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学院美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好吗?还有40...

黑河学院2016年书法学专业(黑龙江省)招生简章
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经黑龙江省教育厅和黑龙江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我校2016年在黑龙江省书法学专业招生考试采取专业课单独(校考)和文化课统一(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试的方式招收普通高校本科生,欢迎考生报考。
一、报名条件:
凡符合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具有艺术特长的考生均可报名参加考试。
二、招生专业及名额:
招生专业:书法学(非师),招生名额:10人(文理兼招)
三、专业课考试报名时间、地点及要求:
(一)网上报名时间:日&日;
(二)网上报名地址:,下载报名表,填好后电子版发送到邮箱:(报名开始前请认真阅读黑河学院2016年黑龙江省书法学专业招生简章,承诺所填写的个人信息资料真实准确,并符合报考要求。由于个人信息填写不准确而导致无法参加考试等情况,由本人承担全部责任,黑河学院不承担任何相应责任。)
(三)现场确认时间:日8:30&11:30、13:30&20:30
(四)现场确认地点: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92号)
(五)现场确认要求:参加我校书法学专业单独考试的考生,须由本人携带本人身份证、省统考准考证到现场确认报名信息,并进行现场缴费、领取准考证。
(六)考试时间:日& 8:30&11:30
(七)报名费:按省物价局批复的收费标准,考生报名费150元。
四、专业课考试科目:
&(一)临帖(占总分60%),考生据指定的两件法帖各临写一件。
1、正书(30%)命题范围:唐代楷书
2、行书(30%)命题范围:王羲之书法。
(二)创作(占总分40%),按规定内容任选其一,书体自选。
注:1、答题纸为书法专用纸,由学校提供。
2、考生入考场仅可携带相关文具,如毛笔、墨汁、毡毯等。
3、严禁携带书刊、字帖、字典及电子设备(手机)等物品。
4、考试作品上一律不得出现考生个人信息。
五、录取原则:
(一)在文化课成绩、相关专业科目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份最低控制分数线后,按专业课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若专业课成绩相同,按照文化课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二)在专业录取过程中,若总分相同,按照考试科目顺序及分数高低排序后录取,文科的科目顺序为语文、外语、文科综合、数学,理科的科目顺序为数学、外语、理科综合、语文。
六、咨询电话:(2
七、黑河学院网址:/
八、我校美术学(师范类)、绘画(油画、国画方向)、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动画方向)、音乐学(师范类)、音乐表演(声乐、管弦、舞蹈、键盘)、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在黑龙江省招生,专业课仍使用黑龙江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组织的专业课考试成绩。
九、黑龙江省书法学专业课单独考试成绩将于日在我校招生信息网上公布。
高校实用信息
中国教育电视台特约合作网站中国高校之窗&&&
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reserved黑河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稿日期: 20:52:24&&点击:
一、学校概况
(一)基本情况
黑河学院坐落在国家首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市,与素有“大学城”美誉的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中俄边境线上我国境内第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创办于1958年,历经黑河师范专科学校、齐齐哈尔大学黑河分校等发展阶段。2004年5月晋升为本科院校,2006年4月纳入省属院校,2008年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单位。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秉承“明德、笃学、励志、求真”的校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学校占地面积53.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1亿元。现有教职工780人,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8775人。设15个系(中心、部),开设涵盖九个学科门类的38个本科专业。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学校被评为国家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单位。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66个。建有黑龙江省TRIZ理论研究所、黑龙江流域历史与文化研究所、知青研究所等6个研究机构。近三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8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4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88篇,其中核心期刊78篇,被SCI、EI等收录10篇;出版著作(教材)53部;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318项;获得专利103项。
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省文明单位标兵”、“省三育人工作先进单位”、“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省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和“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奖”等荣誉称号。
(二)办学定位
.类别定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
.类型定位教学型。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科专业定位优化传统专业,重点建设应用专业,积极发展特色专业。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开办研究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黑河,服务龙江,面向大众,突出应用,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办学形式定位以学历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兼顾;以全日制教育为重点,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并存。
.办学规模定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万人左右。
二、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结构与布局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平台,是关系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为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黑河学院依照国家及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规定》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及时出台了《黑河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全面科学地指导学校“十二五”期间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布局。
