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会回收吗?

中国人造卫星和“神舟”飞船的摇篮
中国人造卫星和“神舟”飞船的摇篮
&&&&大漠凑凯歌,天宇铸辉煌。2月20日,中国航天器及其应用技术研制开发的核心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经走过了35个壮丽春秋。
&&&&35年间,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的主力军,几代航天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勇于攀登,先后研制发射了5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和4艘“神舟”号飞船。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定点、宇宙飞船研制等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国际前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空间事业发展道路。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作为20世纪重大事件而被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浩瀚太空,耸立起中国空间事业的巍巍丰碑。
&&&&响彻天宇的《东方红》乐曲,揭开了中华民族进军太空的天幕
&&&&历史将永远铭记住这一天,日。在离莫斯科两千多公里的哈萨克大荒原一个神秘的角落里,随着一声沉闷的轰鸣,一枚顶上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从这一天起,人类开始了开天拓疆、挺进太空的悲壮历程。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面对天疆的呼唤,中国人向太空发出了挑战,踏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空间事业征程。
&&&&日,经聂荣臻副总理提议和毛主席、周总理的批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带领第一代航天人翻开了中国空间事业的崭新一页。
&&&&历史注定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将是一部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奋斗史和创业史,历史同样也注定中国的航天事业要走一条自主创新的探索之路。刚则组建起来的卫星队伍两手空空,别说有资料和经验可借鉴了,就连卫星是啥模样谁也没见过。
&&&&困难挡不住中华民族迈向太空的步伐,为了中国空间事业的开天序曲,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勇挑重担!多少技术难关,多少个拼搏的日日夜夜!钱学森、赵九章、钱骥、杨其堂、孙家栋、戚发轫……一个个熟悉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正是他们,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才突破层层阻力飞向太空。
&&&&“东方红一号”上天后能不能听得见、看得见,有着十分重要的国际影响和历史意义。为了实现“听得见”,刘承熙跑到北京火车站聆听钟楼的报时声,又跑遍北京大大小小的乐器店,最后决定用电子音乐把北京车站钟声的节奏和铝板琴的琴声合二为一,凑出音乐纯正、节奏明快、格调高雅的《东方红》乐曲。
&&&&为了实现“看得见”,忍辱负重的史日耀在国外有关资料严重封锁的情况下,从雨伞上得到启发,又几易方案,在不改变卫星和火箭原技术状态的情况下,研制出了特殊的卫星“观察球”,让全世界的人们在地球上看到闪闪发光的中国人造卫星。
&&&&卫星总装厂的女专家孙立言,带领全厂职工从零学从零干,从卫星的初样、试样到正样的生产、组装、测试,经过无数道工序,终于让亟待上天的“东方红一号”诞生了……
&&&&在长久的期盼和等待中,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
&&&&日,随着西北戈壁滩的一声巨响,“东方红一号”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徐徐升空……15分钟后,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由“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东方红》乐曲已经收到,声音清晰宏亮。
&&&&这宏亮的声音,是中华民族向太空进军的宣言!
&&&&这宏亮的声音,是中国卫星“零”突破的呐喊!
