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本电子书 《涡旋涡旋式压缩机维修》 李连生著...

&&&【】7月31日,侵犯名誉权案在碑林区人民法院第二次开庭,陈永江、郁永章、杨绍侃三名退休教授坐在被告席,李连生未出庭。
&&&&西安交大6教授举报“长江学者”李连生造假又爆出猛料――李连生撰写的“国际上第一本《涡旋》专著”,被指剽窃日本学者著作。
&&&&与此同时,一位曾经参与李连生科技成果鉴定的工程师“良心发现”,称所谓鉴定只是“走过场”,结论都是提前打印好的……
&&&&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李连生教授由行业专家变成公众人物,与一起正在审理中的因“举报造假”引发名誉侵权纠纷的案件有关。
&&&&李连生是这起案件的原告,被告是他的同事、老师和前辈。案由是3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上揭发、批评李连生等人“造假”,原告认为这些文章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
&&&&事实上,揭发李连生造假的共有6名教授,除3被告陈永江、郁永章、杨绍侃教授外,还有冯全科、屈宗长和林梅教授。他们都是西安交大长期从事压缩机相关领域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其中4人已退休。
&&&&6人发现,李连生除了涉嫌“科技成果造假”外,还存在“剽窃”他人著作的学术不端行为。
&&&&“国际上第一本”专著被指剽窃
&&&&书中40处涉嫌抄袭,基本原理、公式、图表甚至文字表述,主要来自日本学者的论文
&&&&“李连生剽窃的问题与黄庆如出一辙,都是把别人的基本理论搬到自己的书里却不注明出处。”8月1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工程馆办公室,冯全科教授指着一本名为《涡旋压缩机》的书对本报记者说。
&&&&黄庆现为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因其博士论文中的一章引用经济学家杨小凯的著作而未注明,被本校教授举报“剽窃”。
&&&&换一种温和的说法,“剽窃”也叫“抄袭”。美国现代语言联合会《论文作者手册》对剽窃(或抄袭)的定义是:“在你的写作中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表述而没有恰当地注明出处……这包括逐字复述、复制他人的写作,或使用不属于你自己的观点而没有给出恰当的引用。”[1]&&&&&&
?(8.17 14:21)
?(8.17 10:42)
?(8.17 10:35)
?(8.13 8:59)
?(8.12 14:50)
?(8.4 8:11)
?(8.3 11:3)
?(7.22 14:57)
?(7.15 16:20)
?(7.15 14:35)
聪网赢造企业网上贸易
& 会员活动李连生书《涡旋压缩机》是剽窃的,因而泰德生产不出合格品
已有 3240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1998年,是李连生连升的好运年:
第一,1998年三月,李连生由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为他出版了《涡旋压缩机》专著。介绍说是,全世界唯一的一部有关涡旋式压缩机的书籍,由于是&著&,因而不但李连生完全掌握了这种特殊压缩机的原理、结构、型线设计、动力学等等关键技术,而且拥有超过一半的内容,都是李连生自己的创造发明。
第二,1998年五月,陕西省计委等单位,为了满足李连生实现&把他的专著理论研究&付诸生产实践,筹资2800万元并在西安北郊建成&泰德压缩机公司&,据说这种涡旋式压缩机一旦生产出售,将为陕西省创造每年1100万元的纯利润!这是多么骄人的成就啊。
第三,刚毕业不到三年的李连生,在当年九月便破格提升为教授。
第四,1998年十一月,李连生又破格晋升为&博导&,此事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庆幸教研室后继有人。
&&&&&&& &&&&&&&&
我们近来揭发的材料证实:李束在年获得的两个大奖的经济效益证明书,都是隐瞒事实真相,精心伪造出来的&假的纯利润&。
今天我们要追究的是:1998年年3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那本&李连生著&的《涡旋式压缩机》,究竟是他著?还是他连基本内容都一知半解&& 剽窃日本学者森下悦生的?后者的&涡旋式压缩机型线研究&专论,发表在《流体机械》1986年第6期上。是全国全世界通晓的&涡旋式压缩机型线理论和设计&的权威和鼻祖!
1998年李连生的那本书,如果真正是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怎么会在三年之后的2001年依然是糊里糊涂?连个&混得过去&的型线都设计不出来?
从2001年到2003年的三年里,亏损是按照148、307、384万的增长曲线上升,再强行生产下去,第一批投资2800万元中的现金1800万元,由于亏损达到1538万,余款262万元。根本不足以支付2004年的亏损。当然勒令&停产&!
&&& &&&&&&&&
(1)开始生产的连连亏损,证明李连生那本专著《涡旋压缩机》是剽窃日本学者森下悦生的产物,他仅仅是个滕文公,生吞活咽罢了。因而李连生束鹏程加上外援亢长生的帮助,都无法设计出&能够满足用户要求&的涡旋型线!
(2)反之,《涡旋压缩机》如果真正是李连生的专著,那么,不要说从1988年给了三年的准备期还是亏损。即便是不给准备期,李连生从专著书中拿出任何一种型线,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 &&&&&&
一、李连生有专著却是他人的技术专利,他虽然剽窃成为专著,却对其中的关键内容不甚了了。这才是造成泰德压缩机公司年年亏损的根源。
二、泰德压缩机公司年的年年亏损,直至先被勒令停产最后破产转让。证明李连生的那本《涡旋压缩机》是剽窃产品!而且证明《涡旋压缩机》一书的著者李连生,对书中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性型线,处于混混沌沌的抄袭水平上。
不然,在真刀实枪的产业化中,何至于连一台合格的产品都生产不出来?
三、李连生和束鹏程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用&不懂&的涡旋式压缩机行骗的?1998年出专著时?还是更早?
李连生&1998年九月破格教授&以及&1998年十一月破格任博导&依靠的是什么?依靠的是三年三月出版的《涡旋压缩机》。然而,该书本身就是剽窃物,岂不是&& 诈骗连环套?!?!
所以说,李束造假的特性是&& 在校级领导的包庇下,即便是亏损破产的技术,学校也必须给李束抢夺个大奖来!
这样的弄虚作假的教授学者留在西安交通大学,岂不是要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台吗?此风不煞,长此以往必将招致亡党亡国之厄运!因为他们培养出来的学子们,个个都是欺骗学校,欺骗陕西省,欺骗国家的能手!
