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地区还有kswiss实体店吗?之前常去的运动城居然没有了,上海动漫周边实体店几个商场都不见……淘宝上几乎没有

强化文明参观保护动物的理念,加强宣传监督管理。
比基尼模特与鲨鱼一起游泳,甚至抱着一起拍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8月10日,阿里巴巴宣布斥资283亿元入股苏宁。在发布会上,马云说,现在传统行业过得不好,很多人认为这是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惹的祸,其实电子商务企业也过得不是很爽。马云也表示,之前阿里巴巴已经参与了对不少传统行业的参与和改造,成功率并不是很高,但这并不意味阿里巴巴要放弃。
  在转载一篇前段时间的热文――《看看中国实体店关店潮到底有多凶猛》――之前,关于阿苏合作,网络上有评论:
  1.两边合伙,你增发10亿股票,我花100亿入股。你有了100亿以后,投100亿当我股东持股10亿股,这样咱们两个都多了10亿股股票,可是钱居然一分钱不花,怎么样?10亿股票抵押给银行套点钱如何?日本财阀当年就是这么玩的。
  2.彼此都在互联网大潮中寻找一份安全感!一个创新乏力,一个转型困顿。这种寡头土豪式的抱团取暖,除了进一步把数字搞大之外,既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也没有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更无助于创业创新生态的改善。相反,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撤退与蜕变,是对新兴创业者的空间挤压,是互联网进一些中国式平庸化、传统化的最新挺进。对创新无益、对产业无益,对彼此双方最终也无盗。Uber式的颠覆性创新是这些越来越守成的巨头们相对立的价值观和逐渐丧失的能力。创新依然是唯一的照妖镜。时间将证明,逆创新而动的举措,用力越猛,代价越大。
  一句话,小编与君共勉:赚钱不一定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必然会赚钱。
  以下为《看看中国实体店关店潮到底有多凶猛》原文:
  百货篇
  1、百盛
  外资第一店接连陷入关店风波
  有着外资第一店美誉的马拉西亚百货商百盛商业集团,接连陷入关店风波中。继北京东四环店宣布停业之后,唯一一家位于天津的门店也将于日闭店。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2年至今,百盛至少已经关闭8家门店。在大举关店的背后,百胜集团的业绩状况也不尽如人意,连续三年业绩滑坡及利润下降,让这家曾经无比荣耀的百货公司,被迫选择转型。如2012年9月份,百盛上线自己的网上商城;2015年,百盛集团宣布已通过全资附属公司百盛商业有限公司就成立合资公司与马来西亚餐饮品牌AUM订立合资合同,在中国发展餐饮业务。
  自我剖析:百盛一直有网购渠道的规划,但遗憾的是目前公司对于品牌资源的掌控有限,还并未大举涉猎。
  外界评价:除外部环境原因外,百盛集团未及时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商业模式不创新或是屡屡撤店的根本原因。
  2、玛莎百货
  8月前将在华关闭5家店
  在经历大约连续四年的下滑之后,英国最大连锁零售商玛莎百货(M&S)销售额首次增长。玛莎百货透露,截止到3月28日的13个周里,其日用百货销量同比增长0.7%,结束了连续14个季度的下滑态势。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因中国市场在其国际业务中所占份额并不显著,所以玛莎百货在发布业绩不久前确认,将于2015年8月份前关闭其在中国15家门店中的5家。
  自我剖析:“我们对上海周边二线城市的二级门店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发现在这些地区我们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因而我们决定关闭这些地区的五家二级门店,从而加强优势,更专注于中国业务的未来发展。”
  外界评价:“玛莎一开始就是把它英国的模式搬过来,玛莎百货里卖的都是自己的品牌。但是国内真正知道玛莎百货的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它店里的服装对中国来讲却更适合四十岁以上的人来穿,所以它的品牌定位和服装有一点差距。”
  3、华堂
  关闭北京所有赤字门店
  自2008年以后,沉迷于价格战的北京华堂几乎没有太多利润。三枝富博反思北京市场的情况时认为,关店是由于没有做出特色。与成都市场相比,二者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去年,华堂在成都市场再添一子,今年还将有新店开出。反观北京市场,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关闭了望京、西直门、北苑、右安门4家门店。
  自我剖析:北京华堂错失了年最好的变革时期,这也造成不少优秀的供应商离开了他们。北京华堂将彻底放弃此前的价格战策略转向追求品质门店的经营。
  4、尚泰百货
  成都店关闭意味泰国百货品牌在华全军覆没
  2010年,尚泰百货在杭州万象城开出首店。时隔一年,又跟随万象城来到沈阳市场。在去年6月12日和12月31日,尚泰百货分别关闭了这两家店。即将于下月闭店的成都店是尚泰百货在中国市场的第三家店,开业不足三年便折戟。据了解,成都万象城内的尚泰百货共5层,面积达2.09万平方米。收回面积后,成都万象城将把该区域打造成时尚空间以复合业态形式呈现。
