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 如何高效率的学习,好的读书方法?怎么搞小学数学读书心得?另外...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读书方法的重要性&&&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说的是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规矩,无法画出准确的方和圆。同样,决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也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甚至无法把书读好。
读书是学习并获得间接知识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是把别人知识转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读书是获取智慧的重要来源。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和其他学者专家在读书时,都是很讲究读书的方法和技巧的。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还就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写下了许多很有益的文章。事实证明,凡是读书有成效的人,都很重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有些书思想博大精深,需要精读,反复琢磨,细细体会。有些书思想非常浅薄,只要粗读浏览就可以了。有些书是精华与糟粕混杂在一起,就需要在阅读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些书中充满了错误的观点和不合逻辑的论证方法,那就要进行批判的阅读。有些书的内容低级下流,根本没有必要去阅读。有些人提倡“开卷有益”,认为什么书都可以看。其实,开卷有益必须以正确的读书方法为前提。只有讲究科学的读书方法,才能做到开卷有益。
书本的选择
每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书籍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相对于个人来说,可以说是无限的长河。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夸下这样的海口,在一生之中把所有的书都读完。
外国的书籍暂且不说,就拿中国的书籍来说吧,可谓浩如烟海。从先秦到清朝末年。有书181755 部,按卷说是2367146 卷,自1949
年至1980 年有书127402 种,计670 亿多册。现在,每天有6000 至8000 篇论文发表,每隔20
个月论文数目就会增加一倍。每天出书上万册,目前是每三年增加一倍。
如果一个人整天读书,每天读10
册,那末他一生也无法把全部的书读完。可见,读书不选择是不行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和需要挑选应该读的书。
即使是和自己专业、工作有关的书,一生也是无法读完的,因此还需要挑选、挑选再挑选。要挑选那些有价值、有益的书来读,要读那些为之倾倒的书。至于那些平庸无奇的书,低级趣味的书,根本不值得一读。
读书要联系实际
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读书法;死读书法和活读书法。所谓死读书法,就是盲目崇拜书本,认为凡书上讲的都是对的,闭眼不看现实,脱离实际,其结果是死读书,成为书呆子。所谓活读书法,就是在读书时立足实,密切联系实际,有分析有批判地读,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所发现,有所应用。很显然,前者是错误的读书方法,后者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读书之所以一定要联系实际,乃是因为:
(1)要把书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必须把书上的理论知识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变成完全的知识。只有书本知识,而不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那末这种知识是片面的,无用的。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书上的知识是否正确,是否真有道理,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为此,必须用书上的知识去联系实际。一般地说,如果联系实际成功了,那就证明它是科学知识,如果联系实际失败了,那就证明它不是科学知识。
(3)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指导生活和实践,读书不联系实际,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联系实际读书,读书又要联系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读书时间的安排
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在现在社会里,时间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为宝贵。会不会管理时间,是判别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怎样科学管理时间呢?
一、节省时间。
“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归为时间的节约。”从时间中节约时间,主要方法是:
1.安排时间先问三个能不能
(1)能不能取消它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去做。所以节制一下过于广泛的兴趣、过于广泛的交友是十分必要的。对那些完全不必去做的事,不必见的人,应该决然取消。对做不做无妨的两可间的事情,为了节省时间,亦可不予安排。
(2)能不能合并起来做
把能合并起来办的事、见的人,尽可能合并起来办,做到一举两得,两全其美。比如用洗衣机洗衣时,洗莱、做饭;排队买菜时看报刊杂志;看电视时打毛衣;散步时交谈;旅游时观察等等。
(3)能不能代替它
用费时少的办法代替费时多的办法。一个人能办的事,不要派两个人、三个人去做;了解一部名著的内容和情节,可以看一部电影或一本连环画,而用不着去看原著;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电话等传播工具了解信息等。
2.利用时间先抓三个快不快
(1)节奏快不快
调节频率,加快节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动作快不快
动作的快慢决定着所用时间的长短,有一个笑话说:一个闲来无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孙子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买明信片要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一个钟头,写信一个钟头,上街投邮又是一个钟头。一个动作迅速的人5
分钟可以办完。
(3)进展快不快
我们讲新的时代观念、时间观念和节奏观念,都是为了提高办事的效率,如果一个小时办完了需要两个小时办的事,其进展速度就提高了一倍。在有限的时间内办成更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
二。挤时间。
鲁迅先生把时间比作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在快的生活节奏中,在繁忙的工作中,怎样才能挤出时间来呢?
