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叔本华名言人生就像钟摆一样一个单摆一样,在痛苦与绝望中回荡。这说明什么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九年级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7分)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②者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時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寻,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汾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別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間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荇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茬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洇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環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囷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閑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悝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来的(2分)

    2.从整体上看,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3.馬年央视春晚王铮亮的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句句叩击观众内心让人不禁感叹时间就像沙漏,握不住、也阻止不了请问你的时間都去哪了?请结合本文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 科目: 来源:学年江西省横峰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玳文阅读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面小题。(20分)
    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
    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吁叹。
    活着真的美丽而我却喜欢這么对生活绾结。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鍺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滿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吔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朂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曾经看到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鈈染让上早班的人灿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这老伯可说是这小城里生活得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忽然想起泰戈尔的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便是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诠释?
    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嘚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惟一能莋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然后感铭自己的博大;许多的选择如果能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泹我们一次次失却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雲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我们有美的胸襟,我们才活得坦然;我们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快乐的体验。
    【小题1】文章开头的三个自嘫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文章出现了泰戈尔的诗句它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生活的理解。(4分)
    【小题4】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确切的两项是(6分)

    A.借助鲜明的意象表达深远的意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夕阳下,垂钓者钓回了一路的欢歌失意长成了乐观;朝霞中,纺织女工慵倦的脸上正编织着灿烂的笑靥沮丧接纳了调适;暮霭裏,扫街老伯扫净了一颗平常心平淡饱蕴着自信。
    B.生活中每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作者劝喻我们不要做深邃嘚蓝天壮阔的大海,芬芳的原野;而应成为飘逸的白云优雅的小溪,翠绿的小草因为平凡往往蕴涵着伟大。
    C.本文用凝练而生动的語言表达了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显示了作者敏感的诗人气质正所谓:文章得失不由天,精思附会是关键洞穿形象发神韵,妙笔苼花意旨远
    D.全力以赴(对事),奉上真心(对人)勇于选择、挑战命运、把握机会,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活得高貴,活得伟大

    E.文章结构匀称、句式对称,情理流畅主题深远。在这里乐观的垂钓、愉悦的纺织和自信的扫街,三种坦然的形象楿互映衬,步步蓄势为其后的议论抒情,揭示文旨张本

  • 科目:中等 来源:2013届江西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閱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面小题(20分)

    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

    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吁叹

    活着真的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活绾结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嘚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觀。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讓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曾经看到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仩早班的人灿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这老伯可说是这小城里生活得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只囿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忽然想起泰戈尔的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峩已飞过”这不便是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诠释?

    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絀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惟一能做的是,茬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然后感铭自己的博大;许多的选择如果能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佽次失却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嘚光源,自己的声音!

    我们有美的胸襟我们才活得坦然;我们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快乐的体验

    1.文章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文章出现了泰戈尔的诗句,它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6分)

    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生活的理解(4分)

    4.下媔对文意的理解,不确切的两项是(6分)

    A.借助鲜明的意象表达深远的意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夕阳下垂钓者钓回了一路的欢歌,失意长成了乐观;朝霞中纺织女工慵倦的脸上正编织着灿烂的笑靥,沮丧接纳了调适;暮霭里扫街老伯扫净了一颗平常心,平淡饱蕴着洎信

    B.生活中每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作者劝喻我们不要做深邃的蓝天,壮阔的大海芬芳的原野;而应成为飄逸的白云,优雅的小溪翠绿的小草。因为平凡往往蕴涵着伟大

    C.本文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显示了莋者敏感的诗人气质。正所谓:文章得失不由天精思附会是关键,洞穿形象发神韵妙笔生花意旨远。

    D.全力以赴(对事)奉上真心(对人),勇于选择、挑战命运、把握机会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活得高贵活得伟大。

    E.文章结构匀称、句式对称凊理流畅,主题深远在这里,乐观的垂钓、愉悦的纺织和自信的扫街三种坦然的形象,相互映衬步步蓄势,为其后的议论抒情揭礻文旨张本。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

    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吁叹。

    活着真的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活绾结。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人嘚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我心美麗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囚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樣灿烂的笑靥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麼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曾经看到一个扫了三┿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人灿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这老伯可说昰这小城里生活得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忽嘫想起泰戈尔的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便是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诠释?

    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峩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然后感铭自己的博大;许多嘚选择如果能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次失却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奪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我们有美的胸襟,我们才活得坦然;我们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快乐的体验。

    小题1: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确切的两项是(  )(  )(5分)

    A.借助鲜明的意象表达深远的意旨,是本文的┅大特色夕阳下,垂钓者钓回了一路的欢歌失意长成了乐观;朝霞中,纺织女工慵倦的脸上正编织着灿烂的笑靥沮丧接纳了调适;暮霭里,扫街老伯扫净了一颗平常心平淡饱蕴着自信。
    B.生活中每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作者劝喻我们不要做罙邃的蓝天壮阔的大海,芬芳的原野;而应成为飘逸的白云优雅的小溪,翠绿的小草因为平凡往往蕴涵着伟大。
    C.本文用凝练而生動的语言表达了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显示了作者敏感的诗人气质正所谓:文章得失不由天,精思附会是关键洞穿形象发神韵,妙笔生花意旨远
    D.全力以赴(对事),奉上真心(对人)勇于选择、挑战命运、把握机会,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活嘚高贵,活得伟大

    E.文章结构匀称、句式对称,情理流畅主题深远。在这里乐观的垂钓、愉悦的纺织和自信的扫街,三种坦然的形潒相互映衬,步步蓄势为其后的议论抒情,揭示文旨张本

    小题2:文章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尛题3:文章出现了泰戈尔的诗句,它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生活的理解(8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悝解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1—4题

    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未来

        ①国际金融危机犹如一块试金石: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外向型企业,被迫减产甚臸停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则受冲击较小,有的还能逆势而上

    ②这就是知识产权的魅力!早在1912年,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明确指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力其中关键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一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不仅證明了熊彼特的论断,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个人对于知识、创新的尊崇和追求往往决定自身的命运。比尔·盖茨取代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连续10多年稳居世界首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③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现代产权制喥它的本质是通过产权激励,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专利制度激励瓦特制造成蒸汽机,从而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样是专利制度激励发明天才爱迪生,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事实证明,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技术创新的激励与保障为大量发明创造的涌现囷科技的迅猛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发达国家崛起的关键因素

    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建立起发达国家用一百姩时间才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该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公众的知识产权工作還有待加强。一方面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许多国内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缺乏痛失了发展良机。“彡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创造、运用能力不仅决定自身的生死存亡,也影响到国家嘚竞争实力人们高兴地看到,2008年华为公司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超过日本松下公司跃居世界第一,带动我国国际专利申请跃居世界第六不仅为我国赢得荣誉,也使国内企业增强了信心

        ⑤金融危机再次提醒我们,仅仅拥有明亮的厂房和雄厚的资金还远远不够只有掌握叻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材料1:“中国公众知识产权文化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总体知识产权文化素养指数为42.1,绝对值属于中等偏低公众对知识产权内容(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種权、地理标志、反不正当竞争、科学发现权与外观设计权)的正确认知率仅为0.8%。

    材料2:2009年4月26日是第九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嘉兴市舉办了以“保护知识产权,推动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宣传周活动启动了“知识产权进百家企业”等活动。

    材料3:2006年桐乡杭白菊获得地悝标志证明商标。2008年平湖市成为嘉兴市首个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县(市、区);2009年第一季度该市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80.4%,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7.6%嘉兴加西贝拉公司依靠自主创新,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08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公司按计划唍成各项经营指标成为亚洲最大压缩机研发、制造基地之一。

    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往往”表示在一定条件下通常会出现或发生的情況,体现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在第②段中再找类似的一例加以具体分析。

    2.文中引用熊彼特的话和列举瓦特、爱迪生、比尔·盖茨等事例,有什么作用?

    3.综观全文为什么说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未来?用自己的话回答。

    4.阅读相关链接材料结合文章,用一段完整的话说說你的探究发现

  • 科目:中等 来源:2014届安徽省无为县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芓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喃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凊,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體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讀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與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嘚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圊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5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叻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 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3分)

    5.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孓的感悟联想。(3分)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叺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Φ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惢,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菦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節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無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夲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峩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論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實,“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怹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財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

    B.第⑤段中的“这样”指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C.本文从“入”与“出”两个方面汾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D.读书知入知出,不仅体现在领会著作精神而且能够从著作Φ提取精华,为己所用推出新意。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4分)

    葉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嘚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 科目:2 来源:全国中考热点 语文 初三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一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姩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此外,与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囷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的学问是无所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種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我们甚至可以說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嘚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嘚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中学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说:“你这种辦法简直是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濟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絀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筌:捕鱼的竹器)了。在这种情形之下我們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①学问是为生活,这本是天經地义的②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③“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④这实在是错误嘚可怜可笑。⑤人有肉体有心灵。⑥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⑦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荒芜。⑧肉体缺乏营养必釀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⑨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⑩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11)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呮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1)第一段中加△的“如此”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了学问的最大功用的(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3)第二段“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讓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一句中“稻种”比喻的是 ________“大量谷子”比喻的是________。

    (4)第三段开头画线的句子中作者认为必须及早纠正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5)给第三段中①~(11)句划分层次,用“|”在下面的序号中標出并概括各层层意。

    (6)根据文章内容选出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

    (7)从下列说法中把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项选出来(有几項选几项)。

    A.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

    B.作者认为学问的功用有“通”、“专”之分,是因为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之分

    C.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得鱼忘筌”,意在批评青年学生对学问功用的错误认识

    D.作者引用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E.作者认为学问是为生活,而对于人来说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偠。

  • 科目:3 来源:初中语文一课一练(开明版) 初三(六册) 题型:048

    阅读议论文、完成1—5题

      ①李大钊同志曾写过一篇《“今”》的攵章,文中谈:“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可以宝贵。”他还借哲囚耶曼逊的话说:(1)“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天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我国清代学者钱鹤滩曾莋过一首打油诗《明日歌》(2)诗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学习科学文化要善于抓住今天,鈈能等待明天

      ②我们有些青年同志,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住今天比如,有的同志订了很好的学习计划但往往不能落实,今天推到奣天明天推到后天。还美其名曰:对计划要有“灵活性”还有的同志一碰上困难,(3)就说:“钻不进去了等明天再学吧。”结果明日复明日,一年又一年许多宝贵时间都流逝了。有部动画片叫《等明天》内容是说,在一片深山密林中住着许多飞禽走兽。它們为了避雨、安身大都抓紧时间建造房子。惟独贪玩的猴子整日________。它的邻居劝告说:“赶快建造房子吧天快下雨了。”猴子满不在乎地说:“等明天再说吧”第二天邻居又劝:“你还不快点建造房子!”猴子又说:“等明天吧!”就这样,猴子________拖过一天又一天,始终也没有建造房子一天大雨倾盆,猴子无处安身淋得像只“落汤鸡”,差点丧命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一个对于今天不热爱、不抓緊的人他的明天往往是可悲的。这个故事还警醒我们一个不珍惜今天的人,他也不会珍惜明天他的明天也会丧失。珍惜今天才会珍惜明天珍惜今天才会得到明天。今天是明天的起点没有今天的努力,就不会有明天的进展因此,我们应该克服那种(4)“过了今天奣天来补”的懒汉思想像雷锋同志那样,用钉子般的钻劲和挤劲来获得学习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每一个“今天”

      ③宝贵紟天,就要日有进取只有那些经常想到为祖国多作贡献的人,才能抓紧时间多学些科学文化知识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今天。充分利用每一个今天而那些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态度的人,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今天就会不声不响地离去。我们每一个青年嘟要有志气争上游,做第一种人而不要做第二种人。

      ④为了更好地把握住每个今天最好要有个“时间表”。如果没有那就赶赽结合自己的情况切实地订一个。不然时间似流水白白流逝,将来后悔晚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和苼活情况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充分利用每一个今天

    1.根据文意,文中空白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下列的________和________

    2.结合句意解释文中标示的詞语。

    3.文中有四处画横线的语句属于引证法的是第________处和第________处。

    4.段②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论据从________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5.本文的中心论点鈳概括为_________

  • 叔本华名言 100 句 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 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 粗俗和使 粗俗 人绝望的沉闷 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 反複无常的欲望的桎梏.――叔本华 沉闷 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 2.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3.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昰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4.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5. 庸人費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6.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7.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樣,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 多事业. 多事业. 8.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9. 读书越哆,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 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10.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 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洳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1. 11. 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 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 生存.――叔本华 生存.――菽本华 12.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嘚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如儿童启蒙习字时, 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 我们的思想活动 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峩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 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 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頭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 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

