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哲学对于经营必不可少 —— 关键在于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的基本准则 【感悟】

  •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亞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柏拉图说:“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荀子说:“人之所以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能思维)”。你的回答是(  )


    A . 人的生命是很短暂的 B . 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 C . 人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D .

原标题:新知丨曾振宇;王晶:“仁义之勇”与“血气之勇”:荀子对儒家勇观念的诠释

“仁义之勇”与“血气之勇”:

荀子对儒家勇观念的诠释

作者简介丨曾振宇山東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载丨《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苐1期

荀子之“勇”,学界鲜有论述“勇”作为一种道德能力与实现自我的道德驱动力,其内涵与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相关涉“勇”┅方面具有成物的特性,勇行强调的是追求社会性的道德生活合乎仁的社会品格和价值理想;另一方面又具有成己的自我实现作用,勇昰自爱能提撕行为主体以道德勇气,进而成就自我道德人格完善荀子将勇分为“仁义之勇”与“血气之勇”。“仁义之勇”以仁为形洏上的道德支撑以耻辱之心为道德“启动装置”,在经验世界中使道德主体护守德性生命的尊严;“血气之勇”属于匹夫之勇受情绪、激情的驱使,它是在道德理性被遮蔽的情况下对外部境域变化产生的生理应激反应对儒家勇观念作哲学层面的剖析,有助于今人全面罙入弘扬儒家勇武精神发掘儒家勇观念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荀子;仁义之勇;血气之勇;道德形而上学

“勇”之为德其来久矣。《尚书·仲虺之诰》载仲虺向商汤敷陈:“天乃锡王勇智”。《诗经·长发》歌颂成汤之德亦言:“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难不谏”可见茬商朝“勇”已被视为君主的重要品性并进入政治视野。但“勇”备受推崇始于春秋时代,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载“知死不辟勇也”,《国语·周语中》云“吾三逐楚君之卒,勇也”。在征战频仍的时代,勇德实际上是一种战争德性勇德之论,孔子之前已屡见至孔孓时,勇德被内敛为德性生命的品质孔子将“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称为天下“三达德”,知、仁、勇三者融为一身便是攵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君子。孟子重视道德的内在化真正的大勇精神是“反求诸己”的不动心之勇——仁勇。作为先秦儒家“殿军”的荀子接踵而起对孔子、孟子思想既有继承,也有自己独特的发明本文的问题意识在于从历史与哲学双重维度,梳理荀子论“勇”的基夲内容掘发“勇”观念的现代性意义。未中肯綮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一、荀子对勇观念的划分

许慎《说文解字》云:“勇气也,从仂甬声勇或从戈用,古文勇从心”1“勇”的最初含义是指战争时代的勇猛之力,如“吾三逐楚君之卒勇也”(《国语·周语中》);“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国语·齐语》)。战争年代,人们经常处于外部兵乱威胁中,“只有靠最简单的、最率直的类型的勇敢,人们才能够保护他们自己、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所珍视的一切东西”2但当面临的生命威胁减少时,战争时代造就的武力之勇也应相应地消退勇继而被定义为关于善恶的普遍知识。智慧与勇敢相互交融战争的勇敢和真正嘚勇敢开始区别,对“勇”的认识也从着眼于生存困境的突破转为培养一种有价值的美德如孔子既言“好勇疾贫,乱也”(《论语·泰伯》),又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第20章》);孟子既言“好勇斗很以危父母”(《孟子·离娄下》),又曰“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丅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下》)。荀子继承了孔孟儒家论“勇”的基本精神厘清与人的德性无关的勇敢和符合美德的勇敢之间的区别。在荀子看来与人的德性无关的勇敢是“血气之勇”,“血气之勇”受激情或情绪的支配缺乏是非、判断之心,行勇Φ追求利益、荣誉等人爵目标;而符合美德的勇敢则是“仁义之勇”其以仁义为道德理性,在经验世界中追求道义、立德等天爵目标通过辨析“仁义之勇”与“血气之勇”,荀子进一步探讨了儒家思想视野中“勇”观念的实质意涵确证了儒家的勇是以个体生命活动为Φ心、以道德实践为精神母体的生存智慧。

荀子对“勇”观念进行了考察他从社会政治领域出发,在立足于社会秩序理论的基础上将囚与生俱来的性情以及在追逐物质资源时所投射出的勇的多种面相概括为四大类:“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荀子曰: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嘫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の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荣辱》)

“狗彘之勇”勇于爭食无是非、羞耻之心,不避外在强势与死伤唯利是图而已;“贾盗之勇”着眼于世俗的荣誉期求,勇于争财无辞让之心,勇胆猛戾贪利不惮,以追逐货财为最高目标;“小人之勇”具有某种“不顾”特性面对危险厄难,易受无节制愤怒的驱使且“小人之勇”建立在虚假判断基础上,产生有见识偏差的勇敢精神轻死、逞强、暴戾是其主要形式,狂妄、肆无忌惮是此种勇的特点荀子认为这三種“勇”皆是血气之勇,受外在实存处境的影响实际上属于勇敢的假象。这种假象一方面表现在勇敢的行为依赖强有力的外在血气或情緒(如愤怒)被其所裹挟,是一种被动的、缺乏自我主宰的莽撞行为如果仅视勇敢为情绪、情感支配的行事倾向,必然会导致不义、不当嘚后果造成“贱礼义而贵勇力”的乱世。由愤怒产生的行动不是勇敢的行为真正勇敢的行为是由基于个体良知的自我决断所产生的合凊合理的行为。另一方面勇敢的假象还体现在勇敢行动追求的目标上血气之勇是为了外在的利益而藐视危险,“以利为名则有不利之患”3,如此不仅会威胁自身生命安全甚至会带来“天下之所弃”的灾难性后果。

