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光速现象是中微子超光速实验波的波速吗?

中微子是否超光速争议巨大 穿越时空有可能吗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精彩图片推荐
商务进行时
&&&&&&&&&&&&&&&&&&&&揭密?中微子超光速现象--人民电视--人民网
揭密?中微子超光速现象
&&&&来源:&&&&&
分享&&&&转发:&&
视频地址:通过MSN、QQ告诉你的好友
flash地址:复制链接到博客或论坛
html代码:复制播放器到博客或论坛
(责任编辑:李智勇)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小木虫 --- 600万学术达人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中微子真的是超光速么?
中国科学报:中微子公案
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
这些“我行我素”的中微子,在人类逐渐认识它的历史中,曾制造了不少公案。而人类也似乎对它特别垂青,在电影《2012》中,它甚至被人类假想成世界的“毁灭者”。
■本报记者 吴昊
自从被发现至今,中微子一直“不安分”。2011年,它着实又火了一把,烧得让许多人既兴奋又紧张。
在这场与光速的赛跑中,中微子以微弱的优势“赢”了。尽管它并没有和光速“同台竞技”,尽管大多数科学家都持质疑态度。
“然而,中微子速度如果真的超过光速,那么该如何将这些淘气的微粒纳入物理学?”新年伊始,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在展望2012年时,把对它的期待放在首位。
这些淘气的微粒子,在被人类逐渐认识的历史中,就曾制造了不少公案。而人类也似乎对它有特别的垂青,在电影《2012》中,它甚至被人类假想成世界的“毁灭者”。
神龙见首不见尾
它叫中微子,英文名Neutrino。它与宇宙同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无所不在,任何物质都有它一份;它静止质量几乎为零,还不带电荷;它性情孤僻,从不与一般物质打交道;它跑得和光不相上下,穿透力极强,甚至可以轻而易举穿过地球。
如果告诉你,每一秒钟就有50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你可千万别被数字吓倒,要知道,太阳中心的热核反应每秒钟会生产约2×1030个中微子;你同样也别担心,它虽然可以自由进出你的身体,却不会带来任何危害。
我们的身体和大部分宏观物体一样由分子组成,而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中又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再细分,包含了质子中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单位是夸克。
夸克是强子,参与已知的所有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同样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粒子,电子的地位略低一些,不参加强相互作用;而和电子一道被称为轻子的中微子,更“微不足道”,质量只有电子的百万分之一,只参加弱相互作用和引力作用。
正因为中微子极其微小,又不与其它物质反应,它的发现可是颇费周章。
上世纪20年代末,科学家观测到,物质在β衰变过程中,电子只带走了一部分能量,还有一部分能量失踪了。
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这部分能量被一种不被人们认知的粒子带走了,这种粒子静止质量为零、电中性,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弱,以至仪器都很难探测得到。
1932年,它被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正式命名为“中微子”。然而,这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家伙,虽然令科学家费心劳神,但仍然无人能够抓住它。
这个调皮鬼甚至一度让泡利都陷入悲观,认为它无法被检测。直到26年后,美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才利用核反应堆中β衰变时中微子与构成原子核的质子碰撞,间接地证明了它的存在。
因为这个功劳,弗雷德里克·莱因斯与发现轻子的美国物理学家马丁·珀尔分享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2年,美国科学家莱德曼、舒瓦茨和斯坦伯格发现了缪中微子,证实不止一种中微子存在,并获1988年的诺贝尔奖;1998年,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等人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现象,分享了2002年的诺贝尔奖。
