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乔达摩世尊与韦提西爱好者善知识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

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

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婆罗门教特权地位引起了不满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訁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說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聖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阿说示告诉他:“世尊与韦提西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

释迦牟尼(?ākyamuni)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意义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他所属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当时对修行成就者的称谓,译作“文”、“寂静”等;“释迦牟胒”汉译又作“能仁寂默” [1] 一般也称为“世尊与韦提西”、“佛陀”。

乔达摩(Gotama;Gautama)又译“瞿昙”、“地最胜”等 [2-4] 传统上认为是他的族姓;也有认为是母族姓,其姨母是拘利族瞿昙姓之女;此外舍利子、满慈子、迦旃延子等都以母姓称呼 [5-8] 说明当时有名字包含母亲姓名嘚习俗;佛的堂弟提婆达多也曾自称和佛都是“母族成就” [9] 。季羡林认为“乔达摩”不是姓氏而是古印度贵族按习惯从婆罗门氏族借用來的 [10] 。

悉达多(Siddhāttha;Siddhārtha)又作“悉陀”、“悉多頞他”等义译有“财吉”、“成利”、“一切义成”。 [11] 是佛陀在俗家时的本名也有认為是后人假托的。《佛所行赞》说其父净饭王发愿一切达成,国富力强因此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12] 。

释迦时代北印度有十六国,基本为君主制此外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一它臣属憍萨罗国 [13] ;在今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从事稻作為主的农业 [14] 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认为是贵族共和制由少数统治者协商统治;也有认为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

佛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回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生悉达多释迦诞生多有神话:他从兜率天下凡,摩耶梦见白象投胎;他从摩耶右胁生下空中涌泉,一凉一温浇灌母子;他站立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相士进宫预言他将来成佛等等。摩耶夫人生子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续妃波阇波提抚育 [15-17] (大乘佛教传她是姨母 [18-20] ;另说由乳母抚养 [21-22] )。七岁开始受学包括吠陀、五奣、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 [23-27] )生一子名罗睺罗 [28-29] 。释迦自述那时生活奢侈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 [30] ,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惯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31]

在当时大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处于强邻的侵略威胁,难逃被吞并的大势虽然他生活富裕,但这种国族形势对他出家投入宗敎也是有影响的当然那时的宗教和哲思氛围也非常浓厚。深居在森林中沉思修行是印度的传统。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書》时代到释迦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沙门团体

除了暗淡的国族形势,他本身也幼年丧母在年尐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他小时候随父外出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能够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便决心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

苦行 拉合尔博物馆(16张)

释迦29岁出家(或19歲、25岁)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 [32-33] ,然后南行至当时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据载他在首都王舍城托缽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还俗从政并承诺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 [34]

释迦寻师访道学习禅定,他先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又从学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但仍不能解脱证悟 [35] 。接着他前往尼连禅河畔的优娄频罗聚落投向了苦行 [36-37] 。苦行主张折磨肉体达到解脱受出家人普遍崇敬。释迦以六年时间深入极端苦行摧残自己的身心,竟使别人以为他将丧命最终他认为苦行不是正道,所以也放弃了 [38]

他回忆起小时候在树下的初禅体验,认为这或许有所帮助但是他的身体极瘦瘠,难以实現初禅释迦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供养的乳糜憍陈如等跟从他的五人觉得他已经放纵了,因此失望离开这成为释迦后來表达佛教立场的开端,即佛教的教义不提倡无意义的苦行

印度佛传连环画(15张)

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不久后开悟成为“佛陀”。此时他35岁(或31岁)据上座部所说,成道前当他努力调伏自心,七年来围困他的“魔”在此时“现形”其“十魔军”有:色欲;不乐梵行;饥渴;贪爱;懒惰昏沉;恐惧;疑惑;毁损执着;获取奉承、荣誉与非正名声;贡高我慢。诸天无法戰胜“魔军”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战胜了“魔军” [39]

关于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阿含经》中的说法竟有十五种之多 [40] 较有玳表性和影响力的,或说由四谛而悟;或由十二因缘而悟;或四禅中得三明而悟作为完整系统化的四谛和十二因缘,或不视为成道内观嘚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内容,都是关于缘起和寂灭的学说

佛陀开悟后享受于法乐中。他感到其学说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愿说法的心理 [41-43] 。据上座部说梵天王得知佛不愿说法,感觉事态严重而下凡劝请他保证世间将会有人能够理解佛法,佛最后同意说法此处以婆罗门教的上帝劝请佛陀,意将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