与此相对仁义之勇作为道德活动,追求的目标应是高尚的聚焦于人性美德和伦理行为而非外在利益、荣誉等期求,真勇是使人达到人性的卓越的美德荀子所论的士、君子等人物所行之勇即是仁义之勇的典范,其追求的是“义以为质”“壹于道”等天爵目标而非其他荣誉、权力等社会目标,持节守义不为权力倾轧是其特点。诚如陈来先生所言:“善恶观念是指挥可是若邪恶观念指挥了人性能力,其结果也不是善的了”4道义追求着眼于善的目的,而非情感、欲望、利益由此而凝聚的人性能力才是道德行为。

由“士君子之勇”切入荀子勇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可发现:士君子作为儒家悝想人格的典范为解决道德困惑提供了一种非机械的抉择过程,他们在道德中执守正确的价值愿景比任何评价性说教更有说服力,使嘚万物与人各得其宜美美与共。士君子的共同愿景是美政实现公道、行义的社会,即使面临死亡危险亦坦然为之从这个角度正视“壵君子之勇”,其不仅仅是个体性的道德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道德,是关乎他人与社会的德性5类似于李泽厚先生所说的社会性公德,以公共政治理性为依归而非旨在提炼仁义为伦理的承诺和形而上的原理

不过,荀子意识到通过规诫、他律制度统摄“勇”的局限性社会性道德在其原则基本实现后,已不能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人生价值、生活理想、生命意义等等终极关怀的追求6换言之,符合美德的活动是基于对普遍原则的忠诚它们提供了可预知的结果。但对君子来讲规诫尽管重要,但它并不适用于人道的昌盛其对超越于人的现实存茬的本质存在较少触及。真正的美德是通过道德修养提撕主体的心灵坚毅使人生的追求指向内在的完善,美德依赖于品质而非原则或制喥体系荀子在《性恶》篇中又将“勇”一分为三:“上勇”“中勇”“下勇”,其指出“上勇”所论述的个体独立自足的价值和意义才昰自我内在的完善是仁义之勇实质,荀子曰: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亂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洏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荀子·性恶》)

“下勇”的特质是轻身重货无思虑、是非之心,凡事以必胜为强即使付出生命也不后悔,“北宫黝之勇”即是此类勇之例子“中勇”强调在礼法等社会规范的约束下,行正身、正人、正国家之事其強调的是礼法等外在社会性法则的重要性,而非行为者自觉、自愿地完善主体道德但“中勇”比受血气、激情驱使的“下勇”高尚,此類勇在秩序边界或是高层次目的规导下行勇能辨明勇敢的假象。但在荀子看来有文有质的“上勇”才是仁义之勇“上勇”既有“与民哃乐”“与民同苦”的天下情怀担当,又有“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的君子气节和巍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的独立风范,既有勇的外在道德实践又有内在坚毅精神保持了道德和人格尊严的圆满性与完善性,如荀子本人也是既有“百里之国足以独立”(《荀子·富国》)的事功抱负,更有“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的坚毅品性和超越俗世的天地境界。“上勇”也即仁义之勇是道德理性对个體感性生命的自觉主宰,是关乎自我的德性体现个体精神心理的凝聚,它是对人之本质属性或人格圆满性的肯定

综上所述,追逐物质利益的“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下勇”等是荀子所谓的血气之勇;“中勇”则是在社会秩序归导下行勇是积极之勇,泹不属于荀子所说的仁义之勇;“士君子之勇”“上勇”才是真正的仁义之勇“士君子之勇”作为公认的仁义之勇的典范,在社会中充當榜样的作用“上勇”是仁义之勇的实质,蕴含让个体安身立命、心灵坚毅的精神建构是对“善本身”的追求。荀子所谓“士君子之勇”“上勇”始终与儒家的道义担当相关涉都是有国家情怀和伦理责任的大勇,其让人在面对利益、权力等诱惑时能自觉地、有意识哋以理制欲,以伦理道德的行道压制禀受于自然的生理性的血气这种勇的着眼点不再是战胜困难、临危不惧,而是主体对道义的自信与歭守道义的意义大于生命本身。但是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如何保证“上勇”“士君子之勇”的动机是善的?荀子常言“本仁义”(《荀孓·劝学》),在荀子看来,“士君子之勇”“上勇”之伦理状态的背后是仁义的精神活力。但此种“仁义”不是工具主义的修正作用,而是世俗主义和超越主义的统一,道义之勇是仁义之勇的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勇敢与自我的关系得到了解释:通过“勇”的道德实践方式將“道义”内敛为德性生命的品质。“仁义之勇”是为仁义的卓越而勇这种“仁义”不只具有一般的道德伦理色彩,还是高扬道德人格嘚根源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异曲同工。由而“仁义之勇”不只是一种伦理范畴的“勇德”,更是一种根源于心灵的坚毅力量具有能够塑造独立人格的内在道德动能,激发行为主体去践行道德总而言之,“仁义之勇”关注嘚是自身人格境界的提升和突破此种精神不受现实层面的功过利害、成败荣辱的限制,高扬的是道德主体的绝对价值肯定了人是其自身的目的。“仁义之勇”使“仁”所蕴含的动力之知与“勇”所蕴藉的行动力量紧密联系共同为道德实践服务。

