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问题的来源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促进我国管理科学研究提高水平走向世界
积极支持原创性强的项目申请
不断加大对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
鼓励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重点项目群链接
监审结果通报
常见问题解答
基金委首页
数学物理科学部
化学科学部
生命科学部
地球科学部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信息科学部
医学科学部
电话:010-
邮箱:glkxb@mail.科学传播是世界性难题
 来源:济南日报 
来源:济南日报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漫画/陈存昌px项目是否应该上马、核电站该不该建、转基因问题产生的争议……今天,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已经不仅是写几篇科普文章、做几个科普讲座这么简单。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如何让科学的声音不被嘈杂的噪音甚至谣言所淹没,是科学传播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也面临这样的窘境。日,英国议会上院的科学与技术委员会针对气候科学的传播发布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揭示了科学传播事业不容乐观的现状,批评了政府机构及媒体在行使科学传播职能过程中的不足,并讨论了改善现状的方法。英国议会的态度,我们或许也能从中得到借鉴。报告认为,在科学领域(包括气候变化),公众的主要信息来源是新闻媒体,尤以bbc为代表,而媒体报道热衷于新的或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如气候报道很少会花时间反映科学已广有共识的大片领域。相反,这些报道很容易变成政治性的讨论,对应对气候影响的科学或政策的一些细枝末节进行辩论。我们失望地发现,bbc对受众在气候科学信息方面的需求缺乏清晰的认知,新闻报道不能准确地展现科学界的现状,时事评论员和主持人也缺乏质疑偏离科学事实太远的言论的勇气。尽管政府、政府机构与当地机关在设法帮助公众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并主动适应这些变化,但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些机构有就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的问题进行任何明显的合作。这或许是因为在公众眼里,政府在气候问题上并不是首要的信息来源,甚至谈不上可靠。由于在科学问题上缺乏明确一致的信息,公众对气候科学的信任受到了损害。英国政府和英国皇家学会、英国气象局等机构当前并不能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或社交媒体与公众交流,使自己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成为准确的科学信息的权威来源。在气候科学方面,英国政府必须与知识阶层、国家科学院以及其他专家合作,建立起独立于政策宣传、便于公众理解、能迅速对科学的现状与不确定性做出响应的信息来源。目前英国政府所采取的传播方式,将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和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所拟议的解决措施合并了起来,而且严重依赖于工业界科学家们为政策的科学性做宣传。在很多领域里——建立清晰、连贯并富有建设性的信息,并由此促成大众的适当参与——目前的努力令人失望。英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就气候变化问题起草传播策略,并在所有部门一致地执行此种策略。科学传播工作需要政府、媒体的配合,也需要科学家把科普的重要性提到重要位置上来。英国科学媒介中心在科学传播方面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肯定,堪称典范。其ceo福克斯说,“在一线工作了10年,现在我想对科学界说:‘鼓起勇气’,与媒体积极互动,可以增加科学的覆盖面。不这么做,危机也就不远了。”(王尔)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1. 科学有作用吗?
克林顿总统的科学顾问吉本斯(John H.Gibbons)博士说:自从1962年卡逊(R.Carson)的《寂静的春天》发表以来,人们对科学的看法改变了。以前认为科学是好东西,现在要 在好坏之间作选择。迫切的任务是重建科学的基本定位,以科学知识解决社会疾病。希望理性会获胜,但也不一定。 &—— &摘自布罗德(William J.Broad)与格兰兹(James Glanz)的文章
评论:科学是一柄双刃剑,为善为恶在于人们如何利用。这确实是首要问题。
2. 战争是我们的生物学命运吗?
“只有死人才看到战争的尽头”,柏拉图说对了吗?最近关于博弈论的研究指出:人类乐于建 立相互合作关系。可以想像人类的未来战争是稀少的,并会被一致谴责。但也许要再丢一颗核子炸弹人们才会醒悟。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 什么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会使用棍棒和石块。” &—— &摘自安吉尔(Natalie Angier)的文章
评论:战争是否由生物遗传基因所决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意识中要不要战争。否则人与动物何异?
3. 人类会不会访问火星?
