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基本原理概论(3709),国际贸易...

5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09超重点-第5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5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09超重点-5
源泉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5、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不同的地块土地肥;1、绝对地租形成条件;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农业资本家租种
源泉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5、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不同的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块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一、 绝对地租1、 绝对地租形成条件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其次,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农业资本家租种优等地和中等地,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而租种劣等地则不缴纳级差地租,但必须缴纳绝对地租。3、 绝对地租在当代的新变化。4、 土地价格。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是由地租和银行存款利息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土地价格=地租/存款利息率。 货币资本: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产业资本取得了支配地位,货币资本主要表现为产业资本循环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中的第一种职能形式,并独立化为借贷资本形式。生产资本: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资本主义方式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商品资本: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所采取的第三种职能形式,即在出卖阶段采取的形式。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大了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垄断的形成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3、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统治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兼并速度加快,混合兼并占主导地位。 第二,企业规模扩大,垄断程度提高。第三,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多样化,混合联合企业大量涌现。 第四,垄断组织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增加。 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其统治金融资本,它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金融寡头:掌握了金融资,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 5、 垄断和竞争垄断与竞争的关系:①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③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竞争的目的不同;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竞争的范围不同。 6、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海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随着新科技革命引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进一步同垄断资本主义结合起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战后产生的新现象,早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初期就已经存在了。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自行扬弃的矛盾时,曾经预示:“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而要求国家的干涉。”(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496页 。)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家垄断资本只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成分。“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171页。)特别 是30年代大危机以后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于战争需要及反危机的目的,曾经极大地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都具有暂时的性质。二战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推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矛盾的演化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不再是暂时的利益和需要,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制度。这种结合也不再是战前阶段某一个方面的结合,而是逐步形成了资本运动全过程的结合。这表明,二战以后,特别是进入50、6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生活中居统治地位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2)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第一,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第二,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第三,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第四, 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第五,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第六, 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①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它既可以通过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投资建立,也可以通过国有化的方式将一些私人企业变成国有企业,但是最终日的都是为垄断资本的根本利益服务的。②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它既可以由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建立,也可以由国家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形成,还可以由国家收购一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而形成。总体上说,这种结合仍然是为了解决单纯的私人资本难以解决、需要由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的问题。 ③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促进和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现实经济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这种在私人企业外部的调节控制,实现其经济职能的。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第一、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第二、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目标。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 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玩政策、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发达市场经济中国家调节的主要是四大市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外汇市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所谓三大手段或三个法宝: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三是再贴现利率政策。(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可以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无论采取国有经济的形式和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形式,还是国家在私人垄断企业外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总之,所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1)资本输出资本输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一手就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有多种形式,从资本形态上看有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可分为自身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两种类型。(2) 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卡特尔,即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国际卡特尔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谋取垄断利润。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3)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一是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二是跨国公司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一个微观基础;三是全球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一个制度基础;四是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和其作用的不断增强,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以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整合的历史进程。主要特征是:①世界经济体系迅速扩大,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②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活动全球化;③金融和投资活动全球化;④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⑤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与人才的国际性流动迅速扩大。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也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在产业结构层面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劳动力结构变化很大,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素质显著提高;劳动工具也发生革命性变革,由传统的“三机系统”(动力机、工作机、传动机)发展为“四机系统”(增加了电脑控制机);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此外,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企业股权分散化。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政府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干预;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生产关系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发展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国家干预、管理和调节经济生活各个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出很多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在资本的国际化层面上,拓展了国际贸易空间,生产经营和资本流动国际化。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资本的增殖与周转在全球范围进行,形成了资本的国际循环,使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三)从上层建筑方面看。
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还有两点变化: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 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1、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生产力方面,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生产关系方面,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3)上层建筑方面,它是当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运动的结果。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可否认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但是,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这是因为:(1)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2)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3)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 (4)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资本主义在历史上首起过巨大的革命作用2、资本主义的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总之,资本主义在繁荣进步的之后,包含着日益加深的社会资本主义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的必然性。1.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决定的。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造就了社会化的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本身则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占有制相矛盾的。资本主义还造就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 三、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就有许多仁人志士对其弊端提出批评,并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来代替资本主义。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来到世间就带着许多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弊端,特别是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阶级矛盾、贫富分化极其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极其恶劣,资产阶级的剥削极其残酷,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自发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提出和描绘的理想社会却充满着空想性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社会改造方案,往往是包罗万象的,涉及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道德、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乃至一些具体细节的庞大社会改造计划。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些设想显然只能是空想。18世纪以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上也是五花八门,有的主张共产主义,有的带有平均主义乃至禁欲主义色彩。