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科德学院学费资环学院宿舍情况

=有木有首师大资环学院12级的新生呀!!欢迎加入新生群~~~~~_首都师范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1,183贴子:
=有木有首师大资环学院12级的新生呀!!欢迎加入新生群~~~~~收藏
2012年资环学院新生群~~欢迎小资们加入!!资环学院有四个专业~分别是地理科学(师范)、旅游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和 遥感科学与技术群号:~~有什么想问的学长学姐给你们解答!
小时候和邻家小妹一起玩的游戏
资环的亲们~快加进来吧!
资环的亲们~快加进来吧!
交友请到交友专贴哦~
欢迎小资们~~~~~~~
有没有自然地理的学长学姐啊~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邮箱(email)
教师简介华 珞: 女,生于日,汉族,北京市人,中共党员,前苏联生物学博士,博士后,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后、高访学者,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农业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主管科研与国际合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主任。1966年: 北京附中高三毕业年:山西太谷县插队年:山西省汽车附件厂,工人年:土化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年:土化系,助教,讲师年:通过国家VST俄文考试,在北京语言学院国家教委留学人员预备班学习年:被国家教委派往前苏联莫斯科季米利亚捷夫农学院土壤与植物营养系攻读博士学位,曾科访前苏联
各加盟共和国及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等1989年11月: 获苏联生物学博士学位年:资环学院,博士后、副教授1992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1993年: 被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破格提升为研究员1993年: 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被国家科委派往英国爱丁堡大学农学院从事博士后欧共体合作项目研究、高级访问学者,曾科访荷
兰、德国、奥地利等国1996年4月-2000年10月: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副所长,主管科研和外事合作1998年: 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9月: 被引进到地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 被任命为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交流1. 1989年6月在苏联莫斯科国际农业研讨会作学术报告"重金属在中苏不同地带性土壤中的化学行为",颁有证书2. 1994年8月在第二届亚洲废弃物资源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学术报告"广义土壤缓冲性及土壤环境质量"与"化学复印膜在农业生态系 统中的应用技术"3. 1994年,第十五届国际土壤学会Mexico墙报发言4. 1995年6月,英国Aberding土壤研究所"国际土壤环境研讨会"发言5. 1995年9月,英国Wye College"国际农业生态调控"研讨会,墙报发言6. 1996年11月,在维也纳参加FAO/IAEA第一次国际CRP会议报告"用137Cs评价土壤侵蚀速率与肥力重建"7. 1996-至今,组织主办并主持共七届国际核农学培训班8. 1998年组织主办并主持亚太地区国际核农学立项研讨会(RCA)9. 1999年组织主办并主持亚太地区核农学顾问会议10. 2000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化学部、地学部联合举办的"核技术与生态环境战略研讨会"并作学术报告"核农学在 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地位与发展战略"主持项目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广义土壤缓冲性理论基础上污染土壤肥力优化模拟",年,编号,主持人。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用核技术研究土壤有机金属络合物在环境中的净化功能",年,编号,主持人。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用核技术研究草原生态系统N、Zn的复合作用及其调控",年,编号,主持人。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核技术研究镉、铅、锌复合污染下土壤有机质的络合特性",年,编号,主持人。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产粮区农业生态系统内生资源培育机制与调控机(与合作) ,年,编号,专题主持人。6. 国家核工业基金项目"应用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中络合物在环境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年,编号Y,主持人。7. 