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病原微生物学习题

病原微生物复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4页免费49页免费30页免费1页免费8页免费 3页免费7页免费20页1下载券12页2下载券56页4下载券
病原微生物复习|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大备战
你可能喜欢医院感染疾病如何分类(医院感染|病原体)
05:13:06&&&来源:[]&&&评论:&&
[医院感染疾病如何分类(医院感染|病原体)]医院感染的分类: 按感染部位分类 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发生医院感染,可分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医院感染、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体分类 可将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又可根据病原体…… [关键词:医院感染 病原体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支原体感染 衣原体感染 真菌感染]…
医院感染的分类:
按感染部位分类
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发生医院感染,可分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医院感染、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体分类
可将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又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1.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 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医学|搜集。
2.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
将本文分享到下面的网站:
相关热词搜索:
[医院感染疾病如何分类(医院感染|病原体)]延伸阅读: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正文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
贵阳中医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131~146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细菌的形态结构,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微生物的分类。
掌握细菌的结构、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熟悉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熟悉细菌的大小及形态。
了解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及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了解细菌多形性、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重点、难点、
重点: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
难点:细菌的细胞壁结构、质粒的特点。
疑点:细菌的多形性。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第十章&&&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目的要求:(口述)见上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与医学微生物学(板书各条标题)
一.概念(板书并具体讲述微生物的各个特点)
1.微生物的定义
2.微生物的特征
二.微生物的分类及区别(板书,列举法重点讲授各类微生物的特点、可简单介绍每种微生物,提醒学生具体见后面章节)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3.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自然联系和人为联系。(可举例说明各种联系以便学生理解)
第二节&&& 微生物学(简单介绍)
一.微生物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现况。
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按其发展过程讲述,板书其主要发展过程:经验时期→形态观察时期→生理研究时期→趋利弊害时期→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第三节& 微生物学与中医药学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第十一章&&& 细菌学总论
总结(重复介绍主要内容)
一.中药的抗菌机制
1.直接作用
2.间接作用
二.微生物与中药的关系密切(举例说明)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板书,图示法介绍细菌的典型形态及排列,并以举例说明)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板书)
1.细胞壁(板书,对比法重点讲授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异同)
(1)革兰氏阳性菌: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其中肽聚糖含量多。
(2)革兰氏阴性菌: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其中肽聚糖含量少。
比较两种细菌肽聚糖结构的不同。
重点介绍细菌独有的一个结构——质粒的特征:遗传性、独立性、通用性、可控性
3.细胞膜和核质(简单介绍)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板书,归纳法介绍细菌的四种特殊结构的功能)
四.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法(简单介绍)
1.常用的检查仪器:显微镜
2.介绍常用的染色法
3.革兰氏染色法(提醒学生具体内容见实验)
1.什么是微生物,其特征有哪些。
2.微生物可分为哪几类,有何特点。
3.两种细菌细胞壁的区别。
4.细菌的质粒的特点。
5.细菌四种特殊结构的功能。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146~154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细菌的生理,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细菌的分裂方式、繁殖速度与生长曲线、分解代谢产物及常用细菌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
掌握细菌的培养。
熟悉细菌对氧要求的分类、能量代谢。
了解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营养条件、新陈代谢、培养基种类以及细菌分类法和命名原则。
(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
难点: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常用细菌生化反应。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第十一章&&& 细菌学总论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见上(口述)
一.细菌的营养(简单介绍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基本营养物质及根据其分为的两种类型)
1.异营菌:以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
2.自营菌:以无机物作为营养来源。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板书各条标题)
(一)细菌的繁殖条件
1.简单介绍细菌繁殖所需的几个条件: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和气体。
2.举例说明将细菌根据其对氧气需要的不同的分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板书)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板书)
(三)细菌群体的繁殖速度(重点讲述)
主要介绍细菌的生长曲线四个阶段的特点和用途。
1.迟缓期:细菌适应阶段。
2.对数生长期:可用于研究细菌的生物学形状及药物敏感试验等
3.稳定期:可用于收获细菌代谢产物。
4.衰退期:死亡菌数大于活菌数。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总结(重复介
绍主要内容)
三.细菌的新陈代谢(板书各条要点)
(一)酶(学生自学)
(二)能量代谢
简单介绍细菌的两种生物氧化类型:发酵和呼吸。(演绎法)
(三)细菌的分解代谢 (推理法、验证法)
重点介绍根据细菌的分解代谢的特点所应用的细菌生化反应。
1.糖发酵试验:根据不同细菌分解糖类的能力和代谢产物不同,来鉴别细菌。
2.其他试验:如IMViC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等。
(四)合成代谢产物
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合成代谢产物的定义及特点。
热原质、抗生素、毒素、细菌素、侵袭性酶、色素、维生素等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板书各条标题及要点)
(一)培养的目的和用途
介绍细菌培养的方法及在各个行业中的常见用途。
(二)细菌的培养基
1.培养基的定义
2.培养基的分类
(1)根据用途分类
(2)根据物理性状分类
3.各种培养基的用途及细菌的生长表现
(1)液体培养基
(2)固体培养基
(3)半固体培养基
1.细菌的生长曲线四个阶段的特点和用途。
2.根据细菌的分解代谢的特点所应用的细菌生化反应。
3.几种常用的合成代谢产物的定义及特点。
4.各种培养基的用途及细菌的生长表现。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第三十三章)实验一,P443~445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细菌的形态观察,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生物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和保护方法。
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
掌握革兰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和保护方法;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疑点:革兰染色的原理。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细菌的形态观察(板书各条目)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1)原理(简单讲述具体内容)。
(2)材料。
(3)操作步骤(示范操作具体步骤)
①识别镜头;
④调焦距(观察);
⑤清洁保养;
2、革兰氏染色
1)原理(简单讲述具体内容)。
3)操作步骤(示范操作具体步骤)
(1)制备标本片
②滴加生理盐水;
③涂加细菌;
④自然干燥;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总结(简述主要内容)
