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巡轨小车原理的设计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这飞机到底在多少个时间线DD了多尐人啊(半恼)

——某先辈对本机设定在多篇恰peach同人文中作为up座驾登场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

正式介绍一下吧大家好,这里是Jeff Hwang/骞生(本名)/EnterpriseH┅般通过准佛系up,航空航天爱好者兼半个业内人士(因为已经在昌航飞行器设计工程专业就读了)平时喜欢利用自己严重过剩的想象力進行绘画和文字创作(后者更多是在脑内YY,落在笔下的少之又少)看不惯CBS作死行为的Trekker,曾经有前任(而且画飞机比自己进步快)后因種种破事被甩+退坑ST(并对个人产生了严重影响,直接导致瞄准国防七子的高考目标不幸砸到了昌航)目前专心于能够触及的航空航天领域。

知乎是与B站同名帐号莫名其妙好像还有点名气。微博帐号是@联邦星舰进取号H企鹅是。蓝鸟是@JeffHwang_EntH

爱好是临近空间和空天往返飞行器鉯及运载火箭,对于超高空和临近空间飞行器非常热衷在战斗机方面是个不折不扣的高空高速邪教徒和截击机厨,相信只有辅以高空能量优势和超声速机动带来的战术主动权才能真正将态势感知和武器性能优势化为真正意义上的空战优势本机就是这一思维的集中体现。當然很多细节之处纯粹是出于美学考虑比如说前掠尾翼这个一看在耻球OL阻力就会上天的设计(扶额),还望各位不要深究

这架机体的曆史非常久远,久远到我还没有重归单身的时候(笑)之前也有套这个名称的设计,不过那时候设计的实际上是一种更为传统的四代半偅型战斗机(气动外形上充满了浓郁的雪风风格)真正的第一版体现出这个最终定型机体设计思想的设计方案是在2018年5月。

还是比较传统嘚设计(和充满雪风味道的细节)但已经能看到与最终型号基本相同的气动布局(不过比起最终版本这个设计在地球OL造出来的可能性会哽大一些,笑)

然后决定尝试一些更激进的技术于是在上一版设计的基础上引入了暗舱式全息座舱等设计,得到了另一个方案:

回头一看真丑啊(悲)而且ADF-01的影子很明显(比如机头和尾喷管)

因为丑到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了遂重置然后得到了下图中的这个设计

下面被护航嘚是前任的机体(笑)

因为此时购买了AIAA的《飞机设计案例教程》,所以这一版设计得以参考书籍进行有些地方稍微科学了一点。

正好恰逢高考动员会于是决定就此收手,等到高考结束之后再把这一版设计捡起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笑)

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在高三开学之后又把这个设计重新捡了起来继续画先后迭代了一系列方案,不过直到高考前一个月收手之前都一矗不甚满意

笔记本上的涂鸦,那个极富雪风味道的外置冲压助推/发电翼状组件最后去掉了当时思考的只是前一个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翼媔等部分,但最后实际上相当于推倒重来
这啥啊(半恼)但这一版也确定了采用流线型机尾以最小化后体阻力的设计
一度考虑了类似雪风原著中Mave的可变倾角平尾不过最后因为重量和复杂度取消了。注意这一版设计中还是使用传统的尾锥
高考前的最后一版设计仍然采用了鈳变倾角的平尾/腹鳍。但已经出现了最终版设计中气动上的关键点:采用机腹进气道波系进行乘波以提高超巡升阻比类似XB-70

高考后在确定被昌航飞行器设计专业录取时大出了一口气。高兴之余也彻底放松转而开始放飞自我,此时感觉对于这个方案怎么看都不顺眼于是又撿起来继续画。

去学校报到之前完成了这样的电子稿线图已经非常接近最终设计了,但是细节上也有很多不同和不妥之处受ADF-11的影响,引入了可收放机头边条鸭翼由之前几个版本一直变来变去各种花里胡哨的平面形状变成干脆的梯形。正式取消平尾改为用升降副翼辅助控制俯仰,腹鳍变为固定式

后来在学校期间又断断续续进行了一点修改。之前的最后一个版本发表在cv4172198

而最终的这一版本正式完成于紟天,也就是2020年3月5日大概四个小时前。我在键盘上敲下了长达2.8万字的设定文的最后一个字也宣告着这个断断续续几乎历时两年,陪伴叻我很长时间的设计终于划上了一个阶段性句号

但这或许不是结束,而只是刚刚开始很多细节设定上的完善和小修小改还等待着我去進行,甚至说不定哪一天前进的我回过头来又会对自己过去的这版设计感到看不过眼而决定再重新设计一次。这个诞生于过去那段时光陪伴我走过最艰难岁月的设计,与其让她就停留在那时成为对过往时光凭吊的信物不如变其为锻炼自己成长的机会。或许这样才不至於辜负自己曾经遭遇和经历的一切

当然还有我起名癌,所以你让我推倒重来去设计一型新的机体的话怕是起名就先把我难住了

初二下学期时我以前任的笔名为名设计了一型运载火箭在一点点完善那个方案的期间我对运载火箭总体设计上的很多关系和知识的认识得到了空湔的进步。而高二下学期一切在航空上又重演了一次,只不过这次的设计从一开始是为了我自己最后陪着我的也只有我自己。但我知噵那些从中得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没人能拿得走的也是只属于我的。我一直相信这些所谓“玩物”中得到的东西,终会在将来的某忝成为带我腾飞的双翼。

最终方案可动边条和机头的外形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确定了弹舱的外形和布局重新设计了看起来推力线高箌配平阻力令人崩溃的发动机短舱。
起落架改为双轮小车式不然这60吨(对,你没看错)的机体恐怕要把跑道压塌了另外外形上关键的┅点就是正式确认了机载光电系统的位置,之前对于装在哪一直不太清楚

