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的蛋白质工程 研究生专业是属于工科还是...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安徽省会合肥市市区,是省属重点高校,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以生命学科为特色,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54年独立办学,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学校占地210公顷,是安徽省花园式学校。
学校现设有18个直属学院,67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1627人,其中正高职称133人,副高职称314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60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156人,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历年来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6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51人次,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7人,省高校拔尖人才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6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49人。设有&皖江学者奖励计划&5个特聘教授岗位和1个讲席教授岗位。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学生24209人,其中本科生17778人,研究生1480人。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
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学校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有高科技农业园、农萃园、品种园、机电工程园等校内教学科研园区。近五年来,学校承担&973&、&863&、&94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300多项,科技经费近亿元,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00多项。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200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4年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竞赛等国家级和省级各类活动中荣获100多项金银铜奖;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示范高校创建单位&和&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单位&。是安徽唯一一所本科农业院校,前身是安徽大学。
2008年是安农大80周年.
学校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启动&安徽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工程&和&合肥国家高科技农业园二次创业工程&,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服务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学校先后与宣城、淮北、巢湖、阜阳以及绩溪、肥东、长丰、霍邱等市县开展科技合作和新农村建设&对接&活动,积极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据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以来,学校累计推广各类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1500多项,培训学员200多万人,有100多项成果已发展成为省内的主导产业,使10多万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扶贫先进集体&、&全国星火计划先进集体&。
面对新发展、新机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学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改造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加快建设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赵良庆&&党委书记. 。主持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校办公室、组织部、党校、宣传部;联系林学与园林学院、外国语学院。
宛晓春&&党委副书记,校长。主持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处(人才交流中心)、财务处、研究生处(研究生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机关第二党总支;联系植物保护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经济技术学院。
王华丽&&党委副书记。分管学工部、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教育工会、机关第三党总支;联系经济与贸易学院、管理科学学院。
程备久&&副校长。分管教务处(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督导室、教材中心)、农业园及试验总场管理中心、图书馆(现代教育信息中心)、档案馆;联系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工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
刘长安&&党委常委,纪委书记。主管纪委工作,分管监察室、审计处、统战部、机关第一党总支、离退休工作处;联系理学院、茶与食品科技学院、体育部。
熊 健&&党委常委,副校长。分管总务管理处(基建办公室)、武装部、保卫处、后勤集团,协管学工部、学生处、团委;联系资源与环境学院。
夏 涛&&副校长。分管科技处(省农科教指导与服务中心办公室、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办公室、科技推广中心、学报编辑部)、生物技术中心、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现代农业管理与技术学院;联系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农学院 植物保护学院 园艺学院 林学与园林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茶与食品科技学院 理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工学院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 信息与计算机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外国语学院 体育部 经济技术学院(独立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已经于2007年放弃招生)
教授,日生,安徽颍上人。1968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1981年2月至1983年4月留学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康乃尔大学,
