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有什么习俗

宁夏回族有什么习俗
宁夏回族有什么习俗
当地名族文化、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不吃猪肉。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其他回答 (3)
回族的风俗习惯有好多种;
回族的禁忌习俗,主要有三大类:在饮食方面,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 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烟、喝酒等;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在社会行为等方面,禁止放高利贷,玩赌等。
详细的看这里
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宁夏回族在衣着、饮食、起居卫生、婚嫁、丧葬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回族男女都喜欢戴白色的小圆帽,穿黑色的马甲。回族妇女还喜欢戴盖头,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等。回族特别讲究卫生,室内外清洁整齐,灶具洁净。平时洗手、洗脸多用汤瓶,沐浴用吊罐。回族喜欢吃牛、羊、骆驼等反刍类的偶蹄目食草动物肉,也吃鸡、鸭、鹅、鱼肉,禁食猪肉,不食动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诚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须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抽烟,不喝酒,男女老少都爱喝泡有冰糖、茶叶、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圆、红枣、果脯等营养佐料的“八宝”盖碗茶。喜庆节日,回族多制作油香、馓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贵客人时,会以丰盛的“全羊席”和各种回族小吃热情款待。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丧葬简易,实行土葬、薄葬。葬礼包括清洗尸体、白布裹尸、阿訇主持举行宗教祈祷仪式、入葬四道程序。过去,回族受伊斯兰教和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不提倡歌舞,但回族群众喜爱唱一种叫“花儿”的民歌,回族妇女爱弹一种用竹子制成的“口弦”。至今,民间还活跃着不少“花儿”歌手和擅长弹“口弦”的回族妇女。
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这原是《古兰经》的规定,千百年来已经逐渐变成了回族的风俗习惯。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反动的民族同化政策,对回民风俗习惯横加干涉,甚至借以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纠纷,而广大回族人民则愈加维护这些风俗习惯,同反动的民族同化政策相对抗。在这种斗争中,伊斯兰教曾起到回族人民加强团结、反对民族压迫的作用。  回族除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外,由于回汉杂居和使用汉语,还日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明代回族人的衣着已逐渐与汉人相同,使用了汉族的姓和名。明代晚期,回族人已经“士农工商通与汉人相同”,但是,在共同心理状态、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回族仍表现出自己的特点,被认为“同类则相遇亲厚”、“自守其国俗,终不肯变”。  随着回族军士的到处镇戍屯牧,工商业者的贸易往来,官吏学者的宦游,宗教人士的传教活动以及反压迫斗争后的流动迁徙,回族人逐渐形成了小集中、大分散,愈来愈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全国,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与当地民族杂居;在内地,回民多分布在沿水路和陆路交通线上;在农村,回民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镇,则多聚居关厢或若干条街巷。在室内正屋中,喜贴山水花卉画。但因为伊斯兰教反对任何偶像崇拜,故不挂人物像和动物图片,凡有眼睛的图像不能张贴。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禁忌不那么严格了。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宁夏领域专家宁夏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回族总人数的1/5),密度最大,号称&中国的穆斯林省&.宁夏回族在宗教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严格和完整地恪守伊斯兰教规,具有独特的宗教习俗,心理状态和民族意识。
点击图片 进入下一页
  清真寺:回民按照其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每当迁居新区,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建造本地区的清真寺,以便于做礼拜,进行各种宗教活动、沐浴、交流信息和商讨重大事情等。每逢纪念日,清真寺便成了穆斯林聚会的场所,届时会有《古兰经》教义、教律、教史及宗教故事的演讲。
99热点资讯()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99热点资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99热点资讯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99热点资讯新闻图片推荐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关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
浏览次数:
监督检查司
&&& 第一条 为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加强民族团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 第二条 回族(包括其他禁食猪肉的少数民族,下同)职工较多的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清真食堂。单独设立有困难的,可几个单位联合设立。对所在单位没有清真食堂,又不能回家用饭而必须外买吃的回族职工,每月发给伙食补助费6元。
