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校核硬盘缓存容量容量满足要求?文字性具体的...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欢迎全国结构人士一起交流沟通~~~~
最新土木工程评估通过高校名单(截止2012.06)
注册结构报名时,土木工程专业评估通过的学校可以本科毕业四年报考专业,非评估通过学校,需要毕业五年才能报考。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通过学校和有效期情况统计表
(截至2012年6月,按首次通过评估时间排序)
本科合格有效期
首次通过评估时间
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
东南大学&&&&&&&&
同济大学&&&&&&&&
浙江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郑州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中南大学&&&&&&
4.5 (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不在有效期内)
华侨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河海大学&&&&&&
武汉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6.5(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不在有效期内)
南京工业大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
7.6(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不在有效期内)
北京工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4.5 (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不在有效期内)
福州大学&&&&&&
广州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内蒙古科技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7.6& (有条件)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青岛理工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盐城工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
浙江科技学院
(转)解决CAD复制粘贴死机、缓慢问题
在使用CAD2008中,有时会有这样的现象:复制其它文件里的对象粘贴到当前图形时(就算在小文件),程序会长时间没有反应,如同死机一般。只有耐心等待几十秒甚至更长时间程序才恢复正常。若有大量复制粘贴操作简直令人崩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cad2008新增加了注释性这一功能。出现上述问题的图形文件内部存在大量的注释性比例,当粘贴新的对象到文件时CAD会自检一遍这些比例设置,当比例有成百上千条时,这个过程就需要很长时间,CAD程序也就会出现反应中止的现象了。&&&&&&&&&& 解决的办法如下:方法一、在autocad 2008 安装目录的support目录下用notepad打开acad2008.lsp,并在文件的最末端粘贴上如下代码:(command "-scalelistedit" "reset" "y" "e")&&& 注意带括号一起复制然后再复制粘贴就好了。方法二:命令: -scalelistedit&&&&&& 输入选项 [?/添加(A)/删除(D)/重置(R)/退出(E)] &添加&:& r&&&&&& 要将比例列表重置为默认值吗?[是(Y)/否(N)] &否&:& y&&&&&& 已将比例列表重置到默认条目。
关于转发住建部工信部关于加快应用高强钢筋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PKPM中“与基础相连构件的最大底标高”
------------------------------------------------------------------------------------------------PMCAD2010说明书:P.114
------------------------------------------------------------------------------------------------
&与基础相连构件的最大底标高&是指除底层外,其他层的柱、墙也可以与基础相连,如建筑在坡地的建筑,当输入非标高时,一层以上的柱或墙可悬空布置,这些层的悬空柱或墙在转化为平面框架件或空间计算数据时可以自动取为固定端。"昨日看群里有人发了一个房子的图片,房子是盖在一个山坡上的,依山而建,房子的不同部分基础埋深不同,有高有低。突然联想起之前看satwe说明书有提到类似的东西。赶紧翻书找了一下,原来就是这个参数&与基础相连构件的最大底标高。这个参数如果默认设置的话,就会把结构中所有低于此值的构件节点设置为支座(各标准层(包含多个自然楼层)最低楼层柱、墙标高低于此值),在计算时当做嵌固边界条件。但是对于基础不同的情况(如半山坡上),如果按默认设置,则只能把埋深最深的部分当做嵌固,其余基础埋深浅的部分,程序不会当成嵌固,这样很显然计算时边界条件就不对了。所以可以在这里设置一个值,程序会把低于此数值的构件节点设为嵌固,这样就能兼顾不同基础埋深的情况了。"详细见《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P.48
混凝土人生定律
1、人生如混凝土,生出来的时候就那么一滩,谁知道将来会成什么模样。
2、人生如混凝土,在起初凝结成型的时候,成了就成了,没成就废了。
3、人生如混凝土,在成型的过程中不多振捣振捣,就会松松垮垮的,无法密实坚强。
4、人生如混凝土,不同的标号代表着不同的抗压承受能力。
5、人生如混凝土,看着很结实,一旦承受不了压力就酥了,成了建筑垃圾,也再没机会成型了。
6、人生如混凝土,是需要养护的。
7、人生如混凝土,是要带裂缝工作的。
8、人生如混凝土,内心没有钢筋意志,是经不起各种拉扭弯剪折腾的。
9、人生如混凝土,在七八十年寿命中,要能抗压力,抗打击,耐腐蚀,抗疲劳......千万别中途就被拆了。
10、人生如混凝土,不论在什么地方,要有刚度,也要有一定的弹性,越超静定才越安全。
11、人生如混凝土,有的去了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有的成了厕所的地板,别把差距想的太大
(转)OKOK论坛-whoami谈结构设计1(whoami原创)
托马斯.库恩说:自然科学家以及工程师和社会科学家不太一样,不愿意讨论学科中带根本性的问题,认为这些东西离应用比较远。&现在都在谈论创新,结构又是一个印象中最因循守旧的领域,如果根本性的东西不理顺,想创新是很难的。&有关结构设计的方法论,林同炎教授曾经有过论述(见其书《结构概念和体系》)。因为现实生活的压力,结构设计人员很难对与其设计生产率关系不大的理论产生多大的兴趣,所以一直以来也鲜见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在这里我们先讨论通常的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流程,然后指出它的不足,接下来提出一种改进的思路。&
&&&&&首先,大家对常见的结构这个词有什么样的认识呢?一般可能都忽视了。我们常说的有政府结构,社会结构,内部结构,数据结构,分子结构等等。总的来说,结构(structure)研究的是具有某种空间分布形态的系统,该系统的各部分(或其某种特性)的几何组成关系是考察的重点。力学结构系统重点考察材料和质量的空间分布。材料的空间分布经常被抽象为刚度表达。结构分析侧重于研究空间形态已知的系统的性能,而设计的主要任务则与此相反,主要是根据需求推导出某种经济合理的结构布置方案(Solution)。结构就是几何对象的空间组成关系。结构设计者的工作通常是要寻求某种满足给定目标的效能最优几何体系。可见,系统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各部分的组成关系是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所谓的结构力学现在实际上应该叫结构分析力学,其内容仅仅是分析一个给定的结构系统在外界荷载作用下的反应,研究其计算方法和精度。&徐芝纶:&对工科各专业说来,弹性力学的任务,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任务一样,是分析各种结构物或构件在弹性阶段的应力和位移,校核它们是否具有所需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并寻求或改进它们的计算方法。&这就体现了结构力学的分析观点。但在实践中最有意义的同时也是最有意思的内容应该是如何有意识的去促成结构的优化组成,去主动的调整以形成一个最好的空间几何形式。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是好的,这一点,自然界提供了很多的例子,是我们学习的丰富材料。结构设计者永远不要把自己限制在工字钢,混凝土,变形和应力中,应该更广泛深入的了解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在自然界的动植物中存在合理的结构形态,在那里存在着大自然的非常多的结构杰作。人体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杰作(仿生学的一个重要内容)。&1)&&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目前一般认为力学是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当然力学的范围非常大,具体来说,与工程设计直接相关的各种力学学科包括弹性力学,材料力学以及结构力学及理论力学,对设计人员最熟悉的应该是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了。在这些学科中都叙述了足够多的分析的技术,如何求出结构系统中具体构件的内力(结构力学),如何根据内力求出具体构件多个截面危险点的应力(材料力学),总之,都是一种分析的方法,其中心方法论是分解:将大系统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小系统或构件,然后对构件进行单独的考察。但在实践中其只注意了&拆&的过程,而没有注意&合&的过程,对整体缺乏足够的关心。一般的弹性稳定理论也侧重于单个构件的分析技术,例如梁、柱等,一旦面对构件组成的系统,就缺乏相应的手段了。实际上对单个构件有用的结论应该立即推广到构件系统中,这才是理论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很多的结构设计者总是试图将结构看作非常特殊的东西,于是会出现象&船舶结构力学&,&建筑结构力学&等特殊名词。他们往往能注意差别,注意了特殊性,却对联系重视不够。多高层建筑中楼面的刚片就是力学中刚体,质点或者理想弹性体与理想流体的一种近似。&2)&&规范体系。没有规范的昨天我们依据什么东西设计呢?