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视频:p画仙王平泼墨大泼墨写意人物画图片

名称:【雅昌讲堂】华艺讲堂之张大千系列讲堂(三)李永翘:人物画的艺术历程
&  【相关连接】
  主讲人介绍:
& & & & 李永翘 男,1944年11月生,重庆市人。196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作家、美术评论家。
演讲人:李永翘
  从事中国文化艺术研究30余年,尤精于中国美术研究特别是张大千生平与艺术的研究,被媒体誉为中国张大千研究之首席专家。现系四川张大千纪念馆唯一特聘之终身高级顾问。已在国内外出版了《张大千年谱》《张大千画语录》、《张大千诗词选注》、《张大千全传》(上下)、《张大千诗词集》(上下),《张大千论画精粹》、《张大千&人生传奇》以及《中国服饰文化艺术》、《哲学与精神文明》、《外国幽默与笔话》等专著和译著达20多部,同时还在国内外发表了《论张大千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贡献》、《张大千画为何能够独领风骚》、《张大千与敦煌艺术》、《中国文物界的一桩大冤案&&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案&的调查报告》、《萧建初教授书画集跋》、《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等涉及中国文化、艺术、文学、经济、哲学、教育、科技、社会、历史、人物等各方面的论文和艺评文章等已达200多篇。发表总字数已达800多万字。成果与事迹曾被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在国内外都有着较大的影响。1996年曾获美国传记学会的全世界最卓越成就金纪录奖;1997年获台湾海基会两岸征文大赛佳作奖,以及其他的种种奖励。个人传略已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世界艺术家名人录》、《世界人物辞海》、《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百年名人录》、《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国专家卷)、《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宝典》等典籍。
  导语:
  雅昌艺术网很荣幸邀请到李永翘老师为各位广大网友主讲公开课,这期主要讲述张大千的艺术历程。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花鸟、山水、人物、泼墨泼彩,从中了解张大千的画画道路中的经历。
  主题:【雅昌讲堂】李永翘:张大千系列讲堂之人物画的艺术历程
  李永翘:张大千的人物画实际上也是他二哥教的,因此积淀了很深厚的基础。这个是1929年张大千画的《自画像》,旁边这密密麻麻题满了,一共有32位名家题词,而且这个自画像完全是用石涛的笔法,所以这些题词都是对张大千艺术的赞扬、期望,这个是张大千《自画像》里面题词最多的一张了,这就是35年张大千画的《天女散花》,这张《天女散花》是颇有唐人风貌,这是1935年张大千在洛阳友人家偶然见到了唐代壁画,当然怎么来的他不知道,因为当时这些东西还是非常保密的,谁拿到了,一般是密不外传。
张大千《自画像》
&&&&&&& 这是1937年张大千在北平,当时北平已经陷落了,当时他被日本人,被日本宪兵队抓去关押了一个星期,所以当时流言纷传,有人说张大千做了汉奸,也有汉奸报纸说张大千被日本人枪毙了,所以后来张大千因为种种原因,逃出了虎口,回家之后他就画了幅《自画像》表明他的心情,就是画图留于后来看。这幅《自画像》是相当于张大千当时留的遗照,就是给自己留的遗像,我以后到底会是汉奸呢还是怎么样呢,还是忠于祖国。你们大家看着画就知道了,头戴着东坡帽,穿的是汉衣,上面是青松,所以一看就知道张大千始终是坚守了民族气节、忠于国家。
张大千的作品《仕女》