1991年11月至1992年7月接受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在英国洛桑试验站从事合作研究。历任讲师(1984)、副教授(1986)、教授(1991),教研室主任(1985)、副系主任(1987)、系主任(1991)、副校长(1993)、校长(2000)。自1997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
先后兼任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六、七届副主席,安徽省政府技术顾问,中国菌物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及学术委员会主任、虫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微生物防治分会秘书长兼司库;浙江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和安徽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刊物《应用生态学报》副主编,《菌物系统》《中国生物防治》和《昆虫天敌》编委、英国刊物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韩国刊物MYCOBIOLOGY编委。
长期从事害虫生物防治科研工作,专攻利用真菌防治害虫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是我国应用真菌防治害虫的基础和应用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近15年来,先后主持有关虫生真菌分类学、遗传学和生态学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5项, &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八五&&九五&和&十五&攻关子课题各1项,以及农业部948项目1项。此外,还主持美国农业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虫生真菌资源,发表新种20个,并澄清了一些长期未决的分类疑难问题;发现了寄主转移等新的生命现象,提出虫生真菌应用新策略理论。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真菌杀虫剂产业化事业,先后获发明专利3项,登记注册真菌杀虫剂新产品2个。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篇;主编或参编专著8部。代表著《昆虫真菌学》、《中国真菌志》第13卷(虫霉目)。1997年和2005年先后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1989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00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此外,1983年还获得美国农业部Merit奖。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评为&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男,1963年4月生,1991年获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被聘为副教授,1995年被评选为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
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7年被聘为教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首席专家,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组副组长,九届安徽省政协委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理事,安徽省粮食专业协会面粉分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在国内较早的开展了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以及低多酚氧化酶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遗传分析研究,发表了一批有创见的学术论文。先后承担包括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在内的20多项科技项目。课题组育成的&安农91168&等优质资源材料,被育种单位广泛用作亲本。1999年,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皖麦33&获得农业部、科技部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主持完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承担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33综合增产技术&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小麦品种淀粉品质及糯性变异的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4年获安徽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曾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标兵、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
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42年10月生,毕业于安徽大学生物系。长期从事生物技术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档案局&天然抗霉驱
虫剂研究&和国家经贸委&十五&创新项目&百蕊草素生物合成&, 2004年作为总顾问指导并承担农业部立项总投资810万元的&抗黄曲霉天然香精复合油及其制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曾荣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一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次,3项发明专利,国家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独立或以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论著或主编教材8部。1990年被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男,1956年11月生,汉族,安徽宣城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硕士,教授,现任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院长。年就读于安徽劳动大学数学系,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应用概率统计助教进修班修完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年,攻读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农业技术经济方向硕士学位。
1978年以来,一直在安徽农业大学从事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和《应用随机过程》等。主持和参与教育部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高等农林院校本科数学系列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和全国高等学校教研中心教改项目《21世纪高等学校农林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实践》,主持和参与省级教研项目2项。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应用概率统计》和农业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数学》(工科类)和《概率论》等共4部,主编华东地区高等农林院校协作教材《线性代数》,副
