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值33.8-34.03是excel如何求平均值来?

中空玻璃的k值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中空玻璃的k值
大小:8.56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同一物质不同温度下的比热应该如何应用?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有不同的比热值,比如气态的水在400K、600K、800K、1000K下的比热分别为34.3、36.4、38.8、41.4,单位是J/(K*mol).差别还是比较大_百度作业帮
同一物质不同温度下的比热应该如何应用?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有不同的比热值,比如气态的水在400K、600K、800K、1000K下的比热分别为34.3、36.4、38.8、41.4,单位是J/(K*mol).差别还是比较大
同一物质不同温度下的比热应该如何应用?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有不同的比热值,比如气态的水在400K、600K、800K、1000K下的比热分别为34.3、36.4、38.8、41.4,单位是J/(K*mol).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有些其他的物质变化程度还要更大一些.那么如果我要计算一定质量的水从400K升高到1000K吸收的热量,应该选上面的哪个值?换句话说,我想请教的是,不同温度的比热是如何计算的对对,是分为两种,上面给的数据是定压的.定压时要怎么算呢?或者提供可以参考的数目也行,多谢
Q=n∫CdT只能用微积分求算,这不是初等数学能解决的问题.400K—1000K比热的中间量算,或取400K和1000K比热的平均值算都是错的.关于比热.严格地说,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比热都是不同的.只有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比热变化比较小,才可以当作常量.比如说,液态水的比热为4.2kJ/(kg*℃),是因为液态水的比热变化非常小,就当作了常数.比热的定义C=dQ/(ndT)设有物质的量为n,温度为T的水.当温度升高了dT(dT是一个无穷小量),吸收了dQ的热量(dQ也是一个无穷小量),那么把dQ和ndT的比值就定义为水在温度T时的比热.只要知道了比热C与温度T的函数关系,设C=f(T)即可代入Q=n∫CdT求算.对于本题,C与T的线性关系良好,用最小二乘法得到C与T的关系为C=0.则1mol水蒸气,温度从400K上升到1000K所吸收的热量为:Q=n∫CdT=∫(0.)dT=2kJ你也可以以T为横坐标,以C为纵坐标,作出C-T关系图(近似为一条直线).作出的C-T直线和直线T=400、T=1000以及横坐标轴围成了一个梯形,这个梯形的面积就是所吸收的热量.梯形的上底长(也就是T=400K时的C值)为34.3 ,下底长(也就是T=1000K时的C值)为41.4 ,高为 ,梯形的面积Q=(上底+下底)*高/2=(34.3+41.4)*600/2=2kJ当然用求积分的方法比用面积来求要精确.题目并没有说C和T是线性关系,在这里两种方法都当作线性处理,都为近似计算.最准确的做法是必须要题目给出C=f(T)的函数关系式,然后由Q=n∫CdT来计算.中空玻璃的k值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中空玻璃的k值
大小:310.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关于LLC,大家有什么疑问吗?-电源网
当前位置:
关于LLC,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阅读: 30815
回复: 415
楼层直达:
由于公司合并了一家做控制器的公司,今后可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看了一下相关资料,感觉现在关于这个拓扑人家已经研究的很透彻,很明白了,好像也没有什么难的地方,不知大家感觉如何?如果有问题请提出来大家一起研究一下(希望做过,并有实践经验的提出来,如果基本原理都不清楚的请先去看资料了).
1.L、L、C的取值计算.
2.变压器设计.
3.空载控制模式及方法.
你问的就是设计方法,这个在各个IC厂家的资料里已经写的很清楚了.
先决定K值(励磁电感和漏感之比),如果要求保持空载稳压并且每一个周期都工作,可以用ST的公式来计算,即先决定最大工作频率和谐振频率的比值,再由此计算出K值,如果不要求每一个周期都工作,可以按5:1左右定下K值,高压时进入BUST MODE.有了K值,其他可响应算出.
变压器的匝数先由磁通密度或损耗限制计算出匝数,实际匝数由漏感确定,ST的资料上有响应公式.
这上面写公式不方便,请自己看资料.
请问K取5的根据是什么,ST的建议是3-7.能否提供相关的推论.
K取值有几个考虑:
1,是否全输入电压范围都能空载运行,如果要求这样可以根据ST的公式计算K值
2,K太大时会增大LLC的工作频率范围,要求控制器的范围要非常宽.
3,5左右(包括3-7)是综合考虑这两项因素的结果,如果允许空载进入bust mode,并且控制器的频率变化范围比较宽,其实K大一些比较好,因为这样做时同样的漏感,励磁电感可以做的高一些,励磁电感大了可以降低环流能量,提高效率.
看,高手来了,发问之前,还是先顶一下
请问大侠设计的L6599级 K,Q一般取的多少啊,
我 把K取到2,结果重载有一定自激,
把K取到6,结果轻载有一定自激,
好像克服不了.请大侠帮忙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78/8467.gif');}"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怎么看這個圖看出自激的???
经验值吧!
cmg,怎么挖了个坑,不继续挖了啊?
压力--山大!
主要是空载及短路的处理
如何提高LLC多路输出负载调整率
这两个都不是问题了,空载的时候最好是切入BURST模式,短路保护在杨波的文章里面说得很清楚了.
怎么保护?
敢問一下輸出全波整流上下臂電流大小不一有改進調整的可能嗎??
放个波形上来说明一下,等问题集中以后大家一起讨论.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117.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提供參考,謝謝啦!!
变压器次级绕组不对称或上下桥驱动问题.
敢問高手有解決問題嗎?是否能貼個波形圖指導一下,謝謝.
经过仿真,发现驱动不对称影响也很大,驱动不对称时,Cr的平均电压就偏离高压的一半,引起一个半周的电压高,一个低,而此时谐振回路的阻抗很低,所以电流就偏差比较大.
驱动不对称对电流的影响,Va是MOS中点的电压,D3,D4是输出整流管的电流波形.
第一个是对成驱动,高、低驱动脉冲各为4us,第二个为高4us,低4.2u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2.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4.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输出整流,电流不对称解决方法有两个,1,保证次级绕组并绕及漏感一致。
&&&&&&&&&&&&&&&&&&&&&&& 2,反馈电路的布线,尤其是COM端极易干扰到。
怎么解决呢?
驱动稍微不对称问题不大,绕组不对称很有可能,即两个绕组漏感差别很大,造成阻抗不一样.
在实际应用中,驱动脉冲宽度基本没有差别,造成电流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两个输出绕组与输入绕组的耦合系数存在差异造成的(理论上应该相等)
驱动也可能不对称啊!
把整流桥部分的原理图放上来,并且标出每一个图测的是哪里.
蓝色是什么?
请继续发问,等问题集中以后大家一起讨论.
LLC的动态波形怎么不好?像跳舞似的啊?多路调整率也并不是很满意
电压纹波对频率的调制.
什么意思?
我想问一下,那个电感LS的磁芯功率计算与普通电感的磁芯计算有什么区别?用什么公式计算?
如何将谐振电感和变压器设计到一个磁元件中,也就是磁集成设计.希望能结合实际工程例子计算详细讲解......
磁集成啊!
谐振电容上的电流波形不对称怎么回事?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210.pn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220.pn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228.pn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现在把PIN4和PIN5短接,还是不行,满载时是对称的,但是空载-满载之间都是不对称的,重载也不对称,真是晕了.上下驱动占空比是一样的.但是上管驱动开通比较快,下管驱动开通比较缓.有时间再上传波形.请高手指点,ST的FAE说他从来都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也没有搞定,很晕!
你的諧振元件不協調,Lm感值取得太低,Cr取值太大,應該是Lr做不高的問題,以上提供參考.
我是外加电感的,输出54V/7A,有辅助供电,你说的我去试试看,谢谢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873.pn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881.pn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第一个图下管驱动波形和谐振电容电流波形,第二个是上管驱动波形和谐振电容电流波形.请高手指导.
请问后面是怎么解决的,我现在调试LLC也出现电流不对称的问题,电流波形大小不统一,谢谢。
关于电流不对称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CMG大师有讲解。一是驱动不对称,二是漏感不对称。漏感不对称更主要一些。
那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原因吗,用的是外挂谐振电感,次级也有双线并绕过,情况还是一样。
和我测试的波形一样,下管开通的时候,怎么会是像斜率不变的一条线呢?
贴几张波形,看后望大家能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啦!虽然产品是开发出来了,但还有很多毛病.(in:380v out:300v 20A)
如:1.启动过程有噪声(较大)
2.EMI辐射较严重(超标)
3.效率不知道该怎么提高(现在最高94%)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7808.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7898.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7955.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7984.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8009.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8035.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8151.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8197.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8263.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8356.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可否知道你的结构和参数?
LLC电路,你做到6KW,你用的是什么控制芯片啊.我用L6599做到1500W时,L6599总是掉驱动,想尽各种方法,包括加了一级驱动电路隔离控制芯片和MOS管,驱动的地线是换了好几个地方,都是不行,头痛啊
应该是输出功率变大后,干扰变大,然后导致芯片工作不正常
励磁电感感值太大了吧
你的控制端守干扰了 &在fb脚加一颗1nf的电容试试
不知道,最后解决了没有,小弟最近也遇到这个问题,占空比一样,漏感也差不多,就是电流不对称,恳请答复
我現在跟大大的波形一樣=.=,驅動和漏感都找過了 還找不出來=.=
驱动就不对称吧!
对称半桥么?
恭喜,玩的东西多了不少吧.
