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传言,说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博士,准备全部迁入...

字体:大 中 小
华东师大打造温情“毕业日”
21:06:30 &&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 作者:田波澜
露天举行草坪毕业典礼,为毕业生打造终身难忘的毕业记忆;整整四小时,校长乐于站成“雕塑”和毕业生合影留念;玉米炒葡萄、油条灌蛋,毕业了,学校请你吃特色菜;毕业嘉年华和毕业晚会精彩纷呈……又是栀子花开日,又是一年毕业时。
15日,从早晨8点到晚上7点半,华东师范大学举行草坪毕业典礼以及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活动,给毕业生打造一个隆重、欢腾而浪漫的“毕业日”。
草坪典礼,为6537名毕业生送别
朝霞辉映着图书馆,晨风吹过绿茵茵的草坪,欢快的乐曲不时在草坪上空回荡。今天一大早,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图书馆前宽阔的大草坪上,井然有序地坐着5000多名身穿各色学位服的毕业生,他们帽顶垂挂的黑色和蓝色的流苏在晨风中轻扬。此外,毕业生的师长和亲友们也欢聚一堂,盛装出席,一脸喜气。临时搭建的舞台两边,两块LED大屏幕上播放着各院系千姿百态的毕业照和校友们、教师们对学子的祝福。
这是华东师大首次露天举行草坪毕业典礼,为该校2014年的6537名毕业生送别。在毕业生即将迈出校门走向社会这个人生的重要时刻,华东师大将给他们一个怎样的最后一课和第一课?
华东师大六十周年校庆在海内外广受好评的一点就是其淡化身份意识、凸显平等理念和亲和力。这次毕业典礼的主角也设置为学生和教师。作为毕业生代表的李群辉,是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本科生,他的发言也许代表了6000多名毕业生对母校的共同情感。李群辉深情追忆了在华师大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会为了一堂《婚姻与爱情》而激动不已,也会为了广场音乐会上横空出世的‘常林版都教授’而欢呼沸腾;会为了一道‘玉米炒葡萄’而倍感自豪,也会收到盛开的向日葵作为特别的毕业礼物……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华东师大,这所拥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著名高校竟然如此亲切、美好和精致,她注重每一位师生的感受和体验——而这恰恰是师大之追求,是师大之优雅。”细节最能打动人,而华东师范大学就是一所特别注重在细节中培养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的高校,“温暖、团结、优雅、有爱”,这不是口号,而是深刻地镌刻在毕业生数载学业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当在场学生聆听到“玉米炒葡萄”、“常林版都教授”等短语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在这青春的旋律里,激荡的必将是他们一生难忘的历史时刻。
让像李群辉这样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齐聚一堂在丽娃河畔和樱桃河边获取新知、感受温情、滋养心灵的自然是那些在消费主义时代仍然在大学校园坚守人文主义理想的教师们。今年的毕业典礼增设了一个特殊环节,将连续五年被本科毕业生评选为优秀教师的老师请上舞台,为之颁发“学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奖”。哲学系蔡剑锋、外语学院陈翔、传播学院聂欣如、数学系韩士安获此殊荣。这自然凸显了华东师大坚持教学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对大学乃是师生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哲学系的蔡剑锋是华东师大广受欢迎的青年教师,他自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毕业到哲学系任教以来,全身心扑在教学上,身体力行地实践“哲学即生活”的理念,除了担任多门面向全校和哲学系的课程,还从未间断地举办以哲学、文学等为主题的各种读书会,会员遍布文史哲、物理、化学、数学等各个院系,他还是兰心哲学系、文史哲人文沙龙等各种学生活动的常客。典礼上,当蔡剑锋站到台上的那一刻,台下响起的是极为热烈的欢呼声乃至尖叫声。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没有流于俗套地讲一些人生的大道理,而是细腻地追忆了几个场景,比如第一次上完课的掌声,打着手电筒朗诵顾城、海子诗歌的情景,图书馆外大草坪上的授课体验,与学生在餐馆里的对谈等,这些场景所串联的恰恰是毕业生们最难忘的大学记忆。“无论是此刻回顾大学四年,还是在老去之后回顾你的一生,如果能有那么几个片段,能让你怀着感激的心情铭记:感谢上天,我曾经遇见了那个人,感谢上天,我没有错过那场雨——那么,你便可以对自己说:我,存在。”一直陪伴在学生们身边的华东师大版的哲学小王子蔡剑锋如是说。他就是毕业生们曾经遇见而心怀感激的那个人,其实也就是华东师大热爱教学的教师的代表。紧接着,经过海选和投票而产生的三位“毕业生身边最可爱的人”也上台领奖,他们分别是校学生艺术团指导老师崔星虹,心理认知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董镕,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兼职辅导员高良才。