根据最基本的物理力学原理和工程实践的常识,其实这就足够了。规范滥用和误用造成的危害远比没有规范的危害要大。这应了老子的话:&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但是现在情况完全变化了,规范成了我们唯一的依据。因为过于强调规范的重要性,大家都忘记了规范是怎么来的,大家都忘记了规范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事实,也忘记了理论永远落后于实践发展这一基本规律。在没有规范或者规范系统不发达的昨天,工程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结构,现在的市场压力使工程师都成了制造重复产品的工具。现在据说我国的土建规范有3600本,共16万条,可能也没有哪个人能够看完,即使看完也没有任何意义。对规范的应用要看其精神实质而不能仅仅只看字面要求。因为规范实际上规定的只是通常结构的一般情况,实际工程中经常会遇到超出规范范围的问题,如果仅仅只从字面意思上进行评估就会限入教条主义的泥潭。规范的复杂化和烦琐化和工程师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尖锐的冲突,越是简单的东西规范中越是规定的详细复杂,但在实际工程中根本不会这么做。在实践中越是复杂而重要的东西,规范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一笔带过。&除此之外,规范的体系结构存在如下问题(可能各国规范都有这种问题)1)主要对单个的构件的验算条款和构造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对构件组成的系统的整体论述很少。2)对一个具体构件罗列了各种检验条款,但没有这些条款之间的主次关系和层次关系。说所有的条款都一样重要等于没说,在设计中经常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对不满足个别条款的构件的安全性作出判断,同等重要相当于都不重要。3)另外,现在流行的规范都使用基于数学概率理论的可靠度理论,使用这种相对抽象的理论可以计算出构件的可靠度(对应其失效概率),然而不能在实践上计算结构体系的可靠度,我一直很奇怪这种理论是如何在结构设计中应用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现在几乎所有的规范都是所谓极限状态的了,用纯数值分析的方法处理结构问题或者用纯系统论的方法都不够确切。&3)&&传统上结构设计的方法,计算简图与建模。其实质上仍然是一种分析的方法,首先抽象出结构的计算简图,也就是软件中的分析模型。模型的边界条件以及荷载工况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另外模型中构件的层次结构与深度应该直接能体现出建模者的设计意图。对模型主要根据结构力学的理论求出构件的内力,再根据相应的规范对构件作出校核,此时使用的主要是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内容。根据各个局部的结果来判断整体的安全性,即如果所有构件都通过条款,则结构是安全的。如果有不通过的,则应该调整模型直到所有构件都通过为止。&4)&&传统的结构设计流程:首先根据可靠度理论,规定结构的可靠度。现在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一般是分开考虑的。其次,形成计算简图或模型并且加载,荷载的大小和组合方式也是根据可靠度理论来的,应该和后面的分析与规范验算相对应。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分析了,最常用的是一阶线性分析,设计规范中的许多条款系数就是以此假设为基础的。在设计阶段,不同的参数对应不同的分析模式,不同的条款用不同的组合效应去验算,这一块儿已经被设计人员所接受了。这里想要重点指出的是,这四个基本的环节是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相应的目标可靠度。当然,其中的每一步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精确的,但四部分的结果能够是精确的。这只是一种判定结构(实际上应该是构件)可靠度的方法。即 建立目标可靠度―建立简化力学模型―加载并组合-力学分析--规范验算(实际验算单个构件)。在这四个环节中,我们有可能根据先进的力学理论和工具把力学分析求解这一步做的非常精确,比如使用Pdelta分析或非线性分析,但如果模型本身就是理想简化的,则根据简化模型得出的结果仍然是不精确符合实际的(例如通常没有考虑材料的非线性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即使耗费巨大精力做除了非常符合实际的模型,也用了非常高效的求解手段,但因为输入的荷载是不精确的(最有可能控制设计的风和地震往往是最不精确的),得出的内力结果并不代表构件实际的受力。假设我们能够通过某种艰巨的努力,能够弄清楚每根构件的各种真实受力,但是因为可靠度是一种社会接受标准,是受人的主观影响的,按真实内力求出的可靠度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值。简单来说,电厂里的梁就要比通常的楼面梁要大而且应该大。最后一个要命的地方,所有构件都检验通过和构件组成的整体的安全性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格构柱既要算分肢和缀条的稳定又要考虑柱整体的稳定。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从头到尾,做了一遍无用功。设计者往往习惯于得到所谓更真实的内力。很多时候,考虑更精确的荷载的加载方式、考虑更合理的模型,考虑规范条款更合理的解释应用都比单纯的考虑更精确的内力好。我把这种情况叫做面向分析的结构设计或者叫面向内力的结构设计。这种设计模式可以作为面向概念设计的一种补充,而不能当作根本。为什么WILSON说:那种认为智能专家系统将会取代结构工程师的说法是对所有结构工程师的一种侮辱,从林同炎身上可以看出来,是无法取代的。这种设计流程本身存在重大的缺陷,至少还存在一种其它的设计方法。&5)&&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性。1)该方法在数学效率上有可能是低效的。该方法需要遍历系统一中每个构件,如果系统的规模增加,计算量的增长是巨大的,有可能是非线性的关系。如果是巨型模型,成本会极高。有一种机械论的观点,如果知道某时刻宇宙中所有粒子的状态,那么使用一台计算能力无穷大的计算机我们能计算出宇宙的未来。现在知道是没有考虑计算成本的问题2)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很显然,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每一根构件上所有点的应力有可能满足要求,也只能代表这写孤立的构件满足要求,并不代表整体结构满足要求。反过来,局部几根构件不满足的系统整体上也并不一定不可行。3)这种设计方法对加载的形式和精度要求非常高,因为通过构件的内力校核构件,严格来说必需保证所有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方式都要考虑进去,实际工程中绝对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实际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楼面的活荷载的不利分布。对每根构件来说,其出现危险的工况可能是各个特殊的。4)这种抛开结构的整体空间形式,将构件各个孤立的考察研究的方法有可能造成本质上具有巨大缺陷的设计。因为某些宏观的缺陷只有通过提升抽象层次后才能发现。这个后面 将会详细论述。&&&一种相对成熟的思考问题的方法&1)&&结构的空间几何特性是与具体材料的无关的,是一个结构中最本质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几何学是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几何学是一个很特别的学科,既是数学的重要分支,又属于物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域。当然,我们研究结构中这种特殊的几何学是,可以用某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说物理方法(例如能量原理,虚功原理)。或者说数学方法,例如微分方程,矩阵或线性代数。或者是两种方法的结合。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真正高效结构形式,例如H型断面,可以用钢材做,也可以用混凝土或预应力砼等。在分析中任何时候都可以把弹模剥出来只保留和结构几何特性有关的量。所以几何学,数学和物理学才是结构设计的真正的基础,而不是规范本身。规范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简化算法,代表了我们对常规的构件设计的理解,可以将其看作工具,而决不应当作圣经。当然,对规范的来历必须清楚。(几个材料来源:首先是TY的《结构概念和体系》最好能找到它的英文版本,其中最关心的就是结构的整体空间形式以及整体系与分体系的相互空间几何关系。另外,TY的有关拱的作用的几篇文章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有关力线的分布等。二次曲面和拱的一些数学描述,梁的主应力迹线等。只有把握了结构的空间几何特性,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结构优化设计。可以证明在单向受弯的构件使用H型断面是最经济的。圆管断面相对同等面积的其他形状断面对受压是最好的。但要注意一个简单的事实:结构最优化的几何形式常常也就是对缺陷最敏感的结构。&2)&&整体-部分的协调关系,这是唯一一种能不依耐分析计算而只靠整体性的概念而对结构进行设计的方法1)对杆件的验算往往看不到杆件组成的整体。对构件的验算往往看不到构件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的假定。检验的条款没有逻辑上的层次,好象所有的都重要。正确的设计方法是划分各个不同的逻辑抽象层次,然后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考察,是整体对局部提出要求,而不是相反。结构本身具有的一些性质是与具体荷载形式无关的。即为满足整体性的要求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在一根具体的钢梁中能够发现,在一个宏观的建筑中也能发现,只不过是更加隐蔽而以。我们现在最应该补的一课就是不通过荷载内力这套体系来设计结构,这是完全可行的。但是这种方法本身要求对结构的整体-局部关系要把握的非常好-这应该是一个结构工程师的第二项基本能力。(TY的书,或铁木辛科的弹性稳定理论,黑格耳的小逻辑,这部分是在所有的设计领域里带有共性的地方)&3)&&将具体的抽象力学理论与概念用于各种各样不同的实际情况,能提升各种抽象层次。一般和个别,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是最重要的技能了。从具体构件提升抽象概念然后再将其用于范围更广泛的具体结构。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力学,如何将力学学好,要参造ALEX STEPANOV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首先,我们有最简化的静力学模型-两端简支梁。