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为什么这么大宇宙这么大

我们为什么会存在? 宇宙是怎么诞生的? 科学家探听到宇宙大爆炸的“余响”
02:39 来源:温州商报
&&发表评论
原初引力波被发现有四大意义
引力波虽然微弱但十分独特。(图片来源:bicep2研究团队)
美国科学家艾伦·古思1979年提出“膨胀”理论,认为大爆炸后的瞬间,宇宙曾以超越光速的速度迅速膨胀,并以此为基础,解释我们所在的宇宙为什么几乎是均匀的。35年来,“膨胀”理论一直是宇宙学的关键。
仰望浩渺的星空,人们总是不由要问:宇宙从何而来?美国科学家17日宣布,他们发现了原初引力波穿越婴儿宇宙留下的印记,这是宇宙刚刚诞生时急剧膨胀的首个直接证据。这一突破性的重大发现有望帮助弄清宇宙诞生之谜。首次发现了宇宙原初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成果。 爱因斯坦提出原初引力波 原初引力波是爱因斯坦于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它是宇宙诞生之初产生的一种时空波动,随着宇宙的演化而被削弱。科学家说,原初引力波如同创世纪大爆炸的“余响”,将可以帮助人们追溯到宇宙创生之初的一段极其短暂的急剧膨胀时期,即所谓“暴涨”。 然而,广义相对论提出近百年来,源于它的其他重要预言如光线的弯曲、水星的近日点进动以及引力红移效应等都一一被证实,而引力波却始终未被直接探测到,问题就在于其信号极其微弱,技术上很难测量,因此也有人将之戏称为“世纪悬案”、“宇宙中最大的徒劳无益之事”。 在南极观测大爆炸“余烬” 科学界目前普遍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4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大爆炸后不到1秒钟的原初时刻,宇宙曾在极短时间内经历了速度快到无法想象的急剧膨胀,这一过程称为“暴涨”。 为验证暴涨理论,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等机构物理学家利用架设在南极的BICEP2望远镜,观测宇宙大爆炸的“余烬”——微波背景辐射。微波背景辐射是由弥漫在宇宙空间中的微波背景光子形成的,计算表明,原初引力波作用到微波背景光子,会产生一种叫做B模式的特殊偏振模式,其他形式的扰动,都产生不了这种B模式偏振,因此B模式偏振成为原初引力波的“独特印记”。观测到B模式偏振即意味着引力波的存在。 南极是地球上观测微波背景辐射的最佳地点之一。研究人员在这里发现了比“预想中强烈得多”的B模式偏振信号,随后经过3年多分析,排除了其他可能的来源,确认它就是原初引力波导致的。研究共同作者、明尼苏达大学的克莱姆·普赖克说:“这就好像要在草堆里找一根针,结果我们找到了一根铁撬棍。” 填补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 对这项发现的意义,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理论物理学家阿维·洛布说:“这项工作为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提供了新见解:我们为什么会存在?宇宙是怎么诞生的?这些结果不仅是宇宙暴涨的确凿证据,它们也告诉我们暴涨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暴涨的威力又有多大。” 过去十多年中,有多个研究项目在探测原初引力波,包括普朗克卫星、POLARBEAR地面实验,及位于南极的另一个“南极望远镜”实验等,其中普朗克卫星是欧洲航天局于2009年5月发射、造价约7亿欧元的全天域微波背景辐射观测望远镜。新发现不仅填补了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让现代物理学的根基更加坚实,也会鼓舞引力波研究人员的士气,促进有关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论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虽然这项成果还需要得到进一步验证,但“无论怎样,都令人激动”。 相对论所预言的 实验现象全部被验证 美国物理学家17日宣布首次观测到宇宙原初引力波存在的证据。这一发现如获证实,将是物理学界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 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被验证 首先,这一发现填补了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的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 爱因斯坦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宇宙诞生之初产生的一种时空波动——原初引力波的存在。