1.化零为整凑时间
要想成为时间的富有者,首先要学会化零为整,善于把时间的“边角余料”和“零碎布头”拼凑起来,充分利用,这就要做到:
(1)切莫小看几分钟
一个叫雷曼的学者说:“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便只有五六分钟,如得正用,也一样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游手好闲惯了,就是有聪明才智,也不会有所作为。”毛泽东同志的很多著名诗篇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常常利用理发的时间考虑创作,每当理发师把围裙一解,他就立即要来纸和笔,把理发时考虑好的乐谱记下来。
&一个人的时间无论怎么紧,在等车、理发、做饭、哄孩子中挤出三五分钟时间还是可能的。
(2)空余时间不能丢
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经常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来练笔,我们每天饭前饭后空余时间也都可以利用。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得到不少时间。
(3)早晚时辰要利用
我国东汉学者董遇,治学善于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他利用这三种空余时间读了好多书,我们如果能多利用点早晚时间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2、设法简化生活,腾出空余时间一个有志于求知上进的人,一般不沉醉于繁琐的生活,也不热衷于迎来送往。作家端木蕻良,曾有贴诗谢客的佳话,为的是杜绝来客的无谓干扰。居里夫人为了腾出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她尽量缩短搞卫生的时间。这些名人之所以采取这些办法,不是不要友情,而是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无畏消耗,这对我们当代青年来说,其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3.善于利用假日,巧妙安排时间
按照国家规定,每个职工每年有节假日110
天,加上休假,一年共有130天左右。巧妙利用这整段时间,也就是利用了人生的七分之一。数学家科尔解开“267-1”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数学难题后,有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科尔的回答是:“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瞧,这三年的星期天该是多么有意义啊!
读书资料的运用
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善于积累资料。马克思在动手写《资本论》之前,作过摘要的成册书籍就有1500
种以上,经系统整理后的笔记就有250
多本。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每研究一个科学问,总是事先收集大量资料。他去世后,人们在他书房中发现他亲自摘录的笔记竟达2.5
人们常用的积累资料的方法,不外乎有以下三种:一是剪贴报刊。现在报纸、杂志很多,各方面的资料都有。经常剪贴报刊,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数年之后就可积累数万以至数十万的专题资料。这是一种花费时间少、简便易行、收效较大的方法。陶菊隐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常剪贴纸上的军政新闻资料,积累大量各派系军阀活动的史料。他的《袁世凯演义》,正是在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二是抄录卡片。当我们阅读书报杂志时,随手用卡片或纸片摘录材料,注明作者、书名、篇名、报刊名称、出版年月。卡片积聚起来,再分类储存在卡片箱内或抽屉里。分类卡片按门类、笔画或拼音字母排列,查找起来十分方便。当然也可以按自己研究的课题,设置专题卡片。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根据“阅读有所得唯恐遗忘,赶快写在纸片上”经验,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为创作《子夜》等名著提供了素材。古人在这方面的例子更多,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这就是他利用零碎时间积累的十几坛子纸片(卡片)资料整理撰写而成的。三是背诵重要资料。著名史学家吴晗,强调学古文至少要背诵二三十篇。古代学者能背诵《史记》、《汉书》重要篇章的不乏其人,李白、苏拭等大诗人、文学家,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善于刻苦学习。他们熟读经史和先秦诸子,背诵汉赋,因而写文章作诗赋,用典故才能恰当自如。古人所说“博闻强记”、“过目成诵”,就是赞赏那些记忆力强又善于用记忆方法积累资料的人。
资料不仅要积累,还要进行消化。所谓消化资料,就是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经常进行归纳整理。在积累的基础上消化,在消化的基础上积累,如此循环往复,可以使自己的知识逐渐丰富,触类旁通。消化资料的一个途径是写读书笔记。在阅读有关资料时,随手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是消化资料融会贯通,从而进入创新的起点。古往今来,许多学问家是通过做笔记而成才的。顾颉刚少年时期患神经衰弱症,记忆力不大好,他发愤读书,勤记心得笔记,每天写数千字,他一生留下的笔记有五六百万字之多,后来已整理出版了《史林杂识初编》。消化资料的另一个途径是系统学习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专业知识,往往看不到资料之间的联系,孤立起来观察资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掌握了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我们才能正确地分析研究自己积累的资料,找出它他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得出科学论断,这就叫做有了“独到见解”了。
积累了资料之后,还须善于运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30
年功夫,精密观察了行星的位置,积累了大量的观察资料,由于短于理论分析,得出了“太阳——地球双重中心说”的错误结论。可见,对详细占有的资料还必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加工,才能有所创新。
那么,怎样运用资料呢?这里三种方法:一是分析综合法。把大量零散的资料积累起来,作成卡片,编排在一块,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作出判断。
运用分析综合法,常常能从细小的、,点滴的资料中把握事物的全貌。二是比较鉴别法。采用比较的方法处理资料,往往可以抓住事物的共同点和区别点,从而作出新的发现。三是追根寻源法。一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往往要提到其他文章或运用其他资料。而有些资料常常是用脚注或附录的形式来说明其来源的,如果我们善于追踪寻迹,就可得到更多的有价值资料或发现新的研究课题。例如,我国科学史专家潘吉星在研究中国造纸技术史时,偶然查阅到两位日本学者在介绍欧洲汉学发展的著作中,曾提到流传在欧洲的18世纪法国出版的三版有关中国的著作。顺着这条线索,潘吉星查找到了这三部书的法文原著,进一部掌握了丰富的而有价值的史料。
总之,我们既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积累,也要重视资料的整理、消化和运用。
如何选择学习参考书
新学期开始,不少同学为了使学习进步更大,都希望买多些学习参考书。新华书店的中小学教育书籍专柜参考书那么多,究竟挑选哪一些才合适呢?选择参考书,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因为参考书总是有一定针对性的,每一种书所起的作用不同或不尽相同,究竟需要补充哪一方面知识呢?需要得到哪一方面帮助呢?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参考书。
那么,参考书主要有哪些种类呢?
