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报港大思培 可不可把你QQ说一下 我有...

[转载][转]香港大学如何培养博士生
新的征程编者按:作者赵惠妙是本院2010届毕业生,获本院中国法律硕士、欧盟法学硕士双学位。毕业之后,赵惠妙进入香港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香港大学近一年的时间里,赵惠妙以一个中国大陆学生的眼光,观察两地教学、行政管理和学术纪律的异同,因比较而生心得,寓心得于叙事文字,写成一万余字的报告,与本院网站的读者共勉分享。编者在此谨表谢意。
(方流芳)
香港大学如何培养博士生
来香港有一段时间了。在这个“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经历了最初的“culture shock”,脑袋确实震荡了一阵子。但是习惯是一种力量,一切习惯之后,生活又重归风平浪静。
有同学总来信或者QQ留言问我关于香港的情况。当然问的最多的是来香港买什么便宜,化妆品啊,电子产品啊,还有大牌衣服之类。这个问题以后细谈。方院长希望我这次跟大家详谈一下香港大学是如何培养博士生的。这个话题对我来讲,还有些早。有一些东西或者一些制度我还没有来得及亲身经历。因为港大规定,博士生有18个月的预备期(probationary
period)。在这18个月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上课修够学分,然后写出一个让学院和导师比较满意的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经考核合格,才算正式进入了研究和写论文的阶段。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是在这半年多里,边上课边跟师兄师姐们交流讨论了很多相关的话题。港大在培养博士生方面,有一些制度性的东西还是非常好,非常有价值的。
一、学习篇
刚来香港读书的大陆学生语言方面往往不是很习惯,因为香港大学是全英文授课。香港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任何一个专业都有一些外国学生,因此英语自然就成了学校内的通用语言。好多大陆学生感到非常头疼。当然对我来讲,英文授课并不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就得归功于在中欧法学院期间所受的魔鬼式英语授课的训练,法国英语和意大利英语都能手到擒来的话,其他口味的英语,比如说香港英语也就不成为问题了。但是对于没有中欧法学院英文授课经历的人,尤其是工科的学生,英语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香港大学一来二去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语言方面的服务也在不断完善。
在语言课程方面,因为申请时各个学院对托福成绩的要求各有不同,最低的有70几分,最高的有100多分。托福分数较低的学生入学之后在语言上可能出现困难。研究学院在第一学期都会安排一些英语课程。语言成绩较低的学生必须选修,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以选研究学院下学期的必修课程。语言资源中心(Language
Centre)也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免费学习英语的机会,其中有consultation(网上预约向语言专家请教如何提高英语技巧),student
tutors(一对一的辅导),workshops(分别有语言考试特别辅导工作室;还有英语社交技巧工作室和英语发音工作室),discussion
groups(讨论小组),conversation
Exchange(迷你英语角)等等,这些服务都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免费获得。除了英语之外,Language
Centre还会提供如阿拉伯语、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泰国语、日语等等小语种的学习,一般都是一年为一个级别,一年上下来2000块钱。因为国际交流比较多,提前上个语言课程也是很必要的。
粤语是香港的官方语言之一。不会讲粤语,对于非本土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说还是很不方便的。研究学院因此也开设了免费的粤语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分为针对有中文基础的中国人和没有基础的外国人两种,也都是免费的。
2. 学术规范
说到学术规范,这个确实是来港大读书体会到的最核心的内容了。综合港大的要求来看,学术规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论文要有一个主题(thesis),不可写成教科书的模式;第二就是不能剽窃,使用别人的作品一定要注明;第三就是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一定要有原创性,要“make
new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不能只是book
report,那样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下面具体说一下学术规范。
来港大注册当天领到了三个文件,一个是报到表格,一个是不剽窃承诺书。不签这个承诺书,就不能正式注册为港大的学生。另一个就是一本小册子——What
is Plagiarism。开学后没多久,就收到了研究学院的迎新礼物,是四本小册子,分别是:Plagiarism
and How to Avoid it—A guide for MPhil
and PhD Students, How to Prepare Thesis Proposal—A guide
for MPhil and PhD Students,Preparing and Submitting Your Thesis— A
guide for MPhil and PhD Students, MPhil and PhD Programmes Graduate
School Handbook
。这个handbook中包含申请、入学、休假、奖学金、研究基金、论文格式、装订、提交、答辩、毕业等等所有关于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规范。不仅如此,导师的安排、研究工作的监督、学位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答辩工作的程序等等,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这本书堪称研究生的“Bible”。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港大对这些来自世界各地学生的期望:不要剽窃,遵守学术规范,顺利毕业,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人员。
千万不要以为研究学院发了书给大家看就万事大吉了。学术中发生的一起又一起的学术剽窃事件和违反学术道德的事件让大家至今心有余悸,于是,研究学院必修的课程里面就有了这两门课:一个是Introduction