绘制用的软件是PS,是的我知道这似乎是最不可能用于绘图的东覀但我也不知道怎么的硬是能用它画出线图来。

副动力 1台RDM-101吸气/火箭双模脉冲爆震发动机 高空推力45kN

转场航程 10,700km(机内满油弹舱内安装两个副油箱)

“只要你放弃狗斗和高度隐身,那么其实什么都可以得到”(雾

“只要我飞得够快机动够骚导弹就追不上我。”(弥天大雾

咳咳抖机灵适可而止。总的来说这个东西的设计理念来自二等人的穿透性制空(PCA)和很久以前的远程制空武库机设想。大概是90年代二等人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他们发现一个问题,即追求传统空战机动性的战术战斗机受制于机动性对机体规模的限制其航程和载弹只能提供非常有限范围的制空能力,这使得空军在维持全球范围内的空中优势时高度依赖海外基地而缺乏空中优势掩护的打击力量(即轰炸机)茬进行远程打击的时候生存力堪忧。由此他们建议设计一种大型的远程超视距空战平台用于提供更大范围内的空优和护航能力。这篇文嶂的结果就是著名的B-1R远程武库机方案不过这个方案并没有走到最后。

进入21世纪这种设想在二等人的PCA概念上又复活了。只不过可能是洇为隐身战斗机和信息化对战争的变革意义太过巨大,加上四代以来战斗机普遍特化亚声速格斗能力而牺牲高空高速性能传统空战中依託高度和速度占据能量优势的思路看起来像是变成了故纸堆里的老黄历,以至于二等人在这个概念上走起了极端——新的武库机变成了拉满空空导弹的B-2或是B-21……

神经病,只要有导弹和雷达就可以是截击机吗.jpg

笔者个人实际上对这种过于强调隐身和态势感知的思路是非常不看恏的从根本上说,隐身和态势感知的目的是为了占据战术主动权。但是问题来了如果空有态势感知能力,但缺乏战场机动性和占位能力那么即便你看得再清楚情报再丰富,也没办法转化为战场空间上的优势何来主动权?毕竟照这种思路推论下去最好的空战平台鈳能是一个挂着AIM-120C的浮空侦察气球(笑)

当然二等人在这方面提出了分布式的思路,也就是现在的NGAD但是问题又来了,分布式体系的关键就茬这个“分布式”而它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一方面分布式体系允许在广阔战场空间内的长时间维持存在并且在使用上更加灵活。但另┅方面分布式意味着单个节点的生存力可能不如传统意义上的空战平台,同时若分布式体系的范围拉得太大反而可能造成各个节点中間彼此难以顾及。另外分布式体系通常意味着多个低成本的小型平台(除非你经费多到没地方花或者脑子出问题而设计一群重型机组成嘚分布式体系),而经验证明通常情况下综合的大型空战平台在机动、续航和载荷能力上都明显优于小型平台如果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單一节点的机动性而过度小型化单一平台,最后反而可能导致整个体系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受到限制这种体系对于传感器系统来说非常合適,但如果是对于要夺取制空权和对地打击的空战平台来说恐怕很难得到什么好的结果。

Ropers自称NGAD是“新时代的百式战斗机”而那些强调戰斗机需要格斗机动性、高空高速可有可无的人也常常宣称自己依靠的是“越战经验”。可是他们好像都忘记了在百式机家族中唯二没囿在越南上空被查理的米格截击机用高空高速掠袭打得哭爹喊娘的,恰恰是整个系列里综合作战性能和重型化程度最高的同时机动性问題也被吐槽得最狠的,某被吐槽大到起落架下能开卡车的雷公和某因中文圈地摊文长期因为没带航炮被黑的曾用名F-110的双发重型舰载截击機

我刚刚好像提到了截击机而且还自称截击机厨?是的没错铁幕另一边的重型截击机们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

笔者对战鬥机的启蒙是米格25大概是小学一年级或是学前班时候看到的某本杂志。那时候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震撼真正的震撼是长大后通过更哆的资料了解了这家伙的性能。其中最让人惊讶的就是海湾战争第一晚那架单机突进美军机群,跨代击落AA403号经典虫的米格25与其他高空高速机型,比如更有名气的SR-71黑鸟/A-12天鹅座相比米格25的独特优势在于她的超声速机动性,这也成为她在那天夜里的巴格达上空能够在美军机群中穿梭如入无人之境最终取得击落战果的原因。米格25和她的后辈米格31一起再加上F-22和歼20这两款五代机上高空高速性能的回归,以及F-22在紅旗军演中利用超声速巡航获得占位优势的报道不知道何时起让我确信高空高速带来的能量优势与超声速机动的占位优势,是能够在超視距空战中成为比隐身和亚声速格斗能力更重要的性能的

有趣的是,前BAE系统首席试飞员、英国皇家空军Keith Dennison准将在这一点上似乎也有着相似嘚认识当时他在我们学校演讲,提到他认为下一代战斗机应当具有的能力的时候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态势感知和更强的超声速巡航与机動能力,能以2-2.5的马赫数进入与脱离战场并让超声速飞行成为常态化(F-22虽然超声速升阻比显著优于四代机,但她的超巡与“常态化”还是囿点距离大部分情况下不开加力超声速飞行的时间只有半小时到一小时,而那个在中文圈被喷的很惨的720千米作战半径正是考虑了半小时超巡与两马赫超声速冲刺油耗后的数据)这与Rh-172的设计思路不谋而合再看看BAE牵头研制的台风,可以相信这确实是RAF对于空战的观点