问题不是会不会去火星,而是:什么时候去?如何去?谁先去?祖布林(Robert Zubrin)博士提出了一个登火星的方案:先用无人飞船分批将人类登火星后返回地球所需的设备送去,然后再送人登火星。这样就可以避免建造为一次性往返 所需的巨型载人飞船的困难。火星能告诉我们有关生命起源和归宿的问题。 —— &摘自利里(Warren E.Leary)的文章
评论:如何去火星是技术问题,研究火星才涉及科学问题。
4. 大脑如何工作?
人的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细胞有个突触。大脑皮层有大 约100万亿个连接及3亿英尺长的连线。这些神经细胞构成6层。研究者不了解这6层神经细胞如何产生自我意识。考虑自由意志问题,我们的某些行为是意识 的,但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我们能作出选择。就其大部分而言,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吗?—— &摘自布莱克斯利(Sandra Blakeslee)的文章
评论:人类从来都是研究客观世界,探索大脑中意识和自我意识是人类第一次研究自己。
5. 引力究竟是什么?
牛顿发现引力定律,但不知其所以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物质和能量所产生 的时空弯曲。近来有迹象表明,原子等“可见物质”只占宇宙中总物质的5%,其余25%是暗物质,70%是暗能量。现有的引力理论未能解释宇宙的95%,显 然这不可能是完整的理论。一些科学家提出不同的解释,其中包括具有11维时空的超弦理论。 —— &摘自奥弗比(Dennis Overbye)的文章
评论:引力问题不仅关系到宇宙论,而且现有的引力理论与量子论相抵触,这可能是物理学新突破的契机。
6. 人类会不会找到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Atlantis)是古代传说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屿洲,后被地震和洪水所毁, 沉没于大西洋中。有关亚特兰蒂斯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柏拉图,他写道:“这个王朝积聚了全部权力,企图一举征服你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国家。”《想 像亚特兰蒂斯》的作者埃利斯(Richard Ellis)认为亚特兰蒂斯是幻想,他说:“亚特兰蒂斯活在人们心中,主要是因为你无法证明它不存在。你不可能去搜索洋底的每一英寸,所以希望在沉没的宫 殿中寻宝的念头常在。”亚里斯多德更直截了当:“梦想它的人使它消失。” &—— &摘自威尔福德(John Noble Wilford)的文章
评论:将亚特兰蒂斯当作科学问题提出的人具有丰富想像力。
7. 人体的哪些部分是可以替换的?
从头到脚,几乎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用器官移植或人工器官所替换。MIT的兰格 (Robert Langer)教授说:“我还没有找到人体的一个部位不曾有人在作替换的研究。借以时日,每一个部位都可以替换。” &—— &摘自维拉罗萨(Linda Villarosa)的文章
评论:大脑可以修补,但不能替换,否则我将非我。Prof.Langer!你同意吗?
8. 我们应该吃什么?
一个字的回答:少!—— &摘自格雷迪(Denise Grady)的文章
评论:Denise是富人的一字师,饥饿的穷人可不能学。
9. 下一个冰期何时到来?
下一个冰期几乎肯定将在公元82000年达到高峰,但对将在何时开始一直有争论,最近的理论认为影响大气层的人为因素将使之大大推迟。—— &摘自列夫金(Andrew C.Revkin)的文章
评论:在劫难逃?
10. 大爆炸之前是什么?
在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尚未形成统一理论前,对此问题的回答只能是科学幻想。有两种候选的 统一理论:一是所谓“一切事物的理论”——超弦理论;另一是不大为人所知的“环量子论”,据此,大爆炸是大反弹。被称为“物理学诗人探险家”的惠勒 (John A.Wheeler)博士则根据他对量子论和信息论的理解,提出了关于大爆炸的“观察者起源说”。 —— &摘自奥弗比(Dennis Overbye)的文章
评论:谁说科学家没有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突破。
11. 我们能永远活下去吗?
德国马普人口研究所的沃佩尔(James Vaupel)博士认为:“寿命没有限制。”根据是:从1840年到如今,做得最好的国家(日本)中人的寿命每10年增加2.5岁,而且是线性的,没有减 慢或停止的迹象。他指出:“生物医学的进展令人振奋,我们正在开始了解癌症、心脏病和老年痴呆症,在对动物进行减缓衰老的试验。”他预言:到2050年, 人的平均寿命可达100岁。—— &摘自洛拉塔(Gina Lolata)的文章
评论:大家好好地活吧!每增加1岁就可以得到0.25岁的额外奖励,何乐而不为?未雨绸缪!应该开始考虑地球人满为患的问题。
12. 男人是必需的吗?女人呢?