有两种最简单的静力学行为,梁的弯曲和弹性屈曲。由梁的弯曲我们得到了极重要的概念:刚度、曲率。板理论是梁理论的直接推广,壳理论是拱(两端约束的曲梁)的直接推广。梁可以做成格构式的,这就是桁架。如将板做类似的推广,就是网架。将壳做类似的推广,就是网壳。由梁屈曲的理论,我们知道影响梁弹性稳定最重要的因素是名义长细比,这一概念同样可推广到拱、板、壳上。动力分析的最简化模型是弹簧振子和单摆,这一概念也可推广到具有分布弯曲刚度的悬臂梁。从这些最简单的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关键的概念:刚度和质量的空间分布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是内因。而能量输入是外因。刚度和质量可以是转动刚度和转动惯量,刚度和质量可以是广义的(例如刚度矩阵或瑞利法的广义刚度)。我们需要将最基本、最简单的这些力学概念研究透。研究透的最好方法并不是一直局限在这些模型中研究,而是总是用这些最简化模型中体现的概念去分析设计实际的宏观复杂结构,找出其共性。认识论 实践论&4)&&结构工程师应该掌握和熟悉最常用的结构的几何形式极其分析方法,这里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刚度的概念。对这些几何方式使用各种材料实现的优缺点有清楚的了解。因为很多时候的结构设计并不是重新发明了一个车轮,而是将不同的几何形式(抽象的)使用不同的材料与工艺进行了实现。创造力的源泉就在于抽象的几何形式与具体材料与工艺方法的结合(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要表达清楚定性的分析最好辅以定量的手段,要表达抽象的概念最好辅以具体的例子。&&&结论:对结构设计者来说,需掌握抽象的几何概念,具有相应的物理直觉和数学能力(数学能力就是把简单的计算弄简单的能力,而不是相反)。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自觉的运用整体-局部的辨证关系,这样这些抽象的几何概念就可以运用到大的一个建筑,小到一个构件和接点。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重新发明轮子的机会很少,所以设计者应该掌握最常用的有效的结构体系(即结构的几何形式)在用何种材料和工艺实现上动脑筋。当然,某些特殊的材料和工艺形式会对结构的几何形式提出修正和反馈,这是可能的。传统的力学沿用了经典的分析方法,实用中我们必须学会相反的思考顺序。&&&另外一个论题:结构分析中如何实现概念设计。目前可能使用高阶杆元和子结构的理论,同时能够较好的使用主从节点的功能,这是能最好的发挥杆元的灵活性和抽象代表性。&&&结构设计的三种泛式(或者说类型或者是模式):1)验算式设计。假定某种结构形式,定义好精确的荷载工况,借助软件进行重复的验算或者进行某种程度的优化。这是现在最常见的形式,某种意义上也是最有效的形式。2)概念式设计。林大师的杰作。设计时的思路是将整体结构看作一个整体,然后按整体性假设对分层次的竖向和水平分体系提出要求,分体系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要满足某种更宏观的作用。这种思路在具体构件和接点的设计中也可以使用。这种设计关注的重点是整体-部分的比例关系以及其几何特性。其更重视空间几何特性而不是抽象的数学运算,寻求在概念上解决最关键的问题。3)预应力设计。在第二种设设计范型中,设计者认识到结构的空间特性的极端重要性,用力学的术语来说就是结构的刚度的组成方法。设计者通过寻求某种最有效的结构空间构成来达到某种最有效的空间刚度构成。使用预应力方法的设计者意识到刚度不仅是构件空间构成形式的函数而且也是构件内力的函数,即所谓的几何刚度。可以有意识的使用高强钢材并在构件体系中施加初始英里提供并利用这种刚度,例如拉索桁架和斜拉索桥。使用预应力的方法是一种主动设计,但应注意在钢结构和混凝土中的应用是不同的。预应力对混凝土的改性是本质的,可以将其视为弹性材料。但刚度还主要是由混凝土截面的几何刚度提供的。在索桁架中其整体刚度是由索的拉力提供的。在张弦梁或者张弦桁架中,具有张力的上下弦提供了附加的几何刚度?还是其仍然可看作是用原来的由截面计算出来的刚度。一个问题是:有没有某种通用的简化算法来估算内力对几何刚度的影响以及如何对整体的行为进行评估。&&&4)模型的简化工作通常都是结构工程是在建模之前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结构概念的理解事先进行判断后进行的,是非常主观的一个经验性的过程。通常程序在这里没有办法帮助。如果设计者事先按某种情况作出一最复杂最逼真的三维空间模型,包括所有的构件和连接,然后将相应的构件分组,程序来考虑构件的刚度对总刚的影响,对总刚影响大的保留。或者加概念何在后看能量的吸收,对能量吸收大的保留。最后的分析模型只保留最主要的结构分体系。这是进行分层次设计的一个关键。模型必须体现层次结构。如果不清楚层次结构,可以通过上面的方法进行判定(手工)。单元生死或者失效构件等等。&&&6)对分析结果的验证问题。在手算阶段,工程师通过一些简单而直关的方法对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判定。在通用分析软件中应该使用某种更通用的方法来进行判断。对模型正确性和结果的验证应该成为结构软件的一个标准配置,但通常在这里都被大家忽视了。例如,可以通过能量的方法计算外界功是否等于总应变能,同时进行进行外界总荷载等于总支座反力,检查模型的几何问题(例如重复构件,重复节点)。模型的空间几何不变性,这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检查。模型本身正确性的检查,分为约束、荷载与刚度(材料弹模与几何刚度的乘积)。一方面从模型本身的组成信息去检查,一方面从计算结果去检查,最好还能给工程师提供某种进行概念判断的框架。&7)高阶杆元,子结构,主从节点,能量守恒原理,瑞利法的综合使用是进行概念设计的目前最有利的武器。利用该方法可以实现所谓C++中定义新类型的功能(一种新的超级杆元)。但使用的分析原理仍然是成熟的有限元的理论,就好象C++仍然是使用的C内存模型。该方法在计算的效率上能否提高呢?应该能,根据计算的平方定律可有效的减少,而且和系统的嵌套程度有关。这样做的话,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所谓的精度的丢失,但用在设计中有可能是更好的结果。其最基本的参数就是几何尺寸的概念。&8)规范对任意的结构构件都规定了很多的检验条款,拿钢结构来说通常可包括强度、刚度与稳定。表面上看来,这些条款之间似乎没有联系,但是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能够发现针对常用构件这些条款的控制顺序。拿梁来说,经过简单的推导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通常牌号的连续或简支梁如果满足某种跨高比(例如13对Q345或15对Q235)则可保证在满足强度的情况下挠度一定满足设计。如果是连续的Q235梁则可以肯定挠度肯定不会比强度控制设计。简支的钢梁通常做成组合的,所以一般也不会控制设计。在另一情况下,例如悬臂梁,无论是端部加集中荷载或整个的均布荷载,均需非常小心的验算其挠度。使用该方法可以得出挠度和强度&等稳&的设计。条款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体现在其他方面,例如强度和稳定。强度和稳定通常没有上述如此紧密的联系。但对钢结构而言,通常可以断定稳定会控制设计。在设计实践中除非构件有比较大的截面空洞削弱导致静截面面积下降太多,否则强度不会比稳定控制设计的。可以根据结构的布置形式和构件的几何尺寸推出稳定不控制设计的几何要求,例如压杆控制长细比,压弯构件只有在整体模型中才能考察,主要是长细比和是否有侧移等。如果是无侧移的柱并能控制长细比,则可以保证柱的稳定不会比强度控制设计。在通常的钢结构设计校验中,查看应力即强度值再配合以结构的几何构造要求往往就能基本定量的作出设计了。这种思路可以进行推广,即我们进行构件安全性的判断时如果能有意识的注意到构件验算条款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会是非常有用的。对整体的模型来说,整体的刚度是最关键的因素,结构的变形和承载力是有其内在联系的。&&&&&&限制梁的跨高比除了满足变形要求外,还可以加大刚度,对有明显振动的构件来说,需要控制其频率和振幅,而加大截面刚度是最直接的方法。&9)学习的思路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而应用的思路正好相反。而且一般来说学习和应用的过程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应用是更高阶段的学习。在林同炎的《结构概念和体系》中讲述问题的思路是一种应用的思路,所以会对新手比较难适应,但对设计人员却相当合适。如果说能适当的补充第一阶段的内容的话(即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以及从局部到整体)则就更全面了。但就认识论而眼,在应用阶段会发现新的现象和事实,用现有的概念不能很好的解释,那么这个时候就又要重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了。这个过程进行的越多,对事物(在这里是结构设计)的理解就越深刻了。&10)物理好的人通常数学不差。数学形式推理能力强的人,物理并不一定好。这种人很容易陷进形式化的陷阱。Wilson在他的结构书中特别强调结构分析的物理意义,大概也就是看到了现在结构分析领域中的不好的趋势。在第14章开头部分写道:&要计算振型(或特征向量与特征值)的主要原因是用它们来解耦动力平衡方程以进行振型叠加及/或反应谱分析。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精确的估算实际结构中的位移和构件内力。一般来说,特征值及特征向量的准确度与节点位移和构件内力的准确度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据此,Wilson提出与荷载相关的Ritz向量分析,与所谓的精确特征向量法比较,LDR能用更少的计算工作量产生更精确的结果。就象Bjarne所说的,最快的代码就是没有代码。尽量减少对中间环节的依赖而一步到位才是最高效的方法。这只有借助常识与物理直觉才能达到。为了达到最有效的设计目的,就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的依赖。&11)通过各个环节的严格执行来得到精确的构件分析结果(每个构件的精确内力和节点位移)对结构的整体安全评估来说还远远不够。最关键的是我们缺乏一种有效的逻辑体系与方法来指导我们如何来利用这些分散的分析结果数据。这个角色应该由规范扮演但演的不好。&
个人认为想把结构学好应注意加强几何学的知识,尤其是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爱因斯坦认为几何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物理学.很多人认为爱氏的广义相对论就是用黎曼几解释四维时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序中认为力学本质上就是几何学,而且在该书中的论述也主要是以几何的形式论述的.&当杨振宁发现自己的规范场论和陈省身的纤维丛几何是同一个东西是,感到极度震惊.&培养结构的概念和素养,就是培养一种几何直觉.
