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状态;我们把物体平衡测试题受?? 下面的概念...

相关知识点:
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 [生物群落、植物体、光合作用、有机物、生态系统、平衡状态、错误的是、碳循环]
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 .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 . a 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 b 、 d 、 g 途径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 C .碳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 .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 a 、 b 、 c 、 e 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a = b + c + e  
答案:D【解析】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利用的,而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则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的,故A、C正确;大气中的CO2进入植物体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的,而消费者和分解者则是通过呼吸作用把CO2释放到大气中,故B正确;夏季植物正常生长,则a&b+c+e,因为植物体有一部分能量未被利用,故D错误。 
相关知识点:
[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 [生物群落、植物体、光合作用、有机物、生态系统、平衡状态、错误的是、碳循环]]相关内容: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在《物体的浮与沉》学习中知道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状态,则称为悬浮.不少同学认为只要是平衡状态下也可以称为悬浮状态,大林同学提出如果在水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受到液体阻力的作用不可称为悬浮状态,为此全班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认为若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能算悬浮状态,同时提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阻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上网查询资料了解到同一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所受阻力与物体的迎流面积(形状)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为了探究在液体中物体所受阻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同学们借助自制潜水艇进行了下列探究.(1)让自制潜水艇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如图A,然后再其底部放置一些体积相同质量忽略不计的泡沫小球(如图B),通过不断调整发现自左向右在底部依次黏贴1个、4个、9个泡沫球,然后使其从水底部浮起,当上浮一段时间进入指定竖直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潜水艇的运动过程,如图C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对于在底部黏贴泡沫小球而不是其它地方黏贴的目的是保证每次实验时物体的迎流面积(或形状)都相同.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三次潜水艇上浮运动的速度之比是1:2:3,他们受到的液体阻力之比是1:4:9,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物体在液体中受阻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2)为了研究“阻力与迎流面积(形状)的关系”,同学们提出改变迎流面积(形状),利用如图所示的潜水艇由水底同时浮出,比较潜水艇浮出水面的先后顺序即可比较所受阻力的大小,这样的方案不可行(“可行”或“不可行”),请你在图中的虚线框内设计一种改进的方案简图(两个潜水艇模型即可),并作简单说明.说明:本题中潜水艇是上浮的,因此要设计本题的迎流面积主要看上表面的设计,前提是要求潜水艇两次的体积和重力相同,确保上升时其它条件相同,仅改变阻力大小,再来看运动改变(3)在一次实际的操作中,某同学让自制潜水艇以5cm/s的速度匀速直线下潜,至杯底后排出50cm3的水后,该潜水艇以5cm/s的速度进而匀速直线上浮,潜水艇的外壳及体积不发生改变,试求该潜水艇在水中匀速上升时受到的阻力约为CA.1N&&&&&&&&&&&&B.0.5N&&&&&&&&&&&C.0.25N&&&&&&&&&&&D.0N.【考点】.【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此实验是探究物体在液体中所受阻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资料得知,同一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所受阻力与物体的迎流面积(形状)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要探究阻力和运动速度的关系,应保持每次的迎流面积相同;根据图象确定路程和时间的关系,由公式v=分析速度的大小关系;(2)要探究所示阻力与迎流面积的关系,只改变迎流面积,保证其他条件与上相同;(3)根据要求判断出潜水艇匀速上升和下降时所受水的阻力方向,根据平衡关系列出关系式,得出阻力的大小.【解答】解:(1)根据资料得知,同一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所受阻力与物体的迎流面积(形状)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在底部黏贴泡沫小球而不是其它地方黏贴,为了保证每次实验时物体的迎流面积(或形状)都相同;由图C知,设每段长度为s,每个时间间隔为t,则:v1==;v2==;v3==;所以v1:v2:v3=1:2:3;因为三次潜艇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f1=G,f2=4G,f3=9G,则:f1:f2:f3=1:4:9;由上分析可知,物体在液体中受阻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2)由图D知,在迎流面积改变时,物体的重力和体积也发生了变化,为控制其它变量不变,所以不可行;本题中潜水艇是上浮的,因此要设计本题的迎流面积主要看上表面的设计,前提是要求潜水艇两次的体积和重力相同,确保上升时其它条件相同,仅改变阻力大小,再来看运动改变,设计实验如图所示:;(3)潜水艇两次运动的速度相同,所以受到阻力的大小相同,潜艇的体积不变,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当潜艇下降时受力如图所示:;则F浮+f=G&&& ①排出水的重力,△G=mg=ρ水Vg=1.0×103kg/m3×50×10-6m3×10N/kg=0.5N;潜艇上升时受力如图所示:;则F浮=f′+G-△G&&& ②f=f′③联立①②③得:f′===0.25N,所以C正确.故答案为:(1)保证每次实验时物体的迎流面积(或形状)都相同;1:2:3;1:4:9;物体在液体中受阻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2)不可行;见上图所示;说明:本题中潜水艇是上浮的,因此要设计本题的迎流面积主要看上表面的设计,前提是要求潜水艇两次的体积和重力相同,确保上升时其它条件相同,仅改变阻力大小,再来看运动改变;(3)C.【点评】此题是探究物体在液体中所受阻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考查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同时涉及到了有关速度及重力、浮力公式的应用,其中(3)能够正确判断出阻力的方向及阻力和浮力的大小不变是问题的关键.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 难度:0.46真题:1组卷:1
