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鸟是几几年的硬币值钱灭绝的?

羽之河流:历史上曾经有过多少旅鸽?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羽之河流:历史上曾经有过多少旅鸽?
passenger pigeon 灭绝 动物 生物 多样性 历史 博物 基因 基因组
雄性和雌性旅鸽的复原图。绘画:Louis Agassi Fuertes/National Geographic
(莘莘深/编译)十九世纪初,自然学家亚历山大o威尔逊(Alexander Wilson)有一次在肯塔基旅行时,整个天空突然变黑了。威尔逊后来写道,当时他认为这是“一场龙卷风,马上就要把房屋和地面上的一切摧毁掉。”
当威尔逊恢复理智时候,他意识到刚刚只不过是太阳被一群旅鸽(Ectopistes migratorius)挡住了。
1875年人们射杀飞行中旅鸽群的场景。图片来源:The Illustrated Shooting and Dramatic News
很多早期探险家的日志里面都有相似的描述。旅鸽会聚成大群,横扫美国东部, 在途中食用栗子和橡子。威尔逊凝视着鸽群,试图搞清楚里面有多少只旅鸽。从一边到另一边,大概有两公里宽,像是羽毛汇成的河流在头顶上空流淌而过,川流不息超过四个小时。从这些信息中,威尔逊猜测里面有超过22亿只鸟——“几乎无法想象的规模,”他写道,“然而,仍有可能远远低于实际数目。”
到了距今一百年前的1914年,旅鸽灭绝了,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工业级的大规模捕猎。马克o巴罗(Mark Barrow)的书《自然的幽灵》中指出,我们竟能将一个如此繁盛的物种赶尽杀绝,这件事情震惊了所有人——也让全世界都理解到大自然的脆弱性。
最后一只野生的旅鸽于1900年被一个小男孩射杀,标本现存辛辛那提动物园(上图)。1914年后最后一只动物园旅鸽去世,旅鸽遂宣告灭绝。图片来源:Sarah Stierch
因为旅鸽在现代生态学成型之前就已经消失了,科学家们对它们的自然史知之甚少。他们只能依赖于像威尔逊的日志那样的目击报告,这些报告很容易让人得出一个相当简单的故事:曾经我们有数量庞大的旅鸽群,现在只剩下几个保存在博物馆里面的填充尸体。
但最近几十年里,有些研究人员认为旅鸽的历史要更加复杂。比如1985年,考古学家威廉姆o纽曼(William Neumann)指出美洲原住民遗址中并不存在大量的旅鸽骨头。如果这种鸟连续数千年都多到可以封锁太阳,按理说美洲原住民应该经常食用它们才对。纽曼认为19世纪的鸽群规模并不反映旅鸽的真实长期状态。
现在,新一代的科学家根据一条新线索来解答这个问题:DNA。结果发现储存在博物馆那些填充标本依然含有一些不短的基因片段。
在本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里,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洪志銘(Chih-Ming Hung)和他的同事们发表了如何从三只旅鸽的趾垫中获取DNA的文章,其中三只旅鸽中的两只捕获于明尼苏达州,另一只捕获于宾夕法尼亚州。他们设法得到了每只旅鸽57%到75%的基因组。
当科学家可以研究某种动物这么多的DNA,他们可以从中获取很多信息。比如,它们过去祖先的种群有多大。
动物学教授C.O.Whitman的鸽笼,其中有多只旅鸽,摄于1896年。图片来源:wikipedia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每只动物的基因都各有不同。如果对你的DNA中的骨胶原基因和别人的进行比较,两份基因可能有稍许差异。这是因为基因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会出现突变。
大种群中会有很多这样的差异,这种多样性可以传递给 下一代。在较小的种群中,相比之下,则没有多少空间来包含许多多样性。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只能将很少量的多样性传给它们的后代。
所以,今天种群中的基因多样性可以作为线索来推断过去种群的大小。即使后来这个种群大爆发,数目比原先多了很多倍,但是它仍可能多样性不高,因为它起初的种群规模太小了。
严格地说,科学家不能通过这种方法得到过去种群大小的真实值。每一代只有部分个体可以繁殖,所以我们只能看到这些繁殖个体的基因多样性。科学把这一小部分繁殖的个体称为“有效种群大小”。但是了解有效种群还是有用的,因为它可以作为实际种群个体数目的一个粗略估计。(一般来说,有效种群的个体数目是实际种群个体数目的十分之一。)
科学家刚开始测量有效种群大小的时候,他们需要比较很多个体中的某个特定基因。近几年,他们发明了一个巧妙的反演方法:现在可以通过比较少数几个个体的很多个基因来估计有效种群大小。如果个体之间有大量基因不同,那么科学家就可以推断出它们过去来自一个很大的种群。如果它们非常相似,那么种群就很小。