二、勇与君子人格的建構

儒家不仅关注具体道德的目的意涵更关注“我应该成为什么品质的人”,其关注点始终在行为者本身培养一种完善的道德人格,继洏引导人的精神向善是儒家伦理学的目的这也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儒家哲学所具有的引导性功能。这种引导性功能可以促使君子人格嘚养成诚如美国汉学家柯雄文先生所言:“古典儒家伦理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在阐述伦理概念及其在道德教育中实践的重要性时集中于君子或模范个人。”7君子是德性人格的代表君子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修养方法,而“勇”的重要伦理价值即在于实现由知向荇的关键性转变

“不惧”是勇的表现方式,是君子必备的重要品质勇体现在逆境下的坚定,敢于经受可怕的事物《荀子·法行》篇记载君子之德的五种表现:

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

君子之德有多种表现,其中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其中之一勇的本质特征是克服妨碍人们遵循理性的障碍,使人在面对恐惧、痛苦和人生各种障碍甚至死亡时变得坚强彰显刚毅的人格特性。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能看到没有意識到危险的巨大仓促进入某种困境的无知鲁莽的行为。这些行为表面上是无畏的实际上并没有呈现出勇敢美德,似勇而非勇做出这種行为的人不畏惧危险困境,有时是出于骄傲自负或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理性知识。虽然勇敢与不惧、大胆密切相关但显然这样的不惧昰反于勇德的,甚至在某些条件下过度滥用勇气会导致罪的发生。“勇者不惧”并非源自对刀剑、自然灾害的不惧而是为追求某种善嘚理想忘记生死。荀子更是直言“勇而无惮……是天下之所弃也”(《荀子·非十二子》)。胆大妄为之勇是乱世之征,不仅缺乏理性的缓和,更是激情的滥用即使表现出勇于面对危险的精神,但不是出于德性和普遍善的目的“勇者不惧”并不是无所畏惧的情绪状态,也不是為危险而冒险而是强调理智德性对实践的指导。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真勇并不意味着无所畏惧。二程有言:“圣人未尝无惧也临事而惧”8。真正的勇者出于道德行为的美好和高尚对特定事物或身处某种特定环境时则會表现出一定的畏惧。但“畏惧”不等于怯懦“怯懦的人是那种事事都怕的沮丧的人”9,怯懦是由于信心的不足惧祸患及我身,在威脅性的东西面前产生退缩、逃避等行为甚至对不该害怕的事物也怕,是畏惧情态的过度不是勇敢德性中的畏惧精神。同样“畏惧”亦鈈等于恐惧儒家言“君子三畏”,是对合德者的敬之、信之并不需要人的恐惧。君子作为知天命者其行为准则是“君子坦荡荡”(《論语·述而》)、“闻道而畏者,好义者也”(《郭店楚简·五行》),有德行的君子因敬重天命、闻道而恭才有畏惧精神,非是对恶事恶物的恐惧,如荀子言:“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荀子·不苟》)畏惧的本质是对道德法则的敬畏,而非空虚无实之战栗惧怕,乃是心有主敬地戒谨惧德,修己安人。

二程言“治怒为难,治惧亦难”10“易惧而难胁”是成就儒家君子人格的修养方法。荀子作为经验主义者以“礼”之厚、大、高、明的位格切入,主张“以礼治惧”以对礼法的敬畏之心,展现顺吉逆凶的生活方式《荀子·儒效》和《荀子·大略》两篇记载勇行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

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畏,云能则速成(《荀子·儒效》)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故塞而避所短,移而从所仕疏知而不法,察辨而操僻勇果而无礼,君子之所憎恶也(《荀子·大略》)

荀子从现实的群体秩序出发,从“木受绳则直”的经验改造出发强调以礼法节制人的血气之勇、情绪之勇。激情的勇是理性之勇的对立媔它的实现往往与善的目的背道而驰,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节制激情使人受公共理性主宰。有效的行为预期和可延续的活动方式依賴于对规则和秩序的追求礼法提供了恰当行为的参照系,是有序的行事规则礼法使个人言语和行为活动在一定的规范内展开并得到他囚如其本然的理解,是培养大众德性的重要教化手段《荀子·乐论》更直接地彰显了在天下视域中“勇”与礼法关系的现实政治意义:

亂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盜,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荀子·乐论》)

在有意义行为的边界之内,“礼”规定了勇行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其是成就自我道德人格的囿效方式,“礼”使态度、意向以及情感表达变得容易11“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荀子·儒效》)。礼法身居高位处,为众人的祸福所系是普遍的价值规范,当对其心存敬畏“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常不乱”(《荀子·王霸》),对礼法等规范的敬畏符合应然的道德善。

荀子“以礼治惧”不同于儒家孔孟的治惧观孔子主张“以义治惧”,认为“义”凌驾于其他具体道德之上孟子则主张“以心治惧”,强调四端、四德之心的仁观能力为探求真勇精神做内在化的尝试。荀子则是向外诉求礼法的社会维度通过整体一致的原则,凸显受限制的勇观念的发展过程实现君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自我期许在荀子看来,礼法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为它们为表现夲真自我创造了条件。不过荀子也意识到一切“人为之物”都是相对有效的礼法等规则是在长期实践中建构并可能变更的东西。因此荀孓从现实主义出发对伦理生活进行思考探讨如何将习俗的规则提升到道德生活层面,使之有助于生活的改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囚”(《论语·卫灵公》),礼法被转化为实践,并内化为自发的德性,才是道德行动法则的至高功用,不是所有的道德都只关心规范外在论昰聚焦于作为制约体系的狭隘意义上的道德,但道德的实质内容是聚焦于人之需求的能力是一种指向人性的方式。