N-M曲线(转)
一、相关曲线的意义
1、该曲线展示了在截面(尺寸、配筋和材料)一定时,从正截面轴心受压、偏心受压至受弯间连续过渡的全过程中截面承载力的变化规律。
2、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N,M)代表一组截面承载力。如果作用于截面上的内力N、M坐标点位于图中曲线内侧(如d点),说明截面在该点对应的内力作用下未达到承裁力极限状态,是安全的。
&二、相关曲线的特点
1、M=0时,N最大;N=0时,M不是最大,界限状态时,M最大。2、小偏心受压情况时,N随M的增大而减小。3、由于对称配筋方式界限状态时所对应的,故只与材料和截面有关,同配筋无关。
受压构件N-M相关曲线
为什么要研究N-M相关线?
对于给定截面、配筋、及材料强度的偏心受压构件,到达承载力极限状态时,截面承受的内力设计值N,M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关的,轴力和弯矩对于构架的作用效应存在着叠加和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给定轴力时,对应的弯矩M是唯一的,或者说构件可以在不同的N和M的组合下达到其极限承载力,实验表明:小偏心受压情况下,随着轴向压力的增加,正截面受弯承载力随之减少,在大偏心受压情况下,轴向压力的存在反而使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提高,在界限破坏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达到最大值。
图中如果细分的话,线条会趋向于光滑,接近于抛物线,为什么呢&&
A大偏心受压
为了简单起见,现以对称配筋截面(As=As',Fy=Fy',αs=αs')为例说明N和M的关系。
N=α1*Fc*b*x+Fy'*As'-Fy*As,Fy'*As'=Fy*As,x=N/(α1*Fc*b)当不考虑偏心距增大系数,且对大偏心而言,附加偏心距ea=0,故:e=η*ei+h/2-αs(η:偏心距增大系数),e=eo+h/2-αs=M/N+h/2-αs
将e代入Ne=α1*Fc*b*x*(Ho-2/x)+Fy*As(Ho-αs')得:M=α1*Fc*b*x*(Ho-2/x)+Fy*As(Ho-αs')-N*(h/2-αs)再将x=N/(α1*Fc*b)代入M=α1*Fc*b*x*(Ho-2/x)+Fy*As(Ho-αs')-N*(h/2-αs)得:
M=-(N*N)/(2*α1*Fc*b)+N*h/2+Fy*As(Ho-αs)
这个式子表明:在大偏心受压情况下,轴向压力的存在反而使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提高,当N=Nb=α1*Fc*b*Ho*ξb时,我界限情况,M达到其最大值。
B小偏心受压
小偏心受压应当考虑附加偏心距ea,故:e=M/N+h/2-αs+ea将 e=M/N+h/2-αs+ea代入N=α1*Fc*b*x+Fy'*As'-σs*As,得:因为 σs=Fy*[(ξ-β1)/(ξb-β1)],所以,ξ=[N*(ξb-β1)-As*Fy*ξb]/[α1*Fc*b*Ho*(ξb-β1)-As*Fy]将 e=M/N+h/2-αs+ea代入Ne=α1*Fc*b*x*(Ho-x/2)+Fy*As(Ho-as')得:M=α1*Fc*b*Ho*(1-0.5*ξ)+Fy*As(Ho-as)-N*(h/2-αs+ea)再将ξ=[N*(ξb-β1)-As*Fy*ξb]/[α1*Fc*b*Ho*(ξb-β1)-As*Fy]代入:M=α1*Fc*b*Ho*(1-0.5*ξ)+Fy*As(Ho-as)-N*(h/2-αs+ea),然后就有二次函数关系。
这个式子表明:小偏心受压情况下,随着轴向压力的增加,正截面受弯承载力随之减少。
(1)C点的坐标,是轴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b点的坐标,是大小偏心的界限;a点坐标是受弯构件的承载能力。(2)N-M相关曲线上任意一点E点位于N-M曲线的内侧,说明截面在该点坐标所给出的内力组合下未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是安全的,若E点位于N-M曲线的外侧,则表明截面在该点所确定的内力组合下,其承载力是不够的。(3)在大偏心受压时,在某一M值下,N值愈大愈安全,N值愈小愈不安全,而需要配置更多的钢筋,小偏心受压时则相反,在相同的M值下,N值愈大愈不安全,N值愈小愈安全,利用M与N这种我认为很邪恶的变化规律,可帮助我们在设计时找到最不利的内力组合。
【基本概念辨析】本构关系和应力-应变关系有什么区别?
不能简单的说没有区别的。
本构关系包含应力-应变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材料的破坏准则、不同应力路径下和反复加载下的一些材料特性退化等。
本构关系就是材料性能的数学模型,根据实际需要,繁简有别,应力-应变关系只是其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
立誓不再做疯狂下载资料的蠢事——再读邓公后记有感 (转)
今天晚上,再次认真的研读了邓公的后记&&不得不说的话,感触颇深& & 的确,我也下载了很多资料,在下载的资料中,有50%以上的资料除刚下载完的时候,为了验证其完整性而打开看了一下之外,根本就没有打开看过;有45%以上的资料只是在整理硬盘资料的时候打开象征性的看了一两分钟,而这一两分钟只是看了下编著人,前言,目录可能都没有看完;只有不到5%的资料真正看了看,其中以规范居多,规范也是为了找某个条款看的。真正研读下载的专著根本就没有。& & 下载资料,疯狂的下载资料,占用了大量的电脑硬盘空间,且下载过程损伤了电脑硬件,关键是下载资料的过程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 书非借不能读也,此言甚是道理。下载得来的资料,不用求别个借用,也不用花银子买,束之高阁也在情理中。况且网络是个海量的资源库,一本书还没有下载完,马上又发现好多&看似比这一本还要好&书。于是乎,为了占有这些资料,下载的不亦乐乎。殊不知把大把的光阴就这样在下载&&&等待下载完&&&发现新资料&&&下载新资料&&&等待新资料下载完&&&发现更新的资料&&&&&这样的怪圈中无情的流逝。更有甚者,听说有一本很好的资料、大师的作品、武林秘籍、九阴真经级别的好资料,所以土木在线、百度文库、新浪爱问等统统注册,统统先赚积分,然后再搜索所谓的绝好资料,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下载到了,怀着激动的心情解压缩之后,发现时PDG格式的,无法打开,然后踏破铁鞋寻找超星破解版,恨不能当一回黑客,可一番周折终于打开之后,发现这个版本很模糊,看着很累,于是乎,再去寻找清晰版&&& & 偶尔遇到网速慢得跟蜗牛一样,打不开网页的时候,也会反思一下,这样无休止的疯狂下载,是否有问题?可是很快就会被找到资料的&喜悦&把这个想法给彻底封杀。继续陷入新一轮的疯狂下载资料&&这一万劫不复的深渊。& & 今天再次看到邓公这些发自肺腑的、发人深省的精辟论述,感受特别深刻,在此郑重立誓:&从现在开始,坚决不再干疯狂下载资料的蠢事,只在确有需要时再有目的的下载,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设计工作上,工作之余,仔细研读规范,以规范为主线,发现问题,及时研读三大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教材,努力地、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结构设计水平。&回复1:我觉得找个笔记本,把资料里面有用的东西核心内容摘抄下来,页码也记下来,这样看这个笔记本相当于在看很多书,看到有用的地方再去翻资料就很快,也就是把厚书读薄吧。
钢管混凝土轴压试验测应变示意图
这种方法测得的应变最为准确,但具体的实施方法还未弄明白,求助高手!