男人的存在只是为了传种,精子银行中已有足够供若干世代的DNA,所以男人过剩了。由于若干年后才能有人造子宫,所以女人还是不可替代的。—— &摘自麦克尼尔(Donald G. McNial Jr.)的文章
评论:这是典型的非人文“科学”观点。难道男人和女人除了传种接代之外就没有别的存在价值了吗?
13. 下一个瘟疫是什么?
从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到年间杀死4000万人的伤寒症,无人知道 下一个瘟疫在何时何处到来,但它会来。沙夫纳(William Schaffner)博士认为下一个瘟疫由病毒产生的可能性比细菌大。 —— &摘自奥尔特曼(Lawrence K.Altman)的文章
评论:远的且不说,AIDS和SARS(非典)的教训使我们对可能到来的瘟疫不能掉以轻心。
14. 机器人能有意识吗?
有两派相反的意见。卡内基o梅隆大学的莫拉韦克(Hans Moravec)博士认为人无非是一架精巧的机器,他说:“我相信我们能做出具有和人类同样丰富行为的机器人。”牛津大学数学家彭罗斯(Roger Penrose)博士利用数学的不完备定理争辩说:任何应用计算的机器,包括机器人在内,都不可避免地在其成就方面比不上人类数学家。—— &摘自钱(Kenneth Chang)的文章
评论:在对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尚未弄清楚以前,奢谈机器人的意识,是否言之过早?
15. 我们为什么睡觉?
食色性也,众所周知。最有天赋的科学家也无法解释人为什么睡觉。芝加哥大学的雷希特舍费 恩(Allan Rechtschaffen)博士说:“这可能是生物学最大的未解问题。”50年来对睡眠的研究有了一些头绪,但离解答甚远。2003年10月《自然》杂 志上发表两篇报告,指出睡眠的REM(眼珠速动)期能巩固记忆并帮助学习,但也有人列举事实提出异议。婴儿的REM期比成人的长,所以它可能有助于大脑的 发育。雷希特舍费恩博士说:“其中有重要的东西,只是我们尚未找到。” & —— &摘自古德(Erica Goode)的文章
评论:科学家在寻梦。梦中的潜意识说不定握有解开意识之谜的一把钥匙。
16. 动物有多聪明?
大猩猩能学习语言和句法的某些方面,鹦鹉和海豚也能。这些动物能学习,它们比多数人所想 像的更聪明。程序化的行为主要源出于进化。加州理工学院研究果蝇的迪金森(Michael Dikinson)博士说:果蝇在第一次起飞时,就像一架战斗机。他还说:“许多人争辩说,动物比我们所承认的更聪明。更多时间,它们比我们所承认的更欠 聪明。” &—— &摘自戈尔曼(James Gorman)的文章
评论:两面都说了,当然没错,但等于没有说。
17. 科学能证明上帝存在吗?
18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在被问到上帝是否适合于他的天文学理论时说:“我不需要这个假设。”他的理论应用牛顿定律,却否定牛顿的“上帝最初一击”。大爆炸是另一 个有关上帝的热门话题,无中生有不是科学所能处理的。“精细调节说”也是上帝藏身之地——电子电荷、引力强度为什么取这样的值使得星球、原子、分子和生命 可以存在?像一个八岁孩子那样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最后的回答是“就是这样”或“上帝使然”,任你选择。 —— &摘自约翰逊(George Johnson)的文章
评论:亿万富翁坦普尔顿(John M.Templeton)爵士设立以他命名的“宗教进步奖”,每年的奖金额超过单项诺贝尔奖。近几年都授予以科学名义宣扬上帝的科学家或科学作者。这就是“科学能证明上帝存在吗”这类问题花样不断翻新的原因之一。
18. 进化真是随机的吗?