还有基本原理不清楚的地方想问,别不耐烦哦:
1,Lr,Lm分开单独做,Fsw〈Fr时,他们所承受的半周期电压积分值的计算
2,在Fsw〈Fr时,整流管导通角和Q值的关系
3,Mmax,Mmin和所对应的Fswmax,Fswmin之间的关系
4,即使采用电容箝位电路,输出短路时,MOS管的关断电流仍会远大于硬开关电路
最小频率怎么选择?
LLC的三个工作状态:FSFR,三个区,你认为工作在那个区域最好.
1.FS>FR时,初级为ZVS开关,次级整流为ZCS开关---我的问题是:半桥MOSFET工作于ZVS可以做到,但同时要做到次级整流二极管的ZCS工作是否容易控制.
2.当FS<FR时,初级为ZCS开关,次级为DCM----我的问题是:以上两种工作模式哪一种更优.
从你的描述看,你可能还没有理解LLC,LLC有两个谐振频率,满载正常输入电压工作在FS,低输入电压时工作在两个谐振点之间,设计时初级总是ZVS,次级总是ZCS.而你的描述是SRC,不是LLC.
请问我工作在ZCS(电容性负载),可以吗.
不行,进入ZCS时,电流超前于电压,如关断下管,此时电流从下管的体二极管流过,如果突然开通上管,则由于下管的体二极管的恢复时间比较长,会有很大的电流尖峰流过两管,实际上就是共态导通、短路,我以前用34067做试验时,不小心进入此状态,整个实验室的闸都跳了.
看来你好象没有把LLC的ZCS理解,你看看其工作过程就知道:
1.上管的导通之前它的体二极管上电流流过,接着就是上管导通,将它自己的体二极管短路了,这非常非常的清楚,你说的根本就不是LLC而是普通的AHB电路的死区时间不对导至上下管同时导通,而并非是你说的体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时间导致,如果有必要我就把MOSFET的DATASHEET拿出来看看.
2.当出现ZCS工作时,虽然已达到ZCS开通,减小了开通损耗,但它仍在工作于硬开关状态TOFF,这是他的不足,但由于次级 DIODE已经在DCM状态工作,不用考虑ZCS.
不是我没有理解LLC,只是你的ZCS的定义和大家不一样而已.你说的过程没错,但那叫ZVS,不是ZC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6.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3.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你说的就是第二图的2部分.
理解都没错,只能工作于1,2区,不可工作于第三区
我想请问是工作于1区还是2区好一点,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说法.
第60贴已经回答了,正常输入电压,满载时设计在f=fr1.当然实际参数不可能控制的那么准,实际工作点可能在fr1左右,2区是给保持时间用的,1区是给在输入高于正常电压时,空载和轻载用的.
cmg大师,我是LLC菜鸟,目前正在学习中。如您上面讲的"正常输入电压,满载时设计在f=fr1",我们都知道在f=fr1时,增裕最大=1,LC特性电阻最小,如果此时设计成此点,那么当输入电压变底此时f&fr1增裕会小于1,那此时怎么能维持输出电压的稳定呢?还望指点,谢谢!
你还是理解错了.进入ZCS工作区的时候,电路阻抗是容性的,电流超前电压.在电流过零的后,这时候你所说的下管一定还是有驱动信号的,但是电流仍然不会流过管子,而是反向流过其体二极管.这是由Lr,Cr,和负载折合到原边的电阻在一定开关频率下的阻抗特性决定的.
我做电源有两三年了,不过还没有做过LLC电源,现在很想学习一下.不知道各位高手能否卖一个LLC电源给我,主要是做一些测验和学习.通过测验进一步的学习.电源和邮费我都愿意出.贵点也没关系.最好是电源供应商能帮我寄,因为如果我以后做大功率电源与是路灯方面,我首选供应商当然会选熟悉的.我主要是从事LED照明驱动设计的.我的手机徐
希望能找到好心人帮下我,我也会很愿意和你分想我的电源心得.
我做电源有两三年了,不过还没有做过LLC电源,现在很想学习一下.不知道各位高手能否卖一个LLC电源给我,主要是做一些测验和学习.通过测验进一步的学习.电源和邮费我都愿意出.贵点也没关系.最好是电源供应商能帮我寄,因为如果我以后做大功率电源与是路灯方面,我首选供应商当然会选熟悉的.我主要是从事LED照明驱动设计的.我的QQ:
希望能找到好心人帮下我,我也会很愿意和你分想我的电源心得.
你可看一下
200W波形&&24V/6A&&12V/4A
1=Cr電流&&&&2=半橋中心電壓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706.gif');}"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请问这个波形工作于那个状态.
是Fs>Fr,但是从图上看你的驱动差别很大,方波不对称,这样会造成Cr的平均电压不再是初级的一半,而此时由于工作频率接近于谐振频率,电路阻抗很低,很小的不平衡就引起很大的电流偏差,从而造成两个输出二极管的电流不对称,就向第8帖兄弟的波形.
这个波形有点奇怪,怎么驱动电压会如此不对称了;
有半边工作在2区,有一半工作在1区
是啊,驱动好像差别很大,如果对称了可能正好是Fs=Fr.
& 大哥,针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我的也是一样方波不对称,导致输出二极管电流严重不对称。输出24V/7.5A 一个管是7.5A 另外一个是4.2A ,原边的漏感一致,走线非常短。
请解释下图: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094.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这个不知道有很么好解释的,上面的英文都说的很清楚了.
cmg大师你好
为什么按ST的公式计算出的数值
和我实际做出的产品的数值差距这么大
尤其是变压器 谐振电感 谐振电容
我用的是UC3863
你应该问ST的FAE啊,不过不妨说说问题看看.
cmq,
1、有否做过llc的数字控制;
2、请问你采用什么芯片(mcu或者dsp)?
3、数字锁相产生驱动脉冲的原理是?
怎么给我改名字了,没有做过数字控制.
大家都用了什么芯片,请说一下
其实芯片无所谓,只要其本身没有BUDG.理解了其原理,芯片只有价格和是否方便(集成功能的多少)的差别.所以也不希望这个帖子里讨论各家的IC.
问个弱弱的问题,没有人用igbt做llc吧?
可以用IGBT 我这里3000W 和6000W都是 用的IGBT
LLC是要利用开关器件的ZVS和整流管的ZCS提高效率,IGBT如何适应?还请教我.
lingzi大师,我用的也是IGBT,因为IGBT关断有拖尾现象,所以频率不敢提高.
你做LLC大功率,用的是什么控制芯片,我用L6599做电源,干扰严重,后发现与使用MOS管与IGBT没有关系.就是感觉L6599容易受干扰.
公式是近似的,误差很大.没有人能推导出LLC-4严格的增益公式.仿真会好一些.
公式是用一次谐波近似的方法得出的,跟实际当然有些误差,但是在Fr附近误差不大,不影响设计,误差如下: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7.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严格的增益公式在数学上推导出是不难的,只是异常复杂,没有规律性,不便于分析,我想这才是人们用FHA方法的初衷.从上面的误差看,FHA的方法是很保守的,所以设计结果也是可靠的,当然必要的试验调整还是需要的.
仿真是个好方法,我经常用.
不好意思,请问您是使用什么仿真电路的软件呢? 我使用IsSpicec和SIMPLIS仿真不出来,可否给点建议? 谢谢.
没错,只是我的表达不清楚.
1.SRC与PRC都只有一个谐振频率,且各有优缺点,这里不再论.
2.只有LLC和SPRC(串并联谐振才有两个谐振频率.
3.LLC的工作可能在三个区,第一个区是:频率小于LP+LS与CR谐振左边的ZCS区,这是我在衬论中说的不能工作的区.第二三个工作区为LS与CR谐振(频率为FR2)的两个区,而我们设计而工作区可能在FR2的左边(FSWFR2)但也可能网好在FR2谐振点上.
&& 我的问题是:我是让LLC工作在FR2的左边好还是右边好.
在Fr2的时候效率最高,所以正常工作时,即输入为PFC的正常输出电压,输出满载时,设计在Fr2.小于Fr2的情况一般是PFC电压降低时(如输入断电)才用到,实际应用中是用来得到保持时间的.大于Fr2是在PFC输出电压高于正常值而输出轻载或空载是遇到.
有没有人研究过LLC回路和PFC回路同步的问题,类似仙童的4800系列.这样的话能降低大电容的纹波电流,对EMI的影响则值得研究,如果同步的话,对传导干扰要小些,当时PFC就不是定频的,对电感的设计、滤波器的设计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样的产品很快就出来了.
产品倒是已经出来了,也测过样机的性能,还是不错的.只是那家芯片公司不是很大,这个芯片没有经过一个批量的测试,不敢投入到量产机型中.
有谁有做过LLC加同步整流,我知道台湾有一家虹冠的有,但和用分立元件做,取PWM没什么两样,不知有没有办法直接次级控制的.IR1167不知怎样,好象直接不加电路是不行的.老外这两年的论文有讲到用电压或电流检测,作时间时间延迟后去控制SR开关.各位有没有实际做过的出来讲一下.
直接用同步整流管当采样电阻来做电流型的LLC同步整流有做过.死区较难精确控制.
建議你就用它吧,LLC因為是ZCS所以要投其所好,成功案例就是用這種架構的,可以提升效率約1%,當然要看輸出電流大小,最合適還是10-20A左右效果最好,以上提供參考.
虹冠的片子我们也在测试他的样机,不知道他们的有没有批量过?哪位清楚些上来发表发表.
快了,再等两个月就可以量产了,但是没有他们原厂的FAE support真的很难做,因为他们IC的datasheet对debug几乎没有参考意义,并且IC的工作原理很复杂
You can use Infineon solution: ICE2HS01G ....