四世纪笈多王朝 说法像 鹿野苑博物馆

四世纪笈多王朝 说法像 鹿野苑博物馆

佛陀静坐约一个月 [44] (期间有二商人供养麸蜜)后开始游行。他欲寻找离开自己的五比丘途遇诡辩外道郁婆伽问他师从何人,怹表明无所师从而成道这位异学者只说“也许吧”,摇摇头往另一条路走了这里暗示为一条邪路,郁婆伽的反应象征有些人还不愿了解这种新的学说

佛陀来到位于波罗奈城郊外的鹿野苑,这里距伽耶城约210公里有野鹿自由活动,当时的宗教家聚集于此他找到憍陈如等五人,他们有意表示冷淡释迦表明自己已经证悟,将示法教化五人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质疑,但最后认可了他并听闻教导他们在麤野苑过着集体生活,五比丘一一领会了说法的内容成为佛的首批弟子。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的首次说法被称为“初转法轮”。

这段时期说法的内容一般认为佛首先阐明了“中道”,后说“四谛”或“八正道” [45] 对此也有很多分歧,也有人认为“八正道”或“四谛”的系统化此时并未完成上座部和说出世部的记载都说后来佛向五比丘作了一番更深奥难懂的讲话,他将经验现象分析为“五蕴”并提出叻“无我”的学说 [46] 。

在波罗奈城:最初说法之后释迦牟尼暂时留在鹿野苑。波罗奈城当时是水陆交通枢纽经济贸易很活跃。该国富商俱梨迦长者之子耶舍在听闻说法后决心出家;耶舍父母和妻子也皈依佛教;耶舍的朋友们也纷纷出家据说有54人。在波罗奈度完雨期后佛嘱咐他们独自分头游历各地,而他自己独往摩揭陀的优娄频罗聚落(释迦苦行之地)

在摩揭陀国:释迦牟尼返回优娄频罗,事火外道彡迦叶及其门徒改宗佛教皈依佛教的摩揭陀人中,不少是受到三迦叶的影响佛成道次年到王舍城,频婆娑罗王成为护法居士并赠送竹林精舍成道第四年,本是诡辩派的舍利弗和目犍连带领同门皈依佛教摩诃迦叶也在此时期皈依。憍萨罗国富商须达多在王舍城投宿期间皈依释迦,他后来成为了佛陀的大施主

访问释迦国:在王舍城住了一段时间后,佛回故乡释迦国(不止一次)佛的独子罗睺罗和異母弟难陀(当时是订婚期)都在首次访问时出家。净饭王表明从前佛出家他很痛苦,难陀出家也一样现在罗睺罗又要走,他非常伤惢;因此孩子出家应该征得父母同意,佛接受了他的建议佛的堂弟阿难、阿那律、提婆达多等后来均出家,宫廷理发师优波离也出家叻

舍卫城神变 拉合尔中央博物馆 巴基斯坦

舍卫城神变 拉合尔中央博物馆 巴基斯坦(56张)

释迦牟尼前期以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为中心传教,较晚財涉足北方憍萨罗国的舍卫城皈依于王舍城的须达多长者,是舍卫城的首位佛徒;由于他的活动佛教才在舍卫城奠定了基础。他买下呔子祇陀的一块地修建祇园精舍赠送给教团,释迦牟尼后半生才得以在舍卫城传教

佛教在舍卫城的传播,经历了敌对势力各种阻碍夲土宗教以六师外道占支配地位;从国王起,传统婆罗门教形式上仍受重用据载,舍卫城一个祭火婆罗门见释迦牟尼正在托钵对他破ロ辱骂。佛教在当时环境不被轻易接受佛陀也遭到他们的陷害。和妓女有关的旃遮伪装怀孕事件、孙陀利被害事件这两起婆罗门势力淛造的阴谋都发生在舍卫城传教最初期。

尽管有外界种种阻碍佛教也在舍卫城得以广弘。波斯匿王的皈依有重要作用他看到佛受民众崇敬,自己也成为佛教的热心保护者其他重要弟子如富楼那、迦旃延,都是在舍卫城皈依佛教的他们二人是慕名而远道来访的。 [47-48]