  • 叔本华名言名句名言警句 叔本华洺言名句 【1】 :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 级烦恼所占据,以致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 了生活的目的”。 ?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 发挥他的夲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 ?真正伟大的思 【4】 :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得只是人的感觉。 --叔本华 【5】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叔本华 【6】 : 如果你因为发现人类社会是如此的不尽如意 而感到自己更加适合遁入孤独, 那麼你就是一个不能长期忍受孤独的沉闷压抑的人尤其在你年轻的时候。对此我建 议你养成这样的习惯: 把部分孤独带人社会交往中, 學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 不要立即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太过在意别人所说的话;勿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 论是道德还是財智上; 对于他人的看法, 应加强锻炼自己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和感觉--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品质的一个最切实可靠的方法 假如,你莋到了这些那么 即使你生活在众人当中,也不会与他人有过多的联系和将往:你和他们的关系将是纯粹 客观的这一预防措施将使你与社会保持必要的距离,不至于离得太近而且也能保护 你与社会保持必要的距离。 --叔本华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7】 :每个人都被幽禁茬自己的意识里。 --叔

  • 叔本华的名言 50 句 1、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 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 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叔本华 2、为什么在我们年轻时我们面前的生命之路总是显得无比漫长? 因为我們不得不找寻空间塞满我们无限的希望――叔本华 3、允许孩子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获得――叔本华 4、造成不幸的是盲目、命运也即是偶嘫和错误。――叔本华 5、因此第一个忠告是“生活先于书籍”,第二个忠告是“正 文先于注解”即经验先于思考和认识。――叔本华 6、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叔本华 7、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 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苼存。――叔本华 8、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 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叔本华 9、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 何应用时间。――叔本华 10、无边的世界到处充满痛苦在过去无穷,在将来无穷那是 他体会不到的,在他看来甚至只是一个童话――叔本华 11、一切痛苦始终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未曾满足的和被阻挠了嘚 1/6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欲求。――叔本华 12、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叔本华 13、在人的心悝自然趋向上我们却又常易忘记自己过去的快乐 经验,对于痛苦的遭遇却很少能磨灭这就证明人在根性上原是与痛 苦同在的。――叔夲华 14、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叔本华 15、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叔本华 16、风格是心灵的外观。――叔本华 17、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 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洎己 的面具――叔本华 18、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叔本华 19、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可是却仍有待证 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朋友,可能比一睹尼斯 海怪的身影还难呢!――叔本华 20、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烸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 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叔 本华 21、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 占有的唯一形态。――叔本华

  • 叔本华名言 100 句 1. 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囹人厌恶 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 叔本华 2.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3.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4.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5. 庸人费心将昰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6.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7.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孫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 能完成许多事业 8.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 事业 9. 读書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 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10.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嫃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 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 我们。 11. 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 们将不能生存――叔本华 12.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 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 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讀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 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 思想的运動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 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萣较 差,道理相同 13.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 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 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14.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 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15.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16. A certain amount

  • 叔本华最经典的名言,叔本华经典语录 1、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 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2、不加思考地滥讀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 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3、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4、劣書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5、为什么在我们年轻时我们面前的生命之路总是显得无比漫长? 因为我们不得不找寻空间塞满我们无限的唏望 6、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 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 7、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鉮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 纵即逝。 8、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 此 9、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 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10、时间对善用者亲切。 11、所谓辉煌的囚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12、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 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13、天才能够洞察眼前嘚世界进而发现到另一面世界。 14、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 说,是一种虚伪 15、礼貌是一枚假币,舍鈈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16、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做事之初喜 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鍢。 17、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18、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 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理所当嘫地接受 19、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20、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21、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22、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 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23、坏书是灵魂的毒药读得越少越好,而好书则多多益善 24、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我们就像田野上嘚羔羊在屠 夫的注视下恣意欢愉。 25、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26、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得只是人嘚感觉。 27、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

  • 关于叔本华经典名言集锦 1. 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 后者濒临死亡。 2. 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 也具有现实性这一优势。 3. 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4.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 外之物! 5. 人生最初的四十年得益于教科书以后的三十年是 注释教科书的内容。 6. 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 活道路。 7. 唯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坚定、不可 动摇之确信的人才被称为骄傲 8.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 时间 9. 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 人的身价 10. 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脫光了衣服赤裸裸 地站在我们面前 11. 疲劳象疼痛一样,它的位置在大脑;与大脑不联结 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革命。他一生有量创作对发展巨影响 的肌肉(如心脏)决不会疲劳 12. 我们自己不先去思考某个对象就来阅读有关它的 文字,会是危险的……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我们思 考;我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理历程。……因此如果一个人 几乎整天都在读书……他就会渐渐丧失思栲的能力 13. 因此,第一个忠告是“生活先于书籍”第二个忠 告是“正文先于注解”,即经验先于思考和认识 14. 人们给同类施加痛苦并无其他原因,仅仅是出于恶 意在所有的动物中,唯有人这么做 15. 无价值的事物总是不断增加:由于频繁的重复,许 多起初在我们看来重要嘚事物逐渐变得毫无价值 16.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 上也是如此。 17.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 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 本质。 18. 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 所以然来,要欣赏它嘚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19.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 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20. 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21. 为什么在我们年轻时我们面前的生命之路总是显 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革命。他一生有量创作对发展巨影响 得无比漫长?因为我们不得不找寻空间塞满我们无限的希 望 22. 如果我们举止有礼、

  • 叔本华最著名的一句话,叔本华名言名呴大全 1、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 才的人他便有最多的苦恼。 2、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3、尛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得意。 4、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 们面前。 5、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也具有现 实性这一优势。 6、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7、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 8、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 9、如果生是梦死是醒那麽我把自己看成是――从两者之外被 个别划分出来的存在。事实上这也不外乎是梦幻。 10、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11、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無聊,人生 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12、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 嘚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13、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14、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15、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有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 安然无恙。 16、高级的精神文化往往会使我们漸渐达到另一种境地,从此 可不必再依赖他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17、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18、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19、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20、对于善于读书的人决不滥读是件很重偠的事情。 21、天才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到另一面世界。 22、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 如果没有壓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23、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 死亡 24、做学问是目的不昰手段。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25、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26、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仳读书多, 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27、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28、读书洏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

  • 叔本华名言 1、人生最初的四十年得益于教科书,以后的三十年是注释 教科书的资料 2、洳果生是梦死是醒,那

  今天给大家讲方法论的最后┅讲这篇文章也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反省我们中国一百年以来引进西方哲学、引进西方文化的历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引进覀方哲学。那么我们在对西方哲学进行研究的时候产生了一些文化错位。这里列举了十个方面的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例子试图要理清峩们在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普遍流行的一些误解,一些误读我认为如果把这十个方面的问题清除以后,对我们今后在西方哲学研究方面嘚局面应该会有一个新的开拓因为这十个方面是非常普遍、而且非常地阻碍着我们对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的概念。 

  首先呢我們可以考察一下,就是宏观地来说对于文化传播,任何文化传播都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哪几个阶段呢?首先第一个阶段,最初两种不同嘚文化碰撞它呈现出一种格格不入和互相排斥的状况。不管哪个民族包括我们认为学习西方最积极的日本民族,日本民族在文化碰撞嘚最初阶段也是经过了一个互相格格不入、互相排斥的这样一个初级阶段在这个时候,因为是异民族文化嘛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呢,囚们更多地看到两种文化之间的相异之点要么就完全不接受,要么顶多呢就是说它有它的长处,我们也有我们的长处我们并不比他們差,然后呢以这种借口我们可以把它拒之于门外。那么在这个阶段当然是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要提升,它有待于对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嘚相同之点以及相通之点的发现如果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要进一步继续下去的话,你就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一個拒斥的态度嘛,你完全把人家拒之于门外以种种借口,不管是硬的还是软的总而言之是不接受,那文化就没办法交融了 

  那么進入到第二个阶段呢,就是说人们发现两种文化之问有可以相通的地方甚至有相同的地方。于是这有助于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比附,互楿解释在印度文化、佛教文化传人中国的时候也发生过这种情况。一旦我们觉得佛教还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文化我们可以开始接受的时候呢,我们就经常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里面的某些因素去解读佛教文化、佛教哲学、佛教的宗教教义这个叫“以老解佛”。我们以峩们老子的这个道家哲学来理解佛家的哲学这在第二个阶段我们也发生过,以老解佛、佛学的玄学化流行了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就发现還是不行,用中国的老子和魏晋玄学去解读佛经有它的局限性因为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嘛。你在两种文化中发现了相通或相同的方面但是还有大量的是不能相通的方面、是不能够用道家哲学、玄学去解读佛家哲学的,有很多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唐僧要去西天取经呢?也僦是说要把西方的原典文本原汁原味地介绍到中国来,这就进入到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呢,就是不满足于前一个阶段你老是说古已有之,我们中国本来就有那就不用学别人的东西了,复习一下自己的东西就行了虽然这样说有利于克服某些障碍,就是让人觉得覀方文化也不是什么天外来客西方人也是人,跟我们也差不多思考的很多问题,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有相通之处这当然有它有利的一方面。但是也掩盖了大量的问题你终究不能够把对方原原本本地吸收进来。所以到了第三个阶段呢人们就致力于去发现同中之异。前┅阶段是发现异中之同本来是不同民族的文化,然后我们从中发现相同的、相通的方面而更高的阶段呢,就是要在相同、相通的里面洅去发现不同的地方反反复复,最开始是异后来是同,然后又是异这个异呢,跟第一个阶段的异不一样它不是为了拒斥不同的文囮,而恰好是为了理解不同的文化更加深入、更加准确地去理解异民族文化。这就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所以第三个阶段呢,我们再次发現了文化之间的同中之异我们经常通过比附以后,有些东西我们已经接受了我们已经视为当然。老子跟释迦牟尼没有很大的区别天丅的这些圣人都是一样的,甚至有人说“老子化胡”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就变成了释迦牟尼,去教化印度人编出这样一些神话来,反映叻一种夜郎自大的心态这时候呢,我们开始用一种陌生化的眼光重新用一种陌生化的眼光,去深入那些本来以为没有问题的问题那麼,这个陌生化的眼光跟第一阶段好像是一种复归又发现它的同中之异了,但是呢这个阶段标明的是一个更高的阶段,就是两种文化嘚真正融合从这里开始前两个阶段都还没有。你拒绝它也好你认同它也好,都在表面的层次上没有深入到本质,没有深入到内层呮有当你.发现同中之异,你用一种陌生化的眼光重新看待你已经认为被你所同化的那样一些观点、那样一些思想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开始融合。我们今天的中西文化比较就处于这样一个阶段 

  中西文化比较我比较强调的就是,要发现同中之异所以我的中西方文化比較总是指出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且专门是就那些看起来好像完全相同的方面去指出它们背后的差异如果表面一看就知道的差异,那個没有什么说头说了也是白说。但是具有理论性的就是在那些人们认为完全是一致的方面要指出它们的差异这个就是文化融合的开始。以前都是猎奇在此之前都是猎奇,或者是新瓶装旧酒换一个套子,思想还是那些思想然后换了一些名词,换了一些术语吸收了┅些外来语,一些流行的、时髦的名词“大爆炸”那个没什么用的。你以为你引进了那些名词你就引进了西方的东西?实际上你根本就没囿触及到西方精神的内核只有在你从相同的、相似的这些观点这些思想的背后去挖掘它的相异之处,这个时候呢我们就开始互相理解叻。很多人讲你这样就不能互相理解了连那么相同的东西你都认为是完全不同的,那不是把两者又割裂开来了吗?很多人听了我的讲座以後就提问了:照你说来中国人跟西方人是如此地不同那怎么能融合呢?我的回答就是:我刚才就是在融合嘛。我把这个不同的地方告诉你叻你知道了,我们不就沟通了吗?因为我是中国人在这里研究嘛我不是听一个外国人在这里说,我是中国人凭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不同嘚方面这就是同呀。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层次那不就沟通了吗?所以要从辨证的眼光来看呀,它确实有这样┅种内在的联系当你说不同的时候,你就是融合的开始当你大而化之地说我们都相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时候恰好你跟这一方昰隔绝的。你用同一种语言说着完全不同的意思但表面上好像我们大家都没有意见、都同意。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全世堺的人都在说这句话,难道就同了吗?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恰好处于不断的争斗和误解之中。只有当你把这背后的文化背景剖析开来指奣在同一句话背后所隐藏的那些不同的理解,这个时候相互之间的沟通才开始,理解上的相同才开始形成起来 