请问,是否就是变压器初级的电压(也就是其一次谐波)和流过的电流相位差为0,也就是同相时理论上效率最大?fr2处得电压和电流同相吗?增益为1处的电压和电流相位差是0吗?
求教...疑惑中
实际上随着输入电压和负债的变化,LLC工作点会相应变化,所以设计只是针对某一个点而言.如果用频域设计,建议把额定点放在谐振点,而随着负载降低会上滑.
大师,关于ZVS,ZCS实现条件的问题请教一下,杨波论文中提到那个归一化DC增益曲线,根据此曲线提出了ZVS,ZCS工作状态的判据是斜率的正负,请问如何理解斜率与工作状态的关系?谢谢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8286.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从图上可以看到,斜率为负时,电感的感抗超过了电容的容抗,整个电路的阻抗呈现感性,对于电感来说,电压超前电流,所以实现了ZVS.
郭工,谢谢你的回复.还有一点不是太明白,为什么RLC网络呈感性时能够实现ZVS,呈容性时实现ZCS,我只能依稀做定性理解(还不太彻底的那种),能不能定量的推导出,或者根据什么定理之类的推导?另外,关于次级等效阻抗为8/pi^2*RL*N^2,是否是一个近似值?因为推导中输入方波使用了基波分量进行了近似,不知我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谢谢
不好意思,请看一下我的第一个帖子,我是希望有经验的来讨论一些具体的问题,而你的都是些最最基本的电路问题,希望自己去看书.
我们那个时候学的是邱关源老师编的,如果你有这本书请看第4章.
由于LLC的工作频率在谐振频率附件,所以我们认为高次谐波的分量被衰减掉了,只有基波在工作,基波的值可以用傅立叶级数得到.
郭工,你讲的那个我也清楚.在谐振点两侧,网络呈现不同的阻抗特性,至于复域分析也还行,不知是不是我没问清楚,我是想问为什么电流落后电压时实现ZVS,而超前时实现ZCS,我只能定性的理解这两种方式各自有利于ZVS,ZCS的实现,但缺乏理论支持,还请赐教,谢谢!
想在这里跟大家讨论一个我碰到的问题.原先我在做一款电源时,开始我使用的是外挂谐振电感,当时用的是6598,发现无论我怎么改变变压器的绕法,匝比,以及K值,都无法做到完全空载,当负载降到某个程度时,工作频率就到达设定最大值而不能再调节,当然输出电压就往上飘了.当时,改换成带隔离槽的变压器之后,随随便便绕个变压器,很轻松的就可以做到全空.而同样的匝比和k值,外挂谐振电感就无法做到.我估计主要还是分布电容的影响,当时具体的理路分析不知有哪位高手有没有研究.
从你的描述看,应该是分布电容的问题,但用外挂电感的方式通过一定的调试还是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的.你可以看看这个贴/topic/155724
从理论上说,电容和变压器的励磁电感是并联的,他们有一个并联谐振频率,在这个频率的左边向这个频率靠近时,增益是正的,如果这个并联谐振频率靠近LLC的串连谐振频率(增益为负),整体增益有可能变为平的或正的,而不是特性曲线上的一直变小,这是再增高工作频率已没有用处,甚至有反作用.只有加大假负载才能稳住.分槽变压器这个电容是并联在MOS的中间点的,影响很小.
在变压器和电感的绕组各层间加胶带,用电容很小的整流管,在配合K值的设计,应该是可以解决的.
郭工能不能将的更详细一些呢,按照纯理论来说,外挂谐振电感这种电路在空载时电压飘高是正常的,外挂电感和分槽变压器的分布电容不同应该主要区别在原副边耦合电容的大小.就并在励磁电感的分布电容来说,在两个电路中,励磁线圈圈数和层数差不多,分布电容也应该相同.我的外挂谐振电感用磁换绕制,应该来说把分布电容降到最小.但是最后效果还是有差距.
电容主要是指变压器的分布电容,看下图: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8.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对于电感、变压器分离的是上面这种情况,但集成的,Cp是在Ls左边的,不会有这种情况,理论上是这样,不过我也没做过.你可以试一下.
请问CMG兄,Cj,Cp一般取多大,比如变压器为3kw,降压型的
Cj是管子的节电容,查手册比问我管用.
Cp是变压器杂散电容,次级开路测量初级的谐振频率,有电感值,Cp不可能不会计算吧.
实在不行,试验一下总可以啦.
利用谐振频率这方法,想当然而已,不一定可行.
道理何在?还是你想当然.
我用一个反激电源来做了一下试验,让电源工作在DCM状态,测能量关断之后的振荡频率,380K,这个频率是由励磁电感和变压器初级杂散电容、次级分布电容、整流管节电容和MOS输出电容来组成的,然后把变压器连接高压端的脚断开,用LCR仪测谐振频率,410K.此两值差别7.3%.单独测试变压器为440K.这个差别来自于除初级杂散电容以外的其他电容,由于其他电容的增加,使工作时的频率降低.如果能计算出其他分布电容的值就可知利用谐振频率的方法是非常准确的.
图解最方便.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8.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从图上看到,上管导通以前,谐振电流为负值,也就是说是从右往左流,此时Q2已经关断,所以只能流到Q1的体二极管,然后到电源,此时Q1的DS端电压为零,开通为零电压开通,即ZVS.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6.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从这个图上看到两管中间电压方波和其基波分量是同相的.从第一个图看到方波是超前电流的.感抗为什么电压超前电流就不用解释了吧.
郭工,不瞒你说,我也正是这样理解的.但毕竟只是通过实例来说明问题,不具有普遍性,总感觉缺点啥,就像归纳法,得出了N的值,但N+1时的情况呢?别见笑
这个就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从理论上感抗就是电压超前电流,这个从公式就是对正弦电流积分就可以了.结合到实际的MOSFET,它的工作波形就是这样,只是这种超前正好符合了MOSFET的特性而已.
你说的这些都是单个具体元器件的特性结合刚才的实例的分析,这个没错,我一直也是这么去分析这个电路的,问题是既然要成为一直判据,应该脱离具体的实例来进行抽象吧,就像闭环回路分析时,判断稳定性可以通过传递函数的幅频,相频曲线可以进行初步判断,这里就没有依托具体的电路.当然用之前图解的方式也不错,不过我就是想看看有没有更深入点的.谢谢你的回答
请问CMQ兄
1、国内外的LLC研究到哪来了?
2、其应用范围拓宽到哪些领域了?各领域的代表厂家有哪些?
呵呵,问题比较宽泛,如果了解一些,请告知,先谢谢了
我已经告诉过你,把我得名字搞错了,CMG.不是CMQ.
其他问题不是技术方面得,我也不是十分清楚.
呵呵,不好意思,难怪不回答我的问题哦
这是什么资料?
我来问两个问题,请讨论:
1 .同步整流用IR1167,会存在提前关断的问题,负载电流一部分从body diode
&& 走,损失一些效率; 用CT检测电流方式,电流大时会附加较大损耗,并有精度问题.等等,目前是否还有更好方案?
2. 厂家资料中,均使用电压环控制LLC电路,计算增益能否满足.如果要求LLC进入限流模式输出(即输出电流恒定,输出电压下降,如短路),应该如何改进?
第一个问题,我没有做过,但是CPES有一个专利可以参考一下,正好是解决你说得问题得: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8.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第二个问题,大家可以研究.
这个专利我知道,但正因为已经成为专利,使用受限.
可以评估IR1167造成提前关断的效率损失,大多数情况还是可以接受.
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引入电流环的情况,应该也有应用,如在电力操作电源中的应用.(电力操作电源要求输出限流,甚至认为短路也是一种正常输出状态).可惜没有相关资料.
你说的是限流,这种资料有啊.
杨波论文的第5章也有详细的论述.一定范围内的稳流是可以的,可以通过调节频率来实现.
这篇文章看过,可以认为是限流,但与我需要的方式有很大区别.
就以这篇文章内容而言,提到电力操作电源需要限流,所以,研究出LLC电路的一个限流方案.其实,在电力操作电源里,不仅仅需要限流,还必须稳流!设想,用于100AH的电池充电,与用于300AH的电池充电,能限在同一个电流等级吗?难道,针对每一套容量不等的电源系统,需要更换模块内的参数吗? 可见,这种限流方法用于操作电源,只能是“叫好不叫座”.
如果应用与通信用电源(48V输出),也存在同样问题,需要恒流均充.
从曲线上看,做限流是可以得,次级电路加运放限流就可以了.
电流不变,电压降低,电阻变小,Rac变小,Q变大,由于输出电压降低,要求增益降低,从曲线上看,Q增大时增益正好是降低的.
趋势分析是这样,有人做过么?是否有相关试验数据等?
我打算近期做一下看看.
你可以做试验,我仿真了一下,没有问题的.数据如下:
VDC:400V,Fs=100KHz,Ls=120uH,L=630uH,C=22nF,n=9:1,Iout=8A
fs=96k时,Vout=19.4V
fs=200k时,Vout=10.8V
接近2:1的变化对通信电源来说也够了吧.如果要求恒流到0,需要很宽的频率变化范围,这是不现实的.
也可以考虑超过最大谐振频率时用PWM的方法,如果IC的死区是外部设定的,可以通过用误差电压控制死区的方法来实现.这样应该可以实现直到短路都可以恒流(可以试验一下),只是进入PWM时无法再实现ZVS,不过这是输出功率不大,并无大碍.
也只能用PFM + PWM的方式实现稳流.已经验证了
验证了就好,后来做的人就不用再担心了.
死区多大?
这个专利好啊!
