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定值电阻两端加3V电压电阻ppt时,通过它的...

电源为6V,串一个滑动电阻和一个定值电阻,使电压可以在1.5V-3V之间变动,这两个电阻分别需要多大的?_百度知道
电源为6V,串一个滑动电阻和一个定值电阻,使电压可以在1.5V-3V之间变动,这两个电阻分别需要多大的?
电阻怎样看电阻值?低电压高电流电路可以自己夏茅愤谎莅荷圾芹制作吗,就是6V变1方法不知道对不对?有意指导请+QQ.5V-3V的可调电压
提问者采纳
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2=6伏-1;,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1=1,因为串联电路电流相同  分析,所以R1不变);=3伏时,所以此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R2=3R1,可见U2=3U1,而电压与电阻成正比,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R2(可变),所以此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倚庹搬妓植幻代日R2&#39.5伏=4.5伏时,而电压与电阻成正比.5伏;=R1;=U1&#39,可见U2&#39。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1&#39,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2'=6伏-3伏=3伏,因为串联电路电流相同。  低电压高电流电路也可以自己制作:设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1(因为是定值电阻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定值电阻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5V时滑动变阻器为3R:设定值电阻为R.但你也可以卡在电阻为R的时候.因为滑动变阻器可以到0电阻.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要为3R(定值电阻的电压为1..所疚塑斑谷职咐带乓以是0-3V.定值电阻的电压为3V时滑动变阻器为R).如果是指定值电阻的电压如下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现有两个电阻元件甲、乙,其中甲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它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是由某种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现将其中一个元件R0接入电路中进行测试,测得其电流与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值,测试数据如下表:
&5.00(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元件R0可能是上述的甲元件还是乙元件?并简要说明理由.(2)把该元件R0接入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路中的电源电压为3V,闭合开关后,电流表读数为1.25A,求定值电阻R的电功率为多大?
提 示 请您或[登录]之后查看试题解析 惊喜:新手机注册免费送10天VIP和20个雨点!无广告查看试题解析、半价提问控制变量法,实验分两步进行:①保持电阻不变,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②保持电压不变,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2)根据甲图的电路图连接图乙的实物图(导线不能交叉,与电路图完全一致).(3)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时发现电流表几乎没有示数,电压表有明显的示数.则发生故障的原因可能是电阻断路.(4)排除故障后,同学们继续进行实验.一位同学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首先选择5Ω的定值电阻做实验,读取完电流表示数后,直接拆下5Ω的定值电阻改换成10Ω的定值电阻,并立即读出电流表示数,他认为这样操作简捷高效.那么,请你指出他在操作中两个错误:①改接电路时没有断开开关;②更换电阻后没有移动滑片使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5)在研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时,根据正确的实验数据作出了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在实验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应为2.5V.(6)由图丙可以得出结论: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分析:(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答题.(2)分析图甲所示电路结构、明确各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然后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图.(3)常见的电路故障有断路与短路,根据电路故障现象分析电路故障.(4)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应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改接电路时,应断开开关.(5)根据图丙所示图象,找出电流与电阻的对应关系,然后答题.(6)根据丙图所示电流与电阻的对应关系,得出结论.解答:解:(1)在探究某一因素变化对电流的影响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实验分两步进行:①保持电阻不变,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②保持电压不变,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2)把电阻、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入电路,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阻两端,实物电路图如图所示.(3)闭合开关,电流表几乎没有示数,电路存在断路,电压表有明显偏转,说明电压表并联电路之外电路不存在断路,则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断路.(4)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在用10Ω电阻替换5Ω电阻时,应先断开开关,拆下5Ω的电阻,然后换上10Ω的电阻,闭合开关,移动滑片,是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然后读出电流表示数.(5)探究电流对电阻的影响时,要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由图丙所示图象可知,电流为0.5A时,电阻为10Ω,∵I=,∴电阻两端电压U=IR=0.5A×5Ω2.5V.(6)由图丙所示实验可知,I-R图象是反比例函数图象,即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乘积是定值,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由此可知: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法;①电压;②电阻;(2)实物电路图如图所示;(3)①改接电路时没有断开开关;②更换电阻后没有移动滑片使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4)2.5;(6)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点评:本题应用了控制变量法,要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要会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
本题由精英家教网负责整理,如果本题并非您所查找的题目,可以利用下面的找答案功能进行查找,如果对本题疑问,可以在评论中提出,精英家教网的小路老师每天晚上都在线,陪您一起完成作业。你可以将你的习题集名称在评论中告诉我,我们将会在最短时间内把你的习题集解答整理并发布。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物理
12、某校兴趣小组同学想探究“一段电路中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图甲所示的电路图.(1)根据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图甲电路图,把图乙的实物图连接完整.(2)通过实验,该兴趣小组测得4组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第4次实验时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如图丙所示,请把测得的电流数值填入表格中.
