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语的地名说中文名字和地名用拼音?以前...

  大陆有拼音,比如马英九可以写成Ma Yingjiu, 但是ww只有注音没有拼音啊,你们Ma Yingjiu写成什么???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是ma ying jeou啦.
  台版很少出现有真正互相了解的帖子了。    毕竟注音是中华文明,跟政治没关系。理应了解一下  
jiu    就和luen = lun    呵呵
  @pabloli_9
13:52:00    -----------------------------  多谢了 这么详细
  好像之前民国那套拼音叫国际拼音,而我们这套叫汉语拼音,现在不晓得台湾那套是怎么叫的,因为已经不被国际承认了。
  以前我时常在书上看到有称这套我看不太懂的拼音为‘国际拼音’,也许是大陆这边单方面这样出版称呼的,我看那些书应该都是70年代出版的,书页都很黄了,所以我一直也叫这套拼音为‘国际拼音’,后面出版的书很少出现这类拼音,对没对这套拼音介绍,后面的人应该也不清楚这套拼音叫啥名了。
  外交部?
和谁外交?
  可能是这套拼音当时在国际上使用,比如外国当时称呼中国人名,中国地名时都以此套拼单来称呼,而且在海外华人,及海外机构也应用广泛,后来联合国位置被大陆替代后,这套拼音也慢慢淡出国际,淡出视野。
  台湾使用的拼音有  注音一式 注音二式 通用拼音 韦氏拼音 汉语拼音
  大陆在使用汉语拼音之前 人名地名翻译都是使用韦氏拼音     韦氏拼音 北京为Peking
汉语拼音为Běijīng
汉语拉丁化写法为Beijing     使用汉语拼音后peking不再使用  后来
汉语拼音成为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的国际标准    
回复第7楼(作者:@pabloli_9+于++20:17:00)  @polygram++19:44:00  好像之前民国那套拼音叫国际拼音,而……==========你没听过不代表没有。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汉语拼音为běi jīng
  好复杂的拼音,OMG
  马英九的英文名难道不是 Ma Angel 吗
  台湾不推行拼音是怕跟大陆联系太密切吗?因为说真的,我感觉拼音在各方面都很方便
  台湾人这么说马英九:horse england nine
  @SCAice
20:30:00    外交部? 和谁外交?  -----------------------------  当然是和金门外交喇,,他们出了岛就等于出了国的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为什么英语说中文名字和地名用拼音?以前一直是这样翻译的吗?_百度作业帮
为什么英语说中文名字和地名用拼音?以前一直是这样翻译的吗?
因为没有对应的英语啊,所以就用拼音了 因为中国的地名和人名都是出自中国 就好像英语的地名和人名都是英文字母 英语是表音文字,中文是表意
一般是这样因为名字的内在含义并不重要就像很多外国人叫Smith这个单词的意思是铁匠可是中文就只音译成史密斯同理中文名字到英文也多为音译但由于拼读规则不同而不一定和拼音完全相同如王翻到英语就是Wong而不是Wang
是啊……要不然要出别的翻译很麻烦啊
是的,从1957年就有这个规定,但一直没有严格执行。特别是人名,不但拼写不规范,还常有倒置的情况。这两年越来越规范。奥运会前,国家再一次重申,运动员的姓名必须使用汉语拼音,而且不能倒置。地名亦如此。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翻译呢?语言,只是用来交流讯息的,没必要这么去死扣,只要知道怎么能清楚简洁的表达就OK了。还有,中英文都沿用了26个字母,这只是一个巧合吗?难道你不觉得这是语言界先辈的用心良苦之处吗?