过去近百年中,广义相对论的其他预言如光线的弯曲、水星的近日点进动以及引力红移效应都已获证实,唯有原初引力波因信号极其微弱,技术上很难测量,而一直徘徊在天文学家“视线”之外。剑桥大学博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CITA国家研究员”马寅哲认为,原初引力波的发现是支持广义相对论的又一有力证据,相对论所预言的所有实验现象全部被验证,实验与理论符合得都很好。 引力波天文学大门由此打开 其次,这一发现打开了观测宇宙的一扇新窗户。 在天文学几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观测宇宙的主要手段是观测光,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天文实验都是在收集光子。而根据标准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之后约40万年,光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混在一起,宇宙处于晦暗的迷雾状态,光无法穿透。而引力波则不同,它诞生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并以光速传播。从事引力波研究多年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论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认为,引力波被测量到,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引力波而一直追溯到大爆炸之后仅仅10的负35方秒的极早时期,同时引力波也可以作为另一种观测宇宙的手段。引力波天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大门也由此打开。 忠实记录暴涨物理过程 第三,这一发现有助于真正理解宇宙大爆炸原初时刻的物理过程。 根据上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暴涨理论,140亿年前,在大爆炸之后不到10的负35方秒的时间里,宇宙以指数速度急剧膨胀,即所谓“暴涨过程”。原初引力波忠实记录了暴涨时期的物理过程。马寅哲告诉记者,现在关于大爆炸原初时刻的理论模型有数百个,但“到底哪个对,还是都不对,在今天之前是不清楚的。但如果(美国科学家的)结果是真的,那么很多理论模型会被排除”。 最重要的宇宙学发现之一 第四,这一发现意味着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测量将会进入下一个重要里程碑。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的“余烬”,是一种弥漫在整个宇宙空间中的微弱电磁波信号。过去几十年中,人们测量微波背景辐射,其实主要测量的是温度场的信息,却一直没有测量到引力波的独特印记——B模式偏振。目前,全球多个小组在探测引力波,新发现无疑将极大鼓舞他们的士气,并促进有关国家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 马寅哲表示:“此项工作若获证实,当之无愧是诺贝尔奖级的工作。而且在此之后,关于引力波的诺贝尔奖可能还会再出现。宇宙‘暴涨’理论的提出者也可能获奖。”克劳斯也对新华社记者说,新研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但如果获得证实,它“可以跻身过去25年最重要的宇宙学发现之列”并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综合新华社华盛顿3月17日电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搜索: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它新闻
网络评论 (0)
您还可以输入字
地址:温州公园路日报大厦1204室&&& 值班电话:0 0
Copyright & 2009 -
.cn. All Rights Reserved
瓯网1号客服:
瓯网2号客服:为什么宇宙那么大?_百度作业帮
为什么宇宙那么大?
为什么宇宙那么大?
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我需要我一无所需 很多东西不是科学能解决的 科学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人类的逻辑方式 人类的肉体感知 都和真相或真理有所偏差 宇宙是相对人的思维方式来讲很大罢了 就好比细菌觉得篮球就是宇宙 我们觉得宇宙就是无限一样
最原始的宇宙是一个含有无限能量的纯能量点,比原子还小的纯能量点,然后发生了大爆炸,而所有的物质就是从最原始的能量转变而来。前一个一亿亿亿分之一秒宇宙还是原子那么大,后一亿亿亿分之一秒就放大了一亿亿亿倍。就好像棒球本来一只手就可以抓住,但在一亿亿亿分之一秒时间里就变成地球那么大.......................宇宙就这样不停的膨胀。就算是一秒钟时间也变得多大...