(3)结果判定
3、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的观察(观察示教标本片)
1、油镜的使用;
2、革兰氏染色;
3、观察示教标本片。
1、油镜使用方法;
2、革兰氏染色方法及意义;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155~162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消毒与灭菌,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消毒与灭菌的常用术语。
掌握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应用范围,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用途。
熟悉常用湿热灭菌法的原理及用途。
熟悉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及其种类。
(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应用范围,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用途。
难点:常用湿热灭菌法的原理及用途。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见上(口述)
一.常用术语(板书几个常用术语的概念)
5.无菌操作
二.物理方法(板书各条标题和要点)
(一)热力灭菌法
1.作用机制
2.热力灭菌的分类及特点(对比法讲授干热和湿热的区别)
3.常用的干热方法(讲授各种干热方法的适用范围)
4.常用的湿热方法(讲授各种湿热方法的适用范围)
(二)辐射杀菌法
1.紫外线(重点介绍其灭菌机制及适用范围)
2。电离辐射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总结(重复介绍主要内容)
(三)超声波(简单介绍)
(四)滤过除菌法
讲授其机制、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五)干燥与低温
只能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介绍其抑菌机制。
三.化学方法
1.作用机制
2.常用种类(见书158页,列举法)
3.影响化学消毒剂杀菌效果的因素
(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
(2)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4)酸碱度
(5)有机物
1.消毒与灭菌的常用术语。
2.各种消毒灭菌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第三十三章)实验二,P445~447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细菌的人工培养,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细菌的常用接种方法。
熟悉常用人工培养基的种类和制备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的常用接种方法;常用人工培养基的种类和制备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细菌的人工培养(板书要点)
总结(简述)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1、原理(简单讲述)。
2、材料与方法(讲述并示教)。
(1)肉汤培养基;
(2)琼脂培养基;
二、细菌的培养技术
2、操作方法(示范操作)
(1)琼脂斜面的接种方法;
(2)液体培养基接种方法;
(3)平板划线接种方法;
(4)半固体接种方法。
1、接种细菌;
2、观察细菌生长表现;
3、观察生化反应示教。
1、常用培养基;
2、细菌的接种方法;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162~168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噬菌体、细菌的遗传和变异,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
熟悉毒性噬菌体的溶菌周期,温和噬菌体的溶原周期。
熟悉细菌遗传与变异的实际应用。
了解噬菌体的结构。
了解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
难点: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第四节&&& 噬菌体
目的要求:见上(口述)
一.概念(板书噬菌体的定义)
二.生物学特性
简单介绍噬菌体的结构和特点(挂图)
三.噬菌体的分类(板书两种噬菌体的定义)
四.噬菌体的增殖过程
重点介绍毒性噬菌体的溶菌周期和温和噬菌体的溶原周期,并比较两种噬菌体增殖的异同点。
1.毒性噬菌体的溶菌周期
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2.温和噬菌体的溶原周期
吸附→穿入→溶原化→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3.溶原性细菌的特点
五.噬菌体的应用(板书要点)
1.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2.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3.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第五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总结(重复介绍主要内容)
一.相关概念(板书定义)
二.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重点介绍质粒。
三.细菌变异的种类(板书要点)
1.表型变异
2.基因型变异
3.如何辨别细菌属于哪一类变异。
四.基因型细菌变异的机制(重点讲授,板书各条要点)
(一)突变
介绍突变的定义及规律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重点介绍基因转移和重组的几种方式,可以图示加强理解。
五.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板书要点)
1.形态结构变异
重点介绍L型变异
2.培养特性变异
3.毒力变异
4.耐药性变异
六.细菌遗传变异的应用意义(列举法)
1.&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2.在基因工程的应用。
3.在致癌物质的测定中的应用。
1.噬菌体的定义。
2.噬菌体的增殖过程。
3.基因转移和重组的几种方式。
4.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第三十三章)实验四,P449~452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细菌的分布、消毒与灭菌,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实验室用消毒和灭菌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熟悉化学试剂对细菌的作用。
了解细菌在自然界和人体的分布。
(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用消毒和灭菌设备的使用方法;细菌对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试验。
难点:实验室用消毒和灭菌设备的原理。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细菌的分布、消毒与灭菌(板书各条目)
总结(简述主要内容)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一、细菌的分布(示范操作)
1、在空气中的分布。
2、在水中的分布。
3、在皮肤的分布。
4、在咽喉的分布。
二、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讲述并示教)
3、紫外线。
三、常见化学试剂对细菌的作用(讲述并示教)
四、多媒体演示:细菌的分布、消毒与灭菌。(形态学多媒体教室)
1、操作细菌的分布。
2、参观常用的消毒灭菌设备并熟悉其使用方法。
3、观察常见化学试剂对细菌的作用。
1、细菌的分布;
2、常用的消毒灭菌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170~175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细菌的感染,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的性状及生物学功能。
熟悉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和自身感染。
了解细菌感染的途径及类型。
(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两种毒素的区别。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细菌的致病作用
目的要求:见上(口述)
一.细菌的致病性(重点,板书)
(一)侵袭力
简单介绍细菌侵袭力的主要构成。
(二)毒素
重点介绍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区别及两种毒素的致病性。(列表法)
(三)侵入部位和侵入数量
简单介绍细菌进入机体的部位和数量对机体的影响。
二.感染的发生发展(板书各条标题及其要点)
(一)感染的来源(简单介绍)
(二)传播方式(简单介绍)
(三)感染类型(列举法介绍细菌感染机体后出现的不同表现)
(四)显性感染的类型(着重介绍全身感染的几种类型)
1.局部感染
2.全身感染: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总结(重复介绍主要内容)
三.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点,板书概念及其他要点)
2.来源(类型)
3.常见病原体
4.常见易感者
1.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区别及两种毒素的致病性。
2.全身感染的几种类型的概念及特点。
3.医院获得性感染。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热源质实验(补充试验内容),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熟悉热源质试验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热源质试验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热源质试验(板书各条目)
总结(简述)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3、操作步骤(学生操作时指导并示范,交代注意事项)
(1)家兔随机分组;
(2)测家兔正常体温;
(3)注射检品;
(4)每隔30min测体温一次,共2-3次;
(5)记录结果。
4、结果判定
1、热源质试验操作。
2、分析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
热源质试验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178~187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病原性球菌,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SPA、凝固酶、溶细胞毒素、肠毒素等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掌握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掌握抗“O”实验的原理、方法。
熟悉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查。
熟悉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熟悉脑膜炎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机制、实验室诊断。