农业部"八五"重点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污染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质量提高研究",年,编号85农 03-04-03,主持人。8. 农业部畜牧业"九五"重点科研专题"应用示踪技术研究草地养分有效迁移的机理",年,编号95牧-02-07-03),主持人。9.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化学复印膜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年, 主持人。10.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应用示踪技术研究草地养分循环机理及高效利用",年,主持人。11.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基金项目"提高污染土壤肥力技术研究",,主持人。12. 国家人事部一级博士后基金项目"广义土壤缓冲性研究",年,主持人。13. 国家人事部专家司项目"中苏九种土壤对Cu、Pb、Cd、F的缓冲性研究", 年,主持人。14. 国家教委留学回国基金项目"污染土壤施肥特殊性研究",年,主持人。15. 国家教委留学回国基金项目"土壤反硝化机制研,年,教外司(号,主持人。16. 国家科委国际合作双引项目"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农业恢复机理研究",年,主持人。17. 欧共体居里夫人基金项目,与英国合作项目"土壤反硝化与矿化动力学研究", 年,主持人。18. FAO/IAEA,CRP项目(国际原子能机构合同项目)"用137Cs评价土壤侵蚀速率",年,302-D1-CPR9042,主持人。19. 北京市教委项目"新型多功能草坪基质研究",KJ-109,主持人。20.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核技术研究所联合重点开放实验室项应用核技术研究草原生态系统N、Zn的复合作用",,主持人。2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密云水库周边地区不同景观生态下土地利用优化模式",12004,主持人。22. 人事部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与俄罗斯合作项目"土壤生态环境与调控机制研究",,主持人。23. 北京市重点项目"北京市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KZ,主持人。24. 863国家重大项目"区域节水型农作制度与节水高效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02AA6Z3021。专题负责人。25. 北京市教委项目“利用核技术与GIS技术研究密云地区土壤侵蚀与肥力变化及其相互关系”(KM)主持人,。学术专著博士后期间,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提出"广义土壤缓冲性"的概念及理论。"广义土壤缓冲性"的研究,在苏联仅有理论轮廓未见系统试验材料,在我国和欧美各国,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未作为一个系统概念提出来。本人归纳了国内外有关资料,提出"广义土壤缓冲性"的新概念,即在外界温度、时间、水分的变化下,土壤抵御其组分及外来物浓(活)度变化的能力。围绕"广义土壤缓冲性"原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单因素及复合因素试验并进行通径分析,提出表征性指标(土壤对污染物缓冲性指标,缓冲转化性指标)及一些新概念(缓冲动力学、缓冲转化性、缓冲基质性、平均缓冲性、即时缓冲性等等),初步形成这一领域所特有的研究体系。其意义在于(1)研究不同土壤对不同污染元素的缓冲性变化的规律,为正确评价、预报、预测、预防、调控、治理土壤污染状况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土壤对污染物的缓冲机制,为土壤污染的调控、治理提供技术措施的依据;(3)研究土壤对养分元素的缓冲转化性,可以正确认识污染土壤中养分元素行为的特殊性,污染元素和养分元素的有效性及对作物产量质量的综合影响,为污染土壤科学施肥提供依据;(4)在土壤污染治理的同时,势必造成养分元素的流失与固定,研究污染土壤对污染元素及养分元素的缓冲性可以协调二者的关系,为提高污染土壤肥力提供依据及措施。该项研究有较高的先进性、科学性,对土壤污染进行预报预测,对减少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环境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这项研究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拓宽了土壤中物质迁移和转化的认识,给SPAC系统理论增加了新的内涵。通过不同生物气候带下中苏几种土壤对Cu、Pb、Cd、F的缓冲性的测定,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浅色草甸土对Cd的缓冲性为例(简称缓冲性)研究土壤pH值、粘粒、碳酸钙、有机质、腐植质、外源镉含量等与缓冲性之间量变规律,并进行综合影响因素缓冲性的试验,通过通径分析了解各因素对缓冲性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作用途径、程度及顺序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模拟及科学预报预测。进行吸附动力学试验,比较土壤对Cd、Zn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并研究土壤对As的缓冲动力学特性及平均缓冲性与时间的关系。