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福 阳澄湖大闸蟹州 火 车 站 电 话 是 什 么

在某些耳机论坛看到这样的说法,据说好的耳机效果的确是很牛X,内行的人甚至能区分出水电和火电。总觉得这个不科学,这个差别应该是超出人对声音感知的辨别的范围,求科普。
是音响外行人对发烧友的调侃。因为是外行,所以不理解发烧友对电源供应近乎疯狂的苛刻追求。也因为是外行,所以觉得线材、避震、煲机、双线分音等等都是扯淡。专门有人写了《音响界的十大谎言 》 (The Ten Biggest Lies in Audio)
。该文原作者最终只能是晒自己无知而已。——————————————————我在夏晓昊答案下的一些评论,拷过来作个记录:QED公司的测试,在20khz时多股线的「相移」达到10度左右,,P77。10度算不算严重?对比一下晶体管放大器0.01%的THD,显然10度不算少了。40khz则要达到20度。集肤效应是线材失真的起源之一,很多厂家为了改善集肤效应,重新设计了线材结构,但又带来其他的失真,比如「飞跃失真」。如何引起失真、如何减少失真,可以参阅:对于多媒体音箱而言,线材的确是神话,相移的确听不出,放大器相移别说超过15度,就算150度也不稀奇。没有人会拿一根VDH的碳线去连接几千块的器材——人们甚至不相信这根线真的是纯碳作导体。市面上销售的音频线99%都是普通线材,已经够用了。还有0.9%的线材可能是骗子。视觉感受到的失真,和听觉感受到的失真,可以比喻。但仅仅是比喻而已。它们的量级、感受方式、测量方式都不同。如果要比喻,应该把背景说清楚,而不是只谈比喻,其他一概忽略,隐去不提。两根视频线的差异,可以用仪器测量。两根音频线的差异也可以用仪器测量。如果一根线听起来更明亮,那它一定在某些物理和电气指标上体现出不同。「好听」和「保真」在音频而言是两个概念。大家既有对「电子管好声」的共识,也有对「电子管失真比晶体管大得多」的共识。相移的可闻性有没有?有一个网站测试了300多副耳机,,每副都测了相移,大多在+-25度之间。虽然样本太少不具备代表性,但假如你有两副耳机都在被测列表里,你可以看看那个测试下来相移比较多的耳机,是否听起来结像力、透明度、空气感和音场细节也都比较差。声学学报的语音相移研究报告中的结论,是笼统的「不存在主观听觉上的差异」,换言之,三角铁还是三角铁,蔡琴还是蔡琴。发烧友争论的是「蔡琴听起来是老了还是年轻了」。或者「三角铁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显然跟上述研究报告关注的是两回事。何况,该报告没准儿就是用多媒体音箱作为研究工具的,连线就是3元/米的线,耳朵就是随机找的几位木耳。这样的研究结果,拿来证明说音频领域无论金线银线铜线碳线都是不需要考虑相移的,恐怕站不住脚。当然金耳朵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这个研究找若干金耳朵去听,大概无法得出有效结论,争吵得一塌糊涂,最后只好不了了之黯然收场。我很尊敬各位认真研究的态度。这常常是主观发烧友们先天就不具备的。音频领域也的确有很多骗子,我见过某牌垃圾音箱纯靠华丽外观设计冒充顶级发烧,音质渣到令人发指,却售价数万元,广告铺天盖地,很多消费者趋之若鹜。但我想说,音频领域还处在幼儿园时期,很多东西未经验证,很多技术还不成熟,很多理论还有待完善。发烧友的主观感受,和音频技术工程师的客观研究,应当互为补充。当有发烧友声称某根线更明亮的时候,如果你感兴趣,请去研究他的评价是否在物理上能找到证据;如果不感兴趣,也不必以一顶大帽子压住他,「没有研究表明人类耳朵能听出两根线材明亮度的差异,你有什么依据?」。要知道很多发烧友「连一台示波器也没有」,根本没有能力自证其听觉经验。技术在进步。1980年CD的16bit/44.1kHz是完美的,到了2012年甚至32bit/192kHz已经开始进入家庭。如果没有主观聆听经验的反对,数字音频不会发展这么快。无论怎么说,都会有人持反对意见,正常。但既然喜欢音乐,为什么不能自己去高级音响店的听音室去感受一下呢?