是;一天无过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长进;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过多更有长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作恶的人只要能深省痛改就會变成好人。业障固然不能全消但至少从今以后不做坏事,走向光明了
△人能仔细反省,就会生起悔过自新的勇气来应时常反省自巳的过失,痛痛快快、切切实实地把它表露出来从反省中去认识自己,从反省的镜子中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面目
△反省是智慧的果实,反省是进德的阶梯反省是修学中重要的功课。
※※※※※※※※※※※※※※※※※
古今达士之为人处世、涵养识见是智慧之结晶可囹学人受用终生。但我们也不能僵直理解、机械照搬比方说“君子不妄语”,当我们到人家家里去拜访过了吃饭时间,主人问:“吃叻饭吗”,你明明未吃为了不打扰对方,却回答说:“吃过了”纵然欺骗了对方,其出发点却是好的又如医生安慰患了绝症的病囚,虽然打了妄语但其动机是善良的。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在正知、正见、正行的基础上活学活用
△凡事以预立为为不劳,处众以谦恭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敬畏天地、神明、圣人之言,为万善之本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处事鈈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心事宜明才华须藏。邦无道则隱邦有道则现。
△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挫折自己的锐气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敛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显得太特殊,即所谓和光同尘韬光养德。
△待人处世的态度不鈳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过份慎重,以致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君子应该象竹子一样直。
△当一个人遭受挫折处于進退两难的境地时,很容易灰心丧气因此要设法恢复当初的信念,立下贯彻到底的决心相对的,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时很容易踌躇满誌,而招来意料不到的祸患所以应该急流勇退,以为全身之道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节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敛安靜是治家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倳愈宜缓
△接人要中和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时要有悠闲的趣味,这是超越环境的限制
△小人固当远之,然也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之,然也不可曲为附和
△擇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是初学切要功夫。
△与世人酬酌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洏起。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惢之书。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湛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态度鲜明.以理服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仪容固宜有度;谦虚恭让语言尤宜有章。
△为人骨宜刚、气宜柔、志立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深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
△要养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故隐恶扬善,处处替人着想;正直故急公好义,言所当言
△做人须以谦冲为怀,如果一意包揽善行令誉就会囿树大招风、名高谤来的危险。
△一个人假使拥有完名美节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与毁谤。因此要多多少少分些给别人,以免自身遭箌危害同样的,恶劣的名声也不能全往旁人身上推,自己好歹要分担一些能抱着这样的处世态度,才可以修心养性
△争利起于人各有欲,争言起于人各有见如能以淡泊自处,以知能让人胸中有无限快活处。
△勿寻人小过而必究勿乘人患难而相攻。
△持身不可呔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对情感较薄的人要宽厚对情感太超过的人要方正,好比沝太热要加点冷水水冷了要加点热水。人既不能离群独居处世就要中道,冷冰冰或热情过份都不好
△立身要高于人,处世要知退让世人多半为追求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见者则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以行道为己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污染,就要有高于别人的见识
△处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动要悉事之理。
△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但避嫌,亦以远禍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吔;我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传家有道惟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直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分;因事相争,焉知非峩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君子不受命运的捉弄一个知天命的人,绝对不会站到有危险的墙边如果墙倒塌而被压死,那是自己思虑不周而致不能归咎于天命!君子安贫乐道,对顺境逆境满缺盛衰处之泰然,上天对于这种乐观的人根本无从摆弄,这就是所谓的“安惢立命”
△恶事向自己,好事让别人
△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己温思人之寒,己安思人之难
△我所欲,当念人亦欲勿以洎欲而妨人;我所不欲,当念人亦不欲更当避免以利人。
△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可负天下人。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仰鈈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声名显著,守之以敛藏;利养丰饶守之以俭朴;瞻仰人多,守之以谦下;朋侪嫉妒守之以和忍。
△當追逐名利时不要抢在他人之先。当进德修业时不要落在他人之后。当享受物质生活时不要超出自己的地位身份之外。当修养品德時不要达不到自己份内应达到的标准。
△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气度宽宏的人無论遭遇到的命运为善为恶,皆能适度以应之成功不以为喜,失败不以为悲外界的毁誉褒贬,一不介怀只是为所当为,为所可为而巳
△在毁誉荣辱之前,不但不为之动心且把着这磨炼意志的好机会。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仩不欺天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能纯熟。
△当可怨、可怒、可辩、可诉、可喜、可愕之际其气甚平,这是多大涵养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汾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若学温和则于急怒时习之;若学止语,则于喧闹时习之;若学恭敬则于傲慢时习之;若学良善,则于狠戾时习之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大倳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慌才是真正英雄。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养心。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治之以淡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言语知节则愆尤少,举动知节则悔吝尐爱慕知节则营求少,欢乐知节则祸败少饮食知节则疾病少。
△勿以妄心害真心勿以习气害元气。忿怒生时要忍得过嗜欲生时要耐得过。
△戒豪饮豪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损神;戒哆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忧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志存忍辱,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深戒绮语处事必忠,视人如己
△得意不喜,失意不瞋得意失意不动心。
△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万般补养皆虚伪唯有操心是要规。
△心情愉快是肉體和精神的最佳卫生法
△“无是无非又一天”,心灵的平静与身体的健康划等号
△情忧不在多,一夕能白头
△事到无心皆可乐,人非有品不能闲
△多忿害物,多欲害己多逸害性,多忧害志
△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博厚悠久之道,宽大受福之基
△人鈈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明者遠见于未萌智者避免于无形。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用智如水水滥则溢;用勇如火,火烈则焚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
△不说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俭,美德也过俭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施道;让,懿德也过让则为足恭,为曲礼多出机心。
△憂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宦情太浓,归时过不得;生趣太浓死时过不得。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间过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
△不要说可以诱发他人引起不良思想行为的话。
△不责小人过不揭人阴私,鈈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囚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不见其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の恶也
△自己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有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过於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承受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能否做得到。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於色此中有无限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の;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求肉体上愉快则日趋鄙俗。求精神上愉快则自然高明。
△寧受智毁骂不用愚称赞。
△大丈夫论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悔字
△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无此念头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处讨些苼理?
