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孟子的心得体会开头怎么写怎么写

初三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引导我们了解了孔子和孟子,请你任选其一,谈谈你的认识与体会。_百度知道
初三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引导我们了解了孔子和孟子,请你任选其一,谈谈你的认识与体会。
我有更好的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其他类似问题
初三语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1.文言文两则
1.《学奕》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奕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下载完整版《人教版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题(课内复习题)
含【答案】》Word试卷
相关资源搜索
最新同类资源
| 技术支持:QQ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号《孟子》二章以两篇短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写一段话不少于于二百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_百度知道
《孟子》二章以两篇短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写一段话不少于于二百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名师解析高考押题名校密卷高考冲刺高三提分作业答案学习方法问题人评价,难度:0%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变成圣人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A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孟子的智慧
(货号:雪)
开&&&&&&本:
页&&&&&&数:149页
字&&&&&&数:
I&&S&&B&&N:0
售&&&&&&价:9.00元
原书售价:20元
品&&&&&&相:
运&&&&&&费:北京市朝阳区
快递:10.00元
上书时间:
购买数量:
(库存20件)
商品分类:
详细描述:
【图书描述】:本书共分十讲,内容包括“孟子这个人”、“教育这件事”、“孝顺很重要”、“修养见功夫”、“人生的快乐”等。【编辑推荐】:《孟子的智慧》——中华书局与“百家讲坛”同步推出  1.&专家不觉其浅,大众不觉其深。作者以研究中西哲学数十年,以广大电视观众能接受的表述,深入浅出解读孟子。  2.&有对孟子的解析,更有对现实的关怀。比如谈孝顺、谈教育、谈快乐、谈修养,解读的是孟子,关注的是当下。【内容简介】:儒家思想为什么被称作“孔孟之道”?孔子身后一百多年的孟子如何在诸侯混战的烽火中将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孟子又是怎样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今天的中国人能从孟子那里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千年之后,孟子的智慧是否依然生机盎然?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傅佩荣先生应CCTV&10《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与我们分享跨越千年而依然行之有效的孟子的大智慧,娓娓讲述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教育子女、什么是真正的孝、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而自信的人……  本书正是根据傅佩荣先生这次讲座精心整理编辑而成,内容更丰富,更全面。全书分《孟子这个人》、《教育这件事》、《孝顺很重要》、《修养见功夫》、《人生的快乐》等十个主题,以质朴、平易而又富于启发性、感染力的语言,在各种中、西方历史故事、生活实践的佐证下,带领大家去感受孟子的精彩观点,分享孟子的大智慧,体会孟子思想对现实人生的启示。【作者简介】: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曾获台湾地区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奖项。  傅教授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多有成就。1990年以来,傅教授每年开展200多场哲学讲座,还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的华人社团作传统文化讲座。近年来,亦曾多次受邀在祖国大陆演讲。