中微子振荡的发现,多少打破了其给人既酷又神秘的形象,世界上不少实验室都展开对这种现象的进一步追踪。
然而,不安分的它在2011又给我们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欲与光速试比高
日,位于意大利的OPERA(采用乳胶径迹装置的中微子振荡项目)研究小组宣布,实验表明,中微子快于光速。
其实,这个研究小组的初衷仍是研究中微子的振荡现象,这从该小组的名字便可见一斑。
这个设在意大利的实验室为了防止干扰,深入地下1400米,曾以进行过多个标志性的深地实验而闻名。和以往一样,这次实验它仍负责接收来自产生于瑞士与法国边境的中微子。
实验中的中微子产生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这个机构里,科学家们把氢原子的电子除去,便它变成质子,然后被一系列加速器接力加速,进入大型强子对撞机。在经历一系列变化后,衰变了的中微子穿越地层抵达730公里外的意大利,OPERA的探测器可以捕捉中微子的抵达。
然而,经检测,这些粒子到达OPERA传感器的时间比按光速运动的预定时间提前了60.7纳秒。除去误差,中微子每秒能比光速多跑大约7.44公里。也就是说通过计算,中微子的速度是米/秒,比真空中光速的米/秒,要快5996米/秒。
据OPERA主页上的文章介绍,中微子速度是距离除以时间,距离是通过GPS测量,误差是20厘米;而时间则通过GPS和铯原子钟测量,精度为2.3纳秒。
虽然超越光速只是实验副产品,但中微子却给人们出了一道难题,令科学家左右为难,又惊又喜。在仔细考虑了实验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之后,来自OPERA的研究者决定将其公开,恳请全球同行共同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然而,第一次试验后,不少参与者拒绝在文章上签字,认为实验的精度存在问题。两个月后,修正后的实验结果再次公布。这回,文章上新增加了9名作者,但同时也减少了4名原作者。
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费尔南多·费罗尼说,根据学界提出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意见,他们利用新方案进行了多达20次的重复实验,所得到结果与先前的发现完全一致。
这不禁让人们想起1987年在对SN1987A超新星进行的研究中,也曾一度得出过“中微子比光跑得快”的结论,只是彼时反响没有如此巨大罢了。
吹皱一池春水
“我打赌他们是错的。”听到这个消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作出了第一反应。他认为光速被打破的实验结果不可信。
同为诺奖获得者、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卡罗·卢比亚则显得比较谨慎,“这是我们第一次这么长距离地传输中微子,有很多新情况发生,很多在目前看来都是异常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超越光速”使中微子又一次成为科学界和媒体的宠儿。
在OPERA第一次实验结果公布的2个多月间,就至少涌现了不少于140篇的学术论文,讨论这一现象的可能解释,但同时也不乏质疑和反对者。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俊就曾援引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肖与合作者安德鲁·科恩教授的文章称,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假定前提下,如果中微子真的超了光速,将会导致辐射损失能量,OPERA的实验也就不会得到现在的能谱。
英国《每日电讯报》则报道,同样来自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的另一个研究小组独立重复了OPERA实验。研究人员认为,中微子即使只比光快一点点,将会在行进过程中失去大部分能量。然而,实验结果表明,中微子在行进中并无能量损失。
不少科学家认为实验本身的系统误差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例如距离和时钟是测准、校准,或者其他一些效应造成。
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克里斯蒂安·施皮林面对媒体说:“我非常、非常、非常确信,(实验)测量数据里存在迄今尚未发现的系统性错误。”
科学家们如此谨慎的原因在于,如果光速被超越成为确凿的事实,现代量子物理基石会被打破。一般认为,狭义相对论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相对性原理,一个是光速不变原理。“中微子超光速”在实质上可以被认为是破坏了时空对称性(洛伦兹对称性),从而违背狭义相对论。
“如果(中微子)超光速是真的,不光狭义相对论,就连广义相对论也将面临相应的修改。”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和工程物理系教授何红建在一次研讨会上说。
史上又一桩公案?