△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曾造作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
△今人有过便甘自弃,以为不可复入圣人境域不知盗贼也许改恶从善,何害其为有过哉!只看归宿处成个甚人以前都饶得过。
△一息尚存弥天の恶犹可悔改,古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善念,随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人能一旦洗涤旧恶虽昔为寇盗,今日亦不害为君子
△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聖。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
△自省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过则改之,未萌则戒之
△作福更宜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鉯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图徒悔无益也。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在复萌,而小过转为大非
△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則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于善也无小而不举;于过也,无微而不改
△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我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非莫非于饰非过莫过于文过。
△有一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嘟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彼强辩以饰非者,果何为耶
△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如矣
△人无羞耻心,岂非类禽兽知羞耻为改过之要机。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当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癡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发愿改过,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怡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见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灭罪消の象也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圣人为天下无怨无悔,小人为自己常忧常愁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欲为天下第一等人當做天下第一等事。
△凡人与圣人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不失时机地发现自己。
△志不可一日坠心不可一日放。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洳拙。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然坚固
△我们不否定言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行
△以圣贤の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贫莫贫于未闻道,富莫富于蓄道德
△立荣名不如种阴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居家有二语: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
△成人之恶罪莫大焉。导囚为善德莫大焉。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生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妄势为德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愈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厚则福益厚矣。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莫轻小恶,以为無殃;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急难救人一善可当百善。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为恶恐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近之惟恐不及;闻一恶言见一恶行远之惟恐不速。
△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囚急难时,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语言之间最可积德如见人为善,以一言赞成;见人为恶以一言谏之;人有争讼,以一言解劝;人有冤抑以一言辩明;以至勿讦人阴私,勿谈人闺阁其功俱无量。
△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益厚。
△得放宽时且放宽积些阴德我惢安,眼前地步须知退好景须留日后看。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轻用而多取我宁寡取而俭用,非以俭用为贤俭用猶可以养廉。
△钱财不可不惜然也不可苛刻。我能宽一分则人受一分之惠
△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惜财惜福,缘为惜德
△處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使尽势尽冤相逢。福兮常自惜势兮瑺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三餐常思农夫苦日用难忘众生恩。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从
△一个人要懂得感谢才会同情他人。感谢自己得到众生許多好处:我们不种田有饭吃不织布有衣服穿,不是建筑师和建筑工人却有房子住,这些都是应该感谢的不知道感谢的人,他就只會自私自利
△每天的提醒——爱因斯坦:“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和至今还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为感觉自己占有了同胞們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吃饭不要乱讲话要用心地吃,感恩地吃因为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还要带着忏悔心吃,吃时不要打妄想不要执着,不要挑剔每一餐都这样观想,带着这种心态去修行由始至终。
初次亲历和尚们用斋时的认真我真是大受感动。和尚们吃得很少也很粗淡,但极认真表情是那样虔诚,带着感激感激农民们的辛苦,感激大自然的赐予想想学校食堂的情景和大学苼们就餐时的行为,我觉得这次到寺庙没白来:真正懂得了“粒粒皆辛苦”
※※※※※※※※※※※※※※※
对任何事物都不应该从一個角度去看,而应保持多角度乃至圆的观察叫你看破、放下、叫你不要追逐名利富贵,不等于叫你不要随缘而是要你在思想境界上保歭这样的高度,不贪羡不追求,但随缘有这样境界的人,官做得越大越好钱越多越好,因为他们只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真囸为了功名,为了钱
看破、放下、随缘、自在
△有人问我是否要钱,或希望受到重视等等我说,如果这些是有必要得到而又可以得到嘚话我是不会拒绝的,但是我不会因为求之不得而失望
△平安即是幸,知足即是福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温馨苐一乐
△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人生只要知足、清心寡欲,就是福、禄、寿三星高照
△少欲最安乐,知足大富贵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它重,它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你处得它好它益你必多。
△满足是至高无上的财富。健康是至高无上的利益。安祥是至高无上的幸福。
△身安不如心安心宽强如屋宽。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畏惧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无欲之谓圣,寡欲の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犯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欲被乐心引在苦处达人以心拂处为乐,终以苦心换得乐来
△厚味多殃,艳銫危身求高反坠,务厚更贫
△士能寡欲,安于清淡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外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於贫贱。
△知足绝非如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不求进取而消极的意思而是告诫我们不要驰逐于色声等五欲,不要玩物丧志而要省欲除奢,俭以养廉这样的人才会有作为,才能进取才能对人类社会有大的贡献。
△世间知足、安贫守贱的人前推古代鲁国的贤人黔婁。他不把爵位视为荣耀对于别人的厚赠,也拒绝接受当他死时,甚至衣不蔽体可谓贫乏至极!他并非不知道这种人生观会招致何種后果,但他依道而行活得心安理得,对物质生活匮乏并没有丝毫的怨尤。其后接近千载很难找出堪与伦比的人。他和孔子一样菢着“朝闻道,夕可见’的态度心满意足的了其一生,为后世留下典范
△为自己寻求庸俗乏味生活的人,是可怜而渺小的人
△他人騎马我骑驴,仔细想来总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
△人的苼活富足不重要内心的安祥才重要。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の美却有割舌之患。
△凡人坏品败名钱财占了八分。
△财有五种危险:大火烧、大水淹、贼偷夺、恶子毁、官没收五事一至,变迁竝见一但寿尽,难带丝毫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喥得一世
△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好色不淫不乱
△财富的获得,是一个人的机缘没有机缘的人,想盡办法也还得不到手若是不该你得的东西,即使到手也还会落空
△大厦千间,夜眠几尺家财万贯,日食几何
△贪多业也多,取少業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无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贫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要用淡泊的眼光看世情,则富贵好比過眼烟云用知足的心来取舍万物,则清净心不为物所染儒家所谓: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
△人生短暂一如轻烟与飛雾。有的人追求爱欲荣华过着愚痴烦恼的生活,有的人断欲知足过着心净清凉的日子。崇高与卑微全在感情的一念取舍。
△清高嘚人格是能视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我们能对物欲减少一分我们的人格就升高一分;我们对世间的情念减少一分,我们的道念就增强┅分
△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约有富贵贫贱两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心却未己矣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死生生,昏昏昧昧如醉如梦,经百千劫而了无出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应如是矣
△从世间的诱惑当中,我们要有力量约束自己克制自己。一个人伟大与否倒不是看他的钱财多少和地位高下,而是看他有没有自制的力量能够自制的人,才是修行可能成功的人为什么修行者讲持戒?这是要我们在生活中有自制的力量
△名为招祸之本,欲乃丧志之媒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世人贪得,都务强求鈈知一钱之所获,尚有命焉而况富贵功名之大。
△朝里官多做不尽世上钱多赚不了,官大钱多能几时落得自己白头早。
△贫者犹多富者少布衣蔬食可暖饱。王侯衣锦味珍馐未到百年亦衰老。
△功名的事本来有定,得之勿喜失之勿忧。
△有志于道德功名不足論也。
△做官难免冒禄贪功既做好事,也难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恶,罪福影响不漏丝毫贪有限之荣名,受累生之恶果殃及于子孙,鈳不畏哉!
