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90立方米,高16米。5寸管,撸管长不高吗...

家园(注解)
(9)钓鱼台:国家AAA级景区姜子牙钓鱼台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境内,南依秦岭,北望渭水,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距西安150公里,宝鸡30公里,二级旅游专线与西宝高速公路、西宝南线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景区内人文古迹闻名海内外,名贯古今的“姜子牙钓鱼、周文王访贤”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汉代立祠、兴盛唐时的殿堂祠庙随山就势,气势宏伟;巨大如丘的“钓璜灵矶”石;跪痕犹存、被称为中国第一钓台的姜子牙“跪石”及粗需三人合抱的四棵千年“唐柏”更为这内涵深厚的人文古迹锦上添花,给人以知识的熏陶和历史的感悟。
  钓鱼台自然景色非常迷人,河光山色相映争辉。区内峰峦叠嶂,飞流激注,柏山做屏,芳草为毯,森林茂密,红叶尽染,尤为独特的是绵延十余公里的磻溪峡谷,奇石云集,碧潭相连,小桥曲径,栈道悬空,竹林葱郁,瀑布如练,鸟飞鱼跃,山花烂漫,集奇、险、幽、秀为一体。谷内一山巅,形如一幅巨大的姜太公天然石雕,只见他昂首挺胸,面北而立,身着道袍,后背文卷,长须飘胸,踌躇满志,一幅仙风道骨、济世救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威武形象,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水面达20万平方米的钓鱼台水库,水清晶莹如镜,天光云彩、山色树影,尽收水中。碧水蓝天,红日白云,人行天上,鸟沉水府。泛舟其上,乘兴南游,峰回水转,曲径通幽,两岸奇峰异石,古树怪柏,使人乐趣无穷,流连忘返。
  景区内的陕西电视台影视拍摄基地,规模宏大,明星云集,服装道具,琳琅满目,为古老的钓鱼台注入了新的文化景观。
  钓鱼台四季景色各异:阳春山花遍野、盛夏凉爽宜人、秋月红叶烂漫、冬日银装素裹。山水神奇、神工天成。欢迎来这里观光旅游,无论是晨光微熹,还是晚霞西照,无论是风林摇曳,还是花木扶疏,钓鱼台都会是您心中永远的珍藏。
(10)渭河公园:西北地区最大开放式公园--渭河公园于日建成开放。从而使市区人均公共绿地净增1平方米,达到5.4平方米。昔日沙尘遍地的渭河滩如今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树木成丛,广场星罗棋布,成为市民游憩锻炼的理想场地。
  渭河公园全长3公里,宽180--240米,面积61万平方米,其中绿地占到总面积的84%。布局为一带七区,即紧邻北堤的防浪林带,从东到西依次为湖滨风光区、古渡春晓区、千禧乐园区、五环广场区、梨园秋色区、陈仓古韵区、渭水烟紫区。公园建设中运用了先进的园林造景手法,体现简洁、自然、美观、和谐的设计理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在绿化美化方面,通过模纹造型、群植等手法,栽种30余种70余万株花灌木和地被植物,造型新颖,五彩斑斓。筛选仿真仙人球、仙人棒点缀沙滩、草地,营造景观;在草地上、道路边点石成景,活跃自然气氛。新颖的植物造景布局,配以起伏的地形,使景观更加丰富、自然、和谐。全园共装灯166组640余盏,包括帆船灯42组、庭院灯60余盏,4座30米高杆灯,广场周围安置的造型新颖的玉兰灯、飞雁灯、柱灯等21组,树丛周围安装射灯50组,世纪广场围绕花坛、台阶设置塑管灯,突出线上亮带,注重主要景区、广场亮圈,使公园明暗结合、色彩丰富。园内设置了造型奇特导游牌、指示牌、宣传牌、移动式环保厕所等,方便市民游憩。
(11)宝鸡峡:宝鸡峡引渭灌区(简称宝鸡峡灌区),是在宝鸡峡引渭工程建成后,于1975年与渭惠渠灌区合并
而成的全省最大灌区, 位于关中西部渭河以北渭北高原腹地,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平均宽14公里,
海拔高程400米~600米。宝鸡峡灌区由宝鸡峡引渭工程、渭惠渠工程和渭惠渠高原抽水灌溉工程(简
称渭高抽)三大部分组成,从宝鸡县林家村和眉县魏家堡两处筑坝引渭水,是个独具特色的双渠首引
&&& 一、渭惠渠
渭惠渠是继泾惠渠建成之后“关中八惠”中的第二个较大工程。民国22年(1933)由黄河水利委
员会设导渭工程处, 勘定眉县魏家堡渭河大坝基址,工款由省主席邵力子商由西安银行团贷款150万
元,以长安县营业税和泾惠渠水费为担保。于民国24年(1935)春设渭惠渠工程处,李仪祉兼任处长,
着手兴工, 计划灌溉眉县、扶风、武功、兴平、咸阳5县农田60万亩。全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民
