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上,两物体相碰航空时,如何过接触点做公...

力学上,两物体相碰时,如何过接触点做公切线?从以求得公法线。_百度知道
力学上,两物体相碰时,如何过接触点做公切线?从以求得公法线。
公法线是几何知识吗?可以从哪里找得相关知
提问者采纳
从物体的中心做垂线,2条垂线的做垂线的垂线,最后2条垂线有交点的话,这2条就是公切线了
文字不是很理解,最好有图示
是2个圆是吧
力学上,两物体相碰时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公法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滑动摩擦力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大学物理学第一册 力学中描述到:摩擦力两个物体(指固体)有一接触面,而且沿着这接触面的方向有相对滑动时,一般由于接触面粗糙(实际原因比这要复杂得_百度作业帮
滑动摩擦力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大学物理学第一册 力学中描述到:摩擦力两个物体(指固体)有一接触面,而且沿着这接触面的方向有相对滑动时,一般由于接触面粗糙(实际原因比这要复杂得
滑动摩擦力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大学物理学第一册 力学中描述到:摩擦力两个物体(指固体)有一接触面,而且沿着这接触面的方向有相对滑动时,一般由于接触面粗糙(实际原因比这要复杂得多),每个物体在接触面上都受到对方作用的阻止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请问,“(实际原因比这要复杂得多)”是指什么?这些都是表面粗糙的本质,好像并不是“更复杂的原因”.
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谢利民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即摩擦力的本质是什么?早在15世纪初开始研究摩擦现象时,人们就在探索这个问题了.摩擦力产生在两个接触表面之间.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光滑固体表面,当用放大镜观察时,就会发现其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好像布满了高峰山谷一般.经过车床加工的金属表面,峰高可达5微米;再经过仔细研磨,峰高可以减至0.1微米.但这相对于原子尺度仍然是很大的.因此,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真正接触的只是物体表面的峰丘.在这些真正接触的区域内,两个接触表面的原子非常接近,原子之间具有非常强的相互作用力.在接触点以外的其他区域,两物体表面的原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从几埃到几十埃(1埃=10-6厘米).这些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弱,与真正接触区域相比可以忽略不计.而接触区域的面积之和要比物体表观面积小得多.当两个接触面发生相对滑动的时候,势必要以剪切的方式破坏原来所有的接触点,使两个接触表面的凸起部分相碰撞而产生断裂、磨损,从而形成了对物体运动的阻障.平行于接触表面而使接触点破坏所需要的剪切力,就等于摩擦力.两物体表面开始接触时是一种点接触.在法向正压力的作用下.这些接触点的负荷很大,会使相接触的凸起部分产生弹塑性形变,从而使接触面积增大.坚硬的材料使其产生这种形变比较困难,即产生等量的形变需要更大的负荷.所以,两个物体表面真正相接触的面积大小,与所施加的法向正压力成正比,与相接触材料的硬度成反比.摩擦系数μ等于摩擦力f与法向正压力N的比值,即μ=f/N.摩擦系数μ同两个物体的表视接触面积和滑动速度等因素无关.实验结果证明,对于一般机械加工的表面,摩擦系数μ同物体的表面粗糙程度无关;对于很粗糙的表面,因接触面凸与凹部分交错啮合,会使摩擦系数μ增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特别清洁的表面,由于真正接触面积增大和接触点粘结强度提高,所以摩擦系数μ也会增大.表面越光洁,摩擦系数的μ值也越大,这同人们一般的常识不同.基于碰撞接触的弹管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_徐振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基于碰撞接触的弹管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_徐振钦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三维接触碰撞动力学的多变量方法及接触模型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三维接触碰撞动力学的多变量方法及接触模型研究
【摘要】:工程领域存在着大量以柔性体接触碰撞为主要特征的非连续动力学问题。柔性多体接触碰撞动力学中,一直受到两个问题的困扰:一是如何保证接触位置精度的同时提高全局仿真的效率,这涉及到用什么变量对柔性体的运动学进行描述;二是接触作用的两种力学模型——附加约束法和罚函数法,它们分别把接触当做约束和力元来处理,在数值仿真中哪种更好?本文研究了接触碰撞动力学的三维问题,对柔性体用模态坐标和节点坐标综合的多变量方法进行描述,兼顾精度和效率,同时研究了多变量方法的节点和模态的选取问题,使自由度最大程度缩减。另外对比研究了附加约束法和罚函数法在不同因素影响下仿真结果的差异。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
第一部分研究了三维接触问题的多变量方法。首先基于附加约束的接触模型,推导了以三维等参实体单元离散的柔性多体的动力学方程,详述了三维接触问题相对二维问题的复杂性,包括有限元模型、接触约束、碰撞检测等方面。然后将多变量方法应用到三维空间接触碰撞问题中,通过多个算例的验证,多变量方法在与完全有限元方法、商业软件Ls-Dyna以及实验结果的比较中,体现出了正确性及高效性。
第二部分研究了多变量方法的变量选取问题。多变量方法的思想在于将碰撞物体分区域用不同坐标描述,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缩减系统的自由度以提高计算效率。很显然,如何划分接触区域和非接触区域直接决定系统的自由度数,即用多少个节点来描述接触区域以及用多少阶模态来描述非接触区域,同时结果达到精度。但目前所采取的变量选取方法都依赖于人工选择,具有随意性。本文基于两杆纵向碰撞的实验算例,研究了节点取法、模态阶数以及材料参数对计算结果精度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寻找到合理的变量选取方法,使自由度得到最大程度的缩减,使多变量方法的效率达到最优化。
