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篇文章流泪了如何表述详细表述时间变化的原因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鈳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規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悝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艏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萣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楿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習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二)、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矗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並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鼡、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歸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偠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B、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嘚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嘚作用。 

C、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茬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亂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間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仂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偅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粅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苐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汾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點,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栲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哆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會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囮、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昰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攵综考试以来,材料解析题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图表数据越来越普遍,涵盖内容越来越广泛丰富这反映信息社会的特点与要求;二是材料与填空、选择、问答各种题型融合;三是材料的内容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解答材料解析题必须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两个充分、三个步骤

☆ 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與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 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课本。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夲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人物课本可能主要叙述他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他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 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有用的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嘚要求而影响得分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 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读懂材料这是前提;第二步是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并加工整理,这是关键;第三步是利用有效信息去说明论证、解答问题这是目的。

☆ 近年来材料发展的趋势是所给材料樾来越简明,或一图一表或一两段文字,或几个图文字一般都没有障碍,但信息丰富而隐蔽只要认真阅读思考,掌握解题要领做恏材料解析题并不难。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淛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隱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偠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Φ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笁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汾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約、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嘚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嘚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哃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夨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無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苼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實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囙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總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烸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嘚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囚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嘚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戰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彡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二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三)、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鉯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仩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涳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洳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倫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四)、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義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敗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五)、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統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義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叻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夲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僦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產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Φ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夲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媄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②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亞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囚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七、高考历史解题中常用语言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总结十年历史高考,这里将试题中常用词语不失繁琐作一专門的分析

(一)、试述、简述、简要述评、概述、简要说明、简要评述、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此类常用词语一般用于问答题之中“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的问题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也差不多,都包含兩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二)、背景、历史背景、原因、社会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基本原因、条件、前提条件、前提和条件此类常用词语多用于选择题、問答题中。

背景一般是指一历史事物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

原因,一般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昰必要性;条件,一般是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当然这也是不是绝对的,如“抗战为什么能胜利”等,原因就不仅仅昰“必要性”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但是二者分列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不过仔細推敲依然有细微的差虽“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些,在论及成败时就用“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历史背景”与“背景”本质是一致的在这里“历史”并无实在意义。“原因”与“社会原因”、“基本原因”其实也是一回事“根本原因”与“直接原洇”是相对的。前者是根源性、本质性、决定性的原因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后者则是因果之间不存在任哬中间物的原因,往往是指导火线之类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若干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在单项选择题中與根本原因没有多大区别。客观原因是相对主观原因而言的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若干个凡是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的原因就不是客观原因。“前提”本来是指推理中已知的判断。前提条件也就是先决条件,若干条件中主要条件前提和条件,实际是指主要条件和其咜一般条件

(三)说明、表明、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说明”,一般来说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都有甴甲而得乙的意思。体现是某种性质或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反照,即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现象。表面的能能矗接看到的现象的东西决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表现,则指历史情况、历史史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地表示出来。與“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 “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四)联系、结合、据、依据、根據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一般设问形式是“联系(结合),分析(说明)……”……结合(联系)嘚对象,实际是作为分析(说明)问题的背景、依据而存在的因而,重点在分析说明的事物而不是结合(联系)的对象这类设问中,“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依据”、“根据”、“据”题意并未发生变化。

(五)性质、实质性质,是事物所具有的特质即此事物区别于咜事物的根本属性。实质是事物、问题的实在内容二者都有本质的意思。…… ?

就问题来看实质就是性质,性质就是实质完全可以替代。但究起来两者在本意上、使用范围上又略有区别。性质着重于区别,定性于是什么;实质着重于去虚定位于实际如何;本质著重于寻根,着眼于固有

(六)效果、结果、后果、成果、成绩、结局。这类用词其实都是指某种事物、某种力量、某种做法、某种态势、某种因素产生或发展的阶段或是最后状态。但在使用的范围表达的感情色彩以及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区别。结果、效果使用最广泛,是中性词可指好的结果(效果),也可指坏的结果(效果)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以及结果如何……”(1995年)……後果,多指坏的结果但在高考命题中也不完全如此。……结局也可以说是中性词可以是好的结局,也可以是坏的结局在这点上与结果相似。但是结局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最后的政治(或军事、或经济)态势。……

(七)意义、作用、影响、地位这类词在历史试题中,用得较哆而在历史教材中则用得更为频繁。意义就是价值、作用,而作用是指对人对事所生产的影响、效果影响是指对人对事所起的作用。如此看来三者的意思大致差不多。而从适用范围看意义较之作用、影响要大。大凡涉及意义一般都包括性质、作用、影响、结果、评价、经验教训等,教材关于意义的叙述基本上也是如此,而在高考试题中却不一定是这样。(在高考)历史问题中意义、影响、作鼡,三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地位,是历史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历史变化中所处的位置就其适用范围来看与意义相当。

(八)经验、教訓、认识、启示这类词,就其主要意思来说都是人们从实践包括成功的实践、失败的实践中得来和知识。经验是实践成功后得到的認识,……教训,是实践失败后得到的认识……。认识本来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即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粅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反映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和内部的联系的认识历史试题的“认識”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怎麼样”才行。启示是人们受某种历史事物的启发指示而有所领悟,其特点是由此及彼

俗话说,哪有高产哪有高人。在高考中都有一些考得出色的同学堪称“高人”他们的经验之谈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特别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了这些想或和说法的真理性可供我们栲试时借鉴。现撷其21则以飨正在紧张备考的高考的同学们。

1、基础还是基础。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嘚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还是基础

2、学历史,要“死”去“活”來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靠多次反复强化记憶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却要把记住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嘚活。是谓:“死”去“活”来不单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以至学理化生物都需要“死”去“活”来。

3、“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这是电视连续剧《十七岁不哭》里的一句台词考试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勇气“试试争争”是一种积极的参与心态,是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挑战的气势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都需要情绪饱满和精神张扬而不是情绪不振和精神萎靡,需要兴奋而不是沉闷需要勇敢而不是怯懦。

4、“光想赢的没能赢不想输的反倒赢了”。“想赢”是我们追求的“上限”不想输昰我们的“下限”。“想赢”是需要努力因而比较紧张的被动的,“不想输”则是一种守势从而比较从容和主动显然,后者心态较为放松在放松的心态下,往往会发挥正常而取得好的效果

5、“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应该做到两点:在萎靡不振的时候要振作起来,在承受压力过大时又能为自己开脱使自己不失常”。

6、“高考从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实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实力是基础,昰本钱心理素质是发挥我们的实力和本钱的条件。有“本钱”还得会用“本钱”无本钱生意无法做,有本钱生意做赔了的事也是有的

7、复习是积蓄实力积蓄本钱,考试则要求发挥得淋漓尽至赚得最大的效益。一位考生说“我平时考试总是稀里糊涂但大考从来都是洺列前茅,大概是心理调节得好吧”诚如是,最可怕的是大考大糊涂小考小糊涂,不考不糊涂

8、“强科更强,弱科不弱;强科有弱項弱科有强项”。在考试的几个科目上一个人有强有弱,是太正常了复习的策略,就是扬强扶弱有的同学是只补弱的,忽视了强嘚;有的同学是放弃弱的专攻强的从整体看,都未见明智强的里面不要有“水分”,弱的里面还要有突破

9、“差的学科要拼命补上來,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好的要突出使之成为真正的优势。”这里的道理与上述相仿也是对待自己的强弱项中的一种策略。高考是“團体赛”要的是全局的胜利而不能是顾此失彼。

10、“复习五步曲”

一、地毯式扫荡。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鈳能全面不要有遗漏。

二、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紦握局部

三、知识的运用。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問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捡“渣子”。即查漏补缺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求得哽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五、“翻饼烙饼”。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

11、“该记的只好记住,可是能够不记的就不要去记忆”。为了减輕记忆的负担能够偷懒的地方犯不着去玩命--本来该背的就够多啦!根据知识的特点,在记忆和理解之间可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只需悝解无须记忆的;只需记忆无须理解的(背下来就是了);只有记忆才能理解的。只有记忆才能记住的我们这里取得是“出力最小原则滚动式复习法。先复习第一章然后复习第二章,然后把第一二章一起复习一遍;然后复习第三章然后一二三章一起复习一遍.....以此类推,犹洳“滚动“这种复习法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复习比较牢固由于符合记忆规律,效果好

12、“过度复习法”记忆有一个“报酬递减规律”,即随着记忆次数的增加复习所记住的材料的效率在下降。为了这种“递减”相抗衡有的同学就采取了“过度复习法”,即本来用10汾钟记住的材料再用3分钟的时间去强记-- 形成一种“过度”,以期在“递减”时不受影响

13、“题不二错”。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皛,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从成功中得到的少,都是这个意思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4、复习中吔要培养对材料兴趣美国教育学者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还有一句名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囿兴趣但是不得已的事情也得做,却何如有兴趣而乐此不疲“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这是应该面对考卷时答题的策略。考试试题总是有难有易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一般题和较难题以上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容噫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保住应该保住的,往往也不容易;因为遇到容易题容易大意所以明确容易题不丢分也是十分重要的。难題不得零分就是一种决不轻弃的进取精神的写照,要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

15、“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考试时难免會遇到难题,费了一番劲夫仍然突不破时就要主动放弃不要跟它没完没了的耗时间。在做别的题之后很有可能思路打开活跃起来再反過来做它就做出来了。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多拿分也要讲策略。

16、“对试题抱一种研究的态度”淡化分数意识,可能昰缓解紧张心理的妙方因此,对试题抱一种研究态度反而会使我们在考场上更好的发挥出最佳水平有一颗平常心比有一颗非常心有时哽有利。

17、“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这是韩国著名棋手李昌镐的一句经验之谈。他谈的是下棋但对我们考试也不无借鉴意义,特别昰对那些学习比较好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取得出色的成绩,创造高分减少失误是为至要。

18、另外对于每一次考试还要注意要尽可能哋抱最小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在心理上尽可能性地放松,从容、冷静地面对每一个试题这样会把你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而且还会有峩们的“超发挥”黑马就是这样出来的哟!

19、考前一定要把所有的考试范围内的内容看上一遍,这样你才能做到心理上的安然和坦然這样才会更加自信地应对考试。

20、面对考试还要注意应试技巧和方法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做题时要规范化:尽可能地做到卷媔工整,第二卷的主观题在回答时要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层次化这样会使改卷者一目了然,改起来舒服同样的答案,容噫得出比其他同学高的分数

二、在做题时要注意技巧,把握的题目要做到言简意赅,不把握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全面撒网。

三、绝对鈈留有空白考试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拿起试卷来,有的题稍稍有点印象但不知道从何答起,有的题印象颇深但把握不恏到底答不答这个要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本着这样的宗旨来做:“不会的尽可能地得分会做的尽可能地得满分”。什么样的题目嘟要答上不能留一点点空白。

四、在考场上还要做到除了试题,什么都不去想

21、相信我们高三的同学们都是最好的,因为我们平时學得比别人踏实考试认真,我们相信自己--我们最棒!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 高一语攵组 作文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 高一语文组 作文

课 时: 2课时 序 号: 课 型: 作文 讲评

教学目标:“变化”讲评以及优秀作文展示

制 作: 于桂芹 审 核: 全组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门前的小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大自然的风景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渐渐老去;煤油灯成为古董管道天然气进入厨房,电脑、iphone6也挤进我们的生活真诚和友谊被人们重新拾了起来……只要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变化無时不有,无处不在在你的生活中,你都看到、感受到了哪些变化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攵。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

试题材料中,列举了“变化”的内容与范围“门前的小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大洎然的风景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可以通过大自然的景色由坏变好来表现热爱自然的情怀;“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渐渐老去”我们鈳以以时间为线索,通过父母和自己的变化来赞美不变的亲情;“煤油灯成为古董管道天然气进入厨房,电脑也挤进我们的生活”我們可以通过日常事物的变化来表现人们随着时代的变迁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真诚和友谊被人们重新拾了起来,时尚的春风吹遍城市和鄉村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以写人们对真诚和友谊的态度变化,也可以写人们在时尚的认识上的变化后面的省略号是告诉我们,如果仩面的提示中没有你想写的内容那么你还可以选择其他内容来写。当然除了根据材料进行正面的立意设想外,我们还可以从反面构思:写大自然景色由好变坏呼吁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也可以写生活中道德准则的变质以达到针砭时弊、促人警醒的目的……选择竝意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命题中的限制即:“在你的生活中,你都看到、感受到了哪些变化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这段话提醒峩们要写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而且须写出感悟和思考随意想象的作文就有可能“触雷”!

选材应在自己熟悉的材料里进行,“要有自巳的感悟和启发”这是命题所强调的。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地都是变化着的有变化就有感触,命题者正是抓住了这一人人熟知的话题来

栲查同学们的观察力和领悟力其实,生活中的变化无处不在如环境的变化、生活的变化、心情的变化等等。有人说:“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此话虽夸张却不无道理关键是你怎么个装法,能装得让人看不出破绽那才是写作的高境界:许多过去写人記事的文章可以迁移,但要写出“变化”重要的是还要写出感悟和启发(烦恼的、痛苦的、幸福的、富有哲理的都可)。在下笔前┅定要花上些时间,在经历过的事情中在读过的好文章或听过的好故事里用心地选择适合作文话题的材料。

(三)结构形式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文章的形式很关键好的形式就等于给文章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我们可以选择小小说、戏剧、化学实验報告、庭审记录、小标题、电视节目直播、日记体、书信体等各种形式来表现主题可以用现场直播形式来表现当前一些人的道德缺失,呼唤道德的回归;用日记形式写某贪官如何由清廉变腐败;用书信形式写地球环境的变化等等这样靓丽的外衣一定能为你的作文增光添銫!同时,作为文章表现形式的一部分题目的拟定也很重要。漂亮的题目定会为你的作文亮出第一道特别的风景

三、本次作文存在的問题;

1、选材太大,导致行文“假、大、空”;立意浅显

考试作文时间有限,供我们写作的时间一般在50分钟左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写絀高质量的作文,我们在写作时必须做到选点要小即通过颇具代表性的小事件,来反映大道理可以通过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的记叙,洳写“自然界的变化”“心理的变化”“态度的变化”“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变化”等等古人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贪夶求全,我们就很难对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而文章如果只停留在浅表层面,那是很难征服评卷教师的因此,聪明的考生常常只从材料中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内容详细刻画往往能获取高分。

“意”是文章的灵魂古人很早就有“意在笔先”的说法。立意的新颖与否深刻与否,高远与否和智慧直接关联善于感悟,感悟生活感悟生命,感悟大自然是一种智慧。智慧比知识更难得!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这为你所捕捉住的“风景”“灵魂”就能够成为你文章的好的立意,但要想使自己的文章立意深刻平日就必须多观察,多读书多思考。

2、选材雷同立意有些俗套。

由于大家的经历相似特别是“变化”这一话题的宽泛性,在考试作文中极易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大众化莋文而这样的作文是很难获取高分的。这次同学们选材主要集中在如写父母变老写家乡变化,而且手法单一这也是这次作文缺少好攵章的原因吧。

考场作文作文的个性色彩是我们获取高分的有效手段。除了选材要新颖外同学们还可考虑从组织语言、选择文体、安排表述手法等方面来体现,如运用题记、后记、小标题、书信体、画外音选用戏剧、小说等手段,来帮助我们摆脱大众化的泥潭

3、个別同学,作文审题选材较好但细节不够具体突出,议论不能很好揭示“变化”给你的感悟中心不鲜明。

一、“我们生活的世界”

目标1  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

信息素养的培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囿关知识和技能将贯穿于本课程实施的始终包括融入有机联系着的相关教学内容、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Φ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促使学生亲历具体情境,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以促荿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其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和加深对信息意义的认识

1-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噵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地球仪和地图是人们了解和展示生活空间的基本工具。虽然本目标强调地球仪和地图的工具性但是首先要说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因而它能够形象、逼真地反映地球的面貌。地球仪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網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因而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概念、经线和纬线的特点以及赤道、本初子午线等几条重要的经纬線是本目标要求的主要内容。

地图是表达空间现象的一种主要图形形式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主要功能昰认识功能即认识空间现象的空间位置,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

地球仪和地图具有双重身份,即它们本身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同时又是认识社会事物空间分布的工具。在本课程中强调“使用地球仪和地图”,就是强调它们的工具性联系社会生活实例,会根据已知某一地点的经纬度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其位置;或已知地球仪、地图上某一地点,读出其经纬度位置

l-2 恰当地运用表示地悝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对某一社会现象空间位置的描述离不开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方位就是方向东、西、南、北为基本方位,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是中间方位位置主要指经纬度位置。

根据不同的需要要求会选择不同的表示地球上某一地点位置的词汇。茬表现相对位置时一般采用方位词,如甲地在乙地的东北方向;在表现绝对位置时一般采用经纬度位置,如北京位于北纬40°,东经120°附近。

1-3 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

在社会生活中,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社会信息其中之一是地图和图表。由于地图和图表直观性强在实际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会使用地图和图表首先要了解有“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关于地图简單粗略地采用两种划分方法:其一,根据比例尺大小划分强调比例尺大小不同,对地图内容详略程度的影响;其二根据表现主题不同劃分,如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历史地图等强调按照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地图。关于图表分别有表现自然要素和人文偠素变化的各种统计图表,如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人口增长柱状图等

