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情怨两代人人看问题观点不一致

当前位置:---正文
人事档案那些事儿:作用几何 新老两代人对档案看法不一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分享到:  今年1月1日起,我省人事档案费已暂停收取。连日来,记者在省会人才交流中心走访发现,这里并未出现“存档潮”,目前存档数量无明显变化。
  “我的档案早都不知道哪去了,可能还在学校,或者返回原籍了。”在郑州黄河路一家商场从事饰品销售的梁恒回忆起档案的去处,自己也说不清楚。梁恒从合肥一所高校毕业已经两年多了,他告诉记者,毕业时大家都忙着找工作,根本不关心自己档案的去向,大多是把档案留在学校就不管了。
  “这些年档案一直是我自己拿着,各方面待遇都没有受影响。”在省直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李旭华说。李旭华是成人教育本科学历,2012年毕业时学校把档案发给了个人,里面没有报到证,她也没有到人才交流中心存放档案。当年李旭华就参加了工作,后来单位办理了养老保险、发工龄工资。她告诉记者,单位大多数人和她一样,都是“弃档族”。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年轻人存在档案无用的观点,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用人制度日趋灵活,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劳动者的能力,档案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重要作用。
  但与新一代对档案的忽视不同,老一辈对档案普遍较为重视。家住安阳的杨先生可谓是有着切身体会:“我是日出生,在当兵入伍时不知怎么填写成了日,后来退伍转业时一些优惠待遇受到了影响。找人理论吧,人家说年龄就是以档案为依据,你那样填肯定是对你有好处,你自己填的自己负责任。”
  56岁的许昌市民宋先生在办理退休手续时也曾因档案问题费了不少力气。原来,宋先生年轻时是下乡知青,按照规定,原上山下乡知青回城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其上山下乡期间的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可是虽然当时发有知青下乡光荣证,后来知青办撤销了,他本人也缺少意识没有保存好光荣证,办理退休时如何证明成了麻烦事。“还好,我在许昌市魏都区档案馆查到了一些依据,人家帮我出具了一份证明,这才使得待遇没有受到影响。要没有档案,我这么多年的工龄都白费了。”他感叹道。
  “很多人都是这样,用的时候才想起档案的重要性。”省人才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档案作为记录个人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对毕业生来说,以后将要面对的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开具出国、考研等有关证明,都会用到档案。所以切莫忽视档案,否则可能会给将来的工作生活带来麻烦。(策划/工会权益部 执行/记者 胡 艺 陈微娴)
编辑:王砚
·相关文章
&&&&&&&&&&[
]&&&&&&&&&&&&&&&&&&&&&&&&&
新闻排行榜中国教育报
我国当代两代人价值观比较和分析
本报记者 鲍东明
  我国当代中学生和其家长两代人,既有共同的生活背景,又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在这样的背景下,准确了解和把握两代人的价值观发展特点,对于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及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裴娣娜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最近对我国当代两代人的价值观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研究。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人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当代中学生和其家长既有共同的生活背景,他们都经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广泛影响;同时,他们又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家长经历过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远比他们的子女广和深。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代人的价值观有哪些异同呢?为此,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裴娣娜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最近对我国当代两代人的价值观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研究。
  裴娣娜教授课题组从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三方面构建我国当代两代人价值观调查的指标体系。经济价值观包括金钱观、分配观、时间观等;政治价值观包括对信仰、制度、民主、平等与自由、权利与义务等的态度、意识和观念;文化价值观包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官本位与能力本位、个人与集体、义与利、竞争与合作、统一与个性、封闭保守与开放创新等关系的态度和观念。
  调查样本取自北京市城、郊区不同类型学校和家庭背景多元化的3728名中学生,并选取相对应的家长3118名。课题组共回收学生有效问卷2965份,家长有效问卷2276份。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1.金钱虽重要,但无论是家长,还是他们的子女,都没有把它当成心中最重要的东西,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健康。其次,家长更看中家庭和事业,而中学生更重视友谊
  在市场经济下,金钱的价值在人们的心目中越来越大,无论是家长,还是作为他们子女的中学生,对此都有肯定的认识。有88.4%的家长、84.9%的中学生完全或比较同意“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看法,81.4%的中学生完全或比较同意“金钱是对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的应有回报”;但同时,他们并没有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最重要的指标,约2/3的家长、3/4的学生不同意“钱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的观点。课题组专门设计一道这样的问题:您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以下什么东西最重要?(选择三项并按重要程度排序)金钱、社会地位、名誉、友谊、爱情、知识、健康、权力、家庭、事业、其他。家长和中学生排第一位比例最高的都是健康,家长选择的比例是46.1%,中学生选择的比例是34.4%,中学生排二、三位比例最高的都是友谊,其比例分别是20.3%和18.2%。家长排第二位、第三位比例最高的分别是家庭(23.2%)和事业(18.3%)。在中学生中,金钱在3个排位中其位置都处在中后,而在家长中,金钱在3个排位中其位置都在第三、四位。