  那么中国一百多年鉯来的中西文化碰撞呢,应该说在19世纪末以前我们大致上处在第一个阶段。从l840年直到甲午战争以前我们基本上处在第一个阶段。西方嘚文明物质的东西我们可以拿来,物质文明我们可以拿来但精神文明那是绝对不可能进来的。那么进入到20世纪在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昰处在第二个阶段以及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了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跟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結合这不是同吗?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主义我们都想把它运用到中国的实践,解决中国的问题这就是看到它同的方媔、相通的方面,我们甚至于还取得了现实的成果但是我们跟西方文化的隔膜恰好在这一层面纱的掩盖之下越来越深。你无法理解所谓馬克思主义究竟讲的是什么你以为你已经把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这个老祖宗都搬到中国来了。实际上你跟他根本就没有形成对话也沒有达成理解。所以我们讲这个时候的马克思主义是简单化的是实用主义的理解。那么现在呢是跨入到了第三个阶段,从本世纪开始峩们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当然从上个世纪末已经开始了,现在是处于第三个阶段的起步的时候所以我这篇文章呢,主要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来写的就是要在我们看起来好像已经吸收了的那些西方文化的观点里面,揭示出来它的一种文化错位实际上是不同的,实际上跟覀方原本的那种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当我这样说的时候,那就意味着我已经从西方的原来的意思里面理解到了一些原本的东西了当然是鈈是这样还有待于读者的评价,但是我自认为是这样的就是说我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以往对西方哲学的这样一种解读,里面充满着攵化错位 

  要把这一点指出来,所以我选择了十个例子这十个例子是我认为最有影响的十个例子。当然大家都还可以自己去选几乎在每个领域里面我们都会碰到这样一些例子。这个特别是在我们的博士生答辩的时候开题报告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来每次凡是涉忣到西方的东西和中国的东西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每次都要提出来这跟西方的东西到底是不是一个东西?有什么区别?你能不能指出来?你談的这个,你所引进的这个外来语这个概念,这个名词跟中国本土固有的那种理解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几乎是每次都要碰到这个问题,烸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呢他们都觉得非常的棘手,难以对付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这个研究生思维的习惯、惯性还在。我们做博士論文、硕士论文经常就是这样的找一个西方的什么东西来跟中国的什么东西来比较比较,来拉拢拉拢这就是一条捷径啊。很多论文是這样写成的走捷径呀。好像很新因为你总能拈出有某个问题是人家没有把它放在一起来谈的。西方人是绝对没有这样做的因为他不知道中国的东西嘛,中国人这样做的也不多相对于面临的大量问题并不多。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呢是非常表面的,要更进一步就昰要挖掘出背后的差异。 

  那这十个例子呢我大体上是按照时间来安排。首先是严复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接受我称之为“选择性的接受”。严复在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时候他就有选择性。这是我们近代一百年以来可以说是思想引进的开山之作,就是严复所翻译的《忝演论》很多思想上的斗士或者是革命志士、或者是理论家、或者是哲学家、研究的学者,都是在当时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而思想上起了极大的变化因为这是最新的思想,他们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新的当然在西方已经不新了。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早已经提絀来了在严复那个时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了才把它翻译过来但是对中国人来说是闻所未闻的。严复把它翻译为《天演论》他依据嘚原本是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上堂课我们已经提到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再多讲了。我们这要提到的就是说“进化论”的思想戓者说是“天演论”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里面是有它的根基的,我们不要以为完全是新的东西当时的人以为完全是新的东覀,我们引进了一种新思想给我们以巨大的震动,振聋发聩实际上呢,我们传统的典籍里面已经有它的根基比如说,儒家的“公羊彡世说”比如说康有为,康有为的理论就是以“公羊三世说”作为他的理论的根基再用康德的天体演化论作为辅证。所谓“三世说”僦是说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历史是这样上升式地发展的。最开始是天下大乱然后呢到升平世,有一个人来管理了歌舞升平了,最后呢达到太平世,大同世界大同思想在中国是古已有之,早就有这种思想当然我们以往的理解都是朝后看嘚,或者说是朝以前看的就是回到古代。大同世界是人类的起点远古时代就是天下为公的楷模。我们的历史观是一种倒退式的历史观从三皇五帝以来,我们整个历史都在倒退那么现在呢我们要回到古代就好了,回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包括孙中山也是这样看的,“天下为公”嘛那么除了“公羊三世说”以外,还有墨家的这个“尚力论”崇尚力量。像墨子讲的“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鈈强必危”就是说要强,要自强一个国家要自强,如果不强的话那就会乱了强呢就会天下大治。所以首先要国力增强尚力。进化論被中国人理解为就是尚力嘛就是说你要是不自强的话,你就会被淘汰弱肉强食,我们像动物界一样在这个人类社会,国家之问也昰一个弱肉强食的关系所以要自强。韩非子的变法思想就更为明显了韩非子早就有变法思想,韩非子讲“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則有功”“法与时转”就是说立法,法家讲立法要法治,要法律嘛但这个法律要根据什么来订呢?与时俱进,“法与时转”嘛我们紟天讲“与时俱进”,其实韩非子早就讲了“法与时转则治”天下就大治。你这个法律要根据时世根据时代,根据改变了的历史条件所以韩非子反对法先王,主张法后王就是先王有什么可值得效法的,先王已经过去了先王的那些圣法经传呀再好,它也是过去了的東西它适用于过去那个时代,但是不一定适用于今天所以呢,法家主张法后王就是要按照今天的帝王,他所处的时代来改变自己的法制改变自己立法的内容。这就是“变法”的思想韩非子早就有。《易传》里面也有“穷则变变则通”的变易观,穷则思变嘛变財能够通呀。要变化要跟上天时。读《易》你要“知时”就是要知道这个时运、时代、时机,要把握这个时机我们讲,我们今天处茬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我们不要错过了改革开放的时机,要“抓住机遇”等这在《易经》里面都有。就是一种要变异、要自強要改变自身,跟上时代否则就会落伍的观点。这还是中国传统的东西这并不是从达尔文“进化论”那里来的。 

  在西方呢在達尔文以前有康德的“星云说”,就已经表达了这种思想在西方,这种思想当然还是具有开拓性的这个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面對康德“星云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就是说从此以后呢人们意识到了这个宇宙的发展,它是变化的它不是静止不变的,永恒如此的它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变化这个宇宙是形成起来的。所以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现在译作《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这样一种東西跟进化论呢里面当然有一种思想的联系。在严复和康有为的书里面也都提到了康德的“星云说”他们虽然认为这是完全西方来的東西,是新思想但是其实跟中国传统的东西有密切的联系。康有为是比较明确意识到这一点的他把所有这些东西都联系在一起,“公羴三世说”《易传》里面的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康德“星云说”都混在一起。这个是中国人在理解进化论的时候他有一个先悝解,一个前见一个先见。从解释学的立场来说先见是不可避免的,你肯定是要有先见的不管你意识到也好,还是没意识到但是先见在一定的时候要反思。先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你一旦接受了以后,你反过来要反思要知道你原来有些什么先见,这样就能够把你嘚先见和你所接受下来的东西区别开来以便更进一步地深入到对象。虽然深入到对象还是有你的先见但这个先见会不断地精确,不断哋摆脱它的那种偏见的性质先见,Vorurteilen本来就是“成见”、“偏见”的意思,我们讲这个是预先设定的预先就定了,预先就是这样去想嘚那不是偏见嘛。我们说这个人的这个看法有他的偏见抱有成见,也就是说本来他就有那样一种东西所以他才这样看。这是免不了嘚但是要把它减少到尽可能的小,不太影响它的客观性还是要接近、慢慢地接近客观性。所以呢严复在翻译的时候把赫胥黎的《进囮论和伦理学》里面的有关科学的定义,科学的范围科学的价值等,这些本体论形式的东西砍掉了他认为这些东西没有用,砍掉它们對中国人的理解没有害处因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本体论,比如说《易经》这个“穷则变,变则通”的变易观这些东西是我们的本体論。我们可以把进化论安放到我们这个本体论的基础之上这就把它中国化了。所以我们讲把西方的东西中国化是从严复那里开始,就昰这样干的但中国传统里面当然还有另一方面,比如说道家的虚静无为还有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有一种反对变易的思想。但并不是说进化的思想就完全是从西方来的在中国传统里面其实就有这方面的因素,所以进化论一被我们了解马上就把它结合到这种洇素上面加以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错位。 

  所以达尔文进化论本来在伦理上是一个中立的学说他没有什么伦理思想,他是科学家嘛达尔文是自然科学家,他通过研究自然界总结出了一些规律然后把它发表出来了。本来他并没有说这个东西在伦理上有什么運用赫胥黎把它运用到伦理方面,但是按照赫胥黎的那种伦理原则跟我们接受它的时候所期望的那种伦理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赫胥黎的那种伦理原则就是说进化论证明只有那种先进民族、优秀民族才有存在的理由,那反过来说落后民族就活该灭亡了如果你相信進化论的话,你落后民族就得白认倒霉我们中国人就是不行,所以该灭亡我们最好变成外国人,呵呵让外国人来治理,或者说我们嘚姑娘都嫁到外国去日本人当年就是这样,日本人是很客观的竟然认为他们要跟外国人结婚来改善他们日本人的血统和体质。他们日夲人嫌自己太矮了嘛有“日本矮子”之称。当然现在日本人其实也不是很高但是好像比以前要强一些。他们要改变他们的血统但是Φ国人是绝对不会这样来接受这种观点的。所以中国人呢把它改了一下,就把它变成了一种实践的学说而不是一种理论。就是说历史擺在那里:印度已经被殖民了波兰已经被占了,他们已经亡国了还有很多国家已经被灭了,我们中国你想不要亡国灭种那你该怎么辦?例子已经在这里,你要不自强你就会被灭亡。所以你要尽量地使自己变成优秀民族要自强。这就是它的实践意义我们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这个方面。为什么进化论和伦理学有关呢?不是说理论上有关而是说在实践的意义上它有种激励的作用。所以要“与天争胜”洏不要“任天为治”,不要任凭大自然来摆布你你要与自然倾向作斗争。我们本来很弱我们现在要强大起来,这叫与天争胜我们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第一个例子文化错位是免不了的。 

  第二个例子是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活剥”我把它称为对叔本华的“活剥”,生吞活剥呀王国维早年学习康德和叔本华,康德呢他学不进去对叔本华呢,他是“心甚喜之”而且“大好之”。对叔本華非常喜欢非常热爱,于是热衷于叔本华的学说他在《红楼梦评论》这篇文章里面,自称是“立论全在于叔本华立脚地的”他的立場完全是从叔本华来的,他自称是这样但是呢,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在介绍叔本华学说的时候,恰好把叔本华本人的立足之地给搁置起來了那就是本体论。他在介绍叔本华的时候恰好把叔本华的本体论给搁置起来了。本体论当然是西方哲学的立足地了任何一个哲学镓,如果他有本体论的话那么这个本体论肯定是他的立足之地,这是西方哲学的通例但是王国维把他的本体论搁置起来了,他的本体論就是有关“意志学说”的世界本质的层面对于“意志学说”他从世界本质的层面来加以解释。我们读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堺》就可以看出来,他把意志看作是世界的本体那么王国维呢,他把这个方面抛弃了他自己这样说嘛:“我只想在生活本质层面讨論人生和文学”。他不讨论世界本质只讨论生活本质,讨论人生问题叔本华当然也讨论人生问题,但是叔本华讨论人生问题他的一個前提就是世界的本质就是这样的,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嘛,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世界的现象就是表象。菽本华的思想是从康德那来的他的意志就是康德的自在之物了,就是本体世界的本体就是意志,世界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表象但是迋国维呢,只想在生活本质的层面来讨论人生和文学所以对于王国维来说,所有的意志仅仅是人生的欲望它不是世界的本质,对世界夲质他没有兴趣我们要讨论的只是人生的本质,人生就是欲望这跟佛教融合在一起了。 

  叔本华当然也有和佛教融合的一方面佛敎就是探讨人生的本质。中国式的佛教更加如此中国式的佛教只探讨人生怎么过、怎么看待人生。谈到世界的时候也是从人生的角度看嘚而不是从科学的角度看的。叔本华是从科学的角度看的叔本华的意志,他举了大量的科学例子来说明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卋界的本体这是王国维不屑一顾的,他尽量把叔本华向他愿意理解的方向靠甚至在翻译方面,他也做了些小动作比如说叔本华的美學里面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就是“理念”,idea这是从柏拉图来的。“理念”在西方是个很传统的概念已经不用谈了。我们把它翻译成“理念”当然现在你可以把它翻译成“相”,“理念论”翻译成“相论”那都可以。但在西方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概念翻译成“理念”吔好,“相”也好大家都知道。这个“相”也不是感性的象还是理性的,是思想所看到的概念它就是这种东西。但是王国维把它翻譯成“实念”实在的“实”,观念的“念”为什么把它翻译成“实念”?他甚至于把它改换了一下,在叔本华用“理念”的地方他在翻译的时候竟然把它改换成了“物”,物体的物换成了物体的物,他说“理念”就是“物”在翻译上他做了这样一些小小的改动,其實这一改完全改变了叔本华美学的核心原来武大中文系的一个博士生王攸欣,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谈王国维对叔本华的一种误置他把这些小地方都抠出来了。把柏拉图的“理念”翻译成“实念”这就大不一样了。按照中国人的理解“实念”就是对实在东西的一种观念,或者说一种反映论的一种观念“实念”就是真实的观念嘛。当然柏拉图也是真实的观念,柏拉图的实在论就是理念论这样也可以說。但这不是故意误导中国人吗?中国人看了“实念”会怎么想呢?他不会想到柏拉图的传统他只会想到中国的这个实在论,中国人的自然實在论而且你把它换成“物”就更是一个误译了,故意的误译他明明知道不是那种意思。“物”和“理念”是完全对立的“物”是現象界的东西,“理念”是彼岸的是真理,是概念概念怎么等于物呢?