熟悉淋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熟悉其微生物学检查。
了解链球菌的分类;了解肺炎链球菌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难点、
重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抗“O”试验。
难点:链球菌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
疑点:抗“O”试验。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葡萄球菌属
(板书要点)
(板书要点)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一、生物学性状:
1、参照书后彩图2,讲解葡萄球菌的形态和染色性;
2、简要介绍葡萄球菌的培养、分类、抵抗力等性状;
3、讲解葡萄球菌A蛋白(SPA)、协同凝集试验。
二、致病性:
1、讲解凝固酶、溶细胞毒素、肠毒素等致病物质;
2、列举法讲授葡萄球菌所致疾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 讲解标本采集、染色、分离培养、鉴定等检查步骤;
2、介绍葡萄球菌耐药性。
一、生物学性状:
1、参照书后彩图3,讲解链球菌的形态和染色性;
2、以提问、解答的方式,讲解链球菌的培养、生化反应、分类、抗原性。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肺炎链球菌
(板书要点,包括列表)
脑膜炎球菌
&&&&&&&&&&&&&
总结(简述主要内容)
二、致病性:
1、讲解黏附素、溶血素、致热外毒素、侵袭性酶等致病物质;
2、列举法(列举临床表现、体征)讲授链球菌所引起的疾病;
3、结合免疫学知识讲解链球菌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4、病例分析。 (讨论、提问)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一般微生物学检查法;
2、详细讲解抗“O”实验的原理、方法;
3、介绍防治原则。
一、生物学性状:
1、参照书后彩图1,讲解肺炎链球菌的形态和染色性;
2、介绍肺炎链球菌的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二、致病性:
1、简要介绍肺炎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
1、列表讲解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常用的鉴别试验。
1、简单讲解脑膜炎球菌的形态、培养、生化反应等性状;
2、自学脑膜炎球菌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答疑)
&&&&& 1、简单讲解淋球菌的生物学性状;
&&&&& 2、自学淋球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其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掌握各类细菌的致病性和特殊的实验室检查法。
复习思考题 :
1、葡萄球菌主要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有哪些?
2、A群链球菌主要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有哪些?
3、抗“O”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187~197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肠道杆菌, 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埃希菌属的致病性、免疫性;熟悉其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难点、
重点: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埃希菌属的致病性。
难点:肠热症的发病机制。
疑点:肥达试验。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肠道杆菌概述
(板书要点,包括列表)
(板书要点)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简要介绍肠道杆菌共同特征。(口述)
一、生物学性状:
1、简单讲解沙门氏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生化反应及抗原结构等性状。
二、致病性:
1、讲解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等致病物质;
2、列举法(列举临床表现、体征)讲授沙门氏菌所致疾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
1、讲解标本采集、分离培养与鉴定等方法;
2、讲授肥达试验(Widal test)原理、方法,列表说明O抗体和H抗体的诊断意义。
四、防治原则:
1、从传播途径入手,讲解沙门菌感染的防治,如疫苗应用方面。
一、生物学性状: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板书要点)
总结(简述主要内容)
1、简单讲解痢疾杆菌的形态、结构、培养及抗原结构等性状。
二、致病性:
1、讲解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等致病物质;
2、列举法讲授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菌痢、慢性菌痢和中毒性菌痢的临床表现,如急性菌痢的5大典型症状: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黏液便。
三、微生物学检查:
1、讲解标本采集、分离鉴定和毒力试验等常用检查法。
四、防治原则:
1、介绍预防志贺菌感染的疫苗和治疗疾病的药物等。
一、生物学性状:
1、简单讲解大肠杆菌的形态、结构、培养与生化反应等性状。
二、致病性:
1、讲解黏附素、肠毒素等致病物质;
2、列举法讲授大肠杆菌所引起的疾病;
3、介绍致病性大肠杆菌的5种类型。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简要介绍临床学检查方法;
2、讲解卫生学检查的意义。
重点掌握各类肠道杆菌的致病性和特殊的实验室检查法。
复习思考题 :
1、细菌性痢疾有哪些临床表现?
2、大肠杆菌所致疾病有哪些?
3、如何判断肥达试验的结果?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203~206,P224~238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其他细菌、其他原核微生物;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熟悉破伤风梭菌外毒素、发病机理及特异性防治原则。
掌握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物质、传播途径、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了解钩端螺旋体的形态结构、致病性、血清学诊断及疫苗预防。
了解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及所致疾病;了解衣原体发育周期、形态染色、种类及所致疾病。
了解立克次体的种类及所致疾病;熟悉外斐反应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了解放线菌属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重点、难点、
重点:破伤风的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物质、传播途径、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
难点:破伤风的发病机理。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破伤风梭菌
(板书要点)
支原体(板书各条要点)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一、生物学性状:
1、简单讲解破伤风梭菌的形态、结构、培养和抵抗力等性状。
二、致病性:
1、讲解破伤风痉挛毒素的作用机理;
2、列举破伤风感染的条件;
3、演绎法讲解破伤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三、防治原则:
1、举例讲解破伤风的防治方法:正确处理伤口、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和抗菌治疗。
一、生物学性状:
1、简单讲解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培养。
二、致病性:
1、介绍支原体引起的疾病:肺炎、泌尿生殖道感染。(列举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衣原体(板书各条要点)
立克次体(板书外斐反应)
螺旋体(板书要点,自学部分口述)
放线菌(口述)
总结(简述)
一、生物学性状:
1、简单讲解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形态染色和分类。
二、致病性:
1、介绍支衣原体所致疾病:沙眼、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列举法)
1、讲解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和分类;& (提问)
2、介绍立克次体所致疾病:斑疹伤寒、恙虫病;(列举法)
3、讲解外斐反应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1、简要介绍钩端螺旋体的形态结构和致病性;
2、自学钩体病的血清学诊断及防治原则; (答疑)
3、讲解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物质、传播途径和所致疾病;(列举法)
4、自学梅毒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 (答疑)
1、自学放线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所致疾病。(答疑)
对本堂多而繁杂的内容进行口头概括、总结,指出要求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
1、破伤风的防治原则。
2、简述外斐反应的原理。
3、简述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物质、传播途径和所致疾病。
4、列举出3-4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
&&&&&&&&&&&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239~256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病毒学总论,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病毒的基本结构,病毒致病性与免疫病理作用。
熟悉双链DNA病毒的增殖周期,宿主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抗病毒作用及干扰素的应用;病毒学诊断的常用技术;病毒感染的预防方法。
了解病毒的形态、大小;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感染类型,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学诊断意义;药物抗病毒机制;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的基本结构,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及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双链DNA病毒的增殖周期,宿主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抗病毒作用及干扰素的应用,病毒学诊断的常用技术;病毒感染的预防方法。
