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音乐名字和连接,人教版高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材上...

新课标高一英语必修2 第5单元Music Reading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一英语必修2 第5单元Music Reading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
→ 新课标高一英语必修2 第5单元Music Reading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
【】&&&【】&&&&&&【】从测试角度分析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_文档下载_文档资料库
当前位置: >>
从测试角度分析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测试角度分析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姓名:朱天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学科教学(英语) 指导教师:王启燕
摘要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高中起始阶段学生对英语学习 的种种不适应现象为出发点,在简要分析引起这种初高中英语教学不衔接问题的种种原 因基础上,以对初高中英语教学影响最大的中高考测试为突破口,从理论上论述了什么 是测试,测试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测试在保证语言教学的衔接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中 高考测试作为水平测试及选拔性测试,对初高中英语教学所带来的巨大后效作用;进而 本文从实践层面对中高考试卷做了翔实的分析考察,对比探究出其各自对初高中英语教 学的影响,因而造成的在初高中英语教学方面的区别及由此导致的初高中英语教学不衔 接问题。为了保证本文的科学务实,文中多处通过对比分析,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具 体剖析二者不衔接方面之所在,最终得出结论:由于中考试题的简单,以教材为中心, 不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察,只围绕课本中原封未动的知识来交换题型, 进而导致初中英语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准确性,而忽略了只有通过广泛阅读大量语言材 料,不断输入新的语言信息才能生成的阅读能力以及其他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造成初 中为高中在能力方面铺垫过少,高一学生没有具备进入高中学习所必备的相关能力等不 衔接问题:而高考测试注重阅读能力等综合语言能力考察的导向确保了高中英语教学从 起始阶段就以培养阅读能力、搜集、整理、分析、综合各种语言信息的能力为中心等综合语言能力为中心,由此推出初高中英语教学的不衔接问题从初中即已形成,而在高中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本文也试图探询如何从测试着手,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初 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种可行途径。最后在结束部分,本文强调了中考改革的紧迫 性,必要性,也呼吁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者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能只把教学死死 捆绑在中高考这个指挥棒上,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重,使初高中英语教学相互衔接,合 理的统一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 关键词;测试;衔接;后效作用;初高中英语教学 AbstractT11is paper raises the question from the facts foun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Many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can’t adjust theirEnglish-leaning methods to whatateactually neededin the se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learning at their starting period,especially in One.They can’t adapt themselves to their the reports’decline and the cohesionseniorGradeEnglish teachers’learning methods problem between iunior and senior andwhich leads tomiddleschoolEnglish teaching,sothe paper tries to open the beach at the senior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s,which ate the most serious factors that affect basic English teaching.In theoryit tries to analyze what isatest.the kinds of tests and their different functions totestslanguageteaching,the connectionbetweenand language teaching aswellasthe cohesionbetweenjunior andtest toseniorEnglishteaching,in which the emphasis is laid upon the huge backwash ofto drawteaching.And from the practice side the paper triescontents of seniorthe conclusion throughcomparing themiddle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with that ofcollegewhyentrance examination.so astllev bring in theto find the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look for the reasonsensurecohesion problem。wethatseniormiddleschooI entrance examinationis too easy,text-centered,little focusto theonlanguage―using ability,are the mainparts thatfactorsthat lead withincoherence.Thenthe paper shows the differentarenot connectedeach other in the incoherence problem.and furthermore it tries to inquire into some practical ways ofsolving it from theangeloftesting.And besides,thepaper alsoappeals to the societyfor the necessity ofreforming the senior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and meanwhile appealsto onrmiddleschoollanguage teachers,never justfix their eyes only upon tests,but also thecohesion ofstudents’permanent development.Key words:Testcohesionbackwash;school;EnglishteachingofseniorandjuniormiddleU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益丢罐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 日燃指导教师签名:至碰日期:艘掣j电话:―― 邮编:――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引言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倍受教学界关注。据张正东在0t-语教学 经验的统计与分析.14年来外语教学实践的研究》(张正东:2001)调查,14年来发表 在中国外语界权威性的六种杂志上的论文中,15.05%谈的是初、高中和高中、大学的衔 接方法问题,这些论文中92.85%的论文谈论的是初高中衔接,内容大致为衔接的具体 办法,如检查、训练拼读能力和预习能力;联系初中知识来讲授高中内容;建立信心注 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在高一先用一个月的时间查缺补漏等。同时这份调查谈到27.95的 论文是关于测试方面的,这其中的26.92%是关于标准化测试的,内容包括解题技巧、 标准化测试的优缺点、中高考测试的利弊等等。 引起初高中英语衔接问题的原因多多,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戴炜栋教授指出:“现 行的大、中、小学教材互不衔接,各级教材内容分割,存在较多重复,内容陈旧。”罗 鑫尤、刘刚指出,“高中英语大纲、教材中强调着重与培养阅读能力与初中着重于培养 学生‘为交际’之间有一条沟。”“交际法’、‘听说领先’的教学路子,于高中阶段侧 重培养阅读能力的要求之间缺乏一种衔接,也存在矛盾。”张正东(外语技巧新论2001) 指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与初中新教材相衔接的高中英语课本时,遇到一个困难问 题: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既要‘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 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又要‘侧重培养阅读能 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内容加大了”,可是高中的课时却由初三的每 周五课时削减到高一的四课时,这种教材编写时就埋下的不衔接隐患在教学实践中给高 中教学带来的时间上的紧张很难回避。石平章提到,我们初中的成绩是靠教师的‘教再 教’、学生的‘学再学’而取得的,初中一味的灌输,搞题海战术,忽视了语言的实践 性和学生的情感因素,致使许多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初高中教学 上的不衔接实质是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厌学情绪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促成的必然结果。 总之,研究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文章林林总总,但是,其中鲜有人士论述由于初 高中升学考试导向的不同而造成的初高中英语教学各自为政,互不干涉是导致教学上的 不衔接的一大因素。 