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医学类专科生考研,09年毕业,已经投入...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专科生能跨专业考医学类研究生吗?
临床(非妇科临床也行)
那些学校能考?有些什么特殊要求没有?
如果是医学一般不能,
因为本科的基础很重要,
不是读研能补回来的。
建议最好选文科或是原来的计算机专业。
当然如果你特别喜欢,
建议先自考本科,
送你一句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系)考了两年法学硕士(本校)专业课的小分都差了一、二分,据说人家就是不想要学理学的,所以一定要跟想报考大学的研招办联系一下,以免做无用功。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当前位置: >
承德县医院首届承德医学院专科班学生毕业
中国网-中国视窗
| 发布时间 15:49:54
中国网中国视窗承德讯(吕德君 王东辉 通讯员杜伟莉)6月11日,承德县医院首届承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班毕业典礼在县医院教学楼举行。承德医学院院长张树峰、副院长曹凯、唐世英,承德县政府县长齐建文、县卫生局局长郭柏良等领导出席典礼仪式,和县医院中层领导、各教研组老师、68名在校生等一起见证毕业班的44名学生扬帆起航。
县人大副主任、县医院院长吴家辅首先对承德县医院于2013年被省卫生厅、教育厅确立为承德医学院非隶属附属医院两年来的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
承德医学院副院长曹凯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学子们表示了祝贺,向为同学们健康成长、成材付出大量心血的老师和关心支持教学工作的各级领导致以诚挚的感谢。曹院长深情地嘱咐同学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提升自我;要严以修身,明是非、知荣辱,做一个正直、善良的医务工作者。
县长齐建文在典礼上致辞,他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关心支持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承德医学院领导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医学院对县医院的大力支持、鼎力相助,和承德县医院在我县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贡献及在长足发展中所取得的令人欣慰的成绩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医疗卫生事业关乎民生,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008年向县医院划拨40亩土地,在政府投资和医院的努力下,新县医院于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看病就医环境;2012年又划拨临橡胶坝23亩土地用于康体养生项目,为县医院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空间;2013年投资1600万元建成教学楼,为医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他希望,承德县医院在县委县政府和承德医学院的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下,取得更骄人的成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把做好医疗卫生工作作为职业追求,秉承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使命,用自己的所学,为广大患者带来希望和光明,为推动国家、社会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毕业生代表张楠上台发表感言,对院领导、授课老师、带教老师给予的关心和帮助表达了深深的谢意;优秀教师代表、内二科主任邵文革,在校生代表魏亚楠分别上台发言为毕业生们送上美好的祝愿。
随后,在欣赏了由毕业班学生制作的《一起走过的日子》短片之后,2012级全体学生向给予他们关爱的领导们和对他们精心培育、悉心指导的老师们行谢师礼,并为他们送上了鲜花。 & 典礼后,承德医学院校领导和毕业生们合影留念,并参观了县医院的教学设施、模型齐全的教学楼,图书室等。
典礼仪式现场
毕业生为领导和老师献花
承德县县长齐建文致辞
承德医学院副院长曹凯致辞
承德县医院院长吴家辅讲话
毕业生代表张楠发言
在校生代表魏亚楠发言
承德县医院院长吴家辅介绍教学管理工作
参观学生宿舍
来源:中国网中国视窗 责任编辑:吕吉光
》相关新闻
中国网中国视窗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网中国视窗”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网中国视窗,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网中国视窗”。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网中国视窗)”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 有关新闻稿件版权事宜请联系:010— 邮箱:sc@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 法律顾问:王宏伟 律师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17007 | 对外服务:您的位置: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专题报道
文/王飞 摄影/杜小成&
大学生毕业生是创业的生力军,在国家呼吁“全民创新万众创业”,鼓励大学生毕业生积极创业的大背景下,我校对历届毕业生中创业者的创业事迹报道,以期为想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借鉴。
因为喜欢 所以创业
走进华旗唯美口腔医院,我们不仅为医院人性化的装饰所吸引,更为与医院走廊毗邻的华旗唯美口腔博物馆所惊叹,在博物馆内,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口腔医学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而这都归功于华旗唯美口腔医院和华旗唯美口腔博物馆的创始人赵鹏飞。
