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考实践课课是什么课

地方频道:
名师工作站
自然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一、自然教育课程的内涵
  1、为什么取名为自然教育课程
  ①对教育现状的反思
  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我们在实践的同时,对课程的思考也慢慢的多了起来,纵观我园平时的教育,发现与新《纲要》精神大相径庭的有:
  课程目标脱离幼儿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片面教育,知识化、学科化倾向明显,忽视幼儿个性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
&  教师对教育环境缺乏研究、不能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环境和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及幼儿发展水平创设环境。
  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呆板,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②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
  我园取名为爱弥儿幼儿园,就是想寻求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作为我们办园的突破口,以求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使幼儿能健康、快乐、和谐地成长。
  当我们认真地拜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后,我们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了初浅的认识,虽然卢梭的教育思想离我们有几个世纪之遥,对他的教育思想也褒贬不一,但他提出的&儿童的教育就要把儿童当作儿童,适应儿童的特点,遵循儿童自然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自由地发展&,也即&归于自然&、&发展天性&、&张扬个性&等鲜明理念,是当今无人超越的,与我们的《纲要》提出的幼儿发展的自然性问题,是一脉相承的。即&发展是在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天性是自然赋予孩子的,非人力所能控制,只有在天性的展现中我们才能把握孩子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使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当今教育所倡导的许多品质,正是儿童早期天性中就萌芽的,所以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基于对《纲要》精神及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感悟,对办园理念、师资水平、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提出&自然教育&课程的研究,试图来改变教育教学中的现状。
  2、&自然教育课程&中&自然教育&的含义
  自然教育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育要遵循儿童自然发展规律;二是教育要创设自然化的环境;三是教育要寻求自然化的教学方法。
二、具体做法:
  1、课程目标制定遵循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发展需求
  课程目标的制定是课程构建的第一步,如何确定目标呢?
  第一,根据新纲要精神、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的实际需求与水平,确定课程的总目标及领域目标,目标确立在价值取向上追求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
  第二,将领域目标转化为发展目标。具体的幼儿发展目标采用三种方式来确定: 一是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实践观察的基础上,对领域目标进行筛选梳理,将那些不具备社会价值、幼儿发展价值、相互重叠的或不符合本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目标或者幼儿已经达到的目标剔除掉。二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筛选,并将它转化为孩子的发展目标。如大班幼儿语言讲述,普遍存在愿讲不愿听、不能围绕中心讲、不能运用创用造性的语言、不会评价等问题,经过梳理,提出大班讲述的发展目标为:具有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发展独立构思,完整清楚的表达能力;掌握语言交流信息中,清晰的语言调节能力。三是对缺失的目标进行补充,如社会领域中有关个性发展的目标,如独立性、同情心、爱心、自制力、责任心、自信心等,及时补充到目标体系中来。
  第三,具体实施时课程目标体现动态性、灵活性。课程在实施时,主题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追随幼儿的需求作相应的调整。如中班在实施《我奇怪,我发现》主题时,预设中的数学没有测量的目标,但孩子们在踢足球时,对足球场有多大产生了探究欲望,老师及时调整预设目标,引导幼儿进行测量的探究。这样原本计划中没有的目标,因幼儿的需要而及时生成。
  2、课程环境创设体现自然化、教育化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环境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体现自然教育环境的自然化、教育性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构思着属于我们的环境:
  (1)走进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为课程服务
