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春城昆明人口的急剧增长跟连锁销售官方网站有关...

热门搜索: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八.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考点扫描】
  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和一些重要资源分布特点及解决措施。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寒潮、台风、暴雨、大气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知识整合】   【专题突破】
  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概述
1. 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含一次能源)。根据地域分类,分为宇宙资源、气候资源、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四种,根据属性分类,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即矿产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分类
(1)宇宙资源:主要有空间资源(轨道资源及高真空、强辐射和失重的环境)、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如月球上的氦3)。空间资源开发属于高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的事业。由于空间技术具有重要的军事、经济、科学和政治意义,许多国家都将发展空间技术列为本国发展战略的重点。(联系:我国的神舟6号飞船、嫦娥探月计划、三大卫星发射基地、3S技术的应用等)
(2)气候资源:指太阳辐射(光照)、热量、降水和风等,是一种普遍存在、具有数值特征和较大变率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内容见前几个专题。气象经济:获得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进而趋利避害,从而增加效益或减少和避免损失。
(3)陆地资源:指陆地上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中国和世界的情况见中国、世界地理知识总结相关内容,水资源见水专题,生物资源见自然带专题。
(4)海洋资源:①海洋生物资源:影响因素――阳光+营养盐类,分布――大陆架浅海、温带海区、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处渔业资源丰富;世界和中国的大渔场的分布与成因。②海洋矿产资源:滨海――砂矿和金属矿产,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和煤硫磷等,深海盆――锰结核、可燃冰等。③海洋空间资源――用于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如港口建设,填海造陆等。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
  1. 水资源短缺问题及措施紧张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口剧增,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浪费严重水污染解决办法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黄入晋、南水北调)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兴修水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和合理用水、合理调整水价
防治和治理水污染
  2. 森林资源
  (1)特点
  ①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
②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
  ③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三大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最大天然林区
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岭等东南林区--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我国人工造林面积世界首位。
  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重采伐,轻抚育;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虫害。
3.土地资源的问题:
  ①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量居世界之首;沙漠化面积增加快;草场超载、草质下降、森林减少;土地利用中的次生盐碱化。
  ②耕地资源减少:建筑用地占用,耕地退化荒芜。  4. (1)能源矿产,煤居首位,煤炭产量世界第一位,石油产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四位。分布情况见下表:所在省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内蒙古贵州煤矿名称开滦峰峰大同 阳泉
抚顺阜新鸡西鹤岗徐州淮北平顶山神府
东胜 准格尔 霍林河六盘水所在省河北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山东豫鲁交界处新疆油田名称华北辽河大庆玉门冷湖胜利中原克拉玛依、塔中
(2)铁矿: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又是衡量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我国铁矿物质资源丰富,其中以河北、辽宁、四川三省最多。主要铁矿分布产地如下表:所在省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四川湖北海南铁矿名迁安
鞍山、本溪马鞍山攀枝花大冶石碌
(3)有色金属矿丰富,主要产地如下:湖南江西贵州甘肃云南广西山东内蒙古四川锡矿山锑
水口山铅锌
大余钨德兴铜铜仁汞金昌镍
个旧锡东川铜平果铝招远黄金白云鄂博稀土攀枝花钒钛
三、世界的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分布大势:耕地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林地分布在热带和亚寒带地区;草原在热带、温带半干旱地区
  2、生物资源
  (1)森林:(两大林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与几内亚湾沿岸及东南亚;
  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2)草原:
  温带草原: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中部
  热带草原: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
  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
  3、水资源(径流总量由大到小)
  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州
  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4、矿产资源
  (1)分布
  铁矿: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煤: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
石油:中东地区储量占一半,也是世界最大生产和输出地区,此外,俄、美、中、墨、英等国产量也较大
(2)铁矿运输: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的不平衡是铁矿运输的根本原因。出口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进口主要在发达国家。
5、能源资源的特点及其分布
(1)常规能源的特点及其在世界的分布
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特优点
①分布广.储量大;②开发和利用的技术难度低
①发热量高②基本上是无灰燃料,是高质量的能源③开采、运输、使用方便
①可再生能源.电站建成后.发电成本低,收益大;②为发电修建的水库具有防洪、灌溉、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综合效益;③不污染环境点缺点①发热量低、燃烧效率低;②灰渣、粉尘多,环境污染严重;③运输及使用不如石油方便
燃烧过程中也有污染
①水库会淹没农田;②移民搬迁:①受降水量变化影响,枯水期受到限制
分布于沉积盆地边缘
分布于湖盆或大陆架上
落差大、水流急及流量大的河段
四个煤带:
①亚洲与欧洲(从我国华
北向西经新疆,横贯中亚和欧洲大陆.直到英国);②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③南非;④澳大利亚
七大产油区:①中东(主要为波斯湾沿岸的国家)②拉美(委内瑞拉、墨西哥);③非洲(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④俄罗斯;⑤亚洲(中国、印尼);⑥北美(美国、加拿大);⑦西欧(英国、挪威)
水能蕴藏前6位国家: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扎伊尔(刚果(金))
石油运输:中东→西欧、北美、日本;北非→欧洲;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半球;
俄罗斯→东欧和独联体一些国家;东南亚→日本优点缺点
在世界的分布
在我国的分布核能
①能量大、能量密集;
②核燃料运量小、地区适应性强;③核电站建成后运转费用低、收益大
①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②密封设备要求高①核废料处理困难
