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孩子上小学的准备工作?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入小学准备
·本帖位置:
·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如相关单位或相关个人发现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传真电话:010-)。
值班斑竹: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入小学准备
16:59 发表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入小学准备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并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不像幼儿园的玩具是专门为幼儿制定的,他们在户外活动充满了乐趣,而小学的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刚入小学幼儿感到枯燥。
   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里老师像妈妈一样地照料幼儿一日生活,并参与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教具,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游戏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以上4方面说明,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做为家长的我们又怎样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
   二、我们要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学前班幼儿的入小学准备工作:
   (一)、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1、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孩子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孩子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孩子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没有收拾物品)迟到影响学习等等。
   2、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家长要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大人的对你的信任你,才给你布置任务,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3、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全由大人包办,生活自理能力差。入小学后,许多事情不能由父母代办,而且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学习、劳动等任务。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适应小学的需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在幼儿园里我们的老师会让孩子轮流当小班长为小朋友服务收拾碗椅子、叠被、和学习用具等)
   作为家长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家长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可以供孩子自己管理的学习与生活的小天地,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要多提供让孩子动手自我服务的机会,凡是孩子应该自己去做的事都让他自己去做,减少孩子对于家长的依赖,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因溺爱而包办代替,我经常看到,有些学前班的孩子上学时不自己背书包、书本都是家长给收拾、甚至老师布置的作业还代替写,鞋带开了要坚持让家长系,这些既反映了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缺乏,同时更反映出家长认识上的欠妥和偏差,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同时家长应记住,在培养孩子自我服务意识的能力过程中,要坚持使用正面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切忌用批评、挖苦和简单比较的方法(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能干,你真笨)等语言。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家孩子相比较,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作为家长,则要有目的的让孩子自己整理东西,收拾自己的教具、学具,整理书,自己叠衣服,自己吃饭、穿衣,自己系鞋带,并帮家长整理生活用品等等,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孩子自己主动考虑很多问题。如:"这件东西放在哪里合适?""今天上什么课?还需要带什么东西?""老师还有什么要求?"一次次重复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可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如:拖地、擦桌子、择菜等。锻炼孩子的细心和动手能力。这样幼儿在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在入学以前就会做很多事,自理能力有所增强,孩子在入小学后也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
   第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学会赞美别人,不大声喧哗影响别人,和小伙伴友好相处,不与小伙伴抢玩具,主动帮助别人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所以家长们也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第五、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场所。我们应该主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细节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时,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孩子自由活动时,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第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家长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不能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不随便打人骂人,注意自身安全。(并举例给孩子讲带来的后果)
   第七、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不同,小朋友不同,学习方式方法不同,课堂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同……。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落,影响学习成绩,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作为孩子的家长,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提前做好工作,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了消除幼儿入小学后对环境的陌生感,我们班老师,从孩子升入学前班后在教学活动中已做相应的调整。例如:给孩子布置作业任务,并培养他们时间概念,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上课时间定为35分钟,并鼓励孩子与他人交流,观察他们做作业的情况,从而激发孩子爱上小学的强烈愿望。