校长陈群的毕业致辞是毕业典礼的重头戏。面对台下数千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或者将进一步深造的学子,陈校长动情地分享了他与毕业生共同拥有的集体记忆:玉米炒葡萄、龙舟大赛、果酱音乐节等,通过讲述华东师大荣誉教授、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朗索瓦o恩格勒痴迷学术研究的故事,中文系资深教授、“大学语文”之魂徐中玉先生一生献身教育的人生故事,华东师大历史系87级校友、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从一个《美的报》小编辑成长为大企业总裁的传奇人生故事,陈校长向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们传达着他对于大学的理解,尤其是对华东师范大学理念的诠释:“华东师大的美不仅在于她的校园,更在于她所具有的特殊精神气质:既踏实低调,又仰望星空;既务实肯干,又始终在内心保持着一份清高,保持着一点浪漫。”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每一位毕业生的三重祝愿,希望每一位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的年轻人拥有“因为有事业、有追求而幸福的人生”、“因为乐观、豁达而健康的人生”、“因为勤奋、坚持而成功的人生” 。
“当你疲惫的时候,不要为难自己”、“登泰山而小天下,学地理而渺地球”、“母校是你成功的催化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勉思勉再思勉”、“母校是线粒体,是你成功的ATP”……身着导师服的院系领导们各种诙谐有趣又饱含深情和祝福的一句话寄语,将毕业典礼推向了高潮。华东师大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陈群校长向各院系负责人授权颁发学历学位,希望通过他们将这份荣耀传递给每一名毕业生。精美的黄色授权书上印有各院系每一位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毕业生的名字。当38位身着导师服的院系领导依次接过卷轴式的学历学位授权书,一一打开向观众展示并寄语毕业生时,伴随着阵阵热烈的掌声,欢呼声在不同院系的就坐区域此起彼伏,一顶顶帽子被抛向空中。
激荡人心的校歌、师长们的谆谆寄语、毕业生的万千感慨在蓝天白云下交织回荡。今天参加毕业典礼的人,除了5000多名本(专)科、硕士毕业生,还有全体校领导、校学术委员会和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院系领导、校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校友、教师和家长,他们一起见证了华师大学子走出校门开启人生新征程的重要时刻。
“为了能让两校区的毕业生参与同一个校级毕业典礼,一起见证成长与收获、分享快乐与荣耀、聆听嘱托与期望,今年学校增加额外投入、克服多种困难,首次选择在室外大草坪举行毕业典礼。” 主持毕业典礼的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曹文泽说。
华东师大后勤保障部部长王淑仙说,学校租赁了30辆车来运送中北校区的1200多位毕业生,车上为每位毕业生备好了早餐。在观众席两侧搭建了4个遮阳帐篷,在大学林旁搭建了1个帐篷供救护人员和医护人员使用,准备了6100件雨披、500瓶矿泉水、100份解暑降温药和1辆救护车。
为了给同学们打造一个既有爱又有仪式感的毕业仪式,给他们留下终身难忘的毕业记忆,早在几个星期前,华东师大就开始忙着筹划操办2014届毕业典礼。除了这个全校毕业典礼,昨天华师大已在中北校区大礼堂为451名博士生举行了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接下来一周,各院系还将举行毕业典礼,给本院系的本科、硕士毕业生颁发学位证书。
毕业了,校长约你来合影
典礼甫一结束,在闵行校区图书馆二楼大厅,就见专候学生合影的“萌帅”校长陈群,身穿大红校长服,脸上洋溢着喜悦和祝福之情,配合同学们自由合影留念。
校长排出档期邀请毕业生单独合影是华东师大的传统。从2008年开始,老校长俞立中都会在典礼结束后抽出时间和学生合影。今年,华东师大也是早在5天前,就在官方网站发布了消息,公布陈群校长专门安排的与毕业生单独合影留念的时间和地点。陈校长今年排出的档期是:上午9:30--11:30,下午2:00-4:00,整整四个小时,他乐于站成一桩“合影雕塑”。
“毕业后去哪里工作?工作还好找吧?”现场前来和校长合影的毕业生越来越多,陈群一一配合拍照,不时问问同学的毕业去向,空隙时拿纸巾擦拭脸上的汗水和被汗渍模糊的眼镜。
9:40,来和校长合影的毕业生长队已从图书馆二楼大厅一路排到了图书馆前的马路上,在长长的队伍中,记者也看到不少家长的身影,他们观摩了儿女的毕业仪式,又兴奋地和孩子一起来与校长合影。“与校长合影,对我和我父母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记忆。”体育与健康学院的毕业生丁泽良说。丁泽良来自江苏宁波,昨晚他父母特地从宁波赶来。而一旁帮他拍照的“摄影师”,是他的恩师——体育与健康学院的高强老师。
在与校长合影的同学中,有一位毕业生也叫陈群,她拿来两幅漫画和校长合影:被陈校长举在胸前的那幅漫画上,写着“我叫陈群”,旁边画着一位儒雅男生;毕业生陈群举着的漫画上,也写着“我叫陈群”,旁边画着一位可爱女生。另外,还有不少毕业生合影时给陈校长送鲜花、纪念品等礼物。
此前连续2年返校为学生拍毕业合影的青年报编辑余儒文,今天也照例出现在合影现场。他是华师大校友,每到毕业季,他就回到母校,用镜头记录他怀念的校园、校园里的人和事,定格学弟学妹们精彩的瞬间,成就毕业生美好的记忆。
毕业了,学校请你吃特色菜
“学校考虑真周到,我们很多同学因在外地实习没吃到这些特色菜,这下可得偿夙愿了。” 华东师大历史系毕业生田彤说。
一道“小清新”的玉米炒葡萄,一根金黄的油条灌蛋,一个肉丸或鸡腿,一份青菜或生菜或豆芽,再加一份豆腐羹或番茄蛋汤,这是华东师大配置的毕业套餐。今天中午,先后有4542位毕业生手持学校发放的用餐券,前往华闵餐厅一楼或三楼享用毕业套餐。