进化生物学家思考一个难题:生物世界中有多少是出于偶然?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伦斯基 (Richard E.Lenski)博士说:“许多研究发现:进化中具有令人惊讶的重复性。”已故的哈佛大学教授古尔德(Stephen J.Gould)则认为:将生物历史倒回重演,进化之路将与原先实际发生的很不相同。近来有许多实验支持重复性,但进行决定性的实验所需经费超出国家科学 基金(NSF)的预算。—— &摘自允(Carol K.Yoon)的文章
评论:两个极端——完全随机或完全重复性都不符合生物进化的实际情形。
19. 生命如何开始?
生命的出现是单一事件,发生在35亿到40亿年前。德国的瓦赫特绍泽(Gunter Wachtershauser)认为生物大分子DNA、蛋白质、细胞膜等的结构都太复杂,它们都是后来产生的。他主张生物起源于在黄铁矿表面简单的化学反 应所产生的重复循环。另一些生物学家指出:RNA在生命起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存储遗传信息,而且具有酶的作用,在早期的细胞中起关键作用。尚未发现 RNA能自我复制,但RNA能复制其一小段。尚不清楚第一个RNA如何形成。火山灰中的成分montmorillonite具有某种有趣的催化作用,能从 部件合成RNA。陆地的火山或海底的“黑烟囱”有稀奇的化学物质和过程,是生命之源可能的候选者,但如果说这就是生命之源,则言之过早。—— &摘自韦德(Nicholas Wade)的文章
评论:生命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自我复制,它既是信息的存储又是信息的传递。探索生命起源不仅要着眼于物质和能量,也要着眼于信息和熵。问题是:低熵的生命如何从高熵的汪洋大海中冒出来?
20. 药物能使我们快乐吗?聪明吗?
这要看何谓“聪明”和“快乐”。现在已有药物能提高情绪,但这是否就使人更快乐呢?正如 借酒浇愁能否得到真快乐。有药物能增强人的记忆,目的是治疗老年痴呆症,也许有朝一日能使健康人学习得更快。冷泉港实验室的塔利(Tom Tully)博士做出基因改造的果蝇,具有比通常果蝇高10倍的记忆力。几年前普林斯顿大学的钱卓博士也作出了基因改造的聪明鼠,他说:“人们通过教育改 进其脑力,这百分之百有效而且没有副作用。” &—— &摘自波拉克(Andrew Pollack)的文章
评论:抑制忧郁与快乐是两回事,增强记忆也不能与更聪明划等号。但随着科学的进步,改善人脑力的药物定会出现。
21. 我们的基因应该改善吗?
解读人类基因以后,我们为什么不改善基因呢?这可能是生物伦理学的最困难的问题。 BMP-2基因有三种,其中两种可能导致骨松症和脆骨症。在婴儿胚胎期是否要将坏的BMP-2基因换成好的?父母当然希望子女的生命有一个好的开始,但换 基因的后果并不简单,换上去的好基因可能与其他的基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坏的结果。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善我们自己呢?难道每一个人无权拥有最佳的基因吗?但如果 我们减少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就会冒将整个人类变成一个巨大克隆群体的风险,从而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追求完美如走到极端,就一定造成灭绝。 —— &摘自韦德(Nicholas Wade)的文章
评论:随着对人类基因及其功能知识的增长,改善基因势不可挡,只能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22. 保留多少自然就足够了?
人口不断增长、资源消耗增加、试图影响气候以及将害虫等移来移去,这样会使地球上生命的 多样性不可能维持下去。问题是:多少损失能被容忍?在几十年前问题并不复杂,建立许多保护地就是了。生物学家发现保护地必须大于2500英亩(合10平方 公里)才能有效保护鸟类。雷文(Peter H.Raven)博士认为最重要的保护方法是,以减缓人口增长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来减少人类对世界上最后的自然野地所施加的压力。虽然有种子银行和基因 库,但是保护现有的生物多样性,比在将来再重新产生它们更好。—— &摘自列夫金(Andrew C.Revkin)的文章
评论:保护自然,刻不容缓。
23. 最困难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黎曼假设,1859年由德国数学家黎曼(Friedrich B.Riemann)所提出,一直在逗弄数学家。黎曼假设涉及数论,他提出了一个公式给出质数的位置——zeta函数在复平面上的根除一般情形外均排列在 一直线上。黎曼并未对此假设的证明给出暗示。数学家用超级计算机逐个计算,已算过1023个,都符合黎曼假设。最近物理学家也参加进来了,他们发现 zeta函数根的分布与高度受激核子的能级有相似之处。这又多了一条路,尽管如此,证明黎曼假设前途仍然多艰。 —— &摘自科拉塔(Gina Kolata)的文章
评论:这再一次证明数论并非像原先所想像的那样抽象,而是有其实际原型。
24. 外星人在哪里?