&&&&4月25日6时,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宣布: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四百三十九公里,最远点二千三百八十四公里……卫星重一百七十三公斤,用二十点零零九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喜讯顿时传遍大江南北,人们纷纷争看关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号外》。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在中国空间事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月30日下午,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研制卫星的有功人员代表。
&&&&领袖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初战告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又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1970年5月,以试验长寿命供电系统为主要任务、体现“综合利用”和“一次试验,全面收效”原则的实践一号卫星方案正式确定。不到一年,实践一号卫星便发射成功。
&&&&返回式卫星是一种复杂的人造卫星,要突破调姿、制动、防热、软着陆等多项关键技术,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从不退却。
&&&&在王希季、孙家栋的领导下,他们制定了既先进又可行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总体方案。经过无数不眠之夜,攻克道道技术难关。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冉冉升起。三天后,卫星成功返回地面,带回了摇感照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日,实践二号第3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由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进入各自轨道,我国成为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定位、极地轨气象卫星、载人飞船研制技术等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建立了返回式遥感卫星、“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资源”地球资源卫星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等六个卫星系列,征服了低、中、高所有的卫星轨道,形成了小批量生产的能力,构筑了水平较高、功能配套的应用卫星研制体系……中国的空间技术研究,在经过曲折而又艰难的探索后,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强大。
&&&&从科学实验到系列应用,我国空间技术完成了由量到质的飞跃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加快征服宇宙进军太空的步伐,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空间技术研究的主题。
&&&&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至今,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发射了15种类型、5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从“零”的突破到诸多第一,从当初的科学实验到如今的系列应用,这绝不是一个量的变化,而是中国空间事业发展史上质的飞跃。
&&&&1978年3月,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春天。全国科学大会上,空间技术研究院被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研究院承担的80个重大科研项目受到表彰。会上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中国的空间技术研究又扬帆新征程。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通信广播、国土普查、气象等一系列应用卫星的发射成功,迎来了我国卫星工程技术从试验走向应用的新阶段,实现了空间技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飞跃。
&&&&当代国际上以卫星为中继站的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现代化通信手段。为跟踪世界先进的通信技术,科研人员向更高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空间技术高峰攀登。他们奋力攻克了统一载波测控、发射整星管路密封等诸多技术关键后,在日,将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卫星升空后便开通了电话、数字传真、图像传递、广播电视转播,不仅使我国的通信事业发生了质的变化。还实现我国首次发射的试验通讯卫星就具有实用性,这是世界通信卫星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录。
&&&&80年代以来,中国卫星研制不断突破型号单一,实现多型号并举的局面,卫星品种不断增多。继70年代发射成功科学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试验型返回卫星,在卫星家庭中,又增添了测绘型返回卫星、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传输型对地遥感资源卫星、现代小卫星、导航卫星、海洋卫星等在国民经济建设,促进科技进步,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等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系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基本上改变了边远地区及海防收视难、通信难的状况;风云气象卫星为天气预报提供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返回式卫星为国土普查、地质调查、石油勘探、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震预报、考古等领域提供了重要信息。利用返回式卫星作为空间微重力试验平台,已为国内外科研单位完成了100多项搭载试验。空间育种试验的成功突破,也为实现“科技兴农”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经过几十年的拼搏,中国的卫星研制技术日臻成熟,卫星研制技术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卫星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卫星的寿命也在不断地延长。
&&&&“神舟”试验连连报捷,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日,前苏联把加加林送入太空后,人类就开始了最摄人心魄的登天乐章。
&&&&载人航天是高技术密集的综合性尖端科学技术,它不仅可以带动和促进科学技术多方面的发展,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986年3月,由邓小平同志倡导制定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把载人航天技术的预先研究工作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载人航天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事关载人航天发展前景。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时,人类已经研制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三种航天器。航天科技人员没有盲目跟踪别人走过的路,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多次讨论,反复论证,最终达成了从载人飞船起步的共识,走有中国特色的“飞天之路”。