&&& 第三条 “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回族职工放假一天,工资照发,城镇户每人增供食油250克。
&&& 其他散居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参照各民族聚居地区的规定办理。
&&& 第四条 朝鲜族和壮、苗、侗、土家、纳西、毛南、白、瑶、彝等南方少数民族城镇居民,粮食定量中的50%供应大米。
&&& 第五条 清真饭馆、牛羊肉冷库和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工厂、商店、摊点,要有明显的清真或回民标志,职工应以回族为主,对容器、量器、运输车辆保管库房等要专管专用。
&&& 供应回族居民的牛羊肉,要由阿訇屠宰,并加盖印记。
&&& 第六条 不是回族的个体户,不得生产清真食品。
&&& 经销清真食品的一般也应是回族,其他民族的个体户经销清真食品,须征得当地民族工作部门同意。
&&& 第七条 各类清真标志应由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负责监制。
&&& 第八条 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上的一些特需用品,商业、供销、轻工部门要设专厂(车间)、专店(专柜)积极安排生产,组织货源,搞好供应。
&&& 第九条 工矿、城镇新建的住房和职工宿舍,在分配住房时,农村、农场规划居民点划分宅基地时,要照顾回、汉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分别安排。
&&& 在回汉民族共用一个水源的地方,汉族群众要注意尊重回族群众用水的习惯。
&&& 第十条 要尊重回族及各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回族人口较多的城市和工矿区,民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划定回民公墓区,并逐步修建回民殡仪馆。
&&&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日发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几项规定》同时废止。宁夏回族的文化与习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5页免费92页免费92页免费8页¥3.0010页免费32页免费33页1下载券7页免费3页3下载券21页2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92页免费35页1下载券30页免费42页免费1页2下载券
宁夏回族的文化与习俗|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25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宁夏回族历代服饰习俗
服饰是人体外部装饰的总和。回族把服饰通常称为&衣着&、&穿戴&。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保持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服饰习俗。
一 回族服饰习俗的历史传承
回族的服饰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受到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我国唐朝的杜环在唐和大食的一场战役中,战败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见所闻作了记录,其中谈到大食的服饰:&(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其士女瑰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系银带,佩银刀&。这些大食人有不少后来到中国经商,把这种服饰上的习俗自然也带到了中国。《新唐书》第一次记载了伊斯兰教教民的形象、服饰和宗教活动。据称:&大食本波斯之地,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门障面,日五拜天神,系银带,佩银刀&&&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阿拉伯、波斯等地来中国的穆斯林,特别是穆斯林妇女的服饰打扮,还是很有特色的。
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谈》中载:&广州蕃坊,蕃人衣裳与华异&&&唐宋时期,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来的穆斯林商人,一般都被称为&蕃客&,这是回族的先民。这就看出,当时回族先民的服饰与汉族不同,是有自己特点的。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则记载得更明确:&宋时蕃商巨富,服饰皆珍珠罗绮,器用皆金银器皿。&可见他们当时穿的是有花纹的丝织品,佩戴戒指,使用金银器具等。
回族男子头缠&戴斯达尔&、戴白帽的习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宋代周辉《清波别志》说:&层檀,南海旁国也。贵人以好越布缠头。人之言语如大食。&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比较高,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和其他习俗一样,都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有着汉族服装的,有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样式的,有自制的白帽、巾袍和鞋等,开始向民族服装发展。但是,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就开始受到限制。回回民族不是依据信仰习俗和祖先的服装样式,结合在中国居住发展的实际来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而是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强迫命令和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采取禁止&胡服&的政策,逼着回族人民着汉装,这样,回回民族开始形成的服饰习俗就不能很快得到发展,也不能受到尊重。到了清代,统治阶级对回族人民更存偏见。雍正初年,山东巡抚陈世宫和署理安徽按察司鲁国华等地方大员向清廷上疏,对回民的服饰、信仰等横加指责、干涉,妄加罪名,说回民&平日早晚皆戴白帽,设立礼拜&&&因此,他建议:&请令回民遵奉正朔,服制,一应礼拜等寺,尽行禁革。&&戴白帽者以违制律定拟。&