这个怎么说呢 也许不应该说宇宙太大 换个角度讲应该是人太渺小了 太小 了。。。。 如果人都能像泰坦
拿星球当篮球玩 估计宇宙就不算大了
回头应该有个更大的空间 就又显得小了 我们。。。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为什么宇宙那么大啊!如题_百度作业帮
为什么宇宙那么大啊!如题
为什么宇宙那么大啊!如题
宇宙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宇宙的范围有多大,二是宇宙的年龄有多大.这个问题所谈论的是可见的宇宙,也就是以我们所在的地球为一个球体,其半径是自大爆炸以来,即宇宙作为一个点诞生,开始向外迅速膨胀以来光所通过的空间.从整体上看,宇宙很可能比这个可见的宇宙大得多.就测定所能提供的东西来说,天文学家们显然并不知道,至少不是确切地知道大爆炸是何时发生的.他们只是非常笼统地说,大爆炸可能发生在100亿年前,也可能发生在200亿年前,或者是发生在100亿年前到200亿年前之间的某个时刻.对我们常人来说,浩瀚无垠的宇宙几乎是不可度量的.而对天文学家来说,精确地测绘宇宙天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天文学采用的计量单位是“光年”,即光在一年里所走的距离.光的前进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一光年大约是 9.7万亿公里.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而在银河系之外还有别的星系,距离我们有数十亿光年.最新发现的类星体位于我们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边缘,与地球相隔约100亿~200亿光年,是迄今所知的最遥远的天体.如此遥远的距离简直令人难以想象.要测量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或附近的恒星的距离,可以采用由古希腊人发明的视差计算法.所谓视差,是指从两个观察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两道视线所形成的夹角.在天文学中,测定视差的方法就是把两个观测点与被观测的天体构成一个三角形,已知两个观测点连线(即基线)的长度,再从这两个观测点测出天体的方位(即三角形的顶角),就能求出天体与地球的距离.基线越长,求得的结果就越精确.通常,在测量离地球较近的天体如月亮的距离时,可以用地球的半径作基线,所测定的视差则称为“周日视差”.如果要测定太阳系以外天体的距离,一般都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为基线,所测定的视差称为“周年视差”.用这种视差法测量相距8.6光年以内的天体非常准确,测量远至1000光年的天体也能做到大体准确.另一种测量恒星距离的方法是亮度测定法.一颗恒星可能因体积大、运动活跃或距离地球较近而显得很光亮.只要分清星球的实际亮度和视觉亮度,就能从光亮度上准确测出恒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本世纪初,天文学家按波长区分星球光亮,制成了光谱.他们发现,不同的恒星有不同的光谱特性.用分光镜研究恒星的光谱,就能判断该星的冷热程度.这有助于天文学家辨别貌似暗淡的小星是否遥远的活跃的巨星.只要把一颗星的光与另一颗已知距离、活跃程度相似的星进行比较,就能测量出这颗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80多年前,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银河系之外什么也没有.可是,当精确度更高的天文望远镜诞生以后,这种看法便被证明是错误的.过去观测到的那些暗淡模糊的斑点,其实是其他的星系,有的与银河系不相上下,有的则更庞大.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威尔逊山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反射式望远镜研究银河系外星系,他分析了这些星系的光谱,发现各种谱线的波长都移向红色一端.这种现象叫做红移,说明那些星系正在向远处飞离.波长的改变是多普勒效应的作用,与疾驶而去的汽车喇叭声调的变化同样道理.由于宇宙在不断膨胀,星系距我们越远,红移就越大.换而言之,越远的星系,其飞离我们的速度也越快.哈勃据此提出了“哈勃定律”,确定了计算行星运行速度的天文学计量单位——“哈勃常数”.但是,用哈勃常数作为测量尺度存在一个问题,即无人知道它有多长.关于宇宙膨胀的速率,天文学家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最保守的估计是,距离增加百万光年,则速度每秒钟约增加16公里,即一个距我们5亿光年的星系将以每秒约8047公里的速度远离地球.有些天文学家估计的速率比这个数字还要大一倍.按照第一种估计,宇宙中最遥远的天体距离地球约有100亿光年.而按第二种速率计算,则宇宙边缘距离地球达200亿光年之遥.“哈勃常数”只能在太阳系以外的太空里测定.在那里,膨胀速度非常大,任何局部影响都变得微不足道.如果天文学家能够找到一支“标准蜡烛”,即某个类星体,其亮度稳定,非常明亮,横跨半个宇宙都可以看到,那么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是迄今为止,大家公认可通用于整个宇宙的“标准蜡烛”尚未找到.因此,天文学家运用这一基本方法时往往采取一种分步方式,这就是设立一系列“标准蜡烛”,每一步只起测,定下一步的作用.近年来,3种不同的“标准蜡烛”,即近红外线观测造父变星、行星状星云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翰·托里的成片星系,都使人趋向于认为宇宙很年轻,有110亿~120亿年.但是,还不能说这便是标准答案,至少有另外3个天文学家小组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其中的一个小组是以哈佛大学天文学系主任罗伯特·柯什纳为首,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宇宙并不是那么年轻,可能有150亿年.而杰奎琳·休特和她的学生们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埃德·特纳则测定宇宙有240亿年.总而言之,时至今日,宇宙有多大这个问题还远远未能解决.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什么宇宙这么大?_百度作业帮
为什么宇宙这么大?