1950年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提出这个问题。半个世纪以来,宇宙飞船访问过太阳系中除冥王星以外的所有行星以及主要的卫星,一无所获。此外,天文学家检测过数千个星体的无 线电信号,一片寂静。SETI(由私人资助的探索地外文明的组织)仍在继续探索。SETI的天文学家说:“缺乏证据不等于没有。” &—— &摘自奥弗比(Dennis Overbye)的文章
评论:SETI的勇气可佳,祝他们好运。
25. 超自然现象存在吗?
大部分科学家不相信超自然,民意测验表明约有一半美国人相信。马里兰大学物理学教授帕克(Robert L.Park)博士说:“如果你能用你的心来影响事物,就好像宇宙在注视着你,许多人认为这很重要。” &—— &摘自钱(Kenneth Chang)的文章
评论:关键是超越什么。如果超越已知的自然知识去探索新的自然规律,我赞成。如果是超越自然本身,那就是旁门左道,我反对。
你可能喜欢的
最近喜欢的
喜欢(103)评论(1089)
喜欢(89)评论(515)
喜欢(67)评论(1082)
喜欢(54)评论(716)
喜欢(51)评论(321)
人生就像一场没有目的地的旅行,过往只是沿途的一站“10000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启动
由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和基金委联合实施,面向高层专家
来源:中科院
发布时间: 15:12:6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联合开展&10000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宗旨
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科学研究的导向作用;激励我国科技人员,特别是包括广大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在内的青年科技人员勇于献身科学,攻克科学难题;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二、征集原则和内容
1.征集各学科至今未能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学科优先发展问题和前沿问题、国际研究热点问题和在学术上未获得广泛共识,存在一定争议的问题等。
2.每个提交的问题约1000字符,应包含题目、科学意义、问题产生背景、最新进展和难点等主要内容,以及问题提交者的姓名和单位。
三、征集对象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和学部委员;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审组成员;
4.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等。
四、组织机构
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成立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名单见附件),负责征集活动的领导、管理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五、组织实施
1.此次征集活动采取分学科征集、整理的方式,计划在2007年-2010年间完成。2007年先行启动三个学科领域:数学、物理学和化学,以便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扩大到其他学科。具体征集安排另行通知。征集到的科学难题可以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和科技人员确定研究方向的重要参考。
2.《10000个科学难题》由科学出版社负责出版。
请将本通知精神通知到征集对象中的各位专家。
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名单
一、领导小组
组 长:赵沁平 教育部副部长
刘燕华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李静海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朱道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副组长:倪维斗 教育部科技委主任
成 员:谢焕忠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杨玉良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王伟中 科学技术部条件财务司司长
叶玉江 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
冯记春 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
马 扬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局长
何鸣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局长
韩 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副局长
二、专家指导委员会
主 任:倪维斗 教育部科技委主任 院士
副主任:李家洋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院士
赵忠贤 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主任 院士
孙鸿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院士
周炳琨 清华大学 院士
左铁镛 北京工业大学 院士
吴常信 中国农业大学 院士
钟 掘 中南大学 院士
陈洪渊 南京大学 院士
郝吉明 清华大学 院士
郑树森 浙江大学 院士
项海帆 同济大学 院士
李培根 华中科技大学 院士
葛墨林 南开大学 院士
王静康 天津大学 院士
张继平 北京大学 教授
吴良镛 清华大学 两院院士
汪品先 同济大学 院士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院士
冯宗炜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院士
马宗晋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院士
符淙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院士