①铀矿丰富的国家: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
②核能电量较大的国家: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
已建或在建核电站:泰山、大亚湾、岭澳、连云港大阳能①能量大,分布广
②可再生能源
①分布分散
②投资大、占地广、储能难
影响大阳辐射强度的因素①纬度②海拔高低③空气中云量、水汽含量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线以西以北丰富沼气
①清洁能源,有利于净化环境②提高生物能源利用率③可以缓和燃料同肥料、饲料相争的矛盾
气温低的地区利用沼气时间短或难于利用
沼气是我国农村一种比
较理想的能源,推广较快
其它新能源:地热、风能、潮汐能、可燃冰等
四、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
 1. 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关系表现结论相互联系
环境和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自然界中,很多自然资源都是环境要素,而大部分环境要素也是自然资源
只有保护好环境和资源,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互影响
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与利用状况
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各环境要素共同作用,形成一定的自然资源
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并做出适当调整
环境的改变也会对资源的利用状况产生影响
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环境退化
保护资源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保护资源
 2. 资源与环境问题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乱垦草原,城市工交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的不断扩大等
因遭受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而丧失大量农田,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对野生动物乱捕滥猎等
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许多野生动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水资源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地灌溉
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严重
乱采滥用矿产资源,废弃物处理不当
矿产资源浪费以致枯竭,并污染环境
气候资源、气象灾害、大气环境保护
  一、气候资源
  目前人类利用的气候资源: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
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离不开对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普遍存在性,只是数量多少和结构的差异。
数值特征,在一定数值范围内才具有资源价值。
有较大的变率。
2、开发利用
  农业: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该地的种植制度(作物结构、熟制、配置和种植方式)
合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措施:间作、套种方式,塑料大棚、温室、生态农业、立体农业。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大气污染工厂建在下风向、垂直风向的郊外或最小风频风向上风向。
公路、铁路考虑暴雨、泥石流、大风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
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等根据暴雨强度设计。
机场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应选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旅游:吉林市的雾淞、哈尔滨的冰雕。
  二、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概念: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印度洋和大西洋上为飓风)。
形成: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的广阔洋面上,西北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
危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我国登陆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
  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
2、暴雨洪涝
  形成: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分布:亚洲最多。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
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3、干旱--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
防御措施: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种植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4、寒潮  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影响范围:全国大部分地区,只有西藏、云贵地区受影响较小。
  影响: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秋季、春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三、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原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生态环境: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膨胀及极冰融化),对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
社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温带地区干旱使农业地区的耕地变为草地、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南极附近出现臭氧洞:全球臭氧量最低值,出现在春季(9~11月)
臭氧量减少的人为原因:冰箱、空调等释放出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发生光化学反应消耗O3。
  臭氧减少危害: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国际合作,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3)酸雨危害与防治
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
  形成: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入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我国情况:煤为主要能源,主要是硫酸型酸雨;酸雨区覆盖面积占40%,西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成为重酸雨区。季节性:东北主要在冬季。(冬季取暖时间长)
  危害: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而且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防治:最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展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料技术控制酸雨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问题。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物质如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资源;能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有些矿产包含着能量,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如:废气、废水、废渣
  箭头⑥、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以后我们将会学到。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情况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主要体现在:①国际水域 ②生物多样性 ③气候变化 ④臭氧的消耗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中国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②美国加利福尼亚:全球烟雾问题最严重地区之一。