解析质量好中差《二力平衡》的课时教学设计
下面是我对《力和运动》的单元教学设计和本单元《二力平衡》的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测量时间。
能根据日常经验和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测量行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能测量力的大小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例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达牛顿第一定律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材分析:
1、本章知识树:
2、本章编者意图:“运动”和“力”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人教版教材为什么把它作为一个章节的标题,而且放在同一个章节中进行学习呢?原因有两个:
第一,新课标的科学内容将初中物理经典知识没有按传统的物理学科体系力、热、光、电、声来划分,而是按自然存在的形式——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来划分,这样人教版教材也对初中物理章节做了重新的知识整合,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统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个一级主题之下。
第二,从物理学的发展来看,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发展的基础,力的认识依赖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这样的安排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更符合科学研究的逻辑线索。
3、本章地位和作用: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是整个初中物理的精华所在,是在上一章《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树立了宇宙是物质的这样一个世界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物质世界是以运动的的形式存在的这样一个唯物的世界观。而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经典力学的基础在本章出现,试图带领学生逐渐揭开运动状态变化的实质。虽然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即受到外力作用将怎样?当然,本章作为精华还在于牛顿第一定律实验过程所体现的物理思想。
学情分析:
1、初三的物理学习承担者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任,运动的理性描述、力的抽象、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化推理、力和运动关系理性分析,都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提出挑战。如果学生不能形成推理,将有一部分学生在本章学习完之后分流。这不是靠学习努力就能达到的。
2、由于“运动”和“力”是学生熟悉的两种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轻视,其实学生对于“运动的相对性”并没有知识建构,而课标要求“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属于理解层次,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参照物的选取提出更高的要求。
3、学习本章更大的困难在于学生具有的前概念“有力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物体就静止”、“静止是由于不受力”、“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等使得学生在进行理性分析时受到干扰。
教学目标分解: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1、建立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的科学运动观;
2、知道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3、能够用相对性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1、经历速度概念引入的过程;
2、能够用比值定义法尝试定义“速度”概念。
3、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在估测活动中尝试根据生活经验、自然现象估测时间,会用秒表、停表等测量时间;
2、在估测活动中尝试更具生活经验、日常用品估测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第四节《力》
1、能够根据力的两个作用效果认识力;
2、能够从力的三要素描述力,并能绘制力的示意图;
3、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
1、通过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大讨论,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2、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领会实验+推理的科学研究思想;并能用语言描述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形成“惯性”的科学概念,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第六节《二力平衡》
1、通过质疑或推理,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对平衡力形成猜想;
2、经历探究二力平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实验+推理的科学研究思想;
3、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根据平衡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力的大小。
课时课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质疑或推理,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对平衡力形成猜想;
2、经历探究二力平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实验+推理的科学研究思想;
