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一个孩子,家长经常由着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性子...

烤几天再去医院检查,看看癌细胞有没有被杀死。
俄罗斯包揽男单、女单桂冠,中国柯宏获得男单季军。
  孩子是慢性子,凡事磨蹭,家长该如何应对?
  李老师
  李老师
  微信号 jiaoyu-guanjia
  功能介绍 初高中私人名师学府,汇集国内顶级学科名师、家庭教育专家,帮您解决孩子提分及家庭教育问题。
  一凡是一个朋友家的孩子,9岁,读四年级,第一次见到他,感觉他很乖,也很安静。后来和他妈妈聊天,也是一堆苦恼。
  这个孩子很爱看书,成绩也不错,但就是磨蹭,做作业的时候,中间容易分神,会停下来玩。
  如果说好全家一起出门,催促他无数次都无动于衷,直到大人开门下楼,他才匆忙去穿鞋穿袜子,嚷着让爸爸妈妈等他。
  因这个孩子凡事磨蹭,所以家里催促声不绝于耳,实在不行就动手去拉他。
  一凡的妈妈问我有什么好的招数,我又忍不住披挂上阵,当了一回“狗头军师”。
  我和孩子的妈妈主要通过网络沟通,两个人的聊天记录有几万字,对每个细节都详加考虑。
  我隐约感觉,其实孩子未必如妈妈描述的那样,比如她给我举了个例子,去年她们夫妻同时出差,家里只有孩子一个人,那几天孩子自己起床吃早点上学,晚上在托管那里吃完饭自己回家,整个一周都安排的井井有条。
  妈妈走的时候要求的事情,孩子都非常用心地记,每天按照妈妈说的做。一个八岁的孩子能独自生活一周,是挺了不起的事情,没有人在旁边催,他不是也能完成得很好吗?
  于是,我就给妈妈“布置”了一个作业: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只观察,不催促,记录孩子做每件事情的起止时间。
  在妈妈给我的记录中,孩子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做了9道题,写了一页练字,还做了一页语文辅导卷和数学辅导卷。
  孩子中间没有休息,每做完一项,在桌子前玩点小玩意,只是还存在写写停停、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这份记录出来,妈妈自己也认识到,好像孩子做得还不算慢。至于“只观察,不催促”,孩子的妈妈没有完全做到,她说到后来还是忍不住提醒、催促孩子。
  我感觉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父母身上,为了印证这个猜测,我提出要到她家里坐一坐,观察一下孩子和父母的互动方式。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去了她们家里,一凡和妈妈到外面接我,顺便在小区里买了个西瓜,妈妈让一凡提着,在这段不足百米的路上,妈妈提醒了他三四次,建议孩子用手托着西瓜,别摔了。
  在她家里,我们就是闲聊。我发现孩子真不是一般的爱看书,他看得非常投入,津津有味的样子。
  我们的话题自然也就转移到孩子的学习和阅读方面,先是说了孩子喜欢看什么书,妈妈让一凡带我看看他的书架。
  他就找他的书给我看,种类还挺多,自然、地理、历史、故事、悬疑方面的都有。
  我看完还给他,他放在书架上,妈妈在旁边告诉他摆放的方法。孩子似乎对我们的闲聊也蛮感兴趣,他就边看边听,妈妈又提醒他不要低头,不要在床上看书,一凡先是仿佛没听见,妈妈催了几次以后,他干脆坐到被子上。
  妈妈试图把他从被子上催到书桌前,直到我走这个要求都没有达成,难怪妈妈有挫败感。
  我对孩子这么爱阅读很感兴趣,妈妈就介绍怎么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还真是个简单实用的办法。
  她说孩子不认字的时候,天天给他讲故事,再大一点,就放讲故事的磁带给他听。
  一凡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认识了不少字,对文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比如走在街上,看见卖馒头的柜子,就问妈妈那上面的字是不是馒头,原来,他认识“头”,因而猜测前一个字是“馒”。