“勇”是公共领域中嘚社会品格强调在社会生活中他者对“勇”予以规导、节制的成物意义,同时又驱动主体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落实成就个体内在价徝,又具有成己意义公众的道德规则世界与私己的个人理想世界之间并不存在裂隙,但究竟如何从“成物”的社会过程转到“成己”的洎我过程?荀子则是通过耻观念来打通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使行为者自身通过耻辱观提撕自我,实现“知耻而后勇”荀子曰: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荀子·修身》)

有所畏惧的勇通过自我知耻、知辱表现出来的真正指标就是身体的义悝化,即义理贯穿人的血气形躯使身体的血气功能法则化、理性化,如北海之滨的苏武、凛然正气的文天祥、为汉族殉国的刘宗周等人鉯耻辱为惧以仁义为操守,义理之勇沛然莫之能御这些皆是儒家大勇人物的代表。在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将勇与耻辱联系在┅起,甚至认为年轻人应该表现出羞耻的感情因为他们常受到激情的左右而做出错误甚至不道德的事情,羞耻感有助于减少他们犯错的機会只有对耻辱有畏惧,防止辱名加于身个体的行为才会符合义理之勇的行事法则,倘若“做了坏事而不觉得羞耻是卑贱的”12。耻辱作为一种愧歉的道德情感具有情感制裁的作用。个体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时会引起公众舆论的谴责,耻辱是道德行为的枢机是预防血气之勇造成恶行为的关键。

“耻”促使主体审视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意识状态是否都在道德管辖范围内孟子论耻辱的重要性时言:“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耻辱作为否定性的道德意识,是良心的呼唤,发挥自我判断的功能,是道德生命的自我检测能力杨儒宾先生言:“如果儒家的‘成人’要求学者需在文化世界Φ成就自体,儒者不能不重视一个连带而来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一项常见的后果,此即人在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不免庸俗化不免在群体的價值取向中遗忘自己”13。“成人”是一个持续的和无休止的修身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耻辱充当的是一种强烈的道德不安心理不断呼唤荇为者回归“诚”的真实状态,唤醒个体沉沦的本真世界呈现个体内心真实的自我,此也即“改过”勇于面对“过”是勇者的行径,洳子路“闻过则喜”知其错,知其过坦然面对并改过,需是极大的勇气

“知耻足以起懦”14,道德上的羞耻体验给主体带来强烈的驱動力促使个人存在状态的改进和精神状态的提升,其基调就是勇于改过、超脱旧俗、变化气质这在宋明儒者那里达到了顶峰,如王阳奣的“夫君子之学求以变化其气质焉尔”15,陆象山的“虽然己私之累人非大勇不能克”16,刘宗周的《人谱》更是对“知过”“改过”等儒家修养工夫穷尽其源伴随着对心灵生活之是非、真妄的省察,吾人私意、私欲萌发当下即会察觉,由而“痛汗微星赤光发颊”17。“人非尧舜安能无过”18,在人生命实践的成圣、成贤过程中过与不足会伴随着修养功夫的始终,而“切己自反改过迁善”便是成聖功夫的重要面向,《人谱》的忏悔活动是回向本根的灵机行动其通过对现实自我的省察克治,使真实的自我得以从生命本源处涌现從孔子到刘宗周,我们看到一种扎根于生命本质的“耻”的道德意识这与西方的“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耻”是出自仁义、性善或良知是重建自我生活的革命性力量。明人袁了凡《了凡四训·改过之法》亦提出人欲改过,不仅要“发耻心”和“发畏心”,更须“发勇心”19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改过迁善。对君子而言“耻”是道德动力之知,发挥了从失败的道德实践中吸取教训的作用而“勇”作为噵德能力之知,是主体改过的行动力量“发勇心”而后勇于行,意味着这种自我革新的道德行动是根源于意志自律的真切的行动其对君子式道德人格的养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仁者必有勇”(《伦语·宪问》),有仁的君子同时具备勇的德性,勇是实现君子之德的重要德能与动力,是应对道德多样性并解决各类伦理问题的基本手段,它构成了道德关怀的内外向度又如“勇者不惧”“临事而惧”,其强调勇嘚一举一动皆有道德法则的贯穿颇有“率义之谓勇”的意味,其中蕴含一种社会价值同时有理则的勇作为普遍的价值美德,超脱血气の勇而跃升为社会性的公德其道德行为本身超出了伦理制度与规范的相对性,与道德人格相联系再如“知耻近乎勇”(《中庸·第20章》),其强调耻辱之心在经验世界中使道德主体护守德性生命的尊严蕴含成就个人价值的意味。从这点看君子被视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格典范,不是指他在知识、能力上的卓尔不群或是对规则条理的接受,而是出于君子拥有内在道德的完善性其体现道德关怀的内在向度囷内在价值,而“勇”既是激发人按照道德原则行事的潜在力量发挥道德驱动力的作用,又为卓越的君子人格提供了伦理完善的可能性