这家公司是什么时候申请的专利呀,我不刚看到有论文提到这样去做,但就有公司申请专利了.快,太快了.》》》》》》
估计你看的也是从这个论文摘出来的,我是从环球电源网的斜阳古道那里下载的.
好早的专利了吧!
我还想问一下这个专利限制了些什么内容你知道吗,这个只是一个筐图而也.
我在我的论坛里有说过这个./topic/223949
只不过没有提把详细的写出来.
**此帖已被管理员删除**
CPES不是一个培训机构吗.
CPES是美国加州李泽元搞的得电力电子中心.根据其他图片看是在杨波得论文之后.具体时间我也不清楚.
是一个研究中心!
问题非常好!
1、请问开关管的死区时间设置为多长为好,它对工作状态会有什么影响?
2、整流管用不用并电容,主变压器初级及开关管DS间用不用加RC补偿?
这是我的设计,大家帮看一下是否合理,
-------------------------------------------------------------
市电直接整流,输入直流电压Vdc = 180 ~ 300V,输出24V6A, f = 50 ~120Khz, 变压器分槽绕,Ae= 177mm^2,匝比18:3,Lr = 40uH, Lm = 200uH,Cr = 47nF.
开关管是IRF740,DS间并470p电容,整流管用C92-02并470P电容.
带满载、交流210V时,工作频率85Khz左右.
问2个傻瓜级的问题,
1,LLC的输出整流二极管是如何实现ZCS的
2,为什么可以不要输出电感?
1.首要的限制条件
Td>Vbus*(2Cj+Cp)/Ipk
Cj是MOS的输出电容,Cp是变压器的输入杂散电容,由于一般比较小,可以忽略,Ipk是所有工作状态下的MOS关断瞬间初级电流的最小值,Vbus是输入直流电压,然后再留个0.5-1倍的裕量.实际上很多IC是定死的,当然其裕量足够了.
2.不需要并电容,并了电容你的死区要加大,同样的死区需要更大的励磁电流,损耗加大;软开关,不需要RC.
这里并不设计具体的电源.
感谢郭工给大家的热心解答~_~
有的好像要并电容呢!
1.完全谐振点以及附近的时候工频纹波难以抑制.
2.Buck区的时候量产时开关频率一致性较差,Lm、Ls对它都有影响.完全谐振点的地方只有Ls、Cs 的离散性对开关频率有影响.
3.变压器损耗大.
1.我虽然没有刻意观察过,但我相信是可能的,从增益曲线上看,Fr点的增益变化很平坦,特别是K(Lm/Lr)值很大时.
理论上这点的增益为-2/K,K越大,这点及附近的增益越低,从而造成整个电路的增益比较低,对工频纹波的抑制能力下降,不过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反馈运放的增益来改善.也可以减小励磁电感和漏感的比,即K值来改变.振荡元件外置时可以考虑加前馈解决.
2.这是个生产工艺问题,用漏感做谐振电感时不好控制,可用外加电感或磁集成的方法.
3.任何拓扑都有缺点,LLC也不例外,当为了空载稳压和频率变化范围小和ZVS而减小励磁电感时,必然带来环流的增加,那样铜损就跟着来了.
不管是任何的谐振电路,它的谐振点的变化斜率都是最大的,这是天也改不了的道理,LLC不同的是它有两个谐振点,一个是并联谐振点,一个是串联谐振点.它是将串并联谐振转了360度而也.在LS与CS的谐振点处的好处是增益不受Q值的影响.对于在这个谐振点来说,它的效率是最高的,串然可以工作于这个频率之下效率会更高(由于另一个谐振点的影响),但工作范围太小.我的这个解释可以吗.
&&另外"砖块电源 "说的BACK区是能具体一点吗,是不是说的ZCS区.下图中1,2,3的那个区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878.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第3区不实用,没有看到谁用在产品里.第1区和第2区是LLC的实用区域,其中第2区增益大于1,又称为Boost区,第1区增益小于1,又称为Buck区.Buck区的工作原理和传统的串联谐振是类似的.Boost区是有LLC特色的,是Lm造就的.如果Lm非常大就退化为串联谐振了,只剩下1区和3区.
用可控硅做逆变时要求工作于此区域
我有问题请教:
1.当频率达到1MHZ时,谐振电容几乎已经短路了,只有两个LL分压电路这样效率还会高吗.
2.你认为在什么样的频率是最优的
3.PCB的杂散电容是一个不确定的值,有必要考虑吗
4.最郭生生最专业最专业的问题,当我的开关频率超过150KHZ时EMI应该如何处理.
谢谢.
1.这个问题你问的没有意义,不知道具体的条件,如果谐振频率设计的比较低,远小于1M,那频率到1M时当然效率不高(估计你是这个意思吧),如果按1M来设计的,那就没有问题.
2.这个问题已经在前面的帖子回答你了.
3.一般不需要考虑.
4.EMI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请参看变压器版的精华贴中我有关EMI的帖子.不过对LLC,如果用漏感做Ls,由于结构的关系,漏磁通比较大,EMI要难过一点.掌握了基本原理,具体电源具体调试,因为与EMI有关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布版,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一个方法一定过的.
1.为什么短路了?我做过1MHz的LLC,见过3.5MHz的LLC.
2.不同的频率物料系统会不同,最优是指效率最优?成本最优?功率密度最优?
3.如果你指的是DC/DC砖块电源,由于多层板导电层与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很薄,因此寄生电容较大,如果是高频的情况是要考虑寄生电容的,这个值可以估算的.
4.对于PFC+LLC的AC/DC来说通常影响EMI的主要还是PFC,LLC频率超过150KHz问题不大.
3. 很对,对你说的这种低压高频的情况确实要考虑.
Fr点的增益理论上应该是1/2n吧, n是指变压器的初级与次级的匝比,不是-2/K吧.从图上的曲线也看得出,这一点的增益都是是1.
你说的增益是指这一点的增益,我说的是增益在这一点附近随频率的变化,即增益的切线,这个切线是控制环路在这一点附件的增益,是两个概念.
这点的斜率是-2/k(频率归一化),如果不是归一化的话,貌似是:-2/(k*fr),
1,从增益曲线上看,Fr点的增益变化很平坦,特别是K(Lm/Lr)值很大时.理论上这点的增益为-2/K,K越大,这点及附近的增益越低,
理论上任何Q值这点的增益不是1吗,任何Q值曲线,这点的斜率是-2/k(频率归一化),如果不是归一化的话,貌似是:-2/(k*fr),记得是增益对频率求偏导数得到的..斜率是负的很小的一个数-6次方数量级的...几乎是平坦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实际测试了一个电源,没有你所说的问题出现,如果带宽设到20K,是高于谐振频率时纹波比较大,如果带宽设定1M左右看低频,则从低于Fr到高于Fr,纹波时依次变小的.所以可能是你的设计问题.
CMG老师,请教一下,LLC为什么说后级能量传输的时候要对后级的电压求解基波分量而不考虑他的谐波?即谐波为什么不参与能量传输??
也参与啊!
与大家分享LLC-4.
5.1 LLC谐振变流器的发展历程
串联谐振变流器和并联谐振变流器是两种具有两个谐振元件的谐振型D/DC变流器,已被研究得非常透彻[1~3].其基本结构如图1(a)和(b)所示.这两种谐振变流器虽然结构简单,但是有不少缺陷,阻碍了他们在工业界的广泛应用.
和普通的PWM变流器相比,谐振变流器中的LC谐振网络可以为开关管创造无损开通或者无损关断的条件.在串联谐振变流器中,负载是以电压源的形式和谐振网络串联的,而并联谐振中负载是以电流源的形式和谐振电容并联的.通常,串联谐振变流器或者并联谐振变流器的开关频率低于谐振频率开关管可以取得零电流关断的效果;开关频率高于谐振频率开关管可以取得零电压开通的效果.
这两种谐振变流器通常采用变频控制.串联谐振变流器负载变化的时候如果要使输出电压恒定不变,开关频率需要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化.对于空载的情况,串联谐振变流器失去调节能力.并联谐振变流器可以对空载进行调整,但是在轻载的时候循环能量非常高,会使轻载效率非常低.另外,这两种变流器对输入电压的变化也需要很宽的频率范围来调节,所以不适合工作于宽范围输入的场合.对于固定输入电压固定负载的应用场合可以考虑采用这两种变流器.
因为串联谐振变流器和并联谐振变流器都只有两个谐振元件,所以很难找到简单的方法来改善上面的问题.再增加谐振元件来改变这些特性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为了提高谐振变流器的性能,Rudy Severns在文献[4]中根据谐振元件不同的排列组合,用穷尽的方式给出了38类具有三个谐振元件的谐振变流器,其中LLC谐振变流器有18类.但是文中没有对每一类谐振变流器作详细的分析,只是提出有且仅有这18类可正常工作的LLC谐振变流器.在这18类LLC谐振变流器中,第4类[9-21]、第10类[5]、第11类[6]、第13类[7]、第17[8]类先后都有专家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第4类LLC谐振变流器的文献最多,实践也证明这类LLC谐振变流器的综合性能比较占优.下面将第4类LLC谐振变流器简称为LLC-4.LLC-4拓扑结构最早于1988年在文献[9]中出现,但是该文中并没有给出详细的工作过程和设计方法.1994年的文献[10]详细给出了LLC-4工作于buck区的详细原理和设计方法.1997年的文献[11]详细给出了LLC-4工作于boost区的详细原理和设计方法.于1999年台达上海电力电子研发中心(DPEC)开始研究LLC-4,并发现了它的诸多优点,然后努力往通信电源、adapter、Bus converter等产品面推广.受到DPEC的启示,2000年美国CPES也开始研究LLC-4,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之后,LLC-4为诸多专家、学者所重视,详细研究了该电路全范围工作情况[12-14]、磁集成[15]、过流保护[16]、三电平结构[17,18]、工业应用[19,20]等等.文献[22]给出了一种将谐振元件放在二极管桥两边的第4类LLC的变形结构.本论文将这种变流器称为隔桥谐振变流器.