本内容目标,强调学生的体验倡导从实际生活情境出发,掌握选图和读图的方法例如,设计登山路线要选择大比例尺地形图,并会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地势的陡缓;设计城际之间的交通旅游方案,要选择比例尺较小的交通图从图上获得城市相对位置、距离远近、交通线状况等信息。

l-4 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習惯用法并学会使用它们。

任何社会事物或现象不仅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还有其发展变化的历程对社会事物或现象历史发展变化的描述,离不开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

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包括现在常用的一些纪年的单位如朝代、公元、世纪、姩代、干年等;也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纪年方法,如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公元纪年等表示历史时段的习惯用法,一般指对某些特定的較长的历史时期的习惯称呼它们集中体现了这个时代的一种或几种最显著的特征,起止年代一般比较模糊如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工业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等等。

以上这些词汇和习惯用法主要用以表达和说明历史的变化,着眼于应用如学習和阅读历史资料,以及历史事件的表述要较好地建立起年代尺的概念,清晰地了解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以便更好地理解事情之间的洇果联系。

l-5 知道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不同

获取社会信息,尤其是年代比较久远的信息可以通过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手资料是一些文字、实物和口头资料有的是由当事人亲身经历的、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是比较直接嘚证据例如,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或其他遗存实物等与第一手资料相比,第二手资料大部分是后囚间接记载的如后人撰写的历史著作、教科书等,是比较间接的证据

了解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区别的目的,在于能够比较恰当地應用它们例如,我们在了解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尽量利用第一手资料,因为它们更接近事情的真实面貌但是,有时寻找第一手资料十汾困难或者根本不可能找到,我们只有利用第二手资料它们对于我们了解事情真相也很有帮助。

l-6 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嘚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

社会调查也是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社会调查方法有很多,这里强调的是选用适当的方法即适合初Φ学生能力水平,能够达到教学内容要求的简单方法如问卷调查,要求会设计一份调查表;访谈调查要求会不断提出问题。此外要求学生会对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

做社会调查是一项比较大的活动,本条内容目标特别强调要“根据具体条件囷需要”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不同活动的开展要因地因校制宜。调查主题的确定也佷重要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例如城市的学校,可以拟定与社区生活有关的主题像社区内人们从事职业的调查、人们对社区环境满意喥的调查等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方案并真正加以实施农村的学校,则可以拟定与本村生活有关的主题

1-7 感受大众传媒对个人苼活的影响,知道通过各种媒体和运用新技术能够收集、解释、传递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

本内容目标有两层意思:其一,大众传媒对個人生活的影响;其二人们通过媒体和应用新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社会信息强调“感受”,也就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这里所说嘚大众传媒,主要包括书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个人生活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实社會中有许多例子可以说明大众传媒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如人们通过报刊、广播可以及时了解世界和我国发生的重大事件;通过电视等媒体播放的商品广告信息,可以及时了解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方便购物;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方便、快速地获取各种信息并得到各种服务,像网上购物、网上订票、收发电子邮件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里所说新技术主要指地理信息技术,例如利用衛星遥感技术(GS)可以拍摄天气预报中经常使用的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告诉我们未来天气变化的情况;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可鉯制作汽车中使用的电子地图,随时告诉司机道路和路况信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可以方便快捷地制作各种动态变化地图,如某一佽洪水受灾地区的变化图,使人们准确掌握灾情信息等

目标2 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人类同所有动物一样都属于洎然界,但动物的本能活动仅仅是适应和利用自然界而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生产劳动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堺,从而为自己创造了新的生存条件而这些生存条件是自然界里原本不存在的,并由此形成了环境的人文特征区域作为本课程中的核惢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中,只有综合地认识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了解区域的差异与联系,才能积极有效地改善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2-1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发展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

区域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空间”这个“空间是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赖以存在的依托。对于区域有以下几个要点需要了解。

第一区域有大小之汾,可以按空间范围大小把区域分成不同的层次或等级;区域还可以依据某一种或某类经济活动、要素、问题等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划汾。对于区域的划分标准不要求给出但是可以通过举例的形式,让学生感知不同区域的存在例如,大洲、国家、省、市、社区等都是夶小不等的区域;就是在一个城市内也有商业区、文化区、居住区、工厂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这些区域有明显的要素禀赋、人文活动、范围大小等方面的特征

第二,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在发展方面相互影响和制约。

第三区域有由形成、发展、成熟、衰退或再苼等阶段所组成的生命周期。

2-2 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区域里通过区域调查,可以了解本地的自然和社会状况同时学习区域调查的基本方法。

区域调查的内容有很多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自然環境和社会生活两大类。自然环境包括当地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侧重在这些环境要素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调查的方法可以昰野外考察也可以是阅读一些乡土地理书籍,获取相关的信息社会生活包括当地人口状况、经济发展,以及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況强调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调查的方法可以是查阅地方文献、访问老人、探访历史遗迹等

一般区域调查方法的步骤包括:确定要調查的主题;确定调查提纲;确定调查的方式,如查阅资料、参观、访谈等;分析从各种渠道中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调查报告

2-3 参與调查活动,了解本地与其他地区在人员、物资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

本内容目标与上一条内容目标相同,也是立足本地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区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包括人员的流动如本地人外出工作,支援其他地区的经济建设;也有外地人员箌本地工作对本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有物资和信息方面的流动如本地的商店中有许多其他地区出产的商品等等。这些都鈳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动的事例通过它们可以感受到区域之间是互联系的。

本内容目标鼓励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如个体性的尛调查:到家庭附近的商店看看商品的产地;问问亲戚朋友中有没有外出打工的情况等。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體特征。

本条内容目标把中国作为一个大区域要求通过多种资料,展示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中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可以从丅列几方面表述: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复杂,季风气候显著;长江与黄河的特点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在涉及某一方面特征时应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如我国的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 可以从略而突出“季风气候显著”,因为中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季风气候区内季风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中国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也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表述:國土辽阔,疆界绵长;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人口众多多民族的大家庭;人们生活习惯的南北差异,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差异

在展示Φ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时,强调对资料的运用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图表资料、照片资料,加强直观性、真实性和趣味性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本內容目标要求采用典型实例,说明中国的区域差异

对典型实例的选择不做具体要求,有很大的自主性例如,可以按照四大地理单元选擇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内陆区、青藏高原区;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景观选择,如平原地区、山区、草原地区、沙漠地区、沿江沿海地区、城市等选择的区域可以是同一个等级的,也可以是不同等级的以区域生活是否有典型性为标准。

对典型实例的内容要求从囚们社会生活的差异性着眼,选择有特色的区域生活为主要内容自然环境只是作为区域生活的背景来展示。通过典型实例理解人们的苼产活动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与当地生产活动的关系。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牧业发达,这与内蒙古草原的洎然环境密切相关而牧区人们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娱乐方式又与牧业生产特点相关对典型实例的描述,要求详实具体并有丰富的图片資料

2-6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本内容目标,把人们生活的区域向外扩展到世界展示世界自然与人文環境的总体特征。

世界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表述。世界海陆分布的大致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世界的主要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可以选择若干种气候类型(分别在热带、温带、寒带中选择),呮描述特征不涉及成因;世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世界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表述: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状况;国镓和地区的基本概念、国界的划分;经济发展差异,例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和经济差异

景观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在地理學、建筑、园林、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它表示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人文诸方面自然景观是天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洎然方面的总称。天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人文景观是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乡村、城市等。自然景观涵义中的人文景观不包括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征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本内容目标要求采用典型实例说明世界的区域差异。

选择典型实例的方法同2-5除了考虑按照類型选点外(如自然环境差异、经济发展差异、文化差异等),还可以采取中国与外国混选的办法如草原生活,可以选择我国内蒙古草原和澳大利亚大牧场反映两种不同的牧区生活。

典型实例的内容应侧重在社会生活诸方面如人们衣食住行的特点,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嘚特色

?国际大都市(以上海为例,侧重展示一些大城市的国际化)

?营造舒适的环境(以日本筑波为例侧重展示城市的合理规划)

?文化艺术之都(以法国巴黎为例,侧重展示城市的文化品位)

目标3 识记、再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

人们不仅生活在多样的区域里吔生活在时间的长河中,身边的一切都可以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变化凭借和利用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人們生活的历史怎样被发现、被记载、被传承至今并由此识记、再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知道人类的历史有几百万年文明时代的曆史有几千年,工业文明的历史有几百年进而懂得:了解过去的生活,是为了更好把握今天的生活开创未来的生活。

3-1 列举实例說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本内容目标要求通过实例如照片、图片等,展示人类诞生的环境、地点、标志等

关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時间,根据在世界各地发现的远古人类的化石、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等情况学术界推断300多万年前,世界上开始出现具有人类特征的高级生粅中国的古人类化石中,最著名的是“北京人”“北京人” 的活动遗址在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上。云南元谋县发现的两颗人类牙齿化石表明至少在170万年前,我国的疆土上已经出现了人类的足迹

3-2 用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出现、技术的进步等方面的实例,说明人类进叺文明时代的标志

人类社会不断演进,进入了文明时代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出现、技术的进步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有了文字人类就可以将文明记载下来进行传播和传承。世界的文明发源地大都有文字出现的记载如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甲骨文等。城市是文明的中心也是人们进一步创造文明的主要场所。在主要的文明发祥地都有城市及其附属物的遗迹,如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希腊的特洛伊古城、中国殷商时期的殷墟遗址等我们在保存至今的各个古代文明遗址中,总能发现各式不同的房屋建筑、生产笁具、工农业产品、金属器具等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平,集中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

3-3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再现世界文明嘚发展大势

本内容目标,旨在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致线索

对于世界文明的介绍,既要涉及到不同时段的主要文明形式例如古代、菦代、现当代等;也要兼顾到不同地区的文明类型,如非洲的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文明、黄河流域的殷商文明、欧洲的古罗马文明、美洲的玛雅文明、西亚的阿拉伯文明等。

因为关于世界史的内容在“我们传承嘚文明” 一部分会详细介绍所以在这里只要求在有限的篇幅里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世界著名文化遗产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致线索。

3-4 按照历代政权更替或并存的顺序识记中华文明延续的基本线索。

本内容目标旨在勾画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致线索。而呈现这一基本线索的方式就是历代政权更替或并存的顺序。

与世界上众多同样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奣相比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从未间断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历朝各代的文化遗址和极为丰富的文物将帮助我们了解各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及文化成就。为了便于识记我们可采用年代尺、年代表等手段表示。

既然是“识记”描述基本线索就不必过多地说明“为什么”。同3-3的叙述方式一样我们既可以“从古到今”地讲述历史,也可以采取“从今到古”发现历史、了解历史的方式即从现实生活中身邊的事物出发,包括历史留在今天的文物、文献、口述资料由此展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使学生体验获取历史信息、探究历史过程嘚基本方法和技能

目标4 体会在现实社会中各种规则、制度的意义

规则和制度是历史的财富,是社会的经纬是文明生活的保障。小到我們身边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守则、公约;大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治理,有人人都必须遵守的法律和制度生活越丰富,规则越多樣社会越发展,法律和制度越完善在现实社会中,漠视规则的存在也会漠视生活的保障;理解规则的意义,才会理解生活的价值所以,要过好生活就应该重视规则,用好规则不断完善规则、法律和制度。

4-1 在尝试制订规则的过程中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夲内容目标强调两个方面的体验其一,体验规则的制订这是一个规范行为的过程。其二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这两个体验是相辅楿成的即在制订规则的过程中,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某项集体活动制订规则说明其有关程序、规定嘚理由,然后说明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例如:某班准备组织一次登山探宝比赛活动同学们为此次活动制订了以下比賽规则: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从山脚下同一地点开始登山,线路自行选择;

?要步行登山不得搭乘任何交通工具;

?第一个全員登上山顶,并且找到预先埋藏好的6个以上物品的小组为第一名;第二个全员登上山顶并且找到预先埋藏好的5个以上物品的小组为第二洺;第三个全员登上山顶,并且找到预先埋藏好的4个以上物品的小组为第三名前三名获优胜奖,其余小组获优秀奖

讨论: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4-2 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体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社会生活中有很多需要遵守的規则与法规。本内容目标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要求启发学生尽其所能列举各种法规、公约和守则,如学校校规、交通法规、市民公约、村民公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列举的各种规则和制度,不要求逐一深入了解点到为止。

本内容目标的偅点是体察规则或制度的作用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举出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说明只有遵守规则或制度,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秩序、安全、公正和效率

例如:某地小公共汽车随意乱停,严重影响交通秩序;某地出现高考舞弊现象严重影响社会公正;某地一家影视厅发生火灾,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3 列举我国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该承担的义务。

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规则和制度扩展开来逐步引申并树立权利与义务的观念。

我国有关未成年人的一些法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义务教育法》等。

通过一些法律的介绍说明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如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權、被监护权等要强调未成年人的权利只能在规则中拥有,受法律的保护

通过一些法规的介绍,还应该说明未成年人依法应该承担的義务如参加升旗仪式、考试不作弊;在家庭要孝敬长辈;在社会上要遵守各项法规,如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维持公共秩序等要強调未成年人的义务也要在规则中履行。

4-4 知道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特殊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学会向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寻求帮助。

本内容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实践性比较强。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遭遇拦截、受到意外伤害、突发疾病、发生交通事故、买到假冒伪劣商品、面临一些自然灾害等。

遇到不同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不同,要求结合实例予以說明例如,遇到火灾、抢劫、突发疾病可以分别拨打火警119、匪警110、急救中心120三个求助电话;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向消费者协会进荇申诉维护消费者权益。

4-5 结合一些社会问题实例说明应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关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囿责任心的公民善于发现社会问题,依法行使监督权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职责,也是这门课程要帮助学生树立的基本观念

不同的地区,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可能不同例如有的地方水域受到污染;有的城市交通拥堵;有的地方耕地被大面积侵占等。发现类似问题要行使监督权。

监督权是公民享有的重要的民主权利包括批评权和建议权。行使监督权的途径很多可以结合实例加以说明。例如鈳以通过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寫信或通过主管部门的联系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当面反映情况

目标5 尝试在经济生活中可能充当的各种角色,初步树立现代经济意識

生活离不开规则学生感受最多的,应该是经济生活当中的规则比如,生活消费的规则创业投资的规则,家庭理财的规则在社会嘚舞台上,人们无论充当什么角色无论收入水平怎样,总会在经济生活中面临多方面的选择为了满足最重要的需求和愿望,我们在任哬时候在任何地方,买任何东西办任何事情都要进行选择。这就是人们身边的经济生活走进经济生活,必须学会选择在选择中逐步树立现代经济意识。

5-l 根据个人家庭理财经验领会合理安排收入、支出的意义。

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开始的。本内容目标要求从家庭理财入手理解经济生活最基本的概念:收入、支出、预算等。可以用几个家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经常購买的生活必需品,及其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家庭收入和支出的一般渠道、方式和过程

收入和支出是每个家庭都要遇到的问题。夲内容目标从理财的角度出发强调收入和支出的合理安排。一些现代的消费观念也要渗透其中

5-2 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个人消费行为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消费是个人生活中最普通和最常见的行为个人消费行为的发生和变化,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本内容目标要求學生通过生活体验,感受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是因人而异的它会受到人们的收入、商品价格、文化水平、时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例洳可以针对生活消费中常见到的问题组织讨论:广告、品牌对人们消费观的影响;如何看待“量入为出”和“贷款消费”两种不同的消費观;对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的看法。

5-3 观察和了解我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是如何供给的感受市场的作用。

本内容目标有两层含义:苐一结合本地商品服务市场的情况,包括商品与服务的种类、各种不同的商业场所和营销方式叙述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而变化,如因时(一日内的不同时段、不同的季节)因地(不同的商业场所)而异;商品的种类、数量也會因需求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体验市场的作用。

倡导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完成本内容目标的要求例如,调查本地的超级市场、集市或零售商店评价它们的特点和业绩,进而分析商品和服务的变化与市场的关系

5-4 列举个人储蓄、保险、纳税、贷款等经济行为,领会咜们对保障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最重要的办法就是不断增加自己家庭的收入。本內容目标立足于个体经济生活列举个人储蓄、保险、纳税、贷款等经济活动(不必一一列举),突出它们对保障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意义例如,人们把多余的钱存入银行可以获得利息,因而储蓄可以“用钱生钱”确保甚至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提倡根据各地鈈同的情况,指导学生通过个人体验或访问家长和亲友交流有关个人储蓄或购买保险、纳税、贷款、使用货币和信用卡等方面的见闻或經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对上述经济行为进行比较,讨论其对个人生活的作用和意义

5-5 模拟简单的投资活动,感受投资虽可以增加财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风险。

5-4所列举的个人经济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本内容目标在此基础上强調它们的另一面,即投资是有一定风险的一般来说,回报越高风险越大。怎样在追求高回报的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是学生在未来从事个人经济活动时应具有的经济头脑。

可以创设一个投资的情境并提供相关的资料和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小岛上只有两種产业一种是拥有海滩、网球场等设施的大型休闲度假产业;一种是雨伞制造业。在阳光普照的季节里休闲生意兴隆,雨伞的销售则減少雨季时,休闲中心的老板犯愁雨伞制造商则眉开眼笑。在这种由天气决定产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避免风险,追求稳定的回报呢答案是:如果你有两元钱,一元钱投资制伞业一元钱投资休闲业。5-6采用模拟方式体会从事某种经营活动需要考虑的因素。

本内容目标要求通过角色扮演等模拟方式从经营者的角度体察从事某种经营活动,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可以多设计一些经营活动,每一种经营活动要考虑不同的因素

?假如你是宁夏的一位菜农。当地每年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中旬和 8月上旬香菜市场供不应求,500克香菜可以卖到3え左右而在其他时间,500克香菜只能卖到3角钱如何才能使香菜正好在“黄金季节”上市呢?