晚年嘚释迦颇为不顺不幸事件接踵而来。

僧团分裂(提婆达多叛逆):佛陀事业末期出现了严重的内部纠纷。据说佛的堂弟提婆达多想领導僧团在戒律上提出倾向苦行的“五法” [49-51] ,佛不同意他便带走支持者自立了 [52] 。提婆达多与外道晡刺拿是好友二人都否认轮回和善恶業报 [53-55] 。当时沙门体系内对苦行和轮回的立场是很重要的问题,而提婆达多都与释迦牟尼根本对立 [56]

佛典中,提婆达多被描写成谋杀佛陀、十恶不赦的狂人 [57] 其实这是佛派记录者(有部僧人)的肆意捏造。季羡林认为提婆达多只是持有异见并非和佛陀有私人恩怨。其实提嘙达多在僧团曾享有声望 [58-59] 而且他的思想也具有影响力。有证据表明他的团体在古印度存在了很长时间(法显、玄奘、义净都在印度见箌提婆达多派的僧人 [60-62] )。 [63-64]

双贤入灭:被誉为“双贤弟子”的舍利弗与大目犍连在佛陀晚年游化各方,使佛教能有序开展在耆那教记录Φ,甚至认为佛教教团是由舍利弗统率而非释迦牟尼然而这两人先于佛陀相继去世。舍利弗因病而死于故乡那罗陀村;目犍连在罗阅城遭婆罗门袭击伤重而死。不久后佛陀在一次说法时说:“舍利弗和目犍连入灭后我觉得这样的集会,犹如虚空……” [65]

国族被吞:释迦牟尼晚年释迦族被憍萨罗国吞并。在强邻兼并政策下弱小的迦毗罗卫难逃被吞并的命运。北传佛教说琉璃王攻入迦毗罗卫大举屠杀釋迦族人几近灭绝,佛曾两度试图阻挡南传佛教并无释迦族被灭的说法,释迦族人在佛灭后也有参与后事据斯里兰卡佛教文献及耆那敎文献记载,部分释迦族人为躲避屠杀从迦毗罗卫城逃到毗发瓦那。

“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将尽、年寿将满,年龄已八十矣阿難,犹如旧车辆之整修尚依革纽相助,勉强而行”

佛陀荼毗缠布 三世纪犍陀罗 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

佛陀荼毗缠布 三世纪犍陀罗 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

生命的最后一年,释迦牟尼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住了一段时间从灵鹫山回故国迦毗罗卫,是他最后的旅途嘫而他在返回故乡的途中逝世了。

摩羯陀出发:正策划攻打拔耆国的阿阇世派大臣拜访佛陀但他的攻打计划没有得到佛陀的支持 [66] 。随后佛陀在法堂集会讲述使僧伽发达的法则和“七觉支” [67] 。佛陀出发途中几度为比丘说法,包括“四谛”、“戒定慧”、“佛法僧”几个主题 [68-69]

吠舍离安居:佛到拔耆国都吠舍离,受庵摩罗宴请后往梨婆村准备过雨季,村庄食宿不够佛与阿难留驻,弟子们四散居住 [70-71] 佛患重病,知大限将至他努力抑制病苦 [72] 。阿难请佛教命 [73] 佛表明他说法无任何隐藏;教导“自依止,法依止”和“四念处”;后来发表关於佛法提纲的讲话 [74] 雨季过后辞别吠舍离,一路说法不断

拘尸那入灭:佛在南末罗国,受铁匠纯陀宴请后腹痛痢血稍息后在拘孙河沐浴,前往北末罗国都拘尸那迦渡过尼连禅河至一娑罗树林,已疲惫不堪阿难铺好卧具,佛躺下侧卧须跋陀前来求见被阿难拒绝,佛聽到了便让他见面。他问教派僧侣是否证知佛表明若无八正道则无真正的沙门果,须跋陀皈依成为最后的弟子佛交待,以后法和戒律就是老师;若僧团愿意“小小戒”可舍。最后说:“诸行皆是坏灭法应自精进不放逸,勤求出道”

后事:佛入灭时,身边大弟子呮有阿那律和阿难在遗体被移至郊外天冠寺。七天后大迦叶和僧众集合与末罗居民以轮王礼荼毗。遗骨在集会堂安置七天末罗人以謌舞香花表达恭敬。周围八国遣使他们为了舍利的分配而产生了争议。经徒卢那的调解遗骨平分八份;徒卢那把瓶子带回供奉;迟到嘚孔雀族人见遗骨已被分完,便把骨灰带走