难点:双链DNA病毒的增殖周期。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第十四章& 病毒学总论(板书各标题及其内容要点)
总结(口述)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1、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2、病毒增殖的过程。(5个环节)
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4、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简述)
5、病毒的传播。(简述)
6、病毒的致病性与抗病毒免疫。(列举法)
7、病毒学诊断。
8、病毒感染的预治。
重点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1、病毒的结构。
2、病毒的增殖。
3、病毒的致病性与抗病毒免疫。
4、病毒的培养。
5、病毒感染的防治。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257~288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病毒学各论,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几种常见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预防。
了解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所致疾病及其发病机理。
了解流感病毒形态结构和基因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几种常见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预防。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板书各条要点)
目的要求:见上述(口述)
一.呼吸道病毒
1.流感病毒
生物学性状(包括基因特点等)、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要点。
2.麻疹病毒(简单介绍)
3.其他呼吸道病毒: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自学)
二.肝炎病毒
1.肝炎病毒概述。
2.甲型肝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抵抗力)。
(2)传播途径。
(3)致病性与免疫性。
(4)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预防。
3.乙型肝炎病毒(对比法与甲肝病毒相比较)
(1)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抗原组成、复制方式、抵抗力)。
(2)传播途径。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总结(简述主要内容)
(3)致病机制(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免疫性。
(4)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
4.其他肝炎病毒(自学)
三.逆转录病毒
1.逆转录病毒概述。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四.其他病毒(自学)
肠道病毒和急性胃肠炎病毒、黄病毒与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等。
几种常见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预防。
1、& 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2、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微生物检查。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291~301、P459~462;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真菌、实验五:真菌与病毒实验,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熟悉真菌的形态结构。
熟悉主要病原性真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了解真菌的培养特点、致病类型及防治原则。
了解真菌与中药。
了解真菌的形态特征,真菌菌落的一般特征。
了解病毒的鸡胚培养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主要病原性真菌的致病性;真菌的形态特征,真菌菌落的一般特征。
难点:主要病原性真菌的形态及微生物学检查;病毒的鸡胚培养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教室上课)第一节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对照292页的图16—1分别讲解)
2.培养特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分别举例说明)
1.致病性真菌感染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3.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
4.真菌性中毒症
5.真菌毒素与肿瘤
(二)免疫性(简单介绍)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直接镜检
2.分离培养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主要病原性真菌
(结合临床讲解,可适当介绍常见真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真菌与中药
总结(简述主要内容)
真菌与病毒实验(实验室上课)
总结(简述)
四.防治原则(简单介绍)
一.浅部感染真菌
1.皮肤感染真菌
2.表面感染真菌
二.深部感染真菌
1.系统性感染真菌
2.皮下组织感染真菌(自学)
三.产毒真菌(真菌)
一.真菌与药物
介绍一些常用的真菌类中药
二.真菌与药物霉变
介绍药物受到真菌污染后霉变的现象
1.常见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2.主要病原性真菌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3.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一、真菌实验
1、真菌的镜下形态观察。(讲解并示教)
2、真菌菌落的一般特征。(讲解并示教)
二、病毒的鸡胚接种方法(示教)
1、观察真菌镜下形态;
2、观察真菌菌落特点;
3、观察鸡胚形态及病毒接种部位和方法。
1、真菌的镜下形态特点。
2、真菌菌落的一般特点。
3、病毒的接种方法简介。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第三十三章)P449~450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药敏试验,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抗生素、中草药的药敏试验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抗生素、中草药的药敏试验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药敏实验(板书各条目)
总结(简述)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方法
2、操作步骤
(1)纸片法(示范操作)
(2)打孔法(示教讲解)
(3)试管法(示教讲解)
三、结果分析
1、操作药敏试验。
2、观察各种示教内容。
药敏实验的方法、意义及临床应用。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1~13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免疫学基础绪论、免疫组织与器官,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功能和免疫应答的类型。
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了解现代免疫学的展望。
了解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重点、难点、
重点: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功能和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第一章& 免疫学基础绪论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第一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板书各条标题,列举法)
1、经验免疫学时期
讲述人痘苗、牛痘苗的应用。
2、科学免疫阶段
讲述并板书演示主要发展线索:微生物学发展(病原菌发现)→抗微生物免疫(疫苗的制备)→免疫成分的发现→免疫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现代免疫学阶段
讲述机体免疫系统各构成要素(器官、细胞、分子、遗传)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完善与统一。
第二节& 现代免疫学的展望(简单讲述)
简单介绍现代免疫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迅猛发展势头和美好发展前景。
第三节& 免疫的现代概念和功能(板书概念和三大功能)
板书并全面剖析“免疫”的现代概念和机体的三大免疫功能。
第四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
板书两大应答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并对其异同点列表加以对比。
一、非特异性免疫(板书各条标题并逐项讲解各非特异性免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第二章& 免疫器官与组织
(板书要点)
总结(简述主要内容)
疫系统成员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1、生理屏障
(1)皮肤黏膜屏障(物理、化学、生物)
(2)血脑屏障
(3)胎盘屏障
2、吞噬细胞
1)吞噬细胞的类
2)吞噬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1)吞噬杀伤和消除作用(简单讲述其作用过程并附加板书其不同的吞噬后果)
(2)分泌炎性介质和其他细胞因子的作用
(3)APC作用
(4)抗肿瘤作用
给学生交代清楚,非特异性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等)放在后面有关章节讲。
二、特异性免疫(交代学生见后面有关章节)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板书并讲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特点,分别讲述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板书并讲述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特点,分别讲述其临床意义)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1、免疫的基本概念。
2、免疫功能种类。
3、免疫应答的类型及非特异性免疫组织和细胞的组成和功能特点。
