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内蒙古研究生考试试参...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首届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大学生毕业
09-06-29 10:38
【字体:  】 
  6月28日,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毕业典礼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办,这是内蒙古首届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毕业的大学生。
  据了解,200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与内蒙古博物院合作,创办了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2005年首次招生,成为内蒙古高校中第一所设有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专业的大学。作为内蒙古首届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毕业生,2005级考古文博班36人中的12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在内蒙古博物院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推荐下,已经有15人就业。(记者& 牟& 野& 实习生& 邓晓菲)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1、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 号
新闻热线:南开大学2014年硕士招生考试大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南开大学考研论坛|南开大学考研信息|南开大学考研资料|南开大学考研真题|南开大学考研分数线|南开大学考研参考书目|南开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南开大学考研大纲
【网站通行证】
| 本站QQ:,获取及时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南开大学2014年硕士招生考试大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南开大学2014年硕士招生考试大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责任编辑:teng91&&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 13:34:41
  南开大学2014年硕士招生考试大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入学考试大纲  (南开大学考古学学术型硕士适用)  一、考试目的  考古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型)专业课入学考试是面向全日制考古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目的是通过本考试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本校考古学文博科攻读硕士学位,本学科将根据该专业课的考试成绩,结合政治、外语成绩的总分选择参加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意在测试考生对考古、文博学科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考古、物质文化、文化遗产、博物馆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用以测试考生对考古、文博学科领域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及其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而考察考生的科研潜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具备一定的考古、文博领域专业知识,并有相应的历史学等辅助背景知识。  2. 对考古、文博学科领域有较强的兴趣和爱好。  3. 具备宏观思维、细致表达及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4. 统一用汉语答题,逻辑清晰、语言流畅、书写清楚。  5. 答题时,要求考生用钢笔、圆珠笔、水笔等清晰地书写在答题纸上,尽量保持卷面整洁。答案内容不得透露任何与考生有关的信息,否则以0 分计。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闭卷,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既强调考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察其对于综合知识的驾驭能  力,同时还可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科研潜力等进行测试。  五、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考古学史与理论、考古学著名人物、中国各期段考古、田野考古、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动态、古代墓葬考古与研究、陶瓷考古与研究、古代青铜器研究、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古代建筑、古代石刻、古代书画作品与画家、古代宗教文物与遗迹、古代家具、科技考古基础知识,物质文化基本理论、中国各期段物质文化史、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中外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理论与实务、文博考古工作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等。本考试包括两大部分,即名词解释与问答题,总分300 分。名词解释8-12题(具体题目数量视答案内容多少而定),均为必答题,计120 分,答题时间约60分钟。