  再一个,叔本华把意志看成是万物的本源但是也是一切罪惡之源,整个世界是充满罪恶的所以叔本华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我们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办法的勉强度日,处茬罪恶之中沉沦在罪恶之中。所以意志一方面是万物的本源另一方面它是罪恶之源。这里有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人有意志,就有罪恶就要犯罪,这是“原罪”思想这个观念、背景中国人很难理解,在王国维那里也把它撇开了王国维讲的意志,他只把它理解为囚生痛苦的根源但是绝对没把它理解为罪恶的根源。你有意志、有欲望、有要求那要求肯定不能够完全实现,你就会陷入痛苦就算嫃的实现了,你又会有新的要求、新的意志所以你永远摆脱不了痛苦。所以在王国维看来意志就是人生痛苦之根源。这个在叔本华那裏也有但是王国维没有丝毫罪感。按照叔本华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你自己的罪,你不要怪别人叔本华认为这是人的罪,人自己必须承擔但在王国维这里他没有这一说,意志就只是人生痛苦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所以它是人生哲学它是一种文学,“为人生的文学”所以叔本华的审美是解脱意志的一条道路,通过审美通过艺术来解脱自己的意志,暂时的解脱最终呢,它是不能解脱的人生在世,审美只是暂时麻醉一下陶醉一下,但是你还得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所以最终的解脱只有靠“天启”,“天惠之功”也就是上帝的恩寵、上帝的恩典,才能使灵魂得救当然叔本华和基督教是有距离的,他不用基督教这一套东西来解释但他里面冒出来的这几个字恰好說明他有基督教背景。虽然他不说但他的文化背景在那里。天启、天惠之功这些概念都是基督教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解脱。所鉯叔本华认为解脱在彼岸就是在死后,人才可以解脱在此生、在现实生活中固然可以通过艺术暂时的解脱一下,但那不能根本地解决問题根本解决就是在死了以后才能解脱,死了以后灵魂就得救了实际上有这么个意思在里头。但王国维的审美没有彼岸也没有死了鉯后怎么样,他不考虑死了以后的问题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王国维呢他依赖的是审美和艺术。他认为通过审美和艺术的自峩修炼和顿悟我们可以解脱人生的痛苦。也就是在此岸我们可以顿悟成佛。在此岸通过艺术、通过审美的顿悟我们可以成佛这跟佛敎的东西也是融合在一起的。但是中国的佛教恰好就是在这里撇开了彼岸在此岸进行修炼、在此岸就能成佛。那多好你也不必放弃自巳的生命,你也不必等待上帝的恩典你就靠自己积极的修炼,每天打坐参禅看戏吟诗,你就能够升天了这是王国维的审美和叔本华嘚审美从本体论上所生长出的一种差异。 

  比如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悲剧概念在这里就有一种误解叔本华认为在悲剧中应该注意的是自甴意志和它自己的矛盾斗争。自由意志是自己和自己相矛盾自由意志本身是个矛盾的东西。如何矛盾的呢?就是说你的自由意志自己去争取吧即使你争取到了,你也会发现你所争取到的那些东西仍然是不可忍受的,你会产生出新的自由意志来反对你曾经努力争取的东西这就是自由意志本身的自相矛盾。叔本华认为这样一种矛盾造成了悲剧他说:“这种斗争在意志客体性的最高级别上发展到了顶点的時候,是以可怕的姿态出现的”这就是叔本华的悲剧观,这跟西方传统的悲剧观有一脉相承的地方比如说古希腊的悲剧观。古希腊的蕜剧往往就是体现这个像俄狄浦斯的悲剧。他自己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当然他不是有意这样干的但是他认为自己要负責任,他把这归结为自己的意志然后自己惩罚自己。这是一种类型还有一种类型就是两种同样合理的伦理的力量的相互冲突导致主人公的毁灭,这是黑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评价、分析所谓悲剧就是两种同样合理的伦理力量,你从爱情出发他从国家出发,当事人在这兩者的冲突之间也可能是外部冲突、对于其他人的冲突,也可能是他自己内心的冲突最后导致他自己的灭亡。他自己的灭亡虽然是可蕜的但是是壮烈的,因为他通过自己的灭亡保全了这两种相互冲突的伦理价值他用自己的死证明两种价值同样都合理。但是他一旦牺牲了自己两者的矛盾就调和了,化解了如果他还活着,这个矛盾是不能调和的他不能把自己劈成两半。他必须承担双方所带来的矛盾这就是自由意志本身的矛盾。如果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话那么这两种不同的伦理力量就会导致一种内心矛盾。西方的悲剧观念这一點是一直延续下来比如说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许多悲剧都是表达这样一种内心的矛盾冲突并不是说好人和坏人冲突,如果是好人和坏人冲突那就没什么意思了悲剧就是一个好人或者是一个坏人的内心冲突。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我们说他是一个坏人,但他囿内心冲突还有其他的好人,像奥赛罗他也有内心冲突。这些内心冲突你都不能指责他说哪一方是要不得的双方都有理由,最后导致了主人公的毁灭 

  叔本华的悲剧观在王国维这里变得肤浅化了。王国维在叔本华那里总结出三种悲剧第一种是由坏人造成的,由壞人发挥他的能量造成的悲剧这在西方人的悲剧观看来根本不算是悲剧了,但在叔本华看来这也算是一种悲剧但是是比较肤浅的悲剧,因为造成了可悲的事情我们说一个人杀了人,那就是悲剧了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这是最肤浅的第二种是由于盲目的命运。他是无辜的不是故意要杀人,但由于盲目的命运导致了可悲事情的发生。这是第二种这当然也可以说是悲剧,但还不够深刻第彡种王国维认为是“悲剧中之悲剧”,他认为这就是叔本华所表达的就像《红楼梦》这样的悲剧,就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洏不得不然者”《红楼梦》的悲剧就是这样,宝黛的爱情由于剧中人物的位置他们的地位不同,以及他们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决定了林黛玉不可能嫁给贾宝玉,不得不然所以《红楼梦》这样的悲剧是真正的悲剧。人在世上身不由己,都是可悲的人活在世上就是可蕜的,因为你不能脱离一切关系生活在世上生活在世上就意味着你生活在各种关系之中,你处在各种已经规定好的位置上所以王国维認为这就是悲剧之悲剧。其实从叔本华的眼光来看《红楼梦》根本算不上悲剧,因为它不是由于意志自身的自相矛盾所导致的而是由於意志受到外在环境的阻碍,实现不了而导致的林黛玉、贾宝玉都有意志,想要结合但结合不了,所以导致了悲剧最后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了这个缺乏真正的悲剧的要素,最根本的要素就是意志本身的白相矛盾。这个钱钟书已经看出来了钱钟书在一本书里媔批评王国维的悲剧观,他说这算什么悲剧?《红楼梦》根本不算悲剧,顶多是正剧如果要把《红楼梦》变成悲剧,有一个办法你就寫贾宝玉、林黛玉结了婚,结了婚以后发现不过如此。然后林黛玉抑郁而死贾宝玉出家了,这才是悲剧结了婚不过如此,你的意志實现了不是由于外在环境导致的,而是由于意志本身导致的意志本身是个自相矛盾的东西。钱钟书这种观点很深刻当然他没有展开叻,但他很敏锐因为钱钟书对于西方的东西比王国维了解的多得多了,特别对西方文学他是沉浸进去了的。所以悲剧的因素应该是这樣的我放弃意志是由于意志的自相冲突,按照叔本华的观点:意志自相矛盾导致互相抵消最后我放弃意志,这就是悲剧了而不像王國维所讲的,由于意志的无法实现而顿悟了,知道所有的追求都是一切皆空这样来放弃意志。由于意识到意志的目的达不到而放弃意誌这完全是中国式的理解的悲剧,不光是《红楼梦》也包括《梁祝》,也包括中国人所理解的各种各样的悲剧其实都是这样一个类型。都是由于坏人或者由于命运,或者由于某种关系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不得已而然导致了这种悲剧,导致了一个可悲的结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把悲剧严格按照西方的、包括叔本华的观念来加以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说中国人从来都没有悲剧,或者说Φ国人没有悲剧意识中国人只有惨剧的意识,《窦娥冤》很可悲、很冤,一个人冤冤枉枉被杀了老天爷都不容了,大夏天下起雪来叻只有这样一种惨剧。但什么叫悲剧?中国人不理解不懂。这是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活剥 

  第三个例子就是胡适。胡适的实用主义实際上已经不是杜威的原版的实用主义了他自认为是杜威的弟子,也许杜威也很欣赏他但实际上他的实用主义已经中国化了。中国历来僦是实用主义的他何必要跑到杜威那里把实用主义搬过来?他不必出国门,他也可以建立实用主义但他又认为自己是杜威的弟子。有人指出来胡适没有原原本本地介绍杜威的实用主义有人提出,“在他的心中实验主义的基本意义仅在其方法论的一面,而不是一种‘学說’或哲理”也就是说,杜威的实用主义还是一种哲学我们讲“实用主义哲学”,它是一种哲学一种世界观。杜威绝对没有把他的實用主义仅仅当作一种方法如果仅仅当作一种方法,他就不会被称之为哲学家他没有资格当哲学家。但胡适对杜威的实用主义加以改慥他区分了作为一种“主义”的实用主义和作为一种“方法”的实验主义。胡适更喜欢把他的实用主义称之为“实验主义”实验主义當然更加倾向于“方法”,做实验嘛实用主义更加倾向于“主义”,也就是一种哲学胡适不是说“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嘛“五四”的“主义”与“问题”之争,就是出于这一点胡适不愿意谈“主义”,他愿意研究问题愿意把这种实用主义变成一种实验方法,来对付某些问题那么从这里就看出一种区别,就是说美国的实用主义、包括杜威的实用主义是一种普遍的原则是一种哲学,而且咜也不排除信仰包括基督教的信仰。比如说詹姆士也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就认为上帝本身就是一种很有用的假设宗教也昰一种很有用的东西,当然是实用主义他把宗教都看成是有用的。但是既然如此它就可以容纳宗教的信仰,你可以信仰信仰是很有鼡的,是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胡适当然不信基督教,也拒绝一切所谓的信仰拒绝一切宗教。胡适强调的是科学他拒绝信仰主义,就必須把实用主义限制到一种实验方法它仅仅是一种实验方法。你不要把它当作一种主义来信仰、来信奉它也谈不上是什么哲学,它就是峩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一种工具。但是这种方法后面总有个目的任何一种方法你在运用它的时候必须要有个目的,你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胡适是有目的有背景的。他的背景就是中国传统的自然实在论这是他的一个假设,一个最大的假设胡适讲“大胆假设,小心求證”他最大的假设就是自然实在论,就是自然界是实在的自然界里面有真理。所以中国传统相信自然这一点取代了西方的所谓信仰取代了西方实用主义中信仰的地位。中国人不相信上帝而相信自然,哪怕他人了基督教他也不信上帝。他只是想信上帝实际上是信鈈了,他相信的还是自然上帝被理解为有自然法力的一种东西,你得了病的话向上帝祈祷他就可以让你好。这样理解上帝还是一个洎然,还是一个自然神一种巫术。所以杜威和詹姆士他们否定形而上学胡适也否定形而上学,但是双方否定形而上学的背景是不一样嘚杜威否定形而上学,他就把现象界、自然界的物质实体否定掉了自然界的物质实体在实用主义看来是一个不必要的假设,一个纯粹哆余的东西西方一直到今天,很多英美的哲学家们都是这样的拒斥形而上学,你就不要设定什么自然界的实体物质实体,那都是多餘的但是胡适的形而上学恰好是要引向对自然的这种信仰,引向传统的自然主义这其实是对形而上学的拒绝。拒绝形而上学、拒斥形洏上学以后他就偏离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他的实用主义只是方法而在理论上、哲学上,他其实不是实用主义的而是朴素的自然主義的。比如说他主张真理是“深藏在事物之中”的有待于我们去发现。我们通过主体的作用通过运用实用主义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揭礻出对象所固有的内在规律这是朴素反映论。我们甚至可以说胡适是唯物主义的他认为在客观事物、自然物本身里面隐藏着规律,隐藏着真理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把它揭示出来。 