赵鹏飞2001年毕业于我校口腔医学专业,上学期间他就对口腔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是对中国口腔医学历史文化发展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毕业后赵鹏飞先后在西安多家口腔门诊从事口腔医学专业,在工作过程他越来越觉得作为一位口腔大夫不仅仅是要给口腔患者治病,更重要的是要给人们传递健康口腔的理念,如何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赵鹏飞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建立一个自己的口腔医院和口腔医学历史文化博物馆。“创业充满了艰辛,但坚持就是胜利,我热爱口腔医学,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赵鹏飞说,每次看到能够展现口腔医学发展的实物他非常兴奋。经过三年多的筹备,华旗唯美口腔医院和华旗唯美口腔博物馆终于成立。
现在华旗唯美口腔博物馆是西北唯一的一所私人公益性口腔专业博物馆,华旗唯美口腔医院员工已经发展为12人。看着自己的事业一步步壮大,赵鹏飞说:“这只是个起点,我的目标时通过华旗唯美口腔博物馆和华旗唯美口腔医院让更多的人了解口腔医学发展的历史,让人们树立健康口腔的理念。”
王艳丽(左)
学好专业创业不害怕
王艳丽是典型的东北女儿,凭着敢冲敢拼的劲,由她开设的紫薇口腔诊所现在已经发展成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影响科、检验科、中医科的综合门诊,门诊现有员工30多人。提起创业,王艳丽说,从刚入学那会她就没想到医院去上班,她喜欢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做主,创业没什么好怕的,但关键是要有一技之长,学好自己的专业。
口腔医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入学起,王艳丽就注重自己的专业实践。2000年,来学校第一学期寒假,她就没有回东北老家,而是通过向学校申请留在西安进行实习。“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通过实践学习好多理论知识就更容易懂了,正是在上学期间打下的扎实专业基础,为我铺平了创业的道路。”王艳丽说,开口腔诊所需要先进的设备、场地,但诊所的口碑终究还是建立在员工过硬的专业技术上。凭着王艳丽过硬的专业技术,紫薇口腔在赢得患者口碑的同时一步步走向壮大。
“现在我赶上了创业的好时代,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支持大学生创业,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创业不害怕,关键是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王艳丽说。
感谢母校给我的宝贵财富
16年前,周鹤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今天能够负责管理6家口腔门诊和3家口腔专科医院。“我刚来母校上学时,不善言谈,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敢去追求,三年的求学过程中,我先后当过班干部、校学生会副主席,是老师的鼓励让我树立了自信,是学校的培养让我学会了对专业的坚持,这是母校在我创业路上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周鹤说。
周鹤现在是恒美口腔诊所主任,由他入股管理的恒美口腔诊现有员工150余人,主营口腔医学美容整形,业务逐渐由西安向咸阳、宝鸡等周边地区扩散。接下来,恒美口腔诊所还要在西安建立四个口腔修复中心,让自己的业务更加精细化。看着自己的事业一步步壮大,周鹤深知创业不易,但贵在坚持。
2002年从母校毕业后,周鹤一直从事自己的口腔医学专业。七年如一日,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对口腔医学专业的钻研,周鹤逐渐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清晰的定位,“我不应该仅仅是一位口腔大夫,我还应该是一位口腔健康理念的传播者。”2009年,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口腔健康的好处及保护口腔的重要性,实现自己对口腔医学理念的追求,周鹤辞去自己稳定工作和同学一起创业,开设了钻石恒美口腔诊所。万事开头难,创业的种种艰辛是周鹤始料未及的,最艰难的时候他都想放弃,“我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要折腾!”周鹤想,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不断地努力,钻石恒美口腔诊所逐步走向正规。
“人生都是有底色的,良好的底色会在关键时刻让你的人生出彩,我的人生底色就是自信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而这些都是母校给我的。”周鹤现在的口腔诊所60%的员工都是他的学弟学妹,他说“除了情感因素外,我更看重母校给他们身上的财富。”
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7月9日,王梦专程来到学校和校领导商量一件事,他希望自己每年出一部分钱资助学校几名贫困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王梦说:“我这样做最主要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向我一样家境贫寒的学子恢复自信,在我求学期间,没有母校的好心人给我资助,我是完成不了学业的,人要怀有感恩之心,这也是我现在回报母校的一种方式。”
王梦是我校2011届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现在咸阳承包医院外科门诊兼做医疗器械销售,最近他在商洛和甘肃进行考察,想让自己的业务由咸阳不断向外扩展。事业刚刚起步,王梦就想办法回报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王梦生于丹凤县一个偏僻小镇,是个孤儿,来校前一直由爷爷和奶奶带,家境贫寒,在我校学习五年期间,是国家、学校的资助,师生的帮助使他顺利完成了学业。王梦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刚入学不久,全校师生自发给他举行募捐仪式的情景,从那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回报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大学期间,王梦一直在学校勤工助学,假期在外打工,经过刻苦学习和不断努力,2010年经过实习他顺利进入一家医院上班,正当别人羡慕他工作稳定时,2012年,王梦不顾家人亲戚的反对毅然辞职创业。王梦说:“我一个孤儿,没有好心人的帮助,我是不会有学上的,医院毕竟平台有限,我需要更大的平台来回报帮助过我的人。”辞职后,王梦每天骑自行车跑医院作销售,凭借自己诚实肯干,很快他就创建了自己的人脉,事业逐渐有了起色。
现在正式王梦事业发展阶段,急需周转资金,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他也需要供房贷、车贷,但他说,不一定等自己什么都有时再去感恩,那时也许已经迟了。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浏览总数:
今日浏览:您的位置: && 正文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甘肃医学院纪实
来源: 甘肃日报
  原标题:走向甘肃医学院的辉煌征程——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甘肃医学院纪实
  甘肃医学院位于“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平凉市,坐落在神奇秀美的崆峒山下,古老神秘的泾河自老龙潭而来依校园蜿蜒流过,校园环境大气优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平凉第一所高等院校。经过57年的建设发展,学校现已形成了以普通医学、护理、药学及相关医学类专科教育为主体,以继续医学教育、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为补充的办学格局,为全省及周边地区培养了4.8万余名各类医疗卫生人员,为全省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龚正刚
  甘肃医学院位于“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平凉市,坐落在神奇秀美的崆峒山下,古老神秘的泾河自老龙潭而来依校园蜿蜒流过,校园环境大气优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平凉第一所高等院校。经过57年的建设发展,学校现已形成了以普通医学、护理、药学及相关医学类专科教育为主体,以继续医学教育、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为补充的办学格局,为全省及周边地区培养了4.8万余名各类医疗卫生人员,为全省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现占地面积805亩,建筑面积22.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6亿元,馆藏图书85万册,设有28个党政及教学科研机构,有教职工1229人(含附属医院),在校普通专科学生5850人,专任教师44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61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62人。学校现开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等十一个专科专业。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三级乙等医院,有庆阳市、定西市人民医院,甘肃省康复中心等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在甘肃、陕西、宁夏、新疆、河南、福建、江苏等地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80家。
  一路芬芳 铸就辉煌
  践行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凝炼办学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致力于“立德,为师之要也;养德,为学之要也;树德,治学之要也”的育人之路,不断探索实践,确立了“让学校发展,让学生成才”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养德崇医,见贤思齐”的校训,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办学精神。在“教书先育人,育人先树德”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坚持开展“心美人美,心好事好,心宽路宽,心长寿长”的铸心教育,践行“以爱心做人、以忠心成人、以诚心做事、以信心成事”的树人教育,推行“以德育人、全员育人、做人育人”的育人机制,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符合医学高等教育规律的德育模式。
  强化内涵建设,学科专业夯实教育基础。学校确立了“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满足医疗卫生服务一线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目标,结合学校办学基础,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课程的整体建设,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在加强护理、临床医学、助产、中医等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新建了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和针灸推拿等专业,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学校立足特色,建设了《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基础护理学》《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4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0门校级精品课程;先后建成了网络检体诊断室、数码互动显微镜室、口腔实训室等108个实验实训室。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被国家财政部列为扶持专业,护理和助产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和临床医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学校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组建了11个专业团队和18个学科团队,采取多种方式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构建了由“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能力拓展”三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考证融入课程体系,努力实现了“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获取证书”三重教育功效,构建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加快内培外引,潜心育人塑造奉献楷模。