由土壤对Cu、Pb、Cd、F的等温吸附,造成对养分元素比例及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土壤缓冲转化性,并从土壤对污染物的络合特性、溶解特性及形态分布研究缓冲机制。研究土壤污染治理方法、对沉淀法及淋洗法进行试验,为土壤污染治理、调控、正确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在测试方法上用苏联研制的化学复印膜测试田间土壤植物系统中污染元素状态;用差热分析研究污染物对理化性状的影响;用红外光谱研究Cd及改良剂对土壤植物系统的作用机制。"广义土壤缓冲性与土壤污染"研究,于1992年通过成果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在国内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同类研究中也达到领先水平。该项目获得农业部1993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华珞为主持人及唯一完成人。华珞研究员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学术造诣及研究才能,对此国内外很多位专家均有较高评价。她不仅提出并研究"广义土壤缓冲性"的概念及理论,并进一步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核技术的优势条件、设备深入研究土壤缓冲机制,还不断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及研究课题,例如:Ⅰ.提出污染土壤施肥特殊性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命题,在广义土壤缓冲性理论基础上统筹解决土壤污染的治理与肥力提高的矛盾,是我国当前农业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前沿问题,这方面研究国内外报导尚未查见;Ⅱ.研究成果"化学复印膜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技术",为原状土壤的养分与污染元素的快速测定提供科学与系统的新技术,并提出用能量观点统一衡量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创新观点,避免了利用化学提取法造成的土壤重金属各种前后形态提取量的混淆。为此获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Ⅲ.研究成果"土壤对外源砷的缓冲动力学研究",首次利用物理学阻尼振荡理论模拟土壤对污染物的缓冲动力学的化学现象,为此获1999年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奖(第一完成人);Ⅳ.应用核技术研究土壤有机质不同分子量分级组成与Cd、Zn的络合特性及土壤有机金属络合物在环境的净化功能;Ⅴ.利用核技术研究草地养分的复合作用,为我国南方草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她先后主持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这些研究不但用于污染土壤的评价、防治、调控、治理、预报、预测,而且直接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将施肥与环境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为土壤质量与作物产量、质量的提高提供科学理论基础。该理论既对农业生态环境研究有较大地贡献,又给传统的土壤学开拓了新思路,同时利用同位素示踪,放射性自显影等核技术,使其研究在深度及测试手段上又具新特色。共主编专著3部,参与编写专著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科技论文约90篇。1. 华珞主编.广义土壤缓冲性与土壤污染.中国农业工程学报,),增刊 (25万字)2. 华珞,梁劬主编.核农学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45万字)3. Hua Luo, A. J. A. Vinten, Chen Qing. Dynamic Effects of Soil Bulk Density on Denitrification and Mineralisation by 15N Labeled Lettuce Residue and Paper Waster. China Nuclear Information Center Atomic Energy. Press,CNIC-0119,CSANS-.发表论文1. Хуа Ло . Состояние соединения Cu、 Pb、 Cd и F в некото ых почвах КНР. Дисс. Наук . Биол . Наук. Москва.ТСХА. 1989.112. Х уа Ло. Состояниесоединения Cu、Pb、Cd иF в некоторых почвах КНР. Автореферет дисс. наук.Биол.наук.Москва. ТСХА. 1989. 113.Савич В.И. Хуа Ло , Разработка приемовуменишение загрязнения почв и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й продук- ций тежёлыхметаллов. Москв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агр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журнал. 