  他认识了一些字,赶上妈妈没空讲故事,他就自己去看,越看越有趣,就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
  据说孩子的作文几乎次次是范文,还得过什么奖。听说孩子的作业和作文都保存着,我就很想看看。
  一凡就很积极地去找,妈妈让他拿一本就可以,他全部拿出来给我看。从这个细节上可以感觉到,其实他蛮希望获得别人的欣赏。
  他的字写的很工整,作文写的确实很好,比如写过年,并不单单写做了什么,还写了几句过年的感慨,读来很有味道,真不像是二年级的文笔。
  我在她家大约一个半小时,粗略地算了算,妈妈催促了他七八次,还不算提醒和指导。
  我的猜测没错,孩子之所以这么慢,其实是父母催出来的。
  父母催一次不管用,就频繁地催,慢慢地,孩子学会了“屏蔽”父母的催促,催了他好几遍,他才如梦方醒的样子,然后做出一点小改变,平息父母的催促。
  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孩子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惰性,凡事等着父母催,如果父母催得不急,他就认为不必着急,反正他们会继续催的。
  改变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停止这种父母积极、孩子消极的互动方式,父母不再催促他,和孩子做一个约定,对他提出要求,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当然,前提是父母能控制住自己的催促欲望,学会观察孩子,并能判断出孩子的意图。
  经过了深入的讨论,消除了妈妈心中的顾虑,我们开始设计和孩子约定的细节。
  我让妈妈罗列出希望孩子做出改进的条目,没想到她居然列出了16条。
  我们就把这些目标归类,最后我们商定从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入手。
  经过反复探讨,最终的约定要点如下:
  1.选一个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机和他聊聊,告诉他以前做事情慢,妈妈着急,只好催他,拉他,每当这时候,妈妈心里也很不舒服,为了这样一件小事,弄得两个人都不开心,这多不值得?
  2.告诉他上周妈妈曾经作出的尝试,虽然下定决心不催他,但有时候还是忍不住,因为妈妈爱他,关心他生活的各个方面。
  3.告诉孩子妈妈的期望:不用妈妈催,自己按时起床入睡,自己洗澡、准备衣服。如果你能做到,妈妈在旁边看着,就会心花怒放。
  4.如果做不到,妈妈还是要有点小惩罚给你――拖地(或者不许看电视),我惩罚你的目的是要你准时,争取不要给我惩罚的机会哦!
  妈妈找了个机会把这些要点说给孩子听,孩子同意,只提出了一条,睡觉的时候关掉电视,全家一起入睡,不然他睡不着。
  这一点我和妈妈之前也想到了,给孩子提条件的机会。另外,还探讨了如果他不同意如何回应。
  我们预想如果他不同意,先听听他的理由,然后请他出一个方案,可以适当做出妥协,我们的底线是孩子肯做出改变,哪怕一点也行。
  后面的过程比我们想象的顺利,很多预案都没用上。
  约定之后,妈妈到9:45提醒孩子一次,接下来不再说什么,孩子会在几分钟后去洗澡,十点钟准时上床,睡前也记得自己准备衣服。
  有一次妈妈不想关电视,孩子就搬出这个约定,妈妈只好履行诺言。早晨闹钟响了,孩子也能自己起来。
  过了几天,妈妈向我报告几件令人惊喜的小事。
  有一天爸爸说感冒了,让一凡去楼下买早点,他居然同意了,之前他是不肯去的。
  第二天还请他去买,他居然还想着给爸爸妈妈换个口味。第三天孩子主动问妈妈要不要买早点。
  还有一次爸爸想试试他,让他下楼帮忙买包烟,这个事情之前一凡也不肯做的。
  没想到他又同意了,爸爸一高兴,就让他把剩下的钱买雪糕,他买了四支雪糕回来。
  爸妈各一支,他两支,妈妈说他肠胃不是太好,建议他吃一支,留一支,他也同意了。
  妈妈告诉我,如果是以前,他无论如何都要吃两支,无论讲什么理由,他都给你反驳回去。
  说实话,看到一凡有这样的改变,我都心花怒放,不要说他的父母了。
  这个故事虽然看似平淡,但很有代表性,反映出了很多家庭共性的问题。
  一、对孩子的批评缺乏真凭实据。
  磨蹭、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爱发脾气、不善于交往,这些是父母常用的词汇。