撇开此次的超光速事件,中微子还曾引起另一桩科学公案——太阳中微子失踪迷案。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捕捉到来自太阳核聚变中产生的中微子,物理学家戴维斯来到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深1500米的矿井中,安置了一个大约长15米,直径达6米的容器,并在里面装满约40万升的无水纯四氯乙烯。
戴维斯和同事就在这里守株待兔,坐等中微子与溶液中氯原子的碰撞,从而对其进行检测。
为了得到大量令人信服的数据,这个实验一做就是25年。利用这套装置,戴维斯和同事们每天能观测到0.5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
然而,长达25年的数据,却越来越让科学家疑惑:根据对太阳模型的理论计算,中微子的吸收率应该是实验值的3倍左右。那么,剩下的2/3哪里去了?这就是著名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
在经历了对实验准确性的怀疑之后,物理学家们首先想到的是修改太阳模型,但很快便宣告失败。原来,一旦太阳模型被修改,就与很多其他的观测结果无法对应。
2001年6月,这桩持续30年的公案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得到了昭雪:中微子没错,太阳模型也没错。只是,太阳释放出的电子中微子在旅途中有一部分转变成了其他类型的中微子。
原来,这种不同中微子间的转变,正是来源于中微子的振荡。科学家先是发现大气中微子发生了代与代之间的振荡,进而延伸到太阳中微子中。
与今天中微子“超越光速”相比,后者或许还算不上一桩公案。物理大师霍金就认为:“对中微子发表评论还言之过早,必须进行更多实验及澄清工作。”
霍金也许不必过于着急,研究人员早已行动起来。日,美国费米实验室称,将转而研究“超光速”中微子,日本的T2K研究组也可能将重复OPERA的实验。
同时,对于这些实验室的“主业”——测量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的实验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而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大亚湾中微子振荡实验,在2012年就将全部投入运行。不知道中微子这个“捣蛋鬼”,还会不会带给我们别样的惊喜。
“超越光速”能否成为另一桩公案,也许很快便有分晓。
展开阅读全文
学术科研必备,90%的学术科研者都在使用
关于中微子真的是超光速么?的相关话题在小木虫APP已经有853位虫友给出了详细回复。
赶快查看回复吧!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数理不分家是吧?
科学松鼠会上有。
精确测量速度,需要精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即使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的复杂实验也不例外。
A地:起点,位于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中微子束源CNGS
B地:&&终点,731公里外的意大利的Gran Sasso实验室(LNGS)的中微子探测器OPERA
在介绍时间和路程的测量之前,先简单说明一下中微子在A地的产生过程。如下图。从质子源发出的高能质子与石墨发生碰撞,产生介子。介子在10-8秒的时间尺度上衰变为&子和对应的&中微子。还有些其他的衰变过程没列在图上,比如1%的电子中微子。中微子几乎不和物质相互作用,所以用阻挡器把强子截留,只容&子和中微子通过。&子在后续的&子探测器被过滤。实验用的中微子平均能量在17GeV,是为了研究&中微子转化为τ中微子的中微子振荡问题。
为了测量时间,需要对两地的钟做精密的对准:当A地的信号发出后,B地需要知道这个信号发出的时刻(叫它时间零点),并且同时开始计时。这很不容易做到。实验用到高精密的GPS和铯原子钟,并且每一部分电路的响应以及延迟都被严格的考虑进去,使得AB两地零时刻的对准度仅为2纳秒。
实验并不是测量单个质子或单个中微子的信号,而是测量一个脉冲里的信号强度随着时间的关系,即时间结构(其傅立叶变换即能谱),一个脉冲里大约有10的20次幂个粒子。上图中的BCT探测器就起了测量时间结构,校准时间的作用,如下图。由于AB两地的零时刻已经对准,所以只要知道0时刻在A地出发的脉冲,在什么时刻到达B地即可。
在同样的距离远处,粒子如果以真空光速运动,则可以算出到达的时间,见上图中的棕色方波信号。实验的意义就在于,中微子到达时间比光还要早,也就是中微子超过了光速。
实验并没有和光速比较,也就是并未真实测量光速,只是假设了“如果粒子以光速传播”的到达时间,所以两地距离的测量也就格外重要。在一个和光速比较的情形里,实验可以不管两地距离,直接比较光束和粒子束谁用的时间较短。
为 了使得距离测量精确,实验室各个设备间距的总误差在毫米量级;实验使用全球测地参考坐标系统ETRF,精确考虑了地球的3维结构和曲率,并把它与GPS信 号做比较,获得了2cm的空间距离精确度。由于OPERA探测器在地下,做基准时与GPS产生一定误差,使得最终的距离不确定度约为20cm。在这样的设 计下,地壳的运动,潮汐的效应等也被排除。在2009年发生的一场地震,使得两地距离发生了7cm的变化,但是这对于测量精确度影响甚微。最终测量的距 离,从A地的BCT探测器起,到B地的OPERA中微子探测器止,是±0.2m。
为了保证实验的精确度, 除了减小时间和距离测量的系统误差,还需增加有统计上的置信度,减小统计误差。为此,实验积累了从2009年到2011年三年的数据,选取了16111个 数据点。其中有7586个内秉数据,8525个外在数据。内秉数据由探测器的电路直接读到,可以研究中微子振荡,外在数据需要同时有&子的探测来佐证判断 数据的可靠性。
就这样,精确测量对准两地时间,测量两地距离,减小统计误差,实验得出了中微子速度v与光速c的关系:(v-c)/c=2.48×10-5,即中微子速度比光速快了每秒钟7.4公里。
备注: 我不是粒子物理专家,仅仅通过阅读实验原文做简要介绍,所以有很多不严谨之处。有些我为了突出重点故意省略,但是有更多的细节的意义我没有提到,也不理解。