  大自然是活教材(陈鶴琴)。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是我们最好的学习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在安全许可的情况下,观察风雨雷电等现象,最大可能地带幼儿到田野,认识稻谷、油菜、麦苗;到地里认识豆、芋艿、番薯;到山上认识各种果树等;走进农科院,了解大棚里的南瓜千姿百态的形状;走进苗圃,看科学技术指导下的花卉生长,幼儿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直接的经验。
  (2)积极创设与课程相适应的自然环境
  ●户外环境
  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创设完全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注重让环境体现课程的目标,将目标物化在环境中。如园舍外墙的整体色彩,以绿色为基调,黄色和橙色映衬,表达课程所倡导的自然、清新、活泼、健康的理念;户外绿地与探险区、游戏场、戏水区、玩沙区的设置,充分考虑幼儿体验自然,挑战自然的课程要求;种植何种花卉、树木皆以幼儿探索的需要而定,如根据课程中幼儿探索的需要,种植了桃树、石榴、梧桐、樟树、桂花树、盘槐;种了玉米、番茄等,通过这些植物,探索四季变化与神奇的植物生长;开辟鹅卵石步道、烂泥塘等趣味运动场所,亲近自然;开设展览馆,开设幼儿个人画展、农具器物展、城市房子展、瓶瓶罐罐制作展等,丰富幼儿的视野。
  户外场地毕竟有限,要想进一步体验大自然的教学资源远远不够,我们尝试对幼儿园场地作一点小的改动,这样可带来更多的跟自然界接触的机会。如利用墙角空地,种植竹子,竹子下面种上南瓜,幼儿在春天可以观察到笋的成长,夏天可以看到南瓜的生长过程;自制种植箱,种植四季蔬菜;小山坡的果树上添置鸟窝,竹林旁造起小木屋,放上石臼等。
  当孩子们在探究中碰上问题时,对环境进行及时调整,如玩水池,冬天里可以做什么呢?孩子们提出我们养鱼吧,我们就养上鱼和水葫芦,这样孩子们每天可以看到鱼了,可是没过几天,鱼池的鱼死了,为什么呀,孩子们的探索也开始了&环境不断地成为孩子探索的新亮点。
  ●&&&& 室内环境
  课程目标是通过主题落实的,室内环境如何体现主题目标?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①主题墙创设。我们一改以往主题墙创设教师为主、缺少与孩子互动,缺少与主题目标深入呼应的弊端,重新认识并创设。如小班主题墙,由于小班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不高,我们在布置主题墙时,尽量选择教师和幼儿一起活动的照片、收集的图片资料和幼儿创作的作品,这样幼儿会主动去关注主题墙,同时在与老师一起收集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经验。像《亲亲热热一家人》主题,教师请幼儿收集自己家每一位成员的照片,并和幼儿一起设计,布置在主题墙中,幼儿非常乐意并津津有味地向同伴讲述发生在自己家里的趣事,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知道家里有哪些成员?自己与他们的关系等。又如中、大班主题墙,随着幼儿自主能力的加强,他们完全有能力参与到主题墙的布置中来,我们一般由教师先布置一些能引发主题的内容,引起幼儿的关注,再将幼儿讨论的问题进行梳理,而后幼儿根据自己爱好的问题收集资料,师生共同整理、设计,上墙展示。如主题《我们的家》,教师在主题墙中出示了一张自制的地图,上面标着幼儿园,幼儿看到后非常感兴趣,纷纷找自己的家在哪儿?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回去后,观察自己家的路线并设计(如在什么路、什么新村、沿途有什么明显的标记、与什么路交界等)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将自己的家标到老师的地图上,在标记时孩子们发现房子画不下了,引发地图比例的争议&这样主题墙在孩子们的发现中不断深入。这样环境随课程而定,主题立足于环境,主题又推动环境的变化,促进课程的发展。
  ②区域活动创设。区域活动也是我们课程重要的一种环境,教师分解主题目标,将一部分目标落实在集体活动中,一部分目标落实在区域活动中,创设了不同的区域,如美工区、科学探索区、操作区、阅读区、生活区、建构区等。作为区域中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材料的提供对幼儿的发展有非同寻常的作用,教师的意图往往通过材料被呈现出来。所以我们提供不同的具有探索性的材料,让&发现&蕴涵在各个区域材料中。材料呈现三块内容:一是主题教育内容的预设,即当主题尚未展开时,教师已经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将一部分内容下放,教师提供这一内容的操作材料,看幼儿的操作情况作即时反馈调整;如:中班主题《我奇怪,我发现》,教师事先将磁铁、沉浮的材料投放到科学区域中,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教师发现由于现在幼儿生活经验丰富,有关磁铁、沉浮的特征孩子基本就能掌握,那么在实际的主题内容安排时,相关目标和内容就调整。二是主题教育内容的巩固,即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尚未充分探索,幼儿问题比较多,教师根据问题提供大量的材料投放到相应的区域中,继续让孩子与材料互动,巩固新经验新发现;如小班的数学排序,孩子们会在纸上按规律排,但实物排就有困难,教师就在数学区域中提供各种实物,让幼儿操作。三是主题教育内容的延伸,即课程中的有关内容,幼儿仍有非常大的兴趣和探究点,教师通过提供材料,让孩子可以进一步提升经验,如我们进行《乌龟跳舞》的活动后,孩子们对光影有非常大的兴趣,教师就在科探区中放了许多动物形象及记录表等,供幼儿继续研究。
  另外区域活动中,让材料回归自然,最大可能的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物品作为活动材料。如大小不同的纸箱、各种废旧瓶子、各种豆子、勺子等。
  ●生活环境
  生活中处处有学习,我们积极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环境。如大班下学期,幼儿即将入小学,对时间的认识及运用非常重要,我们就在每班的教室里装了时钟,挂了年历;小班幼儿喜欢到卫生间玩水,老师就在水里头上面画上正确洗手的流程图;喝开水幼儿之间容易推挤,教师在地上贴上小脚印;晨间点名时教师有意识的出示幼儿姓名卡,师生一起统计到园幼儿。凡此等等,目的就是让我们的教育植根于生活,让孩子在这样自然化的环境中轻松学习。
  3、教学方法寻求自然化、多样化
  在教学上,教师鼓励幼儿深入现场和情境,给幼儿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与环境材料直接互动,自由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1)注重孩子实践体验式的学习,即幼儿学习以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侧重于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融入大自然、大社会,通过亲身感知体验来展开学习。