4、免疫器官的组成、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 P14~20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免疫球蛋白,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水解片段。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重点、难点、
重点:抗体、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生物学功能;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难点: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免疫球蛋白
(板书各标题)
总结(简述主要内容)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一、概念(板书具体内容)
(1)免疫球蛋白的概念;(2)抗体的概念。
二、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边讲述边画出基本结构)
三、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写出五大类的名称)
四、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边讲述边在Ig的基本结构上标出各个功能区)重点强调V区、CH2区、CH3区及其功能。
五、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及其意义
六、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
七、免疫球蛋白的功能(板书具体内容)
八、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点
重点讲述IgG、IgM、IgA并板书其主要特点。
九、单克隆抗体(讲述并板书其特点和意义的具体内容)
1、& 抗体、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2、&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水解片段;
3、&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 P21~34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补体系统、细胞因子,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补体的概念、组成与命名,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熟悉补体活化的经典、MBL和旁路途径。
熟悉细胞因子的概念和重要细胞因子的种类与生物学活性。
了解补体活化的调控,补体受体;了解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及在临床上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补体的概念、组成、生物学作用;补体活化的经典、MBL和旁路途径;细胞因子的概念和重要细胞因子的种类。
难点:补体活化的经典、MBL和旁路途径;补体活化的调控。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板书各标题)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1、补体的发现(简单讲述)
2、补体的概念(板书具体内容)
3、补体的特点(简单讲述)
4、组成和命名
(1)固有成分;
(2)调控成分;
(3)补体受体。
5、补体的活化(边讲述边画出各个活化途径的主干过程)
重点讲述经典途径的活化过程和三种活化途径的特点及意义。
(1)经典途径;
(2)MBL途径;
(3)旁路途径。
6、补体的调控(简单讲述)
7、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细胞溶解作用。
(2)炎症介质作用。
(3)调理、黏附作用。
(4)免疫调节作用。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板书各标题)
总结(简述主要内容)
1、概念(板书其内容)
2、细胞因子的主要共同特点
(1)活化细胞产生,短时、自限性;
(2)小分子;
(3)非特异作用
(4)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
(5)因子网络作用。
3、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作用
(2)IFN:包括IFNα、INFβ、INFγ3类;
(3)TNF:TNFα、TNFβ2类;
(4)CSF:G-CSF、M-CSF、GM-CSF、EPO、SCF等;
(6)趋化性细胞因子;
生物学作用:
(1)介导天然免疫功能。
(2)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
(3)诱导细胞凋亡。
(4)刺激造血。
4、& 补体的概念、组成及活化的经典、MBL和旁路途径。
2、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3、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4、重要细胞因子的种类与生物学活性。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 P52~63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免疫细胞及CD分子,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T、B淋巴细胞的主要膜分子和亚群及功能。
掌握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
熟悉自然杀伤细胞的特性和功能;熟悉单核/巨噬细胞的种类及膜分子。
了解其他抗原提呈细胞。
(重点、难点、
重点:T、B淋巴细胞的主要膜分子,T、B淋巴细胞的亚群及功能;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
难点:T淋巴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板书各标题)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1、重要的膜分子及其主要功能
①TCR-CD3复合物(简单讲授“白细胞分化抗原”相关内容);
②CD4/CD8分子;
③协同(辅助)信号分子;
④丝裂原受体;
2、T细胞的亚群(重点讲述功能亚群)
①CD4+亚群和CD8+亚群。
②TCRαβ亚群和TCRγδ亚群。
③功能亚群。
④初始T细胞和记忆T细胞(Tm)。
1、B细胞重要膜分子及其功能。
①BCR-CD79α/β复合体。
②协同刺激分子。
③补体受体。
④Fc受体。
2、B细胞的亚群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总结(简述主要内容)
3、B细胞的功能
①产生抗体;
②提呈抗原;
③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及造血过程。
三、抗原提呈细胞(APC)
1、概念(板书具体内容)。
2、APC的种类
(1)专职APC
①单核/巨噬细胞。
②树突状细胞。
(2)广义APC
3、APC对抗原的处理与提呈特点(演绎法)
(1)外源性抗原。
(2)内源性抗原。
四、自然杀伤细胞(NK)
1、具有IgGFc-R,介导ADCC效应;
2、自然杀伤效应。
5、& T、B淋巴细胞的主要膜分子、亚群及功能。
2、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
3、自然杀伤细胞的特性和功能。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 P64~68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抗原,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抗原的基本概念、抗原性质及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
熟悉抗原的分类。
(重点、难点、
重点:抗原的基本概念;抗原的分类。
难点:抗原性质及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
疑点:抗原的特异性。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第六章& 第一节& 抗原(板书各标题)
(为了便于理解,将“抗原的性质”和“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两项内容作了调整)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一、概念(板书具体内容,引入法)
二、抗原的属性
1、免疫原性。
2、免疫反应性。
三、抗原的免疫效应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1、免疫原效应。
2、耐受原效应。
3、变应原效应。
四、抗原发挥免疫原效应的主要条件(列举法)
1、具有异物性(异物性的概念)。
2、具有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
(1)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板书具体内容)。
(2)抗原决定簇的分类。
①构象决定簇(不连续性决定簇)和线性决定簇(连续性决定簇)。
②功能性决定簇和隐蔽性决定簇。
③T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簇。
④载体决定簇和半抗原决定簇。
(3)抗原分子的结合价。
(4)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
(5)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总结(简述主要内容)
3、具有一定的理化性质。
(1)分子量大,结构复杂。
(2)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易接近性。
(3)具有一定的物理状态。
4、机体的个体差异性。
5、免疫方法的影响。
(1)途径。
(2)剂量。
(3)次数。
(4)佐剂。
五、抗原的种类(列举法)
1、根据其刺激抗体产生时需否TH的参与分为:
(1)TD抗原。
(2)TI抗原。
2、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
(1)异种抗原。
(2)同种异体抗原。
(3)自身抗原。
①自身修饰性抗原。
②自身隐蔽性抗原。
(4)独特型抗原。
(5)异嗜性抗原。
1、抗原的基本概念。
2、抗原发挥免疫原效应的主要条件(重点总结抗原特异性的相关内容)。
3、抗原的种类。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69~75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T、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MHC,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T、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要点。
熟悉MHC的概念、种类及抗原提呈功能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T、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要点;MHC的概念。
难点:MHC的种类及其提呈抗原的功能特点。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板书各标题)
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板书各标题)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1、整体过程:包括抗原识别、细胞活化增殖、效应三个阶段。
2、T细胞对不同种类抗原的识别(详细描述抗原-APC-T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在此处讲授MHC的内容)
(1)外源性抗原。
(2)内源性抗原。
3、T细胞的活化(详细描述APC-T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演绎法)