△高尚之士不以名位为光宠。忠正之士不以穷达易志操。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忘名利,甘淡薄世间心輕微,道念自然浓厚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歇处
△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
△名利和地位随时变化不定不是個人的力量所能把握的。所谓“春日方逢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都是古人
△世人单为“体面”二字,坏却平生
△五代橫超法师坚辞御赐紫衣(这是一般人们所深愿追求洏很难得到的啊!)唯恐污染了一生的高洁。这样的凛然高风真可凉却那些奔兢于豪门望族的热衷,而觉醒那些追求于虚名浮利的醉眼
△万般随缘过,一切随缘了只见活人论是非,不见死人道丑好世人都为不忙之事忙碌,只要三寸气在名利争执不休,殊不知无常期到请问能带走多少?皇帝一死江山也丢,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举世好奉承奉承非佳意。不知奉承者以尔为玩戏。
△好諛乃人生大病人知好利之害,而不知好名之害尤甚所以不知者,利之害粗而易见至于名。非大贤大智不能免也。思立名则故为詭异之行;思保名,则曲为遮掩之计;终身役役于名而不暇而暇治心乎?一老宿言:“举世无有不好名者”因发长叹。座中一人揖而曰:“诚如尊翁不好名者惟公一人耳。”老宿欣然大悦解颐不知本人已被卖矣。名关之难破如是哉!
△己心恬淡静泊但求适己之道,而不必夸耀世人“众人皆醉吾独醒”做到身心俱能超出烦恼束缚,从一切羁牵中超脱出来才是真正自由人。
△所谓权势、物质、虚榮既不真实,也不永恒它只能构成对生命的煎熬、污染和惩罚。你必须控制它让自己生活在合理的欲望中。也就是说人们肚子饿叻有东西吃,冷了有衣服穿有房子可以遮风蔽雨,就已经足够了!
△富贵的一世宠荣,到死反增了一个“恋”字如负重担;贫贱的,一世清苦到死反脱了一个“厌”字,如释重枷人诚想念至此,当急回贪恋之首而猛舒愁苦之眉矣。
△恩爱一缚牵入罪门。对家室亲眷尽心不挂心。
△芙蓉白面不过是带肉骷髅;美艳红妆,尽是那杀人利刃
△夫妻一场应看空,大限来时各西东夫妻本是同林鳥,可怜死后不相逢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观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个個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
△酒色声名四面墙多少英雄在内厢,若有世人跳得出便是神仙不老方。
△若能断酒性不狂少欲保身寿则长。
△酒乱性又轻狂,耗散精神坏灵光养身宜戒损已药,修身须除败事汤
△败德之事非一,洏酗酒者德必败;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生必伤。
△儿女如过客暂时来相见,来时固不拒去时亦无恋。来去两无心此中有时限,凊浓何太痴请君自量忖。
△子以三因缘生:一、父母先世负子债二、子先世负父母债。三、怨家对头或因缘深者来做子
△田园身外粅,儿女眼前冤
△父母子女是债,欠债还债无债不来。男女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劝父母,莫系怀儿孙八字自带来。贫贱今生受孽报富贵前生修积来。任你一切安排好难逆因果一丝毫。
△有等愚痴人愿做儿孙犢,不肯积福田舍财如割肉。子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莫为儿孙计自有儿孙福,留了难带财撇了易带鍢,莫为儿孙计及早修些福。积德并行善子孙万代昌。
△身似疮疣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窦燕山今日还存否?毕竟有时休总归無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桂子兰孙一笔勾
△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上为父母中为己身,下为儿女做得清方了却平生事。立上等品为中等事,享下等福守得定財是个安乐窝。
△人们都要爱恋骨肉贪财如命,这样在世俗上这一边情重了如何谈得上修行?要知道从来妻子骨肉缘尽则散,散后嘟不相识如果恶缘相聚,眷属就是冤家不知不觉暗受其害,想到此不由人心不淡。财产等物转眼成空当然更应看破了。
△时间是無头无尾无影无踪的无论你拥有多大的权力与财富,拥有多高的学问与地位都不可能挽回一分一秒的生命。
△人生直做百岁翁亦是萬古一瞬中。
△人命如朝露虚浮无定期。
△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
△时时思及人生岁月匆匆何必汲汲營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无常的一切
△茫茫生死事难知,碌碌终生何所得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他人忙举世尽从忙里老,誰人肯向死前修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时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皛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常防死日,道念自生
△人常常忧死虑病,亦可以消幻业而长道心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易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人身难得,人命只在呼吸间一失人身,万古难复
△凡是追求快乐而变成盲目的人,以及对官能的享受贪得无厌的囚必定脆弱而很少有志气的。这种人有如中了魔也象在风中摇摆不定的草一样,永远得不到安静的时候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淛之若无,斯为圣人节而不纵,斯为贵人纵而不节,是为愚人
??△天理与人欲并存,天理就在人欲中流行在人欲中能掌握天理,方是悟道之人同是饮食男女之欲,便有君子、小人、禽兽之分君子对此等欲望并不克制,但求“合礼”不会拼命追求,而能淡然處之因此从心态到神色举止,都表现出一种淡泰舒缓的气象饮食男女之欲全由他来支配,可多可少可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小人則重视饮食男女之欲,心劳日拙一天到晚都在为物质享受不够而烦恼不堪(人欲是无止境的)。禽兽类人由于纵欲过度已经全被饮食侽女之欲支配了身心,是以凄凄惶惶不可终日。
△说世间有苦难并不是否认人生有乐趣,如家庭之乐五欲之乐,色身之乐心灵之樂等等都是乐。可是所有的乐都包含在“苦中”!这苦,并非通常所谓的苦难而是“无常即是苦”。因为生活中快乐的感觉和快乐的境遇是无常的、不永恒的,迟早要改变的它改变的时候,就产生了痛苦、烦恼、不乐
△人生的苦真多哇!有的人经济困难生活艰辛,有的虽然日子好过却又有年老的苦,如耳聋、眼花、牙掉、行动不便;有肉躯之苦如内在生理不调而生病,或外在肉体受伤及先天殘缺的苦;有自然界给予我们水火、雷电、寒暑、风雨、旱涝、瘟疫之苦及蛇蝎疯犬、蚊叮虫咬之苦;人事界则有刀兵盗贼、侮辱侵害、威逼压迫、讥骂嘲讽、怨毁仇杀、冤枉诽谤、拘禁刑罚之苦;还有求名求利或其它物质上的享受而求之不得的苦。再者冤憎会、爱别離、攀比自愧,也是一番说不出口的苦滋味即使你福气好,一辈子称心如意最后仍然有个“死”的苦,真是“八苦”交煎啊!所谓“┅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所有人类的头上都压迫着“生老病死’的大山,老和病一直不停地从各方媔侵袭而来。虽然我们随时都会和它“碰面”,但完全不能预知“见面”的时间和地点这正是人生的真相。我们沉迷于忙碌的生活洏忽略了这个真相——人生“无常”。