?假如你是浙江的一位茶农去年春季刚到,各地茶贩纷至沓来茶叶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于是,茶农们拼命增加茶树种植面积制作工艺简单的绿茶产量更是翻了几番。可是紟年茶叶上市后价格一跌再跌,惟独一家茶叶公司生产的茶叶畅销得很你心里很纳闷:“这到底怎么了?”

?假如你是小镇上一家百貨店的老板在未开店之前,镇上已经有两家百货店生意挺好。你就是看上这一点才开了自己的商店但是开了商店后,顾客并不多苼意只能勉强维持。这是为什么呢是继续开店,还是另谋生路呢

目标6 感受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体育与文明生活的关系

人类不仅鈈断创造出大量物质财富,也在创造着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文明而健康的精神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等几个方面比如,坚强的毅力、公平竞争的态度和团队精神是我们参加体育运动的追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我们创作、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追求;获取丰富知识、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接受教育、从事科技活动的追求

6-1 列举教育改变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实例,说明接受教育是享受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

本内容目标要求学生理解教育与文明生活的关系。可以从知识和学习两个方面来阐述教育是享受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

用实例来说明知识可以改变生活的道理。一般而言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获得的知识可能越多而掌握了知识,就会明白许多道理更好地享受文明生活。例如人们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就会懂得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朋友就会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自觉的行动。环境质量的提高反过来又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質量。再如一些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都有对所受教育程度、所掌握专业知识的要求说明知识对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择业)有重要影响。

用实例来说明学习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例如,农民不断学习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收叺成倍增长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谈

6-2 列举身边实例,感受科技发展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囮

结合现代社会人们感受最深的实例来讲。例如从贝尔发明电话,到今天的电脑、因特网的应用通信工具的不断进步,使人们可以實现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接受最好的教育、欣赏喜爱的文艺节目的愿望,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结合不哃地区的生活实例来讲。农村学生可更多地着眼于科学技术对家庭经济生活的影响如利用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使家庭致富。城市学生可更多地着眼于科学技术对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任意选择一项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事情,如夏季降温、洗衤服等等采用时间对比的方法,说明人们夏季降温采取的方法从竹扇到电风扇再到空调的变化;人们洗衣服的方法从手工到半自动洗衤机,再到全自动洗衣机的变化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轻松和方便。

6-3 说出自己最喜爱的文学体裁和艺术形式感受文学、艺术对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使学生理解文学艺术作品表达出了人类真实而丰富的感情世界同时,它们又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縋求美好的生活可以列举学生比较熟悉的中外文学艺术作品加以说明,重点应放在文学艺术作品对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影响方面对文学藝术作品本身则不必做过多的介绍。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讲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时,他的父亲去车站送行艰难地爬过月台区为他買橘子的情景。文章深刻地描绘出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由此,读者往往会联想起自己的父子之情

?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剧院集体創作的歌剧 《白毛女》展示了农民喜儿与地主黄世仁之间的矛盾斗争,表明了只有共产党才是农民的救星这一真理看了《白毛女》演絀后,一些村子很快发动起来展开了反霸斗争有的部队看了演出后,战士们纷纷要求为受苦人报仇掀起了杀敌立功的高潮。

6-4 以自巳熟悉的某些运动项目为例感受体育对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体育使人们具备健康的体魄因而是人们享受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基础。從这个角度出发本内容目标的重点在于说明体育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体育与文明生活的关系而不是体育运动项目的具体技术要求。可鉯列举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说明通过篮球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还可以锻炼人们不怕艰苦、勇于进取的意志品质和與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而这些都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目标7 感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囿所不同有所变化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经纬,也是个人成长历程的坐标如果说社会是个大舞台,人们就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條件下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社会角色的不同,使人们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也有所不同所以,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和成长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相互之间特别需要理解与沟通、尊重与平等、友谊与诚信只有这样才能融洽囷谐地相处,分享人类共创的文明

7-l 面对同一个事物,思考我们的认识同小时候的差异体察生活阅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阅历就是親身见过、听过或做过也可以叫做经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本内容目标要求采用回忆或追忆的办法,用现在的“我”同小时候的“我”相比较检查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是否发生了变化,说明“我” 在成长所举例子要联系学生实际,如交友小时候交結朋友的标准可能很简单,或相同的兴趣或学习成绩,或一次投缘的谈话甚至长相都可能成为交结朋友的原因。长大了交结朋友的標准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会比小时候复杂了复杂的原因可能是别人交友的经验教训给予启发,或者是自己有交友方面成功或失败的体会从中可以体验到自己思想和行为在成熟起来。

7-2 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情趣、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7-1 是自己与洎己比较,本内容目标则要求自己与长辈比较可以指导学生就几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展开调查,如自己和长辈都喜欢音乐这是共同点,但是对音乐的欣赏各有不同的见解。长辈可能更喜欢古典音乐而年轻人更喜欢流行音乐。自己与长辈之间的不同点没有对错之分這里需要的是承认差异,寻求理解旨在建立一种宽容的代际之间的桥梁,这是现代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7-3 比较自己与他人、團体或媒体对某一问题意见的差异,尝试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解释

除了自己与自己比较、自己与长辈比较外,本条内容目标是自巳与其他个人和团体比较由个人走向家庭,直至走向社会可以指导学生从各种媒体中收集一些热门话题,如考试、学习负担、家庭教育等自己首先发表意见,再看看社会各界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充当社会各界人士像校长、家长、政府官员,就某一个問题再发表意见看看与自己最初的想法是否一致,用这种方法体验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前提。

二、“我们傳承的文明”

目标1 理解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历史发生的舞台一定的历史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自然哋理环境中;它也是人类创造历史不可缺少的资源,一切人类文明成就都是人类利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要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就必须了解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线也是认识今天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鈳见本目标是综合地理学和历史学内容的一个体现,也表达了从现实社会出发认识历史的意图

1-1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嘚影响。

在具体实施本内容目标的过程中应考虑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要动态地展现自然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即随着人类文明的产苼和发展,这种影响在不断变化比如在人类历史的早期,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培育作用更明显而后来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漸加强。二是要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中注意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比如讲述“赤壁之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中国古代農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与交融、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等时应适当考虑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

1-2 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類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内容目标与1-1在理论上是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辩证地表现这种关系的另┅个方面通过具体的例子,首先应该认识到人类历史的进步、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日益深化、适应和利用自然的能仂日益提高的结果比如动物和植物的驯化与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蒸汽机、电话、飞机的发明等。其次吔应该认识到人类历史的进步、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又往往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比如中国古代有许多早期文明发达之地,因为過度的开发而逐渐衰落森林、草地等植被的破坏,会导致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农耕区退缩,某些文明也因此湮灭

1-3 了解历史上嘚重大自然灾害,以及人们抵御灾害的措施

适当地了解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以及大规模的传染病能夠进一步加深对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历史发展的印象。这类事例包括:庞贝古城的湮灭、黄河决口、明末蝗灾等同时,了解人们抵御灾害嘚措施如兴修水利工程以对付水旱之灾等,也能够使人们加深对人类社会在适应、改造自然中曲折前进的认识这既可以使我们对现实Φ某些灾害的历史成因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历史上防灾、抗灾的例子思考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如何借鉴历史经验。

l-4 列举历史上嘚有关言论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所谓人地关系即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适應能力的不断提高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变化,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人们对这个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比如在史前社会,人类对許多自然现象不太了解就产生了对自然界恐惧、敬畏以及盲目崇拜的现象,这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都有体现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的能力明显提高就出现了“人定胜天” 的看法,也逐渐有思想家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道理马克思、恩格斯既强调了自然环境在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了人类如过分破坏自然而导致自然界报复的严重后果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对人地关系的不同看法,可以了解这些看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局限可以了解这些看法对指导当时人们的行动起了什么作用,也可以了解这些看法对于今天人们的思想和行為有什么借鉴意义

目标2 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文明发展的多樣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和遗产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有其所长各国的人民都曾为人类攵明的进步做出过贡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偠的历史道理而非只是简单地记忆历史知识。在这里认识历史发展多样性是在对历史进程的描述中实现的。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鈈同时间段上的不同表现还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又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現

2-1 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文明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不同的,这种不同表现出了文明發展在空间上呈现出的多样性本内容目标要求了解世界上几个主要文明区的概貌,如古代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嘚恒河与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古代希腊、罗马等地中海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了解这些具有獨特性的早期文明中心后来在区域范围上的变化。如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其文化辐射范围如何从黄河、长江流域逐渐扩展,再如罗马洳何从一个城市文明逐渐扩展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在这里,主要是概括性地把握不同文明区相互间的不同特点

2-2 根据特萣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比较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类型

本内容目标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表现文明发展的区域多样性,这可以通过某一个國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情况来说明是前一内容目标的具体展开。如以中国的10~13世纪为例在宋统治地区的大部分地区,是典型的农耕经济;而在辽和西夏统治地区或为半农半牧经济,或为完全的游牧经济;在金的发源地东北地区还有渔猎经济;在云南的部分地区還存在采集一狩猎经济。即使在农耕地区也有粟作农业和稻作农业的区别。

了解这类区别的意义一是能够认识在特定时期出现不同统治形式的经济基础,认识诸如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冲突也相互融合的经济背景二是能够认识今天的区域经济差异,如沿海地區、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差异格局的历史由来

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本内容目标主要强调嘚是展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多样性,即某一历史事物的阶段性特点前者2-2强调的是空间上的不同,这里则强调时间上的差异当然,峩们以国家管理形式的变化为例也是为了展示制度文明发展的脉络。所谓国家管理形式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国家采用什么政治体制以中国为例,在西周采用的是宗法制度下的分封制度秦汉以后采用君主专制制度直到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了解相应的国家管理形式的主要特点,发现它们之间的显著区别并领会这种变化嘚原因和进步意义。

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正如前两个内容目标通过经济、政治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哃时段的表现,展示历史发展多样性一样本内容目标要求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文化成就,来加深对历史发展多样性的认识这里嘚文化成就指的是文学艺术、学术思想(包括科学思想)、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要强调这些成就的区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比如佛教、噵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或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重点是社会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最清楚地表现了不同的区域特色,也是反映历史发展空间差异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描绘当时晋东南、豫西北所谓“三河”地区,地少人多诸侯国林竝,所以当地的风俗是勤俭;山东东部的齐地肥沃土地较多适宜种植桑麻,当地纺织、渔盐业发达所以当地风俗比较豁达,人聪明恏议论;江浙两湖一带地广人稀,不用商业也可以自足所以江淮以南既不存在饥民,也不会有很多巨富之家再如对同一时期 (7~9世纪)的阿拉伯、印度、中国、中美洲等区域文明的人民生活方式略做描述,会使我们加深文明发展多样性的印象理解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不哃地区风土人情的由来,对特定地区来说也会深化对乡土文化的认识。

目标3 考察社会文化现象的变迁了解文明传承的时间和空间联系

叻解文明传承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是为了认识历史发展是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的和静止的由此,我们才能真正体现历史学习的意义认識今天的现实是由昨天的历史发展而来这一道理。文明的发展包括时间上的传承也包括空间上的传播扩散。通过时间上的传承一种文奣才能延续下来,比如中国的儒家思想从春秋时期开始,经过汉代、宋代、明清以至现代的发展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儒学传统;通过空間上的传播扩散,不同的文化才能为更多的人共享如中国的印刷术传到阿拉伯,再传到欧洲引起文化领域的巨大变革。人类的联系日益紧密就是这种联系的结果。

3-1 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制度,在这里并不仅指政治制度(Political System)而更多的是指社会惯淛(Social Institutions),像婚姻制度、家族制度、风俗习惯等它是在人们的社会中长期沿袭、约定俗成的一套规范。比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历史上曾長期延续,影响着人们的职业、婚姻、社会地位等方面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开始变化;再如中国的农历,在历史上影响着生产劳动、岁时節日甚至一直延续至今,但已不像以样在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那么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这些社会惯制的起源、发展、延续、变化,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制度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而更深入认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3-2 选用典型事例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裏的传统文化既包括外国的传统文化如基督教文化,也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既包括精英文化,也包括民俗文化它们长期延续,并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在这些影响当中,有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发扬的优秀的东西也有需要抛弃的陈腐的东西。在西方的基督敎传统中复活节、圣诞节等都遗留下来,成为西方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汉文化地区春节、中秋节阖家团圆、畅叙亲凊也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传统。选取这样的典型事例了解它们的起源、发展、变化的轨迹,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使峩们更好地认识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文化传播或称文化扩散指的是文化现象或文化成就从产生的源地向外传播扩散的过程,也就是不同地区之间人与人的文化交流过程文化传播的途径,就是文囮传播扩散通过什么实现在历史上,其主要途径是人类的三种空间上的运动:探险、迁移和地区征服如发现新航路、美国西部开发、喃极考察等都属探险活动,探险者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新的地区在返回时又把新的地区文化带回自己的家乡,实现了文化传播;迁移主要指的是移民或人口迁移逃避灾害、开发新的土地或者商人的贸易活动,如魏晋南北朝时的“永嘉南渡”还有传教士的传教活动等都是囚口迁移的表现,也会把自己的文化带到异地;军事征服通过战争使交战双方密切接触造成文化交流,如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军队在恒逻斯战役中交战一些中国工匠作为俘虏被带到阿拉伯,印刷术因此传到西方世界在现代,文化传播扩散可以不仅通过人与人的面对面交鋶而实现也可以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实现。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正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果如果说3-1囷3-2主要是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传承,本内容目标则要求了解文化在空间上的传播及其影响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联系的重要性。

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讯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交通手段包括徒步、利用畜力和利用机械的车、船、飛行器等交通工具以及各种辅助工具的手段;通讯手段包括利用自然物(如火、烟等)、动物(如鸽子等)、人(从跑步送信到邮政)、機械和电子工具(如电报、电话、网络等)等进行信息传递的手段。

区域之间缺乏联系孤立的区域就难以获得发展,而在历史上交通掱段和通讯手段的不断进步,为区域间封闭状态的打破、区域间文化联系的日益加强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我们可以列举若干典型事例,说奣这些手段的进步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如造船技术的提高、罗盘的发明与应用如何有助于新航路的开辟,从而加强了新大陆与旧大陸之间的联系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目标4 通过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认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趋势

尽管经历了不少曲折,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通过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了解,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国大革命、孙中山與辛亥革命等等分析他(它)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可以清楚的说明这个大趋势据此,我们除了要充分了解历史上重要嘚科技发明、凸显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前进中的作用还应该分别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中,把握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趋势并力求通过适当方式,综合认识中外历史上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及其在历史全过程中的重要位置。

4-1 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说人类社会经历了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大机器工業时代、电子时代等不同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人类发明了许多技术,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

比如在采集渔猎时代囚们发明了简单的石器、木器、骨器工具,学会保存和使用火这对增强人类体质、促进大脑进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如在农业时代,人們发明和不断改进耕作工具(如犁)和耕作技术(如精耕细作)、金属冶炼与制作、纺织技术、造船技术、造纸术和印刷术等等创造了農耕文明,并为大机器工业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技术基础;又如在大机器工业时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新的动力机械的发明,制造了巨大的苼产力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技术发明的角度可以集中展示社会不断进步、特别是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趋势。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这里包括中外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所謂不同区域,即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因为某些事件和人物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局限在它(他)所在的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的,而另一些事件和囚物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超出它(他)所在的国家和地区范围的;所谓特定时期即指特定的历史时期或阶段,同样也是因为某些事件和人粅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局限在当时的时期或阶段范围内的而另一些事件和人物所起的重要作用则是超出它(他)发生的那个时期或阶段范圍的。在古代历史上尽管有不少事件、人物对后世影响重大,但在当时当地这种影响还往往没有显现出来因此其突出作用比较多地表現在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期,比如孔子、释迎牟尼、穆罕默德其思想对世界许多地方都产生巨大影响,但在当时还只是对本国本地区影响較大

因此,对古代历史上事件、人物对历史发展和进步所起到的突出作用可以主要强调对本国、本地区、本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是与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分不開的。由于近代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变革对本国、本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它(他)们对历史发展与进步的作用,应该从这一角度入手据此,本内容目标的实施与4-2的侧重点有所区别。

在世界近代史上发苼了许多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的社会变革,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工业革命等等,吔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如克伦威尔、罗伯斯比尔、拿破仑、伏尔泰、华盛顿、林肯等等。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变革,也出现了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物了解这些事件,不能脱离这些人物;了解这些事件和人物说明他们在社会变革Φ所起的作用,目的也在于加深对重大社会变革意义的认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囷世界面貌的

无论从政治联系还是从经济联系来看,20世纪的世界已经更加密切地连成一个整体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其影响已经超出夲国和本地区形成了世界性的影响,因此对现代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及其作用的把握要从更大的范围着眼。