事实上第11类LLC和第4类LLC的特性是类似的,可以通过简单的电路等效来转化.
尽管如此,LL-4还是较不成熟的拓扑,LL-4应用于实际产品中还是有很多未的技术有待于解决.虽然也有产品采用LL-4作为基本拓扑,但是其中不少问题是通过仿真和实验的方法来解决的,其理论上还不够完善.
本章将从最简单的LLC-4出发详细分析了LLC-4的特征,又从系统集成某些标准模块的应用角度对LLC-4的结构进行了改造和优化,弥补了传统LLC-4在这些应用场合下的一些缺点,拓展了LLC-4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Robert L. Steigerwald,“A comparison of half-bridge resonant converter topologies”,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Electronics, 1988, vol.3, No.2, pp.174-182.&&
[2] Khai D. T. Ngo, “ analysis of a series resonant converter pulsewidth-modulated or current-controlled for low switching loss,” 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Electronics, 3(1), 1988, pp.55-63.
[3] C. Q. Lee, K. Siri, “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eries resonant converter by state plane diagram,” IEEE Transaction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s system, 22(6), 3.
[4] Rudy Severns, “Topologies for three element resonant converters”, IEEE APEC 1990, pp.712-722.&&
[5] R. Liu, I. Batarseh, C. Q. Lee, “The LLC-type and the class-E resonant converters”,&&In Conference record of High Frequency Power Conversion 1989, pp.486-496, Naples Florida.
[6] C. Chakraborty, M. Ishida, “Performance, design and control of a series-parallel(CL2-type) resonant DC/DC converter ”,&&IEE Proc.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 2002, pp.360-368.&&
[7] Harold Seidel, “A high power factor tuned class D converter ”,&&IEEE PESC 1988, pp..&&
[8] R. Liu, C. Q. Lee, “The LLC-type series resonant converter--- variable switching frequency control ”,&&Proceedings of IEEE 32nd Midwest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1989, pp.509-512, Urbana, IL, Augest 1989.&&
[9] E.G. Schmidtner, “A high frequency resonant converter topology”, In Conference record of High Frequency Power Conversion 1988, pp.390-403.&&
[10] Ashoka K. S. Bhat, “Analysis and design of LCL-type series resonant converter”,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1994, Vol.41 No.1, pp.118-124.&&
[11] A. Liberatore, M. Bartoli, A. Reatti, “Full-range power supply based on a two-inductor resonant current-clamped (L2R-CC) DC-DC Converter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1997, pp.873-876, Hong Kong.&&
[12] Guisong Huang, Yilei Gu, Alpha J Zhang,, “LLC series resonant DC/DC converter,” Proceedings of DPEC Seminar 2000.
[13] Guisong Huang, Alpha J Zhang, Yilei Gu, “LLC series resonant DC-to-DC converter,” US Patent, No.: 6344979, Feb. 5, 2002.
[14] Lazar J.F., Martinelli R., “Stedy-state analysis of the LLC series resonant converter,” IEEE APEC Proceedings, 2001, pp. 605-609.
[15] Bo Yang, Yuancheng Ren, Fred C. Lee, “Integrated magnetic for LLC resonant converter,” IEEE APEC Proceedings, 2002, pp. 346-351.
[16] Bo Yang, Fred C. Lee, Matthew Cancannon, “Over current protection methods for LLC resonant converter,” IEEE APEC Proceedings, 2003, pp. 605-609.
[17] F. Canales, P.Barbosa, and F. C. Lee, “A wide input voltage and load output variations fixed-frequency ZVS DC/DC LLC resonant converter for high-power applications,” IEEE IAS Rec., 2002, pp. .
[18] Yilei Gu, zhengyu Lu,Zhaoming qian, “Three-level LLC resonant DC/DC converter”,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05, Vol.20 No.4, pp.781-789.
[19] Bo Yang, Fred C. Lee, Alpha J. Zhang, Guisong Huang,“LLC resonant converter for front end DC/DC conversion,” IEEE APEC Proceedings, 2002, pp. .
[20] Gregory Ivensky, Svetlana Bronstein, Sam Ben-Yaakov, “Approximate analysis of the resonant LCL DC-DC converter,” EEE in Israel, 2004, pp. 44-47.
[21] Yilei Gu, Lijun Hang, Huimin Chen, “A Simple Structure of LLC Resonant DC/DC Converter for multi-output applications,” APEC 2005, pp..
[22] Michael J. Ryan, William E. Brumsickle, Deepak M. Divan,“A new ZVS LCL-resonant push-pull DC-DC converter topoloy”, IEEE Transaction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1998, vol.34, No.5, pp..
不错.谢谢了.
这些资料大部分都读过.
请教诸位,在可接受的频率变化范围同时保证
变换器性能的前提下,怎才能获得相当宽的电压增益呢?
大家讲讲自己的见解吧.
Lm/Ls、频率范围、电压增益范围的关系都放在那里,是个取舍的问题.
我看到st公司提供的关于半桥LLC的原理介绍资料(资料见附件),其中有如下一公式,可以确定假负载的大小,不知道是如何得来,请指教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2709.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这个不是确定假负载的,是来确定励磁电流大小的一个限制条件,也就是确定励磁电感的,来保证最大频率、输出空载时的励磁电流的大小在死区时间内能把MOS中点的等校电容从0充到VDC,反之亦然.其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可参考其AN2450.其实一般不用管这个条件,基本上在其他东西设计好后是自然满足的.设计完后验算一下就可以了.
以前调试一个半桥LLC空载的时候总是要加比较大的负载才能把电压降到稳定值,虽然后来加了个电路,在负载达到一定值的时候切除假负载,但是电路不够简洁,希望通过计算直接能空载运行就好,还望指教
这个帖子的目的不是具体教别人设计电源,具体的设计方法各个IC的厂家都有,你可以去问他们的FAE,LLC是可以空载或带很小的假负载运行的,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去测试波形,去分析问题所在,你这么在网上问,大家看不到你的实物,测不到你的波形,实际上是很难给你找到问题的.
这个帖子变成了问答,不是我的初衷,我也回答不了这么多的问题,因为很多具体的东西要用实物测波形才能找到原因,这正是各IC厂家FAE的工作.很希望多一些砖块电源这样的朋友来讨论.
谢谢你的回复,我都不敢再问了,有做砖块电源的快冒出来!!!
:(
^_^,也别太在意,先把131帖的公式自己练习推出来,有时间我帮你推一下122帖的.需要什么资料我可以给你,然后自己去理解.
学习中,顶顶
你好,上面的那个公式跟 AN2054里用来计算Qmax2的公式里前面的系数根本不一样,一个是pi/4,而在AN2054里却是 2/pi,为什么? 不好意思,答案就在下面!不过有没有ST 的FAE可以来确认一下呀!
这个公式可能是错误的.同样在ST的AN2450里面,有另外一个公式: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4/4.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这个公式有详细的推导过程,应该是没错的,这个公式里的兰不达和那个公式的K是倒数的关系,其他参数的定义是一样的.所以你的问题就解决了.
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变压器.
Ls,Lr分开的结构是最早用的,但要用两个磁器件,成本和体积都成问题.用漏感做Ls是目前常用的结构,但其漏感控制并不精确,并且漏感大时,EMI必然要难处理一些,杨波的论文中的磁集成结构为什么在实际设计中比较少见呢?
帮看看这个地方,关于变压器的,谢谢
/topic/8937
这个肯定看过了,但是对变压器的结构、工艺等并没有详细的讨论.
至于你问的那个变压器的等效结构,按下边图中的几个公式自己推导一下就有了.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8.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请问谐振电感的磁芯要用什么材质,磁环还是磁芯,如果是磁芯用不用加气隙?
既然是电感就会有电感的要求.铁氧体磁芯加气息.
单靠这几条公式,(再加上套用于图2的同样公式) ,恐怕是推导不出来的.
这是我的推导过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4/9.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利用effective turns ratio 的概念,可以很简单的推出来.
1.图1先变成T模型,入Vin,出n*Vo,漏感 L1= n^2*L2,於是有Vin/(n*Vo)=sqrt{(L1+Lm)/(n^2*L2+Lm}=1,
2.图2可得 Vin/(a*Vo)=sqrt{(Ls+Lp)/Lp}
比较2式,便得 n=a*sqrt(….)
如果漏感L1和n^2*L2不相等,这方法也可得出n和a的关系.
你的联系方式是多少?共同学习!
单片开关电源的波形测试及分析 老大你有这方面的资料吗?
我有点糊涂了,我的变压器副边接的是桥式整流,按理说副边漏感对开关影响不大.但是在设计的时候,是不是要将变压器等效成图2的形式,也就是说要将副边耦合电感折算到原边后,算出的励磁电感和漏感才是谐振所需要的电感量吗?
请高人指点下
变压器中有电流时电流要同时流过初级和次级的漏感,所以次级漏感是有影响的,次级短路测量的漏感就是谐振的漏感,但它不是L1,是Ls.
请老师再指点一下
在杨波论文中采用的EE磁芯,两边柱绕线的方式,他的计算好像是按照模型等效后(也就是说将副边 漏感等效到原边了)建立的.请问是吗?