关键是李连生的大奖,是依靠&霸王硬上弓&式的手段得来的。 是带着&是死是活,都得给大奖&的强硬性特点得来的。
博主日23点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陈永江博客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科技成果鉴定只是走过场(图)_新闻中心_新浪网
科技成果鉴定只是走过场(图)
  李连生(资料照片)
  李连生所著引发争议的书
  7月31日,侵犯名誉权案在碑林区人民法院第二次开庭,陈永江、郁永章、杨绍侃(从右至左)三名退休教授坐在被告席,李连生未出庭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赵雄韬 摄
  西安交大6教授举报“长江学者”李连生造假又爆出猛料――李连生撰写的“国际上第一本《涡旋压缩机》专著”,被指剽窃日本学者著作。
  与此同时,一位曾经参与李连生科技成果鉴定的工程师“良心发现”,称所谓鉴定只是“走过场”,结论都是提前打印好的……
  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李连生教授由行业专家变成公众人物,与一起正在审理中的因“举报造假”引发名誉侵权纠纷的案件有关。
  李连生是这起案件的原告,被告是他的同事、老师和前辈。案由是3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上揭发、批评李连生等人“造假”,原告认为这些文章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
  事实上,揭发李连生造假的共有6名教授,除3被告陈永江、郁永章、杨绍侃教授外,还有冯全科、屈宗长和林梅教授。他们都是西安交大长期从事压缩机相关领域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其中4人已退休。
  6人发现,李连生除了涉嫌“科技成果造假”外,还存在“剽窃”他人著作的学术不端行为。
  “国际上第一本”专著被指剽窃
  书中40处涉嫌抄袭,基本原理、公式、图表甚至文字表述,主要来自日本学者的论文
  “李连生剽窃的问题与黄庆如出一辙,都是把别人的基本理论搬到自己的书里却不注明出处。”8月1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工程馆办公室,冯全科教授指着一本名为《涡旋压缩机》的书对本报记者说。
  黄庆现为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因其博士论文中的一章引用经济学家杨小凯的著作而未注明,被本校教授举报“剽窃”。
  换一种温和的说法,“剽窃”也叫“抄袭”。美国现代语言联合会《论文作者手册》对剽窃(或抄袭)的定义是:“在你的写作中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表述而没有恰当地注明出处……这包括逐字复述、复制他人的写作,或使用不属于你自己的观点而没有给出恰当的引用。”
  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投票认定,黄庆“抄袭”成立,学校据此取消其管理学博士学位,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
  黄庆事件成为本年度高校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动真格的标志。
  今年以来,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被曝光现象呈井喷态势,他们中既有院士候选人、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这样集行政权力与学术光环于一身的大人物,也涉及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名校。
  香港一家媒体发表评论称:“内地学术腐败愈来愈严重,被揭露的沽名钓誉之徒层次亦愈来愈高”。
  署名“李连生著”的《涡旋压缩机》一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是1998年3月。
  陈永江等6教授举报称,李连生的《涡旋压缩机》一书共有40处涉嫌抄袭,其基本原理、公式、图表甚至文字表述,主要来自日本学者森下悦生此前发表的一篇论文。
  郁永章所说的森下悦生等人的论文题为《涡旋压缩机的几何理论》,其汉译文发表于《流体机械》(后改名为《流体工程》)1985年第10期,译者是邓立文。
  涡旋压缩机在上世纪初由美国科学家发明,因其具有效率高、运转平稳等优势,目前广泛应用于柜式空调、汽车空调等领域。
  型线研究被认为是涡旋压缩机的核心技术。所谓“型线”,是指压缩机的关键部件造成什么样的“型”才能正常工作,这样的研究以几何学为基础,涉及大量图表和数学公式。
  日本学者森下悦生给出了涡旋压缩机的主要参数,在这一领域属于原创性研究,代表作即《涡旋压缩机的几何理论》。
  “李连生攫取日本学者的核心成果而不注明是引用,却在无关紧要的地方列出一大堆参考文献,以此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原创且意义重大,很容易蒙蔽没有从事过压缩机研究的人。”郁永章说。
  但李连生认为,自己所著《涡旋压缩机》,“按照当时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要求进行了引用和标注,符合当时出版规范”,故不构成抄袭。
  “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不是不可以,但必须注明出处。李连生所著《涡旋压缩机》一书,无论在脚注、尾注还是文末的参考文献中,均未列出森下悦生的《涡旋压缩机的几何理论》,明显是抄袭。”郁永章反驳说。
  《涡旋压缩机》出版3年后,李连生申请长江学者。西安交大学术委员会在评价该书时称:“他(李连生)撰写的国际上第一本《涡旋压缩机》专著,成为研究此类问题的主要参考资料。”
  6教授认为,西安交大学术委员会的评价显然是受到了李连生影响――李连生在《涡旋压缩机》一书前言中写道:“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本专门论述涡旋压缩机基本原理及其专门技术的书籍。”
  8月18日,记者就李连生被举报“剽窃”一事采访了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分社社长季顺利。
  季顺利认为,按照出版界通常规则,作者对作品“文责自负”。他表示,出版社将和李连生联系,如果确实存在剽窃,作者应该道歉,必要时还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编”与“著”的微妙玄机
  署名不同,学术价值评价也就不同,高校评职称特别是二级以上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教授,没有专著很难评上
  被指“抄袭”的李连生教授出生于1962年,1998年被西安交大破格评为教授,2001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每年获专项奖金10万元。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由教育部与香港爱国实业家李嘉诚先生共同筹资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学术界公认的顶尖人才,声誉仅次于院士。
  不知是否巧合,西安交大另一本关于涡旋压缩机的书,与李连生的书同年同月(1998年3月)出版――这本书叫《涡旋压缩机及其它涡旋机械》,作者是顾兆林、郁永章、冯诗愚等教授,出版单位为陕西科技出版社。
  8月8日,郁永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书也参考了日本学者森下悦生等人的论文,但我们如实在参考文献中列出。署名的时候,考虑到不完全属于自己的独创,所以在作者姓名后面既没有用‘著’,也没有用‘编’。李连生胆子大,他的署名是‘李连生著’!”