这样,从思想、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孩子入学后,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我们在学前班开展“我长大了”的主题活动,要求孩子自己背上书包,书包里放上学习用品自己收拾,自己交作业本,体验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引导和激发幼儿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和兴趣。家长应该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多向孩子介绍一些小学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包括学习哪些课程,每天上几节课,作息制度,上下课应该注意些什么,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关系等。使他对学习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盼望自己做个小学生,从思想上作好入学的准备。同时,为了使孩子逐步习惯学校生活,在家里家长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和看电视的时间。这样从思想、时间、学习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那么孩子进入小学后,不会有学习负担地重的反应,每项学习任务都能轻松、愉快地完成。为了消除幼儿入学后对环境的陌生感,另外,家长要尤其注意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例如让幼儿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书写等活动,主要是使幼儿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有利于孩子以后能适应上课的时间要求。又如,多给幼儿讲一些故事、童话、诗歌等文学作品,养成静坐、倾听的习惯,为入学后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其他学习适应也不容忽视,例如教孩子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您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终生;
( 16:59) 3387字 (回复0/点击677)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677 个阅览者
请选择要上传的图片或音视频文件(小于600K):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如果您希望发贴,请输入您的用户名和口令;
如果您还没有注册,请点击。生日:01月01日
来自:江苏
天祺的妈妈
如何做好孩子进入小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如何做好孩子进入小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发布时间:
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是孩子人生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而且也是孩子儿童身心发展和成长中的一次飞跃,在这一过程中对孩子教育和诱导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教育效果。因此,父母对孩子入学前的心理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好奇、思维活泼、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由于年龄小,知识不足、自制力差、意志力差、认识和行为很难统一。根据这一特点父母首先告诉孩子,上学可以学到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懂得更多的事情以及可以得到更多的人的喜欢。也要引导孩子懂得学校的学习与幼儿园的游戏不同――“过去你是小朋友,现在你已经成为了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应该集中精力听每个老师所讲的内容,工整、细心、按时完成老师所留的作业,学习结果要达到标准要求。其次,教育孩子要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由于这个时候的孩子朝气蓬勃、精力充沛、猛烈地向外或向内发展、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因为自己要求过于强烈,而难于适应他人。父母要告诉孩子每个同学都是爸爸妈妈的小宝贝,都需要同学之间的关心爱护以及玩耍,在学习、玩耍以及集体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多为同学着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同学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鼓励孩子争取在班集体内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引导孩子对集体生活、对老师、同学和学校产生向往和期待。第三,父母事先要了解孩子就学的学校的历史以及发展现状,
在开学前带孩子去熟悉一下校园的环境,并同时把学校的亮点、特色介绍给孩子,以激发孩子对就学学校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向往之情。另外,在家里也要帮孩子布置出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角,让孩子在家中先体会一下成为小学生的新鲜感受。第四,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依赖性比较强,但上了小学,要求孩子的独立性要强。比如课间10分钟,学生要自己安排这段时间,是不是要喝水,需不需要上厕所,怎么和同学一起玩,都需要自己解决,所以父母要着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保护意识,碰到问题如何处理,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都应该让孩子预先知道。第五,教会孩子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拿笔写字的姿势和方法是正确的,孩子将来写出的字才漂亮,书写的时间长了也不觉得累。如果孩子对错误的执笔方法很熟练,改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也影响学习情绪和习惯。最后,谈一谈父母怎样配合学校的教育问题。对于入学阶段的孩子来讲,最主要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自觉性。会学习的孩子接受能力很强,思维敏捷,能够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但考试成绩不一定最好,所以父母不要总是盯着考试成绩,只要孩子学会了听讲,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那么他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脱颖而出。父母首先要和学校的教学同步,多与老师沟通,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清楚孩子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接受教育。其次,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交流环境和气氛,帮助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安排好作息时间,多与孩子交流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引导和帮助孩子克服在学校出现的不良思想和行为。
阅读:(265) 评论:(0)
大家来评论
(评论请不要超过1000字)按班级选课程
按月份选课程
如何加入父母学院?
正在播放:孩子性教育启蒙。。。入园,你准备好了吗?——如何做好孩子入园的准备工作
(0个人评价)
我要购买此课程
[7月小班]课程标题:孩子性教育启蒙。。。入园,你准备好了吗?——如何做好孩子入园的准备工作
主讲专家:
课程描述:您的宝宝能够自己吃饭喝水吗?
他能够与父母分开吗?
他能独自玩一会儿吗?
他能接受集体活动吗?
他作息时间有规律吗?
您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吗?
您知道怎样和老师交流吗?
& 宝宝要进幼儿园了,您和宝宝都做好准备了吗?如果您对以上问题还存在困惑,那还等什么呢?这里有为您量身定做的&入园准备法则&。本课将向您介绍入园前父母和宝宝应做哪些准备,应怎样做准备;同时,还帮助您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了解与教师沟通的重要性,掌握与教师沟通的策略。欢迎观看!
您对这一节课内容的整体感受是:
您对这一节课老师的整体感受是:
关于这个主题,您还有什么疑问:
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问题?