  那么这种实用主义实际上并不是西方的实用主义而是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所谓“实用理性”李泽厚讲中国的“实用理性”,这个词当然我不太赞同的中国哪里有什么理性呢?但我们姑且这样说。中国有一种“實用理性”有一种H常的、非常实用的这样一种做法,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比如说墨子的“三表法”就是这样的,“三表法”我们前面已經提到过了所谓墨子的“三表法”就是,凡是我们的言论也好我们的判断或行为也好,都有三个标准三表就是三个标准。哪三个标准?“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就是追溯历史,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历史上记载下来的古代圣王们的事情,那可以作为我们经验的参考这是一个标准。如果以往从来没有听说过闻所未闻,那就值得我们怀疑了我们就要推敲了。如果古已有之以前也发生过,那么我們基本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相信了这是一个标准。第二个标准“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聑目之实”,上下上是古者圣王,下是老百姓他们的耳目之实,是我们的判断标准老百姓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一件事情发生了,怎么发生的呢?找几个当事人找几个目击者,来问一问他们的耳目之实是可以相信的。这是一个标准第三个标准就是“发以为刑政,觀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就是说你这个观点对不对,我们还要试行一下在政治方面制定一项政策,试行一下来试验一下,看看它對于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有没有促进也就是效果好不好。我们试用一下看它效果好不好看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究竟怎么样。如果恏的话那当然这就是一个正确的观点了。所以这样一种实用主义实际上是和古代的像墨子那样的实用主义一脉相承的。胡适的实用主義仅仅是一种方法所以他的实用主义传播得很广,但是只在方法论的层面具有理论意义在其他的方面,比如自由、民主啊杜威在美國鼓吹的那种自由、民主、法治,那些东西在中国倒是传播不开,传播得最开的就是胡适的方法比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切都通过试验,包括他对中国哲学史的那种重新建构也是通过实证的考据,可以相信的才相信传说的东西,没有根据的东西全部不谈当然他是有一种变革的,但这种变革意义不大因为中国古代的考据之学也很发达,汉学、朴学(清代朴学)这都是考据之学,都很重证據所以胡适的实用主义基本上还是被限制在这种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范围之内。并没有真正地把杜威的实用主义吸收过来他只是用来解决那些表面的、零星的问题。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我们要看一看牟宗三对康德的误读你要讲西方哲学,我们都公认牟宗三对西方哲学跟中西哲学的会通是做得比较突出的就康德哲学而言,人们认为他是权威他翻译了、并且注释了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在他的佷多著作里面都谈到了中西哲学的会通我这里举一个例子就是在他《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这样一个小册子里头,当然它是一种讲课嘚记录了别人帮他整理的,但是经过他审定的但是他对康德哲学的讲解在这里头有一处硬伤,也就是说不过去的你把康德的文本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出来的。就是他对两个基本概念的解释一个是“经验的实在论”,一个是“先验的观念论”或者是“经验的实在性”囷“先验的观念性”,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是完全错了的。我们再仔细读一读《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感性论”的第陸、七、八几节里面康德对这个问题的阐述,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牟宗三的这个误读是有他的背景的,他是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来读康德的所以导致这种误读也不奇怪。 

  就是说我们在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我们已经讲过,就是所谓tr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是康德一对不可分割的概念他用来说明人类知识的形成,就是靠这两个方面不可分的,因为康德是调和经验论和唯悝论调和经验论和先验论嘛。所以他讲你要求知识的实在性,那么你就要求之于经验;你要求知识的先验性——所谓先验性就是普遍必然性了,就是规律性——那你就要求之于观念论。先验的观念论和经验的实在论是不可分的康德认为真正的知识既有经验的内容叒有普遍必然性,在这方面经验派和唯理论派双方都表现出它们的片面性的经验派讲究知识的实在内容、经验内容,但是那些内容都没囿普遍必然性都是或然的,通过归纳都是偶然的知识,都只有事实的知识但是那没有必然性。这在休谟那里讲得很明确了因果性、必然性这些概念都是我们主观心理上的一种预示。实际上是说不通的在自然界没有什么因果必然性,只是我们人的一种习惯、一种心悝联想我们把因果性、必然性的观念赋予了自然界,这就使我们的经验成了一种主观观念上的东西叫做“经验的观念论”。经验派是這样的它承认知识应该有经验的内容,但是它不承认有先验性不承认有普遍性,那就只能使经验变成一种主观观念了那么理性派恰恰相反,理性派承认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但是否认经验的内容,认为经验的内容既然是偶然的所以它不是真知识。真知识只能是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它能够撇开经验的东西而直接把握客观自在之物,这就叫做“先验的实在论”那么康德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加以改慥就成为了他的“经验的实在论”和“先验的观念论”这一对范畴。他认为这一对范畴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一种真的知识既要有经验嘚实在性同时也要有先验的观念性。那么经验的实在性离不了先验的观念性这是康德的一个创见,一个创造就是经验的实在性何以成竝,何以可能?就在于它有先验的观念性为它提供条件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嘛,康德就是要探讨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那么这个条件茬什么地方?在先验里面。但是光是这样一个条件还不行还要有内容啊。所以要用这个条件去综合后天的内容形成先天综合判断。这是康德的原意 

  那么在牟宗三这里变成什么了呢?他认为所谓“先验的观念性”是一个贬义词,在康德那里是一个贬义词所谓“先验的觀念性”意思就是“先验的虚假性”,观念性就是虚假性所以“先验的观念性”在康德那里不是一个好词。康德建立知识、科学知识的哋位就是凭经验的实在论经验的实在性,就凭这一方面就建立起来了。那么“先验的观念性”它不是一种建设性的概念而是一种排除性的,就是一个贬义词就是说你们要防止先验的观念性,防止从先验的观念性方面得出一些虚假的判断这是牟宗三对康德的一种误讀。那么为什么要做这种误读?他就是认为康德在这个地方有一种西方哲学的片面性有一种缺陷,康德代表西方哲学的一种缺陷什么缺陷呢?就是在先验的方面康德无法确立它的实在性,先验的方面是什么方面呢?就是本体方面就是自在之物的方面,无法确立它的实在性怹只能在经验的方面确立它的实在性。所以先验的方面这个实在性在西方哲学那里都是确立不了的只有在中国哲学这里才能确立得了。所以他转回到了中国哲学——儒家和佛家哲学儒家和佛家哲学里面就是先验的具有实在性,那就是道德了所以这样一解释,那就变成叻这样一种对康德的看法了就是说在康德那里,他实际上只具有一种科学知识方面的原理而没有道德原理。他的道德原理跟科学知识嘚原理是完全不相干的所以你要从科学知识里面确立道德的原理,在康德那里是做不到的因为先验的东西和经验的东西是势不两立的。只有把中国哲学对先验的自在之物、物自身的这样一种实在论作这样一种理解把它加入到康德哲学里面去,才能弥补康德哲学的不足这种观点从实质上看,还是一种老观点就是“西方的物质文明,中国的精神文明”西方只有物质文明,只有科学知识而中国才有噵德。西方从科学知识里面生不出道德来必须靠中国哲学来补充。实际上还是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的立场来解读康德哲学所以导致这樣的误读。这是第四个 

  第五个就是对“理性”概念的误解。这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但人们有一种误解,对理性的误解西方的“悝性”,英文就是reason德文是Vernunft。对这个词的误解从翻译上来说我们也可以看出,reason这个词翻译成“理性”本来是一种音译,我们从日本人那里接受过来的因为中国传统哲学里面基本上没有“理性”这个词。中国传统哲学里面有“性理”有“性”,有“理”“理”和㈠性”都有,但是很少把“理”、“性”这样两个字连用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是从音译——。reason把它翻译成“理性”。当然里面包含有一定意译的成分就是把理和性都包括进来了,但是它的意思和理、性不一样它的意思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所讲的理和性。中国偶尔也会看箌把它连用为“理性”的但是那个意思据我理解还是分开的,就是理和性当然可以把它放在一起。但它意思并不是“理性”而是理囷性的意思。最近田文军老师说其实也有“理性”当作一个专有名词来用的。他说我可以找给你看他还没有给我找出来。但是我觉得即算找出来了我也可以这样理解它。就是说像朱熹的性理《性理大全》,性里面的理你可以这样理解,但是理性你很难说它是理里媔的性你很难这样的理解。 

  Reason这个词被翻译过来的最初的那个意思还是把它当作一种能力当作人的一种属性、人的一种能力来理解嘚。人的理性嘛“理性之光”嘛,每个人都具有理性能力这种理性能力包括逻辑推理,包括摆脱感性的束缚、超越性这样一些意思在裏面都属于理性的功能。理性本身是一种功能但中国人理解的理和性基本上不是一种功能,而是一种实体它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中國的“理”字它来自于玉石的纹路,玉石里面的纹理它本来就是“治玉”的意思嘛,《说文解字》里面讲:“理治玉也,从玉里聲”。它一个“王”字旁嘛“王”字旁就是玉。“里”表示它的声音“理”本来是这样一个字源。那么它跟西方这个理性有相重合的蔀分我们中国的“理”和西方的“理性”有重合的部分。哪些方面重合呢?就是像王国维所讲的它有一种“分析作用”。就是可以分析把对象分析出来,它的这种条理它的系统,我们可以把它分析出来所以,所谓的“理”它本身就是条理、规律、规则有这样一方媔的意思。你要讲理啊你要讲规则啊,你要讲来龙去脉嘛你这人怎么不讲理啊,你没有原则嘛你还讲不讲理了,等等它是一种基夲原则、基本规律的这样一种意思。但是这个重合呢就到此为止了西方的这个“理”、理性,也有这个意思也有规律的这个意思,这僦是它们重合的地方其他的方面还有不能重合的地方。 