问答题4-6 题(具体题目数量视答案内容多少而定),计180 分,答题时间约120 分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试题要求在开列题目中选做其中若干题,如答案超过规定选做数目,从分数最低的算起(例如规定6 选4,考生只能选择其中4 题作答,如所答超过4 题,则以得分最低的4 题计分)。  试题的具体内容基本如下。  1.名词解释。8-12 题,计120 分。  要求考生准确掌握考古、文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对于最新考古动态、中国考古、专门考古、物质文化、文物研究、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内容有概念性的了解。题型采用名词解答的格式,要求考生根据不同名词做出准确、全面的解答。  2.问答题。4-6 题,计180 分。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考古、文博领域的基本知识,对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动态、中国考古、专门考古、物质文化、文物研究、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考生对试卷所提出的问题,须做出全面综合的解答,要求思路清晰、表达清楚,语言流畅、书写清楚。  考古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内容一览  序号 题型 题量 分值 时间 (分钟)  1 名词解释 每题50-150 个汉字 120 约60  2 问答题 每题600-1500 个汉字 180 约120  共计 300 180\
复制本文地址给好友 -
上一条信息:
下一条信息:
【】【】【】【】【】&
天津考研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天津考研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天津考研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文章来源:xxx(非本站)&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
&&&&&&&&&&
&&&&相关信息
★ "ALLinONE"考研一站式服务诠释
★ 考研资讯
★ 考研商城
★ 客户服务
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旨在提供迅捷的资讯及资料检索平台、便利的沟通平台、有效的学习平台
全国统一热线:022-05608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旗下网站:[ [
公司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卫津路佳怡国际D座2门8层(天津大学东门斜对过) --
公司总机:022- 客服热线:022-X24小时热线支持)
法律顾问: 信息产业部备案:打开微信扫一扫,关注圣才:
sc100xuexi
认证官方微博
认证官方微博
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发布人:&&发布日期: 14:21&&共1572人浏览
  一、专业概况
  本专业立足于中国北方地区,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在边疆民族史和清史研究领域的强大优势,把握&北方民族考古&和&中西文化交流&两个主要学科方向。本学科专业起点高,师资力量强,现有二位教授、一位副教授、一位讲师。具有博士学位的三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主要研究方向为(1)北方民族考古 (2)元明清考古 (3)中亚考古(4)中西文化交流。专业研究内容,以历史时期在蒙古高原兴起的各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欧亚大陆草原地带古代民族的文化交流为主要研究方向,兼及北方民族体质人类学、人种学、民族学、环境考古学和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目前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以及国家文物局的多项研究课题,已发表大型考古发掘报告多种,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与内蒙古、河北、北京、新疆、山东等省区文物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处考古实习基地。学术交流广泛,与日、俄、欧美各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相关的考古学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关系,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与多所国外大学达成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意向。
  开设的主要课程:中国考古学概论、考古人类学方法论、北方民族考古通论、北方地区先秦考古、匈奴考古研究、鲜卑与契丹考古研究、蒙元考古研究、新疆考古研究、西域史地、中西文化交流、北方民族体质人类学研究、北方地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美术考古、田野考古实习等。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博物馆陈列设计、保护与管理的能力。专业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及文物保护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高等院校、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等行政事业单位。
  考试科目:本专业考试单独命题,考试科目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基础综合。
  二、导师介绍