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方案,并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造的尝试。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他们对新社会的描述尽管带有很大的空想,但也有其合理成分、闪烁着天才的火花,例如新社会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思想,以及新 社会要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的思想萌芽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在实践中也不可能指引工人阶级真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工人运动,当时欧洲大陆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l9世纪4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工人阶级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显示与锻炼。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又各有缺陷和不足,工人运动一直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底他们受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并于l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他们在宣言中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了科学论述和预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始终同工人运动,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理论,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以往的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而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以往的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得到革命果实的统治阶级是少数人,他们是为少数资产阶级谋利益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不是目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经过一段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经过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迈向共产主义,这才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远景和方向。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从理论上说可以有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即和平形式两种,但迄今的实践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因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国家政权,变资产阶级专政为无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当然不会心甘情愿的自动让出政权,对无产阶级的反抗他们必然是以各种手段加以镇压,因此无产阶级革命也必然采取激烈对抗的暴力形式。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历史看,无论是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还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取得,都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的。对于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列宁都曾谈到过。俄国最终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以武装起义、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起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是通过革命战争、武装起义等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格局在不断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也在不断进行着局部调整,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革命将采取何种形式,只能由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作出决定。对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根据19世纪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的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革命即使不是在全世界同时进行,也要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可能成功。无产阶级革命也必须是同时爆发才有胜利的可能。虽然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但总的说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影响很大,这种条件下革命不可能孤立进行,虽可能有先有后,但是基本上同处于一个历史阶段,无产阶级革命只能是同时爆发才能胜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在列宁思想的指引下,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于l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彼得格勒举行了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俄国的诞生,是列宁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依据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如何经过过渡时期真正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则需进行史无先例的开创性探索。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从1917年末的十月革命到l924年初列宁逝世仅有短短的六年多时问,这段时期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从l917年11月到l918年春夏之交,在夺取政权后的最初半年里,首先进行了对大资本的剥夺和改造,实现了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外国资产阶级不甘心资本主义统治在俄国的失败,企图把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扼死在摇篮里。从l918年春夏之交起,他们纠集了14个国家组成武装干涉军围攻俄国。同时,国内的地主资产阶级也不甘心失去政权和生产资料,爆发了红军与白军之间的国内战争。在这样严酷的内外环境中,从l918年夏到1921年春,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两年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是: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和流通由国家政权统一集中管理,生产资料和粮食等主要生活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为了赢得战争、巩固政权,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的非常措施,对各种资源和产品进行实物分配、计划配给,以保证前线的供应,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显然这是一种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是一种为应付战争而实行的临时政策。新经济政策时期。l921年春,苏维埃俄国击退了外国武装干涉,平息了国内叛乱,开始了和平建设时期。这时列宁果断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首先是改变战时共产主义下废除商品货币关系、变成实物经济的做法,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的经济基础。在革命后很快国有化的工业企业,在战时共产主义条件下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不高。实物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交流、各行各业的交换不畅,整个社会的流通受到极大影响。革命后的一段时期,在农村赶走了地主富农,土地分给贫苦农民耕种,国家采取余粮收集制,这种制度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甚至是对农民利益的一种侵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主要靠革命热情,显然这种经济动力机制不可能持久。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要对这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进行改革。在城市中要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可以让原来的工厂管理者回来经营管理,已经国有化的公有制企业要提高效率。在农村则果断的变余粮征集制为农产品收购制,这一新制度的实施,使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都得到保证,并改善了苏维埃政权与农民的关系,为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新经济政策在列宁领导下实施的头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扭转了战时共产主义后期的不利局面,提高了经济效率,活跃了城乡交流,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合理的激励,生产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初步显示出新生社会制度的优越性。1924年初列宁逝世。他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六年多的时期中,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他的主要贡献是: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他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概念,即新生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可以利用并能控制其发展方向的资本主义经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一些新构想,主要包括:用合作化方式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发展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电气化;学习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东西,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进行文化革命,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团结。这些思想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方面的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逝世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步建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形成了后来所称的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从列宁逝世的l924年到在宪法中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的1936年,苏联仍然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革命与建设实践,把一个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落后地位的俄国,逐步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国,一个实行计划经济配置资源的新型国家。首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主要是通过建立集体农庄的形式实现的。到l936年时,苏联在所有制上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了绝对优势,基本上是在城市和工业中是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为主,在农村和农业中是集体所有制为主,这样一种两种公有制并存的格局,构成了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其次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各种资源的配置是在公有制下按既是生产资料主人又是劳动者的人民的意愿有计划进行的。当无产阶级在俄国夺取了政权,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的时候,如何在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下配置资源就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走了一条建立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中,经济活动的决策权主要在中央计划机构,通过计划任务的层层分解和执行,将各种人力物力资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在苏联模式中,商品经济依然存在,价值规律仍然在起作用,但计划是主导,市场的作用受到相当大程度的限制,各种资源主要是通过计划而不是市场配置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主要靠革命热情推动经济建设的做法,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就已改变,到计划经济时期则是把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结合起来,一方面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以及对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突出业绩的物质奖励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最后是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斯大林曾把社会主义建设喻为在一片“空地”上开拓。巩固了共产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各种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1936年l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苏维埃宪法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包括苏联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国力的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等,都是不容抹煞的历史事实。他开创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许多弊端,正因如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走上了改革之路。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从十月革命到卫国战争胜利,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后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把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资本主义旧俄国演变成为世界上位居前列的经济政治军事强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欧诸国的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有些国家如捷克的工业还跻身当时的世界十强。它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也不相同,但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都是以苏联为榜样,采取了大体相同的经济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战后初期的恢复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一般都在较短时间内治愈了战争创伤,并在战后初期创造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特别是匈牙利、捷克等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的国家,计划经济的弊端更快就显现出来了,也因此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改革。2.