为什么宇宙这么大?
正确答案: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因此原因就是你出生的太晚了.如果你在宇宙诞生后不久就出生了,那么宇宙就不会太大了.相反,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宇宙这么小”.
产生于大爆炸并不断吸食其他星球向外扩张。。。。
因为要容下许多的星球为什么科技大佬们都热衷探索太空?--百度百家
为什么科技大佬们都热衷探索太空?
摘要 : 从李彦宏提案说起,那些热衷太空探索的科技大佬们......
作者微信公众号【信海光微天下】
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高管被吸纳入人大政协参政议政,近年来的两会各位“互联网民意代表”的提案也成为科技圈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
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百度CEO李彦宏提了两份提案,其中一份是关注教育的,希望解决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与科技相关的则是建议政府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火箭、卫星发射等航天领域,提升中国航天产业国际竞争力。李彦宏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鼓励民营企业开展火箭、卫星等的研制、生产和发射业务,加深航天事业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和人才开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与国有航天企业的合作,推动航天产业发展,促进航天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李彦宏为什么会关注民营企业进军航天业,难道是百度业务要涉及航天领域?这真是个疯狂的想法。互联网跟航天虽然都属于高科技产业,但两个领域相差实在太远,人们也很难将外表温雅的李彦宏与之联系到一起。
从媒体报道看,李彦宏对新事物和未知领域拥有强烈的探索欲,对极客精神非常推崇,有开发者评价李彦宏是“互联网大佬中最懂极客的人”,李彦宏提案航天会不会与此有关呢?
其实,在全球科技大佬的名单里搜罗一遍,就会发现,不单是李彦宏,还有很多人对航天和太空感兴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CEO埃里克·施密特,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等,他们均是狂热的太空和航天爱好者。
这么多互联网(科技)企业家热衷于探索太空,不是因为通过太空可以找到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新的钱圈,而是因为他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极客”,都拥有对未知领域的强烈好奇心与探索欲,都拥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极客范儿、好奇心与探索欲使这些科技大佬热衷于航天,但航天只是一个附属产品,好奇心与探索欲的最终结果是“创新”!这大概也是大佬们在各自的科技领域会取得成功的最原始驱动力。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竞争趋于白热化,各种新思路,新玩法层出不穷,出手也越来越豪阔,以李彦宏19亿美元收购91的手笔来看,如果真有一天有个“百度号”卫星上了天,或许也不是特别令人吃惊的事情----前提是政府批准。
又或许,这些科技大佬们对太空的热爱真的是什么都不为,只是因为童年时候,就有个埋藏在心底的梦想,现在有钱了,就去实现它!
贝索斯的“蓝色起源”
日,美国得克萨斯的范霍恩,这个位于沙漠中央小城的清晨,近百名大人和小孩围在一个农场的“大谷仓”边,撑着帐篷、燃着篝火,咖啡煮着,面包烤着,被防护栏围起来的地方还有一个活动的充气城堡,很像在举行大型家族聚会。一个有4条纺锤状金属长腿的圆锥体从谷仓里被推出来,在一个平台上开始吊装,曙光初现时,它被安装好了。太阳升起时这个大家伙在浓浓的烟雾中垂直升空了80米后又垂直落地,整个过程持续近1分钟。一个戴蓝色棒球帽、身穿黄色外套的中年男人,拎过一瓶香槟想打开来庆祝,结果,瓶塞弄断了。