to Thesis Writing,主要讲论文如何写作。对应小册子的How to Prepare
Thesis Proposal—A guide for MPhil and PhD Students,这门课分为六讲:(1)
The structure of introductions (绪论的结构), (2) the structure of a
thesis(论文结构), (3) Methodology and Methods (研究方法),(4) Literature
Review (文献综述),(5) Results and Discussion (研究结果和讨论),(6) Conclusions
and Abstracts (结论和摘要)。六讲基本上涵盖了论文写作的各个部分,即一个典型博士论文的六大章节。第一课讲的就是如何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编辑的书、文章的引用、章节的引用、网站的引用等等,以及引用格式问题。文科类很多采用的是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格式,法律类很多采用美国Blue Book格式,也有采用HKLJ(Hong
Journal)格式的。港大对各个系采用何种引用格式并没有规定,所以这个问题就留待学生和导师共同商量解决了。这门课上完基本上就对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另一门必修课是Research Ethics for Graduate Students (研究生研究道德)。也分为六讲:(1)
Introduction to the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On Being a
Scientist, “Introduction to RCR”, “Research Misconduct”;(2)
Understanding Research Compliance-- On Being a Scientist, “Human
Participants and Animal Subjects”;(3) A Detailed Guide to the
HRECNCF and other Human Subjects Compliance
Forms;(4)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pyrights, Research Data and
Research Ownership-- On Being a Scientist, “Intellectual Property”,
“Sharing of Research Results”;(5) Conflicts of Interest, Conflicts
of Commitment and Management of Research Teams-- On Being a
Scientist, “Competing Interests, Commitments and Values”, “Advising
and Mentoring”;(6) Standards in Authorship, Peer- Review, and
Publication--On Being a Scientist, “Authorship and the Allocation
of Credit”。
第三讲中的HRECNCF也就是人类研究伦理委员会(非临床学科),是这个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东西。所有涉及到human
participants
的研究,都要经过这个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因为如果研究中涉及到人类参与者,那么就要考虑这个研究结果公布之后会不会对当事人造成影响,造成多大的影响,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对此种研究风险的评估和控制。表格中有这么几项:A部分是Summary,分主要研究人员的个人信息,合作人的个人信息(如有),研究计划/课题,资金来源这么四项;B部分是Research
Proposal,分研究目标、计划和研究方法两大项;C部分就是新增数据的风险评估,这里面又有10个小问题,分别是这项研究会不会涉及到动作性/参与性/诊疗性研究、研究会不会给参与者带来最低隐私风险之外的压力、会不会因参与者参与研究过程而给孩子带来压力、研究过程中会不会用到录音、录像,有没有潜在的利益冲突等等。D部分是Using
Existing Document or Records containing Personal Data,
如果研究中需要使用现有的包含个人数据的材料,那么就需要填写这部分表格。E部分为Assessment for a Waiver of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这部分针对不涉及参与人身份的数据,比如数据是一种表格统计数据形式,或者得到了参与人口头同意的录音,都可以申请免除书面同意书的义务。F部分是Benefits,
这部分中需要记录研究人员给予参与人的任何利益,比如说给钱,给礼物,或者请参与人吃饭等等都要记录下来。之后就是需要的一些附件和声明了。这个表格要交到委员会批准和备案。后面的三讲主要涉及到知识产权、利益冲突和作品发表方面的问题。
上面从伦理的角度介绍了学术规范的一部分。下面就从文献的合理使用规则,引证标注规则来介绍一下。
这就不得不说回到剽窃(plagiarism)了。“Plagiarism is defined as the
unacknowledged use, as one’s own, of work of another person,
whether or not such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根据港大这个定义,只要未经声明使用了别人的作品,该使用足以使人误以为是作者自己的作品,不管该作品有没有被发表,该种行为就构成剽窃。我在前面说过,怎么说我也是名校名院出身,违背学术规范的事情是不会做也是不能做的。但关键是,名校名院出身并不能担保你就不会剽窃。很多情况下,根据引注规则或者文献的合理使用规则,你已经在“剽窃”了但却浑然不知,这个是最要命的。这就同刑法的规则一样,你不懂刑法,并不能成为你犯罪的合理辩护理由。你不懂学术规范,同样,也不能为你的“剽窃”行为免责。学术规范有时候就像刑法,是残酷无情的。港大就曾经出过几例博士生因剽窃拿不到学位而黯然离开的情况。在国内念研究生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不能剽窃,不能抄袭。学位论文上也都签署了“原创性声明”,也经历了提心吊胆的“打假”阶段。但是到底什么是剽窃?如何避免剽窃?这些问题学校说得时候语焉不详,学生做的时候也就一知半解。不过好在毕业时只是抽样打假,因而过了的呢欢天喜地,没过的就只能唉声叹气了。
刚来港大的时候我还想,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在港大重演,那么我真的不敢肯定运气还会不会再次降临。四年时间,一个博士论文,一个连硕士论文都写不好的人,结果怎样?有的同学也许会讲,你肯定不是第一个博士生对不对?前面肯定有师兄师姐的,看着他们的论文做不就可以了?问题是,没有经过写作训练的你,如何判断(adjudicate)他们写的好还是不好?仅参考一个人的没有问题,但是这一个人的论文你如何筛选出来?如果师兄师姐论文格式都各有不同,你又如何选择?