这样,回族的服饰,既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又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强迫限制。但是,回族服饰并没有因为统治阶级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着汉装,而把一些带有伊斯兰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较浓的服饰习惯,坚持和保留了下来。如清代袁大化《新疆图志》记载:&阿訇之帽,上锐而高,檐以白布绽之,厚二三寸,脱帽为敬。人门必解履。妇女必障面。皆古制也。&又说&惟寺中礼拜,戴棱冠。上锐下圆,五色皆备,而白者为多&。直到今天,回民仍然头戴白帽,有的头缠&戴斯达尔&,女的搭盖头等,这都是回族服饰习俗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
二 回族服饰习俗的类型与品目
回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形成了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且男女服饰区别很大;根据年龄形成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回族妇女的年龄服饰更清楚,有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根据地区和季节、宗教职业形成不同的服饰等。下面就男女服饰两大类中的主要服饰品目,作一概述。
(一)回族男子服饰
号帽: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顶帽&、&孝帽&、&回回帽&或&礼拜帽&,意为回族的号头和标志。
号帽从颜色上看,有白、灰、蓝、绿、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云南的回民还有戴尖顶红帽的。阿訇多戴绿色帽,特别是&穿衣&的阿匐一般均戴绿帽。《固原州志》说:&阿訇,由各庄公送四角尖顶冠,长领袍,尚绿色,而回民寻常帽式,则多用白色者&。从过去到现在大多数回族喜欢戴白帽。
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料子制做,还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平绒、花达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线钩的。
回族号帽的样式也很多,因教派和地区不同,有戴小圆白帽的,有戴白色角帽的(有四角帽、六瓣帽),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爱戴白色和黑色圆边六角尖顶帽。其帽由六个等边三角形缝合而成,上尖下宽,帽顶缀一个同颜色的布料结成的疙瘩,形似阿拉伯式的圆形屋顶。六瓣表示坚信六大信仰,帽圆表示万教归一,帽顶表示真主独一无二。
回民有些白色号帽很精致,镶有金边和美丽的花纹。泉州、海南等地的有些回民,在帽前正中用金黄色线绣着阿拉伯经文&真主至大&,有的绣有&清真言&,即&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北方回民到了冬天,里面戴一顶小白帽,并故意把小白帽戴斜,然后戴上棉帽露出小白帽的边子。这样做,一则为了衬汗,更重要的是表示自己是回回民族。
回民为什么喜欢戴无檐小白帽呢?这主要与伊斯兰教有关。回民在礼拜叩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为了方便,他们就戴上了无檐小白帽。有个别回民戴遮阳帽后,遇到聚礼活动,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后面。可见戴无檐小白帽比戴遮阳帽方便得多。由于宗教的原因,逐步养成了回民戴无檐小白帽的习惯。现在回族男子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四五岁的儿童,上寺礼拜和不上寺礼拜的都喜欢戴这种标志回回民族的&号帽&。当回民过节参加会礼时,你放眼望去,白帽帽白得耀人眼目,好像一片银河。
戴斯达尔:波斯语音译,意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相传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播伊斯兰教时,头缠戴斯达尔礼拜。戴斯达尔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
过去回民头缠戴斯达尔的较多,现在多数头戴白帽,只有清真寺里经常上寺礼拜的阿訇、满拉和笃信宗教的回族老人缠头。
麦赛海袜:亦称麦赛袜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麦赛海&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皮袜子&,一般用近似皮夹克软、薄的牛皮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日五次礼拜须洗小净,如果穿上麦赛袜子可以免去小净中的洗脚程序,而且用湿手在袜子的脚尖至脚后跟摸一下,即等于洗脚。我国北方冬天寒冷,一日五次礼拜前洗脚既冷又不方便,所以回族穆斯林一般比较喜欢麦赛袜子。过去麦赛袜子都是自己缝制,现在甘肃临夏等地有专门加工麦赛袜子的工厂,满足了广大穆斯林的要求,受到了好评。
准白:阿拉伯语音译,意即&袍子&、&长大衣&。这是回族满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爱的服装。准自一般选用黑、白、灰等颜色的棉布、化纤料或毛料制作,有单、夹、棉、皮四种。其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但领子一般都是制服领口。
回族男子还喜欢穿白衬衫、白高筒布袜、白布大裆宽松裤等。
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
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特别是回族男子喜欢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清新、干净、文雅。
回民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回族男子的青坎肩,装饰工艺比较简单,在襟边、袋口处用针扎出明线,使衣服各边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装造型的线条美,同时,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显得雅致。皮坎肩选料颇讲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缝成后轻、柔、平、展。冬天穿上这种皮坎肩,再穿上一件外套,既轻便保温,又感到和谐、不臃肿。特别是回民爱清洁,讲卫生,又有尚武习俗,经常要洗脸。洗手、洗小净、练武,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脸、干活、习武既方便,又保暖。