  记者最近几日多次通过电话、手机短信联系采访李连生,均未得到回应。7月24日,李连生接受本报另一位记者采访时称,自己不存在造假。对于自己被冠以“硕鼠”、“盗贼”等称呼,他表示有些“想不通”。
  现行的作品署名方式通常有3种,即著、编和编著。一般认为,“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绝对的原始作品;“编”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独创性相对要低一些;编著则处于二者之间。很多教科书署名“编著”,即是为了避免误会。
  署名不同,学术价值评价自然也就不同。据介绍,高校在职称、奖项评定时,参编的作品和学术专著所占权重比例大不相同。特别是二级以上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教授,没有专著是很难评上的。
  在郁永章看来,中国的涡旋压缩机研究处在世界第三梯队,他参与编著的《涡旋压缩机及其它涡旋机械》那本书,也只是退休前的一个总结,自己并不觉得有特别尖端的独创性研究。
  学术界认为,“引用不当”很容易造成“剽窃”,二者均属于学术不端,区别仅在于引用的数量以及是否涉及关键内容。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通过的《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明确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
  西南交大对黄庆的处理即参考了以上规定。
  黄庆自己申辩称:被举报“抄袭”的内容只占全文的7%;被举报抄袭的部分为“引用”,所以抄袭不成立。
  黄庆的辩护几乎是孤掌难鸣。日,西南交通大学通报:“黄庆的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抄袭事实成立,性质较为严重。”
  6教授认为,《涡旋压缩机》是李连生当选长江学者的主要成果之一。如果这本书是抄袭,那么他成为长江学者就有“欺世盗名”之嫌,有关部门应该重新评价李连生的学术成就。
  鉴定专家自揭“鉴定”内幕
  压缩鉴定会会期,鉴定结果都是事先打印好的……“人家把你请来,你说人家的东西不行,面子搁不住。”“看到报纸上披露长江学者‘科技成果造假’的事,我很痛苦。良心告诉我,我应该说真话。”8月8日,曾经参与李连生科技成果鉴定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在他的办公室接受采访时,明确要求匿名。
  “科技成果造假”是指故意夸大科技成果的价值(如虚报经济效益)或把他人的研究成果说成是自己的成果。
  用这名工程师的话说,他自己“一生没有离开过压缩机行业”。2001年和2005年,他应陕西省科技厅邀请,对西安交大李连生、束鹏程等人负责的涡旋压缩机进行了鉴定。他认为,现在的鉴定基本上是走过场,无法保证科技成果质量,应以实践的检验为最终结论。
  “9点到会,等领导讲完话,真正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两个多小时,那么厚的材料根本来不及仔细阅读、考察。大家都是熟人,最后就只有签字了――也不是明知虚假故意签字,当时主要是出于对交大这个牌子的信任、出于对教授的信任。”
  据这名工程师回忆,2005年的那一次鉴定,他和其他评委专门去过李连生以技术入股的泰德压缩机公司。当时,公司尽管不红火,但机器还在运转,在生产。当看到2005年泰德压缩机公司最终以亏损3631.5万元被迫改组的消息后,他称自己“难以入睡”。
  “压缩机不可能没有市场,我相信泰德公司负责人的话,这个项目搞不下去,说明有问题,几位教授批得太好了!”他认为,造假者最终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自己的“鉴定”起了促成作用。
  “经济效益是评价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指标,鉴定不是考察科研成果的惟一方法,具体的科研成果还是要靠生产实践检验。”这名工程师说。
  据介绍,现行科研成果鉴定,一般由研究者列出鉴定人名单,主要是本领域专家教授,组织鉴定的机构从这些名单中选出其中几人参加鉴定。这种“熟人鉴定”,必然导致鉴定结果公信力不高。
  “现在整个社会风气坏了。以前的鉴定会一般是3到7天,而且都要亲自调试机器。现在的主办方故意把会期压到半天,就是要走过场的,鉴定失去了真正意义。”他停顿了一下说,“鉴定结果都是事先打印好的。再说,人家把你请来,你说人家的东西不行,面子搁不住。”
  一名网友在科学网陈永江的博客上留言称:“过去,高校争取经费、奖项、荣誉时爱‘哭穷’,现在则主要靠‘显摆’和‘蒙骗’。”
  这里所说的“显摆”,就是靠学校的声誉和教授本人的名头影响官员决策;“蒙骗”,主要是通过吹嘘或夸大研究成果的价值引起官员或外行的重视。
  对于长江学者被指“造假”一事,西安交大校方出言谨慎。记者通过该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宣传部等机构多次要求采访学校主要领导,但均没有任何回应。
  “在关心和维护学校声誉问题上,校方与举报者是一致的。问题在于怎样‘爱校’?是以诚信为本、实事求是维护‘学校声誉’,还是处处考虑小我――学校(甚至只关心自己的政绩)利益?对那些明显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是坚决处理,还是采取捂、盖、瞒、大化小、小化了等手法?如果是后者,结果只能是让学校信誉丧尽,贻害无穷。”学者李章铎认为,西安交大校方的立场,反映出如何爱校的问题。
  今年3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指出:“高校学风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他要求“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
  学术批评网主编杨玉圣教授认为,在惩处学术不端问题上,教育部应该有所作为。他说:“中国的公办大学是纳税人养的,教育部有权力、有责任、也有义务采取果断处置措施,把对学术不端‘零容忍’落到实处。”
  ■链接
  国外对“剽窃”的定义和处罚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文件把论文剽窃分为5个层次,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惩罚:
  一、未注明出处全文复制一篇论文,将导致在该文章记录中注明违规,并吊销违规者在IEEE刊物上的发表权利达5年。
  二、未注明出处大量复制(达一半的篇幅)一篇论文,处罚同上。
  三、未注明出处照搬句子、段落或插图,可能导致在该文章记录中注明违规,并且必须提交向原始作者的书面道歉以避免被吊销发表权利达3年。
  四、未注明出处不恰当地复述整页或整段内容(通过改变个别单词、词组或重排句子顺序),要求做出书面道歉以避免被吊销发表权利和可能在该文章记录中注明违规。
  五、注明出处复制一篇论文的很大一部分而没有清楚地表明谁做了或写了什么,要求书面道歉,并且必须修改论文以避免被吊销发表权利。
  美国政府机构对学术造假的处理
  在美国,有专门的政府机构对学术造假进行调查,一旦认定有学术不端行为,会指名道姓地公布结果,由学校、科研机构做出行政处理,如降级、开除等,政府部门会禁止其几年内申请政府资金或在政府委员会任职。严重的还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2005年,美国原佛蒙特大学医学院教授波尔曼被发现在1992年到2002年期间,捏造数据申请获得290万美元资金。美国政府为此终身禁止他申请联邦政府科研基金和参与联邦政府项目,并提起刑事诉讼,波尔曼被判入狱1年零1天。
  最近,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科研诚信办公室宣布,阿拉巴马大学助理教授JuanLuisContreras的7篇论文伪造实验结果,禁止其在3年内申请政府科研资金和在政府委员会任职。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转载:捍卫国家科学尊严查处李连生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猖獗和蔓延是国耻危及民族存亡
转载:捍卫国家科学尊严查处李连生学术造假& 学术腐败猖獗和蔓延是国耻危及民族存亡
人民网&&科技&
捍卫国家科技奖励的严肃性
我国首次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造假者被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日04:36&&&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人民网北京2月10日电(记者赵永新)记者今天从科技部获悉:曾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日前被科技部撤销所获奖项,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记者10日得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确认,这是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这一举措捍卫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严肃性。
  据了解,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原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李连生,是被撤销奖项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早在2007年底,西安交大陈永江等6位教授实名举报,称李连生在申报有关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西安交大经深入调查,于2009年4月免去其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同年12月,针对李连生相关学术不端问题,西安交大学位委员会决定免除其博士生导师资格。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等问题。
法制日报:启动司法程序“学术打假”尚不现实
·科技部撤销原西安交大造假教授所获科技进步奖(2011)
·6名教授联名举报一名长江学者 两年终有果(2010)
·长江学者造假艰辛举报 处理之前太慢、现在太快?(2010)
·西安交大长江学者状告老师侵犯名誉权案再度开庭(2009)
·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 被指有利益关系(2009)