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题性的。前者全面地向学生提供某一科在某一阶段的重点内容,如《小学语文四年级学习内容提要》、《中学数学复习大全》,等等。后者向学生提供的则是某科的某一方面知识要点,如语文,或侧重于阅读,或侧重于写作;如数学,或侧重于几何,或侧重于代数。
有提供学习资料的,也有组织训练自测的。前者侧重于掌握知识的辅导,如各年级学生优秀作文大全,以及各类词典。升学试题解答,等等。后者侧重于培养能力的指导,如各年级的阅读系列训练、写作系列训练、数学标准化测试、数学单元自测。
有归纳知识的,也有解疑答难的。前者如《语文词语汇释》、《文言文知识大全》、《英语语法表解》,这类参考书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后者如《语文单元阅读指导》、《英语常用同义词辨析》、《数学难题例解》,这类参考书的作用主要是辅导学习新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以上的分类是粗略的,究竟需要哪一本或哪一种要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也就是根据目的、需要而定。
选择参考书,还要注意比较。现在同种类的参考书实在不少,例如,仅是小学数学单元自测就有好几个版本。比较时侧重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参考书编排的体例。例如,有的自测题是有答案的,有的是没有的,各有好处。究竟哪一套合适你?选书时可以看看“开头语”(“编者的话”)及目录。
注意参考书的版本。由于不同年度的课本有的会有变动,所以买书时要注意所选的书是否和自己所用的课本相一致,选书时可以看看出版印刷的日期。&
样利用工具书
怎样利用工具书呢?下面例举供你参考:
1.查找常用字,可用《新华字典》、《同音字典》、《汉语常用字典》。
2.查找冷僻字,可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华大字典》以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3.查找现代词语,可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
4.查找古代语词,可用《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通》、《联绵字典》等。
5.查找文言虚词,可用《文言虚字》、《词论》等。
6.查找成语典故,可用《汉语成语词典》、《常用成语典故选释》等。
7.查找马列著作篇名、文句以及诗词文句出处,可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目录》、《辞海》、《古代诗词曲名句选》等。
8.查找地名,可用《辞海》、《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世界地名词典》等。
9.查找人名,可用《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等。
10.查找历史事件可用《辞海》、《简明中外历史辞典》等。
11.查找职官名,可用《辞海》、《辞源》等。
12.查找学科名词术语,可用《辞海》、《简明哲学辞典》、《政治经济学辞典》等。
13.查找图像,可用《辞海》、《外国名作家传》等。
当然,还有许多专业工具书,可根据各自需要掌握使用。
读书笔记的写法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主要是这样4
1.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如果学理工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这样便可备你不时之需。
2.提要式。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
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比如“注意”、“说得对”、“辨证的精华”等揭示性简明字样。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
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如,历史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3.心得式。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如李贽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心得也可以是札记、体会。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
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写这类笔记,要特别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自修理工科则应注意抓住学习研究中所碰到的难点和问题。有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由一个简单的疑问开始,经过冥思苦想或从某一点上受到启示的。对任何一点良好的思索,那怕是一丁点都不应放过,并把它及时记下来,很可能成为你作出成就的关键。
4.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学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大多,上这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索引,便可顺手拈来。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像一个帐本,打开帐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
种写笔记的方法,可视各人的爱好、条件而定。至于书写格式,记在笔记本、活页张、卡片、纸条上均可。如果是自己的课本、书刊,那么写在天头、地脚、篇末、段尾都行。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总之,各种方式均有所长。但从使用价值来看,采取做资料卡片的形式更好些。做卡片请你注意几点:
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木、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
提高阅读速度的技巧
1.阅读时切忌出声。人的发音器官的运动速度比眼睛和大脑的运动速度慢得多,如果读出声就会降低阅读的速度。
2.要学会找“提前量”。“提前量”就是眼睛看书的速度要超过大脑思维的速度。在大脑消化、处理眼睛传来的信息时,眼睛已经在识别新的信息了。
3.要一段一段地看书,不要一字一字地看书。一段一段地看书,使字变成句子,意思比较完整,简化了大脑整理和贮存信息的过程,加快了阅读速度。
4.一目十行”。在阅读不大重要或比较熟悉的地方时,不必逐句逐字地读,可以略读,只要知道意思就行了。
5.请教工具书。在精读较为重要的材料时,遇到生僻的字、词、概念、公式等,随手就可以从工具书中查到,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6.先读头尾。在读一般论文时,可先读文章的头尾。弄清文章的结论和主题,使阅读的思路清晰,便于理解文章内容,可提高阅读速度。
人体的“生物钟”和学习
什么叫“生物钟”?简单地说,就是在生物体内,每隔一定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人体“生物钟”规律,是不受大脑支配的。它是亿万年生物演化进化的结果。比如,一个正常的人,不必看钟,就知道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是否快到了。人们感到饿或困的时候,总是非常接近正常的就餐和睡眠的时间。早晨,即使没有任何外界刺激,人们也会在一定的时间醒来。科学家证实,人体存在着一个人33
天的智力变化周期,在两个周期交接时,人的智力下降,人容易激动,工作易出错。发生口角、车祸、工伤大多集中在这一两天。确定这个周期的时间,在国外已经是很容易的事了,许多人这一天胸前挂上鲜艳的小牌,提醒同事帮助自己避免错误。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这一周期,利用这一规律,在每周期的智力高峰时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另外,由于长期的每星期的休息制度,人们还形成了每星期的智力周期。在美国,是星期六、日休息两天。人们购买汽车,总是争取买星期二、三、四生产的。因为星期一和星期五临近休息日,智力有下降的趋势,容易出次品。在一天之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早晨和晚上8
到10 点最高,上午次之,下午又次之,最差是黄昏。
一些好学的青少年,往往忽视“生物钟”的存在,把“头悬梁,锥刺股”当作成才的唯一途径,晚上“攻关”到一二点,由于生物钟作用,智力下降,使效率显著下降。第二天整整一个上午昏昏沉沉,始终达不到最佳智力状态,午后和黄昏又加紧学习,无奈已进入智力低潮,影响晚上的学习效率。一个青少年,如果长期破坏“生物钟”规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失眠和神经衰弱。每年高考前,总有一些考生由于神经衰弱而无法投考,每年大学新生入学后,又总有一些学生因神经衰弱而休学,这是需要认真记取的。“悬梁刺股”,其实就是和生物钟规律作“顽强斗争”,短时间作用一下,还可以有点功效,长期使用就要付出高昂代价。
在学校,往往可以发现一些刻苦的学生,成绩平常;一些蹦蹦跳跳的学生,反而成绩优秀,人们往往认为前者笨而后者“天分高”。其实,这和“生物钟”规律很有关系,前者由意志控制学习时间,经常破坏生物钟规律;后者往往比较任性,困了就休息,精神来了就学习,较好地利用了智力高峰。学习成绩是和高效率的学习时间成正比例的。一些国家领导人和科学家,在工作之余,总是抓时间洗澡、散步、打球、听音乐,跳舞、绘画和练书法,就是为了休息,使“生物钟”得到正常工作。
读书应有的心态
阅读心态与阅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阅读的心态越好,阅读效果也便越高。因此,探讨一下最佳阅读心态,是很必要的。
1.纯洁的心境,即在阅读之前把一切芜杂的、混乱的、烦琐的念头全拭去,使心境如一块水晶、一池春水,这样阅读文章,印象才会清晰,记忆才会深刻,理解力和吸收力才会更强。
2.安静的心绪。即心绪要安稳平静,要克服慌乱和烦燥。这种心境、这种阅读心理要靠教师去创造。
3.乐观的心情。即对环境、处境,应该有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而不应该有反感的逆心理,应该对生活充满理想、充满热情和信心。
4.专一的心力,即阅读时要全部精神倾注在阅读对象上面,要加强感受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活动,造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
5.渴求的心志。即在阅读时的整个过程中,要有一个念念不忘的目的,因为目的关系着注意。
6.渴求的心欲。即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要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求知欲,要有浓厚的兴趣和爱不释手的感情。在阅读过程中,有了此三者,就能变压力为动力,变苦恼为享受,便会产生一种废寝忘食的积极性和棒打不回的意志力。
读书内容的巩固
练习是使知识内容得到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怎样进行练习?这里提供几类有效的方式。
一、适度练习
如有一段文章,在反复学过5
遍后恰好能把它准确无误地回忆起来,若继续学习第六遍、第七遍⋯⋯就是“适度学习”。实验表明。“适度学习”会提高知识的熟记程度,是一种有效的练习方式。但“适度学习”也是有限度的,并不是练得越多越好,练习过度,出现“报酬递减率”,那就得不偿失了,再拿上述这段文章来说,如果第十遍练习比第九遍练习的效果要差,那么第十遍练习就显得不必要了。这是因为厌烦的心情妨害了它的效果。“适度练习”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技能。
二、尝试回忆式练习