金鉴明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院士
张亚平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院士
杨 乐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院士
贺贤土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院士
崔尔杰 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 院士
林国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院士
李 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院士
朱作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院士
强伯勤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院士
林其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院士
刘嘉麒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院士
黄荣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院士
夏建白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院士
徐建中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院士
张 泽 北京工业大学 院士
陈佳洱 北京大学 院士
白以龙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院士
田中群 厦门大学 院士
冯守华 吉林大学 院士
周秀骥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院士
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院士
贺福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院士
王占国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院士
王 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院士
郑南宁 西安交通大学 院士
王众托 大连理工大学 院士
详情请见:
E-mail推荐
当周新闻排行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作者:王丹红
发布时间: 21:51:34
美国学术界关注中国科学道德问题
&我相信,永远不可能杜绝有人恶性造假,但通过教育,大部分人都会遵循基本原则。&&&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
□本报记者 王丹红
与中国科学院一样,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也要举行一次院士大会。但在今年4月举行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上,却有一个特别举措:一批美国科学院院士聚集在一起专门召开半天会议,讨论关于中国研究人员在论文中造假的问题。
&这个会议的内容从多个渠道反映到我们几位华人学者这里。我们认为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如果美国有一批院士有这样的印象:来自中国的部分论文数据有造假成分,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因为大家都记得韩国科学家黄禹锡的造假事件,到现在,韩国科学家送到国际顶尖期刊的论文,常常都要受到更严格的审查,因为担心其中有不诚实的部分。&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忧心忡忡地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我觉得,从财力到人力,今天中国在科学上投入了这么多的国家资源,如果一旦沾上这种受人怀疑的阴影,对许多人的前途、对国家的科学发展都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件事真正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上来讲。&王小凡表示。
&已抄过!&
&这种事一旦犯了,你的职业生涯就结束了!&
&&《分子细胞学》主编陈枫博士
通过朋友,王小凡得知参加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次特别会议的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最近经历的一件事。
这位院士是《分子细胞学》的审稿人,在评审一篇中国作者的论文时,他发现论文中的结果不可信,可能有造假成分,于是就将自己的意见写在审稿人评论中,并告诉了期刊编辑。期刊在拒稿的同时也向作者指出了这一问题。然而几天之后,这位院士又收到另一期刊寄来评审的同样文章,内容一点儿都没有改!
这位院士非常震惊地说:&我给你指出来可能造假的地方,你居然连一点儿改变都没有就原封不动地送回来,简直是太明目张胆地做这种事!&
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不久,《分子细胞学》的主编陈枫打电话找王小凡谈别的事情,顺便和他讨论了关于在中国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陈枫说:&中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否则不少中国研究生们都不知道其后果的严重性&&这种事一旦犯了,你的职业生涯就结束了(This kind of mistake is a career-ending mistake)。&
王小凡说:&许多中国学生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确实应该对这方面加强注意。&
他认为,这类学术不端行为基本上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论文中抄袭了别人文章的成段或成句。王小凡说:&这种情况我们犯得比较多,主要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对这个问题不太注意。长期以来,中国人对抄袭别人的文章或将别人的文章背得滚瓜烂熟,被认为是好的方面,但在西方文化中这是不能被容忍的。他们会说你怎么不自己做事呢?不能老觉得别人的文章好、句子好就拿来用,要写出自己的句子来。&