第三部分研究了两种典型的接触模型:附加约束法和罚函数法,并对它们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罚函数方法以嵌入深度或速度为参数计算碰撞力,并依赖于罚因子等模型参数的选择,而附加约束方法符合物理上接触物体互不穿透的实际,且无需设置任何参数。本文通过对不同情况下罚函数法和附加约束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了罚函数法的结果受到罚因子、入撞速度、网格密度等因素的影响,而附加约束法几乎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O313.4【目录】:
摘要6-8ABSTRACT8-13第一章 绪论13-23 1.1 本文研究的工程背景及意义13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回顾13-20
1.2.1 接触的力学模型14-19
1.2.2 柔性体的运动学描述19-20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任务20-21 1.4 本文的内容组织21-23第二章 三维接触碰撞问题的多变量方法23-45 2.1 引言23-24 2.2 三维柔性体的有限元离散24-26
2.2.1 柔性体变形的有限元描述24
2.2.2 柔性体有限元的常用矩阵24-26 2.3 单个柔性体的多变量方法26-30
2.3.1 单个柔性体的动力学方程26-29
2.3.2 单个柔性体的多变量方法29-30 2.4 接触约束30-32 2.5 柔性多体接触动力学的多变量方法32-33 2.6 三维接触碰撞问题的复杂性33-36 2.7 算例36-43
2.7.1 二维算例:圆盘撞击柔性摆36-38
2.7.2 三维算例 1:两柔性杆纵向正碰撞38-41
2.7.3 三维算例 2:两柔性杆横向多次碰撞41-43 2.8 本章小结43-45第三章 多变量的选取方法45-57 3.1 引言45 3.2 节点和模态的选取对结果的影响45-52
3.2.1 节点位置和模态阶数的选取方法45-47
3.2.2 多变量方法结果的评价指标47-49
3.2.3 不同变量选取方法的结果比较49-52 3.3 材料对变量选取的影响52-56 3.4 本章小结56-57第四章 附加约束法与罚函数法的比较57-76 4.1 引言57 4.2 附加约束法和罚函数法的数学表达57-59 4.3 附加约束法与罚函数法的比较59-69
4.3.1 三维算例:球横向撞击柔性梁59
4.3.2 罚因子的取值59-60
4.3.3 不同入撞速度下的结果比较60-64
4.3.4 网格密度对两种方法结果的影响64-69 4.4 基于附加约束的多变量方法69-75 4.5 本章小结75-76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76-78 5.1 本文总结76-77 5.2 研究展望77-78参考文献78-82致谢82-8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文莉,陈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李敏,诸德超;[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郭安萍,洪嘉振,杨辉;[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2年06期
韩石磊;洪嘉振;;[J];力学学报;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傅光耀;王浩;;[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常玉珍;吴敏哲;;[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王青;徐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王开强;孙飞飞;胡大柱;;[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王江;周晖;宋雪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高轩能;李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肖烨;陈剑毅;易萍华;;[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方开敏;张宜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阎晓铭;胡守营;王传甲;;[J];安徽建筑;2011年04期
蒋超;;[J];安徽建筑;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健;吴军基;陶钢;;[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曹洁;吕敬;王琪;彭慧莲;;[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芮筱亭;戎保;;[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宫建国;陶钧;曾胜;金涛;;[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张应迁;石艳;唐克伦;刘明;;[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青平;白武明;王洪亮;;[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李同春;朱寿峰;赵兰浩;胡继刚;;[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张汉云;张燎军;;[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彭丽媛;李晖;居鹤华;;[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纪军;王安华;任增金;;[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第七届港口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红哲;[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查云飞;[D];湖南大学;2010年
毛海涛;[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陈海卫;[D];江南大学;2010年
潘健怡;[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许兰贵;[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谭林;[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童伟;[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卢兆刚;[D];浙江大学;2011年