这个方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可以让科学家跟踪种群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因为科学家可以比较每个基因的变体都是在多久之前才从共同祖先那里分离出来的。如果一大堆基因变体都能追溯到某一小段特定时间里,这说明那个时候的种群很小。2011年,来自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学院研究所的李恒(Heng Li)和理查德o杜宾(Richard Durbin)通过这个方法用仅仅6套基因组就重构了人类的历史。他们发现人类种群在5万到2万年前之间大规模地缩减了,但随后又经历了显著扩张。
现在洪和他的同事们用相同的方法追踪旅鸽的种群。令人惊奇地是,他们发现在很长时间内这种鸟的有效种群数目只有33万而已。科学家已经估计过,在19世纪,旅鸽的数目大概在30亿到50亿之间。换句话说,有效种群是人们预计的几千分之一。
一只旅鸽填充标本,现藏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图片来源:Keith Schengili-Roberts
这种差距暗示了旅鸽在某个过去的时间点中数目要少得多。当洪和他的同事们重构出旅鸽种群的历史,他们发现这种鸟的数量的确经历了巨大的波动。大概在12万年前,旅鸽的数目很充足,但是在2万1千年前,减少成了很小的种群。随后在末次盛冰期结束后,它们经历了反弹,在9000年前达到了另一个巅峰。自那时起,它们就逐渐缓慢减少。
这种模式跟冰期的生态历史变化非常吻合。大约在12万年前,气候很温暖,冰川位于极小值,森林覆盖了整个北美洲。到了21000年前,很多旅鸽的疆土都被冰雪覆盖,并且剩下的大部分栖息地不足以支持旅鸽赖以生存的橡树和栗子树森林的生长。等到冰川再次退去,森林便和鸟儿一起归来。
但是洪和他的同事们认为这种长期的气候变化只是旅鸽有效繁殖种群数目非常小的部分原因。他们提出这种鸟就像蝗虫一样,食物充足的时候就会大规模扩张,但是条件不好的时候就会崩溃。(蝗虫爆发的时候可以到达千亿只,但是它们的有效种群不过五十万只。)
在他们的新研究中,洪和他的同事们得出的结论和纽曼的结论相似。威尔逊等博物学家在19世纪见证的大规模的鸽群并不是前工业时代美洲大陆不变的常态。相反,威尔逊可能见到的只是一场鸽群大爆发。
欧洲的移民甚至有可能要对这种大爆发负责。美洲原住民捕食鸽群并且采集橡子和栗子,这些都会使得鸽群数目维持在较低水平。欧洲移民把原住民赶出了他们的土地,可能使得这种鸟数目大幅度地增长——而且他们还种植了很多旅鸽可以食用的农作物,更有效地助长了它们的扩张。
研究人员重组了旅鸽的DNA,理论上他们可以利用跟旅鸽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斑尾鸽作为脚手架,用基因工程创造出旅鸽特有的突变。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本o诺瓦克(Ben Novak)在一段TED视频中讲解了我们可以繁育携带这种DNA的鸟类,直到它们外貌——甚至行为——都很像当年的旅鸽。
洪的新研究(以及诺瓦克和他的同事们进行的类似研究)表明了科学家有可能让旅鸽东山再起,而不会一并创造出威尔逊看到的那样宏大的鸽群。即使它们有时候数目跌到很低,旅鸽依旧在我们朝它们开枪之前存活了几十万年。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真的把这种灭绝的鸟恢复过来,它们可能也不会稳定在某一个数量上。如果条件允许,它们可能会爆发。而如果我们让它们很难活下去——比如,通过气候变化——我们很有可能会再次让它们变得稀少。旅鸽也许能形成酷炫的龙卷风,但是它们依旧很脆弱地依赖于它们生存的生态环境。(编辑:Ent)
编译自 National Geographic, The Feathered River
你可能感兴趣
当时学课文的时候就很震撼,旅鸽路过简直就是遮天蔽日,可是竟然还是能杀完。。。
论转基因旅鸽入侵现代希维特星人。
哦哦哦~旅鸽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复活旅鸽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在农业工业化的背景下会不会造成生态灾难呢?来自
引用文章内容:一般来说,有效种群的个体数目是实际种群个体数目的十分之一好令人悲桑的数字……T__T
看到现代人对旅鸽的灭绝无动于衷,甚至不知道曾经存在过这个物种;那我们的子孙们是不是也对于我们毁灭的物种无动于衷呢?于是我们毁灭的华南虎,白鳍豚,就这么消失在历史中,毁灭他们的当代人不心痛,见不到他们的未来人也不在意,所有这些物种,都只是在人类前进的巨轮下被碾碎的蝼蚁而已。我们消费掉这些生物,头也不回地继续向前。然后等到人类也像蝼蚁一样被自然碾碎的那天,其实也没有谁在意我们曾经存在过。我们只不过是地球母亲的又一次大灭绝的使者而已。
引用 的话:看到现代人对旅鸽的灭绝无动于衷,甚至不知道曾经存在过这个物种;那我们的子孙们是不是也对于我们毁灭的物种无动于衷呢?于是我们毁灭的华南虎,白鳍豚,就这么消失在历史中,毁灭他们的当代人不心痛,见不到他们的...其实想想以前的几次大灭绝,火山、陨石、冰期,现在是智人,其实不都是自然的力量吗?我们不会怪罪火山、陨石和冰期,下一任智慧生物研究地球自然历史的时候,智人也并不会被看做罪人,只是蕴含着知识的研究材料而已。这么想也就释然点了。
科普编辑,古生物爱好者
引用 的话:旅鸽数量多并不代表美洲原著民一定会以之为食,就好比白袍的遗址中也不存在大量猪的骨头一样。那是因为猪不适合白袍祖先的游牧生活,而且古代条件下寄生虫多而铺天盖地的鸟群,对狩猎-采集社会来说是再理想不过的食物,至少每年几顿大餐是少不了的