好在这个学期开了两门教如何写论文的课程,一个是上面说到的Introduction
to Thesis Writing, 从总体结构上教如何写论文;另一门就是法学院自己的必修课程:Advanced
(Legal) Research Methodology。这么课讲的内容就比较琐碎一点,但都是非常实用的研究技巧。这门课因为是学院内部的课程,授课老师又是资深的研究学术规范和讲授学术规范的人,更难得的是,这个老师是港大2002年入学,2007年答辩毕业的博士生,经历了港大博士教育的全过程,对整个过程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因此这门课就非常具有针对性,非常实用。
首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授课老师介绍了博士生在求学期间的四个误区。第一,认为要先多读书,读到一定的量才开始动笔。其实这个想法是非常非常要不得的。因为读书、写作和讨论是没有先后顺序的。就像是培根所说的:“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 And Writing an Exact
培根所说的读书、讨论和写作就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没有先后次序,同等重要。在读书的同时要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同时注意写作,写作的同时也要继续进行讨论同时读书同时写作……。否则当你终于下定决心写论文的时候你才发现你的很多想法是不成熟的,是没有经过讨论和论证的,你也才会发现没有经过一定的写作训练,你写出来的东西是多么词不达意。第二个误区是在于导师相处的过程中太依赖导师。博士生导师并不像大哥哥或者大姐姐或者高中班主任一样,他们一般不太会主动关心你研究做得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大家都非常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研究负责,而不是让导师全程像个监工样地督促你。因为毕竟到最后要毕业的是你而不是导师,所以如果不是你主动寻求导师帮助或者跟导师约见面的话,一般导师是不会主动约你谈研究进度的,除非你的研究进度严重滞后。第三个误区就是没有计划。觉得四年时间长的很,先玩它一两年,到第三年再写不迟。但是Murphy的铁律即:“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只要是可能出差错的地方,就一定会出差错。)这个铁律,或多或少,或迟或早,都会发生在每一个博士生身上。比如导师合约到期离开了港大,那么你的课题能不能找到一个新的老师来指导?比如导师或者学生生病了,耽误进度,比如说你的开题没有通过,需要重新换一个题目等等。博士四年有着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差错。那么你的四年就应该非常有计划。
这门课分为以下几项内容:一、Basic Philosophy, Fundamental Mindsets, Attitudes and
Weltanschauung of RPG Work, 这一讲的主要内容是做好做研究的思想工作和准备工作;二、Basic
Conundrums & S the L Language,
这一讲主要就是讲英语语言的使用,如何使用法律词典,还有如何制定四年的研究计划表;三、Sophisticated Techniques
&Concepts, 这一部分有图书管理员进行图书馆法律电子资源的培训,有如何使用Archived
Material(档案材料),如何写文献综述,如何评判研究材料,以及如何养成批判性思维等;四、Empirical
Research讲如何开展实证研究;五、 The Warrior Spirit,奋斗精神;六、Preparing for
Presentations, Oral Exams, & Defenses,
这堂课由授课老师现身说法,讲自己当时如何准备学位论文的答辩,如何应对老师的问题和建议等等。关于做演讲这个环节,就请高年级有经验的同学来现场演示一些演讲技巧。这个环节也非常实用。
这里没有详细讲到剽窃和脚注的问题,倒不是它不重要,而是任何一节课都会时时讲处处讲这两个问题。剽窃的案例时有发生,脚注不规范的现象也是俯拾皆是。因为这门课每节课都会留一些作业,需要导师签字,目的是让导师尽快尽早加入到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上来。这样在做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师和授课老师都会有一个预警,知道该如何解决学生作业中或者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就脚注的问题来讲,一本书该如何引注?一本经过编辑的书如何注明?一本编辑过的书里面的一篇文章如何注明?书有不同版本,版本如何注明?一本书也有不同的印刷地点,这些印刷地点要不要全部注明?一篇发表的文章又如何注明?一篇没有发表的文章如何注明?像以上提到的档案材料又如何注明?转引需要注意什么?博士论文怎么注明?因为我们用英文写作,而大部分大陆学生研究的是中国问题,这就涉及到引用中文文献的问题。该如何引用?一篇中文文章,比如发表在《政法论坛》上,它有自己的英文题目,这种情况下如何注明?如果没有英文题目,自己翻译的又应该如何体现出来?题目中有或刊印或笔误之类的错误,你想纠正一下,该如何注明等等。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一篇文章中,提供多少信息比较合适什么样的信息又应该放进脚注中,从而不让“皮囊”影响文章的“骨髓”?这些东西,大家肯定都觉得太琐碎了,至于这么较真么?不过在这里,这些老外们,这些学者们,就是这么较真。我们的作业只要被挑出脚注的毛病,比方说书名或者杂志名没有斜体就会被发回来重做。因为每次作业都需要导师签名,为防学生作业被打回,认真的老师还是很下功夫来教学生的。