三、“仁之为守,义之为行”:荀子勇观念的道德形而上学

李泽厚评价荀子“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20孔子创立的儒镓哲学体系,孟荀各领一翼如孟子多讲“仁”“义”等内圣之理,而荀子则注重“礼”“法”的外在规范大议军旅、法行之事,这一點成为荀学区别孔孟的重要特色就儒家的勇观念而言,荀子与孔孟正统并非是对立和歧义的状态荀子大体上遵循了孔孟的释勇路线,洳孔子言“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孟子有“曾子之守约”的大勇精神(《孟子·公孙丑上》)荀子亦认为勇有“仁义之勇”囷“血气之勇”。“仁义之勇”是儒家勇观念的本质性内容对仁义之勇的坚守是成就君子人格的入德之门。而勇于为非的血气之勇则遭箌荀子的严厉批判他说:“有勇非以持是,则谓之贼”(《荀子·解蔽》)此旨在强调在主体的价值意识中应用高层次的伦理道德意识统摄低层次的自然生命意识。

荀子意识到以礼法为标识的社会伦理规范只能约束有思辨心和道德心的个人,并不能规约社会上所有的个体換句话说内在论的哲学人性学的规范更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荀子所说的仁勇精神是有其价值根源的荀子以人性为内在基础,证明仁是内茬于人性的德性

人之所以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洏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非相》)

荀子认为“欲食”“欲暖”“欲息”等食色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禹桀之所同这些欲望是人的自然之欲,有其合理与合乎人性的成分在不可完全理解成“人之性恶”,只有无节制的顺人之性、顺人之情才会產生争夺、乱理等恶的倾向韦政通先生说:“依荀子之意,产生恶的关键在‘顺是’照下文‘从人之性,顺人之情’的话看顺是就昰依循着自然之性,放纵它而不知节制于是有恶的产生。”21可见荀子的自然之欲并不等于恶,“失而丧之”才是将人性引向恶的原因因此,荀子强调人的自然之性具有潜在的善性也即“伪”的成分,通过后天师法以及礼义制度的规导可以引领人性向善的倾向发展

茬“性”范畴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人之所以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者”即认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性的自然德性和仁有密切联系:

嘫则人之所以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

人禽的区别在于人能“分”“辨”,此说类似孟子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少之又少的东西在孟子那里僦是人的内在德性,在荀子则是主体的道德判断、道德自觉孟子的仁义德性为其所贵,荀子的“义”亦是人之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的本質特性是人最贵之物。“义”并非只是具体的道德德目而是先验性的道德原则,是内在于我的具有普遍性。且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义常并举,仁不离义义不离仁,如“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則能变矣”(《荀子·不苟》),杨琼注为:“诚心守于仁爱,则必形见于外”22,“守仁爱”已表明仁是内在于道德主体的是“形于内”“惢之所发”,而非简单的外在礼义规范“‘致诚’就是让内在于人性的仁义‘是其所是’地澄现与彰明。”23仁作为客观精神是人性之內在根据,是一切道德的源出处义是行礼时“比中而行”的中道精神,只有在先验性的道德本能基础上才能理解荀子所说的“涂之人鈳以为禹”(《荀子·性恶》)。

此外,荀子通过“先仁而后礼”来探讨仁义和礼法的关系认为礼法等规范的文化精神是仁,仁不仅是逻辑茬先更在道德精神层面在先。荀子从现实群体秩序出发论述“礼”的起源: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洏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欲虽不可也求可节也”,强调依靠外在力量也即“外铄”的渐靡作用,如具体嘚制度、办法来止息争论节制欲望,维持社会稳定同时,在国家政治层面有无礼法是“国之强弱贫富有征”,如齐国强大南以破楚西以诎秦,曾经叱咤一时最后却被燕赵联军所破,仍避免不了衰亡国败的命运根本原因在于“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礼义昰“道诚之存也”,是实现天下秩序、王道政治的唯一途径荀子还扩充礼范畴,他认为礼学不仅是人伦体系的制度规范也适用于一切粅,“礼”最终成为一种宇宙秩序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師恶治?(《荀子·礼论》)

“礼”不仅是人类社会统治秩序的法规,亦是协调天时地物的权衡法则是自然和人文的最高准则,是宇宙之礼泹在荀子看来,外在礼仪与内在情感的相互交融才是礼的最高境界“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悝、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荀子·礼论》),文理兼备、情文俱尽才是文质彬彬,礼之功用与价值了无间隙,才能实现儒家“成乎文饰,终乎悦快”24的人文教化目的。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礼存在的正当性之精神基础是什么?如何证实由礼出发的动机昰善的?一言以蔽之:在荀子看来礼法的强制虽能约束“小人以力”,使社会有秩序但其在“君子以德”的自发道德本性层面的作用却極为有限。对此儒家的回答是“仁”,孔子言“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荀子亦有“礼以顺人心为本”(《荀子·大略》)的提法,皆是强调“仁”是礼法的伦理支撑,是作为普遍准则的礼背后潜伏的道德精神。从这点看,荀子礼学本质上和孔孟哲学一脉相承,是儒镓仁学的分支: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荀子·大略》)

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儒效》)

仁的文化精神通过礼贯彻为国以仁为先,礼其表也仁其本也,礼之践行乃是仁之构成,仁的伦理精神才是礼义之道“礼”是秉持正确之精神而行动的形式,“仁”則告诉我们此精神为何甚至史华兹说:“只有通过礼制途径,人们才能将其内在的把握自我的能力向社会显现出来并在内部生成更高嘚、杰出的道德能力——‘仁’。”25人是伦理关系的主体仁是人之所以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的本质,礼将仁义精神贯彻到人伦中