  教师带孩子走出幼儿园,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中独特的有兴趣的现象及事物,鼓励幼儿对遇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事大胆探索,在直接感知中学习,如主题《丰收的秋天》教师带幼儿到秋天的田野中,亲身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帮助农民伯伯拾稻穗、割稻,抬稻草、晒稻谷;到田里掰玉米,刨玉米比赛;观察田间、草丛中的蚱蜢等昆虫;观察辣椒等蔬菜;到树林爬树、捡叶、采野花等,在幼儿亲身实践体验,内心有真实感受的基础上,我们将大自然搬进幼儿园,搬入课堂,举办一年一次的大型展示&田野幻想&课程分享活动,我们举办农具展、利用自然物品,展开丰富想象,进行插花、水果拼盘创造活动,请来年糕师傅,一起做年糕;举办秋果亲子分享品尝会;自然时装秀等。由于幼儿亲身融入到大自然中,他们作为活动的主体主动参与活动,幼儿的探索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真正体现&玩中学&&大自然是活教材&的思想,孩子的自主性、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学习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2)注重探究式学习,即教师为孩子提供充分的环境与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兴趣,在探究中提高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改以往的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教法为实现幼儿的能力服务,教法根据幼儿学的情况而调整,从而真正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还幼儿学习的主人地位。
  我们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探究,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幼儿参与,使幼儿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的教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幼儿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鼓励幼儿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培养幼儿主体精神。这样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过程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科学活动《制作月历》,在认识1-6月份月历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幼儿自己制作7月份的月历,教师发现幼儿自制的月历中存在很多问题,就将幼儿的作品展示,采用比较法,师生一起发现共性问题,即①7月1号这个起点的位置安排在星期几不明白,有的将1号写在星期四对下的空格处,有的则写在星期三对下的空格处;②7月有几天不清楚,只知将空格写满就算完成,于是就出现有的共是27天,有的则是23天;③1个星期安排几天不明白,有的星期日不填,有的星期日、星期六对下的空格全部不填;④记录表中纵横坐标表示的意思不明白,有的1、2、3、4横着填, 5、6、7、8&&竖着填,有的第2个星期的日子写在第1个星期前的空格中等。教师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教法,像3号、4号问题教师启发幼儿同伴解决;对1号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观察6月份的月历,找6月的最后一天来确定7月1日该写在星期几的下面;对2号问题,教师采用游戏法来确定月份大小。这样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教法,使幼儿顺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分享合作式学习,师幼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通过互相的合作、支持,完成任务,促进个性、能力发展。如我们的社会性区域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角色的扮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积累社会经验,发展社会性能力、象征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又如中班幼儿开展的跟陌生人签名活动,我们先让孩子跟幼儿园教职工签名,在签名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幼儿不会主动与人交往,教师让会交往的幼儿介绍经验:&你是怎么让陌生人给你签名的?&,让一部分不会交往的幼儿在班级里试一试,然后教师将幼儿分成5人小组(交往强的与弱的组合),到步行街请陌生人签名,这样在同伴的帮助下,每一个孩子都有陌生人签名了。
幼教特级教师
浙江教育在线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通用网址/网络实名:浙江教育在线 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789号美都广场A座4楼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课程理论与实践是学什么的?还有教育理论与实践,他们和具体学科(如语文、数学等)课程与教学论有什么区别?
就是一些实习实践,实验什么的培养感性认识的东西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_新浪教育_新浪网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解读