还是喜欢叫它们:漂泊鸠来自
人类可以造就,也可以毁弃
有意思吗?不如用研究经费多保护点动物。来自
显示所有评论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旅鸽,是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灭绝的,这句话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旅鸽,是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灭绝的,这句话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旅鸽在很久以前数量是人类的5倍!当时很多人认为他不会绝种!便对他进行猎杀,更举行很多活动比赛猎旅鸽!只是单纯的兴趣而已!因为人类的自私.旅鸽数量大量减少!因为人类的贪婪...旅鸽已经绝种了!
提问者评价
谢谢了O(∩_∩)O
其他类似问题
自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被吃绝种的北美旅鸽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种群如此庞大的鸟类,在短短的300年里就绝种了,不能不归结于人类的贪欲和无知。据记载,早先因为旅鸽对农作物的破坏,农民就拿枪轰鸟,打下来的鸟还可以食用,但是这并没有对旅鸽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后来人们开始用鸟网和霰弹枪大规模捕猎,还利用旅鸽集群生活的特点用诱饵诱捕,甚至大面积点燃硫磺将旅鸽熏倒。捕获的旅鸽作为廉价食物销售,便宜到一打旅鸽才卖5角。
原标题:被吃绝种的北美旅鸽
□建安当年,移民们在创建美国的过程中,既有许多辉煌的成就,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北美旅鸽的灭绝就是令人伤感的一个例子。旅鸽与信鸽只有一字之差,而且在动物分类中同属鸠鸽科,但是后者是从原产于地中海和西南亚地区的原鸽人工驯化培育而成,旅鸽则是生长于北美落基山脉以东的野生物种。旅鸽曾经是北美数量最多的鸟类,在这里已经生活了数百万年。人们估计,在欧洲移民来到新大陆之前,旅鸽大约有30亿到50亿只,占当地鸟类总数的25%到40%。尚普兰是比英国人还早来北美探险的法国人,他在1605年曾经报告说这里有“不计其数”的旅鸽。紧随他之后的方济会传教士萨嘎德则称旅鸽之多“多到无限”。到17世纪末期,根据探险家马瑟的描述,旅鸽在迁徙的时候,天空中的鸟群有一英里宽,要几个钟头才能过完。再晚一些,著名的画家和博物学家奥杜邦在1813年去肯塔基州的路易维尔,正好遇到大群旅鸽经过。他耳朵里不停地响着翅膀扇动的声音,空气里实际上满是旅鸽,中午时分的阳光跟发生日食一样被遮挡。当他到达55英里外目的地的时候,鸟儿还在头顶掠过,而且连续三天都是这样。种群如此庞大的鸟类,在短短的300年里就绝种了,不能不归结于人类的贪欲和无知。据记载,早先因为旅鸽对农作物的破坏,农民就拿枪轰鸟,打下来的鸟还可以食用,但是这并没有对旅鸽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后来人们开始用鸟网和霰弹枪大规模捕猎,还利用旅鸽集群生活的特点用诱饵诱捕,甚至大面积点燃硫磺将旅鸽熏倒。捕获的旅鸽作为廉价食物销售,便宜到一打旅鸽才卖5角。1850年前后是猎取旅鸽的高峰,10年后人们注意到旅鸽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屠杀一如既往。1878年人们在密歇根州发现了旅鸽的一处孵化地,在5个月里每天猎取了5万只,而且当残余的成年旅鸽迁移之后,猎手们又跟踪而至,将它们在幼鸽抚育长大之前屠杀殆尽。意识到旅鸽的危险处境,密歇根州议会在1897年通过了一项法律,在10年内禁猎旅鸽,其他州也先后立法,但是为时已晚,人们的贪欲加上砍伐森林对栖息地的破坏,使得这种毫无防御能力、必须大量群居才得以繁衍维系的鸟类走向灭绝。1900年是野生旅鸽最后一次为人们所见,在那之后,只有动物园里还饲养着为数极少的旅鸽。到1914年辛辛那提动物园29岁的雌性旅鸽玛莎死去,旅鸽终于灭绝。玛莎的死在当时也是一件大事,美国的野生动物保护运动开始萌芽。辛辛那提动物园在玛莎死后,立刻将她冷藏起来,内脏保存之后制成标本,曾经在华盛顿和各地巡展。去年,75岁的美国著名环保人士布兰特提议从标本提取基因,利用克隆技术再生包括旅鸽在内的灭绝生物。对旅鸽克隆之后,还需要利用种属最接近的野鸽代孕,以便得到足以繁衍的种群数量,争取让灭绝的旅鸽重回大自然。建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12/23 09:08
12/23 09:02
12/23 09:02
12/23 09:03
12/23 09:04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播放数:6614045
播放数:6298200
播放数:6128365
播放数:3447405
48小时点击排行恐龙灭绝的原因_百度知道
恐龙灭绝的原因
详细回答,几几年?原因?用了多长时间?为什么哺路动物没有灭绝?
提问者采纳