玉米炒葡萄和油条灌蛋是华闵餐厅去年推出的创新菜,曾受到同学们的追捧而催生“中国第九大菜系”。膳食服务中心(2)经理陆平说,学校给学生提供毕业套餐,指定要有几个体现华师特色的菜,于是他以去年风靡全校的玉米炒葡萄和油条灌蛋为必选菜开了这个菜单,四菜一汤。“为什么定十元一份的用餐标准,而没有定十五、二十或者三十元,因为学生平常在学校里也不会这么吃,学校给我的要求,是要给毕业生一份普通食堂餐,要体现华东师大平常给学生供餐的特色,让同学们若干年之后回想起来还有这份记忆。”
为给同学们提供毕业套餐,膳食服务中心(2)调用了50位员工。早在几天前,他们采购玉米、油条,做肉丸,做起了前期准备工作。今天早晨六点半,50位员工就全部到岗开始忙碌,洗菜、切菜、烹饪……中午十一点,华闵餐厅一楼的12个窗口和三楼的4个窗口同时开放,之后在一个多小时里先后为4542位毕业生供应了毕业套餐。
另外,中午十一点半,华东师大还在冬月厅二楼清真餐厅为89位同学提供了清真毕业套餐。
盛夏季节的毕业嘉年华
飞镖竞技、匿名真心话、人形KT板、院系纪念章、校园拼图套圈圈、体健男模人体彩绘……今天下午四点到六点,一场游园会般的毕业嘉年华将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学生之家C区广场上演, 毕业本来是离别的伤感时分,在如今人性化的嘉年华设计中,毕业生却能像过节一样享受毕业季的喜乐气氛。
如果说嘉年华是一场充满喜感的前奏,那么六点开始的毕业晚会就标志着华东师大的毕业季进入真正的高潮。来自各个院系的师生精心准备的节目,将在灿烂星空下的图书馆前大草坪上完美绽放。除了传统的歌曲串串烧、少数民族舞蹈外,今年毕业晚会给毕业生们带来的意外惊喜是“大厨去哪儿了”的真人秀,将玉米炒葡萄等富有想象力的新菜系炒成社会热点的大厨,在广场的舞台上向他深爱的师大人敞开心扉。小品“梦想”则演绎毕业生们在梦想与爱情、友情之间的纠结。
毕业晚会上的“梦想驿站”交接仪式,则让人感念至深。早在今年4月,华东师大校友会就启动了毕业生“梦想驿站”活动,提议毕业生到校友会办公室领取信纸和信封,将自己的十年规划及大学四年最遗憾、感动和深刻的一个瞬间、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个物品记载下来,然后投递至校友会邮筒,校友会收集后再存封至档案馆,让母校华师见证他们日后的风采。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华东师大的毕业季终究有谢幕的那一刻,但是学校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各种活动,却将师大的独特气质深深镶嵌到毕业生的生命记忆之中。就在这片他们曾经笑过、闹过、忧愁过的土地上,就在这群他们朝夕相处的师大人中间,他们像盛夏的果实一样绽放着青春的光泽,他们追梦的脚印也必将永远连接着师大这片热土。
通讯员 田波澜
责任编辑:刘晓晶
微博关注:
相关内容:溶解态和颗粒态陆源有机质在典型河流和河口的来源、迁移和转化--《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溶解态和颗粒态陆源有机质在典型河流和河口的来源、迁移和转化
【摘要】:河流与河口是陆地碳库和海洋碳库的主要链接。陆源有机质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来源,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的气候事件例如暴雨,台风等发生的频率可能增加,而同时人文活动对自然过程的干扰日益加剧,对河流-河口区域有机质的组成、来源和控制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人文活动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由于人文活动特别是流域内筑坝的影响,在很多河流体系,溶解态有机质取代颗粒态有机质,成为陆地向海洋输送的有机碳的主要形式。虽然我国已经有不少的研究对河流颗粒态和溶解态有机质进行了研究,但系统的、分子水平上的定量分析却鲜见报道,特别是对溶解态有机质。本文以长江流域、海南热带小河口以及浙江河流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质的总体性质(碳氮比值(C/N)、稳定同位素(δ13C)等)和生物标志物(木质素),并且结合野外观测和实验室模拟,对以上区域的颗粒态和溶解态有机质的组成、来源进行示踪,并探讨人文活动与自然过程是怎样共同的影响这些区域的有机质的组成、迁移和转化。
长江流域的颗粒态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质、高等植物碎屑和现场生产。利用稳定同位素(613C)和木质素(1ignin)对颗粒态有机质做了定量估算,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为长江流域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占50%-70%左右,并且季节变化不大。高等植物碎屑和浮游植物的贡献比例随采样站位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现场生产所占的比例在枯季明显高于洪季,但现场生产不是有机质的主要贡献者。支流的有机质来源相对较丰富,不同的支流主要的贡献者不同,并且支流的洪枯季变化不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洞庭湖和鄱阳湖有机质组成在洪枯季的差异:洪季两湖现场生产的贡献量高达80%,而在枯季则小于20%,与干流洪枯季有机质组成不同。汉江的洪枯季变化不如两湖明显,但在枯季浮游生物对汉江的POC的贡献量也接近50%。长江流域溶解态木质素浓度的变化范围为6.1μg/L-11.6gg/L,而2010年7月-8月洪水时期为10.8μg/L-19.2μg/L。2009年8月-10月,以溶解态木质素Vanillyl(V)系列对有机碳的贡献比例(mg/100mgOC)估算出植物碎屑对溶解态有机质的贡献比例为12%-36%(2009年8月-10月)和24%-32%(2010年7月-8月),并且上游(24.5±8.3%)高于中下游(15.4±2.4%),长江中下游洪水期间高于(27.0±4.0%)高于非洪水期间(15.44±2.4%)。
