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文化经典完全解读与训练(高中名著版...

文档分类: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福建专用)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二十一》默写+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配套作业(解析版)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 1 -专项训练(二十一) [默写+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佩缤纷其繁饰兮,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4)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5)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__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二、语言文字运用(6 分)2.下面一段文字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对其进行修改。(3 分)①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②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③教育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④很大程度上决定师生情感的融洽程度。⑤师生间搭起情感交流的桥梁,⑥二者相互信任并尊重,⑦教育的内容在情感的传输带上才能顺利进行。⑧否则,⑨教学效果不但不能够得到保证,⑩反而还会降低。______ 处,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现实生活中,乘坐公交车已是人们最平常、最便捷的一种交通方式了。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良现象,诸如乘客不肯为老弱病残孕等让座,看到小偷正在偷窃他人的钱物却冷眼旁观,为一点点小事而说脏话、难听话,等等,请你从提倡友爱、文明,营造温馨的乘车环境的角度出发,拟一条宣传语。要求:简洁生动、语言得体。(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4.下列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吕布得知张飞抢了自己在山东买的马,随即点兵往小沛,大骂刘备,张飞反击说:“我夺你马你便恼,你夺我哥哥的徐州便不说了!”(《三国演义》)B.林佩瑶少女时代曾与雷鸣相恋,雷鸣送给她一本《浮士德》和一朵白玫瑰。之后,雷鸣南下从军,林佩瑶则嫁给自己并不喜欢的吴荪甫。(《子夜》)C.战乱到来,高家许多人跑去投靠亲戚,留在府中的人则聚在一起商量逃难的办法,瑞珏和琴都很恐慌,梅则冷冷地说“我只有这条命”。(《家》)D.副主教盯着广场,爱斯梅拉达正在跳舞,一个男子偶尔起来绕一圈,然后又坐下,把山羊抱在膝头,副主教认出,那个男子就是弗比斯。(《巴黎圣母院》)E.涅赫柳多夫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内心深深自责。回家后,他想起当初把那笔钱塞给她的情景,不禁大声说:“哎呀,哎呀!多么丑恶!”(《复活》)- 2 -5.简答题。(任选一题)(5 分)(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二爷近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们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就是跌了扇子,也是平常的事。”说以上这段话的人是谁?她“跌了扇子”,宝玉是如何对待的?临死前,她送给宝玉什么东西留念?(2)阅读下面的《欧也妮葛朗台》选段,回答问题。“永远属于你。”两个人都将这句话说了两遍。地球上没有比这种许诺更纯真的了……说“永远属于你”这个许诺的,除了欧也妮,还有一个人是谁?他离开欧也妮后去了哪里?后来他做了哪些违背这个许诺的事?选第( )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6.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仁”的各自看法。(4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警惕名校农村学子锐减周继坚据报道,在中国农业大学今年的大一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 10 年来首次跌破三成,仅占28.26%。如此低的比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农村教育的忧虑。近年来,重点大学农村生源的减少是整体趋势。统计显示,上世纪 80 年代清华大学县级中学生比例占到 50%左右,而今年只有七分之一;北大的农村学生比例从过去的 30%左右降到了近年来的 10%到 15%。在教育发展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和均衡,既是众多教育界专家学者的一致呼吁,也是教育管理部门多年来矢志不渝的目标。从现实的国情看,我国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农村人口比重仍然很大。相比于城市,农村学生的数量占多数,从教育公平和均衡的角度讲,在高- 3 -校中农村学生的比重应该大于城市。然而,现实中农村学生在高校中所占比例不仅很低,而且似乎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高校扩招让上大学变得容易。然而,对广大农村学子来说,能够吸吮到这一“雨露”的人却越来越少。有人把大学里农村学子的减少归结为城市化进程,有的归因于农村孩子的基础教育底子整体不如城市。然而,这些原因只是在解释表象,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以去年全国高考为例,农村孩子占考生总数的 62%,可见农村孩子仍然是应考的多数。就学生个人基础素质来说,城市孩子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特长,但农村孩子也有更多的参加劳动实践的经验,决不能说会弹琴的城市孩子的素质就一定高过放过牛的农村孩子。大学里农村学子的减少,根本上暴露的还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且已饱受诟病的教育均衡问题。除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外,近年来推出的校长推荐制、高校自主招生、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农村孩子显然都不占优势。首先从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来看,农村孩子主要靠课堂上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像城市孩子那样可以享有丰富的课外辅导和培训资源;其次,自主招生和校长推荐制等举措也主要面向少数优质示范高中,农村孩子事实上很难进入这些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中农村学子的减少是一个警示信号,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天平的倾斜度。在城市和重点中学较多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形势下,农村学子在高考竞争中先输掉了一大截。再加上以成绩衡量政绩的功利思维,又加剧了地方对学校投入和学生选拔的人为扭曲。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高考,招生考试越来越像程序化的“掐尖机器”。结果,农村孩子不断被重点中学、重点班级边缘化,考取重点大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丧失,导致农村孩子的上升空间日益狭窄。