姚廷强;[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婷萍;[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马飞飞;[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李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王权;[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梁鹏飞;[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史永伟;[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夏云清;[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王志宽;[D];郑州大学;2010年
辛栋;[D];郑州大学;2010年
张彩香;[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安萍,洪嘉振,杨辉;[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2年06期
刘锦阳;[J];计算力学学报;2001年01期
诸德超,邢誉峰;[J];力学学报;1996年01期
洪嘉振,倪纯双;[J];力学学报;199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富祥;洪嘉振;;[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立民,陈万吉,周建清;[J];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88年01期
阎德刚;[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张兴武;陈雪峰;王修专;何正嘉;;[J];固体力学学报;2011年02期
张珩;[J];控制理论与应用;1985年03期
汪庆淼;鞠时光;;[J];计算机应用;2012年11期
徐宁寿,寿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方开泰;[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81年03期
许超,陈治纲,邵惠鹤;[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年S1期
李洪安;康宝生;张婧;佟建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年11期
寿涛,徐宁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利民;张锡第;谢肇桐;;[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徐敦忠;林岩;毛剑琴;;[A];第二十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李维;秦京华;;[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张兴武;陈雪峰;何正嘉;;[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张维存;李清泉;;[A];1991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上)[C];1991年
李清泉;张维存;;[A];1991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上)[C];1991年
李少远;王群仙;袁著祉;;[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宋松柏;金菊良;康艳;;[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张竟新;;[A];1989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中)[C];1989年
冯丽辉;陈雯;史红梅;;[A];首届全国有色金属自动化技术与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劳英坚;[N];医药经济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志杰;[D];天津大学;2013年
魏利胜;[D];上海大学;2009年
任耀庆;[D];中南大学;2013年
黄道平;[D];华南理工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伟;[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程志金;[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王明明;[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王检耀;[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谢敏;[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方芬;[D];东南大学;2006年
王勇;[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周志刚;[D];江南大学;2014年
李明;[D];中南大学;2014年
成永芳;[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工程力学中,光滑支承面,作用点为什么在地面内部,约束力不是物体的受力吗,不是要画在物体与地面接触点吗?_百度作业帮
工程力学中,光滑支承面,作用点为什么在地面内部,约束力不是物体的受力吗,不是要画在物体与地面接触点吗?
工程力学中,光滑支承面,作用点为什么在地面内部,约束力不是物体的受力吗,不是要画在物体与地面接触点吗?
力的作用点是箭头的那个头部那个位置啊,是接触点没错啊这就像在一根杆的一端加一个垂直于杆的力,力的尾部画在杆端就代表拉力,力的尖端画在杆端就代表压力一样,虽说效果是一样的
我明了,你学得真好,厉害!我刚刚学这本书,被高中那些知识给混错了
……有点问题呀
书上说,力的作用点是始端的,箭头那端是末端,箭头那边就不能充当作用点呀
这些你实际遇到的时候不像书上那么严格,出题的时候画出来大家都懂,就像这道题,用箭头做作用点大家理解起来都很容易,再说你的教材这不一定就是对的,世面上这么多教材,质量也参差不齐,没一个统一的规范的,他可以规定他的书里始端是作用点,不可能规定所有的书都是这样,这些细节的问题你认真就输了,明白怎么回事就行
好吧,谢谢你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碰航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