3、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根据平衡状态初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受力情况初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4、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能够根据平衡状态初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探究法,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课标要求是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属于了解层次,要求并不高。但人教版教材为什么在初中学生还没有学习任何具体的力就呈现二力平衡的知识呢?有些教师将这部分内容放在下一章学习完重力和摩擦力之后再来学习。这样的处理是违背编者意图的。其实人教版教材这样的编排有两个目的:
(一)初中阶段着力研究不受力和受平衡力时力和运动关系;通过这样的编排,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一个整体,便于系统建构知识。
(二)对于初三的学生,应该具有初步的质疑和推理能力。即:在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基础上,可通过质疑——为什么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还可以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推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如果受到外力一定是相互抵消,相当于没有受到外力。
当然人教版教材首先给出了平衡力、及二力平衡的概念,但是平衡力的概念怎样来的?为什么要探究大小、方向、作用点?为什么要使用小车、定滑轮?这些背后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做展开,所以教材仍是从知识呈现的角度进行编排,要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就必须在学生推理的基础中,首先形成猜想,然后经过探究(探究过程中要迁移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推理的物理思想,因为匀速直线运动难以控制,水平方向的摩擦无法准确测量而且也不能减小到理想状态)最后得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流程:&
1.质疑推理,提出问题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好、中、差)三个学生分别用语言描述。
教师:注意学生回答过程中关键性的字:“一切”、“或”
教师: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下列两个常见的现象,说明它们的受力情况。
1、水平讲桌上放着的物理课本,静止的原因是不是不受力?
2、高速公路上以10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水平行驶的小汽车,是否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
(设计意图:这样两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是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提出质疑,并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推理,逐步形成学生理性的推理能力)
学生小组:(单独思考后经小组交流,形成推理,提出问题)一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理课本和水平匀速行驶的汽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可能是所受到的力相互抵消了,相当于不受力。
教师:是否相当于“挣了钱,又还了债,”还是没有;或+5和-5相加等于零。
(明确学生尝试性的,不肯定的、大胆的推理,为学生的下一步猜想做铺垫)
&2.启发思考,引起猜想
教师:同学们既然通过推理确定受到力的物体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定是相互抵消了,那么,如果我们简单一点,这个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相互抵消呢?
学生:(猜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教师演示:(如图1)木块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作用下处于静止(将水平装置改为在小黑板上竖直操作,便于学生观察,同时在B位置平衡和在C位置平衡,使学生能够对二力平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教师:(启发)如果我们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如图所示作用,木块还会静止吗?
学生:会或不会,意见不统一
教师:(如图2)放手,学生观察木块转动后静止
小组讨论得出两个力相互抵消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教师:(点拨)如果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教师:(提别强调)这里我们分析两个力或多个力都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如果不在物体上的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影响,我们也不研究是否平衡,平衡只指同一个物体上的力。(教师作图3说明)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与水平地面对物体的支撑力虽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但不在同一物体上,这一对力不是平衡力。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不要用概念加以区分,这样容易增加学生的负担,只要让学生从是否在同一个物体上区分就可以了,另外这部分内容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容易涉及到,只能教师加以点拨)
3、尝试探究,设计方法
教师:刚才在同学们猜想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我们验证了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是平衡力,作用效果就会抵消,物体就会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那么,如果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两个力也符合这个条件呢?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装置,同学们以四人小组进行探究。注意记录吊盘中砝码的质量。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探究(装置如右图4)
教师:观察各组的读数,并将各组的读数写在黑板上。
教师:(启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征——向左运动左侧吊盘中的砝码质量大,向右运动,右侧吊盘中的砝码质量大)。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F1=F2不相等的原因
学生:由于物体运动时有摩擦,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造成F1F2不相等
教师:如何才能得出结论呢?
