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体细胞中国克隆猴子子”这则新闻?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公布“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的进展入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唐唯珂
“克隆”+“基因编辑”猴子,尽管关键词惹人联想,但研究成果是单纯用于解决人类疾病。
2月27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公布“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的进展入选。
这项成果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去年1月25日,由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蒲慕明领导的研究团队在Cell杂志发布了题为“Cloning of Macaque Monkeys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的成果,世界范围内首次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完成了克隆猴。
研究者们首先针对性地制造了睡眠生物钟紊乱的基因编辑猴子。具体来说就是关闭了猕猴的BMAL1基因,该基因在保持灵长类动物的昼夜节律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生物钟与睡-醒机制中。
在人类当中,BMAL1变异还与糖尿病、高血压和抑郁障碍这些我们熟知的疾病有关。在成功制成这样的“晚上焦虑不安,活动较多,失眠不睡觉,且有精神病风险”的猕猴之后,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克隆。取得猕猴的体细胞,将体细胞的遗传物质提取出来,放进被抽出原始遗传物质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这个装有完整原版猴遗传物质的卵放进代孕猕猴的子宫内,最后生出DNA与原版一样的克隆小猴。
体细胞+灵长类突破
从好莱坞大片到多莉的诞生,克隆技术对普罗大众来说远在天边近在咫尺。然而克隆技术真实的意义和在细分领域研究的方向,似乎才真正左右着人类命运。
多名生物医药领域学者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克隆技术本身并不稀奇,此次进展主要强调的是其在体细胞层面以及灵长类动物上作出的突破。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着超凡的能力,随便从身上拔一把毫毛, 吹一口仙气, 一群“齐天大圣”就降临了,克隆猴也是这样诞生的吗?
狭义来讲, 克隆就是通过将某种动物的体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卵母细胞, 在体外培育成囊胚后再植入代孕母体, 最终产生与供体细胞核遗传信息完全一致的新个体的过程。所用到的技术为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也称为体细胞克隆技术。该过程直接利用体细胞核与卵母细胞质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动物个体, 巧妙地避开了精子和卵子的受精融合过程,属于无性繁殖。
自1997年克隆羊“多莉”以来,虽有多家实验室尝试体细胞克隆猴研究,却都未成功。“运用体细胞进行克隆,举个例子皮肤细胞就是体细胞,同以往的胚胎细胞进行克隆相比难度更大。”一位生命科学方向研究学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
大众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克隆人距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
事实上,在2004年,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宣称已经克隆了人类胚胎,立即引起很大争议。后来证明这是一次科学上的造假,实际并没有克隆出人胚胎。201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米塔李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使用皮肤细胞克隆了人类胚胎细胞,同样在安全和伦理上引起了很大争议。而目前世界各国普遍禁止任何有关克隆人的研究。
克隆技术说起来并不复杂,将细胞核转入到卵母或胚胎细胞质中,然后即可像受精卵一样发育。然而这其中的基本问题依然很多,例如去核过程对细胞有什么影响等。
我们距离克隆人可能只有一层窗户纸的距离,而且这个玻璃窗主要是由于伦理问题导致世界各国普遍禁止克隆人研究。从技术上讲我们距离克隆人非常地近,但伦理道德和法律禁止人们踏出这一步。
从“小白鼠”到“小猕猴”
尽管克隆技术备受关注,但是其商业化应用实际上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一位香港大学再生医学专业在读博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将克隆器官用于移植一直在探索,但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基础科研的研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计成本,而克隆猴子实际上是具备更多临床运用价值的。”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此前披露,对基因编辑猴的克隆成功可以极大地提高人类对疾病研究的效率,并且减少实验中对猴子的使用。