学校紧紧围绕黑河市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学校现设有38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九个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设置了1个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设置了2个专业:法学和社会工作;教育学设置了6个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小学教育、人文教育、教育技术学和学前教育;文学设置了6个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英语,商务英语和俄语;历史学设置了1个专业:历史学;理学设置了6个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和生物技术;工学设置了5个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和物联网工程;管理学设置了3个专业: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和会计学;艺术学设置了8个专业:美术学,书法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音乐学,音乐表演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结构布局较为合理,基本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见表1)
表1: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经济管理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
教育技术学
新专业 四年未招生
广播电视编导
历史文化旅游系
四年未招生
物理化学系
校级重点专业
校级重点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物联网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校级重点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系
汉语言文学
校级重点专业
广播电视学
汉语国际教育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校级重点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省级重点专业 校级重点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校级重点专业
省级重点专业 校级重点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省级重点专业 校级重点专业
校级重点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三、师资队伍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发展战略,采用培养和引进并举的有效措施,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吸纳,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逐步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业务精,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一)师资队伍结构基本达到合格标准
截止2013年8月31日,学校拥有教职工780人,其中专任教师498人,外聘教师60人。图1所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162人,占教师总数的32.53%;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321人,占教师总数的64.46%;35岁及以下的教师303人,占教师总数的60.84%;外校毕业的教师493人,占教师总数的99.00%;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71人,占教师总数的14.26%,比2012年增加了4.8个百分点;符合岗位资格的主讲教师463人,占主讲教师总数的92.97%。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我校专任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学缘等结构基本达到合格标准。(见图1)
& & & & & & &图1:师资结构中重要信息比例示意图 & &
1.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
专任教师中,正高53人,占教师总数的10.64%;副高109人,占教师总数的21.89%;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32.53%,比2012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达到教育部不低于30%的标准;中级268人,占教师总数的53.82%;初级67人,占教师总数13.45%;无职称1人,占教师总数的0.20%。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见图2)
图2:职称结构示意图
2.学位结构趋于合理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占教师总数的1.61%;具有硕士学位313人,占教师总数的62.8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总数的64.46%,比2012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达到教育部不低于30%的标准;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146人,占教师总数的29.32%;无学位31人,占教师总数的6.22%。图3所示,学位层次持续提升。(见图3)
图3:学位结构示意图 & & & & & &
3.年龄结构不断改善
专任教师中,35岁及以下人员303人,占教师总数的60.84%,青年教师所占比例比2012年减少2.4个百分点;36—45岁之间人员104人,占教师总数的20.88%;46—55岁之间人员87人,占教师总数的17.47%;56岁及以上人员4人,占教师总数的0.80%。年龄结构不断改善。(见图4)
图4:年龄结构示意图 & & & &
4.学缘结构持续改进
专任教师中,外校毕业(境内)457人,占教师总数的91.77%;外校毕业(境外)36人,占教师总数的7.23%,具有境外进修经历的教师比2012年提高了0.48个百分点;本校毕业5人,占教师总数的1.00%。学缘结构得到改进。(见图5)
图5:学缘结构示意图
(二)外聘教师数量与结构
黑河学院依托地缘优势,围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所设置的专业特点,在2012—2013学年共聘请校外教师60人,其中外籍教师27人(俄罗斯教师26人,英国教师1人),副高级以上的教师占41.67%。各教学单位的教师、学生对所聘请的校外教师普遍反映教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良好。(见图6)
图6:外聘教师结构表
(三)生师比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98人,外聘教师60人,折合教师总数为528人。折合在校生总数为9024人,生师比达到17.1:1,符合教育部本科办学生师比18:1的基本要求。(见表2)
表2:生师比表(人)
折合在校生数
教育部标准
注:教师总数=专任教师498+外聘教师60*0.5=528人
(四)师资培养培训成效显著,进一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学校先后出台了《黑河学院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暂行规定》、《黑河学院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黑河学院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黑河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制度,以岗前培训、课程进修、学历学位提升、访问学者、骨干教师培训等为主要培训形式。一年内,遴选10名教师赴知名大学访学,参加岗前培训32人次,网络精品课程在线培训200人次,外派参加短期培训41人次,攻读博士学位12人,攻读硕士学位52人,到行业培训53人次。由图11所示,2013年度的师资培训明显增多,进一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五)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与结构
学校现有专兼职实验技术人员102人,其中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7人;中级44人,占43.14%,比例较大。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57人,占55.89%,比例较大。存在无学位、无职称人员。学校专职、高层次实验技术人员不足,中级人员比重较大。还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见表3)
表3:实验技术人员情况表(人)
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35岁及以下
(六)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现有学科带头人20名,专业带头人30名,学术骨干61名,青年科研拔尖人才16名。已形成由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青年科研拔尖人才构成的教学、科研团队。学校充分发挥教授的学术引领和教学研究作用,实施教授治学,造就了一支教学能力强,教研成果显著的教学队伍。
(七)教师科研成果