主编全国农林院校研究生教材《多元统计分析》。是安徽省数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数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教育部高等农林院校理科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数学课程指导组成员。
在科学研究方面,长期探索数学在农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方向是应用概率统计。先后发表科研论文《群落有序样本的一种聚类分析方法》、《植物病害流行的生存模型及其参数估计》和《Kronecker引理的推广与随机变量部分和的a.s.稳定性》等20余篇。参加安徽省&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主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
获奖有: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3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省农牧渔业厅技术改进二等奖1项,获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安徽农业大学&优秀党员&称号。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邮编:230036 总机号码:
网址:http://www. 学校官方论坛:http://bbs. 雨点论坛:http://bbs.ahau.net
【省立安徽大学(9.夏)】80年前,在国民革命的风云中,省立安徽大学于1928年4月在省城安庆创办。她是顺应民国初年安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结晶,是当时安徽境内唯一的高等学府。学校首招预科生,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个班,学员140人。8月设文法学院,招收本科生,内设中文、教育、政经、法律四系,学者刘文典首任预科主任兼文法学院院长。1929年文法学院分为文学院、法学院,设理学院,以符合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组织法》中&设有三院方可称为大学&之规定;1934年法学院奉令停办;1935年设农学院。从1928年至1937年,共培养了六届本科毕业生,计556人,另有预科毕业生和肄业生。学校十分注重教育质量,先后聘任教授150多人,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著名学者曾在此执教或主持校政,使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有关史料表明,省立安徽大学在当时全国公立大学中名列第13位。学校图书设备逐年添置,
安徽农业大学历史沿革图
到1938年已有图书18万册,理学院仪器设备完善,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创造了现代安徽高等教育的辉煌。1939年夏,日军侵占安庆,学校被迫停办。部分学生西迁,借读于武汉大学,除安庆房舍外,全部图书和仪器设备分别移交给了国立编译馆和设在湖南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教职员也随之流落至西南大后方。至此,具有10年办学历史和相当影响的省立安徽大学宣告停办,这是安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令人无比惋惜。
【国立安徽大学(9.12)】抗战胜利后,1946年元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恢复安徽大学,并改省立为国立,校址仍在安庆,决定由朱光潜等12人组成筹委会,朱光潜任主任委员,陶因为秘书。后朱光潜一再恳辞,乃改命陶因为筹委会主任。
国立安徽大学由教育部直辖,学制四年,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机构为四院十三系:文学院设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系、历史系、哲学教育系;法学院设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理学院设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农学院院长为齐坚如教授,设农艺系、森林系、园艺系(该系成立于1947年3月,系主任分别为沈寿铨教授、吴清泉教授和杨著诚教授),下设有大渡口农场、畜牧场。另设有大学先修班。学校的行政机构主要有教务、总务、训导三处。教务处下设注册组、出版组、仪器组和图书馆。总务处下设文书组、庶务组、出纳组、校医室。训导处下设生活管理组、课外活动组、体育组。
至1948年7月,全校有学生1245人,教职员315人。在安庆的3年中,先后任教的教授有71人,副教授35人,毕业学生729人。教师阵营较强,队伍以教授、副教授为主体,著名学者汤璪真、胡稼眙、潘重规、方重、束天民、刘乃敬、韦仲殷、张宗元、吴仲常、张文渊、雷瀚、黄叔寅、齐坚如等曾先后在此执教。国立安大师生纯朴,学风优良,学生中的学术团体有40多个。影响较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六&二&学生罢课,1947年工友罢工和1948年的第一届学生自治会竞选。
日,安庆解放。6月,南京军管会派军代表靳树鸿、黎洪模等四人接管国立安大。7月中旬,长江洪水泛滥,校园全部被淹。10月,奉华东局文教部令,国立安徽大学迁来芜湖,与省立安徽学院合并。12月4日,国立安大全体教职员工携带着除校园、办公楼及房舍外的全部图书、仪器、设备、用具(&图书仪器百余箱,家具万余件&),连同教职工家属、家具和八头奶牛,乘南京军管会派的一艘登陆艇整体从安庆迁至芜湖。
【安徽大学(4.8)】1949年12月,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正式成立,许杰任主任委员。行政机关设有教务处、总务处、主委办公室、政治教育委员会。取消学院体制,实行系科制,专业进行对口融合,共设文艺(内分中文、外语、艺术三组)、史地、教育、法律、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农艺、园艺、森林、土木工程12个系,另办有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森林专修科及师资速成班。教学与生活区分设在赭山、小官山、凤凰山和狮子山等处。创办了校刊《安大生活》(后改为《人民安大》)。1950年10月,安徽大学印信正式启用。
1952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由项南、戈华、方向明、郑英年、张佐文组成中共安徽大学委员会,项南为书记。1952年度第二学期起改行校长制,许杰任校长。
安徽大学先后经历了三次院系调整。第一次在1950年7月,土木系及艺术系调整并入南京大学。第二次在1952年9月,依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及各项规定,先后调入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教教师5人、学生21人;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蚕桑专修科教工28人,学生20人。由原皖北文艺干校、巢县黄麓师专和皖南师范学校合并而成的安徽师范专科学校也并入安徽大学,成为师范专科部。同时,经济系调往复旦大学,园艺系调往浙江大学农学院,法律系调往华东政法学院。调整后的安徽大学分为师、农二院。农学院设农学系、林学系、林业专修科、茶叶专修科、蚕桑专修科及中等林业技术班。师范学院设中文、外语、历史、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等七系和二年制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等八个专修科及半年或一年制国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七个师训班,并附设有工农速成中学、附师、附中、附小等。到1952年底,教职员工达到499人,其中教师186人,在校大专学生967人。安徽大学自年,共毕业学生527人。1953年暑假,学校又对部分系科进行了第三次调整,江苏师范学院化学系三年级学生调入本校化学系,本校数学系、物理系、教育系、历史系三年级学生调往华东师范大学。经过三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由原来文、理、农、工学科专业齐全的大学,变成只有农林和师范类专业的大学。