&为什么我认为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以杜克大学的研究生为例:有一位来自国内重点高校的高材生,考来时分数是系里的第一名。有一次,他的授课老师在一次开卷考试中发现,这名学生在卷子中整段整段地抄袭这位老师的综述文章。&
&按规定,这种情况学生是可以被开除的。我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替这名学生讲了情。我说,如果这位学生真知道不该这么做,很可能会抄你不知道的一些人的综述文章,而不是你本人的。这位任课老师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所以学校最后决定让这名学生重修这门课,而不是处罚得那么重。&王小凡介绍。
这件事让王小凡了解到,实际上好多中国学生真是不知道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像这种事情,美国学生绝对不会做。这不是说中国学生有那么大的胆子,而是他根本就不知道不能这样做。&
然而,实际情况更为严重,在这件事情之后,一位中国研究生在加入王小凡的实验室后对他说:&你都不知道我们在国内读硕士时,我们图书馆里有些综述文章下面都写着:&已抄过&。&
&我十分震惊,也就是说,这种事对他们来说司空见惯了。&王小凡说。
第二种类型属于打擦边球或走捷径的问题。王小凡说:&比如,在生物学实验里,某一种凝胶电泳已经走了不下10次,你知道这个结果是对的,别人也能重复,但你忘了把对照数据做成图表。等到审稿人在意见中说没有对照图时,一些中国学生,包括在美国的中国人,听说也是司空见惯,拿另外一个凝胶电泳的对照图安上去交差了事。这种事情被发现后就会被撤稿或拒稿,这是一种偷懒的行为,也是绝对不能做的。国内要对这种行为进行教育。&
第三种是故意造假。&我觉得这是最恶性的,结果完全是编造出来的。最近,我听说国内有个别重要的生物学论文被人怀疑,美国的部分生物学家们在经过讨论后认为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觉得这种影响就非常坏!&王小凡指出。
&不能靠这样来推动科学&
&在中国,我过去提过,为什么不能像西方国家的大学一样,由教授委员会来全权负责科学研究的管理,而不是科研处!科研处不能真正了解科学过程,只能按死规定管理。&
6月28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中国挑战科学极限甚或道德极限》。
文章指出:&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曾使中国位列世界科技领域前沿。而今,中国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正在为中国科技的重新崛起而努力。&&但由于中国不存在西方的社会和法律约束,中国富有进取精神的科学家也在挑战伦理极限。&
&2008年,中国科技部门要求科研人员在两年时间内研制出30种临床实验性药物,但申请项目资金的时限只有5天。而且,1949年以来,中国只研发了一种获得国际认可的药品: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王小凡认为,目前国内在制度上存在很多对伦理教育不利的地方。
第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王小凡说:&我最近听说有些地方,包括一些重要的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对发表论文仍然实施奖金鼓励,比如发表一篇《自然》论文,奖金可以发到20万元。这是很大的诱惑力。大学、研究所将论文发表与奖金直接挂钩甚至召开新闻发布会,我觉得很危险。这个现象一下子杜绝不了,但要慢慢取消,不能靠这样来推动科学。&
第二,逼良为娼,铤而走险。&这是我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的。前不久,上海一所著名高校的一位教授给我写信说,他有一个学生很着急,论文送了几个期刊都没有被接受,他认为这篇论文的质量非常好,想看看能不能上我所在的《生物化学杂志》。这名学生毕业快一年了,根据学校的规定,博士毕业后一年内没有在影响因子在5以上的期刊发表论文,那么学校将废除他的博士学位。我觉得这个处罚太重了,让人觉得读博士6~7年的时间全部付诸东流,这种巨大的落差会使一些人铤而走险&&造假。这叫逼良为娼,是被逼之下不得已为之!&王小凡说。
王小凡说,大学和研究所制定这样的规定也许是促使研究生们拿出好的成果。但科学的进程是不可预料的,如果都能预料,那还做什么科学呢?&科学本身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你会发现自己的假说不对,需要修正,再往前发展。&
博士怎么才能毕业?
&有人作过统计,如果按中国的规定,必须发多少篇论文研究生才能毕业,那么全世界的期刊都不够中国的研究生们发文章。&
据王小凡介绍,研究生培养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学生很努力,也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学到了该学的东西,但他每一次都证明这个假说是错的,因为排除了很多错的东西,科学也往前推进了,但这样的负面成果是发不了论文的。但经过5~7年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研究能力,能够提出假设、设计和操作实验、分析数据,但就是不幸出不了正结果&&这也是科学的一部分。那该怎么办?在美国,经过教授委员会的评定,肯定能让学生毕业,而不会被研究生院或科研处因为没发表文章而给卡住。
王小凡说:&刚开始我也不知道,在国内某些地方,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还不算毕业。通常,答辩后让你在形式上毕业,但不授予学位,也就是说,你的博士学位还掌握在单位手里,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发表多少篇影响因子在N以上的期刊论文才能授予博士学位。在美国,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就算毕业了。现在,国内高校加上这条限制,逼大家做出好东西,一方面改变了过去什么样的人都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情况,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一&刀&也切得太厉害了,矫枉过正,忽略了科学本身的特性。&
&让专家委员会来决定&
&我对年轻人很有同情心,我向来主张对年轻人要负责。有时完全是导师放羊,没有给他们指导,出了问题为什么不取消不能够负责的导师的资格呢?培养研究生是培养高级人才,要将功夫用在精心培养上。&
怎么才能让一个博士生毕业呢?