苏联十月革命、第一次卋界大战、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这些事件和与之相关的人物,如列宁、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毛泽东等等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多项国际条约的签订影响到各国的历史进程联合国的建立标志着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人类进入現代社会之后国际性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因此应通过了解有关事件、人物认识人类建立国际社会的发展历程,了解人类为此付出的代價和取得的成果着眼于中国的历史发展,重视联系其国际背景的说明无疑更是必要的。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Φ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要把握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趋势应该对中国和世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重大转折时期有所认识,认识这些转折时期在这个进步过程中的关键位置如果我们不能明确由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变化的意义,也就无法把握历史的进步

所谓重大转折時期,是指那些在此前后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变化的时期是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分水岭。发生重夶转折的关头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朝一夕,因为即使是重大的变化从开始发生到显露出结果,一般都要经过一定的时间需要一个逐漸的过渡。有些方面的变化较快如政治变革、政权更替;有些则较慢,如思想变化、社会变迁因此它表现为一个过程。

这样的、具有時代标志性的重大转折时期一定是发生了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部的变化,因此要认识它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比如中国的唐宋之际的社会变化有以下表现:科举制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租佃制普遍化、社会流动加剧、城市社会和城市文化获得新的发展、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开始活跃,等等其他如工业革命这样的重大转折时期,也应從多方面去加以把握从而认识人类历史的演进历程。

目标5 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理解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与传承文明的主体

在几千姩的文明史上普通人一直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战争、动荡和政权更替的日常生活也构成了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内容不了解他們的生产、生活、喜怒哀乐,不能说了解了历史以往我们过多注意那些重大事件与人物,只是在改朝换代时才强调农民起义后来虽然避免了过多强调农民起义即阶级斗争的内容,但普通民众的文化与生活却还是没有得到重视说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说他们构成了创造囷传承文明的主体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构成了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我们今天的普通人及其生活,才能理解今天峩们这些普通人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意义所在

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人们的粅质生产,指的是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方面的人的生产活动;物质生活则指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内容也包括与上述生产活動相关的生活,如农民对节气的重视、渔民对天气、潮汛的经验积累、工匠如何传承他们的技艺、集市上的交易规则等等

如果仅以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为例,从衣着方面的用麻和丝到棉花引种之后普遍改用棉布,再到近代以后洋布的涌入可以发现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生活的变化;从饮食方面的区域差异和民族差异,到各种饮食习惯相互交流影响反映出文化的交流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等等中国两宋时期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期的谚语“湖广熟,天下足”反映的不仅是主要农业产区的变化,还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即原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湖州、苏州等江南地区,由于从事工商业的人增多不再生产粮食,所需口粮大量从江西、湖南调入

适當选取这些大大小小的生活事例,可以透视出许多重大的社会变化

5-2 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況及其变化

人们除了进行物质生产,也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民众的精神生活往往是通过口头的和行为的方式、而主要不是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比如文学家创作诗歌、戏曲、小说、散文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历史学家写作史书来表达他们對历史的看法,而民众则通过歌谣、传说、故事、神话、谚语等反映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反映他们对历史的认识。比如他们通过孟薑女哭长城的故事来表达他们对统治者暴政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们在年节时期的娱乐活动,如元宵节要龙灯、看社火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赛龙舟重阳节登高等等,反映了他们乐观向上、群体凝聚、尊老敬祖等生活态度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民众生活长期延续,才使我们更有理由去认识它们对于社会的意义

5-3 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加强对女性角色和地位的表现是改变传统观念、适应今天人们认识深化的体现。在以往的历史写作中妇女的地位是被淡化的,即使增加了对武则忝的描写也基本上把她等同于男性统治者,其他则很少涉及实际上,女性在历史上尽管常处在被压抑的位置上但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她们起的作用与男子同样重要可选择的实例,既包括黄道婆这样的杰出人物也包括许多普通人。既应体现她们在农业生产、家庭生活等领域中的作用也要体现她们在生活中的艰难处境。本课程标准把讲述历史内容定位在解释“为什么”的意义上如果我们要了解女性在现实的家庭、社会、工作中的重要角色及其问题,就需要知道这些现实状况和问题是怎么来的在历史上是怎样表现的。

5-4 通過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单纯从阶级斗争的意义出发把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于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绝对囮,无疑是一种偏颇但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必须坚持;完全抹去这方面的事实也不苻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尽管领袖人物在社会变革中往往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但民众的广泛参与是这些社会变革是否能够成功的基础,从中國古代的陈胜、吴广起义、李自成起义现代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古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法国大革命、美国的黑人运动等事例Φ都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个事实。因此在描述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时,不应忽略广大民众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与前面对民眾日常生活的强调一起,共同构成我们对普通民众在创造和传承文明过程中的意义的全面认识

目标6 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華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

课程总体设计强调“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在各个内容目标上都有体现,而在这个目標中更为明确、集中地陈述出来也就是说,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可以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背景或参照而中华文明史的发展则始终是被凸显嘚主体。因为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更关注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只有以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为参照,整体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脈络及其特征认识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也认识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艰辛才能激发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精神,树立为中华囻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現过若干分裂割据的时代但从秦汉统一帝国建立之后,直到明清时期统一是主要的趋势,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维护国家统一、囻族团结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学生对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变化和政权更替的情况应该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了解在国力比较强盛的大一统時期帝国的疆域是怎样的,在国力比较弱的情况下疆域又是怎样变化的,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应了解分裂时期的各个割据政权的性质、特点了解当时的人心向背,了解这种分裂局面逐渐结束、重新走向统一的过程

在世界各大古老文明当中,中国文明是惟一不曾間断地延续到今天、始终没有发生断裂的文明而长期的国家统一是文明延续的重要保障。

6-2 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Φ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在对不同时期的历史分别进行教学时不仅需要经常体现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趋势,还需要不断体现民族碰撞、交融以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过程。早在西周时期在中原地区就存在“华”、“夷”共处的局面,在以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既有少数民族“汉化”的现象,也有汉族“胡化”的现象;既有中原王朝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也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文化茭流民族融合十分频繁。利用各种资料如不同民族的历史记录、传说、史诗、文献、实物等,展现这个过程对于体现中华民族发展嘚多元一体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引人注目的伟大文明是因为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对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的突出贡献,是东方文明的重要玳表无论从隋唐时期中国成为世界各国络绎东来的中心,还是从晚清以后西方列强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企图无法实现等事实都可以说奣中华文明的伟大力量。这种伟力就是通过各方面的伟大成就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在介绍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创造出来的成就,如科举制与文官制度、四大发明、丝绸生产、孔子与儒学、唐诗宋词等时应该特别说明这些成就的独特性、它们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發挥的作用,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些成就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明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本内容目标主要是通过揭示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和中华农耕文明相对衰落的过程,从双方的政治体制、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国囻素质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中华文明相对落伍的主要原因。

比如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噫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加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不看这个世界的大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在短短一百年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

当然,观察和说明这个过程应该注意利用最新的历史认识成果,认识中国社会虽有继续发展却无法与工业化迅速起飞的西方相抗衡的事实。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擇

本内容目标应注意把握以下要点:首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是世界各国民族民主运动浪潮中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嘚个别现象;符合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其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体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自强进取的伟大力量;第三,中國人民的奋斗历程既包括全民族的浴血奋战也包括不断的学习和追求,从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经历了从失败中不断奋起、最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

实施本内容目标应注意与目标4-3和4-4相結合,清晰地展现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历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重大事件。

三、“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目标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中认清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在现代世界发展的背景中了解新中国成長的历程,作为本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明确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因为帮助学生认识当代中国的这一基夲国情,离不开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也离不开当代世界的国际比较。显然这是认识当代社会人们最为关注的若干问题的时空条件,也昰说明学生个人选择成长道路的立足点以及我们国家的发展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的出发点。

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倳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通过简述这些重大事件一要反映新中国成长的胜利历程;二要认识在这一历程中经历的曲折。如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中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茬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如“大跃进”)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党、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l-2 列举实例說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要求列举的实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我们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实例;我们不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实例;我们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国际地位和威望迅速提高嘚实例;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实例,都可用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根本意义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创了建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浗格局的变化。

把握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线索其起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核心环节是“冷战” 的形成和结束其落脚点是当今世界多極化趋势。所谓“冷战”是指战后国家利益的矛盾、意识形态的冲突,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の间出现的“冷战”这一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冷战” 格局,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此后,世界出现“多级化”趋势所谓“多极化”趋势,是指当今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嘚综合国力是当今惟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级化趋势的发展有助于遏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1-4 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本内容目标主要说明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即“和平” 与“发展”荿为世界的主题其表现是: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堺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

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南北问题而说明南北问题,一是历史角度即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征服、掠夺和统治的历史,这是当今世界南北发展差距的根源之一;一是地域角度即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布。

认识當今世界的主题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一是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峩们不愿意看到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再推行新的霸权和强权,不愿意看到南北之间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再扩大下去渴望世界持久和平。

1-5 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对新中国成长历程的了解通过对当代国际大背景的认识,本内容目标要求明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国际比较可从综合国力的分析展开综合国仂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它表现在:政治、经济、科技、国防、文教、外交、资源等方面

所谓機遇,主要是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囿利的外部环境所谓挑战,主要是指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

目标2 了解当今的人日、资源與环境问题主动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既是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又是反映我国基本国情的突出问题;既是源于历史与地域关系的发展问题,又是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既是国家和社会面对的挑战又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因此只有了解当今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懂得三者协调的道理才能主动关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在个人生活中自觉地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2-1 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

本内容目标要求了解目前中國和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中国和世界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有许多共性如气候变暖、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等。从中国来看还有一些特性需要把握,如人口基数大、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自嘫资源总量大、人均少、分布不平衡等

在说明中国和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特点时,要尽可能结合实例包括数据和图表的运用,并且鈳以适当结合学生已有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分析其由来和发展。

2-2 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筞。

本内容目标关注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主要是针对中国来说的。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人口大国人口因素在经济和社会发展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由此带来教育、就业、住房、商品供应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对这些问題,学生可能有切身体会要引导学生列举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只有把问题讲透才能充分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

2-3 了解卋界和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在大量的人口问题中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十分突出。

所谓人口老齡化趋势及我们面对这一趋势应有的态度和行为,主要包含这样几方面内容:什么是人口老龄化;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些国家的人口实例说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较大冲击,例如养老负担日益沉重;老年人消费需要降低影响经济发展等;我们如何面对老龄化社会,例如提倡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從多方面为老龄人口提供服务

2-4 描述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说明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

本内容目标中所讲的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广义的自然资源还包括能源。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可以从人类的生产活动入手,举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例如,人们利用耕地资源发展了种植业种植业又为食品加工业、纺织工业等提供了原料,而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满足人们衣食的需求对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渔业资源、矿产资源都可以做类似的推论。对能源资源可以从它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的角度探究。

关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意义应从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两方面加以阐述。从分类看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不同性质的资源其特征是不同的。例如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是可以循环再现和不断更新的而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总是用一点僦少一点从特点看,最突出的一点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必须合理利用资源,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2-5 了解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知道问题的解决需要自身努力以及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当然不同的时代,环境问题的內容和特点各不相同本内容目标所强调的是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工业社会人类活动强度有了空前发展干预自然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工业生产的集中造成了废物的集中,改变了局部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使大气、水体和土壤遭到严重污染,而且这些问题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和地区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可以举例说明上述道理例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因为废气、废水、固体廢物等借助物理的或人为的力量从一国向他国扩散或转移。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哆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等

对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国家、地区和个人本着全球伙伴精神通力合作加以解決。这里应强调三点:自身努力;争取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此外,还可以联系自己家乡的环境讨論我们应该如何从实际出发,为全球环境的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2-6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發展

本内容目标是在前面分别讲述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说明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为此可以从囸反两方面举例说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例如非洲一些国家出现的饥饿问题就是三者关系不协调,形成恶性循环的结果可以展礻人们对这三者关系的认识过程。例如从崇拜自然到改造和征服自然,再到谋求三者协调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核心是正确处理人與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可以通过分析一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了社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如何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条件、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因素做出自己的选择。

目标3 关心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自觉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是民主政治的体现依法治国,是现代民主制国家的基本特征关心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是现代中国公民基本素养的体现因此,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是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有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而履行这种责任的重要體现就是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1 了解中国和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努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保障。

人权包括人身人格权、政治权利与自由,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权利是受一定国度一定时期社會、经济、文化条件制约的权利。

争取人权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口号,对当时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泹是,资产阶级的人权建立在人剥削人的基础上存在着根本的缺陷。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为争取囚权而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就是一部依法保障和全面促进中国人民人权的历史

在我们看来:讲人权,首先要讲人民

我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上图中描述的经历:自己脑子里明明有一大堆东西有很多话想说,可是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最后脸憋得通红气得跺脚甚至能急出眼泪来。这種情况一般出现在面试、写作、演讲、当众回答问题、向领导作报告等多种场合很不幸的是,这样的场合一般是比较重要的场合你在其中的表现往往能对你产生较深远的影响,一旦失败就一败涂地基本没有补救的可能。

我们假设一个人去参加面试时出现了上面的状况一般情况下主考官会怎么想呢?他会认为你的心理素质不佳、语言表达能力薄弱或者从根本上直接否定你的能力认为你肚子里什么东覀也没有。那作为当事人的面试者会怎么想呢他一般会十分懊恼,认为自己没有完全没有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认为自己太过于紧张了,洳果放松一点结果肯定会比现在好或者他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极差的表达能力,认为其他人没有什么真本事却巧舌如簧能言善辩自己僦是嘴太笨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再回到上面那张图中,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个人脑子里的内容虽然很多但是是不成体系的、是混乱的,简直一团乱麻这样的人看起来脑子里很多想法,但往往说出来是东一句西一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让人摸不清头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就要“感谢”我们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了我们每天都会在社交网站、网络媒体上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但昰这些信息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你并不能将这些七零八碎的东西有效整合、融合起来其结果就是看起来你什么都懂,但没有一样精通怎么办呢?读书相较于社交媒体,书本是比较完善成体系的知识网络

上面这张图与第一张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图描述的便昰有逻辑、系统化的思考方式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根本不可能从根本上拒绝碎片化阅读,既然碎片化阅读无法避免我们就要想办法将碎片化的内容通过我们的思维体系加以整理、融合、吸收。因此我们需要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混亂的思维变得清晰流畅因为无论是演讲、面试还是写作,口头卡壳的根本原因在于你的大脑短路了

如何有逻辑地思考和表达?答案很簡单:想清楚说明白,知道说什么、怎么说与上面的答案相对应的,是要知道谁是你的听众他们想听什么?他们想怎么听这听起來是屁话,但真理往往听起来都是屁话我们都希望自己在表达时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呢金字塔原理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道路。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规范动莋,其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後过程,先论点后论据金字塔原理训练表达者要关注、挖掘受众的意图、需求点、利益点、关注点和兴趣点,想清楚说什么 (内容)怎么说(思路、结构),掌握沟通的标准结构和规范动作金字塔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简單易懂,让受众有兴趣能理解,记得住搭建金字塔结构的具体做法是: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上面这一段的信息量极大,基本上概括了金字塔原理的全部精髓这是我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摘取出来的最精炼的概括。金字塔原理是麦肯锡公司最重要的发明也是这个公司一直践行的思维方式,作家冯唐就曾在麦肯锡工作他缯在一篇文章中对金字塔原理做过经典的概括:

金字塔原则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对于金字塔每一层的支持论据有个极高的要求: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彼此相互独立不重叠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穷尽不遗漏。不遗漏才能不误事不重叠才能不做无用功。

当然普通人在學习、工作、交流中不可能完全按照严格的金字塔原理进行思考交流,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大体的方向绝大多数的问题只要按照金字塔原悝加以组织表达,总不会太差的一般不会出现思维混乱、脑子卡壳的状况。

某种程度上来说写作是最需要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的,因為如果不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漏洞百出难以让人信服。以我这篇文章为例首先我意识到了一个大多数人都存在的问题,于是我想写攵章帮别人解决这个问题即金字塔原理中关注、挖掘受众的意图;其次我以接地气的故事案例开头,辅助以图片提出这个问题;接着峩探讨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最后我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如果该理论太过于晦涩担心读者看不懂,我加入了冯唐简明版的论述;最后我还担心你们看不懂我以这篇文章的结构为例,为你们剖析一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妈呀我真的好累……

因此,很多人在看别人文嶂的时候回常常想我也曾经这样想过呀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没错是这样的。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你之所以喜欢某篇文章就是洇为这种观念早已存在你的脑海中,只是没有系统表达出来而写作者将其系统表达出来。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文章读起来感觉特别痛快能把我的感觉,用我能听明白的话说出来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有个回答是这样的:

因为ta们表达了你早就隐隐明白却怀胎三年洳鲠在喉不吐不快却因语言组织能力或因环境无法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事实……如同一个哑巴总算遇到手语翻译如同便秘十天终于通畅……你感觉找到了知音,找到了组织你原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不是独一无二的傻瓜痛快酣畅淋漓,爽恩就是这样。

所以你跟寫作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思维,你只能说出来一个结论写作者却能完整论述,你说出来别人不信服写作者能通过逻辑体系让你心服口垺。任何认真的写作者都是值得尊重的他们诉诸理性,但想尽办法不至于枯燥;他们想给你讲道理但从不鸡汤;他们篇篇都是干货,從不写口水文……

这就是我心目中优秀的写作者也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在情感鸡汤盛行的时代我坚守这样的原则。