长江流域季节性的悬浮颗粒物浓度(TSM)的变化、三峡蓄水以及与此相关的长江中下游的冲刷、两湖调节等因素是影响长江入海颗粒态有机质组成和通量主要因素。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三峡蓄水后,来自于上游泥沙的减少以及相对不变的水动力过程(除了每年9月中旬-10月中旬,三峡的蓄水时期),使得中下游的两湖和冲刷过程成为枯季长江入海颗粒态有机质组成的主要因素。影响长江流域干流DOC的主要因素为流域地形地势、TSM的变化以及人文活动,而溶解态陆源有机质则主要受到光化学降解过程、有机质来源、季节变化、水体浊度、停留时间、三峡蓄水、絮凝以及颗粒态和溶解态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并且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例如絮凝、水体浊度等受到三峡蓄水的影响;有机质来源则与季节变化有关。
对不同体系有机质的暗降解培养和光降解培养实验表明有机质的来源是影响其生物可利用性和光降解特性的关键因素。海南红树林间隙水由于经历较少的光降解过程,因此其光降解速率(-0.132d-1)远高于已经经历长时间搬运和降解过程的长江三峡库区的溶解态木质素(-0.033d-1)。不同系列的木质素由于其化学结构的不同,降解速率也不同,Syringyl (S)系列的降解速率高于V系列。木质素的酸醛比值((Ad/Al)v)的变化也与初始有机质组成有关,红树林间隙水的溶解态木质素(Ad/Al)v显著上升,但三峡库区的则有一定的波动,并且上升的幅度不大。将长江三峡库区的荧光结果与木质素比对,可以发现木质素的降解速率与UVC类腐殖质峰相近,与他人研究中得到的两者的显著相关相符,进一步表明长江三峡库区的溶解态木质素在进入库区前已经经历了充分的降解过程,可能与长江是大河流体系,水体在流域内有较长的停留时间有关。
对海南文昌河流-河口的悬浮颗粒物的δ13C和木质素对有机碳的贡献比例(人8)等参数不同季节的调查表明在文昌河流及河口,颗粒态有机质主要以现场生产为主,并且海草对河口区有机质没有添加作用;通过对溶解态有机质的V(mg/100mg OC)与植物V(mg/100mg OC)比较,可以粗略估算出维管植物对八门湾内DOC的贡献约为14%-40%,而在近岸约为7%-16%。河流内植物碎屑对DOC的贡献比例比长江蓄水时期高,与长江洪水时期相近。红树林对颗粒态和溶解态有机质的贡献不同,八门湾区域溶解态木质素浓度的升高以及(Ad/A1)v的几乎不变,表明红树林对溶解态有机质的显著添加;于此相对的,在红树林区域观察不到颗粒态有机质的显著添加。一些极端气候事件对河流的影响大于季节变化,例如台风期间河口的TSM的变化高于海南不同季节之间的差异;台风期间大量的陆源有机质从流域内冲刷出,并且可以被输送至近岸。河口区水动力过程、台风过程、光化学降解、季节变化、红树林及虾池对河口区颗粒态和溶解态有机质的组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浙江小河流洪枯季颗粒态和溶解态有机质的调查结果显示浙江河流颗粒态有机质的来源主要以土壤有机质为主,植物碎屑在有机质中所占比例较小;高等植物碎屑对溶解态有机质的贡献比例为10%-50%;与长江等大河流对污水排放的稀释作用不同,由于小河流系统的低流量以及流域内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浙江河流的DOC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废水排放的影响。通过统计学(SPSS)的差异性分析得出,两个季节(洪季和枯季)的总体性质上没有显著差异,但∑8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上,洪季悬浮颗粒物的陆源有机质含量更高。这也进一步表明相对于总体性质(POC%、δ13C等),木质素等生物标志物对物源变化更加敏感,可以反映出更细致的物源变化。
通过对不同河流以及河口的研究表明人文因素以及自然过程对河流颗粒态和溶解态有机质向海输送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这些角色因河流流域大小、流域地形地貌不同。由于受到人文活动的干扰,一些自然过程变得更加重要,例如受到筑坝的影响,光化学降解、淡水絮凝等过程在河流中可能显著,这些都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P737【目录】:
摘要7-10Abstract10-14主要缩略语表14-15目录15-18第一章 绪论18-43 1.1 河流和河口区陆源有机碳的研究意义18-19 1.2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文活动对陆源有机碳向海输送的影响19-21 1.3 陆源有机质的示踪方法21-28
1.3.1 总体性质21-22
1.3.2 生物标志物22-23
1.3.3 木质素23-24
1.3.4 木质素单分子同位素24-26
1.3.5 木质素的分析方法26-28 1.4 河流和河口区陆源有机碳研究中的关键问题28-30 1.5 木质素对河流和河口区有机质示踪的研究进展30-39
1.5.1 木质素对颗粒态有机质的示踪30-31
1.5.2 木质素对溶解态有机质的示踪31-35
1.5.3 颗粒态与溶解态木质素的相互作用35-39 1.6 长江和海南热带小河流系统有机碳的研究意义及现状39-41
1.6.1 长江有机碳的研究意义及现状39-40
1.6.2 海南热带小河口的研究意义及现状40-41 1.7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41-43
1.7.1 研究目标41-42
1.7.2 研究内容42-43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方法43-54 2.1 研究区域43-49
2.1.1 长江43-45
2.1.2 浙江入海河流45-47
2.1.3 海南文昌及文教河口47-49 2.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49-54