&&&&&& 这是张大千通过千辛万苦从北平沦陷区逃回四川之后在青城山画的,当然气氛就大不一样了,回到了大后方,这就是画的戏剧人物画,这画的是《川剧》,这是青城山39年画的仕女,大家看看这个时候仕女和呆一会儿看到的他从敦煌回来之后画的仕女又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就显得比较清瘦,比较文弱,带有魏晋风度。这幅仕女就非常漂亮,《拈花仕女》手里边拈着一小枝桃花,脉脉含情,欲语含羞。这幅画有的人叫《凌云仙女》,实际上他是&麻姑献寿&,就是麻姑他手捧的是灵芝献寿汤,他这是一幅献寿图,这就画得非常庄重、非常端庄,所以正因为张大千在人物画方面造诣非常深厚,所以当年文坛前辈叶恭绰就劝张大千,说&我国人物画一脉,自吴道玄、李公麟后,已成绝响。仇实父失之软媚,陈老莲又失之诡谲,有清三百年,更无一人焉。&意思是叫张大千把花鸟和山水暂时放一放,专攻人物画,以整中国人物画的雄风,这不光叶恭绰是这样期望,因为叶恭绰是南方人,他是广州人,包括北方的所有大家,当时齐白石、傅增湘、周肇祥、陈半丁等等和叶恭绰都不约而同的一个看法。就是说现当代不乏人物画家,而中国绘画,本以画人物为最重要。大千有艺术天才与精神造诣,今后若在致力于此,定将为近代中国,放一异彩,为中国艺术,接续光荣历史,对大千殷殷待之。也就是说南北这些大家、前辈都把这些中国人物画的重任放在了或者委托给了张大千,表明了对他的期望值更高,所以这也是张大千后来冒着千辛万苦要到敦煌去,而且一去就待了三年,这也是他在那儿苦苦临摹壁画的原因之一。
张大千的作品
  这是张大千到敦煌去临摹的《牢度叉斗圣图》这个尺寸相当大,3米多高,将近10米长,也就是说整整一个壁面大小这么大。现在这幅图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这里面有100多个人物,这是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样子,旁边就是他从青海请了两个藏族喇嘛,每个人,每个月工资50块大洋,当时是高薪了,这是他临摹的《佛出行图》,色彩非常鲜艳,这画的是文殊菩萨,这就是说画的是当时的供养人像,这是唐代的,两位青楼女子供养菩萨希望舍贱从良;这画的是敦煌的开国公曹延宗供养像,从这幅像和刚才那幅像张大千也认为实际上像曹延宗在正史上没有记载,但是在敦煌壁画里边有,所以说他旁边的上边密密麻麻的是写满了他的正式官职,张大千就认为这些是充分如实地反映出唐代、五代当时的官民他们的服饰,他们的生活用具,你看他拿着香炉,旁边的小童,手里捧着花盆,他们的服饰是怎么样的,器具、器皿是怎么样的,实际上也就是说他就认为特别是这些供养人像,他们的历史价值是重过了艺术欣赏,所以正因为张大千从敦煌艺术当中得到启发,所以从此之后他就对此无比重视了。这是他回来之后44年画的《暗月图》,实际上也是一个《献寿图》,当时还有《春真图》,这些非常漂亮,而且就是仕女的那个面部更加饱满,身材更加丰满,更加丰硕,神情更加活泼和刚才我们看见的在青城山画的那种比较清瘦像林黛玉似的又大为不一样。这就是45年画的《水月观音像》,这个事情后来还曾经引起过一件&购画风波&。这幅画现在在成都新都区宝光寺,是宝光寺的镇寺之宝。
&张大千的作品
  张大千从敦煌壁画的大尺寸、大面积得到启发,这画的是《西园雅集图》,根据历史典故,那也是非常气魄宏大,气势惊人,也是几十个人物,每个人的面貌就是器具都不一样。这是《青骢图》这表明张大千在画马走势方面也是很有功底的。这幅画是《并蒂图》,这实际上画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所以你看这个贵妃就画得比较丰满了。中国画仙张大千,这个是郎静山用他的实景摄影法拍摄的,当然这个标题还可以改,因为张大千也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于右任就曾经这么说&作画真能为世重,题诗更是发天香。&张大千的诗词也非常多的。
上传日期:日
Copyright &
Artr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物画国画八仙过海图,尺寸大,水平高,工笔细腻功力好构图好
人物画国画八仙过海图,尺寸大,水平高,工笔细腻功力好构图好
编号:se,
品种:山水国画原作-山水国画原作
属性:浅绛山水原画,,90-99年,,二尺69*33,,简单装裱(加衬),,宣纸,,,
简介:藏品尺寸/规格:画心长130厘米宽65厘米。本店几乎每天都有新藏品上架。本店不存在印刷品,如果买家收货后发现有假,本店承诺赔付10000元。本店所有藏品都由卖家包邮,让买家买的开心,舒心,放心,希望和各位同仁长期合作,谢谢。
商店【木雕佛像与书画】“山水国画原作”目录下其他商品: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当前位置: >>
>> 山水国画原作 >> 人物画国画八仙过海图,尺寸大,水平高,工笔细腻功力好构图好
Copyright &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分辨率最好为,IE5.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中国收藏热线版权所有;未经许可,本网图片、文字不得转载、复制、及制作镜像!客服电话:8, (白天接听:9:00--17:00)中国传统人物画大观【珍藏版】(下)