他指出,过去我们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因为个体不同,实验结果——比如药物的药效等,容易受到这种差异的干扰,因此不得不使用大量的动物来重复实验,以减少这种干扰。克隆则实现了实验体在基因上的统一,让实验结果更加明确和突出,因此不再需要大量的动物来进行实验,也免去了许多动物的痛苦。
此外,由于灵长类动物在认知、精神和神经疾病领域与啮齿类动物相比,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实现对基因编辑猴的克隆,意味着在这类疾病上将有更迅速的突破。
蒲慕明计划建立更多大脑疾病和认知疾病方面的克隆群体,比如阿兹海默病、帕金森病、Angelman症以及一些眼科方面的基因疾病等。
而对此一位生物医药投资研究人士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爆出之后,大众对于此类技术在伦理上有了更多的芥蒂,实际上,在合理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基因编辑用于疾病治疗的前景十分可观。而且行业内也已经存在多家类似的研究机构和公司。”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因可短期内批量生产遗传背景一致且无嵌合现象的动物模型,体细胞克隆技术被认为是构建非人灵长类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最佳方法。
上述科研学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通俗的理解就是以往只能通过小白鼠进行的试验,接下来通过对在克隆猴子上的研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人类疾病解决。以往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具备一定的成本高,数量少等难度。而克隆灵长类的动物难度在于卵不透明,去核的难度大,这就需要熟练的操作技巧,重编程机制理解的欠缺也带来突破难度。当然伦理的探讨一直存在,尤其是一些激进的动物保护组织对此一直持反对态度。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基因编辑和克隆成功的论文公布之后,PETA(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组织就发声反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克隆猕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有助于解决人类疾病 减少实验中动物的使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下载界面新闻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公布“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的进展入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唐唯珂
“克隆”+“基因编辑”猴子,尽管关键词惹人联想,但研究成果是单纯用于解决人类疾病。
2月27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公布“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的进展入选。
这项成果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去年1月25日,由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蒲慕明领导的研究团队在Cell杂志发布了题为“Cloning of Macaque Monkeys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的成果,世界范围内首次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完成了克隆猴。
研究者们首先针对性地制造了睡眠生物钟紊乱的基因编辑猴子。具体来说就是关闭了猕猴的BMAL1基因,该基因在保持灵长类动物的昼夜节律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生物钟与睡-醒机制中。
在人类当中,BMAL1变异还与糖尿病、高血压和抑郁障碍这些我们熟知的疾病有关。在成功制成这样的“晚上焦虑不安,活动较多,失眠不睡觉,且有精神病风险”的猕猴之后,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克隆。取得猕猴的体细胞,将体细胞的遗传物质提取出来,放进被抽出原始遗传物质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这个装有完整原版猴遗传物质的卵放进代孕猕猴的子宫内,最后生出DNA与原版一样的克隆小猴。
体细胞+灵长类突破
从好莱坞大片到多莉的诞生,克隆技术对普罗大众来说远在天边近在咫尺。然而克隆技术真实的意义和在细分领域研究的方向,似乎才真正左右着人类命运。
多名生物医药领域学者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克隆技术本身并不稀奇,此次进展主要强调的是其在体细胞层面以及灵长类动物上作出的突破。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着超凡的能力,随便从身上拔一把毫毛, 吹一口仙气, 一群“齐天大圣”就降临了,克隆猴也是这样诞生的吗?