通过实施年科研发展三级规划,教师、教研室和各系(研究所)的科研方向、科研重点和科研目标逐渐明晰,实现了打基础、定方向、育特色的科研发展目标,形成了界江文化研究、TRIZ理论研究、知青文化研究、中俄教育比较研究、俄罗斯相关问题研究等特色研究领域,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我院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7项,其中新增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0项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首次获批1项省高校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26项,其中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佳作奖4项),首次获得佳作奖以上奖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9篇,其中4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35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出版著作/教材33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7项。(见表4)
表4:教师科研成果情况表(项、篇、册)
科研成果奖数(项)
发表论文数(篇)
出版专著 译著
国内核心期刊
发 明 专 利
实用 新型 专利
(八)高层次人才建设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较为薄弱,只有1人是音乐学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已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逐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四、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
(一)教学条件
1.总体情况
学校总占地面积53.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4万平方米,教学及行政用房11.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1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321.8万元;各类馆藏图书6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1300多种,并购置了CNKI(中国知网)系列全文期刊数据库。
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要求,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图书投入、校园网络资源投入大幅增加,力求满足本科教学基本需要。
2.生均办学条件
生均占地60.7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7.6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行政用房面积12.9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6.4平方米。基本达到教育部本科办学的要求。(见表5、6)
表5:生均占地面积情况统计(平方米)
教学行政用房
表6:实习(训)、实验室情况(平方米、人时、面积/接纳学生数)
校内实验实训面积
校内生均实验实训面积
校外实习 实训基地数
校外基地接纳 学生平均数
注:全日制在校生:8830人;折合在校生:9024人。
3.图书情况
现有纸质图书530000册,生均58.7册,与教育部生均100册的标准差距较大;年进图书67000册,生均7.4册,达到教育部生均标准;电子图书19万册;纸质期刊1663种(含系、部);图书馆具有较为完善的网络系统,建立了书目数据库和读者数据库,购置了 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拥有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和读秀学术搜索数据库,试用汉斯开源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自建俄罗斯文献信息网络平台1个。
4.网络资源与利用
校园网主干带宽2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900Mbps,网络存储空间31.4TB 。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为1893个;教室通达219间;学生宿舍通达1330间;教学、科研与管理办公室通达344间,网络资源与2011学年度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见表7)
表7:校园网络信息资源情况表(个、间、TB、MB)
校园网 主干带(Mbps)
校园网出口带宽 (Mbps)
网络接入 信息点 数量(个)
网络存储空间
教室 (间)
学生宿舍数(间)
教学、科研与管理办公室数(间)
教职工平均存储空间(MB)
学生平均存储空间 (MB)
(二)固定资产与教学经费
1.固定资产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
截止到2012年末,固定资产总值为3.1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321.8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898元/生,超过教育部生均5000元的要求;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是1274.9万元,新增比例达到31.5%。(见表8)
表8: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万元、元、台、个)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总值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递增值
2.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按照“优先保证教学运行,不断加大教学投入”的方针,科学统筹规划,重点保障教学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教学经费逐年增加,优化了教学条件,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
2012年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为17218.4万元。教学经费预算总额为1510万元。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数为2348.0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584.8万元。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为763.3万元。教育事业收入中: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为4665.8万元。学费收入为6133.5万元,网络与继续教育收入为133.4万元,社会捐赠收入为4.2万元。其他教育事业收入为8.5万元。2012年度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为14.50%,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796.4元。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满足了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但还不能完全满足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见表9-11)
表9:2012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对比表(万元)
& & 收 & & 入(万元)
教学日常运行 支出(万元)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教育经费总额
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
表10:2012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统计表(人、万元、元)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表11: 2012年教学经费支出汇总表 &(万元)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学生活 动费
五、教学建设与改革
1.积极落实建设规划,初步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