  一、《课程计划(修订)》的修订背景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促进中小学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京教基〔2004〕13号)进行了修订。
  二、《课程计划(修订)》所遵循的理念是什么?
  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是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重视全球化视野下国际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三是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整合;四是强化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五是注重改进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由此世界各国开始普遍关注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及实践活动课程。此次《课程计划(修订)》特别突出课程“整体育人”的基本理念,即统筹各学段、各学科、各育人环节、各方参与人员和育人环境,以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
  三、和原课程计划相比,《课程计划(修订)》的核心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育人导向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二是关注课程的综合化、主题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三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四是更加关注从课堂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布置的形式及总量均发生较大变化。
  五是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六是课程适应性的变化,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及课时保障,突出地方、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七是明确课程自主权的进一步下放,增大区县和学校的课程自主权,课程结构中大小课、长短课体现更加灵活和契合学校,凸显区域和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和课程特色。
  八是学习方式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体验、合作、探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四、《课程计划(修订)》颁布实施后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变化?
  此次课程计划修订是对课程总量的结构化调整,各区县和学校依据要求实施课程计划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变化。
  一是促进观念的转变。此次课程计划的修订,体现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关注了学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促进课程管理者、建设者和执行者对课程整体育人价值的认识。
  二是创新课程的建设。在课程计划的实施中,有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创新实验,提升了课程建设自主权和积极性。
  三是推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此次课程计划的实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课时的长短结合、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开放科学实验等方面给予老师们更宽阔的改革与实践平台,不仅提高了老师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更在教学方式改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课程计划实施中,基于问题的、实践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活动将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计划(修订)》在课程结构方面有哪些变化?
  通过调整课程结构焕发课程活力是新的《课程计划(修订)》的着力点之一。《课程计划(修订)》在课程结构方面有五大变化。
  一是更加强调连贯性。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关注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比如开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解决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不衔接的问题,再如将历史、生物课程延伸到九年级是为了解决初高中这两门课程不衔接的问题。
  二是学时实行总量控制。以前每节课固定为40或45分钟,现在鼓励学校在周总学时不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
  三是加强学科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动起来,部分学科拿出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共计453学时。
  四是关注学生学习规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
  五是鼓励突破学科课程的壁垒。此次修订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鼓励开设围绕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六、中小学如何依据《课程计划(修订)》制订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方案?