因为我们的母语是汉语,英语中自然不会有中国的人名,地名了,各个地域的文化底蕴不同咯是不是只有英语里,中文人名才直接照搬拼音呢? | 巴别塔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38232人加入此小组
记得有那么一个十分久远的年代,苏联还没解体,四人帮还没粉碎,毛太阳又红又大还没有落山的时候,英语学习当中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明确自己的名字在英语里怎么写。可能有人问这个还用明确吗,直接用拼音不就行了吗?不是的,那个时候北京不叫北京,叫Peking,邓公叫Teng Hsiaoping,毛主席叫Mao Tsetung,所有的人名地名,只要照搬发音,都得按威妥玛式拼音来,就算你是伟人也不例外。后来,那是一个春天,Teng Hsiaoping在南海画了一个圈之后,所有的繁文缛节都废除了,中文的地名和人名,在英语里都直接按照汉语拼音来了,我上学的时候英语老师已经告诉我们,你的名字在英语里直接用汉语拼音写就可以了。但是接触英语之外的拉丁字母语言之后我有疑问了,是不是现在在这些外语里,中文地名人名都直接用汉语拼音写了呢?比如法语、德语、甚至波兰语、挪威语里,北京也一样是Beijing吗?
+ 加入我的果篮
还有,日语、韩语在其他非英语里的情况如何呢?也是和它们在英语里的拼法一样吗?拼音化以后,带ü的人名在英语里怎么拼一直是个难题,用v代替肯定是不对的,但ü这个字母在英语里也没有。
除了民国时期的一些用词以外,现在基本上是用汉语拼音了。北京的拼写也慢慢在统一成Beijing。按威氏拼音的话,法语里是Pékin,意大利语是Pekino。日语、韩语本来就是拼音文字,在任何语言里都是用罗马字。这里其实没必要按每种语言的发音重新造一套拉丁字母表示方法。像法国人名用英语读的话发音也会变,也没听说法国人进入英国还要把名字拼写变了的。
Mathematica玩家
天文控,心理学爱好者,半专业仓鼠饲养员
所以现在按照拼音拼写的时候,英语国家的同学们对于“Xie”、“Xiao”等等以X打头的姓名用字十分之困惑呢……
天文控,心理学爱好者,半专业仓鼠饲养员
啊,对,还有“She”先生和“He”女士,这真是怎一个困惑了得啊……
土木工程研究生,FRP
“射先生”么……引用Stella的回应:啊,对,还有“She”先生和“He”女士,这真是怎一个困惑了得啊……
临床本科生,动漫控
强烈呼叫 常凯申同志....
天文控,心理学爱好者,半专业仓鼠饲养员
引用白长老很萌哒乃们表黑的回应:“射先生”么……”佘“先生
话说之前在ABCDV网站看过的一帖就是关于拼音名字在德国的杯具发音的……话说我名字的德语发音就很悲催,姓和名都很悲催……说起来德语倒是不存在ü的问题,但姓徐的可惨了……基本上会被叫做”一克斯鱼“的= =
姓李的表示毫无压力=w=
文字文献爱好者
名字用拼音的话很多外国人读不出来。所以我都用粤拼了,我觉得粤语跟英语更切合些。
日语语言学硕士生,设计控
中文名字在日语里也是用读日语汉字的方法读的……如果碰到日语没有的汉字就找一个类似的字音。外文名字在日语里是用奇怪的日式英语读的。比如姓Smith就得被叫成Sumisu。
- - 名字里有三声的表示,反正管它怎么拼,美国人都认为读着会咬舌头。
上希腊语课。。。念了自己的名字给希腊老师听。。老师表示拼不出来--
威妥玛拼音也是拼音的嘛,只要学会了拼写规则就好了。汉字罗马化的方式有很多。汉语拼音方案很科学,就是不太foreigner-friendly,不懂汉语的人,不容易读对,以j q x这三个音尤为突出。上面那个汉俄对照,等于就是发明了一套汉语西里尔化的新方案嘛……
信息导向系统设计师,插画师
德语里面北京还是peking
引用切斯特的回应:中文名字在日语里也是用读日语汉字的方法读的……如果碰到日语没有的汉字就找一个类似的字音。外文名字在日语里是用奇怪的日式英语读的。比如姓Smith就得被叫成Sumisu。是的,所以“小王”在日语里会读作“Wong桑”。所以不同语言的规则可能不太一样。
信息导向系统设计师,插画师
比如 XU 徐,在德语里面没法读,我就拼成Schü或者Chü什么的....