根据《黑河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修订完善《黑河学院专业设置暂行规定》,制定《黑河学院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暂行条例》等相关制度文件。2007年以来,紧紧围绕黑河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修订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并对教育技术学、人文教育等专业采取了限制招生数量或间隔招生等调整措施;在原有专业基础上,严格按照标准,经充分调研论证,设置20个新专业,学校现设有38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九个学科门类,专业结构布局较为合理,基本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培育重点和特色专业
根据各专业发展基础和优势,规划专业发展目标和步骤,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改善教学条件入手,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深化中俄合作办学,先后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远东国立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举办俄语、音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体育教育和旅游管理7个本科专业,通过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和教师“四引进”,利用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培育重点和特色专业。现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和俄语等校级重点专业10个,在此基础上培育了俄语、绘画和音乐学3个省级重点专业及俄语、绘画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见表12) & &
表:专业建设基本情况表(个)
国家级 特色专业建设点
省级 重点专业
省级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校级 重点专业
(二)教学研究与改革
1.教学研究
学校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为着力点,凝练特色,打造精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2名;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教学成果7项,校级教学成果23项;省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团队10个,教学团队专业分布在俄语、音乐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油画、英语、化学、体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在队伍建设、模式改革、教育教学、对外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国家级高水平成果较少,有待加强。(见表13)
表:年质量工程建设情况(个)
人才培养 创新实验区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 教学基地
2.教学改革
2012—2013学年度,教改项目90项,其中省级项目21项(其中3项已经结题验收),校级项目79项;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30篇;其他教学改革成果10项。通过开展各级各类教改立项工作,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完善了教师的知识体系,推动了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育教学过程
1.理论教学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办学定位,按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贯彻基础性和整体优化等原则,构建了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均高于22%,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比例均高于25%,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比例均高于33%,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6周,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注重因材施教,单独制定中俄合作办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学时和学分比重,实施个性化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凸显,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应用型人才特征初步显现。学校严格执行《黑河学院关于变动教学计划的审批办法》,按规定程序,非经论证不得随意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效果良好。
(2)构建课程体系
遵循“全面发展”、“注重素质”、“培养能力”、“整体优化”、“突出应用”的原则,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区域(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搭建“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精品课程为龙头、以网络课程为特色、以选修课程为辅助”的课程体系。
一是注重基础课程建设,把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二是优化课程内容,注重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门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三是注重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坚持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文理渗透,不断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性课题融入到教学中;四是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五是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力度,通过4A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管理和使用,推进课程改革和优质课程建设,打造特色。六是改革考试模式,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促进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3)课程基本情况
制定《黑河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和《黑河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中俄合作办学专业积极引进俄罗斯油画风景、俄语听说和钢琴教学等俄罗斯优质课程资源。开发了独具特色的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文化和TRIZ理论等校本课程。坚持分层建设、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原则,构建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网络课程为辅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升课程整体建设水平。2012-2013学年度学校总计开设课程1565门,其中,校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制定《黑河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及资源库建设方案》和《黑河学院网络课程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立项资助建设151门网络课程,占开设课程门数的9.65%,引进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建立了近450门用于学生网络学习的精品课程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自主学习条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教学367门,占开设课程门数的23.45%;小班授课为2640门次,占开设课程门次的62.19%。(注:小班授课是指班级人数小于等于35人)。依据《黑河学院关于编写和修改教学大纲的规范和要求》,编制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通过阶段性教学检查、督学听课和期末教学工作总结等多种形式,监督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执行情况,做到开课有计划,教学有大纲,过程有监控,效果有保障。(见表14)