  【分析】家长和子女都选择“健康”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这符合客观实际。我们常言中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说法,说明健康的身体是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金钱再重要,也代替不了健康,特别是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人们自然会更加重视健康。至于中学生更看重“友谊”,家长更看重“家庭”和“事业”,也是符合各自实际的。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是情感快速发展的时期,决定了他们把同伴间的友谊(很纯洁的友谊,较少掺杂社会世俗的东西)看得很重。而家长决不会像他们的孩子一样,把事情想象得那样“烂漫”,作为已完全社会化的人,他们思考人生很难脱离现实生活,“健康”、“家庭”和“事业”构筑了他们现实人生的基础。金钱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高于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反映了这一点。
  2.家长和子女都同意收入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同时对收入差距拉大有忧
  您认为个人在工作单位上的收入多少应该根据什么确定?(选择2项并排序)。结果,在劳动时间、工作年限、能力大小、职位高低、所做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投资多少和其他等七项因素中,家长和其子女排第一位选择比例最高的都是“能力的大小”,选择的人数分别是42.5%和46.5%,排第二位选择比例最高的都是“所做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选择的人数分别是31.0%和35.9%。同时,有81.9%的家长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差距“偏大”。在与收入相关的“如果您认为现在社会上收入差距在拉大,您同意下列哪种看法?”这一问题回答中,虽然有43.2%的家长、47.9%的中学生认为这是“发展经济、提高效率的必然现象”,但同时,也有40.9%的家长、30.5%的中学生持有“这是社会不公正的表现,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看法。
  【分析】这是一个有关分配观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正在被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重视“能力”和“所做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的分配方式所取代。从调查数据反映出,无论是家长,还是作为他们子女的中学生对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观都表达了肯定的态度。但他们在看到这种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一面的同时,他们也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差距“偏大”,并对收入差距拉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表现出一定的忧虑。家长和中学生比较,持有这种忧虑心理的家长要比中学生高出10个百分点。这提醒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3.家长和子女普遍认为现时代仍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但两代人之间在爱国情感上有些差异
  在对“您认为现在还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吗?”问题的回答中,有87.6%的家长、88.4%的中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在对“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加入一个发达国家的国籍,您会―――”问题的回答中,家长方面:33.3%的人表示“愿意加入,但我仍然会视自己为中国人”,47.8%的人明确表示“绝不加入,不管怎样还是祖国好”;学生方面:有51.7%的学生表示有机会愿意加入一个发达国家的国籍,但仍然会视自己为中国人,27.3%的学生明确回答,绝不加入,不管怎样还是祖国好。调查中,也反映出中学生在爱国行为与观念上存在一些差距。当祖国遭到外敌入侵时,有40.1%的学生认为,在万不得以、被征召的情况下,才去参军,还有13.6%的中学生“尽量避免参军”。
  【分析】近九成的家长和中学生都认为现阶段仍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爱国主义精神在克服我们国家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所发挥的强大激励作用的认识和体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坚持不懈地在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在回答是否愿意加入一个发达国家国籍的问题中,表示“愿意加入,但我仍然会视自己为中国人”的选择比例中学生比他们的家长高出18.4个百分点;表示“绝不加入,不管怎样还是祖国好”的选择比例家长比他们的子女高出20.5个百分点。数据上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但能否就此认为家长的爱国情感一定比中学生深呢?我们认为不能简单的这样下结论。这可能是两代人在爱国情感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现在的中学生出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充分地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还有,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竞争的同时,合作越来越广泛、密切。所以他们会认为,爱国不一定要固守故土,重要的是怎样为国家建设出力。但家长毕竟比他们年长许多,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传统教育要比他们的子女深得多,再加上他们亲身经历了我国建国50多年来发展、繁荣的历程,所以,他们的那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观念要远远强于他们的子女。所以,我们在这里更喜欢用“差异”这个词,而不用“差距”。