  自我剖析:尚泰百货与万象城曾签订了三年扣点合作协议,如果继续留守将转换到租赁的经营模式,经过成本核算后并不划算因此退出。目前决定暂停中国区的业务,但是会持续关注中国市场,在合适的时间以购物中心或者收购的形式再度进驻。
  外界评价:对于本就在中国市场发展坎坷的外资百货来说,目前的行业压力与市场环境更是一场磨难。在一份记录去年内外资百货闭店情况的对比分析中,外资百货闭店数量以57.89%的占比高于内资百货15.78个百分点。从关店城市分布来看,一线、沿海城市高于内陆城市,这也是百货企业一般优先考虑的扩张路径。由于北上广深商业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也有后来者选择了二线城市的突围计划。不过从目前来看,效果均不够理想。
  5、万达百货
  大举关闭10店 压缩部分楼层
  涉及关闭的万达百货位于宁波、青岛、沈阳、芜湖等城市,而涉及压缩百货楼层的万达百货则位于无锡、厦门、青岛、烟台、常州等地区。目前,部分门店已开始启动调整。
  外界评价:城市新区和中小城市的招商压力使得万达不得不建立自有主力店品牌作为主力店来为确保招商“撑场”,甚至“填场”。这些主力店除了万达百货还有万达院线、万达酒店、万达宝贝王、大歌星KTV等,当其定位为支持招商时,盈利能力就是第二位的,而地产开发与销售业务对于商业运营的交叉补贴也是顺理成章的。而交叉补贴式的利益输送也是万达集团各业务板块、各业态之间形成左右手互搏、在上市过程中屡被诟病的焦点之一。
  6、津乐汇百货
  关闭最后一家门店
  天津津乐汇百货于5月10日停止运营。此次闭店后,意味着市场中将再无津乐汇百货。此次停业的是1-4层津乐汇百货部分,津汇广场内5层和地下1层的餐饮部分将继续营业。金瑶控股曾在天津、北京以及重庆三地建有津乐汇百货门店,其中重庆和北京的门店已先后于2010年4月及今年3月关闭,此次关闭的天津津乐汇是市场中仅存的一家津乐汇百货门店。
  外界评价: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注重体验业态的购物中心对传统百货企业造成分流;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也让传统百货行业承受颇多压力。对于依然幸存的传统百货企业来说,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加速转型。
  超市篇
  1、卜蜂莲花
  布局失利 去年关闭两店今年或关一店
  去年以来,卜蜂莲花已相继关闭了上海卜蜂莲花天山店和北京卜蜂莲花望京店两家店,目前卜蜂莲花在华总门店数共77家。早前2月27日晚间,卜蜂莲花有限公司刊发2014年的业绩公告。期内,集团录得公司股东应占亏损净额为5840万元,2013年则亏损9680万元,亏损改善主要由于毛利率增加及严格支出管理抵销其他收入净额下降的影响。
  自我剖析:公司将继续扩张零售网络,于2015年新开至少5家店铺,大部份于可支配收入增加及竞争较不剧烈的三四线城市。
  外界评价:或主要是其布局上有所失利,导致规模及协同效应难以体现。
  2、乐购
  山东6家商城全关店
  被指全面中国退市开始
  入驻山东的6家乐购商城,已确定全部关闭。分别有已关闭的潍坊潍州店、东营东二路店、青岛人民路店、济南东二环路店、青岛即墨店和将并入华润万家的济南经四路万达店。
  去年5月华润万家与乐购(中国)业务进行合并,合并过后,华润万家持有80%的股份,乐购持有20%的股份。乐购将把目前在内地经营的135家门店及19家购物商场注入合资公司,并全改为“华润万家”。
  自我剖析:乐购在中国的布局颇具规模,出现一些过度投资的现象,合并之后华润方面会关掉少于10%的Tesco乐购店铺。
  3、沃尔玛
  将关闭30%中国门店
  在截至日的财季中,沃尔玛中国区的毛利下滑。沃尔玛表示,这受到了中国零售通缩压力的影响。沃尔玛表示,将关闭约30%的现有中国门店,而沃尔玛目前在中国拥有400家门店。
  外界评价:洋超市对华市场变化和反应速度比本土超市迟缓,且租金优势不再,我们认为是导致他们江河日下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洋超市90年代的时候进入中国,政府给了很优惠的租金政策,拿地很容易。但是最近租约到期,租金成本不断攀升,他们的运营成本也随之逐渐升高,这是很大的成本压力。
  第一阶段他们有政策优惠所以扩张得比较强势,过于注重扩展速度和数量忽视了门店选址的精确度,所以埋下很多隐患。比如家乐福就是选址不够谨慎的例子,沃尔玛则是收购上不谨慎的例子。
  4、人人乐
  2014年关18家门店 将转型社区超市
  人人乐发布公告称:“由于可比门店销售出现加速下滑,为进一步减轻亏损门店给公司带来的经营压力,公司经慎重评估,在三季度报告披露后新增关闭了7家亏损门店,增加关店损失约8440万元。”再加上此前三个季度,全年关店18家门店。
  自我剖析:大卖场业态随着人工、地租的上涨已经很难生存,我们决定转型社区超市。但我们过去的传统业务不是社区超市,其产品品类肯定少于大卖场,经营方式与大卖场有所不同。去年主要是摸索阶段,效益暂时还不明显。
  便利店篇
  1、7-11
  入川4年未盈利 去年关店近30家
  7-11入川后,截至目前,只在成都开设有门店。此外,7-11在四川发展节奏与行业走向十分一致,最“鼎盛”时7-11在成都曾开店近100家,而截至2015年初已收缩至60余家。2015年内,7-11计划在成都再扩大加盟店数量,争取再开店20家。
  外界评价:零售业是地域性极强的行业,国际零售品牌在异地扩张时往往本地化做得不够,而难以被当地市场完全接受。
  餐饮篇
  1、麦当劳
  今年将在中国关80店
  今年初,由于麦当劳在全球业绩不佳,其全球CEO被撤换。今年一季度,它的净利又大跌32.6%,最近麦当劳宣布,今年将在全球关闭700家店,其中在美国和中国关闭表现不佳的220家门店,其中中国80家左右。
  外界评价:另一洋快餐巨头肯德基经营状况也一般,去年在上海也有店面关闭,济南泉城路的一家店也关了。只不过兄弟品牌必胜客盈利能力不错,能搀扶着肯德基,勉强能继续维持。
  2、咖啡陪你
  高速发展背后欠款欠薪关店的困境