宝宝资料:
您的手机(用于短信通知您答疑结果)
您的E-mail
还剩255个字
我已点播的课程
正在观看的课程
正在看专家的课程
正在看专家的课程
正在看专家的课程
正在看专家的课程
正在看专家的课程
正在看专家的课程孩子上学前的准备工作
&&&&&&&&&&&&&&&&&&&&&&&&
为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
——幼小衔接辅导材料
&&&&&&&&&&&&&&&&&&&&&&&&&&&&&&&&&&&&
今天在这里与各位家长见面,就“如何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心理准备”的问题与家长交流,我会尽自己的努力为大家进行答疑,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人的一生要经历十月怀胎——幼儿(0-3岁)——童年(3-6)——少年(6-14)——青年——壮年——中年——老年七个阶段。在人生历史的长河中,童年和少年是生命周期中最独特而又珍贵的阶段,我们的责任是提供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健康的、丰富的、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幼儿园与小学属教育中的两个学段,由于面对的教育对象不同,教育任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因此他们之间既存在本质的不同,又有必然的联系。由于家长和孩子对上小学的心理准备不足,当孩子进入小学后有的会出现感觉疲劳、厌学、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等现象。因此搞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长要做好那些准备
1、心理准备:
小学报名后,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向孩子表示祝贺;让孩子知道上小学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好事。父母可向孩子讲述自己童年在小学的趣事;让孩子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要让孩子明白,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要有时间观念,如:铃声响进课堂,书本文具要摆好,回答问题要举手,上课不能随便走等。可向孩子介绍一下小学的学科内容,班级授课形式和老师的分工等等。
可以告知孩子有哪些事情需要自己努力做好,以及如何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孩子争取戴上红领巾就是老师和妈妈心中的好孩子。
2、行为准备:
(1)智力行为方面的准备:
让孩子每天看看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外出旅游时发展孩子的观察、判断等能力;
做家务劳动时让孩子独立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制订某一活动的计划书,以及玩一些益智的亲子游戏,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等等。不要一味地让孩子做枯燥的计算题和写字。
(2)规则行为的准备:
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放学回家注意安全,以及学会保护自己,不跟陌生人走,教孩子几种应急时的自救方法;
要教育孩子在学校应遵守《小学生首则》热爱班级尊敬老师和同学。
要教育孩子在家尊敬父母,爱劳动,在社区是个文明学生。
(3)自理行为准备:
教会孩子整理书包等学习用品;引导孩子制作一些手工作品或自制玩具的乐趣;
培养孩子组织活动的能力,如;积极组织课间十分钟的文体活动;
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学会看表并理解时间和任务要求的关系,熟悉上课和下课的铃声,逐渐做到守时、准时。通过儿歌“铃声响进课堂、书本文具要摆好、上课精力要集中、发言动脑多思考;上课不能吃零食、下课不能随便跑,确保安全精神好、老师夸我自律好、、、、、、、”
帮助孩子调整生活作息时间。由于小学的作息时间与幼儿园的作时间有所不同,家长应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在入学前的假期里,就要试着让孩子执行上学时的作息制度,以使孩子逐渐适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到早睡早起。
(4)物质准备:
&&&1、开学之前父母要带着孩子到文具商场购买书包、铅笔盒、尺、橡皮、铅笔刀、铅笔,以及必要的练习本等文具用品。这是上学前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最好契机。这个过程是引领孩子向往上学,认识学校的过程。
2、所购买的文具用品都应简单实用,不可过分花哨,以免分散孩子的学习注意力。
3、要按学校的要求准备运动鞋,内衣、睡衣和所需要的物品。
(5)入学前儿童的思想准备:
1、渗透上学的快乐:家长要以自己亲身经历向孩子讲述童年上学的故事,向他们渗透到了这个时期就要上学,上学是自然的美好的快乐的。
2、清除陌生感:尽快帮助孩子清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刚刚上学的孩子难免有些疲劳感、焦虑感、还有个别逆反、多动、座不住板凳、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可以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讲讲自己上学时的故事,看看自己小时候的毕业照片,使孩子对小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正面引导过好这一关(案例1、公学每年都有几个入学困难的学生,家长一路领着都很好,一到学校门口就变样、、、、还有一个持续到五年级才跨越这道心理障碍)对孩子一年级的学习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都是有益的。