所以才有人愿意起洋名啊,避免了拼写囧境
引用ChanIm的回应:名字用拼音的话很多外国人读不出来。所以我都用粤拼了,我觉得粤语跟英语更切合些。这个比较感兴趣,能举个例子吗?
引用马头君的回应:强烈呼叫 常凯申同志....又想起当年某学者从美国翻译文献时,把老蒋译成了“常凯申”
我都用粤拼,妥……
引用尹词的回应:这个比较感兴趣,能举个例子吗?王老吉 wong lo kat李锦记 lee kum kee介就素粤拼~~~
拉丁字母的直接套汉语拼音,西里尔字母的按3L的规则转。日语拼中文人名就是按照汉字的日语音读来的。朝鲜语有两套方案,一套是按照汉字对应的朝鲜字,一套是直接音译。其他杂七杂八的语言就不了解了。
Teng Hsiaoping竟然还分尖团
文字文献爱好者
引用尹词的回应:这个比较感兴趣,能举个例子吗?参考id名字
引用 的话:还有俄语但一直觉得汉语的t对应俄语的软音t'比较坑爹,好好的天安门变成了“建安门”(Тяньаньмэнь),这种情况至少应该对应为т加上硬音符号ъ吧
北京那个英文旧称 是 "屁精" ?? 好吧 当时老百姓却是挺屁精的
建筑学专业,分形艺术小组管理员
引用 的话:北京那个英文旧称 是 "屁精" ?? 好吧 当时老百姓却是挺屁精的不按英语德语那种喜欢送气的来说,试试这种感觉:北ging
举一个冷僻的例子——拉脱维亚语。拉脱维亚语有这么一个不知道是不是成文的规定,凡是外国人名和地名,必须按照符合拉脱维亚语的习惯来写。1. 阳性词必须以s结尾,阴性词以a或e结尾。如果符合的不用改,不符合就要改。但现在这一规定有所放宽,只要是元音结尾(除双元音i结尾的除外)都不用修改。拉语这么规定的原因是需要对不同的词进行不同的变位处理。(好像俄语也是如此,但俄语变位好像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我并不了解,但俄语不需要在一个人名或地名单独拿出来或者是在主格的时候加一个尾巴,但拉语仍然需要)但这并不是非常好的理由,因为我所知的语言里面都不需要这样做,但我也认为,针对中国人的名字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中国人的名字分不出性别。2. 跟俄语一样,拉语在人名地名翻译的时候需要严格对音。类似于xie,xiao,xu这样的拼音是不能照搬过去的。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吧。举几个例子吧:1. 北京=Pekina, 上海=?anhaja。地名一般用阴性,所以按照上面的规律,城市的尾巴都加了-a。2. 把主席和总理的名字拿出来:Sji Dzi?pins、Li Kecjans。其实sj、cj这样的组合在拉语中是没有的,但用在这里非常准确,是因为考虑到了汉语拼音x,q的特殊发音而做的腭化处理。感兴趣的亲们可以把自己想要转写的人名地名发过来,我可以帮你们转写一下。
引用 的话:一个冷僻的例子——拉脱维亚语。拉脱维亚语有这么一个不知道是不是成文的规定,凡是外国人名和地名,必须按照符合拉脱维亚语的习惯来写。1. 阳性词必须以s结尾,阴性词以a或e结尾。如果符合的不用改...您转写个“东方不败”
引用 的话:您转写个“东方不败”好。虽然他因为练《葵花宝典》而自宫,但生物学意义上他应该还是个男性,我们就按男性(阳性)处理吧。当然,众所周知汉语拼音转写的结果是Dongfang Bubai。转写步骤如下:1. Dongfang的处理。这里普通话的后鼻音ng在拉语中一般处理成n就行了(相当于俄语的н),而如果是前鼻音n的话拉语中写成?(相当于俄语的нь)。处理方式同俄语。所以处理结果是Donfan。2. Bubai的处理。按照复合元音结尾的i变j的规律,结果应该是Bubaj。3. 姓名的阴阳性处理。东方不败在生物学意义上依然是男性,所以应按照男性处理,那么很简单,在姓名后面加-s即可。那么最终的处理结果就出炉了,东方不败的拉脱维亚语转写就是Donfans Bubajs.昨天说的比较简略,这里还需要补充几点:1. 现在由于中国与国外接触的程度频繁起来,外国人也了解到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所以一般转写按照中文语序进行就可以了,不必倒装。(而且在学术界一般排列人名的时候都是按照姓氏+逗号+空格+名字的顺序,如果出现中国人的姓名就不需要加这个逗号了)2. 如果中国人名是以前鼻音的n结尾的,那么姓名结尾要转写成-??(男、阳)和-?a(女、阴),其他语言则一般不分前后鼻音直接加-s和-a,估计拉语这一点受到俄语影响。此外,如果外文男性人名中原名是以s,sh(/s/、//)结尾的,后面仍需要加一个s。相当于结尾变成-ss或者-?s。3. 如果该人名和地名在拉语中有对应关系(如欧洲语言中都比较常见的名字,以及拉语中对一些国家、地区、城市的特殊称谓),则按照这种对应关系转写。比如“卡尔”Carl、Karl→Kārlis;“爱沙尼亚”Estonia(英)→Eesti(爱)→Igaunija(拉)。4. 如果一个男性名以a, e等结尾,仍保持原状,如西班牙著名足球运动员大卫·席尔瓦David Silva→Davids Silva,在变位时把他当做第一类(-s的情况)变位就可以了。