  魏坚,历史学博士,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受聘为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典志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长城地带原始文化的考古学编年体系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战国秦汉阴山地带军事塞防的考古学研究;蒙元文化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多年来主持了60多项古遗址和古墓葬的发掘。著有《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庙子沟与大坝沟》、《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额济纳汉简》和《元上都》等考古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试论庙子沟文化》、《凉城崞县窑子墓地》、《羊群庙出土石雕像研究》和《元上都&&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等研究报告和论文60余篇;承担&居延考古研究&等国家研究课题,多个科研项目和论著获国家部委奖项。
  王炳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新疆考古40余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几十篇论文,并有大量专著和译著出版。主讲课程:西域古代文化研究、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等。
  马利清,历史学博士,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参与和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分期研究》、《内蒙古文物志》、《蒙古学百科全书&文物考古卷》、《邙山陵墓调查与勘测》、《关于匈奴人种的考古学和人类学探索》等。著有《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和《蒙古学百科全书&文物考古卷》等;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匈奴的城塞及相关问题》、《秦镜的分布、特征与文化交流》、《内蒙古凤凰山汉墓壁画二题》、《契丹民族饮食文化在礼俗中体现》、《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考古学新探索》《从文化的分布与传播看匈奴疆域的变迁》、《关于原匈奴概念的提出与界定》、《论鄂尔多斯在匈奴文化中的地位》等。
  张明东,历史学博士,历史系讲师,专业方向为中国北方地区商周考古及新疆考古,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主讲课程:北方地区先秦考古、新疆考古研究,以及田野考古实习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导师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下设历史系、清史研究所,现任院长为孙家洲教授。
  历史学院现有历史学本科专业,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等8个二级学科均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并有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点,1个教育部文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
  历史学院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共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16人,讲师18人,学院现有学生367人,其中本科生142人,硕士生123人,博士生102人。
  历史学院重视与国际著名高校的合作交流,目前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学术团体及著名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魏坚,历史学博士,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受聘为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典志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长城地带原始文化的考古学编年体系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战国秦汉阴山地带军事塞防的考古学研究;蒙元文化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多年来主持了60多项古遗址和古墓葬的发掘。著有《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庙子沟与大坝沟》、《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额济纳汉简》和《元上都》等考古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试论庙子沟文化》、《凉城崞县窑子墓地》、《羊群庙出土石雕像研究》和《元上都&&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等研究报告和论文60余篇;承担&居延考古研究&等国家研究课题,多个科研项目和论著获国家部委奖项。
  王炳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新疆考古40余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有大量专著和译著出版。主讲课程:西域古代文化研究、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等。
最新上传考研真题与资料
硕士报考指南·······硕士招生信息汇总········浙江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与博物馆)方向课程进修班招生简章
【51Test.NET-浙江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与博物馆)方向课程进修班招生简章】: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学习参考!咨询电话:010-,全国免费直拨:;(24小时咨询热线) 咨询QQ:,