著作逾百部,中国大陆已出版的有《哲学与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学》、《自我的觉醒》、《解读论语》、《解读庄子》、《解读老子》、《解读孟子》、《傅佩荣〈论语〉心得》、《傅佩荣四书心得》、《儒家与现代人生》等。【目录】:前&&言&&自信的快乐第一讲&&孟子这个人第二讲&&教育这件事第三讲&&孝顺很重要第四讲&&修养见工夫第五讲&&仁政有理想第六讲&&异端要批判第七讲&&辩论不简单第八讲&&性善有说法第九讲&&人生的快乐第十讲&&“人”能写多大【文摘】:第二讲&&教育这件事  孟子说,如果人类的生活就是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安逸而没有得到教育,就跟禽兽差不多。听了之后我们会吓一跳,吃饱穿暖、生活安逸不是经?济发展之后的成果吗?不是人类长久以来的追求吗?为什么孟子会把教育看得如此重要,以至于说成是人跟禽兽的差别所在?孟子所说的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要教什么内容呢?  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有许多特别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具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与自然万物相比,人有自由,可以思考,可以选择,这样就有“应然”的问题,也就是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因此,每一个社会,不论古今中外,都很重视教育,当然这个教育包括官方的、民间的,家庭的、社会的,等等各方面的教育。我们发现,孟子特别强调的是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也就是父子之间有亲情,君臣之间有道义,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次序,朋友之间有诚信。这叫做五伦。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是教育的作用。  既然教育这么重要,那我们首先就要问两个问题:第一,谁?有资格当老师?第二,怎样才算好学生?  一、谁?有资格当老师  孟子发现人们有一些通病,比如他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人们都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一个人遇到了问题,旁边的人都给他提建议,似乎每个建议都有道理,每个人说的都对,但是这个人是不是应该接受呢?你们所说的道理,自己能做得到吗?不一定。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我们给别人出主意、提建议,似乎很有办法;可自己碰到问题时却总是一筹莫展。所以孟子提醒我们,如果自己没有准备好,就不要随便当别人的老师。他还说,现在有很多人的毛病就是放弃自己的田地,去替别人耕田。我们常常说,人的心就是福田,只有好好耕耘,将来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自己的田不耕,替别人耕田算什么呢?对别人要求很严格,自己承担的责任却很轻;希望别人变成好人,却忘记了自身修养的重要,这样给别人提建议,别人会听吗?所以,不能光凭着愿望和热情说我喜欢当老师,喜欢给别人建议,给别人指导。当老师是需要条件的,哪些条件呢?  第一,要自我修炼。  第二,要开拓心胸。  第三,要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无类。  下面我们分别说明一下。  第一,自我修炼。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事情,孟子也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真正的好老师是用自己觉悟的道理让别人觉悟,但现在很多人是用自己没想通的道理让别人觉悟,这怎么可能呢?一定要自己先把学问研究好,才能去启发、指导别人,这是常识。  那么,怎样自我修炼呢?《孟子?离娄下》中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这段话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今天参考。孟子是说,第一,要广博地学习,知识不够的话,就无法触类旁通,把学问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第二,要详细地阐述,也就是要把你学得的知识、领悟的道理,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呢?四个字,扼要说明,也就是用自己的话作扼要的概括。  举个例子,有人观察哈佛大学的教学方式,特别提到一点,他说下课以前,老师让学生们每人用1分钟的时间把50分钟上课的内容概括一下。学生说,1分钟怎么够呢?你讲了50分钟,给我10分钟吧。不行,只给1分钟,1分钟到了就不让你讲了。老师就根据学生说的了解他课堂学习的情况。不要小看了这最后的概括,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都是非常有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综合起来,将自己的心得进行总结,这个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学得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消化的过程。  