而如果女性名以-s结尾的话就可以不用变了,因为拉语第六类词,即阴性名词的第三种类型也是以-s结尾的。5. 在转写阴性人名和地名的时候,其实我对后面是加-a还是加-e并不是很清楚,但/s/,/z/, /t/这样结尾的一般都是加e(如巴黎Paris→Parīze(不是按照法语读音而是其他语言的一般读音), 法兰克福Frankfurt→Frankfurte, 但是美因茨Mainz→Mainca,因为z的德语发音是/ts/,等于拉语的c),其他则加a。6. 由于拉语中a,e,i,u有长短音的区别,部分转写需要考虑这一点。但这一点我实在是没找出100%适用的规律,我个人认为是发音较长或较重的会用长音,比如green→grīns,西语常见的人名何塞José→Hosē。暂时想到这些,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
法语是Pékin 老说法
不止是这个 法语里北京的景山还是colline de charbon 呢 翻译过来就是煤山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中国人在发表英文论文时汉字姓名究竟应该如何写?
已有 22910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中国人 汉语拼音 姓名拼写
相信,这是各位在投稿英文刊物时碰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当然很多人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已经在有意无意、自然不自然地用一些不知道规范与否的汉语拼音转化为的英文代码了。但是,如果认真考察一下,发现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本文就是想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我自己的建议。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先申明一下。“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现在谈论这个规则,并不是想限制各位“姓名拼写”的“自由”。人人有捍卫自己姓名拼写的权利,但也有遵循拼写规范的义务,追求书写个性,不应摒弃遵守拼写规则的前提。各位在网上用的网名,目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你愿意怎么用都可以,但必须遵守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而在正式出版物中,特别是科研论文中,就应该稳定地拼写自己的姓名,并符合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便于他人辨别。科研论文一般也不提倡用笔名和艺名等。本文所谈论的中国人的英文姓名拼写,仅指使用汉字作为自己姓名的情况。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特别是不使用汉字姓名的民族,具体情况我是一无所知的,很抱歉有这个可想而知的遗漏。
(敬请各位在评论前,将本文看完。我发现许多的评论所说的问题我在文中已经进行了充分解释)
对大多国家来说,姓名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姓”和“名”。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大多国家的名字是名在前姓在后。也有例外,例如匈牙利人的姓名排列就与我国人名相似。而在亚洲,受中国文化辐射影响的许多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都是姓在前名在后。
我们是用英文发表文章,那么就应该遵守英文的姓名使用规范,所以先让我们来看英文姓名的拼写规则是什么。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直到16世纪加入姓氏的姓名才广泛流行开来。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Given Name)+自取名(中间名,Middle Name)+姓(Family Name)。如George Walker Bush,George 是教名,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其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的名字,有点像中国的小名(乳名),但它是要叫一辈子的。Bush是姓,说明其家族渊源,这跟中国相似。特别注意Walker是中间名,即本人在以后另取的一个名字,排在教名后,在很多场合往往缩写,如Walker缩成首次母W.,或者干脆略去不写,如George Walker Bush,要不是为了与其父亲(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区分,他的姓名经常会写成:George Bush,当然现在我们常见的形式是:George W. Bush。如果布什也发表科学论文,他的名字一般会写为George W. Bush,或者简写为G. W. Bush,或者Bush G. W.。