在课程之外,港大要求所有本科生的作业,还有研究生的部分作业都要提交到Turnitin这样一个系统。这个软件就是我们俗称的“打假软件”,能够发现有没有剽窃和剽窃的比例。这个软件并不只管到在读的学生,也管到申请的学生。如果发现有剽窃,这个学生是不会有任何机会被录取的。
如剽窃发生并被证实,学校惩戒委员会就有权力对学生实施以下几种惩戒措施:1.
警告,并且对其的警告将计入其官方成绩单中。2.罚款,罚款的额度有惩戒委员会来规定和调整。3.
取消其享有的除选课和参加考试以外的学术上的或者学校所提供的特权、利益、权利或者其他设施的权利。4. 停学。5. 开除。 这个跟国内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执行起来要比国内严厉一些。
3. 培养制度
(1)选课制度
预备期制度内,学生除了要写研究计划,还需要修完研究学院和自己所在法院所要求的课程。学分和课程因学院不同而有所差别。法律学院是修够6门课:研究学院三门,法律学院三门。研究学院需要选两门必修课即:Introduction to Thesis
Writing和Research
Ethics for Graduate
Students;一门选修课。选修课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论文写作技巧方面的,比如:Making
Your Writing Clear, Reporting on Other
Researchers’Work; 另一类是研究方法方面的,如: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Basic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Methods等等。 法律学院也是三门,一门必修课,就是前面提到的高级研究技巧 (Advanced Research
Methodology),两门选修课。选修课的范围非常广泛。法律学院没有专门针对PhD的课程,选课一般都是从LLM和LLB的课程中选择。LLM的课程考试一般都是提交课程论文,LLB的课程是考试。LLB课程主要是普通法系,大陆过来的学生跟起来往往有些困难,参加考试也是非常的纠结和痛苦。不过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下来,收获还是非常大的。除此之外,其他学院的课程也是可以选修的。比如经济系的,统计精算等等与法律有一些关系的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香港其它几间大学比如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等的一些课程也是开放的,可以自由选修。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多修点课程有好处就选很多课。因为在法硕学院和中欧法学院一学期都是十几门课,也不太了解港大的课程,觉得港大课程强度总大不过中欧吧,于是第一学期我就选了6门课程。学院因此而找了导师,说选课太多,经验来讲,一个学生一个学期最多能应付4门课,要我一定去掉2门课或者3门课。于是无奈放弃。第二学期选了四门课,果然体会到压力。一个月之内需要交4个课程论文的作业,有几个晚上熬夜都熬到了三四点钟。因为所有的作业都要被打假,半点都不敢懈怠。
(2)导师制度
导师可以在申请博士之前自己联系,也可以由学院指定。导师和学生的选择都是一个双向选择。因为双方要一起共同工作四年,若彼此看不顺眼,那么对老师,对学生都是灾难。如果双方能提前有些接触和认识,彼此了解,就非常好。在前18个月中,如果导师没有要求你帮助做研究,查找资料,那么在这一年半中,博士生活还是非常轻松的。不过这都是我们私下里的体会。明面上,研究学院要求导师和学生一个月必须见一次,双方不管见多长时间都好,要求是谈研究工作。但是见面又没有人监控,也可以谈谈生活,谈谈思想的——这只是我的个人理解。实际上,港大的每个老师都很忙,基本没有时间跟我们谈谈生活,谈谈思想,即使你主动要求跟导师见面,导师也会限定一定的时间,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这个时间的长度因人而异,因为没有硬性规定。我有一个同学很惨,每次与导师见面,导师要求不得超过5分钟。5分钟里,学生陈述3分钟,老师点评2分钟,然后双方继续各忙各的。另一个同学也挺惨,每次见面导师都是大谈特谈,基本每次会面都在3小时左右。学术之外,导师还会讲一些法学院的掌故啊,或者八卦之类的,其实也挺好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
港大还有一个双导师的制度安排。一般如果一个老师第一次带研究型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就必须找另一位经验丰富一点的老师做co-supervisor,然后这位老师自己做primary
supervisor。对co-supervisor的要求一般是这位老师具有某方面的专门知识或者技能,能够对主要导师的知识结构形成补充并且对所带研究生所研究课题有助益;如果主要导师离开学校,该老师能够继续带学生做研究而不致中断。如果学生与主要导师关系处得比较紧张,那么该老师能够代替主要导师对学生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