  其实,具体到某个孩子,情况千差万别。就如一凡的妈妈,认为孩子很慢,记录下来却发现他并不慢。
  如果没有这个记录,孩子速度加快了父母也看不到。往往是父母爱子心切,夸大了孩子的问题。
  二、调整孩子的节奏感。
  一个9岁的孩子连续两个小时做作业,很容易疲劳,效率也不够高,而且这样容易导致时间概念模糊,他习惯等大人来安排督促他,所以不会积极地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因此要引导孩子形成一个自己的节奏,比如半小时休息十分钟,这样一张一弛,孩子的状态就会很好。
  三、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关于拿西瓜的事情,我事后和一凡妈妈聊过,她担心孩子把西瓜摔了,在我面前丢丑。
  其实,这个保护孩子的念头,传达给孩子的意思却是妈妈不相信他的能力,害怕他犯错,这样孩子不但容易沮丧,还会变得退缩,挫败感重。
  其实,犯错误恰恰是学习的好机会,假设那天一凡把西瓜摔了,他就会记得以后拿东西要谨慎,如果事情本身就能给孩子教益,我们何必多费唇舌?
  四、孩子内心的抗拒。
  为什么一凡之前对下楼买早点、帮爸爸买烟这样的小事如此抗拒?
  其实,一凡性格平缓,与父母基本没有激烈的冲突,但他用沉默、拖沓、不服从来表达他心里的不舒服。他后来的改变,也间接地反映了他心情的变化。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往往也能从大人身上找到原因。
  五、引入谈判机制。
  和孩子约定,是我经常用的一招,感觉特别好用,也特别省心,孩子仿佛有了一个独立的发动机,还会制造出很多惊喜来。
  既然是约定,其实就是一个谈判的过程,允许谈判,就是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双方提条件的机会均等,其中有反复、有妥协,最终形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在我看来,父母不但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还是孩子的第一本教材。
  二者的区别在于,老师不开课,学生便没法上课;而教材呢,学生可以随时翻阅。
  这大概就是言传和身教的区别吧。
  当然,教材也有正反之分,每个人都愿意成为一本优秀的正面教材吧!
  --------------------
  亲爱的家长:
  如果您的孩子记忆力不好、学习靠死记硬背、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
  那么请加QQ/微信:,或关注微信公众平台:jiaoyu-guanjia
  我们每天都会推送5-8篇家庭教育、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文章。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时尚界的潘
杭州市271初中数学学案研究室主任
擅长微创手术治疗胃肠肿瘤、肥胖、糖尿病、食管返流等疾病。
旅游摄影达人
学之道:善学者,事半而功倍,又从而悦之。不善学者,事倍而功...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华商报 --
大冷天只穿两件单衣出门,每天要自己关灯
孩子的任性有时可以顺着性子来
父母能够无条件地给予孩子爱和满足吗?  
孩子会否因这份爱和满足得来太易而更加任性妄为?父母对孩子的包容,会不会造成孩子依赖情绪,影响其独立?  
在孩子6岁之前,家长应该也给予足够的爱,有时甚至可以是无条件的给予。  
学龄前是小孩打好人际关系基础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家长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满足,那小孩长大后就容易缺失感受爱和表达爱的能力。  
——郭扬波博士(中国认知心理治疗学组成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CASE1  冷天拒绝多穿,该让他多穿还是顺着他?  