中国传统人物画大观【珍藏版】(下)
原文地址:中国传统人物画大观【珍藏版】(下)作者:书画佳人马青原
&&&&& 中国传统人物画大观(下)
苏六朋纸本设色纵132厘米 横101.5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 此图绘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召李白作“清平调”的故事。画面构图完整,有开合之意,人物呼应紧凑。李白神色飘逸,文采气象夺人。此图用全焦墨完成,落笔草草,风致宛然,人物头像似不经意,却刻划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是苏六朋代表作品之一。
苏长春纸本设色纵178.5厘米横67.5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 苏长春(生卒年不详),字仁山,别署教圃,广东顺德人,工山水、人物,兼写花卉,用笔构图自成一家,古朴高逸,有金石味。图中作者自题:“五羊仙骑羊,蝗神骑驴,分野之下,能修德政,则蝗神逐蝗于柳,种种兆年丰,九谷遍阡陌,故附祀之,帝高阳苗裔跋。”传说苏先祖为皇帝之孙,古帝颛顼,国于高阳,故称帝高阳。五羊仙是广州城的神话传说,古时候有五位仙人骑五羊,手执谷穗,在这里播下五谷,广州从此兴旺起来,画中之人,除五羊仙外,还有一人是否就是题款上所提到的蝗神?
吴榖祥纸本设色纵116.5厘米横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怡园主人为顾文彬(),字子山,元和(今苏州人),1841年为进士,官至浙江宁绍道台。怡园原为明代尚书吴宽的旧宅。清代为顾文彬所得。同治年间文彬之子顾承为设计怡园,与当时在苏州的画家任阜长商量,任阜长推荐虚谷设计,文彬因虚谷为和尚而加以反对,便请阜长设计。他吸取苏州园林诸优点,独运匠心,使怡园成为苏州园林中景观丰富精美的私家花园之一。顾文彬坐在松树下的石块上,手执书卷,身穿圆领长衫,衣纹线条遒劲,表现出文人士大夫的风度。
倪田纸本设色纵118.5厘米横5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此图画题:“一望关河萧索。宣统辛亥新春”。可见作于1911年。王昭君名嫱,汉代美女。汉元帝后宫既多,不能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贿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能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元帝见后,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昭君出塞图》为历代画家所重视。过去的“百美图”上常见此图。画面上昭君是以公主打扮,裘皮斗篷,立于马前,若有所思,仰望天空。
倪田纸本设色纵122厘米 横49.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 《四红图》格调精细严密,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绘画技巧,既有前辈大师优秀传统的继承,也有画家个人特色的表现。设色方面,画家更有独具的匠心。用环境来衬托主要人物,画家在人物心理状态的刻划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倪田纸本设色徐悲鸿纪念馆藏
&&& 倪田(),初名宝田,字墨耕,江苏扬州人。侨居上海,画初学王小某(愫),人物、仕女、古佛像等皆佳。尤善画马。因喜爱任伯年画,故作画亦受伯年画法影响。设色花卉、人物,风格近似伯年,古拙绝俗,意境清新。《钟馗仕女图》将钟馗的粗率勇猛与仕女的沉秀纤柔构成一种诙谐的对照,画面显得生动而有趣。
倪田纸本设色纵138厘米 横48.4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 人物画家在画人物时,有时为了避免单调,往往将人物置于一种精心构置的氛围和环境中。此《梅花仕女图》就是将一妩媚清丽女子的倩影安置在高洁清雅的梅影中,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衬托,更能表达画面意境。
吕彤纸本设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 吕彤生卒不详,以擅画人物著称。《蕉荫读书图》绘一纤柔清丽女子正凝神静气在蕉荫下读书的情景。画家用白描手法,细劲而游刃有余的线条,将仕女轻噘的唇、倾国倾城的媚眼表现得无与伦比,充分体现了仕女的美质。