  此次课程计划修订的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关于如何充分利用1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需要充分发挥区县和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创新实验、探索发展。从与2004年课程计划相比的变化程度,可大致分成两种情况:第一,课程方案基本保持不变,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内容为主;第二,统筹安排原有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整体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创新课程结构。
  第一种情况,课程方案基本保持不变,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内容为主。这种情况适用于综合改革条件尚不成熟,课程实施的重点是完成统一的课程计划的学校。这类情况学校的课程方案重点是充分利用10%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都要认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符合此次修订对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基本要求。虽然是以学科内容为主,但仍要体现其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特征。
  1.要保证每个学科的实践活动学时数量。学校应在课程方案中明确出每个学科的实践活动的总学时数。例如,修订的课程计划中要求历史和地理共有35学时用于学科实践活动,学校可将这35学时分配到七至九年级的学科课程学时中,如历史20学时,地理15学时。
  2.合理安排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的学时数。除分学科组织实践活动外,鼓励跨学科的实践活动。
  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语言应用为主,校内可安排阅读、朗诵、辩论、文学论坛、戏剧表演等活动;校外可组织学生身临万里长城、天坛公园等教科书中涉及到的实践基地感受语言与实际的联系,参观郭沫若等文学家故居,担任博物馆解说志愿者,参加汉语和英语比赛等活动。
  数学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校内可安排模拟商店、数学小游戏、运用建模思想解决车票购买和交通流量等问题;校外可组织与中科院数学所的数学家交流,到古代建筑博物馆、现代城市规划馆等考察数学的应用。
  思想品德、社会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道德、法制和情感的真实体验为主,校内可安排时事讲坛和电子报制作、模拟法庭、校内定向测定等活动;校外可组织参观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历史社会类博物馆,组织到公园、山地等开展地质调研。
  科学类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小实验、小制作为主,校内可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小发明和制作的展示,科技论文的撰写和电子报的制作,科普读物阅读交流和笔谈;校外可组织参观自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组织到植物园、污水处理厂、现代农业园、化工厂等开展实地调研。
  艺术和体育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体验艺术、丰富体育生活为主,校内可组织绘画、书法等美术作品的展览,合唱节和舞蹈节等表演,开发并组织学生参与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校外可组织到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美术馆等文艺演出场所感受艺术的魅力,到体育馆观看体育比赛,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
  第二种情况,统筹安排原有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整体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创新课程结构。这种情况适用于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和丰富的自主排课经验的学校,在原有自我课程创新体系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整合、突出主题,为学生创设更开放、灵活、可选择的课程空间。
  将每个学科或领域的10%的学科实践活动学时与综合实践活动原有内容、学时统筹使用。尤其是九年一贯的学校,可以统筹安排一至九年级的课程方案,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积极尝试长短课、大小课的实验。尤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依据内容的特点,安排适宜的活动时间。
  2.大力加强跨学科的整合,除了相近学科、同一领域的整合外,加强语言、数学、信息等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更关注联系实际主题和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有效地将学科内容融入其中。例如,中国科学技术馆的课程内容就包括了人文、科学、数学、社会等各学科领域。
  3.尝试集中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至八年级每学期15周、每周半天(3学时),校内外共同实施,每学期组织5次(共15学时)校外实践活动(市级1次,区级2次,校级2次)、10次校内实践活动(共30学时)。
  七、《课程计划(修订)》在学科方面有哪些调整?
