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湖北11年的2011艺术生分数线.联考204.文化299.上华中科技大学武...

&&&|&&&&&&|&&&&&&|&&&
&&&|&&&&&&&
&&|&&|&&|&&|&
&&关于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以及武大、天大校史若干问题的说明&&&&[作者:
220.170.64.11&]&&&[]
标 题: 关于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以及武大、天大校史若干问题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 吴骁
声明:以真名示众,文责自负,与作者所在学校无关,如有异议,欢迎讨论,谢绝自取其
辱的无聊谩骂。
武大校史与天大(1)
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建校于1895年的天津大学,素以“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自居。但大
家都没有想到,我们武汉大学却在1993年举行了百年校庆,比天大还早了两年,这在当时
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今年(2003年)11月29日,武大又举行了110周年校庆,于是,争议再
起,主要还是天大和交大的学生,纷纷在网络上表达了对于武大110年的建校史的强烈质疑
,甚至还伴之以缺乏最基本的人格修养和最起码的公众礼貌的攻击和漫骂。下面,笔者就
来谈谈武大建校年代问题的历史由来,并将其与天津大学作一番比较。
关于武汉大学的百年校庆和110周年校庆
1993年,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举行了隆重的百年校庆,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
特别是对于那些国外著名的大学来说,武大作为“中国第一所举行百年校庆的大学”的这
一印象,已经牢不可破地深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了。对此,国内某些兄弟院校很不服气,而
犹以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三校为甚,这从它们致武大百年校庆的贺信
或贺电中就可以看出来。其它学校给武大的贺电一开始大多都是说什么“欣逢贵校百年华
诞(或建校100周年庆典之际)”等之类的客套话,而惟有天大与两个交大的贺信(电)中
找不到“100周年(或百年)”这样的字眼,其中以天津大学的贺信最为“冰冷”:
“武汉大学:
值此武汉大学校庆之际,天津大学谨向贵校致以热烈的祝贺……”
与之相反,北大的问候就最为热烈了,没有什么长篇大论,有的只是一份言简意赅的“贺
贺武汉大学建校100周年
百年风雨铸英才
新纪潮涌展群图
该贺词明确承认了武大的百年校史,不仅如此,北大还派出了梁柱副校长来参加武大的百
年校庆,并且在校庆大会上作为兄弟院校代表发表了绝对是可以用“热情洋溢”来形容的
讲话,其中一开头就提到:
“我怀着象过自己的校庆一样兴奋而愉快的心情,来参加你们这个盛大的庆典。我为我们
中国的高等教育增加一所百年大学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中国近代
历史上中国人民为寻求强国富民而苦苦探索的艰难历程,反映了我们几代学子为祖国的富
强所做的艰辛的努力……
当然,北大与武大是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的,北大的梁副校长当时也提到了:“北京
大学和武汉大学有着亲密的友谊和合作关系,在1949年之前武汉大学的校长有过半数就是
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我相信在武大的教授当中也有同样的情形。比如李四光教授在作为
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负责人之前,就是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和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
任。”据说,梁柱来到武大之后,对武大的领导们说了一句话:“武大历史悠久,我们比
不上。”其言外之意,大概就是说,我历史比你短没关系,我实力比你强就够了。不过,
至少在表面上,北大对于武大的百年历史是表示认同的。其实,北大在表面上并不在乎什
么“第一所大学”的名份,但实际上也是很要面子的,对于天大“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的称号,北大虽然没有与之“明争”,但“暗斗”还是有的,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之际的
对外宣传口号便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一个“国立”,一个“综合
性”,一加上这两条修饰用语,天大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被他们比下去了。
今年武大的110周年校庆,其隆重、热烈之程度,比十年前的百年校庆有过之而无不及,这
也是事出有因的。一方面,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1993年的百年校庆总是让人觉得有种
“意犹未尽”之感;另一方面,2000年武大进行了四校合并与重组,校友数量一下子增加
了几倍,而2003年正是武大合并后的第一个整数校庆年,因此,110周年校庆理应比百年校
庆办得更热烈些,而这对于增强新武大对于原四校校友的凝聚力、推动学校的实质性融合
是非常有益的。
校庆当天,笔者有幸在离主席台不到十米的地方以记者身份参加了校庆大会。让人兴奋无
比的是,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讲话中指出,自强学堂与同时代的其它一些新式学堂一道
,“开创了中国的高等教育”!这句话我是绝对没有听错的,因为事后校广播台播出校庆
大会的实况录音时,我又重新“确证”了一遍。事后,我得到了关于校庆大会讲话的文字
材料,可惜大多是些摘要,在张保庆的讲话(摘要)中,我并没有找到这句话,但也发现
了另外一句话:“武汉大学历史悠久,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
1893年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由此可见,教育部对于武大的110年历史是表示肯定的。另
外,1993年武大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领导人曾为武大题词,其中李鹏明确
写道――“为武汉大学一百周年题”。今年110周年校庆,李鹏再次为武大题词:继往开来
,勇攀高峰,武汉大学世界一流!以上可见,武大的百年校史并不乏官方承认。
校庆大会还有两位老外捧场,一位是法国巴黎七大校长努瓦•欧兰(Benoit Eurin)
,另一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号称“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并刚刚被武大聘为名誉教授。两位老外的讲
话都很风趣而煽情,他们都明确地提到了“张之洞”的名字,并且还简单概述了湖北自强
学堂创办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显得比较严谨。相比之下,当我看了天津大学百年校庆的
网页之后,却发现天大的名誉教授――德国埃森大学前任校长斯特姆勒教授在校庆大会上
的讲话就显得含糊其辞了,他只是说天大“是中国清朝的一名皇帝批准建立的”,连光绪
老儿的名号都没提,亏他还是来自于以严谨、认真甚至刻板著称的德国人群体之列!