叶道本纸本设色南京博物馆藏
&&& 美人欹窗,而且是飘满白雪的窗,本身就是一种美景。叶道本生卒不详,擅画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他笔下的仕女,多采用白描手段,上述宋代院画的富丽,下承西画光影和透视的影响,颇具有艺术表现力。
佚名绢本设色
&&& 《雍正妃行乐图》描绘雍正皇帝的妃子在漫长而清冷的后宫中行乐的情景。虽然描绘对象是妃子,却以明清美女的模式绘出,再加上具有明暗效果的晕染,画面具有一种难得的通透感和立体感。但由于描绘对象的特殊性,为了显示妃子们的雍容端庄,只得以千篇一律的矫揉造作的面容示人。
任淇绢本设色纵97.6厘米 横42.6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 清代人物画家受陈洪绶的影响颇大。任淇无论在人物造型还是线条的运用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陈洪绶的影响。《送子得魁图》很显然是一幅临摹之作。图中仕女孩童面部造型、衣纹线条,甚至右上角“老莲洪绶画于狮子林”九字,都仿陈洪绶的艺术风貌。
任淇绢本设色
&&& 任淇,生年不详,卒于1861年。字竹君,号建斋,浙江萧山人,任熊族叔。工书法,精篆刻,擅画花鸟、人物、界画。此幅《樱姹丹源图》画风工细,设色浓艳。
任熊绢本设色纵141.7厘米横39厘米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 任熊的此幅《柳荫仕女图》画面层次井然,人物欹石,以人的纵向动感破石的横向结构,石又半遮着柳树。这种被表现的物象的相互遮挡穿插,形成了变化的韵律、含蓄而又令人快慰的艺术节奏,进而使这幅简约、单纯的《柳荫仕女图》显得丰富而耐人寻味。
任熊绢本设色纵154.5厘米横41厘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 任熊所作仕女主要继承陈洪绶传统,然有所变革。造型夸张而比例却大致准确。线条圆润而遒劲,出方折之笔,或变为钉头鼠尾描,具更强的装饰性;设色浓艳,呈更多世俗趣味。《桐荫抚扇图》就是这类风格的典型。
任熊纸本设色纵121.4厘米横35.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湘夫人图》画的是《楚辞》中的“湘君”和“湘夫人”。人物的造型、服饰和神态明显接受了古代人物绘画风格的影响。画家用圆转劲利的细线,画出宽袍大袖、长裙曳地、神气高古拙朴、意态飘逸的仕女。
任熊绢本设色纵129厘米 横41.5厘米 天津人民出版社藏
&&&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帝国主义的长枪大炮无情地打开了古老封建帝国的森严壁垒。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艺术家们不能不对自己的创作观念和民族传统进行重新理解。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文人的雅逸、宫廷的富贵、民间的粗俗,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宽容态度融洽和凝铸到一起,成为中国绘画的新的传统—这就是以赵之谦、任熊、任颐、虚谷、吴昌硕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所创造的“海派”绘画艺术。《元女授经图》就代表了这种趋同的艺术风尚。
任熊绢本设色纵99.2厘米 横33.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 以任熊为代表的“海派”画家,大都擅长诗、书、画、印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但他们不同于以往的文人画家那样讲求水墨清淡的“墨戏”,而是大胆地将大红大绿用于画面,显出一种绚丽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审美风尚。《瑶宫秋扇图》工笔画一手执纨扇、姿容清丽的女子。线条刚劲、飘洒,时出方折之笔,笔致细腻,设色浓丽,颇有脱俗趣味。
任熊 绢本设色纵27.3厘米横3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任熊的绘画艺术继承了明代画家陈洪绶的很多因素。在人物造型上,较陈洪绶的夸张变形又有所区别。“大梅”是指号称“大梅山人”的晚清诗人姚燮。任熊与姚燮交从甚厚,曾得诗人器重,得以观赏诗人所藏金石字画。此画中的人物形象比例大体准确,头与全身的比率约在一比七上下,相对而言,更有头小身体大的趋势,略带一点臃肿。但很能体现诗人的那种意气风发和气质。