这个中年男人就是杰夫·贝索斯、亚马逊的创始人兼CEO。他弄断瓶塞的时刻,是他少时就拥有的太空梦的起步。这个他在2005年掏出1300万美元买下、又拿出800万美元整修的10公顷农场上,有他从2000年就投资建立的太空科研公司“蓝色起源”和私人火箭发射降落场,刚刚进行的就是新谢帕德(NewShepard)项目的第一阶段运载工具试验。Shepard得名于1961年首位进行太空亚轨道飞行的美国人艾伦·谢帕德,那个有4条腿的圆锥体飞船以美国火箭工程学先驱戈达德(Goddard)命名。
贝索斯说,“我们正在耐心地、一步一步地工作,以降低飞行费用,使人们有能力支付,使人类能更好地继续探索太阳系”。他下一步计划是开发载人航天器,能进入96公里高的太空飞行10分钟,蓝色起源的终极目标则是“新谢帕德”,可以垂直发射和着陆、并能携带数名宇航员进入太空进行亚轨道飞行的太空船。
然而太空旅游业也不是他的最后目标,太空移民才是他的人生梦想。他对太空业的浓厚兴趣,早在少年时代就已显露。在1982年从迈阿密的Palmetto高中毕业时,他在演讲中强调了“太空移民”的必要性,此前他因为写一篇《零重力对家庭苍蝇年老率的影响》的论文,还获得了美国太空总署的参观邀请。更小时候,他不仅收集有关太空飞船的海报,还把自己的狗以《星空奇遇记》中一位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为“卡马拉”。“这既是我的个人兴趣,也是我的事业。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领域,我从5岁的时候就对火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是火箭选择了我,现在我有能力去完成这个事情。”贝索斯毫不避讳地表达他对太空事业的期望。
七年之后,到2013年底,蓝色起源公司宣布其已成功测试BE-3液氢火箭引擎的消息——点火、滑行、重启、节流——以尽可能地模拟实际飞行。该公司将于今年5月展示其火箭成果(部分资金来自美国太空总署),预计也会有载人飞行——尽管是亚轨道上的。到2018年,将正式开始太空飞行。
埃隆·马斯克与“福尔肯1号”
2006年,3月21日,PayPal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当时他还没有搞出特斯拉)投资的“福尔肯1号”(Falcon 1}在南太平洋升空,发射费用仅有700万美元左右,而NASA每个太空任务都需耗资5亿美元。福尔肯1号是马斯克创办的私营企业—空间探索科技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 以下简称SpaceX)的产品。
到日,SpaceX研制的“福尔肯”系列已经开始发射第九号(Falcon 9)火箭,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Cape Canaveral Air Force Station)这次发射终于成功升空。现场的许多相机记录下了该火箭升空的宏伟画面,而当年40岁的马斯克则是在位于加州的SpaceX任务控制中心通过大屏幕目睹了这一胜景。 &美国政府逐年减少了对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的投资力度,而由马斯克在2002年创立的SpaceX则挑起了美国政府留下的这副担子。 &在之前,“福尔肯”系列火箭的几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结果不是未能升空,就是升空后爆炸。马斯克个人就向该计划领投了1亿美元。在这笔资金耗尽之前,“福尔肯9号”的发射是他进行的最后一次尝试。这是与国际空间站接轨的第一艘私人建造的空间飞行器。
5月31日,马斯克的太空飞行器稳稳地停落在太平洋洋面。9天时间内,在世人的目光下,它顺利从地球进入太空轨道,准确地和国际空间站对接,然后又毫发无损地飞回了地球。它成了历史上第一艘来自民营企业实现和国际空间站对接的飞行器。历史上能做到这点(飞行器和空间站对接)的只有四个,美国、中国、苏联和艾伦·马斯克。
此前SpaceX曾与NASA签署了一份价值16亿美元的合同,为后者进行往返于地球和国际空间站之间的“长途货运”。而一旦完成了所有测试项目,SpaceX将开始正式履行双方签署的协议,再进行12次火箭发射,为空间站的宇航员运送补给物品。
日,SpaceX公司将全门板的垂直起飞垂直降落(VTVL)技术应用于新研发的“蚱蜢”火箭上,该火箭在成功升空744米后准确降落到发射台上,标志着人类首次制造出可重复利用的火箭。
与中国相关的是,马斯克曾发布信件称由于公司成本控制出色,SpaceX已能在价格竞争中轻松击败中国。这的确是一个事实,而且实际上它在火箭技术某些方面同样也已经领先中国!
看来马斯克不愧是一个成本控制高手。
提问:研发火箭对后来发明特斯拉有什么样的帮助?一家私企如何能做到媲美举国体制特色的航天领域国企?它的成本控制为何如此卓越?