做到这一步以后,还有别的方法。孟子在好多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过,有一段话阐述得比较完整,是这么说的:“君子依??正确方法深入研究,就是希望可以自己领悟道理。自己领悟道理,就可以安稳地守住它;安稳地守住它,所受的启发就会深刻;所受的启发深刻,运用在哪一方面都可以回溯本源。所以君子希望可以自己领悟道理。”我这是用白话把孟子的意思说出来,不免啰啰嗦嗦,孟子的原?文讲得既优美又简练。其中有一句话是“取之左右逢其原?”,今天称为左右逢源。孟子是语言高手,他把我们的汉语讲得既精彩又动听,今天习用的不少成语,就是从《孟子》里来的,除了左右逢源,还有明察秋毫、揠(yà)苗助长、±?水车薪等等。  总结一下孟子这段话,该如何读书呢?最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心得,有了心得你才会去执著地坚持它、实践它。如果没有弄懂,没有真正地觉悟、了解的话,为什么要去做呢?这种自我修炼,蕴o?了各种挑战在里面,需要我们去下功夫,对学问真正有了自己的心得之后,再设法加以实践。  学生要努力,老师也要用功。我教书三十年了,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座右铭,说当老师要比学生更用功,否则教几年书就没有什么材料再发挥了,这也是从《孟子》中学来的。  第二,要开拓心胸。在这一方面,孟子有一段话讲得特别生动,他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意思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为什么?登得高望得远,心胸、眼界都不同了。等到登上泰山呢?觉得天下都变小了。接下去的话更有意思:“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因此,看过大海的人就不会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吸引了。孟子实际上在讲他自己呢:我在潜心学习孔子创立的学说,但是很可惜,生得太晚了,不能做孔子的学生,只能私底下把有关孔子的材料找来好好地研究,也就是私淑孔子。事实上,孟子的确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孟子觉得,这也算是在圣人门下学习过,所以其他各种理论、言论都不值一提,我在圣人门下学过了,我看过大海了,这些河流算什么!孟子以此来说明,老师和学生都一样,要开拓心胸和眼界。  第三,再进一步,要知行配合。知识跟行动配合,才有可能去验证我们所了解的是否正确。孟子说:“自己不走正道,妻子儿女也不会走正道;不依正道去使唤别人,就连妻子儿女也使唤不动。”古代家庭以男性为主,言行具有示范作用,就是所谓的“身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以身作则。可见,孟子很强调知跟行要配合。知行配合,是后来儒家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都知道,儒家也受到很多批判,后面的墨家、道家,对儒家都有批判。其中最严重的一点是说,你们儒家讲仁义讲得好,但是你们自己做到了吗?《庄子》里面就有批评儒家的话,说你们说得很好,但是做不到,变成了假仁假义,不仁不义。这其实是冤枉的,因为儒家思想最强调真诚,就是说,我做的任何事都是内心情感的流露。为什么要受教育呢,为什么要学习礼仪、法律等各种规范呢?这是因为我有真实的情感要表达,而这些规范给我提供一种表达的方式。如果只剩下表达方式而没有真诚的情感,那就是虚伪。儒家最反对虚伪,最后却反而被人质疑,这是很可惜的事。所以,儒家提到老师,一定要讲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我们知道这是孔子的话,孟子并没有说过这四个字,但他实际上在实践这四个字。有一次孟子在滕国的上宫宾馆居住,并给学生上课。看门的人把一双没有织好的草鞋放在窗台上,结果不见了。有人就跑来问孟子:“是不是跟随你来的人把草鞋藏起来了?”这个人讲话很婉转,草鞋不见了,有可能是被人偷了,但他说是不是有人把它藏了起来。孟子怎么回答?孟子当然不太高兴了,他说:“你以为这些人是为偷草鞋而来的吗?”这个人就说:“大概不会这样。先生开设课程,对学生是离开的不追问,要来的不拒绝。只要他们诚心来学,就接纳,所以难免良莠不齐啊。”故事本身并不是要正面阐述有教无类的道理,但任何人想听课他都不会拒绝,看来孟子的确实践着有教无类的原?则。这正是作为老师所应具备的条件。  二、怎样才算好学生  接着我们就要问了,怎样做才是好学生呢?在孟子眼中,做一个好学生,也需要四个条件:  第一,要取法乎上,不能要求老师降低标准。  第二,要专心学习。  第三,要持之以恒。  第四,要诚心请教。  我们先说最重要的第一点,取法乎上。既然是学生,要学当然学最好的。孟子说,古代的神射手后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满,弓?没有拉?满,蓄积的力量不够,怎么能射得准、射得远呢?他还说,高明的木匠教导人,一定要用规矩,就是圆规跟曲尺,该画?圆就圆,该画?方就方,要照规矩来。  孟子的学生听他谈人生的道理,觉得实在是太好了,却不容易做到。