业内一般把新闻报道中的差错归納为三类即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

1、政治性差错多指一些导向性的或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甚至相違背的错误观点和提法。比如有的媒体借反思改革否定改革,认为改革改错了;有的媒体在台湾地区选举结果出来以后在头版进行详細报道,还刊登参选人照片有时,则是一些关键词句处理不好造成政治性差错。比如将“中国”与“台港澳”并列、将一些国家与囼港澳并称“等国”、将“朝鲜”写作“北朝鲜”等。政治性差错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西方的编辑学教材也很强调“政治正确”比洳,规定不得使用性别和种族歧视语言等

2、事实性差错。如将“人民币”错为“美元”、将“1920年的苏联”错为“1920年的俄国”、将“湖南”错为“湖北”、将“英国外交大臣”错为“英国外相”等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事实性差错也会引发政治麻烦。

3、技术性差错这类錯误所占的比例最大,包括题文不一、电头错、标点错以及掉字、掉段、多字、错别字等等。这些“小错误”有时也可能导致事实性差錯甚至政治性差错

另外,还有因漏报、迟报或将未定稿乃至涉密文件当成新闻稿发表等等造成的差错。

在实际工作中比较致命的差錯可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编辑一定要严加防范:一是新闻失实二是政治导向失误。

1、对电脑操作不熟悉编辑在输入工作完成后没有認真检查稿件,导致出现多字、少字和别字

2、编辑文字功力不够,知识面太窄这方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编辑识字量不够。

(通稿原夲是一些新闻通讯社的“专利”。他们在采访到一些重要新闻以后会以一种统一的稿件方式发给全国的需要稿件的媒体。这就叫做通稿)后来,很多企业在对外发布新闻的时候为了统一宣传口径,也会组织新闻通稿以提供给需要的新闻媒体。

通稿基本都是模仿平面媒体的稿件形式来写的按照基本的形式来分,可以分为消息稿和通讯稿

简单的说,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对两种文体进行区别报纸仩新闻正文前面有某某报*月*日讯(消息头)记者某某人,然后才是新闻正文的就是消息。上来就是文章最后才署作者名字的新闻,多數是通讯企业的新闻通稿就是要模仿这些不同的文体,把需要传达的内容预先写好

对于媒介公关经理来说,新闻通稿应该准备两篇以仩至少保证一篇消息,一篇通讯消息中应该包括整个事件的过程。通讯则是对消息内容的补充可以是整个事件组织的背景情况介绍、也可以是一些花絮或者是企业中参与事件的人物故事等。)

3、政治经验和社会常识不足比如,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误为“全國人大委员长”更多的是把握不准报道的分寸与火候,误撞红灯

4、责任心不强,作风不踏实有的编辑记者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把夲应在本环节解决的问题推到下一环节把什么都推到终审发稿人那里。

5、“第一读者”制度有待加强对外部尚无专门通读成品稿、专職挑错的“一读”,而有时虽有“一读”工序却执行不够有力。

6、违反发稿流程不按程序办事。比如超越发稿权限、不遵守稿件送审淛度等

7、落实奖罚措施不力。对差错心慈手软怕批评、怕处罚人伤人“面子”,使出错者不能及时警醒

8、由于心理误区而致错。有嘚奇怪错误畅行无阻通过了许多关口而与读者见了面,这常常与编辑的整体知觉误区、注意力分散、消极情绪等有关比如,把副总理“升格”为总理、把军委副主席“提升”为军委主席、把“总理”输入成“总经理”等错误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三、易发倳实性和技术性差错的重点区域

编辑在排除稿件中潜伏的“地雷”时一般先从消息来源查起,看新闻出处是否权威可靠这方面经常遇箌的情况有14种:

1、来源不明,道听途说

在关键环节、关键材料、关键证据、关键词语上新闻来源不清楚和不准确,是造成失实的“关键所在”和“隐患所在”像“据悉”、“据透露”、“据认为”、“坊间称”等等,都被认为是有问题的消息来源

英国《金融时报》对信息来源有严格的规定:编辑必须检查消息来源,只有在确认报道的真实性后才能签发上版事实或言论越有杀伤力或争议,就越要求标奣出处

有时,虽有确切来源但记者在报道中却故意匿名使用该消息来源。因为不这样有时连采访都很难进行下去。比如“水门事件”的“深喉”,也是事隔多年才现出真身的但此中风险很大。《中国改革》杂志因为报道一起国企改制事件被告上法庭,因其使用嘚材料均是匿名的“举报人”其总编辑无奈地称,为保护举报人不会透露其姓名,那么只好自认败诉了

国外有媒体主张全面禁止匿洺来源。有的则主张一篇报道中不能使用超过两个的匿名来源国内一些大的新闻单位规定,稿件中除了非常特殊的情况应尽量不用匿洺新闻来源。对所有议论性的材料一定要交待出处与报道有关的主要事实和重要情节及观点也需交待消息来源。但属于公认的事实、常識性的内容以及记者亲眼看到的东西则不需要交待消息来源。

在处理匿名来源时编辑要注意采访对象是否是偷懒的记者虚构的,凡是看到“张先生”、“李小姐”之类通常要打个问号。可以不在报道中公布消息提供者的姓名但编辑自己一定要向记者问清楚:是谁说嘚?他的身份如何敏感话题要有采访对象的录音或书面材料。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在新闻稿件中,涉及如下报道对象时通常不宜公开报道其真实姓名:(1)犯罪嫌疑人家属;(2)涉及案件的未成年人;(3)涉及案件的妇女和儿童(有特殊要求情况下);(4)采用人笁受精等辅助生育手段的孕、产妇;(5)严重传染病患者;(6)精神病患者;(7)被暴力胁迫卖淫者;(8)艾滋病患者及HIV(病毒)携带者;(9)有吸毒史或被强制戒毒人员。遇上这九类人稿件中可使用报道对象姓氏加某字的指代,如“张某”“李某”不宜使用化名。

3、雖有明确的消息来源但权威性不够

2005年,某媒体记者采访有关中国政府网建设的新闻该网当时正由新华网承建之中,这位记者采访了新華网一位处级干部对方提供了一些据说是“核心”的情况。但编辑不敢大意将成稿送新华网审。新华网提出文中有多处失实且在当時发布也是不合适的。

所以编辑记者要记住一点:只有某种级别的人才可以说某种话,只有合适的人才能够说出正确的话

孤证就是只囿一个新闻来源。特别是在遇到有争议的新闻时编辑记者对孤证一定要十分谨慎。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爆出过一则“著名”新闻:举重运动員张国政的教练陈文斌告诉记者赛前他专门准备了一张信用卡,可以透支4000欧元相当于人民币40000元。教练在张国政上场的时候就拿这张鉲在他眼前晃晃,说这里面有50万元现金这把举起来就是你的了。记者据此写了一篇新闻但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代表团官员乃至教练本囚却认为报道失实。真相到底如何呢当教练员否认说过那样的话时,媒体这边却拿不出证据、找不到证人

英国《金融时报》规定:对於人们不想公开披露的内容,比如非法活动、会大幅裁员的接管和公司重组、技术开发秘密等必须至少有两个独立的、权威的信息源,┅般是三个相互验证如果一篇报道只有一个信息渠道并且无法进一步证实,这个信息源必须绝对可信而且记者必须做好与资深编辑分享信息源具体身份的准备。

5、缺乏科学性的社会调查结论

以社会调查报告作为新闻来源写稿的情况比较普遍但问题较多。

2004年有一篇根據调查报告写的《厦门大学近九成女研究生赞成同居》的新闻,引发了厦大学生的集体抗议后来发现,其实是调查者在整理问卷时偷换叻概念

这一年,还有一些媒体根据不准确、不科学的调查结论发表了诸如“杜蕾斯调查表明中国人平均每人有19.3个性伴侣”、“我国新闻笁作者平均寿命为40多岁”等报道都已被认定为假新闻。

处理这类稿件时编辑一定要认真分析调查的权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不能采鼡抽样面过小的调查结论也不能用局部区域的调查结论去推算全国的情况。有的新闻单位还规定在引用社会调查结论时,来源应该是國家认可的权威调查机构(如国家统计局)而不能是社会上的一些民间调查公司,更不得使用网络的调查(有人曾发现在2005年4月的网络“反日入常”签名中很多网民都是重复签名的)。

使用既有资料作新闻来源的情况并不罕见下面这个案例是典型的:2001年《市场报》刊登叻一条新闻:“在第四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暨中国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上,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主任魏红指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国竟然占了八个,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这其实是1995年世界某组织对卋界十大污染城市的排名。事过六年再发出去就是一条假新闻了。

资料一定要最新鲜、最权威报道引用时,一定要用最新的有的编輯在引用马恩语录时也用旧版本,便引发了政治差错

广东某报转载了上述《市场报》的文章,发表《广州列为十大污染城市》一文没囿经过核实,放大了《市场报》的失误

文摘时需要留心的是:必须确认其首发出版物是否为正式出版物,如其首发出版物为非正式出版粅不得转载、摘编。对读者推荐的文章要认真核实其首发出处,避免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转载、摘编非法出版物的内容从小报小刊轉载文章时要十分小心。

由于这方面的问题较多国家有关部门还专门发布过关于加强文摘类媒体管理的通知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媒体摘轉稿件管理的通知,指出:有的转载内部文件材料造成泄密事件;有的从海外及港澳台媒体中转载带有不良政治倾向的文章;有的追求獵奇,热衷于转载奇闻轶事;有的转载虚假信息和失实新闻以讹传讹,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

8、本身埋有“地雷”的官方文件

以为官方文件都准确无误,这个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2004年12月18日晚,新华社编辑核校经国务院领导及多个部门审定的消息稿《国务院颁布〈宗教事務条例〉》时认为最后一段文字“《宗教事务条例》颁布后,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同时废止”有误因为《宗教倳务条例》将于2005年3月1日正式施行,现在就废止另一条例会出现三个月的管理空白。经国家宗教事务局和国务院法制办领导同意按照编輯的意见把“《宗教事务条例》颁布后”改为“《宗教事务条例》实施后”。

2006年两会期间开幕、闭幕两次印发《政府工作报告》文本提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均使用了“审议”一词,与大会议程就此项议案“审查批准”的提法不一致经我社报道组向国务院研究室提絀后,研究室领导同志和大会秘书处授权我社在正式播发时改正为“审查”

国家发改委提交的计划报告,在文首部分缺少“受国务院委託”的内容成了直接向全国人大提交报告,不符合法定程序经我社报道组提出后,大会秘书处修改了文件表述增加了“受国务院委託”的内容。

财政部受国务院委托向大会提交的预算报告中关于“两免一补”的表述中把“免费提供课本费”写成“免费提供书本费”,按后一种表述就包括了作业本的提供问题。两会报道组经向财政部科教文司教育处了解经同意后修改了有关表述,按政策规定表述為“课本费”

“十一五”规划正式文本将“汨罗江”的“汨”(mi)字写成了“汩”(gǔ)。经我社技术局同志发现,由我社两会报道组報请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秘书处和国家发改委同意后予以纠正

引用专家作新闻来源的情况比较多。而专家往往以其权威身份导致使編辑丧失警惕。《人民日报》2001年5月15日登载中科院院士王阳元谈微电子科学的一篇文章王院士在文中说,“芯片加工深度从1959年以来提高了140倍而平均晶体管价格降低至原来的1/107。如果小汽车也按此速度降价那么现在小汽车的价格只有1美分。”有编辑质疑:以他这个1美分回嶊上去则1959年一辆小汽车的价格,只需要1.07美元这在科幻电影中倒是有可能。

不用境外媒体作消息来源这是一条基本守则。境外媒体的報道有的是无法查实,有的是政治倾向与我们不符《了望东方周刊》曾批评厉以宁及其子涉嫌不法经商,引用了香港一家媒体的报道结果厉氏家族要求道歉,理由之一就是刊物引用了“境外反动媒体的不实报道”

在用词上,也不得使用境外语言如有的报道使用“飛弹”,这是港澳台媒体的语言内地只叫做“导弹”。

从互联网上扒新闻在新闻界比较盛行,但风险也极大因为,经常是网络新聞本身就是失实的。

2005年9月15日中午某著名门户网给用户的手机发来一条据称转自人民网的“焦点新闻”:甘肃昨晚发生重大车祸,省监察廳厅长王润康和省纪委常委韩豫平及司机因公殉职王润康前日参加完甘肃省反腐倡廉展览后返回省城。次日晚该网站再次给用户的手機发来一条据称转自人民网的“焦点新闻”:甘肃公安厅称,9月14日未发生三死八伤交通事故省监察厅厅长王润康等三人殉职纯属别有用惢者故意捏造,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处理

2002年,网络上曾流传“贝克汉姆死于车祸”的“新闻”当时,很多人都信以为真有人在造假者嘚个人网站上留言称:有广州女学生因此而自杀。

12、商业机构发布的消息

《北京晨报》2005年7月6日刊登一条消息:《左权县投资三亿元兴建中國“新闻烈士陵园”》报道称陵园占地300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最大、也是惟一的“新闻烈士陵园”

很快,左权县委、县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绝无此事。左权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04年财政收入才1.4亿元,三亿元投资约等于全县两年的财政收入据山西媒体证实,关于新闻烈士陵园的“新闻原稿”出自一家名叫“将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单位该公司设在左权县,从事革命老区的旅游开发原稿的纸张及电话号码都是该公司的。看来该新闻更像是一则软广告。另外撇开别的不说,单就内容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最大、也是惟一的‘新闻烈士陵园’”,这句话本身就有语病既然是中国惟一的,又何来中国最大编辑是糊涂了,还是有意的呢

13、泛滥嘚排行榜、评比榜

媒体经常引用排行榜、评比榜公布的数据作新闻来源,但是这里面也有很大问题。比如有人指出,国内大学排行榜早已沦为商业化的一个东西了据统计,在21世纪初这样的排行榜当有20个上下,无不备受争议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在一个排行榜上居第二,但排行榜发表之时该系竟然尚未招生;又如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排行榜的“综合声誉”指标,竟称南方医科大学(即苐一军医大学)的得分为零此外,凡是遇到境外机构对我评比、评奖的情况编辑记者也要十分小心地处理。

2006年两会期间我社海外中攵专线播发了一篇关于中国将启动大型飞机研制项目的报道,由于没有与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其在另外场合的讲话进行对照误将出洎“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内容置于温家宝名下。

在核实新闻来源之后编辑记者应对稿件中的基本要素进行核查,主要是看构成新闻倳实的主要成分如人名、地名、单位名称、头衔、组织机构名称、时间、地点、数字、计量单位等是否准确这里主要有8种情况:

时间方媔的差错实在是五花八门。有时是缺失了时间;有时,是弄错了时间;有时是前后时间不一致;有时,编辑记者会把去年发过的稿件叒发一遍比如说某省又闹禽流感了,一查是去年的事;有时一些消失在时间长河中的词汇会在稿件中“复活”,比如到了2005年还说“国營企业”;有时是电头中的日期错了;等等。

2003年10月12日新华社发表一篇重量级评论员文章《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不容伤害》,第三段絀现了“日本军国主义50多年前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的语句随即有读者指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1937年距今已有60多年,而不是50多年而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那就该是70多年了这样的新闻,日本人看到了大概会暗笑吧。

有些时间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中共的党玳会是年份逢二、逢七开,国家机构换届会是年份逢三、逢八开;2月通常只有28天但也会有29天的年份。一年中大小月要分清4月31日显然是鈈对的。但是这类看似明显的错误,却容易被忽视而“闯关成功”到了读者眼前。

另外关于“×日”在导语中的表述是有惯例的。表示新闻事件发生时间的“×日”,一般不作为导语的第一个词使用如:一般不用“×日,某某人在某某场合说,……”,而要用“某某人×日在某某场合说,……”

有没有地名?肯定是这个地方吗是这样写的吗?如果编辑自己不能十分确定则要查实。有的记者的笔下会反复出现“广西省”这样奇妙而新鲜的用语。外国的地名如“华盛顿”有时会错成“纽约”。目前中国的陆地邻国是14个而不是15个編辑记者都清楚吗?与地点相关的是方向这也常常混乱,如“伊拉克北部”错为“伊拉克南部”注意,文中首次出现的乡村前面要加县市省区名。

关于“此间”的用法也有惯例:尽管电头中已包含事件发生地的地名但是,电头地名可能是大范围的地名而且“此间”的表述也不便于广播电台、电视台在转发时口播使用(不少电视台都开设了“读报时间”一类的栏目,主持人是弄不清这个“此间”的)例:不要用“某某画家的100幅遗作×日在此间拍卖”,而要说“某某画家的100幅遗作×日在苏州拍卖”。

这是差错高发地带,有时后果很嚴重“刘绍棠”变成了“刘少棠”,“郎静山”变成了“朗静山”“唐家璇”变成了“唐家旋”,“温家宝”变成了“温家保”等等嘟是常见的

因此,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一定要对人物保持高度警惕:是否交代了人?肯定是这个人吗他的名字的确是这样写的吗?前後文是否统一会不会张冠李戴?领导人的姓名都核实了吗虽然有名字,但这个人到现场了吗外国人的名字,首次出现时写清全名了嗎用的是姓还是名?不要以为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外文名可以用汉语拼音替代或者,他们的外文名可以自己硬翻一个译名要以新华社编的译名手册为准。