(责任编辑:王欲然)
======================================================
一位网络新闻人的博客
学术腐败是民族耻辱、国家耻辱 转载& ( 16:45:07)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谈:《中国大量存在学术腐败是国耻》从文章列举的几例比较典型的学术腐败的案例,确实让国人感到震惊。一个国家在学术上出现腐败,足以证明这是教育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当然也存在学术人个人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涵养的问题了。从世界范围内看,学术腐败在各国都程度不同的存在这种现象,但是发展到像中国这样猖獗的还是为之甚少。我们国家是有着五千年历史和文化的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曾经为世界创造灿烂的四大发明。这样一个文明古国,说什么也不会出现如此猖獗的学术腐败,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可是这是事实啊!国际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近日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演讲时说:“作假抄袭不是浮躁的问题,而是整个道德的问题。这种事情在中国大量产生,影响了中国的声誉——不但是学问的声誉,也是国家的声誉——这是国家的羞耻。”说的太对了,这不仅是国家的耻辱,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近年来公布的几例学术腐败,都是很典型的案例。两起学术腐败都是发生在中国科技最发达的上海市的知名高等院校,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学术腐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他的危害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危害,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危害。学术腐败产生和蔓延的根源:就是名和利在作怪。根子还是“行政管理手段决定学术的管理体制机制的弊端所致。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成果,一定要实行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科技成果委员会来评判学术的优劣,依照学术逻辑展开学术竞争,才能从体制、机制上减少和根除学术腐败发生的可能。
====================================================
网易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韩大学确认黄禹锡造假 称15日是韩科学"国耻日"
10:20: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12月16日电据韩联社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副校长李旺载15日表示,已经确认该国干细胞研究先驱——黄禹锡领导的研究组公布的所谓成功培养出的胚胎干细胞事实上不存在。
  李旺载说:“已得到黄教授研究组方面的证实,胚胎干细胞不存在。安圭里教授也知道这一事实。”
  他称15日是韩国科学界的“国耻日”。
  当天,韩国日报《同胞新闻》和韩国三家电视台援引黄禹锡亲密合作伙伴——卢圣一的话说,黄禹锡14日晚和15日上午分别向首尔大学教授文信容和他自己表示,他在今年6月刊登在美国《科学》周刊上的论文造假。目前他们三人已向《科学》周刊通报,要求撤回这篇论文。
  卢圣一称,黄禹锡在论文中宣称成功克隆的11组胚胎干细胞中,9组是捏造的,其他两组干细胞的真伪也有待考证。
=======================================================
天涯社区 & 天涯论坛 & 天涯杂谈
&『天涯杂谈』
中国大量存在学术腐败是一大国耻作者:nba2046& 发表日期:
17:41:00&&&
国际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近日在天津炮轰一些中国学者热衷名利,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丘成桐近日说:“作假抄袭不是浮躁的问题,而是整个道德的问题。这种事情在中国大量产生,影响了中国的声誉——不但是学问的声誉,也是国家的声誉——这是国家的羞耻。”  
  近年来腐败和造假之风已经蔓延到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今年4月下旬,在知名科技打假人士方舟子(原名方是民,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的揭发下,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教授因涉嫌履历造假、学术造假、将他人成果列入自己名下而被校方免职、撤销教授资格。  
   而今年5月公布的另一起学术腐败事件影响更大:被誉为“科技明星”的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以虚假科研成果欺骗了鉴定专家、地方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欺骗了媒体和公众。陈进靠造假挣来的官衔和荣誉头衔也被一一撤销,包括院长职务、教授资格、“长江学者”称号,并被官方取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格,追缴相关经费。      
   杨杰和陈进造假案都是由外人通过网络揭发才东窗事发,二人所在的校方在收到揭发报告后的第一反应是“郑重辟谣”,甚至表示要采取法律措施捍卫学校和造假者的名誉。如果没有方舟子等民间打假人士仗义执言,杨杰和陈进这类造假者恐怕还在中国的重点大学里安享尊荣,并继续从国家有关部门领取大笔科研经费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不久前说,当前学术腐败的突出表现为:虚报成就,甚至不惜“谎报军情”,骗取经费;以自主创“假”,取代自主创新;领导包庇或纵容本单位、本部门的学术不端行为等等。  
  与假冒伪劣商品相比,学术腐败的危害更大、影响力也更深远,而学术腐败猖獗,并不仅仅是学者个人道德问题,更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结构性问题或体制性问题。  
  学术腐败各国都有,但很少有中国这么严重,而学者作假后是各个学校互相攀比、互相包庇抄袭行为。除了整个社会风气变坏的大环境外,学术行政化是导致学术腐败的体制原因。  
  科学家”,多么神圣的字眼,多么高尚的字眼,对普通百姓来说,常常有点“高山仰止”的感觉。“科学家”比起平头百姓来说,不知要高过多少个层次,高了多少个台阶。可是,这些受过良好教育、居于社会高端的人士,居然如此見利忘义,我们除了悲哀还能说些什么呢?中国要走科学自主创新之路,不铲除科学腐败,遑论其它!
==============================================
反腐倡信重塑学术尊严———政协委员会诊学界恶疾&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学术水平大有提高,但与此同时,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也日渐蔓延,学界腐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于是,惩治学术腐败、规范学术道德建设成为大会期间众多政协委员关注的热门话题。腐败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遏制这种风气?委员们大声疾呼:要将治理学术腐败作为社会信用建设的一部分,从源头抓起。
  王沛清委员强调,学术腐败发展下去就是文化腐败,整个国家和民族将失去精神支柱。那样,科教兴国如何实现?
  丁川委员说,学术界对作假已经不足为怪了,腐败甚至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是很可怕的。科技教育界存在的虚假、浮躁现象告诉我们,学术反腐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叶文虎、熊大闰委员指出,学术腐败只是一个表象,根源在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放松和目前的体制。我们应尽早改善科研体制、优化科研环境,为科学进步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
  张存浩委员认为,我国科技界对于科学道德建设问题的普遍重视程度,对科学不端行为的防范力度、惩处力度还不够。我们应广泛参与国际上关于科学伦理道德的讨论,在良好科研实践规范方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和完善有关规则和监督机制,引导和规范科学研究行为,并把科学道德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充实到高等教育课程,提高未来年轻科技工作者的科学道德修养。同时,科技工作者要加强科学道德自律,有关科学组织要加强规则引导和约束,以培养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
  傅家谟委员说,科技界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既有科技人员自身的问题,也有导向问题,科技界不应搞太多的评奖活动,否则,科研单位追求的目标就不是课题而是名利了。
  强亦忠和刘振夏二位委员指出,当今学术腐败之所以如此猖獗,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普遍追求眼前利益的大环境有关,又根源于体制存在的缺陷,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学术界道德滑坡,伦理缺失,自律放松,加之学界长期以来缺乏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他们呼吁,我们应该把整治学术腐败作为铲除整个社会腐败的重要战场,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重塑社会信用的先导来狠抓。
