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贵阳学院就业信息网地化所,环境化学专业的博士生,就业去向(:工作...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_百度百科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广州地化所,于1993年建立,其前身为1987年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1993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独立建所,暂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名称运行;1994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2年,与“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整合为新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边缘海地质学、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科技创新目标主要集中在海陆岩石圈演化与矿产资源和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两大领域。 [1]
截至2013年底,广州地化所共有在职职工311人,其中科技人员198人、科技支撑人员75人;共有在学研究生514人,在站博士后48人。[1]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从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分设出来在贵阳成立。
1987年,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建立“广州分部”,与1978年建立的原“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科技力量共同组成,同时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分部”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两块牌子运行。
1993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独立建所,暂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名称运行。
1994年,经中央编制委批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999年,广州地化所进入中国科学院定位试点序列,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一期。根据科研力量的优势积累、国家需求的变化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要求,学科方向逐渐调整为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边缘海地质学、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科技创新目标主要集中在海陆岩石圈演化与矿产资源和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两大领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正门
2002年初,按照中国科学院关于建立南方海洋科学创新基地的战略部署,与原“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1961年成立,时为“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地构造及地球化学研究室”,1978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异地整合,仍沿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名,整体进入二期试点系列,科技创新目标进一步凝练为大陆边缘动力学与矿产资源、海陆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两个主要领域,同时开拓了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主要是地球深部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深海地球化学)探索性领域。[2]
截至2009年7月,研究所科研仪器设备7770万元,其中万元以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上设备6676万元,拥有国际先进、中国领先的完备的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研究的测试分析仪器,其中包括地质和环境样品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地质年代学测定、矿物结构与形貌观测、高温高压实验模拟等四大系统。[1-2]
2002年至2006年,对全所的基础设施、有机矿物和同位素实验大楼、流动人员公寓和长沙中心供电系统等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面积约4.2万平方米;兴建了15000平方米科研综合大楼。
截至2009年7月,研究所图书馆以数字资源为主,通过集团采购的形式,订有全文数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据库6个(ACS Journals、Elsevier_SD、Nature、Science、Wiley、Oxford University Press),通过中图公司订购数据库1个(AGU),单点开通数据库2个(RSC、Annual Reviews);借助院图、国家平台开通Springlink、Taylor & Francs、Geoscience、CNKI、ISI等全文数据库、文摘库近100个,涵盖外文期刊6000多种,中国之外的博硕士论文33万多篇,外文会议录2.9万多卷,外文图书、工具书3.8万多册,中文期刊近10000万种,中文博硕士论文151万多篇。
截至2009年7月,研究所图书总藏量共计1册,其中外文图书册;期刊552种12845册(合订本);学位论文册。[1]
截至2013年底,广州地化所共有在职职工311人,其中科技人员198人、
科技支撑人员75人,包括院士2人、外籍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8人;共有中国科学院“”入选者27人,获得者2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6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1]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彭平安[3]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谢先德[3]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序号姓名入选年度序号姓名入选年度119962200032001420025200362003720048200592005102006112006122007132008142009152009162009172009182010192010202011212011222012232012242012252012262013272013      参考资料:[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序号姓名入选年度序号姓名入选年度119942199831999420005200462004720058200592005102006112006122007132007142008152008162010172010182011192012202013212013222014参考资料:[5]
