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亥姆...

大学物理实验
适用课程:&大学物理实验(理工)Ⅰ-1(),大学物理实验(医学)(),综合设计与创新物理实验(),探索型物理实验(),物理演示实验-1()【访问量:517714】
钢丝杨氏模量的测定
固体材料受力后发生形变,在弹性限度内,材料的正应力与相应的正应变之比是一个常数,叫杨氏模量。它描述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大小,与材料的结构、化学成分及制造方法有关,是工程技术中常用的力学参数。
测量杨氏模量有静力学拉伸法、弯曲法和动力学共振法等,本实验采用拉伸法测定杨氏模量,并且将综合运用多种测量长度的方法。
【实验目的】
1. 学会用拉伸法测量钢丝的杨氏模量。
2. 掌握用光杠杆放大的原理测量微小长度变化。
3. 学会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原理】
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形变,当外力去掉之后,若材料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该形变则称为弹性形变。衡量材料的弹性,我们常用材料的“模量”[1] 这个物理参数来描述,而且对应于不同的形变类型,我们定义了不同的模量[1]。比如,“杨氏模量”用来表征线性材料沿其长度方向上的拉伸或压缩的弹性大小;“切变模量”表征材料发生剪切形变时的弹性大小;“体变模量”表征各向同性的材料在环境压力变化时抵抗整体体积压缩(或膨胀)形变的弹性大小。杨氏模量常用“”表示,可通过下式定义:
其中为线性待测物体的原长,为横截面积,在外力作用下,其长度变化(伸长或缩短)为。SI单位制中,杨氏模量的单位为帕斯卡()。
杨氏模量已成为材料力学和工程技术中一个的基本力学参数,其最常见的两个用处为:(I)由于杨氏模量的数值与待测物体的具体尺寸无关,只依赖于待测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对应于弹性不同的材料发生线性形变时,若需比较他们产生形变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用杨氏模量作为一个定量的参数来进行衡量和比较。(II)在工程设计中,若需要从理论上计算某个线性工件的弹性系数时,利用工程数据手册中该种材料的杨氏模量,再结合该工件的具体尺寸(长度和截面积),就能很方便地由下式得出的数值:
测量杨氏模量的方法有静力学拉伸法和动力学共振法两种。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用静力学拉伸法测量钢丝的杨氏模量,计算公式基于(1)式。虽然(1)式中钢丝的原长、截面积和钢丝所受的拉力都容易测量,但是钢丝的长度伸缩量很小,不能用普通的长度测量仪器按常规方法直接测量,所以本实验采用光杠杆法测量微小长度变化,即把的微小变化通过光杠杆放大成的变化来进行测量,原理如图1所示。
待测钢丝上端固定,下端固定有夹头C(夹头能随钢丝的伸缩而上下移动)。光杠杆是一个带平面镜的支架,支架的前支点B放在固定的支架台上,后支点A放在夹头C上。当钢丝下端没加砝码时,钢丝处于原长的状态,如图1(a) 所示,此时望远镜中观察到的标尺读数为,即:标尺的刻度线通过光杠杆的平面镜M反射后刚好成像到望远镜物镜的十字叉丝中央。当钢丝下端加挂砝码时,钢丝伸长,光杠杆后支点A也随之下移动,从而平面镜M产生一个小的偏转角度,如图1(b) 所示,此时望远镜中观察到的标尺读数变为,即:标尺的刻度线经偏转了角的平面镜M反射后,刚好成像到望远镜十字叉丝中央。
由于钢丝伸长很小,所以平面镜M偏转的角度也很小,由几何关系可得:
其中为光杠杆后支点间A到平面镜M的垂直距离。根据光的反射定律, 当镜面转动角时,反射光线转动角,如图1(b) 所示,并且由几何关系可得:
式中,为平面镜M到标尺的距离。由(3)、(4)两式消去可得:
于是,钢丝伸长的测量就转化为、和的测量。(5)式中的
称为光杠杆的放大倍数,通常约为5-10cm,约为1m,光杠杆的放大倍数则为20-40倍,即:的变化比钢丝的微小伸长量大了20-40倍,当然测量比测量容易多了。
将(5)式的代入(1)式中,杨氏模量可表示为
再将钢丝横截面积(其中为钢丝的直径)代入并化简,便得到杨氏模量的计算公式:
【实验仪器】
杨氏模量测定仪,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
【仪器说明】
图2(a) 杨氏模量测定仪
图2(b) 光杠杆示意图
图2(a) 为杨氏模量测定仪的示意图,待测钢丝固定在支架的顶端,下端也用圆柱形的夹头夹紧(夹头与钢丝之间无相对滑动),夹头穿过固定平台的圆孔,能随钢丝的伸缩而上下移动,其下端挂有砝码挂钩。调节支架底座三个地脚螺丝,可使钢丝铅直。图2(b) 为光杠杆结构图。光杠杆是一个支架,上面有可转动的平面镜M,在支架的下部安置三支点,两前支点(B和B’)与镜面平行,并放在固定平台前沿的槽内,后支点A放在圆柱形夹头上。当砝码钩上增加或减少砝码时,钢丝伸长或缩短,从而光杠杆的后支点A也随之上下移动。
本实验中使用的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等均为常规实验仪器。
【预习思考题】