  强亦忠和刘振夏委员建议,除大胆进行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完整、严格、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学术监督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严惩学术腐败,让肇事者付出沉重代价之外,更要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提高学界学术伦理观念,重建学术规范,充分发挥学术机构在科学道德建设、学风建设和学术监督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学术争鸣、批评和对学术不正之风的批判,让学术腐败为人们所不齿。&
==========================================================
人民网&&科技&&&&&&&&&
日09:10&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造假教授的“保护伞”为什么没事&&&
  西安交大终于与李连生彻底决裂了。两年多的“保护伞”,一经央视曝光,竟拔腿就跑——“鉴于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李连生造假案终于大白于天下。但这场闹剧不该就此草草收场。如果不拔掉“保护伞”,恐怕还会产生王连生、张连生。
  西安交大的态度转变之快让许多人没回过神儿来。3月20日《焦点访谈》对西安交大数次劝阻6教授举报博导造假一事进行报道后,第二天校方就迅速与李连生“划清界限”。这与节目中口口声声维护学校荣誉和排名、千方百计阻挠举报人的校方领导形象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6位教授奔波两年都没结果的学术举报,一夜之间“水落石出”。但是,校方就此能撇清与造假者的干系吗?最初,6位老教授被学校领导认为“不识时务”。“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明知教授造假,学校却要护短。因为校方太需要这些奖项了,学校争取排名和科研经费靠的就是这些资本。如果侥幸蒙混过关,大家岂不名利双收?此番造假彼此心照不宣,这几个“倔老头”何必拿自己开刀,刮骨疗毒呢?造假者之所以理直气壮、气焰嚣张,正是因为学校这把“保护伞”使学术成了一些人手中随意把玩的橡皮泥。
  借助于媒体监督,李连生最终倒了。可见,认定是否造假并不难,难的是学术研究缺少相应的监督纠错和惩戒处罚体系。迫于社会压力,校方依据内部办法清理门户;但多次阻挠举报的校方负责人,又承担什么责任呢?靠高校自揭家丑、自清自净,不可能遏制学术失范。重要的是相关主管部门要完善学术不端处理和惩处机制,建立第三方独立调查制度。无论对造假者,还是对协助造假的学校直接责任人,都要追究责任到底。如果不问罪宽容作假的“保护伞”,学术就难以真正回归其应有的尊严。
(责任编辑:魏艳)
=====================================================
人民网&&科技&&&&&&&&&
日09:07& 来源:《科技日报》
评论:学术护短是高校“家丑不可外扬”的权力维稳&&&&&&&
  西安交通大学一名曾经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博士生导师被撤销了博导资格,其背后是6名老教授连续两年多实名举报学术造假的结果。然而,在此期间,6名教授却不断被校方领导约见。校方还对教授表示,“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
  2009年是学术造假事件井喷的一年,上至院士的国家课题,下至“最牛硕士论文”,无一不在“同室操戈”、“兄弟阋于墙”的厮打中,从学术界内部闹到了大庭广众之下。所以,无数人开始对学术界这种“同室操戈”的场景充满了憧憬——相对封闭的学术界,不是八卦新闻满天飞的娱乐圈,老百姓也根本不知道其中的真与假,只能依仗内部“火拼”了。
  谁知,指望人家内部“火拼”原来只是个传说,有权力的那份虚荣心在,就有对“家丑不可外扬”进行干预的家长作风在,更会有权力中的维稳观在。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天下的乌鸦也都是一样黑的,自个儿揭露自个儿的兄弟,这不是给家长脸上抹黑吗?于是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说你“少见多怪”倒也无所谓,说你破坏社会和谐,可不是一般人能承担得了的。
  放眼四顾,这种学术界的权力维稳行为随处可见。2008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杨帆被学校要求停职检查。可是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维护学校声誉和教师的利益”,具体原因不便公开。2009年3月,东北师大6名教授联名投诉中国工程院院士涉嫌“抄袭剽窃等学术道德问题”,此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可到现在,这位院士仍然在院士的袈裟中唱着佛经,有报道说,东北师大6名教授也被权力虚荣给维稳了。
  毋须讳言,这是典型的学术行政化特征。虽然这是个老掉牙的原因了,但只要是学术一天不独立,教授便不会有真正的治校权力,反而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高压和限制,至于我们梦想中企及的学术净土,也只能停留于臆想之中了。
  权力之于学术的控制以及维稳心态,才是学术腐败如此猖獗的根源所在。可是,权力维稳了又能怎么样呢?转来转去,我们只会嘲笑权力的无知,因为对于现代大学而言,刻意追求一种“家丑不可外扬”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家丑。要知道,封闭永远不是大学进取的途径,唯有一切透明化、公开化才可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责任编辑:魏艳)
=====================================================
人民网&&科技&&
长江学者造假艰辛举报 处理之前太慢、现在太快?
专家:治学术乱象必须动真格让举报不再艰辛&&&&&
雷宇 叶铁桥
日08: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报首发报道并持续关注近一年的“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事件”有了最新进展。
  3月21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举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明确认定李连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并作出决定,“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3年来,先是六教授举报自己昔日的学生造假,后来该学生将老师告上法庭,并经历多次庭审。直到今日,一场学术浮躁生态背景下的荒诞剧才最终由学校“盖棺论定”。
  艰辛举报路
  2007年年底,曾担任过陕西科委副主任的西安交大老教授杨绍侃在校园散步时,偶然发现学校公告栏中有一个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公示。长期从事压缩机技术教学科研工作的杨绍侃惊讶地发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长江学者李连生教授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是“往复式压缩机理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杨绍侃找到多位曾经的老同事,包括郁永章教授、陈永江副教授、林呆呆教授、冯全科教授和屈宗长教授,一起讨论此事。这6人中,有5人曾有过担任李连生所在本科班教学或毕业设计指导的经历,年过8旬的陈永江副教授是李连生读博时的导师的老师,郁永章教授是李连生读硕士、博士期间的指导老师,大家达成共识,认为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当向学校指出此事。
  历时两年多的举报开始了。“举报打假一路走来让我们备尝艰辛。”作为我国压缩机研究领域的元老,陈永江3月21日晚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感慨不已。
  他介绍说,为了取证,他们不远千里赶到涉嫌造假的有关单位调查,很多知晓造假内情者往往说起此事慷慨激昂,而一旦要在说明情况的材料上签字则屡屡拒绝,理由是“不愿牵扯进来,面子抹不开”。
  2009年3月初,陈永江在科学网申请了一个实名博客空间,截至今日,这位81岁的老教授在老伴的帮助下围绕举报问题,一字一字敲出上百篇博客文章。
  在持续举报并拒绝调解后,2009年7月,陈永江等3人甚至被告上法庭,均已年过古稀的老教授们从退休金里各拿出1万元交给律师作为代理费。
  日,事件出现逆转,原告提出了撤销对举报人的诉讼并已得到法院裁定准许撤诉。六教授则继续向有关部门寄发举报材料。
  回顾整个事件,陈永江说,最开始举报只是认为几位老人倾注一辈子心血建起的全国首个压缩机教研室可能名声被毁的问题,但是在长达两年的举报过程中,不断看到一些专家、网友的留言和鼓励,特别是看到松原高考事件中,一些学生和家长都发展产生这样“疯狂”的意识——“如果不作弊,上大学的机会就要拱手让给他人”,感觉特别心痛。
  “我们这一代人心目中,大学是多么神圣的字眼呀!”81岁的陈永江说,几位老人慢慢感觉学术腐败是源头上的腐败,必须把在河流源头上放毒的人抓起来,保持源头和摇篮的纯净。
  处理结论之前太慢,现在太快
  就在3月21日上午会议之后,短短几个小时,西安交通大学官方网站主页迅速挂出了题为《学校取消李连生教授职务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的消息。这也是西安交通大学就此事做出的首次公开回应。
  该消息称,学校对此举报高度重视,通过校学术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展开深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学校于2008年3月致函教育部,建议撤销授予该项目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随着对李连生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与核实,2009年4月,学校决定免去其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2009年12月,针对李连生相关学术不端问题,校学位委员会决定免除其博士生导师资格。