狭义来讲, 克隆就是通过将某种动物的体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卵母细胞, 在体外培育成囊胚后再植入代孕母体, 最终产生与供体细胞核遗传信息完全一致的新个体的过程。所用到的技术为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也称为体细胞克隆技术。该过程直接利用体细胞核与卵母细胞质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动物个体, 巧妙地避开了精子和卵子的受精融合过程,属于无性繁殖。
自1997年克隆羊“多莉”以来,虽有多家实验室尝试体细胞克隆猴研究,却都未成功。“运用体细胞进行克隆,举个例子皮肤细胞就是体细胞,同以往的胚胎细胞进行克隆相比难度更大。”一位生命科学方向研究学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
大众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克隆人距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
事实上,在2004年,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宣称已经克隆了人类胚胎,立即引起很大争议。后来证明这是一次科学上的造假,实际并没有克隆出人胚胎。201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米塔李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使用皮肤细胞克隆了人类胚胎细胞,同样在安全和伦理上引起了很大争议。而目前世界各国普遍禁止任何有关克隆人的研究。
克隆技术说起来并不复杂,将细胞核转入到卵母或胚胎细胞质中,然后即可像受精卵一样发育。然而这其中的基本问题依然很多,例如去核过程对细胞有什么影响等。
我们距离克隆人可能只有一层窗户纸的距离,而且这个玻璃窗主要是由于伦理问题导致世界各国普遍禁止克隆人研究。从技术上讲我们距离克隆人非常地近,但伦理道德和法律禁止人们踏出这一步。
从“小白鼠”到“小猕猴”
尽管克隆技术备受关注,但是其商业化应用实际上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一位香港大学再生医学专业在读博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将克隆器官用于移植一直在探索,但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基础科研的研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计成本,而克隆猴子实际上是具备更多临床运用价值的。”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此前披露,对基因编辑猴的克隆成功可以极大地提高人类对疾病研究的效率,并且减少实验中对猴子的使用。
他指出,过去我们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因为个体不同,实验结果——比如药物的药效等,容易受到这种差异的干扰,因此不得不使用大量的动物来重复实验,以减少这种干扰。克隆则实现了实验体在基因上的统一,让实验结果更加明确和突出,因此不再需要大量的动物来进行实验,也免去了许多动物的痛苦。
此外,由于灵长类动物在认知、精神和神经疾病领域与啮齿类动物相比,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实现对基因编辑猴的克隆,意味着在这类疾病上将有更迅速的突破。
蒲慕明计划建立更多大脑疾病和认知疾病方面的克隆群体,比如阿兹海默病、帕金森病、Angelman症以及一些眼科方面的基因疾病等。
而对此一位生物医药投资研究人士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爆出之后,大众对于此类技术在伦理上有了更多的芥蒂,实际上,在合理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基因编辑用于疾病治疗的前景十分可观。而且行业内也已经存在多家类似的研究机构和公司。”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因可短期内批量生产遗传背景一致且无嵌合现象的动物模型,体细胞克隆技术被认为是构建非人灵长类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最佳方法。
上述科研学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通俗的理解就是以往只能通过小白鼠进行的试验,接下来通过对在克隆猴子上的研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人类疾病解决。以往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具备一定的成本高,数量少等难度。而克隆灵长类的动物难度在于卵不透明,去核的难度大,这就需要熟练的操作技巧,重编程机制理解的欠缺也带来突破难度。当然伦理的探讨一直存在,尤其是一些激进的动物保护组织对此一直持反对态度。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基因编辑和克隆成功的论文公布之后,PETA(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组织就发声反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克隆猕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有助于解决人类疾病 减少实验中动物的使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2023-03-17 09:50 来源: 东观校书郎
原标题:为什么现在很少提“克隆”了?多莉的一生就是答案,实在太可怜了
前言
近代以来,全世界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本世纪初讨论最多的话题便是“克隆”,为此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上还出现过有关小羊多莉的文章。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克隆似乎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很少引起大范围的讨论。为什么曾经风靡一时的克隆如今很少被提及了呢?看完多莉的一生,我们便会明白许多问题。
克隆技术
克隆即英文clone的直译,本来是指植物通过嫁接等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但通过科学的发展,克隆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即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由于两者之间的基因型完全相同,因此被克隆出来的本体与个体在几乎别无二致。
早在上世纪中叶,克隆就已经变得不新鲜。1952年,罗伯特·布里格斯克隆出来了北方豹蛙,而在1963年我国科学家也成功克隆出来了鲤鱼……这一项技术对于当时的科学家而言显然有很大吸引力,在乐此不疲的实验中,1996年最受世界瞩目的克隆羊多莉诞生。
多莉的一生
相较于其他克隆生物,多莉显然更受欢迎。因为它的出现意味着在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中,也能完整地保存遗传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不仅在母体之中也不会产生不可逆转的改变,还能形成与本体一样的个体。
多莉的诞生,是通过三只母羊来共同完成的。这三只羊,分别提供了细胞核、卵细胞以及孕育胚胎的子宫。
在实验过程之中,英国科学家们先将一只母羊的乳腺细胞取出,而后将另一只同种类母羊的卵细胞中的细胞核取出,留下一个受体细胞。接着,科学家们将细胞核与受体细胞想相融合,是指成为一个新的胚胎细胞。而后,这颗胚胎细胞就来到了第三只羊的子宫。
经过第三只母羊的孕育,小羊多莉的形貌提供细胞核的羊一模一样,仿佛一对双胞胎。但是,这一引起全世界瞩目的飞跃进步,却在六年之后迎来了不美好的结局。
多莉诞生之后,如同其他小羊一般开始成长,两年以后,科学家们让她与另一只威尔士山羊交配,并成功诞下了小羊。正当科学家们以为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多莉却患上了关节炎。
此时的它,不过五岁在绵羊的平均寿命之中,应当是正值壮年的年纪。虽然科学家们用抗炎药物治疗好了她的关节炎,但六岁那年,多莉还是因肺癌去世。
多莉标本
多莉早衰的原因
一只被克隆出来的绵羊,从诞生到死亡不过六年多的时间,其生命是绵羊平均年龄的一半。这一结果让科学家们陷入另一个问题之中,多莉的基因究竟是按照新生绵羊来算,还是按照的提供细胞核的母羊基因来算的呢?