  日前咖啡陪你陷入资金断裂、拖欠工资、高管离职、股东暗斗的负面消息中,品牌形象大打折扣。自2012年进军中国市场,咖啡陪你如今在全国已开设近600家门店,并计划今年继续开店400家。这一开店速度已可以和在华发展16年的星巴克一较高下。
  据统计,济南、厦门、重庆、贵阳、杭州多城市出现咖啡陪你店面关闭潮。在品牌方无暇顾及加盟商经营状况的不利条件下,部分加盟商选择自行进货、研发产品进行“自救”。日前传出猫屎咖啡欲接盘咖啡陪你的消息,但双方仍有矛盾亟待解决。
  外界评价:咖啡厅门店扩张速度不应太快,品牌的良好运营需要在管理上给予更多重视。
  3、金汉斯
  沈阳五家门店悄然关闭 北京仅剩西直门及亚运村两家门店
  汉斯源于国内首创的“汉斯鲜酿啤酒”,成立于2001年,2002年左右进入沈阳,作为最知名的连锁烤肉店品牌之一,辉煌时的金汉斯在全国拥有80多家分店,其中,仅在沈阳就有6家门店,但如今已有5家悄然关闭。
  据了解,原本金汉斯在全国分为南方、东北和北京直属三个大区,每个大区由一名区域总经理管理,但管理无法跟上门店的快速增长。可以说,原先的标准化部分流于形式、部分被执行得离题万里,完全与金汉斯的定位和优势背道而驰。
  外界评价:金汉斯门店的组团关门,只能说是一个个案,与其自身的服务质量、价格以及环境等都有很大关系。
  购物中心篇
  1、新华都购物广场
  去年营收同比减少 导致关4店
  2014全年,公司新开门店10家,关停4家,截止日,公司门店总数为127家,其中百货8家(经营总面积约11.47万平方米)、百货超市综合体1家(经营总面积约3.3万平方米)、超市118家(其中6,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共53家)。公司连锁门店面积近95万平方米,平均单店面积达7,477平方米。
  自我剖析:受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扩张等影响,零售业态结构、经营模式乃至整体格局都出现了新的调整变化,为此,公司积极从传统零售向与电子商务融合转变,与阿里巴巴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产业,促进公司传统零售与电子商务的全面融合。
  服装鞋履篇
  1、佐丹奴
  2014年关190家 净利润大幅下降38%
  休闲服装品牌佐丹奴3日发布2014年业绩报告称,公司销售额为55.45亿港元,较2013年的58.48亿港元下降9%,净利润大幅下降38%,至4.08亿港元。截止去年底,门店数为2452间,较去年2642间减少190间。
  对此,公告中披露:“本年度,我们进行店铺装修以提升品牌及淘汰无利可图之店铺。由于重组店铺组合,我们在中国大陆关闭的店铺比开设的多200间。”其中,重组店铺中明确关闭的店铺达到60家。
  自我剖析:中国大陆服装市场整体增长估计为11%。中国网上销售增长,加上大型基建项目使新高档购物商场不断增长情况扩散,使竞争环境呈现极端价格竞争。2014年初农历新年期间销售额疲弱,惟于其后三个季度回升,带动可比较门市销售额略有增长。
  2、波司登
  “寒冬”危机:贴牌加工 关店超3千家
  波司登作为中国本土最大的羽绒服生产商,忙着收缩传统渠道,从日至9月30日的6个月中,马不停蹄地关闭了3436家羽绒服零售网点,而在之前的2013年,其已经关闭1357家羽绒服销售网点。
  代工业务每年为波司登带来数亿营收,与这些看得见的真金白银相比,另一个层面的损失却十分隐蔽―波司登贴牌加工的GAP、BOSS羽绒服却在中国争夺原本属于波司登的市场份额。
  外界评价:波司登陷入了“中国制造”的普遍困境―以高企的成本、微薄的利润为代价,亲手为国际品牌提供了争夺市场的武器,而自己的品牌则被这些合作者逼迫到了墙角。
  3、百丽
  门店规模下降 一季度零售网点减少167家
  百丽国际最新公布本财政年度第一季度(3月至5月)零售营运数据显示,这家中国最大的鞋履生产和零售公司在内地零售网点数目净减少167家,而其鞋类业务销售同比下降7.8%。此前,门店规模一直是百丽国际的优势所在。数据显示,在2011年开店最为“疯狂”的日子里,百丽国际平均每天都会新开2~3家店铺。
  外界评价:在市场饱和、成本上涨、电商持续性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共同掣肘下,女鞋品牌单纯走规模化、拼产能降成本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
  一点感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的确让全世界都变了。商场、店铺关门,淘宝14年双11却创造一天销售571个亿的奇迹;唱片行倒闭,手机音乐却牛气冲天;银行算是稳定的产业了吧?余额宝来了,P2P来了,却让它也慌了点儿神。互联网时代,中国许多行业正面临着危险。
  小编注意到:不光百货、餐饮、购物中心,其他行业的实体店也是一团糟。
  就拿4S店来说,一场史无前例的汽车经销商倒闭潮正在来袭。
  在北京,2010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联拓集团――国内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经销商集团――在北京有8家4S店,经营的品牌包括奥迪、大众、丰田、马自达等。但正是这样一个上市公司,在今年3月却因为资金链断裂,旗下多家4S店进入半停业状态。
  而在河南,建店12年,拥有16家子公司的河南涌鑫集团老板今年4月一夜之间消失。由于老板跑路,不仅大量交付定金的客户无法提车,4S店的员工也无法领取工资。而一名业内人士统计了一份河南近一年内倒闭退网的4S店,数目多达百家。
  同样是在河南,曾经盛行多年的融资担保公司群体已集体陷入兑付危机。目前已知洛阳出现问题的担保公司数量高达110多家,欠款及涉及人数无从统计。有当地政府部门知情人士告诉媒体,就他所知,现在洛阳几乎一家正常经营的担保公司都不剩了。