这种办法的具体做法是,在初读学习材料一二遍后,合上书本,回忆这段学习材料的内容,能回忆出多少就算多少,然后又打开书本,再看学习材料,看完后又回忆如此反复多遍,从而达到“超额练习”的程度。这种方法比那种把学习材料一遍又一遍地看、读的方法要有效得多。因为:第一,尝试回忆时,调动大脑进行积极思考并组织学习材料,提高了用脑效率。第二,尝试回忆后,有些东西回忆不起来,又会激发你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有些东西回忆起来了,你就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成功的慰藉,提高了学习兴趣。第三,尝试回忆后,再打开书本进行下一遍学习,你就会清楚地知道,哪些东西已经熟知,哪些东西尚未清楚。
三、自问自答式练习
学习了一段材料后,清楚地理解这段材料讲的是什么问题,然后将这些拟为与试题、作业题一样形式的问题,或者拟写如细分的标题一样的提纲,然后又用这段材料(也可参考其他书上有关的内容)来回答它们,或充实提纲应包含的内容,这一切,可以整理并记录在笔记上,也可在书的空白处写下问题题目或标题式的提纲,并在书本上划出有关的内容。这种方式,也可以说是在有提示条件下的一种尝试回忆式练习。以后每当复习这段材料时,先看书中空白处或另记在笔记本上的题目或提纲,回忆它们所包含的内容,然后再看这段材料,找出尚不清楚或未记住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四、全体法、部分法、综合法练习
对不同的学习材料应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第一,对于本身彼此没有意义联系的材料,采用部分法,即把要学的材料分成几个小部分,然后分别来记忆它们。最好采用累进的步骤:学习熟记第一部分,在进入第二部分学习时,回过头来迅速复习一下第一部分;在学习第三部分之前,又回顾一下第二部分,逐步推进。你若要记住100
个英语单词,不能把这100 个单词作为一个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记,而应将它们分成5 个或10
个单位分别去记。这种方法有两个优点:一是能集中精力反复学习,可以及时知道学习的进展情况。通过尝试回忆,发现错误或遗漏,及时纠正。二是可以根据这些划分成小部分的材料的难易来分配时间与精力,难的材料多用功,容易的材料少费力。
第二,对于学习材料本身彼此相互联系的一个简短的内容,可采用全部法学习。就是将这个简短的材料作为一个整体,一遍又一遍地学习,直到熟记为止。不能采用部分法,将这段材料生硬地割裂开来。
第三,对于材料本身彼此相互联系而又冗长复杂的内容,可采用综合法学习。此法分成三个步骤:
(1)先采用全部法:把材料从头至尾看几遍,了解材料本身的大体内容、基本意义。
(2)采用部分法:把这一材料分成几个小部分,分别来理解和记忆这些小部分。注意,在把材料分成许多小部分时,应采用材料的自然分段,不应把材料划分成一页或半页等数量相同的部分,这样又会机械地割裂材料本身一些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
(3)再采用全部法:在掌握了材料的各部分之后,又把材料结合在一起,把整个材料再看几遍,归纳出材料的总体意义。
五、集中练习与分布练习
连续地进行练习,把某个材料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叫做集中练习。这种练习方式用来对付富有意义而又难于理解的材料特别有效。因为这种材料往往需要集中精力花一段时间进行反复练习才能透彻地掌握。如果所学内容简短,则集中练习便可完成。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应采用另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分布练习,就是各次练习之间相隔一定的时间,反复多次后达到熟记。有人研究,给同样一篇材料,如果甲组每天读一次共读5
天,乙组一天内连续读了5 次,那么实际上他们都学习了5
次,而在一个月后进行测验,甲组的成绩为乙组的三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练习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来练习,就可把重点放在前次练习过但未掌握或已忘记了的部分上面。在这一时间间隔中,前次练习中的一些混淆和干扰有可能消失,并且由于避免了集中练习所产生的厌倦而提高了效率。在最初练习时,各次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要短一些,因为这时的知识尚未巩固,容易遗忘,而到后来,学习内容熟悉了,各次之间的间隔可以加长。需要注意的是,存在着这么一种不良现象:材料学过一遍就过去了,直待到期中、期末考试前进行集中练习,把该材料反复读记,考试时仍能得高分,考过后又忘记了,这样的集中练习不利于长久保持,练习成为简单机械的重复,所产生的厌倦毫无疑义地会降低练习效率。
六、同一式练习与变化式练习
同一式练习指许多练习都必须紧紧围绕同一个基本知识进行,达到使基本知识巩固的目的。有些人的练习似乎仅仅是为了完成解题这一任务,拿起题来就解,不大愿意首先复习一下基本的概念、原理,练习起来错误百出或很难顺利进行。
做习题前,最好复习一下有关的基本知识。那种过于脱离基本知识,过于特殊、过于冷僻的练习要尽量放弃。如果所做的习题不是按某一知识内容来安排的,而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那就达不到集中精力巩固某一基本知识的目的。因此,最好在学完某个基本知识后搜集有关的习题来做,将无关的习题暂放在一旁。那种把习题集(或其他参考资料后面所附的习题)从头到尾地去做,做完一本后又做另一本的做法是很不经济的。应该把各本书上所收录的习题中有关某一知识内容的习题集中在一起来做。
同一式练习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含义,就是指基本知识的范围、类型保持一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语言保持一致、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多样化的练习而使知识得到巩固。这就对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所用的教材应是同类教材中质量最佳的(如果你认为教材内容太多而时间不够的话,选用一本较全面的复习资料亦可),它必须为我们提供基本知识的范围与类型以及关于基本知识的较完善的语言表述。复习同一基本知识时同时使用几本内容大致相同的书籍,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语言表述,详略亦不尽相同。这种差别尽管无关紧要,但它却会浪费学习者的许多精力,因此,关于基本知识的范围、课题类型、语言表述,最好以一本教材为准。当然,可以按每一基本知识内容来汇集例题、练习题,或者将几本书上有关某个问题的论述综合整理出来记在笔记上,复习时就用自己整理出来的笔记进行。
