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甘肃兰州天气预报文科考生,考了466,第二志愿报了兰州城市学院,...

2014甘肃高考二本第二次征集志愿8月2日下午录取
>>甘肃高考>>2015高考招生网>>大学在线(985、211工程院校)--高考网>>招生政策,录取分数线,成绩查询,阳光高考
搜索热词:
2014甘肃高考二本第二次征集志愿8月2日下午录取
标签:招生政策,录取分数线,成绩查询,阳光高考
甘肃省高考二本昨日第二次网上征集志愿 今日下午3时开始录取&  
中国甘肃网8月2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首席记者 魏娟 生 赵艳芳)8月1日晚8时,我省高考二本第二次网上征集志愿开始,省招办公布了参加征集志愿的院校和专业。我省8所院校、4所院校征集志愿。
本科二批招生院校多、招生计划多,因此,经过第一次征集志愿的“筛选”,仍然有大量院校有空余计划进行第二次征集志愿。但基本都是新晋二本院校,尤其以院校居多,且大多地处我国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非省会中小城市。
在参加征集志愿的院校中,征集的专业相对较多,考生选择的余地大,但热门专业较少。征集志愿的院校也较多,但专业相对少。此外,师范类院校也较多,但征集的专业基本都是非专业。
省内院校中,有、陇东学院、、河西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8所院校征集志愿。有、、、4所征集志愿。
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结束后,8月2日下午3时开始录取,4日录取结束。录取结束后,考生可登录省招办网站/,或报考的院校网站、县区所在招办查询录取结果。标签:招生政策,录取分数线,成绩查询,阳光高考我是甘肃文科考生,考了466,第二志愿报了兰州城市学院,能被录取上吗_百度知道
我是甘肃文科考生,考了466,第二志愿报了兰州城市学院,能被录取上吗
您的成绩高于2011年甘肃本科二批(文科)录取控制分数线8分21?
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2009年 --
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2008年 --
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2007年 --
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2006年 --
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3、兰州城市学院在甘肃地区文科录取分数线
甘肃- 文科 最低分 最高分 平均分 录取批次 录取线差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就知道收钱,而且还离市区远千万不要报。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男人,那个学校不好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甘肃日报 数字报刊平台
| 标题导航
第14版:2014高考报考指南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甘肃 综合新闻
第03版 甘肃 经济新闻
第04版 专版
2014高考报考指南
【2014高考报考指南】甘肃考生本科二批填报志愿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4高考报考指南】甘肃考生本科二批填报志愿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兰州城市学院招生就业处&&魏晋华&&&&甘肃考生本科二批填报志愿&&&&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高考结束,得到的只是分数,只有当分数和志愿科学结合,才能得偿所愿、金榜题名。高考志愿填报事关考生的成才成长,已成为考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因志愿填报不合理而产生的高分低就、滑档、未能选择心仪的专业等现象屡见不鲜。多年来,一些志愿填报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建议,值得借鉴。现就我省考生本科二批志愿填报,提出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供广大考生参考。&&&&总体上来说,我省本科线上的考生近一半被本科二批院校录取。以2013年为例,我省第二批次本科招生计划总数为56212人,占本科招生总数的49.5%。因此,本科二批院校是本科招生的中坚力量,是大多数考生大学梦的理想归宿。同时,为保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公正、公开、公平进行,我省实行的是公布高考成绩、名次及本科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后填报志愿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为考生和家长合理定位提供了重要保障。根据省招办安排,提前批及本科一二批的高考志愿同时在网上填报,因此,高考结束后的这一段时间里考生和家长应该积极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最为科学合理的志愿计划。就二本批次志愿填报而言,考生和家长应该准确把握政策,充分收集信息,认真分析研判,合理规划志愿,从而做出正确抉择。具体来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准确定位,稳字当先。根据历年的录取信息分析,二本批次院校每年提档线的稳定性要比一本院校高很多(稳定性指提档线高出批次控制线的分数或录取平均分变化趋势不大),不会出现大小年的现象。相对一本批次院校而言要好把握一些。最关键的是考生要准确定位。&&&&成绩在一本线上下的考生可以根据《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等资料上提供的信息,选择理想的学校和专业。通常情况下,办学历史悠久或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校,提档线会高一些。如:西南交通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院校。其实志愿填报也是一个取舍的过程,选择这类院校时考生应稳字当先,这类学校特色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往往在一本线以上。除非有突出的优势,否则对于专业的要求应该降低一些。