国24年(1935) 4月至民国25年(1936)12月,主要完成上段渠首枢纽、漆水河渡槽、引水干渠等工
程,可灌田17万亩;第二期民国26年(1937)12月全部完成,主要完成下段干支斗渠及分水闸等工程,
可灌田43万亩,共60万亩。经民国29年(1940)清丈队清丈,实际注册为57.6万亩。
(一)渠首枢纽
渠首枢纽位于眉县城西北约2公里处, 在渭河上筑坝引水。 拦河坝由滚水坝与土坝组成, 全长
1050米。滚水坝位于左端,坝顶高程471.7米,长450米,高3.2米,顶宽2米,基础以4米钢板桩截渗,
坝体为混凝土浇筑,花岗石料砌面。设计洪水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土坝在滚水坝右端与南岸相接,
长600米, 平均高8米,顶宽10米,心墙用1:6水泥、白灰、沙石混凝土筑成,坝身用顽石护面;
因河主流南倒, 又于土坝以上沿河右岸建挑水坝5座。进水闸、冲刷闸、排洪闸建于滚水坝之北的渭
河左岸,钢筋混凝土结构。进水闸6孔,总宽度16米,各孔间距0.8米,每孔净宽2米,高2米,钢质平
板闸门,设计总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冲刷闸2孔,每孔宽2米,高2.5米,闸底低于进水闸底0.5米,
闸墩高7米,上筑平台,安装丝杠平板闸门人力启闭机8台。排洪闸设于进水闸以下5公里的渠道右岸,
渠内设节制闸2孔, 钢质扇形闸门。民国26年(1937)、33年(1944)两次大洪水,冲毁部分工程,
第一次简易修复,第二次经一年多时间改建始恢复正常。
1949年后对渠首枢纽工程进行多次维修加固、更新改善。1951年在大坝下游渭河北岸修建丁坝20
座,1955年又在渭河南岸增修丁坝9座。1954年土坝被洪水冲毁,即在下游处另建一座长600米、顶宽
4.5米、 坝高8米的新土坝,并对迎水面用片石砌护。1956年~1957年,进水闸由6孔扩至12孔,引水
流量由30立方米每秒增至45立方米每秒; 冲刷闸由2孔扩至5孔,泄水流量增至120立方米每秒。1965
年滚水坝体由3.2米加高到3.7米。
(二)渠道布置
渭惠渠渠道以修建顺序分别为第一、二、三、四、五、六渠。
第一渠(即总干渠)自眉县魏家堡起,经常兴、绛帐,至武功金铁寨分水闸,共长53公里,分上
下两段:上段长40公里,渠底宽9米~7.4米,渠深3米,渠道比降1/00,设计流量30立
方米每秒;下段长13公里,渠底宽7.4米,设计流量25立方米每秒,灌溉眉县、扶风、武功3县农田。
第二渠自金铁寨分水闸起,北穿陇海铁路,东行经马嵬、板桥、兴平、高店至西吴人第三渠,共
长31.1公里,渠道比降1/2500,设计流量5.45立方米每秒,灌溉武功、兴平2县农田。
第三渠自金铁寨分水闸东行, 经桑镇、兴平、西吴,至咸阳城西入渭,共长40.09公里,渠底宽
4.5米,渠道比降1/2500,设计流量11.6立方米每秒,灌溉兴平、咸阳2县农田。
第四渠自第三渠周村分水闸起, 向东南经三渠村、 庄子头、 岳阜村, 至田阜村东入渭,共长
28.34公里,设计流量5.8立方米每秒,灌溉兴平农田。
第五渠为民国30年(1941)新开渠,自第三渠西吴14号跌水上游设闸分水,北穿陇海铁路,沿原
边东行至茂陵,灌溉兴平、咸阳农田2.3万余亩。
第六渠为1952年新建,&
自第一渠杨陵10号跌水上游分水闸起,北穿陇海铁路而东,在漆水河建
长78米、 宽2.6米、高14.76米的渡槽,至普集车站北设闸分南、北二支渠。第六渠设计引水流量为6
立方米每秒, 干渠长12.8公里,南支渠长6.2公里,北支渠长13.4公里,分别于金铁寨与晁庄退入第
二渠,灌溉武功、兴平2县农田。
(三)渠系建筑物
漆水河渡槽& 为总干渠(第一渠)跨越漆水河的关键工程,槽体系排架式混凝土结构,矩形槽身,
长72米, 宽6.1米,过水能力30立方米每秒。排柱均衡鼎立,平均高10米,共9跨,每跨8米,设伸缩
缝两道,用紫铜板止水。
漆水河退水闸&
在漆水河渡槽上游建退水闸1孔,渠闸2孔,各宽4米,高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质平板式闸门。退水闸上游建泄水虹吸管1座,3孔,各宽1米,在渠水位升至2.1米或降至1.7米时,
可以自动泄水与停泄。
渠桥、斗门&
干支渠共建渠桥154座,斗门137座,跌水40余座,分水闸7座。各类建筑物尤以桥、
闸、跌水质量为佳,不少工程至今仍很坚固。
二、渭惠渠高原抽水灌溉工程(简称渭高抽)
渭高抽是由省地配合而建的全省最早最大的抽水上原工程,设计灌溉扶风、武功、兴平、咸阳、
礼泉、 泾阳、高陵7县(市)的黄土台原及三级阶地农田96万亩。1957年省人民委员会成立以省水利
厅厅长管建勋为主任委员、各有关县(市)和渭管局领导等为委员的渭高抽工程委员会,负责进行筹
建。1958年5月完成工程初步设计与施工、管理方案,并专门成立工程处,按条块结合的原则划分4个
工区分段进行, 至1959年4月全部建成通水,当年春灌6300亩,夏灌10万亩,26万亩次。8月5日《陕