本文认为,中高考测试各自导向的不同是造成初高中英语教学难于衔接的重要因素。清楚的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验证这一假设,并理清其在教学方面是如何造成这些不衔接现象的,是对现有的对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认识上的一个突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能进一步使教师、学生认清不合理的测试带给教学的严重负面效果,加深人 们对测试与教学关系的系统认识,减少教学中的无用功,使初高中教学自然过渡,合理 衔接,共同为生成学生的各种语言能力服务。 1问题的提出在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笔者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结 合自己多年的初高中从教实践,我发现很多同学,学习一路领先的学生,即便是中考成绩趋于满分,在初中到了高中后忽然英语学习变得十分困难了,很多学生本人也反映高中英语学习很难象初中那样学起来轻松自如。下表为2007年8月笔者采用随机抽 样的方式在200个大样本中分别对100名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高一学生及100名初一 至初三学生对英语学习困难与否情况调查表。 表1-1对英语学习感到困难的初中学生比例: 困难程度轻松 困难 很困难 初一学生86.5% 7.1% 4%初二学生83.1% 8.6% 7%初三学生78.9% 10.2% 9.6%平均82.2% 8.6% 6.87%表卜2对英语学习感到困难的高中学生比例:困难程度 轻松 困难 很困难重点中学高一8.6% 51% 25.3%普通中学高一7.1% 63% 42%平均7.85% 57% 33.65%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认为升入高中后英语学习象初中一样比较轻松的不到9%,而 感到与高中相比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却为数甚多, 现在: 由此可以看出初高中学生对待英语 学习的态度差异巨大。经过进一步的交谈,走访,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具体表,1.1缺乏高一英语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听说读写能力很多即使考入重点中学的学生也反应,他们不习惯也听不懂英语教师的英语授课, 原因在于,初中时英语教师除了经常用到的课堂日常用语外,大部分课堂上所教内容使 用汉语完成的,所以他们认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是一种紧缩似的,主要 围绕课本中要求掌握的“四会”词汇为中心,阅读内容的范围以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为主。 而高中教材中生词数量巨增,课文容量大,题材,苦连天,无所适从。体裁庞杂,使他们难于把握重难点,难于以下适应陌生的教师,课本,尤其是陌生的授课方式,所以常常是面对英语课,叫2 1.2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很多学生反应,初中上课时,老师读什么,他门模仿什么,只要先把单词,句子 的音跟老师学准了,然后回家再按照教师要求的, 在家长的监督下把教师所讲的书上 大部分内容背下来,默写下来。这样考试时,无论是应对听力题,阅读题,还是作文题, 完型填空题,就足可以满足考试需要了。轻轻松松得几个100分, 说什么就干什么,那时不成问题的。可是--N高中,这种学习方法就不灵验了。多数学生沿袭初中的学习习惯,仍然是教师 缺乏主动积极探索知识的热情,结果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甚至一些 家长都在质问高中教师;为什么我每天晚上考孩子单词,词组时,他都能背下来,可是 考试得个及格都很困难呢?许多学生也在问:高中和初中的学习方法到底差在哪里?为 什么初中的方法到高中就不管用了呢?1.3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正如上文提到的,初高中教师采用不同的语言授课,对待课上知识的态度一方式交 代灌输,一方是当场学当场用,甚至是边用边学,以其为工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听 惯了初中教师多以局部,细节知识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同学,一段时间内还不能适应 高中教师以整体知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获得来组织课堂教学的特点。所以习惯了初 中精雕细刻,“工笔式”教学方式的学生对高中教师那种旁征博引,大刀阔斧的授课方式难于适应。面对教学上产生的这种种困惑,笔者常常思考,为什么初高中英语教学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导致初高中英语教学出现如此衔接问题的原因到底在那里?无庸质疑, 问题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例如; (1)外来动机影响刚经历中考的学生对待高中英语的学习态度。 外来动机是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 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路海东2000]夕J"在动机强调对学习结果 带给人的好处的追求,而结果一旦明了,其动机就会锐然减弱,表现为动机的短暂性, 不稳定性。由于初中对中考的指向过于明确,很多学生把中考当成初中学习的唯一目的 和绝对动力,而初三一整年为中考备考的压力迫使学生学习强度超负荷,体力智力严重 透支,所以当中考结束,升入高中后,学生身心疲惫,刚刚摆脱中考高压后放松的心情 一时很难紧张起来。部分同学认为高三之后才进行的高考离高一还很遥远,心理上,体 力上,智力上都有懈怠情绪,所以一入高中,面对初高中英语学习上的诺大反差,常常 措手不及,待醒悟过来,由于高中课程的大容量,知识已经落下了好大一节,导致不可 避免的与初高中学习衔接不上、成绩滑坡现象。 (2)初高中英语教师对彼此教学内容,大纲,测试范围的陌生加重了初高中教学 的难于衔接现象。2006年3月,笔者通过对参加吉林市教研室组织的高一教研活动的教 师进行调查表明,高一英语教师中,90%的教师没看过初中教学大纲,80%的教师不知 道当年学生的中考成绩。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初中教师对高中教学及高考内容的陌生程 度。这种初高中教师间相互不交流,不合作,不沟通的孤立局面也加剧了初高中英语教 学的不衔接现象。追其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我们仍然能从影响初高中英语教学最严重 的中高考上找到答案。长期以来,中高考象两座大山一样沉重的压在教师身上,学校把 中高考成绩认定为教师是否优秀,学生是否好坏的杠杆。迫于来自学校、社会的种种压 力,教师无路可走,出路只有一个:把这种压力和负担转加在学生身上,唯有如此,才 有出路;唯有如此,才是唯一的办法。试想,我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有没有收成还说不定 呢,谁会有心思管别家的事呢?所以造成了目前这种初一不管初二的事,初中不管高中 的事。初中不为高中做铺垫,部分相加远远小于整体的现象,其实质损害了英语教学整 体利益。 (3)学法指导不到位及对学生心理研究不足加剧初高中教学的不衔接现象。 由于大部分初高中教师和学生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中考或升学考试,所以使日常教学 陷于题海战术中,教师只关心分数,结果导致舍本逐末,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略 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研究,认为时间太紧,把宝贵时间浪费在指导学 习策略上太可惜了。只要肯用功,初中接触的内容又不多,应付中考那是轻松。所以当 进入高中后,好些学生由于在初中不讲学习方法,面对高中大幅度增加的内容,光靠打 时间战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应一贯如~的加强学法指 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学习心理,进而用于指导他们的学习,减少学生面对初高中学习的不适应感。尽管影响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有如此之多,但是笔者认为,在中国这样 一个“教学围着分数转”“教是为了考”的浓厚应试氛围里,因初高中英语升学考试取 向的不同而导致教学效果上的急功近利,教学产出的求快求早,不能不说是导致上述初 高中英语教学不衔接问题的重要因素。 回顾过去的十几年,尽管教材几经更迭,但由于中考、高考题型不变,“标准化” 考试仍一统天下,因此老师和学生所面对的仍是同数理化一样的学科,而不是一种活生 生的语言。教学测试的路子也仍在沿用着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国外的测试模式,几十年来 尽管有所改动,但大体说来,仍是换汤不换药,中高考游离于真实的语言教学之外,这 种额外的负担象沉重的大山一样压的师生喘不过气来。这种应试教育致使很多学生在基 础教育阶段未能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能力,只以通过中高考考试为直接目的,尤 其是初中阶段如果错过了加大语言输入量、养成良好表达习惯的最佳时机,到高中后再 想去达到语言质的飞跃,是根本不现实的,所以造成了初高中英语教学难于衔接现象。 初高中英语教学相互衔接,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的连贯性、系统性、持续性,如衔 接不好,会直接导致总理在全国外语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费时多,收效多”的现 象,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及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对此深有同感。自中英合编的初高 中英语教科书试用以来,已近十余年,十余年来,笔者一直工作在英语教学的第一线, 如许多其他一线教师一样,一直在被同一个问题困惑着:为什么许多学生在中考测试中 能以几乎是满分的英语成绩升入高中,但到了高中后成绩却一落千丈,纵使万般用功, 也难以挽回从高--N高三成绩屡屡下降的趋势,到高考时成绩与中考大相径庭。而另有4 一些学生在中考时英语成绩未见突出,到了高中后成绩却突飞猛进,高考中成为后起之 秀。经笔者的深入调查发现,那些尽管中考成绩不圆满,但到高中后学习却很有后劲的 同学阅读能力都很突出,即便是在大多数学生围着书本转的初中,这些同学就已大面积 铺开了阅读面,早已开始了广泛的大量的阅读训练。另有一些同学,尽管课本知识掌握 准确,中考时与满分仅差一两分之差,但到了高中后纵使对课本知识倒背如流,却由于 阅读视野的狭窄,即便是到高中后注重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因时间的局限,高中 各科学习负担的加重,精力的不允许,成绩也很难再继续保持其在初中的学习领先地位。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理论和时间两层面对现行中高考英语测试,从题 型到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查明其对初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清二 者的相互关系,找出初高中英语教学本应衔接的缺失环节,以利于在教学实践中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假设:中高考测试对教学的不同导向是造成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困难的重要原因。