否则,为何正当前年的多莉,却死于老年羊的疾病之中?科学家们开始担忧,在还未能真正掌握克隆技术之前,克隆生物就昭示了另一个讯息:克隆生物早衰。
经研究后他们倾向于克隆生物不止外表与本体相似,其内部基因也类似于被克隆的个体。因此虽然它出生的时候是一只小羊,但实际上基因寿命早已被借走了六年。不过,这一推论仍需大量有力证据,因为影响多莉寿命的还有其他因素。
多莉自出生以来就被饲养在实验室,由一群科学家进行观察与研究,加之长时间室内饲养,就使得多莉相比其他绵羊更加“体弱多病”。
除此之外,在培育多莉胚胎的时候,也有一些物理化学技术可能对多莉造成伤害,使其成为易病体质。在之后的克隆中也可以看出,克隆体的确存在畸形、流产等隐患。
还有其他克隆实验在进行
虽然多莉的一生极为短暂,但人类并未停止克隆的脚步。在多莉死亡的同一年,法国和朝鲜克隆出来了兔子,之后世界各国相继克隆出了马、狗、狼等哺乳动物,2017年的时候我国还克隆出了两只名为“中中”和“华华”的猴子。
除了克隆实验之外,有关克隆的论文也并没有销声匿迹,但在大众之中,克隆的确很少被提及了,这是为何呢?
克隆技术与人伦之间的矛盾
除了克隆技术太过困难进展缓慢之外,最大的原因便是克隆所引起人伦争议。在多莉问世以来,它所引起的轩然大波不仅意味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体现出人类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如果克隆体被普遍推广,那么它究竟该以什么身份立足于我们的人类世界呢?
假如克隆技术已经完善到可以百分百克隆出另一个自己,那么两个自己站在一起的时候,这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是相同的两个人还是不同的两个人?
而且,经科学家们实验,发现克隆出来的生物与本体并非都是一致。据闻,有人曾通过克隆技术克隆了自己的宠物猫,却发现克隆出来的生物与宠物猫除了基因之外基本上没有相似之处。
这样的话,当克隆人出现在我们生活之中,他能被我们当作正常的“人”来对待吗?人的一生相比其他哺乳动物要漫长许多,一个克隆人的成长过程也极为缓慢,养育克隆体完全与养育小孩一致,那为何人要冒着诸多风险来面对不可知的克隆体呢?
因此,当克隆羊多莉出现后,这种多方面的争论不少。但逐渐的,因为科技的因素以及与人伦之间的矛盾,使得人们发现现今的克隆技术无疑是弊大于利,因此其热度也就消减了下来。
尾声
克隆技术显然是人类生物学上的一次壮举,但也呈现出来诸多弊端。如果克隆推行到少数人手中,整个世界中,“人”的意义可能又要重新被谱写。
因此,在社会中,无论是科学家角度还是更高层面都反对进行人体克隆。除此之外,即使是动物克隆在我国也是被明令禁止非法进行克隆实验的。
或许在未来,克隆技术会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帮助,但现在远远不是时候。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克隆猴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