变化式练习是指练习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视、听、读、写都可采用。采用何种方式应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来决定。在学习无意义或较少意义的教材时,可多采用出声朗读、笔写等方式;在学习富有意义的材料时,则采用内心思考、默读等方式较好。不要总是单纯地使用一种方式,或只读,或只写,或只看。按巴甫洛失的学说,仅靠一种器官进行活动,大脑容易产生抑制;各种方式交替使用、不仅可以引起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大脑的活动性。变化式练习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要求具体例子的多样化,通过练习多样化的习题巩固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但如果多样化的习题做得太多,大搞“题海战术”,无疑会浪费大量时间,影响基本知识的学习。
七、信息反馈式练习
每次练习后一段时间,便应了解练习的结果如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对那些尚未掌握的东西亦应做到胸中有数,以便集中精力加强这部分的学习。
做作业之前,最好先复习有关的知识,然后合上书本独立做出来。做完后,再以书本为衡量标准找出作业中的错误和遗漏,加以纠正和添补。拿到被批改过的作业本后,不能只看一下分数就了事,而应把错了的题重做一下。课外做习题一定做书后附有答案的,否则做完后不知是对是错,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八、及时练习与定期练习
在学过一段教材后,如何安排今后的复习工作?有两种办法:第一,及时练习——爱滨浩斯研究出的遗忘规律表明,知识在学习后,开初遗忘得较多,以后逐渐减少。所以,复习就要及时进行,赶在知识还没被遗忘之前进行复习,就是复习了你所熟知的东西,所以,复习起来很节省时间。如果学习材料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内容已经忘记了,这时的复习就可能像学习新的材料一样费劲。但是,复习的时间亦不可定得太早,如定得太早,就可能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了。第二,定期练习——及时练习并不就能保证知识永不忘记,因此,以后还要不断进行定期练习。在这种定期练习中,最初每次练习的时间间隔要短一些,以后逐渐延长时间间隔。如,第二次复习定在二天或三天后,第三次复习定在一周或两周以后。具体在什么时候复习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和材料本身来确定。不过,也有个总的衡量原则:在材料大部分还记得而有很小部分遗忘或模糊时,是复习的最佳时刻。为什么要定在这个时候呢?因为,在这时,由于材料的大部分还记得,再次复习时就很容易重现材料并理解材料的意义,并把已知的材料作为引导遗忘了的材料的线索。而且,又由于很少的部分遗忘或模糊了,这又激起了重新记忆的动机。如果你复习时觉得所复习的东西自己是完全能够回忆出来的,那么,说明你复习时觉得所复习的东西大多数已被忘记,变得陌生了,说明你复习得过早了;如果你复习得过晚了。根据这个原则,你就完全可能确定隔多少时间再来复习最好。
上述几种方法是对同一练习的不同侧面的描写。因此,各种方法可以一起使用于同一练习中。
读书要读序和跋
序是书中正文前的文字,跋是书中正文后面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书前为序,书后为跋。前言、序言、代绪论、作者的话、编者的话、出版者的话、出版说明、再版前言或序言、后记、后序等都属于序跋之类。
序和跋的目的、任务和作用是向读者说明或介绍与该书有关的一些情况,如写书的时代背景,书的起因和目的,引用了哪些材料,参考了哪些著作,告诉读者在阅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一篇较好的序或跋,通常都是高度地概括该书所得到的结论,并指出为达到这一结论所使用的方法,告诉读者阅读的重点和应使用的阅读方法。例如,《资本论》的初版序一开始就说明《资本论》于1859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接着告诉读者阅读《资本论》应具备什么样的态度,还指出了该书的研究对象,阐明为什么以英国作为典型的例子,并告诉读者该书的目的和作用,最后指出该书的结构。
由此可见,序言和跋对读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读书之前认真阅读序和跋,可以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书的内容,有助于掌握其精神实质。
注释阅读法
在阅读一些论文或专著时,你会发现文章后头常常会拖有一条条“尾巴”,统称“参考文献”,“引文索引”,或“注”、“注释”。这些“尾巴”少则二三条,多则几十条。有些大部头的论著甚至有上百条的,在读书时,这些“尾巴”往往会被人忽视。其实,这些“尾巴”除了起到持之有据或佐证的作用外,还有许多学问值得研究。
首先,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尾巴”的提示去阅读被引用的文献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被引文献和引用文献的文章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属于溯源,有的是提供证据或证明,有的是批评否定过去的著作,无论出自哪种原因的引用,都可能使人更深刻地领会所读文章的精神实质、评论文章的价值。其次,这些“尾巴”都是某一特定专题的文献信息再生源。在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时,可根据引文出处找到被引用文献,然后又从被引用文献的引文处再找它所引用的文献,采取这种“滚雪球”的办法,循迹追踪下去,便可检索到某一专题的丰富资料。第三,由于引文和被引文之间的联系,不同学科的文章有横的左右连接线,同一学科的文章有纵的前后连接线,使某些文章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据此可对学科的相关性和科学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学术发展源流,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第四,图书资料部门对这些“尾巴”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分析,可在大量的、杂乱无序的动态发展的文献当中发现出某些规律来,如哪些书刊常被引用,应为馆藏重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图书的供求关系。第五,利用文章被引用情况了解作者的学术水平,帮助发现人才,开发人才资源。国外有人对某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写的文章被利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他们的文章被利用率要比一般人文章要高得多。