&&&&1992年1月,中央作出了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中国的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1993年,江泽民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题词“发展航天技术,开发空间资源”。当得知载人航天工程前期准备工作连获喜讯时,他又十分欣慰地为第一艘试验飞船题名“神舟”。江泽民的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研人员的斗志,他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向载人航天技术的制高点发起冲击。
&&&&短短10年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研人员相继攻克了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等一系列尖端核心技术。飞船有效载荷应用中心、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飞船着陆场相继建成。
&&&&载人飞船,重点技术是保障航天员的安全。中国进行载人航天工程试验时,根据科技的发展,选择了携带“模拟人”进行拟人装置试验,避免了动物试验不能完全反映人体生理指标变化的局限。
&&&&日6时30分,一枚新研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的“神舟”一号腾空而起,奔向太空,划下了中国载人试验飞船的第一条航迹。
&&&&4天之后,江泽民来到北京航天城,语重心长地寄语航天人:抓住机遇,努力驾驶新科技革命的趋势,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坚持自主创新,奋起直追,加快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把中国的科技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飞船的研制试验过程中,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继承和发扬了“两弹一星”的航天传统精神,始终严字当头,敢于向各种极限挑战。在研制神舟飞船返回舱时,科研人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返回舱体积大、外形不规则,局部焊拉接易变形,发动机安装面及对接密封面精度要求极高。当时,年仅33岁的神舟飞船的副总指挥、现任院长袁家军和大家一起攻关,经过多少不眠之夜,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个飞船返回舱终于诞生了。为了攻克建设真空环境模拟器的技术难关,他又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找资料、绘图纸。
&&&&与时俱进,自主创新,“神舟”工程硕果迭出。短短三年,神舟4次发射成功和回收,与载人有关的功能、指标、数据都经受了考验。“神舟”四号完成了飞船最重要的飞行实验,不仅为实施载人航天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已完成了跨越式的大发展。
&&&&“神舟”一小步,中国一大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必将书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伟篇章。
&&&&雄关漫道,劲风扬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空间技术院将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谱中国空间事业的新篇章。(文/孙宏金崔伟光)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院35周年 江泽民致信祝贺
&&&&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0日迎来建院35周年。国家主席江泽民致信祝贺,勉励该院为我国航天事业再立新功。
&&&&江泽民在信中说:“ 三十五年来,你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取得了以‘神舟’号飞船为代表的显著成绩,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你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作风和‘两弹一星’精神,努力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致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对该院35年来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曹刚川也来信表示祝贺。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1968年2月20日成立以来,在各类航天器的设计、研制和开发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空间事业发展道路。他们先后研制发射了50余颗人造卫星和4艘“神舟”号飞船,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气象、地球资源、导航等6个卫星系列,覆盖了高、中、低所有的卫星轨道。目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和载人飞船等技术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他们研发的热管技术、卫星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等2000多种新技术成果,在国民经济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张毅)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加紧研制“神五”飞船
&&&&已成功研制发射和回收四艘“神舟”号飞船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目前正在加紧研制“神舟”五号飞船。
&&&&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今天在此间举行建院三十五周年院庆,该院负责人讲话时透露了这一信息。
&&&&这位负责人称,该院目前正在加紧研制“神舟”五号飞船,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后续任务的技术研制开发,同时还研制开发“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月球探测等空间技术。他表示,该院将不断开拓航天活动的新领域,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水平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着载人飞船和运载火箭两大系统的研制工作,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承担了飞船的研制。该院此前已成功研制发射和回收了“神舟”一、二、三、四号四艘飞船,在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对地观测等领域进行了诸多科学实验,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权威航天专家认为,从对“神舟”四号飞船的评估看,中国“神舟”飞船的可靠性、安全性完全达到载人飞行的标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正日趋成熟,向实现载人航天迈出了重要一步。(孙自法)
&&&&中国网综合报道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为什么人造卫星在发射之前要进行技术试验?其主要作用是什么?_百度知道