截至2009年7月,广州地化所共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广州质谱中心、与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联合建立的“化学地球动力学联合实验室”、与兰卡斯特大学环境中心和城市环境所联合组建的“国际环境研究与创新中心”、2007年中国科学院批准建立中国科学院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与控制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并建有“地学与资源科普教育基地”。[1]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1]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矿物物理与矿物材料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1]
截至2009年7月,研究所共有5个专业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9个专业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培养点,2个专业二级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点,并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
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培养点(9个):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环境科学,第四纪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海洋地质,环境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1]
二级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点(2个):环境工程,地质工程[1]
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5个):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1]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地质学[1]
截至2009年7月,研究所共有在学研究生514人,在站博士后48人。[1]
张凯(导师:曾永平)入选教育部2012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唐功建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导师王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陶奇和郭英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何宏平、曾永平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张玉修的博士论文入选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5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导师张开均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6-9]
2002年至2009年7月,该所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0项,其中国家二等奖3项,第一完成单位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第一完成单位5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生物有效性研究”获得2003年广东省科学了技术一等奖,并于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傅家谟院士由于在有机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被授予首届“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06年至2008年,全所共发表学术论文1467篇,其中SCI收录的国际刊物论文439篇、SCI收录的中国刊物论文120篇、中国核心刊物及统计源刊物论文908篇,出版专著22种。[10]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有地学核心刊物《地球化学》和《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是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
《地球化学》
所、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主要报道近代地球化学,特别是其主要分支学科,如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矿床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第四纪地球化学、构造地球化学及岩矿测试等方面的创造性、综合性科研成果和研究简报、书刊简介、会议简讯、最新地质科技信息研究动态和问题讨论等,是《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皇家化学学会系统列文摘、《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期刊。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质学类中文核心期刊。该刊由中国已故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先生于1977年创办(创刊名为《成矿研究》,1979年改为现刊名),1984年起公开发行,1989年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刊以构造地质学和成矿学为其学术特色,系中国唯一一份重点刊载构造地质学学术论文的科技期刊。刊登内容涉及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成矿学、岩石矿物与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大陆边缘地质和石油地质等多个学科和领域,该刊相对固定的栏目主要是:构造地质学研究、构造地质与成矿学研究、岩石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研究。