港大对学生和导师之间的社交规定很严,因为学校是公立机构,受《防止贿赂条例》的规管。学生不能以任何形式贿赂导师,导师也不可以接受学生所送贵重礼品,不能吃请。所以一般老师不提出去吃饭,我们也绝不提,因为如果学生提出聚餐,学生是不能买单的,只能老师来买,否则就有违法之嫌啦。
(3)奖学金制度
对于研究型的硕士和博士,港大都会提供学生奖学金(PGS:Postgraduate
Studentship)。当然,资本主义社会的钱不是好拿的。拿奖学金就得服从研究学院的《规定》(Regulations
Governing Postgraduate Studentship. )。
根据这个《规定》:奖学金一年评一次,评的标准:第一,有没有完成学校、学院或者导师的任务,具体内容包括:做老师的研究助手,为本科生做tutorial,准备老师上课用的材料以及监考等等。第二就是研究进度一定要让学校和导师满意。如果进度赶不上,奖学金就会暂停发放。读PhD期间如果申请去其他学校读其他的硕士项目,比如去美国读LLM项目,那么奖学金也会暂停发发放。
(4)定期汇报制度
学生每半年必须完成一个半年度进度报告(Biannual
Progress Report)。这个报告会显示出每个学生上学期所修课程的成绩(前18个月),受学校各机构雇佣的情况,奖学金规定中义务完成情况,与导师见面频率,见面方式,有没有举办过针对自己研究的研讨会(Seminar),参加相关主题的会议(Conference)的情况,发表文章的情况,受到奖励的情况,对所上课程的评价,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满不满意,研究上、生活上、与导师关系上有没有问题,要不要开展实证研究的等等。刚开始填写报告的时候,紧张的要死,看着参加会议,举办研讨会,发表文章等等项下的触目惊心的“0”,就羞愧地恨不得死了去。但是跟上届的师兄师姐一聊,大家都说了这句至理名言:“如实填写,不必在意,没人看地”,于是我就释然了,想死的心也淡了开去。
(5)预备期制度(PROBATIONARY
这个预备期制度观察的就是被招进来的学生到底有没有研究潜力,说白了,就是看看你是不是做研究的料。当接到录取通知书,看到“Probationary
Period”这个词的时候,我的兴奋立马烟消云散,这意味着18个月后如果你被认定为不合格,就会被退回来。于是之后的我就一直在过着“凄凄惨惨戚戚”的日子。预备期制度这个符咒如同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我战战兢兢,如坐针毡。好在这个学期上高级研究方法论的课,授课老师道出了这个预备期制度的作用:是让我们“get
into the academic world, not get you out of it.”想想看,研究学院、学院、导师好几个方面费了很大的劲才招了一个让各方面都满意的学生,他们招学生是让学生做研究,不是为了好玩。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想把你赶出去,而是想把你“拉进来”。所有的老师,当然有的导师除外(有时候架子是必要的),都在努力给我们创造一种平等的对话环境。我们不是小学生,导师或者授课老师也不是班主任,我们的任务不是服从,不是盲从,也不是惟命是从,而是思考,比较,然后批判地接受。现在或许学生的理论功底比较差,视野也不是很广阔。但是到毕业的时候,学生在自己所研究的课题上就应该超过老师,这样博士毕业才够格。参加了几次学院举办的会议,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努力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位师兄曾经跟我说过:做学术,不怕批评,最怕的是寂寞。你写了篇文章都没人理你,那才可悲!这边的老师和学生把发言看的很重要。你发言表达你自己的观点才说明你自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有着个人追求的人,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发言才有观点的交锋,才有思维火花的碰撞,也才有知识之花的绽放。
4.培养机构
制度方面就说到这里。下面说一下培养机构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就我自己的体会而言,培养机构又分为研究学院(Graduate
School其实就是研究学院),法律学院和图书馆以及学生自治组织几个方面。
研究学院是培养研究生的最主要的机构。博士研究生的申请接受、录用通知书的发放、奖学金发放、研究工作的监督等都由研究学院负责。在博士培养上,研究学院负责公共课程设计和教学,其实就是上面说的那些公共课,有些课还是挺有用的。给研究生的福利方面,研究学院也下了不少心思。研究学院和很多学校的研究学院都有一些合作项目,设置了相关奖学金和研究经费。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如果有兴趣都是可以申请的。交流和访问期限6个月和12个月不等。港大鼓励学生出去参加会议或者是作交流,四年里有最多两次申请CRCG