浙江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高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大学。浙江大学师资队伍整体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9名,长江特聘(讲座)教授51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7名。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和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更好地培养文物博物馆事业及相关部门的高级管理与专业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与业务水平,经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审核,浙江省学位办批准,特举办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与博物馆"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现将有关报名及教学事项公布如下:
招生对象:1、一般为获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的在职人员。工作业绩显著,身体健康。2、申请者如前置学历无学士学位,则应为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以上毕业生,毕业后工作满四年以上(含四年),工作业绩显著,身体健康。3、省、市、区、县文博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可由单位集体推荐报名。4、符合条件的相关人员(包括省外)。
课程设置:所有课程均由浙江大学专职教授讲授,根据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实践需要设置相关课程,主要为文物、考古、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实务两大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提高文物博物馆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管理、研究能力。学位课程:博物馆学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研究、物质文化史专题研究、考古学研究、史学理论与方法、英语和马列经典理论等。专业选修课:博物馆展示、书画鉴定、文物材料学导论、古文字学、文物法比较研究、艺术史及专题讲座等。
培养方式:1、学制一年半,学员不脱离工作单位,其人事、医疗等关系均不转入浙江大学。2、培养方式为集中面授和在职实习、自学相结合。3、授课地点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录取流程:根据免试择优录取原则,经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审查批准后,发给录取通知书。被录取者按录取通知书规定时间、地点办理缴费注册手续。流程如下:1、来电索取浙江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报名登记表;2、身份证、学历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各1份(原件需携带来校验审),一寸和两寸彩照2张;3、有论文、论著(包括调查报告)者交原件;4、携带盖好章的报名表及以上资料来学校报名,同时交纳报名资料;5、经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审查批准后,发放学员录取通知书;6、持录取通知书于规定时间、地点来校缴纳学费,同时办理注册手续;7、参加开学典礼,正式开始学习。
颁发证书:1、修完考古学在职研究生规定课程同时修满规定学分,考试合格者,颁发《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证书加盖钢印、红印、校长印,统一编号。2、取得《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后,具有学士学位且取得时间满三年,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规定申请硕士学位,通过全国五月份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后,可向浙江大学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即可被授予浙江大学硕士学位。
报名时间:从即日起开始报名,报满60人即停止招生
010-0-更多研究生课程请参考/yjs西北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西北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
导读:一类是在汉代西北边塞地区遗址里发现的,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小方盘城以西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里发现汉简1200余枚,考古工作者还分别在酒泉西北的玉门辖地花海农场和敦煌酥油土两地汉代烽燧遗址里采集了,中国、瑞典学者合组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内蒙古境内的额济纳河两岸和内蒙古额济纳,甘肃居延考古队在破城子(居延都尉所属甲渠候官治所遗址)和肩水金关遗址等地进行试掘,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等单位组织调查组,西北址一处,该城平面呈三角形,故俗名为“三角城”。墓葬以长方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有陶器、石器、骨器与铜器等。铜器器型有刀、三棱镞、扣、铃等。 4. 汉代简牍的种类;简牍作为汉代的主要书写工具,不仅发现数量巨大,而且内容丰富,使用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一般用竹、木制成,流行时间大约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前5世纪-3世纪)纸张普遍使用之后,简牍才逐渐被废除。目前发现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时代最晚的是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出土的晋简。简牍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官方的各种文书档案、私人信件、各种书籍的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简在书写以前,必须经过修治。木简一般要将写字的部分打磨光滑;竹简则需要经过火烤,将其烘干,使之易于书写,并起到防腐防虫的作用,这一过程成为“杀青”。根据已发现的简牍形制,可以分为五种。简:或称札,用竹或木制成,是简牍的基本形式。