老外恭维起中国人来,还真是不同凡响。尤其是蒙代尔,把武大夸得简直都让人飘飘然了
。他说:“武汉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而武汉大学则是中国的少数几个顶尖级的大学
之一。”末了,他甚至还喊出一句:“武汉大学万岁!”听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同城兄弟
华中师范大学前不久举行的百年校庆,据说华师校长在讲话中也高呼:“华中师范大学万
岁!”我感觉这种话还是应该由别人来奉承自己比较好,自己说就没什么意思了。在当日
晚的校庆晚会上,英国剑桥大学前校长、皇家工程学院院长Alec. N. Broers在接受采访时
,对武大百余年来所积累和取得的杰出成就表示赞叹,并表示在他看来,武大已处于世界
著名大学的“边缘”(edge)位置,在中国国内则已是“顶尖级”(top)水平。虽说老外
的几句奉承话也不必太当真,不过,国内能像武大这样被诺贝尔奖得主如此夸赞的大学,
还能找到几所呢?!我们武大师生听到这些话,完全有理由稍稍“欣慰”一下,接下来就
是干实事了!
最后,对于武大解放前的历史,刘经南校长在校庆大会上是这样说的:“张之洞1893年创
办的湖北自强学堂是武汉大学的最早前身,是在清朝末年救亡图存的历史大背景下应运而
生的,她以兴学图强为指导思想,以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为首要目的,打破了以传经论道为
宗旨的教育传统。后续的湖北方言学堂、国立武昌高师、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中山大
学与之一脉相承,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改变着办学模式
和理念。1928年组建的国立武汉大学适应国民政府建立后图谋大发展的历史需要,在短短
几年时间内,就从一所普通高校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被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
史上的一个奇迹。”以上文字是笔者根据内部材料输入电脑的,应该说这段概述是客观而
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的。
关于武汉大学建校年代问题的历史由来
校内外对于武大将建校年代定于1893年的质疑,主要集中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强学
堂能否被看作是武大的前身,二是自强学堂能否算作是高等学府,将其创办的时间作为武
汉大学的建校年代是否合适。下面,笔者就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一番初步的探讨,以求抛砖
引玉,得出更为合理的结论。
创办于1893年的湖北自强学堂,1902年改名为方言学堂,并将校址迁到今天的武昌东厂口
。自强学堂与方言学堂实际上是同一所学校,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有些人认为自强学堂
最后的归宿是“改为文普通中学堂”,这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张之洞只是将自强学堂
原有校舍拨给文普通中学堂使用,而非将自强学堂改成普通中学。恰恰相反,改名后的方
言学堂,其生源主要来自于自强学堂原有学生中的优秀者,而后则从普通中学堂毕业生中
收入。对于这一点,自强学堂的创办人张之洞就说得很清楚,他在日的《请奖
各学堂毕业生及管理员教员折》中称:“至方言学堂,先名自强学堂,开办最早,后经迁
移,始定今名。”又称:“惟方言学堂原名自强学堂,开办远在定章之前。”后来,曾任
武昌高师校长的两湖书院毕业生张继煦在其《张文襄公治鄂记》中也写道:“方言学堂,
就自强学堂改设,以已迁之农务学堂充用,学额150名,择旧班学生品端文优者留学。学科
为英、德、法、俄、日本等五国方言,及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习每国语文者
各三十名。五年毕业,以养成外交人才为宗旨。”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
76年出版的著名教育史家苏云峰所著《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一书也写道:“自强学堂设于光绪十九年十月,讲授西学,二十二年起偏重西语,迄二十八年
?才正式改名为方言学堂。”由此可见,方言学堂即是自强学堂的直接继续,此点毫无疑?