为什么人造卫星在发射之前要进行技术试验?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以考验卫星的技术性能。美国的返回式卫星就是在发射了12颗技术试验卫星后才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为什么人造卫星在发射之前要进行技术试验。问。无论哪个国家在发射每一种应用卫星之初,都要发射一些技术试验卫星。人造卫星在发射上天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地面试验,在地面上试验完了还必须上天试一试。但是地面环境毕竟不同天天上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关键是为了在实际应用之前验证新技术的可靠性,以便提高应用卫星的 成功率。因为卫星造价昂贵而且发射上天后是不能维修的。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①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科学卫星,如果按用途分,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它可分为三大类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所在的位置: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
日13:54  
腾讯科技综合报道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1970年五一劳动节的夜晚,太空中传来一曲悠扬的乐曲《东方红》,毛主席在天安门与全国人民通过收音机一起欣赏到了这首经典的红色歌曲。从太空向地面发送这首曲子的正是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新中国成立后,便把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十二年发展规划。1957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开展倡议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1958年,国家主席毛泽东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在卫星”的号召。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开了征服太空之路。1967年建军节前三天的一个下午,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分院火箭总体部副主任的孙家栋正满头大汗地趴在火箭图纸上搞设计,一位叫汪永肃的同志受上级委托专门来到了他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为了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你了,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决定调你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由此,年轻的孙家栋担起了中国第一星的重担。1969年10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初样基本告成。百忙中的周总理要听取卫星工作汇报。孙家栋接到向总理汇报的正式通知时,惊喜与激动无法言表。当钱学森把孙家栋介绍给总理时,周总理握住孙家栋的手风趣地说:“哟,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小伙子嘛!”孙家栋满脸通红地笑了,一身的紧张顿时轻松下来。日,东方红一号卫星终于完成总装任务,达到了发射要求。历经12年风雨磨难,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问世了。这颗卫星虽然在世界上排行第五,但在工业基础落后,经济尚不发达的中国,纯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并且水平不低,着实令全世界吃了一惊。东方红一号卫星上的全部元器件、设备和材料,以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难关的攻克,都是中国自己的产品和成果,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结晶。 日,中国人被一种特殊的激情点燃了。《人民日报》出版套红的号外,所有的广播电台都在发布同一条消息,全国人民竞相奔走相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啦!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打破了超级大国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在当年那个艰苦岁月,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自立更生,发挥“两弹一星”精神,创下了中国航天的这一壮举,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章整理/邹波)[责任编辑:paulzou]
更多关于“”的新闻
( 07:22:09)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人造卫星_通信百科
目录&&&&&&&&&&&&
&&&人造卫星(Manmade Satellite) 【人造卫星的简介】 & && &&&卫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环绕哪一颗行星运转,就把它叫做哪一颗行星的卫星。比如,月亮环绕着地球旋转,它就是地球的卫星。
& && &&&“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科学家用火箭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围绕哪一颗行星运转的人造卫星,我们就叫它哪一颗行星的人造卫星,比如最常用于观测、通讯等方面的人造地球卫星。
& && &&&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 &&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中国于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截止1992年底中国共成功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 &&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 &&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 && &&&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800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站的设备。目前绝大多数通过卫星的电视转播和转发通信是由静止通信卫星实现的。
【人造卫星种类】 & &&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①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 &&&& &② 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 &&&& &③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等。
【运行轨道】
& &&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
& & & & ① 地球同步轨道 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 & & & ② 太阳同步轨道 是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旋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 && &&&③ 极地轨道 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 & 【人造卫星工程系统】 & && &&&通用系统有结构,温度控制,姿态控制,能源,跟踪,遥测,遥控,通信,轨道控制,天线等等系统,返回式卫星还有回收系统,此外还有根据任务需要而设的各种专用系统。人造卫星能够成功执行预定任务,单凭卫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一般由以下系统组成:
& && &&&1.发射场系统 & && &
2.运载火箭系统 & && &&&3.卫星系统 & && &&&4.测控系统 & && &
5.卫星应用系统
& &&&& &6.回收区系统(限于返回式卫星)
【卫星系统的组成部分】 卫星系统中,各种设备按其功能上的不同,分为有效载荷及卫星平台两大部分。卫星平台又分为多个子系统:
有效载荷(不同类型卫星均不同,共同的有:) 1、对地相机 2、恒星相机 3、搭载的有效载荷 卫星平台(为有效载荷的操作提供环境及技术条件,包括:) 1、服务系统 2、 热控分系统 3、 姿态和轨道控制分系统 4、 程序控制分系统 5、 遥测分系统 6、 遥控分系统 7、 跟踪和测试分系统 8、 供配电分系统 9、 返回分系统(限於返回式卫星) 【世界各国首颗卫星发射】