该刊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1.75、1.92、1.677和1.906,前3年分列中国地学科技期刊第10位、第6位和第8位(暂缺2009年排位数据)。该刊平均引文数、基金项目论文比率在广东省科技期刊中分列第2位和16位,期刊影响因子与该学科平均影响因子之比为1.838,位列广东省科技期刊第7位。
该刊已连续3次入选2000年版、2004年版和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经成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地球科学类的重要期刊之一。除国内的全部重点数据库与检索系统之外,该刊还先后入选美国《EI》、《CA》、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国际检索系统。1998年、2000年分别荣获湖南省和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称号。[11]
外形:以各角略为钝化的正六边形为基本形状,表现科研单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徽
位严谨、求实的特点;六边形结构寓意矿物晶体和苯环,代表该所矿物和有机地球化学,颜色上使用天蓝色与院徽颜色一脉相承,代表中科院下属机构,同时蓝色也代表天空、海洋和宇宙,寓意该所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圆形:所徽中部为一绿色的圆形,加上金黄色的经纬线,代表地球形象,表达该所的地学特征,以绿色表达该所的基本使命是通过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为后代留下一个绿色的地球,大面积使用蓝色和绿色,强调蓝天、大海和绿地。
字母:在绿色地球的周围镶以未封闭金色圆环,形成字母G的形状,在构图上增加了稳定感和向心感,字母G的收笔变化成锤子的形状,形成传统地质学象征符号。字母G具有多重含义,即重复地学(Geo-) 主题,也表示广州(Guangzhou)、金子(Gold)、团队(Group)和宝石(Gem)等,其寓意是全所团结协作、积极创造,该所像一颗金色明珠在中科院大家庭中熠熠生辉。
文字:以中科院前院长郭沫若先生的亲笔题字为中文所名(“广州”两字为摹仿笔迹),以表示对先生的尊敬和地化所在国内外的地位。将红色文字放在绿色背景上,给冷静、庄重的图案增加了活泼的气氛,暗示该所老一代科学家硕果累累,新一代科学家茁壮成长。为便于国际交流,所徽中加入了所名的英文缩写,同时也是图形的对称元素。[12]
创新、求是、协同、奉献[13]
职务姓名所长党委书记副所长陈绍勇、夏萍、、张干参考资料:[14]
时期姓名任职时间职务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罗杰0.7筹建组组长王家明3.12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工作赵欣5.11副所长、临时党委书记,主持工作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陈毓蔚8.6副所长傅家谟2.11副所长,主持广州分部工作孙大中4.5副所长,主持广州分部工作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赵振华8.7所长夏斌2.7副所长,主持工作夏斌6.3所长范蔚茗8.11所长参考资料:[15]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编辑部[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当前所在位置:&>>&
【贵阳日报】首席科学家的“地化”人生
——访2014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胡瑞忠
发布时间:
  胡瑞忠(中)和助手在实验室工作。
  他是一名科学家,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春,因在成矿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胡瑞忠获得了2014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而这个奖项,在过去的大多数年份都是空缺的。&  去采访胡博士之前,记者心中其实已经有了许多先入为主的印象。不苟言笑的外表,白色实验大褂,各种专业术语……总之,就是一名科学家应有的样子。但没想到,科学家其实也是一名“暖男”。他为记者烧水冲咖啡,打开窗户散去烟味,谈及女儿满脸的自豪……让人看到了科学家细心温柔的一面。  当然,科学家的人生总还是和“科研”有最大的关联。  谈过去:“我出道很早” &回顾自己过往几十年的科学之路,胡瑞忠幽默地说:“我出道很早。”“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那时国家正值人才断层期,国家对人才有很大需求。因此我比较早地就成为了科研骨干。”  34岁,胡瑞忠就评上了教授;两年后就成为博导;先后赴新西兰、英国、美国名校留学深造。放在今天,这一定是一份让人啧啧称奇的漂亮履历,是年少成名春风得意的“人生赢家”。  但胡瑞忠却只是把这看做了起点。“这让我很早就承担起责任,也给成长提供了平台。”1999年,他担纲主持国家矿产领域第一个973项目,此后16年间,他相继成为三个国家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带领全国数十上百名科学家一起为国家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谈及过去的16年,与其他科学家们在一起搞科研的日子,胡瑞忠神采飞扬。  他还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并先后获“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首届核心专家”等荣誉。  谈选择:“看中的是研究环境而不是生活条件” 1991年,本已落实在广州工作的胡瑞忠最后选择了位于贵阳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从事成矿规律和找矿预测研究不可多得的理想区域。地化所是中科院很有实力的单位,有许多泰斗级的人物,有很好的科研环境。”&然而,贵州不论在经济发展还是文化教育医疗上都与发达地区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曾经的贫困和落后让不少人才对贵州敬而远之。胡瑞忠的家人一开始也不同意。对任何一对父母来说,这么优秀的儿子,理当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大有作为。  然而,胡瑞忠却用行动展示了一名中国科学家的赤子之心。从到地化所至今,胡瑞忠一心扎根贵州,20余年如一日,期间他几乎考察研究了贵州优势矿产的主要矿床。这些年,胡瑞忠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与合作的国内外同行一道,发展了大规模成矿和陆内成矿理论;初步揭示了以贵州为中心的大面积低温成矿的机制;建立了岩石圈伸展与铀成矿关系的新模式。  胡瑞忠的家人也渐渐认可了他的选择。太太本是省外一所高校的老师,也早已跟随他来到贵州生活。  谈集体:“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是从地化所走出的” &谈到这些年的科研成就,胡瑞忠更多的是谈到地化所这个集体。这是一名科学家的谦逊和情怀。   “中国的地球化学学科体系是从这里发源的。”谈及地化所的辉煌历史,胡瑞忠如数家珍。“地化所是国家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所,建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是从我所走出去的,在研究所学习和工作的专家先后有11人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目前,地化所有近400名研究人员,以及300多名研究生。