本文力求从测试角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近年来的中高考测试题型, 难易程度,以及它对初高中英语教学的深重影响,试图通过探讨测试中的不衔接问题, 分析其与英语教学的内在联系,找到初高中英语教学难于衔接的方面,并试图找出解决 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 2文献综述2.1测试的概念及相关研究2.1.1测试的概念 测试(test)又称测验。Carroll(1968)认为:“心理学或教育学上的测验指能够揭 示某一行为的设定过程,通过这一行为过程可以推断出个体的某一方面特点”。据此 Bachman(1990)认为,测试是测量的一种,是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但测 试既不等同于评价,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Hughes(1941)认为,测试是个外延广泛 的概念,它可用于指代任何一种能够测试语言能力的有组织的尝试行为。 综合以上定义,笔者认为,测试是按照某一尺度对行为样本所做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2.1.2测试的分类 按测试的目的,下列几种不同的测试形式在教学中比较常见,它们皆能从不同侧面 给教师和学生以有益的帮助和启发。(1)诊断性测试(diagnostic test)用于诊断及反拨的测试。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出现 的薄弱环节进行动态跟踪,找出其成绩和不足,以便调整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 高教学质量。 (2)学业成绩测试(achievementtest)用于学业成绩评定的测试。可用来检查学生在期中、期末或某一阶段的知识,技能 与能力掌握情况,为下一阶段的迸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3)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 它不以某一课程为依据,也不管学生受过何种训练,而是对考生的一般语言能力进 行考察。长期以来,水平测试被用于筛选或选拔人才。如我国的中高考就既是成绩测试又是水平测试.2.1.3语言教学与测试的关系 语言测试是随着外语教学的出现而出现的,有什么样的教学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测试 与之相互适应。但是教学与测试各自不同的运动规律又常令彼此相互矛盾。但总的说来, 测试随外语教学的发展也相应的演绎出不同的阶段与模式。 有什么样的语言教学形式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测试与之相适应。 在四五百年前漫长的传统语言教学时期,英语被当成一门主要包括语音、语法和词 汇的知识来教。语言测试也自然只是测试这三方面的知识,这一时期被称为科学前语言测试时期(pre.scientictestperiod)。第一代体系教学和测试内容主要是知识型练习和试题。如拼写、听写、配对、语法填空。很大一部分是只要求“记”的功夫――记形式、记规则、记内容,受试者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整个教学和测试形式是以语码为纲6 的体系(code.focused)。(李菽菊1997)到了20世纪四十年代,以Bloomfield(1933),Fries(1945),Lado(1957)为代 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structural linguistics)第一次对语言的形式系统做了客观的科学 的分析。他们认为,语言是一套形式系统,一套符号系统。同时结合心理计量结构主义 测试方法(psychometric.strueturalism testing),他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创立了以系统的科学理论为依据的测试体系――结构主义体系,同时也是测试历史上的第二大体系。这个体系认为,学语言考语言,学的考的正是操作这套系统的技能(skiHs),用行为主义心 理学的术语说,就是训练对刺激做出正确反映的一套语言习惯。既然语言形式结构可以 一项一项地学,技能可以一项~项地训练,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测试也可以是脱离意义运 用的一项一项的形式。因此在测试时会直接给出一些孤立的动词,考察其第三人称变化 形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形式等;或直接给出一组名词,要求写出其复数形式。第二 代体系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结构形式的操练,及句型操练,考试内容还包括语法填空,词 汇填空,词汇替换,完成句子,句型转换。这一时期还首创了是非判断题型和多项选择 题型,自此多项选择题等客观题型登上测试的舞台。(discrete-point testing),及四会技 能分散处理这时期还首创了离散项目测试,语言各形式结构分别考察,如上文所列举的 词性转换等。由于其重语言形式结构,轻视交际需要,因此其教学与测试的实施也是以 语码(code.focused)为纲,而非以信息(message.focused)为纲。(李菽菊1997)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Chomsky(1970)从心理学和语言学两方面驳斥了结构主义语 言测试观只对外界刺激做出习惯性表面反映的机械行为观点,提出了能力(competence) 的概念。Saviguon(1970),Widdowson(1972,1973)提出了交际语言教学观点。(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交际语言教学认为:学语言不仅仅是学语音、语法、词汇知识,也不仅仅是训练操作形式符号系统技能,而是获取人与人交际的一种能力。 能力不排除知识和技能,但是也不等于知识加技能,而是把知识和技能包容进去的,性质 起了变化的综合体(李菽菊1997)。交际语言教学不停留于教知识,教技能,而是要教能 力,因而,在测试领域,相对应的第三代体系―交际语言测试体系(communicativelanguagetesting),即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体系(psycholinguistic-sociallinguistictesting) 开始形成。它提出语言测试应该测试的,也是受试者的语言能力,但这种语言能力必须 要放在具体交际情景中来体现,这就牵扯到很多超出语言能力的能力。Hymes(1972) 首先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包括交际中所需要的 语言能力及超出语言能力的能力,如逻辑思维、推理、抽象概括能力等。 既然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语言运用,而语言运用中,交际能力的多种因素是结合为一 个整体而起作用的。因此,在语言测试中,也就应该把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 整体加以测试。其试题可称为做事型试题,它对四会技能和教点考点都做综合处理,及 一次同时考察语言的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如完型填空、作文、翻译等。第三代体系强调 语言必须放在语境和恰当的真实交际情景中去学和考,它重视语言的真实性,强调语言 必须适合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交际手段和目的等,它是以信息为纲的 (messgae.focused),它强调给受试者更多的主动性,更多的机会去发挥其认知的能力, 灵活的运用交际能力。 如果说第一代、第二代教学与测试强调的是语言形式的准确性,那么第三代体系强 调的则是交际的有效性,及有效交际(effective communication)。它强调语言的得体性 和流利程度。如考察作文、完型填空交际运用等题型。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外语教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测试的第三代体系 也在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新营养,不断的向前发展。 测试在教学中运动的规律 教育与测试虽然相伴而生,但外语数学与测试的发展并不同步。新理论一般都先在 教学中开始贯彻,而其在测试中的体现,则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往往要滞后十几年甚 至几十年。同样道理,一种旧体系在教学领域里已经基本销声匿迹,但在测试领域里却 可以长期保存其生命力。(李菽菊1997)但测试与教学一样,它不会静止不动,正如目 前的第三代体系,它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时要完善的多,现在也仍然不断的被其他 相关领域改造完善。而可以预见的情景是,目前的第三代体系在被完善到一定程度后, 总有一天它要被~种崭新的符合历史需要的第四代体系而代替。 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测试固然有其自身运动的内在规律,但它同时又受一个国家,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制约。在影响测试发展的方方面面 因素中,往往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因素,而非测试理论与技术,起着决定作用(Spolskyl995) 恰如(Spolskyl995)所言:任何一次大型的公众测试,都需要首先满足不同的评价尺度,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需要,是一场与方方面面的理论与实践经艰苦搏斗最终才达成的协议,体现了测试作为测量科学与语言教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矛盾统一。 测试对教学的积极后效作用(backwash) 后效作用指考试对于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影响。(ArthurHughesl995)Davis(1968)指出:“好的测试是教学听话的仆人,因为既遵从又模仿教学,为教学服务。” 甚或是有一些时候,尽管教学是不甚合适的或是很糟糕的,好的测试也能对教学施加有 益的影响,纠正教学中的偏差,为教学指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这就是测试对教学有益 的后效。(hughesl941)相对应的,如果一种测试总能在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有益的后效, 那么这种测试会在教师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会是教师良好教学的得力助手和保证。 测试对教学的消极后效作用 尽管上述测试形式对教学有益,但如果运用不当,同样会给教学带来极大的阻碍。 现以诊断性测试,学业成绩测试,水平测试为例,列表简单归纳其优点如下。 