作者名称在编制二次文献中有重要的用途,因此我们更需要注意这个规范,否则就可能引起误会和混乱。有人认为这是多余,直接采用汉语拼音的规则就可以了。如果将中国人英文姓名简单等同于汉语拼音,麻烦一点也不小,不信您往下看。2010年报道的《人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中(当时说即将出台,一年多过去了,也没有查到是否已经出台)做了如下说明():人名汉语拼音拼写方式予以统一,要求姓在前名在后。假如你的名字叫张大山,今后拼写汉语拼音时就得规范为姓在前、名在后,即Zhang Dashan,而非Da shan zhang或Dashan zhang等颠倒写法。而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76年修订并经国务院批准颁布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以及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颁布实施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中国人名译名一律使用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分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均须大写。如Li Hua(李华)、Wang Jianguo(王建国)。其中,姓名应尽量使用全称,若译名过长确需缩写,则姓用全称,名用缩写(名的首字母大写),如Zhang Z.Y.(Zhang Zhaoyang张朝阳)、Ouyang X.Y.(欧阳向远)。
如果遵循汉语拼音的这些拼写规则,直接作为英文姓名的拼写,在英文刊物发表文章就会引起很大的混乱:1)姓在前,名在后,不符合英文姓名的拼写习惯,二次文献收录和检索会引起错误(姓名颠倒,或者无法辨别姓和名)。检索机构也不可能专门针对中国人的姓名做特殊处理,特别是一篇文章中有中外作者混合的时候,更是无法区分。2)双名的采用类似Zhang Z.Y.的缩写方式,与英文姓名中的中间名混淆,会让别人误解其中一个缩写(比如这个例子中的Y.)是中间名。可见,我们国家自己规定的这个所谓的汉语拼音规范,只适用于标注汉语拼音,如果说照搬照抄到英语署名上,那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完全没有考虑到可能带来的潜在麻烦。
这不是骇人听闻,举一个我们投稿的真实例子:我们曾经投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在投稿前,翻阅了其杂志文章的撰写格式。
因此,我当时想也没有过细想,就将作者姓名按照这种方式进行了排列:M. M. HE, B. ZHAO*, Z. T. OUYANG, Y. E. YAN and B. LI
文章接受后,文字编辑进行处理时要我提供姓名全称,我害怕他们搞混,就按照如下姓名的拼写方式回复了邮件:He, Meimei;Zhao, Bin*;Ouyang, Zutao;Yan, Yaner;Li, Bo
很快,编辑给我写信:I noticed also that the names of authors in the paper have been reversed in order and that middle names have been omitted. Note that the order should be first/personal names(s) followed by surname/family name. (Middle names are intended to be included in 'first/personal name(s)' unless you prefer to omit them.) There should be no commas separating them.
很明显,两次名字的不一致,让人家误解了我这次删除了中间名。我只好回信解释:You may know that Chinese name don't have the middle one and the order of a full Chinese name is family name + personal name.& I add the cammas here just want to let you know which one is surname, which one is personal name.& For example, Zhao is my family name, and Bin is my personal name.