有个叫公孙丑的学生说:“先生所说的人生正道,既高尚又美好,简直像登天一样,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为什么不让它变得有可能达到,然后人们可以每天努力去追求呢?”公孙丑的意思是希望稍微降低标准,让学生可以跟得上。孟子回答说:“高明的木匠不会为了笨拙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绳墨(木匠打直线用的工具),后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拉?满弓?,但是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站在正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就会跟着他学。”作为老师,努力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这个过程中使生命的力量充分施展开来,这样才是人生的正路。孟子后来谈浩然之气的时候,任何人都会心生羡慕,即使不见得多么了解其中的道理,也会觉得他讲得真是有一种力量,活着真是痛快,做个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人生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而不必执著于那些富贵名利。  孟子这样谈到老师,学生该怎么办呢?学生不能让老师降低标准,学生要往上提升。这就叫取法乎上,这个“上”当然不限于身边的老师。  孟子强调两点:第一点,向古人学习,跟古人做朋友,也就是“尚友”古人。怎样跟古人交朋友?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同时还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所作所为。比如,大家喜欢读历史、传记方面的书,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与作风,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样。《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有为者亦若是”(有所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成长。  第二点,向圣人学习。孟子着重提到他眼中的两位圣人。一是伯夷。伯夷和弟弟叔齐,本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父亲死后,二人谦让,都不接受国君之位,反而离开国家,逃到西边的周国。正好碰到周武王起兵造反,讨伐商纣,两兄弟认为做臣子的不可以造反,就劝阻武王。武王自然不会理睬他们。推??商朝之后,两兄弟说我们不吃你周朝的粮食,就逃到首阳山上饿死了。司马迁觉得这么好的人有如此遭遇,实在是天道不太公平,便把伯夷排在《史记》列传的第一位。在古代,常常把这两个人看成志节、节操的代表,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随便妥协?。孟子说:“听说了伯夷作风的人,贪婪的变廉洁了,懦弱的立定志向了。”成语“廉顽立懦”即出自这里。  二是柳下惠。柳下惠生活的年代跟孔子比较接近。他非常随和,你好不好是你的事,我尽量做我该做的,我对别人都不拒绝,跟伯夷正好形成对照。孟子说:“听说了柳下惠作风的人,刻薄的变敦厚了,狭隘的变宽和了。”  孟子认为,听到圣人的事迹,每一个人都会振作起来。所以做学生,首先要取法乎上,好好跟着学,要跟古人做朋友,向圣人学习。这是第一步。  其次,要专心学习。孟子曾讲过一个故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两个人下棋,第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解。第二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的话,第二个人怎么可能学得好呢?  当然,专心致志,也需要外部环境条件的配合。《孟子》里有一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一个楚国人,想让自己的儿子学齐国话。孟子问戴不胜说,是找齐国人教他,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回答说,当然找齐国人教嘛。孟子又说,请齐国人来教,但很多楚国人跑来干扰,这样的话,即使用鞭子打他也学不会啊。这里有一个成语,叫“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xīu)之”。傅,就是师傅来教他,是个动词;咻,就是喧嚷、打扰。孟子还说,如果把这个孩子带到齐国都城住上几年,就是天天鞭打他逼他讲楚国话,也不可能做到。  第三,要持之以恒。在这方面孟子就直接说了,听到鸡叫就起床,孜孜不倦地去做好事,是舜一类的人;听到鸡叫就起床,一直不停地求利,是盗跖(zhí)一类的人。孟子还讲过一个比喻:“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意思是说,做事情好比挖井,挖到六七丈深了,水还没出来,仍是一口废井。学习不是一样吗?已经?学到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坚持到有结果出现呢?