任熊绢本设色纵97.6厘米 横35.6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任熊绢本设色
&&& 中国绘画的发展,宋代以后,出现了文人、宫廷和民间三支队伍于基本独立体系中纵向嬗递的趋势。文人画重清高雅逸的韵致,宫廷画多富贵靡丽的气氛,民间画尚粗野艳俗的格局。任熊的绘画艺术则是结合了三者,走向趋同的代表之一。《采药图》即体现了这种趋同的审美特征。
任熊绢本设色
任熊绢本设色
&&& 任熊(),晚清画家,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自幼聪慧机智,喜爱绘画,童年时常画灯画,后从师塾学画行像,即画祖宗之像,久而厌之,到杭州谋生,有机会接触许多书画名家,提高了艺术修养。任熊此幅《人物》,笔法圆劲,形象奇古夸张,带有装饰趣味,衣纹如行云流水,铁画银钩等多种描法,流畅而奔放,得顾恺之、阎立本、陈洪绶神髓而别开生面。
任熊纸本设色纵88厘米 横28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 任熊与任薰、任颐合称“三任”,加任预,也称“四任”,与朱熊、张熊合称“沪上三熊”。他的《仕女图》在设色方面,厚重浓郁,鲜爆活跳,特别是衣纹的折角处小块的对比色,与整体色相比极不协调,但因此也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冲击力。
羊文森纸本设色纵104.9厘米横41.2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 羊文森为晚清画家,生卒年不详,擅长人物画尤其是仕女画。此画中女子吹箫时的神情似若有所思。画法用勾勒填彩法,勾线如铁划银钩,赋彩浓淡并用。从画面上,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那传达人物情思的清幽悦耳的箫声。
沙馥 绢本设色 纵84厘米 横37厘米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 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神“君形”,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此幅《犁花仕女图》中的背景十分简略,用以突出仕女的神情和姿态及内心活动。&
沙馥纸本设色徐悲鸿纪念馆藏
&&& 沙馥(),晚清花鸟画家,也善画人物。此图笔法清新活泼,气味静穆,富有装饰趣味。画芭蕉美人,具有写生的效果。
费以耕绢本设色纵91厘米 横38.9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 费以耕,生卒年不详。费丹旭长子,画承家传,工仕女画。风格清丽。画中仕女柳眉细眼,身材修长,一副弱不禁风而楚楚动人的样子。同时又身姿活泼地在花丛中追逐着上下翻飞的彩蝶,神情煞是可爱而迷人。
任薰纸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31.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 任薰(),字舜琴,又字阜长,其父任椿、兄任熊都是画家。任薰自幼受父兄影响,喜爱绘画,青年时在宁波卖画为生,1868年与任颐去苏州,后寓居苏州、上海。任颐、任预均从其习画。《牡丹仕女图》描绘了一瘦弱清丽的女子,其娇嫩妩媚的风姿与雍容华贵的牡丹一样,给人以愉悦的美感。
任薰纸本设色纵145.5厘米横39.5厘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 任薰治学严谨,在写生、临摹上均下了苦功夫。他的画承父兄,人物常用高古游丝、铁线、行云流水、兰叶几种描法。此幅《蔡文姬》用方折有力的线条描绘了才女蔡文姬的形象,将其聪慧而富有正义感的内在品质表现得生动传神。
任薰纸本设色纵145.5厘米横39厘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 任薰擅画人物,在人物画方面具有杰出的艺术天分。《吹箫引凤图》藉妩媚清俊的吹箫仕女的形象,表现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也传达了画家内心对于美好的一种向往。