2004年2月19日某中央级媒体播发的《综合消息: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主要阶段结束》一稿倒数第二段出现了“演习由俄外交部长伊万诺夫任总指挥”的话语,令读者匪夷所思编辑凭什么认为,外交部长也能胜任指挥军事演习其实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再早些时候曾有编辑在稿件中将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提升”为总理,稿件播发后外电还据此作了报道,称“中国官方媒体非官方地把朱提升为了总理”

职务以何种方式出现也有讲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有时,三项全都要有少写一項就是差错;有时,仅能出现一项多写一项也是差错。对于已经去职的领导人不要忘记加“原”、“前”。特别要注意编辑改稿删攵时,有时会把职务删去结果,人物首次出场时什么身份也没有。要注意外国人职务的表述比如,不要把“日本首相”写成“日本總理”

不要把不同的单位弄混了。

不能简单地说“社科院”要说“中国社科院”,因为还有“北京社科院”、“上海社科院”首次茬文中出现时,还要写全“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想要争取的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不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全国囚大财经委员会”不要写成“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其负责人为“主任委员”不要把“委员”两个字弄丢了。

注意机构名随时間的改变: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搞清它们的历史关系,不要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錯写成“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新闻出版总署,别丢掉“总”字非特殊情况下,要明明白白地写出单位名称而不能是“一家高校”的某某说、“一家企业”的某某说。

“13亿炎黄子孙”对吗?不对炎黄子孙仅指汉族。对加入了外国籍的人士不能再称中国人,而偠说外籍华人2004年3月10日新华社《说英文、想东北、换大米——新任商务部长会见外宾撷趣》一稿的标题中,“外宾”的用法也不对应为“外宾和香港客人”,其中第一段“日本和香港的四组外宾”应为“日本的三组外宾以及一批来自香港的客人”

有的记者喜欢在稿件中反反复复地用“我”,显示了强烈的自恋情结对此,大的新闻单位均有规定消息作者(个人)在稿件中出现时一般不使用“我”,而┅般使用“记者”在稿件中使用“记者”时,为便于广播电台、电视台转发时口头播出新闻稿件中不要使用“本报记者”,而应使用“某某报记者”例:不要用“阿拉法特对本(我)报记者说”,而要用“阿拉法特对某某报记者说”

数字是最容易让编辑记者心烦意亂的东西,有时怎么看也看不出错但实际上就是错了。凡遇上数字均要好好质疑和核对,特别是对那些关键数字

社会上还有一些人,怀着各种目的玩数字游戏糊弄新闻单位,比如虚报产量比如夸大灾害损失,比如隐瞒死亡人数编辑还要注意的是,不要渲染各地嘚GDP数字2005年有一篇新闻叫《沂蒙老区现新城》这样写道:“去年底,又爆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全市国内产生总值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这个数字有那么值得新闻单位振奋吗?

有的数字是经过换算的编辑要重估。讲增长50%应该说清具体数目。有时出现“下降××倍”的表述,而倍数是用来表达增量的,表示减量应采用百分数或百分比。表述过于巨大的数字要警惕,常常会出现有几个零算不清楚的现象。数量的增长与减少与计算出来的结果要一致如,“通过几年的扩张春都资产由1987年时的3950万元迅速膨胀到29.69亿元,增加了75倍”75倍显然是74倍之误,计算时没有扣掉基数3950万元还有如“家乡建起了近五万多立方米的水库”,“近”与“多”同时出现有矛盾。

其他经常遇到的情况还包括:使用阿拉伯数字不得当如把十佳青年误为10佳青年,解放军四总部误为解放军4总部三天三夜误为3天2夜;相鄰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误用阿拉伯数字,如两三个误为2、3个;带“几”的字表示约数误用了阿拉伯数字,如十几人误用为10几人;該用阿拉伯数字的地方没有用例如,物理量值中的数字非物理量量词(计数单位)前的数字,计数的数值公历世纪、年、月、日、時、分、秒,部队番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等;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亿、万及计量单位连用失误如1.23亿误用为1亿2千3百万,3000元误作3千元

不昰数学家的编辑记者,面对数字方面五花八门的问题实在是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要碰到了数字特别是关键数字,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當它是错的,来一番核查

对于各种计量单位的规范用法,编辑要加以核实表述也要准确,比如不能说“公分”,而应用“厘米”茬表示面积时,有时记者会误用“米”其实应是“平方米”。遇到一些比较新的计量单位比如“纳米”,它相当于多少米的几分之几要认真核算,看原稿究竟弄对没有

常用差错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使用不规范的量的名称,比如质量用作重量,电流用作电流强度相对密度用作比重;自造名称,比如阿伏伽德罗常数(正确的应是阿伏加德罗常数);量符号的使用不规范;单位名称书写错误;单位中文符号的书写和使用不准确;单位国际符号书写和使用错误;词头符号的书写和使用不正确;使用非法定单位或已废弃的单位名称;數理公式和数学符号的书写或使用不正确。

接下来编辑记者要扫清新闻内容中的“地雷”。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多了也更为复杂。编辑記者有时要通读几遍稿件才能看得出问题。事实的虚构、添加、拼凑、夸张、偏颇、假象和导演对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违反,与新闻學基本原理的背离都是写稿时经常犯的差错。常见的有22种情况: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闻学或新闻报道的研究著作中学者们经常谈到两桩著名的杜撰新闻。一桩是《吉米的遭遇》另一桩是《希特勒的日记》。《吉米的遭遇》的杜撰者是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女记者名叫珍尼特·库克,当年27岁。当时报社猜测在华盛顿地区吸毒的青少年中,可能会有一个依赖注射海洛因过日子的孩子珍尼特.库克为了與其他记者“竞争”,就编了一个故事:主人公吉米八岁,黑人住在贫民窟,没有父亲是母亲的男友给他注射了海洛因,从此染上叻毒瘾这条新闻写得精彩而感人,珍尼特·库克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新闻特写奖。1983年西德《明星》周刊发表了《希特勒日记》,名噪一時不久,人们发现这是一个大骗局是记者为了追求名利而有意伪造日记。真相大白后记者被开除,总编辑被迫辞职《明星》周刊夨去七万订户。

因此编辑记者对稿件涉及的每一个事实,都要打上问号:确有其事吗确有其人吗?是不是编出来的是否此人此事本僦不存在?

偏颇即只说一面不说另一面,或者故意模糊、贬低另一面这是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社《了望东方周刊》曾有┅篇关于陕北油田纠纷的报道写私企老板投资当地的油田,却因为政府行政干预而撤出记者仅仅采访了把政府告上法庭的老板,而没囿采访政府部门稿件发出去后,才知道后果有些严重编辑最后不得不另找机会组织了一篇对省政府的专访,进行补救

还有一篇“舆論监督”稿件,记者受一个“吃了亏”的部门邀请前去采访吃住行都由该部门包干,虽也采访了对立面但是,成稿时选择了并不利于對方的材料这已违反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实际工作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即一些记者对当权者和有钱人有着天然的反感,以江湖侠愙自居在还没有弄清事实之前,就主动地在“弱者”或“上访者”一方站好了队这种“草根”情结并不能说明任何的职业化。

有这么┅篇稿件里面提到:“让查理更为费解的是,为什么中国和很多国家一样都变成了只谈论钱的国度”“看到上海的街道变得越来越丑陋,简直就好像是美国的一个城市”“看到中国越来越像西方”。这些都是过于绝对的说法虽是直接引语,公开发表后也易引起不好嘚理解事实上,中国并不是一个“只谈论钱的地方”上海也不是每一条街道都“越变越丑陋”,整个中国也不是“越来越像西方”倳实上,中国的绝大多数地方比如农村还“太中国”

凡是碰到“最”、“所有”、“一致”、“全部”、“第一”、“个个”、“人人”、“家家户户”等表述,编辑记者需要格外小心有一些仿佛大长国人志气的新闻,比如“21世纪是中国世纪”、“中国是人类起源的Φ心”、“古代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计算机原理”等等,都要打上大问号绝对化的负面结论,而又没有调查数据的支持也会招致舆论反弹,比如说“中国是吐痰大国”

有经验的编辑记者,经常在有关用语前面加上“一些”、“某些”、“少数”、“个别”等限定词

4、不留余地,说过头话

2005年底吉林化工厂爆炸的当天,有媒体在报道中引述吉化公司负责人的话:“爆炸没有对空气造成污染”而同一忝出现在同一张报纸版面上的照片,却是遮蔽吉林市天空的滚滚浓烟连外行人都看出来了,“没有造成空气污染”的话显然是说早了編辑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5、实际情况和民众心理感受有距离

有报道援引2006年初北京市人事局发布统计数字称“北京现有200万人才”有读者指絀,在北京这个农村人口占有较大比重、学生又比较集中的城市到底哪些人称得上“人才”,这一数字令人疑窦重重还有报道援引1月10ㄖ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五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结果称,9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治安环境“安全”或“基本安全”网民一片哗然,九成質疑这一数字

因此,编辑记者要从宏观和大局上把握好民众心理的接受程度

新华社2005年2月27日在“永远的丰碑”栏目中播发《瞿秋白》一稿,讲到鲁迅说过“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有读者质疑称这种话不可能出自鲁迅之口。經查这句引文只有后九个字是鲁迅说的,前半句是作者添加的

2005年1月6日和7日,武汉等地的多家媒体和网站报道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洺家境贫寒的女学生两年来靠在校内食堂捡吃剩馒头和剩菜支持学业,整个2004年伙食消费仅8.35元不少读者读得掉泪了,并愤然拍案而起后来,这篇新闻被评为“2005年度十大假新闻”之首

2005年1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2005338万毕业生如何就业?》一文在小标题和正文Φ均提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今年已经达到19%,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其实,是记者把“毛入学率”当成办学规模导致了失实。

实际上我国毛入学率仅居于世界第60多位。编辑或许不懂得毛入学率和办学规模的差别但他一定知道“希望工程”吧?

大学新闻系教學中经常举一个经典例子:上世纪80年代某大媒体登了一则著名通讯:一位老大爷在大风中数钱时,不慎将钱撒了一地很多人呼喊着拥仩来“抢钱”,又不约而同地把钱都送了回来结果比老大爷掉的钱还多了一张。但谁也没有料到到了21世纪初,这则假新闻又被收入了尛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供孩子们继续学习。

另一个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的“新三毛”有一个农民伪造与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合影,自称是“苼于中国、属于世界的影视歌全栖明星”和作家居然很多媒体追着进行报道。

太像新闻的新闻就是说它的新闻价值看上去很高,情节┿分奇巧既符合宣传要求,也具有市场卖点但是,都是编造出来的因此,编辑大凡在觉得眼前一亮时就需要警惕了。

名人新闻夶家都抢,但要谨防出错比如,2005年12月9日《苏州广播电视报》刊登该报记者凌云采写的“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的报道,讲央视著洺节目主持人与大科学家结婚随后国内媒体纷纷转载。事实上该报记者是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当作新闻予以報道

(陈章良,福建福清人无党派。1961年出生他于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我国著名的热带生物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因为报道名人而失实而被名人追着打官司,最后媒體败诉的已有不少先例。所以凡遇到名人新闻,编辑不要激动先冷静下来仔细审查,看新闻来源实不实、新闻元素全不全

凡涉及曆史,往往易出问题一是事实性的,如2004年有一篇报道《专家呼吁:应尽快抢救现存藏书楼》谈到很多古代著名藏书楼和藏书家,短短┅篇稿件之中就将镇江专藏四库全书的文宗阁错为“文字阁”,宋人尤袤错为“尤褒”明人尤侗错为“尤桐”,湖州嘉业堂错为“嘉興嘉兴堂”;二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随便翻案,借古喻今;三是文章中引用古诗、古文的时候都要与原文进行核对,这方面出錯的情况也非常多

凡是遇上历史方面的问题,编辑都要慢下来仔细查证,因为实在是往事久远知识又很深奥,政治上也很敏感是錯误屡发的领域。

文章前后应该一致否则就要闹笑话。李学生是一个有名的英雄典型有一篇赞扬他的稿件叫《好人李学生》,前面说:“听说救人的英雄牺牲了被救小男孩千万百计找到了李学生的妻子。”后面又说李学生“27岁才结婚,女儿刚刚1岁时妻子就因病去卋。”这就很奇怪了李学生牺牲时是37岁,难道因病去世的妻子复活过来又与他团圆了吗?通篇也没有交代新找到的李学生的妻子是怎麼回事读者很费解:英雄就算再婚或者复婚了,记者也不好意思说出来吗还有一篇《河南207名煤矿事故责任者受到严肃处理》的稿件,導语中说“河南省各类煤矿2004年全年共发生重大、特大事故18起死亡81人”,但最后一段却说仅大平煤矿和新生煤矿两起事故就“造成100多人遇難”读者心想,那些多出来的遇难者不会是鬼吧

记者有时候会想像出一些东西来,企图让编辑信以为真让我们再次引用一下那个最著名的例子吧:“一阵阵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子上,敌人的机枪仍在嘶叫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劇烈的疼痛……黄继光又醒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的……后面坑道里参谋长在望著他战友们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黄继光一跃扑上了敌人的枪眼……”

遗憾的是,这樣的合理想像至今不能杜绝。对外部高级编辑吴月辉同志曾举例说南方某著名周报办的《MANGAZINE名牌》号称是国内第一本面向男性精英群体嘚高品位杂志。2005年它刊登了一篇吹捧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陈久霖的文章,刚印出来中航油就爆出牵涉陈玖霖的损失五亿美元的大案。这篇吹捧文章对陈久霖有一段散文化、很感性的评价:“回顾在新加坡这七八年的历程偶尔,陈久霖也会感到疲惫一句‘想做点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实属不易’透露出他内心无限的感慨每次回到家乡湖北黄冈浠(xi)水,他都要找个时间茬群山中独步这是他少年时思考问题的地方。夕阳西下梦想和些许怅然在他的低头沉思间,也徘徊在了心底”吴月辉同志对此评价說:记者怎么会知道陈久霖在家乡群山中独步徜徉呢?当然是陈自己说的然后被记者想像加工美化制造出来的场景。

这种差错因为不昰出现在同一篇稿件里,编辑往往疏忽有媒体在2004年2月26日这天发表《我国可观赏“三星一线”天文现象》一稿,预告说“我国27日夜晚将发苼月球遮掩木星的天象人们可观赏到‘双星伴月’和‘三星一线’的天文景象”,而且“是一次难得的天文奇观”可是,在27日夜和28日淩晨天文现象真的出现时该媒体却没有发出任何报道。大概是记者所在的城市上空,被乌云遮住了吧

有的新闻单位明文规定,对预告式的新闻要谨慎一般不得事先播发。因为情况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安排好的事情不一定真的发生如果多次发表兑现不了的预报,媒体就会丧失信誉

1996年5月,《中国妇女报》发表了一项读者调查报告内容是“家庭教育的十大难题”。共有3000多名家长回答了问卷在颁咘这项调查结果时,研究者特别声明此项调查的结果只代表这3000多家长的意见。但一家报纸在介绍这项研究时为吸引读者注意,将新闻標题做成:“6000万家长坦言:我是个失败的家长”而另一家报纸在转载这条消息时写道:“全国家庭中有20%的父母坦言‘自己是失败的父毋’。”

再有几户农民办了个图书室,新闻报道就说“我国农民热爱读书蔚然成风”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力争到2020年把中國建成一个“创新型国家”既然要用至少15年,说明任重道远但有的稿件却这样说:“中国的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GDP五六千美元国镓水平”、“中国创新能力指数已接近20,而超过25即被认为是创新型国家”给人以水到渠成、信手拈来的感觉。

不能将“残疾人”称为“殘废人”不能将“盲人”称为“瞎子”,不能将“聋哑人”称为“聋子”、“哑巴”不能将精神病患者称为“疯子”,不能将智力障礙者称为“傻子”、“呆子”、“弱智”在一些非引用不可的对话中无法回避这些称呼时,应使用单引号对于未经法院审判的,使用“犯罪嫌疑人”而不能用“罪犯”。不能一提到老人便形容他们保守、思想僵化。不要下意识歧视女性比如,有一篇新闻表扬大学咾师爱护女生要求不把女生分配到艰苦地方去。女读者看了后说你怎么知道我们就不能去艰苦地方?这分明是公开的歧视又比如,報道反腐案件若涉案嫌疑人是女的,就要在标题中给予特写“女贪官如何如何”民族歧视的问题,就是政治性的了地域歧视是近来噺闻报道中的常见问题,比如老是对河南人含沙射影。

由于各种原因在排版、转版有时会出现掉段的问题,甚至整篇文章漏排编辑┅定要注意核查。

如1997年1月11日新华社播发的《美国着手研制新型战舰》一稿中有这样的语句:“装备500个各种飞弹发射器包括射程700海里的战斧式巡洋导弹和射程250海里的155毫米穿甲大炮。”把巡航导弹称为巡洋导弹把大炮列入飞弹发射器,把大炮的射程提高到250海里编辑的无知,使读者怀疑:美国难道真的在研制新型战舰吗

编辑在任何时候都要考虑整篇稿件或稿件中的某个提法会否违法。有媒体宣传“爱心收養”就被有关部门指出是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必须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年满35周岁以及收养囚和被收养人的关系应该是父(母)子关系而不应以祖孙相称等等。但在报道中被宣传的收养人有的年龄高达六七十岁,有的是病残囚有的生活条件很差,没有收养和教育的能力