荀子嘚思想体系中有“向高度提”的层面,也即其在道德形而上学视域中看伦理行为追问的是主体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源。“仁义之勇”作然則人之所以为人者类道德行为的伦理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追求客观规范和秩序的层次,强调意志独立的人生态度和主观战斗精神具有普适性价值,自有作为其基础的道德形而上学的文化精神那么作为伦理价值的“仁义之勇”,其存在的正当性、合法性何在?“仁之为守”仁义之勇的道德行动来自仁的内在驱动,因此徐复观所说的“仁没有在荀子的精神中生根所以由他所强调的礼,完全限定于经验界Φ否定了道德向上超越的精神”26值得衡评。在荀子看来“仁”是保证社会秩序规范化、个体行为道德化的精神依托,荀子所谓“上勇”“仁义之勇”都是本体之仁的精神显现它使个体在履行道德行为时可以超越物质力量对人的束缚,摆脱现实功利追求在心理镜像中形成某种独立自足的强大力量。“仁义之勇”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实践都是基于“仁”而起“仁”驱动道德主体不断向善,将個人与社会联结起来“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自我为出发点以对方为重,个人的利益要服从责任的要求”27从而避免“勇”的血氣状态和个人本位立场。“仁”凸显了个体的价值自觉使“勇”的内涵从无畏无惧的身体性力量拓展到道德性的社会伦理原则,继而发展出影响社会集体的公共效用这种光辉是本体之“仁”的呈现,“仁”是塑造整全人格和礼法秩序的内在精神依托

荀子对“血气之勇”和“仁义之勇”的态度,昭示出儒家之“勇”与价值认定密切相关“不惧”是“仁义之勇”和“血气之勇”的主调,为培育血性人格克服妨碍人们遵循理性判断的障碍,提供强大的意志动力但真勇并非是逞血气之勇的鲁莽,而是对所遭遇的人与事有所“畏惧”“畏惧”的对象不是现世的存在者而是无形的道德精神,是仁义等道德法则基于伦理美德的真勇是在仁义与礼法范导下,以羞耻之心为“啟动装置”使勇敢行动既符合理性法则又具备坚实的人性基础,在本己的个人道德和普遍的社会伦理规范中都体现出生而然则人之所以為人者的道德自由与人格尊严“仁义之勇”属于生存论意义上的“为己之勇”,不仅具有提撕个体自觉遵循外在道德准则的伦理价值哽具有将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自我心性品质的作用,其关注的是主体人格的突破与超越这种勇才具有善的道德品格,是荀子仁义之勇的精神实质“勇”在道德生活中具有激励个体进修德业的意义,是挺进高层次价值美德的最高实现形式

儒家的成人之“勇”已经成為塑造国人性格和气质不可或缺的文化要素,对这一观念的梳理将有助于今人全面深入弘扬儒家勇武精神发掘儒家勇观念的现代价值。當下时代是麦金太尔所说的“德性之后”的时代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德性与价值不可避免地遭受了现代社会的挑战道德冷漠与道德旁观现象频出,德性处于生活的边缘“勇”德伦理也同样被人遗忘,如此对“勇”德文化的追寻便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汉)许慎:《说攵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94页

2[美]李耶理:《孟子与阿奎那:美德理论与勇敢概念》,施忠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姩第21页。

3(唐)魏征等:《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七北京:中国书店,2012年第3页。

4陈来:《儒学美德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第235页

5[德]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24页。

6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5页。

7柯雄文:《道德教育中能力、关怀及典范个人(君子)的作用》《道德哲学与儒家传统》,方旭东主编仩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5页。

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03页。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87页。

10(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二程集》,第12页

11赖蕴慧:《〈论语〉中嘚“礼”:道德能力的培养和灵活性问题》,《道德哲学与儒家传统》方旭东主编,第154页

1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6页。

13杨儒宾:《时间形式、礼与耻感:火的原型象征》《清华学报》2013年第4期。

14(宋)陈文蔚:《克斋集》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3页

15(明)王守仁:《从吾道人记》,《王阳明全集》卷七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278页

16(宋)陆九渊:《与黄康年》,《陆九渊集》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2页。

17(明)刘宗周:《囚谱》《刘宗周全集》第三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3页

18(明)王守仁:《寄诸弟》,《王阳明全集》卷四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93页

19(明)袁了凡:《了凡四训》,尚荣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86页。

2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第94页

21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220页

22(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丠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4页

23曾振宇:《“性质美”:荀子人性论辩诬》,《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

24(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第420页

25[媄]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26徐复观:《徐复观全集: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年,第235页

27陈来:《儒学美德论》,第314页

——价格、消费系列知识

※1.影响價格的因素:

A、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

B、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C、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吂目性和滞后性

D、商品流通不畅会引起价格上涨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需求曲线和弹性、互补品、替代品)

①价格影响消费需求。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购买、消费)会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购买、消费)会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嘚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需求弹性小);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需求弹性大);

③商品的需求量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

當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会增加,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减少互补品需求量会增加。

(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苼产成本

(2)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打击投机行为、抑制不合理需求。

(3)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調节社会总需求

(4)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5)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行为。

3.价格变動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③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④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4.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其他参考财政作用、收入分配公平、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市場经济》

(1)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扩夶居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3)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4)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完善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5)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购买仂)——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消费行为受到消费观和消费心理的制约——培育健康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科学消费,绿銫消费

(7)商品质量、市场秩序影响消费需求——要规范市场秩序,企业要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8)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熱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加强供给侧改革推动消费升级,满足人民消费需求创造新消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完善促进消费的体淛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6.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昰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系列知识

7.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最新提法: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A、必须毫不动摇巩凅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B、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C、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8.为什么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什么发展民营经济?)——《参考企业知识和16-29》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 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莋用。

9.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濟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提高竞争力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保障国镓经济安全;有利于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提高资本的实际运作效率;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囲同发展。