1989.54 Хуа Ло.Оценка и прогноз загрязнения почв.Москв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агропромншленный журнал.1989.65 . Савич В.И. Хуа Ло.Регулирование подвижности тежёлых металлов в почвах.Москв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агр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журнал. 1990.66.Хуа Ло.Изучение буферности почв по отношению Cu、Pb、Cdи F .Москва. ТСХА. Известие. 1991.17.华珞主编,土壤物理实验指导,大学生教材,山西农大印刷厂,1984。8.华珞,重金属在不同地带性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在苏联国际农业研讨会作学术报告,1989,莫斯科。9.华珞,中苏六种土壤对污染物的缓冲性比较与因素剖析,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10.华珞,中苏部分土壤中Cu、Cd、Pb、F状态,中国博士后论文集第四集,出版社,1991年第2期。11.华珞、刘英、杨志福,有机质及腐殖酸在土壤对镉的缓冲性中的影响,腐殖酸,1991年第4期。12.华珞、陈承慈,土壤缓冲性研究(一),农业工程学报,1992年第8卷第6期,专刊。13.华珞、马义兵、李香真,土壤酸度与土壤对镉的缓冲性,农业工程学报,1992年第8卷第6期,专刊。14.华珞、李香真、刘英,碳酸盐在土壤对镉的缓冲性作用,农业工程学报,1992年,第8 卷第6期,专刊。15.华珞、张选武,机械组成在土壤对镉的缓冲性中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1992年第8卷第6期,专刊。16.华珞、王兴仁、张录达,影响土壤对镉缓冲性综合因素的通径分析,农业工程学报,1992年第8卷第6期,专刊。17.华珞、刘继芳、蒋以操,浅色草甸土对镉的吸附动力学,农业工程学报,1992年第8卷第6期,专刊。18.华珞、李香真、马义兵,Cu、Pb、Cd、F对土壤养分元素的缓冲转化性,农业工程学报,1992年第8卷第6期,专刊。19.华珞、范业宽、刘全义,用化学复印膜研究田间土壤植物系统中元素状态,农业工程学报,1992年第8卷第6期,专刊。20.华珞、刘全义,运用差热分析研究Cu、Pb、Cd、F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1992年第8卷第6期,专刊。21.华珞、李香真,运用红外光谱分析镉污染及改良剂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农业工程学报,1992年第8卷第6期,专刊22.马义兵、华珞,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评述,农业工程学报,1992年第8卷第6期,专刊。23.华珞、陈承慈、刘全义,土壤污染治理方法研究,农业工程学报,1992年第8卷第6期,专刊。24.华珞,土壤对污染物的缓冲性,农业工程学报,1992年第2期。25.华珞、夏立江,应用核技术研究土壤络合物的进展,核农学通报,1993年第4期。26.沙维奇 В.И.、华珞、特鲁宾那 Ч.В.、乌久钦那 Н.А.,锌及其它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迁移性的调控,环境科学学报 1993年第9期。27.马义兵、鄢来宾、华珞,土壤中铜和锌的释放特点与几种土壤组分得富集特点,土壤学报,1993年第30卷,专刊。28.华珞、刘秀芝、余树山、白玲玉、韦东普,外加电场下化学复印膜与连续提取法对土壤Cu、Zn形态测定比较,土壤学报,1993年第30卷,专刊。29.华珞、刘秀芝、夏立江、白玲玉、韦东普,土壤对Cu、Cd、Pb、F的吸附及改良剂对土壤植物系统中养分元素有效性的影响,华北农学报,1994年第9卷第1期。30.华珞、白玲玉、韦东普(译),土壤中有机金属络合物的性质和组成,土壤学进展,1993年第21卷第9期。31.华珞,配位化合物在土壤发生、植物营养及环境中的功能与作用,核农学通报,1994年第5期。32.华珞、韦东普、白玲玉,广义土壤缓冲性与污染土壤施肥特殊性,施肥与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科学出版社,199433.夏立江、华珞、白玲玉、韦东普,几种土壤溶液中Cu、Cd、Pb的活度及其络合特性,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第20卷第2期。34.卡尔布辛 А.И.、华珞,土壤络合物的分类与命名,土壤通报,1995年第28卷第2期。35.华珞、韦东普、白玲玉,广义土壤缓冲性与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植物营养研究新动态,张福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6.华珞、张国祥、杨居荣,土壤对外源无机砷的缓冲动力学研究,土壤学报,1996年第33卷第2期。37.张国祥、杨居荣、华珞,土壤环境中的砷及其生物效应,土壤,1996年第28卷第2期。38.白玲玉、华珞、韦东普,国产化学复印膜的鉴定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核农学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39.韦东普、华珞、白玲玉,土壤对砷的缓冲性与砷的生物效应及形态分布,土壤,1996年第28卷第2期。40.