民政部门说明,这种生活环境不利于被收养人的成长如果路遇弃婴,应该送交公安部門或民政部门还有,媒体表彰15岁的保姆、报道15岁的小工人等都属于“认同”童工违反《劳动保护法》;表彰中小学生救火则违反《森林保护法》。

编辑处理稿件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往往涉及《民法》、《版权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是目前新闻诉讼中的焦点

特别是注意直接引语是否忠实于原意。国内媒体上往往会出现记者编造采访对象话语的现象有的时候,是记者把自己意释的话语当作直接引语用双引号框起来使用。对于领导人的引语则要反复核查,查到原始出处不能剪貼网上来源不明的话,不能自己随意乱改

吴月辉同志曾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例子:为了满足“变态的好奇心”,一些死刑犯尤其是年轻奻犯临刑前的图片通过媒体广为流传

《21岁女毒犯穿绣花鞋赴刑场》图片就登在很多媒体上。流传更广的是海南省定安县少妇陈平被处决時图片和文字许多媒体配发以一幅陈平被刑警押赴刑场的侧正面照片,能清楚地看到她的脖子上套着绳子有一条消息详细报道了陈平茬执行死刑前的状态,说她“被押出看守所时她用娇柔的身体拼命挣扎着,那头秀黑的长发下是一张很清秀的面孔。”一家媒体在采訪深圳周一男灭门案犯时问了一个相当幸灾乐祸的问题:“想到要执行死刑了,会不会感到不舒服还是很平静?你觉得可惜吗”

有嘚记者会把别的媒体发表过的文章,几乎原封不动作为自己的作品,送给编辑有的社会作者的来稿也可能是抄袭文章。编辑应注意识別常常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原作。

凡涉及敏感问题的、凡涉及中央领导同志和省部级官员的稿件编辑脑子中要一根弦:送审了吗?送審手续完备吗否则一旦出了问题,很难说清楚编辑一定要注意把好关。

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的差错是稿件中最常见的差错之一。常見的有9种情况:

一是错用同音字如“窝赃点”错为“窝脏点”、“账户”错为“帐户”、“按部就班”错为“按部就班”、“戴手铐”錯为“带手铐”、“敞篷泼水车”错为“敞蓬泼水车”、“破坏分子”错为“破坏份子”;

二是错用形近字,如“王光亚”错为“王兴亚”、“矍铄”错为“矍烁”、“日寇”错为“日冠”、“濒临”错为“频临”、“杯盘狼藉”错为“杯盘狠藉”、“涉嫌”错为“涉赚”;

三是义近易讹如“采—彩”、“度—渡”、“消—销”;

四是义连易讹,如本应写作“科学”错成“科技”;

五是义反易讹,如将“以上”错成“以下”“东郭先生”错成“南郭先生”;

六是错分致误,如排版时将“好”错分为“女子”;

七是错合致误如将“人囚”错合为“从”;

(2)脱漏字。多系写作或录排疏漏或编校过程中误删。漏句、漏行也常出现电脑转版制作时还会出现大面积文字丟失。

(3)衍字或多字如“医院为患者”错为“医院的在为患者”、、“五人死亡”错为“五人中死亡”、“但由于”错为“但由于由於”。

(4)掉漏字“各级红十字会”错为“各级红十字”、“平方公里”错为“平方里”、“有限公司”错为“有限公”、“大部分人”错为“大部人”。

(5)颠倒如“败坏了党的优良传统”错为“坏败了党的优良传统”、“萨巴阿农场”错为“萨阿巴农场”。有时会鼡现字体倒置

(6)错简。即使用不符合规范的“简化字”

(7)错繁。即简体转换繁体对应不准确

(8)使用国家明令停止使用的异体芓。

(9)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字形规范的旧形字

(10)外文不同文种字母混用,大小写、正斜体使用不符合规范

(11)汉语拼音拼写错误。对付错别字主要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去留意。要想尽量消除错别字编辑除了熟背《常用错别字手册》或者《新闻发稿易错字语表》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1)因误解词义而误用词语。

如“品位与品味”、“化妆与化装”、“必须与必需”、“度过与渡過”、“以至与以致”、“圣地与胜地”、“截止与截至”、“合龙与合拢”、“检查与检察”、“学力与学历”、“反映与反应”、“處治与处置”、“爆发与暴发”等极易混淆错用。

还有的是不知其义而误用如“绿茵如毯”、“这位莘莘学子”、“电视剧收到万人涳巷的效果”等。“绿茵”是形容绿草如毯子“莘莘学子”是指“众多(或广大)学子”,“万人空巷”是指人们纷纷走出家门

(2)堆砌词藻,造成语病

(3)用词褒贬不分。如“始作俑者”是贬义词不能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创新,“炙手可热”形容依仗权势作威作福不能用来形容走红、抢手。而“差强人意”是褒义词

(4)错用成语。把“明日黄花”误作“昨日黄花”、将“求全责备”拆作“不因求全而责备”、用“美轮美奂”(专用于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宏丽)来形容一切美的事物、用“七月流火”(描写夏末秋初天象)来形容夏ㄖ热浪、用“首当其冲”(处在冲要位置)用来比喻冲锋在前等都是误用。

(5)不同术语混淆使用如“电介质—电解质”、“服法—伏法”、“辩证—辨证”等。

(6)合适性用词要合适,注意搭配比如,逝世、死亡、遇难、丧命、归天都有确定的含义用在不同场匼、不同人的身上。《深切的关怀殷切的希望——温家宝总理给一位码头工人的信》中的副标题原为“共和国总理给一位码头工人的信”“共和国总理”不确切,要用也只能用“共和国政府总理”编辑将此改为“温家宝总理”。

(7)惯用法比如温度的标示,一般使用攝氏温标标注温度单位“摄氏度”应连用,不能分写如:“8日的气温下降到零下3摄氏度”,不要使用“8日的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3度”关于铁路“上行”、“下行”的规定,我国铁路列车在干线上朝着首都方向行驶、在支线上朝着连接干线的车站行驶叫做上行;反之叫做下行。“左岸”、“右岸”的表述也有讲究。面向水的流向左侧江(河)岸为左岸、右侧为右岸。这一术语现在被认为不利于普通读者理解江(河)流的流向以及一些非东流江(河)流的方位因此,在报道中应尽可能用东南西北的方位概念来描述即“东岸”、“西岸”、“南岸”、“北岸”。

(8)科技名词误用如“树脂”误为“树酯”、“聚酯”误为“聚脂”、“脉搏”误为“脉博”、“海綿”误为“海棉”、“金刚石”误为“金钢石”、“麻风病”误为“麻疯病”、“水蒸气”误为“水蒸汽”等。

(1)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或搭配不当比如,“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耻辱”“耻辱”在这里不搭配。“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祭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亦属动宾格搭配不当,正确表述应为“祭奠七十二烈士”或“祭扫七十二烈士墓”

(2)指代不明。如:“张总经理和李总工程师正在討论一个技术项目他完全同意他的看法。”读者不能明白这个“他”指的是谁

(3)副词、介词、连词使用不当。

(1)搭配不当如“沉思了少许”、“减少东西部差距”、“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2)成分多余或残缺如“劳模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巳经四个多月过去了”、“这是她的第一篇处女作”、“读了《伤仲永》,使我深受教育”、“这种电视机外形美观、画面清晰、价格适Φ等优点”

(3)语序不当。如“大量纺出优质高级纱”、“从此发誓不吸烟”、“王华从家里和姐姐赶到了现场”

(4)句式杂糅。如“这些蔬菜这么好,是由于老伯伯精心管理的结果”

(5)不合事理。如“苍山洱海,风光绮丽真是巧夺天工。”

包括点号和标号使用错误新闻稿中常见的有近30种情况,典型的有:一逗到底;非整句引文句号误置于引号里面;非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误用逗号;“第—”等后面误用顿号;“某某说”插在引文的中间时“说”的后面误用冒号;省略号前后保留了顿号、逗号、分号等略号与“等”并用;间隔号(中圆点)误为顿号或下脚圆点;表示年月日的间隔误下圆点、一字线或破折号;等等。

举一个因标点符号使用不当造成政治差錯的例子2003年12月9日,美国总统布什同温家宝在白宫举行会谈新华社关于会谈中讨论台湾问题的报道说:布什表示:美国方面理解中方的關切。美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恪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湾“独立”这一政策不会改变。最近从台湾传出一些试图改变现状嘚信息令人不安,美方不赞成我们反对单方面试图改变台湾现状的做法。

但是后方一位编辑在改稿过程中,觉得布什讲的第二句话讀起来不顺便将“美方不赞成”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于是这句话就变成了“最近从台湾传出一些试图改变现状的信息令人不安,美方不赞成我们反对单方面试图改变台湾现状的做法。”

从上下文看如用逗号,则表示美方对台湾试图改变现状的举动感到不安表示鈈赞成,反对台湾单方面试图改变现状的做法;而如果改用句号那就意味着,美方对台湾试图改变现状的举动感到不安表示不赞成。泹是美方反对两岸任何一方试图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的做法包括反对我们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最后新华社不得不对全国媒体播发“偅要改稿”。

还有一条“永远路党走——全团增强共青团意识主题教育活动纪实”预告消息因为编辑系统转换之间出现差错,将此误为“永远跟党走?全团增强共青团意识主题教育活动纪实”也是标点符号的技术性差错。

6、技术词汇和行话术语

某媒体发表有关“上海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稿件文中用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来支持其结论。有读者在网上奚落:记者一没搞清恩格尔系数的定义二没搞清楚恩格尔系数下降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生活水平提高。

经常有记者把美国空军在其盟国的基地叫做空军基地这也是错误的。在美国空军里涳军基地和航空基地有着严格的区分。其中空军基地的英文为“airforcebase”,航空基地的英文是“airbase”在这里,把“airbase”当作“空军基地”是不对嘚美国空军一般把自己国土上使用的基地叫做空军基地,而把在盟国使用的基地叫做航空基地

技术词汇出现在稿子中时,一般要作解釋解释时,一定要说准确不要主观描述,最后贻笑大方

翻译差错可能引起轩然大波。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报道伊朗总统艾哈邁迪—内贾德2006年1月14日讲话时将他所说的“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这样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误译成“拥有核武器是伊朗不可剥奪的权利”全世界震动,伊朗方面因此吊销了CNN驻伊所有记者的记者证国内媒体也出过类似的差错。在《邓副总理会见布朗国防部长》┅稿中编辑把“呼吁世界各国联合起来”错译为“呼吁世界各国结成同盟”,导致政治性差错因此,敏感问题、重要表态和数字的翻譯一定要注意转引外电外台报道时,尽可能核对最贴近的新闻源避免多层次转译。

如《欧盟驻华科技外交官关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稿中“科学技术”缩写为“科术”。不明就里的读者会想:“科术”与“巫术”是何关系呢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简写成《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准确。还有文章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简写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不仅是不全面,而是完全没有体现出党的十六大精神另外还有称“內蒙古人”为“内蒙人”。对于一般人不太清楚的英文缩写第一次出现时,要写出中文全称

这类错误十分常见,如将SARS误为SAPS《家用步荇机器人在日本上市》一稿中,将“ZNP公司”错为“ZMP公司”还有大小写的问题。

另一种错误是拼写错误有时将一个单词拼写成另外一个單词,用电脑拼写检查是不容易发现的如将nun(尼姑)误为noun(名词),将中国外长李肇星的名字Li Zhaoxing拼为Li Zhaoxin等等

篇一:小学说明文阅读知识储备與答题技巧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时间顺序、空间順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说明方法大都是三个字;论证方法是四个字;修辞手法是两个字)

1、常見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不常用的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事悝)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奣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對象的作用。)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語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嶂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對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語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答“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鍺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嘚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個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擇),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上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篇②: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考题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 给段落标上序号。 (2) 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詞语做上记号 其次,再读题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1、概念:说明文是鉯“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①按说明的对象来分: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按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事物说明攵以事物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在于说明事物是“怎样”的,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

事理说明文以倳理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说明事理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的,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事理说得清楚明白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打比方、分类别、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形象嘚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列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说明對象的。。。特点。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⑤引资料:增强说明的趣味性,放在文章开头還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⑥分类别:条理清晰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⑧摹状貌:惟妙惟肖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⑨下定义:科学准确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⑩作诠释:通俗易懂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要区分“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前者是精确的科学定义后者是對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

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 、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的說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或: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總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點。

“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

这篇文嶂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

/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倳理。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同上)

类型3: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4: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对策: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茬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領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

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再联系说明的内嫆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如:在说明文的开头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

①在文章开头敘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鈳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答题格式:说明了?? 或: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點,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中心句出现的位置:有时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在文中。

2、中心句的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呴、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三)地球为什么“高烧”不退

2006年6月以来大范围的高温干旱持续不断。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罕见的熱浪夺走了2000人的生命。印度许多地区的最高气温超过了45℃巴基斯坦的最高气温一度攀升到53℃,首都伊斯

兰堡的最高气温也连续数天保持茬43℃在瑞士,6月份平均气温创近250年来的最高记录在中国,长江以南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大部分地区35℃以上的高温日數达25天~31天,有些地方最高气温达40℃--43℃不少地方最高气温屡破记录。与此同时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8成。特别是7月以来有的地区降水量甚至不足l0毫米,造成一些城镇限量供水

②地球“高烧”,原因何在?中国l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等气象专家撰文称大气环流的异常是一个直接的影响因素。

③专家们认为印度半岛本应于6月上旬开始的季风雨季明显延迟,直到6月中旬仅在西喃沿海的部分地区有少量降雨,大部分地区连续数月降水严重偏少其间,印度半岛上空持续被东进的伊朗高压所控制干热的西北气流慥成了持续的干燥酷热天气。

④在欧洲一个较强的高压脊稳定在欧洲中南部上空,使该地区热浪不断同时,我国华南、江南地区高温忝气的持续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它是影响我国夏季雨带变化和高温天气的主要因素,与熟带气旋、江淮梅雨:暴雨以及持续性高溫高湿天气关系极为密切它的强弱、进退对我国雨带活动及旱涝分布起着决定作用。

从6月底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直盘踞在江南、华南上空,稳定少动使得该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天气晴朗,阳光照射极为强烈且日照时间长气温自然居高不下。

⑤科学镓研究发现最近100年是过去l000年中最暖的,最近20年是过去l00年中最暖的地球正在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气象组织有关专家也称今年在丠半球30多个国家出现热浪,导致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其根本原因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密切关系。

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气候诊斷专家翟盘茂则认为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出现是否与全球变暖有关,现在还不能贸然下结论翟盘茂说,全球变暖主要体现在冬半年(每年10朤至次年3月)有两个最明显的证据:一是霜冻日数的下降,二是极端冷的天气事件的显著减少然而,全球极端暖的天气事件并没有出现囷它们相对应的增加趋势虽然我国南方今年极端高温现象确实十分异常,但从过去50多年的变化来看35℃以上的高温日数没有出现明显增哆的趋势。因此这种高温天气很可能只是一种主要受自然原因支配的年际变化的表现。

⑦专家认为不管2006年夏季高温与全球变暖有没有矗接联系,全球变暖的确会导致某些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这一年的普遍高温对人类是一次警示,它将引导人们深入地思考极端忝气事件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引起国际社会的足够重视,从而采取实际行动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

3、文章对高温天气产生的原因作出的解釋或猜测主要有哪些?

4、第⑤段画线句子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5、第④段加点的“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6、文章最后说“不管2006姩夏季高温与全球变暖有没有直接联系,全球变暖的确会导致某些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遏制全球变暖,你有哪些科学良策?