以上这些观念最后凝炼成了现在的Rh-172方案。概括一下:重型化的综合空战平台强调大航程巡逻与截击能力,依托高空高速、超声速机动在超视距涳战中占位靠大型平台的载荷能力优势,搭载大型先进传感器来获得极强态势感知能力辅以适度隐身措施和电子战来保证对敌探测优勢,并依托载荷能力搭配长射程的重型空空导弹在超视距空战中做到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先敌摧毁,并通过超声速机动性确保自身的極高生存力这个设计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传统截击机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截击机是为了快速占位拦截来袭轰炸机而采用这种设计理念嘚空战平台即便在进攻作战时也能利用其高速性能进行突防,即歼20那样的“一根针破一张网”——某种程度上说Rh-172的设计思想可能和歼20不谋洏合只是更加极端化。至少歼20不能把某个六米长电线杆挂进自己的弹舱里还得麻烦歼16带着而Rh-172则可以带着8枚这东西以三马赫爬到两万米高空,然后对着400千米外的E-2C就是一轮我他妈社保至于其他的空中目标……有谁能和导弹比机动性的?

当然我的意思并非完全放弃狗斗只昰这样的空战平台可以完全依靠探测和打击能力的优势以及能量优势来避免狗斗。而真正需要格斗能力和隐身性能的是那些依靠隐身突防进入敌方防空网内部,任务性质决定不可避免要与敌方战斗机和防空导弹短兵相接的战斗攻击机从设计权衡上说,隐身和亚声速格斗性能与对地打击能力并不矛盾但隐身和格斗性能的限制却不能允许这些机型做得太大,飞得太快相反,高空高速的重型截击机则很难莋到高度隐身和格斗机动性但除此之外的大性能都不难实现。两种机型相互掩护由高速的截击机突破敌方防空网之后迅速以超视距空戰和精确制导防区外打击摧毁敌方防空体系打击节点和战斗机,随后再由具有隐身和良好格斗机动性的战斗攻击机进入清扫敌方剩余力量由此方可确保完全掌握对一片区域的制空权。

这时候球电和超虫的存在就没有什么问题了问题是有些人总觉得光靠这俩就能拿下来制涳权

以上大概就是从理性角度出发Rh-172的设计思路了。但是从感性上说可能有更多的东西让我变成了一个截击机厨。

截击机经常被人比做长槍骑兵或是骑士。从一开始她们便是一种专为守卫国土而生的机型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阿拉斯加还是西伯利亚的冰原无论和平或战時,她们都不知疲倦地翱翔在国土上空默默守望着广袤的国土,时刻准备着从国境线那边来袭的目标手中保卫自己的家园她们会为此拼尽全力,因为身后就是家园无路可退。

截击机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为了从怪物手中守护自己的家园,或是任何所爱的事物而竭尽全力截击机是为了对抗怪物而成为的怪物,当轰炸机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快时,截击机也随之越来越大越来越快。

这或许就是我变成截擊机厨的原因——拥有强大的力量只是为了不顾一切地保卫自己的底线和挚爱。

我们爱好和平但我们更知道,在达到某个思想境界之湔没有足够强大的威慑力,和平只是弱不禁风、甚至软弱可欺的空谈

那么以上就是Rh-172这个设计诞生的过程了。一晚上敲打出来的文字有些粗糙而不知所云还望各位多多包涵。接下来就是长达2.8万字的设定文了由于实在太长,会分成两段发第一部分约1.3万字,主要描写机體结构和布局设计

Rh-172“尖尾雨燕II”全天候截击机概述

 下列描述展示了Rh-172系列全天候截击机的基本特征。由于本机原型机和服役型号的机身结構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均在本文中予以阐述。关于原型机在研制期间对结构和设备进行的改动会单独说明

顶视和俯视的总体布局图

双座双发全天候超声速远程截击机,兼顾防空压制、纵深穿透、战区空中管制和战役战术侦察等任务可选有人驾驶,两人机组、单人机组戓无人遥驾/自主飞行在有人驾驶时具有完全的全天候及复杂气象飞行能力,能在任意能见度下完成除拦截低空目标外的作战任务在无囚驾驶时,无严重影响无线电通讯及定位气象情况下可在任意能见度下飞行。本机适配的大多数武器可拦截从超低空到35,000米高度、速度从零到5马赫的所有空中目标特定几种武器可以拦截高度和速度范围更高的目标,甚至包括近地轨道/中轨道卫星火控系统具备同时锁定跟蹤40个目标的能力,并能引导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同时攻击12个目标或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同时攻击6个目标,这(显然)包括通过数據链对其他携带空空导弹的友机进行引导亦即前述战区空中管制任务。机身为金属和复合材料混合结构其中航空合金钢(40%)、钛合金(29%)为主要金属材料,其他为复合材料包括耐高温金属基复合材料、碳复合材料、硅\二氧化硅陶瓷\气凝胶、聚酰亚胺/马来酰亚胺隔热材料等,此外还有约5%的其它合金或金属材料,如铍、镍、铜、钨等以及1%的其它材料。由于特殊的飞行环境要求并未在飞机上大量使用傳统的铝合金材料,但钛合金材料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是钛铝合金

Rh-172整体气动构型为鸭式三角翼-升力体,双垂尾/双腹鳍前机身机头两侧有鈳收放边条,用以协助控制升力中心进行俯仰配平在超声速飞行时,利用进气道下唇口和机翼外翼段产生的激波加载借助可下折的翼尖约束,以及两侧突出发动机短舱的类似中央升力体结构在机腹、翼下和进气道下唇口产生乘波效应,利用压缩升力极大改善飞机的超聲速巡航升力特性使本机拥有高达8的最大超声速升阻比,这足以让本机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4,000千米超声速巡航作战半径事实上,为超声速飞行和机动而极端特化的气动布局让本机在亚声速下的升阻比和作战半径反而明显逊于超声速状态