  此次课程计划调整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学时设置有部分调整:品德与生活在一、二年级的学时由2学时调整为1-2学时。历史由过去的七、八年级延伸到九年级,其中八年级学时由过去的2学时改为1-2学时。生物在不增加周学时的情况下,可延伸到九年级每周开设1学时。语文一、二年级由过去的8学时调整为6-8学时。数学一、二年级由过去的4学时调整为3-4学时,六年级由5学时调整为4-5学时。外语一、二年级由过去的2-3学时调整为2学时,三、六年级由3学时调整为2-3学时。体育一、二年级由过去的3-4学时调整为4学时。市级地方课程每周1学时,区县地方与校本课程每周1学时。
  八、《课程计划(修订)》对作业有哪些要求?
  低年级学生的作业需要在课内完成,要求教师在分配教学时间时,要预留作业时间。同时教师要对作业进行设计,要为学生设计适合的、个性化的作业。其他年级的书面作业“一周布置一次”。这种一周一次的书面作业应该是体现综合性、研究性、创造性的“大作业”,教师应全批全改。
  对于实践类课程的作业,鼓励小学各年级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九、《课程计划(修订)》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必修课,在原来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此次修订进一步强调学科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是一门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课,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如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要让学生有适当的劳动体验,适度地出出力、流流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课程计划(修订)》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展,九年总课时最低为630学时,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280学时,劳动技术、信息技术350学时。也鼓励结合10%的学科实践活动统筹使用时间,最高可达1083学时。(品生、品社、思品学科70学时,历史与社会学科35学时,科学学科33学时,语文学科140学时,数学学科105学时,外语学科70学时)。
  十、《课程计划(修订)》中10%的学科实践活动如何落实?
  学习内容方面: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学习学时方面:可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统筹使用。
  课时安排方面:一至八年级每学期15周、每周半天(3学时)。
  活动数量要求:校内外共同实施,每学期组织5次(共15学时)校外实践活动(市级1次,区级2次,校级2次)、10次校内实践活动(共30学时)。
  课程开发模式: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市、区县、学校三级采取1:2:2的模式共同开发。
  关注课程特点: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要突出实践性、探究性,要避免用学科教学内容简单替代。组织以学科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在学科教学中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很感兴趣,想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内容可以作为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可以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寻找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将自己学习到的学科知识用于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从教材中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例如教材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可以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的主题,引导学生经历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
  课程建设目标:要逐步形成学科内综合以及跨学科多主题、多层次(知识类、体验类、动手类、探究类等)的系列课程。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围绕活动主题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为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新和设计提供机会,避免单纯的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更要避免以知识讲解为主的活动。
  课程实施方式:在学习方式方面,要尽量依托参观、调研、制作、实验等形式;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社会资源。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定位:小初衔接课程。
  课程目标:渗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开设年级及学时:七年级每周1学时、八年级每月1-2学时。
  课程实施:可以整合地方、校本课程,在校内外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
  课程评价:每学期完成5项实验项目,并在校内完成认定填报,作为中考动手实践类成绩的计入依据。
  十一、如何依托社会大课堂基地组织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大课堂基地。研制立体、多样的课程资源供中小学校选择实施。
  (二)联合社会大课堂基地人员,结合基地现有的课程,进行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课程的设计要密切结合大课堂单位的资源特点,进行整体设计,设计时尽量突出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
  (三)指导和组织学生实施校外实践活动。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组织与管理,确保安全、有序、高效。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实践学习的基本方法。在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教师还要能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与心理的指导,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在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展示机会,指导学生充分地展示与交流活动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