表14:2012-2013学年度课程情况表(门、门次)
1.课程门数(门)
2.课程门次(门次)
其中:小班授课
多媒体教学
(4)选修课情况
在38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学分所占学分比例平均为24.64%。2013级6个专业的选修学分所占学分比例平均为21.78%;2012级3个专业的选修学分所占学分比例平均为26.66%;2011级26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学分所占学分比例平均为26.20%,其中:专业选修学分所占最低比例为19.13%,所占最高比例为30.28%;2010级化学和小学教育专业选修学分所占学分比例平均为19.46%;2009级人文教育和教育技术学两个专业选修学分所占比例平均为14.37%。(见图7)
图7:选修学分所占比例
(5)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充分发挥教授、副教授对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对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提出明确要求。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师总人数为508人,其中,符合岗位资格477人,占主讲本科课程教师总数的93.89%;教授55人,占主讲本科课程教师总数的10.83%;副教授114人(含外聘教师16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主讲本科课程教师的33.27%;本科课程中由教授授课门次为381门次,占总门次的8.98%;由副教授授课门次为1043门次,占总门次的24.57%;副高以上职称授课门次占开设课程总门次的33.55%。与上学年相比均有提高。(见表15)
表15:教授、副教授授课情况对比(门次)
1.本科课程总门次
2.主讲本科课程的教师
3.授课情况
由教授授课的课程 (门次)
由副教授授课的课程 (门次)
符合岗位资格(人)
教授(人)
副教授(人)
为低年级授课的教授(人)
为低年级授课的副教授(人)
(6)教材建设情况
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2010年学校专门出台了《黑河学院教材建设基金使用及管理办法》并按照办法实施,2013年我校教材建设基金支持29部校级教材建设编写立项,以此促进自编教材的建设。2010年9月到2013年8月我校教师共主编出版教材51部,其中《俄语零起点导练》等4部教材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三等奖;《应用高等数学》为省级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实现了我校自编教材质量的历史性的突破。
在教材选用方面:学校重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重视教材建设,为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规范教材选用学校制订有“教材选用与评价管理办法”并对已经选用的教材进行评价与监督,为下一次教材的选用提供依据,现正委托湖南青果软件有限公司专门开发教材评价系统。各系积极选用国家及省部级等获奖教材和规划教材。学年度选用教材658册,其中使用教材中获省部级以上规划、获奖教材(“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等)的占45%,近三年出版的规划及精品教材占16.26%。
2.实践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保证实验教学效果
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教学运行经费投入,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新建实验室16个。学校现有80个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学实验室面积7001.8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0.76平方米。按照《黑河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办法(试行)》和《黑河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各专业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断增加;促进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开放的有利条件,进行实验技能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保障实习(实训)工作
学校制定《黑河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见》和《黑河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估标准》,规范和促进实习(实训)工作。按照合作共享和互惠互利原则,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场所3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8个。“黑河学院—俄罗斯阿穆尔州美术家协会艺术学实践教学基地”被列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规范管理加强指导,严把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关
制定《黑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和《黑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估办法》,明确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具体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突出专业性,难度与工作量适当,基本符合专业综合训练要求。2013届毕业论文(设计)共计1896篇,其中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比例达67.3%。开展毕业论文(设计)专项评估,监督检查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评定等环节,从2013届毕业生开始,学校统一利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监测系统进行检测,有效制止论文抄袭行为,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见图8)
图8实践教学环节所占学分比例
学生参加学科、技能、文体竞赛、创新活动获奖情况
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年教师科研项目项目开始加入学生成员,并首次批准立项项学生科研项目。学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活动环境,通过开展各类竞赛、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创新活动及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项,省部级项,文艺、体育竞赛获奖省部级项;国家级奖项有待提高。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篇,作品项,学生获准专利项。
学校依托“黑龙江省理论研究所”,结合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搭建中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组织参与和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大赛、研讨会、创新成果展以及杯大学生创新大赛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探索出培养创新人才切实有效的实践途径。
举办中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物展览,展出中俄大学生电子、俄手工作品、植物栽培新技术、论文等作品百余件,涉及物理学、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学及计算机、艺术等多门学科。
组织学生参加由俄罗斯共青城国立工业大学主办的“技术”大学生国际研讨会。俄罗斯共青城国立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河学院的个大学生研究团队进行了网络实时在线交流。我校学生撰写的篇论文入选,经过大会组委会专家、学者初评,理化系马占元等人撰写的“基于的自动抹墙机设计与制作”、理化系任丽萍等人撰写的“基于对化学电源的研究”、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丁艳秋等人撰写的“笔记本电脑散热问题研究”等论文在本次研讨会交流。