任薰 纸本设色 纵130厘米横33厘米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 任薰的人物画同任熊一样,受陈洪绶影响很深。人物造型夸张而不乏写实倾向,力透纸背,很有艺术表现力。《灯下沉思图》描绘一淡妆女子,在灯下陷入沉思的娇丽姿容,那中蹙眉凝神的模样很是惹人爱怜。
任薰纸本设色纵172厘米 横81.5厘米 江苏省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 据葛洪《神仙传》,麻姑修于牟州姑余山,姿容美妙,成仙后居蓬莱仙岛。三月三日,王母寿辰,麻姑用灵芝酿酒作寿礼,后来民间多画此以贺女寿。任薰此画很有陈洪绶笔意而出新,用工笔重彩绘出,敷色浓郁,颇能表现寿喜之日的热闹纷繁的场面。
任薰纸本设色纵243.5厘米横122.2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 《瑶池霓裳图》画仙雾缭绕的瑶池盛宴场面。画中裙裾飘举若飞的众仙女吹奏的天籁之音,似乎从画面传递而出,令人心旷神怡、绕梁三日而不绝。雍容华贵的王母娘娘驾彩凤乘祥云、徐徐而来,场面很是幽雅热烈。
任薰 纸本设色&&& 《华天跨蝶图》是任薰的传世名作。人称“任阜长精于绘事,名噪当时”。除从学者任颐、任预外,宁波、苏州均有弟子,深受时人拥戴。他的人物画,格调清新,雅俗共赏,很有特色。
任薰纸本设色
&&& 任薰兼工人物、花鸟、山水、肖像、仕女,画法博采众长,面貌多样,富有新意。他所作仕女主要继承陈洪绶,然有所变革。此幅《绶砚作书图》中的人物,造型仍加夸张,然比例大致准确。圆润劲健的线条在刻画人物动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表现张力。
任薰纸本设色
&&& 画中设色十分清淡,人物的面部略加晕染。线条多为宛转回旋的行云流水描及飘逸的兰叶描,画风独特。窦燕山对孩子那种舔犊之情和拳拳之爱跃然画面。
任薰纸本设色
&&& 任薰的绘画明显地继承了陈洪绶的风格,虽没有陈的高古、清逸之趣,却显得通俗平易,能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闺中仕女姿容娇柔而清丽脱俗,具有典型的清代仕女审美特征。
任薰任颐纸本设色纵125厘米横31厘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钱慧安纸本设色纵62.1厘米 横5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钱慧安绢本设色纵142厘米 横8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中耸立两株青松,虬枝盘折,古藤披垂,气势非凡。松下湖石峻峭,芍药盛开。此图似是取意韩魏公邀客品赏芍药名品—金带之轶事。据说“此花开者,城中必出宰相”,后果如此言,品赏此花的人,后皆入相。此画用笔工整,以钱线描写衣纹,人物神态各异,均有生意。色彩古雅,韵味高远。
任颐 绢本设色 纵28厘米横28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 任颐(95),清末画家,原名润,字伯年,后更名。生于浙江山阴航坞山,卒于上海。其父任云淞是民间画工,任颐幼时随父学画肖像,在传神写照和默写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到宁波随任薰学画,同年春末与任薰离开宁波到苏州,后寓居上海近30年,以卖画为生。此幅《花容玉貌图》体现了一种费丹旭式的半工半写法,仕女形象则清丽娇柔,风雅脱俗。
任颐纸本设色纵148厘米 横79.7厘米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 任颐的人物画题材广泛,既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他善于写真术,能够捕捉人物一刹那之间的神情动态,被誉之为“曾波臣后第一手”。《仙姑图》形象生动,构思奇妙,堪称近代绘画史上少见的佳作。
任颐纸本设色纵107厘米 横42.8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138.5 68.5 &任颐的人物画继承了“传神写照”的优良传统,宗法陈洪绶、上追唐寅、梁楷、李公麟、贯休、吴道子、顾恺之、曾鲸、禹之鼎、费丹旭、黄慎,对他都有影响。他的肖像画能做到“如镜取影,妙得传神”,表现方法上吸取西画优长,注意人物解剖关系和立体感。《祝翁呼鸡图》中人物,生动传神,面部须眉毕现。&
任颐是近代“海派”的代表画家,除了花鸟、肖像,人物画的成就很高。《老子骑牛图》中老子瘦骨清像,一副仙风道骨的智者模样。其衣纹勾勒精练,表现了潇洒飘逸的线条美,除了发挥传统笔墨人物画技巧,还适当地吸收西洋人物画的阴影和明暗,而敷色淡雅,浓墨点睛,神采焕发。