一般长约23厘米,相当于汉尺的一尺。也有一些简因不同的需要而长度有所变化。一般每简抄写一行字,宽度约在0.5-1厘米左右。另外还有一种简,宽约2厘米左右,每简抄写两行字,这种简称为“两行”,和普通简一样,也可编联成册。牍:是一种比“两行”还要宽的简。有的可宽约6厘米,实际上已成版状,其长度与普通简相同,多为木质。牍多用来写信、契约,或抄录医方、历谱,敦煌、居延出土的“过所”(通行证)也多用木牍抄写。墓中发现的木牍多是记随葬品的“方”即“遣册”。觚:是一种多棱形的木棍,有的则直接用树枝刮削而成。断面一般多呈三角形或方形,可分3面或四面书写,也有多至7面的。长度都在30里、厘米以上,有的长达82厘米。在居延、敦煌发现的觚多用于抄写檄书、小学字书,或作临时记事起草之用,有时也用于练习写字。检:是传递文书信札和财物时所用的封简。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用“两行”式的宽简题署收信者的名称和传递方式,如“肩水候以邮行”。另一种是传递机密书信和财物时所用的加封泥盖印章的封简。机密书信用上下两片木牍做成,下牍称函,用以书信,上牍称简,封盖函牍,检上有捆绳的刻沟和置封泥的方孔,以便封绳盖印。传送财物时施于囊袋上的封检,只有一片木牍,中间下凹,以便封绳盖印。H:是一种短而宽的木牌。有的首端两侧各刻一凹口,皆作系绳之用。多系于簿册或器物之上,题写名称,犹如标签,所以也被称为“签”。 已发现的汉简可以根据出土情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汉代西北边塞地区遗址里发现的,可简称为边塞汉简。一类是在汉墓里发现的,可简称为墓葬汉简。边塞汉简 还可分为三种:①敦煌汉简。斯坦因于1907年在敦煌附近发现汉简后,1914年又在甘肃的敦煌、安西、酒泉、鼎新(毛目)等地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170枚左右汉简。1944年夏鼐等对敦煌小方盘城以东的汉代边塞遗址进行考察,掘获汉简43枚。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小方盘城以西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里发现汉简1200余枚。这是敦煌汉简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此外,在1977年和1981年,考古工作者还分别在酒泉西北的玉门辖地花海农场和敦煌酥油土两地汉代烽燧遗址里采集了一些汉简。斯坦因1914年发现汉简的地点横跨汉代敦煌、酒泉两郡,70年代发现汉简的玉门花海也应属酒泉郡,但是习惯上把这些汉简统称为敦煌简。②居延汉简。年,中国、瑞典学者合组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内蒙古境内的额济纳河两岸和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东南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1万枚左右汉简。这次发现汉简的地点,在北部的属汉代张掖郡居延都尉辖区,在南部的属张掖郡肩水都尉辖区,但习惯上把这两个地区出土的汉简统称为居延简。1930年,考察团还在甘肃鼎新以西的北大河沿岸,斯坦因在1914年调查过的一段边塞遗址里,发现了少量汉简。这段边塞应属酒泉郡。因此,在所谓居延简里实际上还包括了极少量的酒泉简。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破城子(居延都尉所属甲渠候官治所遗址)和肩水金关遗址等地进行试掘,获汉简近2万枚。1976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等单位组织调查组,沿额济纳河下游,在居延地区进行了广泛调查,获汉简164枚。估计居延简今后还会大量出土。③罗布泊汉简。年,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北岸的汉代防戍遗址里,掘获西汉宣、元、成诸帝时木简71枚。这批简的出土地点接近所谓楼兰遗址,也有人称之为楼兰汉简。边塞汉简通常发现于边塞地区的官署(如都尉、候官治所等)和烽燧的遗址里,为屯戍吏卒所遗留。已发现的边塞汉简绝大多数是木简 。简的年代起自西汉中期(武帝后期),讫于东汉后期,中间包括王莽新朝和更始时期。已发表的汉简上的明确纪年,最早的是武帝天汉二年(前99)和三年。最晚的是顺帝永和二年(137)。边塞汉简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边塞地区的情况。在很多方面,西北边塞和全国其他地方的情况是一致的。而且边塞汉简的有些内容,如某些诏书和中央机关发的公文,本来就是面向全国的。因此无论是研究汉代的西北边塞地区,还是全面地研究汉代史,汉简都是十分重要的史料。通过六七十年来对汉简的研究,在汉代的边防设施(包括烽燧制度)、屯田制度、兵制、官制、行政制度(包括文书制度)以及汉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阶级关系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墓葬汉简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发现,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批: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竹木简500枚左右,主要部分是《仪礼》的9篇抄本,约抄写于西汉末至王莽时期。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 1 号汉墓(下葬年代约当文帝晚年)出土竹简312枚,是记载随葬物的“遣册”。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约当武帝初期)出土竹简6000枚左右,但大部分已残碎,包含《孙子》、《齐孙子》 ( 即《孙膑兵法》 )、《晏子》、《太公》、《尉缭子》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很多其他古书(绝大部分是佚书)。同时发掘的2号汉墓出武帝元光元年历谱一份。1972年 ,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 (约当东汉前期)出土医方简牍一批。1973年,河北省定县40 号汉墓(为西汉晚期的中山王墓)出土一批已经炭化的残碎竹简,字迹尚可勉强辨认。其中有《论语》、《文子》、《太公》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内容大都见于《孔子家语》、《说苑》、《大戴礼记》等书的一些儒家作品。此外还有《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等。1973年和1975年,考古工作者两次发掘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的西汉前期墓地,在好几个墓里都发现了遣册。