& && &&&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 && &&&美国于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 && &&&法国于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沿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 && &&&日本于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 && &&&中国于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该星直径约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68,5”,运行周期114分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
& && &&&英国:英国于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593公里。该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务是试验各种技术新发明,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 && &&&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宣告人类已经进入空间时代。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呈球形,直径58厘米,重83.6公斤。它沿着椭圆轨道飞行,每96分钟环绕地球一圈。人造地球卫星内带着一台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向地球发出“滴――滴――滴”的信号。一些人围着收音机。侧耳倾听着初次来自太空的声音。另一些人则仰望天空,试图用肉眼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卫星明亮的轨迹。但是,当时认识很少有人了解人造地球是载人宇宙飞船的前导,科学家正在加紧准备载人空间飞行。一个月后,日,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重量一下增加了5倍多,达到508公斤。这颗卫星呈锥形,为了在卫星上节省出位置增设一个密封生物舱,不得不把许多测量仪器一道最末一节火箭上去。在圆柱形的舱内安然静卧着一只名叫“莱卡依”的小狗。小狗身上连接着测量脉搏、呼吸、血压的医学仪器,通过无线电随时把这些数据报告给地面。为了使舱内空气保持新鲜清洁,还安装了空气再生装置和处理粪便的排泄装置。舱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使小狗感到舒适。另外还有一套自供食装置,一天三次定时点亮信号灯,通知莱依卡用餐。使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这颗卫星无法收回,试验狗在卫星生物舱内生活了一个星期,完成全部实验任务后,只好让它服毒自杀,成为宇航飞行中的第一个牺牲者。
【人造卫星的用途】
  一、人造卫星的用途如何决定?   人造卫星的组成基本上可分为「卫星本体」及「酬载」两部分。酬载即是卫星用来做实验或服务的仪器,卫星本体为维持酬载运作的载具。卫星的用途依其所携带的酬载而定。
  二、人造卫星有哪几类?用途为何?   人造卫星的优点在于能同时处理大量的资料及能传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颗卫星即能涵盖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卫星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通信卫星:做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军事卫星:做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日。苏联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美国官员宣称,他们不仅 因苏联首先成功地发射卫星感到震惊,而且对这颗卫星的体积之大感到惊讶。这颗卫星重83公斤,比美国准备在第二年初发射 的卫星重8倍。
  苏联宣布说,这颗卫星的球体直径为55厘米,绕地球一周需1小时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为900公里,用两 个频道连续发送信号。由于运行轨道和赤道成65度夹角,因此它每日可两次在莫斯科上空通过。苏联对发射这颗卫星的火箭没做详细报道,不过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离开地面。他们说,这次发射开辟了星际航行的道路。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诞生】
  30多年过去了,今天,中国有几十颗卫星在太空中遨游,神舟号试验飞船返回大地,中国已开始向载人航天迈步。回顾中国的航天史,不能不提到它的开端“东方红一号”这一高精尖技术在基础差且动荡的时期一举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的始末,长期是个谜。
  原本对前苏联很崇敬的科学家们深有感慨。当年积极提倡搞人造卫星的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先生说,“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宇航科学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在前苏联虽然没有达到考察卫星研制工作的目的,但苏联先进的工业和科技还是使中国的科学家们开了眼界。他们对比苏联和中国情况,意识到发射人造卫星是一项技术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大工程,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强大的工业基础作后盾。代表团在总结中写到,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中国尚未具备条件,应根据实际情况,先从火箭探空搞起。同时,应立足国内,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1959年1月21日,主持领导卫星研制工作的张劲夫向科学院传达了邓小平的指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卫星还是要搞,但是要推后一点”。根据中央的方针,张劲夫提出“就汤下面”,因国家经济困难,暂停卫星研制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
  “651”任务
  由于缩短了战线,中国很快在探空火箭研制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1960年2月,中国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此后,各种不同用途的探空火箭相继上天,有气象火箭、生物火箭等。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成功;10月,爆炸成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此时,中国在卫星能源、卫星温度控制、卫星结构、卫星测试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单项预研成果。此时中国的科学家们觉得发卫星可以提上日程了。
  1964年12月全国三届人大会议期间,当年积极倡导中国要搞人造卫星的赵九章,提笔上书周恩来总理,建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与此同时,知名科学家钱学森也上书中央,建议加速发展人造卫星。
  1965年5月,周恩来总理指示科学院拿出第一颗人造卫星具体方案。负责卫星总体组的钱骥,带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步方案,归纳为三张图一张表:用红蓝铅笔画成的卫星外形图、结构布局图、卫星运行星下点轨迹图和主要技术参数及分系统组成表。
  该方案先后拿到文津街3号科学院院部和国防科委大楼,分别向张劲夫等科学院领导和罗舜初等国防科委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并由钱骥等直接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当周总理知道钱骥姓钱时风趣地说:我们的卫星总设计师也是姓钱啊,我们搞尖端的,原子、导弹和卫星,都离不开“钱”啊!