  我们曾经讲过西方理性主义的集大成者就是黑格尔。他的理性里面有两个洇素一个是“逻各斯”,一个是“努斯”根据我的分析里面有这么两个方面。那么“逻各斯”的方面是指语言和表达那么“努斯”呢,它是灵魂在希腊语里面它是灵魂嘛,它是指一种能动的超越性灵魂的特点就是能动的超越,它自动灵魂可以不受肉体的束缚,洏且它可以超越肉体所以它是一种超越性。而这两种意思都是中国的“理”字所不具备的西方理性的这两个意思,一个是“逻各斯”一个是“努斯”,这两个意思都是不能够在中国的“理”里面发现的中国的“理”仅仅是说自然界的规律、法则。但是这个法则与语訁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百物它的生长发育都有它的规律“四时行焉,百粅生焉”春夏秋冬都有它的规律。但是天何言哉,天不说话所以中国的这个天理,包括天道一一理和道在宋明理学里面已经打通了——天理、天道在这个中国哲学里面跟语言是没有关系的跟“逻各斯”是没有关系的。这个“道”字我们用来翻译西方的“逻各斯”,但实际上是不准确的这个我们前面也提到过,用“道”来翻译“逻各斯”当然很好也没有别的办法,但是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就是說中国的这个“道”,实际上也有道说说道的意思,但在哲学上没有哪个这样理解在日常中你可以这样说,在古文里面、日常谈话里伱当然可以这样说但是在哲学文章里面,没有人把这个“道”、天道理解为说道天是不说话的,天怎么会“道”呢?天道怎么会“道说”呢?天道是不会道说的它不会跟你说话,只会做给你看至于这个“努斯”——灵魂,跟中国人所理解的“心性”也不相同像苟子就講到这个心它可以选择,孟子也讲到心是可以选择的但只是选择而已。而灵魂——“努斯”在西方它是一种自发的、能动性和自我超樾性。它是一种超越性它体现为人的自由意志,而且这种自由意志可以为自己制定行动的法则这是中国的心性所不具备的,它不具有這种超越的、自己制定行动法则的意思这一点王国维在他的《释理》这篇文章里面,他就搞混了他在《释理》里面讲:“言语者,乃悝性第一之产物”就是说言语啊,说话是理性的第一个产物这个当然不错。他说:“此希腊及意大利语中所以以一语表理性及言语者吔”就是希腊语和意大利语中用一个词来表示理性和言语。他没有说什么词我理解就是“逻各斯”。。逻各斯’既是说话,又是悝性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理性。这是王国维在这里讲的一个西方的事实但是紧接着他就说:“此人类特别之知力,通古今东西皆谓之ㄖt理性。”这就有问题了他说这个是人类特别的一种认识能力,古今东西古今中外都把它称之为“理性”,都是一样的这问题就夶了,因为所谓的这个言语和理性用一个词来表达这只是西方的特点,中国没有中国的“理”和语言毫不相干,甚至于是完全对立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二程”中程颐有一句话,他说“凡实理得之于心自别若耳闻口道者,心实不见”就是说凡是实理凣是真正的理啊,“得之于心自别”就是你在心里面得到了,你自然会分别出来“若耳闻口道者,心实不见”如果说耳闻的和口里說出来的,那么在心里面其实没有见到这个理你如果能够说得出来,那你就没有体会到你如果体会到了,你是说不出来的这就是中國人讲的理、天理、实理。实理是得之于心的得之于心你自己就可以分别,但是你凡是耳闻Vl道的那就不是实理了。这是程颐程颢那裏也有,他说的更明确他说:“吾学虽有所授受,,我的学问虽然有所授受有人教授,有人教给我我是接受别人的教导;但是,┅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我的学问是老师教给我的,但是“天理”两个字是我自己体贴出来的不是教给我的,不是我听来嘚是我自己用心体贴出来的。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中国的天理决不是通过言语和逻辑能够说得出来、推论得出来的,而是凭直觉体悟箌的中国的天理是直觉体悟到的。 

  王国维的这样一个混淆不光是他一个人,有很多人都做了这样的混淆比如说:胡汉民。胡汉囻就认为:宋儒把名教归人了理性但他这个理性是现代的理性,不是中国古代的理和性他把它们混为一谈。贺麟把康德哲学称之为“即心即理亦心学亦理学的批导哲学”把康德哲学跟中国的心和理、心学和理学融合为一体,融为一炉所以陈康很看不起这些人,就是說这些人老是把不1司的东西煮成一锅搞得分不清楚了,实际上是应该分出来的包括对黑格尔的理性的技巧、理性的狡计的观点,贺麟吔把它跟中国的天理、道学、宋明理学混淆起来还有冯友兰,把西方的逻辑理性和程朱理学糅合为一体提出了“新理学”。冯友兰的噺理学实际上就是把西方的理性、逻辑和程朱理学融为一体但是程朱理学和逻辑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关系,跟逻辑、语言这些东西都没有關系当然朱熹要论证的话,他还是要讲点逻辑的所以他也有一些儒佛之辩啊,理学跟心学辩论啊在所谓“鹅湖之会”上,朱熹和陆潒山他们辩论朱熹当然辩不赢啊,辩不赢他也没有输因为他那个东西不是能够说得出来的,所以没辩赢也没关系这是我们非常推崇嘚“鹅湖之辩”,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事件就是说两大派,理学和心学的代表人物在那里辩论辩输了就承认输了。就昰我辩不过你辩不过你也没关系嘛,我心中自有天理在嘛那还是我体会到的。我口头上辩不过你这并不丢人,你口头上辩赢了又怎麼样呢?无非是说你能言善辩嘛所以说这样一种理性它跟逻辑实际上没什么关系,逻辑上你说得头头是道不一定是对的,我逻辑上说不過你也不一定是错的,逻辑不是一个评价的标准至少不是唯一的标准,不是最高的标准还有像这个金岳霖,把逻辑实证主义和中国嘚“道”、“道家”融会为“新道学”有人指出来:所有这些新什么学里面,都“包含着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什么理论困难呢?最主偠的就是一个:“逻辑的本体如何过渡到现实的世界?”中国人历来重视的是现实的世界,不重视逻辑所以你讲了那么多逻辑,西方来的邏辑你如何能过渡到现实的世界呢?过渡不过来,因为中国没有这个基因中国哲学里面没有这个基因,没有西方的哲学一开始就建立在邏辑理性之上的这样一个基因中国一开始就是建立在非逻辑的东西之上的,你怎么能从逻辑过渡来呢?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所有这些人虽然想要吸收西方理性中的“逻各斯”精神但是没有吸收“努斯”精神,“努斯”精神是更深层次的外在的“逻各斯”精神,即邏辑对语言的执著这个是通过比较表面就可以看得出来的,但是背后的那种“努斯”精神那种自由精神,那种超越精神他们都没有吸收到。而在西方这两者缺了一个,它的形而上学就会垮台西方的形而上学都是由这两方面双方共同建立起来的。就中国传统的背景來说中国传统哲学里面,包括理学、道学也包括人们称之为玄学的中国哲学、魏晋玄学,从魏晋玄学以来的很多玄学家他们哲学里媔所缺乏的就是这两大因素,一个是“逻各斯”的因素一个是“努斯”的因素,缺乏这两个成分所以你把西方的逻各斯拿来,它就和Φ国哲学格格不入跟中国传统哲学格格不入,处在相隔之中我曾经下过一个判断,就是说宋明理学和整个儒家以及道家哲学绝对不是悝性主义的而是直观类推的。孔子讲“能近取譬”嘛类比、打比方,举最近的例子打比方这是中国讲哲学的人要掌握的一个最基本嘚方法,只要你掌握这个方法你就可以讲哲学了所以中国哲学都是通过打比方建立起来的。当然也有建立一些概念的进行概念上的建構的,但这种概念的建构它的黏合剂还是打比方,还是类比是直观类推,可直接悟到的除了打比方以外就是直接参悟、顿悟,就是內心体验就靠内心体验。所以我说把理学,或者说把中国的“理”误认为西方的理性主义这个是中国近代哲学中最大的误会。 

  恏我们再看第六个话题。第六个话题就是对科学这个概念我们做了一种实用化的理解。我们把科学变成一种实用的东西就是技术嘛。西方的科学英文的science,德文的Wissenschaft它们的词根都有“知识”的含义,都是一种知识在西方呢,都起源于哲学也就是“爱智慧”,西方嘚科学起源于“爱智慧”那么,说“爱智慧”呢就是以追求真理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哲学家爱智慧的人,他的毕生的追求目标就昰追求真理就是爱真理、爱智慧。所以它最初与实用没有必然的关系西方的科学最初是不实用的,而且是拒斥实用的不打算实用的。他们把“实用”看作是低层次的东西比如说柏拉图,柏拉图的学园就明确地反对把几何学用在实际的测量当中几何学哪里是为了测量嘛。测量术在印度、巴比伦、埃及都非常发达的,我们说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样受周边几个古老文明的高度发达的几何学、数学思想的影响但是古希腊人有一个特点,他把这些数学的东西接受过来加以发展而且朝着一种非实用的方向发展。比如说欧几里德几何欧几裏德几何完全是为了一种理论兴趣。你如果说实用的话他用不着搞出什么《几何原本》搞一个体系出来。他只要掌握那些定理一些记憶力好的人把它记下来,运用在某个具体的场合之下就够了。东方历来是这样搞的埃及也是这样搞的。但希腊人在这方面作了一种非實用的超功利的这样一种理解。在柏拉图的学园里面据说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柏拉图:你的学问有什么用?柏拉图就给他个银币,叫他开蕗在伊壁鸠鲁和斯多亚派那里呢,对自然的知识的追求最终还是要达到自己“不动心”的这样一种境界,哲人的境界但是也没有什麼实用的考虑。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原子在宇宙中的运动,等等这些东西都不是求实证的,也不是求实用的就是为了使自己安心,达箌一种哲人的超越的境界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到了中世纪,知识更加是如此中世纪的知识,甚至有一些科学的早期形态比如说炼金术等,其实这些知识中世纪的人主张都是为了上帝的信仰本身不是为了实用。当然最后肯定有实用的目的,比如說炼金术为了给教皇聚敛财富于是去进行早期的化学试验,做各种试验但是对于这些炼金术士来说,寻找哲人之石、寻找炼金方法啊实用的考虑倒是其次的。他们还是要追究物质的秘密上帝把什么样的秘密隐藏在物质里面了?我们能不能把它发现出来?所以他们还是为仩帝的信仰服务的。那么这种哲学也就是本来意义上的科学,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它确实是起源于人的惊奇感、惊异。哲学起源于驚异起源于好奇心,如同审美似的一种生命冲动这是属于人的本性里面的。哲学的这种起源也就是科学的起源科学精神里面就包含囿哲学的层次。到了近代的科学虽然它发挥了巨大的实用价值,但是它的科学精神仍然是立足于这种好奇心仍然是立足于亚里士多德所讲的这种惊异感,也就是对真理本身的一种热爱和追求人都有这样一种自发的冲动,孩子从小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只要你不把它压抑丅去,那么它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精神这就是科学精神。 

  我们古代有科学技术但是没有科学精神“五四”以来,我们对西方的“赛先生”加以引进但是没有注意到这些方面。我们从来都是从有用和无用的角度来看待科学比如说20世纪20年代,科玄论战科学与玄學之战,它的主题就是: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的问题?或者说科学是否万能?那么反对科学派的玄学派就讲,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不是万能,我就把它抛弃了或者就把它贬低了,但前提就是说他们需要一个万能的东西。玄学是万能的科学不是万能的。玄学派方面是这樣理解的那么科学派方面呢?相反,科学派就认为科学是万能的,科学的那些问题也要拿到科学本身的基础上加以解决,它们是可以解决的张君劢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的问题,丁文江和胡适等人呢就认为可以,而且必须把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精神问题都纳入箌科学的范围内进行考察不能够允许“玄学鬼”在这里立足。他们把玄学派称之为“玄学鬼”说他们是一种迷信,一种非科学的东西那么前提就是说科学是万能的。既然说是“万能的”也就是说科学是一种工具。由于科学是一种万能的工具所以科学派必须坚持它;而由于科学不足以成为一种万能的工具,所以玄学派要贬低它他们的前提是共同的,都是要寻找一种工具那么,双方的这种理解嘟是对中国传统的一种继承,就是对客观知识的一种理解玄学派继承了中国历来对客观知识的一种蔑视态度。中国的宋明理学不说得很奣白吗?“闻见之知”那只是小知大知就是“诚明所知”。“诚明所知”呢就是道德道德知识那是最高的,诚则灵至于“闻见小知”,“耳目之知”或者是对自然科学的那种知识,那是不值得追求的它不能够解决我们的道德问题。所以玄学派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這一方面,把科学看作一种具体操作层面的东西当然它是有用的,但仅仅是操作层面上的一些雕虫小技“奇技淫巧”,这在中国传统嘚语境里面当然是个贬义词了你搞得很巧,如此而已但是西方近代由于显示了这种“奇技淫巧”的威力,迫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它所鉯科学派就抓住这个东西了,就认为它是万能的它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这一场论战我们通常认为是科学派取得了胜利,胡适丁文江这些人取得了胜利。但是这种胜利不是因为在理论上占了上风理论上并没有占上风,而是当时时代的迫切的需要是科学的工具作用壓倒了对生命的个人的沉思,压倒了玄学玄学有什么用呢?我们现在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当然要用科学当然就要把一切都纳入科学嘚范畴里面,一切问题都放在这里面来加以解决正是由于这种实用主义的需要才使得科学派得到了胜利,但在理论上并没有澄清问题啊甚至没有跟玄学派划分界限。你科学派和玄学派划分界限了吗?实际上你不是科学派你只是技术派,当时的科学派实际上是技术派如哬让这种技术能更高一点,不是那种具体物质层面上的技术而是“救国”、“保种”的高等技术。但是科学精神你继承了多少呢?可以说沒有 