3、渗透好孩子的标准:引导孩子自己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个合格的小学生,上学了标志着你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学习好、身体好、劳动好、纪律好、文明好、团结同学好、热爱班级好等。
4、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于上课的注意力会有帮助的,一些常用字
可以通过讲故事、在生活中应用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对这些生字
的印象。这样一来孩子们入学后的学习时,会感到轻松一些。
5、培养学习兴趣和好习惯:小学一节课四十分钟,刚入学时孩子们难免会有疲劳感,注意力分散,边玩边学。时间久了就会养成不专注的坏习惯。这时,家长不要责怪孩子,要因势利导,家长的心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放任下去就会形成知识断层,孩子的学习基础打的不牢固,当学习成绩跟不上孩子的自尊心会产生影响。家长对孩子在假期里要做一些观察,如:看电视的时间、看儿童卡通书的时间、玩游戏的时间、都能持续多长时间。家长要有意的进行培养。
6、及时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学前家长要留意孩子有那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如:有的性格慢(写字、吃饭、穿衣、系鞋带)都跟不上会影响他的自尊心;个性强内项孤僻不和群;另外还有的攻击性强,爱打架骂人;个别的好小拿小摸的习惯等,入学后都会影响他的正常学习和成长。如果发现有这样的苗头,家长要在心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坚持正面引导,结合生活实际矫正孩子的行为,让他明确对与错在什麽地方,决不姑息,这样孩子上学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家长还要注意这样一个细节,不要放过对孩子上学后的任何一个小小进步的表扬!孩子会在家长的表扬与批评声中长大,培养了他们的是非观念和心理承受能力。
(6)家长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1、别把孩子上学当成负担:学习是个苦差事家长更应该保持一颗童心,自己也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去。如:刚入学的孩子写作业时,一些题目可能读不懂,家长可以适当地给予辅导。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教孩子识字。
2、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家长的案头要常备几本教育的书。
把握沟通的艺术:家长经常与学校班主任、生活老师取得联系进行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但有些家长每天都要打上多遍电话说起没完,这是没有必要的,班主任负责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是很忙的,家长要把握好这个度。
二、家长要走出教育的误区:
误区(1)不要教育之心太急,急到拔苗助长,过早入学的学生学习
能力较弱,成绩不好影响自信心,导致他们留级,形成恶性循环。
误区(2)不要陪读一直不放手(案例1有这样一个家长根本不识字,孩子一写作业他就拿出一本书看。
案例2四年级孩子奶奶陪读为的是给孩子擦屁股)
误区(3)不要与学校教育不协调。(个别家长向孩子灌输不能吃亏论)
误区(4)不要重智轻德、眼睛一直盯在分数上。
误区(5)不要对教育投资盲目、定位不准、只看眼前不顾长远
误区(6)不要为满足家长的面子和虚荣心把意志强加给孩子身上
误区(7)家长不能图省心将孩子放到爷爷奶奶家全撒手不管。
爷爷奶奶容易娇惯孩子。在孩子入学后,家长最好多花些心思,注意孩子教育问题,与老师多沟
通,培养孩子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家长才会真正地省心。
误区(8)家长不能排斥对民办名校的选择。
三、家长对孩子入小学前的一些担心和思考
孩子们逐渐的长大了,他们的成长不能只停留在幸福的童年时期,这就预示着孩子们就要上小学了,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再大不过的大事,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起步。家长们带着美好的憧憬在向往,同时对孩子上小学又会有些担忧这是可以理解的。家长们的思考和担忧我根据往年的情况进行了归纳:
1、渴望分配一个好班,得到好班主任。
2、老师哪里来?是男教师教好,还是女教师教好?
3、生活教师的素质如何?对胆小的、年纪小的、尿床的、爱哭的孩子能否向幼儿园的老师一样关爱孩子担心孩子的洗澡、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自理情况?
4、对好动的孩子怎样控制和引导。
5、矛盾的心理,既担心孩子学习压力大又怕成绩跟不上。
6、能否把认识的小朋友分在一个班,减少孩子的陌生感。.
7、能否让自己孩子担任班长或其他职务,培养他们的能力。
8、晚上有没有生活老师看护。
9、小学教师是否很严厉?
10、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能学习其他兴趣特长吗?.
11、饮食方面是否和幼儿园一样?