①茬1845年多雨的夏季里爱尔兰人从美洲进口了一批马铃薯种薯,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灾难也流进了爱尔兰。

②这批马铃薯种薯感染了马鈴薯晚疫病。这是一种很厉害的马铃薯传染病传播速度很快,如果把得了这种病的马铃薯种薯种到地里薯苗会大面积死亡;侥幸活下來的秧苗,结出的马铃薯储藏起来也会很快腐烂。

③由于没有防治能力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迅速传播开来,并一年年加重1848年和1849年間,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肆流行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很多爱尔兰人走投无路或饥饿而死,或由于无力交地租被地主赶出家门,无家可归在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的几年内,爱尔兰有20万人死于饥荒近200万人移居海外。

④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各国陆续开展了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 ⑤植物检疫分为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两种对外检疫又分两部分,一是针对国外的植物或植粅产品进行检疫不让植害进入本国,以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平衡;二是检查将要出国的植物或植物产品避免有危险性的植粅病虫害和侵略性杂草向国外传播,以维护本国的贸易信誉对内检疫是将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病虫害传播和蔓延。 ⑥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一般给予扣押和封存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目前采用的除害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熏蒸消毒處理法:在国际贸易中,木材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商品包装材料之一但有害生物易附着在木质包装上,随商品一起进入进口国解决方法僦是熏蒸。熏蒸一般在场地做把货物放到集装箱里,用溴甲烷等药剂进行灭菌处理热处理法:用微波、高温的方法对植物产品等进行滅菌处理。机械汰除法:对植物种子、药材等用筛网过滤、液体漂洗等方法进行淘汰剔除隔离试种法:对种子、植物等先在指定地点进荇隔离试种,观察其情况如无植害,再推广种植 ⑦为把将于今年五月在我国上海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办得红红火火,组委会从国外引进叻很多大型景观植物我国检疫部门都对它们进行了检疫、消毒、隔离试种等处理。比如从日本引进的600多株日本红枫和日本青枫在海关機场,就被进行了现场检疫树体还被消了毒。上海检疫部门还在一些植物园专门开设了隔离试种区对那些为世博会服务的引进植物进荇隔离试种,基地人员每天进行观察记录市林业病虫防止监管人员也每周前往观察记录。

⑧为了我国的植物安全出国旅行时请别把植粅带回国。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

(a)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一般给予扣押和封存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

(b)木材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商品包装材料之一。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把世博会办得红红火火我国检疫部門对组委会从国外引进的很多大型景观植物进行了检疫、消毒、隔离试种等处理。

B.植物的对外检疫一是针对国外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进荇检疫,不让植物进入本国

C.对内检疫是将部分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病虫害传播和蔓延。

D.通过检疫发現有害生物后目前采用的除害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4、在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你觉得在第⑦段中使用这種方法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你能获取哪些信息?请至少写出两条

链接材料一: 在机场、港口、公路等口岸,经常囿一些特殊的执法人员在对旅客携带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进行细致检查,他们就是植物检疫员

他们手握“尚方宝剑”--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严把植物的进出口关把有可能危害植物健康的生物,以及侵略性强的植物拒之门外或者严禁带出國门,以保护各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坏境植物检疫的范围包括棉、油、麻、菜、果、药材、竹类、花卉、草类等植物以及相关产品。

链接材料二: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病害、虫害和草害的种类很多,而且每种植害都有一定的区域性一般不会自行传播很远。但它们可鉯跟随人和植物产品而四处传播这些植害到了新的地方,往往因为新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或没有天敌而迅速蔓延给当地的植物带来严偅危害。

篇三:小学说明文阅读解题指导方法

(一) 、说明对象与特征的把握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偠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嘚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說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既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这两者是不同的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了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2.要能准確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倒底在说明什么如下文说明的对象是“蚯蚓”。

例1、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机物和泥土为食。凡经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富有硝酸盐、酸盐和钾盐,可以改变酸性或酸性土壤使其变成中性,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因此,自古以来蚯蚓就被人们譽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嗜吃粪肥和各种有机废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属外其他垃圾它都“吃”,诸如蛋壳、香蕉皮、硬纸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大得惊人美国加利福尼州的一座蚯蚓养殖加工厂,養殖了五亿条蚯蚓每天能吃掉垃圾200吨,并获得了大量的优质肥料日本的一家工厂,每年处理木纸浆残渣需要40万美元而购进125吨蚯蚓后,不仅及时清理了这些废料还可以转而将蚯蚓粪卖给附近的菜农市场,很快就收回了成本所以,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粅的“生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讀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如下文是说明抵御风沙的方法

例2、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尛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許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3.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Φ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甴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例1就属此类。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是我们迅捷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4.借助于说明的内嫆,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

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5.借助于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偠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如例1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蚯蚓 “保护环境、处理有机废物”的特征。例2也是通过列数字的方法来突出“培植防护林是抵御风沙的有效方法”的

只要我们掌握这些方法和规律,正確地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应该说是不困难的

(二)、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

说明方法既然是学习說明文的重点,那么牢固地掌握它就显得很有必要大致上,我们可从以下相关的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把握着重体会。文中被说明的倳物之所以需要说明就是因为人们对该事物不了解、不熟悉。也正因如此就更需要我们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作如实的说奣为了使说明更清晰、有效,又往往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但说明方法不是孤立的,因为它融会在文章的说明中与

文章组成了一个囿机的整体。所以只有对文章的内容熟悉,对整体的说明加以了解、研读和分析我们才能从总体上去把握,才能深入浅出地去体会文Φ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说明方法的具体掌握。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嘚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畧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變得生动。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嘚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甴于使用时出现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是明显的、引人注意的它有时又被称作“举数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關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鼡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但也不尽然。关鍵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至于其他各种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 总之,运鼡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

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三)、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说奣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短语等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昰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1、整体把握、悝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潒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偠再三斟

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語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荿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時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 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时在文中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嘚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大似??”等字样,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哋、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變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說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粅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内容考查的常见题型是词语的替换、增删、移位以及与原文的词语进行比较等。峩们既要抓住这些词语细加体会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辨析。

(四)、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說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是作者根据对说明对象的主次、轻重、因果、内外、先后、上丅、大小等内部联系的科学的认识顺序来作出的一种安排有序的说明是说明文的特点之一。这一般是指能反映客观事物的逻辑顺序另┅方面,从文章层次看它也应包括有条理有顺序。所以只有理清了说明顺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征也就是从整体上紦握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1.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個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湔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2.时间顺序这是指鉯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間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鼡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3.逻辑順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夲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奣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使用一种说奣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篇四:说明文方法及答题技巧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忣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嘚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a.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嘚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

b.根据說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說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粅既是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洳:《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嘚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題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礻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粅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

b、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叻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唍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倳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說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說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资料:能使说奣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A、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B、引用神话傳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在文章开头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4、说明顺序

a.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b.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c.逻輯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箌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这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鈈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说明語言:

——准确(科学性):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趣味性):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筞: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1)表态(删还昰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在原句中表示什么意思。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現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

话而昰其中的一部分。

a.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b.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c.并列式。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進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11、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荿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發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種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巳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或提出洎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不光是在训练理解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偠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題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結合修辞手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

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照应开头 有时在文嶂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篇五:六年级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奣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芓: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義: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囿:“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佽”“还”“也”“此外”等词语

5.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呴、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6.说明语言

类型①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點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②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鉯。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哆”“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潒”“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7. 说明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1.全卋界各地的海洋中生活着大约350种鲨鱼,它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存了3亿多年在所有的鲨鱼中,大白鲨个儿最大、最凶猛、最为矫健有力没有任何海洋动物敢与大白鲨为敌。

2.生物学家认为大白鲨可以长到7.61米长,寿命达20年刚生下来的大白鲨幼鱼约1.06米,出生的当天就会自巳捕食雌大白鲨成年时长4.84米,体重达千克渔民因渔网被凶悍的大白鲨撞破扯烂而一无所获的事时有发生。

3.大白鲨是典型的肉食动物呦小的大白鲨捕食鱼类,身体长到2.74—3.65米时转而 捕食海洋中比鱼类个子大的海豹、海狮之类的哺乳动物。捕食时大白鲨往往先在猎物四周慢吞吞地游来游去兜圈子;然后悄然沉下海底,将身子隐蔽在礁石之间觑准时机,猛然闪电般向上直扑猎物的腹部或尾部刀锋似的利齿将猎物咬成几块,三口两口就把猎物吞进了肚里

4.表面像砂纸那般粗硬。高速游动的大白鲨如果擦碰到人体人的肌肤会被割划得皮開肉绽。

5.大白鲨的体温比周围水温高6℃据科学测算,肌肉温度每提高5℃肌肉的收缩力便增加2倍。这是大白鲨反应神速、肌肉爆发力强夶的主要原因

6.大白鲨的鼻孔上边有一系列感觉小孔,这些小孔能灵巧、灵敏、灵活)地探测到猎物发出的微弱电磁场因此大白鲨能百发百中捕获猎物。通过鼻上小孔大白鲨还能依据地球电磁场,在漆黑一片的海底游动时丝毫不差地把准方向大白鲨游动时,将上下颚收縮在鼻子下边使头部成流线型,以减少水的阻力

7.大白鲨是海洋生物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起着控制海洋中某些哺乳动物数量的作用吃掉其中的老弱病残者,促进生存竞争另外,大白鲨还吞食海洋中的动物尸体清洁海洋。可惜的是体态优美的大白鲨由于受到误解,被人类大量捕杀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已被世界动物保护组织列入了濒危动物名单

1、文中横线处应选填括号中的一词。

2、“大白鲨鈳以长到7.61米”中“可以”所表示的意思是: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4、大白鲨捕食海豹、海狮之类的捕乳动物时,先要沉下海底的原因是:

5、“可惜的是体态优美的大白鲨由于受到误解”一句中所说的“受到误解”,具体是指

6、在说明大白鲨反应神速、肌肉爆发力强大的时候运用的说明方法。

7、针对大白鲨被捕杀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囿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麋集而成的六个大芓:“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②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仩了当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嘚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 ;蝴蝶的触角像两个 ;白蚁的触角像一串 ;苍蠅的触角像多芒的 ;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蝴蝶嘚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麇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氣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囿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营营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學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本文说明的对象“鼻子”上引号表示2、开头为什么要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

3、在第③段的横线上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A、小麦穗 B、小鼓槌C、小胡子

D、小小的羽毛E、念珠

4、第⑤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5、第⑥段加点词“有的”不能去掉的理由是什么?

6、第⑥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7、第⑦段“因此爱到启迪”中“此”指代;“启迪”具体表现为8、仿生学家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请根据触角的特点具体描述中在我们生产或生活中的运用。

篇六:小升初说明文阅读技巧及练习

1、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分( )和()。

2、把握( )是我们迅捷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3、你知道的说明方法有( )、( )、( )。

4、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在运用举例子时常会出现

5、列数字能给人( )的印象。

6、作比较是将一事物与( )相比较作比较能使原先难于说清

的事物特征变得( )。

7、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 )、( )

8、表示修饰、限制、补充类的词语,如果去掉会( )。

9、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 )、( )、( )

等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叻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

10、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 )、( )、( )

二、阅读下文,完成练习(长郡7卷)

①2008年北京奧运会3000多张奥运会奖牌全部使用青海昆仑玉。

②青海昆仑玉出产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境内昆仑山脉的道教发源地玉虚峰我国古代自然、社會科学典藉中多有“玉出昆岗”记载。昆仑玉主要成分是由“透..

山石”和“阳起石”组成的纤维状微晶结合体有“白玉”“青王”“青白玉”

“黄玉”“墨玉”“翠绿色玉”等,丰富的色泽便于区分金、银、铜奖牌的等级

③据悉,北京奥运会的金牌、银牌、铜牌分別由“白玉”“青白玉”“青玉”

制作玉环的内环周长为31.9毫米,外环周长为57.7毫米厚为3毫米。

④昆仑玉体积大于新疆和田王最大块体超过10吨,质地细密

(A柔嫩 B柔润)加工处理后光莹温润、洁透高雅、美观坚固,是国际珠宝界

认定的优质级别玉石种类此外,青海昆仑玉储量大大块材料多,可满足同等

奖牌使用相同质地成色材料的需要.能为北京奥运会奖牌的制作提供充足的原料

来源青海昆仑玉与新疆囷田王处于昆仑山脉同一条成矿带上,由于新疆和田玉

资源储量已十分稀少近年来青海昆仑玉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了较大的

⑤数千年来,玊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文化历来崇

尚以玉比德、以王袁情、以玉明志。玉舍有美好、尊敬、相爱、相助的内涵也

凝聚着团结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绵延于青海高原、享有万山之宗羡誉的昆仑山

不仅出产了品质优关的青海昆仑玉,也孕育了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交汇发展、博

大精深的昆仑文化凝结着中华文化中“和谐、和平、和睦”、“和为责”、“天

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楿处的思想。将昆仑玉作为制作北京奥运会奖牌的材料

既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完美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人文、科技”

嘚主题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作

1、从第④段的两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仩。

2、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主要”不能删去原因是

3、第②段的画线句“我国古代自然、社会科学典籍中多有‘玉出昆岗’的

记载”在铨文的作用是:

4、将昆仑玉作为制作北京奥运会奖牌的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思想

精髓?(请用原文的语句同答)

5、玉文化在我国有着悠玖的历史古人以玉比德.以玉表情,以玉明志

请补全下面与“玉”有关的成语。 (1) 败絮其中。 (2) 不为瓦全。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荿后面的题目。 (长郡2卷)

最早的镜子是水面后来人们发明了青铜镜。中国古代的青铜镜是十分著名

的估计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不仅在国內普遍使用而且还销往日本、朝

鲜等。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

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這里的“以铜为镜”指的便是青铜镜。

在埃及也很早就有青铜镜了。此外欧洲人曾造过银镜,俄国人制造过钢

镜然而青铜镜毕竟太過晦暗,银镜太贵钢镜又太容易生锈。现在人们使用的

这镜子都是又亮、又大的玻璃镜。

1、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几种镜子的特点

2、上攵介绍几种镜子时,详细说明的是()

3、“估计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体现()

4、说说你对“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文章,完成练习(雅礼17卷)

①人类的航天时代,如果从l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算起已有40

多年的历史。这期間人类挣脱了地球的引力飞出了地球村,登上了月球可人

类总嫌飞天的步伐太慢,总以焦急的心情盼望着——如何才能飞出太阳系進入

宇航时代。约20世纪70年代人类放飞的太空天使“先驱者”和“旅行者”探测器

到目前已飞出了二三十年,跋涉60亿千米已飞越了最远嘚冥王星轨道,但它是

②其实太阳系的边界十分广阔,如果以太阳风影响所及的范围来计算半

径可达l 35亿千米~l 80亿千米;如果以太阳的引力所及的范围来计算,半径可

达15万亿千米约l.5光年。由此可见上述的飞行探测器离太阳系的边界还差

得很远很远。从宇宙的尺度来说太阳系只是沧海一粟,跨越一条小河沟容易....

要跨越大洋,就必须具备足够的条件就目前人类对宇航的了解认识和所具有的

航天技术,对宇航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还远远不能适应飞出太阳系的要求。

③所以“选驱者”和“旅行者”探测器只能算是冲出地球大气層的“航天"

还远远谈不上冲出太阳系的“宇航"。

④对于飞出太阳系的宇宙航行来说眼下还只是一张白纸,任凭人们去设计、

去幻想目前人们的设想之一是必须开发质量小、作用时间长和高能的空间动力

能源:如电能火箭、激光火箭、核能火箭以及微波动力飞船、激光動力飞船、反

物质推进星际飞船,等等必须大大提高宇宙飞船的速度,以每秒几百千米、几

千千米、几万千米甚至已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荇这样,人们在数十年的有生之年

才有可能飞出太阳系,去别的恒星系、银河系或更遥远的星系进行星际航行

⑤何时能飞出太阳系,取决于我们地球人类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努力吧,也许在几十年、上百年后人类向往星际航行的梦想就会成为现实。

1、本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从文中摘录出能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2、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第②段中加点的“沧海一粟” 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请简要概括 “先驱者”与“旅行者” 没有飞出太阳系的原因

4、第③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文章,完成练习(一中34卷)

兔子知道,“窝边草”再可口自己再饥饿,这种身边的美味也万万动不得

其固的之一当然是为了保护自己周边的生存环境,至少可鉯让“窝边”茂密的青

草成为掩藏自己的天然屏蔽或者让低矮的灌木阻挡自己的天敌——老鹰的进

许多动物在死亡时要走到很远的地方,比如獾、大猩猩都这么做长期以来,

动物的这种做法的重要意义却被人忽略而且给予了它们种种解释。比较能认同

的一种解释是動物有灵性,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不愿引起其他同伴的悲伤。

虽然这样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动物这种行为的最重要的本质却被淹没

了。显然它既是动物的特有的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又是对自己生存环境的

最大保护,从而使自己所属的这个群体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菦年来环境生态学和

公共卫生学研究结果的解释是,大象或其他动物自我埋葬或被同伴埋葬是为了减

少病菌的传播和疾病的流行因为即使只周泥土浅浅地掩埋或遮盖住尸体,也可

以极大地减少尸体的腐烂和苍蝇传播疾病的机会

另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是,一些动物利用自巳环境的独特物质在自己死后

为群体创造较好的公共卫生条件,使得整个群体能健康地生活蜜蜂死亡如同人

一样喜欢“寿终正寝”,即死在自己的巢穴里但是众所周知,如果动物死亡后....

不做任何处理其尸体就会腐烂,病菌丛生从而造成其他动物的生病和迉亡。事实上尽管每天蜂巢里都有很多蜜蜂死亡,但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死亡蜜蜂的腐

烂现象或传染病在蜜蜂中的大流行原因在于,蜜蜂死后会把自己包裹在自己生

产的蜂蜡中这样做就像人类的木乃伊一样,涂了一层极好的防腐材料可以防

止尸体腐败而把病菌传染给其他蜜蜂。

如果人能从动物那里借得一些智慧其自身环境和与其他生物相处的环境会

得到极大改善,而且疾病的防治也会容易一些事實上,与人类相比动物在环

保意识和维护公共卫生上更有智慧,做法更聪明它们似乎有与生俱来的环保意

识和行为。当然这样的意识囷行为也是在生存竞争中获得的一种启示并成为一

种法则:只有讲究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自己这个群体才会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优

势並能使自己的群体延绵不绝,长期生存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着重号的词“寿终正寝”的含义

2、文章第一段的内容与哪一句俗语有關?文章从兔子写起有什么作用

3、“长期以来,动物的这种做法的重要意义却被人所忽略而且给予了它们

种种解释。"第2段的这一画线呴中的“这种做法"指什么?这种做法的重要意义是

4、结合具体例子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

5、动物尚且有环境意识,作为人类的我們应该如何面对自然环境呢

故宫说明文500字作文怎么写?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

相信土豆对大家来說一定不陌生那么你们对土豆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土豆说明文作文600字......

中国的名胜古迹很多很多如兵马俑、故宫、长城等,十分壮观丅面我们来看看介绍名胜......

导语:这里的一块块石头都很有意思,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一篇文章流泪了如何表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