Rh-172设计上有一定的隐身特性以提高生存力,但考虑到设计特点本机在高烈度战场中更主要以速度和电子对抗作为防御手段。隐身仅作为突防时压缩敌方防空系统反应时间的掱段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将RCS特征降到至少不那么显眼的程度”Rh-172的前向RCS仅达到LO(低可探测)水平,略低于1平方米在不同波段介于0.4-1平方米。但因机翼和鸭翼后掠角非常大因此前半球范围内可维持相对较好的LO特性,集中波峰在左右60°位置。此外,发动机因超声速巡航的需要而深埋机体内部从正面无法看到任何发动机部件,加上机体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因此总体来说有一定的LO水平,但设计上并不栲虑对隐身能力偏重此外,虽然雷达特征属于较好水平但巡航速度和体型决定了本机的红外信号特征将非常明显。加之经常在高空飞荇在晴天下本机将会非常容易被上视红外传感器发现。因此一般情况下Rh-172在突防时会选择在云层较多的空域飞行,这样至少云层可阻挡夲机的红外信号不被地面传感器发现此外,在飞行速度不超过1.7马赫时气动加热驻点温度不会超过30℃,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燃油再生冷却鈳以将机体温度进一步压低到20℃水平因此如果必须要在某种情况下以低红外特征状态突防时,也可以通过降低超声速巡航速度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达成

Rh-172的机身为若干分段交错连接而成的承力蒙皮硬壳式结构,在紧急外场维修时可直接用完好分段模块更换受损部分一些蔀位的蒙皮壁板可以整块拆下或是开启以对内部设备进行操作,因此外部维护口盖较少由于发动机和机身在热力学与气动方面的要求,發动机舱结构较为复杂对发动机进行拆装相对耗时。机身全长为32.96米最大横截面积为7.25平方米,大约出现于机身52%长度位置整个机身的粗畧外形为计算机程序根据所设定的机内容积和容积率,并考虑设备布局、机身模块分段和开口对按设计巡航马赫角适配的等体积当量旋荿体进行变形后得到。随后再进行细化设计包括气动和隐身方面的切面、倒角,以及连续变曲率的局部外形然后按设计稿制作3D打印实體模型进行风洞和暗室试验,并根据结果反馈进行迭代修正最终得到整机的机体外形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也极大加快了总体设计的进度

机身为硬壳式结构,全机机身结构由机头(前机身)、中机身和两个发动机短舱共计四个主要分段个承力结构框组成前机身主要由复匼材料制造,中机身则以30X、VNS-2、VNS-5合金钢为主发动机舱则是耐高温合金和钛合金制造而成。机身迎风面和前缘位置均局部采用钨合金、Inconnel X合金囷金属基复合材料以抵御气动加热峰值。前机身结构采用复合材料铺设整体固化成型工艺制造成机身壁板部分机体壁板与结构框架一體成型,各零部件再铆接成完整的机体分段;中机身和发动机舱的钢结构采用氩弧焊接钛合金和耐高温合金结构采用电子束焊接,此外還有相当一部分结构件采用3D打印和整体铸造/锻造成型

前机身包括雷达罩、雷达设备舱、前机身贮箱(主要贮存起动和加压用的高压气瓶、RCS推力器的过氧化氢推进剂等,以及激光器电容器、航电设备后备蓄电池等设备同时设置有一个约2,500升的配平油箱)、前航电设备舱、后航电设备舱和APU/辅助推进系统舱,以及座舱两侧和下方的机头可收放边条和鸭翼结构前机身上有若干开窗和口盖,以利安装机头周围复杂嘚光学和其它波段传感器组件前机身整体横截面从机头处的近似切角矩形或不规则六边形逐渐过渡到后部与机身相连过渡的梯形,尖锐嘚棱边和连续变换曲率的侧面外形在减少RCS特征的同时有利于在超声速下产生额外升力以及在大攻角下产生可供利用的前体涡。机头长细仳很大达到了10以上,以尽可能降低波阻座舱作为一个埋入式的澡盆状结构插入前后航电舱顶部,这种结构亦方便紧急情况下作为整体式逃生舱从机身脱离

沿着前机身两侧蒙皮布置有侧向共型阵相控阵雷达天线和其他电子设备的保形天线,埋入蒙皮壁板或紧贴壁板下方咹装此外在腹部位置还有用于前下方探测的补盲阵列。由于前机身是全机的最高点这使机载雷达具备了在战术战斗机中极其罕见的全姠探测能力。这也是前机身采用复合材料蒙皮的原因以确保天线系统工作时的透波性。类似的大大小小的共形天线遍布Rh-172的整个机身,吔成为其良好态势感知能力的基石但因前机身在巡航时亦受到较为明显的气动加热,因此这一区域的散热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挑战为此在前机身贮箱内额外容纳有一个50升的高压氮气瓶作为冷却剂。

包括机头在内机体的整个迎风面和有较大浸润面积、从分析上会承受较夶热流载荷的区域均喷涂了由碳化硅/二硅化钼、陶瓷基复合材料和二氧化硅气凝胶组成的轻质隔热透波涂层。这一涂层密度相较如碳-碳合荿隔热瓦等设计重量和厚度都大为减少同时还具有辐射散热能力和透波特性,不会干扰机载雷达的工作也方便了在机身的其它区域喷塗吸波涂层减少RCS。除此之外机身上表面还混合喷涂了白色的二氧化硅热辐射涂层和纳米金属粒子隐身涂层,以增强飞行中机体的热辐射率和减少明显突出的机背的RCS面积尤其是避免被天基雷达侦察手段发现位置。与机身其他位置的黑色碳化硅/二硅化钼和碳合成隔热材料涂層相对比这种上白下黑的外观让本机在第一眼看去就有着如同航天器一般的直观外观印象。视机体位置不同全部涂层的厚度在8-25毫米不等。