2.2.1 样品采集方法49-50
2.2.2 分析方法50-54第三章 溶解态有机质的降解培养实验54-75 引言54 3.1 海南文昌河口54-64
3.1.1 采样站位及实验设计54-56
3.1.2 方法56
3.1.3 结果56-61
3.1.4 讨论61-64 3.2 三峡库区---万州64-73
3.2.1 采样站位及实验设计64
3.2.2 分析方法64-65
3.2.3 结果65-70
3.2.4 讨论70-73 3.3 本章小结73-75第四章 长江颗粒态和溶解态有机质的组成和季节变化75-108 引言75 4.1 调查站位及研究方法75-78 4.2 径流量和泥沙通量变化78-80 4.3 结果80-87
4.3.1 颗粒态有机质(TSM,POC%,δ~(13)C和P-lignin)80-84
4.3.2 溶解态有机质84-87 4.4 讨论87-107
4.4.1 有机质的来源和时空分布87-95
4.4.2 长江中下游有机质的质量平衡及季节差异95-98
4.4.3 有机质来源和输送的影响因素分析98-107 4.5 本章小结107-108第五章 热带小河流河口有机质的来源、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108-133 引言108 5.1 材料与方法108-109 5.2 结果109-119
5.2.1 降雨及盐度109-112
5.2.2 植物112-114
5.2.3 悬浮颗粒物114-117
5.2.4 溶解态有机质117-119
5.2.5 统计分析结果119 5.3 讨论119-131
5.3.1 有机质的分布119-120
5.3.2 有机质的来源120-128
5.3.3 有机质组成和分布的影响因素128-131 5.4 本章小结131-133第六章 浙江小河流颗粒态和溶解态有机质的来源与影响因素133-146 引言133 6.1 材料与方法133-135
6.1.1 采样133-135
6.1.2 方法135 6.2 结果135-139
6.2.1 TSM135
6.2.2 DOC、POC与δ~(13)C135-136
6.2.3 木质素136-139 6.3 讨论139-145
6.3.1 浙江河流有机质的来源分析139-143
6.3.2 影响因素143-145 6.4 本章小结145-146第七章 总结146-151 7.1 主要结论146-149 7.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149 7.3 不足与展望149-150 7.4 结语150-151参考文献151-167附录一167-169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67-168 参加学术会议168-169致谢169-17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芳;翟端端;郭劲松;李哲;周红;杨艳;;[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余涛;;[J];海洋学研究;2009年S1期
祝永康;[J];地理研究;1986年01期
许斐;杨守业;展望;李超;钱鹏;;[J];地球化学;2011年02期
高全洲,沈承德;[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郭卫东;程远月;;[J];环境科学;2008年06期
郭卫东;黄建平;洪华生;徐静;邓荀;;[J];环境科学;2010年06期
虞丹尼;周光明;吉芳英;黎司;杨大成;王图锦;曹琳;;[J];化学学报;2011年08期
郭卫东,夏恩琴,韩宇超,吴芳,李猛,吴易达;[J];海洋与湖沼;2005年04期
刘星,吴莹,张经;[J];海洋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卓毅;[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崔莹;[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蕴婕;[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吴月英;[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林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季倩;[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杨丽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正峰;张磊;邱勤;韩光;李兴琼;;[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李晓兵,吴爽;[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楼坚;王旭;周光益;廖宝文;;[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周祖光;张同丰;陈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张凯荣;宋长远;陈钰祥;;[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李富宇;陈建;雷振宇;张伟进;杨芳;;[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刘士平;薛艳红;;[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赵冰;汤敏;闻学政;谢晶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王军霞;张亚娟;刘存歧;王敬飞;王亚斌;吴亦红;;[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林盛;罗革彬;唐燕琼;罗志文;李向宏;胡福初;周文静;张利民;;[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飞;肖鹏;;[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邓孺孺;秦雁;;[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C];2008年