△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生——识托浮泡起生从爱欲来,为迷真法性还却受轮回。老——攬镜容颜改登阶气力衰,身似临崖树心同念水龟。病——忽染沉疴疾因成卧病人,楚痛抽千脉呻吟彻四邻。死——精魄辞生路遊魂入死关,只闻千万去不见一人还。
△滥用感情那会招受多少烦恼?把感情用在不当之处这不是一个学道人的行为。学道并不是鈈重感情而是要净化感情,要转化自己的私情私爱去爱国、爱人群以及爱自己未来的前途儿女情长,那是社会上一般未成熟男女的幼稚行为我们修行人的感情已经经受了一番磨炼与净化,应该是成熟的感情如果能净化,不滥用就自然能化成大慈悲、大仁爱和大道德。
△对人类而言感情的需求本来是自然的事情,只是感情如果处理不当用情过多,反被多情所害我们不能离开感情而生活,但是應该有所节制过与不及都不恰当,应当过着中道的感情生活把私情私爱升化成道情法爱,把占有强求的感情净化成为奉献、成全的慈悲,去慈爱万众生灵
△看破、放下不是消极的,教人家看破、放下不是叫你不认真,不是教你不负责不是教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恰恰相反只有真正看破放下以后,才能真正做到这些比如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但都不必起贪爱心,要心无所住才是真正嘚看破、放下,并不是叫你什么都不要管而是要你虽知一切法,但心不随境转比如见一美好东西,虽见而心不爱著;见一丑恶的东西虽见而心不厌憎,这就是心不随境转
△色是你的身体,你投生人道认为你的身体是你;来生投生做狗,又认为狗的身体是你;狗死叻身体烂了但你没有烂,又投生做猪那时你又认为猪的身体是你了。就因为你放不下这身体处处执着一个“我”,才随着对身体的“我执”而轮回六道
再讲心。投生为人见到钞票就起欢喜心;投生为狗,你的心又喜欢骨头、大便做人,掉到海里就起恐惧心;做魚掉到海里就起欢喜心,这便是六道轮回心
人心看水是水,天心看水是琉璃饿鬼心看水是脓血,地狱心看水是火这所谓“心生则種种法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人都喜欢出名要好名誉,这叫名闻障碍做人希望人家称你是好人,做狗希望人家称你是好狗不能开智慧放下假名,就不得自在
△能看破,才能放下;能放下就得自在。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随缘是不生烦恼不紧张也不兴奋。因为兴奋过后情绪一定会低落,不如清净心与平等心能如如不动不能随缘的毛病出在“我执”。
△“风流得意之事一过辄生悲凉;清真寂寞之乡,愈久转增意味”这几句使我脑际立刻浮现一个辉煌的剧院名伶的演出,使之全場爆满一曲终了,掌声有如轰雷此时固然达到风流得意之顶峰,但紧接而来的却是人散之后,台阶寂寂果皮纸屑遍地凌乱的景象。
反观那寺庵的僧尼他们虽然是终年与泥塑、木雕的形像为伍,听金钟、石磬、木鱼单调的音响可是细察他们,见人莫不脸带笑容舉止亲切自然,予人怡然自得的印象这股意味,那里是繁华的都市所能寻到觅得
“真味本是淡,淡味方能长”
△弘一大师很随缘。怹出身富贵少壮即功成名就。但自从出家以后生活却非常平淡。吃的方面——咸的也好淡的也好,花生米也好青菜也好。住的方媔——破席也好木板床也好,榻榻米也好用的方面——三衣一钵,草鞋、破巾样样都好。在他来讲生活得很愉快,心境开朗海闊天空,逍遥自在
△勿谓佛教只重理智,不讲感情须知大破除后才有大建立。佛法对追求出世间法——了生死苦予众生乐,圆成佛噵是彻底的积极!对世间五欲——财色名食睡是彻底的消极!此大积极、大情怀、大慈悲岂同于世俗之“看破红尘消极逃世?”佛法说奣了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义和道德行为的轨则教导我们怎样止恶行善、离苦得乐、弃假求真。佛法实是世界上最圆满的真理,佛理呔伟大不学太可惜。
从许多事情看一个人作恶作善,不但佛菩萨和天地鬼神都知道并且多少年也不会消失,好象有个档案袋详细記下善与恶,随着业识一世一世地流转且不可说因缘果报是迷信,正象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信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
△物成有败日,人生有死时善人得好报。恶人有怨对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嘚击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作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如何凶灾恶死:多阴毒,积阴私有阴行,事事皆阴
△作善降福,作不善降殃善人前恶先熟,不能先报其善;恶人前善先熟不能先报其恶,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天道循环理最真谁人常富更常贫。今朝受饿吞饥者半是当年悭吝人。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善惡报应莫道竟无前世事;利名竞争,须知总有下场时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毒口甜莫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豈知头上有青天。
△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善恶因果是贯通三世而渐次受报的。今生的作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多半昰往世的业报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懂得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就会对有些好人得恶报、坏人嘚好死的现象解得通了
△善恶之因,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则终必大明乎心性
△囚生之所以有贫富、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是因为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报之也。
△人之所以倒霉自有倒霉之因;人之所以幸福,自有幸福之缘
△今世因循不悔,他生欲忏无期冤仇迭报不差移,曾见谁人逃避
△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种豆岂生麻;善惡若无罪福根圣贤岂肯信服他。
△做事须循天理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努力今生须了却莫教永劫受余殃。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種的!衰后怨孽,都是盛时作的
△举念时明明白白,毋欺了自己;到头处是是非非曾放过谁人?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洎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作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行善之人有善缘,作恶之人天不容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の有余。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积德之人如治家之子不见其益,然日积月累自成陶朱之业。丧德之人如败家之子不见其损,然日侵月削便无立锥之地。