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的战略方针,根据发展需要,建立了“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骨干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长效机制,打造出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同时,学校长期围绕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教学技能、语言艺术等十八种基本能力坚持集中培训,并由校长朱建国和校党委书记崔安平主编,总结出版了《为学》《塑师精要》《大美不言,大爱无声》等多部专著近300万字;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坚持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质量建设年”等活动,大幅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能力、育人热情、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及综合素质。近年来,40余名教师被选派为国内访问学者,一批优秀教师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卫生先进个人”“甘肃省园丁奖”“省级教学名师”和“市级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做强服务品牌,立足专业助推卫生事业。学校申请成立了第十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甘肃省全科医学培训平凉分中心,每年开展培训1800多人次;与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举办以成人教育和本科自学考试为主的继续医学教育。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年门诊量18万人次,是陇东地区重要的医疗、预防、保健、急救和教学科研中心;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年门诊量10万人次,是平凉市微创诊疗中心,甘肃省腹腔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学校在助力打造“养生平凉”城市名片的同时,对陇东及甘肃当地丰富的中医药及养生文化资源开展研究,先后整理出版各类期刊36期,由崆峒学研究院主编的《崆峒养生学》一书,在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期间获得了广泛赞誉;在参加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同时,建成了中药标本馆,采集、制作、鉴定保存了3万多份1200余种药用植物标本,首次查清了陇东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状况。
  加强医教研究,协同创新打造科研高地。近5年来,学校有186人次担任教育部规划教材的主编和编委,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286篇,获省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28项。学校成立了皇甫谧研究院、崆峒学研究院、养生文化研究会、甘肃陇药研究院、中医药研究中心5个省市级研究机构;同时,编撰出版了《育人之本》《塑师之基》《教学之法》等“治学工程”系列丛书13部650万字,《灸法大全》《针灸甲乙经释译大全》《皇甫谧研究集成》等教研成果系列丛书11部550万字,组织编印各专业能力培养系列丛书19部950万字,文化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培养8部400万字,升本各项主要指标系列丛书9部,共计2600多万字,系统总结了学校在教学及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科研能力和教研水平。
  拓宽就业渠道,供需两旺力促发展格局。学校确立了“以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以内强就业素质、外争就业市场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开创了“实习就业直通车”“实习后期转就业”“六步就业工作法”等就业工作新模式。近三年,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均高出甘肃省三本和高职高专录取线。以2014年为例,文理科录取线平均高出甘肃三本录取线39分,高出高职高专录取线153分。近十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排在全省38所高校的前十名。近年来,学校英语A、B级考试平均通过率达85%以上,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达95%以上,两证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校毕业生在近年来甘肃省万名大学生下基层选拔考试中,基本包揽了大部分县区医学类的前几名,录取率达62%,比全省平均录取率高出39个百分点。
  培育校园文化,爱心教育升华人格灵魂。一所大学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以至善之德塑造人的灵魂,传承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多年来,学校一贯坚持“以心换心,以情动情,以德立德,以人育人”的育人理念,狠抓学生日常管理,坚持不懈地抓好“周一升旗演讲,周二工作晨会,周三党团活动,周四才艺展示,周五体育比赛,周六社会实践,周日主题班会”的学生管理制度,十多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坚持不懈,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习惯,启迪智慧,塑造人格,升华灵魂。学校每年以“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以30多个学生社团为依托,创建精品校园文化品牌,通过开展校园歌手大赛、宿舍文化节、国学知识竞赛、义诊下乡等系列活动,构筑多元教育平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大力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全面把学校打造成为诚信学校、实践学校、育人学校、创新学校、爱心学校、特色学校、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和谐学校、平安学校。