1. 什么是应力、应变和模量?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提示:请阅读参考文献[1])
2. 两根材料相同,粗细、长度不同的钢丝,在相同的加载条件下,他们的伸长量是否一样?弹性系数k是否相同?杨氏模量是否相同?并据此说明在比较不同材料的弹性时,采用“杨氏模量”比“弹性系数”的优势。
3. 国际单位制中,常见金属材料“杨氏模量”的数值在哪个数量级?并请初略估算一根长为90cm,直径0.8mm的钢丝,在悬挂了4kg的砝码之后的伸长
4. 若光杠杆的=7cm,平面镜到标
尺的距离,那么对应与上题中的,请估计望远镜中的读数变化?
【实验内容与步骤】
1. 准备实验装置
(1)调节支架底脚螺丝,使平台水平,圆柱形夹头在平台孔内能无摩擦地上下移动。
(2)在挂钩上预置一个砝码,将钢丝拉直。只有当钢丝处于伸直状态下进行测量,其结果才满足胡克定律。
(3)放置好光杠杆,其两前支点(B和B’)放在平台的沟槽内,后支点A放在圆柱形夹头上,三支点在起始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4)在距光杠杆镜面约1-1.5m处放置望远镜和标尺。
(5)调节望远镜目镜,使观察到的十字叉丝最清晰。然后将望远镜瞄准光杠杆的镜面M,仔细调整望远镜的位置和角度,使望远镜视野中能看到标尺的像,经调焦后,能清晰地读出标尺的刻度值。此时十字叉丝横线所对应的标尺读数,即为钢丝初始状态时的读数。
2. 测量步骤
(1)测量望远镜中标尺刻度值:
从望远镜中读出标尺刻度值并记为1,然后在砝码钩上每增加一个砝码(),记录对应的标尺刻度值,依次记为2,3,8。然后把增加的砝码依次逐个取下,记下对应的标尺刻度值2,3,8。如果取下砝码与加上砝码相应的读数相差过大,应再校正仪器重做一次。
(2)测量钢丝直径d: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钢丝不同位置处的直径5次,并记录螺旋测微计的零差。
(3)测量光杠杆的臂长:
将光杠杆取下放在纸上,压出三个足痕,画出后足到两前足痕连线的垂线。用游标卡尺测出垂直距离,单次测量。
(4)测量镜面到标尺的距离
用卷尺单次测量出光杠杆镜面到竖直标尺面的距离D。
(5)测量钢丝的原始长度L:
用卷尺单次测量钢丝的上固定端和夹头之间的距离。
注:此实验L、D测量时因米尺与待测量的两端点不能准确靠近作比较,很难测准,所以B类不确定度比正常情况下单次测量的不确定度(0.5mm)取大一点,为2mm。
3. 数据记录与处理
(1)望远镜中标尺的读数:
表1 标尺像位移的测量
()长度测量:
表2 钢丝直径的测量
螺旋测微计零差:
()逐差法处理数据:
在本次实验的数据处理过程中,为保证中间各次测量值不抵消,发挥多次测量的优越性并减小测量的随机误差,本次实验应采用逐差法处理。即:把的数据分成前后两组:一组是;另一组是,取对应项的差值,,,,则平均值为:
为增加个砝码()时,望远镜中标尺读数的平均变化数值。把和其他相关数据代入()式中,杨氏模量则为:
其中钢丝所受外力的数值也应与相对应,即:为个砝码的重力()。最后,根据绪论中“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计算”方法求出杨氏模量的不确定度,写出杨氏模量的标准式。
【注意事项】
1. 光杠杆、望远镜和标尺构成的光学系统一经调好后,在实验过程中就不可再移动,否则所测数据无效。
2. 加减砝码时要轻放轻取,不要引起砝码挂钩摇摆振动。
3. 注意保护光杠杆,勿使其掉下摔坏。
【思考题与讨论】
现需测量一块薄板的厚度(约为),若用实验中你所用的杨氏模量仪(即:光杠杆的参数和的数值用你的测量数据)来测量,怎样测量?测量的误差为多少?另外,若用螺旋测微计直接测量,误差为多少?请从相对误差的数值,来判断哪个测量结果的品质更高。
本实验中若采用数据“相邻差值平均”来直接计算每增加一个砝码的,为什么中间各次的测量值会相互抵消,只有始末两次测量值起作用?请用公式说明。
当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时,若数据数目为奇数时,该怎样处理?
不同的固体材料,其内部的微观结构不同,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相同,因而杨氏模量也不相同。反之,如果不同物质的杨氏模量在数值上存在差异,则物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机械波在物质内的波速和传播(共振)性质也不同。这说明,物质对不同机械波的共振特性与物质的杨氏模量紧密相关。因此,可以用共振法来测定杨氏模量,即:通过对材料共振参数的测量来间接测量杨氏模量[2],这也是国家标准GB/T2105-91所推荐的杨氏模量的标准测量方法。拉伸法测杨氏模量只能测量形变较大的情况,并且在外力加载过程中,材料的内部结构已随外力发生改变,不能真实反映原始条件下材料的性质。而共振法测定杨氏模量,具有响应快,不仅适用脆性材料(不能承受大的外力作用),而且对测量样品的形状限制少,实用性强。
另外,在用拉伸法测杨氏模量时,也可利用传感器技术,把待测材料在长度上变化 ( 力学量)转化为电阻变化、电容变化和电感变化等电学参数的测量[3],以及转化为光学参数的测量[4]。
【参考文献】