娄保锋;张翔;穆宏强;印士勇;;[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张志林;李秀文;王元叶;陈鹏;朱培华;钱峰;;[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李孟国;李文丹;;[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恽才兴;戴志军;;[A];港口工程分会技术交流文集[C];2005年
高全洲;陶贞;姚冠荣;邬俏钧;;[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张凯荣;宋长远;陈钰祥;;[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王玲玲;戴会超;肖乃尧;蔡庆华;;[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利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赵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翟红昌;[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黄振达;[D];西北大学;2011年
赖俊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段丽琴;[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孙永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亚;[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张佳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徐娜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慧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敏;[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殷鹏;[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郭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阮俊杰;[D];东华大学;2011年
邢静芳;[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袁俊吉;[D];西南大学;2011年
唐伟;[D];西南大学;2011年
范中亚;[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马鸿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波;金显仕;戴芳群;;[J];动物学报;2008年02期
吴莹,张经,于志刚;[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尹秀珍;刘万洙;蓝先洪;万晓樵;;[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3期
王协康,方铎,曹叔尤;[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5期
李孟国,王正林;[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年02期
刘峰,李义天;[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6年01期
唐涛,渠晓东,蔡庆华,刘建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应铭,李九发,万新宁,沈焕庭;[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徐兆礼,沈新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罗专溪,张远,郑丙辉,富国,陆兆华;[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燕辉;[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晁敏;[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许淑梅;[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薛博;[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江;[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王继龙;[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潘洛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唐建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林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王娜;[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傅全全;;[J];地质论评;1996年S1期