工业厂房构造图
钢管混凝土外加强环式CFST-RC节点与压型钢板
基本概念:消压弯矩和开裂弯矩
  由二期恒载和活载产生的截面应力为上缘压应力、下缘拉应力。下缘拉应力恰好抵消预应力阶段的预压应力(下缘应力为0),为消压状态。
构件仅在永存预加力Ny(即永存预应力σy的合力)作用下,其下边缘混凝土的有效预压力为σhy。当构件加载至某一特定荷载,在控制截面上所施加的弯矩为M0时,其下边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σhy恰好被抵消为零,即有σhy-M0/W0=0   
M0=σhy&W0      
  式中:M0&&由外荷载(恒载和活荷载)引起的、恰好使受拉边缘混凝土应力为零的弯矩。
  σhy&&由永存预加力Ny在梁下边缘产生的混凝土有效预加力;
  W0&&换算截面对受拉边的抗弯模量。
  把在M0作用下控制截面上的应力状态,称为消压状态,而把M0称为消压弯矩。
  应当注意,受弯构件在消压弯矩M0和预加力Ny的共同作用下,只有下边缘纤维的混凝土应力为零(消压),而截面上其他点的应力都不为零(都不消压)。
当构件在消压状态下继续加载,截面下缘出现拉应力且混凝土未开裂。此状态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使受拉区混凝土应力达到极限抗拉强度Rab时的应力状态,即称为抗裂极限状态(就截面应力特征而言,这一阶段也称为整体工作阶段)。此时的荷载弯矩就称为裂缝(开裂)弯矩Mf 。如果把受拉边缘混凝土应力从零增加到Rlb所需的外弯矩用Mfh表示,则Mf为M0 与Mfh之和,即
           Mf =M0 +Mfh
  式中:Mfh&&相当于同截面钢筋混凝土梁的抗裂弯矩。
  可以看出:在消压状态出现后,受拉区混凝土的应力状态,就如同普通钢筋混凝土梁一样。但是由于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裂弯矩Mf,要比同截面、同材料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抗裂弯矩Mfh大一个消压弯矩M0,这说明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优越性&&在外荷载作用下可以大大推迟裂缝的出现
15天学会轻型门式钢架设计(转)
首先说明的是大多数设计院做轻型钢结构厂房无论从各个方面来说还是比不上专业的钢结构公司,原因很简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所以在民用院混的话没有太大必要掌握这个,当然,多学会一项本领也不是坏事,炒更的机会也多些,轻型门式钢架设计并不难,静下心把本文推荐的几本书看通,再实际操作几个项目基本能掌握设计要领,不用刻意花时间和金钱去了解。
&& 关于门式钢架的设计,基本上北方用PKPM 南方用3D3S。当然了,两款软件各有好处。想设计首先要知道地质条件。然后是该地区的风荷载雪荷载。然后做一个荷载组合(尤其是雪荷载)。最后用软件 。一步一步的人机交互输入数据就可以了.具体操作和参数定义有几本书讲的很详细.
&& 此外,对于新手,可以用《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设计与施工疑难问题释义》《2008版PKPM结构设计软件入门丛书之PKPM软件钢结构设计入门》这两本书学习理论.实际案例操作则可看《PKPM结构设计软件入门与应用实例(钢结构)》,此外,综合应用可以参考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2月出版的《PKPM软件STS钢结构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当然,要是想完全学好钢结构不能速成或者舍本逐源,必须细看建工社的《钢结构设计手册》上下册,至少看完上册,因为这个是少林长拳。最基本的理论都在里面。
&& 最后就是图集了,图集上的案例是按照檐口高度,刚架跨度,柱距,风荷载和雪荷载,是否带吊车和吊车吨位大小来分类的。图集一般偏于保守,含钢量偏大,个人不建议直接选用。但是其中的节点构造和构件之间的连接处理必须理解。图集目录如下:02SG518-1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无吊车)
02(04)SG518-1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2004年局部修改版)
04SG518-2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有悬挂吊车)
04SG518-3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有吊车)
07SG518-4多跨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无吊车)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有悬挂吊车)附:构件详图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有吊车)附:构件详图
这些书都看过以后,个人推荐《轻钢结构设计》当然,看书要理提纲,选重点。对于涉及到软件中所有的参数一定要结合《门式钢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钢结构设计规范》规范以及规范的条文说明彻底去弄通(以上推荐的书中基本都有),不能抱着书一通烂读,那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 看完了书以后就得在土木工程网上找几份门式钢架的图纸细看了,主要看三个方面:节点绘制(毕竟这类结构有点组装积木的味道,大小构件的连接必须弄清楚),各个构件之间刚接与铰接的区分,以及传力路径在节点式样中的体现,绘图格式和表达技巧。也可以下载几份门式钢架毕业设计手算计算书,仔细查看荷载取值,手算步骤和公式。更好的理解。
&& 钢结构厂房我本人做的也独立设计过几个,单跨跨度最大的36m,三连跨跨度最大的90m。带吊车吨位最大的为20t,主要还是要理解计算模型的简化及构成,传力路径在节点大样图中的体现以及传力路径的整体分析。
钢结构设计简单步骤设计思路
(一)判断结构是否适合用钢结构   钢结构通常用于高层、大跨度、体型复杂、荷载或吊车起重量大、有较大振动、高温车间、密封性要求高、要求能活动或经常装拆的结构。直观的说:大厦、体育馆、歌剧院、大桥、电视塔、仓棚、工厂、住宅和临时建筑等。这是和钢结构自身的特点相一致的。
  (二)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此处仅简单介绍。详请参考相关专业书籍。由于结构选型涉及广泛,做结构选型及布置应该在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指导下进行。
  在钢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被强调的是"概念设计",它在结构选型与布置阶段尤其重要。对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规范未规定的问题,可依据从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设计思想,从全局的角度来确定控制结构的布置及细部措施。运用概念设计可以在早期迅速、有效地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所得结构方案往往易于手算、概念清晰、定性正确,并可避免结构分析阶段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同时,它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
  林同炎教授在《结构概念和体系》一书中介绍了用整体概念来规划结构方案的方法,以及结构总体系和个分体系间的相互力学关系和简化近似设计方法。[20]
  钢结构通常有框架、平面(木行)架、网架(壳)、索膜、轻钢、塔桅等结构型式。
  其理论与技术大都成熟。亦有部分难题没有解决,或没有简单实用的设计方法,比如网壳的稳定等。
  结构选型时,应考虑它们不同的特点。在轻钢工业厂房中,当有较大悬挂荷载或移动荷载,就可考虑放弃门式刚架而采用网架。基本雪压大的地区,屋面曲线应有利于积雪滑落(切线50度内需考虑雪载),如亚东水泥厂石灰石仓棚采用三心圆网壳。总雪载释放近一半。降雨量大的地区相似考虑。建筑允许时,在框架中布置支撑会比简单的节点刚接的框架有更好的经济性。而屋面覆盖跨度较大的建筑中,可选择构件受拉为主的悬索或索膜结构体系。高层钢结构设计中,常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地震烈度高或很不规则的高层中,不应单纯为了经济去选择不利抗震的核心筒加外框的形式。宜选择周边巨型SRC柱,核心为支撑框架的结构体系。我国半数以上的此类高层为前者。对抗震不利。[19]