而最大的问题则在于,方言学堂于1911年3月被勒令停办,从此直到1913年7月武昌高师的
创建,武大的“沿革”史便出现了长达两年半之久的“断裂”期。至于武昌高师能否被看
作是方言学堂的继承者,则要视校址、办学资源、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办学风格等多方
面因素是否有一定的承接和延续关系而定。1913年7月,北洋政府教育部令贺孝齐就原方言
学堂的校舍、图书设备及原有师资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47年,国立武汉大学中
文系教授周大璞为《国立武汉大学第十六届毕业生纪念刊》撰写了“校史”一栏,其中清
楚地记述道:“民国二年教育部即其处(指方言学堂旧址――引者注)建立高等师范学校
,校舍图书多仍其旧,而规模少宏远矣。”由此可见,武昌高师就校址与办学资源两方面
承接方言学堂是没有疑问的。至于师资力量和专业设置方面,自强学堂1893年开办时设方
言(即外语)、格致、算学、商务四门;1896年,算学移归两湖书院,格致、商务停办,
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同时并入矿务、化学学堂,开创了自然科
学专门教育;1898年,增加东文(日文),共计五门。虽然1896年以后自强、方言学堂的
教学以外语为主,但也是文理兼顾,基本上走的是一条“通识教育”的道路。根据新近发现的一张颁发于宣统二年(1910年)的“湖北方言学堂毕业凭照”,当
时的方言学堂的主要课程有“人伦道德”、“读经讲经”、“历史”、“地理”、“化学
”、“算学”、“英文”、“交涉学”、“博物”、“理财学”等。而1913年建立的武昌
高师,在开设之初设有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博物部四部,可以说这些与自
强、方言学堂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武昌高师并不是一所凭空就能建立起来的
学校,如果没有自强、方言学堂为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武昌高师无论如何也是建不起来
的。而在事实上,对于方言学堂与武昌高师师资力量的承接,我们也能找出一些例子,比
如德国人格拉塞,早先在方言学堂任教,后来又继续在武昌高师任教,直至其1938年在国
立武汉大学退休。
还有一点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新学校的创办者们在主观上对于作为这所学校创立
基础的老学校的认同感。我们今天依据某些史料对过去的历史事件进行考证和推测,虽然
也具有极大的合理性,但往往有“盲人摸象”之嫌,与之相比,事发当时的当事人对于这
些事情显然有着比后人更为直观和清晰的感性认识,他们对于“时事”的即时判断往往具
有相当的可靠性和历史的真实性,应该作为我们研究历史现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参考。由
于年间中国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武昌高师又是北洋政府建立的,其建立
的目的很显然绝不是为了恢复、重建原有的、由前朝人建立的方言学堂。然而,不管当权
者怎么想,新建立起来的武昌高师,其内部的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还是对原来的方言学堂
抱有极大的认同感。早在1917年武昌高师第一届毕业生纪念册中,方言学堂的创设便已被
列入“本校大事记”,以后高师历届毕业生纪念册中均有同样的记载。既然方言学堂是由
晚清重臣张之洞所创办的,而此时清政府已被推翻,武昌高师又是辛亥革命胜利的产物,
所以他们没有任何政治上和感情上的必要性去和被推翻的前代遗校攀亲,毕竟,就当时的
社会环境而言,认其为前身丝毫不能给自己贴金或是带来半点好处。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武昌高师却仍然认为方言学堂是自己的前身,这就不能不引起
颐堑淖⒁饬耍?如果两者之间根本就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他们犯?
米耪饷醋雎穑孔钗?可能和合理的解释便是,武昌高师的校方对于历史事实有着充分的尊?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正式组建,从此直至1939年,学校每年编辑出版的《国立武汉大学
一览》、《国立武汉大学概况》和历届毕业生纪念册中的“沿革概要”或“校史概略”,
均将方言学堂列为本校沿革之内,并记载了方言学堂自创立直至其校舍改为武昌高师校舍
的简要历史。不仅如此,国立武汉大学的历任校长也大都将方言学堂视作武大最早的前身
。日的《武汉日报》曾载,武大代校长刘秉麟在12月2日举行的“国立武汉大
学三十五年度新生训练周”讲话中明确指出:“武大的前身最早为湖北方言学堂,高等师
范学堂,后改名为武昌大学,武昌中山大学,在民国十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始正式易名为
国立武汉大学。”而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更是一贯持此观点,直到1978年他在台
湾寓所回答来访者时,仍然指出:“武汉大学的前身,你们想必都已知道,最早是由方言
学堂,而武昌高师,而师范大学,而武昌大学,然后改为中山大学,校址原在武昌城内阅
马场旁的东厂口。”这句话被记录在武大老校友殷正慈所写的《记王雪艇先生谈珞珈建设
》一文中,而该文则被收入台湾1981年10月出版的《学府纪闻•武汉大学》一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武大在上报国家以及对外宣传时所用材料的“学校沿革”中,
也明确写道方言学堂是武汉大学的前身,即使是在院系调整结束之初也仍是如此。只是到
了1955年,武大编印的学校概况、简介中,才将其前身改写为武昌高师。此后以讹传讹,
就连《辞海》等辞典也把武大的前身写成武昌高师。对于这一重大变化,有专家分析认为
,由于受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武大校方认为自强(方言)学堂是清朝遗老张之洞办
洋务的产物,将其认作前身显得很不光彩;而武昌高师则是“辛亥革命胜利的产物”,若
改认这所具有“革命色彩”的学校为前身,则正好可以“荣耀校史”。加之当时武大又未
能对校史进行认真的研究,学校的主要领导人便根据当时的工作任务和形势需要,仓促拍
板决定了这一变更。由此可见,武大当初将自己的前身由方言学堂改为武昌高师,并不是
深入研究和考证校史的必然结果,反而由此带上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这显然是与历史
主义的原则与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1978年,武大校史组在编写校史时,曾提议将武大的前身重新追溯回方言学堂。1983年武
大70周年校庆前夕出版的《武汉大学校史简编()》(内部发行)一书,其“
前言”就开门见山地指出:“武汉大学……的前身是在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的基础上,于