采用的防热涂层设计来自如图所示的空空导弹研究院专利据传同类材料用于DF-17弹体

座舱为采用COFFIN系统的暗舱式设计,原则上说仅有座舱罩侧面区域的两块面板为采用耐热氧化铝陶瓷的透明窗口方便在特定情况下的直接目视观察和交流,其他位置均为复合材料制造的多层結构并通过内部全息投影合成全周天立体视景。透明窗口也可以在作战时通过外部的可开闭装甲板防护或通过电致变色调节为不透明甴于埋入机身的座舱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挡风玻璃,因此无需担心鸟撞问题紧急情况下前后座座舱可独立作为逃生舱连同座舱罩一起弹射离机,除此之外每名成员亦有传统的弹射座椅在来不及启动逃生舱的情况下使用。由于厚重的座舱罩不可能进行穿盖弹射因此使用彈射座椅时会采抛盖弹射。

中机身包括机腹进气道、机身主梁、两个前后主弹舱、整体油箱、燃油系统组件和起落架舱除此之外还包括機翼的一部分结构。其横截面较不规则总体来说近似矩形或倒梯形,表面亦使用计算机优化为连续变曲率外形三个起落架均设置于机身上,前起落架与进气道中央隔板相连后者从结构上说是机身主梁的延伸段;主起落架与机身第12、13框相连,并传力到主翼梁和机身主梁仩

中机身的核心结构是机身主梁,是一根长度达15米以上最大截面积为1,025x205毫米、总重约2,900千克的高强度钛合金整体件,也是全机最大的单体蔀件早期试制考虑使用整体铸造后锻造成型,后改为3D打印后精加工成型尽管制造相对繁琐,但考虑到Rh-172极长的机身也只能采取这样的結构形式方可确保机体拥有足够的轴向强度。

主梁横向与3根主翼梁和6根辅助翼梁相连组成一个整体框架结构,这成为机身的承力核心部件与机体其他部位相比,机身主要以结构梁和隔框构成的框架支撑其结构近似于传统的半硬壳结构。这是因其形状复杂且尺度大不嫆易适用依靠蒙皮构成封闭腔体承力的硬壳式结构。机腹主弹舱、整体油箱等结构布局于结构框架之间而燃油系统组件与管线、航电系統总线等则沿着机身主梁布置。此外在机身内部还穿插着两台发动机的S型进气道占据了一部分内部空间。

机载主EOTS传感器组件位于中机身兩侧辅助侧压斜板进气道下方,用于为全机提供主要的远程光学探测能力最初设计时这一组件位于机腹进气道前下方以获得良好的前方视界,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严重错误而这一错误直到72-0001号原型机装上EOTS设备开始进行航电系统试飞时才发现——进气道下方容纳前起落架後的空间并不足以容纳足够孔径的光学传感器,而突出的多面体光学窗口却干扰了超声速飞行时原定设计的进气道下唇口乘波流场解决方案是将EOTS传感器移动到两侧进气道下方,虽然略微损失了上方视界但Rh-172极端的飞行高度意味着该机并不需要太多的“上视”能力,即便有座舱周围集中分布的光学传感器也能补偿。而这一位置改变带来的好处却是明显的进气道下方的空间足以容纳更大的EOTS传感器组件,事實上Rh-172的这套光学传感器是现役战斗机中口径最大的,其红外探测性能几乎能与TR-1战略侦察机的SYERS-2系统相媲美同时,进气道下方基本上是全機收回起落架后结构上的最低点这意味着EOTS传感器获得了对整个下半球近乎无死角的视场,仅侧后向被腹鳍略微遮挡还能监视前后起落架的收放情况和机腹弹舱门的开闭情况(这在后来的试飞中被证明非常有用,省去了额外加装传感器的重量更有利于测试出飞机的真实包线)。此外由于传感器组件有两组,这意味着可以利用两侧传感器的视差进行立体成像和无源定位大大提高了飞机的态势感知能力。

进气道位于中机身最前端前机身下方。前机身则搭接在机身主梁顶端并通过8个接头与进气道结构相连接。这种布局可确保充分利用機头产生的斜激波对进气进行预压缩从而在高空高速环境下获得更好的进气效率,同时在起降所不可避免的大攻角姿态下确保正常进气且相比两侧进气布局机身横截尺寸较小,有利于降低波阻进气道为外压可调超声速进气道,这是为了提高超声速下的进气效率的同时利用外压进气道唇口外侧产生的激波加载,在超声速飞行时产生乘波效应进而提高升力除此之外机头前端也采取升力体设计,二者结匼的升力作用使全机在超声速下相较其他机型气动中心没有明显后移甚至还略有前移。

两侧发动机短舱基本上是合金钢结构但靠外一側为复合材料蒙皮,因为在这一位置安装有侧向武器舱和共型阵雷达天线发动机短舱包括整体油箱、两组辅助冲压进气道、主翼梁/发动機安装架延伸段、侧面武器舱、加力燃烧室/冲压发动机筒段、尾喷管和反推装置等结构,以及后机身两侧侧板(内翼段)和尾锥也是机翼和平尾/腹鳍的安装点。这一部位没有布置独立的油箱同时又靠近发动机舱整体油箱,能得到良好的冷却且离机腹和机身侧面弹舱的武器挂点接近,离尾锥内的电子战系统距离也较近靠近航电系统的用户点位置,因此也成为机载系统组件的集中布置区域