如果是,也就是说,他计算后的谐振电感是图2中的Lr,励磁电感也是图2中的了.但是做好成品以后,变压器副边空载,测得的是图1中的L1+Lm,也就是说,我需要按等效模型换算后,才能验证实物了?
即,以杨波论文中的实物为例子,如何测量谐振所需的两个电感量,谢谢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63/113.gif');}"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假设PQ3220的电感为L1,N1+N4的电感为L2,N1+N4的漏感为L3,则LS=L1+L3
LP=L1+L2,此变压器已经在样机中测试的很好,只是成本高点.但是如果做大功率还得外加电感.集成变压器的漏感不好控制呀.请大师们指教下,这么外加电感跟一般的外加电感有什么不一样,谢谢
请大师们多多指教,这种变压器如果批量生产会出什么问题.
应该不会有问题的.只是你为什么要接在中间呢?
因为对于LLC来说我还是个新手,ST的FAE说如果接在外面,会引起什么电压不平衡等问题(具体我也说不清楚).但是按理论来说并不会出现什么不平衡问题,只是好奇就按照他的提议做了一个,效果还可以.所以希望大家讨论讨论.
你可以自己做一下试验看会有什么问题.
如果有电流大小波,看一下IC的驱动脉冲是否对成,如果次级是中心抽头的,短路每一个次级,测初级漏感,看是否一样.如果驱动不对成,或漏感有差别,就会有大小波出现.
这个我再两种型号的机子上做过试验,一台功率小点的,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另外一台400W的就出现问题了,不是大小波,而是驱动死区变动了.L6599本来是固定死区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第一个死区小了,第二个死区大了,使得谐振电容的波形不对称.驱动脉冲的占空比都是一样的
死区变了,驱动怎么还会相等?谐振电容不对成,说明其平均值就不是Vdc的一半,那正负半周给谐振电路的电压就不一样,你测试一下初级电流波形看看.
导通时间确实没有变,测占空比也是一样.谐振电容电压确实不是VCC的一半,而是大于VCC,电流波形肯定不对称,我测了一下,上半轴像是f>fo,下半轴像是f<fo,而且波形会随着负载增加而改变,大约满载时就对称了.
FAE怀疑是PCB的问题,但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个变压器还在别的机种上又没有什么问题.现在很想在理论上知道个所以然
你测试一下MOS的中间电压,高的时间和低的时间是否一样?另外看一下这个波形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是否一样.有问题,一定会找出原因的,不过没用过这个IC,不知其性能如何,这里有用过的请说一下.
cmg,向你请教几个问题,最近我用ST 的L在做200W的电源,VO:24V IO:8.4A ,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当工作在轻载的情况下,产品会发出异音.
2:当从满载转到空载时,产品会发出哒哒的声音,等一分钟后哒哒声音消失,剩下就会发出1个问题的异音.
3:产品在输出短路时并不是进入了aotorestart,输入功率恒定为39W左右,
6599没有latch,
请帮忙分析!
谢谢!
这里只讨论一些基本的技术问题,不对某一家IC的具体设计进行评论,还是找厂家或代理的FAE请教.
有异音是因為電路進入burst mode , 減小异音只有transformer 點膠浸漆
at short condition ,可能是你電路的vcc 沒拉低,要latch 的話,cs pin
voltage 要高于1.5v才可以
cmg大侠您好,请教您一个关于漏感的问题:
图1中的L1是变压器的漏感,L2是变压器漏感在次级的等效,这样理解对吗?
如果是对的话,我觉得L1和L2是同一漏感在不同地方的等效,那分析的时候是否不能同时考虑呢.
谢谢!
L1是初级的漏感,L2是次级的漏感,在磁结构平衡的情况下,这两者是等效相等的.分析的时候要同时考虑,由于LLC把所有的漏感等效到初级比较容易分析,所以需要对实际的变压器做一个等效变换.
请问怎样才算磁结构平衡呢? 谢谢.
磁结构平衡就是初次级占用中拄的长度是一样的,并且位置以中拄的中心两边对称的.
恩,但是想不通平衡时,为什么有L1=n^2*L2?
LLC的变压器,是不是需要磁结构平衡?个人觉得不需要.
不好意思,这个帖子已经很长了,这是最基本的问题,请看赵修科老师关于磁性元件的书.
第二个问题,我没说要磁平衡,只是说磁平衡的时候才有那个变换关系.
呵呵,没有说你要平衡,只是问一下而已.
类似LLC的分槽绕法,和平衡的问题,书好像没提及,再看看先.
分槽绕法下漏感的定量分析计算,应该不是很基本的问题了.
分槽绕法下漏感的定量分析计算确实个难题,正在试着做一下计算,但这种计算误差一般比较大,因为就是量产的变压器,其漏感都不好控制.
套用普通绕法的思路来推算,漏感竟然是零,呵呵.难道非要用FEA不成.
大侠是用什么手段和方法的呢?
怎么可那是零呢?看来你定性分析都没有理解.
我的方法先不说吧,万一不对那不就误人子弟.
是大意搞错了,不是零,似乎弄个公式出来不难,就是太多假设.
cmg 想問你,就是在llc 電路在input voltage shut off 的時候,或者在out put voltage 在輸出電壓進入ovp的時候,resonant current 怎么都會比normal load 的時候電流要高
输入电压断电时电容电压降低,为了维持输出,控制部分会将控制频率变低直到低限,电压低了,输出不变,电流变大.OVP就不清楚,一般输出电压变高频率会变高,电流会小.
感谢您的回复,关于变压器的漏感问题我还是有点不明白,希望您能不吝赐教.
赵老师书上<>page 15讲道:主线圈磁通全部匝链副线圈,称为全偶合.变压器是一个偶合电感.通过主线圈也通过副线圈的磁通称为主磁通.如果部分磁通不通过副线圈,此部分磁通称为漏磁通,对应漏磁通的电感为漏感.广义上说,输入到空间磁场,不参与能量传输的磁场能量为漏感能量.page 16讲道:变压器次级与初级偶合不好时,存储在漏感中的能量不能传输到相应的次级,即漏感不参与能量传输.
对漏感是否可以理解为:漏感是变压器在能量传输的时候,磁通没有完全从主绕组偶合到副绕组造成的,主绕组是产生磁通的源头,副绕组只是来偶合主绕组产生的磁通,从而产生感生电压.次感生电压在负载上产生电流,副边产生的电流同样也产生磁通,副边产生的磁通也偶合到主边去,虽然此磁通对主绕组产生的是去磁的作用,但是此部分磁通也不能完全偶合到主边,所以副边对主边也产生了漏感.所以在分析变压器模型时候同时考虑主边和副边漏感,但是为了分析的方便把漏感全部等效到了主边.
此理解是否正确,请大侠指正!
基本上是正确的.
不好意思,上面的powerint_cec是我们专栏里我的名字.
我也想问问,为什么杨波论文中磁集成的结构在实际运用中很少见?有哪位做过吗?得出它实际运用的缺点了吗?
不光是在LLC,包括一些其他拓扑,目前磁集成的方案都存在一个问题,工艺比较复杂,复杂了当然意味着成本高,不便于批量生产.另外其参数控制可能也不精确.
现在市面上有分槽的变压器买 ,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漏感的利用.但是确实计算难,而且感觉重复性差.那它凭什么就能批量生产呢?
目前LLC除了分开的就是分槽的变压器了,分槽的至少和传统变压器一样是在中间绕线的(其实工频小功率变压器都是这么绕的),并且容易固定.两边绕线工艺复杂,不容易固定磁心和绕组,安规可能也是问题.个人意见.
采用电感和变压器分开的方法工艺上更加难以把握,
放在一起至少可以保证温度和材料的一致性.
有做过LLC并联均流的人可以来谈谈其中的难点.
好帖,做记号,慢慢学习
你感觉有什么困难?
纹波系数和频率,效率,输出电容成本矛盾关系,不好整?
郭工,请教一个问题,在用LLC电路时,其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输入电压的范围要求很苛刻.这样在做电压跌落实验时,这样由于前端电压的降低,从而造成设定输出电压不能正常输出,从而造成系统的重启.而部分客户在电压跌落时是不允许系统重启的,所以两者就产生了矛盾.请问郭工是否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如果遇到同样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LLC应用时前面一般都是加PFC的,电压跌落时由PFC的电容提供能量.一般设计都可以达到DC350-400V的范围,根据跌落的时间和PFC的电压范围计算一下电容量就可以了.
我现在在做的3000W 带PFC前级的半桥谐振电路,为什么在输出负载切到空的时候 后级DC-DC的MOS管老炸 PFC输出为380V MOS管为IXFH44N50P的管子,还有谐振变压器的参数对管子的谐振电压有影响吗?
只要是确定的现象,用数字示波器,加上电压电流探头,如果示波器存储深度短,用单次触发,如果存储深度深,可用单次或慢扫描速度,发上就可以发现原因.
可能是在切换间电压过冲造成的,用示波器测测看!
楼主,请教LLC后带逆变器,如何控制LLC可以达到良好的器件应力,因为对于逆变器其负载是在轻载和重载之间一直变化的,谢谢
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轻重负载变化时环路自然会调整工作频率.
这个帖子太长了,打开要很多时间,可能以后就很少回复了.谢谢大家!
有谁能告诉我IR1167在什么地方有售.
我还没做过LLC呢,有没有入门的资料呀,能发上来吗?
LLC的办法,能够实现把Y-CAP拿掉,同时可以实现100W功率,也能通过EMI测试吗?