  德育文化的全面熏陶和爱心教育的扎实推进让学校精神文明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学校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涌现出了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张晓,“感动宁夏人物”虎蕊,勇救落水儿童的唐虎、黄宗礼、张伟刚,“最美白衣天使”牛雪莲、陈凤娟等一批优秀毕业生。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省级和国家级荣誉称号二十多项,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就业评估、全省高校体育工作检查评估中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披荆斩棘 晋升本科
  立足发展实际,高瞻远瞩确立升本目标。2006年,学校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其中第三步就是在“十二五”末,力争将学校建成医学本科院校。时任学校校长的朱建国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国际标准的逐步接轨,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化和制度化程度不断提高,医学专科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对高层次人才的基本需求;同时,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将进入到普及化时代,本科教育势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只有升本,学校才能得到更高的发展平台,得到更高的社会认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自2004年原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后,我省一直没有独立设置的西医本科院校,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长期严重匮乏,而省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却在逐年增加,给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带来极大压力,省内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作为一所医学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解除患者病苦,造福民生福祉,乃是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于是,在2008年平凉医专一届三次教代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他明确提出了学校建院升本的发展目标。至此,平凉医专升本的大幕徐徐拉开!
  基础内涵并重,众志成城决战升本大局。为了实现学校升本这个“平凉之梦,甘肃之梦”,使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医学本科院校设置标准,“十二五”以来,学校先后融资2.5亿元,新征土地220亩,先后新建了体育馆、科技楼、信息中心、2号教学楼和实验楼,新增校舍面积9.8万平方米;投入5200万元,用于购置图书及教学仪器设备。学校分别聘请中国科学院尚永丰院士和中国工程院朵英贤院士、张生勇院士以及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王陇德院士等10名院士为学校客座教授,聘请了中科院、工程院、兰州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院校的79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同时,为助推升本工作,学校先后开展了“六抓六推”和团队建设活动,狠抓学科和队伍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开展了“爱心、诚信、文明、育人、创新、实践、特色、绿色、平安、和谐”“十校建设”工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倾力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全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医学人才培养、医疗卫生继续教育、中医药文化传承、养生文化研究”四大基地。2014年,为全面推进升本工作,学校提出了“1286”工作计划,打造了“精细管理、教授治学、亮点荣校、干部培训、实习实训、书香校园”六大工程。在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各项办学指标均高出教育部规定标准30%以上。
  为圆甘肃之梦,社会各界给予鼎力支持。日,在甘肃省委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省委书记王三运指出:“依托现有资源,积极筹建新的医学本科院校,这项工作要在2014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筹建新的医学本科院校事宜,在会议纪要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2014年—2015年,力争平凉医专升格为医学本科院校。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咸辉亲临学校现场办公,调研指导甘肃医学院筹建工作。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省政协副主席张世珍专题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平凉医专升本工作提案;全国人大代表、平凉市委书记陈伟也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平凉医专升本议案;省教育厅将平凉医专升格甘肃医学院列入了调整后的甘肃省“十二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2013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来校视察工作时指出:平凉医专坚持勤俭办学,校园很美丽,办学有特色,师生精神好,办学效果好。甘肃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吴德刚、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邓成城先后多次指导衔接学校升本工作;同时,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升本工作。