  ③欧洲:由于河道改造和污染的影响,欧洲的湿地正遭受着破坏。
④东欧和北亚:工业污染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造成附近地区的土地荒芜,并影响着附近地区人们的生活。
  ⑤北海和地中海:受到工业和生活废物的严重污染。
  ⑥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每年都在南侵。 ⑦印度洋:全球增温会使海平面抬高,威胁地势低下的岛屿群。
  ⑧澳大利亚:化学肥料、欧洲的耕作方式以及硬蹄动物引起农田土壤的明显退化。
  ⑨南太平洋:过度捕捞已引起广泛关注,全球增温会使海平面抬高,威胁地势低下的岛屿群。
⑩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历史阶段:产业革命前增长缓慢,1650年后加快,二战后迅猛增长,目前速度放慢
          发达国家增长慢
发展中国家增长快: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
  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农业生产水平下降,食品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的。农业生产下降是由于严重的土地侵蚀及对土地只用不养,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造成的。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3.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北,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表达的四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表明该复合系统由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构成,生态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目的;
第二层含义表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外图箭头表示);第三层含义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能有效管理调控生态、经济、
社会三大系统(内圈箭头表示);
  第四层含义表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是要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规律,既不仅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被充分认识,而且自然、经济、社会规律相互交织并在更高层次上所演绎的规律也就被充分认识(尽管被真正认识可能需几代人)。
公平性原则:发展不危及其他生物生存;开发资源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危害;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协作,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政策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③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萌芽
  改革开放的成就: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
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基数高,人口增加绝对数高,1/4新增产值被用于新增人口
  面临困境
深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均量少、资源的利用率低,资源相对短缺
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扩大,程度加剧
  面临的困境详解:
  (1)来自庞大人口数量方面的压力:
  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据。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到下个世纪我国农业资源将迅速接近承载能力的极限。森林积蓄量、河川径流量我国人均为8.17m3和242m3分别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1/4。巨大的人口压历程大大地超过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庞大物质需求只能靠生态系统的超负荷运转来满足。其结果将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严重危及到自然系充的生态平衡,由此可形成的恶性循环,又不断地削弱整个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演替便是典型例证。
  (2)来自资源短缺方面的压力:
  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1978年-1988年,供水能力年增长率约1%,而同期国民经济以9%-12%的高速度增长,缺水范围加大、程度加剧,特别是华北地区更为严重。
  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量小,到1988人均耕地、淡水、草地和林地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落石出平的32.3%、28.1%、32.3%、和14.3%。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3)来自环境污染方面的压力:
  ①目前我国各大水系的污染都很严重。②矿山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一是矿区废水、废气和固定废弃物污染严重。二是矿山植被、土地水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4)来自生态破坏方面的压力: ①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据调查,我国目前各类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1万km2,每年因水土流失全国损失耕地约0.13万km2,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平均被剥去1厘米厚的沃土层,流失量占全世界1/5。流失的土壤带走了大量农作物需要的养分,仅黄河、长江一年流失的N、P、K就达4400万吨,超过了我国一年的化肥施用量。
  ②草场严重退化
我国现有草地资源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也逐年增加,全国&三化&草地面积已达20.25亿亩,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
  ③消漠化威胁形势严峻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已有约650万顷耕地和1/3的天然草场受到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威胁,沙漠化面积扩大的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
  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留民营村
主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生态农业
发展方向: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与农业观光、生态旅游
  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它既不同于那种系统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传统农业;也不同于那种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劳动力,不顾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现代常规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发展农业应主要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合理利用化肥、农药、投入机械、劳动力以及改良生物品种、合理灌溉等,促进系统的不断开放,从而建立起一个综合发展、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农业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我国目前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根本途径。
一、人口与环境
1. 人口的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一般将人口增长模式分成四阶段:阶段主要特征
主要分布区
原始(低增长)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农业社会时期
农业丰收和和平年代,人口增加;灾荒、战争和瘟疫流行年代,人口下降
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
传统型(加速增长)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工业化初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稳定增长,某些疾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入该阶段;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目前
过渡型(增长减缓)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人口平均寿命上升