因为按照录取政策,一本院校约有20%的考生会滑档,这部分考生中不乏高分者,如你报考的高校高分考生扎堆而你又对专业要求过高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则往往会被退档。通常情况下,二本批次退档后就很难再找到理想的学校了。&&&&成绩高于二本线上20分,低于一本线下10分的考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选择专业上。二本院校中应用型本科居多,这些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了很多应用性强、在区域和行业内有良好声誉的专业,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往往也不逊于一些名牌高校。考生在对自身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优势、就业愿望等选择一个理想的专业,更有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对于成绩在二本线附近的考生则应该填报招生计划比较多的新升本院校,相对录取率比较高,也容易实现专业目标。以兰州城市学院2013年录取情况为例,一志愿报考兰州城市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地理科学、石油工程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成绩在二本线5分以上的考生,能够录取为第一志愿专业,而并列志愿报考兰州城市学院上述专业,则因专业招生计划已完成而无法录取。&&&&二是把握政策,科学规划。我省的二本批次录取政策实行的是考生填报4个院校志愿,第一志愿外,二、三、四志愿为平行志愿。若第一志愿滑档,则第二、三、四志愿按照缺额计划投档。考生必须认真研究所报院校的录取规则,尽可能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确定并列院校志愿时必须认真分析往年录取信息,选择往年录取过非第一志愿考生的院校填报,否则会浪费机会。如:有的考生本科二批第一志愿填报兰州交通大学,第二志愿填报兰州理工大学,导致的结果是如果兰州交通大学未录取,兰州理工大学也不能录取,因为兰州理工大学一志愿提档线近年来均高于二本线,从未录取过并列志愿考生。同时,部分院校对于录取并列志愿考生还有专业分数级差的要求,如不注意也会丧失录取机会。每个院校确定专业的政策也不一定相同,大致可分为按照专业志愿和成绩确定或按照成绩和志愿确定两种情况。考生填报志愿时,必须充分利用高校招生政策,科学规划,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切记把最理想的院校填在第一志愿,同时还要选择一两个并列志愿学校保底,否则会导致无学校可上。此外,我省在本科二批录取时还实行两次征集志愿的办法,尽可能的弥补考生的失误。需要注意的是征集志愿需要重新填报院校志愿,尤其是部分院校在第二次征集志愿后还会降分录取,因此招生期间考生务必高度关注省招办网上的征集志愿信息,以便抓住最后的机会。&&&&三是专业为重,放眼长远。有好多人认为在本科第二批次填报志愿时,应重点考虑专业的选择。其实什么时候选专业,什么时候选学校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式。它和一个人考虑的各种因素有关,比如:就业、报考风险、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考生升学规划等等都有关系。无论是选择学校还是选择专业,了解一下这个专业在大学中的相对实力对于我们的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考生选择专业时,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了解一个专业在一所大学中的实力。其一是大学的校名,如:上海电力学院、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从校名上就可以看出学校的专业特色;其二是其设有博士点硕士点的专业实力较强;其三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部级特色专业等,这些专业实力较强。&&&&究竟什么样的专业算是好专业呢?实际上不同的人对同一专业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选择专业的基本要求是考生要感兴趣。因为兴趣是考生进入大学后,能专心于专业学习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适合考生发展的专业。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等测量软件进行分析,分析适合自身的专业;再次是就业。如果上大学后考生不愿意学习报考的专业,再好的专业也不能帮助他就业。就业的好坏是个相对的概念,目前就业好并不意味着四年后就业好。就算这个专业就业好,并不意味着考生个人的就业就好,而不变的是考生的能力。所以,保持对学习的兴趣,锻炼能力是最主要的。关于就业也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好就业的专业薪金可能很低。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地区可能都是不一样的。由于高中生对专业的理解不是很深刻,这就需要家长能广泛的收集资料,深入分析,对考生提出指导意见。其实,家长和考生在专业问题上也不需要太焦虑,现在很多高校都制定了转专业办法,为优秀学生提供机会,帮助他们实现专业目标。&&&&四是了解地域,关注省内。近年来上海、北京、西安、成都等地的高校录取分数逐年上涨,这是很多考生都喜欢到外地上大学,扎堆报志愿导致的。对于高校的地域问题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发达地区城市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办学条件优良等优势,而省内院校具有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学习费用较低等优势。2013年省内院校第二批次录取考生29900人,占本批次计划总数的29.5%。不仅招生总量大,而且省内院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在甘肃省的招生计划数也是最多的。同时,省内院校在就业困难学生资助、社会实践、就业推荐等方面也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省内上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法律顾问:高洁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ICP备案号: 陇ICP备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兰州天气预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