  为办好平凉医专这所平凉唯一的高校,历届平凉市委市政府都把优先解决医专的问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2010年—2012年,市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2100万元支持学校发展;2011年,平凉市委、市政府将平凉医专升本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12月,平凉市政府成立了由臧秋华市长任组长、李生发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升本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推进学校升本工作;2013年7年,市政府拨款3000万元,用于学校二期建设征地;2014年,市政府拨款5000万元,支持学校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建设;随后,又将平凉一中二部划归学校,积极协调解决了附属医院等问题。2013年8月,平凉市政府正式向甘肃省教育厅上报了《关于在平凉医专基础上建设甘肃医学院的申请报告》。
  平凉市委书记陈伟、市长臧秋华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学校升本工作。平凉市政协主席赵成城先后两次带领市政协委员和有关市直部门负责人,来校调研升本工作,并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调研报告。副市长李生发近两年来前后多次在学校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督促附属医院划拨、二期工程建设、迎评准备等工作,并先后多次带领学校负责人向教育部、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以及相关领导汇报衔接升本工作。
  同时,学校和兰州大学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定,从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各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和天津天士力医药集团以及省内6家医药企业联合,开发研制平凉道地药材;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支持下,承办了国际刺络拔罐暨腧穴配伍学术研讨会,世界各地28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同时,承办了全国神经外科研究新进展培训会,为学校升本和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力铸就辉煌,医苑明珠实现华美转身。日,甘肃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就平凉医专升格医学本科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学校各项办学指标均已达到医学本科院校设置标准,一致同意平凉医专升格本科院校。12月23日—25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就平凉医专升格甘肃医学院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日,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六届四次专家评议会上,高票通过了平凉医专升格甘肃医学院设置申请;日,教育部发文批复,同意在平凉医专基础上设置甘肃医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首批设置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三个本科专业。至此,平凉医专这所有着57年办学历程的医学院校终于实现了晋升医学本科院校的华美转身。
  平凉医专顺利升格甘肃医学院,在全省乃至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一次申报、一次成功的范例,这颗根植陇原大地的医苑明珠,栉风沐雨,破茧成蝶,填补了甘肃独立设置西医本科教育的十年空缺,实现了平凉210万干部群众的殷切期盼,梦圆了2600万陇原儿女的深情呼唤,掀开了甘肃西医本科教育崭新的一页。
  回首57载风雨兼程、艰苦创业的育人之路,回望6年众志成城、破釜成舟的升本历程,折射出的是一代又一代医专人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艰难中前行,在探索中奋进的大爱人生,沉淀出的是医专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在改革中创新,在拼搏中发展的广阔视野,提炼出的是医专全体师生养德崇医,见贤思齐,在开拓中前行,在追求中升华的壮美画卷。
  新的起点 再续华章
  57年的辛勤耕耘,甘肃医学院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描绘出了一幅医学教育的壮丽画卷,培养的4.8万余名学子在祖国西部贫瘠的大地上,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生命与健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甘肃医学院如一颗耀眼明星在医学教育的天空正在冉冉升起,甘肃医学院人正在这片滋兰树慧的沃土上播散着绿色与希望,走向新的梦想与辉煌!
  在今后的发展中,甘肃医学院将继续秉承“养德崇医,见贤思齐”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甘肃、辐射西部、服务民生,全面培养基础扎实、品德高尚、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医药卫生人才。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硬件与软件、教学与科研、创新与规范、共性与特色的关系;进一步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加强教学工作,以特色彰显优势,用优势突出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加强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医学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甘肃医学院全体师生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执着的努力,肩负起为2600万陇原儿女的健康保驾护航的历史重任,书写甘肃西医本科教育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分享到:5.36K
】【】【】
·“兰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认真读书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