表2-1三种常用测试类型优缺点对比表类型 举例 阶段,单元,随 堂测试,期中, 目的 诊断,反拨, 优点 迅速 及时 定期指导教学 缺点 测试内容简单, 不正规 运用过频干扰, 正常教学 以能力考察为 主 题型多年雷同, 易对教学产生 负面后效诊断性测试检查教学得失调整教学 针对以前所学内 容,考察学生掌期末测试学业成绩测试 期中,期末测试,毕业考试,高考,中考 水平测试 高考,中考,托 福考试握情况 测量学生语言能力,了解其是否 胜任某一任务特别是在一些是关公众利益的选拔性测试中,若考试的导向或题型一成不变,千篇 一律,并且有误导教学的倾向,例如考生尽管在测试中取得了很高的成绩,实际上却既 听不懂英语,又不会说读写英语,只不过是一遍一遍的与此测试题型雷同的模拟卷做多 了,掌握了一定的应试的技巧和解题窍门,那么这种测试就是不成功的,对教学有错误 导向的,严重危害日常教学的。其后效是引导学生和教师把常规教学时间花在应试上, 以考代教,把学生几年学习的黄金时间浪费在为一张“不知考的是什么外语能力以外的 鬼东西”(刘润清1988)的备考上,无意会极大的影响学生对英语本身的学习掌握和运用。 就为了考好一张误导教学的试卷,代价是教师领着学生辛辛苦苦的做几年的无用功,甚 至导致英语教学整体踏入误区,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应引起我们的权威测试机构警觉。 增加测试正面反拨作用的条件Hughes(1995)根据当代外语测试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下面一些可以增加测试正面反拨作用的方式:(摘自束定芳、庄智象翻译1996) a。测试希望得到发展的技能,如:希望发展或获得某一特定团体的口语语言交际 能力,就应该直接测试口语方面的能力。 b。试题涉及面要广,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c。尽量使用直接测试法,(direct-test)(Arthur Hughes)d.以能力标准作为命题的基础e.成绩考试要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fo保证教师和学生都明确某一考试的性质和内容 g.必要时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和指导h.考虑到考试的费用2.1.4测试与语言教学的衔接衔接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衔接为:事物相连接。笔者认为,衔接即相互关联的事物间起始处的吻合。 语言教学的衔接语言教学的衔接指语言教学的各阶段,各组成部分问为了一个总的教学目标而相互 协调一致,连贯统一的性质。 人类语言的自然习得过程本来就是连贯统一,浑然一体,不分小学、初中、高中的, 尽管语言的自然习得过程也有阶段性,但各阶段间并无明显界限,且各l|缶界期间相互衔 接紧凑,天衣无缝,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做铺垫,后一阶段为先一阶段能力的自然延伸。 如桂诗春教授在1985年注意到,儿童在一至一岁半开始学用一些单词表达意思,从一 岁半起,会说的话从一个词增长到两个词,并能把单词连接起来说。到两岁半至三岁之 间,儿童语言中的语法关系复杂起来。可以用一些连词组成较复杂的句子。而自从有了 语言教学,自然的语言习得过程被人为得分割为内容、结构、体例各自独立的各部分, 如教学中我们总是根据教材的体例在教授完名词的复数后,才去接触大量的名词变复数 的句子;在讲完定语从句后在去大量的训练包含定语从句的句式结构。这种人为的主观 的语言“学得”过程比起客观的语言“习得”过程,必然存在诸多不可避免的弊端,但 只要我们不断的总结摸索语言教学的规律,增强教学衔接意识,力争使各教学环节,各 教学因素环环相扣,各教学阶段间紧密有机的衔接,我们的语言教学就会少走弯路,就 会省时高效,圆满的达到教学目标。 衔接在基础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初高中英语教学同为基础外语教育,属于语言学习过程的两个前后衔接的部分,其 教学路线应该是实现语言教学目标过程中方向一致,前后连贯,相临两教学阶段起始点 衔接的一条平滑路径。如果初中教学的终点与高中教学的起点衔接困难或是出现断裂, 那么这本应是一条不断向总的教学目标攀生的平滑路径就会几起几落,断裂成若干条方 向不唯一、指向混乱的线段,进而迷失教学总的方向。表现在教学上,会由于两阶段教 学指导思想及目标的侧重点差距过大,导致教学方式方法,测试重心不同,使教师学生 只埋头于眼前现时阶段的短期利益,而忽略了教学长远目标及本阶段教学在学生整体语 言学习中所处地位的清醒认识。正如本文第一章所提出的一样,很多高中生由于在初中 忙于知识的背诵,死缠细节知识的准确性,仅以中考试卷的衡量标准来界限三年的英语 学习,目光紧紧盯着得分最容易的课本知识,而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大好的时光学 生就在千万遍的训练in、on、at之流局部细节知识的准确用法上打转转,没有放开视野, 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导致到高中后面对骤然增长的课文篇幅,囊括众多生词短语的 语言材料,只能望文兴叹,徒然悔恨浪费在准备中考上的三年好时光。而从语言输入 (input)到内化(intake)再到吸收(absorb)和输出(output),期间是有一个漫长的过 程的,需要时间作保证,决非短短、紧张而又繁忙的高中三年学习时间所能承受得了的。 所以尽管很多学生升入高中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在很努力的,有意识的扩大阅读量,然 而成绩却很难与那些初中即已铺开阅读面的同学相媲美,这种不衔接最终从某种程度上 说,会导致语言教学事倍功半,半途而废,甚至贻误学生的未来发展。 测试是促使教学各阶段相互衔接的有利保证。 以基础教育阶段语言教学总目标为指导思想,既满足本阶段教学实际需要又有前瞻10 性的测试是促使教学各阶段相互衔接的有利保证。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7版)规定:义务教育全日志初级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 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 好初步的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2000版)规定: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 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 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增进对外 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精神和实 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从以上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对初高中英语教学目的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 英语教学大纲(及基础教育阶段总的指导思想)中也着重强调了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指出高中教学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而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也指明了“为进一 步的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 教学目的的衔接必须通过常规教学体现出来的。而测试是教学的脉搏,与教学衔接 紧密的测试能像一面镜子一样,适时反映教学实际情况,使教者能对教学进行动态跟踪, 及时纠正教学的偏差,随时调控教学行为,使之沿着良性轨道向教学目标靠近。同时测 试也是学习者手中的方向盘,它能真实的再现学习者当前的学习情况,知道自己学习上 的优点与不足,自觉的督促激励自己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下一步学习计划,反思自己 的学习行为,主动的调整学习策略,向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路海东2000)努力。 总之,教学是否与教学目标衔接,教学的各个阶段是否相互衔接,都可以通过测试 客观的验证出来,测试以外部测量的形式检验教学实施过程中显示与目标、行为与效果, 过程与结果的衔接与否,确保目标与过程的一致。尽管语言测试的内容千差万别,但任 何一份良好与教学相长的测试,除首先应以基础教育阶段语言教学总目标为指导思想 外,都应该既满足本阶段教学实际需要,又为下一阶段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以保 证教学各阶段相互适应,圆满完成教学目的。 同时,测试应与教学统一的性质也要求测试反应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初高中英语教 学大纲要求初高中英语教学相互衔接,所以初高中英语教学中任何一份适应大纲要求的 试卷都应该保证各教学阶段相互连贯,浑然一体,以此保证语言教学整体上的统一。中高考测试是否衔接至关初高中英语教学是否衔接基础教育阶段典型的水平测试既选拔性测试莫过于中考和高考测试,前者在初中毕 业时实施,检测学生对初中阶段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同时为高中阶段的学习选拔人才, 因其肩负着双重重担。所以中考的测试内容既应包括对初中三年英语学习水平和能力的 检测,同时应该预见性的对高中阶段学习所需要的最基础潜在学习能力进行考察,以此 保证初高中两教学阶段的合理过渡,正常衔接,体现教学大纲中关于“为高中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的思想。正是由于中高考在全社会的强大公众效应,所以其测试的指向会以“发拔作用”强 烈的反作用于相当一段时期的初高中英语教学。如果中考的测试题型与高考的内容及指 向无内在的统一性,必然导致初高中教学各自一盘棋,自扫门前雪,初中教学不前瞻高 中教学,高中教学不照顾初中教学的实际水平,各自圈定范围,互不衔接,就会违背教 学大纲中关于初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相互衔接的要求,导致日常教学中以题海战术,仿练 中高考题型等速成学习班似的教学而代替对学生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实际语言运用能 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短期收效代替长远利益,以追求局部利益来损害整体利益,最 终阻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科总的教育目的的实现。 由此可知,初高中教学若要做到相互连贯、衔接,中高考测试的内容、结构及潜在 的指导思想必须相互衔接,协调一致。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初高中两教学阶段协调一致, 前后衔接,共同向总的教学目标迈进。反之,中高考测试若相互分割,水火不容,初高 中教学的不衔接现象无法避免。2.2中高考试卷分析及对教学后效2.2.1中考试卷分析 (1)听力部分试题及对教学后效分析 本试卷听力部分供6大题20分,其中情景反应、对话问答、图片理解部分皆为一 个话轮,第4题听叙述,根据听力内容用或完成表格及第5题听短文判断正误为一个12 句话,语速为每分钟60词的短文,所有听力题型皆为多项选择题,从题干上看,词汇 以初一上下册中要求掌握词汇为主,句子多为简单句,短文话题多为日常生活中简单的 问候、询问姓名、方位、打听时间为主,题干部分单词出现总量为117个,其中包括三分之一的重复词汇。从听力测试材料中不难看出,试题过于简单化,不足以体现学生的真实的听力水平, 答题过程以聚合思维过程为主,不需推理判断,试题以简单的识别听力原文中已知事实 为主。这样的听力测试题必然导致初中听力教学内容的简单化、交际化、表面化。 (2)词形转化部分试题及对教学后效分析 笔试中第一答题为5分的词形转换,5句话后分别给出5个单词,请学生用词形的 适当转换形式填空。