回民对在清真寺念经毕业的满拉,举行了&穿衣&仪式的,本坊的教民则给他准备一身新衣服、绿帽、绿袍等,让他穿上。北方回民冬天还用黑色棉布或狐狸尾巴做耳套,用布料做的耳套。其外形似桃子,并绣有简单的图案。回民喜欢穿自己缝制的搭面子二毛皮大衣、老羊皮大衣。
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制的方口或圆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线自制的凉鞋。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回民现在到商店购置各种布鞋和牛皮鞋、凉鞋等,但忌穿猪皮鞋。农村男子的袜跟、鞋垫一般都是绣花的。回族老人均扎绑裤腿。
回族男孩的童装,有的地方所用颜色比较俗,有的地方一律用花布。衣服的袖口和膝盖处也喜欢绣花。有的用碎布块块对起来给孩子做坎肩。回族小孩穿过的衣服忌送别人。
回民还特别注意面容的修饰。男子必须留胡须,认为留胡须是一种风度美和大丈夫气概。北方农村有些回民把没有胡须和不留胡须看作是一种缺德和不光彩的事。因此,有的回族男子从二十岁左右就开始留胡须。由于各地教派不同,胡子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留全脸胡,有的只留下巴胡,也叫山羊胡。哲赫忍耶教派的始传者马明心在清朝被押期间,两腮胡须被刑拷拔掉,从此以后,哲赫忍耶教派的穆斯林为了表示纪念,不再留腮须而只留下巴胡。回民还注意经常修饰胡须,有的回族老人每天早晨还要用梳子梳理一番,显得整齐、干净、美观,别有一番风采。
回族男子还喜欢随身佩带一把小刀,俗称腰刀。回民挂腰刀,一是为了装饰,二是为了随时宰牲、救牲。这种习俗与唐代杜环记载的阿拉伯人&系银带,佩腰刀&的习俗是一样的,是从阿拉伯传人我国回族人民当中的,后来逐渐成为回族人民的习惯。
(二)回族女子服饰
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是很有特点的。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
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人民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必须全部护严。回族人民戴盖头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古兰经》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来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她们的父亲,或她们丈夫的父亲,或她们的儿子,或她们的丈夫的儿子,或她们的兄弟,或她们的弟兄的儿子,或她们姐妹的儿子,或她们的女仆,或她们的奴婢,或无性欲男仆,或不懂妇女之事的儿童&&&我国回族仍遵守这些信条,虽然已弃用面罩,但也以头巾护头面。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掩起来,如果谁把头面露在外面,就认为是失去&依玛尼&(信仰),所以,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惯。回族在戴盖头前,有的将头发盘在头顶,有的留把把头,将头发盘在脑勺后,戴上帽子,尔后再戴盖头。回民的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正。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精美,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在样式上,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回族妇女还喜欢在盖头上嵌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现在居住在城市里的回族青年妇女职工,一般都戴白色仿&护士帽&,有的已经不戴白帽了。
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样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大襟衣服,但装饰内容却比较丰富。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等,有的还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回族女装都是右边扣扣子,纽子是自己用料子制作的。回族女子的鞋喜欢在鞋头上绣花。袜子主要讲究通跟和袜底,遛跟袜大都绣花,袜底多制成各种几何图案,也有绣花的。
回族妇女衣服的颜色不喜欢妖艳,一般老年人多着黑、蓝、灰等几种颜色;中、青年喜欢穿鲜亮的,如绿、蓝、红;农村青年喜欢穿红上衣,绿裤子;城市里的回族女青年则喜欢穿苹果绿、翠蓝、天蓝、水红、粉红和藕荷色的衣服等。
回族妇女老少一般都备有节日服装;经常礼拜的人,还专门有一套礼拜服。回族妇女一般不穿超短袖衫、短裤和裙子,忌赤脚行走。
大部分回族女子从小就要扎耳朵眼子,七八岁时要戴耳环;同时,还喜欢戴戒指、手镯,有的还点额、染指甲等等。已婚妇女还要经常开脸,显得清秀、干净。
回民戴戒指的讲究与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等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和中国汉族的讲究相同:戴无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没有对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对象还未结婚。除此以外,回族妇女还喜欢戴手镯与耳环。传说是在很早以前,有位回族妇女养活着一个老婆婆,连饭都吃不饱,她就到一个商人家去打短工做饭。每天和完面,沾两手面偷偷回来洗掉给婆婆做面糊糊吃。有一天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婆婆和媳妇都在忏悔不应该吃人家的东西,媳妇子把手伸出去想让雷劈掉算了。在一声雷下,媳妇子不但双手未断,而且两个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镯。从此,回族媳妇戴手镯也成了孝顺老人的象征。现在有的回族妇女没有金手镯的,就戴银手镯或其他手镯。
回族妇女喜欢戴耳环,除了装饰以外,据说还能使人心明眼亮。回民当中有句顺口溜说:&姑娘眼睛亮,耳环子挂两旁。&这话确有道理。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环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