组织学生参加俄罗斯阿穆尔州教育部主办的科技文化大赛活动。我校选送两组学生参赛,陈征和任权全两位同学共同设计的“汽车轮胎气压监测器”获得俄罗斯科技教育部颁发的大赛二等奖和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颁发的科技大赛一等奖;马占元、张德华和王洪泽共同设计并完成的“灭火智能机器人”获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颁发的科技大赛一等奖。大赛促进了中俄大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见表)
表:学生各类竞赛、科研、获奖等情况
学科竞赛获奖
本科生创新活动技能竞赛获奖
学生科研成果
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篇)
学生发表作品数(篇、册)
学生获准专利数(项)
(5)英语等级考试
改革英语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分级教学,按学生英语能力水平分为本科A班、本科B班、本科C班、本科音体美A班、本科音体美B班、本科音体美C班和专科班等七个教学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基础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平时考核所占成绩比重,提高学生对词汇量的积累和听力与口语的水平,为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奠定基础。
学校2013届毕业生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除英语专业、音乐专业、美术专业和体育专业外毕业生总人数为1323人,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344人,累计通过率为26.00%;大学英语六级累计通过33人,累计通过率为2.49%。各系累计过级率如下图所示:(见图9、10)
图:各系届毕业生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
图:各系届毕业生英语六级累计通率
(6)体质合格率
本学年应参加体质测试的毕业生(体育系学生除外)为1783人,其中有5人是由于身体特殊情况,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应予免测。实际参加测试毕业生数为1778人,体质测试总的合格率为89.65%,其中优秀3人,所占比例为0.17%;良好350人,所占比例为19.69%,及格人数1241人,占总人数的69.8%。(见表17)
表:毕业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总体情况表
(7)学位授予率
我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共有24个专业,1909人,授予学士学位人数1875人,不授学士学位人数34人,学士学位总授予率为98.22%,各专业学士学位授予率如下图所示。(见图11)
图11:2012届毕业生学位授予率
(8)学生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教育
学生各类社团93个,其中科技类社团3个、体育类社团12个、人文社会类社团54个、文艺类社团24个,累计3621名学生参与了各类社团活动,开展各级各类学术讲座95场;组织各级各类校园文化体育活动200多场,累计参与学生达7410人次;本科生参与课外科技文化活动16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6项,校级19项。
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除已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外,在教学计划中增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课内集中授课与课外分散个别指导相结合,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的择业能力。今年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有了突破。(见表18)
表18:学生社团活动情况表(个、人次)
社团(个)
参与人次数(人次)
人文 社会类
人文 社会类
(9)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累计4675人次,实践学生比例52.79%。参加支教活动145人,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4人,参加中俄大学生联谊活动志愿服务500余人。阳光成长、自觉担当、全面成才,已经成为黑河学院学子的共同信念和不懈追求。
(10)心理健康与咨询
高度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通过深入推进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全面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及时跟进心理咨询辅导和危机干预。创建了“课堂教学、素质训练、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科学研究”紧密融合的大学生综合心理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形成“心理健康中心——各系心理健康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体系。学校有专职心理咨询教师2人,新进心理教师1人,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兼职心理咨询教师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均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兼职心理辅导员13人,选配学生心理委员及宿舍心理信息员100多人。
六、质量保障体系与建设情况
学校制定《黑河学院关于加强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组建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工作人员、各系(中心、部)教学主任、教学秘书等人员组成的教学管理队伍,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强化教学管理人员考核评价,讲求管理方法,规范管理行为,注重管理实效。学校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审议指导作用,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学校现有教学管理人员70人,其中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38人,占54.29%;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4人,占62.86%;35岁以下24人,占34.29%;在现岗位工作3年以上57人,教学管理队伍稳定,基本满足管理需要。学校通过教育教学管理专家进校辅导、开展校本培训和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强化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近三年累计培训教学管理人员近400人次,选派赴俄罗斯高校考察交流91人次。有针对性的培训开阔了教学管理人员视野,提高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
学校积极引导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俄合作办学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问题立项研究,发表成果,解决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升本以来,学校先后制定、修订《黑河学院教学管理条例》、《黑河学院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办法》和《黑河学院教学工作校系两级管理办法》等制度115项,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及专项评估等措施,确保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得以落实,教学管理流程清晰,教学运行井然有序。2012年出台《黑河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主要教学环节评估办法及质量标准》,明确主要教学环节评估内容及方法,严格执行质量标准,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强化教师质量意识,规范教学环节,推进教学管理科学化和制度化。
学校认真执行《黑河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的暂行规定》,近三年共查处教学事故21起,严肃处理违反教学纪律教师21名。严格考试管理,近三年累计查处违纪学生177人次。制度的严格执行规范了师生行为,稳定了教学秩序,保证了教学效果。
建立健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促进教学环节规范化,提升教学质量,形成了“评估—反馈—整改—提高”的自我评估运行机制。