语境微小,学生只需对词形进行简单的转换知道划处在句中做什么成分,即可轻松得分,本体是以语码为中心的测试形式属于离散项目测试(discrete-pointtest)及每题只考一个语言点,为考察单一的语法知识设计的试题,没有或缺乏语境, 是一种单纯考察语言形式的知识型题型。表现在教学中,这样的题型会导致教师在处理 语言结构时,忽视其在具体语言现象中的变化,而以知识的死记硬背来简单的代替学生在灵活运用中对语言知识的掌握。(3)选择填空题试卷及对教学后效分析 这是一道10分的语法考察题,共出现单词总数132个,最长的题干出现单词12个, 最短的题干只有5个单词,语境简单,是以多项选择形式从另一角度对单纯语法知识的 考察,其语法考察项目见下表。 表2-2项目 时态 固定词组 情态动词 介词用法2004年吉林省中考试卷选择填空题考察细目表数量3 4 1 1 1题号47;49;50 40:41;45 3 39 38 46 48交际英语词汇难度为初中课本初二上册之前大纲要求掌握的四会单词,因此,只要学生对教 材中三大主要时态最基本的结构,用法掌握清楚,用不着推理、综合、抽象等思维加工 形式,学生既可以轻松得满分。这样的语法测试形式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会只对每种语法 项目只作表层的孤立的教学,而忽略其在结合上下语境中所应选用的形式。 (4)交际运用部分试题及对教学后效分析 本次试卷中英语综合交际运用占20分,从四个方面灵活机动的考察了学生的英语 综合交际能力。A项为根据对话内容,用方框中适当的句子补全对话。尽管对话为考生 设计了一个问路的语境,但由于初中第二册已有个一篇与此雷同的课文,如果把课文熟 记,即使不懂问路的交际原则,学生仅凭记忆也可在12个选项中选对6个完成对话, 因此本题是一种变相的考察学生对课文的背诵能力,教学后效很容易导致学生死啃书本 知识,以机械记忆代替灵活运用。B项内容为对话排列,题中给出打乱顺序的5句对话, 请同学用序号1.5顺次填上序号。同上文一样,本文的语境对同学来说耳熟能详,是初 二上册中一篇不动的课文,故此只要最大限度的熟悉课本,本题就可以轻松得分。 分析完交际运用这一题,它似乎给人一种感觉,不管出题者的用意如何,其实都是 在考察学生对课本记忆的程度,不管是考察交际用语也好,听力理解也好,语法也好, 其实都是在考察课本内容,即使对课本外的内容一无所知也可以得高分。这种测试的后 效在教学中必然导致师生以课本为中心,死学课本,只把目光局限在课本上,满足于表 层语言知识的获得,而忽略了深层语言能力的挖掘,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更不利于学生借助英语发展思维能力,与高中大纲中要求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英语学 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衔接困难。(5)阅读理解部分卷面及对教学后效分析试卷的阅读部分共4篇文章总计30分,包括:根据短文判断正误,根据短文内容 补全句子,用短文中适当的句子填空,根据短文内容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 答案共5种题型。最短的短文共108个单词,最长的短文共152个单词,题材皆为记叙 文和说明文,题材包括小故事、生活常识的说明文。 可以说围绕阅读理解文章所设题型是多样的、广泛的,但追究到各题所涉及的实质 内容,却皆为文章表层的事实细节,只要看懂题意,认识单词,在阅读原文中全都可找 到现成答案。做题的过程绝少涉及到归纳、推理等深层思维能力过程。而4篇阅读中, 凡是初中课本未涉及到的生词,文中都用括号给出了中文意思,并且短文的句式以并列 句和简单句为主,如B卷短文D中句子构成Don’tyou are……Ifyou have to……Don’t playUSe……School bags should be……Ifwith…可见短文中旬式单调重复,句与句间缺乏前后关联衔接。不难看出,文章绝非出自地道的英美人士之手,乃是经过改变的中国 式的外语。从四篇文章涉及的时态看,也只包括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最基础时态:一般 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2004年中考阅读材料内容简单,结构单调,题材狭窄,对要求 回答的问题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文章要求的表层事实,而考察文章深层内涵、探究文 章背后写作意图等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未做考察。反馈到日常教学中,必然使师生只满 足于讲解课本内容,即只要弄清课文大意,用不着涉及个中题材的作品,更用不着追透 课文的深层意图,只要把课文涉及的记叙文题材搞清,即可以轻松的达到中考的阅读理 解要求。这无疑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主张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不利于落实教 学大纲关于“发展学生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要求,造成与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关于“在义务教育 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侧重培养英语阅读能力,发展能力,提高思维、观察、记忆、 想象、联想等能力”的要求难于衔接。 (6)完型填空试题分析及对初中教学的后效 本试卷中共包括10个多项选择共10分,每小题1分。短文中共出现单词214个, 10个空格,平均每21个单词出现一个空格。文中初中“四会”以外要求的生词全部用 汉语给出意思,首句无空格,全文以简单句、并列句为主,只包括唯一一个用when引 导的主从复合句。所设lO个题项中考察形容词用法的占2个,考察动词用法和句子时 态的占3个,考察连词用法的占1个,考察固定搭配的占4个。通篇看来,本题能初步 考察学生根据上下文斟酌词句的能力,但仍然摆脱不了学生思维围着语法转,在局部, 细节上打转转的弊病,加之句式结构单调,考察选项以语法为脉络,内容浅显,所有这 些局限性都限制了学生正常语言应用能力的暴露,学生无法在这有限的一点空间里挥洒 思维的张力,只能体现非常有限的一点应用能力。和阅读试卷一样,这样的试题反馈在 日常教学中,必然助长语言的应用为某一语法项目服务,学生时时处处小心提防语法的 陷阱,而忽略对复杂文章及语言深层内容及整体内容的挖掘。 (7)书面表达试题分析及对教学的后效 本题共10分,内容为根据所给的8副图示,以“1wanttobea/an…”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60词。文中需要用的关键性句型已用英文给出。1.whatdoyouwanttobe?2.why doyouwanttobea/an…?3.How Can youmakeit cometrue?要求语意连贯,时态一致,句式规范,字迹工整。换言之,只要学生套用这三个固定句式造六个句 子就能完成这篇作文,这篇书面表达要求60字而所给句型中就已包括20字了。足以见 得中考书面表达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道非常轻松而且容易得分的试题。连书面表达这样的灵活题也要套用固定句式可来答,可见中考测试已经把初中课本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 位。14 2.2.2综述中考对初中教学的宏观影响 中考的公众性决定了其对教学的巨大后效。其题型设置及难易程度必然在初中教学中得以体现。 (1)中考各题型对教学的影响由于词性转换是属于分离是测试(discretetest)(Arthur Hughes 1941)的产物,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它在功能上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重视局部而忽略整体,重视知识而忽略能力,是一种片面的不是和表现学生整体语言能力水平的测试,它与中考作 为终结型测试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应以考察学生获得语言的整体能力的精神实 质相违背,在教学中必然导致师生死记硬背细节知识,把大部分教学经历局限在局部的,表面的细节知识(10cal knowledge)上,而忽略对学生真实的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的培养。按照当代外语教学界的“整体教学”思想(张正东2001),“教材整体,理解整体”(同 上)是外语教学项目的掌握,这是对完整语言学习的人为破坏。此种教学模式会以偏盖 全,把知识的识别记忆当成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不能引导学生把学得的外语知识自觉 地运用于语言实践中,影响学生整体语言能力的生成,造成语言学习进程的停滞和学习 阶段的不衔接。 (2)以教材为中心的考试导向对教学的影响 教材与语言教学的关系问题最近几年外语教学界争论激烈的问题。目前学术界趋向 一直的看法是,“外语教材是外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不是框框条条或保教驱学的鞭子”(张 正东2001),及不能只用教材教语言,而应围绕教材教语言,教材只提供语言教学的话 题,教师应围绕这些中心话题对教材进行二次改变创造,跳出课文的圈子,宏观的调控 教材内容,使之服务于语言教学的总目标。而中考大部分内容与教材中原文相关的事实 无疑助长了英语教学“唯教材是从”的片面教学倾向,用死扣书本过度强调语言的准确 性来机械记忆,而不能广泛涉猎大量鲜活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 2.2.3高考测试分析及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后效(1)听力部分试题分析 听力部分试题共30分,分为听对话,昕段落,听独自回答问题三部分。题干部分总词汇量为467词,其中40%的词汇为二级词汇,最少有两个话轮,速度为90词/每分 钟。听力原文题材贴近生活,但问题的回答需听者从听懂的材料中自己归纳推理,否则 尽管内容听的懂,但如果缺乏分析综合能力,也照样答不对试题。听力部分给定试题题 干部分总词汇量减少了,同时也就减少了被测者通过四个选项本身获得听力材料信息量的机会,也就意味着加大了听力的难度。(2)英语知识运用部分试题分析 这一部分共45分,包括单项填空15分及完型填空30分。单项填空是一道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法能力的题型。2007年此部分试题无偏、难、怪等生僻语法现象,也不是片面考察学生语法知识,而是从运用的角度,提炼语法,精用语法,在每一个哪怕是一 个词也给出一个微小的语境里,通过一两个信号词,点出这种时态或表达法的语用色彩。 题干中出现的语法项目包括复合句,不定式,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 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等。可以说,如果学生不对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8大时态胸有 成竹,不要说答题,就是读懂题干也是万分困难的。下表为单项填空部分涉及考察项目细目表。表2-3考察知识点 连词用法 不定式 固定词组2007年高考试卷单项填空部分考察细目表数量2 l 3题号26,31 25 24:29,31知识点涉及年段高一 高二下 高二上下 高一上状语从句及定语1从句用法28;22高一下 高二上 初二 两一 高二下 高一上情态动词代词及介词 交际运用 动词用法 时态语态1 2 1 l27 21;23 33 30 32:352可见,高考涉及的语法囊括初高中各个年段,无论在哪个部位有漏洞,都会在高考 的试卷面前暴露出来。另外,语法的考察也是放在语境中,引导学生去用英语思维推断, 借以测试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于中考的知识识别型测试大相径庭。英语知识 运用部分的第二个考察点是完型填空,文中共出现单词238个,选项共15个,平均每 10个词出现一个空缺,词汇中30%为二级词汇,另外还有5个词汇为二级词汇派生词, 5个关键词汇为超过大纲以外的生词。