Travel Grants的机会,就是报销开会费用,每次最高限额是13,500 港元。其实金融危机之前是明确规定了有两次这样的机会。但是危机之后资金不是很充足,因此第二次也不要当真。只有研究学院真不差钱的时候,这第二次福利才能实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福利性的训练班。比如我3月份就参加了一个研究技巧训练班。地点在沙田,依山背水,环境相当好。课程其实就是做一些游戏,完成一些预定的项目,跟个夏令营似的。我们玩得很爽,交了很多朋友,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按说这样的活动应该花费不菲,我们也确实交了1000港元的押金,不过后来钱都退给我们了。因为研究学院有言在先,此训练班完全免费,如果申请成功而不参加没收押金以示惩罚。因为研究学院掌握着研究生们的经济命脉——奖学金,监督工作就是顺理成章的。根据学校的规定,如果研究进度严重滞后,或者课程学分达不到要求,那么研究学院有权暂停奖学金的发放,如果情况非常严重,那么有可能会取消当年奖学金的发放。这种规定是最要命的,所以大家对研究学院的这些规定也不敢掉以轻心。不过总体来说,奖学金的停发非常罕见。
学院层面呢首先仍然是课程,不过主修课程只有一门:高级研究技巧,选修课方面,针对各个方向都会有一两门相关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与自己研究的课题直接相关,也是非常有用的。学院也会定期组织一些讲座,普通法方面的讲座会很多,主要是由一些香港或者普通法系的一些法官或者教授来讲。当然近几年中国法研究在香港非常热,中国法问题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关注。法律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也会定期举办一些关于中国法和中国社会问题方面的讲座。这些讲座大部分是国内的知名学者过来讲,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对中国法很了解的“鬼佬”(港澳地区对老外的通称)来主讲。
说到图书馆的培养,其实图书馆并不承担培养博士生的具体任务。只是港大图书馆太给力了,让我忍不住想要赞图书馆一个。图书馆对研究的支持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从借书数量和时间上都是非常偏向研究生的,比如本科生借书的上限是60本,借期60天(针对一般的书而言),而研究生的上限是180本,借期120天,并且可以多次续借。如果没人request这本书的话,那么一本书在手里拿半年是完全可能的事情。不过如果某本书被人request了,那么借期就大大缩短了。虽然港大的书种类非常多,但每种书不过三五本,如果需求量大的话可能会有十本左右。为了加快流通,只能缩短借期,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借阅。另一个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地方就是香港各间大学的书可以随便借。比如说这本书人家借走了或者港大根本没有这么书,那么通过港书网(HKALL)就可以借到其他学校的存书。提交了申请,只要填写一下自己所在的大学,几天后图书馆就会短信通知你所借的书籍已到,去取就可以了。如果这本书全港都找不到,那么港大图书馆就会到最近的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图书馆去为学生借这本书,不过因为在海外,等待时间可能会长一些。
说到图书馆短信通知,有的同学可能说图书馆真是不嫌麻烦。其实不仅是短信通知,还有同步的邮件通知:什么时候书到期,书是不是被别人预约了,借期缩短到几天,什么时候过期,图书馆都会定期发短信和邮件提醒。这个对借书人是非常人性的。因为大家平时都非常忙,不太会关注书到底什么时候过期。过期每天是要罚款5元的。不像法大图书馆,过期每天才罚一毛钱,五十天才5块。这里稍不注意,就会被罚掉几十块。有了邮件和短信通知,这种情况就很少发生了。
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也是非常多。我向来对数据库比较白痴。刚来那阵,看着这些数据库就眼晕,就不用说用了。于是每年开学初都会有一些针对新生的讲座,在这里称作Orientation。主要介绍如何借书,如何使用港书网,图书馆的分布和每个图书馆的布局等。数据库方面就教一些比较泛泛的东西,比如某些数据库的特点和使用小技巧等。之后每个月都有针对同类数据库或者同组数据库的讲座,或者针对一些软件如Endnote的讲座。分图书馆也会针对学生的需求来安排自己的讲座。
研究过程中当然也会有一些问题,这时候港大图书馆的另一个人性化的设计就出现了,就是“Ask a Librarian”。在图书馆有一个询问柜台,只要是关于图书馆和电子资源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比如说你明明查到一本书在图书馆,但无论如何找不到,于是图书管理员就会为你填写一个“trace
item form”,追踪到这本书后会马上发短信或者邮件通知你来取书。针对借书或者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给专业的图书馆人员发短信,邮件,或者打电话求助。如果是研究生,还能享受到额外的待遇:即可以预约一个图书馆员来做单独辅导,可以是课题方面的,可以是资料方面的,也可以是数据库方面的。
来港大之后最不习惯的地方就是没有自习室。教室非常不少,但是没有一个是给学生自习用的。这一点远远没有北京的大学好。图书馆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充当了自习室,讨论室等等。在图书馆的开放空间里有很多桌子,这些都是可以随便用的。除此之外,图书馆还有一些可以锁起来的格子间,这个只有研究生有资格申请,算是对研究生的优待吧。但是因为人多而资源少,纵使我每月都申请,连申四个月,一次都没中过。图书馆除了自习室,还有很多的讨论室。讨论室有电脑,有黑板可以演示,几个人可以在里面一起做作业,讨论啊什么的很方便。