华珞、韦东普、白玲玉、师俊奇,土壤对砷的缓冲性及平衡时间与污染次数的影响,土壤,1996年第28卷第2期。41.张国祥、杨居荣、华珞,土壤环境中的砷及其生物效应,土壤,1996年第28卷第2期。42.李楠、夏立江、华珞,环境中有机胂的污染,土壤,1996年第28卷第2期。43.夏立江、华珞、韦东普,部分地区蔬菜中砷含量调查研究,土壤,1996年第28卷第2 期。44.韦东普、白玲玉、华珞,不同pH条件下土壤镉形态分布与土壤对镉的缓冲性,核农学研究进展,华珞、梁劬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45.白玲玉、马玉珠、华珞,低剂量60Co-r射线辐照对油菜苗期酶活性及同工酶的影响,核农学研究进展,华珞、梁劬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46.华珞,土壤氮素反硝化过程研究进展,核农学通报,1997年第18卷第3期。47.华珞、白玲玉、韦东普,广义土壤缓冲性与污染土壤的改良利用,土壤环境资源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陈震主编,P569-580。48.陈世宝、华珞,有机质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等应用,农业环境与发展,1997年第3 期。49.华珞、陈世宝、白玲玉、韦东普,有机肥对镉、锌污染的土壤改良技术,农业环境保护,1997年第6期。50.夏立江、华珞、李向东,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机制及研究进展,核农学报,1998年,Vol.12, No151.Hua Luo, Bai Lingyu and Wei Dongpu. Soil buffering in broad sense and environment quality. Hangzhou China, The Second Asia Symposium on Academic Activity for Waste Treatment and Resource(AAWTR). P137-140. 1994.52.Hua Luo, Bai Lingyu, Wei Dongpu.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made chemiblotting membrane in ecological system. Hangzhou China, The Second Asia Symposium on Academic Activity for Waste Treatment and Resource (AAWTR). P199-204. 1994.53.Hua Luo, Zhang Guoxiang. Soil buffering to pollutants. 1994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Summaries, Acapulloo Mexico.54.Zhang Fengrong, Hua Luo. Formation plaggept in China. 1994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Summaries, Acapulloo Mexico.55.Hua luo, Chu Yanjie etc.. Soil buffering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to applied in inorganic Arsenic.核农学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56.Hua Luo, Andrew Vinten. Dynamic effects of soil bulk density on denitrific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by using lettuce resident and paper wastes. UK.199657.Rees RM, Baggs EM, Smith KA, Castle K, Hua Luo and Vinten AJA. Crop residue decomposition in a nitrate vulnerable zone, “ Driven by Nature, Plant Litter Quality and Decomposition” Wye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Sep. 1995.58. Hua Luo, A. J. A. Vinten, Chen Qing. Dynamic Effects of Soil Bulk Density on Denitrification and Mineralisation by 15N Labeled Lettuce Residue and Paper Waster. China Nuclear Information Center Atomic Energy. Press,CNIC-0119,CSANS-.59. 华珞、陈世宝等,用凝胶层析法和示踪技术评估腐殖酸分子量分级组成与Cd、Zn的络合特性,核农学报,1999年,Vol.13, No.460.白玲玉、韦东普、华珞、陈世宝,高Zn土壤上春小麦对65Zn的吸收分布及根际效应,核农学报,1999年,Vol.13, No.661.白玲玉、陈世宝、华珞、韦东普, 腐殖酸与Cd、Zn的络合特性研究,核农学报,2000年,Vol.14, No.162.韦东普、白玲玉、华珞, 利用15N稀释法研究牧草氮素营养,核农学报,2000,Vol.13,No.263.华珞、汪勋清,核农学的发展与二十一世纪的展望,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二十一周年学术论文集,2000.564.