读要点学习法
读要点是阅读参考书和普及读物的一个重要方法,爱因斯坦曾这样说道:“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入的东西,把其他的一切统统抛掉,这就是抛掉使大脑负担过重和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其方法可用“总、分、合”三个步骤来加以说明:
1.所谓总,就是在浏览前言、后记、引子、编后等基础上,认真地读一读目录,以概括了解书本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以形成对全书的总体印象,做到提纲挈领,心中有数。
2.所谓分,就是在读目录的基础上,逐页但不是逐字地掠读正文。掠读中,除进一步熟悉记忆书页中的大、小标题外,还须注意那些加了框边的要点、黑体字和有特殊标记的字、句、段,以及自己根据学习目的认为需要掌握的内容。这些往往就是每章每节的关键所在。
3.所谓合,就是在翻检掠读全书后,头脑中已有了许多具体的印象,有必要把它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因此,请你不要忘记结合掠读所得再回过头来仔细地读一遍目录,并加以认真的思考、综合,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
略读就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阅读,它不要求对文章的内容深入理解。
略读与一般速度的阅读是不同的。在以一般速度进行阅读时,读者是将文章的每一部分,比如每一句子或段落都过目。而略读则要求有选择地省略文章的一些部分,如某些段落、句子,而只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理解方面。在一般阅读时,读者是以获得尽可能好的理解水平(通常为70%或80%)为目的。而理解程度愈高,则阅读速度愈慢。所以,略读只要求理解水平达到50%或60%就行了。
速度方面。一般说来,略读速度可以是一般阅读的2 倍。快速的略读速度达800
字/分钟,至少也应达到400 字/分钟。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略读速度应根据所读的材料以及所要求达到的理解程度而定。
怎样略读。比如读一篇几千字的文章,阅读时首先应该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将文章的前二段完整地读完,以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文章的安排,了解一点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语调和语气等等。因为通常作者在文章的前几段中对文章作了一个介绍,描绘出文章的总的轮廓。
怎样省略,一旦对文章有一大概的了解后,在阅读第三或第四段时,只要阅读句子的关键词,略过段落的其他部分,便可掌握段落的主要意思。或者只读段落中的关键句子,挑出一两个重要的词、短语或数字等。
找出中心。略读中,应抓住段落的主要意思和少数几个细节。有时,关键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段落的第一句,它可能在段中或末尾。所以,也得花时间去找出关键句。有时,段落的主要意思并不是用一个关键名字表达的,这就需要找出几个句子或短语来表示主要意思。这样,就得将整个段落读完。
但不要忘记,在读完后进入下一段落时,仍要以略读速度进行。
保持速度。尽自己最快速度进行略读,只求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而不阅读细节。
读书必须做记号
为什么读书时要做记号呢?主要是因为记号经常提醒你注意。其次,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过程,而思维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说和写。一本满记号的书,通常是一本在阅读时深思熟虑的书,还有,做记号能够帮助你记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思想火花或者自己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的理解。
读书,就是你同作者在对话。可能作者在有关问题上比你高明一些,你表示谦虚是应该的,然而你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读者才是唯一的得利者。学习是一种双向运动,并不仅仅是往空瓶子里装东西。学生应当向自己、同时也向自己的老师提问;当他理解了老师所讲的论点以后,作为学生,他甚至可以同自己的老师辩论。在书上作记号,正是你同意或者反对作者所述论点的一种形式。
或许你会说,做记号会影响读书的速度。这是无疑的,然而,这恰恰正是应该做记号的原因之一。好多人都有一种错误的看法,好像读书的快慢是衡量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志。事实上,读书是没有一个固定速度的,有的书内容比较浅显,可以读得快一点;有的书内容比较艰深,则必须读得慢一点。在这个问题上,衡量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只能是自己按照不同书本的价值采取不同阅读方式的能力。至于那些名著,问题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理解了多少。
如何做好笔记卡片
卡片是作笔记最灵活的形式,它最容易查找和排列使用,现将制作笔记卡片的一些方法简介如下。
1.卡片的规格:一般为12 厘米长,7.5