&&&&(3)在此探究实验过程中,当E、F两点间的电阻由4Ω更换为5Ω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操作是.A.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读数&&&&&B.闭合开关,将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左移C.改变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D.闭合开关,将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右移(4)从该实验中你可得出什么结论?.(用文字表述)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2012?虹口区一模)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他们在常温下将横截面积、长度不同的铁丝接入电路的MN两点间,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后计算出阻值,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表一&铁丝
横截面积S(毫米2)
长度l(米)
电阻R(欧)
1.5表二&铁丝
横截面积S(毫米2)
长度l(米)
电阻R(欧)
0.5(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6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2)分析比较表一(选填“表一”或“表二”)的相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①分析比较1与6、2与4或3与5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同种材料的导体,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相同,电阻相同.②分析比较1与6、2与4和3与5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同种材料的导体,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越大,电阻越大.(4)他们继续分析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无法得到导体的电阻与材料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的关系,需添加的器材为丙(选填“甲”、“乙”或“丙”).器材:导体甲&&&&横截面积为0.2毫米2、长度为2米的铁丝导体乙&&&&横截面积为0.1毫米2、长度为2米的镍铬合金丝导体丙&&&&横截面积为0.3毫米2、长度为4.5米的锰铜丝.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2007?闸北区二模)某小组同学探究电池的“新”、“旧”与什么因素有关.甲同学认为“与电池两端电压有关”;乙同学认为“与通过电池的电流大小有关”;丙同学认为:电源作为闭合回路的一部分、电流流过电源、电源本身对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电池的“新”与“旧”与电池的阻碍作用有关”.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分组实验、设计表格、连接电路、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数据、实验电路如图所示.如果用1-U2)R1U2表示电池本身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某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相同型号的干电池一节
电键断开时、电压表示数U1(伏)
电键闭合时、电压表示数U2(伏)
两次电压值之差(U1-U2)(伏)
电键闭合时、电流表示数(安)
电池本身对电流的阻碍作用1-U2)R1U2(欧)
“新”电池
“新”电池
半“新”电池
半“新”电池
“旧”电池
“旧”电池
4.4(1)分析表中第三列的数据、可以得出:电池“新”、“旧”与电键断开时、电压表示数U1之间的关系是:电池两端电压越大,电池越新;(2)分析表中第五列的数据、可以得出:电池“新”、“旧”与电键断开、闭合两次电压值之差(U1-U2)的关系为:两次电压值之差越小、电池越“新”;(3)进一步分析、最后一列的数据、可以得出::电池的“新”、“旧”与电池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有关(选填“有关”或“无关”);(4)电池阻碍作用(1-U2)R1U2)越大、表明电池越旧(选填“新”或“旧”);(5)经过上述实验、你认为乙同学观点的本质是电池对电流有阻碍作用.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在“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电源、电键、若干已知阻值的电阻、几个电压表和电流表、若干根导线进行实验.先通过实验得到“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的规律,然后按图1(a)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继续实验.试接触后,发现表A的表盘如图1(b)所示,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修正后,重新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电源电压为6伏
电阻(欧)
电流(安)
电阻(欧)
电流(安)
0.9(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中干路中电流与支路1、支路2中电流的数量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中的支路1、支路2电阻阻值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支路2中的电阻一定时,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随着.(3)为了研究并联电路总电阻和各电阻的关系,该组同学又利用原来的电源(电压仍为6伏)连接了如图2所示的电路,并用电阻R总替换上述实验中的R1和R2.则在实验序号2中应采用阻值为欧的电阻作为R总;每次实验时,眼睛主要应该观察电路中的电流表示数,使它与原来并联电路的示数相同.(4)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中的支路1电流I1和电阻R1的乘积与支路2电流I2和电阻R2的乘积的关系,可得到的结论是:.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物理
某小组同学按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做“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他们用电压表测出各支路和干路两端的电压值,用电流表测出各支路和干路中的电流值,并通过用不同阻值的电阻多次实验和改变电源电压,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电阻R1(欧)
电阻R2(欧)
电压U1(伏)
电压U2(伏)
电压U(伏)
电流I1(安)
电流I2(安)
电流I(安)
1.2①分析比较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②分析比较表格中第7、8、9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③该小组同学在得到并联电路电压和电流的特点后,结合欧姆定律,推导得到了教科书上的并联电路总电阻与各并联电阻的关系式.若要验证推导得到的关系式是否正确,同学们采取的验证方案如下.a.尝试计算电阻:.(写出计算公式)b.进行实验操作:.(写明操作的要点)c.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写明观察的要点和得出结论的依据)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一个电阻器两端电压从3V增加到3.8V通过该电阻器的电流增加了0.2A,则该电阻阻值是多少_百度知道
一个电阻器两端电压从3V增加到3.8V通过该电阻器的电流增加了0.2A,则该电阻阻值是多少
提问者采纳
3.8/R-3/R=0.2R=4
解释一下行么
欧姆定律 电流=电压除以电阻。这个狮子是变化后的电压除以电阻-变化前的电压除以电阻=电流变化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2个电压差:3.8-3=0.8该电阻值饰譅策喝匕估察台畅郡:R=0.8/0.2=4(Ω)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个电阻器两端电压从3V增加到3.8V通过该电阻器的电流增加了0.2A,则该电阻阻值是多少
一个电阻器两端电压从3V增加到3.8V通过该电阻器的电流增加了0.2A,则该电阻阻值是多少
其中电阻从原来的3伏增加到了3,8伏.说明电压增加了3,8-3=0,8V.而该电阻的电流已明确说明增加了0,2安.换句话说也就是在电压增加了0,8V的前提下,该电阻的电流增加了0,2安,那么电阻则可用式R=U\I=0,8\0,2=4欧姆
提问者 的感言:太谢谢你啦
其他回答 (2)
由欧姆定律的电阻等于电压差÷电流差
所以(3.8-3)/0.2=4Ω
答:4欧
具体过程是什么
要初二看得懂的
哦?初二就学物理啦?不错不错
欧姆定律就是初中常用的一条电学定律
定义,闭合电路中:导体电阻=两端电压除以通过导体电流
公式:R=U/I
我尽量用初中的语言来说..
等待您来回答
理工学科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压电阻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