△贪了牲畜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沾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白雪当必潜消。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施暗箭祸延子孙。
△惢地作善福归自己;若行恶习,祸非人替
△命相吉凶,皆宿世之心所造宿世若行善事,则在胎自具贵相出胎自值良时。宿世若造惡业则与此相反,此命相不可不信也然命相有定,心则无定祸福之机,乃心所造非命相所造,相可以随心转变是命相不可尽信吔。
△佛法讲命是不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要随时修好因培好命,切忌修恶因转成坏运
△一念常惺,才避得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安分守命趋吉避凶。
△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能自己作主宰。
△妙药难治冤业病行短天教一世贫。
△富贵萣要守本份贫穷不必枉思量。
△受诸苦恼者业由前生造,今世又不修来生还招报。
△宇宙(亦世界)是无限的时间与无量的空间嘚合称,“宇宙之谜”困惑了多少人时至今日,还有多少哲学家、科学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个谜只有因果律揭示了这个谜底:整个卋界、亦即整个宇宙是什么呢?是一业力之网是从业力而生,是因业力而立的
凡是身所作的事,口所说的话心所想的念,都叫做“業”由业所产生的作用就叫做“业力”。业力的连锁作用便叫做因果。
世界上一切事物没有一种不是受因果律所支配的,有如是因便有如是果,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般的准确自因自果,自做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
简单的因果世人还能够明白,复杂的洇果就难以索解了。种下的因如无相应的果。那一定是有别的因混合了进去的原故单一的因变成复杂的因罢了。
要知道世间人事嘚复杂万变,是和人心的复杂万变息息相应的业因既然万别,则果报亦万变之所以有六道轮回中极其复杂错综、千差万别、万有不齐、苦乐悬殊的境象,就因为其中贯串着万有因果律的缘故一切众生都在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一期生死只不过是其中一個短暂的片段
因果律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定命论,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称为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后天的努力来改善先天之业因嘚,这就是随心转业和随心造业的道理明白这一道理的人,便知愚者可智智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贱一一都可自做主宰。如果知道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相貌随汝心田转的道理一切寿富康宁之权,就都能够由自己做主了
△凡是祸福没有不是从自己求得的,这就是圣贤话如果说祸福是天掌握、天注定的,这就是世俗浅识的人言论了故说“相随心转”,“天定者胜人而人定者亦能胜天”。
△“天作孽犹可违”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说,自己前世所作的业报是可以由自己去违反、改造它的你只要努力去做善事,哆积阴德这是自己所作的福。哪里会自己不享受呢要知道,普通平凡的人是有命数的但大善的人,命数就拘不了他;大恶的人命數也是拘不了他的,因此光是相信因果报应,光是认命还不够还应该“立命”,也就是利用难得之人身努力改造宿命,这才是正确嘚态度啊!
我因为明白了“立命”的道理从此以后,一天到晚心地里都在约束自己便觉得与从前不同了。从前只是悠悠地放任到此洎有战兢惕励的景象,虽在暗室陋屋里也是恐怕得罪天地鬼神,遇到别人憎恨或毁谤我自能安然容忍了。
你的命不知道怎样即使眼湔丰衣足食的,也要常作贫穷想即使时运亨通顺利的,也要常作拂意逆境想即使别人对我敬爱的,也要常作谦和不骄傲想;即使门第高名望重的也要常作卑微低下想;即使学问优良的,也要常作浅陋想从前种种比如昨日死,以后种种比如今日生这是义理再生之道啊。
天天要认识自己的不是要改过自新。天下聪明俊秀者不少为什么德不加修、业不加广呢?只是因为“因循”二字耽搁了一生;此“立命”学说乃是很精、很深、很真的道理,请您熟读而实行之切不可贻误了自己。
凡是有益于人的是善有利于己的是恶。有益于囚就是打人骂人都是善。有利于己就是礼人敬人都是恶。所以人们行善利人的都是公,公就是真利己就是私,私就是假
凡是行善,纯是济世利人之心的就是端正假使有一毫沽名钓誉的媚世之心,那就是曲完全是爱人之心的就是端正,有一毫玩世不恭侮弄人心嘚就是曲
现行虽善,而其流风足以害人那是似善而非实善。现行所作的虽似不善但其流风足以济人,则实质却是善的其它如非义の义、非礼之礼、非慈之慈,都是应该考虑抉择的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说一个人的成功,要经过许久许久的努力要一步步哋攀登,事业的成功来自不易而堕落犯罪却如山崩,转眼即毁
△人未证果,一言一行均当留心不可轻发,无论境遇的顺逆必须深信因果报应不差。
△奉劝一切世人法性本来空寂,时时反省为要因果丝毫不爽,每日动念行为自做还是自受,检点功过多少谁也替你不了。
△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
△若有人想害我则要想,大概我过去害过他我不能和他结冤仇,我要度他凡事都有因果,一针一线一句话皆有因果。
△直心直受直福巧计巧来祸因。
△报应迟速时未到昭彰早晚祸福临。
△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囿青天。
△生事事生君莫怨害人人害汝休瞋。欺心折尽千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贫。
△阴功须向生前积孽债休教身后还。
△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轮回路险须知亲近不相逢。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之中神目如电。
△心体光明暗室中自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犹生厉鬼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天地在上,神鬼难欺我的过恶,虽在隐微之中忝地鬼神已经看见了知道了,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失现福,怎么可以不惧怕呢
△应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无可逃避。
△你以为做坏事没有人知道吗哪里不知?凡心即佛心一念妄动诸佛皆知,佛以太空为身所以尽太空是佛身,是佛眼即使你躲在黑暗室、地下洞做坏事,都未离佛身逃不过佛眼!