带一张你最熟悉的CD,摆出一副钱花不完的样子,大剌剌地坐下,「你们家最贵的那一套听听看」好了。就算仍然不相信线材相移导致声音劣化这种鬼故事,但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发烧友谈起自己的离奇感受,都那么信誓旦旦。对于技术人员来说,「音质」可能指的是还原度,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差异(失真)越小越好;但对于发烧友来说,「音质」指的是声音的舒适度,或者说是否耐听。胆机是个例子。质疑主观听音评价没有意义,它本身就是主观的,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嗤之以鼻。质疑客观测试才有意义,因为如果不质疑,那些「有缺陷的客观测试」就会成为真理。就和某些Hifi厂商「没有用他们技术的曲线就是在地下,用了他们技术的曲线就是在天上」的行为一样。从科学的发展过程来看,所有的客观测试都是base在主观感受之上才会去进行。BBE,听感激励器,各种物理调音手段,电子管,都是味精或颜料。其方式如同作画。监听系统,广播级/参考级器材,SACD,方式趋于摄影。摄影固然比绘画真实,但如果没有绘画,摄影就没有了根。而且始终有人更偏好绘画,就好像有很多人始终觉得监听器材太过冷峻而不喜欢。音频有等响度曲线,摄影有HDR,都是把原始信号做调整以后,力图给人类器官一个更「真实」、更符合心理预期的知觉传递。技术出身的人,相对于普通烧友来说,很容易有一种心理优势,就是「你不懂,你被误导了」。安慰剂效应也的确存在。伪科学的器材厂商也真的不少。懂技术的骗子尤其可恶。别说音频了,连制药行业的大公司也不乏伪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主观听感全都是错的。也并不意味着技术人员的理论都对。抑制线材缺陷既为了保真,也为了好听。没有人说一根好线可以挽救一对烂音箱。市售99.99%的线,都是您所说的「一个相对于音箱系统整体的失真在人耳的敏感程度下线材本身失真可以忽略的音频线」,价格也不过几块~几十块,如果贵一点,往往不是因为线的设计好,而是因为使用的材料比较贵,比方说镀金。别说听出「16384bit/65536KHz和8192bit/22579.2KHz的区别」这种神迹了,就算是卡带和FM广播,也是有人分辨不出的。最精密仪器用的线200刀,为什么有些音频线卖数万刀呢?这跟科技的关系很小,跟市场经济的关系很大。别忘了有些镶了钻的手机卖几十万,信号和通话质量可能还比普通手机更差。但这种现象并不能否定线材研发的价值。——————————————————陈新 o 22:32电子管和晶体管的差别真的是如那篇文章所说的嘛?我把该文的译文,和我以前写的对该文的批注,拷在下面,给您参考。《音响界的十大谎言》 作者:Peter Aczel
翻译:引用林肯(Abraham Lincoln)的名言:你可能在某些时候愚弄了一些人,但不可能永远地愚弄所有人! 这句话似乎用于Hi-End音响十分适合。我真的很怀疑,现在的人似乎比我年轻时代的人更好欺骗。我们不会往我们的鞋子里放磁铁。警察也不会用通灵术来寻找失踪的人。自希特勒之后不再有国家 元首聘用占星家。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毫无保留地相信科学。当Hi-Fi的时代来临之际,Paul Klipsch,Linclon Walsh, Stew Hegeman等等工程师是我们的音响资讯的来源。那些不知道e的x次积分为何物的无知怪异的评论家依旧活在黑暗的未来。在现有的知识图谱里,今天的音响 科学比起最初的年代,明显进步多了。在时代的这端有不少精明的从业者却远比奠基者出类拔萃。然而在黑暗的那端,一个无知迷信和欺诈的时代却掌握了统治权。 为何和如何会这样,已经在我们以前出版的文章中有完全的阐述。现在我们就重点说说那些容易使人掉进陷阱的谎言。1. 关于线材的谎言逻辑上不应以此谎言来作为开头,因为线材属于配件,不是主要的音响部件。不过这却是最巨大、最卑鄙、最令人气愤、最侮辱人智慧的谎言,而且还是发烧领域中最骗钱的谎言。