1. 范钦珊主编. 材料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熊永红主编. 大学物理实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 郭振芹. 非电量电测量. 中国计量出版社.
4. 王爱军. 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量杨氏模量. 大学物理. ~31优品闪购.流行随你
限时聚惠.精品随你
下载手机app
诚信保证计划
关注拍拍 惊喜多多
Copyright &
广东省通管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大学物理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 - 图书信息
  书 名: 大学物理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   作 者:魏健宁   :
  出版时间: 日   : 6   开本: 16开   定价: 26.00元
大学物理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 - 内容简介
  《大学物理实验(下册):综合设计性实验》基于高等院校物理实验课开设的实际情况.在多年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大学物理实验(下册):综合设计性实验》分上、下两册,按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组织教学内容;内容主要包括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以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实验等共61个实验。《大学物理实验(下册):综合设计性实验》在介绍实验基本原理与实验方法、实验内容与步骤时,力求繁简适当、通俗易懂,在部分实验的附录中还介绍了著名物理学家及实验相关的技术发展、最新成果和展望,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适应不同层次学校教学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大学物理实验(下册):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类本科生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
大学物理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 - 图书目录
  上篇:综合性实验   实验1声速测量   实验2液体黏度的测量   实验3热电偶的定标   实验4冰的溶化热的测定   实验5非平衡直流电桥电阻温度计的研究   实验6混沌特性及加密通信实验   实验7方波的傅里叶分解与合成   实验8高温超导材料的导电性能与转变温度的测量   实验9   实验10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研究   实验11显微镜放大率和数值孔径的测定   实验12光速测量实验   实验13全息照相   实验14光电比色计测溶液的浓度   实验15磁光效应综合实验   实验16特性研究   实验17光谱测量实验   实验18塞曼效应实验   实验19冉绍尔一汤森效应实验   实验20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的使用和磁场测量   实验21密里根油滴实验   实验22夫兰克一   实验23核磁共振   实验24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   实验25超声波探伤与测厚   下篇:设计性实验   实验26用板式电位差计测量电池的电动势   实验27电子秤的设计与制作   实验28液体温度计的设计与定标   实验29交流调光灯的设计与制作   实验30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   实验31数字温度计的设计   实验32基于补偿原理的伏安法测低值电阻电路的设计   实验33偏振光的观测与研究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0:39:5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大学物理实验(提高部分)(第2版) _正版电子书在线阅读_百度阅读
大学物理实验(提高部分)(第2版)
支持以下平台(点击下载客户端)
畅销飙升榜
大学物理实验(提高部分)(第2版)
您也可能感兴趣