  科学精神完全是出于对真理本身的兴趣,为真理而真理出于一种对知识的惊异感,一种自由的探索的精神这一点在科学派裏面呢,实际上也是非常微弱的所以西方科学在传到中国来的最初阶段,实际上处在一种“夹生状态”就是说我们知道西方的科学很厲害,但是西方的科学精神我们并没有理解到我们还是以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角度来看待西方的科学问题,所以我把它称之为“夹生状態”中国人对科学的这种解释,始终没有脱出实用主义的窠臼我们上次专门谈到实用主义的理解,已经讲到这一点了科学有用,所鉯有用的就是科学我们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很容易滑向实用主义的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凡是实践检验昰成功了的,那就是科学的这种理解跟传统的迷信有什么区别呢?迷信也是因为它有用、它“灵”,才有人迷信它并不是无条件地迷信。我求神拜佛有效的我才去求,没有效的我就不拜了我换一个,我到另外一个庙里去如果有效了,实践检验是真理了那肯定有效,下次我还到那里去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看在什么语境下说如果你还是处于传统实用主义的语境的话,那跟迷信并没囿什么区别所以,马列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在我们看来,也是因为它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导致了成功至于这一科学它的真理体系箌底是什么,没有人关心没有人感兴趣,没有人有好奇心讲了这么多年的马克思主义,谁有好奇心为了看他的原本去学点德文把他嘚原著拿来看一看,有没有这种好奇心呢?有没有这么搞马克思主义的?好像没有好像一个都没有。你为了学马克思主义去学德文你把原夲拿来看一看,看看翻译错了没有看看我们的理解,我们的解释错了没有看马克思有没有一些话跟我们现在流行的马克思主义者讲的那些话相冲突?没有人有这种兴趣。所以它是完全实用主义的 

  科学在今天被称为“第一生产力”,更加成为了一门技术它是生产力啊,生产力是什么?生产力当然是一门技术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真正的科学精神已经丧失殆尽我们的科学为什么不发达?为什么沒有创新精神?因为没有兴趣嘛。什么叫创新精神?创新精神、自由的研究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建立在好奇心之上的。你不好奇怎么能创新呢?你一切都是别人已经说过了我只要把它搬过来就是了,那怎么能创新呢?所以科学精神丧失以后这样的科学就更加不适合作为一种安身立命的人生观的基础。这就是对西方的科学精神的偏离这种偏离就导致了人生观的基础中,科学是一个空白所以就有非理性主义、東方神秘主义、新儒家、新保守主义来填补这个空白。安身立命的地方你没有把科学精神放进来那肯定就把别的精神放进来了,把非科學的精神放进来了这是第六点。 

  下面讲第七个错位就要谈一谈对辩证法的诠释。我们对辩证法的诠释也是一种错位一种“降级”,这跟中国传统的惯性有关辩证法这个词来自希腊文dialektik,本来是互相谈话“dia”就是互相,“leg”就是谈话后来发展为logos,“逻各斯”“逻各斯”就是从leg发展出来的,它就是谈话表述,就是在两个人之间我们来谈话所以它就是“对话”的意思。辩证法本来就是对话的意思互相辨析,互相答辩有这个意思。也就是在语言和概念的层次上面所进行的一种人际交往它是一种超感性事务的活动,它跟感性事务相比已经超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了,它有一种超越性因此,从它的根源来说它只可能是主观辩证法或者是概念辩证法。辩证法原来的根源就是主观辩证法、概念的辩证法在早期,它往往体现为诡辩智者学派把它们运用于诡辩。它是主观运用的随意运用的,为了某个具体的目的后来成为客观辩证法,也只是由于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主观辩证法是根,后来发展为客观辩证法是由于主观辩證法把自己的活动对象化了,把自己的活动体现在对象上客观上。那么在辩证唯物主义这里所谓对象化就是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或者說历史活动,人的一种历史实践活动但是这种历史实践活动里面所包含的客观辩证法仍然具有人的主体性在里面。你不能把这个主体性給它丢了你把主体性丢了,你就丢掉它的根了它不是一种离开人的主体的纯客观规律。 

  我们往往把客观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纯客观規律其实不是的,我们往往把它理解为中国古代的《易经》或者道家所讲的“变易之说”、“否极泰来”、“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動”等这样一些思想,我们把它称为“辩证法”其实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些东西都是作为自然界本身客观的关系来谈的它没有纳入人嘚主体性。所以严格说起来这种称呼说它们是“辩证法”,是不对的古人从来没有说这个是辩证法,辩证法是谈话嘛《易经》讲的“变易之说”.老子讲的“反者,道之动也”和谈话有什么关系啊?所以中国的辩证法是一种朴素的理解就是说世界、自然界本身具有比洳说“一分为二”的性质,表现出了对立双方又斗争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矛盾关系”。但其实用“矛盾”这种现实的事物就昰韩非子讲的,一个矛一个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一个寓言来理解、翻译德文的“Widerspruch”是很不恰当的。Widerspruch在德文里面Wider就是冲突,相背离、相冲突Spruch是从Sprechen来的,就是说话“一句话里的自相冲突”,在德文里面就表达了我们所理解的“矛盾”的意思但是用“矛盾”来翻译其实不对,因为韩非子说的是很具体的我们前面讲了,中国人习惯于打比方一个矛一个盾,用非常具体形象的东西来表达那個意思但是你直接把“矛”和“盾”放在一起来表达Widerspruch的意思呢,就偏离了因为“矛”和“盾”是两个实物,没有表达出对话、辨析这種主体性的思想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很复杂了,什么是WiderspruchWiderspruch就是一句话里面的自相冲突、自相反对。如果要用来表达客观辩证法它就应當表现为同一个东西的自我否定,同一个东西的自否定这就是Widerspruch。在主观辩证法里它表达了同一句话的自相冲突,在客观辩证法里面表達了同一个东西的自否定应该这样来理解。 

  马克思把辩证法称之为“否定性的辩证法”辩证法的矛盾所表达的就是自否定,否定性的辩证法但是你把它翻译成“矛盾”、“矛盾原则”,就把“否定之否定”、“自否定”这样一种规律把它等同于我们经常所讲的“对立统一”了。“矛盾同一”和“对立统一”其实是不一样的矛盾的同一性就是自否定的原则,或者否定之否定的原则;但是“对立統一”是不一样的“对立统一”不是自相否定而是互相否定.我否定你你否定我,我跟你对立你跟我对立我们斗争,既斗争又同一峩们把“矛盾原则”理解为这样一种“对立统一”的原则,其实是理解错了我们一讲“矛盾原则”就想到“对立统一”,甚至把它们看莋是等同的看作是同义语,我们把“矛盾”真正的意思——“自否定”给掩盖、抛弃了这是自前苏联就有这个毛病,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鉯前一直都是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从辩证法的规律里排除出去的,认为“否定之否定”是唯心主义的只有“量变质变”、“对立统┅”才是唯物主义的。毛泽东也接受了这个毛泽东也不承认“自否定”的原则。比如说毛泽东的《矛盾论》《矛盾论》讲的整个都不昰Widerspruch,不是矛盾讲的只是对立。他举的例子都是不矛盾的例子是对立的例子,共产党和国民党怎么样这一方和那一方怎么样。凡是有差别的东西他把它们都称之为矛盾,他说“差别就是矛盾”而否认由同一个东西自相矛盾才是矛盾。其实差别也好“对立统一”也恏,都是建立在同一个东西的自相矛盾的基础之上的“对立双方”如何产生的?不是说从一开始就摆在那里的,而是由同一个东西的自相矛盾所产生出来的所以,一个东西的自相矛盾是最根本的比“对立统一”要根本。“对立统一”预设了两个东西一个矛,一个盾巳经造出来放在那里了。然后我们去尝试一下看它们如何冲突。差异更加如此差异怎么来的?归根结底是由一个东西的自我否定而导致嘚,应该这样来看但是毛泽东把这一切都混淆了,把一切界限都取消了差别就是矛盾,凡是有差别的就是矛盾的我跟你不同,我跟伱就是矛盾我跟刘少奇不同,我跟刘少奇就是矛盾凡是不同的东西,他就要把它对立起来把一切矛盾,一切人民内部矛盾都变成敌峩矛盾了因为它是矛盾嘛,矛盾怎么可以调和呢?本来都是共产党人彭德怀也好、刘少奇也好、邓小平也好,都是他的同志但是跟他囿差异呀,那就是有矛盾了所以矛盾永远存在,而且要不断地搞下去七、八年又来一次文化革命,把所有跟他不同的东西都消灭一次消灭了它又会产生出来,资产阶级不断地会产生出来嘛党内的资产阶级也不断地产生出来嘛。产生出来有个办法就是跟它斗争把它消灭掉,把它吃掉嘛所以毛泽东,讲什么叫“综合”?综合就是“一个吃掉一个”我把你吃掉了,我就把你综合了这是毛泽东所理解嘚矛盾的思想。 

  黑格尔在《小逻辑》里面对这三个层次是有区分的“差别”是泛泛而谈的,“差异”是最泛的一个区别“对立”仳“差别”有理论性一些,有哲学性一些就是说它把所有的差别归成两边,归成两类不同的或者相反对的东西这就成了“对立”。但昰“对立”还没有达到顶点对立双方还有中间派;而达到顶点就成了“矛盾”了,它就要服从“排中律”没有什么中间派了。所谓“對立”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自相矛盾所产生出来的,它们本来是同一个东西但是同一个东西自相矛盾、自我否定,于是就产生出对立媔去跟它斗争,但是它的根源就在于自我否定毛泽东不愿意承认自我否定大概就是从这个角度考虑的,我怎么能自我否定自己?我已经當了主席了我要把自我否定不当主席,让别人来当?所以他不承认有“自我否定”这一说那么这样解释呢,还是把辩证法的高级的概念思维方式降低为日常朴素的实物式的思维方式了它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我们不要归结到毛泽东个人的意图要歸结到他的这种思维方式。毛泽东在党内的理论水平应该说是最高的不是最高的也是最高的之一吧,他就是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典型中國传统的思维模式,就是逻辑矛盾也可以归结为实物式的思维方式他举大量的例子,“能近取譬”嘛采取打比方的方式,类比的方式一类比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你把一种高级的概念思维变成了一种实物思维把它实体化了,实物化了当然我们可以说,差别也好對立统一也好,都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体现但是它有层次的,你不能把它的层次混起来它的最深层次就是矛盾,就是同一个东西的自否定它才是一切运动发展的根据。黑格尔在《逻辑学》里面讲“根据”什么是根据呢?根据就是一个东西自否定,自己否定自己 

  Φ国谈辩证法的人几乎没有人达到这个层次。除了与受前苏联教科书影响有关以外跟中国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的局限性也有关。这样层佽的辩证法没有深入到主观辩证法的层次所以不能够对主体的自由的能动性产生激励作用。中国传统的辩证法不是自由的它跟自由毫無关系。我们今天把辩证法和人的自由主体性结合起来有人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认为辩证法和主体的自由有什么关系啊?在西方它就是有關系的西方的主观辩证法、概念辩证法就是通过自由讨论嘛。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就是提问嘛让你自己去回答,看你怎么去回答我们湔面在《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中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就是触及了人的自由精神对话是自由的对话,没有话语霸权每個人都有自由,你想到什么就说然后我再根据你说的我再来说,所以它是有一种自由的主体性的但是在中国这种实物性的表达方式之丅呢,它变成了一种实用性的工具变成了一种“孙子兵法”啊、御人之术、人君南面之术、皇帝驾御他的臣子啊,搞人际关系、掺沙子、丢石头啊、吹风啊之类各种各样的技巧是一种在政治斗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手段。所以经过“文化大革命”以后,当这种掱段被充分利用了以后人们给辩证法就安了一个名字,叫做“变戏法”它确实就是“变戏法”,它就是变魔术嘛一种骗人的办法。所以现在辩证法名声扫地没有人再谈辩证法了,恐怕只有我还谈一谈中国已经没有人谈辩证法了,要么就是那些头脑僵化的人他们還改不了那种毛病,还在谈一般的头脑稍微灵活的人已经不谈了。 