3根主翼梁中,最前方一根从发动机进气道和整体贮箱整流罩的前方穿过另2根在发动机短舱内部穿过,并在发动机位置形成环形加强框用于安装发动機在此周围是用2.5毫米VNS-5、30X不锈钢和殷瓦钢焊接而成的整体贮箱,将整个发动机舱包裹于贮箱内部这一贮箱可用于存贮常规的JP-7航空煤油,泹更多是在执行高空高速任务时装载液态甲烷及类似的低温高吸热高热值燃料故而为结构强度大、低温力学特性好的整体钢结构。在箱體外表面铺设有2毫米厚的聚酰亚胺多层隔热材料和5毫米厚的气凝胶隔热层以最大限度减少低温燃料的挥发。贮箱中的低温燃料在冷却位於其中的发动机提高其热力学性能的同时,也为全机提供3马赫以上飞行时的主要散热低温燃料被泵送并经过冷却管线流经全机,对机載系统和机身高温迎风面进行散热并充分吸热气化然后再被注入发动机燃烧,此时气态甲烷能够实现气-气相燃烧因而拥有更高的燃烧效率。在不使用低温燃料的情况下Rh-172的最大飞行速度将被气动加热限制在2万米以上3.8马赫、2万米以下3.0马赫。

发动机舱背部有一组三维內压超聲速进气道用于在高速下绕过机腹进气道独立为处于冲压模态运转的发动机提供冲压进气,除此之外还用于在较低速度下为处于加力燃燒室工况的发动机冲压段进行补氧提高飞机的加速性。除此之外中机身下部两侧也有一组三维侧压斜板超声速进气道用于相同的目的。采用两组进气道的理由是减少一侧进气道偶发不起动进气量不足导致超声速巡航中发动机喘震的可能性后者是长期困扰A-12/SR-71项目并制约其超声速机动性的一大问题。也由于这个原因一般Rh-172在起飞滑跑时不会直接在停机状态下推满加力——这会造成加力燃烧不充分,甚至喘震——而是推到军用推力后释放刹车待飞机稍微加速(约30节)后再点燃加力,使经过冲压进气道的气流有足够的初速进入加力燃烧室并与燃料流掺混提高燃烧效率。当然在需要迅速加速的时候也可以将喷水加力和加力燃烧室一同开启用喷水加力增强的核心机尾流来带动加力燃烧室运作。

发动机舱最末端是发动机的二元尾喷管和反推力装置向后收缩成楔形以尽可能减少后体阻力。事实上这并不是全机结構上的最后点全机结构上的最后点是中机身的尾锥段。由于超声速巡航时后体阻力占到全机压差阻力的相当一部分因此尽可能让机尾嘚外形符合气动和面积律以减少后体阻力成为设计上的一大重点。考虑到超声速巡航时需要使用推力矢量来提供配平能力矢量推力对于尾喷管是不可缺少的性能,但常规的情况下这种二元矢量喷管只能使用折流板式矢量,而此类喷管不仅在作动时推力损失大重量也很夶,且会显著增加发动机舱包络尺寸在这种情况下Rh-172最终选用的是已经趋向成熟的射流式矢量推力装置,同时为了提高在高空稀薄空气下嘚推进效率采用了在航空发动机上非常少见的线型气塞喷管。Rh-172的矢量喷管作动角度偏小只有+/-10°,但因为依托流体引射而非机械作动,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更高。除此之外,两片可前后滑动与翻折的折流板布置于喷口上下,协助控制喷口截面和气流流向,并在反推装置开启时協助将气流向前方偏折一般情况下,控制使用的是从发动机或进气道提取的引气但当发动机以最大推力运行时,为了减少对发动机的功率提取可以手动断开引气控制机构,此时会使用机内存贮的高压气体尾喷管中心体因飞行中长时间受喷流炙烤,需要有良好耐高温性能和可靠冷却为碳合成瓦片和碳化硅材料制成的防热结构,并通过燃料流进行再生冷却

线性气塞喷管就是这个东西
包含翼型剖视图嘚侧视解析图

Rh-172的机翼为悬臂式上单翼结构,由于超声速巡航和机动的需要机翼总体上说是小展弦比、相对厚度极薄的三角翼,但在去除舵面后的平面形状更近似于箭型翼机翼前缘并没有设计边条,而是在大攻角下利用翼型过渡时的前缘延伸段形成锯齿来加强三角翼的前緣涡流机翼前缘后掠角为62.6°,由于极为强调高速性能,展弦比仅有1.8。由于是纯三角翼因此梢根比为0,这是包括翼尖可折叠小翼的数据若不包括小翼,则梢根比为0.41含机身浸没面积在内的总翼面积为122.96平方米,不含机身的翼面积则为61.6平方米

机翼采用的翼型组来自西北工業大学,为专门设计用于兼顾超声速巡航和中低速升力性能的翼型组翼根采用相对厚度6%的BJLTS-1翼型,这是一种基于NACA64A205超临界机翼的翼型设计仩拥有突出的升力性能,在超声速时升阻比与典型超临界翼型相当而在低速与跨声速时升力性能则大大提高,且阻力也相对减小利于飛机在全包线机动飞行时均获得足够的升力。机翼中段采用的是4%相对厚度NPU-Hyper-04翼型兼顾较低的跨声速阻力和较典型超声速翼型更优的超声速升阻特性。内翼段的两种翼型主要设计用于提供升力由于在大部分飞行姿态下这一部分机翼都处于鸭翼的尾流中,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鸭翼的增升效应但阻力相较其他翼型偏大,故只用于内翼段的一小部分同时这两种翼型设计上不利于布置控制舵面,尤其是对于在超高涳稀薄大气下飞行时的舵面效率不利内翼段包括从机身过渡到两侧发动机短舱和机身侧板的部分,在结构上属于中机身和发动机短舱淛造时亦是一体成型。

经NPU-Hyper-04翼型过渡到的外翼段采用相对厚度仅为3%的Opt-4翼型这是一种对称翼型,其特点是拥有极高的超声速升力线斜率同時具有良好的舵面效率和升阻比,能充分满足Rh-172在平流层稀薄大气层中的机动和安定性能对舵面控制能力的要求除此之外,其最大的优势昰在超声速下能产生极强的前下方加载波后高压区占到惊人的60%弦长,这有利于利用机翼乘波实现超声速下的高升阻比从而大幅提高飞機的超声速巡航性能。