1913年正式创办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书末附录的“武汉大学校名沿革一览表
”,也将“自强学堂”、“方言学堂”列出,并以虚线形式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连接起来。而时任校长刘道玉则在70周年校庆大会(日)的报告中明确指出
:“武大的前身是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日建立,校址在武昌东厂口(今湖北
省教育学院)。再追溯远一些,武昌高师又是由张之洞、谭继洵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
沿革而来。后来,相继改名武昌师范大学、武昌大学、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7月,更名为
武汉大学。”
80年代以来,海内外不少教育史学家和方志学家根据史料一致认为,自强学堂是我国近代
开办最早的高等教育性质的高校之一,这些研究成果曾在《高等教育学》、《中国高等教
育史》、《高等教育简史》、《中国简明教育史》、《学府纪闻》等书籍中公开出版发行
,有的还列出专章专节予以论述。而1992年出版的、由国家教委季啸风主编的《中国高校
变迁》一书,则将武大的历史前身重新追溯到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由
此可见,并不是只有武大本校的专家学者才认为自强学堂是今日武汉大学最早的历史前身
,事实上,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达成了共识。武大在90年代初将自己的
建校年代确定在1893年,实为“正本清源”之举,是对自己过去所犯下的“左”的错误的
一次“拨乱反正”。这一更动,标志着武大的校史研究朝着逐渐摆脱意识形态束缚的良好
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同时,这一更动也绝不能说明武大人为了某种目的(如觉得自己的历
史越悠久越好)而要刻意地、人为地“拉长”自己的校史。如果武大人真要这么做,那么
我们完全可以将武大的建校年代再往前推移几年。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王德昭
教授所著《清代科举制度》一书,就认为1890年创办的两湖书院是武大的前身,而前国立武汉大学数学系曾昭安教授则认为武大的前身甚至可以追溯到开办更早
慕?汉书院(明代即已开办??853年被毁,1862年重建)。但是,武大校方长期以来都没有
认可这些说法,而是最终认定自强学堂为自己的最早前身,这种对待自身历史的态度,本
身就是严肃而客观的。
总而言之,既然从武昌高师到国立武汉大学、直至解放后院系调整结束之初的武汉大学,
其历任领导和广大师生都无一例外地将方言学堂视为自己学校的前身,显然是有充分的历
史和事实根据的。1955年武大将自己的校史“缩水”20年,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学
术目的,其出发点本身就是错误的;而90年代初武大又在自己的校史上重新补回这20年,
则是在经过了校内外甚至海内外教育史专家的充分考证的基础上确立的,充分地体现了严
谨的学术精神,绝非50年代中后期“政治挂帅”主导下的所谓“学术研究”所能比拟。
关于湖北自强学堂的历史性质和地位问题
武汉大学虽然最终将自己的建校年代定在1893年,比所谓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天津大学还要早两年,但武大从未公开声称自己是中国“第一所大学”。对于自己最早的
历史前身――湖北自强学堂,武大的校史专家们有着自己具体而清晰的历史定位:中国近
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对于自强学堂来说,“新式高等专门学堂”的性质是可以肯定的。首先,自强学堂开办的
宗旨,是要培养出能够“通殊方之学,察邻国之政”、“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
,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的高级专门人才,如果自强学堂没有高等学堂的水平,
是达不到这个目标的。其次,从自强学堂的体制来看,它从一开办起便一改中国传统书院
“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照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门(科)教
学、按斋(班)授课的体制,开风气之先,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此
后许多学堂“均仿自强学堂成法”,进行分科教学。这一突出特点优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学
堂,受到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的极力推崇,日,内阁学士、刑部左侍郎李端??
在给清廷的《请推广学校折》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在京师设大学堂、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
的建议,他认为湖北自强学堂与各同文馆、实学馆、水师武备学堂一样,“皆合中外学术
相与讲习,所在皆有”,同时还认为,“格致制造诸学,非终身执业,聚众讲求,不能致
精。今除湖北学堂外,其余诸馆,学业不分斋院,生徒不重专门,其未尽二也。”在他看
来,自强学堂分科教学的做法,是当时包括京师同文馆甚至即将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在内的一切学堂都应该仿效的对象。因此,自强学堂对于推广分科教学这一开
风气之先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煞的。第三,从自强学堂的师资队伍来看,10名汉教习多
为当时的知名学者,有3位还是出国留学归来的“海龟派”,著名国学大师和英国文学专家
辜鸿铭曾在此教授英语,著名数学家华蘅芳及其胞弟华世芳曾在此任教多年,自强学堂还
曾将其教学研究成果刊印成《算草从存》;而8名洋教习则均有较高学历和较多著述,其中
骆丙生(H. H. Robinson)还是牛津大学硕士。由此可见,自强学堂的教师完全达到了大
学教师的水平。第四,从自强学堂毕业生的去向来看,他们大多被派往全国各省的学堂担
任教师、翻译,或是“办理厂局商务各事”等,其中还很快就涌现出了不少历史学家、法
学家、外交家和革命志士等,完全体现了一个高等学府毕业生的水平。第五,根据张之洞
会同张百熙、荣庆于1904年1月上奏并很快得到清政府认可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相关文
件的规定,湖北自强学堂以及改名后的湖北方言学堂正是“五年毕业,程度与高等学堂略
同,而所学系交涉事务”的“外省方言学堂”。第六,自强学堂办学水平与成就之高,影
响之大,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和后世历史学家们的高度评价。继李端?薄⒘浩舫?等人之后,《清史稿》也指出:“查京外学堂,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