1973年发掘的10号墓里,还发现了内容主要为乡文书的一批竹简和木牍。1973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文帝十二年下葬),除了出土大批珍贵帛书外,还出土竹木简600余枚(包括少量木牍),一部分是遣策,一部分是讲养生之道和房中术的书。1977年,安徽省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约当文帝时)出土竹简一批,其中有《诗经》、《仓颉篇》等书的部分抄本,可惜都已残碎。1978年7月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汉墓(约当西汉晚期)出土残木简400枚,内容多为军法。1983年12月~1984年1月,江陵张家山247号、249号、258号三座西汉前期墓出土大量竹简。247号墓出简1000多枚,其中有汉律、《秦谳书》、《盖庐阖闾》、《脉书》、《引书》、《算数书》和历谱、遣策等。249号墓有《日书》。258 号墓有历谱。80年代,江苏省仪征县胥浦101号汉墓(属西汉末年)出先令券书等简牍。汉墓所出古书,有很多是久已失传的佚书,即使是现在尚有传本的书,由于年代早,往往可以纠正今本的讹脱,有时还能确定书的著作时代,所以价值很高。同时,也是研究汉代史的珍贵资料。5.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墓葬的分期及各期主要特征;一般分四期:a) 第一期,东汉末至吴初(3世纪初――3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墓葬主要有前后室砖墓、单室砖墓。前后室砖墓,大多为规模较大的大型墓,一般都有前后室。前室平面多近方形,有的在左右附有耳室,墓门之前筑有较短的甬道,甬道之前接长斜坡墓道。后室较大,平面呈长方形,顶部为券顶。全长6-9米。这一时期墓葬与东汉时期墓葬差异不大,表明在孙吴初期东汉旧制没有较大的改变。大中型墓随葬品多陶器;青瓷器数量较少,器类主要有形体扁宽的罐、盘口壶、熏炉和五连罐式谷仓、蚕茧形胡子;另有漆器、铜器和铁兵器。还多随葬砖等之地的买地券、名刺木简、木方和五铢钱。单室砖墓,以长方形券顶砖墓较多,墓前设甬道。这类墓大多为中型墓。随葬品与前后室墓类似。 b) 第二期,吴中期至东晋初(3世纪中叶――4世纪初) 这一时期墓葬的地方特征显著。墓葬与第一期相似,可分为前后室墓、单室墓。前后室墓,多为前附甬道的前后室砖墓,顶部为四隅券进式的穹隆顶,有的墓室两壁向外砌出弧线,墓壁有的设有灯台或砌出灯龛,墓室之内出现了排水沟、砖棺床和砖塌。东吴中晚期的前后室墓葬,虽然形制上仍然继承了东吴早期的形制,但随葬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较多地使用青瓷器皿和青瓷质的模型器。值得注意的是,墓中出现了反映佛教信仰的遗物,如有些俑的额部出现了类似佛的“白亳相”的装饰,谷仓罐上贴塑佛像,随葬装饰佛像的带扣,甚至还出现了独立的陶制佛像。单室砖墓,多为中型墓葬。一般前附甬道,墓室呈长方形,券顶。甬道一般位于墓室前端正中,也有一些甬道偏于一侧,个别的还带有耳室。有的墓葬带有斜坡状墓道。一般墓砖上模印有花纹,主要有钱纹、米格纹、人面纹等。也有的模印年号。这一时期的小型墓较前一阶段变化不大,新出现了甬道偏置一侧的做法,随葬品中也有了少量的瓷器,如罐、碗之类。 随葬品中青瓷的数量、种类增多,釉色复杂化。出现褐色斑饰,褐色彩绘,甚至还出现褐色釉。c) 第三期,东晋至刘宋(4世纪初――5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墓葬在南京发现多处南迁大族的墓群,多为大中型墓。墓壁有的砌灯龛、直棂窗。壁砖多有纪年铭,纹饰逐渐复杂。大约在这一阶段的晚期,墓壁出现拼砌较大面积的七贤、荣启期等人物砖画。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有以下几种: 前后室砖墓,这种形制是对前期墓葬形制的继承。长方形单室砖墓,结构简单,规模较小,顶部为券顶。带甬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这类墓葬之中,形制多样,既有甬道位于墓室正中的凸字形墓葬,也有甬道偏于一侧的刀形墓葬。同时还出现了新流行的形制,主要有墓室接近方形的单室砖墓和甬道加长的单室砖墓。吕字形砖墓,即在甬道前端砌筑出类似小室的双室墓。随葬品减少,罐、壶、瓶类向瘦高发展,以凭几为中心的蹋上用具逐渐成组。d) 第四期,齐、梁、陈三朝(5世纪中叶――6世纪) 这一时期的墓葬主要有带甬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长方形砖室墓、“吕”字形墓、竖穴土坑墓等几种,墓葬形制基本继承了前期的特征。随葬品主要有陶器、瓷器、铁器、铜器、滑石器等。在一些墓中还发现祭台。三、论述(45*2) 1. 根据考古发现分析中国早期铜器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青铜器出现于史前时期,繁盛于夏商周时期。冶铜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技术成果之一。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器或与制造铜器有关的遗迹、遗物,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仰韶和龙山时代诸文化中。仰韶时期的铜器发现 :1942年,山西榆次源涡镇发现一块陶片上附有炼铜渣, 应为冶铜剩下的炼渣。属仰韶文化晚期;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了一块半圆形铜片,是已报道的最早的铜器残片。属仰韶文化早期;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类型地层中发现了一把铜刀和一些铜器碎片,约当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晚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刀;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一件骨凿上发现有附着的铜绿,当为铜器加工痕迹,属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时期的铜器发现:黄河中游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郑州牛砦村遗存中,发现熔化青铜的炉壁残块,当为熔化铅青铜的炉壁;年你,在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铜容器(可能是铜h)残片一件,表面平整,可见一小段合范缝,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铸造铜容器的残片;年,在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期城址中发现一块铜渣;1975年,河南临汝煤山遗址龙山时期的灰坑中发现泥质熔铜炉底残块,里面有六个铜液痕迹;1983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铃形铜器1枚,顶部有浇注不足形成的孔洞缺陷,为红铜铸造。