任颐是“海派”画家中卖画最多、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海派”就是指清末集中在上海出售自己艺术品,其画作符合新兴城市阶层欣赏口味的一批画家。他们虽然生平经历各不相同,为了适应艺术品市场,高雅的文人趣味逐渐减少,在表现手法上尽量采用更适于被民众接受的方式。此画中的钟进士即钟馗,那满脸正气和威风严肃的表情用任颐那方折遒劲的线条来表现可谓得天独厚。
任颐的人物画画面简单,除人物外并无其他背景,更突出了人物的神情特点,真可谓传神写照。此画以勾勒、点缀、泼墨等笔法交替互用,赋色鲜活明丽,画面整体而无琐碎之感,然而其细部却经精心绘制,可清楚看到人物的每一根鬓眉,活灵活现。
据说任颐的画“虽极细之笔,必悬腕中锋。”他自称“作画如颐,差足当一写字”。任颐常以书法用于画中,参用于画意,给人以惊奇不凡之感。
任颐 纸本设色 纵128.6厘米横32.3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 任颐一生为其好友作了很多肖像画,比如《酸寒尉像》就是吴昌硕的肖像。《沙山春像》中的人物神情沉稳,若有所思。任颐抓住他这瞬间之意态神色,以没骨法生动准确地写成肖像,用笔娴熟而凝重,气势飞动而骨力俱老,设色简净,笔到而神采毕现,除面部以淡墨勾写,馀者皆以色彩块面渲淡为之,虽不用线而觉线之空灵,一气呵成。
任颐 纸本设色 纵132.5厘米横633.1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 任伯年的作品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有趣,色彩雅致,很受市民喜爱。此画渲染点破,简约明晰,画面气氛祥和,毫不做作。画家以色墨相融的手法,用笔非常潇洒,显示了其高超的技艺。
任预 纸本设色 纵127.7厘米横60.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 任预在肖像画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所描绘的肖像,以逼肖写神著称,深受时人喜爱。此幅《碧荫轩主人小像》,即是受碧荫轩主人托为其绘的肖像。画中衣纹勾勒精练,表现了潇洒飘逸的线条美,除了发挥传统笔墨人物画技巧,还适当地吸收西洋画的光影效果,而且敷色淡雅,很是传神。
虚谷 纸本设色 纵143.5厘米横48.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 此图画秦赞尧立像。图中秦氏光头浓须,身著淡青色长袍,手执灵芝。立于画面的正中。右上方自题“秦醉经四十九岁小像,虚谷写,”下钤“虚谷”朱方印。右上方有秦赞尧自赞和记述创作的情况。全画笔法简练,构图简洁,是虚谷肖像画优秀之作。以秦赞尧“四十九岁小像”推断,此图应为虚谷五十三岁作品。
虚谷 纸本设色 纵116厘米横5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坡陀泉石间,画沈麟元头戴斗笠,身著白短裤衣服,留着短发坐在石上,作观水沉思状,身后放着渔竿,以点破主题,画右上方自题“葑山钓徒。竹斋先生五十岁小景,虚谷。”下钤“虚谷”朱方印。画中人物神态悠闲,形象生动逼真。全画笔法冷峭超逸,别具一格。可称虚谷肖像画的代表作品。沈麟元,字竹斋,一字卓哉,钱塘(今杭州)人。清同治至光绪年间()官河南淅川厅同知,善书,工山水,笔力苍劲,书风似奚岗,与虚谷同时代人。
虚谷 纸本设色 纵125.2厘米横63.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此图画一长袍老者手执菊花,倚坐于湖石块累上。庭院中双松挺拔,茂郁苍翠,松下两只白鹤在绿荫间闲步。竹篱边,秋树葱茏,丛菊盛开。画家很注重人物面目的刻划,勾染笔笔精到,墨色渲染过度,虚实对此清晰自然,很好地把握住了主人公面容丰满、神态闲适的特征,加上流畅简洁的衣纹和松鹤花石的映现,更显示出“人淡如菊”、儒雅持重的精神风貌。
吴昌硕 纸本设色 纵 124.1厘米横45.6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 吴昌硕与任颐交从甚厚,任颐曾为吴昌硕作过多幅肖像,其中以《酸寒尉像》最能体现吴昌硕的精神面貌。吴昌硕专门有诗称赞此画:山阴子任子,腕力鼎可举。楮墨传意态,笔下有千古。可见他对任颐的推崇。吴昌硕的人物画也从任颐的人物画中借鉴了很多传神写照的因素。布袋和尚的形象诙谐可爱,为历代人物画家所喜好。吴昌硕此幅《布袋和尚像》也十分传神地将布袋和尚的特征表露无遗。