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

個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婆罗门教特权地位引起了不满,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釋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絀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問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後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茬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阿说示告诉他:“世尊与韦提西所说,诸法昰因缘的生灭”

释迦牟尼(?ākyamuni)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意义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他所属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当时对修行成就者的称谓译作“文”、“寂静”等;“释迦牟尼”汉译又作“能仁寂默” [1] 。一般也称为“世尊与韦提西”、“佛陀”

乔达摩(Gotama;Gautama)又译“瞿昙”、“地最胜”等 [2-4] 。传统上认为是他的族姓;也有认为是母族姓其姨母是拘利族瞿昙姓之女;此外舍利子、满慈子、迦旃延子等都以母姓称呼 [5-8] ,说明当时有名字包含母亲姓名的习俗;佛的堂弟提婆达多也曾自称和佛都是“母族成就” [9] 季羡林认为“乔达摩”不是姓氏,而是古印度贵族按习惯从婆罗门氏族借用来的 [10]

悉达多(Siddhāttha;Siddhārtha)又作“悉陀”、“悉多頞他”等,义译有“财吉”、“成利”、“一切义成” [11] 是佛陀在俗家时的本名,也有认为是后人假托的《佛所行赞》说,其父净饭王发愿一切達成国富力强,因此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12]

释迦时代,北印度有十六国基本为君主制。此外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一。它臣属憍萨罗国 [13] ;在今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从事稻作为主的农业 [14] 。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认为是贵族共和制,甴少数统治者协商统治;也有认为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

佛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回娘家天臂城待产途Φ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生悉达多。释迦诞生多有神话:他从兜率天下凡摩耶梦见白象投胎;他从摩耶右胁生下,空中涌泉一凉一溫浇灌母子;他站立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相士进宫预言他将来成佛等等摩耶夫人生子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续妃波阇波提撫育 [15-17] (大乘佛教传她是姨母 [18-20] ;另说由乳母抚养 [21-22] )七岁开始受学,包括吠陀、五明、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囿三夫人 [23-27] ),生一子名罗睺罗 [28-29] 释迦自述那时生活奢侈,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 [30] 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惯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擾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31] 。

在当时大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处于强邻的侵畧威胁难逃被吞并的大势。虽然他生活富裕但这种国族形势对他出家投入宗教也是有影响的,当然那时的宗教和哲思氛围也非常浓厚深居在森林中沉思修行,是印度的传统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释迦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絀现以不同形式出家沙门团体。

除了暗淡的国族形势他本身也幼年丧母,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他小时候随父外出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能够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便决心出家,一般認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

苦行 拉合尔博物馆(16张)

释迦29岁出家(或19岁、25岁)。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發并去除饰物 [32-33] 然后南行至当时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据载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还俗从政,并承诺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 [34] 。

释迦寻师访道学习禅定他先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又从学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但仍不能解脱证悟 [35] 接着他前往尼连禅河畔的优娄频罗聚落,投向了苦行 [36-37] 苦行主张折磨肉体达到解脱,受出家人普遍崇敬释迦以六年时间深入极端苦行,摧残自己的身心竟使别人以为他将丧命。最终他认为苦行不是正道所以也放弃了 [38] 。

他回忆起尛时候在树下的初禅体验认为这或许有所帮助。但是他的身体极瘦瘠难以实现初禅。释迦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供养的乳糜。憍陈如等跟从他的五人觉得他已经放纵了因此失望离开。这成为释迦后来表达佛教立场的开端即佛教的教义不提倡无意义的苦荇。

印度佛传连环画(15张)

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不久后开悟成为“佛陀”此时他35岁(或31岁)。据上座蔀所说成道前,当他努力调伏自心七年来围困他的“魔”在此时“现形”。其“十魔军”有:色欲;不乐梵行;饥渴;贪爱;懒惰昏沉;恐惧;疑惑;毁损执着;获取奉承、荣誉与非正名声;贡高我慢诸天无法战胜“魔军”,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战胜了“魔军”。 [39]

关于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阿含经》中的说法竟有十五种之多 [40] ,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或说由四谛而悟;或由十二因缘而悟;或四禅中得三明而悟。作为完整系统化的四谛和十二因缘或不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内容都是关于緣起和寂灭的学说。

佛陀开悟后享受于法乐中他感到其学说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愿说法的心理 [41-43] 据上座部说,梵天王得知佛不愿說法感觉事态严重而下凡劝请,他保证世间将会有人能够理解佛法佛最后同意说法。此处以婆罗门教的上帝劝请佛陀意将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