  一个又一个典型的行业大败局案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方向或有偏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来源:超市论坛
  编辑:财经君(微信号:caijingjun88)欢迎交流!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汇全球菁英,聚天下财智!权威+专业+有趣+有料的财经平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消失的实体店
日12:56 来源:财经天下 &作者:陈晓雪
财经天下2012年第19期
  经济放缓和线上商店冲击下,零售业跑马圈地、疯狂扩张已经不合时宜了,最终受益的将是消费者
  停不下来的红星美凯龙
  在行业的冬天里一边关店一边开店的家居大卖场,已经患上了扩张依赖症
  11月23日,连夜的小雨浸透了芜湖的空气,湿冷。在雨中,芜湖红星美凯龙名流店的水晶魔方幕墙看起来似乎比平时暗淡一些。中午时分,一辆小型货车停在出货通道,两个身披深蓝色雨衣的工人正往货车上装运家具,车下横七竖八地摆满了包装好的桌子、床垫及床头等物件。
  这些家具没有买主,它们的目的地是经销商在芜湖的仓库。两周前,店内的商户们接到了撤店通知。走进大厅,地上随处可见撕碎的包装纸、没来得及搬走的家具以及“清场”字样的易拉宝。
  这可以说是红星美凯龙乃至全国家居建材行业的一个缩影,家居建材业正遭遇寒流侵袭。
  8月到11月,短短3个月,红星美凯龙已经关闭了芜湖、南京和广州的3家卖场。
  据报道,从2011年8月份以来,北京已有12家各类家居建材卖场关门,另外还有5家卖场正在准备搬迁或撤场。
  9月14日,全球最大家居建材超市--家得宝宣布关闭中国所有7家门店。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会长孟国强称,各大建材家居卖场出租率开始下降,新建建材家居卖场招商遇到一定困难。
  眼下,关店止损才是上策。但是,短短十几年,在全国开了111家门店,成为家居连锁业老大的红星美凯龙,似乎已经患上扩张依赖症。撤掉3家门店的同时,又有6家新店在行业的冬天里开张。
  难熬的2012
  眼前正在关店的红星国际家居生活广场位于芜湖名流置业百货,是红星美凯龙在芜湖开设的第一家店,开业仅两年,经营面积约5.4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亿元。
  现在商场中已经看不到顾客,滚梯全部停止运行,一层东边的商铺已被拆除,密密麻麻的电线从屋顶垂下。
  2010年进入芜湖时,红星美凯龙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36个城市开办了60家门店。这一年,红星美凯龙董事长车建新多次高调宣布,“争取在2020年全国门店数达到200家”,最终进入全球《财富》500强。
  当时芜湖市场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完整格局,这个常住人口不到70万的城市,除了本地的家居店和几个零散的小卖场,尚无成规模的大型卖场。而芜湖市正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土木兴建是大势所趋。因此,芜湖红星店立即吸引了大批家居品牌加盟。
  “当时市场对家居的刚性需要很大,”刘夏说,她原来在安徽马鞍山经营某实木家具品牌,芜湖红星美凯龙招商,吸引了众多南京、马鞍山和合肥等芜湖周边城市的经销商,刘夏也是其中一个。
  “那时招商非常火爆,进来的比例是1:8。最后进入的都是南洋胡氏、国际公馆、雷克蒙顿等高端品牌。”刘夏所代理的产品也幸运地和这些知名品牌一起入驻。
  2010年圣诞节,红星美凯龙名流店正式开业。开业庆典、元旦促销等活动此起彼伏,刘夏对初期的经营状况很满意。
  另一位经营实木家具的店主陈米也印证了刘夏的说法,陈米做家具生意5年,所代理的家具品牌在合肥、无锡、常州、杭州等地都有专卖店。
  可惜,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家具生意越来越难做。几乎所有商户都知道“受房地产业”影响,但是,他们没想到局面会迅速恶化到如此地步。
  开业时,红星美凯龙名流店商户的入驻率为100%,经营范围包括地下一层共6层商铺。去年下半年,部分商户因为经营不佳开始撤离。此后,红星美凯龙名流店陷入了大幅度调整店面的被动局面。
  首先是原来主营沙发的地下一层被抛弃,剩下的商户并入到了一层和二层。到今年春天,商户大范围流失,曾经最为稳定的三四层也空了一半。
  陈米说,今年“五一”过后三层只剩下7家店铺坚守。在红星美凯龙名流店的导购图上,可以看到这一层原本有26家商户。
  但是,在陈米和刘夏等人看来,大环境并非名流店关闭最主要的原因。
  成败加盟店
  说起这个店没能撑住的原因,他们认为,主要是作为卖场管理方的红星美凯龙的不作为。
  从今年3月开始,红星美凯龙名流店就没有再做过任何的宣传促销活动,包括国庆假期。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大多数家居卖场已经到了“不促销无成交”的地步,这的确会给经营带来重大影响。
  让他们更愤怒的是,红星方面以检修为由停掉了楼内电梯的运营,一停就是半年。刘夏认为,这严重影响了顾客的购物情绪。
  今年年初,红星美凯龙在芜湖市新开了一家红星美凯龙旗舰店,经营规模达到16万平方米,入驻品牌更全更高端,装修也更豪华、大气。在名流的经销商看来,旗舰店抢了自己的生意。虽然满腹狐疑,但刘夏并没有想到商场会撤掉。商户们曾被告知,红星美凯龙名流店会被改造成家居精品馆,要引进更高档的家具建材品牌。
  终于,11月5日,刘夏和其他商户一起接到了清场通知。
  清场时期,红星美凯龙名流店只保留了基本的管理团队,保洁和保安人员已不见踪影。陈米一边扫地一边说:“现在垃圾都得自己带出去。”