所以我必须把这个放在最前面来说。这个谎言就是:高价喇叭线和信号线比标准或一般的线材有更好的声音。这个谎言已经在阳光下被诚实的权威人士一次又一次地戳穿、耻笑和驳倒。但许多无辜者却无从分辨。最简单的事实就是:阻抗(R)、感抗(L)和容抗(C)这三个线材的参数,是唯一能够影响在声波频率范围内的性能的参数。信号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被天 价线材还是被便宜线材传送着。当然,你还要为一个做工良好的插头、屏蔽处理和绝缘处理等等付出一些代价,以保证线材能够可靠和稳定工作。还有就是你要注意 线材不宜过长,避免阻抗过大,信号衰减过多。然而,在基本的导电性能中,一对优质的衣架刮掉两端拉直后,一点也不比价值2000美元的神奇线材差。18美 分一尺的16号电灯线也是如此。天价线材是电子消费品中的一个最大的骗局。看到几乎所有的音响出版物都胆怯地向线材商投降,真的令人感到沮丧。(喇叭线和 信号线里的事实与虚假的更深入试验,请看第16和17点(不在本文中))按:实际上这个所谓的谎言,是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不同频率的音频信号,在经线缆传输的过程后,中高频信号因线材本身的电感电抗以及「集肤效应」的影响,会有能 量的衰减、噪音的引入,和相位的变化。信号的频率越高,这些变化越严重。一根优秀的音频线,其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要将这种影响减至最低。由于这种影响是导体的天然特性,所以要抑制这种影响,是一件非常高难度的事情,需要对导体材料音频特性的深入研究,以及反复的组合和尝试。我相信任何从事音频线材相关技术工作的人,看到作者说它是最大的谎言,都会对作者的无知嗤之以鼻。2. 关于电子管的谎言这个谎言也是属于周边问题,因为在这个硅矽时代,电子管已经与主流不相干了。在Hi-End音响市场里,这是一个普遍深入的谎言。数一下高端音响杂 志里面的胆机广告的页数所占的比例,难以置信啊,但事实就是如此。当然,里面的观点就是:在音响应用中胆机比石机更高级。你可别不相信哦。电子管对于无线电发射和微波炉等来说是非常合适的。不过,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对于某些产品来说则不是这样说。例如:功放、前级和CD机DVD机等。那电子管有什么问题吗?没有,真的……镶金牙有什么问题吗?那怕是门牙?没有,这只不过是另一个较具有吸引力的选择而已。在一个音响设备里,电子管能够做到的,晶体管也同样能够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代价更低,可靠性更高。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级别的胆机放大器失真度也比同等级别的晶体管放大器要高,而且机子寿命期中,胆机需要的维护更多(更换管子,调偏置电压等)那些8瓦特单端三极电子管放大器这种白痴设计就不算在内了,因为他们没有相似的晶体管设计相比较。关于胆味,这种故意的染色,晶体管系统也能够很容易模仿这种失真的声音,如果设计师想要这样做的话。当然,确实存在一些久经世故的音响设计师会考虑使用电子管,不过这种少数的又成功的特例难以完那些劝你购买陈旧技术的电子管商人的谎言。按:音频界早就对电子管好声的原因达成共识,是因为电子管可以产生较多的偶次谐波。电子管在指标上看失真远远高于晶体管,但这种失真的主要成分是偶次谐波,而偶次谐波和基音处于八度音程关系,带来的听感是泛音丰富。学乐器的一定知道,泛音对于乐器的音质而言意义有多重大。看示波器就很容易理解,偶次谐波的存在改变了波形,但波形仍是平滑完美的,而奇次谐波的存在让波形趋向于方波,有明显的横向突刺。单端纯甲类电子管放大器尤其好听,因为它的偶次谐波所占比例非常高,而推挽式电子管放大器有很多偶次谐波在正负两个半波中被抵消了。