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
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转变,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等,导致出生率下降
非洲绝大多数;亚洲、拉丁美洲以过渡型为主;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
现代型(低速增长)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现代的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法国等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
欧洲全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2.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及标准
国际通用人口年龄类型标准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少年儿童系数(0-14岁)40以上30-4030以下老年人口系数(60岁及以上)5以下5-1010以上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4以下4-77以上老龄化指数(60岁及以上/0-14岁)15以下15-3030以上年龄中位数20以下20-3030以上老年人口百分比(%)
幼年人口百分比(%)
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金字塔形状
年龄中位数(岁)年轻型5以下40以上快速增长
山型,上尖下宽20以下成年型5~1030~40
钟型,上下同宽20~30老年型10以上30以下负增长坛型,上宽下窄30以上    (注:0~14岁为幼年组,15~64岁为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3. 人口构成:
  ①职业构成:发展中国家一般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大,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很小。
  ②性别构成:性别比=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出生性别比正常值为106(由于男性死亡率高,女性平均寿命长,最终男女两性基本上保持平衡)。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偏高,由于性别比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从而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③年龄构成: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人口再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负担以及军事力量等都有不同的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直观表现形式是人口年龄金字塔,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比例,纵坐标表示各年龄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分为三种:
  ④总负担系数=被抚养人口(幼年人口+老年人口)/成年人口×100%。一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和随之而来的高龄化社会之前,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社会负担系数较低,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就业压力增大),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人口学者称这段时期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黄金时期&或&机会窗口&。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必须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发展经济和积累财富。
  ⑤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出生率降低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体现。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人口老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必须未雨绸缪,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4. 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5. 人口迁移:
  ⑴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
 ⑶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 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⑹ 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6.我国人口迁移
(1)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年活跃时期;年低潮时期;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自发迁移
(2)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人口分布
1、 世界人口稠密区
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及北美洲东部
2、 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以及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
3、 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所以这几个地区人口密度都很高。
4、 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墨西哥。
5、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农业、资源、工业、城市、交通开发时间长短(历史因素)
6、 东亚、南亚人口稠密的原因: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展历史早,养育众多的人口,(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近代,工业、交通、城市不断发展,成为人口稠密区
7、 欧洲人口稠密的原因:
  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煤、铁资源丰富,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成&十&字形
8、 北美洲东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资本主义发展早,工业发达。煤、铁资源丰富,大西洋沿岸优良的海港及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便利的水运,交通便利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
9、 我国人口分布:
  稠密区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的东南部
  稀疏区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的西北部
  简单的说: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高原人口稀少;平原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少。
10、 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地势相对低平,平原广阔,耕地多,土壤肥沃,气候好(距海近,降水丰沛),生产的粮食多,养活的人口多(重要耕作区),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
11、 我国西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
  深处内陆,多山地高原,耕地较少,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或高寒气候,降水较少,大多是以牧业为 的地区,交通不便,城镇少,人口稀疏
12、⑴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
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
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
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
     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
   ②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 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 东南 部,原因:
   ① 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② 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③ 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三、人口问题