华珞、汪勋清,核技术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论文集,-25日,北京65.华珞,陈世宝,白玲玉,韦东普 土壤腐殖酸与109Cd、65Zn及其复合存在的络合物稳定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被四川科技经济研究会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办的”2002优秀科技成果交流暨WTO与中国科技创新研讨会” (.广西南宁)评审为“农业科学”类一等奖,并收录在《当代中国科技成果汇编》第二卷)66.华珞,韦东普,白玲玉,陈世宝 氮锌硒肥配合施用对南方草地生态系统的固氮作用与氮转移的影响 生态学报, ):67.华珞,汪勋清 核农学在农业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地位和战略发展 ,核技术 2001年,第9期68. Wang Xin-qing, Hua Luo,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f Nuclear Agriculture in China, China Nuclear Information Centre ,2001,CNIC-01497,CSANS-013769. 韦东普,华珞,白玲玉,姚允寅 氮锌硒肥配合施用对黑麦草锌营养的影响 核农学报 ):70. 何忠俊,华珞,白玲玉,韦东普,陈世宝,土壤-植物系统中氮锌交互作用研究进展,土壤与环境,):133-13771.华珞,白玲玉,韦东普,陈世宝,土壤镉锌复合污染的植物效应与有机肥的调控作用,中国农业科学,):291-29672.何忠俊,华珞,氮锌复合效应对单播和混播系统牧草氮素来源的影响,核农学报,):179-18473.华珞,白玲玉,韦东普,陈世宝,有机肥-镉-锌交互作用对土壤镉锌形态、小麦生长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被中国科技报研究会评选出在国家大型理论文献《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第二辑收录,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2003.5)74.HUA Luo, CHEN Shibao, BAI Lingyu, WEI Dongpu ,Studies on Stability of 109Cd, 65Zn Complex with Humus Acids,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75.陈世宝, 华珞等 黄土高原陡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农业环境保护,):76.华珞,白玲玉,韦东普,陈世宝,镉锌复合污染对小麦籽粒镉累积的影响和有机肥调控作用, 农业环境保护,):77.华珞,何忠俊,韦东普,陈世宝,白玲玉,氮锌复合作用对混播系统白三叶生长与固氮及氮转移的影响,生态学报 ):78.陈世宝,华珞,白玲玉,韦东普,小麦籽粒中镉对锌的拮抗作用与有机肥的调控研究, 生态环境(原《土壤与环境》),):79.郑海金,华珞,高占国,粉煤灰基质-草坪砖栽培环境对坪草生长的影响,生态学报,):80.郑海金,华珞,高占国,张志刚,草坪质量评价研究,学报,2003,No.181. 高占国,华珞,郑海金,张志刚,粉煤灰对草坪生长的影响,学报,2003,No.182.南秋菊,华珞,国内外土壤侵蚀研究进展,学报,2003,No.283.施双燕,华珞,郑海金,浅析北京市草坪发展与评价,学报,2003,No.284.李俊波,华珞,区域地理过程课堂可视化研究,学报,2003,No.385.郑海金,华珞,我国土地利用现状与评价,学报,学报,2003,No.386.冯琰,华珞, 傅桦,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学报,2003,No.487.张志刚,华珞 等,土壤侵蚀137Cs法研究进展,学报,2003,No.488.赵红, 华珞, 傅桦,基于地域特点、景观生态、土壤性质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学报,2003,No.489.华珞,李俊波,土壤地理学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实践,高教研究,200390.范海蓉、华珞、王学江,城市垃圾堆肥的肥力效应、生物效应与环境效应,学报,2004,No.191.华珞,郑海金,草坪栽培养护研究及其问题分析,中国农业科学,):92.王学江,华珞 等,城市生活垃圾农业资源化利用研究,学报,):80-8493.李俊波,华珞,冯琰,基于ACCSES密云县主要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库查询系统的开发, 首 都师范大学学报,):81-8594.李晶,华珞,王学江,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分析与比较,学报,):73-7995.何忠俊,华珞,氮锌配施对草地黄棕壤中锌的形态转化的影响,农业环境保护学报,):209-21296.华珞,A. J. A. Vinten,郑海金,不同有机物料对N2O释放动态影响与调控,中国环境科学,):464-46897.Hua Luo, Zhenghaijin,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Researches on Law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142-149.98.范海容,华珞,王学江,城市垃圾堆肥效应与对策研究,土壤,): 498-505.99. 华珞,李俊波,冯琰,蔡典雄,朱凤云,马礼,周万荣.地表径流中碱土金属流失规律及调控机制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88-93.100. 