谢尔盖·布林的太空旅行以及Google X
早在2008年06月,就有国外媒体报道,搜索巨头谷歌联合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已向美国太空旅游机构太空冒险公司(Space Adventures)支付了500万美元定金,计划进行太空旅行。太空冒险公司宣称,布林成为了其“环绕轨道飞行探险者”(Orbital Mission Explorers Circle)小组的一员进入太空旅行。这一探险小组一行六人,每人将支付500万美元定金来预约坐席。
长期以来,谷歌公司及其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布林极力支持太空探险活动,谷歌向“Google Lunar X Prize”登月竞赛提供了一笔价值2500万美元的赞助费。
布林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是太空探险和太空商业服务开发的极力支持者,对亲身经历太空探险充满期待。”
2011年已经过去了,后来似乎没有布林最终能够成行的任何新闻报道,经过【微天下】的艰苦求证,终于搞明白,原来,由于国际空间站常驻宇航员人数翻倍,承运太空冒险计划的俄罗斯在2009年后就将不再运送“太空游客”前往空间站。
那么对太空的好奇心与布林的谷歌事业有什么关系呢?谷歌内部拥有一个代号为Google X的神秘研发部门,在谷歌内部进行着众多前沿技术开发项目,其中包括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等。该部门由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领导。
埃里克·施密特 小行星挖矿
在2012年,曾传出一则消息,说《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谷歌共同创办人拉里-佩奇、埃里克-施密特……他们一起组建了一致力于小行星矿业开采的“行星资源”创业公司(“Planetary Resource”--行星资源)。
Planetary Resource的创办人还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火星任务前主管埃里克·安德森(Eric Anderson),与空间旅行公司X-Prize创始人彼得·迪亚芒蒂思(Peter Diamandis)。这家创新型创业公司表示“将创造一个新的行业,并重新定义‘自然资源’。 希望探索通过小行星勘探自然资源,”他将把太空探索和自然资源领域整合起来,并将为全球新增数万亿美元GDP。
没检索到后续消息,估计还在行程准备之中。
约翰·卡马克和鱼缸飞船
提起这家名叫Armadillo Aerospace的公司,恐怕地球上知道它的人依然比较有限,但提到它的创立者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他就是id Software的创始人之一,《毁灭战士》和《雷神之锤》等众多3D射击游戏的缔造者约翰·卡马克。
2008年,这家异想天开的公司策划了一项惊人之举:建造一架“能够提供360度全方位观赏视角”的鱼缸形太空船,并召集2名志愿者一起乘坐它进行太空旅行。这架飞船预计用1年时间完工,目标是在10年内让民用太空旅行成为可能。
在美国的业余火箭爱好者圈子当中,有项叫“卡马克奖”的公益基金,就是卡马克出资成立的。“卡马克奖”的额度是10,000美元,谁有本事造出火箭并成功将之发射到100,000英尺外太空,然后按照要求回收部分GPS数据,谁就可以获得这笔奖金,日,终于有一个由游戏爱好者组成的团队成功将自制的火箭发射到了指定高度。小组领头人名叫德里克·德维尔(Derek Deville),他制作了一枚名叫"Qu8k"的火箭,携带了摄像机、GPS和其他一些数据收集装置,并成功在内华达州的黑岩沙漠令其成功升天,最终飞到了121,000英尺的高度!