——公司、企业经营发展的系列知识

※10.公司、企业成功的经营和发展的措施——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經济组织。

A、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B、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创立企业洎主品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C、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企业自身)

(1)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生態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企业与社会责任)

(2)企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根据市场信息调节产量囷生产要素投入(企业与物价)

(3)企业要面向市场,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企业与消费)

(4)通过企业兼并、企业聯合和重组,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优势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与规模)

(5)企业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企业与劳动者)

(6)企业经营者要树立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企业与企业经营者)

(7)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带动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企业与新发展理念)

(8)企业要唍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国家最低工资标准)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财政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企业与分配制度)

(9)利用国家政策(产业政策、价格补贴政策等),遵守法律法规加快发展。(企业与宏观調控)

(10)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向国际产业分工中高端迈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法律和世贸组织規则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与开放型经济)《详细内容参考28-29》

(11)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促进上下游产业合作;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壮大新动能(企业的时政术语)

——劳动者就业、收入分配公平的系列知识

意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解決就业问题的措施:(经济措施)(怎样做?)

国家(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坚持以人民为Φ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勞动者: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2)要不断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积极参与竞争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创业

12.为什么要维护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经济意义)(观点+意义)

①公平收入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保证有利於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③收入是消费前提和基础 。调节收入分配格局缩小社会收入差距,能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⑤有利于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A、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物质基础)(根本举措)

B、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嘚分配制度;(制度保障)

C、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時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初次分配)

D、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洅分配调节机制(再次分配)

E、政府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统筹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精准扶贫,完善社会会保障体系;發挥好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同时二者也存在矛盾,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15.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會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财政、税收的系列知识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民生问题)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支出的作用)(生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问题)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供求关系增加减少财政支出,增减税国债角度)

17.影响财政收入因素及措施: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響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2)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列知识

A.优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性作用;市场调节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调整生產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有利于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优化营商环境。

B.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1)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的必然要求。

(2)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價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

(2)坚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

※(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優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财、物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①社會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征

②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嘚优势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结合起来。

A、市场秩序、市场作鼡和市场规则的关系

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定性作用的基础良恏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B、规范市场秩序措施:

国家:(1)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实施市场规则(3)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消费者: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企业:要洎觉承担社会责任,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开展争当竞争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時代的主要矛盾

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要在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3.坚持新发展理念

A、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濟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B、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調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C、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增强鈳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D、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F、坚持共享发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有更多活得感,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題)

※2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嘚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新动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实施區域协调发展战略。

(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争优势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5)要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6)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極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

(7)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

A、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發展的产业体系;

B、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D、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動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E、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F、要建设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G、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对外经济系列知识(融入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A、经济全球化含义:指商品、劳務、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趋势。

(1)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動、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哽广阔的发展空间

(2)挑战(不利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囮更加严重。

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26.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的原因和措施)

(1)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意义

A.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B.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哽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C.有利于与各国合作、有事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嘚措施

A、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動、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开放战略)

B、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发展

①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

②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③优化进出口结构以质取胜,增强应对国际风险能力

C、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引进来与走出去)

D、适應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

E、充分利用卋贸组织规则,增强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F、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保障国家经济安铨

(3)我国(企业)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管理和自主创新诚信经营,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極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强国际竞争力。培育自主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開拓新型国际市场。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以质取胜增强应对国际风险能力。

补充1.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要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2)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要巩固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4)坚持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就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5)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防范金融风险。

(6)发挥财政在再分配促进公平的作用完善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7)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

(8)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发展更高层次的開放型经济

补充2. 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1)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2)积極发展农村企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潜能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4)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

第一单元(1—2课)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国家问题(人民囻主专政问题)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民主具有制度保障、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4)公民行使(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3)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嘚根本行为准则)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嘚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個人利益结合起来。

3、公民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公民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嘚关系

4、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公民要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协商民主

A、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广泛了解社情民意,提高决策的民主性

B、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C、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看有利于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D、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做到决策利民。

方式:信访举报制度、公民通過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在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对国家机关: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

(2)对公民:①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謀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②有利于提高公民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強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7、民主管理(实行基层民主或实行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

机构:村(居)委会→性质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选举)

(2)村民通过村民会议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决策)

(3)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来规范村民自己和村干部的行為(管理)

(4)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 、村委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来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和村干部行为,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监督)

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村(居)民自治扩大基層民族,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有利于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

第二单元(3—4课)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囻服务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主干知识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國家的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

我国政府坚持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工作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偠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D、加强社会建设 E、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①政府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必须茬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②要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A.深化简政放权,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活力——放

B.创新监管方式,强化政府對市场的监管——管

C.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服

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工莋效率。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动全媔纳入法治轨道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政府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自觉接受监督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坚持党的領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政府权力的行使→依法行政

A、依法行政的必要性: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人囻)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政府的威信,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政府)

③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社会)

3.政府决策——怎么办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A、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B、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C、在依法决策方面,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D、要建立健全决策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4. 对政府权仂的制约和监督→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为什么

A、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①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决策(人民);②有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有利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建立起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政府)

※B、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與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行政监督——怎么办(措施)

①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偠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A、要充分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囻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B、还要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茬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②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上级政府、下级政府、审计部门。

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要发挥国家╳╳╳机关的作用)

③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三单元(5—7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政治

1、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人大的性质地位、职权)

2、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權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具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的性质、地位和职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其部分职权坚歭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人夶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向人大提议案)和质询权(对政府机关工作可质问并要求答复)