我们说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书,好,也算一种修成正果吧。如果你差一个月,那还是没毕业,还是没有文凭。当然我讲的不是文凭,而是对于学问要有真正的领会,有真正的心得。  第四,诚心请教,这点又特别重要。孟子有一个学生叫公都子,他说,先生门下有一个人叫滕更——一看名字就知道,滕更是滕国的贵族,似乎是属于应该以礼相待的人,可是先生为什么不回答他的问题呢?孟子说,有五种情况问问题我不回答,这可以看到孟子的坚持了。第一,仗着地位高来发问;第二,仗着有才德来发问;第三,仗着年纪大来发问;第四,仗着有功劳来发问;最后一点,仗着老交情来发问,我也不回答。滕更占了其中的两项。  我们再简单说明一下。比如我有一个年轻的学生,电脑非常好,我不懂电脑,想向他请教。我年纪大,是老师,地位比他高,我跟他说你过来教我电脑,他可能不太情愿。他心里想,老师你教我哲学我就认了,现在你叫我教你电脑,好像态度不是很谦虚啊。唐代韩愈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很有道理的话。一个人在这方面是老师,在别的方面却可能是学生,没有人会精通所有的领域。只有这样,每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有可能在社会上立足。人家教你,在这一点上他就是老师。  所以我们要懂得,请教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态度谦和,诚心诚意,说话客气一点,避开孟子说的那五种情况,这样人家教你的时候也才会心甘情愿。  三、教育的方法  现在可以进一步讨论,教育的方法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在儒家里面,从孔子开始,就特别强调“因才施教”四个字。因才施教是很好的方法,但这只是个原?则,怎样因才施教呢?孟子提到教育有五种方法,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  第一种,像及时雨一样的,润泽点化。针对学生某方面的问题,老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事而随机指点,帮助他转化提升。在《论语》里面,孔子提到的是启发式教学。很多人以为启发式教学是老师的责任,这是忘记了孔子的话。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什么叫“不愤不启”呢?不到你想懂而懂不了的时候,我不来开导你。什么叫“不悱不发”呢?不到你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不来启发你。换句话说,想要老师启发,就要自己先下功夫。想懂而懂不了,想说而说不出,这时候启发最有效,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及时雨。所以老师需要学生配合。西方特别强调,有三种职业要配合才能够有效果。第一种是农夫,农夫种田,没有老天的配合,不刮风、不下雨,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好的收获。第二种是医生,病人不遵嘱服药,就算你华佗再世也没有用。第三种就是老师,你再怎么努力而学生不愿意配合,怎么会有教学成果呢!  第二种,成全品德的,就是说,老师教学生要修养品德。这在儒家是没有问题的。孔子教学生分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科。因为德行才是一个人的生命目标,是真正的光明大道。  第三种,培养才干的。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才干,使其用之于社会,造福于百姓,这是历代读书人的共同理想。  第四种,解答疑问的。比如我们读书,有很多疑惑,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惑把问题说清楚。  以上三种方法,是分别针对品德、才干、见识来指导,是为了考量学生的不同需求。  第五种,“有私淑艾者”,就是靠品德和学问使别人私下学习的。孔子这个老师,对孟子来说就是留下品德、学问让孟子自己去学的,而孟子把书写出来,留下他的品德、学问,后代的人也可以跟孟子学。我们不可能随时都碰到好老师,所以有时候就只能跟古人学,跟外国人学,从书本上来学,这当然也是一种教育。  孟子甚至还说过,我不屑于教一个人,哎,已经?是教他了,就是以不教为教,这也是跟孔子学的。  《论语》里面有一个故事。孔子有个学生叫孺悲,他做错了事,想去见孔子,跟他说明解释,但是孔子托病不见。传话的人刚走出孔子的房间,孔子就把瑟拿下来,弹瑟唱歌,故意让孺悲听到,我好好的,根本没事,我就是不见你。所以孟子说,为什么这么做呢,不教也是教啊。有些人往往做错事之后跑来找老师,出来之后就跟别人说,老师已经?了解了,他已经?原?谅了,你们就不要再责怪我了。事实上老师只是听他说说话,也不便说什么,而孔子不给这种人这样的机会。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书友们好& 本公司于号正式放假 停止接单发货,号正式上班营业发货。祝各位书友 元旦快乐,万事如意 幸福美满
精品 好书 欢迎选购.& 购书愉快& 万事如意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得体会开头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