西日报》以“渭水上高原,旱地变水田,渭高抽工程初见成效”为题专门报导。
高干渠工程由渭惠渠第一渠16.9公里处设闸引水,北穿陇海铁路,沿原边东行,跨越漆水河,经
武功、兴平、咸阳,至泾阳县上狼沟入泾河,全长105公里,渠底宽度由上而下分别为6.5米~2.5米,
设计流量25.3立方米每秒。 沿途经过180多条沟道和400多孔窑洞, 险工隐患较多,试水期间发生决
口186次。 重点建筑物有漆水河倒虹和红雁沟渡槽, 倒虹为双管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径2.4米,长度
310米,水头31米;渡槽为拱形石结构,长45米,高16.5米。
渭高抽灌区共有支渠24条、长278公里,退水渠9条、长30公里、斗渠570条、长850公里,各类建
筑物5520座。 灌溉面积96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18.4万亩,香里、段家湾、板桥、帝王4个抽水灌
区抽灌面积77.6万亩。灌区共建抽水站17处,安装抽水机组52台,装机容量1.27万千瓦,高压输电线
路长80余公里,管径1米的抽水管道长3720米。最大电动机为625千瓦,最大出水流量为1.56立方米每
秒, 最高单机扬程57米,多级扬程73.7米。工程总投资为139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20万元,地方和
群众投资579万元。
&&& 1959年,
渭惠渠统管渭高抽后, 灌区设施灌溉面积扩至153万亩, 并按原下(渭惠渠)和原上
(渭高抽)两大系统,对新老渠系重新进行命名。渭高抽分水闸以上为总干渠,长16.9公里;原下渭
惠渠第一、 三渠改为南干渠,长76.19公里,第二、四、五、六渠分别改为南一、二、三、四支渠,
共长89公里,斗渠219条,共长438公里;原上高干渠改为北干渠,所辖4个抽水灌区的支渠和支分渠,
分别定名为扶一、二、三支渠、武一、二、三、四、五支渠、兴一、二、三、四、五支渠和咸一、二、
三、四、五、六、七、八支渠,高于渠的两条支渠改为南支渠和北支渠。年,管理局不断
加强对新、老灌区进行整修改造和完善配套,并在以“一平三端”(地平、渠、路、树端)为特点的
灌区园田化建设方面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三、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
宝鸡峡灌区由宝鸡市以西林家村建坝设闸引渭河水, 西起宝鸡峡口,东至泾河,南北平均宽6.3
公里(最宽处27.5公里),南邻渭惠渠灌区,北接冯家山、羊毛湾灌区,设计灌溉宝鸡、咸阳、西安
3市、13个县(区)农田170万亩,其中自流灌溉149.7万亩,抽水灌溉20.3万亩。
早在民国时期,李仪祉等水利专家就有在宝鸡峡筑坝、建库的设想,民国24年(日,
国际联盟水利专家组赴宝鸡峡考察拟建的渭河水库工程。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再次把宝鸡峡引渭
工程列为重点。
(一)规划设计
宝鸡峡工程规划设计由陕西省水电勘测设计院承担,主要技术负责人有贾毓敏、周子慎等。1958
年4月完成草测、规划和初步设计,1959年7月提出施工详图。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带领包括苏联专家
在内的中外水利专家,对规划设计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对原边渠道的可行性,提出许多科研观测课题。
为确保规划设计质量, 1962年~1965年又进行了大量技术补课, 1966年重新提出《设计任务书》,
1968年再次进行原边渠道复测定线和修改设计,提出了改进方案,同时还对千河、信邑沟、大北沟、
泔河4座渠库结合工程的库坝、 高程、防渗、过水等作了补充修改。一期工程存在边规划、边设计、
边施工的缺陷, 一期工程停工之后, 1962年5月~1965年底又进行技术补课,1966年4月,重新提出
《设计任务书》。由于技术基础工作扎实,科技人员精心,实际效果较好,荣获1981年度“国家优秀
工程设计奖”。
(二)施工建设
宝鸡峡引渭工程经历了1958年~1962年和1969年~1971年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工于1958年10月,停建于1962年春。1958年10月中旬,由省长赵寿山主持在宝鸡市召
开了渭河工程委员会会议,省水利厅厅长管建勋、宝鸡地委副书记黄志诚及各有关县市负责人参加,
确定了干渠北线方案、任务分配及工料负担等问题,决定成立渭河工程局领导施工(黄志成为党委书
记兼局长,宝鸡市市长鲁鹏、乾县县委第一书记王世俊为副局长)。11月全面开工,12月20日在林家