一位妈妈提出,她孩子5岁多了在穿衣服上有“怪癖”。凡是同学老师说他穿得好看的衣服,他就每天只盯着穿这些衣服。有段时间特别冷,在穿衣问题上,这位妈妈又跟孩子发生了比较大的争执。“你一直在流鼻涕,天气这么冷,你穿两件单衣就想出去,那怎么行,会感冒的!”  
“我不冷,我不怕,我就只穿这两件衣服,别的衣服不穿!”  
孩子的执拗让妈妈毫无办法。要发火让孩子穿上衣服,还是顺从孩子,尊重孩子的决定?  ◆建议>>>>  不要因“可能”拒绝孩子,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这位妈妈担心孩子有可能会引发感冒,此类担心是多见的。  
如果孩子拒绝多穿衣服,你帮他带一件厚衣服,让他感受一下是否真的那么冷。如果孩子还是坚持不穿,也许这种冷孩子可以忍受。这样的做法,重视孩子的需要,并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又尽到教导的责任(就是提醒他天气冷),这才是成长性的教养方式。假如孩子感冒了,他会从中学习到什么情况才适合外出,他会接受自己的损失(感冒),并增加对父母的信任。  
父母能给孩子的爱是这样的:一方面——孩子,你尽可以说出你想要的,如果我能满足一定最好地满足。如果现在不能满足,我会尝试寻找办法来满足;另一方面——我会对你说“不”,会对你有要求。而每一个“不”每一个要求的原因都是“充分而必要”的,而且我会尽可能地让你去选择和尝试。  CASE2  孩子每天要亲自关灯,父母打破规定便大哭大闹  
一位爸爸说,自己的孩子经常为一些小事哭闹。比如,每晚妈妈帮他洗完澡,他必须关了洗手间的灯才到卧室去穿衣服,关灯一直是孩子的专利。  
有一天晚上,爸爸忘记了这个规矩,自己关了灯而不是让孩子去关,结果孩子就不依不饶了,非得要重新把灯打开再由他关上。  
爸爸的疑问在于,这是一件小事情,不见得有什么大不了,如果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岂不是变得越来越纵容他因小事发脾气?  ◆分析>>>>  孩子在试探你是否重视TA,达成信任后TA才愿意接受限制  
郭扬波博士说,这是小事,家长没必要为一丁点事跟孩子计较。他喜欢关灯就让他关,家长可先满足他,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要求很受父母重视,心理上平衡了。  
有时,孩子并不是真的很在意是否自己去关这盏灯,而是潜意识中在考验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如何,如父母无条件接纳他,也许他以后就不会因小事而发脾气,不再考验父母。父母给予爱,孩子也会回报爱。家长可以在孩子平息情绪后,告诉他,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能不能跟父母好好说,而不是用哭闹的方式,“这个要求其实是合理的,我们一定会满足你。”这种满足不会宠坏孩子。相反,能让孩子感到你会重视他的意愿,日积月累,会让他相信你一定会满足他。这样一方面会减少他对你的试探(试探你是不是重视他),另一方面也因为对你的信任,他会更愿意接受你的限制和拒绝。
据《南方都市报》&
《华商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华商网 all rights reserved“急性子”的父母与“慢性子”的孩子之间的战争
& 在做家庭治疗的时候,又会听到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很拖拉,不能很快的完成一些很简单的事情:比如穿鞋子,写作业,吃饭等等。
&&&慢性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最有趣的现象是,慢性子的孩子,总有一个焦虑急性子的母亲或者父亲。而往往急性子的母亲有一个慢性子的孩子这样的现象更多一些。在中国家庭中,母亲在育儿方面的责任似乎更多一些!
急性子的母亲为什么会带出一个慢性子的孩子呢?等我去详细了解急性子母亲的孩子后,发现更有趣的现象:她们的孩子并不是很拖拉,只有在这样的母亲面前才变得很拖拉。原来,这样的母亲性子太急,因此把孩子稍微慢一些的节奏就看成是拖拉的表现;还有就是,拖拉可以让母亲更焦虑,其实是孩子在表达自己愤怒!