作者说晶体管系统也能够很容易模仿这种失真,倒不是胡扯——问题是模仿电子管的失真方式,并不能减少晶体管本身的奇次谐波,并且,如果不是为了追求电子管那种迷人的音色,设计师干嘛要设计一个失真是普通晶体管几十倍的产品出来呢?3. 关于反数码的谎言你可能经常听到有人说:“数码声比模拟声差太多了。”“数码化音频就像一幅粗劣,由一个个粗点组成的报纸图片。”“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完全行不通,那 个CD的44.1KHz的采样率不能够解决极高频段的问题,因为只有那里的一个周期仅有两三个采样点。”“数码声音,即使在最好的状况下,也会发干发 刺。”诸如此类,等等。这实属无知胡言和故意误导。谎言在主流中很少得到支持,因为数码科技已经获得了完全的认同。不过这个谎言却依然在一些音响世界的非主流,未获重生的Hi-End音响沙龙和各种各样的刁偏的听音室里流传着、延续着。最可笑的反数码谬论的表现竟是:喜欢LP多于CD,而不是喜欢模拟母带多于数码母带。模拟母带与数码母带之间的争辩还未知谁胜谁负。吱吱声、噼啪声、爆豆声胜过背景宁静的数码信息坑?这是一个对客观事实的变态抗拒。这里有一些读电子工程二年级学生也能给你证明的事实:数字音频是百毒不侵的,但模拟音频永远做不到,0和1在信号路径中决不会像模拟音频那样被改 变。即使是今天音响发烧中最低端的44.1KHz的采样率。也能够分解所有的声音频率,不会引起任何音频范围内的信息损失。那些两个采样点如何能够还原 20KHz的疑问是幼稚的曲解奈奎斯特采样定律的行为。至于为什么有些模拟录音听起来更好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录音师的功劳。在麦克风摆位,声音电平,平衡度和均等化处理上做得很好。还有就是录音的地点非常符合听觉声学。某些早期的数码录音也确实是硬和刺。但这并不是因为它是数字音频,而是工程师还在思考模拟方式,修正预先估计但其实不存在的损失。当今最好的数码录 音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录音模式。公平起见,我们必须承认最高技术的模拟录音和最高技术的数码录音师可以相媲美的。尽管如此,在专业领域里模拟录音的拥护者正 迅速减少。按: 这是一个典型的试图混淆是非的瞎扯。反对数码的人,其实只是在质疑CD的标准——44.1kHz采样频率/16bit采样位深——仅此而已。他们认为这个标准不够好,信息量采样不够,事实上也是如此。举两个例子就明白了:1、 当初制定CD规格的人认为,普通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是18-20kHz,所以用44.1kHz的取样频率已经绰绰有余。但今天的数字录音的标准规格已经改 进为24bit/192kHz,信息量是当年CD规格的一千多倍。民用音频也进化到SACD、HDCD、BlurayAudio。制定规格的人清楚知道, 当年的规格是不够好的。2、尽管LP有很多爆豆杂音,但是和CD相比,几乎所有人都同意,LP更有感染力。4. 关于听音测试的谎言本刊的普通读者都知道如何反驳那些对ABX测试持相反意见的老烧的谎言。大致的方法如下:ABX方法需要A设备和B设备在电平匹配度在正负0.1dB内,你可以随意听A和B,你想听多久都行,如果你认为他们有不同,你可以要求听X, 而X其实就是A或者B的其中一个(这是由双盲系统随机决定的),允许你随时对A/X或B/X进行比较。随意多少次都可以。然后决定X=A还是X=B。因为如果是完全靠瞎猜,命中率会在50%左右。为了统计的正确性最少要测试12次。(16次更好,20次更加好)。没有比这个更好的科学方法来测试 你是在听不同的东西还是在听同一个东西的了。那些偏执的烧友会告诉你双盲测试完全行不通,因为每个人都知道Krell比Pioneer好声。但如果他们在双盲测试中无法分辨的话。那么ABX方法就会被认为是行不通的,这就是他们的理论。如果每个人都知道Joe比Mike高,但如果他们测出身高都正好是5尺11又1/4寸的话, 那么尺子肯定有问题,是吧。最通常的反驳意见就是:ABX测试方法压力太大,如果你说:让我们来看看你能听力有多好吧。 