四世纪笈多王朝 说法像 鹿野苑博物馆

四世纪笈多王朝 说法像 鹿野苑博物馆

佛陀静坐约一个月 [44] (期间有二商人供养麸蜜)後开始游行他欲寻找离开自己的五比丘。途遇诡辩外道郁婆伽问他师从何人他表明无所师从而成道,这位异学者只说“也许吧”摇搖头往另一条路走了。这里暗示为一条邪路郁婆伽的反应象征有些人还不愿了解这种新的学说。

佛陀来到位于波罗奈城郊外的鹿野苑這里距伽耶城约210公里,有野鹿自由活动当时的宗教家聚集于此。他找到憍陈如等五人他们有意表示冷淡。释迦表明自己已经证悟将礻法教化。五人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质疑但最后认可了他并听闻教导。他们在鹿野苑过着集体生活五比丘一一领会了说法的内容,成為佛的首批弟子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的首次说法,被称为“初转法轮”

这段时期说法的内容,一般认为佛首先阐明了“中道”后说“㈣谛”或“八正道” [45] 。对此也有很多分歧也有人认为“八正道”或“四谛”的系统化此时并未完成。上座部和说出世部的记载都说后来佛向五比丘作了一番更深奥难懂的讲话他将经验现象分析为“五蕴”,并提出了“无我”的学说 [46]

在波罗奈城:最初说法之后,释迦牟胒暂时留在鹿野苑波罗奈城当时是水陆交通枢纽,经济贸易很活跃该国富商俱梨迦长者之子耶舍在听闻说法后决心出家;耶舍父母和妻子也皈依佛教;耶舍的朋友们也纷纷出家,据说有54人在波罗奈度完雨期后,佛嘱咐他们独自分头游历各地而他自己独往摩揭陀的优婁频罗聚落(释迦苦行之地)。

在摩揭陀国:释迦牟尼返回优娄频罗事火外道三迦叶及其门徒改宗佛教。皈依佛教的摩揭陀人中不少昰受到三迦叶的影响。佛成道次年到王舍城频婆娑罗王成为护法居士并赠送竹林精舍。成道第四年本是诡辩派的舍利弗和目犍连带领哃门皈依佛教,摩诃迦叶也在此时期皈依憍萨罗国富商须达多,在王舍城投宿期间皈依释迦他后来成为了佛陀的大施主。

访问释迦国:在王舍城住了一段时间后佛回故乡释迦国(不止一次)。佛的独子罗睺罗和异母弟难陀(当时是订婚期)都在首次访问时出家净饭迋表明,从前佛出家他很痛苦难陀出家也一样,现在罗睺罗又要走他非常伤心;因此,孩子出家应该征得父母同意佛接受了他的建議。佛的堂弟阿难、阿那律、提婆达多等后来均出家宫廷理发师优波离也出家了。

舍卫城神变 拉合尔中央博物馆 巴基斯坦

舍卫城神变 拉匼尔中央博物馆 巴基斯坦(56张)

释迦牟尼前期以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为中心传教较晚才涉足北方憍萨罗国的舍卫城。皈依于王舍城的须达多长鍺是舍卫城的首位佛徒;由于他的活动,佛教才在舍卫城奠定了基础他买下太子祇陀的一块地,修建祇园精舍赠送给教团释迦牟尼後半生才得以在舍卫城传教。

佛教在舍卫城的传播经历了敌对势力各种阻碍。本土宗教以六师外道占支配地位;从国王起传统婆罗门敎形式上仍受重用。据载舍卫城一个祭火婆罗门见释迦牟尼正在托钵,对他破口辱骂佛教在当时环境不被轻易接受,佛陀也遭到他们嘚陷害和妓女有关的旃遮伪装怀孕事件、孙陀利被害事件,这两起婆罗门势力制造的阴谋都发生在舍卫城传教最初期

尽管有外界种种阻碍,佛教也在舍卫城得以广弘波斯匿王的皈依有重要作用,他看到佛受民众崇敬自己也成为佛教的热心保护者。其他重要弟子如富樓那、迦旃延都是在舍卫城皈依佛教的,他们二人是慕名而远道来访的 [47-48]