、上海南洋公学为最。”也就是说,在京师之外,办得最好的学校就是自强学堂和南洋公
学了,换句话来说,早在110年前,自强学堂就已经是“中西部最好”的学府了!总之,自
强学堂虽从未冠以“高等学堂”或“大学堂”之名,但在实质上已初步具备高等教育的性
之所以要在“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前面加上一条“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
的修饰语,则正是为了说明自强学堂在这一方面与以往的一些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等
)在这一方面的重大区别。在自强学堂诞生前开办的其它学堂中,洋教习通常拥有很大的
权力,甚至往往在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学校的行政权。而自强学堂从一开办起就不是这样的
,从总办到教习均以华人为主,即使后来也延聘了很多洋教习,但仍受华人管理,实际权
力因受很大约束而显得极为有限。不仅如此,自强学堂还规定学生不准吸洋烟,毕业后不
得为洋人做事,否则追赔学费。如此种种,充分体现出自强学堂系由中国人独立、自主地
创办和管理的特性。
退一万步讲,即使武大的前身自强学堂不能算作是“高等学校”,那也并不妨碍武大将其
开办年份作为建校年代,因为这也是符合国际通例的。仅以世界最高学府――哈佛大学为
例,1638年哈佛大学最早的前身――“剑桥学院”(1639年改称“哈佛学院”)正式开学
上课时,全校只有一名教师、一个“校院”、一所作为“教室”的木板房子和四名学生,
全部“课程”只有“神学”(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哈佛大学”条释文);直到17
80年,已拥有140多年历史的哈佛“学院”才升格为哈佛“大学”,甚至到1817年才完全达
到必须“拥有至少3个学院”这一获得“大学”名称的基本标准。但是,哈佛大学的校史却
并不是从它成为“大学”的那一刻开始算起,甚至都不是从它1638年正式开学,而是从16
36年它获得捐赠之日开始算起的,比该“校院”开学还早了两年!然而,哈佛大学的建校
年代也还是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与尊重。另外,美国还有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等高等学
府也有这样的情况,在此不再赘述。
就国内通例而言,很多大学在计算校史时,作为其起始点的学校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大
学”,如清华大学最早的前身――清华学堂,是用“庚款”的退还部分办起来的留美预备
学校;浙江大学最早的前身――求是书院,是一所“当时学制未定”、“尚存书院旧习”
的学堂,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分别作为两校确定建校年代的起点。现代高校都有自己的历史
发展过程,历史较长的高校,其前身(尤其是最早的前身)往往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体
制不完备,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因此而否定它是现代高校的前身,将其排除在校史之外
,那就是典型的割断历史。武大校史从自强学堂开办之日算起,不过是遵循了国内外早已
公认的合理通例而已。更何况自强学堂的办学宗旨和实际水平已与高等学府相当,对推广
新式高等学堂又起过带头作用,有较大的社会影响,以其作为武大校史的起始点就更是合
情合理的了。(本段文字参见《武汉大学百年校史考》一文)
而对于武大110年校史心存疑虑的天大学生和交大学生,却似乎从来就没有考虑到,他们的
母校最早的前身――天津中西学堂(亦名北洋西学学堂)和上海南洋公学到底是个什么性
质的学校,它们是不是真的就比湖北自强学堂明显高出一筹了呢?!下面,就让我们将自
强学堂与中西学堂以及其它类似学校的性质进行一番简单的对比,看看中西学堂究竟是不
是所谓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武大校史与天大(2)
对天津大学“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提法的质疑
天津大学既然总以“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相标榜,那么我们首先就得弄清楚,什么才能
叫做真正的“大学”?“大学”的概念,从来就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但若从广义和狭义
两方面出发,还是能得到一些明确的界定的。
狭义上的“大学”,只能也必然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这也是“大学”一词的英
文名――University(意即“广博的、无所不包的”等)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这个严格
的标准,不止是中西学堂,即使是它后继的北洋大学,也不能被称作“大学”。天大官方
的校史称,“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开创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学出现
。创办之始就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在功课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
进西方教育模式”,“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
机器学、律例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又设铁路学堂”。事实上,按照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传统,只有那些拥有至少3个学院的联合
体,才有资格称为“大学”,而后来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延续了这个传统,天大既然自称自
己的前身西学学堂是“援照美国模式办学”,就应遵循这一原则。而由上我们可以看到,
当时西学学堂的专业设置仅有工学和社会科学(尚无人文学科,即使社会科学也仅有法学
一门),这如何能算得上是“名符其实”的大学?就连从未被任何人(包括武大人自己在
内,毕竟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冠以“大学”之名的湖北自强学堂,也拥有人文(国文、方言)、社科(商务)、理学(算学、格致、化学)、工学(矿务)
等学科,以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学校岂不比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学校更有资格被冠以“大
学”之名?!既然学科门类更为齐全的自强学堂都不能算作是“大学”,西学学堂又怎可
被视为“名符其实的大学”?!