  这则消息还称,今年3月5日和3月20日下午,学校在此前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基础上,两度召开“六位教授举报李连生学术造假问题”专题会议,提出对其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的初步意见。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上,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学术行为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西安交通大学全员聘用制度实施暂行办法》作出上述处理决定。
  西安交通大学党政联席会议有关人士今天指出,西安交通大学作为一所具有严谨治学传统的百年老校,对于建设优良学风的要求是严肃和一贯的,决不允许弄虚作假、抄袭浮夸等学术不端行为存在,一旦出现,严厉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陈永江认为,与此前长达两年多的举报相较,这样的“严厉查处”显得有些姗姗来迟。
  此前,这6位老教授先后7次给学校党委、纪委、学术委员会提交证明材料,3次向教育部反映,3次向科技部写信,然而,直到本报2009年11月追踪报道时,6人也没有得到一个透明的、足以成为结论的意见。
  在一位举报者看来,迟迟不处理的背后是学校为了维护所谓的声誉和排名,消极处理造假现象。
  陈永江回忆说,刚开始举报不久,有校领导约见6位教授谈话,该领导一见面就说,“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这几年造假的成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了”,并表示,举报“涉及不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国家的脸面”。
  陈永江注意到一个时间上的“巧合”:校方今天宣布结论并称3月20日下午召开“六位教授举报李连生学术造假问题”专题会议,而就在20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对这一事件的报道。
  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认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处理决定存在问题。“昨日看《焦点访谈》,校领导还在辩解,且问题反映也两年多了,学校是不是处理得太慢了?而一旦报道出来,今天上午就作出了处理,这又是不是太快了?是不是经过了认真细致的调查?是不是得公布调查的情况,到底哪些方面造了假?这些都公布出来,才是负责任的调查和处理。”
  治学术乱象必须动真格
  3月2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为题报道此事,在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交大“兵马俑BBS”上,3月21日的十大热门话题中,排名前两位的话题都是关于此事的讨论。
  虽然大多数讨论者为学校出此丑闻感到痛心,但仍有许多人支持老教授的举报举动,认为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交大的正气和严谨的学风依然有人在坚守,学校需要正视而不是掩饰这一丑闻,“知耻而后勇”。
  但仍有一些讨论值得深思,比如有人就发帖质疑,“其他学校都有造假,为什么焦点访谈只报道我们一家,净挑软柿子捏”,更多人则认为是“学校公关不行”,否则也不会被媒体频频曝光,更不至于上《焦点访谈》。
  利益之争的说法也风靡一时,“兵马俑BBS”十大热门话题中,排第二位的帖子就声称:“LLS(李连生)的报奖材料肯定是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至不至于拿到桌面上来批判,在于当事人做事到不到位,LLS(李连生)必然是触动了几位老教授的利益,而自己又不太干净,而招来祸端。这几位老教授有的其实已经是一些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他们之间以及和李之间有些利益冲突点。”
  这一说法获得了许多跟帖者的认同,有跟帖者就说,“本来对那几个老教授很钦佩,随着事件发展,不得不怀疑一下了”。
  还有人则认为揭露造假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为学术不端现象泛滥,哪个学校被揭露出来,就会导致该学校整体社会评价降低。别的学校没揭露,并非没有,也许程度更严重,只是无人揭露而已,“在这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坚持正义和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可能是惨痛的代价”。
  对于一起学术造假事件被揭发后的舆论反应,“新语丝”网站的创办人方舟子早有观察。他说,“鸣冤叫屈”虽然看起来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误读”,“比如在中国,开车违反交通规则现象很普遍,不能因为你开车违规了,被交警抓住了,就辩解说大家都在违规,你干嘛抓我?”
  他认为,这些观点恰好反映了当前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的重要根源,在于容忍度太大,处理得太少,“如果一起事件被曝光后得以处理,另一起事件被曝光后相安无事,人们自然会觉得不平衡,这正说明当前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并没有动真格。”
  坚持学术打假十余年的方舟子感叹道:“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例证据非常确凿的学术不端事件就是得不到严肃处理。”
(责任编辑:马丽)
===================================================
&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6名老教授联名举报破“痈”健体 “两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新华社记者 许祖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连续2年举报,终让造假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西安交大的这6位老教授值得尊敬。如果没有对学术的严肃态度和执着信念,这条曲折冗长的举报之路,很可能不了了之。
  他们坚持到了最后,举报也得到妥善处理,校方最终驱逐了一匹“害群之马”,学风因此一振。可让人忧心的是,现在的学术造假风如此之烈,若每一次打假都要耗上两年的时间和精力,这成本是不是过于高昂?就在今年2月份,本报报道了湖南两位教授的论文抄袭北大教材,证据确凿,教育主管部门的表态也十分坚决。可即使这样,两教授所在的两所高校仍在不断扯皮,推卸责任,而造假者也逍遥至今、太平无事。不得不让人叹息:造假太易、打假太难!
  希望有关方面能切实出招,让学术打假更方便、成本更低。否则,我们或许还将不断发出同样的叹息。
  ——编& 者
  3月21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校园网主页上挂出一则消息称,“21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作出决定:鉴于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这个处理决定的背后,是6名老教授连续两年多对这名长江学者涉嫌学术造假的实名举报。&&&
  6教授联名举报&  “给新长的毒瘤开刀”
  2007年底,一个教育部的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公示,让长期从事压缩机技术教学科研工作的西安交大退休教授杨绍侃感到很惊讶: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等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是“往复式压缩机理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他没有搞过往复式压缩机,怎么会突然弄出这么大一个课题?”杨绍侃说。
  心怀疑问的杨绍侃找到几位曾经的老同事,包括郁永章教授、陈永江副教授、林槑教授、冯全科教授和屈宗长教授,一起来讨论这个事情。
  这6位教授都是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压缩机教研室的专业教授,其中陈永江、郁永章、杨绍侃和林槑4人已经退休,屈宗长、冯全科仍然在职。
  据杨绍侃介绍,他们在李连生等人的报奖推荐书中发现大量弄虚作假的内容,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慨,便向校领导口头反映了这一情况。
  2008年1月,老教授们向校方提交了针对李连生所报奖项的书面意见。意见提交后不久,学校有关方面的领导与他们交换意见,意思是学校地处西北,学校科技排名比较靠前来之不易,希望大家慎重对待,同时希望不要激化矛盾。
  3月17日,他们向西安交大党委、纪委等多个部门同时发出公开举报信,举报李连生报奖造假。
  3月31日,他们接到学校科研处通知,李连生等人的一等奖申报材料已从教育部撤回。
  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还发现李连生获得的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2005年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几位老教授在举报信中强调:“举报目的在于给母校身上新长的毒瘤开刀,以免养痈成患、毒害一代代青年教师和莘莘学子。”
  两年举报终有果  “调查取证需要过程”
  “2007年底本校发生的陈永江等6名教授联名举报李连生学术造假一事,学校高度重视,在校内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调查了解。”西安交大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卢天健表示。