12、怎样才能打好一年级的基础。(培养习惯要从生活的点滴开始需要家校联手,一味的强调是不够的、要抓住细节进行指导。
如:孩子被桌子碰破了头中国的母亲、、、、、国外的母亲、、、、。)
13、担心晚自习没有老师看着等。
儿童从幼儿园入小学有一个逐步适应校园新环境的问题。因为对一年级新生来说,从教师到同学都有陌生之感,课堂压力,作业的负担和正规学校教育的组织纪律约束等等,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儿童更大的心理压力还是来自家长,部分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实现自己年轻时未达到的目标,给孩子设置了许多压力。为了帮助新入学儿童尽快适应校园生活,让孩子们顺利爬上这个坡度,我校十分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几年来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在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上,仍然反映出儿童与家长心理上的一些薄弱环节,应该积极加强和改进。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应从哪些方面帮助一年级新生过好入学适应这一关呢?
四、学校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教师对新入学儿童倾注满腔师爱
“有爱心然后才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重要体现,道出了一种比母爱更崇高,更具有社会内涵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爱不是血缘之爱,一己之爱,而是体现在职业的情怀,社会厚望和祖国重托的深沉的热爱。正如有的教师所形容的:师爱是学生学习的风范,师爱是学生智慧的源泉,师爱是学生成长的动力。英国教育家罗素认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这一点对新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学校对新入学的孩子会采取一系列的关爱措施,老师会用自己的亲情方式走进孩子们的心灵,用爱心筑起了一道道教育的长城(案例:“三八节”孩子给家长发奖状的故事3600颗心同时跳动)
2、积极应对孩子的心
在新入学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伟大、最纯洁的,他们会处处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师最具权威性。这种权威力量足以超过父母。仔细观察一些孩子回家后,总爱自然地流露出诉说老师的语言,这便是尊师之心。面对这样纯真可爱的新入学儿童,我们的教师和父母该怎么对待呢?
班主任、科任教师不可粗心或冷淡,伤了孩子稚嫩的心灵,那将给孩子以后的发展留下阴影或伤痕。
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和生活教师以及所有与新生有关的教职工都应当从新生入学跨进校园后,就把满腔的师爱无保留地奉献给孩子们,让孩子和家长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案例:每年入学第一天都有些特殊的孩子,哭的、夜游的、尿床的等…)
我们会用实际行动让新入学的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学校比家里还温暖、更诱人、更有组织纪律性。教师是最公正,最善良,最慈爱,最有学问的人。我们会让孩子对小学学习尤其是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我们的家长要有一种心理准备,要克服心急,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要拔苗助长。(案例:拔苗达不到目标时就容易总转学)
家长要配合班主任和生活教师做好教育工作。首先是对教师的信任,(家长不要片面的听孩子讲在校情况,家长要克服孩子不能吃亏论)。(案例1:在5年级里有一位家长让自己的女儿用小本子记帐…)(案例2家长总来学校偷看学生,造成学生一个月还适应不了学校生活)
思考问题要从大局和整体出发,不要斤斤计较,家长的心胸要豁达。(案例:有的家长让孩子不能吃亏一次春游…)
新生入学第一周,我们重视的不是孩子的分数,而是综合智能的开发、看孩子们的习惯养成、看孩子们的自理能力、看孩子们的注意力。
家长和教师要善于运用“爱和严格”。我的体会是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有批评的教育必须注入深深的爱。我们的教师只有把爱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师爱的催化作用和教育功能,这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家长是必须理解的。
3、要切实抓好新入学儿童的常规训练
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讲一个案例大学生应聘)
常规训练对新入学的儿童来说非常重要。有关调查显示一年级新生的常规训练若不得力,在二、三年级将出现不稳定现象,并且有可能发展成乱班,。
一般而言,新入学儿童对于遵章守纪。当一名好学生是有着强烈的主观愿望。但是由于年龄特征的制约,个别差异的影响以及当前水准的参差不齐,使得许多孩子在遵守课堂常规和学校纪律方面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有的新生坐不住,有的随便讲话,有的晃来晃去,还有的随便跑出去小便,无视上课的铃声,注意力又集中,哭闹不睡觉等。显然这些儿童的情况属于入学不适应方面的问题,并非构成问题行为或行为障碍。
针对一年级新生的不良适应和散漫状态,我们会进行面对面的心理调整和纠正,请家长放心,当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严格训练。
可从以下方面开始:
(1)入学后的第一周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基本常规训练,老师在训练中要坚持、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练一练、认一认。如:哪里是饭堂,哪里是宿舍,哪里是厕所,哪里是教室等。怎样排队,怎样下楼,听到铃声做什么,怎样洗澡,怎样睡觉,小朋友之间怎样相互关心和爱护等等。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都要用儿歌的方式进行训练(排队:小眼睛看前面、小嘴巴不说话、前后对齐、左右看齐、、、、、、)
(2)要有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进行行为强化。这对于帮助新入学儿童形成新的、良好的行为定型,有效地适应校园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的好东西。”在孩子身上有哪些好东西呢?我们一定要清楚,如:嘴甜、爱问好、爱发问、好奇心强、模仿力强、爱说真话、爱劳动、爱和老师贴近、记忆力好、背诵东西快等特点,作为老师和父母一定要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孩子们很在意老师和大人的赞扬,在一年级我们应该采用的是“大拇指”、“微笑点头”、“摸摸手”、“拉拉钩”等鼓励法,心理暗示法和赏识教育法。