  十二、如何在七、八年级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一)明确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促进科学类学科的整合,加强小学科学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衔接;体验、感受、活动,淡化难以理解的系统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为物理、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减轻中考负担;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的兴趣倾向和发展特色。
  (二)课程开设方式
  如果一学期完成5项活动,则平均3-4周完成1个。学校每两周安排一节教师活动指导课(可安排教师讲解,学生交流和展示)。需要学校内实验室完成的,可统一组织时间;需要校外完成的,如果选择的学生较多,学校可统一组织;如果选择的学生较少,可让学生自行前往或在家庭、社区进行。
  由区县和学校确定课程方案,根据开放程度可分成两种方式(见下表):
  最理想的使用方式(开放民主,但组织难度较大),即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数量;学年内任意时间完成,教师随时指导;任意时间上传任务单。
  最基本的使用方式(相对统一,便于组织管理),即教师指定统一的活动内容和数量;教师指定完成时间,统一指导;教师或学校统一上传任务单。
  集中安排
  分散安排
  固定教师,专门担任初一、初二科学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最好是科学学科背景,初一物理教师、初二化学教师)
  没有固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选择实践活动学科情况,临时从各学科抽调
  在学期中或期末,安排1周时间集中完成
  按每周1学时或每两周2学时排课
  教师在期中或期末集中收取学生的任务单,统一批阅、签字后并上传系统
  学生完成后随时上交任务单,教师批阅、签字后及时由学生或教师上传系统
  课程方案中的其他内容包括:建立学校选择、排课和评价系统;确定是固定班级,还是走班;注意指导课与学生自主操作课的学时分配;安排定期展示与交流活动(类似科技节)。
  (三)实施流程建议
  学期初:选题阶段。为学生提供目录、简介和相关文字材料;开学一周内,每个学生提供选择课题名单和完成时间;教师统计选择情况,进行协调。
  选题的注意事项:尽量不干涉学生的自主选题倾向;如果需要指导或调整,初一优先考虑物理,初二优先考虑化学;如果由于场地或实验条件限制,向学生说明实际困难(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可由学校统一组织,也可由学生自行前往);应允许学生随时改变选题或多选。
  学期中:活动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研讨、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具体完成活动的地点和时间,教师调整;在校内完成时,教师负责条件保障、安全保护、指导学生填写任务单。
  活动的注意事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小组合作自主学习(4-5人为宜);所有实验和制作都可以用替代仪器和药品,鼓励学生和教师改进和创新;教师主要职责是保证安全、创造条件、答疑指导、激励表扬、监控完成;指导课包括:简介内容、选题调整、学校内活动指导、学生成果展示和答辩。
  学期末:评价阶段。及时收取学生上交的任务单;教师批阅,有必要时安排学生答辩和展示;学校安排集体展示和交流;上传任务单,关注学生完成进度。
  评价的注意事项:任务单上信息要填写完整;在“教师评价”栏中,教师手写签字;学生完成情况A、B、C以上均可获得1分;学习任务栏中: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绘图题等直接在空白处填写;照片需要打印后贴在相应位置;填写完成并由教师批阅、签字后的任务单作为学习档案上传,可以手填扫描成图片。
  十三、如何开发学科实践活动课程?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市、区县、学校三级采取1:2:2的模式共同开发,形成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主题、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在内的系列课程。
  (一)明确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和特点
  学科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综合培养人文、科学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学科实践活动的特点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实验、观察、制作、调研、实地观察为主要活动方式;采用问题和任务驱动,调动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体验学习;淡化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关注体验和应用;与社会大课堂基地、社区等校外教育机构相联系;多样化展现学习成果。
  (二)成立开放性的开发团队
  成立区县、学校、社区、社会大课堂基地、少年宫、社会教育机构等组成的开发团队,全面了解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和特色,建立发展性联系。
  学校内的资源开发,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校本课程、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及各类社团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和规划。
  (三)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应根据学科系列、主题系列进行整理,形成规范的课程。课程内容的载体可以有文本类(编辑成活动手册或教辅读物)、电子类(制作成光盘、多媒体材料等)、网络类(制作微课和MOOC)。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材料应及时送专家和有关部门审查,纳入课程资源库,供学生自主选择。
  (四)建立区县或校级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平台
  将市、区县、学校开发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梳理、分类后,建立资源平台,除储存所有课程资源外,还要开发自主选课系统、评价认证系统、讨论指导系统等,有效地促进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十四、《课程计划(修订)》中市级地方课程如何设置?