村渠首大坝工地举行了有党、政、军领导及干部、民工等数千人参加的开工典礼,省长赵寿山出席并
作动员讲话。
工程局以下以县为单位成立10个工程指挥部,共组织动员民工7万余人,按工程量采取统一指挥、
分级负责、划段包干、协同作战的施工办法。施工期间,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供应极端匮乏的
条件下, 工地广大干部、民工和科技人员,表现出可贵的奉献精神。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战,至1962
年春工程暂停时, 国家投资6570万元, 共计完成土方量3378万立方米,砌石13.3万立方米,混凝土
5.1万立方米。渠首大坝、原边渠道与隧洞、金陵河渡槽、湋水倒虹、4座渠库大坝等重点工程,已分
别完成大部或全部,完成土石方约占全部工程量的40%。
第二阶段为1969年3月工程复工至1971年7月建成通水。1968年11月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宝鸡峡
引渭工程指挥部,先后担任总指挥的有吕祖尧、郎冲,副总指挥有鱼振东、崔玉亭、张鹤等,成员为
有关市、县及省级有关部门的领导。指挥部下设18个工区,以县为单位组建兵团,组织10万民工,采
取分段大包干的办法, 陕西省水电厅99名技术干部分派到兵团和重点工程单位负责技术质量, 按照
“先原边、后原上,先重点、后一般,先干渠、后配套”的原则进行会战,在兵团之间,班、连、营
之间开展比、 学、赶、帮劳动竞赛,最高日上劳达20万人以上。日,在宝鸡峡渠首举行
了隆重的竣工通水典礼,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瑞山在大会上讲话,盛赞全体
建设者的丰功伟绩。在数百里的渠岸上,站满了扶老携幼、喜笑颜开,迎接幸福水的广大群众。
(三)重点工程
宝鸡峡渠线穿山跨河,越沟过险,绕坡上原,工程复杂艰巨。至工程全部建成,累计开挖土石方
8400万立方米,砌石38.6万立方米,浇注混凝土60多万立方米,耗用水泥14万吨,钢材4776吨,投入
工日73069万个,征用土地32764亩,安置移民3687户(补偿费513.43万元),国家投资1.7亿元。其
重点工程有:
渠首枢纽& 由拦河坝、引水洞、沉沙槽、进水闸和冲刷闸组成。拦河坝为重力式砌石溢流坝,坝
高27米,长120米,标高615米,基宽53米,坝面以1:0.75斜度伸至基岩,并在北坝段设置16.75米长
的护坦,迎水面用混凝土浇注。坝底上游截水墙伸入基岩以下3.4米~4.0米,坝址处截水墙伸入基岩
以下2.4米~3.0米, 坝两端与岸坡坚固连接。坝身坝面分别采用80号和110号水泥沙浆砌片石,厚度
各为1米。引水隧洞位于大坝东头渭河左岸,进口为门洞式,洞长131.8米,全部衬砌加固,厚度40厘
米,出口由两个90度弯道相连。沉沙槽紧接引水洞出口,长216米,槽底由30厘米厚混凝土板块衬砌。
进水闸引水流量原设计(包括水电站用水)为70立方米每秒,因供水不足取消水电站后,将闸后渠底
抬高2.1米,闸底高程为607.9米,引水流量改为50立方米每秒。冲刷闸闸底高程605.5米,为3孔底流
式, 每孔宽5米,高4.2米,安装钢质弧形门3扇和起吊能力17吨双滚筒电动卷扬机3台,过水流量250
立方米每秒。1988年引水洞、沉沙槽和冲刷闸等处被洪水冲坏出险,及时作了加固处理。
&&& 湋水倒虹
位于总干渠108.63公里处, 西北距扶风县城约 1公里,跨越湋水大沟,为钢筋混凝土
管与钢管组合的双管桥式倒虹, 设计流量为52立方米每秒,总长880米,最高水头70米。钢筋混凝土
管长623米, 内径3.25米,管壁最大厚度65厘米,承压水头限定在50米以内。钢管长257米,内径2.9
米,管壁厚1.2厘米,由7孔4跨双悬臂钢筋混凝土桥支承,桥长112米,桥宽10.8米;高14米。运行中
对内壁抗高速水流产生的气蚀和泥沙磨损进行过多次不同措施的试验。80年代后期,对钢、土管进行
了一次整修加固。
漆水河渡槽&
位于乾县龙岩寺漆水河上,距总干渠渠首143公里,全长208.45米,最大高度30米,
渡槽采用现浇肋拱、 预制装配排架和肋板矩形槽箱结构形式。肋拱跨度63米,高15.75米,双肋,各
宽1米,肋之间距5.1米,拱顶厚1.6米,拱脚厚2.5米。槽箱由钢丝网水泥侧壁、钢筋混凝土槽型底板
和箍框组成,宽5.5米,深3.15米,设有伸缩缝11道,排架间距为5.75米和5.5米两种,设计流量40立
方米每秒, 校核流量为55立方米每秒,所用预制构件共440块,单块最大重量12盹,最长15米,1969
年9月开工,1971年5月完工。
总干渠衬砌& 总干渠全部作了混凝土衬砌。根据渭高抽和在千河两岸总干渠原边防渗试验等资料,
对170公里总于渠和44.8公里东、 西于渠,均采用梯形渠槽,衬砌板断面有楔形板、肋梁板、预制块
方形板等,用110号混凝土,部分险段采用140号钢筋混凝土矩形槽。1970年3月至1971年5月竣工,共
浇筑混凝土21万立方米。
98公里原边渠道&