学生:(讨论)可以像牛顿第一定律那样,逐渐减小表面的阻力,但是,永远不可能没有摩擦,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教师: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就达到了我们学习的目的,其实老师在给同学们准备器材时已经用到了比较光滑的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同时用小车代替木块,已经减小了阻力。
(实验+推理的思想,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精髓所在,人教版教材中的“探究”没有说明是静止还是匀速直线运动,而且也说明只是一种方法,其实在匀速直线运动时,只有一侧的砝码大于另一侧时物体才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否则原来静止的物体就不可能运动,而教材中选小车而不是木块其目的就在于减小阻力,所以只能通过实验+推理的方法才能说明问题)
教师:同学们将小车翻过来,把小车当做木块,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F1和F2的大小
学生:(如图5)通过比较得出用小车实验比用木块实验F1和F2的大小更接近。
结论:阻力足够小时,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个力平衡。
4、应用知识,提升能力
&&(三个题的层次逐渐加深:
1小题直接通过二力平衡的三个条件进行判断;
2小题给出了物体运动的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力,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对的物体受到的另外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分析。
3小题只给出了物体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止,需要通过已有经验——物体受向下的重力和运动方向的牵引力,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对物体的受力进行分析,还要画出平衡状态的受力示意图。
教材中1、3两个小题倒置,不能把前一个题作为后一个题的基础,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有阻碍,因为1小题很可能就把许多学生先拦在门外了)
5、当堂训练,效果监测
1.一个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
A物体受到的力可能为平衡力&&&&&
B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保持不变
C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物体受力一定为平衡力
2.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降落伞后,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
A没有受到重力作用&&&&&&&
B 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
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
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
3.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哪一对力是书受到的平衡力(&
A书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B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一.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就是平衡力。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
①作用在同一个物体
&&&&&&&&&&&&&&&&
②大小相等
&&&&&&&&&&&&&&&&
③方向相反
&&&&&&&&&&&&&&&&
④沿同一条直线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
①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受平衡力的作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第一章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静力学平衡方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一章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静力学平衡方程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1)为什么我们在称量物体的重力时,总是选择在平衡状态的时候读数?动手实验一下,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的情况下,读数还相同吗?(2)动手试一试,当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将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之中?(3)让物块在拉力_百度作业帮
(1)为什么我们在称量物体的重力时,总是选择在平衡状态的时候读数?动手实验一下,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的情况下,读数还相同吗?(2)动手试一试,当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将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之中?(3)让物块在拉力
(2)动手试一试,当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将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之中?(3)让物块在拉力作用下匀速上升或下降,测量此时的拉力和重力的关系,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方向有关吗?(4)让物块在拉力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匀速上升或下降,测量此时的此时的拉力与重力的关系,拉力的大小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吗?”(5)让物块在拉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测量这个时候拉力和重力的关系.总结: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不平衡状态,说明物体和砝码有差别,你知道差了多少2变速运动了3无关4无关5如果向上做变速运动说明拉力大于重力如果向下做变速运动说明重力大于拉力物体在平衡力的状态下保持静止和匀变速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向上拉力拉力和重力相等情况下,在竖直方向静止做匀速运动,且拉力不与速度有关
1 不同了 2 匀变速运动 3 无,要看你的用力加速度方向 4无 5 结论:物体重力与速度无关,只和它的竖直方向的运动速度有关
1不同2变速运动3没有4没有5当加速度向上时候大于重力向下时候失重结论:当加速度向上时视重大于重力,重力向下时相反,当加速度是0时候则视重等于重力
1不平衡状态,说明物体和砝码有差别,你知道差了多少 2变速运动了3 无,要看你的用力加速度方向4无关 5如果向上做变速运动说明拉力大于重力 如果向下做变速运动说明重力大于拉力 结论:当加速度向上时视重大于重力,重力向下时相反,当加速度是0时候则视重等于重力...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体平衡测试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