  调查也反映出,中学生在爱国观念与爱国行为上存在一定脱节,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要引起教育的反思。
  4.家长和子女在平等的观念上具有相同的认识,但在民主、自由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同
  平等观念:96.6%的家长、94.8%的学生都认为“社会应该给人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民主观念:在选举班干部时,赞成“教师指定”的中学生仅占6.4%,即使是“教师提名加投票”的方式,也仅有6.6%的学生,而赞成“全班同学推举加投票”和“学生自荐、竞选演讲加投票”的分别占33.3%、36.2%。如果一个集体中几个人解决某问题的方案不一致,90.8%的人认为应该“讨论出大家都接受的合理方案”和“少数服从多数”。但在家长方面,只有71.2%的人在处理有关孩子问题、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选择“看哪种意见更有道理”,而有21.7%的家长选择“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和“想方设法说服孩子”。
  自由观念:82.7%的家长、96.4%的学生认为自由观念非常或比较重要。
  【分析】民主、平等与自由是市场经济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从小就基本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的中学生,对这些观念已表现出明显的接受特点。对于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的他们的父母来说,虽然比之他们的子女在接受这些观念上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基本上表现出认可的心态,特别是在平等观念上,家长认可的比例还要高于他们的子女。在民主、自由方面,中学生的认可度要明显高于他们的父母,如在选举班干部的方式一题中,尽管“全班同学推举加投票”和“学生自荐、竞选演讲加投票”都是体现民主的方式,为什么赞成前者的比率低于后者呢?原因在于,前者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也许有的学生具有担任干部的能力,但却不喜欢或不愿意担任班干部。在中学生看来,在具有能力的情况下,是否愿意担任干部,他们自己具有选择的自由。
  我们认为,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在民主、平等与自由价值观念上认识的差异,可能存在看问题角度的差异,中学生在认识这些问题时“理想”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而他们的家长在认识这些问题时“现实”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对家长们来说,民主、平等与自由诚可爱,但个人工作的职位、职权价更高,他们为保全自己的职位、职权,有时就不得不屈从现实存在的“任人唯亲”、“长官意志”等社会现象。实际上,这也反映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与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冲突与碰撞的问题。
  同时,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处理有关孩子问题时,家长们的民主意识还是差一些,家长制作风更强一些,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切身的感受。
  5.对社会上请客送礼、编织关系网现象,家长和中学生表现出很无奈;半数中学生表示不愿从政,家长的权力意识淡薄
  对社会上请客送礼、讲人情、拉关系的现象,家长和中学生总体上表现出“不得不接受”的心态。49.5%的中学生认为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现象”,40.0%的学生认为“虽然不好,但又不得不编织关系网”,只有10.4%的学生认为是“不正常的人际关系”。而针对家长的“如果通过请客送礼能解决您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您会不会请客送礼”问题中,80.7%的家长回答“会”、“可能会”,只有5%的人明确回答“绝对不会”。
  如果将来有可能,您是否愿意从政?46.8%的中学生表示愿意,53.3%的中学生表示不愿意,不愿意的比例高于愿意的比例。在前面提到的“您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以下什么东西最重要?(选择三项并按重要程度排序)金钱、社会地位、名誉、友谊、爱情、知识、健康、权力、家庭、事业、其他”问题中,家长选择权力的比例都是最低,排末位。
  【分析】家长和中学生对社会上请客送礼、编织关系网等现象表现出的“不得不接受”的心态,我们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一个社会中,如果这些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那么要求一个人做到“惟我独清”是很不现实的。但我们还是要借用一句老话,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这个问题应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因为如果任其存在和发展,那么它不但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且会影响青少年一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调查反映出,中学生已受到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并表现出适应、顺从不良社会现象的倾向。
  至于家长权力意识淡薄、中学生从政愿望不强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从积极的角度分析,说明人们的“官本位”意识正逐渐淡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知识和能力的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96.9%的家长、95.8%的学生完全或比较同意“如今,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这说明两代人已受到“知识改变命运”等现代社会意识的影响,注重知识的学习、实力的增强和个人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从消极的角度分析,当前客观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从政的兴趣。在针对家长的“您认为您身边的普通人对政治生活淡漠的主要原因”问题中,五项原因中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政治腐败影响了对政治的兴趣”,比例是65%。同时,家长在对“目前政府官员从政的主要目的”的六项因素选择中,虽然认为“为大家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比例最高,但也只有三成多,接下来有两成多的人认为是为了“升官发财”。