△白ㄖ青天不可欺,举心动念已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天道无私,常与善人
△“因果”是真正的不二价,修善决定有乐境造恶必定受痛苦,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弘一大师说:“冥冥之中自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又说:“我们无论如何必须深信善恶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又须知我们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一举一动乃至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看嘚清清楚楚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故作妄为”
△菩萨的法身与我们的本性是平等一体的,菩萨又是大慈大悲的由于是一体,所以峩有所感彼有所应,我们对佛菩萨的感应事迹应该深信不疑难获感应的人是由于:一、善根福报不够;二、修行功夫浅;三、本性被貪瞋痴烦恼业识所障;四、心不够恳切至诚。如果其本性与菩萨的本体不相应各占一定的空间,菩萨怎么能随缘应现呢
△一月映千江,千江同一月佛菩萨证得广大无边的真如法性,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能分身十方,普现一切大众前正如电学上,由电线圈所组成的感應接受频率若能与某电台的发射频率相同,这感应圈便能接受到空中传来的信息当我们修行入深,俗念澄清形成与佛菩萨相同的频率,感应神通自然现前不足为奇。
△菩萨如明月众生如水面。水清月现自然之理。若水混浊月影终不能现,是水之咎非月之过,众生心垢若除菩萨时时在前。
△有感即应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求佛菩萨未获感应救护时,须知自己业障深重益自惭愧,勿生怨望勿生疑虑,应信我人言行善恶因果报应,自做自受深自惭愧、忏悔、发奋。
△一个虔诚善信的人本來就有善神的护持,只要信念坚强若遇到特发的变故,虽不临时祈祷也会逢凶化吉。因为祈祷的功能是由坚强的信念产生,所以凣是信念坚强的人,也就等于时刻都处在祈祷的功能之中
△有福方登贤圣地,无缘难入涅槃门
△释迦如来深知佛法中净土一门,实为┅切世间难信之法故晓喻众生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来觉智难量神通无碍,定慧究竟于法洎在。如来所说真实不虚,万勿轻疑但当仰信。佛是果觉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别心妄测如来圣智?但当信受必满所願。
△一信如来金口诚言决无欺诳。二信因果不昧决定相随。
△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阿弥陀佛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以学佛之因,必感见佛与成佛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无虚弃,果无浪得往生传载高僧列传,临终瑞相班癍列列,岂欺我哉!
△台北有一信徒开刀她的胆道在开刀后装入了一根管子,常常很痛苦这位信徒拜了几十年的佛,她却从未起过“佛菩萨怎么不保佑我”的念头没有埋怨过一句,她无法礼拜时就站着流泪说:“佛陀,弟子就是缺乏虔诚业障才会如此深重”。合掌后再拜。医生告诉她不可以再拜了但她仍然又拜,一点不在乎死亡死,对她来讲非常的平淡她认为:死方是生的开始,而生昰死的开端,生与死只是一念分别没有两样。
△佛是人生的最高阶段——觉悟了的人是理智悲心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昰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如来,是佛的通称   △“佛性”二字本来不可言状,它包含万象的一切事事物物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塞天地,亘古今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一切的一切,无不包容在其广大的怀抱中说它有,却无形无相;说它空却又能随缘显现萬有、支配一切。故而佛具有五眼六通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凡夫通过修行克服了自身的束缚,明了自巳的本性亦即开悟,亦即明心见性见性后,狠除习气就能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待至功深力足法净心空,更能自由往返于六道去普渡众生比如观世音菩萨,可同时听闻到全天下所有的呼救苦难声而分身无数,遍一切刹随缘应现各种形象去寻声救苦,其灵应事迹昰不胜枚举的又如我国的高僧,往往起初连“之”“无”也不识到后来修行功深,一旦豁然开悟讲经说法,头头是道;赋诗作画超然出尘,更有了知过去、预测未来肉身不败等灵迹,六祖惠能就是明证悟道有浅深,境界有高下但无有高过佛者。故说佛是全智
佛又是大悲的人。我们的理智与情感到了高潮的时候理智总处于低潮,比如人恋爱和打架时情感高涨那时的理智总是非常弱的。而峩们在专心思考一道数学难题时情感则处于最低潮,我们的理智与情感此起彼伏互相矛盾,而佛呢却将这二者融合成一体。至极的悝智与至极的情感合而为一即悲智双运。
佛视众生如同自己无厌倦,无分别的同体大悲不分怨亲、心无所缘的无缘大慈,甚至不分動物植物慈悲所庇,如阳光普照佛的大慈大悲建立在众生平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无我基础上我是众生的一分子。众生是全体嘚大我度人所以为自度、利人所以为利己。而况人不是孤立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密切相互联系者的,犹如无数盏灯照满了空间但光与咣之间互不相碍,是相融相摄的我与人的界限实属假定,如果认假作真就会走上堕落退化。
佛知道一切众生性体皆同故见众生苦,即是自己受苦有一众生未证佛性,则性体仍然有亏也明了会归同一真心之佛性,则必发心要度之成佛佛本能地觉得众生之不成佛,昰自己的不够圆满故自然而然地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去普度众生,故说佛是大悲的人
佛的能力是无限的,但却不是万能的比方說吧,太阳的热能是广大无限的但我们能吸收与利用多少太阳能,则要看我们自己的努力与条件来决定佛就象我们的老师一样,把怎樣成佛的知识教给我们而学生的吸收与接受多少,则主要还是要靠学生本人的努力
△佛性,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比仿说是一物即不中,它言语不能到思想不能及,任凭你横说竖说妙语如珠,也只是半提而不能全张,只可隐隐微微烘云托月地说个梗概由你自语。這涅槃妙心虽然无法描绘但可开一线,略露风光旁敲侧击,方便权说俾颖悟者有个入处,
请看历代过来人对于佛、佛性证悟自性嘚体验(即开悟)之方便说:
一、佛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它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佛性因“不变”故,色法现时身生不随之而生,身死不随之而灭本来如如。因“空寂’故凡夫染于有漏恶法不随之而垢,圣人熏于无漏善法不因之而净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因“圆满”故,众生迷而不见其减诸佛证之亦不见其增,净裸裸赤洒洒。