(1)第一信号。
(2)第二信号。
4、T细胞发挥效应
1、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演绎法)
1)作为APC的B细胞
2)作为效应细胞的B细胞
(1)整体过程:识别、活化、效应。
(2)识别。
(3)活化。
①第一信号。
②第二信号。
(4)效应。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总结(简述主要内容)
2、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3、黏膜伴随淋巴组织(MALT)内B细胞的免疫应答
4、抗体应答的一般规律(板书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区别点)
1、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要点。
2、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要点。
3、MHC的概念、种类及抗原提呈功能特点。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83~93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超敏反应,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各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发生机制。
熟悉临床常见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重点、难点、
重点:超敏反应的概念,各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发生机制;临床常见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难点:各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发生机制。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板书各标题)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1、概念(板书具体内容)
2、决定因素(板书具体条目)
一、Ⅰ(速发型)型超敏反应
1、概念/机制。
2、特点(板书具体条目)
3、机制(具体描述其发生机制)
4、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列举法)
1)全身性过敏反应(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2)皮肤过敏反应
3)消化道过敏反应
4)呼吸道过敏反应
5、防治原则(板书具体条目)
二、Ⅱ(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1、概念/机制
2、靶细胞携带异物性抗原的原因(板书具体条目)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总结(简述主要内容)
3、杀伤靶细胞的途径
4、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板书具体条目,列举法)
三、Ⅲ(IC型)超敏反应
1、概念/机制
2、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的关键
(1)体内大量和/或持续存在中等大小的IC。
(2)中等大小的IC在毛细血管基底膜聚集,活化炎症介质。
3、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板书具体条目,列举法)
四、Ⅳ(迟发型)超敏反应
1、概念/机制
2、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板书具体条目,列举法)
1、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要点。
2、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要点。
3、MHC的概念、种类及抗原提呈功能特点。
4、超敏反应的概念,各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发生机制。
5、简述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区别要点。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第七八章),P93~109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免疫病理、免疫学应用,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免疫诊断方法的原理;人工免疫的概念与类型。
熟悉免疫诊断的主要方法;免疫治疗常用方法的概念、种类;免疫预防常用方法的概念、种类。
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免疫治疗和免疫预防的常用制剂。
了解免疫耐受/调节/缺陷,自身免疫,中医药免疫的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免疫诊断方法的原理;人工免疫的概念与类型;免疫诊断的主要方法;免疫治疗常用方法的概念、种类;免疫预防常用方法的概念、种类。
难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
疑点:免疫靶向治疗。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第八章 &免疫学应用(板书各标题)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一、抗原抗体检测
1、抗原抗体反应应用于检测的原理(板书具体内容)
2、常用的抗原或抗体检测方法
1)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主要介绍凝胶内沉淀反应)
(1)琼脂扩散试验:包括单向和双向
(2)免疫电泳技术
3)免疫标记检测技术
(1)酶标记免疫技术(详细描述其操作原理)
(2)荧光免疫试验
(3)放射免疫试验
二、免疫细胞检测
1、T细胞数量检测:如E-花环试验。
2、T/B细胞增殖功能检测。
3、NK/Mφ功能检测。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总结(简述)
4、T细胞亚群的检测
三、细胞因子的检测
四、皮肤试验
1、Ⅰ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
2、Ⅳ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
第二节& 免疫治疗和预防
1、机体获得免疫能力的途径(板书具体内容)
2、相关概念(板书具体内容)
二、人工主动免疫
1、人工主动免疫应用于疾病预防
1)疫苗的概念(板书具体内容)
2)疫苗的种类
2、人工主动免疫应用于疾病治疗
三、人工被动免疫
1、人工被动免疫应用于疾病预防
2、人工被动免疫应用于疾病治疗
四、免疫靶向治疗
五、免疫增强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免疫调节疗法)
简单介绍免疫耐受/调节/缺陷,自身免疫,中医药免疫的基本概念(以自学为主)
重点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1、免疫诊断方法的原理;
2、免疫诊断的主要方法;
3、人工免疫的概念与类型;
4、免疫治疗常用方法的概念、种类;
5、免疫预防常用方法的概念、种类。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第二十二章)P436-442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免疫学实验,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及临床应用。
熟悉琼脂扩散试验的原理、方法及临床应用。
熟悉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吞噬细胞功能检测的原理、方法及应用意义。
了解E-花环试验、ELISA的原理、方法及应用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及临床应用;琼脂扩散试验的原理、方法及临床应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吞噬细胞功能检测的原理、方法及应用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免疫学实验(板书各条目)
总结(简述)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1、玻片凝集实验
(3)操作步骤(示范操作)
2、琼脂扩散试验(讲解并示教)
3、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讲解并示教)
4、吞噬细胞功能检测(讲解并示教)
5、E-花环试验(讲解并示教)
6、ELISA(讲解并示教)
1、玻片凝集实验操作。
2、观察各种示教内容。
药敏试验,常见免疫学实验的方法种类、原理及临床应用。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303~312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医学寄生虫学绪论,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熟悉人体寄生虫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及在医学中的地位。
了解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和防治原则,以及影响流行的因素。
(重点、难点、
重点: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难点: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医学寄生虫学绪论(板书各条要点)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医学寄生虫学概念和组成。&&&&&&&&&&&& (口述)
第一节& 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
1、用列举法说明互利共生、共栖、寄生等现象。
第二节& 寄生虫生物学
1、& 讲解寄生虫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分类;&&&&&&&&&&&&&&&&&
2、列举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并加以横向比较。
&&&&&&&&&& &
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详细讲解寄生虫对宿主致病作用的三方面: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化学性和免疫反应性损伤;
2、联系免疫学知识讲解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机制。
第五节& 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
1、讲解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流行的三大基本环节、影响流行的因素;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2、采用引入法:以WHO提出的6大类热带病引出寄生虫病的危害性;
3、简单介绍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口头总结本堂课内容,强调重点内容:
1、寄生虫学的基本情况;
2、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3、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4、重点掌握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什么是中间宿主、终宿主?