校园网方面,只要注册了university
wifi就可以在港大或者香港任何一间其他大学使用无线网络了。因为香港很小,很多东西就可以实现共享。因为香港的国际化,也因为港大学生的多元化,图书馆资源不可能限制在学校内使用。于是出现的结果就是,只要是港大的学生,只要有学生账户和密码,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免费使用的,在学生宿舍,也不需使用“小蝴蝶客户端”,就可以直接访问了。学校有个Computer
简称CC,会定期给大家上电脑软件硬件的课程。办公室正常办公时间有人值班,任何人只要有电脑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随时打电话或者亲自过来找他们帮忙。我曾经数次找他们帮忙,态度都是相当好的。
学生自治组织方面,说起来港大的研究生会其实做的都是一些很无聊的事情,弄个高桌晚宴啊(high table
dinner),开个圣诞聚会啊,或者相亲派对什么的,基本上可以说是杂事一堆,正事不干的典型。不过近年法律学院和社会学院一些非常具有社会活动能力的师兄师姐们逐渐建立起了一个非官方的“joint-seminar”。主要是由博士或者硕士研究生做一个关于自己论文的presentation,然后大家提问题。这样让演讲者一可以提高演讲技巧,二是理清研究思路,搞活学术研究,也搞活学习气氛。师兄师姐中能人辈出,涉猎甚广。因为同为同学,同为博士学位而奋斗的人,交流起来也就没有那么多顾忌和规矩,之后也顿觉眼界开阔了不少。总体感受是,两个导师之外又有了非官方的第三导师和第四导师。
二、生活篇
在学生资源和课外活动以及心理辅导上,主要是由CEDARS (Centre of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
Students)来协调和处理。CEDARS定期会有一些在香港做义工的活动,比如说去老人院啊、去孤寡老人住所探望什么的。课外活动方面就有一些Buddy的项目,一般是内地新过来的学生与香港本地的学生结对子,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在心理辅导上,因为香港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大家难免会有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和导师关系处理的不是很好,或者比较压抑,或者对自己的研究没有规划,都可以预约CEDARS的心理辅导服务。学生的心理辅导资料都是保密的。在职业规划上,CEDARS也会提供MBTI职业性格测试,然后针对每个学生会有一个职业方面的规划和建议。当然这个也是自愿和保密的。因为大家身在香港,对香港这个社会不是很容易就了解的很清楚,CEDARS针对这种情况就会开一些关于香港社会流动,社会情况、香港电影等等得通识课程,给大家提供一些关于香港社会的信息。
学习之外,港大非常值得称道的就是一些服务设施了。比如上网啊什么都是免费。学校的体育设施、游泳池、跳舞厅、跆拳道、网球场都可以通过在网上预订免费使用。港大有一个运动及潜能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Human Performance
),提供各种各样的课程:街舞、拉丁舞、球类、游泳、武术等等课程,不过这些课程都是需要交学费的,一节课十几到几十不等。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我自己的总结和一些感受。因为来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有一些东西也没有研究得很清楚。比方说导师制度,有的人就觉得导师很重要,有的人就觉得导师起不了什么大作用。激烈一些的还会猛烈抨击港大的形式主义等等。比如说研究学院的课程因为太水了而受到猛烈的批评。还有港大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和资格最老的学校在对外交流上太过欠缺,学生留学和访问机会太少等等。
当然港大有它值得肯定的地方,也肯定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过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批判,而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改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撰稿人: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博士生
感谢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博士生候选人(PhD
candidate)梁洁莹、金靖、潘晓和熊浩对本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网址:,
last visited on 26 March 2011 港大语言中心的网站:
参见Estelle M. Phillips and Derek S. Pugh,
How to Get a PhD—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Their