  结构的布置要根据体系特征,荷载分布情况及性质等综合考虑。一般的说要刚度均匀。力学模型清晰。尽可能限制大荷载或移动荷载的影响范围,使其以最直接的线路传递到基础。柱间抗侧支撑的分布应均匀。其形心要尽量靠近侧向力(风震)的作用线。否则应考虑结构的扭转。结构的抗侧应有多道防线。比如有支撑框架结构,柱子至少应能单独承受1/4的总水平力。
  框架结构的楼层平面次梁的布置,有时可以调整其荷载传递方向以满足不同的要求。通常为了减小截面沿短向布置次梁,但是这会使主梁截面加大,减少了楼层净高,顶层边柱也有时会吃不消,此时把次梁支撑在较短的主梁上可以牺牲次梁保住主梁和柱子。
  (三)预估截面
  结构布置结束后,需对构件截面作初步估算。主要是梁柱和支撑等的断面形状与尺寸的假定。
  钢梁可选择槽钢、轧制或焊接H型钢截面等。根据荷载与支座情况,其截面高度通常在跨度的1/20~1/50之间选择。翼缘宽度根据梁间侧向支撑的间距按l/b限值确定时,可回避钢梁的整体稳定的复杂计算,这种方法很受欢迎。确定了截面高度和翼缘宽度后,其板件厚度可按规范中局部稳定的构造规定预估。
  柱截面按长细比预估。通常50&λ&150,简单选择值在100附近。根据轴心受压、双向受弯或单向受弯的不同,可选择钢管或H型钢截面等。
  初学者需注意,对应不同的结构,规范中对截面的构造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如钢结构所特有的组成构件的板件的局部稳定问题。在普钢规范和轻钢规范中的限值有很大的区别。
  除此之外,构件截面形式的选择没有固定的要求,结构工程师应该根据构件的受力情况,合理的选择安全经济美观的截面。
  (四)结构分析
  目前钢结构实际设计中,结构分析通常为线弹性分析,条件允许时考虑P-Δ,p-δ。
  新近的一些有限元软件可以部分考虑几何非线性及钢材的弹塑性能。这为更精确的分析结构提供了条件。并不是所有的结构都需要使用软件:
  典型结构可查力学手册之类的工具书直接获得内力和变形。
  简单结构通过手算进行分析。
  复杂结构才需要建模运行程序并做详细的结构分析。
  (五)工程判定
  要正确使用结构软件,还应对其输出结果的做"工程判定".比如,评估各向周期、总剪力、变形特征等。根据"工程判定"选择修改模型重新分析,还是修正计算结果。
  不同的软件会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初学者应充分明了。此外,工程设计中的计算和精确的力学计算本身常有一定距离,为了获得实用的设计方法,有时会用误差较大的假定,但对这种误差,会通过"适用条件、概念及构造"的方式来保证结构的安全。钢结构设计中,"适用条件、概念及构造"是比定量计算更重要的内容。
  工程师们不应该过分信任与依赖结构软件。美国一位学者曾警告说:&误用计算机造成结构破坏而引起灾难只是一个时 间的问题。&
  注重概念设计和工程判定是避免这种工程灾难的方法。
  (六)构件设计
  构件的设计首先是材料的选择。比较常用的是Q235(类似A3)和Q345(类似16Mn)。通常主结构使用单一钢种以便于工程管理。经济考虑,也可以选择不同强度钢材的组合截面。当强度起控制作用时,可选择Q345;稳定控制时,宜使用Q235.
  构件设计中,现行规范使用的是弹塑性的方法来验算截面。这和结构内力计算的弹性方法并不匹配。
  当前的结构软件,都提供截面验算的后处理功能。由于程序技术的进步,一些软件可以将验算时不通过的构件,从给定的截面库里选择加大一级。并自动重新分析验算,直至通过,如sap2000等。这是常说的截面优化设计功能之一。它减少了结构师的很多工作量。但是,初学钢至少应注意两点:
  1.软件在做构件(主要是柱)的截面验算时,计算长度系数的取定有时会不符合规范的规定。目前所有的程序都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尤其对于节点连接情况复杂或变截面的构件,结构师应该逐个检查。
  2.当上面第(三)条中预估的截面不满足时,加大截面应该分两种情况区别对待。
  (1)强度不满足,通常加大组成截面的板件厚度,其中,抗弯不满足加大翼缘厚度,抗剪不满足加大腹板厚度。
  (2)变形超限,通常不应加大板件厚度,而应考虑加大截面的高度,否则,会很不经济。
  使用软件的前述自动加大截面的优化设计功能,很难考虑上述强度与刚度的区分,实际上,常常并不合适。
(七)节点设计
  连接节点的设计是钢结构设计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结构分析前,就应该对节点的形式有充分思考与确定。常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最终设计的节点与结构分析模型中使用的形式不完全一致,这必须避免。按传力特性不同,节点分刚接,铰接和半刚接。初学者宜选择可以简单定量分析的前两者。常用的参考书[2]有丰富的推荐的节点做法及计算公式。
  连接的不同对结构影响甚大。比如,有的刚接节点虽然承受弯矩没有问题,但会产生较大转动,不符合结构分析中的假定。会导致实际工程变形大于计算数据等的不利结果。
  连接节点有等强设计和实际受力设计两种常用的方法,初学者可偏安全选用前者。设计手册[2]中通常有焊缝及螺栓连接的表格等供设计者查用,比较方便。也可以使用结构软件的后处理部分来自动完成。
  具体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焊接:对焊接焊缝的尺寸及形式等,规范有强制规定,应严格遵守。焊条的选用应和被连接金属材质适应。E43对应Q235,E50对应Q345. Q235与Q345连接时,应该选择低强度的E43,而不是E50.
  焊接设计中不得任意加大焊缝。焊缝的重心应尽量与被连接构件重心接近。其他详细内容可查规范关于焊缝构造方面的规定。
  2.栓接:
  铆接形式,在建筑工程中,现已很少采用。
  普通螺栓抗剪性能差,可在次要结构部位使用。
  高强螺栓,使用日益广泛。常用8.8s和10.9s两个强度等级。根据受力特点分承压型和摩擦型。两者计算方法不同。高强螺栓最小规格M12.常用M16~M30.超大规格的螺栓性能不稳定,设计中应慎重使用。
  自攻螺丝用于板材与薄壁型钢间的次要连接。国外在低层墙板式住宅中,也常用于主结构的连接。
  3.连接板:可简单取其厚度为梁腹板厚度加4mm.然后验算净截面抗剪等。
  4.梁腹板:应验算栓孔处腹板的净截面抗剪。承压型高强螺栓连接还需验算孔壁局部承压。
  5.节点设计必须考虑安装螺栓、现场焊接等的施工空间及构件吊装顺序等。构件运到现场无法安装是初学者长犯的错误。此外,还应尽可能使工人能方便的进行现场定位与临时固定。
  6.节点设计还应考虑制造厂的工艺水平。比如钢管连接节点的相贯线的切口需要数控机床等设备才能完成。
  (八)图纸编制
  钢结构设计出图分设计图和施工详图两阶段,设计图为设计单位提供,施工详图通常由钢结构制造公司根据设计图编制,有时也会由设计单位代为编制。由于近年钢结构项目增多和设计院钢结构工程师缺乏的矛盾,有设计能力的钢结构公司参与设计图编制的情况也很普遍。
  1.设计图:是提供制造厂编制施工详图的依据。深度及内容应完整但不冗余。在设计图中,对于设计依据、荷载资料(包括地震作用)、技术数据、材料选用及材质要求、设计要求(包括制造和安装、焊缝质量检验的等级、涂装及运输等)、结构布置、构件截面选用以及结构的主要节点构造等均应表示清楚,以利于施工详图的顺利编制,并能正确体现设计的意图。主要材料应列表表示。
  2.施工详图:又称加工图或放样图等。深度须能满足车间直接制造加工。不完全相同的另构件单元须单独绘制表达,并应附有详尽的&&
仔细看完这几本书,再操作一两个项目熟悉图纸表达和设计思路,就能免费轻松的掌握简单的门式钢架设计了。
&以下是文中提到的几本书,大家可以下载: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设计与施工疑难问题释义
下载地址:
大连理工大学《PKPM软件STS钢结构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光盘
下载地址:
PKPM软件钢结构设计入门
下载地址 :
PKPM结构设计软件入门与应用实例―钢结构
下载地址:
CECS102:2002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
下载地址 :
结构概念和体系(第二版)
&下载地址 :
钢结构设计手册(上、下册)(第三版)
&下载地址 :
《轻钢结构设计》这本书真的不错,我强烈推荐!!