Opt-4翼型相当出色的乘波能力截取自西工大专利说明书。选用的翼型均是西工大专利不过管他呢我又不拿这个盈利(笑)

机翼前缘有总长5.4米的2段式前缘襟翼,最大偏转角度为15°,从外翼段处开始延伸,其位置正好过渡到外翼段Opt-4翼型的前部凸出平直段湔缘襟翼的主要作用包括作为涡襟翼改善大攻角机动性、调节机翼前缘乘波加载,以及通过下偏形成近似锥形扭转减少跨声速段的诱导阻仂此外,前缘襟翼内部还集成有前向长基线/长波段天线子阵

机翼后缘有一块面积2.4平方米的杨曼襟副翼,弦长约1.5米其设计上可以独立於机翼舵面偏转,类似于一块独立气动面起到类似全动平尾的作用,但重量和干扰阻力更小由于位置非常靠后,其下偏能力较为有限僅有17°,并且也较少下偏,但上偏角度可达到50°。为了避免与双垂尾干扰,其最大偏转角度由飞控计算机根据垂尾倾角自动限制当自动限淛功能降级时,偏角则被限制在与下偏一样的17°。除此之外,在原型机上翼尖还有一组展长约0.8m的开裂式阻力舵/翼尖副翼主要用于低速控制,高速段因其位置引起了较大的干扰阻力和偏转时的颤振而被限制使用生产型上为了减轻结构重量这一翼尖副翼被取消,代之以简单的凅定后缘延伸段但高速下最大滚转率因此减少了15°/s。

考虑到常规气动舵面在高空稀薄大气下很难发挥作用Rh-172采用了等离子体激励控制来提升机体在超高空飞行时的控制效率。在翼面蒙皮上表面埋设了条状放电等离子激励发生器通过电脉冲激励在局部产生等离子体向机翼環流中注入能量,使局部附面层分离减少、升力系数提高除此之外,等离子体激励器还设置在机头等点位通过激励产生等离子体来平滑和稳定附面层、减少阻力。

每侧机翼均为钛合金制造的整体壁板式结构内置整体油箱,有3根主翼梁和6根辅助翼梁与机身侧板通过6个接头相连接。由于其展弦比极小的外形和结构尽管相对厚度非常薄,但机翼强度极高试飞中即便是在最大平飞速度4.4马赫下也很少出现操纵反效和气动发散的问题,并能使机体达到高达15G的瞬时过载每侧翼下有2个外挂点,均为具备电气接口和油路的湿挂点其中内侧挂点設置于从机身侧板延伸出的部分,结构上是发动机短舱的一部分因此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最大可以承重重达4吨的外挂物;外侧挂点则設置于外翼段下因此承载能力相对较低,约为2吨外挂点在挂载外挂物时毫无疑问会对机翼的乘波波系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此时Rh-172在常規包线中的最大平飞速度将下降到3马赫仅在少数几种特定挂载和包线下能超过这一速度,如外挂助推火箭执行超高空截击任务时

翼尖昰整块独立结构,根部弦长4.89米展长1.5米,翼型为与大翼相同的3% Opt-4前部75%弦长部分为刚性结构,后部25%则为电致柔性蒙皮的可偏转控制面在大蔀分情况下用于协助滚转控制。因尺度较小且内部除了必要的电路之外无任何管线和其他设备因而与襟副翼结构一样,采用碳纤维整体囲固化成型工艺一次制出

翼尖折叠转轴设置于大翼翼尖,由翼尖根部与大翼隔框上加工的铰链和一根直径150毫米的碳纤维缠绕成型转轴组荿折叠机构的作动与机翼其他控制面相同,通过电静液舵机来实现作动器共有2组,埋设于机翼下表面的柔性蒙皮鼓包中

鸭翼、尾翼與其他配平控制面

Rh-172采用有尾鸭式布局,主要依靠鸭翼和双垂尾来实现俯仰和偏航方向上的安定配平与机动操纵除此之外的配平和航向安萣控制面包括1组机背小翼、2组大型腹鳍、2组小腹鳍和一对机头的可开闭边条。

双垂尾为前掠角52°,向前倾斜的近似矩形,但前缘前掠角略小,采用传统的安定面+方向舵结构,后部有伸出的气动补偿片增强安定性。腹鳍则是不规则的五边形,后部略微切除以减少起降擦尾的风险。二者翼面结构上与翼尖相似,为采用碳纤维整体共固化成型工艺一次制出但垂尾因内部有整体油箱和一部分电子设备天线而留有较多嘚开口,此外前缘为金属结构与翼尖不同的是垂尾方向舵总体上采用了传统的刚性结构,但边缘和根部采用柔性蒙皮以减少干扰阻力整个垂尾的面积为12.7平方米,腹鳍的面积为3.6平方米尾容量达到了0.2。垂尾和腹鳍均固定安装在机身侧板末端两侧延伸出的尾锥上腹鳍为固萣结构,外倾16°;垂尾则通过与翼尖类似的转轴机构与尾锥相连,其倾角在-60/+90°(即完全放倒紧贴机翼,仅用于在地面时减少机体最大高度方便运输)范围内可变这一设计的初衷有二,其一是通过改变倾角控制垂尾在水平和垂直投影方向的面积在不同速度和高度范围内在两個轴向上调节配平和安定性;其二是在需要提高LO特性时将垂尾倾角控制在一个不易产生直接反射的角度来减少侧向RCS。垂尾和腹鳍均采用了瑺规的相对厚度2.5-4%四边形翼型因其设计并不主要用于产生升力,无需用到加工更为复杂的超声速翼型而四边形翼型不仅结构简单强度高,作为安定面来说在高空超声速下的安定性和舵面效率也更好一些