:hand: 谢谢!&&确实很复杂!& &&&好久没学了,也没精力去仔细理解。
http://songshuhui.net/forum/viewthread.php?tid=538780
不止这种可能,可视星体在宇宙任何局域的质量分布都是不均匀的,更不要说暗物质,这些质量在微观宇宙所产生的引力波大到足以扭曲时空,也许这些中微子就是在引力波方向呈球形散射,随着周围质量的改变而走的时空捷径也就不同。将人类的一切研究成果放入浩渺的宇宙,都将只能在一定狭小的局域立脚,面对11维世界,3维人类恐怕万年也难摆脱狭隘。牛顿力学只是常规力学,狭义相对论因中微子变得飘渺不定,广义相对论恐怕也难逃厄运。纵观人类历史,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可被证伪的一种对规律进行认识和总结的理论而已,永远不要迷恋科学,否则后人会像前人嘲笑哥白尼一样嘲笑我们。面对宇宙,目前我们的任何遐想都不会是疯狂,都将可能带来一次飞跃,唯一的疯狂便是不敢想象!
我认为任何一个牛比的科学家都首先是一个哲学家。我这些说法都只是自己想到的而已,也许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错误的小儿科,不好意思,我就会这样回复:D
包括摆乌龙和弄虚作假,……,everything.
学术必备与600万学术达人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
浏览器进程
打开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聊科研今日热词:
您当前所在位置: &
欧洲科学家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
发布时间: 08:09:10&&
flash地址:
html代码:
<input type="text" id="copy_htmltext" size="60" value=''
onchange="clip.setText(this.value)" />
播放次数:80
  再来关注一条科研消息。最近,欧洲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实验中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有一种粒子,跑得竟然比光速还要快!而这与当年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相违背。因为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任何物体的速度能超过光速。有物理学家指出,如果这一现象被证实是真的,整个物理学理论体系或许会因此而重建。
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下属的一个名为OPERA的实验装置接收了来自著名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中微子,两地相距730公里,中微子&跑&过这段距离的时间比光速还快了60纳秒,1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参与实验的科学家对这一结果感到十分震惊。
  光速约每秒30万公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没有任何物体的速度能够超过光速,这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些中微子能够以超过光速60纳秒的速度运行被证实,将推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整个物理学理论体系或许会因此重建。
  路透社援引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粒子物理学教授杰夫.福肖的话说,如果这一结果被证实是真的,&从理论上说,向过去发送信息是可能的,换句话说,时间旅行将会成为可能&,不过他补充道,&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现在就能制造出时间机器&。
  由于事关重大,一些科学家持谨慎态度。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现在对这件事评论还为时尚早,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参与实验的科学家则表示,欢迎来自外界的质疑,并寻求全球科学界同行的帮助。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中微子。
神奇的中微子是轻子的一种,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质量非常轻,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具有最强的穿透力。穿越地球直径那么厚的物质,在100亿个中微子中只有一个会与物质发生反应,因此,中微子也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中微子在发射后不断衰变,质量变得非常小,它是唯一在理论上可以以光速运行的粒子。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播放次数:783838
播放次数:369318
播放次数:289894
播放次数:257807
播放次数:226352
播放次数:205368
播放次数:203722
播放次数:201868
播放次数:179843
播放次数:177201[视频]科学家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
病童候诊痛苦躺地无人让,悲!
您还看国足比赛吗?
交警拔枪逼停酒驾该不该?
博客劲爆点
第一视频推荐
24小时排行榜
编辑:鞠澄昊
相关栏目:
【】【】【】【】【】【一键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微子超光速实验 的文章

 

随机推荐