厘米米宽。太大不便存放,过小不便记录。一般采用较厚的纸为佳。
2.卡片的分类:
(1)内容摘要卡,A.摘引书籍和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典故、资料等;B.作内容摘要,将原文用自己的话缩记下来,主要适用于较长的段落和不需直接引用的资料。
(2)书名或论文索引卡,记录题目名称,提示在哪里可查到原文。
(3)提纲笔记卡,适用于较为艰深的专著或文化文,将内容要点用观点排列的形式记下来,便于掌握全文的内容和逻辑结构。
(4)随感卡,将自己的读书和工作中随时想到的体会、问题写在卡片上,便于以后整理使用。
3.卡片上所录的内容要根据自己工作、学习和专业需要来记,做到有的放矢。漫无目的地乱抄,往往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文字要写得清楚、简练、容易认。在把原文缩写成自己的语言时,既要注意避免近似摘引原文,又要注意解释的准确性。
4.为了便于查对使用,在每张卡片上要写明资料的归属类别,书名或论文名、作者、页码、出版社名称、发行年月日、见报日期和存放地点等。
5.做笔记卡片,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卡片要经常使用,不能光记不看,要不定期地对卡片进行清理、调整、分析研究,用完卡片要及时放回原处。
古今中外学者治学方法40例
1.科学家培根的“酿蜜法”: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单只收集,也不应该像蜘蛛一样光会在肚里抽
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
2.学者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得进去,又要跳得出来。
3.数学家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
4.学问的“识理法”:“读有字书,识没字理。”
5.戏剧家克尼雅日宁的“有无法”:要读懂书上所没有东西。
6.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7.哲学家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
8.儒学家子思的“五觉察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9.古文学家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10.教育家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反问法”: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
12.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思维法”: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才是真正知识。
13.道德家老子的“得惑法”:“不则得,多则惑。”
14.心理学家洛克的“多少法”:学习广博的决窍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东西。
15.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循序渐进法”:要想一下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
16.孔子弟子子夏的“温故知新法”:“日知其所无,月无忘期所能。”
17.文学家伏尔泰的“再读法”:“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
18.哲学家狄慈根的“重复法”:“重复是学习之母。”
19.桐城派学者姚鼐的“三端法”:(1)义理;(2)考证;(3)文章。
20.古文学家欧阳修的“三上法”:(1)马上;(2)枕上;(3)厕上。
21.学者董遇的“三余法”:冬为年余,夜为昼余,雨天为时余。
22.数学家科尔的“星期日法”:用三年的全部星期日证明一数学公式。
23.历史学家陈垣的“读目法”:读书先读目录,心中有数。
24.学者陆世仪的“分类法”:凡读书分类,不惟有益,且兼省心目。
25.学问家王盛鸣的“竭泽法”:知识如鱼,目录如网,用网在书海中打捞。
26.科学家波尔克的“消化法”:读书而不动脑,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27.化学家贝尔纳的“发现法”: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会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
28.儿童文学家冰心的“创新法”:读书恨与古人同。
29.学者阮葵的“冷热法”:按书的内容,分别采用冷看或者热读。
30.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合精法”:要善于集合相近学科的理论精华。
31.自然主义者左拉的“探索法”: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
32.教育家布鲁纳的“兴趣法”: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33.国学家章学诚的“切己法”:“不切己者,虽泰山而不顾。”
34.史学家侯外庐的“热处理法”:读书学习都应趁热打铁。
35.科学家巴斯德的“坚持法”: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是我的坚持精神。
36.作家李准的“浓淡法”:先浓后淡更有味。
37.孟轲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
38.作家福楼拜的“发掘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未被认识到的东西。
39.短篇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专注法”:只要能专注就能取得连自己都会吃惊的成就。
40.史学家顾炎武的“新旧法”:顾炎武每年用3
个月复习旧知识,其余时间学新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读书心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