回民还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这个习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来的,因为中国在汉朝以前没有凤仙花。汉武帝时,张骞听说西方有一个条支国,后来甘英奉使西域,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才有了交通。从此以后,互相往来,凤仙花也从西域传到中国。
凤仙花的阿拉伯名为&海纳&。周密的《癸辛杂识》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迟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今回回妇女多喜此。&
回族形成后,仍袭祖先的习俗,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地的回族妇女多用凤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观。
如今,随着对外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回民的服饰较之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居住在城镇里的中青年男女职工,紧跟时代潮流,穿戴打扮丰富多样。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单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装、中山装向西装、夹克衫等款式新颖的方向发展。城市里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难从服饰上辨清他们的族属了。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更是千姿百态,色调多样,款式新颖,有些妇女还剪发、烫发。198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时,有关单位组织了一场回族男女时装表演,展示了新形势下的回族服装特色,既有民族特点,又有时代气息,受到广大回族人民的好评。
三 回族服饰民俗的特点
回族的服饰民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回族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护身体。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等。二是装饰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的因素。三是具有宗教的作用。有些回族穆斯林为了参加一些宗教活动或受宗教的影响,头缠戴斯达尔、穿准白、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除了保护身体和装饰外,还有宗教的因素,构成了回族服饰的多重民俗性格。
第二,回族服饰中,头饰是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如回民从过去到现在,男子的白帽、戴斯达尔和妇女的盖头等传统范围是最广泛的,无论是在江南水乡,还是在北方的黄土地、黑土地上,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头饰的习俗是很明显的。这一习俗与中国汉族的服饰习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汉族服饰习俗中,衣服的传统范围最广,特点最明显,而头饰习俗次之,甚至可有可无。由于回族重视头饰习俗,其帽子、盖头、戴斯达尔等选料颇讲究,注意干净、整齐。
第三,回族服饰讲究整齐、美观、简朴舒适、干净卫生,不穿妖艳华贵的衣服,特别是男子不衣艳色,不着异冠;爱美但不以为奇,&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这种特点与回族的来源和宗教有一定的联系。
伊斯兰教崇尚黑、白、绿三色,中国史书上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绿衣大食&之称,&大食&是古代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称谓的汉语音译。至今世界各国穆斯林仍崇尚黑、白、绿三色。
我国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和最清白的色。伊斯兰教创立后,穆罕默德曾对教民说:&你们穿白色衣服,它是你们最好的衣服。&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回民体会到在炎热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热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为回族服饰习俗的特点之一。
回族还喜欢穿绿色和黑色服装。回族穆斯林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穆斯林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一般都打绿旗。阿拉伯国家制做的供穆斯林祈祷用的地毯,底色一般都是绿色。我国回族举行阿訇&穿衣&仪式时,阿訇一般都戴绿色帽,穿绿准白(抱子)。回族年轻妇女还戴绿盖头,穿绿裤子等。回族还喜欢穿青坎肩,戴黑盖头,穿黑袍子等,给人以想象和纯净的心情。
第四,回族戴戒指的习俗,一是受到阿拉伯国家风俗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女子订婚时,一般都要视其男方的经济条件,要适当的金银首饰作为聘礼。伊斯兰教允许妇女戴金饰这个习俗至今在一些穆斯林国家还沿袭着。笔者1988年在土耳访问时了解到,现在他们给女子订婚时,一般要一百克左右的金银首饰。二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来中国经商的穆斯林善于经营珠宝和金银首饰,经济条件也好,所以,他们的妻子、女儿都佩戴首饰。这一点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三是受到中国汉族的影响,在中国汉族戴戒指的历史有两千多年,早在商代就有人戴指环。以上这些因素对回族佩戴金银首饰都起了直接和间接影响。
第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回族的服饰受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较大,除回族的头饰和宗教人员、老年穆斯林的服饰外,聚居区的中青年回族和散居在城镇的回族服饰特点不浓。西装革履、中山装、列宁装、夹克衫、滑雪衫以及各种时装均已成为回族的日常服装,手表已成为日常用具,居住在城镇的回族中青年妇女大都剪发、着高跟鞋,已形成风气,这些都是回族服饰发展演变的特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