事实上,中国的高等教育真正完全地实现对于美国模式的照搬与移植,那已经是在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的事情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追步美国,
相继颁布了《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等,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作出规定:大学可
设置文、理、法、师范、农、工、商、医八类学院,具备3个以上学院才能称为大学,而且
3个学院中必须有理学院或农、工、医学院之一,不满3个学院称为独立学院。于是,根据
上述规定,自1917年起便已开始“专办工科”的原“国立北洋大学”,因学科门类单一,
于是在1928年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时被“降格”为“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
1929年大学区制废止后又称为“国立北洋工学院”,1938年又成为“国立西北工学院”的
一个组成部分。直到1946年,由于“北洋广大师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的
强烈要求”,教育部才正式下令恢复了“国立北洋大学”的“光荣”称号,但此时北洋大
学也只设有理、工两个学院,在事实上仍然没能达到教育部关于“具备3个以上学院才能称
为大学”之规定的硬性要求。解放后的天津大学,长期以来也只有工科一个大的学科门类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天大才逐步增设了文、理等学科,逐渐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终于有点“University”的样子了,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综上所述,如果按照严格的、狭义上的“University”的标准来定义“大学”之称号的话
,那么,综观天津大学的百年校史的话,不仅其最早的前身――西学学堂不能算作“大学
”,就连天大整个的100多年的历史上也没有多少年份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学”。就全
国范围而言,创办之初的京师大学堂严格地说也不能算作是完全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直到其于1910年正式创设“分科大学”,才多少有了些“University”的影子,但也仅仅
只是一个“雏形”而已。总而言之,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完全现代意义上的“Universi
ty”,并不属于晚清,而是到了民国才得以真正出现,那就是――20世纪20年代初经蔡元
培改造过的北京大学。对于这一点,不仅湖北自强学堂、北洋西学学堂没有资格去抢,就
连北大自己的历史前身――京师大学堂也无法戴上这顶沉重的头衔。
话又说回来,即使我们用宽泛的、广义上的标准来界定“大学”的话,“中国近代第一所
大学”也绝对轮不到天津大学(西学学堂)。广义上的“大学”,除了“University”之
外,自然也包括“College”,甚至包括大专在内,只要具备高等教育性质即可。按照这个
宽泛的标准,如果西学学堂能够算作是“大学”,那么,凭什么说自强学堂不是“大学”
?!西学学堂采用的是分科教学的模式,自强学堂也是如此,而且还在它之前,同时学科
门类也更为齐全,更有综合性学府的味道;西学学堂的创办,是由时任津海关道的盛宣怀
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奏上《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然后得到光绪帝御笔钦准的,而
自强学堂则是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直接向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而创办的,同样得
到了光绪的朱批。不同的是,天大以光绪准奏的那一天作为校庆日,而武大则是以张之洞
上奏当天作为校庆日;盛宣怀创办中西学堂的指导思想是“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
”,其实,类似的思想,张之洞老早就提出过了,这里信手拈来几句:“盖闻经国以自强
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教战之方,以设立学堂为本”
,“圣天子,图自强,除却兴学别无方”。张之洞将其拟设的方言、商务学堂命名为“自强学堂”,正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由于自强学堂开办在前,很难说盛
宣怀创办中西学堂的教育主张没有受到张之洞的影响,甚至照搬照抄也不无可能。当然,
笔者也不是说自强学堂就是狭义上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
来人”,自强学堂也绝不是中国高等教育最早的开创者。如果说以京师同文馆为代表的一
些早期外语学堂尚不足以具备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的话,那么,创办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
学堂与北洋武备学堂等学校,大概就基本上可以称作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高等学校”了。
不过,在笔者看来,武大虽算不上是中国“第一所大学”,但绝对可以说是中国现存的大
学中历史最悠久者!
也许,天大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最大的凭证,就是自己保存有所谓的“中国第一
张大学毕业文凭”了,而且还是“钦字第一号”。不过,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在学校
的“大学”性质还没能得到证实的前提下,文凭又何其能成为“大学文凭”?时间早、保
存好并不能说明问题,从京师同文馆到自强学堂,难道这些学校都没有发过文凭吗?你的
文凭能叫“大学文凭”,凭什么人家的不能叫?虽说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发现比王宠惠的文
凭年代更早的文凭,但这只能说明天大的档案工作做得比较好而已,并不能否认在此之前
其它学堂毕业文凭的历史存在,更不能据此就简单地断定,这就是“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
文凭”了!“钦字第一号”也不能充作证据,顶多只能说明皇帝老子比较重视你而已,但
政治地位跟学校性质完全是两码事。另外,当我们比较一下1899年北洋大学堂的文凭与19
10年湖北方言学堂的文凭时就能发现,前者是以专才教育为主,后者则是以通识教育为主
,哪一位学生的课程学习更接近于“University”之本意,岂不是不言自明?!
1934年,著名的开明书店曾出版了由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所编写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
鉴》一书,该书在回顾清末的高等教育情况时,曾将全国的各类学堂分为七个层次,其中
最高的第七个层次只列有“京师大学堂”一所学校,而在第六个层次――“含有专门性质
之学堂”的表格中,同时列有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湖北自强学堂。由此可见,
在30年代的教育史家们看来,19世纪末的自强学堂与中西学堂、南洋公学是处于同一档次
的学府。由于相隔年代并不遥远,大致属于“现代史”的范畴,故其判断应该是相当准确
的。总之,天津大学如果能算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了――对人
对己采取双重标准。首先,用“University”的标准将建校年代早于西学学堂的京师同文
馆、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直至湖北自强学堂一并排除在“大学
”的门槛之外,然后对自己使用“College”的标准从而最终使西学学堂荣膺“第一所大学
天大与武大:“传统”友谊虽逝,“虚名”之争当除!