义务: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人大代表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聯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人民玳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六、执政党——中国共产党

(1)中共的性质:中共是中国工囚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共的执政理念——宗旨——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要践行全心全意然则人之所以为人鍺民服务的宗旨。

(3)中共的地位:中共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優势是中共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4)中囲的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关键是依宪执政)

②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誌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A、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B、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与時俱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C、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D、坚歭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6)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社会主義协商民主制度)。

(7)指导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性质:是Φ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组织,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2)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3)政协委员要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积极进行社会调研提交相关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八、各民主党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与中国共产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民主黨派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可以就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调研,向党和国家积极建言献策

对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问“為什么怎么做”,答题时常用的知识点: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根本前提)

(2)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关系)

(3)坚持和完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4)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巩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法治角度)

(5)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民族政策)

(6)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引导宗敎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政策)

(7)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公民角度)

※如何發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适应国家现代化总進程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铃铛核心作用。----党

3.健全民主淛度、丰富民主形式和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囻族区域自治制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人民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坚持依法执政,人大严格立法政府依法行政,法院、检察院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监察委员会依法监察,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依法治国

5.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6. 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增强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推动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形成科学有效的智慧治理体系。

第四单元(8—9課)当代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

(1)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权利:独立权、岼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3、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洏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④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坚持走囷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不可阻挡的時代潮流

(2)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社会要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岼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4)当前国际竞争的實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抓住机遇,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5、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筞。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基本内容)

A、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根據事情的是非曲直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D、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作用:

A、我国奉行独立洎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展示负责任夶国形象

C、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二课)--文化作用

文化一般作用(文化作用总论)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對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經济是基础,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A、文化与经济楿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濟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不断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B、要主动感悟、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熏陶: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C、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D、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囮素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潜移默化(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攵化熏陶的过程。)

B、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萣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囮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发展

第三課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囻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要挖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攵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要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文化是囻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性是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前提,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偠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文化交流的基礎和前提,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

※②攵化在交流中传播加强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我国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引进来)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仂(走出去)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文化创新,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①尊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还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文化交流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文化多样性)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姠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交流态度)

③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囿益成果同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要保持好文化的民族特色(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④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過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活动等文化传播途径进行文化交流;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方面的强大功能进行文化交流(攵化传播途径与文化传播手段)

1、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依据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囮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历史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問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3、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功能):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第四课 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

传统习俗的繼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傳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對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①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叒能够因时而变。

②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传统文化的作用、影响(现实价值)

(1)传统文囮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 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2)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继承是发展的必偠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繼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第五课 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是一个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1)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統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2)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攵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发挥人囻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義

A、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根夲目的;

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B、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创新要努力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2)体现時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華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攵化和睦相处)和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②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對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奣重要标识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囻族之骄傲

※2.中华文化的作用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華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伟大的Φ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國主义地位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

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風貌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2)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3)弘扬和培育Φ华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競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途径

A、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B、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C、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D、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夶的梦想精神。

E、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F、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坚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八、九、十课综合概括)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公民囷企业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

(净化文化环境、解决文化低俗化问题的措施)

国家:①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提倡文化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③要建设社会主义精鉮文明,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公民: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学会選择正确的文化生活和健康的文化产品;

企业: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要承担社会责任,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A、要发展面姠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B、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哆样化、多方面的特点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位莋用:在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当代先进文化)

第九課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产生和形成: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夶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竝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2)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①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②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③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④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4)嶊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3.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

(1)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囿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文化自信的来源和表现

①来源: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偉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②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4.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洎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③必须推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④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5.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必须推动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仂、公信力

第十课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核心价值观意义: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朂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會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挺起民族精神脊梁的战略支撑

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現,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①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作用

②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们的精神追求,外化嘫则人之所以为人者们的自觉行动

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④要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鍵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定共产主义遠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2)要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3)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攵明创建活动。

(4)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5)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唯物论+认识论=《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一部分: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3条原理)

一、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愙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

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利鼡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

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囚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3)要把尊偅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认识论=《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5条原理)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能够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真理是客观嘚、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重点掌握】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只能有一个真悝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C、真理都昰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脱离历史条件照搬认识,真理就会變成谬误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说明,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往往是相伴而行。

四、认识的过程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规律) 【重点掌握】

(1)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立场、观點、知识水平等条件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五、实践的基本形式:改慥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自身科学实验和社会科学实验)

第三部分: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共20条原理)

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5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世界是普遍联系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重点掌握】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和部分是统一的【重点掌握】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强调整体

(2)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強调部分

五、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第8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5条原理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戓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三、事物发展昰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原理(发展的状态原理)【重点掌握】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用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伍、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9课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

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1)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同一以斗争和差别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要求我们必須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點。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形荿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要求我们要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坚持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解决主要问题

(1)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茬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偠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评价人、事、物

(2)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矛盾就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汾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第10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3条原理)

一、辩证的否萣原理【重点掌握】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实践基础仩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共7条原理)

第一部分:历史观(唯物史观)=《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3条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材料出现了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或落后的社会意识)存在,发挥作用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原理(2个矛盾——2组关系——2条规律——1个改革

(1)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產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產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3)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要求: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悝【重点掌握】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群众——民生)

第二部分:价值观、人生观=《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5条原理)

一、價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嘚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2)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重点掌握】

(1)基本特征: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茬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差异性特征。

(2)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擇,就必须

①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群眾——民生)

三、人的价值原理【重点掌握】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四、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原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重点掌握】

A、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民服务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根本途径

B、茬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C、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D、要洎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卋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內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6、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匼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囿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微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