100W还需要去掉Y电容吗?用3线的电源就可以了.LLC部分由于分槽耦合电容比较小,可能还有希望,但一般前面都有加PFC,就没希望了.关键是这个功率也没有必要做无Y.
无Y的100W电源能卖多少钱,你的电路里是否要加PFC
请问CMG大师,LLC拓扑使用上有没有专利问题呢?
48V 通信电源,目前LLC stage可做到最高多高的效率,97%? 98% or 96%? 大家做过的 ,听过的 出来说说?
因为通信电源不仅有hold-uptime要求,而且输出电压还有范围.所以用LLC效率很难做得非常高.一般也就96%~96.5%.如果做同步整流,能在97%以上.
前提是功率密度比较高的要求.如果功率密度很低,效率还可以更高.
这个我也不清楚,你要问斜阳古道版主.
请教一下,推挽变压器输出串联电感、电容以及负载属于LLC架构范畴吗?
没有做过LLC,请问LLC半桥的Ipk怎么计算?
请问楼主,这个规格的电源用LLC能否实际做出来:输入AC176-264V,输出DC30V/200A,满功率时工作频率25KHz,请楼主帮忙计算变压器和电容参数.
25K用LLC没有优势了,LLC优势在于减少高频时的开关损耗.
对普通IGBT模块而言,25KHz就是高频率了.我初步估算,发觉在这么大功率,这么低频率下,变压器的参数有些不切实际.不知各位有什么看法
这么大功率这么低频率的LLC变压器挺难选.
最早出现的有LLC拓扑的文章至今正好20年.基本拓扑不用怕专利.
变形的结构或是相关技术你就要好好查一下看,肯定有不少专利.
我有用过L6599感觉LLC好像还可以,开始做时有点搞不清了.汗呀????
有没有人把LLC设计过程的步骤和公式及波形贴上来,小弟刚接触,没调过LLC,有没有人愿意贡献出来呀,我相信很多人需要,或发邮箱给我
你在论坛里搜一下sam.guo的帖子,他发过ST的LLC计算公式.有针对L6598的,也有针对L6599的.
没找到相关的资料,你哪里有吗?能否发一份给我,关于LCC的设计公式
Lubing 的文章,之中有关于LLC的部分,写的不错,看完这个相信你就会设计了.我也是从论坛上面下的,现在再传上来.
谢谢分享!按刚开始学,都不太敢说话!看到资料就收下了,还望各位大侠多多指教,能推荐些资料就最好了!
请问多组输出的LLC如何计算RL? 如单组输出,假如24V OUT,10A.则RL=24/10=2.4.但如果再增加一组12V2A,这样的RL该如何计算?
折算到一组计算.
是这样的吗?RL=(24V+12V)/(10A+2A).好像不是这样的,恕我愚钝,麻烦你就这个例子写个公式.就这个问题,我看了N遍资料还没搞明白.
唉,没办法!
12*2+24*10=X, RL=(24*24)/X
非常谢谢!有了你的帮助,我的前进的步子又将更快.
不过这个折算方法在课本里真有点想不起来了,而且同事们也和我一样,汗.
呵呵!估计也是整天盯着电脑头晕的缘故!
其实就是把多输出的总功率折算到主输出24V一路上去,这一折算就好像把你24V原来的10A增大了,而你的实际应用中并未增加.
哦,应是高电压这一组平方后除去总功率吧.如是24V2A和12V10A两组输出.应还是24*24后再除去总功率,而不是12*12后除去总功率.
之前我用TEA1610做了一个LLC,驱动极其不对称.死区时间一边大,一边小.怎样调都不能调到中点.后用ST6599要好很多,实在找不出原因.难道是芯片本身的问题吗?
不是高电压这一组平方后除去总功率,而是主输出这一组电压平方后除去总功率;
一般来说,都会取两组输出中功率较大的那一路做主输出;
如是24V2A和12V10A两组输出,12V这一路功率明显大出24V这一路很多,一般都会取12V做主输出,那就应该是12*12后除去总功率.
设计过程中,计算主电路参数时都是以主输出为基础的,因为整个电路系统的反馈闭环是建立在主输出上的.
其实是一样的,计算时选哪一组也可以,因为折算到初级时会通过变比校正.不过为了实用和方便,一般取主输出,即反馈在的那一组.
该好好学习啊!
郭工,有个问题向你请教!您见多识广,恳请赐教!
1)为什么都是采用非对称半桥式LLC,对称半桥不行?
2)有没有利用数字控制器,变频控制实现LLC的可能?
LLC串联谐振全桥资料,但不全,请问楼主有没有全的资料,我的E-MAIL:.CN,谢谢!
这个文章很不错.
忽然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LLC本来不需要续流电感,但如果加续流电感能否正常工作?
续流电感是什么东西啊?
高人呀!做个记号!400W LLC用哪个方案好呀!大家推介一下!
可以正常工作.
但工作效果不好,只能工作在大于谐振频率点,基本上是SRC.由于效果不好(PWM调制),所以只在以前的一些论文上有看到,实际并未使用.
LLC能否采用倍流整流?
实际的LLC是没有电感的(上面说的有电感的实际是SRC,或PWM控制),无电感何来倍流整流.没有拓扑是万能的.
1,听人说LLC在输入电压较高关断时,体内二极管电流较大,易出问题.采用锁相环方式可解决这一问题,但没具体讲怎么实现.
您对此方案有什么看法?
2,LLC的过流保护问题,因其为电压模式,无法用峰值电流法来控制,但过流信号经积分网络后延迟太久,在输入高压,大动态时很不安全,有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3,常用的控制芯片只有最低频率限制,没有失谐检测功能,一旦频率低于最低谐振点,进入谐振峰左侧,导致体二极管导通,就会炸管.我看到一本书《开关电源手册》第二版(日.原田耕介)第280页讲了一个检测失谐的方法.但现在的L6599等芯片没有采用,有没有其他方法实现此功能?
请你找一个IC实际做个板测试一下,做工程最怕的就是人云亦云.
试验之后你感觉哪里有问题再讨论.
LLC电路中,大家只讨论了Lr与变压器的分开和集成.
请问CMG,撇开成本和功率密度,单纯从效率方面考虑,Lm与变压器分离和集成哪个更好点?
大师没有时间,自己先回答部分.
把电感Lm与主变压器分离,主变压器就可以不加气隙,可以减小气隙损耗;但是加了电感,又增加了损耗.到底是哪种效率更高呢?
最令人惊讶是的:通过仿真,分离的与不分离的,流过变压器的最大电流几乎相同
这个问题是用仿真是解决不了的
变压器不加气隙做到所需要的激磁电感,工作磁通就太大了,磁损无法接受.
好久没看这个帖子了,一般来说,分开效率高一点点.
TO peterchen0721:
&& 你的问题解决了吗?经过我的对比再对比,测试再测试,发现次级臂电流不对称主要是次级绕组和初级不一致造成的.这主要和变压器的结构有关,一般我们常用的结构都难免有这个现象.而结构较满意的目前都是私模.
我的問題一直克服不了,我的體會也跟你不一樣,上下臂不同我量測的結果是因為下臂是LrCr能量擺蕩回線路時因為內阻問題而產生的,因為上臂的能量來至於電源而內阻較低,以上提供參考.PS:當繞組內外層交換時會有改變嗎?當Q>1時你就會看到負電壓的出現而變形也比較嚴重......
:當繞組內外層交換時會有改變嗎?会改变.我目前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调整电流不一致的.
我做的一个电源,因采用的是较特殊的结构的变压器.谐振电流波形及次级电流很一致.次级肖特基波形也较方(但在开启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尖峰振汤).但另一个电源因变压器是我们常用的结构,而导致变压器绕组只要和谐振电容同位这边电流都要偏大很多.谐振电流也不对称,一边FS大,一边FS小,且肖特基电压波形分别在开启的时候和关断的时候有个打折的现象,好像FS小于FO很多一样.变压器绕组的漏感很对称(小于2UH).一直没得到解决.暂时我只能采用内外层交换来处理.也怀疑过驱动不对称,但从芯片输出的驱动是很对称的,只是经过变压器推动之后看起来不对称了.不过我还是不认为是驱动的问题.
我的理解你應該是用SRC架構吧,SRC跟LLC波形不盡相同的,所以不能混為一談.會有平台應該是DEAD TIME所造成的,只要能平順擺渡過就好.敢問你知道什麼是磁場凍結嗎?這個平台是如何造成的.
不好意思,好一段时间没上来了.我敢保证不是SRC.SRC频率要高于谐振频率不是吗?请问你的理解?
请问你做的次级管电流都不一致吗?为什么不试试改变呢?动动手就是了,不要太自信哦.
上次我说的那种情形是较特殊的情况,因为芯片内部结构已经决定了,不能改变的.
你的常规结构是指什么结构?
电路不对称的原因以前已经说过,1)驱动不对称;2)如果次级用两个二极管整流,分别单独短路每个绕组,看漏感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则电流会不对成;3)看一下次级的布板,如果两个整流管的引线回路大小不一样,则回路电感不一样,这个电感变到初级后可能漏感会差很多,这时单独测量变压器无法测到,除非在板上短路整流管测量漏感.
就是我们最常用的如EER这些结构.
你说的这些我早分析过了.不知你有没有亲自动手做一个试试.亲自测测波形.
这几天一直都在搞这个,因为我们有PFC+LLC的控制芯片,当然也有板子测试.
希望看到这个对你有帮助.麦格米特的.两个开关管驱动相差0.8us,但两组输出电流很对称.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70/315.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你可能误会了,我不是搞不对称,我们没有不对称的问题.是在搞测试.