关于恐龙绝种的真正原因,自古以来即众说纷云,但都没有一个一定的论点,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究是一个未解的谜题,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一.陨石碰撞说: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曾撞击地球,使得君临地球长达一亿数千万年的恐龙绝种。此理论是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阿尔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学家所提出的。这一颗巨大的陨石,直径大约十公里。因撞击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径达两百公里。因撞击而产生的能量,若换算成黄色炸药,则相当于一百万亿吨(megaton)。粉尘经由大气层扩散至成层圈。导致地球持续了数个月的黑暗状态。在这段期间中,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都因之而绝种。二.彗星碰撞说:「彗星碰撞说」是以古生物学者——戴维•劳普以及约翰•塞普柯斯基发表的「古生物的绝种是每两千六百万年发生一次」论点为开端而产生的。路易•阿尔巴勒兹将这个论点及自己的理论送给天体物理学者—查理•谬拉,后来谬拉就认为是由于太阳的半星复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缘故。三.造山运动说: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后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1,000—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四.气候变动说:由于板块移动的结果,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五.火山喷火说: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六.海洋潮退说:根据巴克的说法,海洋潮退,陆地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欧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问题。七.温血动物说: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獭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八.自相残杀说:有人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们自相残杀的结果——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恐龙为食,肉食恐龙增加,草食恐龙自然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消失,肉食恐龙因无肉可食,就自相残杀,最后终于同归于尽。九.压迫学说: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两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检讨。)十.哺乳类犯人说: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本人意见:真的是如此吗?如果哺乳类战胜了恐龙,那么随着哺乳类化石的增加,恐龙的化石应逐渐减少才对,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种化石交替的现象。在其它书的记载,哺乳类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龙的时代终了之后。而且,恐龙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间消失。因此,恐龙被哺乳类消灭之说是不能成立的。)十一.种的老化说: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龙,体长二十五公尺,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本人意见: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十二.生物碱学说:这种学说认为恐龙所生存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除了上述的十二种说法之外,还有「传染病」、「来自宇宙的放射线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诺亚方舟」、「太阳系震动说」等较鲜为人知的说法,至于那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呀!