下载地址:
大家仔细看看这本书的第五章:支撑系统,讲的很详细,基本不用刻意花时间和金钱专门去了解~~~
以下是关于3D3S和PKPM软件的资料,大家可以去看看:
无边框剪力墙
无边框剪力墙
26层高层住宅经典图纸
26层高层住宅经典图纸_CO土木在线(原网易土木在线)/content_drawing_71282.html?spreaduser=szq4119
谈谈对结构设计的认识(转)
谈谈对结构设计的认识
对结构的认识我觉得就如同对佛学中禅语的理解一样,有着&简单&(肤浅)&&复杂&(繁缛)&&简约&(像得道高僧的偈语,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但又不失严谨)三个层面。
对初涉结构专业的人员而言,因为他们的阅历、经验较少,思维还仅仅停留在单构件的认知层面,而使其对结构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其结构的知识点极其有限且又不能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当然,这也与中国传统的结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他们对结构的理解、认识缺乏&缩放式&的发散思维方法&&很多问题完全可以用所学的材料力学等力学知识通过&缩小式&类比思维加以解决&&结构的内力可以视为一个悬臂构件中的应力;从大的讲,也可通过&放大式&进行类比思考&&将结构中繁杂的构件与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牵强&地、对号入座般地等同起来,所以说做结构设计就是研究怎么做人,明白这一点,再做结构应该不是太难了&&当然,因其对社会的认知、感悟有限,这种方法对于他们可能有点儿难度。
对于5-10年(可能时间更长)的结构设计人员而言,结构设计是&复杂&的,这说明他们还没有悟到结构设计的精髓所在,还不能从&复杂&中解脱出来。较为复杂结构的处理能力是必须有的, 且&复杂&的思考是必要的,但这决不应作为&炫&其结构水平的一种手段&&相反,在&复杂&中不要身陷其中、&作茧自缚&般地挣扎不出来,关键是在&复杂&中不能迷失自我&&亦即结构可以繁冗,但思路必须有序,做不到这一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结构师只能是徒有其名、徒受其累!
&&&&&&& 最后一个层面是我重点强调的,在这里,我很难以涉入结构专业时间的长短来界定是否达到了该层面&&因为这不仅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还需要智慧、灵性和悟性&&就如醍醐灌顶一样。达到了这个层面,其结构方案的预估能力应该是不会太差。此时,他应该会深深体会到:结构不是完全靠软件计算出来的,在上机之前做一些结构方案的勾画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国际结构权威Edward L&Wilson所说: &完全依赖计算机而做结构设计,简直是对结构设计师的侮辱&!这就需要设计者必须了解各种超限信息产生的原因,并且知道各个超限信息的关联性&&泛泛地讲就是要对结构有一个全面的、纵深的理解。譬如:解决某一超限问题,既要有针对性,但又不能顾此失彼、&按下葫芦起了瓢&,这种有&联动&效应的超限问题的处理,如果是单单靠&毅力&一遍又一遍地调试解决,则不能说其结构水平达到了该层面,充其量只能说其做结构比较 &有耐心&,因为他可能还不清楚造成此超限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他在面对多个超限问题时,从思路上还找不到同时搞掂所有超限问题的关键路线、寻求不到一个较佳的平衡点,没有这个技巧,如果转行的话,千万不要在中国官场里混&&戏语!
谈谈对结构设计的一些思考
&&& &&&&结构设计的本质任务:
结构设计其实就是考察设计者对建筑结构在各力场作用下的综合组装能力&&可以将结构看作是一堆散放在于旁边不限量的、截面及材料等属性待定的构件,怎样合理地将其组装起来,既能满足建筑空间的要求,又能具有相当优异的结构工作效能(说白了就是其经济性指标),它是一个需要全面把握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软件计算后就完事大吉而不进行合理优化的结构设计根本谈不上所谓的技术含量&&其实做设计的是电脑而不是人,刻薄地讲,做结构设计的千千万,但可以称得上设计师的又有多少呢!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结构设计没有最优,只有更优!(详见《结构的能效分析》一文)
&&& &&&&结构思维与规范的关系:
&&&&&&&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用个比方来描述:结构思维就像一根近乎没底的管子,更多地需要做纵深的思考,想得愈深对结构的理解可能愈通透;而规范就像这根管子的壁,设计者的思绪怎么飞都可以,但超越了管壁是要付出代价的!
谈谈对结构专业的一些举措
1、规范的熟练程度及理解深度的要求
正如前面所说,发散的结构思维需要规范这根&管子&来约束它,&管子&织得不密,一个有着若干强条漏网的设计成果很难被认为是佳品,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求把这根&管子&织得极密的原因所在,因此规范这一关,任何一个结构设计者是必须过的,并且要做到不用翻书从头至尾把它讲一遍&&不但要讲条文的&表象&,而且还要讲其&内涵&及相关条文之间的&关系&,当然,还要明白它们在各个软件中具体处理方式,这样才能做到上机之前&成竹在胸&。因此,把规范的方方面面先贯穿于结构设计过程的始终与等设计结果出来后再去用规范条文去&修剪&存在着质的差异。
2、对结构设计者的思路、方法的引导与扶持
我对结构设计者的建议就是:不要不做结构方案勾画而先&闭着眼睛&建模,且把大量精力花在解决单构件的超限问题上而不注重宏观超限问题&&这种结构成果无论图做得怎么漂亮且没构件超限信息但还是没有任何价值;相反,在结构方案阶段,单构件的超限不是我所关心的,此时,应该把更多精力用于结构方案的优化上,然后才是处理单构件超限问题,亦即先整体后局部&&这是结构设计时提高效率很适用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会极力让设计者养成这种习惯,之后他们再解决诸如周期比、扭转变形指标、刚重比、剪重比、刚度比、楼层剪力比及一般墙倾覆力矩百分比等结构宏观问题时,一定会得心应手,手到擒来。如果说在解决复杂高层结构的宏观超限问题时,模型调试不超过3次,做结构还是很有前途的!
没有绝对的权威,对设计者的一些&亮点&给予体面的扶持,这不但需要技巧,更需要勇气!可以想象一个在技术上相对民主一点儿的结构专业,它所包容的结构氛围是积极向上的,但其内部又不乏竞争,其生产能力和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3、结构设计效率的提高
结构设计应该是设计为主,画图为辅的一个过程。而现在大多数结构人员已经沦落为整天操作CAD的绘图员&&这是很不幸的,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更适合提高其出图速度的方法和工具,也就更没有时间去对结构的某个问题作纵深的思考和总结......
结构人员不但要知道怎样干,关键是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要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各个知识点能够联动起来。再者,对比并发掘各个软件的长处,对结构设计的效率提高不无裨益。
另外,在一定时间内,制定或更新本专业的内部标准&&既有文字性的技术要求,又有图纸方式的标准图,对减少低附加值的重复劳动应该大有帮助。
在某个层面上,反传统结构专业的培养方式而让他们形成与众不同结构素养、修为和更加快捷适用的结构出图节奏和方法是我对每一个结构设计者的郑重承诺!