完成这道题不仅要读懂文章中文字的表面意思, 还有根据上文潜伏的线索去推断,不仅考察语言能力,还需要多种整合信息的能力。总 之,通过这短短15个小题的测试,可以清晰的表明学生已有的通过外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种综合、全面考察,在语境中体现语法运用的考试特点体现在教学上,必然引导 教师在讲授各语言现象时,注意联系其它相近的语言现象,注意区分其差异,及在综合、 分析,抽象、归纳等思维能力牵引下求得语言形式的掌握。(3)阅读理解部分试题分析本部分共包括5个阅读段落,20个多项选择,共计40分。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说明文,话题涉及历史、文化、广告、科普小品等,可谓既贴近 现实生活,又注重文化底蕴,应用味道十足,语言地道、生动。五篇文章皆出自英美报 章,既突出语篇,强调应用,又富于时代感。问题的设计囊括每篇文章的中心,充分考 察了学生的全面文化素质及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由于文章题材涉及广泛,所以那些 知识面开阔,对相关题材的背景知识知之深广的同学做起题来会是比较流畅一些。总体 看来,阅读部分无论是难度还是题材广度及词汇的长度皆比中考有大幅度增长。 这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已远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本身的考察,而是逾越 文字表面,探究文章背后更多的隐含意义。过半题目需考生逾越句子层面,在综合理解 全文的基础上对作者的写作意图、隐含意思、观点态度做横向、纵向的综合推理判断。 各干扰项设计得巧妙灵活,需读者思维慎密严谨,否则若稍有疏忽便会前功尽弃。从某 种程度上说,阅读测试的意义已远不在文字本身,而更多的是把文字作为载体,来深层 考察学生的智力及思维能力。从思维的深度广度上看,高考中阅读试题所用做题策略要 远远大于中考时的做题策略。 (4)写作部分试题分析 写作部分分两节共35分,第一节短文改错题型中,无偏题怪题,平实的考察了学 生最基本的连词成句能力,同时间接考察学生在篇章中运用语法的能力。 第二节书面表达题,文章要求100字左右,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书面表达题是一篇书信,初看之下,同学们感觉这个题目比较好写,但没有给出一 个参考词汇。这与中考时给出六个固定句式写出六句话的要求在难度上有极大的反差。 其实写出彩儿来也不容易。这个命题是在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应用性。“学了东西要用”, 这个指导思想一直是英语教学中强调的,也是今后的考生在英语学习中要特别注意的。 尤其是书面表达,不仅要看考生的词汇量,组织语言能力,还考查其逻辑思维能力等。 (5)高考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宏观影响以考察阅读能力为中心的试题导向对教学的后效高考中阅读试题在总分150分占40分的绝对优势与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侧重培 养阅读能力”的要求相一致,也必然引领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重点, 而另一方面,由于高考试卷中阅读内容与教材中课文完全脱钩,无任何教材中原文的痕 迹,而且大量涉猎课外内容,所以它会引导高中教师的课堂不满足于课本知识,而是以 课本为载体去教授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及通过引申、概括、推理等抽象思维方式去深层 理解,至于文章表层文字上的字面结构,旬式特色,语法,文法等局部问题都只是“整 体理解课文”(张正东2000)大标题下的一个子目录,都是为理解课文服务的,而决非 一节课的终结目的。同时,由于高考阅读材料均为未经改变的原文,题材、体裁千变万 化,故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过程中,会顺着高考的导向,突破教材的局限,广泛涉 猎各种内容的原汁原味的文章。因此学生单凭课本中生词表上有限的词汇量已不够用, 需时时凭猜测单词意思来完成阅读,所以学生的自学能力,面对困难的心理素质及克服 困难的能力成为阅读教学中时时经受训练的方面。 在语境中考察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模式对高中教学的后效 综观近十年高考试卷,不难得出结论,各种题型无论是考察语法,还是词汇,都一 年比一年灵活,一年比一年更注重在语境中考察对各种语言项目的掌握程度,更加注重 语言的交际性,以及在注重实用性的基础上,对语法、词汇、等进行情景式考察。这种 高考测试模式反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会更加注重语法教学的交际化,及突出语法 的运用,弱化语法的形式,如片面单一的死记语法公式等抽象的训练,而突出意义,及 意义为先,体现情景,语境为首要。众所周知,语境的变化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一个固 定的模式,语境的变化又是微妙的,一字之差,意思就差之万里,所以高中的教学以强 调灵活为首要,灵活的讲解课文,灵活的处理语法,灵活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各种能力。 如果学生入高中后,学生仍墨守成规初中的“以课本为中心”,死扣书本,死学语法的 学习方式,只知道在教材这个有限的小圈子里打转转,不广泛接触课本外的阅读材料, 不注重把课内教师讲解的知识在课外实践起来,运用起来,就无法适应高中的英语学习,无法适应高中的测试难度。语言技能立体呈现,注重各语言点,全面综合考察的高考测试特点对高中外语教学的影响。在2004年中考试卷中,无论是单项选择还是完型填空,对语言项目的考察都是单 一独立的考察,如考察现在进行时,那么其干扰项中只出现与现在进行时相关的各种错 误的构成。18 3研究方法(1)问卷及面谈调查:“英语学科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培训前通过问卷和面谈调 查,了解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同时通过对教师的调查,了解教师在以前工作中对学 生进行适应性培训的情况。 (2)文献检索法:从网络、已出版的书籍、杂志中搜集与本论文有关的资料、文件 与数据,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选出真实准确、科学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材料, 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总结,了解和掌握目前学习策略培训的状况,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方向。3.1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目标为:适应中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引起人们对初高中教育衔接的重视, 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从测试角度入手,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处理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 接问题的几种可行途径。从而真正的做好各学段的衔接。使初高中教学自然过渡、合理衔接,达到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目的。同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激发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以科研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3.2研究对象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笔者所教的吉林永吉实验高中的高中学生,年龄从17到19岁 之间。首先声明一点,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县级重点校。学校的学苗不 是特别好,因为一般情况下,没有考上一中,毓文,吉化一中,吉林十二中等重点校的学生被录到我们学校。所以虽然学生在上高中之前,学过至少三年的英语,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词汇量很小,2000词左右,语法知识很欠缺。除本人所教的学生外,笔者 也对同事所教的其他班的学生的成绩进行了分析,以追求普遍性。3.3研究方法及步骤本课题拟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自 2001年来,笔者开始收集学生的入学成绩和高考成绩,并把他们记录下来,为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实证材料。3.4数据收集与分析中高考试卷分析及对教学后效 2007年高考冈,NIJ结束,其试卷代表了高考的最新走向,同时参加2003年中考的学19 生,他们的中高考成绩作为几年来学生高考成绩的典型一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 以本文拟从今年部分应届毕业生的高考英语科成绩与三年前(2004年)的中考成绩及高 一入学考试成绩对比统计表中发现一些问题。下列统计数据是从150个总样本中随即抽 取35个调查样本的来的。 表3-1 200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三年前的中考及高一时的入学成绩对比表中考成绩144 138 136 148 146 141 144 135 144 147 140 129 142 137 147 139 137 148 145 143 147 143 135 136 142 147 142 124 138 135 142 147 146 145 140 141.26学生编号1 2 3 4 5 6 7 8 9 10 ll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高一入学成绩119 97 102 98 106 95 109 91 118 123 102 113 104 121 105 98 99 103 120 100 103 108 109 110 115 89 102 111 83 105 109 117 128 126 110 106.04高考成绩92 96 99 102 109 98 92 89 97 97 93 94 9l 86 79 113 107 108 127 12l 97 105 112 114 119.5 79 94 93 87 92 112 128 129 121 117 102.5平均值20 标准差 偏斜度 峰态 相关 系数5.33 一1.421 2.553lO.32 O.112 0.05414.25 0.431 -0.814中考与高一0.0538高一与高考0.07841中考与高考0.467从表中可以看出,中高考相关系数仅为0.457,这表明两者间现关程度低,及中考 的成绩好坏与高考成绩的好坏必然联系程度低。同时高一入学成绩与中考成绩的巨大反 差暴露出了初中教学中的一定问题,显明中考获得高分未必就证明具备了进行高中英语 学习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比之中考成绩,反倒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入学成绩与高 考成绩有更大的相关,说明高中测试与初中测试在考察语言侧重点方面的极大反差。 