  1.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
  产生的原因: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得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死亡率低,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关键是分析生育率、死亡率为什么都降低)
  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人退休、养老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上孤单等。
  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建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2. 人口增长过快
  产生的原因:在人口再生产还处于过渡型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导致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可参考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分析,主要是分析为什么死亡率下降,也可加入出生率高的原因。)
  带来的问题: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可能造成粮食等生活用品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相伴发生的,分析时需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
  解决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政策强制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如想从根本上解决还是要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
  3. 我国人口性别比偏高
  人口性别比,指的是男性人口对女性人口的百分比,通常情况下男女比例为105:100左右,2000年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公布人口性别比高达116,人口性别比已严重失调。
  人口性别比偏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而且是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影响着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势必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极大威胁。
  产生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养老保障机制不建全,生育观念落后,男女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人为的技术干预因素等。(另外,战争可使人口性别比变小,重工业发展可使其增高,轻工业可使其降低等)
  对策:加强非法性别选择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建立建全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等。
  4. 我国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问题很复杂。人才流失现象虽然有所好转,但仍然存在;人口性别比太大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人口增长方面更是多与少并存。
  从人口增长情况看,我国人口问题有以下特点:第一,虽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基数大,增长的绝对量仍然很大,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第二,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上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第三,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但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高,这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需同时解决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大的问题。
问题有:人口多,增长量大;科学文化素质低;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较大城市化水平低;
  解决方法: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改善老人精神生活质量的措施。
  从我国人口数量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人口多是问题,少也是问题。科学的人口观认为,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特殊的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指标可能或已经产生的影响
全球平均海平面
上升(20世纪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1~2毫米)
河流湖泊结冰期
减少(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河湖结冰期减少了约2周)
解冻(极地部分地区的永冻土层开始变暖、解冻、退化)
植物生长季
延长(高纬度地区植物生长季每10年延长约1~4天)
动植物分布
由低纬度、低海拔,向高纬度、高海拔转移
生育、开花和迁徙
时间提前(开花,候鸟回归、生育季节和昆虫出现时间提前)
珊瑚礁白化
加剧(珊瑚礁白化频率增加,尤其是厄尔尼诺年)
北极的海冰范围和厚度
厚度变薄、范围缩小(夏末初秋海冰厚度变薄40%,春夏季节海冰面积减少10%~15%)
非极地冰川
后退(广泛退却,迅速后退)
2. 生态环境问题小专题:
⑴ 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
⑵ 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
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⑶ 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 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 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 的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带来危害:①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 危害人体健康,③ 影响海洋旅游业。 ⑷ 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 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② 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4. 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 地表植被稀少;
③ 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措施:
① 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②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 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
④ 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⑤ 小流域综合治理。
5. 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② 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 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 过度开采; ② 过度放牧;
③ 过度开垦;④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 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采取措施:① 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 相结合
② 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6. 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人为原因:不合 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
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7.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① 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 实行雨季回灌
【规范答题】
1. 在回答某地区有什么环境问题时?
 同学们应从两方面回答: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城市较侧重环境污染,
 乡村较侧重生态破坏)
2. 在分析某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时?