急性子的人,应该说是非常焦虑的人。而这样的性格养成是在不断的催促下形成的。被催促的孩子为了去满足自己父母的需要,因此就努力的去完成父母的要求,并扮演一个父母“希望”的孩子,因此就变得非常快的方式去完成事情。假如不能很快的完成一些事情,他们内心会感觉到很强烈的自责感和愧疚感。只是在不断催促下,孩子本身会有强烈的愤怒感。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氛围下,在家庭中有兄弟姐妹竞争的威胁下,孩子以扮演父母希望的孩子来取悦父母,因此就把愤怒感深深的压抑了。
这些曾经被压抑的愤怒,会在无意识中表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此一旦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完成父母“想要的”那个孩子的时候,愤怒就被激发了。他们会指责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好。在以前的家庭关系中,孩子对自己父母的评价是很重视的,甚至是以父母的评价作为自己价值的体现。因此,急性子的人恰恰是自我价值感不高,以别人的评价为主要行为标准,和来肯定与贬低自己的。
其实,这样的父母只是把自己内心一个不能接受的自己,也就是被父母评价的“坏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拖拉”,实际上是自己内心的渴望。甚至有些父母会“嫉妒”孩子有拖拉的权利。而这些东西是潜藏在父母内心的“魔鬼”,是绝对不能被任何人发现的。这些“魔鬼”的愿望一旦被自己和别人发觉,那就表示自己是个“坏人”。因此,这类父母绝对不允许自己犯错,哪怕是有错,错误也是别人的,绝对不是自己的。
一个人怎么可能是不“犯错”的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避免自己有错误呢?OK,最简单和直接有效的方法就上以“我爱你,我为你好”的名义。那这类父母的孩子是怎样的待遇呢?那就是父母让自己不舒服了,连叫唤一下的权利都没有。这有点象是被强奸了以后,还要被诬陷自己勾引了色狼的女性,她们有多强烈的愤怒啊!
因此,这样父母的孩子找到了一个方法:我既要表达愤怒,又不能被你们看出来而受到惩罚,最好的方式就是“拖拉”。具体的方法就是:不是我不努力,是因为鞋子太难穿。我慢慢的吃饭,你总不能扒开我的嘴灌吧!我在按照你的要求做作业,只是速度很慢。为什么呢?因为我脑自里在想别的事情,你总不能控制我的思想吧!反正,一切事情就变成是你们要求的,并不是我愿意的。哪怕完成了,也绝对没有成就感,只是为了满足你们父母而已。这样的孩子在无意识中就与父母对立了,怎么会去满足“敌人”的需要呢?父母越急,孩子越慢,就是这样产生的。愤怒就在这样的关系中抛来抛去,相互传染。中国很多的家庭中充满着抱怨: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不孝顺。而孩子抱怨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老是侵犯自己。这都是委婉用指责别人表达愤怒的方式。这样的关系只有在有了下一代开始,在传递到下一代。这就成了代际传递,但一直悬而未决的家庭困惑。
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比较多。他们不需要去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竞争,也不需要用去满足父母的方式取悦父母以达到被重视的需要。因此,孩子更能够很塌实的满足自己,捎带对抗父母的压力。反正我再怎样,你们都不会忽略和抛弃我的。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慢性子变得有基础了。
恰恰慢性子的孩子太自我。只是急性子的父母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有自我。他们只想自己的孩子成为“我要的”孩子。本来,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只鹦鹉,而自己孩子恰恰成了一只麻雀。这样的结果谁愿意呢?因此,父母和孩子的“战争”一直就持续下去了。实际上孩子是什么呢?孩子就是孩子本身,父母也没有看到真实的孩子,而孩子自己也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但是,让“敌人”痛苦,可以抵消一部分自己受到的压力。这是孩子的“聪明”之处。
只有在父母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让孩子去按照自然过程成长,孩子才不需要用长成麻雀的方式来对抗父母。尊重孩子,实际就是放弃自己内心“想要的”孩子的愿望。可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要去放弃这样的愿望,很难。因为那样的话,父母内心中强烈的自卑感会被毫无保留的激发出来,会给父母带去更深的焦虑感,他们很恐惧。
在中国做家庭治疗很难。原因也就是一旦父母自己的问题被拿出来了,他们就害怕了,就会跑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现在的位置:
&& 幼儿教育学考点:怎样对待慢性子的孩子
幼儿教育学考点:怎样对待慢性子的孩子
来源:环球网校(edu24oL)
&&&&文章摘要: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小编整理了幼儿教育学考点:怎样对待慢性子的孩子资料,供您参考学习,您的满意是我不懈的追求!环球网校顺祝您考试成功!