因本次调查的学生为200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教学效果的体现是个大周期,他 们高考成绩的取得与2004年参加中考的成绩及当时中考的导向密不可分,换言之2004 年中考成绩及试题考察方向是学生3年英语学习的最终结果体现。故本文从2004年吉 林省中考试卷入手,分析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命题的大体方向思路,似与2007年学生高考成绩有必然的因果联系。2 4结果通过上一章中高考试卷及对初高中教学的后效分析可知,中高考测试的侧重点不同 导致初高中教学侧重点的不同,结果造成如本文第一章所述的高一新生难于适应高中英 语学习的现象,进而造成了初高中英语教学难于衔接的问题。中高考测试的主要差异, 对教学的影响及在初高中教学中引起的不衔接方面包括:4.1中考以知识为考察重点,高考以能力为考察重点这种差别导致初中教学注重课本的细节知识,高中教学注重凭借课本培养综合的, 整体的运用能够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进而导致初高中教学在运用语言能力方面出现不衔接现象。通过上一章对中考的卷面分析可知,中考试卷中绝大部分试题来自于初中课本上的 原文,都是课文中比较零散细节的知识,不细心,不小心翼翼甚至很难在课文中发现他 们:而高考卷中无任何试题与高中课本的原文有关,考察题型内容皆渗透着综合分析, 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测试对教学的后效作用理论,在教学上中考测试必然导致初中是 仅仅围绕课内知识做文章,高中学任何文章都是为了培养一种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能 力。高中课堂上,教师对语言知识点的交代是为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做铺垫,而并非课堂 教学的中心目的及终极目标;初中课堂上教师明确的目的就是强调语言知识的准确性, 故在教学方法上寻求一种万变不离其中的简单操练方式,围绕一个知识点采用各种训练 模式把知识就地砸实,诚如围绕一个碉堡集中各方火力一顿轰炸,立时就得把它夷为平 地一样。所以教师在教法上以操练为主。学生一节课下来可以如数家珍的把本节的知识 点细细数来;而恰恰相反,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甚至会对一些首次接触的语言点一带而 过,只要不影响对文章中作者意图的准确把握,教师甚至会忽略一些局部的细节,一节 课下来却引领学生广泛地涉猎了围绕课文话题课内课外的,浅层表层的,文章作者写出 的,隐含的大量的语言现象。这种“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章兼中1993)的教学 特点使很多刚升入高中的同学抱怨:一节课下来,光记笔记还跟不上,记完了又搞不懂 老师到底讲了些什么,到底哪个知识点算重点。好像学的挺累的,但又像没学着什么知 识似的。从中可以看出习惯了初中课堂以局部的细节的知识来代替英语学习的学生,在 面对高中课堂以能力生成为目的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时而产生的种种不适应与困惑。4.2中高考测试对待文化渗透的意识上的差异突出中高考测试对文化渗透的意识上的差异突出,影响初高中对待培养阅读能力的态 度,集中暴露在初高中学生难于衔接的阅读水平上 在2007年高考测试卷中,语言地道纯正,其中有两篇是关于历史起源和文字渗透 的,占阅读部分总分40分中的14分,另有一篇阅读也是通过广告的形式间接涉及到了22 英美国家的历史任务和当代解除人士。这种对英语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考察,每年高考阅 读中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可见,高考重视对文化的考察。同样,翻开高中英语课本,这 种介绍英语国家风俗文化,历史背景的文章占有很大篇幅。仅从人教版2000年{SeniorEnglish forChina》的高一上册的教材中,就有三个单元是关于英美的文化与音乐的,分别是uIlit3:AmericanEnglish、Unitll:CountryMusic、Unitl2:EnglishProgramms。可以说,高中阶段教师每天教的,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的,都和这种文化、历史息息 相关,学生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就是通过浸泡在这种文化海洋的阅读中来度过的,英 语课实质是用培养阅读能力来带动其它能力的增长,这既是由高考的大阅读量决定的, 也是由高中教材中课文的长度决定的。而2004年初中测试卷中,阅读材料是两篇经改 编的幽默笑话,语言结构简单,句式单调,没有任何考察语言国家文化的痕迹。综观近 几年的中考试卷,尤其是代表最新高考走向的2007年吉林省中考试卷,笔者仍未能发 现任何考察英美国家历史文化的痕迹。在看初中课本中,对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风俗也 涉猎过少,象涉及到的课文中关于节日的只有中秋节(Senior English册上Unit3 Mid-Autumn forChina中第二1 TeachersDay),教师节(Senior EnglishforChina中第三册UnitDay)和圣诞节同上书,Unit 13MerryChristmas),前两者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节日,后者 课文中也只是做了极表层的节日场面介绍,这些皮毛的东西不用介绍,学生们也都熟烂 与心,因为圣诞节早已变成了世界性的节日,而真正能吸引学生好奇心的,诸如关于圣 诞节的历史,关于圣诞老人,耶稣基督的诞生等等西方国家比较典型的历史典故,初中 课本全无涉猎。尤其是因为中考阅读测试题中,阅读材料的内容大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 提到的信息。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往往死抱书本不放,不主张学生课外阅读英文的小说、 报纸、杂志等,以为这不光浪费时间,况且就是你阅读水平在高,中考时试题简单,能 力也发挥不出来,反倒不如多花时间把课本上必考的知识学的板钉钉,到中考时不失分, 再多做几道中考阅读题型,学生、教师都各得实惠,才划得来。正是这会为考试而学习 的错误主张贻误了学生广泛涉猎语言素材,生成阅读能力的大好时光。使学生在初中阶 段缺乏这种文化的铺垫,造成学生升入高中后文化素养低,现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无 法弥补的后果,导致初高中英语教学在文化渗透方面的不衔接现象。 而不容忽视的另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是初中语文和英语都学的好的同学,其在高 中的英语成绩往往胜过那些初中只是英语好的同学。而且2007年高考中英语成绩高, 且比初中提高幅度较大的同学,他们的语文成绩也很突出。以上两种现象,都可以用英 语中的“图式理论”来解释。根据这一理论,无论是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还是汉语文化 背景知识,在一个人的全部知识中,其储备种类,数量越多,就越有助于英语综合能力、 尤其是篇章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们往往只强调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 性,忽略了语言作为人类共有的现象,有着内在共同性的特点,事实是如果一个人在汉语上对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知识知道越广,越渊博,那么他在阅读此类英文材料时也就越轻松,越顺利。而我们的英语教师却很少有人鼓励那些看不懂英文作品的同学,不 妨去看看中文译本,甚至是根本就认为看课外书是一种时间的浪费,不如多读几遍课文, 在考试时遇到的含金量更大一些。就是在课文中遇到中英表达相异的地方,教师也是常 常指出差异有余,领会共同不足,其结果是狭隘了学习视野,加重了语言差别,拉大了 初高中英语教学的差距。如在教授句子“Idon’t tllink youareright”中,教师常常只是生硬地交代学生“在英语里,带有t11ink的动词在宾语从句中有否定词not时,要把否 定前移,在tlliIll【上进行否定。”而很少有教师会解释:在英国,轻易否定别人是不礼 貌的。所以两种语言尽管要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我们中国人会直截了当地指出“我认为 你不对”,英国人却用一句委婉的“Idon’t think youarcright”指出在别人那里你可能是对的,只不过“我”不这样认为罢了。以次,既巧妙的说出了对方“不正确”的相对性, 又暗含着“不是”在“我”,是“我”没领会到你的正确之处。一个意思,由两个不同 的句式表达出来,既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也能探索出两种文化深层的共同 之处。这一现象也提示我们的初高中英语教师,在初高中文化渗透已经出现差距的情况 下,为了弥补学生在英美文化方面的落差,我们不仅应该倡导学生阅读英文书籍,也同 样应倡导他们大量阅读中文书籍,以次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力求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进而缩小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差距,减弱由于中高考测试造成的初高中教学不衔接现象带给学生的损失。4.3中考以记忆为主线,高考以思维为主线中考以记忆为主线,高考以思维为主线的答题策略使初中教学以强调机械记忆为中 心,高中以思维训练为中心,进而导致学生在初高中学习能力方面出现不衔接现象。 从上一章的中考试卷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试题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课本知识 打转转的,所以很多同学自初中学习英语以来就一直误认为学英语就是死记硬背英语单 词、课文,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把这些熟记在心的知识拿来就用。认为只要老师领着学生 把单词、句子的音发准了,读会了,剩下的任务就应该是学生本人一遍一遍重复记忆所 教内容,即把书本上的知识储藏到大脑的常识记忆中以备后用。这种长期机械的依赖老 师当拐棍来学习英语,缺乏主动探求知识及用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的能力,造成学生学 习英语时懒于动脑思考问题,阅读文章时只满足于文章的文字表面浅显意思,不会透过 文章表层挖掘作者深层内涵,致使高中课堂上很多学生对一篇文章或听力段落的单词都 很熟悉,但仍然搞不懂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追其根源,与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及搜 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欠缺关系甚密。而反思学生刚刚走过的三年鹦鹉学舌似的初中英语学 习生活,不难找到其原因。初中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指到哪,学生学到 哪足矣。而高中的学习中,课文只是一个载体,教师在其中借助语言作为工具来引导学 生由表及里的一步一步分析、综合、归纳推理,对感性文字进行理性的思考,以训练、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两种迥异的学习方式碰撞在一起,激烈的冲突导致学生高中起始阶段英语学习的举步为艰。 5讨论前文我们分析了初高中英语教学难于衔接的方面,认清问题之所在,抱怨是无用的,我们可以一起呼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减少这些不衔接的方面,最大限度的弥补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衔接带给学生的损失。