1954年2月,安大接国家政务院决定和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教育局联合通知:&安徽大学校名取消,其师范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农学院。&同年4月,省府决定:农学院迁往合肥。独立建院后的农学院,宛如破土的新芽,展翅的雄鹰,开启了安徽高等农业教育的新篇章。
1949年5月出生于上海, 祖籍江苏宿迁。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统计学和遗传学博士、统计学博士后。
现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国生物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浙江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遗传学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植物生产与草业科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艺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Brandeis)大学博士学位,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Boyce Thompson)植物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助理、所长,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李家洋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他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与重要粮食作物水稻探索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近年来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采用图位法克隆了水稻分蘖控制基因MOC1,开拓了水稻分蘖控制分子机理研究的新领域;利用水稻脆秆突变体分离了BC1基因,阐述了水稻机械强度的控制机理;通过获得的拟南芥胆碱生物合成突变体,初步明确了胆碱合成与植物温度敏感雄性不育性的关系;通过图位克隆法分离出导致细胞死亡的基因MOD1,明确了初级代谢途径的缺陷会导致植物细胞凋亡;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制出色氨酸与吲哚乙酸合成量改变的转基因植物,从而提出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生物合成途径的新模式;建立了一种简易的基因芯片体系,鉴定出一批油菜素内酯的应答基因,并证实了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细胞分裂的促进作用;发展了系统鉴定植物功能基因的植物表达文库转化法,分离出一批株型与育性等生长发育性状改变的拟南芥突变体,克隆了相关的基因。
自1999年担任遗传研究所所长以来,通过加强与所领导班子成员的团结、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强化规章制度建设与行政管理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与人人奋发进取的科研环境,促进了研究所的迅速发展。
2004年1月,李家洋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长江特聘教授,生态学系主任。195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同年考取教育部出国研究生,1983年赴日本学习,1989年获大阪市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及美国生态学会主办刊物《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等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
方精云主要从事植被生态学、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植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他建立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变化,较早地开展了碳循环主要过程的野外观测,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尺度的植被动态及时空变化,揭示了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系统开展了我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于植被气候关系的我国植被带划分的原则和依据,首次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他还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一种重要的木本植物属-水青冈属(Fagus L.)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较为深入地研究了长江中游湿地50年来的生境变迁及其生态后果。
方精云重视野外调查工作。20多年来,对中国和日本的主要植被类型都曾做过实地考察或定点观测,研究地点涉及我国西藏、青海、新疆、黑龙江、海南等25个省区和日本的一些地区。1995年参加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对加拿大高纬度地区的生物、冻土、冰雪和大气进行过研究。
方精云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国际重要刊物的论文40余篇,包括&Science&论文2篇。曾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4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入选国家劳动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1),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蛋白质结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化学工业与工程》2006年03期
蛋白质结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摘要】:蛋白质晶体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蛋白质浓度、蛋白质纯度、溶液过饱和度、温度、pH值、沉淀剂种类和浓度、压力、外加物理场、添加剂、提取剂(膜结晶)、离子强度和反离子等。总结了蛋白质结晶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蛋白质结构分析、新药设计、生化研究以及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O629.73【正文快照】: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药物不断涌现。蛋白质是生物活性物质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大多数药物的作用靶标是蛋白质。蛋白质三维结构的确定对于新药的发现和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有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适宜的蛋白质大分子晶体的获得仍是分析蛋白质的结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新妙;[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戴国亮,于泳,康琦,胡文瑞;[J];化学学报;2004年08期