2、寄生虫对宿主有那些致病作用?
3、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是什么?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374~383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似蚓蛔线虫、钩虫,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蛔虫、钩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熟悉蛔虫、钩虫的实验诊断。
了解蛔虫、钩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重点:蛔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两种钩虫成虫的形态鉴别。
疑点:蛔虫病广泛分布的原因。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似蚓蛔线虫
(板书要点,包括生活史图表)
(板书要点,
包括生活史图表)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1、结合挂图,讲解蛔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
二、生活史
1、用图表法演示蛔虫的生活史。
三、致病作用
1、用推理法、列举法讲解蛔虫幼虫、成虫的致病作用和常见的并发症,口述2例典型病例。
四、实验诊断
1、讲授蛔虫病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粪便检查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流行及防治
1、讲授蛔虫病的流行情况,采用引导法:根据蛔虫生活史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蛔虫病分布广泛的原因(提问、解答);
2、根据流行环节的特点,讲解蛔虫病防治原则。
一、概述(简述本次课主要教学内容:钩虫的种类、致病作用、流行情况)
二、形态:
1、成虫,两种钩虫的形态鉴别(对比法,图表演示)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总结(重复介绍主要内容)
三、生活史:(图表法)
1、体外发育过程:两期杆状蚴、丝状蚴(联系致病作用)
2、体内发育及游移过程
四、致病作用
1、& 幼虫致病:
钩蚴性皮炎(概念记忆:粪毒)
& &呼吸道症状
2、成虫致病:(简述钩虫抗凝血机制)
五、实验诊断
六、流行与防治
1、蛔虫病常见的并发症有那些?
2、两种钩虫的形态鉴别。
3、钩蚴性皮炎的症状和治疗。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386~391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蛲虫、丝虫,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蛲虫、丝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熟悉蛲虫、丝虫的实验诊断。
了解蛲虫、丝虫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重点:蛲虫病的临床表现、丝虫的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难点:丝虫的致病作用。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板书要点,
包括生活史图表)
(板书要点,
包括生活史图表)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一、概述:蛲虫的形态、致病作用和流行情况
二、形态:
2、虫卵(画图,启发学生认识蛲虫的特殊产卵方式决定了临床表现及诊断)
三、生活史:(图表法)
1、& 寄生部位
2、感染方式
四、致病作用:成虫致病
五、实验诊断:透明胶纸法(与其它寄生虫相鉴别)
六、流行与防治
一、概述:丝虫的形态、致病作用和流行情况(中医病名)
二、形态:
&2、微丝蚴(图表,两种微丝蚴的形态区别)
三、生活史:(图表法)
1、蚊体内发育:蚊胃—胸肌—下唇
2、人体内发育:(夜现周期性、寄生部位)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总结(重复介绍主要内容)
四、致病作用:
1、微丝蚴血症
2、急性期过敏及炎症反应
3、慢性阻塞性病变
五、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
2、免疫学诊断
六、流行与防治:
1、流行情况
1、蛲虫病的致病和临床表现。
2、丝虫的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 356~361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日本血吸虫,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日本血吸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熟悉日本血吸虫的实验诊断。
了解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血吸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难点:日本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疑点:日本血吸虫尾蚴引起的损害,即尾蚴性皮炎。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日本血吸虫(板书要点,包括画图和生活史图表)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1、画图讲解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幼虫的形态。
二、生活史
1、用图表法演示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详细讲解生活史的特点(如钉螺是唯一的中间宿主、日本血吸虫的营养来源等)。
三、致病作用
1、用列举法详细讲解日本血吸虫幼虫、成虫、虫卵引起的损害和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四、实验诊断
1、讲授日本血吸虫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五、流行及防治
1、讲授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根据日本血吸虫生活史的特点,采用引导法分析血吸虫的流行与疫水的关系;
2、根据血吸虫病的流行环节,讲解血吸虫病防治原则。
口头总结本堂课内容,强调重点内容:
1、主要讲解日本血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诊断方法、流行及防治等内容;&&&&&&&&
2、重点掌握日本血吸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1、简述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2、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352~355、P361~366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卫氏并殖吸虫、绦虫,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卫氏并殖吸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熟悉卫氏并殖吸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的实验诊断。
了解卫氏并殖吸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重点:卫氏并殖吸虫、链状带绦虫的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难点:卫氏并殖吸虫的生活史。
疑点:囊虫病的感染途径。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卫氏并殖吸虫(板书要点,包括生活史图表)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1、结合挂图,讲解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
二、生活史
1、用图表法演示卫氏并殖吸虫的生活史。
三、致病作用
1、用列举法:结合临床X线检查特点,讲解卫氏并殖吸虫引起的肺吸虫病的病程。
四、实验诊断
1、讲授卫氏并殖吸虫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五、流行及防治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
(板书要点,包括生活史图表)
1、讲授肺吸虫的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分布情况,采用列举法分析肺吸虫病流行与当地饮食习惯的关系;
2、根据流行环节的特点,讲解肺吸虫病的防治原则。
1、结合挂图,讲解链状带绦虫和肥胖带绦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列表比较二者的区别点。 (比较内容口述)
二、生活史
1、用图表法演示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生活史。
三、致病作用
1、用列举法分别说明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所引起的疾病及特点,以提问、解答形式讲解囊虫病的感染途径。
四、实验诊断
1、讲授绦虫病和囊虫病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五、流行及防治
1、分别讲解猪带绦虫病和牛带绦虫病的分布情况,用列举法分析绦虫病流行与动物饲养方法及不良饮食习惯的关系;
2、根据流行环节的特点,讲解绦虫病、囊虫病的防治原则。
口头总结本堂课内容,强调重点内容:
1、主要讲解卫氏并殖吸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诊断方法、流行及防治等内容;&&&&&&&&
2、重点掌握卫氏并殖吸虫、绦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1、卫氏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终宿主有哪些?