  第八个就是对实践概念我们要进行考察。实践的概念在我们这裏的理解当然我们是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来解释它的。但是在这种解释中呢也造成了某种“变形”,也有某种文化错位“实践”这个詞最初在希腊语里面意味着实行、使用、练习,做什么practice本来是个希腊词,在这种意思上和中国古代的“践履”、“行”可以说是相当的就是践履、实行、练习等,都是指的对某种既定的知识或者道德原则加以实行遵守,在希腊文里倒是跟我们的中国的“行”是相当的但是在马克思那里,在德文当中有两个词一个是Praxis,它从希腊文直接来的但它除了上面讲的这种含义以外,还有一个含义从词典上查出来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我们说“他的实践、某某人的实践、中国革命的实践”,这个实践呢意味着我们通过實践所获得的经验这是就它的后果而言的。还有一个词是Praktik从德文词典上看,这个词有实践、实行有步骤地、采取的方法之意,凡是tik結尾的德文词都含有某种方法、某种步骤的意思,Praktik是一种实践的方法实行的方法。但是呢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感到有些问题的方法”就是感到一种既定的方法有问题,需要再思考内心并不踏实,还在犹豫;还有就是“并非总是无可指责的和被允许的措施”那么这里就有一种新的意思了,Praktik的意思里面包含一种冒险它有“问题”,并不是对已经没有问题的理论去践履、践行、实行它我们中國人常说,你不但要知道你还要能做到嘛,你知道了道理你就该去做啊知行合一嘛,你知道你又不去做那你知道有什么用呢?我们通瑺都这样讲。但是在Praktik这个意思里面呢就是说你不一定知道,而且你不一定被允许你知道可能是有问题的,你以为你知道了但是你不┅定知道,你是留有问题的或者你根本是盲目的行不通的。我们很看不起盲目的实践但是Praktik里面就有这个意思,就是冒险的实践讲了那么多理论,还不如去做一做把所有的理论都撇开,我不去实践任何理论我就是要去做,发挥自己的首创性什么叫首创性?别人没做過,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吸取就靠你自己去闯,失败了不要紧即便失败也要去做,它包含这个意思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就囿这个意思,有一种试探、冒险的探索有一种开拓精神的含义。所以马克思把实践看作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发挥。人的自由不能老是受既定知识的束缚人家没做过的事情我就是要做一做。所以比如说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按照知识来说,马克思当时认为是绝对不可能成功嘚巴黎公社怎么可能成功呢?时机不成熟嘛,当时的条件不成熟肯定会失败嘛。但是当事情发生了马克思对待巴黎公社起义,并没有指手画脚地在旁边批评它而是高度热情地赞扬它,他说:“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英勇奋斗的范例!”马克思这样赞赏巴黎公社,就是说他不是从知识论的角度去批评它而是从自由精神、首创精鉮这个角度去赞扬它。虽然它没有理论指导那些人完全是在蛮干、在冒险。就是蒲鲁东那些小资产阶级在那里指导可以说是没有指导,凭工人自发地在那里拿起武器但是他对这种冒险或者说首创精神加以赞赏,这就是实践呐!实践才出真知你失败了才知道为什么失败嘛。失败了以后当然要总结经验、总结教训嘛所以失败的经验也不是毫无意义的,你不能凭成功就评价一个理论也不能凭失败就完全否定这种自由精神。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开始就把实践的这种创造精神和首创精神给忽略了把实践仅仅纳入中国传统的“知荇关系”的旧框框里面来加以讨论。比如说毛泽东的《实践论》他的副标题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实践论就昰探讨这个的当然这个知,不再是理学家的德性之知、诚明所知而是科学知识,但是关系模式还是一样的就是说把实践仅仅理解为茬既定原则下的按规程操作,一种工具性的、操作性的行动并且要通过操作来检验、来修正既定原则。我们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那么我们去践履它我们把它实现出来;实现出来如果效果不好,那么反过头来用实践的效果去检验我們的理论嘛,看它是不是真理嘛这是《实践论》里面所讨论的知和行的关系。那么实践的其他的方面比如说情感的方面、自由意志的方面、创造力的方面都被抽掉了,在《实践论》里面不讨论这些东西不讨论这些东西,那这个实践论不就是传统的知和行的关系吗?并不昰马克思所说的感性活动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马克思讲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就是实践要有自觉,要有自由但是感性活动在毛泽东嘚《实践论》中也被划归到“感性认识”里面去了。感性活动是一种感性认识感性活动是为了感性认识,它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充实感性認识那么到了李泽厚那里呢,就更加把它片面化了李泽厚认为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是一种“纯物质过程”。什么叫纯物质过程呢?他认为昰一种“人化”但是是“客观的人化”。马克思手稿里面讲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人化”,李泽厚把它区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的人化”,一个是“客观的人化”他认为实践就是客观的人化,主观的人化那不讲那是“唯心主义的残余”,马克思早期手稿还不是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还是一个过渡阶段嘛,所以主观的人化应该把它清除掉留下客观的人化。什么叫客观的人化呢?就是囚通过物质的手段改变物质的自然界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这种活动,这就是唯物主义这就是李泽厚理解的“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囚们通过物质手段改变物质自然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这种活动但这种活动和动物的活动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动物也是以物质手段改变粅质的自然它把那个东西吃掉了,就改变了就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自己就饱了嘛那么人的活动跟动物性的活动没什么区别,这难道還是马克思主义吗?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把实践理解为像马克思所讲的那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那种感性活动。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里面囿自由,也有自觉“自觉”就是有意识的活动,bewuBt可以翻译成“自觉”但它本来的意思就是“有意识的”、“被意识到的”,你把自由排除了你把意识也排除了,只剩下物质活动物质运动,那不是动物吗?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就成了动物的唯物主义了 

  所以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在这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失误,就是把实践里面的人的自由精神给去掉了我们一讲实践,就成了一种被束缚的东西:实践是检驗真理的标准实践能够让你不要痴心妄想,你们要现实一点你们要去搞搞社会实践。比如说到灾区去啊那个地方被水淹了,你们到那个地方去和那些农民同吃同住尝尝他们的甘苦,了解他们的疾苦啊你们就会懂得社会了,就不会调皮、不会搞“自由化”了这是對人的自由精神的一种限制,我们了解的实践就是这样你们大学生在课堂里面,成天就是听老师讲课、看书在纸上面做功夫,你们也嘚到底下去实践实践要锻炼锻炼,要吃点苦就像军训一样,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理解的实践就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这样一来峩们才能把我们所学到的东西用在实际方面要练习这方面的本事,不要异想天开如此而已。但实践的这种创造精神却没有考虑在内峩们认为那倒是一种“另类”,某某人他动手能力强他创造发明能力强,但他不按规矩办事我们就说他有“怪才”,这倒是一种很少見的现象其实这是实践的本质啊。 

  第九个问题就是“存在”的概念我们再来看一下。存在的概念我们前面也提到过了这里再把咜强调一下。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引进西方哲学最初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发现了西方有一个词是不好翻译的,就是英文里面的Being德文里面的Sein,希腊文里面的on这个词是不好翻译的,它是西方拼音文字里面的一个系词我们通常翻译成“是”。但它也有动词的含义就是“有”、“存在”,有什么东西存在什么东西,有起来、存在起来中文的这两个词都可以做动词理解。同时它还有名词的含义就是“存在嘚东西”,“存在者”我们把它翻译为“本体”,或者翻译为“实体”存在本身具有动词和名词的双重含义,我们讲“社会存在着”我们也讲“这是一种社会存在”;加上“是”的系词含义,在词性上就具有三重含义了但是,有这么多含义我们怎么译它?在古代汉语裏面我们从来没有固定的系词古代汉语表达系词关系当然有很多方法来表达,但是没有一个专门用的系词来表达这个“是”的含义所鉯我们通常用动词或者名词来表达这个词,但是一旦用动词或名词来翻译的时候它的系词的逻辑含义就丢失掉了,它的“是”的含义就被丢掉了而这恰好是它的根本含义。Being这个词“是”是它的根本含义,它本来就是个系词;然后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动词来用因为系詞在一句话里面它也起一种作用嘛,所以你把这种作用当作一个活动来理解它也可以当作一个动词来用,它用了以后会有一种结果;你吔可以把它当一个名词来用把这种活动用它的活动者来代表。所以西方哲学有一个特点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是从on也就是Being这个词的邏辑含义、或者说是语法含义里面,由它的逻辑动作就是联系、把两个词联系起来这个动作里面,引出它的动词的含义它是个联系词,联系词是个动作嘛那么引出它的动词含义,然后再把它固定化为名词给它一个名词的含义。 

  现代汉语当然已经把西方的语法接收和吸收过来了比如说用“是”作为一个固定的系词,这是欧化了的现代汉语里经常使用的用“是”来做系词,什么“是”什么但昰尽管如此,它跟西方文字不一样还是有差别的。尽管有一个系词但是这个系词不像西方的系词那样,可以和其他的动词搭配起来來表达时态或者主动态、被动态等,也不可以加在任何句子里面西方人用来表达时态,它就可以加在任何句子里面它用Being来表达时态嘛,正在进行的、已经进行的或者将来进行的它都可以用“是”来表达。所以“是”在西文里可以加在任何句子里面所以它可以成为一個普遍的、逃不了的一个范畴,一切语言里面都可以有个“是”字而且都必须有个“是”字来联结,那它就是个最高范畴了当然现代語言分析哲学不太相信这一点,这是传统的说法这里且不管它。 

  在汉语里面却没有这一点没有这种用法,再加上“是”字在汉语裏面还有另外两个意思一个是正确的意思,我们讲“实事求是”这个“是”就是求正确的东西,要根据实事来求正确的东西“正”,正对着日那就是正确的意思。“是”本来就是上面一个“日”底下一个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这”的意思,我们讲“是日”怎么怎么樣古汉语里面,“是日”就是当天就是那一天、这一天。“是可忍孰不可忍”,这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呢?它有“这”的意思。那么这个“是”字还有这么两个意思情况就更加复杂了。所以现在是各种译法都在那里并存,有的用“是”来翻译有的用“有”来翻译,有的用“存在”来翻译有的用“在”来翻译,有很多很多的译法并存 

  但是用“有”来翻译呢,也显然只是它的一个方媔中文里面的“有”字它是“具有”的意思,有什么、我有什么、拥有什么是这个意思。在西方哲学里面呢它是一个很低层次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十个范畴之一低层次的就是“拥有”。当然“实体”也是范畴但是“实体”是最高层次的,因为“实体”可以上升到on就是这个“是”。但是“拥有”这个概念比“是”这个概念层次要低也有人建议我们用“是”来强行翻译Being,看看行不行比如说陈康、王太庆、王路这三代学者,这三代学者里面都有一些人主张强行用“是”来翻译用“是”来统一一切,就定义为“是”不习惯先忍著,行不行?但是显然如果你要强行翻译的话,除了我们读起来感到别扭、不习惯以外还损失了西文里面本来具有的一些含义。比如说咜确实还具有一种实在的含义就是讲实体。这个“是”虽然是一个逻辑系词但它确实还是有实体方面的意思,含有“存在”的意思含有“有”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呢,目前还是“存在”这个译法相比较而言比较好一点,它是一个动词又是名词既可以表达动词方媔又可以表达名词方面。把它拆开来用“在”也可以表达“是”的某些意思,“存在”里面包含一个“在”嘛我就可以用“在”。在翻译海德格尔的时候有的人就把它翻译成“在”,“在”跟“是”有某方面重合就是当这个“是”用来表达位置或者时空关系、与周圍环境的关系的时候,它用“在”某某东西在某时、某处,是某处这有一定的重合之处,当然最后纯粹的系词的含义还是表达不了那也是没有办法,我们只好通过一词多译但尽量地做到在同一个哲学家、同一段话中不要多译,如果多译你要把它注出来挺麻烦的,泹这是一种文化差异 

  与此相关的就是ontology这个词,也导致了有很多译法有的翻译成“有论”、“万有论”,有的翻译成“存在论”、“存有论”、“本体论”、“是论”、“是者论”我们萧诗美老师主张翻译成“是态论”,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它的道理译得最多的還是“本体论”,比较好懂但是,我们今天已经对这个事情讨论了很多了所以几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常识,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難办也都知道在哪些方面难办、为什么难办,所以它成为了一个常识我认为呢,要找一个中文词来直接对应它已经不太重要了我们巳经知道、理解了,这是一个文化差别所以我们今天更重要的是要反思一下,为什么汉语里面找不出一个和Being相对应的词为什么?原因何茬?人们都看出来了,因为中国古代缺乏逻辑思维不重视语言和语法。当然古代汉语也有它的语法但是那是不严谨的、不严密的,它可鉯有多种解释经常造成歧义,有时候是故意造成歧义中国人不太重视语法形式,这是一个很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叔本华名言人生就像钟摆一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