  1965年8月,周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确定将人造卫星研制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并确定整个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卫星本体和地面检测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卫星发射场由国防科委试验基地负责建设。因是一月份正式提出建议,国家将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的代号定名为“651”任务。全国的人、财、物遇到“651”均开绿灯,这样中国卫星就从全面规划阶段,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 & 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的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重量上要超苏美。
  日至11月30日,科学院受国防科委委托,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历时42天。会上,钱骥报告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与会的军、民包括海、陆、空方面的120多位专家,对发射人造卫星的目的、任务进行了反复论证。
  这个代号为“651”的会议上确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科学探测性质的试验卫星,其任务是为发展中国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发射时间定在1970年;成功的标志是“上得去、抓得注听得见、看得见。”
  会上较为保密论证的一个议题,便是中国第一颗卫星重量如何确定。这一问题涉及到导弹武器的水平。因为早期发射卫星的运载工具,都是在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放卫星实质上是展现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虽然中国卫星工程起步较晚,但专家们都认为中国的起点要高,第一颗卫星在重量、技术上要做到比美、苏第一颗卫星先进。苏联第一个卫星重量83.6公斤,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只有8.2公斤。会议最后确定中国第一颗卫星为100公斤左右(实际上,最后上天时是173公斤)。
  铝板琴奏出“东方红”
  30年前上街游行的人们可能已忘记了当时的庆祝场面,但卫星从太空中发出的“东方红”悠扬乐音却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提起“东方红一号”的命名、乐音的诞生,不能不谈到中国航天事业中一位默默无闻的铺路人--何正华。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呼叫信号是嘀嘀哒哒的电报码,遥测信号是间断的。中国的卫星信号应该是什么样的?卫星总体组的组长何正华认为,中国应该超过苏联,发射一个连续的信号,且这个信号要有中国特色,全球公认。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呼号是“东方红”乐曲,某种意义上“东方红”也成了“红色中国”的象征。出于对毛泽东的崇敬,何正华亦提出了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的建议。这些提议在“651”会议上得到了专家的赞同。1966年5月,经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七机部负责人罗舜初、张劲夫、裴丽生、钱学森等共同商定,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取名为“东方红一号”。1967年初正式确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要播送《东方红》音乐,让全球人民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
  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播送“东方红”乐音不仅是科研任务,也成了责任重大的政治任务。如果卫星上天后,变调或不响,按“上纲上线”的说法,无疑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研制者就有可能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在沉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下,何正华和乐音装置的主要设计者刘承熙冒着政治风险,开始了他们技术上的探索,解决了乐音错乱和乐音变调等一系列问题。“东方红”乐音最后采用电子音乐,用线路模拟铝板琴声奏出。乐音装置的第一批正样产品,是1968年上半年在重庆一家工厂生产的,由于当时生产秩序极不正常,产品中许多元件出现虚焊现象。最后上天的产品是由上海科学仪器厂重新生产的。
  红海洋中的“一块绿洲”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的整个研制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最动乱的年月里进行的。那时席卷全国的“红色风暴”冲击到承担卫星工程任务的每一个单位。1967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七机部及下属单位均被“群众组织”夺权,卫星设计院的原来的领导都“靠边站”了,很多的科学家当时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特务”、“牛鬼蛇神”遭到批斗。即使普通的科技人员,也有不少亲属和社会关系在运动中受到冲击和株连。卫星的研制工作与“革命”发生了冲突。
  当时的“革命”要求大家手捧“宝书”,口念语录,心地虔诚地表忠献忠。卫星研制只能等参加完“革命”才能去做,否则就会被扣上“不突出政治”的帽子。科学家被批判时,科技业务骨干还要参与陪“斗”。武斗不断,交通受阻,器材供应不上,卫星研制事业已面临夭折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1967年初,周恩来总理与聂荣臻副总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布: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编入军队序列,不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空间技术研究院从许多单位抽调出精兵良将,把分散在各部门的研究力量集中起来,实行统一领导,使科研生产照常进行,保证了中国第一颗卫星的如期发射。
  在空间技术研究院建院之初,研制卫星所需的物质条件十分缺乏,如测试设备少,试验设备不齐,加工设备不足等等。卫星制造厂是由科学仪器厂转产的,在人员、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都面临很多困难。铆接,是卫星制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可当时卫星厂未干过,在卫星的初样和试验阶断,没有铆枪,更没有固定工件的桁架,工人们就靠一把小锤,用自己的身体当桁架,将铆钉一个个敲上去。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卫星厂解决了铆接、阳极化电抛光、光亮铝件大面积镀金、铝件热处理等多项工艺问题。
  为了检验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东方红一号”卫星从元件、材料,到单机分系统以至整星都要在地面进行多种环境模拟试验。发射场预定发射卫星的时间气候寒冷,而卫星厂又没有符合要求的试验场地,“热控试样星”的试验是1968年的夏季于海军后勤部的一个冷库中进行的。很多的困难都是靠科技人员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群策群力解决的。卫星上天后,许多国际友人来空间技术研究院参观卫星,当时的环境条件让参观者大为感叹:“东方红一号”能诞生,是个奇迹!