5.1淡化中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从权威界淡化中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削减试题难度,从素质教育的大局出发,增加 有利于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强的直接性题型。如中高考中加入对口语翻译,听力表达的 考察,呼吁全民重视英语的实用功能,以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代替为备考而做的与 实践脱离的A/B,C/D选项训练。很多教师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在全社会范 围内弱化中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功能,减弱中高考指挥棒带给师生的巨大压力,解 放师生的手脚。给教师、学生以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避免为追求局部利益,眼前利 益,小集团的利益而牺牲学生长远利益的错误偏见。5.2保持中高考试卷测试方向一致保持中高考试卷测试方向的一致性,最大限度的保持试卷在测试难度、区分度、相 关性、分布上的一致。同时应该完善标准化试题的题型,设置中高考题库,试题的设计 应以检测能力为目的,达到只要具备语言能力,无论那种题型都可拿高分,否则如不具 备能力,就是各种题型都模仿遍了,也决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分数的目的,以求为教学带 来良好的后效。同时每年中考或高考尽量减少题型一成不变的现象,可以公布一些考试的题型,每年只从中不规律的抽取一部分,减少在教学上反复机械照搬几种有限题型的 弊端,为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铺平道路。5.3查缺补漏,填平补齐高一上学期拿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查缺补漏,帮助学生联系一些初中的旧知识,重 点强化一下阅读技巧,参照学生现有水平设计平时测验试卷,杜绝刚一入高中,平时测 试卷就要模仿高考试卷的错误行为。注重平时测试的诊断性功能,本着高一“打牢基础,知识、能力并举”的原则,适当增加主观性试题比重。澄清教师中“考试是检测学习水平高低的唯一手段”的错误认识,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多方面培养挖掘学生的英语学 习能力,使初高中教学和谐的统一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进程中。5.4注意平时教学中诊断性测试的难度、及时性和针对性通过本次在因特网上对高一单元检测题的分析,笔者发现有些单元检测题,其本单 元的新教学内容竞占不到一半分数,很多题目都是考以前甚至是以后的知识,类似于高 考的模拟卷,严重混淆了诊断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的区别。这样的试卷,以前基础不好 的同学,无论他们在这一单元学得多么努力,多么用功,也休想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屡 次的努力不见收效,久而久之,就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这样的考试就 是在摧残学生的身心,无法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因此在学生还没有忘记的时候就测试, 增强测试的及时性、针对性,可以增强教学效益,对初高中教学衔接意义深远。5.5变革学制,实行初高中六年一贯制在有条件的学校,变革学制,实行初高中六年一贯制。减少由于初三的中考备考而 浪费的无效学习时间。由于中考与高考导向上的不同而人为加在学生身上的额外学习负 担,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江苏省常熟外国语学校王淳校长介绍:他们学校十分重视初高中衔接教学,为 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他们构想了“六年一贯制”学制模式,学生在初中部读三年后, 全部免试直升本校高中部,狠抓六年一贯制大循环,1999年,首届六年一贯制毕业生高 考,2000年,2001年实现高考连年录取率100%,高考状元两连冠的优异成绩。 6结论本文在结合测试语言教学关系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详实的分析中高考试卷,结合其 对教学产生的种种影响,最后考证出高考测试各自的导向不同是产生初高中英语教学不衔接现象的重要原因。由于中考以知识为考察重点,高考以能力为考察重点的差别导致初中教学注重课本 的细节知识,高中教学以培养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为重点,进而导致初高中教学在运用语言能力方面出现不衔接现象。中高考测试对待文化渗透的意识差异突出影响初高中英语教学对待培养阅读能力 的态度,集中暴露在初高中学生难于衔接的阅读水平上。 中考以记忆为主线,高考以思维为主线的答题策略使初中教学以强调机械记忆为中 心,高中教学以思维训练为中心,进而导致学生在初高中学习能力方面出现不衔接现象。 针对以上不衔接现象,本文提出了从权威淡化中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削减试题难度, 保持中高考试卷测试方向的一致性,高一上学期拿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查缺补漏,在有 条件的学校,变革学制,实行初高中六年一贯制,减少由于初三的中考备考而浪费的无 效学习时间等一系列建议与策略,以期使测试发挥其对教学的正面反拔作用,最大限度 的减少初高中英语教学的不衔接现象。 参考文献[1]何京,赵剑波.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方法[J].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4).[2]胡春栋,王才仁.英语测试论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3]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0.[4]贾冠杰.中学英语教学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砌.1997.[6]李菽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7]李廷芳.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9]刘克兰.现代教育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0]刘润清,胡壮鳞.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毛爱清.浅谈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1).[1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Junior2000(1).English forChina.第三册,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6]SeniorEnglishForChina.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7]沙连香.社会心理学嘲.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18]汤锡美,张国中.外语教学方法在初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学衔接中的运用[J].海南:琼州大学学报, 1998(4). [19]王蔷.外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0]王维.搞好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几点做法,中学教学[J].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6). [213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2]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3]张兼中.小学英语教育学[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24]张秀清.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思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5]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 [26]郑永廷.现代思想德育教育理论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7]周瑛.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 【28]Al'thut,H.(1995).Testingfor 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Cambridge [29]Bernard.s.(1999),Measured Words.Shanghai:Shanghai [30]Lylef,B.A.&Palmer(1999).LanguageEducation Press. Testing In University Press.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Foreign LanguagePractice.Shanghai:Stmghai[31]Lylef,B.(2000).Fundanmental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2]Rod,E,佗ooo).Second Education Press.ConsiderationsinLanguageTesting.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致谢本人衷心感谢我的导师王启燕老师在我选题、写开题报告和撰写论文过程中给予我 的指导和大力帮助。王启燕老师严谨的学风、渊博的知识、真诚的为人、耐心的指导、 竭诚的帮助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终生受益。在此向王启燕老师表示我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诚的感谢!我还要感谢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领导及老师对我们04届教育硕士的诸多关怀! 感谢各位老师出色的授课、不倦的教诲和真诚的指导! 同时我也要感谢吉林永吉实验高中的领导和老师在我学习期间给予我的诸多方便 与支持!感谢我的同事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 我非常感谢我的家人在我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过程中对我的支持与帮助,使我能够 从烦琐的家务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地从事论文的撰写工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