自渠首至眉县常兴上原处长98公里渠段为原边渠道。据查勘,该段有古、老、
新滑坡体170余处, 大小沟道200余条,地窖、窑洞、墓穴1600多处,出露泉水198处。人工高边坡高
达30米~74米,渠身悬于百余米的原坡间,居高临下,尤为险要。渠下还有陇海铁路、虢镇、蔡家坡
等重要工业区及村镇,为确保安全,科技人员精心勘测设计,几经修改渠线与施工方案,主要对策有:
总干渠全部采用混凝土衬砌;对卧龙寺新滑坡体渠段按明渠小填方修建;对高边坡段增设隧洞,严格
处理裂缝、基础泡水,加强排水,增修退水渠。大量采用三铰拱桥、钢丝网水泥渡槽、闸门等轻型建
筑物等。原边渠道建成以后,组建专业队伍,进行经常监测、维护与抢险。运行20余年,只是在1971
年5月5日,卧龙寺滑坡体东部发生了100万立方米的大塌方,冲埋渠道300米,经抢修后至今基本良好。
1971年春,在宝鸡峡引渭主体工程即将完成之时,专门成立了灌区配套工程指挥部,
采取统一要求、分级负责、划段包干、集吊兵力打歼灭战的办法,全面铺开斗支渠配套建设。经过半
年多的紧张施工,共建成支渠和支分渠44条,长415公里,斗渠550余条,长2000余公里,支、斗渠各
种建筑物12665座,保证了整个工程实现按期(7月)竣工,通水灌溉。
宝鸡峡引渭重点工程除以上几处外,还有全渠最长的240米金陵河渡槽,最长的949.2米虢镇输水
隧洞,最高扬程57米的香里抽水站以及王家崖、信邑沟、大北沟、甘河等渠库结合水库4座。
&&& 四、合并调整
1975年,渭惠渠灌区与宝鸡峡引渭灌区合并,管理局址仍设在扶风县城郊,1989年迁咸阳市,对
原管理机构、新老渠系、工程设施等作了统一调整与命名。
&& (一)管理体系
&&& 管理局下设5个管理总站,
总站以下设47个管理站,管理站以下设段、斗长及村组管水人员。管
理局和各总站、管理站还分别与当地政府、有关单位、群众代表等联合组成灌委会,民主商议灌区建
设重要事项。至1995年,全局共有国家职工1700名,段斗行水人员2400余名。
&& (二)渠系调整
1976年灌区对新、老渠系进行调整,按原上和原下两大渠系划分。原莹鸡峡总干渠定名为原上总
干渠,辖原东、西两干渠;原渭惠渠总干渠定名为原下总干渠,辖原南、北两干渠,废除咸五支渠,
增修了原上总干六支、 东一支、东三支3条输水渠道,给原下灌区补水。经过调整,至1990年,全灌
区共有总干渠2条、 干渠4条,总长412.6公里,已衬砌298.5公里;支渠69条,总长700.9公里,已衬
砌303公里;斗渠1806条,总长2547公里,已衬砌1364公里;分渠10036条,总长4044.2公里;有机井
12336眼,陂塘461座; 有抽水站21处, 装机99台、30179千瓦,总抽水能力89.32立方米每秒。总计
灌溉设施面积296.5万亩,& 有效面积293.51万亩(其中井灌及渠井双灌面积60多万亩)
。1995年核
定设施灌溉面积为292.21万亩,其中抽水灌溉面积6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2.48万亩。
&& (三)更新改造
1988年,宝鸡峡灌区列入关中三大灌区更新改造和方田建设五年()规划,共计安排
11项工程和方田93.8万亩,投资指标2775万元。至1994年全部完成了林家村渠首工程加固,王家崖、
信邑沟、 大北沟3座水库加固,98公里原边渠道除险加固,干、支渠除险加固,南干渠改善,三支渠
扩建,抽水站更新改造等工程项目任务,建成方田94.34万亩,1995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实际完成投
资为2189万元。
(12)宝成铁路: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南行达四川省成都,与成渝、成昆两线衔接,全长669公里,是沟通西北与西南地区的第一条山岳铁路,宝成铁路于日在成都动工,1954年1月宝鸡端也开工。日,南北两段在黄沙河接轨通车,1958年元旦全线交付运营。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段,是中国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该段于1958年6月开工,1960年6月建成。经过试运行,于日正式交付运营。
  全线隧道304座,延长84公里,大、中、小桥1,001座,延长28公里,桥隧总延长占线路长度的17%。全线最长的是新会龙场隧道,长4245米.宝成铁路建成后,由于坡度大、隧道多,进行了电气化改造。第一期工程宝鸡至凤州段91公里电气化夜1961年完成,1975年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这条铁路的建成,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为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是沟通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突破“蜀道难”的第一条铁路。