《大学物理实验》分“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两册,配合使用,实现物理实验的分层教学。本册为提高部分,适合高等院校非物理类专业的本科各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实验技术人员和有关教师的参考用书。在内容编排上主要体现教学内容、方法的层次化,本书分为5章。第1章对物理实验与计算机的应用作介绍;第2章介绍定性与半定量实验;第3章为综合性实验;第4章为设计性实验;第5章为研究性实验。对于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书中只给定了其实验任务、实验要求、实验条件和参考资料,具体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研究由学生探索完成,并可从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中获得设计引导和研究引导。   《大学物理实验》通过穿插“拓展阅读”内容,使读者对现代测量技术有概要性的了解。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院校大学实验立体化教材:大学物理实验(提高部分)(第2版)》为提高部分,适合高等院校非物理类专业的本科各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实验技术人员和有关教师的参考用书。
广西科技大学物理实验室主任,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第1章物理实验与计算机应用 1.1计算机在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1.2虚拟实验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实验1―1虚拟仿真系统实验 实验1―2虚拟仿真示波器的调节与使用 实验1―3虚实结合综合光学实验 拓展阅读1虚拟技术简介 实验1―4虚实结合红外扫描成像实验 实验1―5非线性混沌实验 实验1―6高温超导转变温度的测定 拓展阅读2低温技术简介 第2章定性与半定量实验 2.1在物理实验课程中引入定性与半定量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2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实验项目 实验2―1受迫振动与共振实验研究 实验2―2转动液体内部压强分布实验研究 实验2―3光通信及互感现象 实验2―4尖端放电与静电电动机、静电除尘 实验2―5感应电流的热效应 实验2―6通电、断电自感实验 拓展阅读3真空与真空镀膜技术简介 实验2―7频闪法测转速的实验探索 实验2―8磁悬浮实验 实验2―9声聚焦实验 实验2―10神奇的辉光球 实验2―11激光监听 实验2―12霍尔传感器测磁场分布的应用探索 拓展阅读4显微技术简介 第3章综合性实验 实验3―1液晶电光效应 实验3―2多种衍射综合实验 实验3―3光纤通信综合实验 实验3―4声速测量实验 实验3―5电容传感器实验 拓展阅读5传感器技术简介 实验3―6电涡流传感器实验 实验3―7迈克耳逊干涉仪综合实验 实验3―8全息照相实验 实验3―9双棱镜干涉实验 实验3―10声波测距实验 实验3―11核磁共振实验 拓展阅读6磁共振简介 第4章设计性实验 4.1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要求 4.2设计性实验的举例 4.3设计性实验项目 实验4―1孔明灯的研究与设计 实验4―2电阻测量设计 实验4―3驻波实验研究与简单乐器的设计 实验4―4平行轴定理验证设计 实验4―5酒精浓度仪的研究与设计 实验4―6光照强度计的研究与设计 实验4―7波长的相对测量实验设计 拓展阅读7微波技术简介 实验4―8 根据“不确定度均分”原则进行的实验i殳计 实验4―9薄片厚度测量专题设计 实验4―10折射率测量专题设计 实验4―11用分光计测定液体折射率的实验设计 实验4―12用极限折射法测定三棱镜的折射率的实验设计 实验4―13接地电阻测量设计 实验4―14利用光杠杆法测量薄片厚度的实验设计 实验4―15光的偏振实验设计 拓展阅读8等离子体技术简介 第5章研究性实验 5.1研究性实验的教学要求 5.2研究性实验的教学课题 实验5―1锥体上滚实验与“怪坡”之谜研究 实验5―2热电偶测温实验研究 实验5―3伯努利方程应用实验研究 实验5―4电磁驱动实验研究 实验5―5学生兴趣制作研究与实践 实验5―6“历史上最美的”物理实验研究 实验5―7陀螺进动实验研究 实验5―8电子秤的研究 实验5―9全息技术研究 拓展阅读9全息技术简介
第二版前言 《大学物理实验》分基础和提高两册,配合使用,实现物理实验的分层教学。本册为提高部分,用于分层教学的提高教学,适合高等院校非物理类专业的本科各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实验技术人员和相关教师的参考用书。《大学物理实验(提高部分)》第一版于2010年10月出版,迄今为止已多次重印。本书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在此我们向使用本书的读者表示衷心的谢意。 根据当前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了更适合读者的使用,我们对《大学物理实验(提高部分)》一书进行了修订。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删除了部分不实用的实验项目。 二、对部分实验的内容、思考题做了改写或合理的调整、更新和补充,使内容更充实,更方便读者的使用。 三、对新增的设备,增加了相应的实验内容,使教材能及时反映仪器的更新。