遗憾的是,德里克的火箭虽然达成了卡马克奖要求的高度目标而且也被顺利回收,但还是没能带回可读取的GPS数据,所以只能算是成功了一半。
保罗·艾伦的太空野望
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热爱航天已是众所周知,他是私人资助人类太空飞行和寻找外星生命的第一人,还计划实施大脑逆向工程。
日,全球首架由私人出资、设计、制造并驾驶的“太空飞船一号”航天器在美国成功发射升空,飞至距地球100多公里的太空,一个多小时后返回地面。第一位驾驶员麦克尔·梅尔维在成功完成这次的太空飞行之后正式成为宇航员。在火箭燃烧80秒钟之后,“太空飞船一号”在其飞行的最高海拔度过了3分半钟。在这个短暂的亚轨道失重过程中,梅尔维有幸目睹了地球完美的弧线以及黑洞洞的苍穹。此举打破了宇宙探索的国家垄断局面,让人们看到了廉价太空游的希望。 保罗·艾伦最近的计划是建造世界最大的飞机用以运载太空火箭,这种商用飞机有望取代退役的美国航天飞机。
艾伦称,新研制的飞机可以把火箭送到3万英尺的高空,然后将之释放,火箭再利用自身的推进器继续升空进入地球轨道。这个巨大的运载飞机翼展380英尺(约116米),计划于2016年开始试飞。该公司计划先制造无人太空飞船,再转向载人飞行。(本文部分资料来自互联网)
最后附一篇前面提到的太空冒险公司(把几个大亨送上太空的那家公司)一位女创始人写的文章,她也是一位科技创新项目投资人,这篇文章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科技大佬都有太空梦。
2011:我的太空旅行
认识我的大多数人都把我看做一位信息技术专家,认为我可能住在佛罗里达,投资于一些刚刚启动的因特网项目。实际上,纽约才是我正式的居所,可我未来的5个月时间将在俄罗斯度过,在位于莫斯科郊外的星城接受宇航员训练。 几个不同的原因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首先,在孩提时代,我就梦想自己不用特别去做什么,就可以登上月球。我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在我满40岁的时候,太空旅行就会成为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我父亲参与了美国太空计划,我家里就有几块月球上的岩石,因此我认为这没什么了不起的。 这个梦想一放就是40年。但在几年前,我又开始关注太空问题。我认识的IT业的许多人都在做同样的事: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埃隆创立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创办了蓝色起源(Blue Origin)飞船公司、而英特尔的高级经理杰夫·格里森则创办了XCOR宇航公司(我在这家公司也有投资)。2005年,也就是我举办IT企业家PC论坛的最后一年,我开始举办一个名叫太空和私人航行企业家飞行学校的讨论会。 同时,2005年前后,我跟随一个小规模的专家团队来到南非,为前总统塔博·姆贝基及南非政府解决IT政策事宜。Thawte公司的创始人马克·沙特尔沃思也在顾问小组里,他当时刚刚从空间站旅行归来,他是“太空游”的第二位游客。 一天晚上,我们小组在日落时分围坐在篝火旁,还有大约50名非洲学生也坐车来到这里,加起来一共100人左右,其中也包括姆贝基总统,团团围坐在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旁。天一黑,就挂起了一块屏幕,马克在上面放映了他的太空录像。他对这次冒险经历的叙述非常引人入胜,在叙述中还穿插着他在空中漂浮、用嘴巴追咬泡泡的片段录像。孩子们非常开心,我敢肯定有些孩子当时就把学习数学和科学作为自己未来的志向。
最后,我投资了太空冒险(Space Adventures)公司,正是这家公司组织了沙特尔沃思的太空旅行。后来,我参加了他们组织的一次活动,观看查尔斯·西蒙尼,第5位太空旅游者,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的情况。西蒙尼编写了微软Word软件,现在又创办了意向软件公司,还有一家基金会和一个网站CharlesinSpace.org。 其后不久,我就开始漫不经心地与太空冒险团队讨论成为后备宇航员的问题。是的,我很希望真能上天,可一趟太空旅行要耗费3500万到4000万美元的巨资,而后备训练则“只”需要300万美元。 于是我有了一个模糊的想法,我可能在2011年的某个时刻飞向太空—Google的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也暂定于那一年发射升空。太空冒险公司努力争取2009年升空,可我却实在太忙。
去年春天发生了一件事:我的姐妹艾米莉发现她得了癌症,切除了两侧的乳房。她现在情况良好,实际上还刚刚赢得了一场迷你马拉松比赛。几个星期后,我再次面对着这样的矛盾:在这儿召开董事会、在那儿召开讨论会、同时在另一个地方还有其他机会。“啊哈,”我心想,“只要我做了双乳切除术,我就取消所有这些活动,没有人能抱怨什么!”
我的天!我这才意识到我的时间安排完全不正常。因此从某种奇怪的意义上讲,这次俄国的度假之旅就是我在双乳切除术之外的替代选项—一个积极的选项,可以肯定地讲,但却可以带来完全相同的体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27609)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在以前,国内的高端机市场,除了苹果之外,由于销量都不大,各厂商的机皇产品...
阅读(15万)
阅读(29万)
阅读(23万)
阅读(20万)
最新文章NEW
利润大幅度下滑,坏账大幅度增长,两个最为关键指标出现的相互背离的“大幅度...
热门文章HOT NEWS
投资者一定要注意风险,到了收手的时候了。只有彻底了结,落袋为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脸为什么这么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