  宝成铁路是新中国第一条工程艰巨的铁路。为了克服地势高差,以3个马蹄形和1个螺旋形的迂回展线上升,线路重列3层,高达817米,随后以2000多米长的隧道穿过秦岭垭口,进入嘉陵江流域。全线共完成主要工程量有:路基土石方7116万立方米;隧道304座,总延长84.4公里;桥梁1001座,总延长28.1公里;桥隧总长约占线路长度的17%,正线铺轨667.71公里。从开工到交付运营间先后发生严重的滑坡58处,崩坍272处,整治工程量及难度都相当大。整个宝成铁路工程打穿上百座大山,填平数以百计的深谷,单填土石方就
有6000万立方米,按高宽各1米算,可绕地球赤道一周半以上。
  宝成铁路(宝鸡至广元段)几乎全部处于山区,由宝鸡出发后就需要先后跨越秦岭、巴山和剑门山,地势险要,因此工程相当艰巨。
  宝成铁路进入秦岭山区后沿清姜河盘旋迂回,铁路通过秦岭时,从杨家湾车站到秦岭大隧道直线距离只有6千米,但升高却达680米,即每千米上升110米。为了把坡度改为每千米只升高30米,能够通行火车,只能把铁路线反复迂回盘旋,在6千米的直线距离内盘绕了27千米;在任家湾和杨家湾之间的线路以30&的大坡度急速爬升。为了克服地势高差,过杨家湾站后就以3个马蹄形和1个螺旋形(“8”字形)的迂回展线上升,线路层叠3层,高度相差达817米,即为著名的观音山展线。所以在观音山站就可以看到三层铁路重叠的场面。再经2364多米长的秦岭大隧道穿过秦岭垭口,即进入嘉陵江流域并到达秦岭站;越过秦岭后线路即用12&的下坡道沿嘉陵江而下至四川省广元,秦岭至略阳间先后十四次跨过嘉陵江。
  示图即为著名的“观音山展线”,坡度最大达33&,是我国正线坡度之最,上坡时需要三辆电力机车前拉后推方可驶上秦岭站,下坡时一路刹车,火花四起,蔚为壮观。
  宝成铁路主要承担西南、西北两大地区间的物资交流,是全国铁路网的骨架,对于沿线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作用。以后相继修建了广元至普济、德阳至汉旺、广汉至岳家山、青白江至都江堰等4条支线,促进了附近地区矿藏资源的开发。(13)大散关:大散关,中国陕西省的关隘。位于陕西宝鸡县南大散岭上。北连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散关当山川之会,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枢纽。亦称崤谷。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由此通过。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
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穿关而过,千年天堑变通途,一批旅游场馆业已兴建。山岩上所留前人镌刻的“古大散关”几字尚见。
大散关,亦称“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清姜河岸。因置关于大散岭而得名(一说因散谷水而得名)。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遗址、范围为南起秦岭梁,北至二里关。
散关设于西汉(一说散关之名最晚当始于秦代),废弃于明末。现在关址处立有:“秦岭”石碑一块。在散关岭上的古散关关门遗址东面,立有“古大散关遗址”石碑一块。
大散关是关中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之咽喉,“关控陡绝”,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史记》所载:“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因而,这里也就成为了历代兵家看重和必争之地。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采取韩信之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经由此关;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进入散关至陈仓;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散关;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南宋初年,金兀术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将吴玠反复拉锯于此。上述这些战争的发生,无不表明大散关在军事上的重要.