要看到,长此以往,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新隐忧,那就是阶层固化。(选自 2011 年 8 月 26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7.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理解,符合文义的一项是(3 分)( )A.从教育均衡的角度来看,农村人口比重仍然很大,在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重应该要大于城市学生。B.城市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特长,农村孩子只有参加劳动实践的经验,二者存在着素质上的差距。C.在目前的形势下,重点大学中农村学子的减少已成为一个警示的信号,这充分反映了教育天平的倾斜度。D.农村孩子个人的未来上升空间日益狭窄,导致他们丧失了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成为社会的新隐忧。8.开头第一段所引用的数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中“饱受诟病的教育均衡问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5 -专项训练(二十一)1.(1)芳菲菲其弥章(2)俯察品类之盛(3)官盛则近谀(4)苔痕上阶绿(5)樯橹灰飞烟灭(6)沙鸥翔集(一处 1 分,错、漏、添字的,该处不给分)2.[解析] ②删去“人际”;④将“决定”改为“取决于”;⑥将“信任并尊重”改为“尊重并信任”。[解析] 第②句中的“人际”是泛指所有人之间的关系,而之前的“师生”则限定了人际关系的具体内容,两个词相互矛盾,因此删除“人际”。第④句如果用“决定”做谓语,就会存在主客颠倒的毛病,从上下文看,应是“情感决定教学效果的”,因此应将谓语修改为被动形式,即“取决于”。第⑥句中,“信任并尊重”语序不合逻辑,应是先有相互尊重,进而才能产生信任。3.[答案] 示例:①让文明和爱心传递每一站。②同坐一辆车,共献一片情。③车厢虽小容爱心无数,旅途虽短显情意深远。[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宣传标语的拟写应讲求言简意赅,朗朗上口,题目中“提倡友爱、文明”是对标语的内容限制,考生应围绕这一要求,采用对偶或比喻手法,并结合公共汽车的特点进行拟写。4.[答案] BD(答对一项给 3 分,答对两项给 5 分)[解析] B 项,应是林佩瑶送东西给雷鸣,《浮士德》应是《少年维特之烦恼》。D 项,副主教当时并不知道那个男子是谁,“弗比斯”应是“甘果瓦”。5.[答案] (1)晴雯。(1 分) 宝玉一开始很生气,与她大吵;晚上回来后,宝玉向她赔罪,让她撕扇子寻开心。(2 分)她送给宝玉指甲和贴身小袄。(2 分) (2)夏尔(查理)。(1 分)印度。(1 分)他和各种肤色的女人鬼混,将欧也妮忘了;为混入上流社会,他和一个相貌丑陋的侯爵小姐订了婚;向欧也妮要回梳妆匣。(3 分)6.[答案] (1)(2 分)自暴者:诋毁礼义。自弃者: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2)(4 分)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解析] 第(1)题考查对观点的概括,多数考生可以找到原文的对应信息,但由于没有按题干“用自己的话”答题,因此被扣 1 分。另外,对原文中的“非”的含义,有相当多的考生理解不够准确,将“非”误解为“不”,其实,文中的“非”应是动词“非议、诋毁”的意思。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分析。答题时,首先要概括出孔孟的主要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对其观点的论述过程或理由进行解说。第一段是,孔子对于“仁”并没有直接的观点,考生要懂得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从而得出孔子对“仁”的态度是“仁是实现礼乐的前提”;第二段中孟子对于“仁”有明确的表达,即“仁,人之安宅也”和“旷安宅而弗居”“哀哉!”,将其中的比喻剔除,即可得出“仁是每个人的归依,不仁是可悲的”。[参考译文]孔子说:“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话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诋毁礼义,这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空着最安适的住宅不去住,舍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真可悲啊!”7.A [解析] 本题考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B 项,“二者存在着素质上的差距”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之意应是“不存在素质差距”。C 项说法绝对,原文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着- 6 -教育天平的倾斜度”。D 项因果关系颠倒,应是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丧失,导致农村孩子的上升空间日益狭窄”。8.[答案] 反映农村学生在当今高校招生中的具体情况,暴露了教育失衡问题,为全文的论证提供了依据。(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是一篇论述文,开头段在议论类文章中通常有充当论据、引出论点的作用,也有可能存在形式上的引发阅读兴趣的作用。答题时,考生应重点回答引出论点的作用,而且要结合文章内容,将论点具体化。9.[答案] ①教育资源城乡有别;②近年来推出的教育改革举措更不利于农村学子。(一点 2 分,两点 3 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考生首先要根据题干找到原文的答题区间,即原文的第四段。然后再根据内容,将第四段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总说,后两层以“首先”“其次”为层次提示语,分别阐述“教育失衡问题”的表现。最后再筛选这两个层次的关键词,概括组织答案。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福建专用)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二十一》默写+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配套作业(解析版).doc
文档介绍:
- 1 -专项训练(二十一) [默写+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佩缤纷其繁饰兮,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4)_______...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福建专用)(新课标)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训练21 默写+文学名著 文化经典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福建专用)(新课标)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训练21 默写+文学名著 文化经典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第2部分 第2单元文化经典阅读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第2部分 第2单元文化经典阅读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6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名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