  按理说,除了商户,受伤害最深的应该是名流印象项目的运营公司。2010年名流印象百货店招商时,芜湖名流置业有限公司千挑万选,最后选择了红星美凯龙作为家具合作伙伴。这个项目规划中还包括超高层江景住宅、大型主题商业、步行街区、名流SOHO、写字楼和商务酒店六大建筑群。
  他们在芜湖名流置业有限公司和红星美凯龙联合发送的《告知函》上,得知两家公司终止合作是名流店关门的直接原因。
  本刊记者采访商户时,不少商户猜测,红星美凯龙可能是因为拖欠租金被迫撤场,因为双方原来的合同期限是8年。
  但名流置业的说法与商户略有不同。
  芜湖名流置业商业管理中心的一位李姓高管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终止合同的原因是红星美凯龙在两年的时间里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经营指标,“我们跟红星签了8年是没错,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附加的条款:如果两年达不到经营目标,我们有权解除合同。”
  据李先生所说,今年9月24日是双方的两年约定之期,名流置业决定依据之前的条款解约。
  所谓的“经营指标”,实际上指的是租金收入。红星美凯龙在全国的100多家专场,分为自营店、租赁店和加盟店3种模式。具体来说,自营店,是由红星自己购买物业、经营;租赁店则是由红星整体租赁卖场后分租给商户;而加盟店则是由商户分别与物业方签承租合同,由红星代为管理,并从租金中收取管理费,店铺装修费用也由商户自己承担。
  开一个加盟店,红星美凯龙所需的资金投入有限。但是,当出租率下滑时,物业方很可能会终止合同。
  先于芜湖名流店,红星美凯龙南京奥体店在10月底关门停业。现在商场外侧的广告牌上“红星”两个字已经被黑布遮盖住,连商场出口的银行自动存取款机都已被断电。
  2009年,红星美凯龙进驻南京的中泰国际广场,成为红星美凯龙在南京的第三家连锁卖场。这家店与芜湖名流店一样,都属于加盟模式。
  在中泰国际广场的28层,本刊记者见到了中泰国际广场管理方海峡集团总裁助理何玉香。据她介绍,今年8月31日,3年的合同到期,公司终止了与红星美凯龙的合作。
  “去年红星店的租金收入只有大约3200万元,去掉开支以及给红星的管理费用,我们的纯利润只剩下1300万元。”何玉香说,业主期待的营业收入在1亿元左右。中泰国际广场已经全部出售给小业主,并委托江苏海峡商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引入红星美凯龙后,商场由红星美凯龙负责招商、经营,租金归江苏海峡商业管理公司所有,红星美凯龙每年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
  红星方面没有透露目前三种店铺的比例。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红星美凯龙买地自建的商场为15家。此后两年,红星开始在全国大举扩张,门店数量从2009年底的60家迅速增长至111家。在这轮扩张中,更多的是加盟店和租赁店。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哪种模式,红星美凯龙的主要收入来源都不是产品销售,而是收取场租。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认为,这种“二房东”的经营模式存在先天的缺陷:家居商场的经营者一方面想从业主方拿到低廉租金,一方面又要拉抬租户的租金,如果租户盈利情况不理想,很容易造成矛盾。
  扩张之惑
  在今年,关店止损不失为明智之举。和国内其他家居卖场一样,红星美凯龙正常营业的门店也生意清淡。
  江苏常熟的红星美凯龙店也曾一度传出关店传言,这个三层楼的商场看上去冷冷清清,诺贝尔、东鹏、百强等多个品牌已经关门歇业。在红星美凯龙的导购指南上,大片大片的区域被印成“软体区”、“沙发区”、“实木区”、“板式区”等分类字样,据商户介绍,这些实际上都是已经撤店的空租区。这家店的一位保安感叹说,往年节假日来购物私家车每天都有二三百辆,今年客人特别少,每天只有几十辆车,他说的这几十辆还包括红星美凯龙商场工作人员和商户上班的座驾。
  红星美凯龙在南京最大的旗舰店卡子门店,情况与常熟店类似,由于顾客稀少,保洁员原来每天需要打扫三四次,现在只要两次就可以,一位清洁工说,现在的工作比之前轻松得多。
  “上游市场不好,势必影响到建材家居这个行业。包括房地产行业,今年整个局势比较严峻。”不仅在芜湖,陈米所经营的品牌在其他城市的专卖店业绩也在不断下滑。
  奇怪之处在于,红星美凯龙没有收缩自己的扩张计划,而是在一面关店一边开店。关掉3家分店的同时,它又在西安、天津、中山、重庆、郑州和沧州开了6家店,平均每个月撤一家老店,开两家新店。
  在芜湖名流店关闭前开业的旗舰店甚至规模更大。
  实际上,尽管开业时间较晚,但红星与旗舰店开发商早在2009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也就是说,红星美凯龙芜湖旗舰店的计划先于红星美凯龙进驻名流印象。陈米认为,两年前和名流印象合作只是红星美凯龙的权宜之计,为了尽快抢占芜湖市场。对此,红星美凯龙的回复是考虑到全国的布局。
  本刊就此多次向红星美凯龙总部提出采访要求。上海红星美凯龙总部在给《财经天下》周刊的书面回复中称,“在零售连锁行业,调整门店、关闭部分零售店铺属于正常经营调整。”
  同时,红星美凯龙还认为:“国家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政策调控主要是针对投资性房产,而人们对房产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刚需背后的家居生活需求并未受太大影响,且大量二次装修带来的家居需求正在不断释放。”