  难忘4.24
  1970年4月1日,装载着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门列车到达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4月份的西北戈壁滩上,白天也要穿棉衣,到夜间,裹着皮大衣也感到寒冷。在离地面30多米高的龙门塔工作平台上,科技人员不分白天黑夜,排除一切故障,一次次地测试。
  1970年4月24日3点50分,周恩来总理电话告知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毛泽东主席已经批准这次发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
  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声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点,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
  新闻公报刚发表,顷刻间,首都北京灯火通明,锣鼓声四起,鞭炮齐放,人们带着“文革”时代特有的狂热,涌上街头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庆祝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
  然而,为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赵九章先生却未能等到这一刻。无端受诬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经含冤去世。不少的科学家是在“牛棚”中听到“东方红”乐音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后,星上各种仪器实际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东方红”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经验。
【我国部分著名人造卫星】
  到目前为止,中国共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2颗通信卫星和日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实用型通信广播卫星。第二代通信卫星是日、日、日和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第三代通信卫星是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是日发射的,它取得了部分成功。这是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实用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于日成功发射。该卫星大大改善了我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
  中容量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于日成功发射。该卫星改善了我国的国际通信以及西部边远山区的通信状况。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大类。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分别进行过4次和3次发射,在我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升空。
  我国在日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甲,并于日正式交付用户使用。日又发射了风云二号乙。日又发射了一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发射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主要是“实践” 卫星系列。日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卫星。日一箭三星成功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二号A和实践二号B。日成功发射了实践四号卫星。
  共发射了八颗卫星,分别是:1971年3月发射的实践一号;日用一箭三星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日发射的实践四号;日发射的实践五号。日发射的实践六号A星和B星。
  实践一号卫星是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基础上增加了太阳能供电系统等8个空间技术试验及探测项目。日,实践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了8年多,向地面发回了大量科学探测和试验数据。
  实践二号卫星是专门用于空间物理探测的科学实验卫星。卫星重250公斤,卫星主体为一个外接圆直径1.23米、高1.1米的八面棱柱体。日,我国发射一箭三星,实践二号是其中之一。
  日,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该卫星重173千克,星上装有一台“东方红”电子音乐发生器及科学探测仪器设备。其任务是探测空间电离层和地球大气密度,并将有关数据传回地面。因此,东方红一号是一颗具有空间探测性质的技术试验卫星。
  从1999年10月到2003年10月,我国共发射了3颗地球资源卫星。
  日,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从2000年10月到2003年5月,我国共发射了3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
从日到日,我国发射了74个航天器,它们覆盖了地球所拥有的4种轨道。其中有国产的实验飞船1艘,国产的人造卫星4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26颗。现以47颗国产卫星为主,简要介绍一下它们的运行轨道。
& & 顺行轨道的特点是轨道倾角即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于90度。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绝大多数离地面较近,高度仅为数百公里,故又将其称为近地轨道。我国地处北半球,要把卫星送入这种轨道,运载火箭要朝东南方向发射,这样能够利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部分速度,从而可以节约火箭的能量。地球自转速度可以通过赤道自转速度、发射方位角和发射点地理纬度计算出来。不难想象,在赤道上朝着正东方向发射卫星,可利用的速度最大,纬度越高能用的速度越小。