代小虎,毕汝昌;[J];生物物理学报;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崔林开;叶华智;;[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王自良;张海棠;王艳荣;张改平;;[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吴晓英,李萃,肖志强,李建玲,冯雪萍,易红,李茂玉,陈主初;[J];癌症;2004年05期
李荣,刘晓力,杜庆锋,张嵩,周淑芸;[J];癌症;2004年10期
李芳,朱怀仕,韩志强,陈刚,高庆蕾,贾平,张阿丽,奚玲,徐茜,廖国宁,王世宣,卢运萍,马丁;[J];癌症;2005年01期
占剑锋,黄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程立均,康现江,穆淑梅,郭明申,赵晓瑜;[J];动物学杂志;2005年05期
赵红玲,陈劲春;[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张怀;袁其朋;朱亚平;马润宇;;[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陶凤云;张新妙;马润宇;;[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冬云;江仲文;;[A];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单彩云;刘春燕;姜振峰;邱红梅;单大鹏;张大伟;胡国华;陈庆山;;[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李俊玲;王世立;韩金祥;王国栋;孙杰;;[A];山东省药学会2006年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刘济宁;刘贤进;余向阳;彭正强;;[A];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张慧;班立丽;顾胜华;杨兵兵;罗敏;韩宏昇;李玛琳;;[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杨灵;刘国生;沈桂芳;张志芳;;[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立荣;[D];浙江大学;2002年
胡学芳;[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王盛;[D];福建农林大学;2002年
刘叔文;[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阮晖;[D];浙江大学;2003年
岳彩鹏;[D];河南农业大学;2002年
张春枝;[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李秋莉;[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陆书来;[D];天津大学;2003年
何卫中;[D];浙江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真喜;[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熊清明;[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王建;[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石建华;[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柴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周纪东;[D];浙江大学;2002年
迟万好;[D];浙江大学;2002年
陆坚;[D];广西大学;2002年
彭好文;[D];广西大学;2002年
蒙健宗;[D];广西大学;200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瑛,代佳平,王燕,刘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陈鹏,陈崇宏,程元荣;[J];海峡药学;2004年03期
聂忠清;吴永刚;蒙建洲;;[J];生命科学;2006年01期
陈光;[J];生物学通报;2003年09期
陈立慧,宋海峰,刘秀文;[J];中国新药杂志;2004年07期
陶凤云;张新妙;马润宇;;[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吴建中,赵谋明,宁正祥,姚玉静;[J];大豆科学;2002年03期
乙引,陈平,王茜,王明勇,柯波;[J];贵州农业科学;2000年04期
李洁,陈启元,尹周澜;[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9期
贺枫,卓仁禧,刘立建,徐勉懿;[J];高分子学报;2000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戴国亮,胡文瑞;[J];化学学报;2003年04期
代小虎,毕汝昌;[J];生物物理学报;2002年04期
戴国亮,董向群,孙祉伟,胡文瑞;[J];物理化学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邹建国,刘燕燕,吴琴芬,蒋柏泉,刘名治;[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0年04期
童跃进;关怀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刘倩;戴志晖;;[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叶元杰;[J];物理化学学报;1991年03期
李艺;程鎔时;;[J];高分子通报;2007年03期
林旭聪;尹华;郭良洽;谢增鸿;;[J];分析试验室;2007年12期
郑楠;刘杰;;[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年10期
姚伟;程义勇;高志贤;房彦军;;[J];分析测试学报;2007年06期
陈念贻;[J];化学世界;1952年10期
孙百虎;尚平;;[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陶彩虹;张俊彦;杨生荣;;[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陶彩虹;张俊彦;杨生荣;;[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要旸;[D];南开大学;2010年
刘敏;[D];浙江大学;2007年
罗全;[D];吉林大学;2009年
周笑鹏;[D];天津大学;2006年
王旭;[D];浙江大学;2007年
林贵梅;[D];浙江大学;2006年
陆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丁延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英晓光;[D];天津大学;2010年
赵孔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滕智津;[D];天津大学;2005年
李剑铮;[D];吉林大学;2007年
李莎莎;[D];天津大学;2008年
白丽燕;[D];浙江大学;2007年
李长伟;[D];天津大学;2007年
程路丽;[D];天津大学;2010年
郭平;[D];扬州大学;2006年
柳继兰;[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刘和平;[D];天津大学;2006年
朱皓淼;[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农业大学就业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