  当然,红星在此前的扩张中,有些店选址不佳需要调整不足为奇。名流店已经营业两年,但紧邻的世贸百货大楼和芜湖市歌剧院仍在招商。实际上,整个名流印象项目还没有完全峻工,红星美凯龙西门3米开外,生活垃圾和建材废料已经堆成了大大小小的垃圾场,杂生的野草有半米之高。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红星希望可以通过不断的关店、开店,持续提高租金收入。
  但是,无论如何,未来这种逆市扩张的空间恐怕会越来越小。与红星美凯龙解除合同的商业地产公司正在调整经营方向,中泰国际广场计划将经营方向调整为百货和餐饮;名流置业在赢商网上发布了招商计划,方向为百货、餐饮和超市,并申请了信托资金,用于名流印象百货店装修改造、品牌建设与招商等费用。
  在给《财经天下》周刊的回复中,红星美凯龙表示,已派专项团队前往并与原商场管理团队共同处理这一事宜,“第一时间开展多项工作,帮助商户进行平稳过渡”。
  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许多名流店的商户正在填写损失清单。
  在广州,几个月前关闭的琶洲店的9家商户已经联名起诉,正准备通过法律手段,向红星美凯龙讨回撤店造成的损失。
  (应采访对象要求,陈米和刘夏为化名)
  后“美苏”时代
  电子商务的崛起加速了传统电器卖场的转型,国美和苏宁“火拼”门店总数的时代已终结,关店潮来袭。昔日的两大巨头也已走上不同的发展模式
  本刊记者 王卜
  11月18日,2013年央视黄金资源招标会上,766号频频举起,最终以2.15亿元的高额标的获得了从元旦到春节期间新闻联播前15秒的报时广告。持牌者是黄光裕的胞妹、国美控股的企业代表黄秀虹。
  今年前三季度曝出巨亏的国美一掷千金,意图很明显--期望央视平台的宣传能够为其线上业务带来人气和流量。
  国美是电器零售连锁的王者,以及电子商务领域不紧不慢的追随者。如今后者已经摧枯拉朽般地打破了旧王国的生态。得益于产品规格的统一,相比日用、食品、家居等产品品类,消费者在购买3C产品、小型家电时更容易接受线上下订单、配送到家的方式。
  线上分流,再加上房产行业调控政策以及前几年的以旧换新政策又严重影响、透支了消费者对大型家电的购买需求,国美、苏宁遍布全国的数千家零售门店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实际容量。
  “今年是苏宁、国美‘关店年’,超过两年不盈利的门店和租约到期、租金上涨严重的门店将会陆续被关掉。”一位国内知名家电连锁企业的前高管说。
  北京北三环马甸桥一带是家电零售的必争之地,在马甸桥北,两家国美、大中比邻而立。“生意一直不错,但不知还能在这儿做多久!”40岁上下的黄先生在两家店的大门之间摆了个小摊位给手机贴膜,已经在这里做了七八年生意。
  离此不远的另一家国美店今年关闭,让黄先生有些担心自己身后的两家店。
  “马甸附近几家国美门店挨得太近,近几年盈利都较少,最终关店调整。”这家国美店的一位老员工说。
  在7月底发布预亏公告后,国美随即宣布将关掉表现欠佳的店铺及削减经营面积,目标是今年底经营面积减少10%至15%,总共涉及逾200家门店。苏宁今年前三季度已关闭130余家门店,第四季度预计还会关闭30至50家门店。以2012年初的门店数为基准,两巨头今年关闭的门店至少占总数的15%。
  “明年还会继续,可能会持续到2015年,这将成为一个趋势。以今年底的店数为基准,明年关店的数量可能占总数的5%至10%。”全国消费电子渠道商联盟秘书长端木清言说。
  国美和苏宁已从门店“净增加”转入“净减少”时期。回到2010年底,两家还在就谁是“中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家电连锁企业”爆发口水战。
  对于被卡在瓶颈期、不得不面对转型的两巨头而言,关店并非坏事。这意味着投资的转向,过去大量用于线下门店开设的人力、租金成本得以用于线上业务和核心实体门店。
  目前两家公司都在加速转向“旗舰店+互联网”的新模式。但相比之下,苏宁的短期财务压力小于国美。
  国美电器10月21日发布业绩预告称,预测今年前三季度(截至9月30日),国美未经审核业绩预计为净亏损6亿元至7亿元,其中第三季度的预计净亏损额度为1亿元至2亿元。今年上半年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净亏损后,国美市值一度跌破100亿港元,2009年6月发行可转股债的私募基金贝恩投资的投资浮亏超过46%。
  “相比之下,苏宁的情况就好很多。虽然易购也在亏损,但苏宁电器(002024,股吧)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3亿多,最起码它的线下主业还可以养得起电商。”上述前高管说,国美的新活馆在比例上低于苏宁的Expo旗舰店,与红孩子等电商的合作也帮助苏宁与国美拉开了距离。
  因此,苏宁关闭的主要是二三线城市过于密集的门店和一线城市的社区店,一些核心商圈店则继续坚守,比如广州市天河商圈的门店。零售业务上,苏宁泛百货化的Expo旗舰店+电子商务的模式已经逐渐清晰。同时,苏宁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做一个零售企业了,商业地产和物流地产也开始跻身其核心业务之列。
  “城市综合体在未来的体验式零售时代将会越来越盛行,苏宁现在将旗舰店与商业地产捆绑的做法非常聪明。”Chain
Reacton分析师高倩说。该机构为零售商提供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解决方案。唯一的问题是,在信贷收缩的大背景下,发展商业地产同样存在较大资金链风险。
  国美未来的发展模式则转向零售渠道的拓展和整合,包括大力发展库巴网、新锐美(国美网上商城)等线上渠道,以及对实体门店的优化、调整。
  两巨头的转型还没有完全定型,现在很难判断哪家的模式能够成功。“但从企业性质来讲,(国美和苏宁)之前是可以直接画等号的,现在就只能约等于了。”端木清言说。