最后文章出来,变成了如下的排列方式,我们的名字的全称都有了(这个杂志其实是要求名字缩写的),这样倒也不错。
这样的情况发生后,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拼写方式才比较好呢?我们可以先看看使用英语的人如何翻译中国人姓名的。在中国还没有出台汉语拼音规范的时候,《毛泽东全集》当时就被翻译为“Col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毛泽东就被译成了“Mao Tse-Tung”。显然,进行这样的翻译看起来是非常不错的。一方面考虑到了汉字的单音节属性用连字符隔开,同时也尊重了中国人姓名的拼写顺序。毛泽东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这三个字本身放在一起就是一个特定的词汇,因此不会引起更多的误解,姓和名孰前孰后已经不重要了,这个名字就与一个特定的地名一样,只需要直接音译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毛泽东并不是一个名人,其中的歧义还是有的,我估计现在母语是英语的人也未定能辨别Mao是姓还是名,估计认为是名字的人更多。好在有人称呼他为Mr. Mao(规范英语中Mr.后面只能跟姓,而不能跟名),也许能消除一些误解。
因此,中国汉字人名的翻译,可采取的方法推荐如下:还是以毛泽东的名字来举例。首先应该按照汉语拼音来拼写汉字,然后按照英语姓名的顺序排列,而且应该区分汉字的音节,那么就毛泽东的英语姓名应该写成:Ze-Dong Mao。在填表或比较正规场合使用的时候,为了更加清晰,可以写成Mao,Ze-Dong。如果要简写,可以写成Mao(,)Z.-D.或者Z.-D. Mao,这样就没有任何歧义了。有人奇怪,为什么要区分汉字的音节呢?一方面,一个汉字和两个汉字的汉语名字差别是很大的(从中国人的文化习惯讲),另一方面,这方面确实有引起误会的案例。比如我认识的一个人,陈镜明,他在国外工作,现在的名字就变成了Jing Chen,估计就是拼写成Jingming Chen后让人家难于发音,因为Jingming连在一起太不符合英语的拼写和发音习惯了,久而久之,就只剩下前面的音节了,如果刚开始就用连字符区分为Jing-Ming,估计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另外,用连字符区分名字的音节,对于有连读可能的名字优势更明显,比如,李丽安写成Li-An Li,避免Lian读成“莲”。其实,这样的拼写方式在中国的许多英文杂志中都在采用(如下图)。不过,这些杂志还采用将姓完全用大写标注的方式进行区分,这好像是参考日本人的拼写习惯,我觉得似乎没有什么太大意义。
以前,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都是采用的带连字符的姓名拼写方式。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难道与入选SCI有关),去掉了连字符。
尽管我们的名字对于英国人来说有点拗口,有时候甚至不能准确发音,但是许多英国人对我们的中文名字还是非常有兴趣的,也很尊重。有些英国人知道每个汉字都是很有意思的,见面的时候常常会好奇地问我们的名字是什么意思,这有时这也成了一个聊天的重要话题,何乐而不为?外国朋友能这样认同我们的名字,说明在他们的心底的认知上,我们中国人就应该以中文名字称呼。我们自己当然更应该为自己的文化和传统骄傲。保持自己的中文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对民族自豪感的宣誓。
另外,还有一些复姓,是否需要做类似的处理?是的,比如欧阳(Ou-Yang),诸葛(Zhu-Ge)等等。当然,我觉得作为两个汉字的复姓,中间的连字符可视是否让别人拼读方便考虑加还是不加,因为姓一般总是用全称,而不会像名字的简写那样产生歧义和问题,比如Ouyang,Zhuge总是连在一起使用,按照放的位置和简写情况,就一定会被理解成姓。比如,诸葛亮可拼写成Liang Zhuge(Zhuge,Liang),L. Zhuge, Zhuge L.等。
后来我们有文章发表,我都采用了这样的格式,似乎从投稿到接受出版没有任何障碍,检索也没有麻烦。
语言的目的首先在于交流,但交流的最高标准是便于使用、易于理解、避免混乱。从约定俗成看,为交往方便需要一定的规则,需要采取彼此都接受的拼写方法,对于已经习惯的拼写方式,已经成固定用法的姓名,没有必要更改。
相关专题: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赵斌博客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7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的地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