他们也许会说,没时间,因为要测16次。或者说所需的设备太多等等。教你一个方法如何揪出一个反对以及混淆ABX测试的伪君子:如果你问他们相信其他AB测试的方法吗,他们可能会说相信。然后你问他到底靠什么办法分辨:1.用不同的电平?2.还是偷看?然后你就等着他们如何恼羞成怒吧:)。按: 很简单,所有音响器材制造商的产品研发流程里,主观听音测试是必经环节。在研发阶段他们根本不需要撒谎,因为进行听音测试的是厂家自己的工程师……和音乐家。而且不论一台音响设备的技术指标如何完美,如果通不过主观听音测试,厂家是不会推出这个产品的。这说明主观听音测试实际上是决定产品问世生杀大权的关 键,就好像通用汽车的董事长对一款新卡迪拉克能做出的判断是一样的。此外,ABX的确是可以听得出。我认识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验。除非作者认为天下的音响设备之间没有可闻的听感差异——想想都知道,这是极其不符合科学精神的。5. 关于负反馈的谎言“在放大器或者前级中使用负反馈?太糟糕了! ”“完全没有负反馈?真不错!”这种误导被广泛地流传着。负反馈其实是一个在电路设计中很有用的工具。它能够减少失真提升稳定性。只有在晶体管放大器设计 的铜器时代,早在60 70年代,负反馈的使用不得当,效果很不理想,而且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是迷信无负反馈的起源。在80年代初期Edward Cherry和RobertCordell在质疑的阴影之下,使其真相水落石出。负反馈只要严格遵守其基本准则来使用,完全是有利无害的。时至今日,现在 的那些唯无负反馈至上者,要么是撒谎,要么是无知的。按: 负反馈是把流经负载的电信号取样,通过一系列预先设定的电路,来修正调整输入给负载的电信号。它可以来修正一个相对稳定的信号,但永远无法对快速变化的信号进行准确和及时的修正。 而音频信号正是一种极其复杂、变化非常大的信号。负反馈这个设计的先天缺陷,就是对瞬态响应的损害,而且这种损害是无法克服的。认为负反馈有利无害,要么是撒谎,要么是无知。6. 关于煲机的谎言这是一个被广泛地反复地宣传的谎言,使你相信各种音响设备甚至线材,煲机一段时间后,例如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后,声音会更好。这纯粹是屁话。开 机后电容会在几秒钟内充电,偏置也会在数分钟内稳定。在一个设计正确的放大器或者前级或者CD机,它的开机第一小时的表现和使用1000小时后的表现,是 没有分别的。至于线材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现在跟音响发烧友讨论的这些是玄学,而不是科学。不过,喇叭等设备的确是需要一段时间运作以达到最佳表现的,这是因为它们是有运动构造部分的,是需要外力驱动的机械设备。这跟汽车的引擎和活塞等是 一样的道理。但这并不意味一个好的喇叭刚开箱的时候声音就会很差。打个比方:一部才开了10公里的新车,会很不好开?会比旧车差很远?按: 关于煲机,作者有两件事根本就没搞明白:1、 电子元件的煲机,主要是让电容的物理化学活性被充分激活,以及让导体的微观结构趋于稳定。电容的部分很容易理解,电池就是一种电容器,你买一块新的充电电 池,说明书有没有要求你在最早阶段如何正确充电,以便充分激活电池?至于导体的微观结构,想象一下长江的形成过程就好了,在煲机阶段电流流经的过程中,会 形成固定的微观电磁状态(就好像长江流过的丘陵和平原),煲机等于长江对所经之处不断冲刷,经过一段时间让电子的「河道」趋于稳定。2、机械器件的煲机,例如喇叭,等于汽车的磨合期。新车和旧车开起来差不多,就是有点不顺手而已;新喇叭和旧喇叭听起来也没差很多,就是有点不顺耳而已。但你玩音响,如果对「不顺耳」都无所谓,你还玩个P啊!7. 关于双线分音的谎言即使老烧也有不少人掉进这个陷阱里。音箱制造商则是设置这个陷阱的参与者。他们会告诉你双线分音的效果是跟双放大器分音的效果一样的。甚至有不少音响界德高望重者向这份利益的大餐卑恭屈膝,向市场的现实投降,他们应该感到罪过。