(3)我们的一般做法是:提出要求+训练+表扬+强化+爱心投入,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刻认识常规训练的意义,特点是从孩子心理卫生和行为塑造的角度有所启迪和领悟,家长再有机的配合,那对于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是大有好处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关爱个性差异
在学前期,幼儿以游戏活动为主,寓教于乐,容易保持活动兴趣。入小学后以学习活动为主,学习的规范化和课业负担的加重,一些学生很容易在课程适应上遇到挫折,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入学前,期望值过高的家长容易沉不住气,对老师盲目地产生看法,对孩子大喊大叫,在家看自己孩子都是“一朵花”,到学校和同学一比咋看咋是“豆腐渣”,比不上去心理就烦躁,借题发挥,孩子经常在打骂声中痛苦度过。于是,就不能全面地、客观地去看待学校和评价孩子,(案例:我校四年级有一位家长,在教室里对孩子和老师发泄不满,拿大棒子抽打儿子,把手上六件价值6000元的翡翠镯子、手饰全部摔烂,后来变好的例子)。如何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心态和心理问题,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1)、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中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切实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趣有效,并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各科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新入学儿童的学习适应有积极的作用。当然只靠直接兴趣维持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还应很好地注意学生间接兴趣的培养,问题也就是在不断激发儿童对学习的责任感、任务感中产生的,使他们逐渐懂得了学习的社会意义和重要价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适应和课程适应,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家长一定要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孩子是有差异的,否则您就会有较大的失望和落差。怎样关注这个问题呢?
①研究表明,学得快与学得慢的学生对老师教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为了使处于学习两端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适应,老师的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大多数,适当照顾两端”的方针。对于基础好、学得快的学生,老师应适当的给他们开“小灶”,帮助他们扩充知识范围,增加学习深度,以满足这类学生求知的欲望。
②、对于那些基础差、学得慢的学生,或者还有一些身体残缺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加倍的关爱,家长与老师应密切配合,及时给这类孩子关爱,并多给他们创造读、写、练的机会和体验成功,奋发努力的条件。如:上课多提问,平时多观察,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力,多鼓励,为他们多提供参加活动的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不掉队。(案例:在军训中一个不能少的故事)
5、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班级集体观念
&&&&集体是社会化的课堂。小学生的个性塑造、品德培养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离不开健全的集体生活的锻炼和陶冶,正如马卡连柯一针见血地提出:“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地变成小野兽。”对新入学的儿童来说,在幼儿园里就形成了初步的集体印象,但这时的集体观念还较模糊,对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也认识不清,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从新生入校伊始,即应开展多种形式进行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教育,如:参观校园的每一个文化景点,升旗校会神圣感等。
(2)、加强班集体的建设的力度,如:站队、开会、听讲,都要树立集体荣誉感。所有强化都要在浓厚的趣味和可操作性下进行(如:小眼睛,看前面,小嘴巴,不说话┅┅)。
(3)、班主任要注意处理好新入学儿童自发形成的“小团体”、“小圈子”等问题。所谓“小团体”、“小圈子”对班级有重要影响,如何正确处理好事关小学低年级建设和学生心里健康的大局,必须引起低年级老师的高度重视。它的形成是三、五名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人际距离而自动组成的心理集体,这种心理集体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新生分班时有的家长以孩子入学不孤独的角度,要求把幼儿园的小朋友分到一个班,看上去很整齐,就这个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利弊各半。
①感觉很整齐,同学间熟悉不陌生,学习基础差异不大。不利之处,幼儿园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强一些,如果分在一起,只能使少部分同学成为骨干,大多数得不到发挥,如果分开则容易使他鹤立鸡群,能力的展现发挥的机遇、空间得到扩大。
②如果从幼儿到小学一直在一个班集体生活学习,会使他们的思维有局限性、容易排斥外面的世界,制约了孩子们的发展。所以希望家长能从孩子终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不要目光短浅,要相信学校会配备最优秀,最有责任心、爱心、耐心的老师来从事他们的教育工作。在群体的氛围里,孩子们一定会快乐地成长。我校是成人成材的教育,教会孩子做人做事,也教会孩子会学习、会生存、会创造,让他们美起来,活起来,乐起来。快乐的成长!