四、进一步充实了与本书密切联系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使本教材读者的参考资料更为丰富。 全书由朱基珍负责修订工作,全体参编人员参加了修订。本书的修订工作得到了广西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关心和支持,还得到了使用本书的教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更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质量也有相应的提高,但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实验条件不足,书中仍难免存在不足,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4月 大学物理实验(提高部分)第一版前言 本套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要求,借鉴国内外近年来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成果,结合广西工学院多年来的教改成果、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本套教材体现分层教学、开放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实验教学新要求,为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全套共分为两册,第一册《大学物理实验(基础部分)》,适用于基础实验教学;第二册《大学物理实验(提高部分)》,适用于提高型、研究型实验教学。   全书通过穿插“拓展阅读”内容,把物理学的发展简史呈现出来,也反映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并对目前先进测量技术作了介绍。为方便教学,本套书提供配套的光盘。   教学中实际采用的教材包括三大部分,即纸质教材、网络教学资源及教学管理系统、光盘。三部分教材相辅相成,各有侧重,构成了立体教材,满足网络化、分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需要,并对实验教学实现自动化、网络化的管理。   纸质教材:包括基础和提高两部分,分为两册。在内容编排上主要体现教学方法的层次化,如分必做内容、选做内容,分常规性实验教学、设计性实验教学和研究性实验教学等。纸质教材中,对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只给定了其实验任务、实验要求、实验条件和参考资料,具体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研究由学生探索完成,可从网络教学资源中获得设计引导和研究引导。   光盘:内容包含教学大纲、实验课件、绪论课课件、实验教案、实验操作讲解视频短片(包括“等厚干涉及其应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激光波长”、“示波器的使用”、“分光计测三棱镜折射率”、“夫兰克?赫兹实验”、“直流电桥测电阻”、“霍尔效应”、“固体线热膨胀系数的测定”、“拉伸法测定金属丝杨氏弹性模量”、“用刚体转动惯量测量仪测刚体转动惯量”、“用落球法测定液体黏滞系数”、“长度测量和固体密度测定”、“光栅的衍射”、“电表的扩程、改装与校准”、“用感应法测螺线管磁场”等共计15个实验项目)。对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有相应的设计引导和研究引导;对《大学物理实验(基础部分)》的第1章、第2章,附有复习提要及习题的参考答案;对《大学物理实验(提高部分)》中第1章例题中相应的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数据附有程序;另外,还提供可用于网络化教学的物理实验练习题模块。具体使用方法请在打开相应光盘目录后查看该目录下的readme.doc文件。   网络教学资源及教学管理系统:对于物理实验课程,我们建设了教学和管理网站,并科学合理地组织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使之能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网站内容包括教学录像、课件、电子教材、仪器介绍、基础实验操作预习视频短片、近代物理板块等。 内容组织形式:① 按教学顺序组织教学资源,实现了网上预习、学习、复习,网上答疑,网上专题讨论等互动学习功能;② 按知识的模块化进行编排,如分为传感器、全息照相、光学综合实验、核磁共振及虚实结合等多个系列实验,以方便学生对各模块知识的查询;③ 按教学方法的层次化编排,以获得各类实验的教学指导。 管理功能:① 对实验教学状态实现实时监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② 对人员、设备、教室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③ 网上自动分组、网上考勤、网上成绩统计及成绩查询、网上实验预约、操作考试自动抽签系统等。 