王小凡介绍了美国的情况:&研究生培养,先有一个资格考试。通过他写出来的答辩论文、之后的演讲和回答教授们提出的问题,教授委员会要看这名学生有没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知道他起码的个人素质。通过了资格考试后,接下来学生就由教授组成的论文委员会来管理。这个委员会规定每年必须开一次会,学生要写出一年来的进展;之后,教授们与他一起讨论进展、新思路;到了五六年后,大家觉得他进展很好,知道他掌握了许多基本的技能,独立思考方面已达到一定程度,作出的结果也对该领域的发展有贡献,最后,大家会得出一个结论:他可以毕业了。&
教授们是通过一个非常具体化的过程,而不是硬性的规定来考查学生的能力。发表文章是考查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所以,教授委员会不是只管形式和结尾,而是贯穿于整个学生的培养之中,这样教授对学生才有了解。不像国内,中间没有人管,到最后请一个答辩委员会,看一看论文就完了。
也许有人说,这样不是很占用教授的时间吗?&如果你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事,你就会花时间。而教授委员会的成员,基本上是对学生的题目有了解和帮助的人,不是随便找的。而且,这样对做导师来讲也有好处,得到很多帮助,因为别的教授也对我的学生的题目提出很多想法和建议,有时是我想不到的。因此并不是说我老给别人做事,这是互惠的。&王小凡说。
然而,当王小凡将这种已经很规范的做法介绍到国内时,却发现行不通。&教授们说,我们已经够忙了,主要是我们的学生太多,如果再这样做,我们就别活了。&
&听到这个话后,我就想,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需要面对中国今天的现实。做不成的事,我也不讲理想主义的话。所以我提出,教育部或中国科学院,应以指令形式要求大学和研究机构成立一个校级或所级专家委员会来专门受理这类事件,一个案例一个案例地处理,不能一刀切,尽可能避免让学生铤而走险。&
王小凡特别体谅研究生们遇到的困难,&现在国内部分导师带了很多学生,本身又很忙,没有真正很好地指导这些学生怎么写论文,最后造成他们有时大段摘抄别人的文章,导师又不仔细阅读论文就让它过了。等发表出来,某个作者一看这是我的句子,再写信给期刊编辑申诉,问题就来了。&
科学道德诚信教育
&我相信,永远不可能杜绝有人恶性造假,但通过教育,大部分人都会遵循基本原则。&
王小凡强调,应该通过教育来预防这类问题。研究生刚进入这个领域,就应该受到科学道德教育,让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有些事情绝对不能做。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从教育入手。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规定,科学道德伦理是必修课,在研究生入学初,首先用两天时间集中讨论科学道德规范,不只是读一些条条框框,这些东西有时很难理解,而是用实例或案例来解释哪些可以做,哪些行为不能接受,这样印象就比较深。&王小凡说。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国内很多老一辈科学家们都在关注这一问题。
最近,王小凡在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会面时,专门谈了如何从国家层面上推动对年轻科学工作者科学道德的系统性教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最近也主动邀请他和耶鲁大学教授林海帆为基金委提供美国科研机构对研究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的材料,以帮助基金委组织这样的必修课在中国施行。
谈到处罚,王小凡强调一定要慎重,对于错误性质程度不高的不能一棒子打死,&处罚要相对于错误的程度,一旦非常恶性的事件发生并得到证实后,一定要重罚,罚要有威力;这主要从基金管理部门着手,作出很强硬的措施。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规定,3年或5年甚或终身不能申请这方面的基金。国内现在的情况是,在该惩罚的时候不惩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了了之。&
&我认为这样做非常危险,到最后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大部分人都是无辜的。因为今天中国的崛起肯定受到西方的瞩目,有的人会为之高兴,因为科学无国界;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你对我的优势地位的挑战,就专门挑你的毛病。偏偏国内又有人干这种事,那他就会把你的这种做法加以渲染,整个国家的形象都会受到影响。&
中国科学发展中存在的科学道德问题也引起中美两国科学界的重视。据中国科协网站6月30日的消息,中国科协与美国科学促进会日前发表联合声明,成立道德联合指导委员会,以协调双方在科学道德领域内的合作。
王小凡说:&这是一件好事,希望能看到成效!&
& 《科学时报》 ( A1
发E-mail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问题的来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