王震 纸本设色 纵107.6厘米横38.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 济公是南宋僧人,法号原为“道济”,因其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举止如疯如狂,又被称为“济癫僧”。此画中济公蓬头垢面,大耳垂肩,身着旧僧衣,一脚着履,一脚穿屐。手持破扇,回头窃笑,似又要搞恶作剧了。作者以细毫乱写其发,疾笔焦墨略写衣纹,人物表情刻画极生动传神。自题“说我疯来我就疯,莫怪疯人无道理,我笑他人解不通”。其意与人物形象的刻画可谓珠联璧合。王震(),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寓上海。信佛教。工书画,擅人物、花鸟、走兽、山水,以佛像为佳。学任伯年,精微处得其神貌;画风却与吴昌硕相近。
昌硕 绫本设色纵26厘米横392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 此画用笔娴熟而凝重,气势飞动而骨力老到,设色简净,笔到而神采毕现。十八罗汉各有风采,睿智大度的,清矍消瘦的,丰满肥胖的等,画家用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将之描绘得活灵活现而神情各具。
王震 纸本淡设色 纵172.1厘米横95.1厘米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 王震(),字一亭,号梅花馆主,别号海云楼主,浙江吴兴人。5岁入私塾,7岁学画,14岁到上海著名裱画店怡春堂学徒,业余时间临摹中国画。因受上海巨富李薇庄的赏识,被介绍到恒泰钱庄做职员以资其学画,1882年,拜任颐弟子徐小仓为师,得见任颐,受其指导。达摩,南天竺僧,南朝时从海路来华,后渡江至嵩山少林寺,被称为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和东土禅宗初祖。画左边有王震自题:“白云闲绕禹门来,东土从今识初祖。色相悟彻四大空,如愚若讷胸无府。渡江渡海随缘驻,袈裟一袭神光普。神光普,师能度世一切群生苦。戊辰暮春。王震敬写。”
陈师曾 纸本设色&&& 《北京风俗》图表现的是民国初年北平街头巷尾常见的民俗,画中,大都是一些小人物——普通劳动群众的生活,反映了古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如敲小鼓者,乞食者……《乞食图》为《北京风俗》之一。旧社会上海,苏州河畔桥头,总有一些乞食的老妪、老翁,每当人力车过桥时,他们跟随车后,迈着踉跄的步子,追赶着乘车者讨钱,此种景象,不独上海有之,在《北京风俗》画中也有表现。陈师曾绘一人力车之一角,仅见坐车者的脑袋,一老妇蓬首垢面,破衣破裤,右手执布帚,左手持香炷,逐车乞钱。
陈师曾 纸本设色
&&& 陈师曾的绘画才能颇为全面,他擅长山水,花卉,有时也画人物,不仅能画佛像、布袋和尚、罗汉等,而且对时装人物,笔法亦相当纯熟。《读画图》就是一例。此图为一大立轴,真实地记录了以绘画展览会赈灾义捐的场面。画分二部分,前面的长桌上,展着长卷和册页,围观者以老人为多,有中国人,也有洋人,有的头戴瓜皮帽,有着长袍马褂,也有身着西装革履的。看长卷册页者,皆俯首静观,津津有味。而后排挂在壁上的立轴,观者仰面远视,或侧或正,从衣着戴帽,可以看出时在隆冬季节和民初社会的变革时期。状貌各异,无一相同的人物,精神奕奕,姿态颇为生动。&
陈师曾 中国美术馆藏&&& 1913年秋,陈师曾应北平教育部之聘,主管图书编写,他每天上班路上,细心观察北平街头的风俗人情,并于1914年创作了《北京风俗画》册页,共34图。《墙有耳》就是其中之一。民国初的北京,正处在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下,暗探密布,动辄杀人,人民失去言论行动的自由。此图以茶馆为背景,在挂着“雨前”牌子的檐前,站着两个暗探,他们正在偷听喝茶者的谈话。在那时的茶馆里,店主怕招来横祸,故常提醒顾客:“莫谈国事贴红条,信口开河祸易招;仔细须防门外汉,隔墙有耳探根苗。”画家用漫画式的表现手法,揭露了军阀统治的黑暗。反动和虚弱的本质;同时也反映了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要求。陈师曾以敏锐的目光,深入的观察,简练的笔调,被漫画家丰子恺称之谓:“是中国漫画的始源”。
&&82740“”&
发表评论:
馆藏&4435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泼墨仙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