大散关因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不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及普通;老百姓游览之地。据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的诗;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特别是宋代陆游、苏东坡有关大散关的诗最多,影响也最大。伫立关址,纵目远眺,但见群山叠嶂,古木翁郁,两侧的山峰如卧牛,如奔马,又像密不透风的天然屏障。大散岭下,清姜河激湍奔流。这里的自然风光特别优美。
(14)蜀道难:蜀道难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5)青铜器博物馆:青铜器博物馆  周秦王朝从宝鸡发祥崛起。其早期都邑所在地周原遗址和雍城遗址均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4年)以来,
宝鸡地区就有青铜器出土,且历代不绝。其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文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驰名中外。曾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就出自宝鸡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如今,全市50000
多件组馆藏文物中,周秦青铜器约占一半。其中有全国著名的何尊、折觥、墙盘、卫鼎、秦公钟等国宝级青铜器,充分体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灿烂文化。
  为了全面展示青铜器之乡的风采,宝鸡市建设了青铜器博物馆,她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青铜器命名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宝鸡市公园南路西侧,占地20.7亩,总投资2000多万元。“平台五鼎”的独特造型,气势雄伟,成为“青铜器之乡”的永久标志。鼎,作为一种重要青铜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代表着和平、发展和昌盛。把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主体设计为“平台五鼎”造型,四个小方鼎围拢着一个大方鼎,耸立于5
米平台之上。两架踏步犹如伸出的双臂,彬彬有礼地恭迎四方宾客的光临。
  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内分五层,设有主展厅、临时展厅、学
术报告厅、文物商店及办公室等。整体建筑浑然一体,结构严谨,以新颖、独特、雄伟的风姿,充分体现了青铜器庄严、凝重、恢弘、浑厚的神韵。拾阶而上五米大平台,步入雄浑典雅的五鼎展厅。序厅通道墙面装饰着凤鸟纹浮雕,天花板上是象征西周井田制的“井”字造型。沿着这历史的长廊,我们就会走进一个青铜艺术的殿堂。“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馆标,系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手,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于日正式开馆后,已成为陕西文博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6)秦岭:秦岭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南部,经陕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甘肃境内的秦岭西段山势较低,山峰海拔2000米左右。丛山之间夹有成县、徽县、两当等盆地。嘉陵江上游以东的东秦岭山脉走向为正东西向,褶皱紧密,山体硕大,谷地窄小,山地平均高度米左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为中国东部超过3000米的少数山峰之一,山顶有古冰川遗迹。秦岭北邻渭河平原,其间有大断裂,为北仰南倾的断块构造。主脊偏居北侧,北坡陡而短,南坡缓而长。水系也不对称。
  山间多横谷,为南北交通孔道。宝成铁路沿嘉陵江河谷穿过山地。秦岭山地对气流运行有明显阻滞作用。夏季使湿润的海洋气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阻滞寒潮南侵,使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少受冷空气侵袭。因此秦岭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南河流不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多酸性。秦岭以北为著名黄土高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冻结,植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土壤富钙质。秦岭山地、白龙江流域尚保存连片森林,并有珍贵动物和植物。佛坪为大熊猫产地之一。商洛地区的核桃、岷县的当归等均以高产优质著称。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秦岭太白山
  相传是春秋战国时秦国的领地也是秦国最高的山脉遂命名为秦岭。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海拔米。北侧断层陷落。山体雄伟,势如屏壁。《史记》中说:“秦岭天下之大阻也。”因此,它有“九州之险”的称号。
  陕西境内的秦岭呈蜂腰状分布,东、西两翼各分出数支山脉。西翼的三支为大散岭(海拔2819米)、凤岭(海拔2000米)和紫柏山(海拔2538米)。东翼分支自北向南依次为华山(海拔1997米)、蟒岭山、流岭和新开岭。山岭与盆地相间排列,有许多深切山岭的河流发育。秦岭中段主体为太白山(海拔3767米)、鳌山(海拔3476米)、首阳山(海拔2720米)、终南山(海拔2604米)、草链岭(海拔2646米)。山体横亘,对东亚季风有明显的屏障作用,是气候上的分界线,又是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江的分水岭。
  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属黄河流域的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地带。因长期的农业开发,现多为次生林。秦岭山区植物区系成分和动物种属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秦岭现设有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和佛坪自然保护区。
  秦岭南北的人文景观亦各具特色。北面的关中平原史称"八百里秦川",自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人类农耕、定居,是中国有名的文物古迹荟萃之地。秦岭之南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其间的邛崃山脉和成都平原又是蜀汉文明的发端之地,根据对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早在3000年以前的商周时代,蜀的先祖即掌握了非常先进的青铜冶炼、玉石加工工艺,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枝奇葩。间南北向的深切河谷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孔道,其中著名的有今宝(鸡)成(都)铁路经过的陈仓道、西安至宁陕的子午道、傍褒水和斜水的褒斜道,以及傥骆道、周洋道。在秦岭北坡及关中平原南缘现存众多的文物古迹及流传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有秦始皇陵及许多帝王陵墓群、周代沣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楼观台、张良墓、蔡伦墓等古迹。位于西安市南40余公里的终南山自古风景秀丽。《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唐代官绅在此建有别墅,其中以王维的辋川别墅最负盛名。王维所作的优美山水诗大多是描写此处景色。唐代诗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有“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的诗句。附近还有翠华山、南五台、骊山等秀丽山峰,山中分布有明清以来建造的太乙宫、老君庵等大小庙宇40余处,是关中游览避暑的良好场所。
  在秦岭山脉西段有麦积山石窟,山体悬崖壁立,状若积麦。自后秦时期开始凿刻,至今保留有雕刻194窟,佛像7000余尊,壁画1300余平方米,是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