天南地北的科研人员因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地化所就像一个朴实温暖的大家庭。在采访的过程中,胡瑞忠还多次提及自己的恩师,原地化所所长涂光炽院士。他是中国地球化学领域的杰出开创者之一。在广泛考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地质实际的新思想、新理论与新观点,为发展我国地球科学和开发矿产资源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就像一座灯塔,不断鼓舞、指引着胡瑞忠的科研之路。  谈及未来矿产领域的发展,胡瑞忠说:“我国的发展需要大量矿产资源做支撑,但矿产资源的利用不要给环境造成压力。因此,要研究、探索更加高效清洁的开采利用方式,促进矿产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本篇文章来源于 贵阳日报 ( 第07版:人物)| 记者 骆明/文 刘辉/图原文链接: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黔ICP备号 | 办公室电话:2 电子邮件:bgs@vip.&&中科院地化所黄智龙研究员课题组与贵州大学杨瑞东教授研究团队...~【学人堂】
&&&&&&&&&&&&&&&&
中科院地化所黄智龙研究员课题组与贵州大学杨瑞东教授研究团队...&|&&|&
·5月18日张招崇教授学术报告预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公众科学...·关于开展我所职工子女入学情况与择...·5月5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赵建新教...·4月30日顾爱良博士学术报告预告·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编辑出版系列高...·2015年度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申...·3月30日&31日EST副主编Dr. Jorge Ga...·3月27日Nicolas Brüggemann教授学...·3月26日Dale Sims博士学术报告预告·2015年度贵州省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请输入关键字
搜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招崇教授访...·地球化学研究所举办第十一届公众科...·院机关党办主任刘京红一行看望光炽...·院机关党办主任刘京红一行到地球化...·我所引进的3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赵建新教授访问...·美国顾爱良博士访问地球化学研究所·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苏...·昆明分院召开信息化工作研讨会·地球化学研究所举行“百人计划”招...·地球化学研究所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受...·胡瑞忠研究员入选贵州省2014年度“...·地球化学所召开2015年度“百人计划...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中科院地化所黄智龙研究员课题组与贵州大学杨瑞东教授研究团队举行学术交流发布时间:5月1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黄智龙研究员课题组与贵州大学杨瑞东教授研究团队在地化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报告厅举行首届学术交流,活动紧紧围绕 “交叉、合作、发展、共赢”的主题,共做了8个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活动周家喜副研究员邀请到西南能矿集团贵阳矿业开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肖宪国董事长一行3人及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院曾道国总工一行2人作为嘉宾和顾问专家。活动由中科院地化所的叶霖研究员主持。黄智龙研究员首先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其团队近年的主要科研任务、取得的成果和即将开展的研究工作。杨瑞东教授做了题为“贵州二叠系锰矿成矿规律研究”的报告,详细介绍了贵州二叠系锰矿的形成时代、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并对贵州二叠系锰矿成矿规律做了深入分析。周家喜副研究员以“黔西北垭都-蟒硐成矿带铅锌成矿作用特征和找矿靶区预选”为题,系统介绍了研究区地质、矿床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找矿预测等几个方面取得的新进展。随后,贵州民族大学钱志宽副教授、桂林理工大学丁伟副教授,贵州大学高军波博士、陈吉艳博士和博士生陈军,也分别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交流活动形式轻松,内容丰富,讨论热烈,并为交叉合作研究提供了切入点信息。黄智龙研究员和杨瑞东教授一致认为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果,并达成初步合作研究意向和下一次交流活动的各项安排。杨瑞东教授做学术报告黄智龙研究员做学术报告交流活动现场&|&&|& &|&&
欢迎加学人堂公众号:xuerentang99 ,分享最新大学新闻!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xuerentang99
大学新闻:&
友情链接:&李军(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副研究员)_百度百科
?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副研究员)
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博士,副研究员。1993年考入应用化学与,1997年获。1999年考入中科院盐湖所地球化学专业,2002年获。同年考入中科院地化所专业,200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现在中科院地化所工作,先后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主要从事对水体及土壤营养盐、稳定同位素及重金属的研究。
发表的主要论文有:
1. 李军, , 王仕禄, , 朱兆洲, 肖化云. 水体溶解营养盐(N、P、Si)的冬夏二季变化特征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地球与环境, ): 63 - 67.
2. 李军, 余俊清. 黄旗海介形类及其壳体稳定同位素环境记录. , ): 13-18.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请问有中科院贵阳地化所的哥哥姐姐们吗
请问有中科院贵阳地化所的哥哥姐姐们吗 ,今年想考这里,想找个学长学姐问问情况,谢谢啦啊
环境室的,
嗯嗯,一起加油
我也是应化,已进入贵阳地化所环境室
学三矿的有木有?被矿床学折磨得不行了。
三矿?我是矿床室的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阳学院就业信息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