4、结构人员的培训
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结构培训讲座和论坛,可以加深员工之间的了解,可以给予他们打开各自心扉的勇气,这对于提升员工的自信心和打造一个稳定具有向心力的结构专业是很重要的。
较为权威、先进的结构软件的培训也是必要的,结构理论对软件极少具有排他性的,因此,多掌握几个结构软件可以通过对比来了解各自的优缺点&&不能在北方只知有PKPM,南方只知有广厦,而像Strat、3D3S、TUS、XSEEL、ETABS、SAP2000等都是相当不错的结构软件,在某些方面,它们各自都有其它软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5、结构设计的程式化管理
结构专业的管理,既是技术方面的又是生产管理方面的,因此,制定一个合理、详尽的程式化流程,在相对民主的技术氛围下尽可能地对其进行集中、统一,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甚至有的要求还可能是强制的,但时间久了设计人员会体谅这种做法的。譬如:某一特定的(含结构型式、复杂程度、层数等信息)结构,含钢量和砼含量的单方指标多少较为合适,如果设计者对这两大主材的指标连印象都没有,肯定会信口开河。这也是强制让其做一个简单测算的原因,一则在同业内人士聊天时避免闹出笑话,二则可以通过工程之间的经济性指标对比,找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所在,以便在以后的工程中加以合理的设计改进。
6、企业文化的点缀
靠一个结构专业简单地通过办一些专栏、板报等形式来创立一个设计院的企业文化是不现实的,而结构专业的强化、提升和更加细腻地打造只能说是对一个设计院企业文化的闪亮点缀,只要大家齐心合力,做到这一点,一个更加富有朝气的设计院的到来应该是指日可待!(关于企业文化的想法,详见《也谈企业文化》一文)
我的论文摘录
1、《结构的能效分析》
结构是那巴黎塞纳河畔的埃菲尔铁塔,结构那是三龄童手中的积木小屋;结果是那芝加哥九束筒西尔斯大厦,结构是那东非草原上层层叠叠的蚁丘;结构是风中摇摆的草木,结构是沐浴在阳光、雨、雪中的万物&&
结构繁缛但有序,结构简约而不简单&&
有了物质就有了结构,有了重力场就有了建筑结构。
结构亦是哲学中的一支,与之对话需要智慧和灵性&&就像阿拉伯传说中的智者。她可以滋养并丰富你,你又陶醉且不疲于其中&&
产生建筑结构的源在哪里?(以下的结构均指的是建筑结构)
结构存在于某一特定的载体上,首先会有重力场产生(此重力场是广义的,亦即载体与结构二者之间的引力),然后可能还会有风、地震、爆炸等力场的存在,这些姑且称为主力场;而其它诸如雨、雪、水流、滑移、沉降等都是因为主力场&&特别是重力场的存在而产生的&&可以想象,在失重状态下它们对结构的影响已不复存在,因此,它们都是主力场衍生的次级表象。
结构与其重力场产生的载体保持强有力的稳固连接对结构的现实存在是必要的&&因为结构在风、地震等水平力场作用下的若产生较大的水平滑移则对其存在不具有现实意义。这也决定了风、地震等力场只有通过结构本身与重力场加以联系,但最终就像涓涓细流汇入重力场之中。故此,可以将重力场视为母力场,从而结构就可简化为携带了其它水平力场信息后在重力场中的物质存在。
四维空间中的结构存在?
2、《也谈企业文化》
笔者认为: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知觉,一种直接的感觉和表象及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企业的内涵。它既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式,亦是现代社会文化的缩影,是袖珍式的社会文化;它以企业活动及企业员工为载体,来折射企业的形象、素质和修养;它是企业人性化气质和个性的外在展现。它融于企业全体员工的内聚力,是企业的组织行为学。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凝聚作用&&它像一根纽带,将职工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广大员工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每个职工有了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的这种作用,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现出巨大的力量。
激励作用&&企业文化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协调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强了他们之间的信任、相互交流和沟通,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
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员工的一言一行势必折射出企业本身的素质和修养,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这种有机的统一对企业的稳定发展不无益处。
塑造形象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3、《扭转变形指标ξ的量化推导》
抗震设计时,控制地震扭转效应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对扭转效应影响的控制基本上是由周期比Tt/T1及扭转变形指标ξ来量化完成。但二者控制的侧重点不同,周期比Tt/T1控制的实质即是从振型的变形能(常借基底剪力Vj或振型参与质量系数γj来体现),此时各振型中的平、扭效应并不拆分(振型效应可视为由平动效应+扭转效应组成)&&亦即从振型的总体效应来控制,也可认为是个较抽象的宏观控制概念;而扭转变形指标ξ的实质则是对各振型下的楼层弹性水平位移(楼层位移可视为由平动部分+扭转部分组成)按平、扭水平位移分量进行拆分(见图一、图二),它是将平、扭水平位移相对大小作为衡量扭转效应的影响指标,是一个相对具体的控制概念。二者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地震的扭转效应,而不是依附关系,确切地讲应是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
扭转变形指标ξ的定义: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3.4.2条的定义扭转变形指标ξ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
总工职位感言
一个称职的结构总工,不是要结构人员怎样干,关键是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要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各个知识点能够联动起来,否则做结构不会有太大出息;再者,要让员工提高结构设计的速度---因为现在大多数结构人员已经沦落为整天操作CAD的绘图员---这是很不幸的,因为他们还没有更适合他们的能够提高出图速度的方法和工具,也就没有时间去对结构的某个问题作纵深的思考和总结...
在某个层面上,反传统结构专业的培养方式而让他们形成与众不同结构素养修为和更加快捷适用的结构出图节奏和方法是我对每一个结构员工的郑重承诺!
《开洞剪力墙的连梁设计》、《高层住宅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高层建筑屋面工程成本分析》、《杜拉纤维在工程中的推广与应用》、《板厚、荷载改变对地震动参数及位移、刚心的影响》、《冷轧带肋和冷轧扭钢筋的对比分析》、《也谈企业文化》、《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中有关钢筋的技术处理措施》、《薄弱层的双重控制指标及设计要点》、《高层建筑中砼的抗裂技术处理措施》、《P-Δ效应对结构各振型周期的影响》、《倒置式屋面在高层建筑中的适用性》、《抗规6.1.14的反常抗震设计调整方法之理论支撑》、《预应力梁的快速估算方法》、《筏板基础的设计要点》、《框支剪力墙,嵌固端位置不同的静、动力分析》、《落地剪力墙,嵌固端位置不同的静、动力分析》、《底框-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短肢墙结构的设计要点》、《高层建筑中常见结构形式的抗震概念设计》、《砼结构大小偏压的简便图形求解方法》、《高层结构设计中平面不规则的调整方法》、《高层结构设计中竖向不规则的调整方法》、《怎样驾驭各震型的比例因子》、《解决扭转超限问题的个人心得》、《结构方案阶段的设计思路》、《搭接柱转换在一个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结构设计中倒荷及传力路线的人为调整方法》、《结构规范中量化要求的速记方法》、《结构软件中的参数取定之我见》、《双连梁的概念设计》、《约束及构造边缘构件的反向设计控制》、《高位转换的设计控制重点》、《高位转换相对角位移的可控调整方法》、《层间转换构件的设计思路》、《弹性地基梁板的快速手算方法》、《&强柱弱梁&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蜕化设计》、《抗震设计中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的取值》、《矮墙、短柱的抗震概念设计》、《扭转变形指标ξ的量化推导》、《落地构件配箍率验算工具箱程序》、《一般墙倾覆力矩的实质及其调整方法》、《国内结构软件基础计算结果的缺陷分析》、《耗能连梁在抗震设计中纵筋配置改进措施》、《基于位移性能控制指标的结构概念设计》、《3d3s中不等节间空间桁架的优化设计方法》、《结构设计宏观信息10要素控制方法》、《岩石地基的基础概念设计》、《结构规范快速通》(19万字) 、《超高层的基于位移性能的概念图解方法》、《结构设计中体现的哲学思想》、《结构体系与环境》、《结构效能分析》等近60多篇技术总结报告或论文。
在力学教育中,我们应当特别介绍一下铁摩辛柯(Stephen P.Timoshenko,1878-1971)他出生于乌克兰,去世于德国,190l年毕业于俄国彼得堡交通道路学院。之后他按规定服役一年,于1902年回彼得堡交通道路学院任实验讲师,一年后到彼得堡工学院任讲师。从 1903年到1906年,他每年利用夏天的时间去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在克莱因、普朗特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在1907-1921年间先后在基辅、彼得堡与南斯拉夫任教。
  从1922年铁摩辛柯到美国费城振动专业公司,第二年到匹兹堡威斯汀豪斯电器公司从事力学研究工作。从1928年起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1936年到斯坦福大学任教。
  在力学研究方面,铁摩辛柯最著名的工作是在梁的振动问题中计入了旋转惯性与剪力,这种模型后来被称为&铁摩辛柯梁&。此外他在圆孔附近的应力集中、梁板的弯曲振动问题、薄壁杆件扭转问题、弹性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上都有重要的工作。
  铁摩辛柯是一位力学教育家,他培养了许多研究生,还编写了大量适合于大学力学教学用的优秀教材,计有《材料力学》、《高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力学》《工程中的振动问题》、《弹性力学》、《板壳理论》、《弹性系统的稳定性》、《高等动力学》《材料力学史》等20多部。这些教材影响很大,被翻译为世界各国的多种文字出版,其中大部分有中文译本,有些书至今仍被教学采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笔记本硬盘容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