  6.家长和子女都认为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要兼顾,但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家长比其子女考虑得更务实
  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中学生认为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的占29.9%;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的占59.6%;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的占7.6%;集体利益无条件服从个人利益占2.9%。而家长在这四方面选择的比例分别是35.0%、53.8%、7.7%、3.6%。数据表明,大多数家长和中学生认为,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71.9%的学生比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也有部分(23.8%)学生认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他人对我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在家长方面,30.0%的人认为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利用关系”,18.6%的人认为是“利益竞争关系”,43.5%的人认为是“友好合作关系”,8.0%的人认为是“金钱关系”。
  【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多数家长和中学生认为,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反映出两代人对我们社会在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时所倡导的这种主导价值观是认可和接受的,主流是积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家长对集体主义认可的倾向性更强一些,中学生对个人主义认可的倾向性更强一些。这在针对中学生的另一个“班里要办一块板报,假如您恰巧具有绘画特长,这时您会―――”的相关问题中得到印证,18.3%的学生会由于自己的事情比较多而不参加办班里的板报,有33%的学生即使乐意参加也是为了显示和锻炼个人的绘画才能,虽然比较累且花时间,仍然主动要求参加的只有26.2%。这里的原因,可能是家长们受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影响比较深,而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介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
  在看待现实生活人与人关系方面,从总体上说,中学生要比他们的父母认识“更积极”,因为有71.9%的中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而在家长方面,虽然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友好合作关系”的比例最高,但也只有43.5%,未到半数。造成这种认识差异的原因,我们认为是两代人的年龄、经验和生活环境不同所致。中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比他们家长的生活环境单纯得多,而家长是生活在现实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因此,他们在思考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自然不会像他们孩子那样“更积极”,其实,孩子们的“更积极”,更多地是“单纯”。
  7.家长和子女普遍认为竞争与合作意识重要,但家长认为当前人才市场的竞争除能力的竞争外,社会关系的竞争也很重要;对中学生来说,同他们的竞争与合作意识相比,在相应的能力方面不够理想
  在观念上,认为竞争观念和合作观念重要的家长分别为95.9%、95.0%,学生分别占93.5%、96.4%;在实际情景中,64.2%的家长在单位有晋升机会时,会“靠能力与其他人公平竞争”;58.8%的学生愿意“尽最大努力与他人公平竞争”,40.2%的学生很喜欢做有挑战性的工作,75.2%的学生在完成班集体的工作时,喜欢“与同学合作完成”。可见,无论是家长,还是中学生,他们的竞争与合作意识都比较强。
  但在与竞争、合作观念相应的能力方面,中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还不够理想,39.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竞争能力一般或弱,24.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合作能力一般或弱。
  在针对家长的“您认为当前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主要是(选择三项并按重要程度排序):学科专业的竞争、学习成绩的竞争、能力的竞争、学历的竞争、学校名气的竞争、‘社会关系’的竞争、人品(如诚信、责任感)的竞争”问题中,排第一位、第二位比例最高的都是“能力的竞争”,比例分别是34.1%和32.7%,而排第三位比例最高的则是“‘社会关系’的竞争”,比例为21.6%。
  【分析】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对我们的国人来说,是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它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求人们必须树立的文化价值观。可以说,这种观念已经被我们两代人所接受。虽然我们传统文化价值观也强调中庸、和谐,这里有“合作”的意味,但这里的合作和我们今天所讲的“合作”还是有本质不同的。我们现在所讲的“合作”是与竞争相对应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强调这两种价值观的重要性。
  至于说中学生同他们竞争与合作的意识相比,在相应的能力方面不够理想,我们认为这也符合实际情况。因为竞争与合作能力虽说需要教育培养,但它更是一个实际锻炼的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缺少这样实际锻炼的条件。就调查数据所反映出的中学生具有的竞争与合作能力而言,竞争能力要弱于合作能力,也说明了这一点。
  家长认为当前人才市场竞争的主流是“能力竞争”,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能力本位”的选人、用人法则正在逐步建立起来。但从家长的选择中,也反映出靠“‘社会关系’的竞争”仍有一定市场,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看到、遇到这种想象。这种不良社会现象一时还难以消除,因为我们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相冲突、碰撞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文化价值观会日益成为主导力量,而与现今社会发展相悖的文化价值观会日益成为弱势。