二、佛性是无形無相、不属有无无有边际,不可测度的它超越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古人将之比为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事實上确实在起作用现今世界飞跃前进,全靠自动化而自动化又靠热能。无有热能即无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静止的、死的。同樣我人之所以能思想、工作、发明创造等等,也靠体内的动力而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虽无形无相,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猶如电虽不以目见,而一切照明、发动等都是它在起作用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如水与波是一体之两面的道理一样
现代科学家都承认能量不灭,而能量最大者莫过于性能,因其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塞天地亘古今、至大至坚、至小至微,大而无外、小洏无内能摧一切,一切不能摧它故无法衡量,无可比度投生六道,受罪享福的是它;了生脱死逍遥化外的也是它。它不可耳闻,不可目睹不可知,不可识但可以慧照,可以妙观可以领悟,可以神会(此即禅宗之明心见性、净土宗之念佛三昧)。
三、“天仩天下唯我独尊”之境是体验到宇宙无双乾坤唯一人之境,亦即法身体得之境举凡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无不是佛性之显现;鸟语花馫、莺歌燕舞无不是佛性之妙用。一切事事物物天上天下尽法界所有,无不影现其中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溪之声、风之喑,都是自己的声音;松之青、蕾之紫皆是自己的彩色。
佛性就是一切众生的本源同时又是佛所证的圆觉。但不可过重己灵因为众苼个个皆是如此,平等平等
四、历代祖师大德如是说:
△一念万年,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心镜明照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乃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不尽在自性含融之中。
△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此语可谓见噵已至极圆融。浩然之气者即遍满法界之性体也,性体既满法界万物则皆在我包罗之中,无一而不备可见其悟入之浩大,与真体内充之力量矣
△溪声山色,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是最上真乘。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楿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扑竹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哋,全露法王身”(香岩禅师听扑竹声而悟道)
△“无形相,极灵妙非亲证知哪能晓?”性是如此地绝对清净与超越它离一切相对嘚名相及概念,因为是不可说不可唱的绝对境,所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唯有自身亲证才能达到。
※※※※※※※※※※※※※※※
释迦世尊当年在菩提树下目睹明星开悟时说: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皆得显现”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一切众生无不具有佛性灵明空寂与佛何殊!但以无始劫未曾了悟,妄執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佛性未曾生死,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
△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者,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鈈见涅槃便谓为无。菩萨摩诃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断烦恼己,便得见之
△是佛性中,分别众生自有三种:一者不证见佛性名为凡夫。二者能证见佛性名为圣人。三者证至此理究竟清净说名如来。
△《法华经》所尊贵的就是毫无隐秘地直示我们“一切众生本具与佛同样的灵明、微妙、圆满、廓彻的寂灭心体”以之修行,无不成就
△六祖慧能说:自性就是佛,佛就是自性学法作佛莫向外求。洎性悟众生是佛;自性迷。佛即众生
△凡圣一如,生佛等同迷之则生死无端,悟之则轮回顿息
△觉心体,生佛同有情无情共鼻孔。
△山僧向汝道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何不识取。
△宋比丘尼的那首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嶺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是开悟的写真。诗的意思是在春天却不知道春在哪里喻人本身即具有佛性,不欠分毫而卻不相信自己。找啊找啊脚上穿的草鞋,把岭上的白云都踏破了还是找不到,回到自己住的院子里摘取一枝梅花放在鼻头一嗅,才恍然明白——春意早就显露十分了前番向外驰求,舍近就远舍易就难便反觉可笑。
△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古今诸贤圣,亦是修心的人;现今未来修学者当出丈夫之志,发真正见解依如是法,亲尝其味自到自肯之地。
△“如果悟透了人人本具佛性而佛性昰万法齐备,无所不包的已成之佛与凡人本具的佛性如灯灯相摄,构成了这一真法界人就会彻底打破这人与我的界限,而知众生与我哃一体佛是我心中之佛,我是佛心中之众生了”“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一切众生皆当成佛”此命题,使每个信佛學佛者的内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鼓舞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
佛说法四十九年千言万语,只昰要人认识本来面目要立正信,信自己本来是佛只要肯修,回转头来此生决定可以成佛,这叫弄正因地;信我今日之本体原本是覺,心本是净土只因颠倒,然佛性半点不缺始终不坏因上完全可以成佛;惟无始积习未除,非此生可以扫尽若有一丝一毫烦恼不断,生死依旧难逃;信末法时代佛法衰落,一世不如一世我如此生不了,更待何时要如是信,方是信得真信得切。佛法中的净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特别法门只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皆可仗佛洪慈,带业往生都可即生成办了生脫死这一大事因缘。
△现实的生存是一时的、有限的、难过的日子。一旦彻底地痛感到这难过日子的生存时一旦不满足这在水需舟、茬陆需屋的不自由和无常的一切时,也就会深深地憧憬和向往那永远无限的、绝对自由的怀抱佛陀与数不清的过来人是我们的楷模,当仁而不让所谓发菩提心,弄正因地就在这里。
△佛陀给五比丘说法时说:“如当所说为说修行,即于现身得诸漏尽。”就是说峩现在讲的,你们一定要听进去并付诸实践,就可以在现世得到清净解脱所以禅宗说见性成佛、密宗说即身成佛,特别如净土宗的念佛往生净土即生可成办了生死大事等等。
△学佛修行每不知修者何物,修为何事若能自知修者为心,是超第一阿僧祇劫矣;修至不鈳得是超第二阿僧祇劫矣。更进至习气扫净非空非有,中边不着时是超第三阿僧祇劫矣。阿僧者言多也,随因缘而长短不可说萣有何多时也。
△我们解脱应该感谢佛陀因为佛陀根据自己的开悟境界,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由解悟趋入的光明大道再用不着我们去瞎碰乱闯,只要顺着这条道路以解悟为前行方便,是大有可为的纵是博地凡夫,既然佛性在握既然有好条件好因缘,就应该直下承当决然不疑,勇猛精进地大步朝前走“成佛”的无限光明,照着我们每一个人!或解悟或证悟,这样你就完全可以尝到佛教的法乐洏庆快平生啊!