隋淑玲;[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3期
吴丽艳,樊太亮,张淑品,戴启德,国景星,李华;[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3期
胡光明,纪友亮,贾爱林;[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5期
王行运;高云文;;[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刘伟;;[J];新疆有色金属;2008年S2期
晁静;;[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2期
滕彬彬;武爱俊;邓文秀;;[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7期
陈果;邓莉;陈远建;文永川;黄世伟;;[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2期
尹艳树;张昌民;石书缘;冯文杰;和景阳;;[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斯文;黄俊;余刚;;[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鲜本忠;;[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明君;夏同星;李英;;[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宋绍明;马磊;韩爽;;[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葛宏力;林敬兰;黄炎和;魏多落;;[A];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王媛;张彭义;端裕树;潘峰云;杜秋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8暨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李阳;;[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盖丽鹏;王涛;吴丽文;姚坤乾;;[A];第四届胜利油田北部油区疏松砂岩油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江文学;刘英;曾惠敏;;[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王文瑛;;[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2)[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中国石油报;2007年
马佳;[N];中国妇女报;2008年
马佳;[N];北京科技报;2008年
胡丽莉?通讯员
郑秀英;[N];中国石油报;2007年
本报记者 高立洪;[N];中国水利报;2010年
孙翔宇;[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刘为?杨振之;[N];中国旅游报;2008年
孙少华;[N];文艺报;2007年
金振蓉;[N];光明日报;2007年
孙少华;[N];中国艺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鲍红艳;[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窦松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胡利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张明禄;[D];西北大学;2004年
束青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王延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张吉;[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张洪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张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程远月;[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文献;[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翟春凤;[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刘亚娟;[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程庆利;[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贺兰;[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高新;[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金四纯;[D];天津大学;2008年
陈蓉;[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杨竞旭;[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马尚福;[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东师大出版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