Supervisors (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4th edn, 2005),
P41; 刘南平,“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兼论我国法学研究之流弊”,
2000年第一期《中外法学》101.
The E-book can be found here
全称是Master of Philosophy.
研究型硕士生,与PhD一样,享受学校的研究生奖学金(PGS:Postgraduate Studentship,
每月HKD13,100)。
The content of the book can be found here
2009年,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林兆鑫(Lam
Shiu-Kum)于03至07年间,以港大医学院名义在玛丽医院诊治期间,侵吞病人诊金,又将三名病人捐献港大医学院的380万元捐款存入其私人公司,涉款近400万元,被判25个月监禁。(详情见日,苹果日报);黄禹锡(Woo
Suk Hwang),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在发表于Sciences的一篇文章中伪造数据 (BBCnews, 12 May
2006)。最近的案例包括德国国防部长的“剽窃门”,见,
一位美国作家编造在巴基斯坦的慈善工作,见。
学位论文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在英国的大学,thesis一般是指研究型硕士或者博士的学位论文,而dissertation是授课型硕士或者本科生所提交的针对某一个课题或者项目的论文,并非学位论文,而美国的正好相反。因为香港从英国的教育制度,所以,课程采用了“thesis”这种说法。
Introduction to Thesis
Writing,一般在第二个学期开。分为general, sciences 和humanities三类课程,general
的第一学期就有,主要是介绍论文写作的各个部分,不可抄袭等等。第二是专业一点的,科学类和人文类是分开上的,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分别讲授。
Abstract一般放到最后写,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如果先写摘要,往往会因为控制不住而跑题,所以老师们都推荐把这部分放到最后来写。
Human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 for
Non-Clinical Faculties.
Regulations Governing Conduct at
Examinations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rancis Bacon, Of Studies, in the Essays or Counsel, Civil and Morall.
Michael Kiernan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 这个是授课老师Morris的一个很著名的观点,本人非常赞同此观点。原文如下:“My
unalterable motto is, all good writing is rewriting. The same is
true of all god reading (rereading) and all good conferencing
(reconferencing). All three of these activities go on all the tim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do not happen sequentially””You
continuously write as you read as you conference as you write as
you read as you conference as you write as you read as you
conference—and on and on”。 引自该老师上课发的材料。
档案材料是指图书馆自行搜集和储藏的一些未公开发表的书或者期刊。这些档案材料往往全世界仅有一份,仅保存在某个图书馆。档案材料还包括:政府文件、影像资料、法庭文件汇集和文章、日记、录音、个人回忆录以及其它的材料。
刘南平,“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兼论我国法学研究之流弊”,
2000年第一期《中外法学》101.
Powers of the Disciplinary Committee
(Statute XXXI), in Graduate School Handbook , P207
关于课程的具体信息,详见:
Good Practice for Supervisors, in Graduate
School Handbook , P207
PHD 10 of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参见PHD5 of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港大思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