麦格米特的电源太垃圾了,天天去超人家的电源板。
看了一下贵公司的PFC+LLC CONTROLLER,不知道您对你的片子有什么看法,效率达到多少?
有什么令业界惊喜的地方吗?
电流连续方式PFC,降低了差模干扰,减低了磁通变化,可以不用较贵的利兹线.
PFC,LLC错相同步,降低了干扰,并且大大减小了输出高压电解的纹波电流,在某些不考虑保持时间的应用中可以选小的电解.
各种保护功能齐全,不需要额外加PFC,LLC的供电启动控制
你对此片输出同步整流有什么看法?能够做到可靠控制并能切实提高效率吗?
请问cmg大师,我现在做LLC谐振电路,请问如何通过控制开关管的频率来控制输出电压啊,我输入电压大概650V,输出要50~400,有没有什么公式啊,谢谢您啊
你做的是很大功率吗?什么时候会有你所说的问题会成为问题呢?我想如果是使用双电源(普通半桥加入谐振)做成LLC的话,谐振电容上的电压会形成正负形式,那么就不会出现你所说的问题了!
這個現象與功率無關和輸入電壓有對應關係所以應該是無法避開,不過採用外加電感就可以改善,至於雙電源好像組不出LLC線路,倒是可以做定頻相移諧振,不知回的對不對哦.....????
我搭了个双电源的试了下,还可以呀!其实轻载的时候下面的那个电容就有放电了,重载的时候也有放电!
可以請你發一個簡圖看一下結構吗!!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70/174.gif');}"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不好意思,我的認知這叫半橋.你高手改成變頻控制嗎?佩服!!
是啊,就是半桥,如果电路谐振起来了,就可以叫振谐半桥(LLC)呀!我简单的做了下访真,呵呵!
看到这个贴子,想像一下你应有数年经验在身了,想了解一下市面上有没有集成了MCU的LLC控制IC?
&&或其它能加软件进去做大功率的控制IC
老师:您好,我现在在做一个LLC谐振电源.我想问一个问题:
过流保护时流过谐振电容的最大峰值电流怎样确定?
(这样的问题可能有点太简单,但是我刚开始接触硬件,没有设计经验,希望老师能够解答.谢谢!!)
还未到那个境界,做反激和正激较顺手.
挠到痒痒处了!
我們公司剛接觸LLC電源,沒有經驗,我們做的LLC電源有PFC電路,180W,24/7.5A.LLC IC用的是NCP1396A,PFC IC用的中NCP1605,剛開始就碰到:1.輕載0.8A時,PFC電感上會有異音產生;
&&&&2.滿載時輸入高電壓180V~264V,PFC MOS管波形雜亂,MOS管很容易壞;
&&&&3.空載電壓會漂高不良,達到29V.
不知是何原因,望大師能指點一二!
请问LLC,NCP1396能做恒流输出吗
不建议用LLC作恒流输出.恒流时,输出电压降低,工作频率升高,远离谐振频率,给优化设计带来因难.
请问大家都用什么控制芯片?好像PFM的控制芯片不好找啊.
先顶一下!
请问前辈,LLC的噪声是否与次极两绕组不对称有关?用双线并绕的方法是否能改善?但为什么没有采用双线并绕的情况下,测试漏感,两绕组也没有什么差异?谢谢!
我用L6599做的LLC,怎么总是工作在Fs<Fr呢?奇怪了...
减小初级圈数
cmg大师,各位高手,小弟我做一个LLC变换器,遇到了一些问题.
输入240Vdc~300Vdc
输出690V,功率最大为300w,
变压器匝数为13:68
Lp=290uH,
Lr=60uH,
Cr=50n
现在85W负载条件下.
Vin=230V左右开始闭环稳压在684V,但是Vin=245V时,
Vout突变到800v,此时观测到Vgs的占空比发生了突变,
由110K左右突变到140K以上.
请问431和光耦的设置应该要注意些什么,我感觉问题可能在这.
原理图如下: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78/0663.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经过测试,高压变压器的分布电容达到7.0n!
而同样的测试条件,一个270V变270V的变压器分布电容只有347p,相差达20倍!
我把高压变压器工作在50W时,谐振电容上的波形发一下.
不知道这个分布电容是不是频率突变的原因?
各位有什么办法克服分布电容,或者把它利用起来?
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78/5823.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78/5934.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小弟有个问题,对于LLC的激磁电流波形为什么是直线的??
针对LLC 多路输出的情况,每路副边流经整流二极管的电流,在时序上并不保持一致,一路可能先到零,然后另一路再接着降到零.原边侧电流也因此受到影响,可参考附图.
是否和Flyback 多路输出的情况有些类似,
大家有什么建议吗?500) {this.resized= this.width=500; this.alt='这是一张缩略图,点击可放大。\n按住CTRL,滚动鼠标滚轮可自由缩放';this.style.cursor='hand'}"
onclick="if(!this.resized) {} else {window.open('/bbs/u/80/976.gif');}"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多路输出每一路对原边都有不同的漏感.这个谐振变得很复杂.如果是做谐振电感外加的,影响不太大.如果谐振电感和变压器集成的,影响就比较大.
楼主的电源谐振漏感应该是分立的吧.不知对这个漏感的制作有什么因素来决定.首先,根据计算,确定好漏感量.那下一步如何来确定用什么规格的磁芯,要绕多少圈呢?还是不管圈数,只要到了所需要的感量就可以了?如果用铁氧体来制作,要不要开气隙呢?敬请指教!
cmg大师,我是LLC菜鸟,目前正在学习中。如您上面讲的"正常输入电压,满载时设计在f=fr1",我们都知道在f=fr1时,增裕最大=1,LC特性电阻最小,如果此时设计成此点,那么当输入电压变底,此时f&fr1增裕会小于1,那此时怎么能维持输出电压的稳定呢?还望指点,谢谢!
增裕会小于1?
因为是谐振点时(Fsw=Fr),增裕最大=1啊。
這是用公式所繪製出來的圖表,上面就清楚表示出選定合適Q,k就可以獲得M值,當電壓下降就會自動補償,當然還是會有最終的補償能力(黃藍交接點)。
PS:是以線性評估畫曲線所以還是要以實測才能證實IC控制能力為何。
以上提供參考。
依理不管哪家IC 公司,在同一拓朴中,所得出的最终结论是相同的,但看了很多资料却不尽然,再此请教各位高手了。
TI 在不同的资料中给出了不同的公式,弄得更加糊涂了
刚开始学习LLC,还没有看帖,先像cmg前辈请教几个问题哈:&
1、在fly的LLC原理与设计36帖,讲到当工作频率fs=fr1时,工作半周期后谐振电流=Lm激磁电流,这是为什么?
2、正常工作的时候工作点设计到谐振点,效率会最高,这个结论怎么推导而来的?
3、MOS工作于ZVS比工作于ZCS损耗会更小,又是为什么呢?&
有劳cmg前辈指点下哈,thanks!
一直有些地方还是搞不明白,增益曲线各家描述不尽相同,依理而论,应该是会有相同的结果。而实际在却不尽然,请教一下到底谁是正确的?感觉有点钻入牛角尖了。请不吝指教。目前就ST 和 TI 的公式归一化频率后结果如图:
上图为 ST与I 归一化后的比较,下图为 CHAMPION给出的公式,请教,到底那个是对的?
CMG大师啊,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做LLC时,你有没有接触过CM6901这个控制芯片啊,我很想知道,这个CM6901的FM/PWM控制模式,在PWM控制模式时到底指的是原边还是副边占空比的变化啊,我纠结很久了,如果有做过实例肯定很清楚这个了,我现在是想用这个芯片,但是那个英文的pdf里,我觉得翻译出来有些歧义了。如果大师接触过,请指教。
这贴非同一般,顶起来
是好贴,我也顶
看了一篇FLY谈LLC资料中有提到下面,问个问题
上图原理t0时刻,Q1导通,谐振电流是怎么反向流过Q1的?
到t1时刻,谐振电流是怎么变正向流过Q1?看了很久都不懂这点
这贴非常好。。。。现在才看到。。。。
各位专家& 小弟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请教:PFC输出400V& 纹波 30V&&&&&&& LLC半桥拓扑&&& DCDC输出100Hz纹波接近峰谷处各有一个凹坑(环路PI结构(峰峰值杂音600mV左右)&不明显&&&&但是为了压100Hz成分,提高低频增益,加了单零单极处理后(峰峰值杂音200mV左右)两个凹坑很明显了&)&&&& 频谱分解了下&& 主要是400Hz、500Hz这些成分导致的&&&&&&&&& 而且如果输出端不用肖特基整流,改用同步整流的话,这两个凹坑的地方会有振荡&&&&&&&&&& 搞了老长时间了& 一直没搞明白这个纹波畸变是怎么来的&&&&&& 跪求一解!!!
你要新建一个贴子。。。你放在这里没人看得到。。。
有技术资料吗 上传一些看看
CMG大师,我在做EMI时候230K一直过不去。230K是我MOS工作频率,电流大约在1~2A吧。想问问我怎么取滤波器的值。这个一直没过,我很头疼。
你是用哪个IC呢??、
我用的单片机输出的230K
可不可以把K值取到10
可以啊。。。就是效率会低一点。。。。
是效率高,动态响应变差。。。以前没注意看。。。
留脚印、、
**此帖已被管理员删除**
您好,我是新手,我想问的是在LLC电路中,如果频率不变,Lr大小对电源性能有什么影响?
就这么沉了
MARK,后续再来仔细学习!!
关于电源网
我们的服务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
电源网版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津B2-
网博互动旗下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k的最大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