  2007年12月,在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公示期间,西安交大杨绍侃教授口头举报,随后陈永江等教授实名举报李连生在申报“往复式压缩机理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问题。学校随后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通过校学术委员会讨论,认为该项目授奖存在异议,学校于2008年3月致函教育部,建议撤销授予该项目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在学校后续进行的一系列调查取证中,认定该项目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
  在此之后,2009年4月,陈永江等教授又实名举报李连生1998年出版的专著《涡旋压缩机》多处涉嫌抄袭。学校即通过学术委员会进行彻查。通过组织校内外同行专家三次核查,认定该书第三章存在严重抄袭。2009年12月,针对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西安交大学术委员会决定免除其博士生导师资格。在此之前,学校已免去其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
  关于举报李连生获取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原2003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基础上申报)存在经济效益造假的问题,学校学术委员会组织开展了调查取证工作,确认其出具的经济效益证明书中有两家企业数据不实。
  卢天健说,今年3月5日和3月20日,学校在此前开展的一系列调查取证工作的基础上,两度召开相关职能部门专题会议,李连生学术造假问题进入行政处理流程。在3月21日召开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上,对李连生作出取消教授职务,解除教授聘用合同的处理决定。
  对于学校为何经过两年才对李连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作出处理,卢天健解释说,这绝不是故意拖拉,而是由于举报涉及内容复杂,专业性很强,存在争议和分歧,调查取证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学校学术委员会对于学术造假问题的处理也有相应的程序,比如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审议,进行调查取证等。
  据了解,此次联席会议的决定,是根据目前调查的结果作出的处理,并非最终结果,随着调查的深入,西安交大对这一事件的后续处理还在进行中。
  打假就得下“猛药”  “造假损害国家创新能力”
  在记者采访中,几位老教授不无忧虑地说,近年来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现象在高校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不加以阻止和遏制,将会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杨绍侃教授表示:“希望通过这一事件可以对科技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净化学术风气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这样,我们两年来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近年来,学术造假事件屡有发生,西安交大长江学者造假事件并不是单纯的个案。学术造假的影响非常恶劣,败坏了学风,从根本上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科研和创新能力。”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说。
  石英说,目前我国在打击学术腐败方面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前不久教育部就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但是在查处学术造假方面整体上力度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大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应该在净化学术风气方面动真格,加大力度,对查有实据的学术腐败人物或事件必须像对待其他腐败行为一样,彻底清查,严肃处理。
  西安交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说,学校对于加强学风建设、整治不良学风的态度是严肃的和一贯的,绝不允许弄虚作假、抄袭浮夸等学术不端行为存在,一旦出现,严厉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他说,这一事件的严肃查处必将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净化学术风气、建设优良学风的重要契机,促进重树和努力建设大学精神,弘扬老交大优良传统,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高雷)
=====================================================
人民网&&科技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 被指有利益关系
日08: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西交大已将李连生的一等奖申报撤回,并免去相关职务
  评议意见提交54天后,6人等来了学校的首次通知。
  日,分管科研的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科研处副处长前来,称受命交换意见。
  陈永江回忆说,当时,3位领导的意思是学校地处西北,学校科技排名比较靠前来之不易,希望大家慎重对待,同时希望不要激化矛盾。......
  “国家的巨额投资几乎损失殆尽”
  “大家都是拍案而起呀!”81岁的陈永江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6人看完报奖材料时的情景。
  陈永江说,西交大的压缩机专业是中国的首创,1957年成立压缩机教研室,郁永章是元老之一,下来就是他、杨绍侃老师,接下来是屈宗长老师和冯全科老师。“我们这几位老人,遵循认认真真、有什么说什么的原则,一看报奖材料都火了!毁了我们压缩机专业好不容易挣来的声誉怎么办?你这种材料,把什么都说成你的,人家告了我们怎么办?如果这种风气不刹住,专业声誉怎么办?年轻教师、学生怎么办?”
  6位老教授一致认为,项目申报人是在将他人成果任意为其所用,如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现归沈阳鼓风(集团)有限公司)研究者申报的“4M50型压缩机研制”项目在1998年就已经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但这型压缩机却成为李连生教授等人申报奖项的主要成果。而且,除此之外,他们认为申报材料中许多关键理论和技术中所谓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都是国内许多人采用的常用方法。
  在详细审阅报奖资料后,日,6位教师中的4位向校方提交了评议意见。冯全科教授在评议意见中写道:“本项目推荐书中存在荒唐漏洞的地方太多,无法一一阐述列举……主要申请人的态度极不严肃,逻辑混乱。”
  评议意见中,他还对作假手段进行了推断:“自己针对关系户单位的产品,编造所谓往复压缩机理论和关键技术——让关系户开具经济效益证明,让关系户的用户出具经济效益证明——并注明是交大的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应用成果——把相关关系户的人员纳入报奖成员,互惠互利——找外行和熟人作为鉴定会成员……”
(责任编辑:马丽)
==============================================&
&&& 新华网 (
14:09:18 ) 来源: 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9期&
学术腐败猖獗,“象牙塔”贞洁难再&&
高等学校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是不曾被玷污的“象牙塔”,然而现在却不断有各种抄袭、剽窃以及学术造假行为见诸报端,且造假手法日渐“高超”,令人大跌眼镜。学术腐败已如社会诚实信用问题一样,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学术腐败面面观
所谓“学术腐败”,是人们对各种不道德、不诚实学术行为的一种针砭,指的是某些学者著书立说时的着意造假、变相抄袭、废话连篇以及为了谋求发表、出版和获奖而采取的各种手段。
目前,公认的学术腐败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种:
一是抄袭 抄袭剽窃他人之作,似乎已成为一些大学校园里公开的秘密。校园里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二是拼凑 一些人以数不清的学术头衔包装自己,做学问的态度极不端正,虽身在学术界,却心有旁骛。或热衷于浮名,或竞逐于市利,或垂涎于权势;“研究工作”搞得轰轰烈烈,事实上玩的却是学术游戏,虽也有不少的“论文”、“专著”,但细考起来,一点真知灼见也没有。
三是制造“学术泡沫” 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有的人倾其一生都难有所成。一代学术大师郭沫若、孙冶方、范文澜、何其芳等就干脆提倡“一本书主义”,主张坐得冷板凳,耐得寂寞,潜心研究多年最终写精一本书,倡导宁缺毋滥的治学态度。可现在,学界浮躁之风日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断上马,粗制滥造的著作风行天下,有的学者动辄以“著作等身”夸耀自己,更有少数学者竟号称自己“著述过千万”。可其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有多少?大部分不过是各样的“学术泡沫”。
四是学术交易 学术交易相对于学术腐败的其他形态而言,是最让人痛心的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一般的抄袭、拼凑和做“伪注”不过是单向度的学术道德败坏行为,但学术交易使学术同普通物品无异,可以自由买卖,买者和卖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的互动,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贻害面面观