客观地说,在30年代以前,天大的地位长期以来都略高于武大。但进入30年代后,在国立
武昌中山大学基础上改组的“国立武汉大学”全新登场,发展迅猛,很快便跻身“民国五
大名校”之列,而此时的天大,却由“大学”沦落到“学院”。不过,两校数十年来的历
史联系倒是非常有意思的。1929年正式上任的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就是北洋大
学的肄业生,他于1911年考入北洋大学采矿学系学习,但武昌起义很快就爆发了,于是他
便辍学南归,参加辛亥革命。另外,年任天津大学校长的史绍熙,曾在1944年
任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讲师。在解放前的一些学生运动中,天大与武大的学生也曾互相声
援,互相支持,并肩作战。在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中,天大曾抽调水利系农田水利及土壤
改良专业至武汉水利学院,抽调土木工程系测量专业至武汉测绘学院,现在武水与武测都
已并入武大,这两个专业也可以视为天大对武大的贡献吧。由此可见,天大与武大的关系
虽远不及北大与武大那般亲密,但在历史上也有着一定的渊源和较强的友好关系。
然而,遗憾的是,自从武大于1993年举办百年校庆之后,天大校方便开始对武大心存不满
,这从天大对武大百年校庆“冷冰冰”的贺电中就能看出来;而自从世纪之交互联网在中
国普及后,天大的学生和校友们更是在网上从不间断地对武大的校史进行质疑和讨伐,而
且出于善意的还真不多见。究其原因,无非是部分天大人认为武大所确定的建校年代比天
大早两年,从而触犯了天大“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的“荣誉”;尽管武大人(包括校方
在内)从未公开声称武大才是中国“第一所大学”,而只是强调“前身”一说,更没有公
开否认天大“第一所大学”的称号,但部分天大人就是不依不饶,继续对武大1993年的百
年校庆和2003年的110周年校庆进行热潮冷讽,似乎武大只有把建校年代推到天大之后他们
才会满意。在笔者看来,两校学生和校友今日在网络上的关系之紧张,完全是由天大人首
先挑起的。
作为旁观者,大家也许可以看到,对于武大人而言,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只是如何把自己学
校的历史弄清楚,说明白,而不是去跟别的学校争什么虚名。事实上,在对武大校史有所
了解的武大人当中,虽然多数人都赞同目前的以1893年作为建校年代的主流观点,但一直
以来都有少数人坚持认为武大校史应该从1913年算起,两者之间经常会发生激烈的争论,
就如笔者的某位99级人文班的好友,就一贯坚持“1913年说”而强烈反对“1893年说”,
在其毕业前,我就和他发生过争论,但终因各自所掌握的史料均不足以驳倒对方而没能达
成共识。不过,尽管如此,大家争论的最终目的,说到底也还是出于对学校历史的充分关
心、尊重和负责任。另一方面,武大人又比较内敛,不好张扬,对于天大“第一所大学”
的名头,基本上是漠不关心的,也不愿与之相争,像笔者这样公开表示质疑的,实属罕见
(本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反观部分天大人的言论,他们对于校方对自己学校“中国
近代第一所大学”的历史定位,往往是“深信不疑”(也不知道他们是在经过略作考证和
比较之后的谨慎确认呢,还是出于盲目爱校热情的“欣然接受”),同时还容不得并未公
开挑战其“第一所大学”地位的武大先于他们两年举行百年庆典,尽管武大人始终没有对这个“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表示出更多的诘难,但仍然逃不脱被他们
胺砩踔寥杪畹脑庥觥P吹秸饫铮?我不禁想起了天津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我们?
浯蟮男Q抵幸灿小扒笫恰倍?字,但是究竟哪所学校的学子在网络纷争中表现出了更多的?
扒笫恰本?神呢?我想,这从两校人在处理爱校“情感”与尊重“事理”之间关系的巨大?
钜焐希?就能看出个大概了?
说了这么多,也该总结一下我最后的观点了。第一,个人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源于洋务
自强运动之中,中国最早的高等学校,既不是武汉大学最早的前身――湖北自强学堂,也
不是天津大学最早的前身――北洋西学学堂,具体是哪所(或者哪批)学校则有待更进一
步的深入研究。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完全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必定是20世纪20年代
初的北京大学。对于这些问题,大家理应心平气和地讨论,而不应动辄进行人身攻击甚至
“校际”攻击;第二,我认为武大将1893年确定为建校年代,并据此举行百年校庆乃至11
0周年校庆是比较合理的,虽然不可能完全摆脱争议,但这完全是一个学术问题,绝不应上
纲上线般地贸然提升到道德的层面上,外校人在这一点上对武大的攻击是没有道理的;第
三,我相信绝大多数武大人都不会将武大封为中国“第一所大学”,如果天大人认为武大
的建校年代比天大早两年即意味着武大要跟他们争抢“第一所大学”的地位的话,武大人
对于这一过敏想法也无话可说;第四,武大人对自己学校历史溯源问题的争论完全是我们
自己内部的事情,我很高兴能有外校的朋友参与对于武大校史的探讨,但对借机无理取闹
甚至恶意攻击者将嗤之以鼻;第五,本人并不认同天津大学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的说法,在对天大人始终坚持这种观点表示“善意的理解”(我相信多
数武大人都会是这种态度)的前提下,保留自己的意见;第六,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天
大过于看重“第一所大学”的称号、甚至由此而对武大校史心生不满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这些东西说白了都是些“虚名”,更何况自己也未必就能毫无争议地争取到。历史的“名
份”和辉煌固然重要,但已经逝去的东西对于自己来说,不过是只能作出判断(且不问这
种判断是否正确,能有多大的实际价值)而不能加以完全把握的东西,今天和明天的发展
才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将来的历史要靠今天的努力来书写。我衷心希望天大人与
武大人能够在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就历史问题取得和解,携手并进,共创辉煌,使各
自的学校都能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为国家的发展多做贡献,这岂不是比死死地
抱住那个历史上也许是子虚乌有的“第一”有意义得多!选自:中国校友会网(http://www.cuaa.net)
中国校友会网(www.cuaa.net)&
&&&[]&[作者:
《关于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以及武大、天大校史若干问题》文章有道理,引经据典、证据确凿、
文风端正、字字千钧、直中要的,真不愧是出自110周年名校之学子。我完全赞同武大以1893年作为建校年代,也赞同作者的观点:
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发源于洋务自强运动之中,中国最早的高等学校,既不是武汉大学最早的前身――湖北自强学堂,也不是天津大学最早的前身――北洋西学学堂,具体是哪所(或者哪批)学校则有待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完全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必定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北京大学。对于这些问题,大家理应心平气和地讨论,而不应动辄进行人身攻击甚至“校际”攻击;第二、武大将1893年确定为建校年代,并据此举行百年校庆乃至110周年校庆是比较合理的,虽然不可能完全摆脱争议,但这完全是一个学术问题,绝不应上纲上线般地冒然提升到道德的层面上,外校人在这一点上对武大的攻击是没有道理的;第三、相信绝大多数武大人都不会将武大封为中国“第一所大学”,如果天大人认为武大的建校年代比天大早两年意味着武大要跟他们争抢“第一所大学”的地位的话,武大人对于这一过敏想法也无话可说;第四、武大人对自己学校历史溯源问题的争论完全是武大自己内部的事情,武大很高兴能有外校的朋友参与对于武大校史的探讨,但对借机无理取闹甚至恶意攻击者将嗤之以鼻;第五、作者(包括网友我)并不认同天津大学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的说法,在对天大人始终坚持这种观点表示“善意的理解”(相信多数武大人都会持这种态度)的前提下,保留自己的意见;第六、最重要的一点,天大过于看重“第一所大学”的称号、甚至由此而对武大校史心生不满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这些东西说白了都是些“虚名”,更何况自己也未必就能毫无争议地争取到。历史的“名份”和辉煌固然重要,但已经逝去的东西对于自己来说,不过是只能作出判断(且不问这种判断是否正确,能有多大的实际价值)而不能加以完全把握的东西,今天和明天的发展才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将来的历史要靠今天的努力来书写。我们衷心希望天大人与武大人能够在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就历史问题取得和解,携手并进,共创辉煌,使各自的学校都能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为国家的发展多做贡献,这岂不是比死死地抱住那个历史上也许是子虚乌有的“第一”有意义得多!选自:中国校友会(http://www.cuaa.net)
中国校友会(www.cuaa.net)&
&&&[]&[作者:
天大的学生呢选自:中国校友会(http://www.cuaa.net)
中国校友会(www.cuaa.net)&
&&&[]&[作者:
【盛宣怀】()实业家、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创者。字杏荪,别号愚斋。江苏武进人。早年曾入李鸿章幕僚,任行营文案兼营务处会办,并从此与李鸿章结为至交。洋务运动兴起后,倡议成立轮船招商局,并任会办,1885年升任督办。1875年起督办湖北开采煤铁总局;1880年筹办电话局,次年任总办;1893年又创建华盛纺织总厂。1896年,应张之洞之邀,接办汉阳铁厂,又获准开设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在上海成立“铁路总公司“。1908年,出任“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总理。在洋务活动同时,盛宣怀在清末政治中的地位也一步步跃升,直至1911年进入内阁,担任邮传部尚书。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后,盛宣怀首先觉悟到依靠洋务不能振救中国,提出“自强必先储才,储才首在兴学”的划时代观点,并于1895年在天津创办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北洋西学学堂(后改名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1896年又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为教育救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辛亥革命后,在上海租界当“寓公“直至逝世。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网>>上海国际在线>>上海杰出人物
/cszx/shanghai/renwu1.htm选自:中国校友会(http://www.cuaa.net)
中国校友会(www.cuaa.net)&
&&&[]&[作者: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 1896 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 1921 年改称交通大学, 1956 年国务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需要决定将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 1959 年正式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内建立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 是国家 “ 七五 ” 、 “ 八五 ” 重点建设的几所大学之一 , 是首批进入国家 “211 工程 ” 建设的大学之一, 1999 年被国家确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 2000 年
4月,根据国家高校体制改革之精神,国务院决定将原属卫生部已有 60 余年办学历史的西安医科大学、原属中国人民银行已有 40 余年办学历史的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并。选自:中国校友会(http://www.cuaa.net)
中国校友会(www.cuaa.net)&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创办于1896年、以南洋公学为前身的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选自:中国校友会(http://www.cuaa.net)
中国校友会(www.cuaa.net)&
&&&[]&[作者: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与“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校风而享誉海内外。天津大学的前身为北洋大学,创办于日,至今已有108年的历史。1951年经院系调整更名为天津大学。1959年被国务院首批确立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日,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同签定协议,决定把天津大学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选自:中国校友会(http://www.cuaa.net)
中国校友会(www.cuaa.net)&
&&&[]&[作者:
盛宣怀首先觉悟到依靠洋务不能振救中国,提出“自强必先储才,储才首在兴学”的划时代观点,并于1895年在天津创办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北洋西学学堂(后改名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1896年又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为教育救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选自:中国校友会(http://www.cuaa.net)
中国校友会(www.cuaa.net)&
&&&[]&[作者:
天大不论是今天、过去、历史上都无法与武大比!确实两所大学都是好大学。选自:中国校友会(http://www.cuaa.net)
中国校友会(www.cuaa.net)&
&&&[]&[作者:
天大学子呢,看来学工科的学生不善于表现自己,恩,按照以上的标准“北洋大学“叫做“北洋学院“比较合适,MIT也一直叫做学院,我们并不象一些文人那样追求一个称呼.&&&&
求实才是天大的校训选自:中国校友会(http://www.cuaa.net)
中国校友会(www.cuaa.net)&
<font color=#08年
<font color=#08年
<font color=#07年
<font color=#06年
<font color=#05年
<font color=#04年
<font color=#03年
<font color=#03年
<font color=#01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1艺术生分数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