1.夯实校内专项评估。组织学校评估专家组、督学开展全校38个本科专业的专业评估,规范专业建设;开展全部专业必修课程自评和11门公共必修课程评估,规范课程建设;开展各教学单位教学档案评估,规范教学管理;开展各教学单位实践教学评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开展2009级1896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估,逐条、逐句、逐字、逐标点检查,严把毕业生出口关,提升毕业生质量;开展2013年春季两学期全校学生38个专业所有考试课程4万多份试卷、全体任课教师500余份试卷分析、1000余份学生成绩评定情况的评估,逐份、逐人、逐题检查,提升考试质量;组织老科协开展2013年春季全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深入课堂听课994学时,涉及课程398门,教师400多名,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组织俄语、音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体育教育等6个专业接受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依据教育部要求,查找问题,弥补不足,凝练特色,研究制定了下一步建设目标。
3.构建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建立了2013年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编制了近三年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教学质量实施常态化监控。注重发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作用,及时获取状态数据和教学信息,掌握教学运行情况,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为领导决策和事业发展提供参考,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4.落实听课制度。校系两级领导和教研室主任随机听课,督学常年听课,教师相互听课,多形式并举,实现了听课常态化。
通过扎实有效的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
(四)逐步加强教风与学风建设
1.加强教风建设,严肃教学运行管理过程
处理教学事故2人。依法治校治学,形成了良好的教风,稳定了教学秩序,较好完成了教学任务。
2.加强学风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本科生党员数551人,比上一年有所提高;评选省级优秀毕业生69人,省级先进班集体1个,省级三好学生9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4人,省级学生工作先进集体1个,省级学生工作先进个人2人;评选校级优秀班集体62个,校级三好学生514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271人,校级优秀毕业生113人,校级学生工作先进集体4个,校级学生先进个人5人。评选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呈上升态势。学生违纪54人次,考试作弊违纪率有所下降,学风建设初见成效。
3.建立本科生奖助贷机制,推进学风建设
通过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学生,建立激励机制,推进学风建设。2012年政府奖、助学金817万元,受助2521人次;社会奖、助学金累计2万元,有20人次获得;学校奖助学金241.43万元,8804人次获得;勤工助学金3.78万元,43人次获得。(见表19)
表19:本科生奖代补情况(万元、人次)
政府奖 助学金
社会奖 助学金
学校奖学金
国家 助学贷款
勤工助 学金
临时困难补助
资助金额(万元)
资助学生数(人次)
七、学生学习效果
(一)生源与毕业、就业情况
1.学生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830人,其中普通本科学生8582人,专科学生193人,留学生52人,夜大、函授学生899人,进修生3人。本科生所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为97.19%。全日制本科生数量呈上升趋势,计划到2014年,在校学生100%为本科生。(见表20)
表20:学生基本情况表(人)
折合在校生
全日制在校生
夜大、函授学生
2.生源及毕业生质量
(1)生源质量
我校面向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共投放招生计划2620人,省外本科计划854人;招录本科新生2722人,录取省外考生860人;新生实际报到2401人,省外新生报到数745人,外省生源比例为31.03%;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率82%,比2012年有大幅度增长;省外录取最高分文科563分、理科534分,省内文科470分、理科507分。(见图12;表21)
图12:2013年新生生源情况表
表21:2013年本科学生录取情况
计划招生数
省外招生数
新生报到数
省外新生报到数
省外文科最高分
省外理科最高分
第一志愿报考率
3.就业质量
截止2013年8月31日,根据各系报送数据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4.12%。其中本科毕业生1909人,就业率为83.07%。本科毕业生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38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99%;在企业就业19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0.32%;在部队就业5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6%;灵活就业125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65.58%;考取硕士5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44%;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28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47%。与往年相比,由于社会经济的影响和用人体制的改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相对减少,企业和灵活就业比例逐年增加。
(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学校通过网络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对用人单位进行了满意度调查,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综合能力、工作态度、专业能力等方面,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多数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各种表现比较满意。(见图13、14)
图13: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图1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要求调查
八、特色发展
黑河学院基于自身历史积淀和区位优势,主动适应教育发展变革,紧紧抓住区域发展重点,积极培育办学特色,走出一条边疆高校特色发展之路。
1989年,学校与中苏关系正常化同步打开开放办学大门,积极推进中俄(苏)教育合作,目前已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阿穆尔国立大学等俄罗斯10余所高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学校对俄教育合作在开拓师生视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转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省内外高校与俄罗斯开展教育合作交流架通了桥梁,被誉为中俄教育合作交流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特别是制定实施《黑河学院2010—2015年对俄特色办学战略发展规划》,通过文化理念融合、特色专业培育、师生相互交流、科学研究协作、中国文化传播和文化体育交流等方式将中俄教育合作贯穿于办学全过程,推进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