王学江,华珞 等,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及其复合肥对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华北农学报,-235101. 李俊波,华珞,冯琰等.径流水中B、P、S流失量与降雨强度、坡度的相互关系.华北农学报,-200102. 华珞,张志刚,李俊波.基于土壤137Cs监测的土壤侵蚀与有机质流失研究,核农学报,):208-213103.华珞,李俊波,蔡典雄,冯琰,不同地表状况、降雨强度与坡度对径流水中K、Na、Ca、Mg流失量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11-15104. 李俊波,华珞,付鑫,蔡典雄,冯琰,朱凤云,马礼,周万荣。地表径流中K、Na流失量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水土保持, -7.105. 华珞,张志刚,李俊波,冯琰。基于土壤监测的土壤侵蚀与有机质流失-以密云水库为例,核农学报,):208-213106.滑丽萍,李贵宝,华珞等,不同芦苇生境下白洋淀底泥磷形态分析研究,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5,vol.3.15:29-32107.高娟,李贵宝,华珞,日本水环境标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水利,-43108.华珞,郑海金,我国草坪栽培养护研究中的问题及展望,中国园艺文摘,2005,No.2:6-7109. 王学江,华珞,范海荣等,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及其复合肥对夏玉米生长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浙江农业科学,-53.110.李俊波,华珞,蔡典雄,冯琰,降雨强度与坡度对径流中七种阳离子流失量的影响,土壤,,):426-432111.李俊波,华珞,冯琰等,密云水库周边地区土壤侵蚀状况的有效性判定,自然灾害学报,2005,4:112. 高娟,华珞等,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发展及特点,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55113. 滑丽萍,华珞,李贵宝,基于全球环境变化下的中国湿地问题及保护对策,,):102-107114. 尹逊霄,华珞,土壤中磷素的有效性及其循环转化机制研究,,):95-101115. 张振贤,华珞,尹逊霄,朱凤云,农田土壤N2O的发生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学报,):114-118116. 何忠俊, 梁社往, 华珞等,氮锌复合作用对白三叶草根瘤超显微结构的影响,学报,):209-214117. 何忠俊, 梁社往, 华珞等,氮锌复合作用对白三叶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学报,)34-40118. 范海容,华珞,王学江等,城市垃圾堆肥及其复合肥对黑麦草草坪质量的影响,生态学报,):119. 李俊波,华珞,冯琰等,坡地土壤养分流失研究概况,土壤通报,):753-759120. 华珞,张志刚等, 利用137Cs示踪技术对密云水库周边地区土壤侵蚀与氮磷流失,农业工程学报,):73-78121. 高娟,李贵宝,华珞等,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探讨,水资源保护,):5-9122. 滑丽萍,华珞,李贵宝,芦苇对白洋淀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影响效应研究,水土保持学报,):102-105123. 王小彬,蔡典雄,华珞,土壤保持耕作--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先领域,中国农业科学,):741-749获奖情况1. 1993年科研成果"广义土壤缓冲性及土壤污染"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及唯一完成人)2. 1998年科研成果"化学复印膜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技术"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3. 1999年科研成果"土壤对无机外源As的缓冲动力学研究"获国际华人重大科研成果奖(第一完成人)4. 1993年据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等报导为1992年全国各专业科技论文发表量第三名5. 1987年《苏联妇女》报道其事迹6. 1991年《国际人才交流》杂志报道其事迹7. 1995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 1998年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评为"巾帼英雄"
(大英教研部)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教育技术系)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美术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联系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首师大科德学院学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