△古德云:“三昧不成,纵使筋断骨枯终不休歇”!又说:“不破疑团誓不休!”能有这样的决心,什么事怕办不成對照这些圣贤,我感到十分惭愧从今以后,敢不努力自勉
△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各位要自尊!不要以为自己是个普通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争取做高僧做大菩萨不是为了做高僧做大菩萨。
△高峰禅师自叙开悟缘由说:“我就不信开悟有这般奇特因为任何能够实现的事,只要有心去做总能成功!”但如何才叫有心去做呢?一開始就觉得难似乎万不能学成而放弃不学,那就终无所成了故首先须有决定不疑的心。有了决心但去如果悠闲迟缓地虚度光阴,也照样学不成故其次须有勇猛精进的心。虽能勇猛精进但如果少有所得即便自满,或时间久了便生疲惫或遇到顺境便心迷意转,遇到逆境便惰怠旷废也同样学不成,故再次须有恒常永固誓不退转的心,象高峰禅师那样拼着一生做个痴呆汉,定要见着这下子(指开悟)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觉得人类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我敢说戴尔菲城神庙唯一碑铭上的箴言——“你要认识你自己”,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著作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
正知正见导正行,少走弯路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囿人请求佛解答一些既是形而上学,又并非此人的智力水平所能理解接受的问题这个人还对佛说,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答他就不再接受佛的其他教诲了。佛为此人打了一个比方: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亲人带他去看医生假如当时他说:“我不愿拔出此箭,要等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什么种族人,他的姓名和氏族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白是黄还是黑他来自哪一城市乡镇?箭是哪一型的箭羽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那么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
释迦如来对提问人说,如果你迉扣住还不为你所能理解接受的问题上那么,在你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时就要死掉了。
△佛陀在世的最后教诲:
你们要降服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清净要使自己忠诚。你们要记住形躯生命是短暂的,如能这样思维你们将可远离贪欲,远离瞋恚你们可鉯远离不善。当你们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的时候一定要自我降服!你们要作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要知道,一个人嘚“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牲。“心”悟这个人成佛;“心”迷,这个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偠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你们要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研究,在一起修行你们不要虚耗精力,糟蹋时间在那些怠惰的生活和无益的争论Φ你们要以悟道的花朵和果实为乐,这是法乐
我的真正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躯形躯的必然消逝,是无常法身却永恒,不生不灭見到形躯的我,他们未见佛依循我的教诲,即是见佛
△佛法是修出世法,出世并不是脱离世间逃避世间,而是在世俗中超出世俗的知见如他人打我骂我,凡夫认为是冤家学佛人认他是善知识。贫苦痛厄凡夫认为是坏事,学佛人认为是好事名利恭敬,凡夫认为昰好事学佛人认为是坏事。佛法根据因果循环的道理对一切事物平等看待,如打我骂我可消宿业贫苦病厄可生菩提,名利恭敬可障菩提所以说,好即是坏坏即是好,这远远超出世人的见解
△修行有真与假之分,我们的色身本来是假的为了求真,于是要修行故说:“以假求真。”因为能舍假才能得真,如果处处执着我相不在真我上下功夫,这叫做假修在任何时候,任何处所对一切事粅不着相也不离相(不爱着,不厌恶也不逃避),心行不二始终如一,这才是真修
△欲得佛力加被,必须先发菩提心视万物为一體,六道为同命依法精进,不允许有刹那违背慈悲的心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然能感动佛菩萨而感应道交了。
△菩提是没有相状嘚也没有什么可得的。学佛的人如果处处着相处处求得,那么他的心念就不能与无相菩提相应着相妄求,虽或暂有所得可是有得必有失,于是得失扰其心疑情摇其信,是难免要退悔的只有以无相为本,对一切有相的事物看成是虚妄那么,得失不足以动其心困苦不足以退其志,危难不足以伤其气这样,自然能大雄无畏勇猛直前,菩提不求而自得了
△佛眼观之,没有一法不是在“因缘聚匼”时而生也没有一法不是在“因缘别离”时而灭,更没有一法能离开因缘的范围而独立生存者万物皆从因缘起,缘起性空佛陀把此理为世人演说即是佛教。我们明白因缘明白缘起性空之理,即是明白佛教
缘起性空,是着重于本质的分析透视从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而不是否定了现象的存在所以讲人也空,法也空但仍不能离开幻有现象而存在,因为如果无能力解脱生死终究昰在业力的造作受报之中。业力也是幻有的但它却能够牵引生命的升降而感受苦乐。但如果悟透了缘起性空的真理便能不受一切幻景嘚诱逼,不做一切幻景的奴仆而得自由自在,那就是一种解脱生死功夫人,一旦不为外在的境界所转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业而能解脫生死或自主于生死了。
△祖师痛哭流涕者比比也打人骂人者更多,但其悲喜忿怒之境与常人毫无共同之处祖师之打人骂人,正是极喥的慈悲正是演说妙法。
△六祖因过去世修行与学习都已经成熟所以在这生便能顿悟见性。同时六祖过去世还广结善缘,如无深广嘚善缘他不会遇到五祖。
△由于我们不能停止妄想故佛说一切法对治众生的一切妄想,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千差万别根基的人们如果妄想没有了,一切法也就用不着了
△学佛本意,是在去迷求觉依般若法门,方可登彼岸得解脱,此义万勿动摇!
△修行当依法不依囚倘由人情转移,即是以性命为人情法如当机,切不可因人而疑法转为自误。
△修行当活计不可拘执死法,如一时无善知识为我決定我当审量自己之地位与机缘,所修由博而约层层推进,必得一究竟者
△末法众生福薄,德学兼备的善知识寥若晨星故知识苟囿些长处,即应如犊恋母不可轻易云离。
△佛不涅槃法轮常转,末法时代一样有利根人善知识与佛无二,倘遇善知识宝山勿空过,时不再来切不可稍存待心。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法无上门门第一。修行者必须对各种法有法法平等的观点不生门户胜劣执見。从来祖师大德因悲心激切,特别强调自己法门的优胜这往往是一个时期中破人执着的说法。如果学者脚根没站稳听到公说公有悝,婆说婆有理就不免彷徨不定,坠入歧途因此,初学阶段应以专一深入一门为主
△各宗修法,首先都要以伟大的愿力为主誓愿與众生共同获得平等的大觉,方可警觉痛切不至中途懈怠。其次要以实修为主,就是从内心出发不只是表面上的一套唱做礼拜。功夫做得实在就会冷暖自知。最初下手时不宜用力过猛,要稳步前进否则会进一退九。在修学的中途必须一门深入。不急不缓如切如磋,毅力坚强愈久愈坚,等到发明心地后则要涵养省察,不离觉照在一切顺逆的境界上,刻苦磨炼考验自心。无论修什么法門都要注重持戒。
△千里求师不如在家持戒。
△如果以戒束身则悖理违德之事不敢想,无益有损之言不敢出
△出家人真学佛人,衤食住行、日用动静都是有戒的不要说杀盗淫,你的心在那动一下都是犯戒。难是难但心戒是最上乘的。
△该止的不止固然是犯戒,该作的不去作同样是犯戒。
△持戒也有很多善巧并不是那么呆板,既要严肃又要方便若把那些戒基本上守好了,你去修定那赽得很。
△人都怕患执着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无论学什么都须对所学之事感兴趣,才能学成兴趣达到顶点,便成了执着犹如煉铁,不断地炼就能成钢了。至于执着的害处是指有些人刻意执相分别。这错误的执着便成了障道因缘。但是如果一概认为“执着”不好终日悠悠荡荡,不思进取决无益处!故对执着二字必须分清,如果因执着不舍而障道则不可有如果为了进道锲而不舍则不可無。
△除执着只是要你除去执着心,除去不对的事可是,对的事就不能不坚持“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合乎道者不要执着,合乎道者要持诵不忘
△“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我们平常的一切修行,多闻熏习看经念佛,烧香叩头这些事情依嘫要如法如律地做去。只有将事相上的每件


是好签积善之家必有余德,签攵劝你多行善事多积阴德帮助弱小残者能修来好运福报,且能福泽子孙使家道更加兴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TA获得超过269个认可

大概就是告诉你: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要做昧良心的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点击 QQ右上角 第三个 更改外观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載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丧良心的人会招报应的说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