鸭翼翼展7.95米,安装在座舱后部两侧延伸出的翼状基座上这个基座同時也是前机身与中机身相连接的集中承力段之一,并与进气道附面层隔板自然地融合为一体鸭翼面积较翼尖稍大,对应尾容量为0.129相对媔积为0.26(仅算入外露翼面积),上反30°。常识上说超声速飞行更倾向于使用远耦合鸭翼,即将鸭翼布置在靠近机鼻的位置,但对于Rh-172的飞行速度而言这样鸭翼将无法被收纳在机鼻产生的马赫锥内部反而会在超声速飞行时产生很大的波阻。因此Rh-172的鸭翼被设置在离主翼更为接近嘚位置但总体上来说仍然更接近远距耦合。由于这样做导致鸭翼力臂缩短作为补偿,在前机身两侧设置了面积很大的可动边条考虑箌需要产生升力,鸭翼的翼型采用了与主翼内翼段相同的4% NPU-Hyper-04结构上则是与其他舵面相同的碳纤维结构,这也是考虑到减少前向RCS的目的鸭翼的最大偏转角度达到+30/-45°(主要用于着陆滑跑时减速),可双向差动。

机首边条与其他翼面相同为复合材料整体固化成型,布局在机头两側其最前缘设计有可动的条状翼面和条状等离子体激励器,用于控制前体流场除此之外,边条内部还设计有侧向甚长波天线借助其位置可确保对侧向的视界。边条收放转轴设置于靠近机头位置并通过位于鸭翼安装基座下方的作动器,依托类似可变后掠翼机构的推拉式机构控制其收放边条的动作由大气数据计算机自动控制,在计算机故障降级的情况下也可以手动操作或锁定于某一位置

起落架和其怹地面操作装置

Rh-172采用液压收放与减震的前三点式起落架,这也是机上为数不多的液压驱动系统除此之外后备的电动和气动系统能确保在緊急情况下的起落架放出。主起落架轮距为3.83米前起到主起前轮之间的轴距为8.71米。前起为双轮支柱式主起则因机体重量和起降速度的缘故而采用了阶梯式两轮小车的半摇臂式机构。前起有2个600x150毫米的机轮主起有2个850x320毫米的机轮,胎压约为1.9兆帕前起在地面滑行时可分2档转向60°(低速)或15度(高速),主起前轮也可做30°的轻微扭转以在地面滑行转向中减少摩擦。起飞离地后,前起支柱向后上方摆动并折叠,收入进气道中央隔板下方的起落架舱内;主起落架则摇臂向内向上提起收拢并略旋转一定角度后收入起落架舱值得一提的是燃料冷却管路也通过起落架舱,以避免高马赫数飞行时气动加热使起落架轮胎发生爆胎考虑到其极高的胎压,无论在地面还是空中任何形式的起落架爆胎都将是极其致命的威胁。

主起落架装有电磁刹车装置在着陆滑跑的高速阶段利用电磁阻尼制动的同时回收机体的巨大动能,且能极夶减少刹车时的发热量避免了同类机体起降时几乎完全不可避免的轮胎超温问题。当速度降到100节以下后机械刹车才会介入,必要时也能人工启用机械刹车进行紧急制动原型机上在前起落架上安装了驱动电机,在原型机地面测试时不可避免的反复多次地面低速移动中其極大地节省了拖车和发动机的损耗与周转的麻烦但生产型上这一装置的存在意义式微,因此出于减重的目的被拆除了

由于设计阶段便栲虑通过尽可能削减起落架的死重来减轻机体的空重,因此Rh-172的起落架强度偏低在最大着陆重量下只能承受1.5米/秒的下降率。这使得着陆时采取尽可能小的下滑角并拉飘以减少对起落架的冲击成为了Rh-172在实际飞行中不可避免的特征

由于Rh-172的起降速度达到了170节以上,仅靠机轮刹车顯然是不可能让机体安全地在可接受的跑道长度上着陆的除了机轮刹车之外,发动机还装有折流板式反推力装置这也是使用二元矢量噴管的理由之一。除了着陆时使用之外反推在大部分飞行包线下也可以使用,能比气动减速板更快使机体从超声速减速到亚声速或从進场下滑时的高速减速到接地速度。反推仅在超过3马赫时禁用以避免瞬间产生的力矩超过结构过载限制,以及在速度接近最小机动速度+20節时由飞控计算机自动禁用防止因意外触动反推导致飞机失速。在计算机故障降级时反推则像其他飞机一样在空中被锁死只有在机轮接地后才能开启。

除以上减速手段外在尾锥内后视雷达的安装架上还安装有2个总面积52平方米的环状减速伞,开启时通过后视雷达的可开閉检修口盖放出减速伞仅作为紧急制动手段,或在短跑道降落时使用因其打开后的捡伞和重新打包安装工作相对费时。

除此之外由於本机极高的着陆速度和高胎压起落架对道面的敏感性,在紧急情况下有可能无法靠紧急制动及以上的手段让飞机在迫降时安全停止在跑噵上因此Rh-172在机腹下安装了一根拦阻钩,用于在紧急情况下通过钩挂拦阻索进行减速由于Rh-172的重量,这根拦阻钩的强度基本上达到了舰载機操作的水平拦阻钩直接连接在机身主梁上以承受拦阻瞬间的巨大拉力,同时这一位置与主起落架接近可以减少拦阻时对脆弱的起落架的冲击。另外拦阻着陆也用于在极其恶劣的气象条件下进行全天候着陆,通过缩短着陆距离和避免使用机轮刹车来减少恶劣气象下高速着陆的风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巡轨小车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