提问者评价
是嘛,那希望快点解开这个迷。
其他类似问题
恐龙灭绝的相关知识
其他7条回答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关于恐龙绝种的真正原因,自古以来即众说纷云,但都没有一个一定的论点,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究是一个未解的谜题,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 一.陨石碰撞说: 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曾撞击地球,使得君临地球长达一亿数千万年的恐龙绝种。此理论是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阿尔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学家所提出的。 这一颗巨大的陨石,直径大约十公里。因撞击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径达两百公里。因撞击而产生的能量,若换算成黄色炸药,则相当于一百万亿吨(megaton)。粉尘经由大气层扩散至成层圈。导致地球持续了数个月的黑暗状态。在这段期间中,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都因之而绝种。 二.彗星碰撞说: 「彗星碰撞说」是以古生物学者——戴维•劳普以及约翰•塞普柯斯基发表的「古生物的绝种是每两千六百万年发生一次」论点为开端而产生的。路易•阿尔巴勒兹将这个论点及自己的理论送给天体物理学者—查理•谬拉,后来谬拉就认为是由于太阳的半星复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缘故。 三.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后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1,000—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四.气候变动说: 由于板块移动的结果,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五.火山喷火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六.海洋潮退说: 根据巴克的说法,海洋潮退,陆地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欧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 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问题。 七.温血动物说: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獭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 八.自相残杀说: 有人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们自相残杀的结果——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恐龙为食,肉食恐龙增加,草食恐龙自然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消失,肉食恐龙因无肉可食,就自相残杀,最后终于同归于尽。 九.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两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检讨。) 十.哺乳类犯人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 (本人意见:真的是如此吗?如果哺乳类战胜了恐龙,那么随着哺乳类化石的增加,恐龙的化石应逐渐减少才对,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种化石交替的现象。在其它书的记载,哺乳类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龙的时代终了之后。而且,恐龙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间消失。因此,恐龙被哺乳类消灭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十一.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龙,体长二十五公尺,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本人意见: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十二.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所生存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种说法之外,还有「传染病」、「来自宇宙的放射线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诺亚方舟」、「太阳系震动说」等较鲜为人知的说法,至于那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呀!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前几年,我看了一部叫做《侏罗纪公园》的电影,于是对恐龙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知道了:恐龙是已经灭绝的史前动物,是爬行动物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它们曾经称霸中生代,从22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将近1.6亿年之久。恐龙的种类很多,不同的恐龙模样、体形和习性相关很大,有的大个了恐龙有十几头大象那么重,有的恐龙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大,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性情温和,有些却是长着刀锋般锐利牙齿的凶猛捕猎者。既然恐龙曾经在地球上称霸一时,但为什么又会灭绝呢?因此,我又翻阅了《十万个为什么》、《世界动物之谜》等书籍,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气候环境使恐龙绝灭
据资料记载,从白恶纪开始起地球上的环境和气候发生了变化,地球上出现了四季分明的气候,两极开始变冷,植食恐龙喜欢吃的很多植物适应不了这样的气候,纷纷绝灭。于是,我认为植食恐龙因找不到合适的食物而逐渐消亡,使肉食恐龙的数量也大大减少。由于温度降低,很多恐龙产下的卵因温度不够,即不能孵出小恐龙来,于是便断子绝孙了。
二、小行星撞击地球使恐龙绝灭
1979年,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根据对地球上铱元素的研究,认为在6500万年前曾经有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25公里的速度与地球猛烈撞击,产生了相当于100万亿吨炸药的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送进大气层,挡住了阳光,足足有3个月的时间地球一片黑暗,很多植物都死亡了,恐龙因找不到食物而绝灭了。
三、恐龙蛋壳变厚使恐龙绝灭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我国的河南和湖北等省发现了大批的恐龙蛋化石,湖北的恐龙蛋化石群长3000米,宽150为米,光是裸露在地表的恐龙蛋化石就有.1000多枚。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发现过恐龙蛋化石。考古学家从这些恐龙蛋化石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几乎全部都是白恶纪晚期的。那么,王叠纪和侏罗纪的恐龙蛋到哪儿支了呢?我认为答案很可能是孵化成小恐龙了。白恶纪晚期的恐龙蛋因为孵化不出小恐龙,所以才会作为化石保存至今。因受外界环境的刺激,白恶纪的恐龙蛋变厚,所以孵不出恐龙来。
这些结论也具有一定的漏洞,就第二个结论而言,这种说法比较科学。但是,为什么恐龙会全部绝灭,哺乳动物和一些爬行动物却都存活下来了呢?况且,从化石上看,恐龙是在几百万年间逐渐灭绝的,而不是短短几个月死光的。
所以,对于恐龙灭绝的问题,我们按现在实力还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还有待我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打好基础,将来进一步探索恐龙的奥秘。 ·······················
昨天刚看电视,说是西伯利亚火上群喷发,造成气温上升,海水含氧量下降,滋生一种厌氧微生物,产生硫化气体,形成硫化大气层,剧毒的硫化大气层最终导致物种大灭绝!!
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测。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龙灭绝之谜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几几年的硬币值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