  可以肯定的是,转型将会相当困难,或者说相当烧钱。国美、苏宁的线上业务还远不具备“造血机能”。来自投行的数据显示,两家电商网站上半年的净亏损为2.6亿至2.7亿元。
  今年8月初,在历时4年寻求买家之后,国美终与海航集团达成收购协议,将国美集团的鹏润地产旗下部分资产以不到60亿的价格出售给后者。这是黄氏家族为国美零售业务“输血”的重要手段。
  而几乎所有国内大型电商都早已完成其家电布局,京东商城更在去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成为规模最大的家电类电商。据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其微博中透露,京东商城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增长超过120%,即实现约170亿元销售额,这个数字约为苏宁易购的3倍。今年刘强东又多次发起价格战,继续拉大与苏、美的领先优势。
  关店的秘密
  曾经为了占领市场和“美化”年报,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盲目快速开店的连锁巨头们,现在必须为当年的冲动买单
  本刊记者 王卜
  “关店”是零售行业最为忌讳的话题。它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冷清和衰退,这对一个以人气定胜负的行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在中国消费电子渠道商联盟(CCCA)首席外籍顾问得平司看来,正是由于背后的兴衰隐喻,使关店成为敏感词,“开店是一件必须广而告之的大好事,其中既有招徕顾客的营销需要,也有显示企业实力、增强顾客信任感的考虑。反之,关闭门店,则被视为避而不宣的负面消息,甚至某些上市公司还发明了‘调整置换’一词来隐匿关店事实。”
  但是,今年关店已成为中国零售连锁业无法掩饰的问题。
  从家居连锁、服装品牌,到家电卖场,许多零售连锁企业曝出的年度关店数量向三位数甚至四位数迈进。例如,李宁品牌仅今年上半年就关闭1200家门店,比例高达15%。
  仅从整体消费数字的变化很难解释这个现象。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222亿,尽管增速继续回落,但实际增长11.2%,就算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零售业也不至于出现如此惨淡的景象。
  零售企业的官方理由往往是“租约到期”。这倒也部分符合事实,很多零售门店在一期租约到期后会遇到物业方对租金坐地起价,因无法承担昂贵的租金从而选择关店。
  大型卖场的租约一般是15年至20年,以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家乐福为例,其从1997年开始便发力布局中国市场,从今年开始到2016年,家乐福将逐渐有一大批门店租约到期。这些门店所在的区域,当年可能只是城市边缘,但如今已是地产价值飙升的核心商圈。如北京三元桥地区的国际展览中心旁,就是家乐福最早开业的一批门店之一。
  这些门店能否顺利续约,将成为这家法国零售商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隐患。
  家居行业是这次关店大潮中表现最为明显的领域之一,这个行业今年“入冬”几乎没有什么悬念。“2012
年是最困难的一年”,早在去年年底,居然之家集团总裁汪林朋就曾这样预言,结合的背景正是整个房产调控政策给家居零售行业带来的惨淡。
  因此,不管是家得宝、百安居的DIY家具组装模式,还是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的招商租赁模式,都没能摆脱门店关张的阴影。在最近两年内,来自英国的家居卖场百安居关闭了其在中国约三分之一的门店;美国零售巨头家得宝则在今年9月关闭其在中国的7家门店,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红星美凯龙在借力地产行业维持几年高速增长之后,下滑更为明显。
  有些灾难性后果,是由于企业过去几年不理智的扩张所导致。
  除了红星美凯龙的案例,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以体育品牌为代表的服装业的大衰退。今年上半年开始,李宁、匹克、中国动向等体育品牌集中调整渠道,调整的重点即是关闭低效门店,其中李宁和匹克的关店计划均超过1000家。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国产体育品牌经历了一个爆炸式的扩张过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体育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契机。在此过程中,许多体育品牌在二三线城市大量开设门店,其中大部分为加盟门店。2009年,李宁品牌的收入规模超过运动用品巨头阿迪达斯,跃居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第二名。
  但中国市场对体育服饰的胃口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一方面中国人对功能性体育用品的市场需求还不够细分和成熟--大多数消费者不会分别购买跑步鞋、篮球鞋、登山鞋,而是一双慢跑鞋应付所有场面。
  另一方面,兼具时尚服装属性的体育品牌,在欧美快时尚品牌大举进入中国之后也失去优势。
  “中国人买体育品牌服饰,很多是把它们当做日常服装来穿。但现在时尚服装的选择太多了。”睿意德房地产咨询公司执行董事张家鹏说。
  市场回落、产品同质化,加上租金、人力等成本上升,国产体育品牌跑马圈地、以数量取胜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一条街上可能有十几家体育品牌专卖店,加盟商想开店,公司员工也想冲业绩,有时候就谎报(市场调查)。”匹克CEO许志华对《财经天下》周刊说。对加盟店的审核存在疏漏是目前匹克大面积关店的主要原因。