而事实上:双放大器分音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意义的,即使是使用被动式分音器。但双线分音则纯粹是骗人的巫术。如果你把一对喇叭线的末端接在另一对喇叭 线连接的地方,在电子原理上完全没有改变,物理学称之为叠加定理。叠加定理规定:在整个网络同时施加许多电压期间,流过线性网络中某点的电流等于各个电压 单独作用在该点产生的各个电流分量之和。类似地,在同样条件下,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压等于各个电压单独作用在该两点之间产生的电压之和。无论是音响销售员和音响发烧友,只要谁能够证明出相反理论的话,都应该去获得科学奖项和学院荣誉。不过我们也得公平地说一句:双线分音其实也并无什么害处,只不过它其实并不能起什么作用而已。就好比在鞋里面装一块磁铁。按:双线分音的确最早是用于双放大器。但即使用于一台放大器,也仍然是有意义的。 这道理和我在第一个「谎言」时解释的相同。 首先将频率不同的音频信号,通过两根线来传输,可以减少信号互相的调制和干扰。其次如果针对信号本身的特性,使用两根材质不尽相同的线材来传输高低频信号, 则可以进一步降低信号的损失,或者让相位差变小。如果不能理解第一个谎言为什么不是谎言,那当然也不能理解第七个谎言为什么也不是谎言。8. 关于电源处理器的谎言这个标题所要说的话,都在Bryston的产品手册里面都说了: 所有Bryston放大器的电源供电方面都包含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高质量专用电路,以防止无线电波,线路穿刺和其他电源线等问题。Bryston的功放不需 要特别电源处理器,只需要把插头直接插到墙插上就可以了。他们所说的这些,其实也是所有设计优良的放大器所具有的特点。他们可能不一定跟Bryston具有相同的PSRR和性能。不过他们做到能够直接插到 墙插上而不需要其它特别的电源处理。如果你能够买得起一个高价的电源处理器,你也可以买得起一个设计优良不需要特别的电源处理的放大器。电源处理器对你毫 无作用。(请注意,我们不是在谈论给电脑设计的浪涌保护设计的开关电源,它们可比Tice 音响魔盒便宜得多,而且它们会比这个音频设备受到更多的电源干扰,例如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关于“干净”电源,其中最大和最愚蠢的的谎言就是:你需要一个特别设计的高价电源线来获得可能是最好的声音。所有额定处理内部交流电压和电流的电源 线的性能与其他电源线都一样,天价电源线是一个欺诈,你的音响电路并不知道,也不需要关心在变压器的交流端用什么电源线。它们所需要关心的是直流端所需的 电压。想想吧,你的汽车需要关心用什么管子来给它加油吗?按: 这根本无关用什么管子给汽车加油,而是和加的什么油有关。所以原文作者的这个比喻,简直无厘头。高阶电源处理器,其存在的逻辑是:无论你的音源和放大器的电源处理是否 优秀,或者不优秀,或者一个优秀一个不优秀,都没关系——从我这儿得到的电,都是足够纯净的。就算你的音源和放大器的电源处理都已经很好了,对「墙电」做 多一步的稳压、稳流、电泳过滤和频率净化,又有什么不好的呢?9. 关于CD处理的谎言我们暂时把思想回朔到聚乙烯年代,当我们用各种神奇的液体喷撒在LP碟上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提升回放的效果,特别是当喷出来的气压清理掉某些凹槽中的残渣的时候。 商业逻辑学则继续往前推进,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某些供CD使用类似的神奇产品诞生了。问题出现了,没错CD和LP都同样具有一个面可以让你喷撒一些粘液。但CD的表面与LP却是相距甚远的。它那微小的凹坑并没有跟模拟波形相对应,仅 仅是携带了一些由于0和1组成的数字代码。那些0和1不可能被弄得更好也不可能弄得更差。而LP则可能会使轨迹变得更顺滑。他们读取的仅仅是0和1。你是 不是也会把一个一块钱硬币擦得蹭亮,避免收银员把它当成一毛钱硬币呢?