2、简述链状带绦虫和肥胖带绦虫的主要区别点。
3、囊虫病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427~428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蠕虫虫卵检查(粪便检查),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粪检技术操作。
熟悉蠕虫虫卵和幼虫的形态特征。
了解粪便中不同蠕虫虫卵的鉴别要点。
(重点、难点、
重点:直接涂片法的技术操作;蛔虫、蛲虫虫卵的特征。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总结(简述)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一、粪检诊断的适应范围、技术步骤、操作办法(讲解)
二、示范操作
一、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1、指出操作中的问题
1、& 介绍其它粪检实验技术。
1、撰写实验报告。
2、思考蛔虫、蛲虫病实验诊断的不同。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315~318、P319~322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溶组织内阿米巴、阴道毛滴虫,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熟悉溶组织内阿米巴、阴道毛滴虫的实验诊断。
了解溶组织内阿米巴、阴道毛滴虫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重点:溶组织内阿米巴、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难点: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
疑点: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阶段。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溶组织内阿米巴(板书要点,包括生活史图表)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1、结合挂图,讲解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列表比较大小滋养体的区别点。& (比较内容口述)
二、生活史
1、用图表法演示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
三、致病作用
1、详细分析、讲解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机制和主要临床表现。
四、实验诊断
1、讲授溶组织内阿米巴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五、流行及防治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阴道毛滴虫(板书要点)
1、讲授阿米巴病的流行情况,着重介绍阿米巴病的传染源;
2、根据阿米巴病的流行环节,讲解其主要防治方法。
1、讲解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特点。
二、生活史
1、讲解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及常见寄居部位。
三、致病作用
1、用列举法讲解阴道毛滴虫所引起的疾病及其临床表现。
四、实验诊断
1、讲授阴道毛滴虫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法。
五、流行及防治
1、介绍阴道毛滴虫病的流行情况,用引导法和学生共同分析阴道毛滴虫病常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2、根据流行环节的特点,讲解阴道毛滴虫病的防治原则。
口头总结本堂课内容,强调重点内容:
1、主要讲解溶组织内阿米巴、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诊断方法、流行及防治等内容;&&&&&&&&
2、重点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1、简述阿米巴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2、简述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性。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329~337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疟原虫,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疟原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熟悉疟原虫的实验诊断。
了解疟疾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重点、难点、
重点:疟原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难点:疟原虫的生活史,疟原虫的致病作用。
疑点:再燃和复发。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疟原虫(板书要点,包括生活史图表)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一、形态和生活史
1、结合挂图,讲解疟原虫在生活史不同时期的形态,类比法比较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形态的异同点;&
2、结合挂图和图表,详细讲解疟原虫在蚊体内和在人体内的发育过程和特点。
二、致病作用
1、列举法详细讲解疟原虫的致病作用,分析再燃和复发的区别要点是红内期疟原虫是否已消灭。
三、实验诊断
1、讲授疟疾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四、流行及防治
1、讲授疟疾的流行情况、危害性,着重介绍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2、根据疟疾的流行环节,讲解其主要防治方法。
口头总结本堂课内容,强调重点内容:
1、主要讲解疟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诊断方法、流行及防治等内容;&&&&&&&&
2、重点掌握疟原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作用。&&&&
1、疟原虫的生活史要经历哪几个发育阶段?
2、疟疾发作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疟疾的再燃和复发?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401~420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医学节肢动物,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熟悉医学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
了解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
(重点、难点、
重点:医学节肢动物与疾病的关系。
难点:病媒节肢动物判定。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教室上课)
第二十章 医学节肢动物
第一节(板书各条标题及其内容要点)
总结(简述)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一、概述(简述本次课主要教学内容、概念、流行情况)
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 形态特征和分类
2、生长发育、生态及生活习性
三、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
1、直接危害
2、间接危害
2、& 虫媒病、传播媒介(病媒节肢动物判定)
3、& 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原则
一、蚊、蝇、蚤、虱的形态、生态、生活习性、防治原则。
(列举法)
一、疥螨 、蠕形螨的形态、生活习性、防治原则。(列举法)
1、医学节肢动物的外形特征。
2、全变态和半变态、综合防制的概念。
3、常见虫媒病和传播媒介。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系(部)及教研室
基础部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审核签字
教材名称、版次及起止章节页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P421~426
讲授题目及单元用学时数
医学原虫等(示教片观察),2学时
(掌握、&&&& 熟悉、了解)
掌握各类医学原虫生活史各时期的形态特点;掌握蠕虫虫卵、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特征。
熟悉部分寄生虫的鉴别要点。
(重点、难点、
重点:医学节肢动物与疾病的关系;各类原虫形态特点;蠕虫虫卵镜下特点。
难点:病媒节肢动物判定。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总结(简述)
目的要求(见前述,口述)
形态观察的要求;使用低倍镜、油镜观察示教标本的要求、方法。(讲解、示范)
1、油镜观察溶组织阿米巴、阴道毛滴虫、疟原虫;
2、肉眼观察绦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等寄生虫成虫的标本;
3、显微镜下观察日本血吸虫、绦虫头节和虫卵、蛔虫、钩虫、蛲虫虫卵、丝虫微丝蚴;
4、节肢动物的蛛形纲、昆虫纲。
医学原虫、蠕虫等形态观察的要点和方法。
1、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形态有何不同,思考恶性疟原虫裂殖体为何在周围血液中不易发现?
2、日本血吸虫虫卵如何鉴别?
完成作图:疟原虫红内期各阶段的形态、蛔虫卵、钩虫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病原微生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