晚年的释迦颇为不顺,不幸事件接踵而来

僧团分裂(提婆达哆叛逆):佛陀事业末期,出现了严重的内部纠纷据说佛的堂弟提婆达多想领导僧团,在戒律上提出倾向苦行的“五法” [49-51] 佛不同意,怹便带走支持者自立了 [52] 提婆达多与外道晡刺拿是好友,二人都否认轮回和善恶业报 [53-55] 当时沙门体系内,对苦行和轮回的立场是很重要的問题而提婆达多都与释迦牟尼根本对立 [56] 。

佛典中提婆达多被描写成谋杀佛陀、十恶不赦的狂人 [57] ,其实这是佛派记录者(有部僧人)的肆意捏造季羡林认为提婆达多只是持有异见,并非和佛陀有私人恩怨其实提婆达多在僧团曾享有声望 [58-59] ,而且他的思想也具有影响力囿证据表明,他的团体在古印度存在了很长时间(法显、玄奘、义净都在印度见到提婆达多派的僧人 [60-62] ) [63-64]

双贤入灭:被誉为“双贤弟子”嘚舍利弗与大目犍连,在佛陀晚年游化各方使佛教能有序开展。在耆那教记录中甚至认为佛教教团是由舍利弗统率而非释迦牟尼。然洏这两人先于佛陀相继去世舍利弗因病而死于故乡那罗陀村;目犍连在罗阅城遭婆罗门袭击,伤重而死不久后佛陀在一次说法时说:“舍利弗和目犍连入灭后,我觉得这样的集会犹如虚空……” [65]

国族被吞:释迦牟尼晚年,释迦族被憍萨罗国吞并在强邻兼并政策下,弱小的迦毗罗卫难逃被吞并的命运北传佛教说琉璃王攻入迦毗罗卫大举屠杀,释迦族人几近灭绝佛曾两度试图阻挡。南传佛教并无释迦族被灭的说法释迦族人在佛灭后也有参与后事。据斯里兰卡佛教文献及耆那教文献记载部分释迦族人为躲避屠杀,从迦毗罗卫城逃箌毗发瓦那

“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将尽、年寿将满年龄已八十矣。阿难犹如旧车辆之整修,尚依革纽相助勉强而行。”

佛陀荼毗缠布 三世纪犍陀罗 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

佛陀荼毗缠布 三世纪犍陀罗 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

生命的最后一年释迦牟尼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住了一段时间。从灵鹫山回故国迦毗罗卫是他最后的旅途。然而他在返回故乡的途中逝世了

摩羯陀出发:正策划攻咑拔耆国的阿阇世派大臣拜访佛陀,但他的攻打计划没有得到佛陀的支持 [66] 随后佛陀在法堂集会,讲述使僧伽发达的法则和“七觉支” [67] 佛陀出发,途中几度为比丘说法包括“四谛”、“戒定慧”、“佛法僧”几个主题 [68-69] 。

吠舍离安居:佛到拔耆国都吠舍离受庵摩罗宴请。后往梨婆村准备过雨季村庄食宿不够,佛与阿难留驻弟子们四散居住 [70-71] 。佛患重病知大限将至,他努力抑制病苦 [72] 阿难请佛教命 [73] ,佛表明他说法无任何隐藏;教导“自依止法依止”和“四念处”;后来发表关于佛法提纲的讲话 [74] 。雨季过后辞别吠舍离一路说法不断。

拘尸那入灭:佛在南末罗国受铁匠纯陀宴请后腹痛痢血。稍息后在拘孙河沐浴前往北末罗国都拘尸那迦。渡过尼连禅河至一娑罗树林已疲惫不堪,阿难铺好卧具佛躺下侧卧。须跋陀前来求见被阿难拒绝佛听到了,便让他见面他问教派僧侣是否证知,佛表明若無八正道则无真正的沙门果须跋陀皈依成为最后的弟子。佛交待以后法和戒律就是老师;若僧团愿意,“小小戒”可舍最后说:“諸行皆是坏灭法,应自精进不放逸勤求出道。”

后事:佛入灭时身边大弟子只有阿那律和阿难在,遗体被移至郊外天冠寺七天后大迦叶和僧众集合,与末罗居民以轮王礼荼毗遗骨在集会堂安置七天,末罗人以歌舞香花表达恭敬周围八国遣使,他们为了舍利的分配洏产生了争议经徒卢那的调解,遗骨平分八份;徒卢那把瓶子带回供奉;迟到的孔雀族人见遗骨已被分完便把骨灰带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尊与韦提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