黄河下游地区――1974年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层中,发现两段黄铜锥;1978年,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现铜片1块;1981年以来,在山东栖霞杨家圈发现有一件残铜锥,并在许多探方的龙山文化层内,发现铜炼渣和炼铜原料,在山东长岛北长山店子发现1块圆铜片,在日照王城安尧发现有铜炼渣,在牟平赵格庄发现有青铜锥。
黄河上游地区――1975年甘肃永登蒋家坪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地层中,发现一把残青铜刀,约当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时代晚期;继马厂类型之后的齐家文化,在龙山时代中年代最晚,出土的铜器也最多,其后期可能已进入青铜时代。在甘肃武威黄娘娘台出土铜器30件,有铜锥15、铜刀6、铜钻头2、铜凿1、铜环、铜条形器1、残铜片四件;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现铜匕1柄、残铜片1件;甘肃永靖秦魏家遗址发现铜锥1枚、铜指环2枚、铜饰2枚、残铜片2件。 总之,从考古发现看,中国铜器及其制作技术,早在新时期时代中、晚期就已出现了。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发现的铜器有自然的红铜,也有人工冶炼的合金青铜,但并非有意识配制的,而是由共生矿冶而得到的。史前的铜器多为小型的手工工具和生活用具如刀、锥、镜、环之类,有锻造,也有单范铸造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虽然出现了铜器,但数量和品种都很少,当时的生产工具占绝大多数的仍是石器。2. 论述隋唐时期的城址类型。 隋唐城市的基本布局可分为两类:①隋唐的都城。都城中又可分为两种形式,第1种形式是隋大兴唐长安城。它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城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初名大兴,唐更名长安。其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36.7公里。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宫城皇城以外地面为里坊区,由11条南北向大街和14条东西向大街将其划分成棋盘式的格局,其间布列110坊及东西两市。其整体设计,显然是以宫城、皇城正南门、朱雀大街及郭城南门明德门所在之南北线为中轴,严格按照左右对称的原则规划全城街道和坊市的,结构谨严,区划整齐。大兴――长安城的这种布局,合乎封建统治者所崇奉的帝王之居“建中立极”的都城建设理想模式,形象地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思想。7世纪以后,相继于宫城之东北、东南兴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但该城的布局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大兴――长安城的坊多作长方形,四周环筑高墙,坊内设一横街或十字交叉街道。东、西市各占两坊之地,市内辟井字形街道,临街开店铺,市中心为管理机构,市周围也筑有高墙。这种坊市制度,正是封闭式都市所独有的现象。隋唐都城的第2种形式是东都洛阳城。 其地位仅次于大兴――长安城。 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洛阳城在城址选择、城市规划方面都与上都有所不同。该城横跨洛河南北两岸,整体略呈长方形,周长约27.5公里。其皇城宫城不在郭城北部正中,而置之于城之西北隅地势高亢处。皇城前临洛河,后接宫城。宫城南部及东西两侧为皇城和东西隔城所包围;北部建前后重叠的二小城。皇城和宫城之东,为南北毗连的东城和含嘉仓城,西为东都苑。洛阳的主干大道,由皇城之端门通往郭城定鼎门,同样处于全城西部。洛阳城的坊市,分布于宫城、皇城以南和以东地区,这里虽也是棋盘式的格局,但里坊不是长方形而是方形。市场的位置也不象长安城那样左右对称,在城东部洛河两侧设南、北二市,于城西南部置西市,三市均傍可通舟船的河渠。隋唐洛阳城将其皇城、宫城建于郭城西北隅,是有意区别于长安,表明其规格逊于长安一等。而皇城、宫城地处全城最高处,四面又有洛河、禁苑、隔城及二小城围护,远比长安戒备严密;里坊沿用北魏旧制,面积小于长安,有助于强化对居民的控制,这与它既是都城又是战略要地相适应。洛阳城比长安城小得多,却多设一市,市皆傍河渠,说明在设计上比长安更多地考虑了繁荣工商业的问题。隋唐扬州城不属都城,由于隋炀帝在此建江都宫,其城市规模也不同于一般地方城市。近10年来,隋唐扬州城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江都宫(亦即唐代的子城)在罗城西北隅蜀冈上,城市布局估计和洛阳城有某些相似。扬州是隋唐时期江南的一大政治经济中心,商业及国际贸易十分发达。重视水路运输,是它在城市规划上的突出特点之一,城内河道纵横,并与流经城下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运河相通。②地方城市。唐代州城大多是根据两京坊内十字街的设计和洛阳城方正的里坊制度布署的,较小的州县也是如此。封闭式城市规划的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商业发展缓慢,商品经济力量不够强大的具体体现,这种城市规划在唐代达到了顶点。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从唐代晚期起,传统坊市制度的藩篱已逐渐被突破,到宋代,为适应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以京城汴梁为代表的开放式封建城市出现,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城市平面布局的又一次划时代变革。 第一节 隋唐城址隋唐长安城 长安城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的勘察、发掘,先后完成了对外郭城、皇城、宫城及城内街道、坊市、渠道的探查,并据此绘制了长安城的实测图和复原图。①宫城 位于外郭城的北部正中。整体作长方形,南北长1492.1米,东西宽2820.3米。四周围墙夯筑,墙基宽14―18米。宫城有五座门,已探出南壁正中的承天门(隋称广阳门)和北壁中部偏西的玄武门。承天门址,东西残长41.7米,进深19米,三个门道,门基铺石条或石板。宫城被隔墙分为三部分:正中是宫殿区为皇帝正衙之所,东侧是东宫,西侧是掖庭宫。 