& & 我国用长征一号、风暴一号两种运载火箭发射的8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用长征二号、二号丙、二号丁3种运载火箭发射的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以及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的神舟号试验飞船,都是用顺行轨道。它们都是从酒泉发射中心起飞被送入近地轨道运行的。通过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的1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也是采用顺行轨道。
& & 逆行轨道的特征是轨道倾角大于90度。欲把卫星送入这种轨道运行,运载火箭需要朝西南方向发射。不仅无法利用地球自转的部分速度,而且还要付出额外能量克服地球自转。因此,除了太阳同步轨道外,一般都不利用这类轨道。
& & 由于地球表面不是理想的球形,其重力分布也不均匀,使卫星轨道平面在惯性空间中不断变动。具体地说,地球赤道部分有些鼓涨,对卫星产生了额外的吸引力,给轨道平面附加了1个力矩,使轨道平面慢慢进动,进动方向与轨道倾角有关。当轨道倾角大于90度时,力矩是逆时针方向,轨道平面由西向东进动。适当调整卫星的轨道高度、倾角和形状,可使卫星轨道平面的进动角速度每天东进0.9856度,恰好等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日平均角速度,这就是应用价值极大的圆形太阳同步轨道。
& & 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可在相同的时间和光照条件下观察卫星云层和地面目标。气象、资源、侦察等应用卫星大多采用这类轨道。我国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的2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2颗测量大气密度的地球卫星,用长征四号2火箭发射的1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1颗中国和巴西合制的资源一号卫星、1颗中国资源二号卫星、1颗实践五号科学试验卫星,都采用这种轨道。它们都是从太原发射中心升空的。长四乙火箭在发射资源一号卫星时,还用1箭双星的方式把1颗巴西小型科学应用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 & 赤道轨道的特点是轨道倾角为0度,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这种轨道有无数条,但其中的一条地球静止轨道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由于卫星飞行速度随距地面的高度而变化,轨道越高,速度越小,环绕周期越长,故由计算可知,当其在赤道上空35786公里高的圆形轨道上由西向东运行1周的时间,恰好是23小时56分4秒,正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这条轨道就被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因为卫星环绕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两者方向又一致,故相互之间保持相对静止。从地面上看,卫星犹如固定在赤道上空某一点。在静止轨道上均匀分布3颗通信卫星即可进行全球通信的科学设想早已变为现实。世界上主要的通信卫星都分布在这条轨道上。有的气象卫星、预警卫星也被送入静止轨道。我国用长征三号火箭先后发射了1颗试验卫星、5颗东方红二号系列通信卫星、2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了1颗实践四号探测卫星、2两颗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1颗中星22号通信卫星,这些卫星中有10颗进入静止轨道预定位置。发射这类卫星,星上要携带远地点发动机,运载火箭把卫星送入大椭圆同步转移轨道后,地面再发出指令,让星上远地点发动机点火,将卫星移入静止轨道。
& & 就卫星轨道类型来说,还有一种轨道倾角为90度的极地轨道。它是因轨道平面通过地球南北两极而得名。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可以飞经地球上任何地区上空。我国虽未研制运行于此类轨道的卫星,但发射过此类轨道的卫星。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以1箭双星的方式6次从太原起飞,把12颗美国铱星送入太空,就属于这种发射方式。
【贝克-努恩人造卫星跟踪照相机】
&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贝克和努恩设计的大型高精度人造卫星跟踪照相机o首批12台设置在环绕地球的±35°纬度带内。这种照相机采用焦距50厘米p口径也是50厘米的特殊设计的施密特光学系统(见施密特望远镜)o改正镜由三片透镜组成o视场5°×30°。焦面是半径50厘米的近似球面。采用宽约56毫米的长感光胶卷o藉6~7公斤拉力变形后伏贴在胶片支承板上。机架为三轴式装置o以大圆弧逼近卫星视轨迹最高点近傍±30°弧段o进行跟踪o角速度可在每秒0~7o000之间连续调节。对于角速度为每秒1°的卫星o当跟踪误差为±1%时o可拍摄到星等为11等的暗卫星。照相机以固定方式工作时o可拍摄到6等的卫星。它有一扇圆筒状断口快门o围绕著焦面高精度地旋转o在恒星或卫星的星像拖痕上截出用作测量标志的断口o每转一周截出两个断口o另一扇“蛤壳”状总快门同心地紧围在断口快门之外。蛤壳每启闭一次o完成一次曝光o在此期间o星像拖痕被断口快门截出5个断口。曝光时间有0.2p0.4p0.8p1.6p3.2秒五种。在形成第三个断口的中央时刻o子钟度盘(分p秒p0.01秒盘)和100周圆扫描阴极射线管的记时亮点被投射到底片端部。记时精度达1毫秒o位置精度达2。当照相机以固定式拍摄低速卫星时o由于曝光时间较长o恒星像明显地拖长o降低了测量精度。贝克-努恩照相机改进型的设计o是将原来的垂直轴斜置成极轴o照相机绕极轴恒速运转o使恒星成为点像。
【同名歌曲:人造卫星】 陈奕迅:人造卫星 作词:林夕作曲:hugesen d christensen b 编曲:jim lee
你会看到一颗颗绿豆 紧紧包围蓝色的河流 甚至看到流动公路上谁在漫游
你会看到闪亮的黄豆 那是一栋摩天大楼 甚至看到某个地下铁的出口
我们像蚂蚁东奔西走 我们在谁的家暂时逗留 两万公里蓦然回首 拍下天长地久
人造卫星围绕这地球 我们却围绕着快乐哀愁 躲不过卫星的镜头
你会看到燃烧的红豆 落在这个蓝色的气球 一朵玫瑰点缀着兵工厂的伤口
看得到森林化为乌有 拍不到你我变成了朋友 看到那个摩天大楼 拍不到我们在哪里分手 拍不到眼泪的丝绸 我们只是一颗蚕豆& && && && &
相关词条:
&&自定义分类:、、、、&贡献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