  点击查看: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表现为经常丢三落四,任性,易冲动,注意力涣散,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差。这类孩子的表现属于病态,医学上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即民间说的“多动症”。这类孩子的治疗应该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再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经过2-3个月的连续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心理疏导应该由医生和老师、家长共同配合来进行。要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和激励,挖掘孩子的潜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采访中记者遇到一个外地小患者,她上小学四年级,父母利用暑假时间特意领她来到省城哈尔滨的儿童医院检查治疗,这个孩子经常爱发脾气,做什么事情都缺乏耐心,尤其是学习时,遇到不会做的题时经常自己就发脾气,她还总眨眼睛。陈主任与她进行了语言沟通,经过必要的心理疏导后,为她开了一些药物,并嘱咐她的家长回去后,尽量不要让孩子看电视、坚决不能玩电子游戏,也不要玩惊险刺激的游戏,同时按时服药。并要求一个月后复诊。陈主任介绍,这个孩子除了有一些心理上的障碍,还有抽动症,总眨眼睛就是其主要症状,还应配合药物治疗。
  从小帮孩子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家有“慢性子”孩子,家长应给予足够重视,不要一味抱怨、批评孩子,还要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市教育局小教处的王处长表示,日常生活中,慢性子的孩子应该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培训,来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至关重要的。
  陈彦平主任认为,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对一件事或某个故事的复述能力,先由简单的开始,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梗概就可以,然后逐渐练习复述比较复杂的事件。还可以进行倒背数的练习。比如:可以让孩子把“2、5、8”几个数字倒着数下来,变成“8、5、2”,这样反复多次训练,并且由简单到复杂,可以逐渐帮助孩子精力集中,改变涣散的毛病。
  陈主任建议,如果家长感觉到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症状时,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就诊,要做到正确分诊。眼下一些大医院患者很多,导诊时经常出现分诊不准确的现象。经常把有眨眼等症状的孩子分诊到眼科或神经科等诊室,做不到专病专治。这就需要家长自己说明情况,同时医院负责分诊工作的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对于“慢性子”孩子,家长不能“以急对慢”,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孩子一点点改变。
  更多相关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幼儿教育学考点:怎样对待慢性子的孩子更多点击&&
适用广西、河北、浙江、海南、上海、湖北、山东、山西、安徽、贵州、吉林、江苏、陕西等全国统考地区
强化点题班
真题解析班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面试指导
教育知识与能力
小学面试指导
保教知识与能力
幼儿面试指导
VIP保过套餐:精讲班+强化点题班+真题解析班+赠送面试指导+免费邮寄辅导课程配套教材
&&&&&&&&&&&&&=<font color="#FF元/套(原价1174元)
单科全程套餐:精讲班+强化点题班+真题解析班=<font color="#FF元/套(原价450元)
特惠套餐:精讲班+真题解析班=<font color="#FF元/科 老学员180元/科(原价300元)
教师资格考试专题
教师资格考试导航
教师资格考试资讯—>
教师资格试题专区—>
教师资格辅导资料—>
教师资格辅导在线—>
教师资格考试培训
职业资格培训课程试听
教师资格论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