  达芙妮、思捷环球旗下Esprit等女鞋、服饰品牌也因流行趋势的改变、品牌时尚度减弱,同样面临库存积压、平均门店效益低下等问题。
  一直处于高速成长期,尚未经历经济衰退洗礼的中国零售业并未真正走向成熟,因此经常出现极力回避关店、裁员等问题,即便以亏损为代价。“目前很多连锁巨头可能内部并无关店的标准和作业流程。”全国消费电子渠道商联盟秘书长端木清言说,经济高速增长期的跑马圈地与经济衰退期的战线收缩同等正常。
  及时关店止损被业内人士看做是明智之举。不久前家乐福关闭了自己在浙江绍兴的唯一一家门店,因为单个门店在供应链与物流成本上不具有规模效益。
  网购的冲击越来越猛烈。经过几轮价格战,截至今年6月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总规模达到5119亿元,同比增长46.6%,远远超过平均值。实体零售业面临的冲击和未来发展思路,在今年的各大行业会议上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许多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购平台,但是对于如何协同线上、线下业务显得经验不足,例如体育服饰行业,有些线上产品零售价格远低于实体店,这种策略不仅加重了实体店的困境,也将影响整个品牌的销售。
  如何应对线上零售份额的不断扩大,如何预知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一些颇为前瞻的理念和模式正在逐渐化为现实。
  是时候改变了
  电子商务并不是实体零售店的“终结者”,只不过顾客正在变聪明和变懒,需要实体店把他们“诱拐”进去
  2012年,中国零售商和在中国经营的国际零售商一共关闭了成千上万家实体门店。实体零售业真的不行了吗?
  本刊在零售业界展开的访问结果却并不能佐证这一观点。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的消费领域仍然充满希望。一些机构的调研数据也在发出同样的声音。瑞银证券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消费总额会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多,达到10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未来10年中对全球消费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地产咨询公司世邦魏理仕则看到,全球的新建购物中心有一半在中国,建成后的营业总面积约为1500万平方米。开发商们显然认为,中国的爆炸式消费增长还会继续。
  那么症结在哪里呢?人们未来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消费?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与同事和客户谈论关于多渠道的话题。”普华永道中国及亚太区零售与消费品行业主管合伙人余叶嘉莉在今年的一份行业报告里写道,消费者的信息获得方式和购买渠道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看似给很多传统零售商带来了麻烦。电子商务的兴起促使实体零售店的角色发生改变,中国零售业乃至全球零售业确实已经走到了迫切需要转型和创新的关口。
  但大多数零售商不是多渠道发展的引领者,而是落后于这个趋势。传统零售商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涉足线上业务后,仍然将两种渠道的顾客区分对待,未能认识或衡量线上业务促使顾客光临实体店的作用。
  实际上,电子商务并不是实体零售店的“终结者”,只不过接触到多种购物渠道的消费者更加“老练”,他们要求更丰富的购物选择,和其他购物者交换信息和经验,以及可以随时随地购物。
  宜家就是深谙此道的典范。他们的网站提供每一件商品的详细信息,目的是吸引人们去当地的门店购买。而其门店又被打造成一个贩卖生活方式和休闲的场所,让来此的顾客乐不知疲。
  多渠道显然为整个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新机遇,无论是对亚马逊这样的纯网络零售商,还是对开始涉足电子商务的传统零售商。前者在图书、3C等适用于配送网络的品类上更胜一筹,但是后者如果能适当运用实体店的优势,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将多渠道融合,实力将不容小觑。
  最有可能的情形是,未来实体门店将承担两种截然不同的用途。第一种是作为展厅,顾客在这里感受氛围、了解和体验产品。第二种是作为便利的交易和提货点,顾客在网上选购,然后在门店完成交易。“展示+服务”的零售模式已经有了一些成功案例,比如苹果零售店。
  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在意识到实体门店的两种角色后,中国的零售商确实开始把他们的门店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以展示功能为主的旗舰店和在有利地点开设大量小型门店。“从今年开始,零售商的开店策略普遍转向,一方面是在商业中心开设超大型卖场,一方面则是开设大量深入社区的小型超市和便利店。”Chain
Reaction分析师高倩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yg周边实体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