皇城 北接宫城,也作长方形,南北长1843.6米,东西宽与宫城同。皇城有七座门,南面三门、东面二门均已找到,西面二门为现代建筑所压未能探明。据文献记载,皇城内街道为东西向街七条,南北向街五条,已探出东西向、南北向街各一条。 郭城 平面长方形,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城墙夯筑,墙基宽度一般为9―12米。城墙外侧有宽9米,深4米的城壕。东、西、南三面各开三门。已探出的城门中,以南面中部的明德门最大,五个门道。其余各门除东面居中的建春门外,皆三个门道。①皇城的两侧及其以南地域,为居民区,分布着由纵横街道划分出来的坊、市。依照文献,郭城内共有南北向街道十一条,东西向街道十四条。经勘察和复查,皇城以南,共发现南北向街十一条,东西向街十条。其中通南面三门和贯通东西六门的六条街道,是城内的主干大街,宽度最大。除延平门至延兴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外,余皆宽100米以上,尤其是由皇城南的正门朱雀门至明德门的朱雀大街宽达155米。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稍次,在39―68米之间。顺城街最窄,宽20―25米。各街道两侧均设有排水沟。纵横街道将郭城内地面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一说一百一十坊),已为文献所记。据探测,坊均长方形,按面积大小可分为三类:皇城以南、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最小,南北长500―590米,东西宽558―700米;皇城以南其余六列坊较大,南北长为500―590米,东西宽米;皇城两侧六列坊(每侧三列)最大,南北长838米,东西宽1115米(据金光门内居德坊实测)。各坊四周,有夯筑坊墙,墙基宽2.5―3米。朱雀大街两侧四列坊,坊内仅有东西向街一条,应有东、西二门;其余各坊内有十字街道,应有东、西、南、北四门,门址皆已破坏。①两市 分别位于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南者隋称都会市,唐称东市;西南者,隋称利人市,唐称西市。两市平面皆长方形,各占两坊之地。 城内共探出渠道三条,主要是为了解决宫廷、园林的用水问题。 隋唐长安是一座封闭式城市,它在总体设计上以宫城、皇城、郭城的正南门构成南北中轴线,“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宫城置于北部正中,其南另筑皇城以置中央衙署,把一般居民与皇室的住地分开,“朝廷官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加强了宫城的防卫。 唐太宗以后长安城的扩建与变化,主要是大明宫、兴庆宫和坊市的演变。 大明宫 创建于贞观八年(634),高宗时增修,龙朔三年(663)成为唐朝廷的主要朝会之所,其遗址位于宫城东北禁苑的龙首原上。平面略呈梯形,南宽北窄,南墙实为郭城北墙的一部分,长1674米,北墙长1135米,西墙长2256米,东墙有一转折,比西墙略长。城墙皆夯筑,转角处和城门内外包砖。城角可能原有角楼之类的建筑。唐代后期还在东、西、北三面城墙的外侧增筑了夹城。大明宫的四壁皆有门,多已探出。正南的丹凤门三个门道,北面的玄武门一个门道。城内发现宫殿遗址20余处②。 兴庆宫 位于兴庆坊,原为唐玄宗藩邸。玄宗登基后以之为离宫。开元十四年(726)以后扩建,成为皇帝听政之所。兴庆宫平面长方形,东西宽1080米,南北长1250米,已探出东、西、南三面部分门址。宫内北部是宫殿区,南部是园林区。南区探出椭圆形水池,应是龙池遗迹,其西南发掘建筑址17处。一号址靠近宫城南壁,长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可能是勤政务本楼的基址。兴庆宫建筑址发现的瓦件甚多,仅莲花瓦当就有73种。① 隋唐洛阳城 洛阳城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组成,但布局与长安不同。 宫城 位于全城西北隅,平面近方形,东壁1270米,西壁1275米,北壁1400米,南壁正中向南凸出,长约1710米。城墙夯筑,宽15―16米,内外皆包砖。宫城探出五座门,城内中部以南分布主要宫殿区。宫殿区东面是东宫。宫城东北、西北两角各有一隔城。 皇城 围绕宫城的东、西、南三面,城墙亦夯筑,南北长1670米。 宫、皇城之北还有曜仪、圆璧二城。曜仪城为狭长方形,东西2100米,南北120米。圆璧城平面呈梯形,东西2110米。东城紧接皇城之东,北墙长620米,东墙残长1270米。东城之北是含嘉仓,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700米。 郭城 平面近方形,南宽北窄,城墙夯筑。东墙长7312米,南墙长7290米,北墙长6138米,西墙曲折,长6776米。南、北、东三面共开八门,南面三门及东面的建春门已探出,门址皆三个门道。南面正门是定鼎门,宽28米。城内的街道大都探出,洛河以南的南北向街十二条,东西向街六条。洛河以北,探出南北向街四条,东西向街三条。已探明的诸街中,通城门的各街较宽,一般在41―59米左右,其中定鼎街从郭城定鼎门通皇城正门,宽达121米。城内坊的布局整齐,坊呈方形,内有十字街道,周围筑坊墙,长、宽一般在500―580米之间。洛阳共设三市。① 长安、洛阳城内重要遗址 长安城东、西市的发掘 长安城内的东、西市,经勘探表明,西市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东市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924米。两市四周有夯筑围墙,其内有井字形街道和小巷,并沿墙设街。街道两侧修排水沟,排水沟相互沟通,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西市井字形街中心部位探出铺地砖和残砖墙,应是市场管理机构市署或平准署所在地。井字形街道两边房屋基址密集,大者宽10米左右,小的宽3米左右,进深皆3米左右,应是各种店铺的基址。西市南大街东端路南发掘出陶盆、陶罐、三彩器残片及大量瓷片,房址内发现石杵、石臼,临街处清理出小圆坑数处,并埋有坛罐,这一带为饮食业所在区域,南大街中部街南遗址,出土大量骨制装饰品、珍珠、玛瑙、水晶装饰品及金饰品,似为珠宝商行遗址,并附有加工作坊。东市的东北角发现两处椭圆形水池遗迹,可能是唐代的“放生池”。①长安城麟德殿和含元殿遗址麟德殿位于大明宫内太液池西。殿基长方形,四周以青砖镶砌,殿基上建南北相连的三殿,长达85米。前殿东西宽58米,面阔九间,进深四间,正中减六柱。前附副阶一间,副阶前有东西阶址。前殿后为宽8.2米的东西通道接中殿。中殿面阔同前殿,进深五间,左右各有方形台基一处,即东西亭址。前、中殿的地面大部包含总结汇报、计划方案、出国留学、自然科学、表格模板、教学研究、IT计算机、农林牧渔以及西北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等内容。本文共7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