1.融合中俄文化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致力于服务区域发展和推进中俄人文合作,积极探索合作专业“专业+俄语+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俄罗斯教育资源的“四引进”,建设7个中俄合作办学专业,搭建5个合作平台,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在我国及独联体国家教育、经贸、旅游、外事、海关和边防边检等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中俄人民友谊的生力军。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激发专业办学活力。学校积极引进俄罗斯教学计划、教师、课程和教材。俄语、美术学、音乐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实现教学计划的引进;俄罗斯高校教师、功勋画家、功勋演员和体育教练员等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优化了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引进经贸俄语、油画风景创作、声乐、花样滑冰和TRIZ(技术创新方法)等45门课程,精选《俄罗斯语言文化》、《学校派基础素描》和《柴可夫斯基——四季》等37部原版教材,加强了课程建设。“四引进”实现了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推进了学科专业建设,俄语和绘画专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俄语、绘画和音乐学专业获批省重点专业,俄语语言文学获批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创新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俄罗斯建立5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黑河学院—俄罗斯阿穆尔州美术家协会艺术学实践教学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对俄教育合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充分肯定,教育部批准建立俄语中心、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赴俄留学培训基地,省教育厅批准建立黑龙江省对俄经贸人才培养基地,与俄罗斯共青城国立工业大学合作建立TRIZ研究推广基地,依托5个基地多次承担省内外俄语师资、赴俄留学人员和外事工作人员俄语培训,连续承办三届教育部“俄罗斯油画大师班”,实现了俄罗斯教育资源共享,深化了中俄教育合作。学校2011年获省外国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3.开展中俄科研协作,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学校与俄罗斯高校在信息、资料和人员等方面开展深度科研协作。联合组建研究团队在界江文化、中俄经贸合作等领域开展研究,填补国家级课题立项空白;中俄教育比较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促进了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建设俄罗斯文献信息中心,为省内外学者研究提供原文资料。《黑河学院学报》、《远东高教学刊》以及两国师生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搭建了成果推广和转化平台,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
4.扩大师生交流规模,拓展师生国际视野。学校积极为中俄师生交流创造条件。5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具有国外任教、访学、考察调研和参加学术活动等经历,促进了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科研水平提升;通过留学、合作院校交流和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等途径,五年来近3000名学生走出国门学习和体验,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校自1992年开始招收留学生,通过本科学历教育和开办长短期汉语培训班,培养来自俄罗斯、乌克兰、韩国和尼泊尔等国家留学生近千人。学校现为孔子学校奖学金项目单位和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项目单位。
5.合作建设孔子学校,推进中国文化传播。2007年,学校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建孔子学校,着力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六年累计培养培训近4000人次,举办中国文化体验和交流活动百余次。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对孔子学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2012年,全球400多所孔子学校中有26所被国家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校,我校孔子学校脱颖而出,是我国在俄罗斯建立的18所孔子学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国家领导人刘延东亲自颁奖。
6.开展文化体育交流,服务中俄人文合作。在中俄“国家年”、“语言年”、“学生交流年”、“旅游年”框架下,承办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中俄大学生艺术节”、“中俄教育友好周”、“俄罗斯语言文化周”、“携手青春,共享阳光”国际青年大会,举办了中俄大学生运动会、横渡黑龙江、科技大赛、文化体验和文艺汇演等高层次、大规模交流活动百余次,万名中俄青少年参加活动。一年一度的“携手青春,共享阳光”国际青年大会2012年入选俄罗斯100个最佳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之一,并被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教育委员会授予“中俄文化交流优秀活动奖”,委员会主席亲自为我校领导颁奖。
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2008年,学校针对黑河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紧缺的现状,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主动为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为做好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学校领导带队深入黑河市农村中小学实地调研,适时成立组织机构,出台《黑河学院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选派驻县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加强实习工作管理。建立顶岗实习支教专题网,开辟专题论坛,搭建支教学生沟通交流平台。目前,学校已派出11批1198名师范生奔赴北安市、嫩江县和爱辉区等7个县(市、区)、农场的55所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支教,得到受援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极大欢迎。同时,支教学生帮助村民编排文艺节目,联合开展文艺汇演,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有效推动院乡共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2009年,学校根据黑河市农村中小学俄语师资短缺状况,在全国率先开展留学生支教。首批派出7名俄罗斯留学生赴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中学顶岗实习支教,为学生创设“双语课堂”和真实俄语对话情境,锻炼了学生俄语听说能力,同时提升了俄罗斯留学生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学校正积极总结留学生支教试点经验,继续选拔优秀的俄罗斯留学生赴黑河市其他地区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工作。
顶岗实习支教工作有效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短缺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偏远地区农村教育水平,促进了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使我校学生了解市情、县(区)情,增进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感情,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坚定了学生志愿服务基层的信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学校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电视台、《黑龙江日报》和黑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 & & & & & & & & & & & & & & &黑河学院
& & & & & & & & & & & & & & & &二〇一四年九月
地址:黑龙江省黑河市学院路1号 黑河学院;&&& 邮编:164300
技术支持:黑河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河学院教务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