按: 其实前面说CD规格不够好,除了采样频率和采样位数太低之外,还有一个严重缺陷,就是CD的数字信号读取机制。这个缺陷叫做Jitter时基误差。如果你约了人7点见面,她7点半才到,这误差的半个小时就是Jitter。CD 上每个坑点记录的信息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音频信息,一个是时间信息。正确的音乐重放,是在正确的时间点播出对应的音频信息。但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导致 CD机在不准确的时间点播放出音频信息。这些原因中包括了机器的时钟不准确(比如说用了质量较普通的晶体振荡器)、CD转盘的机械稳定性、传输线材的差异 等。详细可以看这篇文章()。那 些CD镇片、皮带转盘、涂液、消磁器、纯金CD等等作者无法理解并斥之为谎言的处理方法,唯一的目的就是要降低Jitter。现代科技可以测得几「皮秒」 (一万亿分之一秒)的Jitter已经导致音频信号波形发生改变。而对Jitter改善之后,最明显可听闻的变化,常常是音场变得宽广清晰,换言之,音频信号的 相位变得正确了。10. 关于金耳朵的谎言这个包罗万象的谎言,也许应该把它排到第一,不过也可以作为一个总结性的结尾。“金耳朵们”要你去相信他们的听力是多么的犀利和敏锐。他们可以听到 重播中的任何细微的声音,与我们与众不同。这绝对不是真的,任何人如果没有实际的听力损伤,可以听到他们所能听到的声音,不过有一点,那些经过训练和有经 验的人知道那些声音是由什么组成的,知道怎么去解释和表达出来。所以,如果一个喇叭的频响在3kHz的位置有一个巨大的低谷,那么任何耳朵听起来,不论是 金耳朵还是木耳朵,那声音听起来绝对不会像频响平直的那样。只不过,有经验的人能够很快地识别出是什么问题。就好象一个汽车机械师单纯靠听引擎的声音就能 够很快知道汽车有什么问题。他的耳朵可并不见得比你的好。他只不过知道要去听些什么。其实你也可以做到,如果你也像他那样处理过那么多的引擎的话。最糟糕的部分来了,那些自命为“金耳朵”的偏激的主观评论者,Hi-end音响沙龙的销售员和音响俱乐部的主要成员等等,当他们比较两台放大器的时 候,经常使用他们那虚伪的高手般的听力来胁迫你:“你听到了没有?” 你好像必须要听出那两者有巨大差别,而其实金耳朵自己都听不出有什么差别。他们就是说他们听到了,他们知道你信赖他们的金耳朵。感觉太糟糕了。对金耳朵最好的反驳就是双盲测试。这是区分他是否真的能听出两者区别的最好方法。不过实际上,极少有这种情况发生。即使有,那些金耳朵也会在第一次蒙对之后溜走。在音响界中,除了上述的十大谎言,其实还有更多。不过留待一些下次再谈。但音响工业不应该受到责备,而是那些疯狂的消费文化和被广泛接纳的玄学。音响工业,特别是高端音响部分,只不过是响应主流的气候而已。总而言之,所有文化气候都会得到他们所应得的趋向。按: 金耳朵可以被训练出来,连金庸古龙梁羽生们半个世纪前都已经知道了。音响界的确有很多骗子,毕竟这是一个每年几百亿美金的大生意,骗子多很正常。但不要因噎废食,主观听音测试仍然是最实用、最有效、甚至最科学的试验方法,至少是之一。真正的金耳朵少之又少。尤其在中国,因为光听Hi-Fi是训练不出金耳朵的,必须要听音乐会现场才能训练得出。而这正是我们真正缺乏的。以上。
这个时代的网络人喜欢这样沉淀:&br&一类人专精&br&二类人专业&br&三类人活跃&br&四类人盲目&br&&br&基本上水火风电的笑话是二类人里面喜欢kuso的编的,为的就是调戏三四类人。
这个时代的网络人喜欢这样沉淀:一类人专精二类人专业三类人活跃四类人盲目基本上水火风电的笑话是二类人里面喜欢kuso的编的,为的就是调戏三四类人。
当然可以,而且我最近发现三峡电的推力显然要比葛洲坝的推力大呢
当然可以,而且我最近发现三峡电的推力显然要比葛洲坝的推力大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州东街百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