当下的学术腐败已经渐成规模,抄袭者级别也“越来越高”,学生、讲师,教授、博导,甚至校长级人物纷纷加入其中。
对学生的贻害 学生不但是学术腐败的主体,同时也是学术腐败的受害者。高校中,学生论文的抄袭行为甚嚣尘上。学生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重复他人已有的观点、学术论文撰写的不规范等等在高校中已成普遍现象。
对学术研究自身的戕害 学术腐败如果登峰造极,其淘汰的将不是学术的败类,而是学术的精英。一旦掌握学术评审权力的人和处于学术评价体系顶端的人开始腐败,其危害将一日千里。“学术腐败”不仅破坏学术研究的规则,腐蚀学术队伍,阻碍学术大师的产生,而且还会遏制一个民族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提高。
对科学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危害 学术腐败违反社会公正原则,破坏了社会机制中蕴藏的人们相互竞争的游戏规则。在我国加入WTO的大形势下,社会发展将为每个人提供更多的机遇,国际间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如果不建立激励创新精神的人才选拔机制,不高扬社会的公正原则,必然会导致社会人才选拔机制失去凝聚力,科研人才大量流失。而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学术事业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人才流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社会科研水平的下降和生产力的后退。
学术堕落追根溯源&&
浮躁的社会风气 有人说,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急功近利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学术规范失常、学术道德滑坡、学术腐败现象滋生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在学术界的必然反应。
目前知识分子自我实现的可能性途径已经大大丰富。“学而优则仕”或者“学而优则商”皆优裕于固守校园潜心研究的学者。“学而优则仕”与“仕而优则学”更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学而优则仕”是学者下海后,有职有权者利用公款出书,出了书,评职称便有了资本,还可参加评奖,有了奖项,便可做博士生导师、拿政府津贴,甚至成为“有贡献的专家”。而“仕而优则学”则是官员们看中了博士和硕士头衔对自己晋升的好处,纷纷挤进来攻读在职硕士、博士。
近来,随着单位和企业鼓励在职人员继续学习,许多高等院校出现了一股“充电热”,在职研修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数迅速激增。
还有一种怪现象更是让人哭笑不得。首都北京高校名校云集,但是一些外地高校的在职研究生集中培训点却纷纷开设到了北京。在北京工作的机关工作人员、企业老板舍近求远,读上了外地的在职研究生,其中的“奥妙”不言自明。&&&
扭曲的学术评价体系 社会的浮躁风气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界的治学风气,同为学界中人看到他人的腰包渐鼓,还有多少人可以心如止水,不为所动。而这种收入上的差距,恰恰是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造就的。
现行学术评价体系过度量化论文是不断催生学术不正当行为的根源。由于论文数量跟老师的职称评定、学生能不能毕业紧密相连,而职称又和现实的利益比如申请住房和工资水平捆绑在一起,后果怎样就可想而知了。&&&
质疑教育产业化 高校扩招,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进入大批量生产后,学生质量急速下滑。虽然学术腐败并不是始于教育的产业化,但教育产业化不可否认是学术腐败的一剂“强心剂”。
20年前,中国博士生导师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许多一流学者都不敢申请博士点。那时博士的质量也是很高的,80年代的博士多数已经处于学科的前沿,甚至没有毕业就已是该行的权威。但到90年代博士点和博士生的质量便开始下降。
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在美国的大学里,指导5个以上博士研究生的教授十分少见,指导10个以上博士研究生的教授屈指可数,指导20个以上博士研究生的教授属于凤毛麟角。可在中国,指导5个以上博士研究生的教授比比皆是,指导10个以上博士研究生的教授层出不穷。这些教授,即使有一定水平的,也难有如此多的精力在自己创新科研之外指导数目众多的学生。
监督和惩罚机制的缺位 监督和惩罚机制的缺位也是我国学术腐败未能得到遏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现在只有一个受理院士学术腐败的投诉处理机构即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实际上道德建设委员会并没有行政权力来实施处罚,只能进行道义上的谴责。其接受投诉后至多是向公众交代一下调查结果,往往还是语焉不详。不用说惩罚了,公布被调查者的姓名都很难。
弄虚作假在世界上并不少见,哈佛大学有,耶鲁大学有,斯坦福大学也有。但这些大学都知道,处理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慎重和自重,自己避嫌,由外界人士来调查,才有可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处理。可在中国,一旦有教授弄虚作假东窗事发,马上就会有学校出面用学校的名誉来为个人行为担保、辩解和开脱罪责。即使被揭发出来往往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学术腐败投入少,产出大,难怪人人趋之若鹜。
现在社会的舆论监督、民众百姓的关注也能够给这些造假者相当压力,但社会舆论和媒体的监督只是针对被揭发出来的个体,虽然不能否认这对于匡正学界风气有一定作用,但是对于大面积溃疡的中国学术界而言,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董洁摘自《焦点新闻》,宋雪梅、王静文)
中国科学道德危机的“完全病历”
中国科学院前不久完成的《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的咨询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中国科学界“许多违背科学道德规范、败坏学风的科学不端行为、道德失范及学风浮躁现象”做了全面的评估。这份报告即将呈报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为最高决策层整肃学风提供参考。
科技界“溃疡”触目惊心
这次中科院提交国务院的咨询报告,为严重威胁科技界机体健康的“溃疡”、“恶疾”,勾勒出了一份清晰的“病历”。
《报告》称,中国广为披露的科学越轨事件,涉及项目申请和职称评定、研究实施、论文署名、成果发表、荣誉获取和分配、项目评审、科技评奖和同行评议、科研活动成果宣传等各个方面。
其中广受媒体和学术批评的有抄袭剽窃及不当署名事件,少数人才工程对象、“海归”和高级岗位学者弄虚作假,以高科技名义欺世盗名、牟取暴利等3类。同时,学术权力(权威)机制和学术制度存在着行政干预、暗箱操作、权力垄断、官学一体、学术霸道、权学交易等权力滥用和制度失灵现象。
“以同行评议制度为核心和科学评价制度受到了严峻挑战,作为荣誉制度核心部分的院士制度也受到道德学风问题的困扰。”《报告》说。
病源在于“官本位”&&&
中国特有的“官本位”现象,也导致了科技界“对政治权力的崇拜与屈从”,由此,在资源与荣誉分配、科学评价、学术争论等方面屈从于权力意志,损害良好学风;政府管理部门直接参与资源分配,因缺乏有效监控而招致权力滥用与腐败;管理部门利用职权追求“政绩”,使科技界浮躁风气滋生蔓延;“官本位”激励机制,使专业人员难以集中精力于专业能力的提高,而科研单位则把向管理部门输送“干部”作为获取资源的手段与途径。
“政府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取代科学内部的社会管理,成为赋予各种科学探索以资源和声望的最终仲裁人,并对选择、拒绝或忽视某学科或科学问题起决定性作用。”
事实上,真正能够对科学道德问题进行审查惩处的机构寥寥无几,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的道德委员会更多只能提出建议和倡导。更有院士尖锐地指出,道德委员会的操作过程明显是暗箱操作。
制度“药方”
《报告》将“建立科学不端行为监察制度”摆在重要位置,建议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尽快建立专门的监察委员会或办公室,建立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监察网络,它包括政府科研投入资助监察机制、大学和研究机构监察机制和科学团体监察机制等。
中国目前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有专门的监察部门,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监察制度和机构,大量被揭示的不端行为往往因为惩戒制度和执行机制的缺失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裁。
同时,《报告》建议国务院建立具有道德和法律双重约束力的利益冲突公示监督制度,并将当事人是否履行公示利益冲突的义务列入学术信誉评价体系。
《报告》建议国务院责成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科教管理部门研究多指标科技管理评价体系,同时促进科技资源多元化的发展,利用政策导向引导产业和其他投资实体通过研究基金、工业实验室、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成为科技投入实体。&&&
(章立奇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第24期,程瑛、郭高中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涡旋式压缩机维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