总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利用管理系统,能在网上完成实验分组、人员设备的教学管理、网上预习、学习与复习、网上实验预约、网上考勤、操作考试自动抽签、成绩录入和统计、师生网上互动、教师教学工作量自动统计等功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课程网站在实验教学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朱基珍教授主持全书的编写、统稿和审定工作,黄榜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负责全书审稿工作,P汉元负责配套光盘的制作工作,所有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人员均参加了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和核对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广西教育厅、广西工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及经费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和条件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妥之处,真诚地希望各位读者提出建议并指正。
实验1―2虚拟仿真示波器的调节与使用 直流、正弦交流、方波信号是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电源信号,可由直流稳压电源、函数信号发生器提供。测试信号波形和幅度的常用仪器有万用表、交流电压表和示波器。 示波器是一种用途较广的电子仪器,它可以把原来肉眼看不见的变化电压变换成可见的图像,以供人们分析研究。示波器除了可以直接观测电压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波形外,还可以测量频率、相位等。利用换能器还可以将应变、加速度、压力以及其他非电量转换成电压进行测量。本实验将学习虚拟示波器的使用。 【实验目的】 (1)学习虚拟双踪示波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学习基本的操作使用方法。 (2)学习虚拟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操作使用方法。 (3)利用虚拟双踪示波器观察虚拟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各种周期性信号(正弦波、三角波、方波、锯齿波)的波形图,测量电压信号的周期、峰值、有效值和峰峰值。 (4)利用虚拟双踪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测量未知正弦信号频率。 【实验仪器】 计算机、虚拟示波器软件。 【实验原理】 测量仪器按照应用领域的不同,其功能、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各种测量仪器都可以分成三大功能模块,即数据的采集与控制、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结果的输出与显示。对于传统仪器而言,这三大功能模块均以硬件形式存在,每种仪器的功能是设备制造厂家在设计生产时定义的,都对应着特定的应用场合,用户是不能改变仪器的特性或功能的。即便是后来出现的数字化仪器、智能仪器,虽能使传统仪器的准确度提高、功能增强,但仍未改变传统仪器那种独立使用、手动操作、任务单一的模式。 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缩写为VI)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新型仪器,是计算机技术与仪器技术深层次结合产生的产物,虚拟仪器是继第一代仪器――模拟式仪表、第二代仪器――分立元件式仪表、第三代仪器――数字式仪器、第四代仪器――智能化仪器之后的新一代仪器,是对传统仪器概念的重大突破,代表了当前测试仪器的发展方向。 虚拟仪器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可通过软件定义,用户可以根据应用需要进行调整,通过选择不同的应用软件编写适合自己需求的仪器形式,开发各种特殊功能。 【实验仪器介绍】 本实验中所要用到的仪器有虚拟双踪示波器、虚拟信号发生器。 虚拟双踪示波器面板如图1―2―1所示。 点击如图1―2―1所示左下方的“电源开关”按钮,打开虚拟示波器的电源,然后点击“显示信号发生器”按钮,可显示模拟信号发生器面板,如图1―2―2所示。
帮助平台入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物理实验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