  在秦岭的高山密林里,还藏匿着鬣羚、斑羚、野猪、黑熊、林麝、小麂、刺猬、竹鼠、鼯鼠、松鼠等数不清的哺乳动物,以及堪称世上最为丰富的雉鸡类族群。拥有如此众多的食草类动物,相信任何食肉动物在这里都不会为食物犯愁。于是,在现已查明豹、云豹、豺、黄喉貂、豹猫等多种食肉动物的基础上,动物学家一直没有放弃在秦岭寻找华南虎的希望。动物尚且如此,植物就更不用说了。古人云:太白山上无闲草。秦岭的植物不但花样繁多,而且独具特色。
  秦岭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这要从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鲜明的特点说起。在中国版图正中央,秦岭是自此向东最高的一座山脉,也是惟一呈东西走向的山脉。在地理学家眼里,秦岭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动物学家眼里,秦岭将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两类截然不同的动物在这里交会、融合;在气候学家眼里,秦岭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文学家眼里,秦岭和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母亲河,秦岭还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
  秦岭北部是渭河,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南部是汉江,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中国大地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上最大的一级支流,夹裹着这样一座奇特的山脉。更确切地说,是这座博大精深的山脉养育出两条具有非凡意义的河流。
  因为有秦岭的气候屏障和水源滋养,才会有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才会有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中华民族最引以为骄傲的古代文明,确得益于这样一座朴实无华的由巨大花岗岩体构成的山脉。才会有十三朝帝都长安的繁华。美丽的汉中、安康、商洛就坐落在秦岭山中。
  秦岭——淮河南北比较表
  地区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纬度位置 32°N~34°N以北 32°N~34°N以南
  主要地形 以平原为主 以丘陵为主
  一月平均气温 0℃以下 0℃以上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年降水量 400mm~800mm之间, 800mm以上,雨季长,降水多,
  雨季短,降水少,集中于夏季。 降水季节变化较小。
  干湿状况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流量 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 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
  含沙量 含沙量多 含沙量少
  汛期 汛期短 汛期长
  结冰期 冬季结冰 冬季不结冰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粮食作物 以小麦为主 以水稻为主
  油料作物 以花生为主 以油菜为主
  糖料作物 以甜菜为主 以甘蔗为主
  耕作制度 二年三熟至一年两熟 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
  秦岭淮河一线——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
  我们应该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走向,以及它作为我们南北分界线的重要条件是什么。知道这条分界线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
  首先呢,它之所以成为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肯定是由于这条线两边的景观有差异的原因吧。景观有差异的因素很多,比如气温和降水,还有地形地势等因素。一般的来说,不同区域的差异往往是来自于气候造成的因素更多一些,比如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东部临海地区降水多,内陆西部地区降水少等。不多说了,我们可以通过以上介绍来推断,这条线必定是气候的分界线了。由此,我们可以再通过气候的差别来了解秦岭和淮河分界线两边的气温、降水、干湿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此气候差异下的河流水文特点、农业状况、土壤植被等差异。
  通过相关的地理图册可以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东西走向的,并且是一月份0度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通过地,再加上冬天的时候,秦岭能够阻挡寒潮南下,夏天又能阻挡潮湿的海风进入西北地区,导致这条线的南北地区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也就理所当然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分界线了。
  秦岭和淮河分界线所起到的重要分界作用有:
  1、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作用。
  原因:我国一月份0度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带,一月0度等温线以北的一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为暖温带。一月0度等温线以南一月的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为亚热带。
  2、 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根据降水量的不同区分。
  3、 河流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分界线
  根据两边河流是否有结冰期、汛期、流量大小、含沙量以及航运等差异得出。
  4、 不同土壤和植被的分界线
  根据两边植物的不同,如北方以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为主,南方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以及北方黑土为主,南方红土为主等特点得出。
  5、 农业生产有差异的分界线
  北方农业以旱地为主,一般是一年一熟或两熟,小麦玉米为主;南方水田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以水稻小麦为主等等差异。
  秦岭国家植物园位于西安市周至县,距市中心76公里。总规划面积458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区262平方公里,规模为世界第一。秦岭国家植物园总投资概算为13.8亿元,一期工程投资5.3亿元。主要功能是科学研究、科学教育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
[编辑本段]秦岭七十二峪
  自古就有秦岭七十二峪的说法这源自毛凤枝所著&南山谷口考&一书,秦岭七十二峪指秦岭北坡东起潼关,西至宝鸡较大的峪囗,大多河水源于分水岭,有比较长的川道,自古有小路通行,最有名者有蓝关道,子午道,骆傥道,陈仓道等.至于较小的峪囗.沟囗多达数百,不计于此.七十二峪自东向西分布如下:
  潼关7个峪口 分别是:善车峪 西峪 太公峪 桐峪 麻峪 蒿岔峪 潼峪 华阴10个峪口 分别是:瓮峪 仙峪 大敷峪 黄甫峪 竹峪
方山峪 杜峪 蒲峪 葱峪 柳峪 华县6个峪口 分别是:东涧峪 西涧峪 小夫峪 桥峪 沟峪 石堤峪渭南2个峪口 分别是:奓(zhā)峪
箭峪 蓝田7个峪口 分别是:扯袍峪 东汤峪 小洋峪 岱峪 辋峪 道沟峪 清峪长安区16个峪口 分别是:土门峪 石砭峪 太峪 蛟峪
天子峪 抱龙峪 高冠峪 子午峪 祥峪 沣峪 皇峪 白石峪 大峪 白道峪 小峪 库峪户县11个峪口 分别是:甘峪 乌桑峪 黄柏峪 化羊峪
烧柴峪 涝峪 紫阁峪 潭峪 粟裕 鸽勃峪 太平峪 周至7个峪口 分别是:耿峪 竹峪 西骆峪 黑峪 就峪 田峪 赤峪 眉县6个峪口
分别是:斜峪 大黑峪 小黑峪 滑峪 西汤峪 泥峪.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撸管长不高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