3、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在班里当干部、优先入队、安排个好座位等,于是给老师送礼、请吃,做着让自己上火,费心后悔的事,同样也做着让老师上火、为难、见不得人的事,于是良好的学校风气被破坏了。我们承诺:“优秀教师不收礼,收礼只收大锦旗”。家长们的心态调整的好,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靠家校共同来创造。我们要培养的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充满自信、奋发向上、与时俱进的国家栋梁之才,而不是妈妈怀中永远长不大的宝贝疙瘩。以上家长们所担心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长大,都会自然得到解决的。
五、学校情况介绍:
1、以课程改革为途径,开展十项素质达标活动,突出英语教学特色,重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校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40门校本课程。每学期开展学生十项基本素质达标活动;学会一种硬笔书法;敢于当众即席演讲;掌握一种运动技能;会唱健康少儿歌曲;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学会使用电脑;学会简单家务劳动;学会一种手工制作;能初步赏析音乐、美术经典作品;每学期能阅读一部名著。
2、以培养“国际人”为目标,推行六大举措,强化英语教育特色。一是一年级采用香港原版《朗文》系列教材,一年内口语、听力达到三年级水平;二是英语周课时由原来的4—5节增加到7—8节;三是增设《英语主题活动》、《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四是大学外籍教师直接给小学生上英语口语课;五是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和英语夏令营;六是创设生活化的英语交际氛围。小学毕业后英语达到初中水平。
3、以强健身心为根本,实施四大“健康工程”,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即卫生保健工程、科学饮食工程、心理健康工程、快乐健身工程。
遵循教育规律设计特色活动如:英语文化周,国学文化周,古诗文诵读;特色晨练;环境教育;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感恩教育活动、国学大讲堂、历史故事会等)。
四、讲几个育人的小故事:
1、名人居里夫人怎样教女儿的?“居里夫人是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八年的时间里,分别摘取了2项不同学科的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一生从事科研工作,年年硕果累累。应该说她是够忙的,但她从未忘记自己还是三个女儿的母亲,她在繁忙中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重于把握孩子智力发展年龄优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学前)就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们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们到水中拍水,使她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们唱儿歌,讲童话。
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绘画、泥塑、小手工艺,让她们自己在庭院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他们散步,在散步中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是怎样打洞,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而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她还教孩子骑车,烹调等,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兴趣和能力,同时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锤炼了性格。而我们与居里夫人相比,差距就在于我们违背规律,教育之心太急,急到拔苗助长,而不是循循渐进,过早的给孩子压力,让孩子学这学那,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孩子的厌学。没有让孩子对某一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后进行自我选择”。
2、纸飞机换大汽车的故事。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领着自己的儿子在公园里散步,他的儿子用纸飞机换来了一辆汽车,当他领着孩子登门还飞机时,这位美国母亲的回答让我吃惊,这是孩子之间事,他愿意给,你们就拿着,我一会儿领他去商店去看价格,我要让他明白一辆价值28美圆的汽车能买到多少纸飞机,他以后就不会做这样的蠢事了”。
&&&&&&&&&&&&&&&&&&&&&&&&&&&&&&&&&&&&&&&&&&&&&&
&& 写于公学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