  地方课程分为市级地方课程和区县地方课程。市级地方课程含专题教育综合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中国梦、职业生涯、我们的城市、我爱北京等。此次修订,市级地方课程明确了学时,具体为一至八年级每周安排1学时。各市级地方课程要做好统筹安排。
  十五、《课程计划(修订)》中专题教育综合课程的实施与以往有哪些不同?
  《课程计划(修订)》中专题教育综合课程的实施与以往有三方面的不同。
  一是专题做减法。以往的专题教育包括毒品预防、预防艾滋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健康教育、礼仪教育等专题,而且在不断地做加法,内容庞杂,各专题之间、专题与国家课程之间重复交叉多。此次调整,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内容,缝补了割裂的内容,将上述原来分设的专题整合为专题教育综合课程。
  二是新教材瘦身。与内容减负相配套,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了《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将原来的几十册教材压缩为现在的8册,其中小学一至五年级各1册,初中七、八年级各1册,高中一年级1册。
  三是专题课程化。专题教育为国家教育的必修内容,为了使学生乐学,专题教育课程化过程中特别突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课程实施的实践性、活动性、体验性,让学生乐学、易学。从课程结构上,专题教育综合课程明确纳入市管地方课程。在课时安排上,义务教育阶段专题教育综合课程共计182学时,具体为:一至三年级各20学时,四至五年级各26学时,七至八年级各35学时。学时来自市级地方课程每周1学时的专用学时。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原分设的专题教育不再单独实施,上述原分编的各专题教材不再使用。
  十六、《课程计划(修订)》中怎样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是组织专家力量,依据教育部传统文化教育纲要,发掘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研制开发北京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覆盖十二年基础教育。
  二是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材走进学校的实践研究,通过对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研究,使学习内容切实落实在课堂上。
  三是结合校情,依托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纵深感受、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价值,避免简单诵读、复古表演等形式。
  十七、《课程计划(修订)》中区县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如何设置?
  《课程计划(修订)》给区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设置了专门的学时,一至九年级每周1学时。区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时,由各区县、学校根据实际需求统筹安排,自由度更大,可以专时专用,也可以与其他活动打通使用,能充分发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育人作用,相较过去赋予了区县、学校更大的课程自主权。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学时,可以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统筹使用,也可以统筹安排少先队教育的学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要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特色开发和实施。鼓励区县和学校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十八、《课程计划(修订)》在增强学校和学生的选择性方面有哪些举措?
  学时长短: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
  学科课时:各学科课时与学科实践活动相配合,普遍提供了弹性选择,利于学校依据课程整体设计,进行选择。
  学科实践活动: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
  十九、《课程计划(修订)》中为什么要加强干部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是课程管理者及其团队,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包括课程价值的引领能力、课程规划的设计能力、课程开发的创造能力、课程实施的驾驭能力、课程评价的导向能力、课程管理的决策能力以及课程改革的推动能力等。课程领导力的水平,决定着学校是否能够高质量、有特色地持续发展,直接反映学校办学质量的水平。
  《课程计划(修订)》中课程育人理念的落实、课程整体建设、课程结构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地方校本课程的建设、课程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等,均需要学校领导、学科教师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这需要具有一定课程领导力的课程研究者、管理者、开发者和实施者,而他们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对于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协调、整体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十、如何评估《课程计划(修订)》的实施情况?
  科学有效且富有特色地执行课程计划才能适应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要求,保证和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对于课程计划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要加强过程性评估。
  (一)定期督导。北京市和各区县教委、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定期组织督导检查,检查课程计划的落实情况,同时发现来自区县和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交流展示。通过组织市级联合视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科和学校间的交流,分析和研究课程计划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展示和分享各学科和学校在落实1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中积累的好课例、好案例。
  (三)研究指导。通过督导和交流,对于课程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组织研究,寻找解决方法,并给予区县、学校、学科及时的指导。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教育部直属
你所在省市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本科提前批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考实践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