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则是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政权的独特的社会主义成功之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于1949年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不久在恢复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的同时,从l950年到l953年又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通过采取赎买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改造,在广大农村通过渐进方式实现合作化,最终于1956年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应该指出的是,中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旧中国的生产力很不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也很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重压下,很难独立走上通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当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会更重更困难。从二战后到1989年东欧剧变、l991年苏联解体这四十余年,世界上一度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亚欧及拉美共十几个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是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大试验,应该很好地总结这几十年的经验,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在多国变为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首先,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也获得了巨大进展,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蓬勃发展、积极向上的强大生命力。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社会主义各国的发展也不平衡,并且在更长期的发展中还暴露出许多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尤其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更使得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是需要认真总结的教训。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二战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追求和平与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再也不能像殖民时代那样对发展中国家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这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地高举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的旗帜,代表世界被压迫民族与被压迫人民的利益,在国际事务中力求打破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建立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第四,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理想、实践和成就给各国人民以启示。虽然历史的发展有曲折,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这样那样的弊病,但它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有辉煌的成绩,也发生过曲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邓小平指出: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第一,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勇于创新。第二,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尤其在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上,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较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它不但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能成为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体制。第三,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要抵制各种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袭和腐蚀,又不能搞一言堂甚至压制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要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第四,要善于吸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学习人类发展中各方面的优秀成果,这样才会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治任务。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阐明了他们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的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首先,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由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实行国家领导。第二,无产阶级专政,也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但是镇压各种敌对势力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更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己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社会主义以前的各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剥削者手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的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人民群众享有广泛而深入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是保护人民、为人民谋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许多论述,这个时期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是在夺取政权后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自己的国家政权,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和复辟,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对内实行社会主义民主,让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并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社会主义革命后,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要完成巩固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目标,就要在共产党领导下,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没有这样一个以共产主义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坚强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无从发展,社会主义成果就难以巩固。无论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和较高的发展阶段,都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坚强的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建立工农联盟对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都极为重要。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夺取政权以后,工农联盟依然是新社会的阶级基础。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只有在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下才能完成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始终依靠工人阶级和已成为社会主义农业劳动者的广大农民,才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没有巩固的工农联盟,就不会有巩固的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在这段历史进程中国家政权肩负着繁重的历史任务,包括镇压一切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的反抗与破坏,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公有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社会,领导与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防止外敌侵略和颠覆,支持和维护世界和平。没有坚强的无产阶级专政,就无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具体形式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具有多样性,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实践表明,应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民族传统习惯等因素,探索本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具体形式。可以借鉴已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可将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权具体形式上的一些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的东西借鉴过来,加以改造和利用。但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必须有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民主是有阶级性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民主类型与具体形式。究其实质,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历史上存在的所有这些民主,都是少数人、少数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始终处于被统治、被剥削的地位。无疑,相对专制而言,民主是进步的。世界历史上,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民主运动与民主制度建设,有推进历史前进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民主可以继承和发扬资产阶级民主中的合理积极的成分。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他们享有充分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权利。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在这种社会政治体制中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因为民主是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从另一方面看.社会主义民主又是人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奋斗和追求的目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发展完善,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目的,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中,要肃清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抵制资本主义的影响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巩固和发展民主的基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法制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需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尊重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没有对未来社会做出具体描述,而只是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总体趋势上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原则的阐述和科学的预见。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经过一段过渡时期,建立起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社会制度,他们将其称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新特征,以及领导苏维埃俄国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并未形成对社会主义特征的完整论述,某些论断如社会主义将消灭商品经济,同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也不相吻合,我们不应囿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应从指导思想上领会其立场、观点、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展。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和不断加深认识的重要问题。例如,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看作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20世纪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践,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根本的一条。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必然建立在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但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在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社会的主人,又是劳动者和消费者,要为社会做出各自的劳动贡献,并经过一定的社会扣除,才能按劳动贡献获得相应的产品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5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09超重点等内容。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及试题_哲学_...包含有各章的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绪论 马克思主义...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09资料整理版_哲学_...重点 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难点是理解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 额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09_串讲笔记_精华版_重点标记 很有用哦很有用哦隐藏...而是随 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 的,而是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09_串讲笔记 精华版 重点标记 隐藏&& 1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珍藏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09资料整理版 马克思的重点!!马克思的重点!!隐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 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2、剩余...   【37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绪论 ...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_管理学_高等教育_...事物变化是否超过度的 范围,是区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 以重工业为固定的优先发展重点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以...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重点整理 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考前提分 2014造价工程师各科目...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当需要保持 事物的相对稳定时, 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 ②掌握原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