应结合特定的区域,先分析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说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原因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去分析。
措施应该紧扣出现的问题来制定措施。
有些环境问题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比如水土流失问题,一般答起来都大同小异,所以同学们一定牢记我们课本中的典型特例里面提到的重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和治理措施,做题时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相关论
D.人地伙伴论
2.该思想形成于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人类社会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据此回答3~4题。
3.发展中国家较之发达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破坏,其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分布不均
②人口数量大,增长快
③经济技术水平低
④环保法规不完善
4.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2009·山东济宁高三质检)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字母F、G、H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资源开发、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B.产业活动、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C.产品消费、废物排放、产业活动
 D.资源开发、产业活动、产品消费
6.E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原创题)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A.土壤更肥沃 B.热量更丰富
 C.地形更平坦 D.水源更充足
8.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将使区域内(
 A.年总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减少
 C.年降水量减少
D.自然灾害增多
我国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API越大,污染就越严重,质量就越差。监测的项目主要有: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可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①无风天气
②大风多雨
③空气对流强烈
④盆地地形
10.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
①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②沙尘暴时有发生
③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地裸露
④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2009·山东济南模拟)读&某日洛杉矶几种污染物浓度日变化图&,根据&光化学烟雾&的相关知识,回答11~13题。
11.&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污染物是
A.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B.硫氧化合物和臭氧
C.氮氢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 D.碳氢化合物和臭氧
12.关于&光化学烟雾&及该日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7点左右CO和NO浓度达到最大值,且NO的浓度大于CO的浓度
B.O3浓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相一致
C.&光化学烟雾&污染物的浓度与交通流量的日变化有关
D.午夜时分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最低
13.关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北纬40°~60°之间,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B.与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辐射关系密切
C.冬季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可能性大于夏季
D.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夏季是&光化学烟雾&发生的高频季节
(原创题)中新网日电: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完成&两岸通水&规划方案,核准后将修建大陆至金门的通水管道。金门岛面积仅150多平方千米,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回答14~15题。
14.金门岛目前供水方式的成因是
 ①用水量大
②降水量大
③干旱少雨
④污染严重
15.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岛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节约用水
②跨流域调水
③人工降水
④循环用水
由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绿色消费已成为时尚。据此回答16~18题。
16.以下做法与绿色消费不相符的是
A.废品回收利用
B.完善质检体系
C.使用无汞电池
D.产品多层包装
17.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
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
③使用高效化肥
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
⑤采用生物技术防治虫害
18.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要求
①产品的原料必须是绿色植物
②产品原料的产地符合环境质量标准
③产品原料的生产过程符合生产技术标准
④产品的加工、包装和储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二、综合题
19.(原创题)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漫画&断指&    
  (1)可持续发展包括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
可持续发展。
  (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用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3)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4)为修复&断指&,必须采取多重措施,我国为此也做出了重大决策。试说明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20.(2008·吉林辽源调研)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抉择。
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 000余座,它们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
  材料三
(1)读材料二,分析阿苏卫卫生填埋场的位置是否合理
(2)读材料一,判断&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否合理
,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
  (3)缓解市区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所引起的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4)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
         专题八人口资源与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
   11.A
   19. (1)经济
(2)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3)不同意。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4)D
  20. (1)不合理
该垃圾场位于北京冬季风的上风向
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
  (3)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4)人口压力巨大
环境危机深刻
专题八 人口、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迁出国 数量...2011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中国的农业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 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主要内容 一、等值线概述 二、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2 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 知识复习与能力提升策略 一.地球运动知识高考考查情...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3 大气环境 要点·疑点·考点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学案 编号(7) 专题七 人口与城市 班级 姓名 学号 设计人:张宗立 日期:10. 4. 2...高考地理备考系列之八:高考地理690个知识点(下) 346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高考地理备考系列之六:地理高考题型分类归纳 第一类、地理计算类:时差、正午太阳高度、日照长短;...专题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资源综合开发 专题 13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专题 13 │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8 人口和城市 专题 8 │ 人口和城市 专题 8 │ 专题备考引擎 新课标考核要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
& 2007 - 2012 Dangzhi.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连锁销售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