  8.家长和子女都认为“自立自理”观念重要,但对“个性”的看法存在明显差异,学生表现较强的独立性,较少的顺从性
  94.9%的家长、97.2%的中学生认为“自立自理”观念“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在对“个性”认识上,90.2%的中学生认为个性“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而只有63.7%的家长认为个性“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74.4%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独立性”“非常强”和“比较强”。在有关自己问题的决策上,渴望“父母做主”的学生仅占1.0%,71.4%的学生希望在“向父母征求意见后自己做主”;在处理自己的问题时,如果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只有4.2%的学生会“直接听从父母的意见”;虽然有71.8%的中学生会“看哪种意见更有道理”,但仍有18.5%的人要“想方设法说服父母”,甚至还有5.5%的人“不管怎样,都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仅如此,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也体现在学习上,40.9%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弱项自主地安排学习内容”,46.2%的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再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分析】不难理解,家长和中学生之所以都非常认可“自立自理”观念,因为自立自理能力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虽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年轻人的自立自理能力相对来说还比较弱,依赖心理还比较重,家长的包办行为也比较强,但人们对“自立自理”这种观念还是普遍接受的。
  中学生之所以普遍认为个性重要,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而在家长方面,认为个性“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要比中学生低26.5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形成两代人这么大的差异,一方面说明年长的家长们受“和谐”、“中庸”这种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影响较深,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没有给“个性”以足够的空间,我们成人都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现实,在一个单位中,个性强的人是很难吃得开的。中学生在重视自己独立性、自主性的同时,仍然比较重视他人的评价,有1/4多的人在乎“别人怎么议论自己”,而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不到1/6,这主要是心理发展成熟度不同所致。
  这里我们要特别谈一下家长和子女的关系问题。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处理有关孩子问题时,在双方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有70%多的家长、中学生都会“看哪种意见更有道理”,但联系到有18.5%的中学生要“想方设法说服父母”和14.7%的父母要“想方设法说服孩子”,我们就不难想见双方各持一端、都认为自己的意见更有道理的现象发生。所以,现实中父母与子女发生矛盾和冲突的现象就常有发生。如何开通一条两代人之间平等沟通的渠道,确实是一个值得大家认真研究的问题。
  9.家长和子女都认同“创新意识”,但在“开放意识”的认识上,两代人存在明显差异
  95.1%的家长、97.1%的中学生都认为“创新意识”非常或比较重要。但在“开放意识”的认识上,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存在明显差异,92.1%的中学生认为“开放意识”非常或比较重要,而家长的这个比例仅有79.2%。
  【分析】家长和中学生普遍认可创新意识,这里的原因不难理解,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太多的实惠。特别是现在科技发展的不断创新,给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好处和便利。创新已不只是报刊上的一个词,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它已变成实实在在的物质成果,这些物质成果,无论年长一代,还是年轻一代,都在充分享受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应该说,这种意识已在我们的国民中基本树立起来。
  家长对“开放意识”的认可度要比中学生低12.9个百分点,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影响的差异,因为开放的结果,首先是不同文化的涌进,同本民族的文化并存。年长的父母一代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而他们的年轻一代的子女,出生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从小就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受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还大,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已明显地呈现出西方文化的烙印。而受本民族文化影响很深的父母对子女表现出来的那些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常常持反感态度,甚至有排斥心理。开放必然带来多元文化的并存,排斥外来文化不对,但如何在多元文化下,加强年轻一代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中国教育报》日第4版
广告刊登& │& 服务信息& │&
招聘信息& │& 寻求合作
&&E-mail:.cn电话:010-/244/256/255
传真:010-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邮编:100088
中国教育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情怨两代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